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3 16:32:3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情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重视群众的文化工作,提高群众的文化道德修养,这是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不断强调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提高群众文化水平。通过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措施
1、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首先,要抓住各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把地区性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宣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会让群众感到陌生,易于接受。群众熟悉当地的历史文化,相关部门可以将先进思想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赋予群众文化活动新形势、新意境,让广大人们群众充满兴趣,能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新思想、新文化。比如,现在西方思想冲击比较严重,大多数年轻人都已经忘记了我国一些传统节日,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采用联欢、举办文化展等形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增加群众传统文化思想意识。
2、发展地区广场文化。文化广场是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可以极大地提高群众文化修养。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要加大财政投资,修建广场文化,为群众精神娱乐提供场所。群众可以空闲时间集聚在不同的文化广场,可以通过下围棋、戏剧、健身等方式来放松自己,无形中也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结识不同人群,学习一些娱乐知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修养,文化广场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地方性投资主要投向经济建设,同时还要加大文化建设投资,注重群众的文化建设。
3、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群众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环境或者方式,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等,这些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空间。我们不能单纯认为群众文化只是广场文化,只是中老年人文化,还包括学生、商人等。因此,我们必须扩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比如,在校园中,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综合型学生。在企业中,在发展企业经济之外,还要树立企业自身文化,加强员工文化建设。总之,我们不能将群众文化局限于一种形式,要多方位、全面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提高群众整体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人才。
4、做好文化宣传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媒体等快速发展,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利用网络、媒体等形式来宣传文化,一些先进人物、感人事迹等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使广大人们群众受到影响,无形中提高群众文化建设。各地区要做好网络、媒体文化宣传工作,一些先进文化或者历史文化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让群众能够及时的了解。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视文化建设,侧重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思想,对于网上出现不健康文化传播的现象,给予严厉的惩处,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意识。
三、总结
根据文明单位创建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局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规范创建工作的文书档案,促进文明单位创建资料归档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文明单位的创建水平,特提出如下意见,请贯彻执行。
一、加强领导,切实提高认识
创建文明单位档案资料,是我局在创建文明单位工作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本单位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资料、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综合、全面地反映我局创建文明单位过程中的主要成绩、经验等情况的重要文献资料。加强文明单位创建资料的规范化管理,是精神文明创建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不仅有利于反映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果,更有利于经验总结、进一步提升促进创建工作。
为加强对创建文明单位档案资料工作的领导,区局创建文明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下专门成立档案资料管理工作小组,由分管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局领导任组长,办公室、人教科、监察室以及机关党委、工会、团委、妇委会负责人任组员,具体负责创建文明单位档案资料管理规范的制订、资料鉴定等工作。
二、文明单位创建档案资料的种类
根据我局文明单位建设的实际要求,创建档案分为三大类:
(一)文字资料。文字资料可分:思想建设类;工作成绩类;环境卫生类;道德风尚类;文化教育类;荣誉类;创建活动类等。
(二)图片资料。主要包括我局获得的荣誉标志、组织开展的各类具有余杭国税特色的重大活动照片,用影集或专门图片栏、档案册分类存贮,并配备必要的文字说明。
(三)音像资料。是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资料,通过录音、摄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的载体,这类资料较文字、图片更为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更能准确地反映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的原貌。
三、文明单位创建档案资料内容收集及具体归档范围
(一)思想建设类。
1.省、市、区(含上级主管部门)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文件(通知、信息、简报),文明单位管理办法、文明单位评比通知,申报文明单位事迹材料,上级审批表、表彰决定。
2.本单位两个文明建设长期规范(目标)、年度三个文明建设计划(要点),创建文明单位规划(目标)、相应考核办法(措施)和文明创建方案,实施过程中检查考核记录资料,半年和全年三个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单位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获得上级奖励的证件、证书资料。
3.组织机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文件,责任分工及工作人员名单。
4.班子建设:理论学习、政治教育、党建工作计划、学习教育内容资料、党委中心组学习记录、民主生活会记录、党支部“”资料、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论文、学习心得体会等。
5.党风廉政建设:中央、省、市、区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条规、工作计划(措施)、责任制度、检查情况通报,有关事迹材料、经验交流、表彰决定等材料。(责任单位:监察室)
6.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计划、工作责任制度(网络表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情况反映、经验材料、论文汇编、学习英模活动资料、申报先进(个人)表格,表彰决定等。
(二)工作成绩类。
1.工作目标:年度队伍建设和业务工作计划(目标)文件。
2.制度建设: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各类岗位(人员)工作责任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
3.完成工作目标情况分析通报、工作报表等。
4.行政工作管理:局务会议记录、工作总结、工作质量检验记录、行政效能检查记录等。(责任单位:办公室、监察室)
5.职工福利事业、后勤保障工作资料、办实事情况反馈等。(责任单位:办公室)
(三)环境卫生类。
1.环境建设: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工作计划,绿化、美化、亮化情况,“门前三包”制度,卫生责任区制度,卫生工作制度。
2.创建卫生先进(单位)活动:省、市、区创建卫生先进单位文件、单位创建卫生先进单位各项指标达标情况、除害灭病工作达标情况、检查评比记录和工作总结等。
3.环境保护:市、区和上级有关环境保护工作文件、单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情况、环境保护工作资料、获得上级表彰证件和证书、工作总结等。(责任单位:办公室)
(四)道德风尚类。
1.社会公德建设:市民守则、“六不”行为规范文件、单位开展教育和实践活动工作计划、开展活动情况反映、培训人员情况、教育材料、考试成绩表、表彰决定和工作总结等。(责任单位:人教科)
2.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规划、干部职工岗位培训情况、规范服务内容、服务承诺制度、岗位规范、教育成绩表、社会监督情况反映材料和工作总结。(责任单位:人教科)
3.主旋律(三爱、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计划、开展教育活动情况反映、(三爱、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先进事迹材料和工作总结。(责任单位:人教科)
4.干群关系:干部职工队伍管理规定、民调工作情况反映材料。(责任单位:人教科、办公室、监察室)
5.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教育规划、考核考试成绩表、工作总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要点)、责任书、规章制度(措施)、工作网络图表、检查考核记录资料、工作总结;禁“黄、赌、毒”工作情况、目标管理措施、情况反映和工作总结材料。(责任单位:办公室、人教科)
6.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反映材料。(责任单位:妇委会)
(五)教育培训类。
1.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与规范:工作规划、人员结构统计表、有关情况反映材料。(责任单位:人教科)
2.教育培训实施:教育培训规划;学历教育、职称(技术资格)教育、专门业务培训情况;学习成果反映、奖励规定、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材料。(责任单位:人教科)
3.文体活动:文体活动组织机构、工作安排、投资计划、文体器材统计表、国税文化活动资料,体育(竞技)比赛活动资料、文体活动总结。(责任单位:工会、团委、妇委会)
(六)其它创建类。
1.齐抓共管: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工作情况反映。(责任单位:工会、团委、妇委会)
2.参与共建工作: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文明社区共建、军民共建等活动情况反映材料。(责任单位:人教科、办公室)
(七)荣誉类。
反映三个文明建设的各种图片汇编、新闻报道资料汇编、录像资料等。(责任单位:办公室、人教科、监察室及相关活动的组织科室)
一、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卫生行业是窗口行业,其精神文明建设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市卫生局领导班子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成立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组,分管领导具体抓。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大力营造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氛围。领导班子成员坚持民主集中制,廉洁奉公,重大问题经集体研究决定。坚持卫生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并纳入干部岗位责任制考核内容,激发了干部队伍的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精神,为卫生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1、健全组织,完善网络,积极实施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工作
我市在被确定为全省新一轮初级卫生保健示范县(市)后,围绕初保示范县(市)工作要求,自我加压,调高初保指标,扎实做好初保规划、组织和实施工作。一是健全管理组织。调整了以分管市长为主任的市初保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确定专人办公。市直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也及时相应调整了初保工作管理组织,形成了“政府、部门、乡镇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了高标准的“杭城市20*~2010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评价指标”,下发了《杭城市20*~2010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实施方案》。二是完善服务网络。结合区域卫生规划调整,设置了非营利性的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广大农民提供“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三是预防为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了中小学在校学生碘缺乏病病情普查,对缺碘学生进行科学补碘;加强高危人群性病监测,将性病艾滋病预防性体检列入相关人员体检许可项目;扎实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
2、积极推进基层卫生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将乡镇卫生院上划卫生局按职责管理。根据省委、省政府《决定》精神,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从20*年9月份起将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经费、资产等划归市卫生局统一管理,有力促进了乡镇卫生院的宏观调控和健康发展,进一步理顺了卫生院管理体制。二是合理调整区域卫生规划。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我们按照市场需求和功能定位,合理调整乡镇卫生院布局,将原有33个乡镇卫生院按照行政管辖撤并为22个乡镇卫生院,并新设立了四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而使基层卫生机构的功能得到明显加强。并设立了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加强内涵建设,满足了广大农民患者就诊需要。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办医。为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形势和广大群众就诊的需要,我们采取适度的原则,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承办医疗机构,大力扶持华泰医院等民营医院的建设,通过有序竞争改善医疗服务条件,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林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项基础的产业,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建设的责任,也承担着生态文明和生态建设的双重任务。在新的时期,面对林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这个大课题,如何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适应今后经济变化趋势是现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现代新时期下,需要生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原则,合理构建经济发展新时代下的林业产业结构,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同时保证生态的健康发展,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1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与工作措施
1.1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模式
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必须要依赖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实际情况,在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中,需要抓住特色产品,发展主导的优势产品,结合旅游和交通网络共同发展,形成全面协调的发展局面。此外需要提高整个林业产业的质量,不仅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从而加快产业的发展。此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因为在林业产业中不仅包含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人文因素,例如旅游业,在木兰围场林区打好塞罕坝精神传承、森林草原文化、满蒙皇家文化三张旅游名片。做好旅游建设将会加快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有效地开发利用好森林资源中非林资源,努力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1.2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重要的工作内容还应该包括造林树种的调整,落叶松是围场地区种植较多的,各有关部门应充分认识退耕还林和林地调整优化森林结构工作的重要性,制定政策和措施,落实目标责任,制定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优化树种结构实施方案,明确调整范围、任务、重点、步骤和政策措施,动员辖区的林场积极参与调整森林结构工作,推广近自然营林理念,科学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和造林规划。编制区域内森林旅游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发展,编制区域内非基本农田耕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非基本农田耕地退耕还林发展布局。
2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建设的强化措施
2.1强化领导,做好协调工作
各有关部门要重视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要性,将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列为一项重要的议程,确保同一地区、同类型林业部门协同发展。同时主管部门要做好协调工作,积极解决在林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林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开展的目的,而且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充分认识林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这项工作,认识到市场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在改善森林经营质量方面下足功夫,才能占据强有力的位置。逐渐改变以往的模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进行过度转变,由粗变细,以此达到经济和生态建设双重发展的局面。
2.2依靠科技力量推行林业产业的科学化调整优化
科技力量是第一生产力,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基层技术的推广,做好科技示范带头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安置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推广和宣传。其次加强对科技的使用,也可以引进其他地区或者国外先进的经验,开展两种培育和优化生产以及加工。第三,通过项目的形式推进产业的调整,申报上项目,评审立项重点开展特色产业的扶持发展。第四,强化种苗的优化种植和建设工作,将基础的种苗培育和技术引进推广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第五,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需要进行优化,做好技术推广工作,抓好林业行业关键岗位和绿色证书培训,逐步实行持证上岗。
2.3提高服务意识加快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现代社会网络信息高度发达,所以网络信息的建设也是林业产业调整的重点内容,利用信息网络及时提供生产者和经营者一些市场信息,优化服务水平,从而形成高度合作的综合性林业产品的销售。
2.4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所以需要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建立完善的灵活运行机制,除了继续坚持完善竞争招标和资源的共享流转以及奖励约束之外,还需创新探索林业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措施,鼓励个体经济建立林产品加工和开发产业,联合开发林业产业资源,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采取多种发展模式,例如合作社与网络经销结合的模式,建立资源共享和利益共享以及分享共但的灵活调节机制,为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健全科技推动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等,调动各方从事林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关键词:和谐社会 礼仪教育 途径
一、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自从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提出之后,我国便朝着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努力奋斗着。“和谐社会”随之也成为了一种切合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国情、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巨大社会变迁新需求的社会发展理论。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个民主与善治的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宽容与友善的社会、诚实与信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任务,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和谐社会是社会全面系统的和谐,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种关系。在这其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应是最基本的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而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礼仪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和谐人际关系、和谐集体乃至社会的人类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缺少礼仪,人与人之间就很难和谐相处,难以保持平衡。它的外显形式可以是人们言语方面的,也可以是行为方面的。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还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讲文明,懂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实际体现。一个人的文明程度不仅关系到自己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到集体的精神面貌以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一些人忙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无暇顾及精神领域的自我完善。很多人尤其是中学生出现了“礼仪危机"。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谦让、合作的思想,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行为上放荡不羁,语言粗俗不堪,自私冷漠,我行我素,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甚至有一些孩子因为不擅社交而形成了任性、内向、偏执等不良性格。中学阶段是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品质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对中学生礼仪教育现状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人要生存,就不能置身于社会交际之上。学习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身心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社交礼仪规
范、知识及基本的交往技巧,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他们就能顺利地开启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不健康问题己成为教育不能忽视和回避的问题。“究
其原因,主要是当个人理想和现实情况、个人需要与实际条件出现矛盾时,理智、
情感或心理无法平衡和协调,自我不能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调试,容易走向极端。尊重和友情、宽容和理解、关心和爱护是缓解其心理压力、排解其孤独苦闷、减少其内心矛盾冲突的良药。”
(二)培养高尚品味,建立文明形象的需要。
礼仪塑造形象,形象体现教养。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知识训练,所以在行为举止、个人仪表风度、礼仪规范、接人待物等方面力不从心。通过礼仪培训,掌握社交活动的礼仪规范,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个人修养品位,塑造良好的气质风度,更好的展示个人的魅力。优雅的举止、
从容的态度、风趣的言语、优良的品德修养,有助于提高自信心。
现代社会,形象是金。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保持良好的组织形象以及员工的个人形象,只有时时处处讲礼仪,才能塑造出有品位的职业形象,只有遵循礼仪规范,才能保持和密切与社会组织的交往与合作。礼仪可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形象,展示职业风采。
(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范围的分工协作关系和商品流通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同时更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报告中强调,21世纪的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先学会做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能成为其道德水准和工作能力的判定标准,但却会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和看法产生较大的影响。个人礼仪、应聘礼仪、社交礼仪、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等礼仪的掌握,,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形象,帮助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增强竞争能力。
(四)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语言表达思想,
行为体现道德,形象反映素质,素质表现教养。礼仪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社会公民良好素质的标志。普及和应用礼仪知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
礼仪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的礼仪知识,使他们切实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符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三、施当代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学校在实施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关键因素
学校礼仪教育的内容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层次性的特点,也具有一套便捷的可操作、可调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够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需要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可取得独特的教育效果。其中,教学是一项最直接、最经常、最主要的教育活动,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礼仪行为习惯、建构学生礼仪素质的一个关键环节。国内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学对礼仪素质培养的突出作用;教育实践也证明了教学途径的独特功效。首先,通过礼仪课程教学,教师可向学生直接“灌输”礼仪知识和规范,为其礼仪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和礼仪素质的发展奠定基础。礼仪课程包含礼仪理论知识、礼仪规范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通过课堂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礼仪、礼貌和礼节问题,而且还可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善恶观念和礼仪规范。在此基础上,学生方可形成良好的礼仪意识和文明习惯。其次,教师通过其他学科的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进而为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工具。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各学门课程本也包含有较丰富的礼
仪文化思想,在教学中,通过挖掘各门学科的礼仪因素,也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过程。最后,由于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师生间、同学间的多向交流活动,因而师生交流、同学协作的机会和场合较多,这也可以培养和形成师生交往、同学间交往的基本礼仪行为习惯,进而生成社会交往所应具备的礼仪素质,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学校具有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校的环境、气氛也影响着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学校的教学组织环境,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生活条件、校园文化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形成影响。它主要表现为方向上的正确性、范围上的广泛性和作用上的持久性。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这是家庭和社会礼仪教育不可具备的。其次,一些非正式团体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作用。这些因素包括师生在课题内外的个人关系、同学间的老乡会、兴趣活动小组等。因为这些团体和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个性倾向性建立起来的。它们对学生言行举止、交往方式、礼仪素质的影响作用不可低估。学校通过制定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科学的引导、鼓励和规范,使这些非正规团体起到正面的强化作用。
(二)发挥家庭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
就教育而言,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品行萌芽于童年时期,长成于少年时期,定型于青年时期,良好的品行大多是在幼年和童年时期建立起来的。作为人生起点的家庭和家庭教育,对于个体进入社会角色具有起始定势作用。在家庭中进行礼仪教育,是对学前儿童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个体形成和发展礼仪素质的基础。
在家庭礼仪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家长要提高“身教”意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加强自身修养,规范自身言行,发挥好榜样和示范作用。可通过多读书、参加礼仪培训班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礼仪素质。另外,还要避免在家庭教育中执行“双重标准”,也就是家长在要求孩子规范言行的同时自己却不修边幅、散漫随意、出言粗俗。这样做不但难以实现家庭礼仪教育的目标,而且容易导致孩子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道德虚伪。
(三)重视社会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依托作用
“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至理名言。社会教育相对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而言,是一种更广义的教育,是除二者以外的其他所有教育的统称,主要指各级社会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社会传播媒体、社会舆论习俗、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的教育影响和熏陶作用。社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先进与否的关键性指标,同时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教育形态。它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礼仪素质的重要依托。
良好的社会礼仪环境有利于巩固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的效果。学校和家庭的礼仪教育,对于青少年学生文明礼仪意识的形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但是,从礼仪素质形成、发展和不断提高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在学校所接受的礼仪教育,还是在家庭所受到的礼仪文化熏陶,要固化为个人的礼仪素质,都离不开社会的作用。如果社会礼仪环境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要求相互冲突,那么,学生从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所受到的正面影响就会被大大削弱,很难积淀为社会所要求的文明礼仪素质,甚至会起到完全相反的作用。
(四)不可忽略网络在青少年礼仪教育的拓展功能
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对现实交往也构成一定的威胁。网络交往是借助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具有间接性和匿名性的特点,使得外部力量难以对网民行为形成有效的外在约束。由于网民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容易出现网民的网上行为失范,或者产生网络与现实中的双重人格,甚至出现虚假交往、网络欺诈等行为和现象。同时,网络交往中虚拟化的交往方式,使得一些网民抱着游戏的心态参与 交往,加剧网络交往中的信任危机并影响到现实环境中的交往行为,引起现实社会的信任危机。也有人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不愿直面现实,与现实生活日益疏离,进而造成现实社会的人情日益淡漠。
网络礼仪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网络礼仪是网民个体
在网络社区生活并参与网络活动的基本准则,为此,深入开展网络礼仪教育,必然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网络礼仪教育,可以强化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使之不断调节外在行为和内心世界,以适应网络交往的需要。教育学生网上网下行为一致,可以减少“双重人格”的困扰,有助于形成健全人格;还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总之,在当代中国,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既有现实必要性、历史必然性,又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从我国目前现实情况看,由于青少年礼仪教育长期缺位,不但引起道德滑坡,而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民族竞争力提升均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深入开展青少年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以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I.王艳珍,卢小平,刘瑞. 模拟实训教学法在礼仪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7,(12).
2.高琼.加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2).
3.孙和平.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J].理论月刊,2009,(6).
4 Wang Rui.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J]. science studies. 2008, (7).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一带一路”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双战略”协同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契合性
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实施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以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为例,阐明两者之间的共通性,既是以“双战略”协同实施为契机,推进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更是河北省通过自身生态环境改善,促进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的现实需要。
两者生态追求与发展理念的契合性。“双战略”的协同实施,特别凸显绿色环保与科学发展,这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追求与发展理念也是极为契合的。放眼河北省,传统的高能耗产业、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得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举步维艰,生态问题已严重制约了河北省更好地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与“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所以,河北省不管是从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出发,还是从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从“一带一路”辐射外溢范围的战略地位考虑,都必须走绿色环保与科学发展之路。
两者实现方式与建设路径的共同性。不管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还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都立足于区域一体化,以点带面、以线带面,通过重点区域的发展,带动辐射周边。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立足三省市的地缘优势,依托北京政治、文化、科技中心的地位和天津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的定位,协同带动河北省的发展,打造区域发展新格局。“一带一路”则从沿线国家与地区间的发展大局出发,构建和平共处、共生共荣的友谊之路。而生态文明建设更是需要从生态“重灾区”入手,抓住重点与主流,精准治理,有的放矢,以重点生态问题的化解推动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两者实施战略与目标取向的一致性。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以地区、国家间的互信、交流、优势互补、共建共荣为重要依托。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主要专注国内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而“一带一路”战略则更为关注国际区域的协调发展。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一带一路”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协同将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需要整个社会参与、上下互动、协同推进的治理工程,进而让丰富的社会治理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实现永续发展。
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人类对于生态危机根源的追问和反思也没有停止过,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人们对生态危机根源的认识也由浅入深,从人口、经济、技术、制度等表层因素,延伸到自然观、哲学观、伦理观乃至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深处。由于对产生根源的侧重点不同,存在“反人类中心主义说”、“科技异化说”、“消费异化说”、“资本主义制度说”等不同观点。而立足于“双战略”协同实施的视角,我们应该从人自身的思想根源、社会治理路径、合作协同机制三个维度出发,审视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寻求化解之道。
持续共生理念的淡薄是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根源。人、社会、自然是一种共存共生的依赖关系,人类要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才能生存发展,因此必须依存于自然界,同时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自然界。但随着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能力的增强,人们更加注重从自然界索取的“工具性价值”,忽视自然的“共生性价值”,这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缺乏伦理关怀。“双鹇浴毙同实施的发展思路,意味着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从人们的思想根源入手,使广大民众逐渐提高自身生态素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开放治理路径的缺失是阻碍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瓶颈。以“双战略”开放协同、多元合作的实施路径审视当前河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不难发现,缺乏开放互助的治理路径也是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现代国家治理日渐从等级科层制走向平面型的协调网络,由重视正式关系和政治体制的内部要素,转而兼顾以团结、利他主义、互惠和信任为核心特征的非正式社会网络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同样需要拓宽治理渠道,以往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制定和战略实施往往依靠政府的单一治理,缺乏多元主体的参与,参与力量不能有效被调动起来,缺乏开放的治理路径。
合作协同机制的薄弱是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障碍。“双战略”协同实施,特别凸显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共建。现代社会更多体现为一种双向沟通、多元互助、民主合作的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与推进,也同样需要不同地区、甚至国家间的团结协作。河北省在以往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缺乏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协同共建,以至于出现跨地区的生态和环境污染,无法启动有效的联动联防机制,也使得生态环境改善意义上的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变得异常艰难。
“双战略”协同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一是增强生态建设命运共同体意识,注重生态效益。生态问题不仅是一个省市、一个地区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问题,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面前,每个地区和国家都责无旁贷。“双战略”的协同实施,启示我们在注重经济效益和效率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协调,以科技为支撑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牢固树立生态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的统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打好思想基础;社会建设方面,要大力提倡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提倡绿色革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将科技研发和运用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二是以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创新治理方式。建立政府、社会和公民三层面的协同治理方式。首先,政府应当从总体上把控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脉络,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规划,并配套出台相关政策,着力破解突出问题。其次,充分发挥社会环保组织的先锋带头作用,加大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在广大群众中开展环保活动和宣传环保意识,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地于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融入到每个社会公民的日常生活。再次,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只有依靠亿万人民的身体力行、群策群力,才能持续不断推进,而不至于停留在美好的空想。所以,在生活方式上我们仍要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改善贡献一己之力。
三是构建区域协同防控与应对机制,推进多元共治。单一的地区治理或孤立的多点治理无法实现治理效益的最大化,而区域协同防控与应对机制涉及范围广、涵盖内容多,可有效弥补点线治理的局限性。在区域协同与应对防控机制中,生态治理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都会被兼顾到,各行为主体既相对独立地解决本地区的生态问题,又可以在协同合作的应对机制中沟通交流,密切配合,使生态治理力量得到最优整合,形成治理合力,推动治理实践,进而形成网络化和规模化的治理效益。这种由部分带动整体、循序渐进的治理方式使生态文明建设在现实社会中的推进找到了有效的渠道和路径。
(作者分别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院副教授;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注:本文是河北省2016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绿色科技视阈下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项目编号:HB16ZZ00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减少设计;绿色生态廊道;生态网络建设;种群;生物多样性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景观设计,需要从景观设计的方面来研究。生态文明的重点是绿化和节能减排。从景观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对于景观环境的设计,来改善环境设计。下面从减少设计和减少建设的途径;从绿色生态廊道的原理,完善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以及廊道、种群和生物的多样性等方面来论述探讨建设城市的生态文明的措施和方法。
一、减少设计和减少建设的途径
最有效的利用资源,不仅包括土地、森林、农田、湿地、滨湖沿河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对于武汉市城市景观场地的理解和有效保留,如保留城市湖泊的面积、山地和森林的面积、保留农田的面积等,体现出以少胜多的效果,设计追求少拆迁、原有场地植物的少移植、少铺草坪、少硬质铺装、少用水、少用电的原则,减少对整体环境的影响。
少移植:大树移植虽然可以让项目短期内从视觉上呈现绿色效果,但移植过程不低碳环保。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尽量避免场地上现有树木的砍伐,少用外来移植的植物,强调更多地选用乡土植物用以降低植物养护,因为乡土植物通常不仅可以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而且养护需求也低。
少草坪:草坪花坛等需要大量的灌溉用水和修剪、施肥等的维护管理费用,都属应尽量少用的设计元素。提倡少用一年生观花植物,而采用多年生植物,如月季、月月桂,不同习性的植物要科学配置,乔、灌、地被层次分明,快、慢生植物合理搭配,进而形成丰富的植物多样性。
少铺装:绝大部分建设都会设计将自然渗透地表变成不渗透的地表,如水泥地表等,大面积的铺装既阻碍了自然界雨水的正常渗透,雨水的吸收和土壤植物对于水资源的涵养功能,也增加了暴雨时段市政排水管道的瞬时负担,此种情况极大地破坏了自然界雨水的循环,与此同时,雨水的激增,势必导致洪灾的惨烈。
最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设计,在武汉市的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中尽量地充分利用当地的原有高大植物,当地的树木,直径超过15cm的各种树木,如乌桕树、构树、悬铃木、大白杨、榆树、臭椿、朴树等各种当地的常见的树木,尤其是高大的树木的保留更要慎重,这些树木的存在,将大大地加强了空间的紧密联系,也成为更大区域的城市绿肺,过滤空气中的污染,改善区域小环境。
设计应该与自然,与大地融为一体,尽量减少对原生自然环境的破坏,把人的活动与场所创造融为一体,不刻意去“做”景观,“建”建筑,景观与建筑共生于土地之上,如从土地上长出来一样,这与中国园林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一致的,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建筑和景观设计要和自然相融合或一致,而不是成为自然的对立面。
二、绿色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建设
自然景观是城镇绿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实现绿地生态构建的基础和关键。基于自然景观保护的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与构建技术,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地规划与构建技术,基于文化景观保护的绿地生态规划与构建,一起形成绿地基础设施。绿道通过纵横交错的联结形成网络,形成一个绿色的网络系统。网络系统由不同的类型的生态节点和纵横交错的生态廊道组成,通过生态系统网络中的生态系统连接成体系,并相互渗透。绿色生态网络系统的生态循环应该是物质流和能量流正常循环,绿色网络系统因为不同的尺度,在基质、斑块和廊道的角色变化中,形成不同的空间构成元素,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是自成系统的,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的确定在生态网络系统中尤为重要。
生态节点是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总称,是生态网络中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汇或源,是绿地生态网络构成并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首先保护的是景观斑块,在武汉市,这个斑块或者说是整体生态中的节点,就是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文化纪念物、风景保护区、河岸区域、湖岸区域、洪泛区和河流缓冲区、分水岭和山脊等可以作为生态节点的中心保护区。自然生态节点在武汉市而言,还包括一些配备基础设施的风景名胜区,如东湖公园、磨山公园、黄鹤楼公园、汉口江滩公园。一定规模的城市公园以及湖泊、河道等水域地带等,以及野生动物保护区,高尔夫球场。
绿地生态廊道中要保护和确定的廊道:一种是已经存在的斑块连接,另一种是潜在的廊道。这种情形的廊道,体现出游憩型、自然生态型、风景名胜区型廊道系统,包括了河湖沿岸的绿色廊道系统和风景名胜区观景浏览廊道系统,如东湖公园磨山风景区等等。还有可以开发的楚河汉界沙湖沿岸游览参观廊道系统。生态网络形成的基础是景观节点经过廊道的连接形成网络系统,形成自给的生态系统,生态网络系统形成建立在土地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
自然景观是整个生态网络形成的原始基础,没有动植物和自然环境,山河湖田林湿地等,它们是能够通过太阳光产生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原始系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基础。城镇及其的自然景观的破坏和消减造成城市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保护与恢复自然景观的网络系统是绿地生态网络所担负的重要功能。尤其要保护城市中的自然景观,长江河岸线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武汉市的城中湖的形状和面积以及湖岸滩涂湿地和动植物生存廊道宽度的保护和贯通,尤其是要模仿自然创造的自然景观。自然景观中表现为水域景观的衰败:水质污染、河床淤积、水生物过渡繁衍出现红藻和蓝藻;驳岸护坡硬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湖岸河岸滩涂变窄或消失;滨水绿地消失,两栖动物和鸟类生活的场地缺失;湖泊被填埋,湿地减少、缩小或消失,水质加速污染,动植物栖息地消失,生境下降,生物多样性下降,景观破碎化;水域边缘地带侵蚀。山地景观恢复,在蔡甸、江夏和黄陂等区的山地矿产区域,选择种植攀援植物如耐干旱、强光、生长快速,有发达吸盘和气生根或卷须的木本藤本植物,进行山地断面的景观恢复,种植攀援植物,围绕“下垂、上爬,中连接”的原则;建立山地的保护区,形成生态安全通道,建立生态隔离廊道、建立生态缓冲区。农田区域的景观恢复,在农田边缘带形成防护林,隔离带和防风林带等形成独特的视线廊道,增加农田的自然景观魅力。棕地地区,如工矿区,武钢的焦化厂、厂前地区等,废弃的工矿厂区域,要对河流进行污水处理和突然改良,增加肥力,再围绕群落生境保护的方法,培育植物物种的保育和养护,以此建立植物的生态网络系统。对于武汉市的城市生活污水的处理,要多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减少生活污水直接排湖入江,如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往金银湖、南湖、沙湖、东湖和长江,要建立垃圾处理厂和通过芦苇等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污水的处理。
三、廊道、种群和生物多样性
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构成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斑块是生物地理学中对不同群落分布形式的描述,斑块是在景观空间比例中常见的最小的异质性单元,是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的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廊道中的连接度、结点和是否中断等反映了廊道结构的重要指标;基质是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而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地域,是一种重要的景观元素。斑块和基质在尺度上具有相对性,两者在不同的比例中会相互转化,斑块在更小的尺度下,会变成基质。景观的空间结构因为斑块的不同,表现为一定空间层次的多种自然地理和生物的元素的不同,如植物品种的多样性,乔灌草高中低矮植物的同时存在,动物种类如野生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存在等形成景观空间的异质性。地球上多种多样的景观是异质性的结果,异质性的产生是自然界能量流、物质流流动产生的原因。气候、水、土壤和植被是景观异质性产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的载体。
廊道网络的交点、网状格局、网眼大小,动物的觅食和植物种子的风媒传播或昆虫、鸟类和野生动物的觅食传播,需要一个连通或相交的交点作为传播的交点或节点,廊道的宽阔或狭窄,决定了动植物的觅食和种子的传播,也决定了自然界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的循环。廊道中网格的大小,决定了动物觅食或繁衍的距离,如相同植物间的距离,以及廊道的连通性,都是决定着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自然循环的重要因素。武汉市的道路和桥梁的密集和连续贯通,居住小区和各个单位的院墙、建筑的密集程度等都是阻隔动植物流动、迁移的障碍。因此各个小区的院墙、各个单位的院墙已经成为交通的障碍、植物绿道的障碍、野生动物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障碍。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
种群,由于城市中的夸张的植物表型栽培方式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物质资源比如水和营养物资,尤其是矿物质燃料产生的氮,而且还需要更高超的栽培和养护技艺,并且需要大量的时间用来去除杂草,用以减少种间竞争。由于资源的短缺和萎缩,现在越来越需要用新的栽培方式来培养绿色植物,增加生态环境的物质流循环和能量流的循环。
大面积地被种植的生物学途径就是利用种群的竞争优势,让植物生长,减少了过度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大面积地被种植主要使用草坪,而小区域使用传统的观赏园艺种植方式。为了有利于地被植物生态方式的转变,在大面积和小面积的种植设计中,大量使用植物群落种植,这种种植方式的好处在于:能够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增强碳捕获和对碳的封存;促进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而生物多样性需要空间错落大量的群落来支持,可以是木本的群落、草本的群落,也可以是两者的结合。由于不同的物种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因此,种间竞争和各物种的植株大小并不成正比,速生物种由于生长迅速,会与比邻的植物争抢资源,尤其是阳光。这将导致不同物种间的生长环境产生更大的差别,最终导致喜阳性慢生植物不能吸收足够的阳光而被喜阳性速生生物物种所淘汰。于是种植的过程中,扩大了不同品种的种植距离,这样增加了不同植物品种的生存空间。
种群的生存,取决于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如水分和养料,控制资源,有利于为非竞争的优势物种创造足够的阳光来维持正常生长。种群种植的植物,有利于群落的整体效果而非个体效果,这样才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更有利于打理和节约成本。对于因为灌溉和过高的肥力产生的生长迅速而倒伏或难看,进行捆绑加固或修剪,这样大大降低维护成本。
倘若,将植物群落大规模种植于武汉市的河湖滩涂野外和街道马路两边等地,将有利于汇集经过自然沟渠、排水洼地、雨水花园和生态屋顶所收集的雨水,缓解城市变暖问题,提高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取决于自然景观的环境,自然景观表现为山地、湖泊,而且其中的植物的生物多样性表现突出,物种丰富,落叶与常绿交替,季相变化丰富,植物密集,植物形成带宽比较宽,吸引了野生动物的栖息。这样的环境情况,会对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影响。比如湖泊沿岸的绿带宽度,如湿地中的沉水植物、挺水植物以及滩涂上的乔灌草所形成的绿色廊道宽度, 600m宽的绿色廊道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比较好。就武汉市的湖泊沿岸而言,如沙湖、东湖、南湖、墨水湖、野芷湖、汤逊湖以及黄家湖等武汉市城市三环以内的湖泊中,没有几个湖泊的沿岸能够形成这样的绿色廊道宽度的景观空间格局,能够形成生物多样性的景观空间环境,而且湖泊沿岸的道路和景观廊道能够首尾连续,循环没有交通的障碍。
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根源不仅仅在于森林和草原的锐减,重要的在于人类的生活方式,如人口的增加、人类拓宽了自然生态位和对地球上生物产品的更多更大的占用,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经济系统过于注重和倚仗CPI的增加,而忽略了对于环境破坏带来的灾害的评价,以及不适宜的社会结构,以及法律和制度对于破坏环境的制裁的软弱和无力。
四、结语
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重点是规划、排污总量的控制,减少污染的排放,以及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由于城市建设变化很大,生物多样性是形成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稳固,是促进生物的多样性的重要手段。减少设计是尽量利用自然环境少进行设计,提高自然及生物自己做工(功)的手段。种群、生物多样性和规律研究有助于构建和设计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2]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王仰麟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天津:科学出版社,2001.7:99-102.
近年来,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极大改善,亿万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在此情况下,海南、河北邯郸、浙江绍兴等地从改善农民群众关切的民生问题入手,从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入手,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入手 ,多方搭建农民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平台和载体,最大限度地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以及中央文明委的肯定。
海南:1万多个文明生态村形成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品牌
从2000年开始,海南省率先在全国推动以“优化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海南将乡村道路、改水改厕、民房改造、沼气池建设、扶贫等各项涉农资金捆绑用于文明生态村建设,逐步发展出一条“因地制宜、生态先行、特色致富、文化育人”的文明发展之路。在创建文明生态村工程中,海南省还进一步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为阵地,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法律进农村”、“美德在农家”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切实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截止到2010年2月,全省已建成18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同年11月,全省建了1279家农家书屋。
2006年至2010年,通过城乡共建、工农共建、军民共建、各党政机关“包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海南省共创建文明生态村6000多个。截至2010年底,该省文明生态村总数达到了1.1万多个,占全省自然村总数的49.7%。如今,独具海南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已成为海南乃至全国具有高度影响力的生态文化品牌,为全国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作出了突出贡献。
河北邯郸:“欢乐乡村”打造没有围的剧场
2010年以来,邯郸市探索出了“行政主导、市场运作、文企联姻、群众参与”的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子,盘活和对接各类城乡社会资源,推出了“欢乐乡村”十百千万农村基层文化推进工程。一年来,“欢乐乡村”成为农民群众没有围墙的乡村大剧场、永不落幕的快乐大本营。
邯郸有5000多个建制村、县乡人口近800万,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需求,但乡土文艺人才却有艺无处展示。为此,邯郸市去年在全市组织实施了“欢乐乡村”十百千万农村基层文化推进工程,把资源向农村倾斜,把触角向基层延伸。“欢乐乡村”工程为农民度身打造喜闻乐见的10项活动,如“田野之歌”农民合唱赛、“布谷之声”农民歌手擂台赛等,然后由村到乡再到县、市,层层选拔出千支乡村文化队伍。此外,与此同时,邯郸市还建起文化人才库,目前有各类文艺爱好者、民间文化继承人、传统绝技者2万余人。与此同时,邯郸市给入农村文化人才库的农民发放“特色文化户”牌匾,并为他们提供专家指导、技能培训、活动平台等多项支持。目前,该市建起200个文化示范村、100个特色文化户,涌现出戏曲、歌咏、剪纸等文化队伍1900多个,参与“欢乐乡村”工程的群众超过100万。“欢乐乡村”不仅完善了送文化,更成为“种文化”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214个乡镇文化站、1730家农村书屋、1434个村民中心,使用率达到98%。
浙江绍兴:“和谐榜”促乡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