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0 15:08: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语文新课标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读写作业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并且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主要也是语文实践。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习作主题设计相关作业。但从实际教学来看,一些教师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存在作业形式化、要求单一化、题型应试化等弊端,以致读写作业的效率比较低,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效果不明显。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探究读写作业的有效设计,增强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一、对症下药,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

我们在设计读写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多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突出读写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深入思考的欲望。例如,笔者将学生分成几组,要求每组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典故,写一个小小的剧本,还原当时的场面,比比哪一组的剧本写得最好,再由这组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诸葛瑾和书童等几个角色。于是,学生们分组聚集在一起,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写成剧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表演环节中,几位同学充分展示了表演才华,引得下面的小观众前俯后仰。这样就充分利用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写作的兴趣。

二、循循善诱,把握文本知识的体验性

小学语文教师可在学生体验了文本后进行读写渗透,精心设计一连串的互动环节,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逐步导入现实生活中,触发学生写作的灵感。例如,笔者在讲完《我不能失信》一课后,学生们对文中的内容已有所了解,这时,笔者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守信用”,提问:“告诉老师,同学们是不是守信用的孩子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紧接着,笔者追问“同学们都做了什么守信用的事情呀?”学生有的说:“我借了朋友的钱很快就还了”有的说:“我答应借自行车给邻居用一个星期,后来没有失

信。”还有的说:“上个星期天我约了朋友去钓鱼,最后我们都没有失约。”你一言我一语的,有些答案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这时,笔者夸赞了学生们的积极回答,请学生们在课后写一写自己守信用的一件事,以及自己从中得到的体会。这种方法将文本的体验与现实的感受连接在一起,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使学生“下笔如有神”成为可能。

三、拓宽思路,注重课里课外的结合性

如何设计读写作业,小学语文教师的思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深入课本、挖掘课本,并拓宽思路,引入课外资源,把相对封闭的教材内容变成开放性的写作题材,才能使课里课外完美结合,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例如,笔者教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要求学生列举几个“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历史人物,并用简短的话语描写他(她)的外貌特点和历史事迹,以及对他(她)的评价,比比谁写得又多又好。这种形式的作业设计,以课内迁移到课外,再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内,实现了课内知识的开放性,可以帮助小学生深刻地感知课文内容,并且积累到一些新的素材,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知行合一,把握随堂知识的实践性

例如,笔者教完《将心比心》一课后,要求学生在课后也做一件“将心比心”的事,并把内心感受写下来。于是,学生们纷纷行动,有的写道“我在公交车上给老爷爷让座,希望我爷爷坐公交车时也有人给他让座”,有的写道“我帮一个迷路的小孩子找到自己的家,希望我妹妹不小心迷路时也有好心人把她送回来”,还有的写道“有个同学不小心把墨水洒到了我新买的衣服上,我原谅了他,因为我希望我不小心做错事的时候也能得到别人的原谅”。作业的形式虽比较简单,但实践性很强,学生们通过“多一分宽容和理解”的行动,明白了“将心比心”的道理,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行动结合在了一起。学生们在这样的实践中,感受到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带来的快乐,一直坚持下去,便形成了一种可贵的品德。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读写作业的设计形式不一而足。小学语文教师要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深入理解文本,充分挖掘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同时要充分利用课外的资源,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特点,与课内资源实现“无缝对接”,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振奋.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2(3):9.

第2篇

    论文摘要: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等。通过实践,上述措施成效明显。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 重构教材 任务驱动 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新课程语文也全面铺开。怎样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成为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 

毋庸讳言,在当前的新课标教学中普通存在着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着新课标,苦想怎么教?捧着新教材,教法从何来?喊着新理念,讲着老教案。 

为了化解“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我们采取了以下具体做法: 

一、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新教材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内容多,要求高,课时不够的矛盾非常突出。课时量与教材容量相比犹如“杯水车薪”。赶进度、开快车,使得知识不易掌握,基础难以巩固。在实践上,模块教材的深广度难以把握,讲少了造成教材很难顺利完成,讲多了又难给学生思考探究的余地,教学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这些问题成了制约新课程教学的瓶颈,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解决教师普遍反映的课时不足的矛盾,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要求。 

二、改进教学方法,有效节约时间 

教学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完不成,这是许多语文教师日夜焦虑的棘手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法。 

第一,精讲片段,以点带面。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不是靠教师讲解一两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贪大求全,急于求成,而应总揽全局,精选片段,进行重点教学。 

第二,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坚决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就能领会的知识,坚决不讲。教师应教给方法,让学生在多读、多思、多练中掌握知识。 

第三,以练代讲,讲练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重点段落和精彩片段所涉及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小练习,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完成,不懂的地方再进行指导讲解。这样,力争把重点、难点消化在课内,排除在课外。 

三、采取“任务驱动”,拓展第二课堂 

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虽然课内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仅如沧海一粟,更多的工夫应该在课外。我们应延伸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加课堂教学的厚度,不仅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打开一扇窗,更要为他们打开一道门,使之能够自如地迈进来,走出去,饱览更为美妙的风光,拥抱更为精彩的世界。 

那么,怎样才能加强语文课堂的延伸教学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度。 

(2)利用课前说话活动延伸课堂教学的内容广度。 

(3)创设情境,开设活动,延伸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感官接受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当然,关于延伸课堂教学内容的方法和形式还有很多,但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学生的接受心理角度出发,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 

四、大胆增补删减,重构教材内容 

新课标赋予师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选择权,在集体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教材有计划地加以取舍。避免舍本逐末,力争做到“舍中有得”,突出重点,直奔目标。 

教材多了、厚了,周课时少了, 教材教不完怎么办?分析起来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长期以来我们“教教材”教惯了,教学只停留在“教”的层面上,不尝试“用教材教”。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结合实际对教材加以取舍。 

师生是教材的主人,不是教材的奴隶,教材不是“圣经”。教材内容的取舍权在师生。师生完全可以对教材作大胆地、创造性地处理。 

要用好教材实施好新课程,除了专家引领、主体反思外,同伴互助也必不可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真开展了“三次备课,两次反思”活动,每次课后由同事评,学科组长评,专家面对面评,先集体反思再由执教者自已反思。并根据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大处着眼、小处着力、妙处着手、细处着笔、疑处设问、尾处升华,就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艺术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进而从根本上解决新课标语文“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版) 

[2]《新课标语文案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版) 

第3篇

关键词:新课标;工具性;人文性;以人为本前后历经十多年的实验修改,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说实话,之前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语文教师对于课标都不太在意,学校发下来之后,也就简单地一目十行,然后就将其从此束之高阁。但对新课标解读之后,我深深地感觉到,只有对新课标有了深刻的了解和整体把握之后,才能找准我们的教学点,才能正确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提出恰当的要求,才能理解教科书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才能扎实稳妥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不会实施越位的教学,也不会犯缺位教学的错误。

2011版新课标和实验版课标相比,内容上进行了适度的调整,课程难度略有降低,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重,立足运用,倡导以人为本。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新课标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论调,更加鲜明和具体。虽然我们平时总是提倡语文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教学中到底孰轻孰重,一直以来争论不休。在前几年,语文学科强调人文性的观点似乎大占上风。激情澎湃的教师语言、轰轰烈烈的合作学习、热热闹闹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语文课似乎变得丰富了、自由了。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学生真的能通过这样的语文课来获取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吗?吴忠豪教授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五年级学生先自学《月光曲》,然后进行字词和阅读检测。等老师上完课后,再对这批学生进行第二次检测。同样的题目,两次检测的结果却相差无几,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这样的语文课堂,充其量只是一个人的表演、一群人的孤单吧。这样低效花哨的语文课坚决应该摒弃。

在语文新课标里,对语文课程做出了新的准确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当中重点还应该落实在运用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比如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要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个性化阅读、创造性阅读,学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等,把这些化作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为今后自己品味语言、写作奠定基础。所以课标明确提出阅读目标必须遵循:重视阅读过程和阅读方法、重视知识和实际运用等原则。不仅是阅读教学,这次的新课标在“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与写作”都分阶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特别是关于“写字”这一块,提出“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这样具有指导性、目标明晰的课程标准,帮助我们在教学时弄清了教学重点,少走了弯路,也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提供了切实的依据。“扎扎实实教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改革

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新的课题,课堂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对语文教师而言,要想适应新课程的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实现新的突破,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语文教师要想取得课程改革的成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估体系,实施行之有效的改革,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积极的尝试。经过不断的努力,语文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开展研讨活动

为了让实施新课改的教师们少走弯路,降低走进新课改误区的可能,学校对教师们进行了岗前培训。领导要求教师学习有关新课改的文件,让他们对新课标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组织语文教师分组讨论,联系自身的教学经验谈学习心得,开展研讨活动,相互推广经验,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尽快适应新课改的新理念,有效开展新课改的落实工作。

二、积极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深入课堂教学

从本质上分析,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就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授课中要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从学习上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将知识传授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学观念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围绕“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思想开展。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整个教学过程都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当然,我们要正确理解这里的“平等”,不是形式上的平等,也不是平起平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在尊重学生、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教师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任。教师只有适时地点拨学生的学习,引导他们不断地拓展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知识。教师的主要作用还在于“主导”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观摩与实践,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想上都有所改变。从实践效果上看,学生没有因为师生关系的转变而受影响。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这是我们教师所乐于看到的,也是新课改想要实现的目的。

(二)教学设计

教师要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备课、上课、课下反思方面,教师都要有详细的计划。语文新课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教师要认真研究新旧教材的转变,将教材的死知识转变为学生可理解的活知识。教师切忌教教材,要学会利用教材教学生知识,充分发挥教材的媒介作用。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体现了丰富性、时代性与可接受性,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另外,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语文教师要及时补充“能量”,开发新教学资源,在掌握好语文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要不断在教学中注入时代的活力。

(三)教学方式

任何教学方式的采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不是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地运用教学方式。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多媒体为主的辅助教学工具逐渐传入语文课堂,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外,新课标中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途径,自主地学习语文知识,有效的教学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尝试。

(四)教学评价

从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上,要注意采用多元化和全方位的形式。评价主体不要仅限于教师,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互评或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反省能力。教师评价方式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的结合,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三、注重语文教学反馈,开展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面前,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思想,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在反复的交流、借鉴与实践中,很多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我们应该明白,在很多时候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我们在借鉴经验的同时,创造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我们要敢于创新,不要将自己禁锢在固定的模式中,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突出教师的教学个性。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积极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要以新课标为指导,采取相应的措施积极构建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以促进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教师要合理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计划的合理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重视课前的预习。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状况进行详细了解,以明确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其次,教学内容的切入点要准确,明确文章的重点与难点。这样在讲解过程中能够详略得当,并且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最后,要重视语文教学的课堂训练,保证课堂训练题目有针对性。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精讲细问,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的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的因素。初中生要适应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要创新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因此,教师要积极寻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和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进行趣味教学,游戏教学,采用讨论法、提问法等教学模式,这样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例如,在进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教学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叙述自己对于“父爱”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讨论的方法可以营造轻松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并且还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语文学习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可以将抽象的文章形象化,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的图片,让学生在观赏图片以后描述自己所认识的桃花美景,然后结合动画、音乐与文章学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感受到了桃花美景,也体会到了文字的韵味之美,更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将枯燥的说教课变得生动有趣,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保证学生参与高效性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可以采用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唐雎不辱使命》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定角色,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人物,在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课文中人物的感情,准确把握人物性格,通过表演获得教学效果要比教师单纯的讲解要好得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表演,并且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五、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保证评价高效性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就是在有限时间内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最大发展。这里的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体性,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具体的评价内容选用恰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以激励性评价为主。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发展。

六、结语

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明确重点与难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 中文师范专业 训练模式

《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是面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开设的教师教育课程,其目的在于提高中文师范生在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上的教师职业技能。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有关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这一部分的讲授一直是归于《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之下的,也就是说,对于如何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教学基本上只停留在理论讲授的层面,纵然在课堂上教师做过一些举例阐释,但是这些理论知识如何被中文师范生熟练掌握与运用,这一点是被忽视的。为此,本课程的教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讲授有关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理论知识,更应将重点放在理论化用的训练上,即训练中文师范生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可从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分类训练、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综合训练及课程训练的手段与方法上进行全面的训练模式的革新。

一、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分类训练

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三个方面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分类训练,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各类课型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为提高中文师范生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有关阅读教学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以文字及视频经典案例为基础,对阅读教学基本技能,各类文体的教学和阅读教学评价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而后进行阅读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实战演练,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1.布置有关阅读教学课程设计的作业,学生课后完成。教师将作业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课堂上做逐一讲解之后,重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增加其教学设计的深度。

2.针对作业中出现问题较多的环节(比如导语设计、提问设计等)与设计能力较弱的文体(比如在说明文及文言文等文体上,学生课程设计能力较薄弱),下次课上进行当堂的反复训练,而后学生互改,教师抽查,消除课程设计中存在的系列问题的同时,还可训练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教学视频,其中,优质课视频以供中师生品味与学习语文教学名师们的课程设计思路及精髓,而随堂教学实录则可用于训练中师生对于阅读教学的综合评价能力。

(二)有关作文教学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1.以文字及视频经典案例为基础,讲解有关各类写作基本能力训练(摄材能力训练、思考能力训练、言语能力训练、修改能力训练)的设计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进行作文教学评价(细化为写作的评价、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和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等)。

2.通过布置课后作业与当堂训练的方式,教师评讲及学生反复演练后,中文师范生方能较为熟练地进行作文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三)有关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课程设计与评价。

1.结合语文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与内容,以及如何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的评价进行言简意赅的讲解。

2.凭借一些文字及视频的经典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案例,中文师范生从案例中学习进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设计与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并通过当堂练习,学生互改与教师抽改,找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再做讲解,学生再做相应训练,力争在课堂上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

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综合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①等教学建议及“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②等评价建议。上述建议的提出势必对中文师范生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能力有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在分类训练的基础上,必须引导中文师范生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综合训练。

(一)语文课程设计综合训练。

1.展示一些语文优质课课堂教学实录及播放一些名师授课视频,引导学生理出其中蕴藏的教学设计,并就前述上课训练及作业中仍然存在的一些教学设计中的薄弱环节,随堂进行一些教学设计的分段训练。

2.训练学生在进行语文课程设计时,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适时融合,比如,学完说明文,学生感受了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好处,这时,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用所学的上述说明方法写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对象(动物、植物等),从而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融合;综合性学习更是能布置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进行课前阅读,课堂上写出由此主题引发的想法,并将自己的看法进行口头表达,从而形成囊括阅读、写作及口语交际于一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通过以上训练,促使中文师范生将语文课程设计的各种知识与方法融会贯通。

(二)语文课程评价综合训练。

1.针对在第一阶段的评价训练中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再做训练,比如中师生在评价时往往能注意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但忽视了学生对于教师授课的反应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

2.训练中师生不仅要从所展示的课堂实录的案例中发现教师教学设计上值得学习的可取之处,还要找出该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而此不足之处对于学生自我语文课程设计能力的反思与建构也相当有利。

3.训练中师生熟练掌握与运用各种类型的评价,即在评价时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

三、课程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如果本课程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讲理论,或者不讲理论只进行单纯的训练,抑或是单单局限于课堂上的时间进行训练,或者单凭教师一人之力进行单向的讲练,中文师范生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能力就很难得以根本性的提高。因此,本课程的训练将采取如下手段与方法:

(一)突出案例教学,将理论融入实际操作当中。

本课程涉及相当部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理论讲解,这些内容较难为学生所消化,因此,本课程在教学中将大量引入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理论融会贯通,提高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注重训练,理论阐述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课堂上精要讲述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相关理论知识,随讲随练,讲练结合,侧重训练,力图使学生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训练的强化得到最大限度的消化吸收。

(三)以提高能力为主,课堂讲授与课外交流相结合。

本课程的课时有限,如何进行课程设计与评价涉及相当多的理论知识,且学生需要较多的时间将理论融入实践,因此,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进行沟通,答疑解惑,以求增强中文师范生在课程设计与评价上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课堂上,学生之间进行训练作业的相互评改。

学生间进行训练作业的当堂互改,不仅能节省时间,一有问题,当堂提出,教师当堂解答,还能有效训练学生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借助多媒体,最大限度地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

通过多媒体将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相关案例(包括随堂教学实录及优质课、竞赛课的文本案例及视频案例)进行展示,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为配合上述训练,本课程的考核主要采用实践操作的形式,考核成绩综合计分:平时成绩50%(出勤10%,课堂集中训练2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50%(即针对给出的文章和教学案例,学生独立进行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

综上所述,在语文新课标背景下,中文师范专业《语文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的训练应走出一条“讲练结合、重在运用”的开放性的实践教学路径,通过对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与评价的训练,引导中文师范生熟练掌握各类课型的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价的组织,提高其核心师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

第7篇

关键词:新课标 教育者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48-01

1 摸索探求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授业解惑”的方法

1.1 在教学情境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高二学习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要求学生背诵的诗文很多。有一次,我检查学生背诵李白的《将进酒》,一名学生背诵时中途卡住了,我刚想说:“别紧张,坐下去再读一读,好吗?”我的话还未出口,这名学生忽然说:“老师,我可以看一眼吗?只一眼。”课堂内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学生的脸一片绯红,我不假思索地告诉他:“好,说好了,只一眼哟!”这位学生飞快地拿起课本,略微看了一下,就顺利地背完了余下的部分,课堂内响起了一片掌声。我不失时机地又对学生们说:“谁再来背诵?当然,如果遇到不熟练的地方也可以偷看一眼。”哗地一下,所有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连平时难得举手的几名学生也举起了手臂。

1.2 在教学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本学期,组内进行同课异构的研讨课,我选择讲授《荷塘月色》的第一课时。我的教学设计是从分析4、5两段的景入手,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描写的方法。其教学步骤是:

(1)导入新课:(导语)由单元简介引出散文这种文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2)欣赏4、5段课文朗读录音,旨在让学生领略其中有美的意境。

(3)自由放声朗读这两段,争取读出景的美感来。

(4)由学生范读4段,学生同时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5)将学生分成4组,将课文中的句子与下面的句子进行比较鉴赏,并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鉴赏出景物之美之外,还要了解一些描写的手法,为以后鉴赏散文和是个打下铺垫。)

(6)总结月下荷塘的特点。

(7)齐读5段,选择其中任意一种景物描写加以鉴赏,即找出你追喜欢的一种景物描写,并阐释理由。(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能力)

(8)学习5段的写作方法―― 映衬法。(练习:用一段文字描写一种心情,但不能直白表述,要通过他物加以反映)

但讲完以后,组内各位老师一致认为我的教学设计未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为此,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摸索,探求。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适合我班学生又能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教学,那就是“读―赏―问―谈”。表面上看与以前的教学模式没有太大差别,其实不然。

这里的“读”是学生粗读,精读,在老师一定问题引领下的细读。比如,在教授《兰亭集序》时,我这样要求学生:一读,读准字音句读,读出意韵;二读,读出感情,找出情感变化的词语;三读,读出自己的心得。经过,这三读,课文内容学生能把握百分之四五十,在此基础上再去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

“赏”是学生在熟读课文、大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谈自己从文本中读到东西,可以是内容上的,可以是结构上的,也可以是手法上的。在这一坏节上,值得称道的是,在学生谈自己的读到的或是理解到的东西时,其他学生还可以对其质疑并进而阐述自己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虽是“赏”,其实又包含“质疑、讨论”这样的环节,由此,在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下,几乎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比如,在学习《采薇》这篇课文时,在学生们完成“读”这一环节后,当进入到“赏”这一步时,我问“读完课文,你们都读到了那些东西?”有一位同学回答说:我读出了这篇文章表现了对战争的厌恶,比如文中“曰归曰归”“行道迟迟、我心伤悲”等句都有体现。紧接着另一位同学对此提出了疑问。她说:“文章应该是对‘君子’善于作战的赞美,从‘一月三捷’这句话我可读出。”接着,班级同学就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质疑,并且都找出了充分的文本论据,最终,得出了“文章是反映人民厌战”这一主题思想。

“问”即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得地方,并由学生和老师进行探讨解决。比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在通过“读”和“赏”两个环节的学习后,同学们对文本从手法到结构再到主题以及人物性格都以理解与掌握。本以为没有多大问题的我,正想结束此文,不想一位学生突然去收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刘兰芝殉情这一情节不能反映她对爱情的忠贞,因为她已答应了婚事,只是当焦仲卿说到‘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时的一种赌气的做法,正如她说‘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听此生如是问,我首先一愣,而后立刻很高兴的就此问题由学生讨论,并最终将问题加以解决。

最后的“谈”是指在解读、赏析完文本之后,由学生谈谈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可以多角度的。比如,在讲完《离骚》,让给学生谈收获时,有同学谈到学完之后,要学习屈原忠君为国、志洁高雅、执着等精神品质,并联系现实中学生现状加以了拓展。

2 摸索探求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道”的方法

2.1 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求知

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教材学科的语文学科而言,坚持文道结合这一点尤为关键,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学习技巧的同时,争取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教育教学效果。如学习的《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感受诗人形象,体会诗人宽阔的胸怀,宏大的气魄,坚定地信心,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学习知识的大潮中去,将来回报祖国。通过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使青少年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道德情操。

2.2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之成为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在德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既是晓之以理的继续,更是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的基础,因而使受教育者获得真挚情感,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是提高德育渗透效果的保证。语文学科那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块块的情感天地,我通过富有情感的教学,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培养学生真挚情感,使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文章蕴含的真、善、美,从而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积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生活的真挚情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单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技能,而且得到思想品德熏陶,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 陈尚达.高中语文新课改改什么[J].教育科学论坛,2011(3):17-19.

第8篇

当下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不顾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情况,一味照搬网络资源及参考资料上的教学思路,模仿套用他人的教学设计,“克隆”出一节节雷同的课堂。而有价值的教育必然是贴近学生实际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创新和富有个性的借鉴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价值。

那么,是什么衍生了“克隆课堂”?

一是老化的观念。观念是改革的先导。尽管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但许多教师的观念并没有跟上改革的步伐,或墨守陈规,或“穿新鞋走老路”。例如:缺乏课程意识,认为学科教材就是学科课程,课堂教学局限于文本解读,课程拓展不够;缺乏生成意识,课堂教学局限于课前预设,“绑架”学生的思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局限于师问生答,碎问碎答充斥课堂等现象。由于观念老化,许多教师缺乏探索、创新的意识,生吞活剥某种教学模式、优秀课例,形成了“八股”式课堂,落入“克隆”的窠臼。

二是异化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本是集同学科教师的智慧,相互协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好方法。但是,有些学校误读了集体备课的本意,一味地追求“统一”和“集体”,更有教师把集体备课当成减轻备课压力的机会,使集体备课异化成“各人备一节,复印大家用”或者“网上复制,稍作修改,共同使用”,以致出现了雷同的课堂。

三是泛化的资料。当前,市场和网络上的教学参考资料琳琅满目,学校配备的教师用书品种齐全。这些参考资料从教材分析到教学设计面面俱到,教师备课乐得省时省力,照搬套用现成的“优秀教案”,下载并使用相同的教学课件,结果造成了“同课同构”课堂,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四是神化的课例。新课改以来,各类研讨课、观摩课、示范课、优评课层出不穷,为教师送去了各种“经典课”和“示范课”。部分教师对这些优秀课例奉若神明,不加以区别和筛选,也不用借鉴和学习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优秀课例,而是一股脑儿地接受、模仿,从而“克隆”出一节又一节类似于“近亲繁殖”的课堂。

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有价值的教学必然是贴近学生实际的、创新的和富有个性的,必须是为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提供积极支持的。因此,生搬硬套、甚至东施效颦的“克隆课堂”必须予以拒绝,让课堂富有个性,充满生机。这要求教师做到:

第一,潜心解读课标。教学方式转变之难,难在思想观念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必须从潜心解读新课标开始。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编写教材、实施教学和评价效果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只有深入细致地研读课程标准,才可能吃透精髓,领悟、贯彻和实施新课改精神,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例如,新课标着力强调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高频率使用了“引导”一词,出现达14次之多。语文教师如果不能逐句解读,领会要求,显然在课堂上是无法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教师引导的有效程度还要看引导的针对性,即面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教师引导的语言和方式、问题设置的难易程度必然是不同的。这显然是“克隆课堂”无法达到的。我在引导学生品赏《小石潭记》描写“潭中小鱼”时,一个班级是引导学生分别读出“动态描写的句子、静态描写的句子、拟人描写的句子、表现作者情绪的句子”;而另一个基础比较好的班级则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归纳总结出该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描法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体现出学情的差异性和引导的针对性。

语文新课标还定位了语文课程的实质,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单是“实践性”,新课标要求教师:课堂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由学生集体进行的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关注学生的“积累”,重点突出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等。教师有了这样的解读,并以此指导教学,才可能把课上活,上实,上出特色。

基于这一精神,我把文言文教学过程总结为“注、顺、读、品、背、积”六环节。注,即在文本中标注出难读的字音和重要的词意;顺,即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基本要求是能够用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说出句子的大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读,即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效的朗读,通过读进一步对话文本,理解文本,培养文言文语感;品,即引导学生在理解诵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文意,深入地引导学生品“情”、品“景”、品“道”,将文言文教学中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挖掘出来,以期收到培养鉴赏能力、传承古代文明的功效;背,即背诵,在学生头脑存储文言语感和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章;积,即积累文言句式、文言词汇、文学常识、古代文化知识等。实践证明,只要七年级和八年级把握住这六个环节,学生到了九年级,对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浅易的文言文完全可以实现自主学习。这样的教学正是突出了语文的实践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悉心了解学情。学生是施教的对象,更是指导和服务的对象,要指导和服务好学生,教师就必须悉心了解自己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一个班级没有一模一样的学生,一个学校也不会有一模一样的班级,即便是特级教师、教育专家使用的优秀教学设计、课例,如果换一个时间、换一所学校、换一个班级、换一位教师,也未必能达成同样的教学效果。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有效的。“因材施教”是永恒的最基本的教育准则。所以,“材”之不同,决定了课堂是不能“克隆”的。

教师了解学情,一要研究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教师的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无缝对接;二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尽可能使教学能够支持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二者必须统筹兼顾,缺一不可。教师了解学情的方法有:(1)谈话法。走进学生,走近家长,“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和家长对话。(2)问卷调查法。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有价值的学情信息。(3)观察法。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课堂反应以及课外作业书写、花费时间、准确程度等,适时、合理地调整教学预设和教学活动。

我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影》中父亲为“我”买橘子一段时,前两位学生由于缺乏真情实感,尽管朗读流利、语气深沉,却总感觉没有读出父爱的“味儿”,感染力不足。于是,我请第三位同学来读。这位同学果然读得声情并茂,声泪俱下,感动了全班。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了解到,他的父亲晚年得子,身体不好还坚持在外打工,对儿子寄予厚望,充满慈爱,曾因为给儿子买苹果被大雨淋病。这位同学或许正是对父爱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和文本产生了共鸣,才读出了文本深厚的感情。固然,引导学生读出情感的办法很多,但他的朗读只能是“这一个”,岂能克隆呢?

第三,用心研究课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更新课程意识,转变课程的功能,扭转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例子”的意识。新课标强调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挖掘的过程、体验的过程、创新的过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应当有着自己的解读和体悟。

如特级教师余映潮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打破常规解读文本藩篱,仅把原文当做“例子”,多方开掘,纵横勾连,把该诗与《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编织成三个教学板块,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品读理解、思考练笔,步步深入,环环紧扣,体现了余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凸显其高屋建瓴的课程观。试想,没有余老师这样的教学素养和对课程的独特建构,单靠“移花接木”岂能上出这样富有生命力的课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