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3 16:32: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分子生物学的主要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医学;高等院校;中医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实践
1教材的选择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工具,因此选择合适的教材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开设中医学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时,我们选择了供中医药类专业使用,由唐炳华,王继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分子生物学》作为教材。该教材承接医学院校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深入和系统地介绍分子生物学的理论、技术和应用,注重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符合中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增强了教学效果。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现代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前沿性学科,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发展成果日新月异。因此如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将基础性的教材内容与最新研究成果的补充增添内容融为一体,是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5]。近年来,以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分析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组学以及大数据分析的技术手段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广阔的视野。这使得现有的教材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我们根据长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经验体会,编写了针对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医学分子生物学的专业授课为明确对象的《医学分子生物学》教材。本教材在突出前沿和实用为原则的前提下,缩减了同类教材中普遍出现的与技术细节相关的大篇幅内容,而对理论和原理部分进行了扩展与强化;注重讨论与疾病和临床案例或相关问题的联系;根据对分子生物学发展趋势的把握,尝试了对系统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的介绍[1]。目前,该教材已经在本校医学各专业使用了近1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的优化
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概念抽象,内容繁多、新概念、新技术及新进展不断涌现。在有限的学时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知识及技术相互渗透,并兼顾新知识的传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配合新教材的内容,重新修订了大纲和教案,精选了7个专题,以“基因与基因组”,“基因组稳定性与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作为学生学习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的基础;随后通过“基因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基因克隆与基因体外表达”介绍多项分子生物学中重要的实验技术;与医学紧密联系的“肿瘤分子生物学”;包含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前沿知识的“生物组学与研究方法”。确保课程内容既丰富全面,涵盖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又避免重复,还具有前沿性。
3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1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中有很多需要掌握的概念、原理和技术,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感觉学习枯燥,不能深刻理解概念,缺乏学习兴趣。相较于以往传统的板书教学,多媒体形式更灵活、内容含量更丰富,可以通过幻灯片、动画、视频等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量[6]。例如在讲授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的基本原理时,仅有文字描述,甚至示意图都不能让学生很好的理解PCR技术是如何把目的基因扩增至100万倍的,在讲解原理后配合PCR扩增的多媒体动画,生动形象的展示PCR在每一轮循环中DNA新链合成的过程,数目变化,最终是如何达到100万倍的。这样就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化,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了学习兴趣。
3.2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
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基础医学各个学科如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药理学以及临床各学科都有广泛的联系,相互交叉与渗透。所以要透彻理解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精髓,必须将这些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有机地贯穿到相应的原理和概念中去。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涉及生物化学课程中讲过的核酸分子重要的特性即:核酸的变性和复性。我们在讲授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之前会带着学生复习核酸分子变性和复性的概念,然后引出核酸分子杂交的概念,再进入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的介绍。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又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了新知识,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跨越学科的界限相互联系在一起。
3.3突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运用分子生物学相关知识与技术研究中医学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目前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辨证论治学说、中药临床应用、中医临床研究等方面,对推动中医理论向现代化迈进有着重要的意义[7]。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背景相对薄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体系、兴趣以及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针对性的进行讲授[8]。在给中医专业的学生讲授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讲解过程中穿插中医药研究中实际案例,如在讲解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时,引入科学家利用PCR和RFLP技术作为分析手段对黄芪亚族和甘草亚族亲缘关系的研究。在讲解人类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成果时,介绍利用蛋白芯片技术来鉴定中药品质、分析中药成分;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中药治疗前后疾病相关基因位点的变化,筛选中药作用靶点。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重要性。
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代的发展对分子生物学教学不断提出新要求,对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新标准,迫切需要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9]。因此,针对当前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在基础研究、临床实践中应用医学分子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为今后学生科研选题或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我们还鼓励有能力的学生阅读相关英文专业书籍、和专业文献;参加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所做的学术报告,增加学习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双语教学 实践与体会
双语教学是指使用两种语言作教学用语的一种教学方式,其最终目标是学习者能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1],[2]。使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某课程教学的本科双语教学,是为提高大学教育质量而实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跟上国际科技发展的步伐,使我国高校尽快走向国际化,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并要求对于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更要尽早进行双语教学。2005年在《高等理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指南》中规定理工科基地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包括课程体系与内容、立体化教材等内容。要求在全国高校推广和开展双语教学,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些高端技术领域的学科,争取在短时间内实现外语教学课程比例的大幅度提高。
常熟理工学院是一所以教学为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学校在2009年和2015年分别通过了本科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虽然在教学资源配置、教师专业素质、学生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水平方面无法与国内重点高校相比,但是学校因地制宜,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探索出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培养模式。积极开展教学内涵年建设,做好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双语教学也是学校适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开放性、国际化教学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分子生物学是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中最具有活力的前沿学科之一。为引导学生学术视野跟踪国外学术前沿,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水平,2014年起在生物工程专业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课程,至今已开设两届,学生人数接130人,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总结了进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和体会,为国内同行开展相关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一、生物工程专业《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以分子生物学为先导的生命科学正经历新的发展阶段。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功能,并从分子水平上阐明蛋白质与核酸,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基因表达的机理科学,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和渗透的前沿研究领域,已成为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理论课。通过双语教学传授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掌握专业领域内足够量的成熟专业知识和专业词汇,培养学生直接从英语专著或学术期刊上获得更多或更新知识能力;学习专业英语表达方式,提高学生书面英语写作能力,使学生获得最重要的专业知识交流能力。双语教学作为培养21世纪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重要教学模式,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生物工程专业教育中开展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国外先进的教育资源,创造与国际接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直接接触本学科先进的专业知识,更快、更准确地接近学科领域的前沿和核心知识体系,掌握本学科的国际研究动向,从而培养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将双语教学模式应用到分子生物学的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直接了解国际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热点问题和先进的研究方法,更有利于学生以后有机会进行学术研究与国际交流。
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
(一)《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分子生物学重点内容以中心法则为主线,集中阐述DNA到RNA再到蛋白质合成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以及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涉及的维持和调控机制。我们确定了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Introduction;(2)DNA Structure;(3)Genome and Genomics;(4)DNA Replication;(5)The Mutability,Repair;(6)DNA transposition;(7)Transcription and RNA processing;(8)Translation;(9)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10)Molecular Technology。课程内容反映了生物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还增补必要的生命科学的新技术、新进展,充分反映生命科学最新知识,实现了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双语教学中应用较广的授课模式三种[3],[4]:(1)沉浸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完全使用非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2)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刚入学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3)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学生入学以后部分或全部地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从专业英语词汇入手让学生多接触专业英语,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学习,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专业英语的水平[5]。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语法知识不扎实,听说水平更差,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中,初期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保持型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英文基础,控制好中英文的比例,以汉语教学为主(60%)、英语辅助讲授(40%),然后逐步渗透;课件采取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板书也用中英文对照,适当使用英语课堂用语和分子生物学专业词汇,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逐渐适应、接纳双语教学。双语教学中、后期,学生对于英文逐渐适应,逐渐增加课件中英文的比例,讲解时逐渐增加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述,教学模式设计为“英语、汉语并重”过渡型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要经常和学生交流,跟踪教学效果,适时调整教学环节使用外语的比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选用的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选择合适的教材是体现双语教学特点的关键之一。对于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重点高校,双语教学最佳是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不仅能够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研究成果,而且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背景讲解。但是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困难,原版教材在内容编排、教学重点等方面与应用型高校需求不尽匹配,难以找到与教学大纲要求一致的原版教材。我们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采用中文教材为主,辅以英文原版教材作为重要参考,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体系,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我们采用由赵亚华编著的《分子生物学教程》作为主要教材,同时选用了国外优秀教材Turner等编著的《Instant Notes in Molecular Biology》(3rd edition)作为参考教材,该参考教材重点明确、主线清晰、脉络分明,语句自然易懂,简明扼要、便于记忆。
(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很难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很难培养起学生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可充分发掘学生自身潜力和能力。分子生物学内容新颖而庞杂,每一个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科学实验做支撑,将学科概念、理论等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生拓展思维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因此,在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了多元化的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通过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角色,使学生通过自觉思考获得知识。把讲授课和讨论课有机结合起来,适当给学生布置讨论专题,让学生查阅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专题准备,在有限的课时内适当给学生专题讨论发言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种形式互相交流,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为了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采用直观、形象的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用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课程网站
现有的英语水平使学生接受双语教学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实施双语教学应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借助于动画、图片等,以生动、活泼、直观的形式进行教学,使所讲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多媒体技术用于双语教学,便于生动、形象地表述深奥、抽象的理论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增强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效果。在课件中大量使用英文词汇,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结合课程进度,介绍国际当前分子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能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利用毕博平台,建立了《分子生物学》课程网站,将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电子教材,以及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链接等展示在网站上,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及深度。在网站上有师生互动区,师生可以通过平台交流互动,还布置思考题和练习题,学生通过认真完成习题,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五)课程考核方法多元化
课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积累、夯实专业基础,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课程考核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方法。结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综合评定是很有必要的。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弄懂专业外语,同时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所以,课程的考核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加大平时分的比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期末占50%~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发言、课堂小测验、翻译、课件制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等;期末进行笔试,其中英文考核题目占50%,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行答题,用英文答题者适当加分,考查和督促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开展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体会
开展两年多的《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体会到双语教学的关键是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不降低专业课的教学质量。而应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相比重点高校的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体要低,如果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而盲目追求英语在教学中的比例,教学质量肯定受较大影响。保持型双语教学是平衡使用两种教学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充分重视学生外语基础较弱的特点,根据学生认知程度平衡掌握两种语言的使用,地方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开始时使用中文教材和外文原版教材,最终还是要根据实际是自编双语教材,可以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得培养需求、教学大纲选取原版外文教材中的章节重新编辑,并对部分专业词汇进行注释,还有对难度的内容用中文解释。而自编双语教材的好处在于学生可直接对照教材自学专业外语。“英中互相参考对照型教材”比较能够符合针对具有中等或中等偏下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6]。我们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选取英文原版书中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Gene(7th edition)中的一些章节内容,进行专业词汇和知识点的中文注释,作为以后的教学教材。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基本上要用中、英文重复讲解,在不减少教学互动环节的前提下,教学信息量会大大降低,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进程较缓慢。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学习专业词汇和理解课文段落,对于《分子生物学》这种信息量和知识量都极大的课程,这就意味着为了传授相同量的信息与知识,双语教学需要更多的课时量,应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学时数。学校在教学内涵建设中非常重视双语教学的课程,在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中,对双语教学改革作为优先支持项目,鼓励教师尝试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虑到双语教学相对于中文讲授难度较大,备课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时津贴上给予政策性倾斜,计算工作量时双语课程比普通课程给予1.4的课程系数,以鼓励双语课教学的开设,充分调动了老师开展双语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马德滨,张海秀.地方性本科院校生物科学专业“双语教学”的多元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163-164.
[2]葛亚东,葛雅丽,王鹏,朱国萍.分子生物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8):1251-1254.
[3]徐启江,丁国华.双语教学模式在分子生物学课程中的实践.中国林业教育,2008,5:57-60.
[4]马丽,明东风.地方本科院校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2):86-88.
关键词:高师院校;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269-02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由遗传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学科。为了使地方性师范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更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实施实验课程的改革非常迫切。
一、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中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就生物技术这个专业而言,教学改革的力度还不是很大,作为地方师范类高校在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如下的问题:
1.入学新生在生物基础知识方面特别是实验技能方面的差异性较大。分子生物学实验对操作者有很强的专业技术要求。在高中阶段,不同地方高中在人力、条件、政策导向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高中学生在生物基础知识方面特别是实验技能方面出现明显的分化。有的地方高中,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较为重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国家生物方面各项技能竞赛。有着这种学习背景的学生在大学面对分子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这些学生动手能力很强,积极参与并配合教学改革,对创新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相反,对没有任何实验背景的学生,他们对于实验教学改革不关心,对创新实验兴趣不高。
2.学生参与机会较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课程也逐渐被重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同和落实,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一言堂”和“八股文”式的实验讲授模式被逐渐取代。但是,一些冠以“活动式”、“多媒体”、“创新式”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实验课堂教学改革,本质上仍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实验报告仍然沿用“八股文”式的书写方式,实验结果仍然需要标准答案。这种情形下,大部分仍旧是教师演示,学生动手较少,使学生感到缺少生机。
另外,学生动手少的原因可能和硬件条件有限也有很大关系,一人一台PCR仪显然在很多地方高师院校是空中楼阁,在这种条件下,很多实验就成了演示实验,学生只能观摩学习。
3.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地方性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所修学分较多,课程设置相对较紧,而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耗时长,过程比较烦琐,平均每次实验都要在3―4小时,甚至更长,所以学生的时间安排大多放在晚上来进行,相对时间安排有些不当。
同时,实验课时设置也不是十分合理,每个实验均按2个课时处理,对分子生物学一些实验,尤其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来说,显然时间是不够的,这样紧凑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大大打了折扣。
二、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进措施
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改革,我国绝大部分高校还处于摸索和实践阶。在实际教学过程,我们结合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现阶段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措施:
1.加强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训练。(1)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实验。为有效解决地方性高师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的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所存在的问题。避免实验课程与基因工程、遗传学等实验课程重复,我们根据首先应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选取重难点,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的系统实验,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2)小组上课、小组考核。学生应进行小组的划分。在小组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完成药品准备、培养基制备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明白实验的原理和完成实验的关键点,做到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加强学生“三基”培养。这样一个全过程综合了微量可调取液器、旋涡振荡器、高压灭菌锅、PCR仪、台式高速离心机及微量离心机的使用、微波炉、电泳槽和电泳仪、凝胶成像仪等仪器设备的操作和溶液制备。(3)增加综合性实验。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仅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此外,指导老师课前认真备课,做好预备实验,明确每个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对实验的基本技术、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要重点讲解,对关键技术环节和操作要进行示范,使学生做到规范操作,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力的目的。
2.结合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优化教学方法。目前,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书中的实验内容大都是验证性的,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操作,实验报告按固定格式填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方法方面注重动手实操,提前预设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根据学生爱好,提前预设实验。结合高效课改模式,每次基础课结束前,我们在班级做个统计,让同学根据自己爱好,选择实验。根据统计结果,我们预设几个小的实验。同时,每次实验前要求每位学生进行预习,对实验进行初步了解,实验前对实验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和一些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并记录回答问题情况,便于以后给成绩时作参考。(2)动手操作为主,讲解为辅。实验前根据实验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讲解,主要解释实验中出现的关键概念,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同r利用实验间隙对个别同学进行单独辅导,尽量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疑惑在课堂上解决。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判断性思维能力。重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的讲解,用简单的比喻来加强学生对抽象理论的理解,做到通俗易懂。对于仪器台套数有限、指导教师少、学生人数多等突出问题,减少每组开课人数可有效缓解众多学生与有限的教学资源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质量。
3.对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完善实验考核体系。实验教学考核是客观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理论和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为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逐步改变以传统的实验报告为主的考核模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实验考核体系。(1)针对生物技术专业特点我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成绩考核体系。针对平时成绩制定了课堂表现积极性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实验结果的考核标准,不仅体现了教师的责任感,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目前,我们的考查方式为:课堂表现积极性成绩(占50%)、实验报告成绩(占15%)、实验结果(占35%)。其中实验报告不再是传统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试剂、步骤等内容的简单书写,要求学生将综合性实验的实验报告以科研论文的模式进行书写,充分锻炼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基础。(2)增加学生互评,提高学生团队意识。2015年结合分子生物课程改革的经验,在实验课程改革中,我们开展了小组教学的方式。1个小组5―7个人,完全按照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流程管理考核学生。实验的题目、方法、结果等都是小组集体完成,最后的考核完全按照大学生挑战杯的答辩方式进行。经过该方式的尝试,我们的实验课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庆元,吴萍,王松华,李正鹏,祝嫦巍,张晓红.应用型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思考[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4,28(6):80-82.
[2]叶逢福,赖勇强,吕伟.改革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74-76.
[3]谢苗,沙莉,甘纯玑.基于云课程平台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6,6(1):22-25.
[4]王S,柯飞,赵安芳.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46):145-146.
[5]张玉明,王彦芳,曲占良,刘秀华,唐婷.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260-262.
一、调整基础医学课程结构
21世纪,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带头学科,引导医学面貌发生根本改观。着眼于未来医学发展趋势,我们在原有的临床医学专业主要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了部分课程的学时数,增设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将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电镜技术、医学遗传学、社会医学等列为必修课程;设置了人体断面解剖学、实验动物学、生物医学工程学概论、行为医学和医学史等选修课程。
二、改革课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体系
对传统的基础医学课程,我们将着眼点放在改革课程本身的内容体系上,要求各课程一定要在五年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三基”教学,同时立足于未来医学的发展,将国内外新理论、新技术列入教学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新的学术观点和学科发展动态。
目前,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已严重影响人民的身体健康;临床上的诊疗手段在不断更新。依据这种状况,我们在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医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形态学科中增加了心脏血管解剖,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解剖,中枢神经损伤及临床,脑干断面解剖,神经节、脊髄、大脑皮质及小脑皮质结构,骨骼肌、平滑肌的超微结构和收缩原理,T、B细胞的分化,乳腺结构等内容,生理学中增加了细胞膜物质转运、离子通道、膜受体,呼吸节律起源,甲状腺素、生长腺素的作用及分泌室交界结构及生理特点,血流动力学,神经元间作用方式,中枢抑制及下丘脑功能等授课内容。生物化学中把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分析,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细胞内受体激素的作用,基因表达与调控,基因诊断与治疗,抗体氧化酶体系等内容列为加深拓宽的内容。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为适应临床医学的发展,增加了以下的内容: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遗传变异,细菌基因诊断,细胞因子、补体受体、抗体的遗传控制及单克隆抗体,I型超敏反应发生的分子机理,还结合临床介绍各型超敏反应的相关疾病。病理学在五年制教学的基础上扩展的教学内容有:炎症化学介质,肿瘤浸润转移,肿瘤免疫组化标记,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细胞凋落,lgA肾病激素受体检测,尖锐湿疣、爱滋病、心肌病,缺血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及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等。随着药物学的发展。药理学在七年制教学中增加了抗药性发生的机制,受体分类与受体动力学,受体阻断药的新发展,传出神经系统受体I型分类,GABA与苯二氮卓类抗癫痫药作用的关系,ACEI抗高血压作用机理,抗高血压药物转换酶抑制剂的抗高血压作用机理,治疗心功能不全药物的评价等,还将新药的开发与杻究也列为教学内容。
我们在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更新了医学心理学的讲课内容。新增的内容有: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与技术,皮层内脏相关学说的理论,认知理论与有关技术,个人中心疗法,关于心理失调的理论和治疗,心理测验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为开展心理疾患的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实验课教学重点放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上。首先我们将部分机能学科的实验课,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列入教学计划,如生理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药理学实验等,要求规范开课、单独考核,并将考试成绩纳入学籍管理。
实验内容更新中,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操作技能、掌握或了解主要研究方法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上。在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把神经解剖学研究方法和组织学、胚胎学研究方法列入实验教学内容。在药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中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的全过程、全方位训练。
各学科实验教学更新内容,增加了学生独立操作机会。人体解剖学实验中将学生分成2-4人一组解剖一具尸体,增加了硬脑膜窦的观察,开颅取脑及颅神经、脑桥、小脑脚、心脏、肺、会阴、盆腔等部位的解剖操作。组织学增加了脊髓、大脑、小脑、脊神经节、交感神经节、阑尾及乳腺的切片观察,血一脑屏障动物模型建立和观察,肥大细胞标本制作与观察等。生物化学课重新组合实验内容,将原来3学时的实验改为7学时一组,连续一天观察实验结果。还将质粒DNA提取、限制性内切、酶切、基因制备、重组DNA连接等列为实验内容;并对电泳、层析、分光光度及超离心技术的实验理论及原理进行了介绍。生理学实验扩展的内容有:时值、温度、K+等对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影响,M、β受体阻断剂对雎心灌流实验的影响,改变体温、失血、大量快速输液、改变胸腔负压及针刺穴位对循环调节的影响;去动脉体、短串刺激中枢部位引起吸气切断现象的观察,剌激交感神经、改变体温对尿生成的影响等。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增开了:病毒的血凝及血凝抑制实验,病毒中和实验,ELISA法诊断病毒感染,病毒核酸杂交技术,隐球菌墨汁染色法,MΦ吞噬杀菌实验,E—花环形成实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单向免疫扩散实验。病理生理学实验把载脂蛋白测定和“实验性氨情”实验设计列为实验课内容。病理解剖学中应用电子显微镜和免疫荧光分析法观察了淀粉样变、乳腺纤维腺瘤、星形细胞瘤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切片。药理学增加的内容有:地塞米松的抗炎作用,强心甙对离体蛙心的影响,药物对猫血压的影响,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拮抗剂PA2的测定等实验。
课程设置是现代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医学检验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也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在传统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亟待优化的同时,还应遵循巩固基础知识、加强技能培养、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理念,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侧重向临床医学倾斜,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应用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如临床实验管理学、检验仪器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预防医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专业英语、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规范等。在课堂中采用问题引导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利用临床病例、检验结果,应用医学检验知识与临床病例的综合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思维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
医学检验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其实践性较强,实际操作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追求系统课程的理论教学,而对实验实践环节要求较低,学时比例设置较少。且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不利于学生求知欲望、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应适当增加实验课学时数,结合专业特点精心设置安排实验课内容,选择有新意、可应用、能够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验证知识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应以突出验证知识为主,让学生在学习掌握专业基础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注重广泛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科研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学生在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潜能。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案式教学法,达到开放式实验教学目的。实验室开放主要以专业基础的强化训练为内容,在巩固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中变被动操作为主动思维、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丰富预实习阶段培训内容
预实习阶段培训是于医学专业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通常安排在生产实习之前的1~2周进行,也有很多学校没有开设预实习培训课程。匆忙的进入实习环节,由于学生对临床检验的操作流程和工作细节了解不多,对突发事件准备不足,无法很快适应实习工作状态,对自身和患者都会造成困扰。因此应促使学生更早接触临床工作,预实习阶段的培训学习可以从大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开始,可以分批次到临床医院检验科开始见习工作。正式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分组实习,课程设置可安排医院概况的介绍、规章制度的学习、临床检验工作流程、实验室管理规范、仪器设备维护技术、实验室安全知识、医学职业素养、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安全防范等,将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检验工作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便进入实习单位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角色的转换,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4制定有效的实习量化考核指标
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实习时长约为42周,对实习质量和效果的考核通常是在学生每个专业组实习结束前进行。考核主要内容为:先由学生对实习工作进行小结,然后各专业组负责人评定成绩写出评语。但是这样的评价体系主观随意成分较多、没有统一的评价考核标准,不利于实习环节中的监督与管理,更无法真正的保证学生实习的质量。而且现在医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毕业实习期间全力以赴备考硕士研究生,到各科室实习只是走过场。这样“走马观花”一样的实习态度,不但达不到很好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学习效果,还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同时无法保证实习质量。
1.1教师的准备
实验课的准备和理论课有所不同,除了需要备课、书写教案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好预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前一周事先进行预试实验,熟悉整个实验的各个环节,掌握操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设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答,从而加强教学过程预见性;同时检验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从而降低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即便讲课多年,许多教师每次上课前仍坚持预试,因为只有通过预试实验才能取得最有效、直接的资料。对于新增的实验内容,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求所有授课教师都必须参加集体备课、预讲、预试。另外,教师实验课准备还需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专业、学习基础等,以便于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1.2学生的课前准备
我们对学生强调实验前预习的重要性,要求每次实验课前充分预习,并书写预习报告、课前提问检查。由于各类高等院校不断扩招,二本院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教学过程需要同时培养智力和非智力素质,所以指导其做好课前预习就显得更为关键。我们将整个学期的实验安排和预习要求提前印发给学生,明确要求其将实验原理简要写在预习本上,以流程图或其他简明的形式写出实验主要内容(避免完全照抄实验指导),注明实验注意事项。并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讨论写出可预知的实验结果,教师在实验课前检查并给出相应的成绩。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听教师讲解时能较快跟上进程,做实验时能较早准备好实验所需试剂、器材,较快进入状态,缩短了实验总体花费时间,使实验顺利开展。学生准备充分、操作顺利、实验成功,更容易激发自身兴趣,然后更积极地思考实验相关的问题,比如除了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外还有哪些其他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等,无形中引导学生自觉拓展相关知识。因此,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2重视实验课第一课的讲授
二本医药院校开设生物化学实验课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获得基础医学实验知识的科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但是,部分同学对生物化学实验课不够重视,兴趣不大,也认为在将来的工作中不会发挥实际作用。因此,鉴于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我们认为,首先要从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第一节课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化学实验在整个生命科学乃至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介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适当引入相应诺贝尔奖案例的简介,以展现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正确地对待实验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课还包括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初始就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除基本操作技术外,我们在第一课时将分光光度法、电泳和层析等这些贯穿整个实验体系的主要技术重点向学生讲解,以利于后续实验的开展。
3与时俱进,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因仪器设备和试剂等条件的限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较难反映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例如,本室以往开设的组织核酸提取与定量实验,将动物肝脏匀浆破碎,离心分离细胞质与细胞核,水解后分别用二苯胺和苔黑酚测定DNA和RNA含量。这个实验对仪器和试剂的要求不高,对本科生而言是一个综合性的尝试。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得到纯化的DNA或RNA,定量所用的试剂基本上是强腐蚀性或强氧化性试剂(如过氯酸、KOH),实验过程影响因素较多,实际应用已较少。为适应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特点,除基础性生物化学实验外,目前医药院校的本科生还应该掌握一些分子生物学实验新技术。因此,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非常必要。我们在经过开放式实验教学课题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更新实验室设备,将上述实验删去、改换成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电泳鉴定。新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涉及口腔拭子标本采集、真核细胞基因组DNA提取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核酸鉴定等步骤,利用了商业化的微量DNA抽提试剂盒,让学生直接接触和领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加强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照做;这对于一些基本操作的讲授可能效率较高,但实验课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学生就会缺乏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教师应该适当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和回答,多进行师生互动。一些基本操作如刻度吸量管的使用,我们会让学生演示操作,由其他同学观察、并提出其操作是否有不规范之处。我们还发现,即便是让某位学生朗读某一操作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行之有效的简单办法。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将实验目的、操作与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实验前启发学生认清实验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结果,有什么样的意义,最后根据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即使不是最初想要的理想结果。比如纸层析法分离检测转氨反应体系中的谷氨酸和丙氨酸,就实验设计而言,要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同时检测四组样品,即谷氨酸、丙氨酸、转氨反应组、转氨反应对照组,让学生学会标准品对照及阴性对照的运用,了解他们的意义。实验完成后,将学生的实验结果与我们预先准备好的实验结果图片(包括不理想的结果:层析斑颜色很弱、分离效果不佳、各组层析斑块间重叠等)做对照,逐一分析产生的原因,了解点样量、展开剂用量、层析系统的密闭性等对结果的影响,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讨论如何调整实验条件、重新操作。使学生通过这些实验不仅掌握其操作技术,更要学会独立分析结果,做到举一反三,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实践的兴趣。作为医药院校的基础课程教师,还应将生物化学实验与学生的学习专业恰当地融会贯通,这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办法之一。比如上述基因组DNA提取及电泳鉴定实验,我们提出就地取材采集每组学生的口腔拭子,学生自己用消毒后的棉签擦拭口腔中两侧脸颊收集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学生的兴趣立即被激发。随后结合本系教师的研究方向跟学生介绍基因组DNA分型研究在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毒物敏感或耐受性以及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自然产生积极动手的意愿,想体验学有所用的乐趣,了解自己的基因分型及对某一物质的代谢特点,无形中使学生自觉地参与科研实验当中。
5综合评定实验课程成绩
在塔里木河千变万化的广阔流域中,生长着胡杨、沙枣、铃铛刺、红柳……也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展示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面向,但这些人却有着同样的性格——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利莉教授就是其中一员,“努力、精干、大气、气质过人、平易近人”,这些形容词是她的学生、同事、领导给予她的评价,不尽相同,可是他们却说这就是张利莉。
30年,可以让一个人有多少人生面向,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利莉,一名学者、一名老师、一个女人的多彩人生。
学生·教师·学者·领航人
1979年,张利莉过得并不平坦。
这一年,张利莉只有16岁,刚刚经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高考,并且收到了塔里木大学(原塔里木农垦大学)农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但是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心气甚高的张利莉却高兴不起来。
“我一直认为自己可以考上更好的大学,可是那年发挥极不正常,分数不高,看着塔里木大学的通知书,我只想去复读。”张利莉坦言。
这一年9月,倔强的张利莉没有奔赴“象牙塔”,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复读。她回忆说:“枯燥的复读生活并没有让我平静下来,最痛苦的是老师讲的知识我都懂,帮老师批改作业成了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生活过了一个月,张利莉终于坐不住了。
“当时我想,这样下去第二年未必有好结果,不如放下身段去上大学,路在脚下,只要努力,也许在塔里木大学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就这样,张利莉坐上了开往阿拉尔的班车。
来到阿拉尔,张利莉并没有被这里的恶劣气候和艰苦条件吓倒,因为她从小到大生活的三师四十四团,自然环境和阿拉尔相差不大,风沙、干燥、炎热,对于那个时候的她来说是家常便饭。
在张利莉的记忆中,她的大学生活大部分是在教室、自习室、图书馆和实验室里度过的。
“那个年代,一批来自内地的老师在塔里木大学授课,我们使用的是全国材。也就是说,我们和内地一些著名农业大学有着同等的教学条件。那些老师就是我们的启蒙者。”深受老师影响的张利莉,四年大学成绩总评达到90分以上,留校当一名老师的想法也慢慢浮上脑海。
在计划分配盛行的1983年,张利莉因为成绩优异留校,成了塔里木大学的一名教师。虽然心愿顺利实现,但是所教课程却让她有些愕然——微生物学。
没有成为自己心仪的遗传学、植物生理学的老师,让年仅20岁的张利莉有些郁闷。多年以后,张利莉明白了当年学校的这个决定,“学校唯一教微生物学的老教师马上要退休,学校安排我接他的班。”
之后几十年里,张利莉一心扑到微生物学的教学和科研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她先后考上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在微生物学最高殿堂的熏陶下,张利莉逐渐成为一名优秀的微生物学学者。
如今,张利莉已经是塔里木大学微生物重点学科带头人、兵团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领航人、自治区微生物学精品课程负责人。她所负责的芽孢杆菌分子生物学和极端微生物及基因资源项目研究,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朋友·同事·老师·带头人
2011年,彭丽桃作为援疆干部来到塔里木大学。
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校友,谈起张利莉,现任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彭丽桃说出了两个字——完美。
“阿拉尔是个遥远的地方,尤其对于科研而言,对外交流和获取信息很不方便,但是塔里木大学就像是沙漠中的‘圣地’,这里有最质朴的学生和最敬业的老师,正是他们给了我在这里工作的动力。”彭丽桃回忆起两年的援疆经历感慨道。
张利莉就是让彭丽桃感动的老师之一。2011年,他来到塔里木大学,学校的学科设置和科研平台已经基本建立,而建立的过程却充满艰辛。
2002年,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的张利莉,结束了在日本东京大学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的交流学习,回到了塔里木大学。
回国后,张利莉意识到,不论是塔里木大学的发展,还是南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一个科研平台已经迫在眉睫。为了让自己的科研项目得到国家、兵团的支持,2003年她一次就申报了6项课题。然而,没有一项通过审批。
那时,塔里木大学的实验室分布在各个学院,师资力量不集中,研究不系统。2004年,在张利莉的推动下,塔里木大学集全校之力建立了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
也是那一年,塔里木大学建立起第一个比较规范的、有着系统研究方向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建立也成为塔里木大学科研事业的一座里程碑。
如今,这个实验室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支柱。张利莉的学生罗晓霞博士毕业后,正是因为这个实验室,回到了她的身边。
罗晓霞说,能回到塔里木大学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张利莉。
“本科阶段,张老师就教我农业微生物课程,为了让我们有好的发展,从大二开始,她就开始督促我们学习,鼓励我们考研究生。”罗晓霞说,“但是,在研究生阶段,我选择的育种课题进展极其缓慢,张老师非常着急,为了能让我顺利毕业,她专门为我挑选更换了研究方向,她是一个非常为学生着想的人。”
博士毕业后,张利莉告诉了罗晓霞如今生命科学学院的情况,当听说张利莉的团队正缺少人手时,罗晓霞毅然选择回到塔里木大学。
“我研究的是微生物精工程方向,在这一学科里,张老师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我相信加入她的团队,一定会有所作为。”罗晓霞说。
女儿·妻子·母亲·普通人
4月23日,记者走进张利莉的办公室,办公桌上整齐摆放着各类书籍和文件,柜子上摆放着她和同事、学生的合影,窗边的植物茁壮的生长着……这一切都让人深切感受到,房间的主人是如此热爱工作和生活。
无意间,记者在她座椅边的档案柜门上,发现了两张很小的照片——张利莉和一个小女孩的合影。
塔里木盆地生物资源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万传星告诉记者:“那是张老师和她女儿的合影,为了学习和工作,她牺牲了很多陪伴女儿的时间。”
4月27日,在采访中,记者和张利莉聊起了她的女儿,她沉默半晌,眼泪夺眶而出,轻轻的话语中,记者只听见了“愧疚”二字。
“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都要勤勤恳恳做事。”这句话几乎成了张利莉的人生信条。
在塔里木大学,张利莉的职务很多,科技处处长、实验室主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不一而足,但是几乎所有人都称呼她为“老师”。
4月底,张利莉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是对她常年扎根边疆、勤勉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继“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之后获得的又一个国家级殊荣。
关键词:生物有机化学;生物工程专业;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31-02
生物有机化学作为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承接了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到正式进入专业学习的过渡,这就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既不能是所有内容的泛泛教授,也不能是专而精的实验及操作注意事项,而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掌握专业课程学习的特点,为后面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另外,生物有机化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充分融合了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为两者的交叉领域,该课程的综合性较强。生物化学是在生物体中研究化学进程,有机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制备,而生物有机化学则是用有机化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科学的学科,偏重于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过程的化学本质。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学好生物有机化学,将会对专业课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解和掌握打下很好的基础并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鉴于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在这里结合上课实践经验,探讨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期进一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注重专业特征,增强学生的兴趣
“因材施教”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实践经验而得出的教育原则,这也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直重视和提倡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一直以这一原则为基础。开设生物有机化学课程的专业类型有很多,化学、农业类专业,医学、药学类专业以及生物、生命科学类专业都会开设该门课程,而生物有机化学内容繁杂,对于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特点的理解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反应条件、机制等较为复杂,难于掌握,所以我们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该因专业而异,调整课程的内容,突出重点,契合专业方向,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1]。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在学习氨基酸和多肽的生物有机化学这一章时,对于氨基酸和肽段合成,要在学生理解了基础原理的水平上,重点突出各种合成方法的特点及在生活中应用的优缺点,使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兴趣。在学习酶促有机反应时,要让学生在掌握天然酶促有机反应的高效性、专一性、条件温和、无污染等特点后,重点讲授人工修饰后的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空间更大,另外,有机介质中的酶促反应在医药、化工、食品、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空间也很大,然后可以以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生物柴油的生产等来举例说明,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也能提高对其专业的理解。
二、增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柏拉图的“回忆说”认为,人获得知识的过程就是“回忆”或者再现头脑中固有的理念知识,我们虽然不认同“回忆说”,但是我们认为教学过程中具体事物的感性启发可以引起学生的回忆,经过思索、映射,可以调动其记忆中的教学内容,从而掌握课堂知识。所以我们的教学不能是单调的注入式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①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能够将复杂的分子结果和反应机理以简洁、美观的幻灯片形式展现给学生,而且可以配以声音、动画等,相对传统的板书教学模式,更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的缺点是课堂信息量大,学生在课堂的独立思维的时间就大大减少,而且对相似的分子结构和机理也容易混淆。所以在实践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继承传统教学的精华,综合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及板书,讲授课程内容。②采用双语教学[2]。生物有机化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在生命科学研究日新月异的今天,生物有机化学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所以,与世界接轨、与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接轨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双语教学必将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并有利于学生对于该学科产生兴趣,加深了解,从而能够使学生精通外语,并能够提高专业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③教学内容多样化,避免课堂单调。由于生物有机化学内容繁杂,如果仅照本宣科,会导致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单纯的课本理论知识,如分子的机构特点、反应机理等,会让学生感觉脱离实际生活,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所以,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课本内容为基础,适当加入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从而丰富课堂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例如,在讲胰岛素分子结构及特点时,可以加入胰岛素发现的过程,以及其现代生产的过程和市场使用的情况,从而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促进其掌握该知识点。④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启发式教学也是我国教育史上一直遵循的原则,它要求我们在教学模式上不能是填鸭式的教学,因为,教学的意义并不是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即所谓的“授人以渔”。而生物有机化学在内容上虽然复杂,但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算紧密,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就更应该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能够独立发现问题的本质、内在联系及规律,从而准确解决问题。
三、增强教学内容的横向对比,便于学生的全面掌握
由于生物有机化学中各个知识点间是相互联系和区别的,所以可以通过对相似知识点间的横向对比来加深学生的印象,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全地掌握相关知识。通过知识点的对比[3],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化零为整,便于学生深刻把握其本质原理,全面掌握知识脉络,记忆更加深刻。举一个概念对比的例子:生物有机化学中有一些概念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我们可以将这些概念对比起来记忆就不容易混淆。①氨基酸组成多肽和蛋白质,核苷酸组装成核酸(DNA和RNA),酶大部分是蛋白质,也有小部分为核酸。将这些概念作对比就可以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结构特点,可以更好地学习它们的生物功能。②合成类型的对比。氨基端、多肽及核酸的合成均不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将这些方法的特点、条件和优劣要求学生列表对比和记忆,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快速把握几种物质的合成反应特点,又能够从整体上对课本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③酶促有机反应类型的对比。酶促反应有很多类型,包括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加成反应、卤化反应等等,水解反应又包括酯、肽键、糖苷键、环氧化物、腈的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又包括醇脱氢反应、羟基脱氢反应、醛和酮还原反应等等。对于这些酶促反应的学习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增强教学内容的纵向深入,便于学生深入了解
由于生物有机化学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深入地介绍课本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化学专业知识。例如,在讲到多肽的合成时,在介绍完人工的化学合成的方法的类型、特点后,可以紧接着简要介绍在生物体内多肽是怎样通过成熟的mRNA完成氨基酸组装成多肽和蛋白质的,也可以进一步介绍,在科研研究中也可以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通过蛋白质的基因片段,来得出我们想要得到的多肽和蛋白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对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专业课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增强了教学效果。
生物有机化学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概念繁多,机理复杂,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4],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新的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我们在教学中应将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相结合,优化实验课程的安排,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蔡丽华,封孝华.独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河北化工,2010,33(12):68-70.
[2]潘长江,张兵兵,唐丽灵.生物有机化学双语教学实践与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