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0 15:08: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艺术的种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纤维艺术;壁毯艺术;软雕塑
现代纤维艺术是当代备受国内外艺术界广泛关注的艺术门类之,它起源于传统的壁毯艺术,在漫长的演变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多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织造文明。而今,纤维艺术更受到来自现代艺术及现代材料科技的影响,成为了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形式,并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和充满魅力的材质表现,感染了无数受众,成为当今备受瞩目和极具发展前景的艺术设计种类。
当下,随着纤维艺术的种类由墙上走到墙下,由平面走向立体,从宫廷走入千家万户,其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具的功能已为大众所熟知,而辅助大众对纤维艺术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认知和赏析,从而推动纤维艺术在民间的发展,是每个纤维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笔者认为,对纤维艺术全面有深度的审美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纤维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纤维艺术最早起源于欧洲,早期以传统的壁毯形式为主,到20世纪70年代末逐渐形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起步期。这一时期主要是运用传统的栽绒工艺,追求类似逼真的照片或写实性绘画的装饰效果,同时兼具纪念性和防潮保暖等实用性特征。这一时期从事纤维艺术的主要是地毯行业的从业人员,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纤维艺术迎来了发展期。这一时期的纤维艺术终于从传统的壁毯工艺中解放出来,被冠以更多的艺术观念和表现语言,从而真正步入艺术领域。这一时期随着一大批老一代艺术家的努力,纤维艺术开始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纤维艺术逐渐突破传统壁毯的工艺与材料限制,走向追求独特材料语言的新天地。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历经平面到浅浮雕,再到立体化的“软雕塑”的探索尝试,其艺术风格也逐渐由单一化、平面化向立体化、空间化、多元化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纤维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提高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各项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人们对现代纤维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进行着不懈的尝试,纤维艺术已成为集材质、功能、字间、灯光、音效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门类,为更多的人带来不同凡响的视觉盛宴。
二、纤维艺术的材料与表现
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各类艺术形式在不断尝试创新,视觉艺术中不断涌现出新奇新颖的材料。作为传统工艺出身的纤维艺术在材料的选择上,也不曾落后,甚至更为积极主动地在这个领域里拓展。
传统的纤维制造材料以天然纤维为主,包含毛、丝、棉、麻、棕、藤等。而现在更多的人造纤维、合成纤维的使用,为纤维艺术带来了新的审美意义和时代特征。如:纸浆、铁丝、稻草、塑胶、报纸、金属部件、矽树脂、光纤、金属网、玻璃、鱼线、人造皮毛……艺术家在创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需要而有所选择,为个性风格的体现提供了更多可能。而材料与形态表现往往是有机联系的,材料的挖掘同时也带来形态表现的多样化。现代纤维艺术注重材料的工艺结构,传统的编制技术仍然是发展现代纤维艺术的基石,无论是缂织法,纬织法,栽绒法都频频为艺术家采用,成为纤维艺术最基本的结构语汇和美感来源。随着新材料的不断介入,缠绕、环结、缝缀包裹、捆绑、粘贴、悬挂、排列等手段更是屡见不鲜。人们的视线由画面内容转向材质本身,转向材料质感、空间结构、肌理触感、光线配置等,进而引发对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多方面的新奇感受。现代纤维艺术在材料上下了巨大的功夫,或尽力体现材料的原始质感,或尽力体现与原材料恰相反的质感,很好的传达了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诠释了艺术家的观念和思想,在视觉上赋予全新的感受,把司空见惯的初级材料加工并给予与最终不同的意义、价值及艺术性,将多姿多彩的纤维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纤维艺术的形式与种类
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是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长期对新纤维材料及纤维艺术作品构成形式关注的结果,丰富和强化了纤维艺术的表现力,使其成为一种特殊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纤维材料不同质感和体积为纤维艺术作品提供更多表现空间,传统纤维艺术作品多是以平面形态展不效果,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方式则更加多样化,按构成形式可分为二维空间的纤维艺术形态和三维空间的纤维艺术形态。
二维空间纤维艺术形态中的二维空间,指的是只有平面形式的纤维作品,包含一切所谓的艺术家墙面壁挂和浅浮雕形式。这要求艺术家要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处理好作品的形式与功能。包括承载墙的面积与作品的尺寸比例间的关系要适度;作品的肌理表现、形态轮廓要与承载墙的形态与功能相协调;还有材料的拼接、色彩的搭配……强调在限制中的发挥创造。
三维空间的纤维艺术形态通俗的说就是将纤维艺术从墙面拿到地面,将平面转化为立体,创造空间的三维艺术,也叫软雕塑,是现代纤维设计开拓的一种全新领域,愈来愈为更多的艺术家们所偏爱“软雕塑”一词,是对纤维艺术在三维空间展示的形象化表述,它的特点是其构成视线是多角度多方位的,会受到室内空间结构、建筑功能及环境色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纤维艺术作品的造型、结构、材质、色彩等在整体环境中要多视角地考虑,同时配合特殊的照明与音效,能使作品的色彩曼妙、肌理丰富、个性鲜明,是纤维艺术与环境创造空间美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
如今,越来越多的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种类,进行着卓有建树的探索和试验,使纤维艺术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风貌。这些开拓性的创造思维和自由的试验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的共同作用,给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蔚然成势的纤维艺术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关注和努力下,不断发展壮大,为更多的人带来美的启迪与心灵的震撼!
参考文献:
关键词:漆画;当代;大漆
一、引言
中国哲学讲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蕴含着博大的哲学玄机。大漆又名天然漆、国漆、土漆、生漆。漆画是从漆艺中脱胎而来的,是一门独立的传统绘画形式。漆的凝重、华贵、高雅给人以静穆之美;漆的含蓄、蕴藉、多变,给人以神秘之美。但是,进入当代艺术发展的时期,漆画却停滞不前、没有体现当代性、绘画性、潜在的精神内涵。
二、当代漆画的特征
当代漆画在继承传统技法、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色彩语言、丰富的材料,大胆地引入其他艺术表现技法,漆画的表现内容及手法,都呈现出更为多样的形式和特点。
2.1 材料的丰富性
材料是漆画作品的物质基础,现代漆画大量运用了新材料、综合材料,丰富了漆画艺术的表现力。漆画作者运用了聚氨酯合成漆和腰果漆,带来了许多新的发现和创造。品种繁多的合成漆具有性能优良、不泛黄、耐晒、干燥短等优点。同时,不同种类的材料综合运用在作品中,使漆画效果更为丰富多彩。入漆的颜料除了传统的银朱之外,还有石黄、钛白、钛青蓝、钛青绿等;综合材料还有金银箔、铅、锡、贝壳、蛋壳、木片、石片、骨、角、塑料、纸、有机玻璃等材料,产生了不同的质感和肌理。
2.2 工艺的多变性
漆画的技艺中,撒、贴、埋、磨四种之外,还有绘制、刻划、镶嵌、研磨、罩染、泼洒、堆塑等。如今漆画作品中的操作方法、视象效果,都能在水墨画、油画、版画、浮雕等画种找到渊源。各类画作中的刮、泼、印、蚀、弹、喷等技艺综合交叠,扩展了漆画的艺术的表现力。如漆画家在木板上直接刮漆灰,然后刻画出图形,再部分贴金银箔、部分上色、部分罩漆、部分打磨,将传统制作底胎到研磨的过程都打散,根据画面需要局部运用,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创新效果。
2.3 题材的多样化
随着漆画题材内容的变化、材料技法的发展,作品的风格也逐渐多样化。各种类型的画法和内容都可以融入到漆画中,并吸收日本、越南漆画的营养,通过多种艺术语言的交融,拓展了更多漆画艺术的魅力。漆画创作中写实的风格向平面装饰和抽象方向发展,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创作者赋予作品新的表现手法和组合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题材和表现,也使漆画作品越来越丰富。
2.4 门类的延展化
漆艺可和其他材料结合使用,因此就可在木雕、石雕、金属雕刻等上作漆艺,也可在脱胎方式成型后,再用漆来处理。漆雕塑和漆装置,都可以说是漆的立体造型,一般是以脱胎的方法为主要造型手段,也有用麻、纸浆、网状金属物等为造型依托,也有用漆、灰来直接塑造成型的。[1]同时,传统漆器工厂以实用功能为前提,结合漆艺和现代家具的设计进行创新,使现代漆艺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在现代首饰设计中也运用了漆工艺,在构成形式、个性化、设计思维及设计灵感等方面都给首饰领域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都不同于传统首饰。
三、当代漆画发展的制约因子
精湛的漆艺以特殊的形、色、质地,承载着东方人精神情怀和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漆艺近现代以来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传承、发扬、重视。漆艺传入日本、越南后却大放异彩。中国大漆世界为何是这般处境?其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子。
3.1 文化素养因子
中国历史上的书画艺术家多为文化修为高的士大夫。漆画家作者应具有娴熟的漆艺、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广博的文化。漆画家首先应是画家,又是漆艺家。漆画艺术的人比重很小。而且,在这部分人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工艺美术品的研究者和工艺美术制作的工匠,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在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上仍乐于追求表面装饰性和材料技法,因此,使漆画在表现上有很大的局限性。[2]社会对漆画的关注很少,普通人不了解,甚至艺术院校的很多学生也一知半解地认为漆画是贴蛋壳、贴金箔的技艺。
3.2 艺术观念因子
众说纷纭的漆画艺术观念,影响着漆画艺术的进程。传统文化几千年来都没有把漆画纳入到绘画主流中来,主流文化仍是士大夫文化,中国画长期首居画坛,工艺类绘画很难占据一席之地。美术界许多人依旧把漆画当作边缘绘画,而社会上绝大多数人不知漆画;美术理论界运用陈旧的观念研究、对待漆画,难以促进漆画艺术发展。
3.3 漆画认知因子
当代漆画作品过多追求漆艺表现,而不是真正的漆画。创作者在观念上仍然滞后于其他艺术,重视技术性、工艺性,而忽略了艺术性、精神性;很多人认为用大漆的漆画才是正宗漆画,但是腰果漆与化工漆的出现,其使用的便利与色彩的鲜亮更受到漆画家的喜爱,因此就有了大漆与非大漆的争论;越南漆画又叫磨漆画,制作工艺少不了打磨,有人认为少了打磨,就是未完成的、不正宗的漆画;漆皱在传统漆艺中被认为是失败的表现,当代漆画中却作为创作抽象作品的手法。
3.4 宗派纷争因子
民间与院校的漆画各有优势,民间能够相对自如的运用漆材料和漆工艺,更好地体现了漆语、漆味;院校具有扎实的绘画基础,作品中的绘画性更强。但漆画艺术的话语权基本都在院校。民间不赞同院校漆画的宽泛的题材、程式化的表现、浅淡的生活表现,而院校则鄙视民间作品的工匠气,两者之间的纷争一直在持续。
3.5 市场流通因子
市场是文化经济发展的杠杆,很多成功的艺术家、艺术种类都有强大的市场支持。漆画至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体现不了应有的价值。漆画家付出多于其他画家的健康和精神代价,但在市场上漆画远远低于国画、油画。拍卖会上成交的作品多为1万元至3万元,而10万元左右的作品无人问津。就收藏家来说,由于大众对漆画知之甚少,其市场尚未打开,短期内也不会没有丰厚的回报。
四、漆画发展的推动措施
当代中国漆画的发展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事业,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深刻解读漆画的内在文化精神,建构好漆画艺术的理论体系,建设漆画研究、教育机构;其次扩大漆画艺术的影响力,普及漆画的知识,组织宣传漆画活动,通过展览、研讨推动多画种间的对话和交流,开展漆画艺术主题展、学术展、双年展、系列展、个展等形式的展览;再次要培育漆画潜在的市场,逐步建立完善的漆画艺术市场机制,以开拓广泛的发展前景。
五、结语
中国的大漆世界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艺术媒介,它蕴含着独特的理论智慧,体现着东方民族的哲学思维和传统的文化精神。如今要促进漆画艺术的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漆画艺术语言的丰富性、多元文化的融合性,吸收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门类的精髓。通过漆画的色彩语言、材料语言、构成语言,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深层次的精神内涵。希望社会及公众更多地关注漆画艺术、回望中国的传统大漆世界,更期望大漆世界能带给我们一份内敛、深沉的色彩和静谧、平和的气息。(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民凭借着他们的智慧和情感,经过辛勤的艺术创造与积累,最终创作出了种类众多、浩如烟海的声乐作品,形成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艺术流派,为中华民族及整个人类社会奉献了一道多姿多彩、极具魅力的声乐艺术大餐。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它包括民族传统的戏曲、曲艺说唱、民歌以及有着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从狭义上来讲,它是指由戏曲、曲艺、民歌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进而发展而来的现代民族声乐艺术”[3]。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戏曲、曲艺、民间演唱艺术的精华,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科学方法和艺术技巧,再依据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情感、语言、音乐风格及审美倾向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声乐理论、演唱方式和表演实践等方面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和创新性的音乐艺术类型。首先,多样性。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地域广博,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了56个民族,各民族所生存的地理环境、文化习俗、地方语言、民族性格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姿多彩。其中,粗犷奔放的藏歌、辽阔悠扬的蒙古族长调、高亢僚亮的青海花儿、清新隽秀的江南小调,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音乐艺术财富。其次,民族性。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大地上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融合非常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作用十分巨大,这些都使得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一致体现出典型的民族特征,如对“词情、曲情、声情相融合”这一情感美学标准的共同认可,以及在咬字吐字、润腔方面要达到“字正腔圆”,等等。因此,众多声乐艺术类型在表现出鲜明特色的同时,又能够和谐共存,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声乐艺术体系。最后,创新性。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是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精华,在保持我国民族语言、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同时,遵循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发声技巧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进。这些努力,使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演唱曲目更加丰富,风格更为多样,更富有时代感。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及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多元化,是指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基础上的一种相互尊重与共存状态;融合,则具体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现实证明,不同类型的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而事物之间在发展中相互交流和影响,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呈现不同程度的融合和多样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正是在这一碰撞和融合中不断发展着的。第一,多元化发展趋势。多元是事物种类繁多却能和谐共存的积极状态。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发展首先体现在自身内部体系的多样共存上。我国有着复杂广博的地域、数量众多的民族、漫长悠久的艺术发展历史,民族声乐艺术自然体现出多样化的典型特征,但这些声乐艺术类型都能够较为和谐地统一于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这一大的范畴之内。其次,体现在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与世界其他声乐艺术类型多样共存的前提下,力求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世界声乐艺术的宝库中,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艺术特征,在音调、节奏、嗓音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所区别。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上个世纪,受到了来自西方声乐艺术的巨大影响,而在“欧洲音乐中心论”被打破、多元文化格局建构的今天,则应当审时度势,积极继承和发扬传统声乐艺术精髓,打造属于本民族自己的声乐艺术体系。第二,融合性发展趋势。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关系。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性发展,也是内外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首先,是民族声乐艺术体系内部之间的相互融合,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始终没有停止过,如被誉为我国“国戏”的京剧,实际上是“一种在徽剧、汉剧、昆曲和秦剧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戏曲剧种”[4]。其次,民族声乐体系外部的相互学习与吸收。在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百余年之间,西洋美声唱法对于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声乐理论、演唱方法、训练方式都成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所借鉴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借鉴曾引起了诸如“土洋之争”、“千人一腔”的艺术发展大讨论,但其对于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强大助力却是不容否认的。站在时展的新起点,声乐艺术工作者应当更为审慎地应对这种借鉴与学习,要在明确以中国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坚持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选择和取舍,实现对外来艺术文化的借鉴融合,只有这样,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才能以不断创新的独特风姿立足于世界声乐艺术之林。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融合发展的策略
如前所述,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融合发展既包括体系内部的融合,也包括体系外部的交织。历史实践证明,各类型的民族声乐艺术都应当做到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在这一点上,一些优秀的声乐艺术家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郭兰英努力学习和继承戏曲演唱、曲艺说唱的吐字行腔和情感表现,这使得她的声乐演唱极富艺术感染力,再如,阎维文,他的声音高音区明亮圆润,中低音区扎实沉稳,显示出美声唱法和民歌特色的完美结合,呈现出燎亮、甜美的双重特点。笔者认为,融合发展赋予了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发掘体系内部的融合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注重对中国传统声乐的艺术种类进行充分的发掘和保护。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千百年的演唱实践中,民歌逐渐形成了各种风格的音乐体裁,而这些在流传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民间音乐正是民族艺术发展的重要养料。我们要在高度重视的基础上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保护,组织专人对这些奇妙的声乐艺术作品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尤其要加强对一些濒临灭绝的地方剧种、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的关注。如,蒙古族神秘莫测的“呼麦”,由姑娘分若干声部演绎的美妙和谐、荡气回肠的侗族大歌,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豪迈嘹亮的山曲、信天游,江浙一带的快活俏皮的吴歌小调等等,都是中华民族声乐艺术宝库中的珍贵财富。#p#分页标题#e#
(二)继承在民族声乐的融合进程中,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应当是最为核心的部分。要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以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为手段,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对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具体体现在对声乐理论和演唱技法两方面。由中国“意在言外”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传统声乐的艺术理论常常带有一种感性描述的特点,与西洋声乐发声理论相比显得缺乏科学性,如“气沉丹田”、“脑后摘筋”等,常常令人感到无法真正理解。但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具体的演唱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就能够将其从感性认识层面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其次,是对传统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进行继承,如吐字、吐字、运气、润腔等等。例如,歌曲《我们是黄河泰山》中的第一句“我漫步黄河岸边”的“边”字,就采用了河南梆子特有的把声音“压扁”的唱法,而正是这种继承,使得这首歌曲显得韵味十足。
(三)借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走的正是一条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优秀声乐艺术的道路。尤其是在中国的近现代时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坚持民族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洋美声唱法,最终形成了明亮的嗓音、清晰的吐字咬字、控制自如的气息、巧妙的真假声结合的艺术特色,带给听众以强烈的听觉享受,堪称学院派西洋唱法与民族特点良好结合的成功典范。这种学习和借鉴的成果是十分喜人的。鉴于此,声乐艺术工作者应当在把握“保持风格,与时俱进,科学训练”发展原则的同时,将这种借鉴扩大到其他方面,如,可以尝试用西洋美声艺术的声乐理论方法来阐释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理论,找到二者之间的相同和差异之处。当然,这种借鉴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不可生硬照搬,全盘西化,否则就失去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自身的个性与神韵。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策略
随着世界声乐艺术的逐步发展,艺术的多元化、审美的多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们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地追求和欣赏艺术之美,对于声乐艺术的审美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因素,都促使中国当代民族声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一)尊重尊重是一种在较为宽容的心态下对他事物存在的接纳,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人类声乐艺术的宝库十分丰富,有着除了西洋美声唱法之外的各种学派、各种风格。这些声乐艺术经过漫长时间的孕育、演变和改革完善,历史浪潮的淘洗和积淀,创立了自身丰富多彩的演唱形式,最终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声乐表演风格和表演形式”。[5]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作为新时期的声乐艺术工作者,我们要能够以尊重、平等的心态去对待任何一种类型的声乐艺术,深刻理解在这一艺术形式背后的民族文化,促进世界声乐艺术的和谐相处、协调并存。同时,这也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更好发展,创造了一个较为和谐的外部环境。
(二)扬弃扬弃是包含了发扬和摒弃的艺术发展策略。发扬是指能够清楚地把握自身特点,并将其充分发挥出来;摒弃是指去芜存菁、去粗留精的发展过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深深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之中,始终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世界音乐艺术之林中不可撼动的参天巨木。当代声乐艺术工作者应当坚持这一发展方向,积极地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民间艺术”学习,深入研究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学习、整合和探索,建立起系统的、规范的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使发展中的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实现艺术发展的新飞跃。同时,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声乐艺术工作者还应当将这种艺术上的缺失同其自身的特色进行有效甄别,以便进行适当的加工、改造和弥补,使其更加科学和完美。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民族瑰宝的声乐艺术,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真正跻身于世界声乐艺术的巅峰。
(三)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不竭的永恒动力。当前,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经过几代中国声乐家们的辛勤探索,己初具形态,形成规模,而注重创新是其能够循序发展的关键所在。正是因为创新,才使声乐艺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特色,最终形成了民族特征突出,又能充分体现科学化、规范化特征的民族声乐艺术体系。创新可分为群体性和个体性的创新行为,其中,群体性的创新,是指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声乐艺术工作者不断传承和发展,在演唱技术上、演唱方法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个体性的创新,主要是某些优秀的艺术家们,在个人艺术事业上的不断尝试和探索,并由此推动整个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在这些方面,郭兰英、王昆、胡松华、吴雁泽、、谭晶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以为例,在其演唱生涯中,她始终坚持“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发展方向,在艺术实践中,依据所唱的声乐艺术作品选择不同的唱法,既保持了民族唱法的优良传统,又增加了一些新鲜元素,极大地拓展了自身的艺术视野和演唱能力,使自己的新民族唱法更具艺术魅力。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
与传统的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基于现代化信息数字平台创作的多种媒体艺术样式,由于创作过程中具有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所以其构成的基本表现元素是相通的。具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主要有下述几种:
1.数字动感:
数字动感是指数字媒体艺术能够进行画面的调度,能创造出无拘无束的画面主体、天马行空的镜头运动,还能自由展现多种时空等。
2.数字音效:
声音包括说话声,音乐及音响,在数字媒体艺术中,声音的制作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不仅能实现声音的有效处理,还能进行主观的声音设计和多种类型的音乐创作。
3.数字特技: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各种相关软件实现对人、动物、场景等方面的一种数字应用技术。通过利用各种类型的数字表现元素,呈现给观众一种精彩的艺术盛宴。
4.数字色彩:
电脑的出现,给人们的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历程,通过使用相关软件能够有效的将科学和艺术融合起来,如绚丽多彩的广告、电影表演等,这些都有效融合了色彩,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
与传统的媒体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性具体包括下面几种:
1.虚拟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使用相关的软件已经能够有效创造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数字化生物,担当电影的主角,并且能够有效创造出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特殊拍摄场景,极大的拓宽了艺术形式的表现空间。如目前电视创作中通常将虚拟的空间和节目主持人融合在一起,采取这种方式不仅不占空间,不许专门制作演播室,还缩短了节目制作时间,即有效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交互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融合了信息化技术、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等,通过使用相关软件,能够实现对文字、声音、图像等进行处理,使抽象的数字信息变得能够感知、可管理及交互的一种技术。同时数字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也能使观众积极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实现了观众真正的走进艺术,采取这种方式不仅使观众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也允许观众部分程度的改变作品的效果,或者让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如大型网络游戏《传奇》、《征途》等,游戏者可以参与其中扮演任何角色,既可以选择做女人,也可以选择做男人,既可以选择做勇士,也可以选择做坏蛋。同时为了给观众创造更真实的世界,游戏中有白天和晚上,有商品买卖和交易,有货币的赚取等,整个游戏过程极具魔力。
3.奇观性
奇观性是指通过数字艺术媒体能实现现实社会不可能出现的各种奇观景象,带给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感受。如北京奥林匹克开幕式,美国电视台曾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让整个世界都为之停转。张艺谋也曾这样说过:开幕式好坏的评价因人而异,但是作为导演,其认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是一个前卫的探索,也是数字媒体时代的开幕式,是首次综合全面使用多媒体数字技术的开幕式。整个开幕式设计的关键是对于多媒体艺术技术的应用,并结合传统的舞台、团体操等,对整个艺术形式进行立体的展示。
4.融合性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是以计算机为平台,利用各种专业软件进行艺术创作,这种创作模式打破了不同艺术制作之间的潘篱,实现了各种不同艺术创作的有效融合。传统额艺术创作通常采用单一的数字工具、语言等,而数字媒体艺术通过灵活使用各种数字,实现了无限复制、广泛传播,使艺术表现具有鲜明的融合性。
5.可变性
与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更灵活的可编辑性。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各类元素,如声音、文字、视频等都被数字化为0和1,通过这种变化能够对其进行各种编辑操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约了创作成本。如绘画艺术,创作过程中一般不能有大的反复,否则只能从头再来,之前所付出的心血都被浪费;而数字媒体艺术可以随时撤销前面的创作,进行反复尝试,不仅灵活方便,还能有效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三、结语
关键词:民间艺术;著作权;保护
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创造的文化形式,是民众智慧的结晶,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艺术的概念,我国现行法律中尚没有统一的界定。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解释,民间艺术大致可以概括为“由具有传统遗产特征的要素构成,并由某一国家的一个群落或者某些个人创制并维系,反映该群落之传统艺术取向的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种类多样,它来源于民众并流传于民众之中,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民间艺术也呈现出风格各异的特点。民间艺术的形式包含了各种艺术门类,如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说唱、民间戏曲、民间杂技与绝技、民间手艺等等。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民间艺术不仅能给人们打来愉悦的艺术享受,更能转化成一定的经济利益而促进其艺术形式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现行法律对民间艺术的保护还很薄弱,制定相关立法保护民间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间艺术法律保护的现状
民间艺术往往没有固定的作者和固定的物质载体,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一直是立法的难题之一。最早涉及对民间艺术进行法律保护的法律文件是《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71年修订的《伯尔尼公约》中规定:民间文艺可视为“作者身份不明”的一类作品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该规定表明:对作者的身份不明但有充分理由推定该作者为本同盟某一成员国国民的未出版作品,由该国法律指定主管当局代表该作者并有权维护和行使作者在本同盟各成员国内的权利。但是该条款把保护的对象局限于已经形成作品的民间艺术而对民间艺术的特有文化和民间艺术形式没有提供全面的保护。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概括并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民间艺术被纳入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该公约的生效为民间艺术在全球的法律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尚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艺术的保护问题做出详细规定。2001年修订的《著作权法》第六条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经国务院授权,版权局和文化部多次启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条例(草案)》的制定,但是一直没有出台。鉴于对民间文化保护的严峻形势,各地方人大纷纷出台地方性法规。2000年,《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作为我国第一个保护民间艺术的地方性法规出台,该条例主要是通过行政的手段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实行保护,没有具体规定使用者、所有者的权利、义务。此后,《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颁布。这说明我国对民间文化的保护逐渐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二、民间艺术法律保护的体系
(一)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主体。
保护民间艺术首要的问题就是要明确民间艺术的归属问题,只有明确了权利主体,才能将民间艺术的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对象之上。笔者认为,若民间艺术以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作者是确定的个人或者组织,那么该个人和组织自然能够成为民间艺术的权利人;如果民间艺术作品无法找到确定的作者,则应成立专门的民间艺术保护组织或协会担任民间艺术的权利人。由民间艺术产生的收益可以作为该组织或协会活动的经费以及民间艺术发展的支出;如果民间艺术尚未形成作品,而只是以某种艺术形式、文化形式的方式存在,笔者认为可以由国家作为权利的主体。在此情况下,保护民间艺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的承担者可以由政府担任或者由政府委托给其他组织代为行使。
(二)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客体。
民间艺术纷繁复杂,因此确定其客体的范围难度很大。明确民间艺术的权利客体即界定民间艺术的范围,笔者认为,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客体是主要包括民间艺术作品和民间艺术形式。民间艺术的形成是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而造就的,因此,民间艺术是具有地区特色或者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具体而言,民间艺术的范围大体包括:
1.语言形式。例如民间故事、民间诗歌、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神话等。
2.表演形式。例如民歌、民间舞蹈、节庆活动等。
3.传统手工艺。例如笔画、彩画、雕刻、雕塑、陶器、编织、刺绣、服装式样、建筑艺术形式等。
(三)民间艺术保护的权利内容。
权利内容应当包括精神权利和经济权利两方面的内容。其中,精神权利包括署名权、维护民间艺术原生面貌权、继承权与再创作权等;经济权利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专有使用权、许可使用权等。
(四)民间艺术保护的期限。
现行著作权法对作品的财产权是有期限限制的,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一般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亡后50年。但是民间艺术通常具有群体创作的特性,因而难以确定具体的保护期限。另外,民间艺术是随着人们的生活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所以保护期限的起始点和结束点也无法衡量。再次,民间艺术往往是在民众中间通过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形成和传承的,确定的时间范围与民族艺术的形成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对民族艺术应当实行永久保护。
参考文献:
[1]管育鹰.知识产权视野中的民间文艺保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张力伟.浅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8,(7)
中国剪纸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经济的迅速发展,乡村逐渐城市化的变革,让古老的民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包括剪纸艺术在内的、在漫长的岁月中自发传承的古老艺术,正面临着消失的威胁。同时,中国的剪纸艺术也在时代的发展中暴露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剪纸在工艺上很普通,只是一般材质的纸张等,这些原始的基础材质,不能很好的保存和收藏。所以很难去传承。其次,传统剪纸的纸质材料决定了剪纸的非环保性,由于工艺的简单,很多剪纸在使用之后,容易受到破坏,很难可持续的使用从而造成了大量纸张的浪费。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推动着剪纸艺术技术性的变革。为了更好的将剪纸艺术传承发展,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同时探究剪纸艺术创新性发展。
二、传统剪纸艺术与磁性剪纸艺术的区别
1.传统剪纸艺术传统剪纸,它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传统的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树叶、树皮、金箔、银箔、纸张、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2.磁性剪纸艺术的优势相对于传统的剪纸艺术,磁性剪纸不仅继承了传统剪纸艺术的所有民间文化和剪纸造型,更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创新,融入科技的力量,这一符合社会发展的磁性剪纸艺术的优势为:用途广泛,操作简单,收藏、携带便利;磁性剪纸的种类繁多:包括肖像磁性剪纸、DIY磁性剪纸、挂笺磁性剪纸等;磁性剪纸可以作为艺术品收藏,也可作为礼品相赠;磁性剪纸节能环保;磁性剪纸可以持续使用;磁性剪纸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三、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磁性剪纸艺术的圆融
1.新经济时代背景下中国磁性剪纸艺术发展的渊源(1)新经济时代背景的研究新经济时代是传统产业与知识经济的全面融合,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新经济时代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
2.中国磁性剪纸艺术与多领域、多学科艺术的圆融(1)中国磁性剪纸艺术如何体现“圆”的生命力①艺术升华的“圆”满。中国的磁性剪纸艺术是传统艺术的结晶与升华,将传统剪纸的背部加入磁性材料,使得剪纸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磁性剪纸是将剪纸艺术的生命力充分的突出和展现,最终实现圆满的传承,磁性剪纸艺术延续着传统剪纸艺术的生命活力。②造型图案的“圆”通。中国的磁性剪纸艺术不仅延续着传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磁性剪纸艺术与传统剪纸艺术在造型图案上的圆通。剪纸的造型图案作为视觉艺术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它既可作为装饰语言表现世间一切看得见的事物,又可以是“看不见的世界”在艺术家心灵中的“具象”。而磁性剪纸将传统剪纸的优势一一的传承下来,不仅如此,结合磁性剪纸艺术的磁性材质,艺术家们还在传统剪纸艺术基础之上自己的悟性、灵感,捕捉到美新形式美的本源赋予磁性剪纸一种一的形式美,最终展现出造型图案的“圆通”③走向世界的“圆”融。剪纸艺术的发展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性,剪纸艺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在装饰艺术、丝绸图案设计方面互相影响,剪纸艺术的精湛技艺使得中国的传统工艺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加入了高技术含量的磁性剪纸也是对中国剪纸艺术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呢,同时也将中国的剪纸工艺融入世界的文化艺术中。磁性剪纸艺术最终走向世界的潮流中,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圆融。(2)中国磁性剪纸艺术与多领域、多学科艺术的“融汇”与“贯通”①“形”之和——体现理性的和谐。准确的表达磁性剪纸的图形语言是磁性剪纸艺术中体现和谐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能否展现民族特性的关键因素,所以,对于“形”的把握,是磁性剪纸艺术中最为中要的基础因素。②“色”之和——体现感性的和谐。剪纸的色彩均为红色,中国民俗以红色为一切吉喜庆典的象征,具有代表国家、喜庆、文化传统的特点,并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正式有了色彩的和谐,对于人们心里因素的影响才能达到正真的情感和谐③“意”之和——理性与感性的共同和谐。磁性剪纸艺术在通过理性的的“形”和感性的“意”共同和谐表达准确的视觉元素的基础上,才能有“意”的传神,最终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只有在充分理解传统元素符号的“意"。
四、总述
关键词:美学 形态美 气韵美 韵律节奏 审美情趣
“在我看来,一个艺术家就应该是一条道路,每一个艺术家所开辟的都是自己未知的世界。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有力的展现自己的个性价值目标,奉献给观众的是一种饱满的文化色泽和文化品格,显示着各自不同的艺术魅力。①”在学习美学史所涉猎的艺术种类也很丰富,在中外历史上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渗透着美学思想,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书画家,戏曲家,文学家,音乐家等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戏曲,书法,音乐理论中等也无不包含这丰富的美学思想,甚至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他们不断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体系,而且各传统艺术之间也相互影响甚至互相包含。因此,各门类艺术在审美愉悦的特殊性方面和在审美观等方面,往往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以形表意的形态美。在美术范畴中中国书法和传统绘画中,无一不彰显这一以形表意审美取向,以形表意是中国汉字的属性,也是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特的造字方法。书法受制约并依赖于汉字。这正是书法可以独领的根源具有独特形态美的汉字,也造就了具有独特形态美的书法艺术。笔画,结构和章法等在布局谋篇中也构筑着点画空间和整体布局的形态韵味美。笔下流动姿态万千,或方或圆,或刚或柔或轻或重,或提或按,或疾或徐,用墨或浓或淡,或润或枯等,同时她也深刻的阐释着“知黑守白”的哲学理性道义。在传统艺术的审美思想中,黑即是白,白也是黑,黑白相生,虚实相生。书法艺术的空间意识,被注入深奥的哲学思想,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这恰是艺术结体的精髓。同时,在舞蹈,戏曲等方面也无不体现着以形表意的形态美这一审美取向。舞台就是空灵的绘纸,舞台就是笔墨。当然各艺术门类也都有着各自的章法,但又无不相通。
寓动于静、静中生动的气韵美。书画同源。绘画和书法一样的形态美直接表现为静态美,但又可以在想象和幻觉中转化为一种动态美。这就构成了书画的气韵美。在这样的状态中,人们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尽情欣赏和想象,从而使静止的书法又活现为虚拟的运动状态。
寄情点线面的抽象美 ,情感特征是任何艺术门类的最基本特征,是艺术与非艺术的最根本的区别。纯粹静止的美是不存在的。书法绝不是普通的书写行为,绘画也不是简单的照相艺术,舞蹈也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肢体运动,音乐也需要音符和旋律节奏的跃动,诗词并非流水账式的平铺直叙……外在的静和内在的动,或内在的静和外在的动的辩证统一,它们都是在情感的召唤下,将艺术家和艺术创作者们的心灵和美的理想化作点画外在形式的表达,可以说情感是创作者们艺术创作的真正动力。他们无不例外,喜悦愤怒、窘迫困惑、忧郁悲伤、欢乐安逸、怨怒憎恨、思念仰慕、沉酣狂醉、空虚困惑、郁郁不平,感情上的种种波动必定在诗词章句艺术作品或肢体语言中得以中彰显。以此来传达情感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又具有形象,具象,抽象美等美的特征。表达的形象是“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艺术的内涵说白了就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光有华丽的外衣,没有实质的内涵,美的只是躯壳,那只不过就是矫揉造作,哗众取宠的表象。真正的美它不是对具体的事物的模仿,更不是以模仿万事万物来表达情感。“动中求静,静中蕴动,静如秋水,动如秋风,是做功中动与静的矛盾运动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了高超的艺术动态。”②艺术家们的形象创作是通过作者对万事万物在内心的感受并化作抽象的点线面或肢体语言等形式以动与静的辩证统一来愈合和表达这一艺术载体的,是情感外化和符号化。
音乐和舞蹈戏曲之美,同是注重韵律节奏,也有着各自的章法,流动的颤动的音符,波状起伏的音阶。运用唱腔,运用乐器和肢体语言,来表现生活的真实和真实的情感,创造出真切动人的美。同样,舞台就是我们的画纸,画布。没有节奏的绘画在画纸上只会给人产生审美上的疲劳和困顿。中国古代画论中“传神写意”“气韵生动”也说的是这个道理。中国文字有清浊之分,诗词也就有平仄的旋律,绘画舞蹈音乐都有有缓急轻重的韵律趣味。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美学思想的异常纷呈绚烂,在自己的心灵履历中,在情感,情绪,思维里寻觅美,在诗学里我们也不难寻找到美的踪迹,诗人思维的跃动,情感的迸发,把你的忧郁和惆怅,欢喜等情绪镌刻在诗词字行之间,那才是从心底传唤出你惬意而真实的美!当然韵律节奏之美,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皆是存在的,但各个领域里的节奏韵律有共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性,也并不冲突。点,线,色,形,音,韵都是你体验和发现探索美的过程都无一不是你心灵修养和砺炼的萌动过程。
艺术是审美完整统一的。艺术的审美意志和审美情趣,有其共同的集体共性,共通共融,同时也存在着各自的个性特色或艺术审美语言各自特点。艺术审美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涵盖和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艺术范畴.民俗社会生活是人类美学的发源地和集散地,中华民族群体的本源哲学及其观物取象的各种类艺术,无孔不入的渗透与自身的社会生活之中;其人类生命与繁衍意识的主题,按照实际生活中的不同需要,极其丰富多彩地表现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他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着我们的境界和意趣。”③我们从形形的艺术种类中探寻美的力量,缔造创作出真正属于生活的美的章节。肯定美的存在,和她那无限丰富的内涵也正是我们不断地探索拓展美学语言的必然导向!
征引:
①《艺海纵横》周韶华 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8月版之《创新之道》
②《艺术的辩证法》李尔重 著 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4月版之《中国戏曲的做打舞》
③《美学散步》宗白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3次版之《美从何处寻》
参考文献
①《西方画论辑要》杨身源 张弘昕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②《中国画论既要》 周积寅 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5年版
③《造型艺术原理》 王菊生 著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④《美术概论》 王宏建 袁宝林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⑤《艺海纵横》周韶华 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1991年8月版
在原始社会,陶瓷的发明可以说是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考古学家在黄河流域里发现了一些陶瓷器皿,这些陶瓷器皿大概有7000年历史之久。而这些陶瓷器皿以简单的造型以及朴素的刻画花纹为主,反映了当时原始社会里人们简单的生活文化,也体现了早期陶瓷制作的技术范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文化生活的逐渐提高,陶瓷制作技术的发展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中国的奴隶社会中,陶瓷器皿的使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盛装物件的器皿。无论在日常生活中、建筑中、祭拜中也得到广泛使用,这使得陶瓷的应用范围得到更大的扩展,也促使当时朝廷重视陶瓷制作工作。由于陶瓷器皿需求的扩大。民间出现了很多专门从事陶瓷器皿生产的工种,陶瓷工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考古学家在商朝的一些遗址中挖掘出一些陶瓷器皿碎片和陶罐。这些陶瓷的做工更加精美,设计更加精巧而且款式多样,有黑陶、灰陶、彩陶、红陶、白|陶以及一些带有釉的硬陶。这些陶瓷器皿上都带有一些简单的纹理、符号以及文字,这些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标志着陶瓷制作进一步的成熟。到了唐朝,由于社会安定和国力强盛使得发展非常繁盛,人们的生活得到迅速的提高,文化艺术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在陶瓷上表现诗画艺术方面更为突出,促使唐代陶瓷制作技术发展更加成熟。说到唐朝陶瓷不得不提驰名中外的唐三彩。这种色彩亮丽并以黄、绿、青三色为基色的陶瓷历久不衰,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们广泛的追捧和收藏。唐三彩的种类也很多,有人物、动物、酒器、家具等等。由于唐代盛行厚葬,唐三彩还广泛用作陪葬器皿。到了宋代,陶瓷的制造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不管是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步骤也有了明确的分工。
而当时景德镇以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的白度和透光度高的陶瓷闻名于宋朝时期的陶瓷界。宋朝时期由于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文化艺术崇尚素雅和简洁的色彩装饰,让宋朝时期的陶瓷色调优雅并以单色釉著称。由于宗教文化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以及民间的广泛利用。宋朝时期的陶瓷艺术相对带有宗教文化色彩。譬如釉里红的出现能很好说明这一点,这是受到中国喜红传统习惯的影响,陶瓷颜色显红而且稳定醇厚,深受当时人们的喜悦。
元朝是一个结合草原文化、黄河文化以及长江文化碰撞的多民族文化的朝代。文化艺术上激起灿烂缤纷的火花,绘画艺术也不再局限于人物花鸟,也为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制造了有力的环境条件,使得当时陶瓷艺术更加多民族性。元朝时期出产的青花瓷著名中外。当时的青花瓷体型厚重,装饰花纹由于构图严谨,线条工整,描绘精细而得到人们广大的喜爱。
明清时期让中国的陶瓷发展进入了一个登峰造极的时代。虽然闭关锁国的国家政策极大地阻碍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在文化文学艺术上依然不断发展,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明清时期对于陶瓷绘画水准要求很高,而且绘画风格多样,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涌现出各种不同的风格流派.主要盛行山水画科和水墨画科。加上陶瓷制作技术成熟及多样性,在意境表现上更有神韵因此让明清陶瓷以精湛的造工和技艺享誉世界。随着陶瓷商业得到空前的繁荣,陶瓷制作上也得到大胆的创新。“粉彩”陶瓷的出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这是宫廷陶瓷艺人受到漂亮的珐琅彩的启发影响下创造出来,色调独特另类,得到了不少贵族的青睐。清朝末期,受西方国家文化艺术的影响,陶瓷再一次得到改变,“新彩”的出现能够说明这一点。这种结合西方外来文化大量引进而产生的‘新彩’是陶瓷釉上彩的一种变现技法,而由于技法表现力强而且操作简便,很快就得到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