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5:57: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自然灾害房屋风险普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普查内容;分类
中图分类号: P2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地理国情普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信息,科学揭示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准确掌握和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我们做到心中有数、立足底线思维、进行宏观思考、更好把握大局,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重大。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也是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信息快速变化的时期。如何科学布局工业化、城镇化,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地理国情监测至关重要。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国力信息,是制定和实施重大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
一.地理国情普查的对象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三个方面,即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地理国情、综合地理国情和分专题的地理国情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对象为普查范围内地表基本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地、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和地理单元等。
二.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分类原则
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即以地球表层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等为基本内容,对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各种条件因素做出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调查、分析和描述。地理国情内容广泛,既包括地形地貌、地表覆盖、自然灾害等基本地理环境要素,也包括交通网络、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地理单元、地缘格局情势等地理复合特征要素。总之,我国地理国情信息庞大复杂,为便于科学管理和决策应用,必须要有标准化的分类体系。
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是与某种应用结合的,需要综合考虑分类对象的各种特征,地理信息也不例外。基于地理国情信息本身的特殊性及其为持续长期地理国情监测服务的要求,地理国情普查内容分类应遵循以下四个主要原则:
2.1科学性
是指信息分类的客观依据,要选用普查分类对象最稳定的本质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如空间性、时间性和属性特征,方便计算机处理、管理及应用,保证其在一定学科范围内的完整和统一。
2.2系统性
分类应包含地理国情普查对象所牵涉的所有信息,使所类别之间层次清晰、合理,充分反映地理国情信息之间内在的纵、横向逻辑关系,形成完整、协调一致的分类体系。
2.3综合实用性
以需求为导向,按系统工程原理围绕国情普查与监测目标进行,在满足总需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内容、时空特征和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或专题信息分类标准,最大限度地提高分类体系兼容性,提高数据采集、整合、存储、处理、分析与应用等业务流的可操作性,实现系统最优。
2.4可扩充性
地理国情内容多种多样、覆盖面广、动态性强,需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需求及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要求,考虑到事物或概念的发展和变化,并为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别的内容扩展留出空间,使分类体系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三.城市宜扩展的地理国情普查内容
3.1 城镇化建设的需求
党的“十”明确将城镇化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城镇建成区客观反映了城镇化发展,其范围是开展各类统计及综合分析评价的重要依据。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对城市区域实施地理国情普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普查成果应具有分析评价基于生态文明、城镇发展、区域经济、社会民生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基于自然、人文、社会、经济等维度测量地理国情综合状况的统计分析报告;能及时通过共享平台面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使用,作为政府重大行动的评估依据,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地理支撑;与民生需求相结合,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和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最相关的热点问题;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布局与空间优化、突发事件与应急处置等多个领域,进行连续不断的监测,分析评估地理国情时空特征及其变化发展趋势,形成权威、标准、连续的地理国情信息产品,服务政府决策,服务国计民生等。
虽然地理国情普查内容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在城市区域普查的内容涉及到房屋建筑(区)、道路、构筑物、人工堆掘地和地理单元等5个一级类,但普查要素的内容远满足不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满足城镇化体系发展趋势分析、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生态环境分析、生态建设格局分析、交通服务水平与城市发展的匹配分析、路网建设与小汽车增长情况对比分析、基础设施分布与人口分布比较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人口增长趋势、分异与城市发展比较分析、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分析、城市建设、发展重点方向分析以及城市绿化分析等,需要增加和拓展普查内容。
3.2 城市地理国情普查宜扩展的内容
城市区域实施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应在确保完成国家地理国情普查内容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区域城市规划、建设和发展的目标,充分利用数字(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和城市特点,依据《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有关规则扩展普查内容和细化指标,并满足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对数据一致性的要求。相关城市宜在经济基础许可的条件下,增加(扩展)适合自身特点的普查和监测内容。
如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城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城市易受气候异常带来的洪涝灾害的影响,部分地区为软土层,随着各种高层建筑及重大工程的不断推进,地面沉降已造成防汛和抗洪能力下降,城市排污、泄洪能力降低、市政基础设施破坏等影响,一定程度制约了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宜增加城市防汛、抗洪排涝、应急指挥、避难场所、低洼地段、道路易积水和地表垂直位移变化监测等内容;又如填海造陆是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举措,但是过度的填海造陆就会破坏海洋生态,使得海港收窄,造成水土流失。通过对填海造陆情况的普查和监测,能够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海域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监管海岸格局提供技术支撑。沿海地区城市宜增加海岸线、沿海滩涂资源、海岛(礁)、填海造陆普查的内容。国家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城市宜增加经济地理要素的普查,如增加经济总量、人口增长趋势、开发区(园区)和企业分布等要素的普查内容。
结论: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技术含量高、涉及行业部门多、内容庞杂、质量要求高,且在全国范围属于第一次进行,可借鉴经验缺乏,甚至不少单位和人员对国情普查内容分类体系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本文研究了地理国情普查内容采用的三级分类编码法,并与已有的分类体系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对该分类体系的一些理解,并给出了用于一级类的决策树判译方法,可为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正确理解地理国情普查分类体系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洪亮,张凯,车风,黄国清.浅析湖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J].地理空间信息,2013(5).
为认真贯彻20*年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的各项工作要求,全面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深入落实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切实消除隐患,有效遏制、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结合市粮发[20*]3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和粮食系统安全生产工作的实际情况,现就进一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安排如下:
一、工作目标
在“隐患治理年”工作中,各企业要深入落实“一岗双责”制,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着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及整改工作,加强对安全生产重点部位、薄弱环节的专项整治,建立和完善隐患监控机制、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确保安全隐患彻底整改,有效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范围、内容和方式
(一)排查治理范围
主要是粮食仓库,储油罐,粮食化学药剂库房;各类粮食、油脂加工企业;公共娱乐场所、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人员密集场所和各类设施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出租房屋,易受大风、暴雨、洪水、暴雪、雷电、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企业、单位和场所以及近年来发生较大事故的地区。
(二)排查治理内容
全面落实排查治理隐患工作,着力排查企业及生产经营单位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及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具体包括: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情况;
2.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立及落实情况;
3.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交纳等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4.企业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和关键设备、装置的完好状况及日常管理维护、保养情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情况;
5.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和危险物品的存储容器、运输工具的完好状况及检测检验情况;
6.对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以及重点环节、部位重大危险源普查建档、风险辨识、监控预警制度的建设及措施落实情况;
7.事故报告处理及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情况;
8.安全基础工作及教育培训情况,特别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情况和生产一线职工(包括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情况;
9.应急预案制定、演练和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
10.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三同时”的执行情况;
11.交通安全管理情况;
12.对企业周边或作业过程中存在的易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点排查、防范和治理情况等;
(三)排查治理方式,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
1.坚持把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与整顿工作结合起来,狠抓薄弱环节,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突出问题;
2.坚持企业日常安全排查与日常安全监管结合起来,严格安全生产许可,加大打“三非”、反“三违”的工作力度,消除隐患滋生根源;
3.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强化安全标准化建设和现场管理,加大安全投入,推进安全技术改造,夯实安全管理基础;
4.坚持排查与应急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体系,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与监控措施,严防整治期间发生事故。
三、工作步骤和措施
(一)动员部署阶段(20*年3月30日前)。各企业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方案,明确工作责任,广泛宣传动员,统一认识,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并将活动方案于4月5日前报县局。
(二)全面排查阶段(20*年全年)。各单位要组织对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排查,重点检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落实情况、安全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安全投入情况、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应急预案制订及演练情况等。要根据不同时段安全生产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隐患排查工作。4月底前,重点要围绕春季储粮安全,粮食库存检查,小春粮油入库的安全,交通运输,用电用气,消防安全等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5-9月,围绕汛期和行业特点、北京奥运会安全,做好粮食保管、油罐降温、避雷,严禁超高储粮,滑坡地段,超负荷用电,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夏季事故易发的特点开展排查治理工作;10-12月,针对赶任务,抢工期现象增多和冬季恶劣天气多发的特点,加大对各类粮食、油脂加工企业、交通运输、消防等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坚决防范遏制生特大事故。通过排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台帐,对安全隐患进行认定、分类梳理、建档。
(三)隐患整改阶段(20*年全年)。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各企业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要求,坚持边查边改,对能立即整改的,要及时予以整改;对一时难以治理的要理出计划,落实资金和措施及监管责任,限期整改,并制订应急预案,严防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四)督查验收阶段(20*年11月至12月)。各企业要加强对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企业安全投入和隐患治理资金落实情况,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措施制订情况,对发生的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的情况等,并将情况于11月底前报回县局。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县局成立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领导小组,由肖胜安局长任组长,分管安全的副局长李星万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安保股;各企业也应根据实际,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强化企业法人代表负责制,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完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广泛发动,群防群治。各企业要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的职工参与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紧紧依靠技术管理人员和员工,发挥他们对安全生产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组织职工全面细致地查找各类事故隐患,积极主动参加隐患治理工作。
从“汽车之都”到“破产之城”
底特律曾被誉为美国“汽车之城”。作为五大湖地区仅次于芝加哥的第二大工业城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总部聚集于此,令全世界的汽车制造业顶礼膜拜。这里曾经历繁华,著名的福克斯影院、20世纪60年代全美最大百货商店哈德逊以及底特律的“第五大道”伍德沃德,都曾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昔日如此繁华的一座城市,却在2013年7月宣布破产,以便“消除”现有的180亿美元公共负债,原因何在?世界多位经济学家分析总结出症结。
一是债台高筑。据底特律市破产申请文书显示,底特律有超过10万名债主,包括退休个人、公务员、银行和企业、财产持有者。其中,最大的债主为两大公共雇员养老基金――底特律公务员退休管理系统持有20亿美元,警察与火警局退休管理系统持有14亿美元。
二是人口急剧下降,导致税收大幅下降。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的统计数据,底特律以713,777的人口位列全美第18大城市,但这个数目已不及1950年代人口顶峰时期的一半。底特律成为美国过去60多年中城市人口削减最多的城市之一。
三是市政项目支出依然庞大,政府财政收入过于单一。底特律财政收入过于单一。城市80%的经济依靠汽车产业,产业单一造成财政收入来源单一,风险极大。当所倚重的产业兴旺蓬勃时,财政收入直线上升,而产业一旦遇到困难,财政受到的打击也会格外巨大。
四是难以得到政府资金救助。根据美国法律的规定,除非面临自然灾害,否则禁止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实施直接救援。
五是美国汽车业竞争力的下降。底特律曾是全球知名的汽车城。不过随着日系、欧系汽车的崛起,美国汽车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和当年的风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底特律汽车业的下滑也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美国《福布斯》杂志认为,底特律死守着一个早已成为“明日黄花”的产业。
六是未能应对新技术的冲击。底特律曾经是美国汽车业的诞生地,但由于工厂自动化程度提高,或者被外包出去,再加上亚洲竞争者抢走了市场份额,大雇主们不得不一波又一波地裁员。
七是种族矛盾冲突。自1943年底特律发生种族骚乱后,1967年7月23日,底特律再次爆发种族骚乱,黑人烧毁了属于白人的许多房屋和商店以及数处警察所。大火过后,底特律城区几乎成为废墟,此后矛盾一直未真正消除。
八是高犯罪率进而导致房价下跌。据2007年的调查,底特律在25个美国大型城市中犯罪率排名第六,是犯罪率最高的几座城市之一。高犯罪率又让更多的居民离开底特律,促使房价下跌。房价下跌又意味着许多居民停止支付房产税,这让城市的财政受到进一步打击。
从“最悲惨城市”到“满血复活”
昔日辉煌的“汽车之都”,成了暴力犯罪频发、失业率高挂,以及深陷财务危机的美国“最悲惨的城市”,底特律的破产让世界震惊。然而一年后他就走出泥沼,这座城市又让世界惊艳了一把。
“底特律这座城市曾经是美国最大的难题之一,过去50年底特律一直在走下坡路,我们的改革非常艰难,但是现在人们已经在底特律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复苏,底特律也是美国复苏速度最快的一座城市。”美国密歇根州州长里克・斯奈德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表示。斯奈德州长是一位“强硬古板”的改革家,也就在2013年3月14日,斯奈德宣布,由密歇根州政府接手底特律市财政,接下了这块举世闻名的“烫手山芋”,也开始了重建的三大战略。
一是解决债务。在破产重组过程中,底特律不断寻求采取重要措施迈向经济复苏。破产后,底特律获联邦法官批准,可削减70亿美元债务。同时还批准底特律将在未来10年投资超过15亿美元用于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包括恢复警察、消防和卫生等市政服务部门的正常运营。恢复这座城市8.8万盏路灯的照明,其他联邦资金将用于移除这座城市随处可见的破败建筑物。未来5年内,摩根大通公司将向底特律投资1亿美元,用以推动社区发展、应对经济萧条、帮助劳动者提升技能、促进小型企业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
二是提振信心。一年前,由于城市破产,底特律的一些基础服务被迫中断,很多地方甚至没有了警察服务。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底特律约有40%的路灯不亮,只有1/3的救护车可提供服务。底特律市民致电警方平均要等待58分钟才能得到响应,而全国平均等待时间为11分钟。破案率仅为8.7%,密歇根全州的破案率为30.5%。“人们不敢搬进这个城市,他们害怕在自家门前被抢劫。”底特律警察委员会主席拜尔此前表示,重建这个城市的人口与信心需要大量的工作。如今的底特律是怎样的呢?面对这一问题,里克・斯奈德非常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无论你是去底特律出差还是旅游,你会发现底特律市区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是市容更美观,同时城市更加安全。”现在的美国年轻人非常热衷于居住在底特律市区。目前位于底特律市中心和商住过渡区的分户出售公寓基本上已经全部售罄,反映出底特律的住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底特律市中心和商住过渡区待租房的出租率分别达到97%和95%。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措施
一、适用范围和事件分级
(一)适用范围本预案所称粮食仅指原粮,适用于全县境内的粮食在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因霉变、污染和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等因素,导致粮食卫生安全指标不合格,发生或可能发生造成重大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或群体性人体健康损害,产生严重社会影响的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
(二)事件分级根据粮食质量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将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Ⅰ)、重大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Ⅱ)、较大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Ⅲ)和一般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Ⅳ)。
1.特别重大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Ⅰ)。是指因食用质量不合格粮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以上遗留永久性严重健康损害,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2.重大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Ⅱ)。是指因食用质量不合格粮食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遗留永久性严重健康损害,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3.较大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Ⅲ)。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遗留永久性严重健康损害,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4.一般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Ⅳ)。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遗留永久性严重健康损害,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一)组织机构县局成立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应急指挥部”),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指挥长,局班子成员任副指挥长,局办公室、人事股、纪审股、会统股、业务股、储备粮管理中心、监督检查股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局机关各科室和直属各单位均为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指挥部下设一室四组,即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办公室(以下简称应急办公室)和现场处置组、技术支持组、监督检查组、综合保障组。
(二)主要职责
1.应急指挥部。启动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解除应急处置状态;指挥、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对参与处置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单位和个人提出奖惩意见。
2.应急办公室。按照应急指挥部的决策,组织、协调、监督落实本预案;收集和分析突发事件发展态势,提出启动、处置、解除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和建议。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股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3.现场处置组。对突发事件发生场所进行调查和检查,封存可能存在问题的粮食并抽样送检,通知有关单位停止使用可能存在问题的粮食;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人员救治,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现场处置组由局人事股、地储粮管理中心组成,地储粮管理中心牵头。
4.技术支持组。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参与事件调查;根据应急指挥部要求,对抽取可能存在问题的粮食样品进行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对确定存在问题的粮食提出处理意见。技术支持组由局业务股、会统股组成,业务股牵头。
5.监督检查组。负责调查已经过具备法定资质的质检机构鉴定存在问题的粮食来源、流向和数量,依法责令有关企业限期召回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储存、运输、加工等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理。监督检查组由局监督检查股、纪审股组成,监督检查股牵头。
6.综合保障组。做好应急车辆调度、通信、物资供应等保障工作;汇总有关信息,并通过应急指挥部统一对外信息;协调新闻媒体配合事件处置,引导舆论导向,消除群众疑虑,综合保障组由局办公室负责。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当全力配合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应急预案启动期间,如有必要,应急指挥部有权征用各成员单位的人员、车辆、物资等。
三、应急程序
(一)事件报告及前期处置县局设立24小时值班电话。接粮食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后,应急办公室要立即组织人员赴现场检查,并封存可能存在问题的粮食,控制好现场,了解和初步评估事件状态,同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情况。
(二)启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依据现场评估情况,决定是否启动应急预案。
(三)下达处置指令根据应急指挥部下达启动应急预案的决定,应急办公室组织协调各工作组赶赴现场,并按照分工职责开展工作。
(四)实施应急处置各工作组到达现场后,依据各自职责开展工作。若遇有新情况,要及时报告应急办公室,以便及时调整工作方案。
(五)终止应急处置各工作组现场应急处置结束后,向应急办公室报告。经应急办公室确认应急处置完成、事件危害消除或基本消除后,由应急指挥部下达应急处置结束指令。
(六)调查和恢复重建现场应急处置结束后,应急指挥部应组织对事件原因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分析,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监管和处置措施,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处置措施
(一)一般事件和较大事件
1.立即进行现场检查,封存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粮食,并抽样送检。
2.追查问题粮食的来源、去向和数量,及时将情况通报市粮食局及所在地政府食安办、工商、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
3.责令有关企业召回存在问题的粮食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事件进一步扩大。
4.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人员救治。
(二)重大事故
1.实施一般事件和较大事件的处置措施。
2.应急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协调处置有关问题。
3.联系新闻媒体,通过应急指挥部有关信息,告知公众事件情况,消除恐慌情绪。
4.开展粮食质量问题专项检查,对质量问题涉及地区的粮食经营、加工企业进行检查,第一时间封存问题粮食。
5.配合公安,监察等部门对责任单位、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调查、处理,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事件处理情况。
(三)特别重大事件
1.实施重大事件的处置措施。
2.责令存在问题的粮食经营企业立即停业,全力追回售出的问题粮食。
3.安排抽验人员随时检验或送检样品。
4.报告并经县政府同意,适时召开新闻会,向全社会通报事件有关情况,消费警示,防止问题粮食扩散。
5.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粮食质量问题专项整治,全面清查可能存在问题的粮食。
五、附则
(一)责任追究和奖励对不按照本预案要求,不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不执行或违背应急指挥部指令、玩忽职守、渎职失职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对直接负责人和单位主要负责人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并予以通报;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应对和处置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中完成任务出色、为有效制止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扩大蔓延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二)预案管理和更新本预案由县粮食局制定,并负责解释和组织实施。本预案原则上每2年修订一次,随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结合实施过程中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修改和补充。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措施
为全面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根据(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 组织机构
(一)成立xx村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村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
成员:
(二)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1、贯彻执行乡应急委员会的决定,负责全村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的指导协调、监督检查、组织实施等工作;负责对突发事件所涉及的全村性重大工作事项提出建议,并报乡应急指挥部。
2、负责全村重大应急救援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全村应急救援系统建设的措施和规划。
3、负责本预案的修订和评估工作。
4、负责全村紧急救援、避险、自救、互救等应急常识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5、承办xx乡应急办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运行机制
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恢复重建等机制,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一) 预测与预警
不断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监督网络:建立突发事件信息联络员制度,完善信息监测网络,拓宽信息渠道,扩大监测能力。
2、监测内容:负责本村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的普查、登记和管理工作;掌握本村重大危险源数量、重大隐患分布和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序以及影响范围等基本情况;做好信息收集和风险分析工作。
(二)应急处置
1、信息报告:
(1)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发现人应立即向村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如实报告,村应急领导小组接到突发事件重要信息报告后,研究判断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及时提出紧急处置建议,向白竺乡应急办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将乡应急办指示传达给村民小组,并跟踪反馈落实情况。
(2)报告内容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和已经采取的措施等。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村委会、各村民小组要及时掌握突发事件信息,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报送,要高度重视,严密监视事态发展,及时上报白竺乡应急办公室。
2、先期处置: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小组要立即做出响应,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并及时向白竺乡应急指挥部报告。
3、应急结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解除应急状态,及时补充应急物资,重新回到应急准备状态。
4、恢复与重建:
(1)善后处置。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迅速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和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并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现场进行消毒、疫病防治、清理污染物。及时归还紧急调集征用的物资或者占用的房屋、土地。
(2)恢复重建。积极组织村民做好恢复重建工作,需要上级给予援助的向上级有关部门提出请求。
三、应急保障
根据事件危害程序,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等保障工作,保证应急救援的急需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1、人力保障。村义务巡防队等志愿者队伍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加强其应急能力建设,使其掌握一定的救援知识和技能。
2、物资保障。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明确储备地点、储存方式、储存物资种类、储藏数量和调拨程序等,由村委会统一协调应急储备物资调用。
3、基本生活保障。积极配合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治安维护。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治安联防,协助公安部门维护好社会治安秩序。
四、监督管理
1、宣传教育。
(1)通过宣传媒介,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常识,公布报警电话。
(2)在学校普遍开展紧急避险、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知识进村入户活动,增强公众安全防范意识。
2、应急演练。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应急演练,提高应急救援技能。
五、附则
本预案由村委会制定并负责解释与实施,自之起日正式实施。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措施
为确保校园各类突发事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得到处理,保障我校全体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区教育局关于学校制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本预案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校园内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和身心健康的'火灾、台风、地震、洪灾、公共卫生、环境污染以及人为的破坏等重大安全事件。
一、组织与指挥
(一)学校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及相关人员组成,校长任组长。
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 员:xxx
应急领导小组履行下列主要职责:
1、指挥有关教师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安排教师开展相关的抢险排危或者实施求救工作。
3、根据需要对师生员工进行疏散,并根据事件性质,报请上级部门迅速依法采取紧急措施。
4、根据需要对事件现场采取控制措施。
5、对本校的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程序进行督察指导。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应当根据“生命第一”的原则,决定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在第一时间内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三)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对部门组织或负责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前应有预见,并根据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生事故,主动纳入学校预案工作程序。
(四)应急状态期间,领导小组各成员必须保证通信网络畅通。校内各部门应当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做好本部门(班级)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配合、服从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督察和指导。
(五)学校内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当服从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为处理突发事件作出的决定和命令。突发事件涉及的有关人员,对主管部门和有关机构的查询、检验、调查取证、监督检查及采取的措施,应当予以配合。
二、监测与报告
(一)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任何人员都有巡视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责任,值班教师、教学活动的带队教师、学校安全门卫等人员更有监测学校突发事件的职责,一发现事件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苗头,应立即向学校领导汇报。
(二)建立信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发生或有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信息,采用逐级汇报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领导汇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
(三)严格执行学校重大事件报告程序。对于各类突发事件,应迅速判断事件性质,根据事件性质,及时向社会、政府各救治排险机构求救,并向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逐级汇报。在得到指示和未得到指示前,对事故可能影响膳后处理的现场、证件证物等要进行保护。
(四)突发事件向外情况,需要经校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同意,在确定性质的基础上以集体形式,不得主观臆测、夸大其词,或者须经上级有关部门鉴定核实后作出决定。任何人员都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
三、应急调查与救治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在进行事件调查和现场处理的同时,学校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病人送向就近医院,对无法判断伤情的伤病员,应及时报警求救求援。
(三)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应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
(四)突发事件发生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放学、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五)突发事件发生后,根据事件性质,应及时与涉及事件的学生家长、教师家属联系,在适当条件下,告知事件原因、处理结果,或者联系家长进行救治。
四、应急预防监控措施
(一)火灾
学校全体师生发现校园火灾均应及时报警,迅速向学校领导汇报。发生在教育场所的火灾,教育活动必须立即停止,并对人员进行安全转移或疏散。如果有伤员,及时抢救。涉火人员必须提交火灾原因的书面报告。补充如下:
1、火势比较大,靠学校自己的力量难以扑灭,应立即拨“119”报警。
2、重点部位或其邻近发生火灾,靠学校自己力量无把握短时扑灭,可能危及重点部位,应立即直接拨“119”报警。同时采取自救措施,转移物品,打开消防通道,疏散人员,隔离电源。
3、一般火灾情况(火势较小、火势发展慢、损失小、靠学校自己力量可以扑灭)应立即组织自行扑火,事后将火灾发生时间、地点、情况、扑火经过、采取的灭火方式和起火原因与后果等以书面形式报上级主管部门。
(二)恶性伤亡事故
当学校内发生人员伤亡的恶性事故时,应立即保护现场,并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学校领导。对未死亡人员,学校应采取现场急救,无法或无能力救治、或者无法判断伤亡情况,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公安部门、医疗救治中心等)报警。
对恶性伤害事故的原因要进行及时调查,实事求是,配合各部门提供相应证据证件。事故的处理根据调查结果以相关法律法规条例处理。
(三)传染性疾病暴发、流行
应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等待医疗部门治疗。加强预防控制措施,防止造成疫情扩散。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等,应及时采取如下措施:
1、对全校师生员工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发放必要的防护用品。在公共卫生场所完善洗手设备,提供流动水、洗手液、除菌消毒肥皂。
2、所有师生居所、工作室、人群聚集场所要增加通风的时间和强度。教育师生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增强抗病能力。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搞好居室卫生,勤晒衣被。
3、建议师生员工尽量避免接待外地来访的客人,各种集体性人员聚集活动推迟或取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会议和集体活动。
4、一旦发生疫情,严控外来人员进入,教育学生自我保护,限制学生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对我校外出工作人员、学生实行登记制度,经医院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才能复学。
5、学校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
(四)台风、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
发生自然灾害,必须以生命第一,学校可以采取必要的停学。对影响师生安全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及时作出安排,或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在上下学路上可能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应及时告知家长接送或在路上护送,也可以报警。对可预见性自然灾害,应在未发生灾害前,作出安全部署,对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如地震、龙卷风等,应尽力采取保护和自救措施,事后应及时施救,并向事实情况通过汇报程序汇报。
(五)环境污染
1、调查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源,如化工厂、液化气厂等,如果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源头物,因及时向环保部门联系。并备案这些污染源可能产生的污染性质和处理办法。
2、产生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应配合环保部门紧急疏散全校师生,并做好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疏散过程维护好师生的秩序。
3、平时对全校师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环境污染自护自救教育。
(六)人为破坏
1、加强校园保卫和巡逻,阻止不法人员进入校内。
2、发生爆炸、投毒等恶性事故,及时报警。学校应保护生者,进行人员安全疏散,对伤员进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