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15:08: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目前解题教学中,教师关心的往往是每个题目的各种不同方法的解答或证明,一个例题总要给好几种解法,结果对同一问题的解法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巧,教师备课时就不再是认真地仔细钻研教材,落实好教材中所体现的通用解法,而是翻阅各种复习资料、杂志去寻求巧法妙解,无形中忽视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训练,削弱了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启迪和训练.
一、挖掘教材中实现化归方法的因素
数学思想是教材体系的灵魂,它支配着整个教材.化归思想方法融入数学教材的基础知识之中,并不像定义、定理、公式、法则那样具体.由于教材逻辑体系的限制,不能完整地表达数学知识中的化归思想方法,教师要把隐含于具体知识中的化归思想方法明朗化、清晰化,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化归方法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出现的频数相当大,渗透在高中阶段的代数、几何的教学中.
在立体几何中,定义、定理及问题的解决基本体现、应用了化归思想.化归的手段常常是通过平移、旋转、作截面、侧面展开等,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内的问题而加以解决.在代数中,如解方程问题,无论是无理方程、指数方程、对数方程,还是分式方程,都是通过同解变形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后求解的;不等式的处理也是如此,把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无理不等式转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来求解;又如复数间的运算是转化为实数间的运算来进行的.
二、明确转化原理,把握转化策略
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使之构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空间,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常需要利用这些联系对问题进行适当转化,使之达到简单化、熟悉化的目的.要实施转化,首先须明确转化的一般原理(化归的一般模式),掌握基本的化归思想和方法,并通过典型的问题加以巩固和练习.
一般来说,实施化归的一般步骤为:
①根据问题结构,分析解决问题的难点,确定转化目标,寻求新的问题情境.
②将问题的条件、结论等价地转化到新的情境中(特殊情况可以进行非等价转化).
例 求sin210°+sin10°・cos40°+cos240°的值.
转化一 从基本等式入手,利用和角的三角展开式,通过恒等变形求解.
化归一(综合法)
cos40°=cos(30°+10°)=3[]2cos10°-1[]2sin10°,
cos40°+1[]2sin10°=3[]2cos10°.①
①式平方,得:cos240°+1[]4sin210°+sin10°cos40°=3[]4cos210°.
sin210°+sin10°cos40°+cos240°=3[]4.
注 这种方法运算量小,便于理解,具有一般性.
转化二 从乘法公式、三倍角公式的变形运用出发求解.
化归二(添分母凑式法)
由sin3α=3sinα-4sin3α,cos3α=3cosα-4cos3α,
得sin3α=1[]4(3sinα-sin3α),cos3α=1[]4(3cosα-cos3α).
原式=(sin10°-cos40°)(sin210°+sin10°・cos40°+cos240°)[]sin10°-cos40°
=sin310°-cos340°[]sin10°-cos40°=3[]4.
注 这种代数恒等变形与三角恒等变形相结合,不但起到了降幂化简的作用,同时体现了数学解题美,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解题能力.
转化三 考虑到cos40°=sin50°,又10°+50°+120°=180°,以10°,50°,120°为内角构造三角形,由正、余弦定理可以求解.
化归三 设10°,50°,120°角的对边分别为a,b,c,外接圆半径为R,由正弦定理有:
a=2Rsin10°,b=2Rsin50°,c=2Rsin120°=3R.
由余弦定理得:
(3R)2=4R2sin210°+4R2sin250°-2(2R)2sin10°・sin50°cos120°,
3=4sin210°+4cos240°+4sin10°cos40°.
sin210°+sin10°・cos40°+cos240°=3[]4.
注 此种方法数形结合,思路别开生面.
通过一题多解、触类旁通,或一题多变、举一反三,进行有效的变式教学既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归方法的重要途径.
三、注意转化的多样性,设计合理的转化方案
在转化过程中,同一转化目标的达到,往往可能采取多种转化途径和方法.因此研究设计合理、简捷的转化途径是十分必要的,必须避免什么问题都死搬硬套,造成繁难不堪.
例3 求证:对任何矩形A,总存在一个矩形B,使得矩形A与矩形B的周长比与面积比都等于常数k(k≥1).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问题 成因分析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35
1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课堂气氛不浓厚、教学中轻视实验环节以及学生听课难以专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都有各自的原因,而且相互影响,比如说课堂气氛不活跃就是教学环节设计的不合理所导致的,也造成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的后果。因为化学是基于实验的学科,脱离实验或是在教学时只是把书本上所叙述的现象直接地讲解,不仅仅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也不利于对学习内容的了解。如此就造成了学生听不懂课,对理论部分的理解更是觉得头痛。比如,在叙述氢气和甲烷的燃烧比较时,叙述的是氢气燃烧火焰为淡蓝色,而甲烷燃烧则为深蓝色,而深蓝与浅蓝的程度究竟是多少,是很难用语言加以描述的。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验中进行对比,通过进行相关的燃烧实验或是播放教学视频来展示事物的情况,更加直观,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2 高中化学教学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教学手段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个科目的教学都要涉及到新的教学手段的利用,而依靠于这些新型的教学设施和措施能够使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下去。而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依旧只是以前的“一言堂”式的教学,就很难适应当前的教学发展和教学变化以及更高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会出现运用过度的情况,如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特点之一就是随意性强,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理解和做笔记,这样往往会遭致学生的抱怨。其实这都是没有很好地利用教学手段,以讲解盐类水解为例,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视频展示实验部分,而不必去实验室做专门的实验,原因就是盐类水解这块的实验可操作性以及实验价值原本就不高,而更多的时间应该花在盐类水解的规律上。所以,要正确利用好教学的各种手段,并做到适度使用,也只有运用地合理到位才能起到最为理想的作用。
2.2 教学实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基于实验的化学教学才能称得有效果,而在实际的教学实验环节中往往又会有一些问题隐患,如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过程中的突发状况,都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格外注意。具体来说,第一是要维护好实验室的秩序,合理对学生进行分组和座位的安排,第二则是要规范操作,强调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性原则,如在用滴管取液体时,就要注意不要讲滴管下端放入试管中,而应放置在外部操作。就是像这样的小细节,更应该格外注意,因为只要强调操作的严格性,才能够真正训练学生的实验能力,既能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也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另外,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突发的事故,尤其是涉及到燃烧和爆炸的实验时,所以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将会影响到很多方面。
2.3 课堂教学管理上的问题
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也是导致高中化学教学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在对教学的管理中,主要涉及到教材的选择以及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等方面。首先教材的选择十分关键,合适的教材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且也十分利于教学计划的设定。教学规划就是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会极大地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这个计划不仅仅要考虑好各个章节以及实验理论的相互联系,也要重视好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课程教学管理得好,能够帮助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建立起一个整体性的思路,能够更加系统地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尤其是如今高考及其他考试都要求一定的跨学科联系,所以整体性的教学管理也能够帮学生梳理思路,更加清楚地看到对化学学习的掌握度。
3 应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几点建议
鉴于在高中的化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就要总结出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就教师而言,要做好对当前化学教学问题的分析,并且运用一定的教学技巧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合理利用好教学模型,在介绍分子键的章节中,可以利用好各种球棍模型方便学生理解,同时结合相关的教学视频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再如,在介绍水解以及电解的影响因素时,也可以利用模型来展示微小的围观分子的变化情况。这样就可以把化学理论中抽象的部分转化为直观容易理解的内容,这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要想办法增加化学课堂学习的乐趣,在实验过程中虽然要强调严肃认真地实验,但也要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现象产生时的兴奋感和新奇感,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以及其他的趣味实验等等。最后,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做好教学管理上的改进,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知识体系过渡中掌握好节奏。
4 结束语
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而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教学手段、教学管理、教学理念上的不完善,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这些方面。另外,化学与生活相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让学生关注化学的实际运用和实际体现,而不应该指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存在但常被人们忽略的化学存在,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也能够让学生品味到化学学习的新奇感和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郑永信.高中化学评优课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评介[J].化学教育,2006,(11).
[2]文庆城,许燕红,李凤,陆余平.以学论教化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及其构建[J].化学教育,2006,(7).
[3]周雪春.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评价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6,(5).
[4]文庆城,许应华,谢能伟.“以学论教”的化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化学教育,2004,(9).
一、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原因
(一)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要求
首先,我们发现在《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有一个明显特点――增强了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强化了实践环节,强调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特点要求教师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否则我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
其次,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指出:“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生活关切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的能力。”
再次,新课程的课程理念也提到:“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政治学科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要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就应抓住“以生为本、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这三条标准。
(二)教学实践的需要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政治教师都有高中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不是很感兴趣的感觉,存在这一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根源主要是许多教师将重点放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对知识的只有抽象记忆,造成学生的学习范围仅仅局限在书本的世界。显而易见,如果我们的政治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过分地追求政治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就极易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受教育者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空洞、抽象和苍白,这就致使学生感到厌倦,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
(三)把握高考命题方向的需要
也许有些老师会这样认为,如果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气氛是好,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不够深,不能够适应高考的要求。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他们才能喜欢这门课,才会去积极钻研学习这门课程,从而更好得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其次,仔细研究近几年高考题我们也不难发现,越来越多得题目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政治教学生活化与高考方向是不冲突脱节的,反而有密切的联系。
二、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条件
(一)打造“生活化教学”物质基础――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化
现如今,计算机的应用已达到普及化程度,绝大多数高中学校已经做到每位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室都安装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知识点多,容量大是现行高中政治教材编写的特点,但限于篇幅以纲要为主,不能充分展开细节描述,往往蜻蜓点水。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如何施展功力充分展开,如何把理性的知识转化成感性的认知。我们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对现代化教学设施加以充分利用,使得政治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充分调动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教学有利的思想基础――生活经验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生活的科学,而真实性、具体性是生活的本质特征。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人文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也是提现生活的真知。而且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条件越来越好,高中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拥有的巨大知识储备有时都出乎我们老师的意料之外。因此高中生并不是头脑空空如也进入学校的,在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之前,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积聚了丰富的大量的生活经验,感受到各个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三、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探索与实践
选择贴近学生真实生活的案例,充分开发生活中的资源,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丰富多彩、不断进步的生活现实为政治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所以我们必须把来自于社会生活中的新方法新思路、新问题,尤其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及时地纳入到政治课教学之中,充分融合,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第一,多渠道利用广为人知的影视资料。政治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史实,只要认真发现,都能从现如今浩瀚如烟的影视中寻找到我们政治教学所需要的资料。学生也会真正了解到我们的政治教学并不再是单一的、枯燥乏味的,而是他们生活中随手可触,不再是超越时空的,课堂中未能详尽的史实,他们也会有兴趣自发自愿地去搜集相关资料。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教学模式 科学素养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各个学科大力的倡导探究性学习,而实施新课程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因此,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与实践在新时代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化学新课程实现“学生发展”课程宗旨的担当起重要作用。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的目的
1.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是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世纪之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时,全面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或《科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2.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需要。
近年来,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已经被世界很多国家作为科学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未来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而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它旨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需要密切把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的教育方法。
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探究与实践是对传统教学的理性思考。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我们走的是“多考试、少读书、少活动”的道路,学生很少去参与实践活动。而新的课堂教学方法,注重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从社会、生活、自然、高新科技中寻找问题,寻找疑点,寻找突破,这就使得课程的内容更广、更深,更具有实用价值,增加学生的可选择性和个别化教育,由比较单一的教学模型转向学科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教学模型。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的形式
1.在高中化学课堂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接受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教师可以把它们不断地交替使用,灵活的变通教学方法。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只是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老师讲学生听,故而显得很死板。因此,对于有些课,解概念、定律、法则和原理的教师还是必须讲地,可以把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定论的形式详细的解释给学生听,这个时候老师的讲学生的听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内容具体化,有机地把新旧知识联系和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新的而又系统化的知识结构。而对于另外一些课,教师只需给予学生相应的各种资料和数据,让学生自己去查找,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调查、讨论和交流,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寻找、自主摸索、自主解决。
2.在高中化学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它着眼于学生能够学会学习。选用探究式,一方面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质疑问难中、观察比较中、矛盾冲突中、实践活动中都可以不断地去探究发现。如变演示实验为边讲边实验,多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又通过问题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去大胆创新,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之中。
3.在高中化学课堂通过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在高中化学课堂上,课程的体系仅仅是关注知识,学生在大海般的知识中只能获取很小一部分,而“课堂问题解决式”来关注知识中的能力部分,即以自己身边和社会生活作为出发点,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自己收集材料,自己处理信,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体现出学生三方面的能力:学生自己会不会想问题;会不会自己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能不能解决和处理好问题。在这个环节要把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要求课堂教学尽可能用实验来展开,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实验中,采用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提出初步方案―提出猜想或假设―实验或验证―学生间交流评价。这一模式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事实,运用实验方法论,来探索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掌握正确的思维和研究方法,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实验学习的体验,增进独立思考的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同时,它更适合应用己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认知网络的学习,加深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价值观。
【摘 要】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构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体系的策略,推进高中化学课程的评价体系与新课改要求的一致性。
关键词 新课改;高中化学;课程评价体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基础教育出现了新鲜空气。不管是课程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课程评价也应该进行转变。构建课程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和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既是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探索、反思和总结。
一、构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体系的意义
课程评价是对设置的课程从目标、实施、以及效果等方面进行判断的过程,它对于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监控和推进作用。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构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是加强基础教育,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引导功能。
构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是推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我们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甚至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也得到不断更新,导致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我们的评价机制往往落后于教育实践。不管是对课程的评价,还是对教师的评价,甚至对学生的评价还是按照传统的评价尺度,甚至现在的评价依然重视选拔功能,与升学、评职称挂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与教育多样化发展是相悖的。
构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是推行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教育现代化,就是从理念,到方法,到内容都要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我们的评价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作为化学教师就可以以此为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价。
二、构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体系的策略
1.提高认识,转变理念。评价是以真实为前提的在客观价值方面进行的准确判断。因此,评价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认识决定了评价的效果。所以,要构建高中化学课程评价体系首先要从课堂教学评价理念入手,对老师的评价观、教学观等进行转变,使教师拜托原来的传统的评价观念的束缚。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的方法指导。学校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技能,保持教师的教学热情。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加强评价的方法指导。推进评价与课堂教学的一致和同步。
3.健全化学课程评价的机制保障。首先,规范化学课程评价的操作程序。良好的评价操作程序是评价目标、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手段的重要基础,对化学课程评价效果起到重要作用。比如:评价操作程序、编订高中化学课程评价表等。
4.由单一的评价方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转变。所谓多元化评价就是将从不同方面和角度的评价结果结合起来分析,不再依靠一种评价结果分析,并且是以多元目标、多元标准以及多元方法为特征的评价方式。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方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有效手段。
总之,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在评价主体上,教师由过去被动接受评价向教师主动进行自我评价的转变,这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在评价的内容上,既关注教师的教的过程,有注重学生的学的过程,在课堂上注重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在评价的标准上,体现开放性,倡导个性化,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课堂;在评价的方法上,既有终结性评价,但也要有过程性评价,甚至,更加侧重过程性评价,比如,课堂的观察,成长记录以及课堂研究情况等;在评价功能上由注重评比和选拔功能向关注学生成长的功能转变。
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能否深入贯彻,除了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还要看化学课堂评价能否适应现在的教育要求,,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邵忠德,丁荣锦,李健.高中生化学学科素质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2]杨晓露.高中化学新课标解读[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S1)
[3]王磊,刘强,张小平,鲁礼林,阿依努尔.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实验体系[J].化学教育.
[4]王敏,王后雄.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内质性学生评价途径的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03)2004(09)
[5]曹文全.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的转变及其意义[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4)
[6]唐金花.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评价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1)
关键词:化学课程改革;学问中心;高考改革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7-0001-03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上海的二期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虽然经过一、二期课改,高中化学教育理念有了一些变化,化学课程也做了进一步的调整与改进,实施新课程的条件与手段得到了完善,但化学新课程的实施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如不忠实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现象常有发生;“教学围绕考试转”的情况依旧,甚至愈演愈烈;化学实验教学和化学实践环节不被重视;题海战术,课外补课,随意增加课时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很重……,这些情况当然不能完全归结于课改,但课改不彻底亦是重要原因。因此对上海高中化学课改做点反思,从中寻找改变目前状况的思路与办法,显得十分必要。笔者以为,下面四个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1 高中化学教育的终结目标是什么
高中化学教育的终结目标究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化学专门家?事实证明,高中生能成为未来化学专门家的仅是极个别人,甚至未来从事与化学有关专业工作的学生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目的不是将来去“研究化学”,而是去“用化学”。即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去理解和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去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并通过学习化学课程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基本素质,形成自己的个性、完善人格。高中化学课程应当把满足学习者的这种需求视作教育的根本目的。而现在的化学新课程仍然主要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化学化工专业奠定基础,尚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根本需求。
时至今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发展目标各异,但新化学课程仍然缺乏弹性,依然统一多于灵活。特别是新教材依然遵循几十年来传统学科体系构建课程的知识内容,只是在编排顺序和呈现方式上做了一点改进,依然很难适应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
笔者以为,高中化学课程应该给学生一些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的、相对宽泛的、与学生面对的社会生活问题联系相对紧密的化学知识和理念,它们应该是可以终身受用的。它们既可以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更能适应学生面对生活的要求。这些知识与理念和物质的组成与微观构造;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酸与碱;聚合与解聚;化学反应与能量;分散系与溶液;平衡与其移动……等等。但是经过目前的高中化学学习,学生堆积起大量知识与材料,却并没有建立起这些理念,所学知识与技能主要用于解题应试而已。例如有的学生早就学过大气组成,却没有地球大气是个氧化性氛围的理念,不知道强还原性物质需要密闭保存,或者虽然知道,却不能用它指导自己的生活行为。高中化学课程理应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化学变化,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他们具有参与探索的兴趣,善于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并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与方法;而不按培养化学专门家的模式只是去学习化学专业发展需要的理论,去进行化学专门技能的操练,让他们整天陷入题海,在应试的怪圈中疲于奔命。况且真正的化学专门家也不是靠题海和应试培养得出来的。因此要深化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真正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就需要对高中化学教育的终结目标进行认真的反思。
2 是否需要进一步淡化高中化学课程的学问中心色彩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中理科教育一直被学问中心的课程观念统治着。这是理性主义教育价值观在中学教育的具体体现。学问中心课程就是某个学科的知识系统的全部。学问中心课程以学向化、专门化和结构化为特征[1]。学问化是学问中心课程的本质特征,它着眼于充分反映该学科的现代成就,强调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系统性,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方法线索。它必然将传授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放在首位。专门化是学问中心课程的主要弊病,它强调教学内容的用化、独立化,反对相关化、融合化和广域化,反对学科综合。结构化则是学向中心课程的长处,因为强调学科基本结构,容易使学习经济化,也比较容易地组织教学与评价。
今天,世界范围的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大众化,普及化,民主化成了国际教育变革的潮流。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问中心课程统治理科教育的缺陷与不足日益显现。我国理科课程改革的标志之一应该是打破学问中心课程的统一天下,依照现代教育价值观重新确定我国基础理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这对于上海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大城市尤其重要。
学问中心化学课程的弊端还表现在:
2.1学问中心的化学课程往往会把化学教育演变为化学家的教育。它突出智育,追求学生学术潜力的充分发展,而排斥非学术潜力发展。如上所述,大多数学生未来不可能成为化学专门家,因此学问中心化学课程很难符合大多数学生根本需求。
2.2学问中心化学课程在教学要求上起到大学专业预科的作用,它强调与大学化学专业对口,会对学生提出过高的化学学科专门技能的要求。为了掌握这些化学专门技能,必然让师生在这些专门技能的学习和操练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成为学业负担过重的根源。如果说学问中心化学课程存在概念与原理、符号和计量三个知识技能系统的话,为了体现学问至上和专业艰深,这种课程必然更加突出和加重它的符号系统和计量系统的教学要求,而且还表现出追求这些学科专门技能的细分化、精确化和熟练化[2]的趋势。举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技能板块来说,就要求学生掌握:
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判断何种元素被氧化,何种元素被还原
判断什么物质是氧化剂,什么物质是还原剂
判断什么物质是氧化产物,什么物质是还原产物
{用单桥式
标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用双桥式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在电化学(化学电源与电解)中的具体应用
……
这一整套化学学科专门技能不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学生很难牢固熟练地掌握。
学科专门技能并非如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寻求专家帮助;设计问题解决途径与办法等这些学生继续学习或面对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技能那样终身受用。让专业发展方向尚未明确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操练这些并非终身受用的学科专门技能,有多大必要?加上高考改革相对滞后,仍然以各门学科考试总分数划线,这就让学生对任何一门必考学科的专门技能训练都马虎不得,都要去解大量的练习,攻难题,学生只能在学业负担过重的痛苦中煎熬,他们没有时间课外阅读,发展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就很难得到保证。
2.3 学问中心的化学课程设置还是改革学科教育评价制度,乃至改革整个基础教育评价制度难以逾越的障碍。按现代教育评价理论看来,教育评价的核心功能无非“甄别选拔”和“促进发展”两大类。学问中心课程天然地为发挥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提供了基础。因为设置这类课程的根本目的就是为进入高一级学校对口专业去深造。为了提高考试的区分度,增大试题的难度,命题者无不在学科专门技能的符号系统和计量系统中绞尽脑汁地挖掘,以致出现偏题怪题。从大学化学教学出发的明显起纲的试题则冠之以“信息题”的名目出现。这就使高考的甄别选择功能大大强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则被忽略。反过来高考命题的任何一个动静又会大大地影响中学教学。这样的恶性循环,使课改后的高中化学教学依然围绕高考运作,而且很难找到突围的出路。评价化学教学则单一地依靠考试均分,名次,依靠升学率,也让多年从事毕业班教学的化学教师苦不堪言。
3 化学教师的职责是“教化学”还是“从事化学教育”
“教化学”和“从事化学教育”含意有明显差异。前者把化学教育局限在传授课程教材规定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上,必然突出智者,必然看重书面考试结果,让解题方法与技巧在化学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对试题的练习这种单一的课程资源特别青睐。对学生的智能训练则主要局限于加德纳所述的多元智能的“逻辑-教学智能”和“内省智能”[3]上, 目的只有牢固熟练掌握应试技能。后者则自觉地把化学教育视为整个高中教育的一个部分它仅是实现高中教育总体目标的一门学科教育。进行化学教育就不仅重视知识技能教学,同时也重视化学实验教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拓展课程资源,落实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类教学目标。就必然注意化学教学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注重情意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注意渗透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就必然注意用教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及人格力量去感染自己的教育对象……。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化学教师“教化学”的意识得到了强化,“从事化学教育”的理念则有所削弱。他们对试题和高考命题动向的研究兴趣远大于开拓课程资源,落实三大教学目标的研究兴趣,远大于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兴趣。事实上,因为教学针对高考,内容多、时间紧,也就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考虑其他,这就让化学教师“从事化学教育”的意识逐渐淡化。
4 是否应该变高中化学教学迁就高考为高考迁就高中化学教学
目前这种应试色彩根深蒂固局面的形成,高中化学课程的学问中心色彩是原因之一。正因为如此,就必然形成高中化学教学迁就高考的局面。虽然说高考应具有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和为高校选择新生的两大功能,但事实上,后者的功能体现远超过前者。高考按培养学科专家的要求对考生来命题,就必然会在化学的符号系统和计量系统上加大选拔要求,为了适应这种要求,特别是新的情境题的要求,中学教师不得不去收集新题资料,让自己职业素质的提升大多局限于高考试题的研究之中,每年高考新题很快就会变成练习题进入中学化学的教学之中。
这种局面如何改变?大多数同仁认为高考改革太难,前途渺茫。笔者以为,课程改革历来是教育变革的龙头,只有继续抓住课改这个龙头,改革高考才有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让化学教学迁就高考转变为高考反过来迁就化学教学呢?关键是进一步淡化高中化学课程的学问中心属性,削弱化学高考与学问中心高中化学课程的依存关系,进行新的化学课程设计,制定新的课程标准,从而才会有新的化学高考纲要,也才会让化学高考低不高傲的玄虚,来顺应高中化学课改,让高考改革步入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114.
基础化学类课程是高职药学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实际教学中,各课程自成体系,一方面占用较多学时,另一方面化学类课程之间,某些内容同一水平重复多次,或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看法,既浪费时间,也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国内一些高职院校对基础化学类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优化整合了教学内容。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压缩、精简、整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建立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三位一体的学科新体系,整合后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缩短了学时,提高了学生学习高度。[1]浙江医药职业技术学院对传统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三门化学课程进行重组,根据医药专业的需要进行优化组合,初步建立了一个以整个自然科学为基础,以化学原理为主导,以分析方法为手段,以无机药物及有关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为研究对象的新体系。[2]盘锦职业技术学院对化工类基础化学课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将教学内容重新调整优化达到精简化学理论着重实际应用的目的。[3]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也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基本内容进行精选,优化整合,突出重点,加强基础,整合为《无机及分析化学》。尽管这些院校做了相应调整,但是依然存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存在该两门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与后学课程的简单重复,以及前后知识衔接不当等问题。为更好地优化课程内容,我们开展了基础化学类课程优化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1)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全部为通过普通高考,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学生,82%为山东籍学生,18%的学生来自山西、内蒙、辽宁、吉林等省份。
(2)威海地区化学教师、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药物分析专业相关任课教师和基础化学教师。
2.调查方法
为了能够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化学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采取了问卷调研和座谈两种方式。
(1)药物分析专业学生问卷调研。了解高中化学的选修情况,了解学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主要调研哪些化学知识高中学习较多、掌握较好的学生,为的是大学期间可略讲或不讲,哪些理解困难,需要详讲。
(2)高中化学教师访谈。了解目前高中化学的知识传授情况,从而更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入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
(3)基础化学教师座谈。了解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院两门基础化学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之间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
(4)后续专业课教师访谈。了解化学类基础课与后续课程之间的重复内容、前后衔接的内容和联系不紧密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为了解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我们开展了新生入校时化学知识水平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院各生源地的学生了解到,目前各地高中,理科生化学课程方面主要学习《必修一》、《必修二》、《化学反应原理》和《有机化学基础》四个模块。其中前三个模块是高考必考内容,《有机化学基础》是选修模块。
通过与威海地区高中化学教师的访谈了解到,目前高中化学与大学基础化学课程重复内容及学生在高中的学习程度如下: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表方面的知识,只了解原子内部组成和周期表的排布及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各族代表元素的典型物理和化学性质、本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化学反应原理方面,学习了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氧化还原反应及原电池等知识;化学键方面,主要学习了离子键、共价键,但是未涉及极性和非极性键;学习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有关计算和溶液的配制;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了烷烃、烯烃、炔烃、苯、醇、卤代烃、酚、醛、羧酸等代表化合物的性质及同系物的性质,性质方面只简单介绍典型的性质,未对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做深入学习;在实验教学方面,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偏少。
2.为对化学类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开展了面向药物分析专业学生的问卷调研
通过调研发现,经过一年基础化学类课程的学习,6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化学键、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烃类、卤代烃等8个方面的知识在高中学习较多,建议大学时可略讲。这与开展的高中教师调研情况基本相符,说明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为基础化学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调研发现,50%以上的学生认为标准滴定溶液制备、定量分析相关计算、EDTA及配合物、醇酚醚、醛酮醌、有机含氮化合物等5个方面的知识理解相对困难,建议详讲。经过分析发现,上述知识点主要涉及基础化学类课程的计算、公式推导、性质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和高中未接触的知识。
通过调研发现,82%的学生认为基础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非常重要,超过60%的学生认为基础化学类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46%的学生认为加强实验安全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实验、基本能力和安全知识的渴求。
纵观上述两个调研,我们可以看出:(1)目前高中化学知识面较宽,但因高考的改革,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高中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制,大部分知识只能讲表面而无法深入,需要在大学时期继续深化。同时也有部分知识完全可以满足本专业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因此大学期间可以采取略讲或不讲,例如: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2)因高职学生整体基础较差,加之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对于理论性较强、内容复杂的知识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耐心引导,详细讲解。(3)因高中化学课时缩短,加之“应试教育”的影响,化学实验以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动手操作少。
3.为对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我们开展了《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座谈和访谈调研
在与本教研室化学教师座谈中,我们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重复的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避免简单重复。通过座谈,发现两门课中杂化轨道理论、共价键的基本属性、勃朗斯得酸碱质子理论、路易斯酸碱理论等属于重复内容。这部分知识可以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详细讲授,而在《有机化学》课程中,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
药物分析专业化学类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有《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仪器分析》、《生物化学》等,为使前后课程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了调研。
通过与《生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基础化学课程与《生物化学》衔接最多的是糖、氨基酸、多肽、蛋白质、核酸、脂等方面的知识。但是,《生物化学》课程中主要侧重物质结构和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因此,《有机化学》可主要从命名、结构(一级结构,构型)、典型理化性质三个方面讲解。
通过与《药物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旋光度和旋光仪。因此,可整合这部分重复内容,在基础化学课程中详讲,《药物分析》课程中,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定量分析化学(包括标准滴定溶液的配制、标定及相关计算,有效数字保留、误差处理,四大滴定及其应用和相关计算等)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官能团的典型理化性质(主要用于药物的鉴别、分离和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讨论,在定量分析化学方面,基础化学课程应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可融合《药物分析》课程对分析的要求,避免因药物分析和化学分析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在有机化学知识方面,可增加《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别》章节,安排在《有机化学》最后一章讲授。(3)联系不紧密的知识主要是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因此,可以将这部分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药物化学》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基础化学课程与《药物化学》衔接内容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及结构与理化性质间的关系。这与《药物分析》对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的要求相似。因此,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化学基础课应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结构分析理化性质的能力。(2)因《药物化学》课程中只涉及部分药物合成路线,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即可满足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因此,可将基础化学课程中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和合成设计方面的知识删除或作为自学内容。
通过与《仪器分析》课程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1)化学类课程与《仪器分析》重复内容主要是化学分离方法,化学原电池。因化学分离方法方面的知识涉及原理和仪器,讲解需大量课时,因此可整合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仪器分析》中系统讲授;化学原电池可整合到基础化学课程中讲授,《仪器分析》则可采取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2)衔接内容主要是原子结构(光分析法)、分子间作用力(色谱法)、定量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原子结构方面的知识,因高职学生的基础较差,基础化学课程应主要介绍基础方面的知识,关于电子跃迁等知识可在《仪器分析》中循序渐进的向同学们介绍。对于分子间作用力、定量分析方面的知识,应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可将《仪器分析》中的相关内容整合到基础化学课中,避免因两门课的要求不同,而产生不一致。
通过上述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化学类课程之间,化学类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通过优化整合,可以避免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节约课时,同时可以使前后知识衔接更为得当。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本次研究的广泛调研,我们可以看出,药物分析专业基础化学各课程之间,基础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与后续课程都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和前后衔接内容。因此,应对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化学课程及后续课程的知识认真分析、梳理,对基础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采取重排、整合、压缩、删减等优化措施,使前后知识衔接得当,避免简单重复,从而更好的为后续课程服务。为使课程优化开展的科学、合理,在此提出化学类课程内容优化建议,以期为其他专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或其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借鉴。建议如下:
1.注重化学知识与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应充分考虑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化学知识水平,对于高中学习过,但没有深入探索的知识,我们应从高中的知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对于高中阶段已经掌握较全面的知识,我们应缩短课时,以复习的方式进行回顾或删除该部分知识;对于高中没有接触的新知识或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我们应适当增加课时,从基础讲起,注重知识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化学;环保教育;化学教学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生活质量,尤其是随着我国对环境污染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将环保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在环境污染的众多因素中,化学污染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化学污染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约占总污染源的80%~90%。因此,如何采取化学方法防范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至关重要,将化学课程教学与环保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也是大势所趋,成为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不足及其必要性
目前,高中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都是以高考为导向的,对于在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环保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也很少涉及,学生在课下以及生活中对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的关注度也相对低下,这很容易造成高中生化学环保知识的不足和环保意识的弱化。而在当前高中化学的教学大纲中,很多教学内容的设计不仅强调学生化学探究精神的培养,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也给予了明确表示。如在“元素周期表”中体现了环保教育中的放射性污染;对氧族元素的介绍也联系到臭氧层空洞;二氧化硫的教学内容也与酸雨污染进行了联系,这些都体现高中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的有效结合。尤其是在当前环保教育日益重视的今天,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实际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对环保教育进行有效的渗透,这对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与德育素质的协调化发展将会大有裨益。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化学理论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在高中化学的教材体系中,拥有很多关于环保教育方面的教学素材,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在开展理论知识的教学时,要有意识的向环保教育方向靠拢,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理论知识机械性、枯燥性的单向灌输,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实现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也更加贴近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例如,在“保护生存环境”这一章的教学中,从改善大气质量、爱护水环境的教学,到垃圾资源化的教学,其理论教学内容基本都是围绕着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环境保护的措施展开的,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把握住“环保教育”这一主题,让学生懂得化学手段既可能产生化学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同时也是预防和控制生态污染的有利武器,我们只有懂得科学利用化学技术手段,坚持以绿色化学理念为指导,才能利用化学知识解决更多现实问题,并最终造福于人类。
(二)化学实验教学中环保教育的开展
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课程体系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关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动手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每一节实验课时,高中化学教师都要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废弃物的科学处理,寓环保教育于无形之后,对学生的实验行为进行科学的示范和引导。首先,在演示性的实验中,化学教师要尽量设计微型化的实验方案,即少使用化学资源,尽量选用小型化的化学仪器和器皿,对实验废弃物的排放量降到最小等,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有效示范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对于一些高损耗或高风险的实验项目,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进行替代。其次,在学生的独立实验或分组实验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教学流程的优化和改进,在确保实验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减少环境污染或实现资源的节约。例如,在“氧气的制备”的实验环节,由于氧气制取的方法有很多种,此时教师可以选择最环保的方式――电解水方法,对于氧气的收集和实验仪器的选择,也可以利用输液瓶、输液管来自制实验器材,分别代替集气瓶和导管,这样既减少了污染源又节约了资源,在环境保护教育上可谓一举多得。
(三)化学课外活动中环保教育的补充
在开展环保教育的过程中,课外活动应当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课外活动能够形成对课上教育时间和空间有限的弊端,实现对课内教学的有效补充,从而让环境保护教育更具开放性和针对性,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环境保护和化学科学学习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组织开展一些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如废旧电池回收、生活污染现象的社会调查、污水处理厂的参观等活动,都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不断提高个人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并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和环保宣传活动中来。
结语
总之,高中化学教学中环保教育的不足,凸显了加强环保教育的必要性,这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环保教育的渗透,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绿色素质”,让学生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能够懂得利用化学手段来预防污染、治理污染,最终达成绿色化学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强,李文娟,刘艳霞.浅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J].广州化工,2013(03)
[2]蔡绿波.探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J]. 才智,2012(36)
[3]秦晓杰.新课标下如何做好高中化学教学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