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植物保护策略

植物保护策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2 14:48: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植物保护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植物保护策略

第1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要素;保护策略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遗产概念体系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遗产概念体系在近些年中的不断完善,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促进当地旅游发展的旅游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凸显,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遗产保护的热潮,尤其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根植于人类历史文明与智慧结晶、饱含人类历史情感及文化根源的文化遗传,更是要给予更多的保护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有其产生当地民族的文化原生态特点以及该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思想,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着非常高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建立起了专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工作组织,积极的号召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

在我国对于从法律概念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进行规定,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区别其文化的利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利益性要素就是指从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等多角度深层次的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价值标准,并能够在这一独特文化标准的基础下产生一定的利益。就文化利益性要素进行分析,我国并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益性价值多少进行明确规定,但是在我国,对于特殊价值的评定有着一定的标准: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着其作为人类创作天才代表作的特殊价值;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与当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特点;该文化遗产是否具有对于当地的独特文化影响作用;该文化遗产是是否对某一种技巧艺术的运用具有极佳的表现;其是否能够作为其产生区域一直传承下来的文化见证等标准。

由于非文化物质遗产是对于我国民族特殊的文化见证和保存,承载我国民族的文化利益,这种文化利益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体现在经济发展价值上,也可以是天线在对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上的。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符合对于当代人权的保护要求,并且可以有效的促进民族之间或者社会团体之间乃至于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要求,即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具备人权因素。这也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更好实现区域群众的认同感和文化的持续感,加强对于文化多样及人类文化创造尊重的要求。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是符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人权的要求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的重要因素。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是我国人民的智力创新结晶,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智力创新的结晶,其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价值,但有时候也是以具体的实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的。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具备其非物质性,使之与物质文化遗产等区分开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

早在2006年我国就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系列意见措施,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为了更好的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种保护策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保留其原生态特点

我国的悠久文化历史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既有着文化遗产的沉淀激烈,也有着文化文明的不断前行,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遗产的形成并不是由认为因素而造成的,而是社会文明自然发展所形成的。对于我国一直传承到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所积累形成的民间文化,有许许多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着其传统的特点,我国在对于它们进行保护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特点的保留保护,如果脱了其最基本的原生态特点,那么就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逐渐消亡,只有保护其原生态的特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价值。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性,但是其与物质载体之间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非遗都是需要依托于物质载体的承载才能够展现出其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的,如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陶瓷艺术等,都必须依靠物质载体来实现自身艺术的表达,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其物质载体的材料要求较高,但是有很多物质材料是不可再生的或者是再生速度较慢的,这就要求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要注重对于其物质载体的保护,保护其物质载体的成长再生环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载体的艺术融合。

(三)建立健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信息系统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各个省份、地区的分布分散性和非物质性,给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很难及时的为非遗的保护提供有效的详细信息服务。所以,为了更好的开展对于我国非遗的保护工作,我国要建立健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信息系统,为以后我国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有效详细的信息服务,并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分类、所在地区、理想的保护方法、当前的保护现状、当代非遗传承人等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即实现对于非遗信息的科学管理,也方便我国国民对于非遗信息的翻阅了解,切实的提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

三、结语

想要在我国开展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首要就要求工作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解,在这一基础上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当地的区域因素等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实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保护。本文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即保护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提高非遗保护水平的保护策略,希望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邹启山.如何认识“非物质遗产”[N].人民日报,2004-05-25(16).

第2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061-03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朵绚丽的奇葩,是传承和赓续古老文明的精神脉络。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兰州鼓子的传承与发展却仍处于自然留存状态,传统的“口传身授”方式随着老艺人辞世和人才断层陷入困境,资金不到位以及保护意识落后更迫切地要求清晰的保护思路、强力的组织模式和有效的实施办法出现。然而,根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作为当前兰州鼓子保护工作中的集中力量,传承艺人、民间组织和政府部门三方却因“政见不同”而相互猜忌、埋怨与冲突,从而对保护工作产生滞后影响甚至破坏现象,最终导致原本就无人问津的兰州鼓子更加雪上加霜。资料还间接显示,各方力量间的矛盾以及源于矛盾而产生的不作为、逆作为现象是目前兰州鼓子保护工作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

基于协调合作对兰州鼓子保护的重要性,本文以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的协调与冲突行为作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对原始博弈行为的解析,构建兰州鼓子保护力量的有效合作方式。

二、保护过程中的双重博弈

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的参与者包括掌握兰州鼓子演艺技艺的民间艺人、由民间艺人组成的民间演出团体、自发组织、各级政府单位、其他社会职能部门以及媒介等方面。源于自身利益驱动,各方力量在保护过程中进行策略思考并在力量行为间形成互动性。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公共供给和公众参与性质,政府行为在整个保护过程中担任主导角色。民间艺人层面因对文化遗产本身的原始持有和“技术垄断”自发地成为主力,其他行为均在其两方的基础博弈上进行补充作用。另外,政府层面和民间艺人层面内部又形成了保护过程中的第二重博弈,涉及遗产保护的各级政府间策略互动、艺人间以及艺人与组织之间的行为互动成为其主要表现。

(一)以政府层面与艺人层面为参与人的博弈

假设在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只存在政府与民间艺人两个参与角色,并且对政府和民间艺人的性质进行收拢定义(即剔除或集中差异性的代表其层面所有的特征);结合调查所体现的情况,将参与人在保护过程中的努力水平或行为水平简化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借鉴约翰・纳什关于“非合作博弈”的设计模型,设计如下非零和结构的博弈。??

当艺人采取“作为”策略时,如果政府同样采取“作为”,双方的收益均是“1”;若政府采取“不作为”时,艺人的损失为“-2”,而政府收益为“0”;当艺人采取“不作为”策略,如果政府同样采取“不作为”,双方的损失均为“-1”;当政府采取“作为”时,艺人收益为“0”,而政府损失为“-1”(如下图)。从中可以看出,保护行为需要双方一致积极作为才能达到最高效率。

将假定条件部分放宽时,如参与人的数量和内部特征的限定,多个角色的介入和作用必然更要求行为主体的一致积极作用才能达到保护工作的最高效率。同时,在实际的行为活动中,双方的策略变量(行为水平)也有更丰富的含义,并且由于行政力量和民间力量的悬殊,双方的变量难以在一个水平上讨论,但整体的体现态势是不变的。

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双方目前的策略决定保持为(-1,-1),即在保护过程中基本均“不作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民间艺人认为政府在保护经费和政策推广等工作中的实施状况不佳,尤其是将地方政府未落实国家政策规定内容视为“不诚信”行为,因此而采取“拒绝配合录音、演出及积极传承等行为”(实施上也无条件产生相关行为);??政府则希望民间艺人在既定政策下“做出成就,产生效益”,促使其在经费争取和政策倾斜方面更有力量,但受现有的兰州鼓子本身性质和艺人能力、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政府则采取了“不作为”策略,或者将经费用于其他经济效益较快、较明显的项目,或者在政策倾斜方面不愿“白忙活”。??

(二)以政府或艺人为个体参与人的内部博弈

在政府层面和民间艺人层面内部,个体之间的博弈行为是第一重博弈行为的内生性影响因素,内部力量的不一致导致外部策略的不统一,往往更易使整体行为倾向于低效率方向。

其一,在民间艺人层面内部,艺人个体由于长期的分散从艺行为和组织内部的利益分配标准不一,个体与个体间的博弈行为由此而生。假定将民间艺人层面内部的个体分类为受国家津贴的艺人与未受国家津贴的艺人两类,那么,只有当两类艺人均选择作为时才可达到最大的效率,但现实中却以(1,1)解和(0,0)解此类差优解较常出现。

其二,由于上级政府与基层政府在保护过程中的权责和对最终效果作用的权重不同的“利益给予”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行政原因的左右,造成了两级组织之间的博弈行为。上级政府的积极政策能够激发基层政府的积极执行行为,又容易使基层政府以“兰州鼓子濒危所需”为项目目的进一步争取利益;同样,基层政府的积极政策既能得到上级政府的赏识而获得利益,也容易因“拯救兰州鼓子效果良好”而减少经费与相关政策倾斜。如此,双方在权衡彼此的行为中进行策略安排。

(三)原因解析

1.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环境

兰州鼓子的整个保护过程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各方力量对彼此环境、共同利益、生成条件等均不了解,或双方的了解存在严重的非对称性时间,从而使各方产生博弈。就政府层面与艺人层面来讲,“艺人对自身应得利益并不清楚,政府对民间状况很不了解”是双方相互博弈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兰州鼓子艺人多为农民,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津贴、扶持政策均不了解,对政府“不作为”的消息大多源于其“听别人讲”或“大家都这么说”,没有明确的信息来源;政府也对民间力量的参与和作用发挥很不认可,“不清楚艺人唱鼓子为什么要钱”,认为“老艺人比较保守,不懂创新”。双方在对彼此不了解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彼此的行为及意识原因,从而陷入较大的埋怨和冲突之中。其他博弈行为的发生均源于对彼此的不了解及了解意识较低,由于农村原始的信息传播方式和农民自身文化程度??与维权意识的观念落后,以及各种调查的缺失和调查目标的难以实现,不可避免地陷于“无知”之中。

2.兰州鼓子的“非竞争”性

兰州鼓子作为一项在民间自生自展的文化艺术,本身并不具备任何经济收益;加之兰州鼓子的艺术特点和艺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雅乐难于市井”的思想,使得兰州鼓子的保护与传承无任何收益。对艺人而言,保护与传承兰州鼓子的意识和行为仅产生于习惯与心中那份对鼓子的苦苦坚守,而无利益驱动;于政府而言,发展兰州鼓子毫无预期收入,投入兴趣极小。由此,效益成为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各方力量关注的焦点,也是凝结各方力量的关键。只有在兰州鼓子能给各方力量带来收益时,各方保护力量才会在收益的驱动下而尽可能的保护兰州鼓子,使鼓子能在当今社会文化多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3.政府的关注偏好

文化保护的特殊性使得兰州鼓子保护所带来的收益并不是显性收益,不能以货币简单地量化,其收益总量要在社会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才能体现出来,而兰州鼓子的“非竞争”性又更进一步作用于基层政府的关注偏好。基层政府在上级政府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不愿意将既定的政策和财政资金作用于兰州鼓子的保护过程中,而运用于一些易出政绩的项目和自己喜欢的文化项目上,从而使兰州鼓子的保护陷入无政策无资金的状况中。??

4.博弈方的信用缺失

兰州鼓子保护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鼓子的“非竞争”性又导致了各方保护主体的信用缺失。在兰州鼓子保护这个特殊的市场经济中,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博弈方的地位不平等:民间艺人为了坚守自己对鼓子的喜爱只能求助于政府,希望政府能对鼓子有更多的指导和更多的经费支持,为了得到这些指导和经费支持,民间艺人不会对政府的违信行为做出“惩罚”措施;而政府也从一开始就知道适量的违约行为将不会对艺人的作为与不作为产生任何影响。

三、原始双重博弈的调试问题

从以上博弈行为的分析中可得知,兰州鼓子保护工作的最优解在于各方力量进入某个协调框架内,即作为保护工作的核心力量,政府层面和民间艺人层面预期目标是一致的,并为此而进行策略互动与行为作用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较优)的均衡,以解决当前保护工作中双方“不作为”的困局。然而,民间艺人与政府之间的现实特殊情况决定双方协调博弈框架的构建基于对原始双重博弈的调试。从调查中了解到,多数民间艺人和基层政府之间的误解与矛盾较深,认为基层政府作为上级政府的执行力量完全丧失信誉和执行意图;而政府则认为对方“食古不化”,在创新开发与长远发展等方面难以沟通,因此而使得双方协调沟通的意愿丧失。在极少的试图性对话与协商活动以及意向性调查中,双方都表示不愿直接与对方对话。民间艺人慑于政府权力的强制和极低的利益关联,在感情和现实考虑中都不愿主动反映,政府层面则以“无效率、无结果”表示难以“面面俱到”。

由此,对双方原始博弈行为的调试首先应保持现有环境,即在不理性因素充斥的环境中,维持民间艺人与政府对彼此的认识水平,不通过相关沟通和敦促行为进行双方信息的交流和维权。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防止不理性的因素和原有感情因素在紧促的交流过程中发生冲突,恰得其反,使双方陷入更深的误解与埋怨之中,从而失去对话与协调的机会;二是保证相关试验的客观环境和参与人在意见反馈、建议讲述以及权利维护之中遭遇阻扰。如此,在双方信息相对隔绝的环境中,本文引入“中介缓冲”的合作模式,利用某种中介力量的信用度和协调力量在实现双方利益诉求、权利维护和行为作用的目标时,缓冲双方较深的冲突,也假定了一个协调博弈框架的存在,在逐步推进的信息交流中,使双方达成一致利益和共同努力。

第3篇

[关键词]园林设计;植物保护;生态环境

在开展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时,要能够以全面的眼光去对待,而不是将相关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一处,这便会导致单一层面的工作做好了,但整体工作质量不高。若能够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落实管理工作,明确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不断进行改进完善,才能提高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从而改善生态环境。

1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现状

1.1重建设,轻管理

纵观园林建设现状,很多城市在建设之初对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建设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在后期管理与维护中却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导致植物保护工作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来看,在建设之初,从投资规划到项目落实,很多城市几乎都是按照最严格的标准来执行的。但是,在建设完毕后,对于管理的投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数量急剧下降,使得很多的后续工作无法落实到位,进而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造成了威胁。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园林设计及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在后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确影响了城市的建设工作,并且这种影响是可持续性的[1]。

1.2植物保护力量薄弱

由于当前很多城市的生态平衡都被城市建设所打破,由此引发的问题不仅仅是空气污染,当前的水资源污染也日益严重。在上述的这种生态环境下,对于植物的保护力度也会越来越薄弱,这便使得很多工作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也就使得植物保护工作并没有得到长期开展。很多城市都是在植物保护工作非常紧急的时刻开启相关的保护工作,这种工作策略是十分不可取的。

1.3病虫害现象严重

对于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来说,病虫害现象仍非常严重,并且对于相关工作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时候病虫害现象的产生与园林设计有很大的关系,在设计中并没有根据当地的生态状况来具体开展,并且没有考虑到一些病虫害的防治问题;有的园林设计中虽然对于相关的植物进行了划分,但对于种类数量及种植范围都没有进行准确的界定,这为日后病虫害防治工作留下了更少的开展空间。

2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策略

2.1科学规划

想要提高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首先需要针对相关工作进行更加科学的规划,不是单一在某一方面的工作投入过多的精力。要能够针对城市现状,对园林设计进行有效的规划,并且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施工,要能够从更加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进行园林设计前,应对相关的地域及生态条件展开调研,对所有的工作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将园林设计、植物保护和城市建设相结合,而不能相互脱离、孤立存在[2]。其次,在园林设计中,要将园林设计、植物保护、城市建设工作的利益、目标进行有效联合,从而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现象的产生。

2.2合理配置植物

在园林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其对整个城市的美化作用,还需要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需要将植物配置和当前病虫害防治问题相结合,如某地的一些害虫较多,那么在配置植物时就应尽量减少害虫喜食植物的种植,这种园林设计策略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有害生物的寄生。在选择树种时应选用乡土树种,对于一些外来植物的引进要谨慎,要充分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来进行,不能因为引进新物种而破坏了生态环境,要能够兼顾园林的观赏性与实用性[3]。

2.3病虫害防治

在进行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中,要重视对病虫害的防治,这也是整个工作的重中之重。如果在病虫害防治上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那么后续的所有工作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并且还会对周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应针对病害虫防治问题更加全面地开展工作,从病虫害产生的根源入手,将病虫害防治问题纳入科学管理体系中,提高病虫害防治成效,进而保证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的质量[4]。

3结语

当前在园林设计与植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应结合过往的工作经验,针对工作现状对未来的一些工作进行正确的把控与调整,不断改进工作中的一些缺陷,从而维持地方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谢海娥.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探究[J].绿色科技,2016(15):108-109.

[2]黄文祥.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策略探究[J].建筑知识,2016(5):179.

[3]樊佳奇.关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及植物配置的探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1):60.

第4篇

关键词 园林植物;保护;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196-01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态及生存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加强,城市园林建设的地位更加突出。而园林植物保护是城市绿化管理的重中之重,关系着城市绿化美化事业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起着陶冶人的情操、传播文化的作用,这一切使得保护园林植物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植物保护就是采取生态治理、农业防治、生物控制、物理诱杀等综合防治措施,平衡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因素,从而确保园林的可持续发展[1-3]。

1 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1.1 病虫害的发生

近年来,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种类较多,且呈上升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园林设计者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及合理性,例如没有考虑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植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植物配置不合理,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植物种植密度不合理,造成密度过大,影响植物生长环境,出现争水、争光、争肥现象,导致发生病虫害。或者是缺乏对植物多样性的考虑,使植物过于单一,抵御病虫害能力大大降低,致使病虫害猖獗。还可能是因为盲目引进外来物种,无意散布了有害生物,引发病虫害[4-5]。

1.2 植物保护规划不到位,管理人员缺乏专业化

由于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园林植物保护发展与现代化城市不协调。目前,我国一般采用全承包管理形式进行园林绿化管养工作。各承包公司独立工作,致使无法对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从而影响园林植物保护的整体效果[6-8]。园林管理一线人员多为临时工,流动性大,缺乏专业培训,对新药物及先进技术了解甚少,对病虫害不能及时鉴别,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1.3 植物保护机构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

目前,我国园林系统植物检疫意识淡薄,缺乏相应的检疫机构,调运苗木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苗木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病虫害传播[6-8]。

1.4 化学农药的危害

化学农药防治害虫见效快、成本低,但是如果盲目地使用农药,不仅会使植物过分依赖化学农药,也会使农药残留加重。例如,几种常用药剂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有害生物会不断向高级进化而获得较强的抗药性,从而使所需农药浓度越来越高,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加大了对人体的潜在伤害[6-8]。

2 园林植物保护对策

2.1 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园林,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

在园林设计时,认真权衡和分析植物病虫害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既保证布局合理化,又保证观赏价值。如以乔木为主,实行乔、灌、藤、花、草多种植物合理混配的林荫型绿化,营造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遮荫效果好的复层种植结构[6-8],从而有效避免植物发生病虫害的隐患。此外,园林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种植密度,防止互相争光、争水、争肥,滋生病虫害,也缩短了植物更新期,导致绿化“时装化”的不利结果。

2.2 增强国有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科研人才和科研力量的培养,积极利用新技术

依据市场需求,制定长远的苗木生产发展计划,近期与远期发展相结合,使植物保护发展具有后劲。如要把植物保护规划列入城市总体规划,认真实施,严格控制规划的随意性。政府应加大对园林植物管养的投资力度,彻底贯彻专项专管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归属。要想保证环境绿化的高质量和植物保护的高效率,必须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想,培养科研人才,人才是发展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植物保护科研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奖励优秀科技人员,增加科研资金投入。此外,在城市园林植物保护中,应该促进植物体内、体表以及周围环境中有益生物的增长,调整生态和微生态环境,从而控制园林植物中的有害生物[6-8]。

2.3 合理引进外来物种,选育及应用抗性植物品种

在引进外来物种时,要遵循植物的分布规律和植物适应性规律,立足本地资源,根据本地特有的生态环境引进一些外域资源,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空间结构资源,同时还可以增加景观的美感,又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外,在选种时,应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耗水少、耐瘠薄和土实、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6-8]。

2.4 采用先进技术,减小植物对农药的依赖性

提高植物的机械装置水平,更新施药机械,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减少药物残留的污染如光电利用、机电一体化、农药回收等国内外先进技术。制定合理的施药方案,从而减少农药的危害。总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保护技术有了更多的发展,加强植物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尤为重要。在进行植物保护时,要利用园林生态中植物、病虫害、天敌、环境等多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遵循植保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科学合理地配置园林植物,促进生态系统间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使中国的园林植物保护工作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

3 参考文献

[1] 孙英,高光林.我国城市园林设计的不足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03-6505.

[2] 郑丕捷.浅谈城市园林设计与园林植物保护[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6):187-188.

[3] 李开朝.园林植物保护趋势的相关思考[J].吉林农业,2010(10):147.

[4] 丁明,邹志荣.园林植物养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北方园艺,2011(12):84-86.

[5] 考扬忠,巩素霞,丁世民,等.城市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广东园林,2008(3):72-74.

[6] 南中益.园林植物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学之友,2012(4):151-152.

第5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植物保护;建设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time constant and rapid growth, ecological landscape has been in different cities are perfect improve, reflect human life level of main indexes, i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opinions. From the Angl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in order to improve prediction, plant quarantine as the premise, and with the configuration, maintenance, management as the base, developing biological control, reasonable use chemical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ill all kinds of effectiv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ethod coordinated, of landscape 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were fo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pest and diseas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The plant protectio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园林植物保护的状况

1.园林植物保护意识淡薄,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

近年来,植物不断的被病虫吞噬,由于缺乏植物保护知识,多数从业人员从开始栽植物就意识不到病虫防治的重大意义。等到病虫发生前不知道预防,因此防治不当导致植物后果不堪设想。

2.配置植物重景观轻植保

园林规划设计在配置植物时大多数考虑景观效果多,考虑植物保护因素少。景观比较优势,如果某种病或虫的寄主植物和转寄主植物种在一起,一旦病虫发生非常不利于防控。

3. 对植保存在误解

人们提到植保就说是施用农药;一发现病虫就立即用药,没有考虑到允许存在的范围;因农药成本高、效果相当慢、防治不彻底及有效期短等缺点,杜绝使用生物农药。忽略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合理混用,形成优势互补,既能起到较好防治效果又有利于生态园林建设等情况。

4.重栽轻养

作为园林绿化主体的植物材料是生命体,需要不断投入精力进行养护管理,才能使其生长健壮,更好地发挥作用。而实际工作中只重视建设,不重视管理,特别是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按照植物移栽对水的要求满足其成活基本能做好,而施肥方面做的不太到位。因而植物体成活后营养较少,缓苗慢,树势较弱,容易感发病虫害,特别是立地条件较差的行道树后果更明显。

5.虫害预测、预报不到位,病害的检查识别不及时,植保工作比较被动

在园林绿化实际工作中,植保工作人员不固定,一人兼多职或植保工作人员缺乏园林植保知识,造成病虫害预测预报不到位甚至没有预测预报,往往是凭经验或者是病虫害发生后才采取措施。

6.植物检疫法规实施不到位

在新建、改扩建绿地过程中,园林部门种苗交往日益频繁,在引进或输出植物材料时,植物检疫关把得不够严,有些私人苗木不经检疫直接引进。加上苗木种植前考虑规格要求、景观效果因素多,植物检疫因素少,导致进苗地区尚未发现的病虫害给当地植物造成了危害。

二. 生态园林建设中的植物保护要求

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城市园林的地位更加突出,园林绿化的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在人类管理的城市园林生态里,由于人类、植物、有害生物、环境条件和天敌等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其中任何一因子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园林植物的生态系统。所以,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必然要求其在病虫害防治的时候,以不污染环境为前提,兼顾绿化景观效果。大力提倡“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防治策略,重点放在如何避免病虫害的大发生而不是放在病虫害产生后如何防治打药上。在防治上要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管理上要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提高自然的控制能力,保持园林生态的稳定。不要求“彻底消灭”,只要求降低病虫害的种群数量,使园林系统内的病虫害种群与植物类群达到生态平衡,使城市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三.生态园林植物保护的有效措施

要使园林植保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考虑生态平衡、居民安全、防治效果和社会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危害范围之内。基于此,植保保护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预测预报为前提,种植规划、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

3.1 加强植保从业人员的培训,以提高植物保护的科学性

3.2 测报防治

要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必须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气象、土壤、植物长势等条件,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一定的数学模式,及时病虫害动态。以在达到病虫害的防治指标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危害造成的损失,使自然界各种生物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3.3 把好植物检疫关

对于一种外来物种的入侵来说,由于离开原生活地来到新的环境中,天敌种群未形成,使之成为该环境中的生态霸主,对整个生态系统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在各地大规模绿化引种的同时,对园林生态系统潜在的巨大破坏隐患,应引起植保工作者的重视,严格按各级检疫法规把好关。

3.4 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园林规划设计决定着植物配置、植物种群结构等事项,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都有直接关系。因而,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园林植保因素:

第6篇

关键词:P-1拒避剂;森林病虫害;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S76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83

1 P-1拒避剂概念的界定

P-1拒避剂是一种新型的树木保护剂,与以往的磷化锌一类灭鼠害的化学制剂不同,它具有迫害性小,不影响其他动物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对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1是由防腐剂、溶解剂、植物汁液、乳化剂和粘着剂复合加工而成的新型植物保护剂,使用范围广泛,通过本次研究可得出,用P-1拒避剂进行搅拌播种与喷洒防护都能发挥相当大的作用,P-1拒避剂在药物作用上促进了生态的平衡,从根本上保护了人与动物的生命安全,利用P-1拒避剂的喷洒与搅拌在保障药物效果的同时,极大的降低的人力物力成本,因此,P-1拒避剂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上非常具有推广的意义。

2 传统森林病虫害防治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森林虫鼠害是影响林业生产的首要问题,保护树木,维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防治虫鼠害的方式有很多,防治虫鼠害的植物药剂也是多种多样,传统的药物虽然在防治虫鼠害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其他动物,包括人类的生命健康也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非常不利于生态的平衡发展。现针对现阶段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化学灭鼠害缺乏科学性。在以往的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上,缺乏系统的防治流程,没有考虑季节的因素对森林病虫鼠害的影响,秉承生态协调发展的目的,应构建完善的生态控制措施,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应该相结合,传统的化学灭鼠多以磷化锌一类的为主,快速防治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对森林中的其他动物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因此森林虫鼠害不能一味的只注重最终的结果,更要将眼光放长远,考虑防治之后所带来的后果,将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甚至是无影响,因此,传统的化学灭鼠危害性非常大,缺乏科学性,对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一定的阻碍作用。

防治观念落后。森林病虫害时刻威胁着林业生产发展,科学有效的树木保护剂固然重要,但是科学的防治观念也是必不可缺的,现阶段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在防治手段上仍然存在传统落后的人工防治,耗费大量的劳动力,缺少现代科技的融入。专业人员的防治观念落后成为森林病虫防治实施的关键要素,相关人员应该摒弃以往的重造林,轻管理,重防治,轻预防的理念,不仅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还要从整个造林过程出发,落实生态平衡的防治理念。

3 p-1拒避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害的具体实施策略

p-1拒避剂通过刺激性气味对目标生物进行有效的驱赶,对其他动物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相较传统的快速防治法,具有危害性小,目标准确,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在进行有效的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同时也实现了生态平衡的目的。以下内容将针对p-1拒避剂特点,给出p-1拒避剂防治森林病虫鼠害的具体实施策略。

喷洒p-1拒避剂,保护幼林地。传统的森林防治通常是采用人工防治的方法,即耗费人力也耗费物力,采用人工防治的方法在效果上也不是很理想,在大面积幼林防护上,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采用喷洒p-1拒避剂,利用喷雾的方式在森林范围上就没有特定的要求,并且喷洒均匀,弥补了人工防治的缺陷,同时也省去了大量的人力,p-1拒避剂带有刺激性气味在喷洒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对虫鼠害都可以进行驱赶,在进行p-1拒避剂药物制备时,专业人员可以进行有效的过滤,以保障后续喷雾的顺利实施。

种子搅拌p-1拒避剂,从根源防治病虫鼠害。在进行种子搅拌时,可以将p-1拒避剂进行药物稀释,再将种子放进稀释好的p-1拒避剂溶液中,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将种子取出,晾干后进行播种,实验表明未经过p-1拒避剂处理过的种子被虫鼠等盗食的概率在80%-95%之间,幼苗成活率极低,经过p-1拒避剂浸泡后的种子极大降低了虫鼠的侵害,从根本上实现了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p-1拒避剂具有危害性小,目标准确,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对生态平衡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S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510(2008)0810007-02

在人类管理的城市园林生态里,由于人类、植物、有害生物、环境条件和天敌等各组分之间存在着相当复杂的关系,所以其中任何一因子的变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园林植物的生态系统。在防治上要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管理上要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减少或不用化学农药,保护天敌,提高自然的控制能力,保持园林生态的稳定。

因此,在现阶段制定园林植物病虫害治理对策时,应全面考虑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放宽防治指标,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可允许为害范围之内。基于此,我们的植保工作必须以搞好植物检疫为前提,养护管理为基础,积极开展生物、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种防治方法。

1. 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和花卉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的损失。

2. 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第8篇

果树伤口愈合剂的理化性质

果树伤口愈合剂的特性与其作用密切相关。首先,使用伤口愈合剂要阻断水分和营养的流失,所以要求其与水不亲和,具有防水作用。其次,为了方便涂抹,应配置成糊状或膏状,在果树修剪时能够方便地挤压出涂抹在伤口处。再次,在涂抹后要求有良好的速干性。在生物活性上,首先要有良好的伤口愈合效果,其次要有良好的防病原菌侵染的效果,部分害虫严重的地区使用的产品还需要防虫活性。

果树伤口愈合剂的组成

1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果树伤口愈合剂中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为萘乙酸(NAA)、2,4-滴(2,4-D)、吲哚乙酸(IAA)等。研究显示,萘乙酸不仅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它还能调运营养物质向应用部位集中,提高植株的用药部位的抗病能力[12]。如苄氨基嘌呤(6-BA)有促进侧芽萌发的作用,也有使用于伤口愈合剂的报道[9]。

2杀菌剂

果树伤口容易感染病害,因此果树伤口愈合剂中含有杀菌剂,防止病原菌通过伤口感染果树。在杀菌剂的选用上,一方面对果树无药害,另一方面在环境中要稳定,以保护性杀菌剂为主,或保护性杀菌剂兼有内吸性,杀菌谱广。如张淑燕等使用8-羟基喹啉酮作为杀菌剂[9];又如广谱性杀菌剂多菌灵,它可用于梨、桃、苹果、葡萄等多种果树,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在环境中稳定;腐霉利是一种保护性、治疗性和持效性的杀菌剂,可在桃、樱桃等果树上使用;嘧菌酯是一种高效光谱杀菌剂,具有保护、治疗、铲除、渗透、内吸活性,常在葡萄、苹果等果树上使用;百菌清是一种广谱、长效的杀菌剂,常在苹果、梨、葡萄、桃、柑橘等水果上使用。

3成膜剂

成膜剂是指能在物体表面形成一层粘着牢固,并具有一定柔软性、耐摩擦性、耐水性等特性连续均匀可成薄膜的一类材料。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蛋白成膜剂、丙烯酸树脂成膜剂、丁二烯树脂成膜剂、聚氨酯、硝酸纤维成膜剂等。在应用上,通常将2种或3种成膜剂搭配使用,取长补短,获得良好的效果。目前使用的大都是高分子材料,如丙烯酸书籍聚氨酯共聚树脂,丙烯酸酯改性丁二烯树脂等。在果树伤口愈合剂的配置过程中,要选择性能好成膜剂,以使产品涂抹在果树伤口上后速干、防水、耐磨。

4成型剂

膏状的伤口愈合剂还应含有成型剂,以使产品形成良好的膏状。成型剂的选择以易得、价廉、安全性好、与各组分配伍性能好为主。比如黏土,目前已经在部分果树愈伤剂中使用。沥青也可以在果树愈伤剂中使用,不但保护伤口,而且防止木质腐烂[13]。固体石蜡具有良好的防水性,在配置固体全蜡果树愈伤剂时已经在使用[4],也可以考虑用作膏状产品的成型剂。

果树伤口愈合剂的发展策略

1完善监管,规范市场

我国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都属于农药管理范畴,其生产、销售、使用都受《农药管理条例》的规范。但是,果树愈伤剂里既含有植物生长调节剂,又有杀菌剂,又不是以调节植物生长和杀菌为主导功能的植保产品,这势必导致归类和监管上的混乱。我国目前在农业部登记的农药产品中,尚没有果树愈伤剂这一类,也没有相关产品登记的数据。管理部门应根据生产实际和市场发展要求,完善制度和监管措施,规范市场行为。

2加强研究,开发优质产品

纵观果树愈伤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园艺行业。果树愈伤剂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生长调节剂和杀菌剂等植保产品,植物保护部门具有明显的优势,建议植物保护部门和园艺部门开展合作研究,进行优势互补,开发优质的果树愈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