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2 15:40: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绿色交通政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图分类号: C91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小汽车的普及,现代都市受到城市无序蔓延、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困扰,带来了巨大的直接和隐性经济损失。构建和谐社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迫切要求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发展绿色交通,是目前大城市尤其是高密度开发区发展面临的必然选择 [1] 。而首钢位于中国最大、最繁华、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其开发密度高,过境和自身交通产生吸引量较大,只有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转变交通结构,构建绿色高效的一体化现代交通才能满足其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绿色交通将从根本上缓解因城市交通问题产生的多重矛盾,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综合交通体系,还城市一片蓝天,也为未来留下发展的空间和可能。
绿色交通包含政策、投资、环境、工程、管理、规划、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交通规划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对绿色交通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绿色交通规划意义深远。
1概述
1.1 绿色交通概念
1994年,Chris Bradshaw 提出绿色交通体系,将交通工具进行优先级排序,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车、单人驾驶的自用车[2]。对于我国来说,可分为:行人、自行车、公共交通、共乘交通、出租车、私人机动车、货车与客运空运、摩托车。
结合当下国内城镇化和城市交通特点,笔者认为现阶段的绿色交通其内容和含义已与原始的概念有很大区别,最显著特征就是须要保证绿色交通的“三位一体”,才能在中国这个经济、人口、城市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实现:它是一种理念,即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2];也是一个实践目标,为人们描绘了健康、宜人、和谐的理想的交通蓝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多个子系统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共同构成。
1.2内涵
绿色交通的内涵为:交通与环境、未来、社会、资源的协和[3]。
这与“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诉求是一致的,突出交通规划中“人”的核心地位,注重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3 规划原则
基于绿色交通的理念,在交通规划战略或方案制定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a、以人为本; b、平等性原则;c、协调性; d、高效便捷; e、多元性; f、阶段性。
2 绿色交通规划的对策和规划内容
2.1规划框架
绿色交通彻底改变以机动车出行需求为主导的规划思想,注重交通系统的整体效能,提高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引导小汽车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提出绿色交通规划框架如图2-1所示。
图2-1 绿色交通规划框架
2.2 土地利用
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政策来协调交通与土地的关系,从交通的缘起根本性地解决交通问题,其有两个重点:
土地的混合利用
包括城市组团的混合利用,同一组团、同一地块,乃至同一座建筑的混合利用,注重功能搭配和职住平衡,减少功能区集聚和不同功能区分散布局造成的大量交通流动,是消除现代都市交通拥堵的根本性措施;
优化土地开发的强度政策
发展以公交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政策(TOD):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快速及大容量的优势,促进土地集约使用,增强公共交通的服务性和竞争力。
2.3 出行结构优化
通过政策倾斜、规划设计、引导改变出行选择的优先级,促使人们出行向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转移,形成绿色出行优先的出行结构,如图2-2所示。
图2-2 交通工具的优先级与碳排放
2.3.1 建立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
公共交通是推进出行结构转变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未来交通出行中处于主体地位,它的效率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交通系统的整体水平。它的承载能力、服务范围、便利性和出行效率决定了其在各交通方式中的竞争力,对居民出行结构向绿色交通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
全面推进公交优先策略,在政策倾向和支持、规划理念、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等方面突出公交的地位;
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的多层次公交系统,注重整体布局优化,尤其要重点处理基于轨道交通的公交规划;
轨道交通的规划应在政策和资金上倾斜,保障规划方案的可实施性和先导性;
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尤其是与慢行交通的衔接,大幅减少整个出行链的时间;
加强公交枢纽设计,实现多方式交通方式的无缝换乘[4];
提高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公交设施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的各阶段首先保障公交用地的预留。
2.3.2 完善慢行交通系统
改变人们以小汽车为主的出行观念,构建一个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打造社会自然环境与“人”相融合的活力聚集城市。它的主要内容为:
以人为本,改善慢行环境;
构建慢行网络,为慢行提供足够的空间资源。
积极推行公交+自行车(B+R)换乘系统,将轨道交通或其他大容量公交系统的远距离快速输送和自行车的近距离良好的可达性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
步行网络地上、地下全覆盖,减少人车冲突,提高人行系统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结合地铁、地下商业、地面过街设施、地上建筑连廊、空中花园等建立一个步行无所不在,无处不达的立体步行网络;
2.3.3 低碳、环保、高效的机动车出行
对机动车的发展和使用进行有效调控,引导机动车的合理、有度发展,但不是排斥机动车的出行,而是追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和谐发展,平衡道路、空间等交通资源的分配。因此,机动车的绿色低碳和高效性也是绿色交通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适当的机动车道供给水平;
采取适当的停车管理与控制手段;
保障慢行交通的用地和空间供给;
积极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推行新型机动车出行方式等。
2.4 绿色交通工具和燃料
交通工具是交通出行绿色化最直接的因素,是绿色交通工具的推广和普及,除了需要新能源科技的发展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和人们长期的努力,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重视相关的配套设施。
考虑到技术成熟等因素,近期推荐发展燃气车辆和混合动力车辆,远期推广电动车、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
应当指出的是即使所有车辆能够达到理想的耗能和排放标准,也不能独立支撑交通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土地优化和绿色交通结构的转变依然是解决交通问题的根本。
3 北京首钢商务区绿色交通规划实践
3.1 项目概述
项目位于北京市西部边缘地带,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约为800万平方米,含办公、住宅、商业、酒店等多种业态。功能布局如图3-1所示。
图3-1 项目功能布局图
3.2 绿色交通规划建议方案
(1)土地利用优化
充分考虑了空间布局调整与土地利用相结合,在地铁站点覆盖500米范围内高强度开发,覆盖范围外限制开发规模,这样有利于提高公交的服务水平和提高出行效率,提升土地价值。组团、地块、建筑内部混合性土地开发大大减少出行需求。
上述土地建议在与城市设计相互反馈、优化后,成为其设计的基础。
(2)路网方案
由于位于城市边缘地区,需要维持一定的机动化水平,以方便居民;但是在绿色交通战略中,未来的道路网仅提供能够满足项目绿色交通建议的方式划分下的机动车出行需求。
项目用地呈长条形,对外联系以纵向为主,其界面相对开放,为其提供良好的天然条件;永定河附近商业、综合用地亲水需求高,现状向河边放射线不足。
因此,建议路网规划注意增强对外联系,加密纵向道路密度,加密对永定河放射线路,提高内部道路连通性,注重道路均质化和能耗最小化,增强内部道路微循环系统。路网建议方案为如图3-2所示。
图3-2 建议路网方案
改善后道路密度达9.0公里/平方公里,相比上位规划7.68公里/平方公里的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支路的比例为0.28:1:2.2:3.5,除西北及东南分别的遗址保护和大型住宅区外,路网结构及级配合理[5]。
(3)公共交通
重新梳理公共交通网络,建立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架,普通公交、接驳巴士为补充的公交线网体系;并根据该区域特点设立班车,为功能区提供高可达性的公交服务;同时增设部分支线公交在社区、支路运行。
对轨道线在项目内部的线位微调,以适应土地利用的改变;同时分别增设站点与客运铁路、地下快速轨道线形成换乘枢纽。
为解决项目中心线两侧地区的公交服务不足的状况,设内部电车线和2条内部接驳线,接驳轨道站点与周边区域,方便内部组团间的联系,对3个高密度开发的区域及沿河开发带进行了有效串联。
(4)慢行交通
按照绿色交通的对策和原则,自行车系统共分五个层次:
绿化自行车道--区域自行车主干道,依绿化带、景观公园等设置,绿化、景观条件好,适宜交通和休闲双重功能;
沿河休闲健身自行车道--沿永定河综合休闲慢行带设置,与多种休闲娱乐设施结合,具有休闲、健身、娱乐等复合功能;
功能性自行车道--区域自行车交通性干道,主要为日常出行、接驳地铁、轻轨、公交站点服务,以实现其交通功能为主;
景观性自行车道--设计规避石景山路机动化,为展示石景山路和首钢的文化、景观服务,从另一个角度连接永定河东西两岸。
图3-3 建议自行车网络方案
在此基础上,设立多个自行车停车场,以满足接驳地铁,服务于办公、商业等人流聚集区。
行人系统在绿色交通对策指导下,针对不同的路段设立不同功能的步行空间,比如在河边设立绿色休闲带,在商业区设立了集人行、商业、娱乐于一体的活力步行区,在绿化公园附近设绿色步行走廊等,一切皆为实现绿色和谐的交通体系和城市空间服务。
4 结论
绿色交通是以满足城市发展为前提,确保交通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绿色交通规划是实现绿色交通的有效保障。本文提出实现绿色交通规划的框架和对策,并以北京首钢商务区为例,进行了绿色交通规划的实例研究,以期为实施绿色交通规划实践项目提供借鉴,也为绿色交通规划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宋新生. 城市绿色交通规划:建设“和谐交通”社会的必由之路[J]交通标准化, 2006,(6).
[2] 杨晓光等.南宁市“中国绿城”建设规划研究专题报告之六—绿色交通[C].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所.2001, (2)
[3] 宋新生.城市绿色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与协调[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6,(04).
加拿大人克里斯•布拉德肖首次提出“绿色发展交通体系”的概念,最初的绿色交通理念仅仅局限于对绿色交通方式的推广,而今绿色交通的概念不断扩展,成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交通发展方式。绿色交通物流则是指充分利用并改善现有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从人的需求出发构建交通物流体系,从结构优化角度提高运输效率,并从政策导向、技术创新等方面降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从而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本质特征是以人为本、和谐性、可持续性。以人为本,即交通规划从人的需求出发,考虑交通时间、成本的节约,主要是通过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运输方式结构优化来实现。和谐性即与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相一致,为此,要实现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网络与枢纽、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建设与使用的高度和谐,通过结构优化和政策引导来实现。可持续性,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既保证交通运输业自身发展,又能支撑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可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
二、交通物流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
1.结构优化层面
(1)加快建设运输大通道和无缝衔接枢纽。推进绿色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运输通道畅通化、网络化发展。积极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集各种功能于一体的、设备设施先进的、智能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是提高效率、实现一体化交通运输的关键。推动公路货运枢纽站场与港口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铁路集装箱站场统一规划建设,实现货运无缝衔接。
(2)优化运输装备。加快先进节能型运输装备的推广应用,在道路运输方面,严格执行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加快淘汰黄标车。鼓励使用LNG(液化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等节能环保车辆。加快发展适合高等级公路的大吨位多轴重型车辆以及短途集散用的轻型低耗货车,弥补缺重少轻局面。推广应用自重轻、载重量大的运输装备,推广厢式货车。水运方面,加快船舶运力结构调整,优化船队的吨位结构,积极引导船舶向大型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优化港口装卸设备结构,加快港口装卸工艺升级改造,引导企业淘汰高耗能、低效率的老旧船舶。
(3)大力发展绿色运输方式。据统计显示,航空、公路、铁路的能耗比在等量运输下为18.6∶9.3∶1,从运输效率角度来看,铁路运输和海运最环保,因此,应加强铁路和水运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并提高其承运比重。
2.技术创新层面
(1)加快替代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交通运输新能源利用、资源节约等领域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替代能源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在公路工程配套设施中的应用;加强混合动力技术及清洁能源在营运车船中的应用;分阶段建设长期可持续利用的气体燃料供应网络;因地制宜地继续推广应用乙醇汽油,同时增加生物柴油的原料供应,逐步增加生物柴油产量,提高对柴油的替代率。做好国Ⅳ车用柴油升级准备工作。加快可替代清洁能源技术在水运方面的应用和推广;鼓励发展轨道式龙门吊等高效港口装卸设备,引导港口装卸设备向轻型、高效、电能化方向发展。
(2)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开发与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是运用高新技术综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建立高效、安全的新一代运输系统。加快智能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应推进城市道路智能控制平台建设,实现车辆追踪定位、动态监管、交通信息智能化等功能。
3.政策引导层面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增长;碳排放;关系
中图分类号:F512;F124;X19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交通运输行业是能源消耗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导致全球温度变暖的主要影响因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据统计,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正在经历逐渐变暖的显著变化,主要是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全球经济的发展导致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导致的。随着环境的恶化、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越来越多,再加上由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使用交通运输工具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这也导致了交通运输工具消耗的能源也越碓蕉啵交通运输的频繁一方面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步伐,给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又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增加了碳排放量,因此如何协调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引起国人的重视。根据统计,全球交通运输用油量已经占石油总消耗量的60%以上,交通运输引起的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量的比重已经超过了30%,交通运输已经成为能源消耗最大的行业。同时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增长,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和需求量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很多家庭都购买了私家车,甚至有些家庭不止一辆。这种巨大的汽车需求确实给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是由此带来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是成几何指数在增长,导致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被雾霾等重污染天气影响,可以说跟巨大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有直接的关系。据调查,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在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占比超过17.5%,为了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低碳交通,绿色交通,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交通运输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问题。如果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式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得到根治,不仅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还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协调交通运输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在交通运输行业推行低碳环保发展理念
很多居民在电视和其他媒体上经常听说低碳交通这一名词,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去实施。因此必须积极的给民众讲述低碳环保的发展理念来降低交通运输带来的碳排放问题。应该多利用宣传媒体,借助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和手机微信等平台向公民灌输低碳环保的理念,让公民意识到低碳环保的重要性,让公民树立绿色能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新理念。倡导公民养成绿色出行的好习惯,出门时如果不是必须最好不要开私家车,而是改用公交车或者自行车等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平时要多步行,多骑电动车或者自行车,多利用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出行,充分调动居民的环保积极性和节能减排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目前很多城市已经在整个市区范围内配置了公共自行车以及小黄车等交通设备供市民选用,倡导居民绿色出行,这一方面解决了居民短途出行的交通问题,也成为居民绿色环保出行的典范,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二、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减排能力
除了提倡公民绿色出行、环保出行以外,还需要利用技术进步的手段提高交通运输工具的减排能力。要引进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借鉴国外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加快交通运输改革的步伐和技术的创新,制定碳排放的相关标准,坚持实行技术创新来引导交通运输行业由高碳排放向低碳排放转化,同时政府要加大低碳交通和绿色交通的资金投入,实现交通运输的低碳化和环保化。加快信息化管理步伐,提升交通运输管理技术,不断的推广新能源汽车比如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在市场的占有率,国家要给以一定的补贴,加快交通运输设备的更新换代步伐。
三、政府主导实施低碳政策
低碳交通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特点,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推动和实施。政府应该利用政策手段来控制交通的出行量,比如提高停车费用以及车辆单双号出行或者错峰上下班等政策,降低私家车的出行数量,缓解交通运输压力,同时减少汽车的碳排放量。要鼓励市民优先乘坐公交车,开辟公交专用车道,对于达不到国家碳排放标准的车辆要严格取缔,对黄标车要进行淘汰,给予一定的补贴。控制私家车的交易数量,提高购车税、燃油税,对车辆牌照的发放也要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实施碳税的补贴政策,确保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四、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应该大力提倡公共交通出行优先,多种交通方式补充的组合机制,科学规划公交线路和网点覆盖率,为公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对交通运输要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交通的效率。各地区还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公共交通管理制度的管理,完善现有的交通管理制度,最终实现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出行理念。
总之,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作为交通运输行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解决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问题,只有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才能具有可持续性,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才能走向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朱.基于协整分析的我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5(1) .
[2]胡宗义,唐李伟,苏静.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空间动态效应与EKC再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2).
[3]张文尝,王姣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运输布局的重大变化[J].经济地理,2008(5) .
[4]杨琦,朱容辉,赵小强.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情景预测模型[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
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理念,发挥“规划引领、政策激励、行政监管、技术支撑”的作用,推动重点项目和区域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实现人与建筑、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目标任务
根据省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相关验收要求,确定我市三年内(2015-2017)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主要工作任务目标。
(一)绿色低碳生态
1.低碳生态城市。单位建筑面积能耗0.05吨标煤/m2.a,单位建筑面积CO2排放强度0.10吨/m2.a。
2.绿色建筑发展。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执行65%建筑节能率。新建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总面积511.7万m2,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266.1万m2,比例52%,建成303.8万m2,比例59.4%。
(二)节约型城乡建设
1.节约型规划。规划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20m2,城镇控规全覆盖率。示范城市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的用地面积占整个示范区域面积的比例100%。
2.城市空间复合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建筑面积80万m2。
3.绿色交通。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75%,公交站点可达性300米覆盖率50%,公交站点可达性500米覆盖率90%,新能源公交车辆、清洁能源车辆比例30%,公交站台智能化改造50%。
4.节约型村庄建设。村庄设施完好率85%,村庄环境达标率85%,美丽宜居镇村20个。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比例70.6%,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10%。
6.绿色施工。绿色施工覆盖率50%。
7.成品住房。按照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实施的成品住房建筑面积占所有商品住宅建筑的60%。
8.城市绿色照明。照明年节电率5%,新建的城市道路装灯率达100%,公共区域装灯率达98%,灯具效率在80%以上的高效节能灯具应用率85%,高效光源应用比例85%。
9.节水型城市建设。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12%,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79%,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100%,雨水利用率3%,非传统水源利用率10%。
10.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效率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筑垃圾综合处理率60%,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率60%,污水市政淤泥资源化利用率100%,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率100%,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率95%,工业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11.建筑工业化。推行建筑工业化,采用建筑工业化施工的工程建筑面积10万m2。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3%,2016年6%,2017年9%)。
三、重点工作
(一)绿色生态专项规划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时,编制出台市绿色生态专项系列规划,全面推进市绿色建筑发展,积极实践建设低碳生态城区战略目标,推动城市建设发展转型升级,构建低碳生态的城市格局。绿色生态专项规划分别为:
《绿色建筑发展规划》;
《能源利用规划》;
《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实施方案(2013-2017)》;
《城市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规划》;
《城市照明专项规划》;
《城市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规划》。
建立包括绿色建筑比例、65%建筑节能率、成品住房、生态环保、建筑产业现代化、公共交通、可再生能源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再生水利用、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内容的指标体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中,并落实到具体项目。针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如何落实,提出措施和计划。
(二)绿色建筑全面发展
突出重点,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动绿色建筑,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且居住建筑及甲类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率达到65%水平。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居住区,重点推进大学城、新区等绿色建筑集中示范区域,实现绿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机关办公建筑、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时,率先垂范,具备条件的按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改造。引导商业开发的宾馆、酒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积极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大力支持节能服务企业和用能单位采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对符合条件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规定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加强既有公共建筑运行监管。积极开展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设计和能耗公示等工作,扩展市级建筑能耗监测中心数据采集的覆盖范围,实现监测数据的采集由市区向各辖市、区延伸。所有建成示范项目按照建设部《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源审计导则》中的能耗指标体系结构设置各分项计量装置,并将统计得到的建筑能耗数据上传至省住建厅监测中心。推广建筑能效测评工作。全面开展建筑能效测评工作,对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中所有的示范项目开展能效测评,并将建筑能效测评达到设计要求作为建筑节能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合格的必要条件。同时,大力培育能效测评机构,加强能效测评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三)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开展可再生能源资源量评估,指导和规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动太阳能、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扩大太阳能利用,将太阳能利用纳入建筑设计标准规范,推广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集中供热水工程,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等。
(四)城市空间复合利用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利用,提高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体现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横向相关空间连通、地面建筑与地下工程协调配合的原则,兼顾人民防空要求,统筹开发地下停车位、公共停车场(库)、商业服务设施、物资仓储、人防设施等地下设施。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权属管理制度。城市新建民用建筑、城中村改造和旧城改造时应按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同步开发地下空间。
(五)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公共客运交通体系。优化城区区域交通设施布局,完善公交线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全面推进和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建设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加快城市公交建设,实现公交站点可达性300米覆盖率50%以上。形成适应风景区休闲旅游功能的慢行网络系统。改善慢行交通环境,提高慢行交通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加强步行系统建设,构建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机动车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的非机动车道路系统。建立便捷借还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系统,实现机非交通运行的空间分离;另外自行车交通作为休闲运动方式,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城市居民的自行车休闲运动文化建设。扩大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服务的范围。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工具。积极推广新能源公交,推进交通工具低碳化,推动公交使用LNG(液化天然气),鼓励混合动力、纯电动等新能源车的使用,出租车实现CNG(压缩天然气)全覆盖,加快淘汰落后交通工具。
(六)节约型村庄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经济适用、集约建设,地方特色、乡土风情,试点示范、逐步推开”的原则推进全市节约型村庄建设。重点集中在农居集中、村庄整治、生活污水治理对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依照省《关于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围绕村庄土地节约、环境整治、污染治理、新能源利用等方面,选择具备条件的村庄开展节约型村庄建设试点,同步开展特色村庄建设改造,探索节约型村庄建设的方法、途径,建成一批环境整洁、自然生态、特色鲜明的节约型村庄。
(七)深入推动建筑产业化和住宅全装修
推动建筑产业化。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按建筑产业现代化方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开工建筑面积的比例每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5年3%,2016年6%,2017年9%)。推广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预制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结构体系,培育发展具有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建筑业企业。鼓励各地政府安排适量用地支持建筑工业化基地建设,推动新区率先在全市建设建筑工业化研发生产示范基地,开展工业化建筑示范试点。研究出台对于开展建筑工业化的企业享受一定的扶持政策,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应率先开展住宅工业化应用试点。推进成品住房。开展装饰装修工厂化生产示范试点、菜单式装修住宅小区试点,研究集装饰装修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装饰装修新模式,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鼓励品牌家装企业、材料企业构建生产加工制作、物流配送、民工培养管理平台,为成品住房质量提供市场保障。在绿色建筑、廉租房和公租房中率先推行成品住房,鼓励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推行成品住房建设,按省《成品住房装修技术标准》实施的成品住房面积占所有商品住宅的60%。
(八)推进城市绿色照明
加强照明设施的改造,推广高效节能灯具和节能控制技术,具备条件的区域,积极推广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对其进行节能改造。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绿色照明信息网络平台、绿色照明管理业务应用平台和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安装路灯照明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路灯照明系统施行精细化管理,提高路灯使用寿命,保证节能、高效、安全运行。
(九)节水型城市建设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重点针对旧城改造,兼顾新城开发,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树立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理念,采用低影响开发(LID)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保护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系统,有效应对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污染。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应制定节水措施方案,采用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节水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根据有利地形、自然沟渠等条件,合理统筹规划建设区域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提高绿化浇灌、道路清洗、景观水体等雨水利用率,规划用地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新建建筑物应当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推广下凹式绿地建设,提倡应用透水路面工程技术,建设区域性中水回用系统,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中水工艺改造,合理建设市政中水供应管网,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和居住社区自建中水处理站。
(十)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
市垃圾处理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总体原则,垃圾源头减量、过程分类、高效收运与资源化处置同步推进,向“分散收集、集中转运、集约处置”方向发展。优化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加强源头分类,按照“三分类法”(可回收物、有毒有害垃圾、其它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完善日常保洁系统,提高日常保洁能力和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运营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城乡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提高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实施对工业固体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监管,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各类废弃物在企业内部的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积极探索污泥资源化途径,加大污泥焚烧发电力度,加快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场建设,有效实现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加快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推广,扶持发展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企业,推广利用建筑废弃物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加强医疗垃圾监督管理。加强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推进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能力建设,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进行规范化升级改造,建立全封闭的收集、运输、处置系统,推进医疗废物收集系统向乡镇、村级卫生单位延伸。
四、推进计划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重点任务推进计划(2015-2017)》
五、资金方案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专项引导资金使用方案(2015-2017)》
六、考核指标
《市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实施方案考核指标(2015-2017)》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领导小组的协调组织职能,统筹协调推进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各辖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分工,安排专人有重点、有步骤地抓好组织推进,确保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加强部门联动。市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积极支持、主动服务,认真细化落实目标任务,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各责任单位,要加强协调沟通,合力解决全市绿色低碳建设推进中的各种问题,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目标考核。建立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层层分解下达目标任务,严格目标考核。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年度目标任务执行情况的汇总分析,牵头部门和各责任主体,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政策扶持。按照市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绿色建筑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对装配式建筑要研究制定符合法定程序要求的奖励政策,对于符合绿色建筑星级标准的项目,可优先享有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返退政策。
在进行交通规划时,不能为了提高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交通速度,而牺牲环境。从某种意义上看,公共交通是一种集约化运输方式,增加公共交通在交通运输中的份额,有利于降低交通污染总量。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从而不断提高交通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增加,能源匮乏问题变得更加突出,所以需要加强对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视,这也是发展绿色交通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在发展公共交通的过程中,出现了服务水平不高、工作效率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因此,需要发挥公共交通在绿色交通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能耗低、运输量大、污染低的公共交通运输体系。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在政策方面,适当地向公共交通方面倾斜,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管理体制,给公共交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给予公共交通业一定的财政补贴,积极拓展投资渠道,提高投资的多样性,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从而有效地解决公共交通发展的资金问题。在公交企业得到财政补贴的同时,应该制定低廉的公交价格,对于特殊人群,如残疾人,可以实施票价减免政策,从而提升公交对人们吸引力,体现出公交的公益性特征,使公交成为市民的主要出行工具。另外,需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等媒介,加大绿色交通的宣传力度,提倡绿色出行。可以举办与公共交通相关的活动,如,无车日活动。鼓励和支持市民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加强公共交通企业改革,正确处理政府和企业间的关系,并给予公共交通企业经营自,构建良好的竞争局势。实施自主经营,企业需要制定各种有效措施来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公共交通,构建智能化公共交通系统。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处理、自动化控制、信息以及通讯等先进技术,开发智能化公共交通体系,不断提高交通的安全性,促使公共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第三,大力发展轨道交通。随着经济的发展,轿车数量不断增加,“乘车难”问题更加突出,有限的道路面积和现有的公共汽车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要想改善这种状况,需要采取多结构、全方位的交通方式。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有助于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也能减少能源消耗,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第四,加强换乘系统建设,积极做好交通衔接工作。绿色交通结构必将朝着快捷、便利、低污染、大运量、能耗低的轨道交通方向发展,提高交通方式的多样性,构建完善的换乘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输效率。
2.生态文明背景下注重步行、自行车系统建设
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是具备“绿色”理念的交通系统,具有环境零污染的特征,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自行车将是为未来社会最流行的交通方式。在城市交通规划过程中,很多人忽视了自行车和步行规划,自行车和步行被挤到狭窄的人行道中,增加了步行难度,有的路段甚至没有设置人行道,只设置了机动车道,从而增加了交通拥挤程度,导致交通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步行街的出现说明规划师对步行系统建设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步行街只是用来满足人们休闲的目的。目前,英国的“自行车运输系统”公司正在研发一种自行车高速公路系统,利用“吹风”的方式使自行车的平均时速达到了25英里,而国内大部分轻型铁轨或者地铁的时速不超过l8英里。由此可知,规划师需要加强对步行系统和自行车系统规划的重视。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提高道路密度,尤其是支路和巷道密度。增加支路有助于推动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的发展,有效了缓解了干道上机动车拥挤的现状;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公平路权,给非机动车提供充足的地方,大力建造适合自行车和步行的道路断面;拆墙通路,从而不断提升出行的便捷度;合理调整部分路段坡度,为自行车出行提供便利;加强基础道路建设,加强对绿色车辆的推广和宣传。
3.生态文明背景下调整土地利用模式
加强绿色交通建设,应该对运输体系进行新的定位,提倡出行使用公交、自行车,或者直接步行,转变土地利用模式。优化城市布局结构,实现多元化、集约化的格局,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市中心建设成为具备较强综合性、就业机会多、生活服务水平高、基础设施齐全且独立性强的功能区,改变城市功能单一的落后观念,避免生活、工作和娱乐等区域各居一端,尽量减少跨区域交通运输量,不断缩短出行距离。将步行和自行车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各区域间的联系主要是以公共交通为主。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布局,尤其需要加强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模式之间的配合。坚持以公共交通和步行等方式为导向,改善城市结构布局,划分专用的步行通道和公交通道。预留轨道线,科学设置公交换乘枢纽,从而为步行、公交以及自行车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将城市服务系统、公共运输系统以及步行等有机结合起来,对于人流量和物流量较大的设施,如学校、图书馆等,建造在公交枢纽站附近,从而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将步行系统和商业服务系统结合起来,发展步行方式,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避免城市无限制地向外延伸,朝着紧凑型城市发展,促使交通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用,从而不断减少能源消耗。
4.总结
关键词:低碳交通 指标体系 构建 评价 层次分析
中图分类号:U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6(b)-0213-02
低碳交通的发展问题涉及到了资源、能源、经济、社会等多方面[1-2]的内容,研究如何建立一套逻辑严密、符合交通发展实际的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近年来,镇江市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与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建设美好江苏生态更高要求相比,与率先打造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示范省的更高要求相比,与打造国家低碳城市的更高要求[3-4]相比,镇江市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措施保障[5]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该文依托镇江市科技局软科学研究课题,基于镇江的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1 低碳交通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指标选择方法
评价指标可选用多种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频度统计法、多元统计法等。
①调查研究法:主要包括收集、归纳、问卷、专家等;
②频度统计法:主要对相关论文与政策法规进行统计,选择频度高的指标;
③多元统计法:主要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通过对资料的分析,结合调查研究法、频度统计法和多元统计法针对镇江市低碳交通发展选择评价指标。
1.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基于镇江市能耗与碳排放预测分析,结合交通运输部的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城市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江苏省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主要指标等相关文件政策,确定了镇江市低碳交通评价指标为基础设施指标、交通环境治理指标、特色性指标三个部分。
(1)指标收集与获取。
指标的收集与获取主要是参考国家相关政策、江苏省内相关政策以及镇江市运输发展相关指标等政策,同时运用调查研究法、频度统计法和多元统计法等选取指标的常用方法来确定的。
(2)指标初选。
依据镇江市交通特色,结合城市交通发展现状,选取合适的指标。
(3)指标筛选并确定。
在满足整体完备性、科学性、层次性、适用性和可比性等原则下,结合专家意见,筛选出最终的指标,详见图1。
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应用层次分析法[4](简记为AHP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分别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重要性的权值(相对权数),求解判断矩阵的特征根和特征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该文以已经构建的一级指标体系为例,通过德尔菲法[6]进行判断矩阵的构造及计算,如表1。
计算各行元素的3次根:
计算结果正交化:
1.4422+1.4422+0.4807=3.3652
1.4422/3.3652=0.4286
1.4422/3.3652=0.4286
0.4807/3.3652=0.1428
可知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
W=
进行一致性检验:
由 MATLAB 计算得出该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可知:
又由 n=3,可得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52
可得=0
由此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可以接受。
故向量W=即为准则层指标权重。
同理可计算出指标层各指标权重。
2 案例分析
根据已经确立的低碳交通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结合镇江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对各指标进行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的加权平均法[7-8]对镇江市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现状水平进行评价,得分为74,具体见表2。
3 结语
绿色循环低碳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涉及众多因素和变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该论文确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模型并进行跟踪分析,结合实际进行科学的评价,研究成果对于江苏乃至全国的低碳交通建设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世界主要城市公共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2] 周伟,Joseph S Szyliowicz.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 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交通:发展中城市政策制定者资料手册[M].钱振东,陆振波,译.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4] Robert Cervero.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experiences,challenges and prospects[R].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Washington D C,2004.
[5] 崔耀杰.基于快速公共交通发展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C].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9.
[6] 武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关键词] 绿色物流发展障碍与对策
一、我国绿色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问题
绿色物流(Enrironmental Iogistics)是指连接绿色供给主体和绿色需求主体,克服其空间和时间障碍的高效、快速、安全、经济的绿色商品和服务流动的绿色经济管理活动过程。其目的和任务是企业在物流过程中要抑制和减轻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甚至破坏,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保证物流企业取得良好的效益。绿色物流从内容讲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也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企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也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绿色物流是以维护地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它从环境的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设计、改进和构建。从性质上讲,它其实是物流管理和环境科学交叉的产物,要求在研究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时,必须考虑到环境问题。它强调和追求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及其全方位的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体现了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物流形态。由于绿色物流在人类历史发展史上极其短暂,在我国则起步更晚,所以不管是在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等“硬件”支持方面,还是在服务水平、规范制度、政策引导等“软件”支持方面,绿色物流都遇到了一些障碍与问题,困扰和束缚着绿色物流的健康发展。概括而言,我国绿色物流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障碍与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
1.观念障碍。是指在物流观念上,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没有与时俱时,摒弃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突出表现是,一方面,政府和领导的观念仍显落后,绿色物流的思想未牢固树立。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绿色物流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虽有物流的思想观念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缺乏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示给我们的是绿色意识、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绿色保障。而作为连接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通道――绿色物流,却鲜有人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2.政策障碍。是指我国政府对发展绿色物流的政策、法规、条例等的制定相对落后,政策的前导性和支持性没有跟上。发展绿色物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是物流绿色化的最强劲的推动者。政府应对现有的物流体制进行强化管理,设计和构建绿色物流建立和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和支持的做法值得借鉴和学习,政府不仅制定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而且还从物流业发展的总体合理化布局上为绿色物流的发展铺平道路。如日本政府在1966年曾制订了《流通业务城市街道整备法》,以提高大城市的流通机能,增强城市物流的绿色化功能。我国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曾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与法规的制订和颁布,但专门针对物流行业的并不是很多。政府应立足于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局限,按照大流通、绿色化的思路来进行全国的物流规划整体设计,以消除物流领域中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推动物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技术障碍。是指我国企业在绿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方面相对落后,物流技术和绿色物流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境保护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在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物流的标准化程度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至于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方面,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二、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性建议
当前我国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既是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应对日益激烈的跨国物流竞争的重要举措,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现代化程度的战略选择。尤其是举世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提出了“绿色奥运”的主题,更使得绿色物流观念深入人心。绿色物流在我国作为新生事物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发展潜力巨大、前途广阔。发展绿色物流,实现物流绿色化,是大势所趋,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急迫而重大的任务。我认为,我国发展绿色物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进程,必须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协同动作的立场出发,方有成效。
1.从政府角度看,应加快和推进我国物流管理体制改革,从宏观上加强对物流产业的统一规划、构建和管理,为绿色物流业的发展创建一个有利的政策环境。当务之急和工作重点是:(1)应从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综合、统筹、全面地规划,制定前瞻性的产业发展规划,以打破各部门彼此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2)应建立一个全国物流协调中心,以统一协调全国的物流布局,消除由于发改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外经贸部、海关、工商、税务等部门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所造成的物流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物流服务方式的非协调发展;(3)应加大税收、用地、信息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在建设投资规模较大的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公共信息平台等项目上,政府可通过投资、补贴等方式参与建设;(4)应加强舆论宣传和物流绿色化的造势,提高全社会的绿色物流意识,通过舆论督导和宣传教育,促使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观念,立足于经济效益和规模化原则,提高物流的社会化程度,支持、促进与监督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5)应规范市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物流企业竞争环境,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努力建设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现代物流市场体系;应建立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规范,支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促进物流规模经济发展。
2.从企业角度看,应培育和增强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促进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物流企业是物流市场的主体,绿色物流的发展依赖于物流企业的成长壮大。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是:(1)物流企业应积极推进联合一贯制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所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联合一贯制可以削减总行车量,克服物流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对环境的消极影响。联合一贯制运输方式是物流现代化――绿色物流的支柱之一。(2)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的物流方式。共同配送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物流;可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可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3)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实行绿色营销,走绿色发展之路。可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4)促进和实现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网络化的发展。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标准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物流的网络化既是电子商务时代物流活动的主要特征,也是基本要求。(5)加强培训和教育,壮大绿色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短缺是目前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企业应克服以往在物流方面研究和投入微乎其微的行为习惯,适度增加物流培训和教育方面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企业应将企业外部的学校教育培养和企业内部的物流实践锻炼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双管齐下、两手抓。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城市;首都;济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F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能源危机、金融危机和全球变暖,给世界产业经济带来巨大挑战,也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识。目前,世界各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三、我国及国外主要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
(一)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
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发展目标纳入“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中,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二)国外主要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
国外主要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为:美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树立低碳产业重振经济的战略选择;日本积极建设低碳社会;巴西大力推动生物燃料业的发展;韩国积极将“低碳绿色增长”作为国家战略。
四、北京发展低碳经济及低碳城市的意义
北京发展低碳经济及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低碳经济及低碳城市有利于实现北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进北京能源消费结构的合理调整,有利于促进北京节约型社会的顺利建设,是实现北京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五、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北京低碳经济的思考
北京要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必须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北京低碳经济。
(一)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北京市要树立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意识,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要进一步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二)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北京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服务经济,降低重化工、医药和造纸业比重并逐步转移至郊区边缘地带,以轻工业、第三产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物流业,组织专业化、集团化的大、中、小型物流区域,扩大对市内外及国际的物流业务,实现千亿元左右产值的支柱型产业,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区域现代服务业区域经济。
(三)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不仅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而且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废渣废尘对环境的污染。北京要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要不断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注重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氢燃料等车用燃料生产技术,清洁煤、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可以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可以引领建筑技术发展,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因此,北京要采取措施,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要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要深化建筑节能改造,要积极推进公共机构节能改造,还要积极建设一批绿色示范建筑。
(五)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目前,公交车、轨道交通、小汽车、出租车、自行车和步行,已经构成了目前北京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所有的机动交通工具中,公共交通是最为节能的方式。以小汽车每百公里的平均能耗为1计算,公共汽车是8.4%,无轨电车为4.4%,有轨电车为3.4%,地铁为5%。因此,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建立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系统对于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积极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有利于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更有利于加大交通科技研发力度,完善智能交通体系。
(六)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影响具有重要影响,公民必须转变消费理念和行为。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因此,必须引导城市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1.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提倡节俭理性的低碳生活方式,使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逐步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合理引导市民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倡导市民按照国家标准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鼓励市民养成随手关灯、废弃物分类、节约用水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切实推动落实公共场所禁烟规定;加强废弃物源头分类及减量化管理,积极探索党政机关、学校、大型商场、宾馆饭店、果蔬批发市场等机构或场所的生活废弃物“零废弃”管理试点。
2.积极引导低碳消费行为。积极引导合理选购、适度消费、简单生活等绿色消费理念成为社会时尚。引导市民选购、使用低污染低消耗的生态洗涤剂、环保电池、绿色食品等绿色日常用品;鼓励和引导市民选购环保建材、绿色家具、绿色照明、以及能效标识2级以上或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家用产品;引导和鼓励市民选购节水型净水器、洗衣机等节水产品;鼓励市民选购小排量、低排放汽车;探索实施“绿色电力机制”,鼓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市民购买绿色电力。提倡市民重拎布袋子、菜篮子,重复使用节能环保购物袋,减少购买过度包装产品;提倡和鼓励市民在酒店、饭店、大型写字楼等场所减少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等产品的使用。要积极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要鼓励城市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同时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六 、结论
总之,低碳经济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因此,北京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转变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实现北京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树立北京低碳环保世界城市形象。
参考文献:
[1]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