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1:54: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逻辑思维的内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西方近现代生物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是以传统演绎逻辑与归纳逻辑为基础,并且与现代逻辑的产生和发展也密切相关。因此通过逻辑教学,可以发挥学科知识的优势和功能,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创新能力,对于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有研究认为成熟、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是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的可靠标志之一。
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高要求,解决目前临床实践普遍反映出来的“高学历、低能力”现象和对临床思维培养的不同程度忽视,运用基于逻辑教学模式的临床思维培养方法,加速八年制医学生临床思维的成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3]。
中医学是古代的医疗实践经验与传统哲学结合的产物。正如有的学者所说“逻辑的精神,在中国传统里头没有”,传统中医学术重视的是直觉、整体、模糊思维。尽管如此,传统中医学中仍然有逻辑思维的存在,如有研究对中医医案中的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进行了分析[4]。我们看到逻辑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是自发的,并没有拿到研究的层面上来进行,并且其中存在着牵强附会成分,所用术语与现在逻辑学的概念所要求的清晰、规范相差甚远等现象,所有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中医学的教学中亟待融入逻辑教学内容。
逻辑学习对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证的研究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但目前该研究陷入了困境。梁茂新在其著作中对其中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没有把握好逻辑上的关系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认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术语,基本上都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概念,它们几乎都是多义词,尚未分离为具有专属性的概念。认为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外延甚广而内涵特殊的逻辑矛盾,而诸证的规范大多未能严格信守证概念定义的多项约定,各取所需,放宽标准,因而导致诸证与证概念的定义吻合程度较差的现状,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已全面陷入令人难以置信的逻辑矛盾之中。并且认为把证的各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聚焦于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逻辑矛盾方面,是中医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的历史必然[5]。由此可以不难看出正确的逻辑思维是中医科研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关键词:阅读理解;逻辑思维;英语专业
1.引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原则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旨在从探究英语专业四级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的关系,以考察通过阅读这一语言技能来检测英语专业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可行性。
2.逻辑思维和阅读理解
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它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抽象性,但是它的产生和存在必须依附于语词。概念有两个重要方面,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间的关系有同一关系、上属关系、下属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金岳霖2005)。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概念可以是单个词或者词组。研究者经过分析,发现专四阅读理解题目中最常考察的就是概念间的同一关系,它源于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样的概念,通常由同义词来实现。其次考察最多的是上属和下属关系,也就是一个概念和它的上级概念的关系。对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理解认识不清,容易犯混淆概念、偷换概念和以偏概全这一类逻辑错误。
判断就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态。如同概念和语词有密切联系一样,判断的形成与存在要依附于语句,判断的表达也要借助于语句(金岳霖2005)。在阅读理解中运用判断,就是要断定题目中的选项与文中语句的表述是否一致,这实际上是对概念同一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只是对象由单个的概念(词语)转为表达完整的语句(句子),因而本文将逻辑思维分为概念判断和推理两大类,以简化讨论。
推理是依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做前提。由前提得出的那个判断,叫做结论。根据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特征,推理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为演绎推理(Deduction)和归纳推理(Induction)(金岳霖2005)。在阅读理解题中,推理类的题目一般涉及对文章情感态度和文中语句背后意思的考察,这一类题目通常有鲜明的标志词,如infer,attitude,conclude等词。
3.逻辑错误的定义和典型题目举例分析
逻辑错误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违背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学上一般认为形式逻辑有三条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但是有一些学者把充足理由律也作为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本文为了方便对阅读理解中的逻辑错误进行讨论,因而采取后一种定义。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要求和保证思维有确定性和真实性,因而对一切思维形态都是普遍有效的。由于排中律在阅读理解的逻辑错误中基本不涉及,因而在这里就不予以阐述了。
1)同一律的内容是:任何思想如果反映某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这个客观对象。它要求所使用的概念或命题要有确定的含义。如果违反同一律对概念、命题提出的逻辑要求,就要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两个含义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当作是具有同一关系的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在阅读理解中,通常表现为对一个词的内涵理解不够确切和透彻,进而将之与词形相近的另一个词相混淆。以2011年专四A篇阅读理解第82题为例,题目为:The following are all cited as the advantages of e-books EXCEPT……文中有一句话讲到Interconnectivity allows for…….that was barely imaginable before.很多同学根据这句话就把选项imaginative design作为e-book的优点之一,其实这里的imaginative是“想象力丰富的”,跟imaginable“想象的”是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词根相同,因而容易导致学生犯混淆概念这一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概念离开了原来概念所犯的逻辑错误。但大多数情况下,学生是不自觉地将两个概念进行了调换。以2011年专四C篇阅读理解第94题为例,题目为:One of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a traditional nakodo and its contemporary version lies in the way…….题目问的是媒人(nakodo)的区别,但是选项a proposed partner is refused和the middleman/woman is chosen均是相亲方式的区别,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两个选项,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题干的媒人在选项中被转移成了相亲方式。
2)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思想不能既是真实的又是虚假的,表现在判断方面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如果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加以肯定。在阅读理解中,表现为题目中的选项表述的内容与文中的相关语句是互相矛盾的。以2011年专四D篇阅读理解第99题为例,题目为: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INCORRECT in describing her current business?选项A、B、D在文中均有对应的相反的表述,如Its clients are all local与文中…for clients across 40 states,South America,and the Caribbean就是互相矛盾的。
4.结论
本文从概念、判断和推理三个层面对英语专业四级阅读理解的题目还有这些题目考查的逻辑思维缺陷倾向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阅读理解来检测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进行佐证。
参考文献:
[1]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62-297.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英语专业;语料分析
2011年和2012年专业四级阅读理解考查的逻辑错误主要为自相矛盾,目的在于考查学生能否在文中找到对应选项的表述;其次是论据不足,主要考查学生能否依据文中提供的相关表述推导出恰当的结论;再次是推理形式不正确和以偏概全,考查学生能否依据文中的表述得出符合作者意图的结论以及能否全面地归纳文章或段落大意和作者态度;最后是偷换概念和混淆概念,为了考查学生对概念转换的敏感度和对具体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程度。
从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看,他们在偷换概念类题目上的错误率要远远高于其它逻辑错误,其次是混淆概念这一逻辑错误,然后是推理形式不正确、论据不足和以偏概全这三种逻辑错误,最后是自相矛盾。这说明:
1)英语专业学生对考查偷换概念这一逻辑错误的题目敏感度较低,很少意识到题干主语和选项主语的变化,只注意到设问的对象,从而落入出题者设置的思维陷阱。
2)英语专业学生对词汇的内涵认识程度不够,一些同学对词根相同的词汇无法做到词义上的正确辨析,以imaginative和imaginable两个词为例,前者是“想象力丰富的”,而后者是“具有想象力的”,但是两者的词根都是image,很多学生在辨析这两个词的词义上就出错了,提醒他们在识记词汇的过程中不仅要记住词性,还要对词形相近或词义相近的词进行辨析,才能做到对一个词的内涵和外延的完全掌握。
3)在依据文中的表述推导结论的过程中,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不够严密,表现为没有掌握充分的论据就做出判断或者是对作者的意图进行歪曲,从而做出过度推断;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对考察这类逻辑错误的题目缺少足够的敏感度,没有完全掌握文中提供的所有信息。
4)英语专业学生能较好地将选项与文中对应语句进行配对,这和上文中得出的他们在概念判断类题目上表现较好是有联系的,因为考查自相矛盾的题目类型基本上为判断类题型。
1.1为什么英语专业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会表现出这些特征?
本文将从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心理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简短叙述
首先,从现阶段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过于注重英语语言技能和知识的培养,缺乏提高人文素质的课程,思辨能力训练的机会很有限。将课程目标主要定位在培养掌握语言基本功的人才,而不是迎合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造成思辨能力训练在专业课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其次,从专业课教学这一角度看,虽然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应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通过什么教学活动来有效实现这一目的、教师自身的思维素养是否合格、学生能否接受和适应这样的教学改革等。另外在专业课课程考核上,思辨能力这一块的考评并没有作为硬性要求。考试形式仍以闭卷考为主,近年来课程论文这一考核形式有了明显增长,但是论文缺少教师指导、教师评分不合理等现象使之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上的作用甚微,也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从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和心理来看,模仿、记忆、重述仍是他们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这样大量的练习对于思辨能力的培养显然不是有效的方式。(文秋芳等2010)。在心理层面上,一方面大多数的英语专业学生相较于理工科类和其他文科类的学生来说,自我保护意识更强,他们不注重对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害怕会犯错,在同学面前丢脸;另一方面,由于整个课堂氛围都不活跃,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原先少数活跃的同学也变得沉默了,思辨能力就无法在课堂上得到培养。
1.2如何改善英语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现状?
本文将针对上文提到的三个原因提出对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专业课程设置上看,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指出要提高人文素质教育在英语专业教育中的比重,开设思想方法和思辨课;压缩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所占的课时(黄源深2010;李莉文2010;孙有中2011)。现阶段可以先开设跨专业的必修课程,特别是人文类课程,同时将以语言技能和知识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比例下调。
在教学上,已有的人文类公共课程要尝试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特点设计相关的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在课程考核中,将课堂表现作为考评内容之一,降低期末笔试所占比例,在课程论文的指导和评分要安排得更合理。在提高教师的思辨能力方面,有必要组织教师参加思辨能力专题研修班,定期召开研讨会对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做出反馈。
结语
本文通过收集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四级阅读理解题目并对其进行语料分析和定量、定性分析来了解英语专业四级阅读理解对逻辑思维形式和逻辑错误的考查分布以及英语专业学生实际的做题情况,来探究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表明:1)2011年和2012年英语专业四级考查的主要逻辑思维形式是推理,然后是概念和判断;2)英语专业学生在推理类题目中的错误率更高,符合本文提到的“思辨缺席”现象;3)2011年和2012年英语专业四级考查的逻辑错误主要为自相矛盾,其次是论据不足、推理形式不正确等,最后是偷换概念和混淆概念;4)英语专业学生对涉及偷换概念这一逻辑错误的题目敏感度最低,然后是混淆概念、推理形式不正确等,最高的是自相矛盾,表现出思维不够严密、对词汇认识程度不够等特征。在这些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改革建议。希望这一研究能为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实证数据,也为未来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其莘,殷桐生,黄源生,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关键词:创新思维;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098-02
“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则,用新颖的思路去阐明问题和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1]4。我们称其为创新思维。它是人类所独有的,人类也正是凭借创新思维在不断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也正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地运用了创新思维,才创造出了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社会。关于创新思维发生问题,当前我国理论界依然从脑生理和心理基础为着眼点,研究创新思维发生、发展的问题,仍从创新教育即右脑潜能开发、经验启迪、功利诱惑等方面开展研究。而对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发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其实,创新思维发生的过程中交织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这一主要思维形式,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生和形成。
一、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内涵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照严格的规则进行,具有单一过程的严密性、不可逆性和确定性。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只有将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对客观事物的新的认识,进而产生认识世界的新的思维(创新思维)。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指符合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是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具有确定性,而不模棱两可;具有前后一致性,而不自相矛盾;是一种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
非逻辑思维通常是逻辑程序无法说明和解释的那一部分思维方式。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灵感、想象(直觉是指不以人类意志控制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是基于人类的职业、阅历、知识和本能存在的一种迅捷而又直接的思维形式;灵感是人在研究问题时,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事物的某种属性、状态、规律及结构形式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非逻辑思维没有严格的规则,具有偶然性、可逆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的发生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非逻辑思维不受各种框架的约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灵活性很强,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是离不开直觉、灵感、想象等非逻辑思维因素的。
二、创新思维的发生始终渗透着逻辑与非逻辑思维
(一)科学创造四阶段结构模式渗透着逻辑与非逻辑思维
关于创新思维发生的结构模式有很多人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澳勒斯(G.Wallas)。1926年,他提出科学创造的“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四个阶段的结构模式。
准备期是对从事创造活动所需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的阶段,主要是发现问题、搜集资料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主要是逻辑思维发挥作用,思维主要停留在显意识层次;酝酿期是对问题进行各种试探以求解决的过程;豁朗期是经过酝酿期的准备过程以后,借助各种逻辑的、非逻辑的思维手段,或在外部事件的触发下,提出新的认识成果、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的阶段。
酝酿与豁朗阶段系创新思维关键的阶段,科技工作者们在创新思维成熟酝酿的前提下,通过直觉,顿悟与灵感到解决问题方案。此两个阶段需充分发挥人类想象、直觉同灵感等非逻辑思维从而产生新观念和新思想,在此阶段对潜意识思维的应用较多。当科学工作者确立一个创新性的课题之后,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总是在绞尽脑汁、冥思苦想里捕捉思维灵感,此时思维状态有着很高的无序性与自由性,在这些无序思维的运行中在某一节点上会忽然产生突破性的思维。此种瞬间顿悟系无数思维过程高度浓缩,为各种思路重新组合,系未经逻辑性、渐进的精细推论却越过无数中间环节并找到答案之过程。
可见,在创新的孕育和豁朗阶段,思维过程不是单纯的按照思维程序循序渐进的过程,亦非单纯的非逻辑或无逻辑的突变、跃进的过程,而系逻辑的循序渐进与非逻辑跳跃之有机统一。非逻辑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在创新里互相作用,互为补充,一起构建成完整的辩证思维。然而,非逻辑思维创新特征在该阶段里比较凸出,其在创新过程里的独创性、突发性及模糊性特征,为理性逻辑思维所无法具备的。
验证时期指在创新的过程之后,创造者还要对新的思想和新概念进行验证,主要是在逻辑思维的指导下,对主要由非逻辑思维产生的结果进行逻辑性的分析、鉴定、验证工作。验证阶段主要就是运用有逻辑性的科学实践方法,对创新成果进行较严格的证实与检验,探索它是否合理并使它日益完善。科学实践为科学认识之基础,是检验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3]200。
(二)创新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互补
创新思维发生过程常常为逻辑思维借助非逻辑思维之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与形象思维来实现突破,且得到具体化。并且逻辑思维也令直觉思维、灵感思维与形象思维明确了方向与目标,来加快创新思维之发生。非逻辑思维之顿悟、直觉等思维,亦无脱离判断、推理及概念等逻辑思维活动,其以某种逻辑思维活动做基础。在创新思维形成之过程里,不存在脱离逻辑之纯粹非逻辑思维;亦没有脱离非逻辑之纯粹逻辑思维。创新思维的发生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二者思维形式之协作互补,两者为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关系。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和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ford)都明确提出过。韦特海默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旧的完形而形成新的完形”[4]3。他认为,对目的、情境与解决问题途径等方面互相关系新的理解系创造性解决问题之基本要素,过去之经验亦唯有在一有组织之知识整体里才会有意义且获得有效使用。因此,创造性思维都是遵循着旧的完形被打破,新的完形被构建的基本过程进行的。韦特海默对传统逻辑进行批判性分析之同时,确立了非逻辑思维之地位。非逻辑思维无非指违反了常规逻辑的直觉和想象,尤其为直觉这种思维形式。从韦特海默之分析里能够看出。非逻辑思维并非无关紧要,亦并非和传统逻辑方法背道而驰,两者互相补充、相互作用,一起实现创新思维。
1967年,吉尔福特对创造力进行了详尽因素分析,在这个前提下,他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的模型。他说,人类的智力由3个维度多种因素构成:第一维指智力内容,包括有符号、语义、图形、行为四种;第二维指智力操作,包括有记忆和认知产物,有类别、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单元、评价五种;第三维指产物,包括有关系、系统、转化、蕴涵、单元、类别六种。创新思维核心系上述三维结构里处在第二维度之“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且把创造力定义成“多种能力的组织方式”[5]140。
三、创新思维主要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互作用的结晶
创新思维的发生有其自然因素,即脑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但也有其自觉性因素。就是强化创新教育,有理性培养、经验启发、理论诱导、功利诱惑、问题意识、形象教育、音乐艺术教育等因素。创新思维的发生也有其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逆向思维与顺向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形式在起作用。但对创新思维的发生起主要作用的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创新思维发生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相互作用,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发生。
创新思维的发生具有高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参与,其中的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往往起作用,但它不能仅仅根据某种逻辑形式来解答问题,同时还要具有高度灵活的非逻辑思维参与其中,以给人灵感和启迪。非逻辑思维不受固定形式化之约束,不受任何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所以可以灵活的渗透进各种思维的过程之中,对传统的思路进行整合、重建,使人得以开拓新的意识领域。当创新思维得以发生之后,逻辑思维就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大显身手。人们在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科学思想的基础上,使用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从感性材料里概括抽象出一般的结论,从而使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
可见创新思维发生的过程中,既不是单纯的按逻辑思维程序循序渐进过程,亦非唯独依赖非逻辑思维之突变、飞跃的过程,系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之循序渐进和跳跃式有机统一之过程。非逻辑思维之创新特征在创新思维发生阶段里比较凸出,其独创性、模糊性、突发性特征,系理性逻辑思维无法具备的。非逻辑绝不是“不逻辑”,它渗透于逻辑里边,创新思维过程系“由逻辑与非逻辑两种思维形式协作互补来完成”[2]279,共同建构了一种完整的、具有辨证性的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创新思维系创造内在动因,无创新思维就无能动之创新性思维活动,亦无发现、发展、发明等创新性成果。要想有所发现、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就必须提高人类创新思维能力,”在遵循人类本性,且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遵守非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统一之创新思维发生逻辑。创新思维的发生系逻辑与非逻辑思维的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结晶。
参考文献:
[1]王跃新.创新思维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2]傅世侠,等.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舒伟光.自然辩证法原理[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及本质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直观、猜测和想象为基础而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这种独特的思维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人们对创造性思维的某些方面认识还没有完全统一。我认为,理解创造性思维的涵义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对立统一
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发散思维则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向,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因此不少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只包含发散思维,这是很不完全的。创造性思维应包含集中思维,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对立统一。
2.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对立统一
逻辑思维是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逐步分析与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是一种没有完整的分析过程与逻辑程序,依靠灵感和顿悟,快速地作出判断和结论的思维活动。直觉思维可以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
当然,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逻辑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直觉思维是高度成熟的逻辑思维的产物。没有直觉思维做先导,难以提出新问题、新设想,可以说,直觉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新思想、新设想提出之后,仍需要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和论证,因此,我们不能排斥或贬低逻辑思维在创造活动中的作用。事实上,整个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都是在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的交叉状态下进行的。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逻辑思维的培养
学生实现认识结构的组织,是思维过程的最关键环节和最本质的东西。提高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是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自我开发。
(1)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活动的能力,则必从概念入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构成概念的基本条件,揭示概念中各个条件的内在联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的结构联系。
(2)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归纳法,类比法,善于分析、总结和归纳。由归纳法推理所得的结论虽然未必是可靠的,但它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功能对于科学的发现是十分有用的。
2.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有助于克服那种单一、刻板和封闭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采用“变式”的方法。变式教学应用于解题,就是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能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考,扩展思维的空间。
(2)提供错误的反例。为了帮助学生从事物变化的表象中去揭示变化的实质,从多方面进行思考,教师在从正面讲清概念后,可适当举出一些相反的错误实例,供学生进行辨析,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活动。
3.各种思维的协同培养
当然,任何思维方式都不是孤立的。教师应该激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并在例题的讲解中穿插多种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以达到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我们来看下面这些例子:
例如:在RtABC中,∠ACB=90°,CDAB,垂足为D,求AC的长。请补充题目的条件,每次给出两条边。
本题是一个条件发散的题目,条件的发散导致多种解法的产生。事实上,至少存在如下10种解法:
(1)AD,CD;(2)AB,CB;
(3)AD,AB;(4)AD,DB;
(5)AB,DB;(6)CD,DB;
(7)CB,DB;(8)AB,CD;
(9)CB,CD;(10)AD,CB。
已知(1)(2)时,直接应用勾股定理;已知(3)(4)(5)时,直接应用射影定理。只用一次定理即可求出AC,可见已知和结论距离较近。
已知(6)(7)(8)(9)(10)时,需要应用两次定理才能求解,这五种情况比较,已知与结论的距离远些。
通过对此题的研究,“穷举法”在列举各种已知条件的可能性时得到应用,并体现了发散思维一题多解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中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层次,在总结、选择中提高了思维水平,由发散到集中(非逻辑思维到逻辑思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逐步形成。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创造性思维是由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等所构成的有机的整体,并且是一个人创造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应该尽快地转变思想,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教育模式转变,从传统教育所强调的逻辑思维向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性思维转变。
参考文献:
[1]仇保燕.教学思维方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221-235.
[2]杨春宏 《教育探索》
【关键词】数学教学;逻辑思维;中学数学
一、数学课堂上的“教”与“学”
要正确处理好传授数学基础知识,有关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处理好培养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关系。努力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能,在发展智能的指导下传授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上达到高质量,在智能发展上达到高水平。在数学概念的教和学两个方面,一定要重视概念的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刻揭示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学生掌握概念的要求要严格,使学生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概念。如学生在学习函数这个概念时,首先要让学生弄清楚在函数概念中涉及到的两个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及它们之间元素的对应关系,弄清这个概念,才能更好地掌握函数这个概念。在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方面,不能仅仅背会这些公式,知道怎么用就行了,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推导公式、定理的过程,掌握这些公式定理与教材其他内容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逻辑知识的讲解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途径是教会学生在运用逻辑知识进行推理论证过程中,提高他们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理证明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运用了许多与逻辑知有关的数学内容的推理证明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和内容,通俗地讲授一些必要的逻辑知识,使学生能运用它来指导推理、证明,这会有助于他们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当学生运用穷举法证明问题是,经常容易出现遗漏或重复等情况。那么为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就需要学生掌握概念的分类方法和要求。数学内容的讲授应加强逻辑严谨性。例题、习题应适当增加些思考题、证明题、讨论题等,借以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三、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教学
智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与知识的增长,跟年龄也有很大关系。一个人的知识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积累和更新,即使老年人,通过学习,也还可以获得新的知识;但一个人的智力增长最佳年龄是在从出生到十七岁,错过了这个时期,智力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加强学生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教学十分重要,它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严谨、文字要精炼、准确、规范、富有条理性逻辑性。对学生证题的叙述要从严要求,着力纠正学生所犯的逻辑性错误,对于学生不同的正确解题法,教师首先要给以肯定,以鼓励学生不断开阔思路,敢于创新。在平面几何证题的教学中,不主张把过于艰深、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难题给学生去做,在教学上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在学生解题过程中,发现学生可能遇到难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克服困难,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章、节教学的连贯性
在数学各科、各章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归纳、总结、教给学生以规律性的知识,引导学生不断形成知识新的概念结构。初,高中数学课本的每一章,都设有小结一节。教师要重视小结的教学,要突出新知识之间及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圆、椭圆、又曲线、抛物线,分别是不同的知识体系,但均可统一在二次曲线的概括结构之中。在向学生讲授数学归纳法时,可向学生介绍推理形式,如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等。教师在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及探索解题方法时就要常常用到它们。这样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把分散在中学各个学习阶段的推理方法归纳上升到新的概括结构。这种引导学生的把新旧知识和技能按不同的系列、不同的层次不断形成新的概括结构,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定势思维 创造思维
一、定势思维的内涵及创造思维的形成
1.定势思维的内涵及在教学中的表现定势是有机体的一种暂时状态
定势思维是指人们按习惯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表现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作特定方式的加工准备。具体地,定势思维主要有3种特性及表现方式。 ①趋向性。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种各样问题情境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带有集中性思维的痕迹。如学习立体几何,应强调其解题的基本思路:即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②常规性。要求学生掌握常规的解题思想方法,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学因式分解,必须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十字相乘法、公式法、分组分解法等常规的方法。③程序性。是指解决问题的步骤要符合规范化要求。如证几何题,怎样画图、怎样叙述、如何讨论,甚至如何使用“因为、所以、那么、则、即、故”等符号,都要求清清楚楚、步步有据、格式合理,否则就乱套。
2.创造思维的形成过程
创造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个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结果,并创造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创造思维的产生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经历4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搜集资料和有关信息、储存经验,以便为创造做准备。②酝酿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消化、传换信息,在头脑里反复进行象征性的尝试,重新组合概念。③大悟阶段。这时头脑中事物各部分仿佛突然接通了,发现了新关系、新联系,构成了新形象、新假设,得出了新结论。④验证阶段。将产生的思维结果付诸实施。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是构成创造思维的必要成份,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灵感的形成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定势思维是夹杂在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中起奠基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注意培养。
二、定势思维与创造思维
1.定势思维是集中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
课本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所在,它是前人经验、智慧的结晶,从内容到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它需要利用固有经验,按一定模式去解决问题,而这正是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任务的需要。
2.定势思维是逻辑思维活动的前提
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是证明结论的主要工具。数学教学中主要的思维活动是逻辑思维。如明确定义、推导法则、公式、证明定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活动,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逻辑思维。在进行逻辑思维时,要经过一步一步的分析,多环节、多步骤地逐步将条件转化为结论,每一步都要“言必有据”并遵循推理的法则。这正是定势思维所要求的。
3.定势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
定势思维一方面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收缩,另一方面,思维者力求扩充已有经验、观念认识的应用范围,表现为思维空间的扩散。因此,定势思维又成为推动思维展开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定势思维可以成为类比、归纳、联想等发现手段的基础。
三、几个应该重视的问题
1.要重视定势思维自身形成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建立符合数学思维自身要求的具有哲学方法意义的定势思维。这种定势不仅是数学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定势思维的作用不在于定势思维本身,而在于定势思维如何形成。例如,概念的教学,如果就概念讲概念,草率地把概念硬灌给学生,那么只能形成僵硬的概念定势;如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实际事例和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就是积极的、活跃的“概念定势”,形成适合定势思维。上述两种教法,均是建立“概念定势”,究其过程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加以重视。
2.要淡化所谓的“解题规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配备适量及适当的习题进行训练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强调并不基本的解题技巧、方法和观点,突出所谓的“解题规律”是不科学的,无疑会使学生形成呆板思维。更有甚者,在学生未能理解的情况下,让他们死记一些解题的诀窍、程序或口诀,这是造成错觉定势思维的重要原因。有一位初中数学教师,将几何题分成几种类型,让学生死记硬背其规律,应付考试,效果不错,得到了部分家长的“称赞”,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这种错误做法,这也是题海战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教学方法尽管在某些场合可以暂时取得良好的成绩(分数),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难怪爱因斯坦曾说过:“现在的教学方法扼杀了人们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在学校里,甚至觉得自己象头野兽一样,被人用鞭子强迫着吃食!”这种状况确实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这不是在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思维能力,而是在“铸造”机器人。
一、对直觉思维的理解
(一)内涵
目前,研究者虽然对直觉思维的内涵说法不一,但都认为它就是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思维的高级活动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作出迅速、综合性判断;直觉是由情感、意志及直接认知所构成的一种心理活动,它不是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而是通过无意识或潜意识表现出对事物本质有一种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也就是对所探求问题的"一眼看穿"。直觉也与"顿悟"伴生,因为顿悟是指人们对长期探索而未能解决的问题的一种突然性领悟,也就是对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的"茅塞顿开",是对真理的顿然觉悟,所以直觉和顿悟统称为直觉思维。
(二)特点
一是简约性。直觉思维对思维对象是从整体上考察,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经验,并通过丰富的想象而做出敏锐而迅速的假设、猜想或判断,省去了逐步分析的中间环节,是跳跃式的思维过程的瞬间简缩,但它却清晰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它依据事物整体及最突出的特征来做出大致判断。如教学第一册的"认识图形"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借助幼儿期(学前期)和日常生活中已有的对物体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直觉的基础上,结合这些图形再观察它们的表象。通过直观比较,作出直觉判断,说出图形名称。
二是互补性。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的,直觉存在于逻辑方法运用过程的整体或局部,而分析思维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一位老师教分数应用题:轻机厂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14天完成,平均每天加工1500个零件;实际每天加工零件数比原计划多。加工这批零件实际用了多少天?老师要求学生独自列出不同算式,看谁列得多?最简便?结果孩子们在黑板上写出了几种解法:
(1)1500×(1+)x=1500×14(2)14÷[1500×(1+)÷1500]
(3)1500×14÷[1500×(1+)](4)14÷(1+)
(5)14÷[(1+)÷1](6)1÷[×(1+)]
从学生所列的算式可以看出,既有分析思维的逐步推理,又有抛开具体数量、排除多余条件而进行假设猜测的直觉思维方法。多数学生列出(1)~(3)式是习惯于分析思维。列出(4)~(6)式则具有非逻辑性的直觉思维的成分。由此说明,分析思维是直觉思维的基础,逻辑思维方法可作为组成因素渗透到直觉思维的过程之中;有时直觉思维也需逻辑思维来验证其结果。
三是创新性。直觉思维是基于研究对象整体上的把握,不专于细节的推敲,而是由于思维的无意识性使它的想象既丰富且发散,使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从而具有反常规律的创新性。正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小学生在试图解决数学问题之前,脑子里都可能同时涌现几种思路,应该抛弃哪些思路,确定哪条思路作为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时,需要借助直觉思维进行辨识。
二、加强直觉思维的训练
《标准(2011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路、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技能都不断得到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其它思维方法特别是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如何训练学生的直觉四维能力呢?
(一)创设和谐学习情境,鼓励学生用直觉思维思考问题。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受逻辑和常规的制约,在做数学题或回答问题时,"莫名其妙"的事常有发生。这正是他们富有直觉、猜想甚至幻想的思维特点。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课,有的学生瞪着小眼睛久不动笔,但突然又列出了算式或回答了问题(结果不一定对)。老师习惯于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算?"站得笔挺的小孩有的脸红耳赤无言以对,或有的说来说去说不清。类似这种情况,往往是直觉思维在起作用,只要答案正确就该肯定,老师大可不必要他说出"想的过程";换句话说,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逻辑思维的框套里,而应当给予鼓励表扬,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以呵护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萌发,诱导他们运用直觉思维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启迪直觉思维的数学活动,诸如:精心设计教科书里《数学广角》和数学活动课的训练内容;在低年级多玩些"猜一猜"、"走进数学王国"等数学游戏;在第二学段则有机安排些"脑筋急转弯"、"智力冲浪"、"趣味数学"等活动,以激发小学生的数学灵感,使他们在乐学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学会综合简捷思考问题。布鲁纳说过:"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的、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途??。"直觉思维是以跃进式、快速地对知觉对象作细致、全面的观察,并动用他的全部知识经验进行急速思考、提出假设,敏捷进行判断,经瞬间的思考而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一项有意义的直觉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