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10:39: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2-0350-106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更大程度地获取知识,这是语文教师的最终目的。而在教学中很多原因导致了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经笔者分析,原因如下。

1.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不对应。语文课程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对学生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语文运用能力的要求,语文课程目标则应该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达到以上要求。所以,语文教学不只是简单地教学,它需要有较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不是漫无目的、盲目地去学习,它更应该更加直接地指向课程目标。只有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相对应,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较强的语文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不能紧紧呼应。教学内容应该是由教师组织准备、为达到语文教学目标而所需要的课程资源。大部分语文教学内容是以教材、教师课堂教学为载体的。而不同教学内容的选择,或者切入角度的不同,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教学结果。而不同的教学结果又直接导致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比如,需要表现出语文的文字美,引导学生对语文的美感产生兴趣,那么教学内容就不能过多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深度与广度,否则,不仅不能突出教学目标,反而让教学过程变得毫无重点,甚至繁冗苛杂。

3.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不一致。语文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主,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从知识、技能、素质、价值观、民族精神、信仰等多方面培养。而如今教学评价多为片面甚至错误的,比如以成绩论成败,以分数为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忽略了能力、素质等更重要的方面。以上错误的教学评价是与正确的教学目标不一致的,但是,它却能影响教师,让教师采取错误的教学目的与方式,不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盲目地重视成绩,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正确性与效率。

语文教师应当明确目标,确立正确积极的教学内容,要以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思想价值观。因此,只有确定好了教学目标,才能更加有效及正确地完成语文教学工作。

一、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课程标准,领会教学大纲所表达的内容,再联系教学实际,来确定一个优秀的教学目标。

(一)明确语文教学关键所在

语文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信息,重点发掘语文教学中隐含的学习价值,重点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与表达能力,重点完成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适当地弱化其中比较次要的东西,不能让一些附属的内容喧宾夺主,从而让学生无法把握教师教学的中心思想与关键之所在,让学生浪费更多的精力与注意力浪费在如何筛选有用的课堂内容区学习,降低学生的失误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在讲到一些历史名人时,我们需要重点对其语文写作技巧、文字运用功底、表达方式研究,至于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以适当地淡化,不用当做课堂重点来打探奇谭,红花应需绿叶配,但是绿叶过于繁茂,也会影响鲜花的盛开。

(二)明确总目标

语文教学需要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教学内容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从而能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去汲取知识。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有各种目的,但是所有的教学目的都要以最终的教学目标为准。比如,在一些散文教学中,最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去学习语言应用以及表达方式,而对于作者中心思想与感情走向的理解与学习则不是主要目的,可以作为一个小的分目标,但是最终还是要向主目标靠拢的,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有序而高效。

(三)结合教学实际

教师教学不能原版照抄教学标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来丰富教学内容,根据更多的教学内容去丰富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正确地来完成教学目标。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选择最合适的教学策略,让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去学习去接受和理解。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所以,一个优秀且合适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更好的互动教学中,充分训练语言感知、理解教学内容特征,甚至提升学生思想水平,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也应该丰富教学策略,比如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角色互换法、引申教学法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且有效地揣摩教学教学内容与情感表达。

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一个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师有条不紊地去组织教学,才能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去筛选自己需要理解学习的知识。清晰的目标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去学习、理解、思考,让学生处于一种更主动更积极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生动而充满灵性的,过于死板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无法将学生情绪与课堂教学充分融合的。所以,教师要适当调整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引导学生情绪与兴趣,将预定目标与教学过程灵巧结合,将多姿多彩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正确评价课堂教学目标

正确的语文教学评价既应该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也应该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仅仅只去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收获程度,也应该评价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提升,还应该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努力程度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才能引导教学目标更加正确与客观的确定。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采取正确的教学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才能让语文教学更加高效与正确。

参考文献:

[1] 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山林.语文教学内容辨证[J]语文建设,2006(2).

[3] 胡卫平.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课堂教学影响因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

第2篇

关键词:系统化;时效性;思维

我们的老师为了上好一堂公开课而殚精竭虑,怎样突出教学重点?怎样组织教学内容?怎样设计问题?当然这些是必要的,但是我认为,决定提高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不是“搞突击”,而在于平时的准备。我们老师要注重平时的学生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到考试的时候来突击,要科学的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时间,什么时候预习?什么时候复习?全部要有一个科学的安排,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规划,才不至于到学期结束时不知道学了什么。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这无疑会让你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自如,学生可以在老师不在场的时候,都会自发的去学习。

一、对每一节课,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

我们常常听某位老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几天的时间。其实,更重要的是,我们终生都要为这节课做准备。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地读书,跟书记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贝壳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在你科学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式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这里的问题还不仅仅在于数量的增长,数量还可以转化为质量。

教师知识越宽广,在讲解教材是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注意力: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在怎样学习,他不仅在教书,而且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我们老师要注重平时的学生习惯的养成,而不是到考试的时候来突击,要科学的安排好学生的学习时间,什么时候预习?什么时候复习?全部要有一个科学的安排,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有规划,才不至于到学期结束时不知道学了什么。

二、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那个班级里有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语文就会成为学生最喜爱、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情。一方面,在备课是努力抓住知识结合点和线索。

另一方面,不断得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创造者的愿望。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态度冷淡的学生们的意识,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每一位老师都应当把自己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让他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这无疑会让你的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自如,学生可以在老师不在场的时候,都会自发的去学习。

三、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部分之一,我们经常听到某位老师在课堂上呼喊: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但未必学生真的就做到了。真正要控制学生注意力,就要让学生保持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因此,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导火索”,让学生边听讲,边思考,学生思考越积极,学起来就越轻松。反之,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如果上课时老师单靠知识的本身去吸引儿童,可能力不从心。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设法让学生的思维与我们所讲的知识发生联系,使他不感到陌生,使他有一种想了解更多的欲望。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小时候听刘兰芳讲的评书《岳飞传》和《杨家将》,听完一场迫不及待想听下一回。学生也是这样,我们要想使他在课堂上保持比较长的注意力,你就要将学的内容与他所掌握的与这一部分有关的知识发生联系,在他的内心产生共鸣,他就会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会越集中。

要想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还要做到:

①直观的教学手段的运用;

②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使用生动、形象、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抑扬顿挫的语调,合宜的体态语等,让学生愿意听,并且感觉常听常新;

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素养和情感: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

④思维的引火线: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广度,老师在讲授新知识时,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与新知识“挂起钩来”,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学生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积极。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化难为易;突破重点;多媒体;有效性

伴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化、持续化和健康化开展,多媒体已经成为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如其分的运用多媒体,可以有效的变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为绘声绘色,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起到锦上添花之效果。下文是作者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巧用多媒体构建学生学习兴趣的氛围。

1 调动学习兴趣。在识字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构建形象生动的氛围,将学字的过程转化为形象生动的过程,并因势利导,生动的氛围,优美的节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识字的欲望和乐趣,为善学和乐学夯实基础。

2 突破重点和难点。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效果,彰显教学重点。比如:在讲解一些韵母之间的异同时,可以通过标注或者染色,以此提示学生进行拼读时注意发音的变化,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促使学生在生动有趣和欢声笑语中记熟一些发音规则。

3 增强读写训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将课文内容录制下来,引导学生进行模仿朗读,在朗读的初始阶段,可以一边播放,一边朗读,在第二次朗读时,可以通过一些重点词汇或者声音的变化提醒,在第三次朗读时,学生可以依据动画变化进行自主朗读。由此一来,学生可以又快又好的读得准和记得牢,此外,在进行写字训练时,可以运用一些多媒体课件的形式代替教师传统讲解,此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将更加显著。在醒目的提醒和优美的旋律中,学生爱上写字。

4 增强语言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往往无话可说和无从谈起,有鉴于此,在日常作文训练时,作者在讲解完课文后,引导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一些中心思想和表现手法描绘现实生活中一些熟悉的事物。在初始阶段,先让学生观看相应的动画片,然后小学语文教师因势利导,通过这些生动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学生思维瞬间被打开,他们争先恐后的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续写,在课文中的一些写作技巧和优美词汇被广大学生成功运用。此外,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构建适宜的氛围,在一种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氛围中促使言语的有序、有理和有情。此外,学生还可以彼此分享各自心得体会,并将这些心里体会进行讨论、写作,促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享受乐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可以起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涵盖古今中外,有很多内容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和难易理解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的传播、储存和重组教材知识,将那些间接的知识转变为直接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功能的多样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又快又好的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缩短教学过程,进一步优化语文课堂。充分结合小学生年龄小和形象思维等客观条件,他们对一些关键性词汇理解有限,因此,借助于多媒体,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将那些繁琐和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和生动的材料,促使那些静止化和抽象画的语文知识转变为动态化和具体化。进而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关键性词汇和段落。进而强化记忆,为他们以后的听、说和读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借助于多媒体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点。

多媒体独具的图形和动画功能,有利于将这些小的、静止的、慢的图形转变为运动的、大的和慢的。学生细致观察,学生置身其中,可以接受大量语文信息和获得清晰感觉,这些图形、动画、声音、文字等配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教学重点和难点迎刃而解,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四、借助于多媒体增强学生能力。

1.增强学生查询和收集信息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作者时常设计一些开放性促使学生积极收集和查询信息的内容。

2.拓展发散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单存依靠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进行鉴赏课文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作者将教材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在细致观察中形象理解教材中的词汇和段落。

第4篇

一、多读多背,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改革不意味着否定传统方法,改革,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多读多背法不可丢,既要大量地课外阅读,也要有感情地诵读。“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的确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广泛阅读的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课堂教学要重视诵读。北京著名的特级教师韩军强调语文要“美吟美诵”。有幸听过他讲授《南来北往》以及朗诵杜甫的《登高》,他那饱含深情的朗诵,早把学生引到了那特定的境界,诗的意境、诗的感情基调不待讲析,自然呈现。这样的朗诵,不单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有效方法,而且能将语文学科的独特美展现出来,能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妨借鉴古代私塾先生的做法,先不急于讲解,先让学生“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摇头晃脑,或婉转,或铿锵”,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语言美,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结合教师的点拨理解文本,方可学好语文。背诵,也是学好语文的根本之法。没有大量的背诵,也就不会写出跨时代新作。语文教师多组织、多指导学生广泛阅读,重视朗读,督促背诵,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引导学生课后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应立足于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们都知道自古没有哪个教师单凭课堂就能让学生学好语文,引导学生课后学习语文便显得尤为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意味着学生要学好语文,需要改变语文学习的方式,到生活中到实践中学习语文。首先,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环境,通过开展那些内容带有综合性形式、带有活动性的课,引导学生课后学习语文。比如利用中秋节开展“诗文朗诵会”,学生需要课后搜集有关中秋的资料,搜集有“月”意象的诗句,有的还利用网络观看近年的“中秋晚会”,这一准备正是引导学生课后学习语文的过程。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处处留心皆语文。指导他们关注生活、贴近生活,特别是寒暑假和节假日后,开展“生活见闻与感悟”的交流活动,促进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三、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作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第5篇

语文教学的境界美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倾注的情感、创设的课堂氛围,为教育境界美的形成起了决定的作用。

语文学科偏于形象思维性。如学生读《山居秋瞑》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时,不同学生根据阅历,生活就会有不同的美的感悟和美的体验。而如果老师借诗描绘景,借助多媒体、画面、音响等。学生获得的就不仅仅是体验,而是美的愉悦性。美得动人最主要的是以情感人。“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教学内容抽象枯燥、学生情绪不愉快,更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教学中,“情”始终要贯穿其中。教师在备课、讲课中,都要倾注感情、进入角色。要让学生“入情”教师就必须先“入情”、先“动情”。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文章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全面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如讲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不了解艾青幼时被寄养的经历,思想变化和写作背景,就难讲好作者在诗中抒发的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忧郁和沉痛之情。讲课时,用情真意切的讲述引导学生“入情”;轻重起伏速度相宜的语调能给他们带来美的愉悦。结合教材特点,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勾画并欣赏文段中优美、精彩的语句,藉以学生奋发向上的力量和美的享受。教学中还要坚持美的创造性,如在教学《孔乙己》,指导学生给课文配风俗画,或曰酒店一角,或曰偷书被打,给课文配人物画,或画孔乙已,或画店伙计,或画掌柜,学生们都感到有兴味,有收获。还有部分学校蓬勃开展的编语文课本剧,演课本剧活动,更是激兴、染情、增智、益智的综合,既能活跃语文教学的过程,也能强化语文教学的效果,这就是美的创造。创造出独特的教学过程,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坚持美的愉悦性,使教学生动活泼、兴味盎然,学生也就肯学、乐学。

其次,有效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想象力; 培养

想象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感知所获得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并未直接感知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人脑对已有的表象重新组合建立新形象的过程。而任何新形象的形成都以感知材料为基础,想象是人在已有的表象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深入文本内容,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如给课文安排一个不同的结局,或给课文写个续篇,或将课文略写的地方充实些细节内容,或改写神话故事、古诗等。如给《最后一课》续写结局,班上一位小男生竟然把韩麦尔先生想象成“五号特工组”中“马云飞”式的传奇人物 ,在他的改写中阿尔萨斯人们也过上了由被奴役到胜利解放的全新生活。2.积累材料,丰富记忆表象。描绘情境有赖于丰富的想象,而想象又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实践经验和知识为基础。表象是想象的基础,记忆表象的储备越丰富,对想象的发展越有利,如果表象贫乏,想象就会枯竭,因此,积累材料是发展想象的第一步。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一个人的记忆表象储备越多,他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①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再造想象的发展对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想象则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一个创造想象贫乏的学生,他思考问题必然思路狭窄,也不可能有很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想象力比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②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都离不开想象。从广义上说,所有的阅读都是一种审美活动,由于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只能间接地存在,学生必须把那些文字符号首先转化为可以具体感受的形象,因此,阅读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心理活动,可以说,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阅读。在作文过程中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更离不开想象这种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很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3.做读书笔记。只有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挖掘其丰富的想象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初中生想象力的培养,这不仅只是对想象力的注重,更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知识、能力的注重;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就能够更快速地学习好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学生的想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想象越丰富,对教材的理解就越深刻,就越有创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象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借助形象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的内涵,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社会生活是丰富想象的另一部好教材。我经常叫学生注意家庭、学校、社会上发生的事,无论是看到的,还是听到的,都要细心,以增加知识和经验的储备量。5.鼓励学生阅读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阅读课外资料是丰富想象的一个快捷有效的途径。课外阅读会为想象力的发挥奠定坚实的基础。 6.教师多设计一些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如教学《端午的鸭蛋》时,我让学生给文中作者汪曾祺家乡的鸭蛋做一则广告,“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油红蛋黄吸引着我!”、“高邮鸭蛋,鸭蛋中的战斗鸭蛋!”“高邮鸭蛋,暖暖的,很贴心。”

想象力就是在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构成形象或独立构思出新形象的能力。简言之,就是人的形象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让学生根据课文语言文字产生想象,因此,我们发掘语言课文的有利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开拓精神。

7.利用课文插图,启发想象力。低中年级的课文中,插图常常和文字一起组成看图学拼音、看图识字、看图学词学句、看图学文、看图说话等教学内容。凭借课文插图,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他们进行大胆想象,尽可能的让插图动起来。

布莱克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的进步诗人和画家。他从小喜欢想象,六岁那年放学路过一座公园,在夕阳的余辉里,树木花草呈现出一片迷离的五彩斑斓的颜色。这情景让小布莱克目荡神迷,顿生奇想,眼前出现了一片美妙的梦幻:许多漂亮的仙女身穿彩衣,生着翅膀,在公园里嬉笑游戏。这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奇妙的想象世界。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能为学生插上遐想的翅膀,丰富学生的想象。如教学古诗《登鹳鹊楼》时,先介绍鹳鹊楼,然后逐句理解。上联就登楼所见,以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把黄昏时的一片雄浑开阔景象熔铸在十个字里。下联:诗人由眼前壮丽景色,又想到了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于是又吟唱出极富哲理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不仅倾注着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且富哲理意味,给读者提供了联想的广阔田地。在学习了这首诗后,学生思维活跃,脑海中出现了壮观的景象。这时,让学生把诗意绘成图,能加深对诗句的理解、记忆,更加体会其真实内涵。不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输入的信息在大脑中形成了特别强烈的优势兴奋中心,此时,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汇成一幅图,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写作能力 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以下是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积累名句,厚积薄发

部分初中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傻了眼,“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脑子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其实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妙难为无米之炊”,自然写不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积累名句就是个好方法。“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积累名句对于写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恒,切忌间断和疏忽。否则,就有可能让有价值的材料白白遗漏。

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卡片法就是将阅读时读到的格言、警句、谚语等自己认为有价值而实用的东西记在卡片上。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可以供作文时使用。

二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资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等抄录下来。做摘录要按原文实录,不得增添、删减、更改原字句和标点符号。课外书浩如烟海,阅读时应有所侧重。《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推荐的名著应作为主要阅读篇目,要求学生尽可能都找来阅读。

不管是采用卡片法还是摘录法,最后都要注明出处,如书名、页码、出版社、版面、出版时期及作家姓名,便于日后查实。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二、扩写仿写,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新探》关于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保持这种热情、这种兴趣、这种自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扩写和仿写。扩写可从短语扩展入手。短语是由词组合而成的。最基本的组合是两个词,但短语的组合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教材”“认真学习语法”是三个词,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我们认真学习语法”是四个词。这些多个词的组合实际上是由两个词组合扩展而来的,这就是短语扩展。在扩展练习中,老师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的热情,挑选一些简单易扩展的词语让学生自由扩展,或是让学生随意写出自己认为容易扩展的词语进行扩展,鼓励他们敢说敢写,让他们乐于表达。

在引导学生扩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仿写。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要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仿写句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三、不限文体,易于动笔

《语文课程新探》中写作教学的策略提出“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学生普遍怕作文,为了打消怕的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文等都可以。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

四、修改润色,文从改出

修改,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一环。不少学生将写作当做负担,勉强完成任务后,不愿修改文章。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主张文章要自己改,多念多改。他说:“写好以后,念他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作文认真的同学,大都有相同的体会:文章写完后,细读一番,就会发现一些毛病;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会变得好一些。这正是“文从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

修改文章,考虑的地方很多,例如观点的斟酌,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推敲等。老师开始指导学生修改时可以从语言修改入手,通过修改,使语言变得准确、清楚,使人看了明白。着重考虑:用词恰当否?句子构造合理否?句子连贯否?层次清楚否?语言得体否?让学生将“写”与“改”结合起来,将“改”当作“写”同样重要的环节来完成,打破“文章修改是老师的事”这种陈旧的观念。做到“三分文,七分改”,写得称心,改得如意,使文章增色。学生学会了修改,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无定法,但要得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只要能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乐于动笔,易于表达,说出真心实感的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变革 创新 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 3)02(a)-0144-01

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是变革的前提,活是创新的基础。迎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广大教师正在不断地学习新理念,尝试新方法,力求新突破,努力构建一个活生生的语文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法很值一试:

1、转变教师的角色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唯我独尊,要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答对的,我们要给予肯定;答得有创见的,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表扬,想得比老师还要高明的,我们则虚心听取。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学生的朋友。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才能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营造出活泼的课堂气氛。

2、呵护学生的灵性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某位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符时,往往会遭到老师地责备,甚至有些学生的大胆想法会被老师认为是无稽之谈。这样的处理方法对学生来说无非是“当头一棒”,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日积月累,会使我们的教学失去活力,学生失去灵性。如有位老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只有一个学生回答变成春天。结果回答成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认为是胡说八道。这个老师的做法令人悲哀一唯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地打击了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真的因此少了一位诗人。因此,我们要处处为学生着想,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鼓励。当他们有发现时,要给予肯定。当他们遇到挫折时,要给予帮助。要让学生觉得你是可以信赖的人,是可以倾诉的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话可说,甚至无话不说。

3、学会欣赏、包容、沟通与变通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拥有欣赏和包容的情怀,才能创造出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翅膀无拘无束地翱翔,也只有欣赏和包容。才能使教学机智在诙谐幽默中,令人心荡神驰。教学机智本应是幽默的,而幽默正是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表现出来了智慧才情。

所谓沟通,在教学机智上表现为师生之间的心领神会,心心相印,是师生双方向精神世界的贴近和融入。有了沟通,也才有了对突发事件的巧妙转化,嫁接,点染和提升的前提,从平常中生成不平寻常的意义。这就是变通。变通是教师机智中最富魅力的一页,他常常是化平庸为亮丽,化腐朽为神奇“生花妙笔”。它犹如一朵飘荡的云,在灿烂阳光的点染下,刹那间化为一片诗请画意的彩霞。欣赏与包容为教学机智营造了土壤,沟通为教学机智的生成提供了中介,变通更为教学机智的运用提升了价值。

4、挖掘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社会生活中凡是与人有关的活动都是语文学习的材料的资源。都能转化为语文学习的过程。如旅行、参观、访问、郊游等,无一不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所以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跨出校门,涉足社会,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到工厂和实验室去参观,到街头去当宣传员,到乡间田头去干活,到名山大川去游览;从城市到乡间,从喧嚣的生产车间到寂静的图书馆,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到虚拟的网络空间。当然,每次社会实践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有具体的主题,有周密的计划,有切实可行的步骤。绝不采用“放羊式”的管理,放而无度。

走进名家,研读经典。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学生大开眼界,兴趣倍增,由厌学语文转而爱学语文。作为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物质条件,解决学生“无米”的问题。比如订一些报纸杂志,办一个班级图书角,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图书室看书等。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科学指导,每次阅读什么,阅读多少,怎么阅读,都要有“量”的规定和“质”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形式各异的活动,让学生有充分展示阅读效果的机会和场合。如组织“朗诵会”、“文学常识大比拼”、“课本剧场”、“读书笔记展示”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始终是一个导演,而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

5、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教师而言,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学会“藏拙”。长干朗读的,在“听取蛙声一片”中让学生汲取信息,体会感悟,提高技能,获得美的享受;精于写作的,要写下水作文,现身说法,给学生当好示范;善于诱导的,要巧设疑问,引生入胜……就学生而言,教师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能力、个性、特长及优缺点等。在备教材的同时还要备学生,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6、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是提高语文教学必须具备的条件

语文老师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实施教育、劝告、说服和建议等所能引起学生作出预期反应的一种心理力量和精神力量,是影响教育效能的重要因素。语文老师只有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教育与具体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采取有效方法,才能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提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