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1 15:57: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语国际教育的性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
崔希亮曾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指“在海外把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1]。因此,汉语国际教育培养目标当中的“汉语国际推广”不仅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且已经成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目标决定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性很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必须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因此,实践课程是本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许多高校进行了多种尝试。有的高校以校内微格教学为主,由本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行模拟教学;有的高校依托校内的国际学院,学生进入留学生课堂进行听课甚至授课;不具备留学生资源的学校,与外校国际学院展开合作,使学生进入留学生课堂;还有一部分高校与海外学校取得联系,派遣部分学生出国实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性质决定实践课程与其他专业实践教学有很大不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部分實践课程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以汉语为外语的汉语学习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实践教学注重结果评价缺乏过程培养、实习基地建设薄弱、国际化意识不强等。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课程存在极大的局限性,部分高校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招收的留学生数量有限,学生很少有机会走进留学生课堂进行实践,出国实习的流程繁复,资金投入很大,客观上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课程进行得更加困难。
面对这样的困境,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课程很有必要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创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任何教学模式的运用,目的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且对教学模式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当教学目标的实现出现困难的时候,可更换教学模式、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助学平台。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中,将课内实践内容与课外第二课堂相结合,尤其是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实践教学,不断搭建新型学生实践训练平台。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计该实践课程助学系统,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的分析研究,使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系统契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的构成和教学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对现阶段使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总结,选择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情况的教学模式,并提出多元发展和多样化新型教学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一平台的建立不仅可以减少海外实习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实践渠道,增加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实践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和文化传播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助学平台建设
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助学平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系统),利用这一平台,在汉语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使留学生与汉语教师(本科生)之间顺利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留学生还可以对汉语教师(本科生)进行评价,最终促进实践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统一管理系统、资源系统构建、储存能力、网络带宽、高端数据库等资源分布调配机制,研究应用之间的接口设计和系统实现,研究多身份单点登录(Multi-role single Sign-on)系统,研究信息安全机制、访问权限管理系统及平台系统构建、应用容器(App Container)接口设计和系统实现等。进行系统的需求分析及功能设计;设计检索及导航系统;研究集成服务的实现机制,对数字技术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提出应对措施等。
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本科实践课程助学平台的目的是构建一个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教学服务应用平台,使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在统一的平台上真正实现服务的融合,拓宽实践平台,使学生最终获得方便快捷的智能服务。
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计该平台。通过对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的开放共享和智能服务的分析研究,使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的助学平台的应用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在建设过程中要考虑该平台的整体环境,主要研究运行环境、仿真环境和开发环境。运行环境是真正向用户提供服务的环境,具有冗余和高可用性;仿真环境是和运行环境完全一致的软环境,但不一定具有冗余和高可用性,也不公开对外开放,它的配置(Configuration)与运行环境始终保持一致,用户不能更改,这个环境用于应用的试运行;开发环境相当于每个应用开发用户Sandbox,它由运行环境的一个快照产生,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改变配置,以便实现应用的开发和调试,这个环境不需要冗余和高可用性,在平台建设完成之后,在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中,初步尝试利用此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助学平台,使用各种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新的尝试,并注意观察不同种类教学模式的使用效果。通过不同种类教学模式效果的表现进行分析和判断,选择最适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不同种类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分析。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实践课程助学平台的成功,需要形成一个平台的拉动应用,其应用将推动平台良性循环。该平台将提供一批通用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应用,对应用实行严格质量监督,保证应用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三、教学实践平台建设的价值与意义
该项目的实施将开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教育的重大转型,推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的数字化发展,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实践提供新的增长点和创新思路。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就业规划
【作者简介】陈信存,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四川成都610031;谢仁敏,广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广西南宁530004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7-0192-06
2012年9月,中国教育部新版本科专业调整目录。此前的“对外汉语”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1999年之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仅有北京语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4所高校,到2010年底全国已有285所高校开设该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达15000人,最近十余年增速之快可见一斑。该专业招生人数的迅速增长,显然跟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汉语热兴起直接相关。亦为满足汉语国际教育庞大的师资需求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随着招生院校、入学人数的增加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环境的变化,本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日渐凸显。因此,直面问题,辨清源流,顺应专业发展趋势,寻求改进途径,突破瓶颈,推动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了当务之急。
一、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设存在的几大问题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近年受到莘莘学子的广泛追捧,成为发展最为迅速的专业之一。但十余年的超常规发展,并不能掩盖其间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够优化,针对性有待加强
教育部虽然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提出了指导意见,但由于对专业性质的认识存在分歧甚至偏差(有的偏重于跨文化传播教学,有的偏重于语言基础教学,有的偏重于教学理论与实践),不少院校的课程设置混乱,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有的院校过分偏重于才艺培养,花费不少课时学习传统的琴棋书画、太极、剪纸等才艺。却忽略第二语言习得教学理论和语言本体知识的学习,造成学生光有花架式,却无真功夫。有的则忽略专业特性和地域特点,开设大一统课程(往往偏重于母语为英语的国家,而忽略小语种国家),缺乏国别教学的针对性,造成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上手慢、基础薄、后劲不足等缺憾。对此。泰国汉学家巴功·林巴努颂颇有体会,他认为不少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工作能力不强,缺少文化历史知识”,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北京大学中文系陆俭明教授对此亦甚为担忧,“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汉语不如中文系学生,外语不如外语系学生,教学不如师范生”。这无疑给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警醒。
另外,一些在教学实践中比较实用的课程,却并未列入课程目录。如汉语教材方面,泰国华文教师公会主席罗宗正先生就颇为感慨:“目前泰国汉语教学没有材。缺乏高质量的适合泰国人学习华文的优秀教材”。以笔者在泰任教一年多来的亲历亲见,确如其言。例如泰国收藏汉语书籍最多的图书馆之一——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图书馆。近年大陆、港台等地正式出版的对外汉语教材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到,数量多达百种(其中不少为中国国家汉办赠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对外汉语教材大多是针对来华留学生使用,语境背景设计为中文环境。至于针对泰国学生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则付之阙如,在教学实践中只能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编选授课教材。于是,教材的选用和编撰理论及技巧。便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实用课程。又如,外籍汉语学生几乎都要参加汉语水平等级考试(HSK)。学生们也非常希望能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因此为教师们开设HSK研究课程同样很有必要。另如现代教学技术、教具的设计与使用等课程,都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然而。上述这些课程目前都没有列入正式的课程指导目录。可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二)专业师资仍有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控制
稳定、平衡、合理的师资配比。无疑是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涉及教育学、语言学、心理学三大领域,其跨学科的专业特点对师资合理配比的要求就更加严格。然而,目前批准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200余所院校,有相当部分为非师范类院校,未开设有教育学相关专业。教育学方面的专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难免要影响到学生的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课堂教学又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核心)。
同时,相对于近年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超常规发展,高水平专业师资的培养和成长则需要一定周期,增长速度有限,这就造成了专业师资短缺严重的问题。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博士毕业生。但目前全国设立对外汉语博士点的院校仅有20余所。培养的人才相当有限,供需缺口很大。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讲话指出,2009年来华留学生达到23万人,而汉语教师仅有3500人,生师比为66:1。同期(2009年)中国高校的整体平均生师比是17.23:1,针对国际上语言学习采用小班制的通行办法(语言班生师比通常约为12:1),可知专业的汉语教师所需甚大。而且,在目前高校扩招大势之下,这种生师比例失调的情况很难在短期内有根本性转变。
专业师资短缺的直接后果是,一些核心的语言本体课程只能借用语言学、文学专业教师授课,而这些教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大多只是生硬套用语言学、文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忽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殊性,结果造成培养方向上的偏差。目前,关于汉语国际教育师资标准的权威文件是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文中明确要求“教师能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能了解并解释影响语言正负迁移的各种因素,能分析和解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能选择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辅材料进行教学”等。以上诸多要求,显然是将师资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层次、应用性、复合型、国际化”,这跟语言学、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一致,故教学模式、手段也要相应改变。若只是生搬硬套,抹杀专业区别,必然跟专业设计的初衷相去甚远,甚至跟专业的实际需求相背离。使学生无法适应教学实践的要求,这就难免让他们产生类似的抱怨:“我大学4年基本都是在学校上课。我不觉得所上的课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有什么区别。等我到了国外之后才发现,会说汉语的,不一定能教汉语。”
(三)缺乏实践平台。就业渠道不畅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学生应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教学操作经验,这就需要培养单位为其提供实践机会和发展平台。目前,学生实践的海外平台主要由孔子学院承担,渠道比较单一;而孔子学院囿于其发展规模,使之提供给本专业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截至2012年,国家汉办在全球已建立400余所孔子学院,500多家孔子课堂,注册学员65万人,成绩可谓斐然。然而,就派出师资来看,孔子学院每年派出的教师仅有1万余名,当中还包括了在职公派教师和研究生,若是本科生只能申请志愿者,且职位数量并不多,相对每届超过1.5万的学生人数而言,孔子学院提供的实践机会可谓是僧多粥少。特别是一些未建立孔子学院的高校,海外高昂的自费实习费用,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结果实习只能安排在国内进行,甚至被安排到普通中小学实习。此类学生虽名日专攻汉语国际教育,但直到毕业仍未接触到外国学生,这无疑抹杀了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特性,从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因此,如何加强国际合作办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出去”获得更多实践经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这一问题依然有待探索和解决。
不仅学生实习遭遇困境,跟学生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就业问题就更为严峻。目前,汉语国际教育界陷入了奇特的“供需悖论”,令外界深感困惑:
一方面,海外汉语国际教育师资供不应求。有数据统计缺口人数甚至高达500万。世人惊呼“汉语教师荒”,包括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亦忧虑于海外汉语教师之不足:“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和‘汉语教师荒’的矛盾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汉语推广工作最亟待解决的难题。”这极易给人造成的印象是:在就业市场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们定然是炙手可热的香馍馍。
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毕业生从事本专业者比例过低的客观现实时,则无法乐观起来。据2010年的统计数字,“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学生走上教学岗位”;另据笔者调查,广东惠州学院2011届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全班43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者仅3人,比例不足7%;另有研究者曾对华中师范大学2010届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做过一项调查,全班48人,继续读研、出国深造者15人,待业11人,已就业者22人,其中仅有1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从事本专业者比率之低,由此可见一斑。上述供需悖论现象。显然有悖于本专业设立的初衷——培养优质外教师资。满意就业市场需求。
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就业观念有待改变,“走出去”意识不强。二是就业渠道不畅,缺乏有效的就业信息平台。目前在国内,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培训市场已近饱和,毕业生的一大出路是以汉办志愿者方式赴海外临时就业,若干年后需回国再就业,且大都只能转行从事非本专业工作,故学生赴海外就业的意愿不强。因此,如何让学生“走得出去”且“留得下来”,如何保持海外优秀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依然是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此瓶颈问题若是无法有效突破,必将有碍于本专业未来的发展壮大。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显然,要想进一步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发展,就得冷静剖析该专业近年来“外热内虚”的尴尬现状,顺应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症下药。切实解决其间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增开特色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无疑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很大程度决定着培养出什么类型和何等层次的人才,未来胜任怎样的专业工作。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是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无论名为“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汉语国际教育”,本专业的基本内涵都没有改变:核心是“教学”,即具有师范性,这意味着往师资方向培养;“汉语”是基础,注重的是工具性,强调语言学本体基础,需要语言学底子做铺垫;最后是“对外”(或“国际”),即涉外性,涉及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知识。上述三大特性决定了专业课程的设置。
至于核心课程,笔者认为应该是教育实践理论模块(如综合式教学技法、分项式教学技法等)、语言本体模块(重点是现代汉语和文字学)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理论。其中,语言学又是本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应该对之进行强化训练——扎实的语言学基础,也可为有志于考研深造的学生做好专业铺垫。
文化课程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目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大学生掌握的中国文化知识已足够应付外国学生,因此对文化课的学习不必过多强调,导致部分毕业生对中国文化知识掌握的程度有限(甚至还停留在高中水平),从而很难适应实际教学工作。以泰国为例,学生大多信仰佛教,对中泰佛教的差异、儒道文化在中国接受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浓厚兴趣,会经常向中方教师求教。若教师对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没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则很难准确解答学生的疑问。其中,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障碍,可能比文化知识掌握不足带来的影响更为隐性和严重。比如中国教师说话通常音高调响,语速较快,让轻声曼语的泰方学生很不适应,还常常造成交流上的误会:而在泰国文化里,学生通常不会当面指责老师。此点若被中国教师忽略,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到教学质量。总之,随着中国与他国交流日繁,外国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深度、广度的要求愈来愈高。教师在文化学养方面的要求亦应相应的水涨船高。巴功·林巴努颂的观点就颇具代表性:“目前我们需要更多的是精通中国文化的人才,而不是语言的人才,更不只是要汉语教书匠。”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先生走访国外多年,也是深有体会:“我在国外各孔子学院考察时,他们多次说:你们派来的人,只教汉语,不懂文化。”因此,他认为汉语国际教育“如果只教汉语,不传播中华文化,不能算是成功的。实际上,远离文化,汉语也教不好”㈣。值得注意的是,在2012年版的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教育部为了达成“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把旧有的“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学”两个专业也并入“汉语国际教育”,一定意义上,这也可以看成是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重视,无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举措。
还需指出的是,本专业特性之“对外”(或“国际”),其实是一个泛指,但在课程设计的实际操作中,笔者认为应该突出针对性,突出地域特色,施行国别教育。比如广西,“对外”主要指的是东南亚诸国,若具体到广西大学而言,则主要是“对泰”。因此。可以设置具体课程,针对相关方面进行专门训练,比如泰语语言特点与汉语教学关系等。同时,还要给学生介绍泰国的教育政策和华文教育发展现状。比如泰国大、中、小学汉语课程并无系统衔接,每个阶段都可能遇到零基础的学生;中小学每周课时安排很少(通常一周只有一次课,每次两到三个课时),这跟大学中文系的系统性教学完全不同,因此如何开展好这些课程的教学就大可讨论。此外,崇尚自由学习的泰国学生,并不适应中国“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关于如何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的技巧培训(若是管得太严,学生反感;若是课堂纪律松散,课堂教学很难有效进行),亦是不可或缺。因此,笔者认为以国别为方向设计课程是较为优选的办法,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英语、泰语、越南语、日语、韩语等若干方向,既给学生选择的自由,也能较好地体现教学的针对性和课程的实用性。
除了上述师资型人才培养以外,教育部1998年版的专业目录中对“对外汉语”还设定了这样一个培养目标:能在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因此,所设课程也应该照顾到有志于往这方面发展的学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培训的机会。例如,可以开设一些涉外文秘、跨文化传播等方面的特色课程,丰富既有课程体系。给学生更多选择机会,为有志于从事高级涉外文秘、涉外传媒的学生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教师审定制度
G.Bereday在《教育年鉴·序言》中云:“一个教育系统之优劣,必然是大大地依赖于在这个系统中服务的教师。”可知教师在学科发展中无疑处于关键性位置。因此,面对当前汉语国际教育方面存在的师资短缺、结构欠合理等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师资素质已经势在必行。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力度,力求以质取胜。《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指出,汉语教师素质由五个模块组成:一是语言知识与技能。包括“汉语知识与技能”和“外语知识与技能”;二是文化与交际技能,包括“中国文化和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两部分:三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学习策略;四是教学方法;五是综合素质。可见,基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需要具备较为丰富全面的专业知识,也要掌握较为先进的现代教学技能。然而,由于汉语国际教育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学科理论还不太成熟”,依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甚至“各种分歧还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本专业的教师积极参与培训,随时关注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教学经验。在摸索中提高自身素质。遗憾的是,目前提供给教师们培训、进修的机会并不多。笔者随机调查了四所高校的10位本专业的教师,最近三年参加过培训、进修者仅有6人次,这显然不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对专业师资的培训力度依然有待加强,高校也应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通过参加高端培训班、研讨会以及到国内外研修、攻读学位等方式,提高现有师资的知识水平。
其次,建立和利用教师研修基地,也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大途径。为缓解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基础研究薄弱、师资队伍量少质差、汉语难学”等难题,汉办于2011年在全国设立了19所国家级“汉语国际推广基地”,为本专业教师的培训、进修提供了平台。不过遗憾的是,这些基地多集中在发达地区,以针对西方国家为主,而广西、云南等紧临东南亚的延边省区依然没有设立推广基地。因此,广西、云南等地不妨考虑建立省级区域性汉语推广基地,成为国家基地的有益补充。这些基地可以通过开展区域性的汉语国际教学研究、开设实践体验课程、举办学术夏令营等特色活动,加强本地教师的合作与交流,提高自身素质。
第三,可以建立客座教师和外聘教师制度,补充现有师资的不足。教师个体的眼界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文化知识,高校可以外聘一些在领域内有精深研究的专家,或者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办专题讲座。汉语国际教育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学习最终还是为实践服务,因此理论联系实际的专题讲座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讲授者的研究成果和亲身经历带给学生的触动,引发的思考,往往比普通的课堂学习更为高效。笔者的调查也印证了此点:那些具有海外教学经验的学者、教师开设的专题讲座,或一些中小学的资深老教师开设的教学实践课程,在学生当中受到普遍欢迎。因此,客座教师和外聘教师是本专业师资的重要来源,培养单位应对之予以足够重视,建立和健全相关引进机制。
最后,笔者认为,为了确保本专业教师的质量,很有必要落实汉语国际教师资格的审定制度。为教师的准人设立门槛。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而且。汉语国际教师还具有涉外的特殊性,一定程度代表着国家形象,因此对教师的要求当更为严格。国家教委为了加强对外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声誉。更好地做好中外文化交流工作。曾于1990年6月23日颁布《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定办法》,对本专业教师施行准入制,这一审定制度于2005年结束。最近几年,教师队伍迅速壮大。在缺少完善的准入审定制度控制之下。质量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滥竽充数现象,若长此以往必会影响到本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若想让汉语国际教育从业者们自觉提高素质,保障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那么重启汉语国际教师资格审定制度,让教师们持证上岗,既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三)开辟国际合作道路。施行职业分流设计
目前,汉语国际推广主要采用孔子学院模式,孔子学院为吸纳汉语国际教育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由于孔子学院是非营利性机构,由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运行,且主要采用与目标国家官方院校合作的模式,故面对庞大的国际汉语教育市场需求,孔子学院模式根本无法满足要求,留下了很大一块蛋糕虚位以待(例如商务汉语培训、学位教学、中国学研究等方面,孔子学院基本没有涉足),这也为各地高校进军海外汉语教育市场提供了机会。高校应该灵活机动地利用自身学科优势,通过合作办学、建立研究基地等多种方式。在海外建立教学和研究平台。通过此渠道,可以将中国毕业生输送出去,同时也可以把外国学生吸收进来。这不仅可以扩大汉语国际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也可为其提供实践平台。总之,盈利模式与孔子学院模式互补相辅,可以共同把汉语国际教育市场的蛋糕做大,推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良性发展。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的交际;从心理学角度讲,信息的编、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1]。具体讲,跨文化交际就是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一般指不同背景的人们相互进行交际时具有的多元文化意识,以及避免因单一文化影响而出现的语用失误,使交际得以成功进行的综合能力”[2]。张红玲(2007.85)指出“如果说交际能力是指外语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超越了具体语言和文化群体,根据不同语境灵活多变、应对自如的能力”[3]。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指标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从不同角度考察,其具体内容也不同。我们仅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专业性质角度考虑,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细化为以下内容。
1.认知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指对对方国家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的了解。包括对方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语体文化知识、人文地理、风俗习惯、时间取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等。
2.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指能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应用于实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即便不能流利地说对方国家的语言,但至少应具备用通用语(英语)和对方沟通、交流的能力;能利用已掌握的对方国家语言文化、语体文化、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指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尊重对方文化、宗教信仰等,并在心理上很好地适应对方文化和交际模式,适应对方的社会文化生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并且要有良好的心态,在接受不同文化、信仰的同时,能在短时间内主动调整自己,适应周围社会环境和交际模式,从而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4.行为能力。
行为能力指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包括语言沟通技巧、和谐相处能力等。行为能力要求交际者克服交际中的各种障碍和突发问题,使跨文化交际不仅得体而且有效。
5.教学能力。
跨文化教学能力指能和对方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汉语教学(包括汉语和汉文化知识)。
上述五个指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并且有一定的层级关系,认知能力是前提,应用能力是保障,移情能力是基础,行为能力是过程,教学能力是目标。对普通人而言,提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只要做到前四点就可以了,但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而言,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到第五点才算合格,所以与其他专业的人才相比,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应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否则会直接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而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所以本文着力分析课堂教学方面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心理素质。
“根据Hanvey(1979)的观点,跨文化意识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的参与者对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认识,即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4]。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都是可以培养的。意识是第一位的,如果学生主观上不接受这种文化差异,那么就会产生排斥、抵触心理,这样,再丰富的跨文化知识都难以很好地应用,所以健康、正确的跨文化观念、意识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第一步。跨文化意识要经过学习、感知、认识、比较、分析、理解和接受的培养过程[2]。所以教师要遵循跨文化意识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在思想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形成宽容、开放的心态,树立客观的跨文化观念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在此基础上,锻炼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移情能力,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以足够强大的内心包容力应对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此外,还需要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职业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作为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职业本身就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工作时不得将种族歧视、民族偏见、宗教信仰、个人喜恶带到工作中。
2.深化课堂内容,培养应用能力。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个相对年轻的专业,目前这个专业使用的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如语言类、文学类课程教材和其他专业的没有区别,只泛泛地讲述学科知识,忽略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建设方面,没有专业针对性,所以要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教材本身并未涉及这方面内容,所以教师必须深化课堂内容,在实现原有知识目标的基础上,提升层次,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如古代汉语课上学了“六书”理论,那么理论知识讲解完后可设置这样的提问:“请”字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用六书理论分析(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这样就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强化课堂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课堂上有理论讲授环节,还要有实践环节,能让学生站到讲台上讲就更好了。还以“六书”知识为例,在问完“‘请’字为什么这样写”后,可再进一步提问:若你是对外汉语教师,在给外国人讲“请”字的写法时该怎么讲呢?让学生亲自上讲台实践。这样安排,学生的教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4.利用课后作业、第二课堂,培养交际能力。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模式建构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以及融入世界进程的加快,汉语热已在世界各国悄然兴起。为顺应时展潮流,国内很多高校都开办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经过系统的在校学习可以逐渐掌握对外汉语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对外汉语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还必须经过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与水平。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在实践教学课程规划、内容编排,还是在实践教学硬件设备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因此,加强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指导,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有待完善与改进
目前,我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包括专业见习课程、实习课程、毕业论文设计等基本内容,学生能力主要依赖模仿性学习获得,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实践课程的开设主要依赖校内环境,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与教学环境较为单一封闭,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学内容缺乏多样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化差异,不利于个性化人才的培养。
2.实践教学实施重结果评价轻过程培养
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对外汉语实践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与层次性。实践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实施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能力的养成训练。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连续性,才能在实践训练中加深对理论学习的认识,不断拓展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实践教学的国际化意识有待加强
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紧密,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在现代汉语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对外汉语专业主要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专业人才为目标。对外汉语专业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与跨国文化交往能力。但目前我国对外汉语实践教学的国际化意识以及专业人才的国际视野、跨国文化交流能力还不强。
4.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强化
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主要是面向国外学习人员,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实习基地建设的难度相较于其他专业更大。目前,很多高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实习基地缺乏,在基地硬件基础设施、管理制度建设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对有留学生生源的高校来讲,一方面要保证留学生教学质量,只有想法压缩本科生的实习时间,另一方面要满足本校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实习,无法再为其他学校本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制约当前很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二、对外汉语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针对当前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实际,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对外汉语专业教育质量,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健全和完善课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要充分发挥课堂、校园等平台作用,加强引导,不断激发学生对对外汉语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通过课程实践、技能实践、专题讲座培训等实践课程的开展,不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汉字书写能力、社交礼仪能力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在对外汉语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要将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的学习上,按照能力训练要求,通过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修养为目的,通过开设社交礼仪、口才训练、书法与汉字书写、乐器表演、京剧艺术等各类课程,完善课内外实践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艺术情操。
2.健全与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内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课堂由校内延伸到校外,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自参与课程实习有关的课题选择、项目设计、社会调研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组织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内容包括社会实践、文化考察、问卷调查等,社会实践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针对感兴趣的课题或内容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问卷调查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精细设计问卷内容,围绕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语言学习等问题设置相关题目。文化考察可以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存遗迹等开展国内外考察活动,使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各国的风土民情、文化特点,提高感性认识。
3.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扩大国际合作交流
实习基地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对外汉语专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只有建立稳定巩固长久的实习基地,才能为提高对外汉语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坚实保障。一方面,要注重实习基地建设的稳定性,根据对外汉语专业招生规模与学生数量,稳步扩大基地规模,将实基地建设重点放到留学生高校,以汉语国际教学实习基地、华文教学基地为主体,各类外资企业与机构为辅助,提高实习基地的多样性与层次性。二是强化国际合作意识,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外高校的沟通合作,建立境外汉语教学实习基地,以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为平台,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外事协作能力、外语表达应用能力,增强中国文化传播能力,提升汉语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陈英毅.“分层递进式”实习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5(6):66-67.
[2]杨晓黎.双赢:对外汉语本科毕业实习的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15(3):39-40.
[3]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5(2):112-113.
>> 面向识别任务的汉语名词短语本体研究综述 汉语名词短语结构和DP分析法的研究 论汉语名词短语的指称性质及其标记 现代汉语名词和定名短语的语用差异 习语型“in +名词”类短语归纳 汉泰语合成名词及短语的对比对泰汉语教学的启示 统计和规则相结合的汉语最长名词短语自动识别 汉语名词短语产生中的量词一致性效应 现代汉语名词的性质及分类 谈现代英语的纯名词短语 中文指代消解名词短语的识别 基于调查研究框架下的宜兴话名词短语句法结构的描写 面向自动句法分析的名词再分类研究 现代汉语述宾短语研究综述 汉语名词与形容词跨类现象性与量性的转变 语义框架与名词化短语的翻译 “重型名词短语移位”的可及性解读 从句法角度浅谈英语名词短语的移位 基于领域的名词短语语义分析及其实现 基于粗糙集的基本名词短语识别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截止到2013-02-10.
②http:///food/2012-01/17/c_122595592.
htm,截止到2013-02-10.
③http:///tjgb/rkpcgb/qgrkpcgb/t20120921_402
838652.htm,截止到2013-02-10.
④http:///newmedia/2006-09/23/content_51
27742.htm,截止到2013-02-10.
⑤http:///321/2004/03/26/155@110430.htm,截止到2013-02-10.
⑥http:///jryw/2012-05/16/content_2523
8553.htm,截止到2013-02-10.
参考文献:
[1]陈俊和.试论现代汉语指称分类系统[J].兰州学刊,2009,(1).
[2]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J].中国语文,1987,(2).
[3]董秀芳.汉语光杆名词指称特性的历时演变[J].语言研究,2010,(1).
[4]高顺全.试论汉语通指的表达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3).
[5]刘丹青.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J].中国语文,2002,(5).
自2007年起,我国稳步推进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简称MTCSOL)研究生教育,呈现方兴未艾之?荨8米ㄒ抵荚凇芭嘌?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专业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07),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并将专业实习视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环节。专业实习一般有海外实习和国内实习两种方式,海外实习主要是赴海外教学单位进行汉语言文化教学的顶岗实习。较国内实习而言,海外实习教学对象数量较多,学生能在非汉语环境中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流意识,更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近年来,如何充分发挥海外实习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国内和海外实习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如:张小玲,2013;汪雯婷,2016;吴方敏、陈颖,2016);一是从学生角度出发,研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遇到的普遍问题等,这部分研究多集中于对某校的海外实习模式或者某一项目进行个案分析(如:肖国珍,2014;沈玲等,2016;冯康静,2016)。总体而言,现有研究缺乏对海外实习外在影响的分析以及对学生海外实习结束之后的跟踪研究。
本文以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组织实施的赴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志愿者项目为例,以参与该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该专业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发展变化,从而探索海外实习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的具体影响。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文选取2011~2016年参加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习生为研究样本。基于样本质量和调查对象信任度两个方面的考虑,本文使用目的抽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在调查问卷的设计方面,主要借鉴国内外针对海外实习的相关文献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将问卷分为基本信息、海外实习前的准备、海外实习具体内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对就业选择的影响等6个方面,采取在线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4份,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81.25%。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所涵盖的志愿者项目,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孔子学院项目和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项目为主,且以2014~2015年和2015~2016年这两个批次为主(占总体数量的76.92%)。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时所在的年级来看,以一年级和二年级为主,其中二年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3.85%,超过一半。
在询问调查对象是如何获知海外实习项目时,回答通过“所在学校公示通知”而了解并参加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75%,说明学生参与海外实习的渠道主要是学校,且保持一种“学校――学生”的单向形式。另有15.38%的学生是通过“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官方网站”了解到信息。
在回答“是否有对外汉语教学经验”这一问题时,仅有7.69%学生的答案是“毫无经验”。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学生在出国之前,都或多或少地参与过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这与上文提到的一半以上学生在二年级时出国有着密切关系。
在询问调查对象参与海外实习的最初动因时,有46.15%的学生回答是为了“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能力”,不足一半。而在其他动因中,比例最大的是“扩展国际视野”(32.69%),其次为“提高英语水平”(13.46%),两者相加也是46.15%。也就是说,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许多学生并不是抱着“提高专业能力”的想法报名,而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提高其他能力。
(二)海外实习基本情况分析
从教学时长来看,大部分学生海外实习期间的课时量很大。有48.08%的学生表示,他们每周的教学时间在10~20小时之间,另有23.08%的学生每周教学时间在20~30小时之间,两者共占到总体的71.16%。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工作量比较大,参与教学的时间很长。
从岗位性质来看,学生在海外实习期间,受当地政策和规定所限,多承担助教职责,在工作中要接受所在教学单位的指导和监督,并辅助当地教师进行教学。这种辅助工作的具体形式则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有些教学单位汉语教学需求量较大,当地原有教师资源不足,实习生承担的教学任务比较多,甚至可能要承担多个教学单位的教学任务;有些教学单位需求较小,实习生的实际教学任务比较少,独立教学时间也比较短。在本文所调查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项目中,由于当地汉语热不断升温,大部分地区的汉语教学资源仍不同程度缺乏,因此大部分实习生都能有独立教学的机会,而未参与独立教学的仅占总体的9.62%。有42.31%的学生表示独立授课的时间持续3个月以上,有38.46%的学生表示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多,能够独立进行当地教学工作。这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实习锻炼,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
从教学对象来看,实习生的教学对象普遍年龄偏小,集中在小学和初中。在调查中,有29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小学生,有22人次表示主要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总体来看,低于15岁的教学对象占总体一半以上。
从教学内容来看,由于当地语言政策和相关规定的影响,统编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学单位采用自主设计的教学材料。本次调查中,有28人次表示,在海外实习期间,实习生主要采用自己设计的讲义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海外实习综合影响分析
依照研究设计,本文从海外实习对个人的综合能力的影响、对专业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就业选择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采用分级打分的方式针对海外实习对个人综合能力的影响进行统计。我们要求调查对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个人感受,从“-5”到“5”对综合能力的多个方面进行打分,5分为积极影响最大,0分为无影响,“-5”为消极影响最大。通过这种设计,我们将海外实习的影响以一种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综合评价很高,认为海外实习对自己的个人能力起到的积极影响远大于消极影响。例如,对全部6项打分在3分以上的学生占总体的81.73%,而打负分的仅占1.60%,且负分仅出现在职业发展规划和用人单位态度两项上,最低分为-3分,并没有达到最大消极影响。
具体来看,从横向上比较,在最高分5分的项目中,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个人品质、国际视野、团队协作,比例分别为53.85%、44.23%和28.85%,而专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规划并列第四位,比例为26.92%。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在个人综合能力上起到最大积极影响的是个人品质和国际视野,而非专业能力。
从纵向上来看,在专业能力这一单项里,既没有负分也没有0分,有40.30%的人打了4分,26.92%的人打了5分。这表明,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影响,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这种积极影响很大。
此外,在职业发展规划这一单项中,不仅有3.85%的人打出“-3分”的消极分,3.85%的人打出“-1分”的消极分,还有21.15%的学生认为海外实习对这一项毫无影响。也就是说,有28.85%的人认为,海外实习影响偏向消极,没有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起到帮助,甚至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职业发展规划。这是其他单项都没有出现的一个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海外实习的作用持积极态度,且这种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个人意志品质与专业能力的提升上。同时,海外实习的消极影响较小,仅有部分学生认为与其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无关,或者有一些阻碍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海外实习对专业能力的影响,本文要求调查对象就海外实习前和海外实习后的专业能力变化进行对比打分,即根据个人经历,从0~10分对自己进行评估,0分为最低分,表示缺乏这方面能力,10分为最高分,表示这项能力自我评价最高。具体结果见表2和表3。
从表2来看,调查对象对参与海外实习之前的自我评估加权平均分在5.2~5.5分之间,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一定自信。另一方面,?m然没有打0分的情况,但5分及5分以下的人数比较多。其中“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比较突出,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共计27人,占总体的51.92%,说明有大约一半的人认为,在参与海外实习之前,自己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比较差。而打分集中在6分及6分以上的项目中,则是“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这一项人数最多,共计36人,占总体的69.23%。
从表3来看,调查对象自我评估在海外实习之后有明显的提升,加权平均分在6.98~7.87分之间,最高一项“跨文化交际能力”为7.87分,对比表2,是提升最大的一项。此外,没有2分及以下的情况出现,甚至在“组织课堂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中还出现了10分的最高分。这说明,海外实习之后,学生的专业能力总体上有了明显的提高。表现最突出的是“组织课堂管理能力”一项,打分在5分及以下的人数由之前的51.92%下降到1.92%,而“汉语课堂教学能力”“汉语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明显,分别从原来的48.08%、48.08%、46.15%和46.15%下降到5.77%、5.77%、7.77%和7.77%。而7项能力中打分为6分及以上的人数都超过了总体的80%,说明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海外实习结束之后,自己的专业能力取得了明显进步。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表2中“对基本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两项得分相对较好,而在表3中得分进一步提高,并出现了最高分。
总之,参与海外实习项目的学生在实习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其中对基本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能力最为突出,其他能力相对较弱;实习之后,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这种提高综合体现在教学能力、课程组织设计能力、师生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这种能力提高不仅是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提高,也体现出从中级水平向高级水平发展,而高级水平不断完善的特点。
(四)海外实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在海外实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发生了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实习结束之后,这些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等,也值得关注。本文采取从0~10分打分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从自身选择出发,对他们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所考虑的具体因素进行重要性评估,0分为完全不在意,10分为重视度最高。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在进行就业考量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总体来看,“个人兴趣”和“薪资水平”是学生比较重视的两个方面,打分在6分及以上的分别为38人和44人,占总体的73.08%和84.62%。最不受重视的是“用人单位与本专业的对应情况”,共计23人打分在5分及以下,占总体的44.23%。这说明,有大约五分之二的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时,对专业对口并不太重视,而是更看重其他方面。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开展专业实习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海外实习模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学生以国内高校推荐为主要渠道,经由国家汉办派遣,进入以中小学为主的当地教学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中,学生在当地教学单位的指导与监督下,大部分都能够独立进行教学,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第二,海外实习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且表现在多个方面,尤其在锻炼个人意志品质、扩展国际视野、提高专业能力方面表现比较明显。此外,由于每个岗位的具体职责有所不同,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专业能力的发展上也存在不同。对比参与海外实习前的状况,学生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最为突出。
2.纵横输入法对汉字习得的影响朱湘燕,ZHUXiang-yan
3."然后"的语法化及其认知机制何洪峰,孙岚,HEHong-feng,SUNLan
4.让步标记"虽使"的形成过程及其消亡原因分析金鑫,刘清平,JINXin,LIUQing-ping
5."随便"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兼论述宾短语演化的一般规律王霞,WANGXia
6.阿拉伯学生双音节词声调偏误分析吉祥波,JIXiang-bo
7.土耳其学生汉语习得偏误举隅杨同军,YANGTong-jun
8.西班牙语学生常见汉语语法偏误成因探讨张念,ZHANGNian
9.普遍语法的层级观樊友新,FANYou-xin
10.基于言语行为的"说"类标记语研究王蕊,WANGRui
11.来华印尼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短期汉语师资培训人员跨文化适应孙雷,安然,SUNLei,ANRan
12.留学生汉语学习中汉英语言意识差异现象分析——谈英语为母语的外国留学生的英汉中介语梁颖萍,赵安源,卢绍刚,梁慧萍,LIANGYing-ping,ZHAOAn-yuan,LUShao-gang,LIANGHui-ping
13.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实施情况调查报告——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吴雁江,俞勤伟,方熹,WUYan-jiang,YUQin-wei,FANGXi
14.云南面向东南亚多语种多模块汉语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研究匡锦,易宏,KUANGJin,YIHong
15.澳大利亚华文教师研究杨蔓,YANGMan
1.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之哲学思考崔艳嫣,黄瑞红,CUIYan-yan,HUANGRui-hong
2.中级汉语听力课词汇教学的调查研究苏丹洁,SUDan-jie
3.语篇对句法的制约探究田然,TIANRan
4.关于留学生对教师教学反馈态度的调查研究孙宁宁,SUNNing-ning
5.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双字组声调发展研究陈默,王建勤,CHENMo,WANGJian-qin
6.日本学生汉语拼音复韵母感知偏误考察分析张美霞,ZHANGMei-xia
7.孔子学院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刘伟,LIUWei
8.多元文化融合与上海社区汉语国际推广李清宇,LIQing-yu
9.失语症的语法缺失和"被"的属性司罗红,黄冰洁,SILuo-hong,HUANGBing-jie
10."希望"和"愿意"的愿望表达模式解析郭晓麟,GUOXiao-lin
11.马来西亚的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探析叶婷婷,吴应辉,YETing-ting,WUYing-hui
12.越南留学生"了"字句习得的偏误肖任飞,XIAORen-fei
13."V着"的汉越对比及偏误分析刘瑜,陈德胜,LIUYu,TRANDuc-thang
14.国际汉语教学与移情理论——以《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为例赵新宇,何琳,ZHAOXin-yu,HELin
15.语义块主辅变换在机器翻译系统中的应用李青,黄金柱,LIQing,HUANGJin-zhu
16.从教会学校英语教学图式看中西文化交流尹波,何木英,YINBo,HEMu-ying
1.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李泉,段红梅,LIQuan,DUANHong-mei
2.美国密歇根州高中网络汉语课程的拼音教学模式亓华,付冬晨,QIHua,FUDong-chen
3.汉语教材创新的探索——谈谈《精英汉语基础篇》谭春健,TANChun-jian
4.语言系统观与综合式互动词汇习得系统的构建孔燕平,何昌邑,KONGYan-ping,HEChang-yi
5.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与研究孙雁雁,SUNYan-yan
6.留学生习得"被"字句的缺失类偏误分析彭淑莉,PENGShu-li
7.论课堂语境对课堂交际的影响程乐乐,黄均凤,CHENGLe-le,HUANGJun-feng
8.韩文对汉字字形习得的正负迁移郭圣林,GUOSheng-lin
9."的确/确实"的主观化与语法化——兼议"的确"与"确实"的差异魏红,WEIHong
10.云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将联合举办首届区域化汉语国际教育论坛
11."人称代词+来2+V(P)"构式语义分析——以"我来2V(P)"为例陈晓蕾,CHENXiao-lei
12."玩转"新解赵军,ZHAOJun
13.泰国学生汉语谈话语体能力习得调查周芸,张婧,ZHOUYun,ZHANGJing
14.泰国汉语本土教师培训实证研究——以曼谷市教育局汉语教师培训为例朱华,曾昭聪,ZHUHua,ZENGZhao-cong
15.论中文、法文中"谁"(qui)的三种功能:疑问、泛指、整合王秀丽,WANGXiu-li
16.对外汉语教学中翻译小说的运用与审美互动李琪,LIQi
17.韩国加图立大学的中文研究与教学朱锦岚,ZHUJin-lan
1.当前的汉语教学更需冷静思考与科研引航陆俭明,LUJian-ming
2.台湾"华语文教学"述略张莉萍,ZHANGLi-ping
3.留学生在汉语写作中对书写工具的认知实证分析吴双,WUShuang
4.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对外汉语课程的整合研究——对我国多媒体辅助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状况的统计分析于涛,YUTao
5.中级汉语综合课语法教学的特点和教学对策李绍林,LIShao-lin
6.韩国《()》中HSK动词收词示例问题补正张鹏,周云翊,ZHANGPeng,ZHOUYun-xiang
7.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中的离合词注释分析——以"洗澡"为例郑林啸,ZHENGLin-xiao
8.对外商务汉语的语用认知及其教学策略楼益龄,LOUYi-ling
9.述结式的自主性考察及认知分析冯军伟,FENGJun-wei
10.现代汉语类词缀的形成及其与外来词的关系探究贾泽林,王继中,JIAZe-lin,WANGJi-zhong
11.影响来华外教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相关因素研究王电建,WANGDian-jian
12.泰国学生汉语报道语体能力习得调查周芸,张永芹,ZHOUYun,ZHANGYong-qin
13.东南亚学生初级听力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金志军,JINZhi-jun
14.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的汉语教学李明,LIMing
15.印尼华文课堂教学问题观察及探讨刘丽宁,LIULi-ning
1.双语体同义词语的探索及其教学实践意义田惠刚,TIANHui-gang
2.知觉训练在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作用——兼论对外汉语的语音习得和教学研究张林军,ZHANGLin-jun
3.三语环境中的语言迁移——香港学童普通话、英语双宾句的二语习得研究陈凡凡,CHENFan-fan
4.汉韩语言对比研究状况考察与分析林娟廷,LIMYeon-jung
5.汉语国际传播标准的学术竞争力与战略规划王建勤,WANGJian-qin
6.美国星谈语言教师培训项目论析丁安琪,DINGAn-qi
7.《博雅汉语》教材语料难度的定量分析——兼谈影响教材语言难度的因素和题材的选择李燕,张英伟,LIYan,ZHANGYing-wei
8."把"字句语序上的"乱插队"特点及其教学策略金道荣,Kimdo-young
9.论汉语作为外语学习者的语体能力周芸,张永芹,张婧,ZHOUYun,ZHANGYong-qin,ZHANGJing
10.从反问句产生机制看其核心语用功能胡德明,HUDe-ming
11.汉语语素"儿"的性质曹芳宇,CAOFang-yu
12.云南方言词"搭"的语法化李丽琴,杨育彬,LILi-qin,YANGYu-bin
13.论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欧化现象董娟娟,DONGJuan-juan
14.诗歌翻译的文化缺省补偿——关联翻译理论阐释揭廷媛,JIETing-yuan
15.泰国南邦毒贩特殊劳管所汉语培训个案研究龙伟华,LONGWei-hua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茶文化;思路;策略
对外汉语作为以其他种类语言作为母语的国家(民族)的人为对象而实施的汉语教学[1]。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济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汉语热”,直接推动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的当展。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有机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1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全部囊括在内是不现实的,那么挑选出极其代表性内容并将其呈现给留学生便显得极为必要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庞大体系中,茶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茶的故乡,同时在茶文化上也达到集大成的境界[2]。中国茶文化自诞生到形成完善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精华的兼容并蓄,有物质层面的体现,更有精神层面的体现,在选茶、制茶、品茶等诸多环节均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和魅力所在。由此可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茶文化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观察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大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别提付诸实践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能够让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茶史、茶俗以及茶艺等更加深入的认识,使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最终服务于他们汉语综合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
2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将其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不管是在课程性质上,还是在课程目标设定上,或者是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均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具体而言,在符合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规范的语言为工具进行准确阐释。所以,在对茶文化课程进行设计的工作中,应重视和做好对不同部分的组织工作,使其最大限度地趋于合理,最终方便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理解。
2.2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结合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全都属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要在使其系统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加深入的中国文化,提升该群体的汉语交际能力,所以,就教学内容来看,在融入茶文化的过程中建议选择和使用最基础的内容,结合他们的汉语水平,对词语的难度系数予以合理控制,另外,还需提供适当的引导,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吸收。
2.3实用性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通过对茶文化的相关学习,从而在汉语实际应用上获得进一步提升,所以,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即教学内容对受教育者而言是有益的,掌握之后,可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纸上谈兵,而应基于实践考虑,从而帮助其提升能力。
2.4趣味性原则
受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受教育者在接受异文化教育时往往面临一定的理解障碍,所以,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时,应赋予其丰富性和生动性,从而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3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入茶文化的思路和策略
3.1明确文化依附性矛盾
文化依附性矛盾集中反映在两大方面,首先,由于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于不同的文化圈,为满足不同教学对象的现实需要,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其次,由于学习的是汉语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围绕汉语言进行,而没有充分关注和其他知识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矛盾[3]。由于文化存在差异,文化冲突一旦发生,便会导致相当尴尬的局面。在同受教育者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下意识地避免冒犯学生,迁就他们国家的文化,形成一种矛盾心理,最终导致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特性。受教育者未能接触到正宗的中国文化,使其难以很好地适用于交际实践。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受教育者的本国文化,另一方面要合理控制教学思维的尺度,最终获得更为理想的教学质量。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并非一蹴而就的传播过程,这离不开对外汉语机构和人员的坚持和努力,如此,才能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并接受中国茶文化。
3.2注重教学对象的文化差异
首先,教学双方主体均应该学会差别对待。受教育者由于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必然不尽相同。差异化的文化背景导致受教育者拥有差异化的思维方式,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有差别的对待受教育者。来自亚洲国家的受教育者往往更容易理解中国教师所教授的东西,而来自西方国家的那些受教育者有时候无法理解中国人的思维,如无法体会中国人为什么要向客人敬茶[4]。因此,在教授之前,教师需对受教育者的本国文化予以必要的了解,在比较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找出差异之处。如此才能为受教育者的理解扫平障碍,避免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更加高效地实施文化教学活动。其次,教学双方应学会。由于受教育者所处的文化圈存在差异,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往往拥有鲜明的自身特点,若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受教育者国家的茶文化,有机运用对比教学法,在过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均不应该固守本国文化不放手,甚至将本国文化强加于人。双方均应积极吸取他人文化中的精华,如此才能在汉语学习中事半功倍,同时保证文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多人存在先入为主的问题,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习惯性地先和本土文化展开多方面对比,依托本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去强行解读异文化。让受教育学习中国茶文化的过程中,应先了解其所在国家的茶文化,以此为前提,,从而在不同茶文化之间建立起沟通桥梁,顺利地实施文化教学活动,最终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升。
3.3合理开发教材
一方面,规划好中国茶文化教学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内容。初级、中级、高级这三大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内容。在教材方面,应结合受教育者所处的阶段对茶文化教学所涉及的字、词、句等等进行合理的编写以及安排[5]。另一方面,在侧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合理的深度挖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初级阶段的受教育者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该阶段也是其学习汉语、培养文化意识的一个相当关键的入门阶段,因此,在编写教材时,尤其要做好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编排工作,并结合受教者水平的提高而循序渐进地安排更深层次的茶文化教学内容。
3.4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首先,文化理论知识系统化。从理论层面研究茶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理论能够为实践提供指导和依据,因而只有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获得可喜成绩。笔者研究相关资料发现,目前我国在茶文化研究上仍旧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高校普遍侧重茶树种植、茶道茶艺以及茶的营销学等几个少数方面。所以,有必要基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茶文化的融入问题进行研究,建立健全配套的理论体系,满足课堂的实际需要,如此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茶文化。其次,茶文化理论知识应做到与时俱进。时代的车轮在滚滚前行,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工作中也需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发展中寻求突破。在实施对外汉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基于全局视角来审视“汉语热”所涉及的一切文化因素,尤其是对对外汉语茶文化进行研究时,应积极考虑时展的现实需要,从而为配套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6]。最后,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均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在汲取中国汉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来自他国的受教育者,无论是在学校内,还是在社会上,均离不开正常的生活交流,正因如此,对外汉语教师在向他们传输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重点审视所授知识是否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应和生活实践高度接轨,服务于生活实践,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效地学习和吸收中国的文化知识,并做到学以致用。
4结语
近年来,汉语在国际上的推广工作取得了相当可佳的成绩,然而在文化教学领域却暴露出诸多不足。茶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同时还具有世界性,其必然会在国际交流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却发现,其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仍旧处于起步阶段。有鉴于此,本文以茶文化为切入点,就如何将其有机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提出了若干思路和策略,旨在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茶文化,巩固和突出其在文化教学工作中地位。就长远视角来看,中国茶文化必然会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而获得更多留学生的关注,并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范雪莹.中西方文化对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2.
[2]邓晓明.浅谈文化渗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7):155.
[3]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张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课程教学设计[D].暨南大学,2013.
[5]陈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茶文化教学[D].河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