发布时间:2024-01-10 14:54: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大众传媒的缺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式教育;借鉴
在我国,高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治教育、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体,其他相关课程为辅助。一方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另一方面,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不足,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一、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首先,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经问卷调查,大学生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脱离了生活,有严重的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材比较抽象,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发挥;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次,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讲座的方式,对某一阶段的社会的热点进行解读,参与对象是各年级各层次的学生,主讲教师主要由政工干部、辅导员等构成。但是这种方式也有明显的缺点,课程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教师队伍构成不合理,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其他各类专业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但是有大多数教师不仅自己没有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自己在思想政治内容方面的掌握也有所欠缺。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己无关,只是辅导员等政工干部的事。这严重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可取之处
渗透式教育方法,是教育者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受教育者可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方法。在西方国家,除在课堂中直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更多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政党与政治活动中,渗透到学校德育,渗透到家庭教育。借鉴国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渗透式教学法,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管理。通过日常管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应该把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与务实的管理相结合。美国的公立学校十分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严格要求,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管理。可采用班主任制度,也就是中小学的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之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联系学生家长进行反馈。
2.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实践活动。利用活动载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时身临其境、亲自体验、亲身感受。如:在新加坡,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选择参加课外活动,并把分数计入成绩,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但带学生参观社会发展的成就展览,也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览、反艾滋病展览等。这种方式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和社会活动中,可以缩短教育时间,扩展教育空间,提高教育效率。
3.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校园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引领、激励和感染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从而使之内化,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日本,教育界历来重视校园环境应与社会环境相一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澳大利亚,学校也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内生活的伦理准则、价值观念与社会一致,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4.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的生活影响的巨大的,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其中。一方面,政府通过电视、报纸、电影、书籍等媒介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大众传媒去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方面。应勇于通过大众传媒引领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大众传媒澄清是非,加强大众传媒监管作用的同时,净化大众传媒的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张维平.美国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述评[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1).
[2]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
大学生短信使用概况
在被调查学生中,有86.0%的人使用手机,其中,有96.6%的人使用过手机的短信功能。收发短信的内容是什么?调查发现,日常联络、沟通、互致问候、闲聊等人际交往是手机短信的首要功能,而定制新闻也逐渐在大学生中流行起来,短信的大众传媒功能被初步开发。(见下表) 联络、沟通信息 71.9%
日常问候、祝福 67.7% 新闻定制服务 42.5%
闲聊、打发时间 34.2% 电信公司系统信息 17.6%
黄色短信 7.5%
一般笑话 0.8%
铃声图片下载 0.5%
游戏 0.3%
结合不同性别、专业和所在院校是否重点作交叉分析,发现女生、文科学生、非重点院校学生在使用手机短信方面往往比较活跃。(见下表) 联络、沟通信息 描述性“现场报道” 日常问候、祝福 一般笑话 “黄段子” 闲聊、打发时间
男
69.0
26.7
61.0
23.5 6.4
29.9
女
78.1
36.9
71.1
24.6 4.3
41.2
文科
79.3
37.9
72.0
25.4 5.2
42.2
理科
64.1
21.8
56.3
32.8 5.6
24.6
重点
70.2
32.2
63.7
22.4 5.1
33.2
非重点
86.1
30.4
74.4
30.4 6.3
44.3
大学生对手机短信的态度
当被问及为什么使用手机短信功能时,我们给出了含有九项原因的深浅度量表,统计发现,“自由自主控制”的认同度最高,其次是“省钱”、“方便省力”,再次是“隐蔽、安全”、“有礼貌、含蓄”、“亲切”。如果把这几项原因归类,那么传播自由类因素认同度位居第一,传播效率类因素位居第二,传播文化类因素认同度位居第三。而原来属于青年亚文化特征的“新潮、时尚”、“神秘、好玩”等原因认同度并不高。
当问及短信的缺点时,我们给出了7项原因作多项选择,结果发现最多的学生(51.9%)选择“不能把问题一次说清”,而这个涉及传播效率的因素正是前面调查结果中,大学生选择短信的重要原因。看来,短信究竟是高效的,还是低效的,大学生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和判断。其次的缺点主要涉及短信网络质量、网络安全问题。另外,近三成的大学生对短信价格、短信形式还不太满意。(见下表) 短信缺点 不能把网络问 网络不 网络不 某些服务 形式比 拇指运 内容不
题一次说清
够稳定 够安全 价格偏高 较单调 动麻烦 够全面
选择率
51.9%
43.3% 34.2% 29.1% 28.1% 16%
11.8%
短信和新闻传播
2003年,国际和国内突发新闻事件频繁,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伊拉克战争”、“北大清华爆炸事件”、“非典型肺炎”、“张国荣自杀”四个事件中,有92.7%的大学生表示至少有一个事件的信息最早是通过短信获得。
在关注以上事件的过程中,50.0%的大学生曾主动发短信询问朋友事件进程,47.6%被动接收朋友发来的相关信息,13.6%主动向短信服务提供商订阅短信新闻。看来,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手机短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这种传播依然主要靠点对点的人际传播通道,点对面的大众传播渠道还是处于劣势。
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因其特定的传递方式和新闻来源,通过手机短信新闻还要经受信任度的考验。那么,大学生对短信新闻的信任度如何呢?调查发现,大多数人认为短信“对了解新闻事件有帮助”,但也有不少人认为短信不太值得信赖,只有极少数人对这种形式表示“反感”。(见下表)
觉得有帮助 不大相信 不关心 很反感 漏选
选择率 44.4%
39.1%
14.6% 1.8%
2%
当被问及短信传递新闻,相比于其他媒介的具体优势时(主观开放题),大学生给出的描述是:1、便捷;2、比较可靠;3、快;4、可以随时随地传递信息。
当被进一步问及认为短信“比较可靠”的原因时,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因为有些新闻是朋友在当地亲眼所见或耳闻得到的,比大众传媒的报道可靠。一方面,这种回答应该引起大众传媒的反思;另一方面,与前面39.1%的人“不大相信”短信相对照,恰恰显示了人际传播的两重性,即,亲历的可靠性和多次传播的易变形性。
对于短信传递新闻的缺点,大学生的回答主要概括为:太简略,可读性低;“掺水”较多,不全面、不准确、不可靠;不具体;时效性差;不丰富,不直观;无权威性。
短信和大学生人际传播
手机短信的人际传播特征也是本次调查所关注的一个方面。当被问及青年人用短信这种传播工具主要和哪些人联系时(多选),68.7%的人选择了“好朋友”,其次是“一般同学”,占61.2%,“亲戚”(包括父母)占26.5%。结合另外一个问题,“你是否会和陌生人用短信交流?”47.6%的大学生表示“不会”,20.1%的人表示“不确定”,15.0%的人表示“会”。综合这两项调查,我们发现,青年人主要在自己的年龄群体中使用短信,而且主要用于熟人间的交流,关系越亲交流越密,短信在一定程度上拒绝着陌生人,这在青年人中同样流行的网上聊天等交流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可见,短信是一种较私密的人际传播工具。
在信息、情感交流的质量方面,61.1%的同学表示“拉近了和好朋友的距离”,25.8%的同学表示“没有多大变化”,11.1%的同学认为反而“疏远了和好朋友的距离”。
4.8%的同学表示自己经常有“误解别人的短信的经历”,72.5%的同学表示“有时有”,22.0%的同学表示“没有”。
52.4%的同学有过手机失灵的经历,60.6%的同学表示手机失灵时“好像缺了什么”,12.7%认为“没什么不同”,12.7%说“这样也好,不会有人来烦我”,10.4%觉得“很可能别人正在联系他”,9.0%的人表示要“赶快复机”,3.6%的人甚至感到“我很焦虑”,3.2%觉得“寸步难行”。看来,不少大学生对手机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工具依赖。
不良信息和短信的未来
垃圾信息一直是困扰短信传播的一大难题,对此,大学生们有何看法呢?
1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1.1内容上的娱乐化——硬新闻软化或是偏重软新闻
美国学者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中,围绕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问题提出了“四功能说”,其中之一就是“提供娱乐”。大众传播中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要求传播的内容都是务实的,有些内容并不真实,但可以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等。提供娱乐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电视新闻娱乐化、节目主持人明星化等现象表明娱乐已成为时下电视媒体中的一种时尚。在全民狂欢的大众传媒时代,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民生新闻节目或部分硬新闻等的传播形式上挖掘一些“娱乐”元素,使新闻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本无可厚非。然而,在政治新闻或重大事件中,把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题材,甚至把灾害事件的不幸进行娱乐化的处理,这种新闻传播内容的选择倾向实不可取。
1.2表达方式上的娱乐化
1.2.1新闻采写的故事性
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表现之一就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将新闻尽可能故事化。一批“基于事实”加上许多“合理想象”的杂志性新闻节目纷纷出笼。像山东电视台的《新聊斋》、《新闻女生组》、《新故事客栈》、《快书故事》等等,主持人用一些真实新闻加上道听途说编成故事来吸引观众。这些新闻节目使得新闻、实录类节目和娱乐性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
1.2.2传媒技术的多样化
电视的视听双通道极富感染力的优势,多样化的电视符号和表现理念的更新,为电视新闻能最大限度地展示原生态的生活,表现出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可行性。目前比较常用的有现场同期声、真实电影、特技和真实再现等。它们突破了电视表现力的局限,克服了它很难表现过去时态和抽象内容的缺点,将视觉感染力发挥到极致,为观众省去了把抽象语言转化成具体形象的过程。但是,传媒技术的过度使用却使广大受众迷失在新闻的“本真真实”与“再现真实”之间。
1.2.3主持风格的平民化
在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选择上,主持人大多以大众的需要为基础,以平民的视角去选择节目内容,用一种普通平民的视角去聊老百姓关心的话题,尽可能用朴实化的语言去报道平新闻。比如:山东电视台的《民生直通车》就是使用平民化的视角关注老百姓自己的事情,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也获得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采纳。
2电视新闻娱乐化对新闻真实性的影响
《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指出:那些过于注重娱乐性的新闻几乎注定会导致歪曲事实和产生误导。那些冒充新闻的娱乐产品更为阴毒,因为它们玷污了真正的新闻。对于电视新闻来说,新闻真实性是生命,也是不可突破的防线,新闻和娱乐的融合虽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乐趣,也对创新新闻报道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是,我们在享受娱乐化带来的快乐时,也应认识到它的弊病。新闻再现的故事化叙述模式,模糊了“事实性真实”的界限,通过技术的多样化使“再现真实”与新闻“本真真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电视新闻工作者们越来越多地选择软新闻或是将硬新闻软化。有些电视节目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不问新闻的真实性,只求震撼力,或者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挖掘别人的隐私,这都违背了新闻的本质与价值。不管“娱乐致死”的预言会不会成为现实,电视新闻媒介都应该控制媒介的娱乐化倾向,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如果超出了,就会走向反面。只要在合理的度的范围之内,电视新闻节目对文化内容与形式的转换、传输、处理、存储、检索、提取和推广的功能,不但使文化遗传得以延续,而且还可以使文化得以增值。
3电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的平衡之道
3.1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面对电视新闻娱乐化浪潮,在电视新闻媒介受利益驱动,行业自律还未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广播电视主管部门应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防范和抑制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确保电视新闻工作者从党和政府工作的大局出发,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电视新闻娱乐化与新闻真实性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
3.2电视新闻从业者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电视新闻日益被娱乐化,电视新闻从业者要提高自己素质,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坚守媒体道德底线,不仅要“他律”而且要“自律”,双管齐下把新闻娱乐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保持新闻的真实性。
关键词: 媒体 文学 传统 影响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大众对于社会以及世界上每天发生的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更加强烈,各类媒体的飞速发展更是让大众的需求得到了最大满足。而在各类媒体飞速发展以及一些新兴媒体产生的时候,对中国的人文、民俗、生活及审美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我们在面对这些媒体以及这些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的时候,如何能最大程度地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做到“拿来主义”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对于中国文学产生的影响
在建国以前,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学理念带入中国后,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但中国的文学先驱们以深厚的民族文学修养,大力吸收外来的文学营养,产生了一系列的新的文学体裁,例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从中都能看出外国文流对于中国文学的影响。可以说这样一波国外文流的冲击,促使我国文学的一个阶段性的飞速进步,也使得我国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鲁迅、巴金、冰心、郁达夫等作家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二十世纪,出现了一种新兴的媒体,即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的产生带来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其大众化与随意性。网络文学使得文学从“庙堂之高”到了“江湖之远”,由原来的高不可攀流落到了寻常百姓家。写作的门槛低了,谁在网络上都可以成为一个作家,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一方面也使得我国的写作热潮达到了一个颠峰,但是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整体文学内涵的丢失。不可否认,我们在网络上偶尔可以发现一些优秀的作品,发掘出一些优秀的作家,但是更多的时候网络文学却是被人们称之为“厕所文学”。网络文学可以发表的站点和刊物很多,而且是不加以挑选和限制的,只要你想发就可以发。这样的低门槛使得无数想成为作家的人们用一种唐吉柯德式的激情不断地写作―发表―写作,而且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越来越多的人将热情投入到其中。为了使自己的名字能够更快地热起来,大多数人已经不再讲求作品质量,一味地写了发、发了写成为一种机械的模式,而更加可悲的是由于网络媒体的传播迅速,这些人甚至在影响上超过了一些传统的知名作家。伴随着这样一批青年作家的产生,一些青少年开始以他们为借口,流行一种“颓废风”,影响不可谓不坏。
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随着各类媒体的发展,更多的新鲜事物进入了国人的眼球,“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条理论似乎永远不会过时。在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外青睐的同时,外国的一些文化也在侵蚀着中国的青少年。
例:美国街头文化是美国社会一种很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由于近50年来,美国社会当中还具有严重的种族歧视观念,当时的黑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所以美国的黑人中开始流行一种街头文化,以此来发泄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街头文化里,除了我们所熟悉的“街舞”、“HIP HOP音乐”、“街头篮球”还有诸如“涂鸦”(画在墙上的一种美术形式,在美国底特律的地铁墙上随处可见,内容包括一些对有关政治和社会风气的不满的发泄)、“battle比赛”(美国地下的一种音乐比赛,一对一,以挑出对方身上的缺点进行对骂的形式,歌词中大多有挑衅的意味)等。美国这样一种文化的流行是由于其特殊的政治因素导致的,当然我们可以把这种文化当作一种新颖的娱乐方式来看待,但是如果生搬硬套过来就非常不合适了。我们知道,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是从他们国家的社会背景以及发展状况慢慢演变而来的,所以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分支都是具有本国的文化内涵的,这也造成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的不同。中国的文化是古老而传统的,因为发展的历史久远,文化也就有了一些传统和古老的味道,这正是重点。正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很古老,使得很多国内的年轻人认为中国文化老土,从而一味崇洋。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可悲的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受了一些外国文化的熏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同社会背景下发展出来的文化在很多场合是无法相互融合的,这就好比在维也纳音乐会上放京剧,是同一个道理。
三、对于中国青少年思想行为的影响
青少年的发展是国家发展之根本,而现在一些媒体为了谋求发展壮大吸引大众眼球,不管内容会造成怎么样的影响一律。特别是新的网络媒体,由于我国的网络安全法还不健全,许多的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不惜一些信息。而网络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主要光顾人群还是以青少年为主,这样的信息的传播必然导致一些青少年心理的畸形发展。
再者,我们作为受众,也要能够理智地对待媒体上所传播的一些东西。例如来自美国的“摇滚文化”,本来是一种很有节奏的音乐类型,但是我们却不能很好地汲取其精华只一味地模仿。摇滚文化中带着强烈的颓废意味,很多外国的摇滚歌手带有心理疾病,并且常做出疯狂的举动,可是国内的歌迷却认为这很有个性,纷纷效仿。加上“80后”风的熏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着耍酷,学叛逆,学颓废。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心理状况,而是一种刻意制造出来的性格特点,随之而来的是对于生活、对于学习和对于事业的消极想法。
我们并不是说媒体不好,或者说有负面影响的内容就不传播,而是作为媒体而言,要做到的并不是单纯地将信息传播出去而已,它还是社会个体走出自我之后观察、认识、理解社会的路径与窗口,它是架起个体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物质与精神的一座桥梁。大众传媒凭借内容选择与观点树立诠释着、建构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乃至信任和信仰的标准、原则,它的背后是大众社会公信的期待,它寄托着大众最质朴的真善美的理想追求,蕴含着大众对于精神与行为的价值取向。作为受众的眼睛和耳朵,我们媒体一定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什么样的内容该传播,什么样的内容不该传播要能够把握。另外我们作为受众,对于媒体上所传播的信息要能够做到理智对待,好的方面我们学习经验;不好的方面我们吸取教训,这样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陈红.大众传媒的社会角色.新闻爱好者,2006,(6).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为目标,利用现代大众传媒传播手段进行大批量复制生产的产业文化,具有娱乐性、商业性、科技性、传播性、世俗性和消费性等特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大众文化成为社会大众调剂生活、缓解压力的首要选择,并迅速蔓延到影视、音乐、传媒、文学、商业、网络等众多领域,也成为校园新宠:广告花花绿绿渐迷人眼,时尚杂志争相传阅不舍释手,影视热剧先睹为快热评不止,流行音乐边走边听曲不离口……大众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而且拓展了语言学习空间,影响了语言生活。
大众文化影响校园语言生活的原因分析
文化依赖于语言,语言推动着文化的传播,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具有文化功能”。一种文化的发展轨迹不可避免地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思维工具,是各种载体传达信息的基础或必要补充,因而文化作品无论以文字、画面、音响、色彩等何种形态存在,都或多或少要借助语言表现其内容。另外,大众文化的形成和传播是借助大众传媒得以实现的。而无论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抑或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等,都离不开语言这一重要的传播符号。因而大众文化天生蕴涵着语言资源,能对语言生活有所影响。
大众文化是一种普及化文化,具有娱乐性、世俗性、民生性等特质,而大众乐于接受并参与创造或传播。因而大众文化成了社会生活的显微镜,社会物质精神活动风貌会在其中得到及时反映。如每年都会有大量反映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民生变化的新词语在大众文化中密集出现,而国家教育部也曾正式明确白奴、丁宠家庭、考霸等171个新词语的权威身份。可见具有持续生成、多元多质、新鲜可亲、丰富致用等优点的大众文化语言,对社会语言生活的影响已得到社会重视和认可,未来的影响也势必更强大持久。
大众文化具有思想民主化、内容流行化、形式通俗化、手段科技化等特点,因与青年学生的欣赏口味相吻合而备受青睐。海发短信,唱流行歌曲,看时尚杂志,聊天读博,观看影视热剧,传诵流行语,活用广告语……已成为校园生活常态。接受、传播、创造大众文化不仅是学生获取信息、参与社会、疏导情绪、人际交往、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对其语言学习热情、习得与运用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影响校园语言生活的大众文化主要类型
网络语言资源。作为第四媒介的网络传媒以其多样化的选择空间,愉悦的视听享受,高密度、快节奏的信息容量,集大学生万千宠爱于一身。作为网络伴生物的网络语言,也因其直观形象、新异合时等鲜明个性而深受学生喜欢。混码新词(如:orz、555)、旧字新用(如:、)、方言借词(如:雷、埋单)、语法新组合(如:很黄很暴力、光滑肌肤)、新造成语(如:正龙拍虎、叉腰肌),以及丰富多样的语体风格,都被青年学生竞相仿效和使用。
手机文学资源。手机是学生信息交流、情感沟通的重要工具。因编发短信方便快捷、费用较低和显示个性,利用率极高。短信除平实、致用的常规短讯体外,诗歌、天气预报、童谣等多种文体和仿词、粘连、谐音等多种修辞格,都在手机方寸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手机文学应运而生。
影视广播报纸资源。青年学生多关心天下大事,常通过广播报纸了解新闻。同时他们也崇尚娱乐,经常通过网络接触影视节目。庄重高雅规范的主流语言与轻松有趣时尚的特类语言,对校园语言各有不同层面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幽默、个性的语言更有学生缘。
流行歌曲资源。流行歌曲是对中国古代艺术形式诗词歌赋的继承,也是当前时尚的话语方式。它情绪真实,内容通俗,旋律优美,在校园内传唱不衰。但读音错误、生造词、有语病等语言失范现象也屡见不鲜。有效利用“纠错”,有益于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快乐学习语言。
广告海报资源。毋庸置疑,当前的青春校园不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象牙塔和“无商”的纯粹治学殿堂,各类广告海报闯进了校园,很多朗朗上口、表意独特的语段被青年学生竞相传诵,甚至成为校园流行语,有些还被学生改编、套用、重新演绎,呈现出极强的语体渗透性特点。
大众文化对校园语言生活的影响方式
拓展语言学习空间,优化语言学习模式。传统的语言学习活动多采用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虽有系统、严谨、易于控制等优点,但也存在课程资源类型较单一、语料与生活较脱节、学习方式较刻板、学生自主性发挥不充分等缺点,这使语言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严重不足,从而常受学生冷落。“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社会生活的外延”,语言学习应跳出封闭的教室,从与社会语言生活如影随形的大众文化中汲取养分,落实“语言与生活同在、生活即课程内容”的语言教育理念,实现语言学习的致用性、亲和性。
大众文化蕴涵的语言学习资源非常丰富,覆盖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篇章等广阔领域。如:①拼音输入法的熟练掌握有利于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的学习;②现代韵文的创作和传播有助于押韵、平仄等声律运用技巧的学习;③形码输入法有助于汉字结构的学习;④连续联想输入有助于词语、短语正确书写形式的学习;⑤化形析义有助于探究汉字文化;⑥多种结构的新词新语丰富了汉字“纳新”方式和文化魅力;⑦时尚、丰富的语例涉及语法单位、语法关系、语法手段和标点符号等语法教学的各个方面,有助于快乐学习语法;⑧方寸之间尽显修辞奇观和文体华章;⑨误读、误形、误解、误用的病例发挥“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殊功用……
激发语言应用热情,实现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的相互增长。学以致用,语言知识的习得是为更好地用语言服务生活。大众文化在社会普及和校园流行为语言的“学”与“用”同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有利于扭转过去过分强调课内知识灌输而忽视课外能力培养的倾向,极大提高了学生语言习得和实践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青年学生热衷于用大众文化语言成分和方式应对校园里的语言活动,如套用广告语反映校园生活。“校园光棍俱乐部――男人的世界”,“大学生正常消费――不买贵的,只选对的”,“好不容易从失恋中解脱――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朋友间的承诺――真诚到永远”,“大家逃(课),才是真的逃”,“农夫网恋有点甜”,“厕所问题,通则不痛”,等等,借用广告语进行人际言语交流。面对赞赏说“让我们做得更好”,给老师写教师节贺词“我们的光彩,来自你的风采”,同学见面打招呼“今天你‘博’了吗”……
另一方面,青年学生还喜欢对大众文化中的语言品头论足,开展一些语言赏析或纠错活动。如“校园流行语,我做主”评选、歌词语病诊断医治、给影视界名人正字音、网上“捉虫”、媒体错别字大排查……很多不规范的语言用法借助这样的活动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起到了很好的防范作用。如:刘德华在歌曲《冰雨》中将“刽子手”中的“刽”错唱成“kuaì”;电影片名“上单眼皮男生”书写不规范,繁体字、简体字混杂;广告语“柒牌西服,让女人心动的男人”,主谓语(西装―男人)不搭配;《艺术人生》主持人错用“家父”称呼对方的父亲;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台词“我也想会一下宋江一面”句式杂糅;周杰伦创作的《东风破》的歌词“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有搭配不当、指代不明等多处错误……
[摘要]在互联网络迅猛发展的今天,网络电视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网络电视以其自身的优势,成为大众传媒发展的焦点。
[关键词]网络电视电视传媒发展优势
互联网在中国大陆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猛的发展着。据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从1997年10月的62万增长2005年1月19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上网用户总数9400万;CN下注册的域名数、网站数分别达到43万和66.9万;网络国际出口带宽总数达到74429M,IPv4地址总数59,945,728个。可以说,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通达。就像当年新兴的电视媒体带走了一部分广播的受众一样,如今,网络也正在带走一部分传统媒体的受众。网络媒体具有传统媒体的特点,还有自己的优势,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特点。
一、网络与电视传媒的相互影响
电视媒介的影响面主要由覆盖面、收视率和收视份额构成。首先是覆盖面。所谓覆盖面就是特定的电视节目信号所能到达或被清晰收视的市场范围。电视节目的覆盖问题可以通过无线电波发射、有线传输和通讯卫星转播等方式加以解决。任何电视播出机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扩大节目信号的覆盖面。其价值等同于商品营销网络的建构,甚至更重要。其次是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电视媒介的影响面不仅表现在对市场覆盖面的扩大上,更表现在收视率和收视份额的扩大上。网络与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两大方式,他们的影响力是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可以看作是媒介与社会环境的集合面或交集面。所以传媒的影响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现实影响力。即媒介对现实环境已经或者可以产生的影响力。第二,潜在影响力。即媒介对将来环境可以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力,是媒体的素质和体能。第三,有效影响力。即媒介对环境中的重要部分或因素可以或可能产生的影响力。
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相互整合、共存共赢已是大势所趋,网络电视与传统媒体整合势在必行。在这个网络电视时代,信息传播的整合经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电视传播与传统媒体将在融合中走向分流,而不是在相似方向上争夺同一群用户。具体来说,传统媒体要转变观念,顺应网络电视传播发展趋势,适应受众需求,扬长补短,寻找与网络媒体整合发展之路;网络电视作为新型传播形态与营销渠道,可以开拓新的用户群,培育新的市场,而不是与传统媒体争抢现有的“蛋糕”。当一个新的媒介出现时,常规媒介有能力“重新发现”自己。在过去40年电视成为主流媒介的时代,报纸和电台都很好地适应了这种变化。而网络给电视带来的不只是“变化”,而是“变革”。电视业的发展动力源于创新和自我完善,网络的出现必将加剧这一过程。可以想见,大众媒体必将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并将在受众、市场技术这几个要素形成的合力挤压下寻求新的突破。
二、网络电视的现状
网络在线电视,简单地说就是用计算机通过互连网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新型收看方式。这样收看电视,不像传统收看电视那样,需要电视机、必要的天线或是有线电视线。它需要的仅是一台电脑和一根与互连网相连的线,即可收看到各种电视节目。网络电视广义来说有三类组成:一类是转播式,即在线收看全球各大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一类是储存式的,即储存了各电视台的节目甚至是电影,让用户可以点播电视台中自己喜爱的内容;一类是自主拨出式,即网站除了有已有的电视节目外还自主制作电视节目,脱离了电视台的拨出限制,可以满足让观众点播的要求,达到真正的“互动”。以上三种形式的网络电视组成了现在网络上的在线电视,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形式来进行收看。
发展网络在线电视的基础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中国网民的快速增长使得网络成为了与广播、电视等之外的另一个强势媒体,用户在互联网上仅仅看到文字和图片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视觉需求,他还需要看到活动的画面,听到与画面相配的声音。再次,宽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网络在线电视有了发展的基础,宽带网络运营商耗费巨资打造的宽带网络,是建了一条高速公路。可以说,是宽带用户的巨大需求点燃了宽带网络这把火,也点燃了网络电视这把火。第三,电视在现在的中国,大多数人是在家中进行收看,当其在工作或没有电视机的时候就无法收看到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而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依托的网络电视刚好可以弥补电视机限时限地的不足。第四,传统电视的“我播什么你就看什么的”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各方面硬件、软件、政策等限制使得几乎所有地方的电视用户不能收看到所有频道的节目,而网络广大的资源共享很容易得解决了这点。
三、网络电视发展优势
1.要做到“分众服务”,网络电视应确立自己的目标用户群体,按年龄、地域、收入、职业等标准,确立自己的服务对象。然后有的放矢地选择节目内容与服务方式,确立在某一细分市场的优势,较好地满足上述用户的特殊的收视需要,使用户觉得物有所值,才会选择网络电视,如此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2.在互动方面做足工夫,这也是和传统电视竞争的有力武器之一,网络的共享,使得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收看电视,甚至选择电视剧情的发展,有一种想法就很好:让用户来选择自己希望看到的剧情发展方向,这样可以让用户投入到电视中来,不再是以前坐在电视机面前接受已安排好的剧情,作一个“受众”,而是身临其景成为其中一员。自主性和未知性是吸引用户的很重要的砝码。或是使用户在观看网络电视的时候,可以同网站或其他网民进行适时交流等等。只有通过这些创新,网络电视的互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网络电视的经营也才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层次。
关键词:3G技术;人际传播;影响
3G(3rd Generation),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2009年1月7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发3G牌照,标志着移动通信市场的3G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式在中国拉开帷幕。它是将无线通信、互联网等和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这是2009年至今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一项新的科学技术往往改变一个时代。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往往也是媒体产生变革原始的、也是最重要的推动力,几百年来人类传播领域的变化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印刷术的推广使报纸由少数人的消遣成为大众传媒;电报的出现让通讯社得以产生并发展到今天;无线广播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受众由读者变成了听众,广播也因此成为了它那个时代影响力最大的大众传媒;近十多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而且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而现在3G业务的风靡全球,也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位人际传播,进一步分析人际传播媒介变化对人际传播造成的影响。
这里将沿着马克·波斯特思考媒介与文化论题的思路,讨论3G技术应用在人际传播方面所带来的信息存储方式、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交换构型的改变。对此,一个可行的方式是从过程的角度考察人际传播,并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认知过程和行动过程。对认知过程的考察有助于理解交流双方如何用3G手机来传输信息,传输了什么样的信息,又对彼此的关系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对认知过程和行动过程的综合考察则有助于理解依靠3G手机所建立的交流构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与固定网络相容,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而闻名于世。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通信的通信系统“由于其诸多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对全世界电信行业工作者及信息社会越来越具吸引力”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主导技术,近来发展迅速,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个技术标准中,最具竞争力而迅速的发展。相比于2G、2.5G等通信技术,3G通信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智能化、多媒体化趋势明显
由于3G网络能够提供内容丰富的多媒体业务和下载业务等,因此,对3G终端而言,需要对其配备更大、更清晰和3D显示效果更逼真的显示屏,以便用户更好地欣赏移动多媒体业务要配备像素更高的摄像头以拍摄更清晰的图像,以增强图片的感观效果;要提供更大的存储空间,来储蓄下载而来的更多图片和音视频文件等。总之,以数据业务功能强大为特征的3G业务对其终端的要求将日益苛刻,3G要真正实现所预期的业务发展效果,加强3G终端的研发将一直成为3G发展阶段的重要主题之一。
(2)单模、双模和多模终端共存
多种3G技术体制并存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发展初期,第二代移动通信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市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未来的移动终端必将是单模、双模和多模终端共存的局面。目前市场上已有GSM/WCDMA、GSM/cdma2000、cdma2000 1X/1X EV-D0双模终端;随着TD——SCDMA标准的正式商用,未来支持TD-SCDMA网络和其他网络的双模手机或多模手机也可能会出现。对3G终端的功能要求不断提高3G的技术特性,决定了3G网络能够提供更为智能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业务,这就要求3G移动终端的功能日益增强。不仅要支持现有话音业务、短信业务、窄带数据业务等,同时应支持以多媒体业务和高速数据业务为代表的宽带通信业务等。
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互式业务,包括网络电话、移动银行、可视电话和可视会议等;(2)点对点业务,包括多媒体短信、电子邮件、WEB、远程医院等;(3)单向信息业务,包括数字报纸、出版、远程教育、视频购物、移动音频播放器、移动视频播放器、视频点播和卡拉OK等;(4)多点广播业务,包括信息递送、GPS汽车导航、移动收音机和手机电视等。从中可以看出,3G不仅给手机带来新的人际传播方式如可视电话、多媒体短信和电子邮件等,还同时使手机拥有了手机电视、数字报纸、出版和信息递送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
3G技术应用和人际传播的变化3G技术应用所带来的改变已经在人类传播媒介的使用上有了直观的体现,但是,在社会层面,它的影响却不是很明显。目前,从人际传播出发,是研究3G这种影响力的一个捷径,而首要的问题是认识理解3G如何影响了人际传播。理解人际传播认识理解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是一件困难的事,但却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一个概念在表象上纷繁复杂,正是来源于其多面性的本质。在对既有研究成果详细梳理之后,根据所研究论题的需要,从概念的一个侧面入手,提出一个具有连接性的问题。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内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也是21世纪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将有重大影响的科学领域之一。 wWw.gWyoO.Com
关键词:古希腊生活教育化 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外日益受到重视。世界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都把德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国家命运的高度,本文探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以期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个特点是有思想政治教育之实,而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之名。具体有两点体现:第一,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开设以思想政治教育或相似称呼为名称的课程;第二,这些国家在尽力避免这些名称出现的同时,却又加大力度进行政治宣传。比如在俄罗斯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没有开设明确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却大量开设历史、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必修课程。可以说他们将本国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宣传融人到这种看似“无关”的课程中来。再如美国是比较注重爱国主义宣传的一个国家,美国的爱国主义宣传始终与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教育、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分不开。虽然美国是一个标榜民主与自由的国家,但可以看到他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没有一项是不利于本国的政治体制的。而在英国的高校教育系统中有一点很值注意:有志于毕业后在政界有所发展的学生往往会热衷于参加大学学生会的领导工作。学生会的换届竞选通常搞得有声有色,很有一点议会选举的味道,这正是无形的政治宣传最实际的表现。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良好的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不仅仅依托于教育系统,而是发动社会生活中的其他细节,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系统一个方面的力量毕竟有限,如果能够发动其他部门与机构,如政府、家庭、社区、大众传媒的配合,将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高很多。另外,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也是对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德国教育在重视个性发展的基础上还强调个体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于是德国的教学内容很多是涉及家乡的历史、地理等发展的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社会责任”等问题。希望将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与本国宣传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再者,媒体的宣传暗示作用力量巨大。以美国大众传媒影视业为例,在文化帝国主义的先锋-一一好莱坞电影产业下生产出来的商业大片《变形金刚》中,美国的军事力量被作品夸大,并且整部影片充斥着美国政治制度优越性的宣传,甚至不忘提到一些潜在的竞争对手的名字,比如中国。美国广泛利用大众媒体阵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自己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的优越性。最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性的最后一个表现为政党活动。这种政府、教育与社区结合的整体性特点使这些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合力,提高了效果,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政治理念的宣传上起着重要作用。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比较注重实效性。提到实效性首先应当介绍一下灌输的理论。灌输是指: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加以灌输,即一定的主体将特定的思想观念移人客体的教育过程。世界各国都在坚定不移地灌输本国的政治理念,但效果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注重灌输的实效性。
注重实效性首先表现在正面灌输的同时,注重将课堂灌输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延伸教育宣传的时间和空间,避免生硬说教。其次,在灌输的同时,也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倡导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目前西方国家在开展德育工作方面经常强调人是教育的着眼点,在师生关系、教育方法方面变革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