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3 16:53: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第1篇

[关键词]邮轮旅游;邮轮旅游产业;现状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79-05

邮轮旅游(cruise tourism),是在传统远洋客轮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以海上大型旅游客船为旅游工具和主要目的地,以沿线港口为陆上目的地和中转地的一种旅游方式。国际上邮轮旅游总体发展较晚,但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海洋旅游是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方面。邮轮旅游作为近些年在我国快速兴起的一类新型旅游方式,广受国家相关部委、诸多沿海城市以及港口和旅游企业的高度重视。了解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现状,认清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相应的发展对策,已成为业界当前面临的紧要课题。

然而,对于邮轮旅游的研究,国内国外都是刚刚起步。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邮轮业几乎没有引起任何的学术关注,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孙晓东、冯学钢研究发现,截至2010年,SSCI涉及邮轮旅游业的论文仅有48篇,以帕帕赛纳赛斯、贝克曼(Papathanassis,Beckmann)和孙、焦和田(Sun,Jiao&Tian)两篇综述性论文为代表。截止到2011年5月,在《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等国内旅游类重要学术期刊仅有4篇是关于邮轮旅游的,国内外研究邮轮旅游的研究成果匮乏。

目前,国内邮轮旅游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国际邮轮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的分析;对邮轮旅游产业经济特征及发展条件的研究;对邮轮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以及对我国及各港口城市邮轮旅游发展对策的探讨;对邮轮旅游市场特征和趋势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世界邮轮旅游的现状,剖析我国邮轮旅游产业的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全球邮轮旅游发展概况和现状

现代邮轮产业始于北美,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今国际前三大邮轮集团依次是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丽星邮轮集团,其中嘉年华和皇家加勒比邮轮集团总部均位于北美。北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邮轮市场,2009年以前,北美邮轮乘客数量占世界份额始终大于60%,但2009年开始份额已经降低到全球的60%以下,并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欧洲邮轮市场增长迅猛,全球份额从2005年的22%逐渐攀升至2010年的30%左右(表1)。

据全球三大邮轮机构与组织(CLIA、ECC、PSA)的分析和预测,1990~2015年间,邮轮乘客的年均增长率为7.38%,远远高于国际旅游业增长的速度。

亚太地区是世界邮轮旅游市场中较年轻、也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地区。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近些年不断兴建的邮轮专业港口,亚太地区渐渐成为全球继美国、欧洲之后,又一个全球性的邮轮旅游区,而且其邮轮旅游客源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我国是这个区域中最主要的客源市场,也是重要的目的地。

我国地跨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大区,不仅是亚洲夏季邮轮航线重要的起始港和目的地,也是冬季邮轮航线的重要停靠点,同时还是全球环游世界航线的必经之地。优越的旅游资源开始让越来越多的国际邮轮公司关注中国市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浪潮的增大,我国邮轮旅游也在近年来迅速兴起。

中国公民有规模地从母港出行的邮轮旅游活动肇始于2006年。自2006年7月歌诗达邮轮、皇家加勒比邮轮相继开辟以上海、天津为母港的邮轮航线后,中国内地游客可在中国境内搭乘邮轮出海,航线主要分布在日韩地区。据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的统计,2009年,从内地乘坐国际邮轮出境旅游的人数达15万人次,如果加上从内地到香港地区、新加坡、美国、欧洲参加邮轮游的客人,2009年,中国邮轮游客达到20~23万人次;201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30~33万人;2011年超过40万(其中仅从内地出发的就达25.2万)。此外,2008年,停靠国际邮轮艘次增幅达27.4%,共有344艘邮轮访问中国沿海各港口;2009年,共接待国际邮轮156个航次,同比增长39.3%,内地登船的出境游邮轮乘客20万人次,当年以始发港统计的航次首次超过以访问港统计的航次;2010年,中国大陆共接待国际邮轮223个航次,较上年增长43%,全年大陆邮轮出入境乘客20万人次;2011年,接待国际邮轮262航次,同比增长17.5%,邮轮出入境乘客26万人次,同比增长30%。由此可见,我国发展邮轮旅游具有强劲的增长潜力。邮轮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公民旅游消费的新模式,邮轮市场越来越受到国际邮轮公司和国内旅游业界以及沿海城市的重视,邮轮旅游正成为中国公民新的休闲度假选择。邮轮旅游所形成的核心产业圈和上下游产业链,也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新业态,为我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之,纵观全球邮轮市场,邮轮旅游活动的主要区域依次为加勒比海地区、地中海区域、波罗的海区域、亚洲/南太平洋、阿拉斯加、墨西哥西海岸等地,其中,加勒比海地区和地中海区域是全球最为密集的两大邮轮旅游活动区域,而我国所在的亚太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正在成为新的全球性的邮轮旅游区。

二、我国邮轮旅游发展的特点和问题

第2篇

关键词:产业链;文化旅游产业;河南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课题(编号:201414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qn-284);黄河科技学院课题(编号:KYSK201306)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9日

文化旅游产业是以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旅游资源为依托,通过旅游经营者的进一步创意和设计,满足消费者感知文化、体验文化、欣赏文化、回忆文化等精神层面的需求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基本服务需求的行业。文化旅游产业链是由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提供公共基础服务的企业和部门组成,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投入,向消费者提供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旅游地人文、景观、民俗等方面文化需求的链式中间组织。从文化产业链的构成来看,文化旅游产业链包括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企业和机构、提供文化旅游营销服务的广电部门、网络服务商等媒体。从旅游产业链的构成来看,文化旅游产业链包括景区景点、旅行社、娱乐服务、餐饮、酒店、交通运输、旅游购物等企业,同时,还包括提供金融、通信、绿化、道路等辅助服务的机构;此外,由于文化旅游业辐射的行业范围较为广泛,所以文化旅游产业链还包括艺术品和纪念品生产加工、出版印刷、动漫制作、地产等企业。

一、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旅游界盛传这样一句话:想了解中国近百年的历史,到上海;想了解600年前的中国,到北京;想了解3,000年前的中国,到西安;如果要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追溯中华民族之根,就不能不到河南。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河南文化旅游产业从小到大,走上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体系和产业规模。总体来看,河南文化旅游产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起步期、扩展期、加速扩展期。

(一)起步期。河南文化旅游产业起步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在这个阶段,主要定位在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概念,品牌特色意识淡薄。

(二)扩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到2004年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扩展期。90年代末21世纪初,河南省探索实施以高品位开发建设“三点一线”文化旅游为主体,北有南太行山水游、南有伏牛山生态游为两翼,即“一体两翼”的新路子。2000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了“三点一线”文明景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立足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以郑、汴、洛三市为重点,把1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3座闻名的古都(郑、汴、洛)、4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郑、汴、洛、商丘)和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及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合起来,打造出一条精品文化旅游线,直接拉动了经济的发展。2000年洛阳龙门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形成了河南省文化旅游的龙头。随后,各地积极整合原来分别隶属于文物、教育、旅游等不同部门的文化资源,先后建成或整修了大批文物景点。诸如登封篙阳书院、洛阳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等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品位的文化景点,已经成为河南省文化旅游业的有力支撑点。

(三)加速扩展期。2005年至今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加速扩展期。2005年开始,河南着重营造浓重的旅游发展氛围。2005年10月和2006年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分别首次召开高规格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伏牛山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系统解决了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对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2006年河南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十一五”期间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重点塑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多次举办国际旅游小姐巡游河南活动为突破口,实现美丽经济与魅力河南的对话。并且成功举办了中部旅游交易会、中部崛起旅游论坛和北方旅游交易会等大型活动;连续多次组织海外旅行商洽谈会、百家媒体看河南等大型活动;协办了中部博览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活动,并挖掘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河洛风》等一批优秀旅游演艺节目。河南通过推进各项活动使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要素得到快速发展,并引起全国关注,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前列。

河南“十二五”规划中把旅游产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产业来打造,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加速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据河南省旅游局和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河南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1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入境游客207.33万人次,增长8.7%。旅游总收入3,875.50亿元,增长15.3%。其中,中原古都文化游、华人寻根祭祖游、黄河文化游、南水北调生态文化游、功夫文化体验游等精品旅游路线,备受海内外游客的推崇。2013年末共有A级旅游景区313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101处;星级酒店575个,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48家。

二、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产业要素培育不充分。旅行社和景区是文化旅游产业链上的核心要素,但是目前河南在这两要素中缺少充当“龙头”的核心企业。旅行社的规模还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还没有一家旅游类上市公司,抗风险能力差,核心竞争力不强。不足以充分发挥核心要素的作用。文化旅游景点数量多,但是成规模的景点所占比例依然较少。此外,文化旅游商品种类单一,缺乏特色,产品质量差。大型文化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稀少、实力弱,文化旅游商品市场缺乏竞争。还没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商品交易中心。旅游商贸街区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旅游娱乐内容单一,人均消费低;旅游购物所占比重低,效益不佳;饭店和旅行社的效益不理想,导游的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

(二)链条节点发展不平衡,缺乏横纵向联合。在文化旅游产业链中,各个旅游企业无论在数量、层次还是服务质量等方面都应该协调发展,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完整有效的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形成。目前,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链没有形成真正的链接,作为构成文化旅游产业链条的基本要素旅行社、饭店、酒店、旅游景区、旅游商店和旅游交通等各自为政的状态还比较突出,要素之间沟通不畅,还没有形成网络。各地旅游企业仍然各自为自己的旅客提供服务,企业之间不仅缺乏实体上的联合,也没有进行信息上的联合,使各企业之间很难进行信息交流和共享。如一些文化旅游景区只关心景区资源的开发建设和门票收入,对于与其他企业合作开发相关的文化旅游商品或旅游线路漠不关心,虽然彼此之间关联度强,但都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合力;各行业的数量、层次和质量结构也不尽合理。河南旅游交通比较便捷,但是在拉动旅游消费有较大作用的“购、娱”两个环节薄弱,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文化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雷同,在文化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的衍生文化创意产品少,相关文化旅游商品档次低、规模小。景区景点文化欣赏创新活动少,地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特色饮食和住宿数量不足,搭配也不够合理。文化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与河南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极不适应,不但影响河南文化旅游业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制约着文化旅游业对相关产业带动效应的有效发挥。

(三)产业链条短、效益低。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理念的影响和经营策划水平的限制,使得许多文化旅游资源深刻内涵未能得到有效挖掘,资源利用水平低,产业链条延伸度低,总体处于“门票经济”阶段,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河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网络、出版、艺术、商贸、动漫等相关行业结合度低,缺乏创意,多数景点景区提供服务局限于观光,“玩”的项目少,体验性、参与性不够,景区景点周围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综合经济效益差。

虽然,在实施旅游强省战略后,河南出现了一些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如皇帝祭祖大典、《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但绝大部分仍然缺乏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层次挖掘,且制作精细化程度低,缺乏个性和特色。一些非常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于视野不开阔、策划水平限制,导致规划起点低、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如一些古建筑仅是经过简单维修后就对外开放,往往对该古建筑的演变历史、厚重文化研究不够,开发不足,见物不见人,深层次的、最能吸引公众和最有特色的内涵没有很好挖掘;一些文化旅游节目表演大同小异,相互模仿,粗制滥造,地方特色不明显,没有确定下来自己的特色是什么,也没有使自己的特色产品凸显出来,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三、优化河南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对策

(一)培育壮大领军核心企业。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公司和景点链是构建与拓展旅游业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是推动旅游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借鉴北京首旅集团、上海锦江集团的成功经验,探索河南省组建现代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新路子。可以通过股权联结的方式组建,也可以通过特许经营、租赁经营、管理合同契约方式组建,也可以通过企业联盟的方式组建。把具有相同文化内涵、相关历史背景的景区联系起来,发挥协同作用。引导支持大型工商企业和实力强大的景区、饭店、旅行社、旅游运输企业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大型文化旅游集团,或者通过国有资产划拨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集中精力组建一家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公司,或者通过“捆绑”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旅游集团。比如,重组中州国际旅游集团,整合产业链关键要素,建设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使航空、公路、铁路、旅行社和景点景区一条龙服务,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二)建立中小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在河南文化旅游市场中,中小旅游企业占主体,因此文化旅游产业链中应建立中小企业战略联盟,可以多种形式进行协作,如联名促销,共同出资进行线路策划、设计和推广,还可以建立同盟内部的规则,形成某种约束,集体制裁某些危害文化旅游产业链整体效益的行为。联盟企业之间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这种联盟的形成可以解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如旅游产品开发的资金不足、过度开发等问题。

(三)纵向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创意创新特色文化标签商品和服务。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创意产业,需要用创新的思路和创意的理念来指导产业发展。旅游业本质上是创意活动,资源有限而创新、创意无穷。创意是文化旅游产业的起点,也是决定文化旅游产业兴衰的重要因素。好莱坞的科幻巨片《侏罗纪公园》是从网上获得了河南西峡恐龙蛋和云南禄丰侏罗纪恐龙化石的资料后,受到极大启发而创意成功的。在河南众多地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中,产业链的延伸,游客参与度的提高,“购”、“娱”经济效益的提升,唯有增加创意来进行突破。以河南五千年积淀的文化旅游资源位基础,借助动漫、艺术、科技等手段创意创新旅游商品和服务,打造具有河南标签的旅游商品和服务,提高河南文化旅游的标志性和独特性。比如,进一步提升《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大河秀典》的创意;策划龙门石窟、鲁山大佛、焦作云台山与陈家沟、信阳南湾湖等景区的实景演出或剧场演出项目;开发动漫、艺术等主题型文化旅游园区;让游客到了河南感觉有看头、有听头、有玩头、有吃头、有买头、有学头,最后还留了一个大想头。

(四)横向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由景区为中心的点状空间发展结构转变为以城市为中心的片状空间发展格局;重点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旅游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在中心城市着力构建以旅游产品、旅行社、酒店为内容的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扩展河南文化旅游内涵。河南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还是中国的“厨房”,可以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把旅游与农业文化对接,大力发展农业文化旅游。通过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开发销售乡村名优土特产品、旅游特色购物产品,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成果转化为旅游产品,拉长文化旅游产业链。以大型农历节事为媒介,推进河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和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1]吕世范.河南特色旅游文化[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1.12.

第3篇

一、天水市旅游环境概况

(1)自然环境

天水市位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理坐标: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1、5℃。最热月份是7月,最高温度为33.4℃;最冷月份是1月,最低气温-18.2℃。天水市降水适中,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适宜于多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果瓜菜生长,素有“陇上江南”之美称。

天水以西秦岭为分水岭,中北部渭河水系属黄河流域,南部嘉陵江水系属长江流域。渭河东西横贯全境,流经150公里,有藉河、牛头河、颖川河、东柯河等大小支流260多条,年流量39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境内水量较为充沛。

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再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使得该地区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天水市现有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6.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小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常绿植物122种。

(2)社会环境

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全市总面积14392平方公里,属多民族地区,全市共有32个民族成份,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天水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发掘的大地湾遗址证明,早在78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始祖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同时是“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

(3)经济环境

截止2015年1月初步统计结果显示,天水市2014年预计生产总值50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93亿元,第二产业195.5亿元,第三产业214.5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00.1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天水市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形成了以电子仪表、轻工纺织、工艺美术、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的工业生产体系。同时农业向现代化方向、集约化方向发展。第三产业更是成绩菲然,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少环节的商品流通格局。

二、天水市旅游产业现状

(1)天水市旅游资源现状

天水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旅游景区(点)228处,其中,A级景区29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9处);旅行社及分公司32家,星级宾馆34家,星级农家乐39家,星级旅游厕所69座,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国家森林公园2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省级森林公园8处。 天水是西部旅游名城,新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2)2014年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1、旅游产业收入得到较快增长。2014年,天水市旅游行业按照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打造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的战略定位,围绕把天水建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甘肃东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宜居宜业宜游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的奋斗目标,树立建设大景区、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的总体思路,全市旅游产业呈现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

2、2、旅游资源得到扩充。充分发挥现有麦积山5A级旅游>:请记住我站域名/

3、客源市场得到开发。按照“围绕‘一个形象’、突出‘两大品牌’、整合‘三方力量’、开发‘四大市场’、采取‘五项措施’、主推‘六条线路’”的“123456”旅游营销思路,突出整合营销、网络营销和电视营销,全市旅游客源市场呈现前伸后延、旺季更旺、淡季不淡的显着特点。

4、节会(活动)旅游综合效益突出。在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期间,举办了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武山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旅游节、第十三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天水赛段、2014中国天水麦积山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第二届清水温泉消夏养生旅游节等五项活动。

5、机场航线航班运营显着提升。天水机场的运营实现了市场化、专业化、科学化,积极委托西部机场航空公司运营天水机场航线航班,“西安--天水”航线实现稳定加密运营,先后新开周二、四、六“天水--西安--重庆”航线和周一、三、五“天水--天津--大连”航线,天水机场运营航线增至4条,天水机场游客吞吐量显着增加。

三、天水市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天水旅游资源其开发建设过程中, 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集中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旅游六要素整体水平尚需提高,旅游与文化、

体育深度融合得还不够,县域旅游发展还不够平衡。二是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旅游商品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有利于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利益链条。三是在国内主流媒体上对天水旅游的宣传促销力度仍需加强。四是文化旅游产品、商品的本地特色还未得到凸显。五是旅游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还较低,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还未健全。 四、天水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着力打造地域特色旅游品牌

立足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和石窟文化三大文化资源优势及良好的自然生态气候资源,围绕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的目标,同时积极培育打造武山水帘洞祈福游、清水轩辕文化旅游节等节会品牌,使其成为天水特色文化旅游节会。

(2)规范提升全市旅游市场秩序

积极支持县区、景区创A升A,提升旅游景区质量。加强旅行社及导游的日常管理,依法管理和规范旅游市场。

(3)不断加大品牌宣传营销力度

紧紧围绕旅游的品牌形象,开展多层次、高水平和全方位的宣传营销活动。

(4)深度开发特色文化旅游商品

依托资源优势,制定天水旅游商品企业发展规划,促进旅游商品系列化、档次化、品牌化。

第4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战略规划;城市定位

Abstract:Generally, there are four types of tourism plan styles at home, one is school of landscape garden architecture, featured by planning on shapes, another is school of resources deployment, majoring in geography, another is a school advanced in culture and history, another is school of efficiency and economy, majoring in economic import. To make a good strategic plan, which is forward looking, scientific and operational, we need to composite different ideas of schools.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plan in Nanjing will use tourism to lead the local economy development, feature in economy efficiency and make profits, which belongs to regional tourism plan.

Key words:tourism;strategic plan;city positioning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22(7)

1规划研究思路

城市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一般不强调编制过程中的分析、研究和详细方案设计,而偏重于宏观指导思想的制定。重点解决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通过旅游营销手段的提升扩大旅游市场份额,延伸旅游产业链和产品链,吸引旅游资本投资等。往往以简洁、扼要的篇幅提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愿景、目标、指标、发展路径、重大项目、要素计划和政策支持诸内容,具有战略指导意义。

从方法上讲,这类规划研究应以设计科学为基础,以价值创造为目标,为政府提供实现愿景的系统解决方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规划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资源导向阶段(1979~1989年):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主;二是市场导向阶段(1990~2000年):以旅游形象和市场营销为重点;三是产品导向阶段(2001~2010年):以游旅产品体系建设为中心。下一阶段我们认为应是系统导向阶段:以系统设计和价值创造为重要特征。系统设计的思想应注重规划整体性的整体性、相关性、结构性、层次性、动态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等。是把南京市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把旅游系统当作相互依存的变量来分析,按照确定的目标,寻求实现目标的手段,以便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选择能够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路径、方案和行动计划。主要工作包括:阐述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愿景、定位和目标、调查系统的环境、梳理旅游资源、整合旅游要素、推行“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管理”五位一体的系统发展模式。

2定位与目标

2.1南京作为旅游名城将如何定位

“定位”的问题是一个很难的问题。既要符合一个城市旅游的特点,又要有延续性,反映潜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南京这些年来在城市定位上经常变,由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如“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使主城区长出了上千幢超高层;后来是“现代化滨江城市”的定位,引发了成片的拆迁、拓路、差一点把路边的树也砍掉;现在的定位是“人文绿都”, 这比较适合南京的特点。当然有些晚了,很多有价值的建筑已经拆了,很可惜。这也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对城市发展的认识水平,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次旅游规划中我们提出了“人文绿都,博爱名城” 的定位。尽管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我们认为还比较贴切。

2.2南京旅游产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

南京在全国旅游发展格局中地位突出,是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南京的旅游收入超过杭州和西安。“十二五”期间南京应把“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作为发展目标。因为,南京山水城林融为一体,旅游资源总量大、品质佳,拥有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人物和事件,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中,南京应定位于新兴的国际性旅游目的地之一。就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应将旅游产业放在南京整体产业结构中思考。

3目标实现可能性分析

从“十一五”发展情况看,上述目标经过努力是有可能达到的。关键是要在认识上应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来抓。从发展机会和资源条件上看,是有可能实现的。

3.1国际旅游区域重心继续东移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WTO)分析认为,旅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当前,国际旅游区域中心继续东移,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客源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南京是正在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的重要城市之一,在国际旅游重心东移过程中,必将迎来强劲的产业发展动力,入境旅游将迅猛发展。

3.2旅游消费已进入大众化时代

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3500美元,是世界公认的旅游产业爆发性增长阶段。2009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3700美元,江苏省达到6475美元,南京市高达8130美元。一个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将在“十二五”时期加速形成,旅游将成为城镇居民生活的基本内容和刚性需求。从旅游发展趋势看,随着居民消费升级,国内旅游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3.3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措施和优惠政策,显示出国家对旅游产业的重视,也为旅游产业发展开启了全新空间。

3.4南京取得2014年第二届青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这是南京产业提档、城市提升、文明程度提高、国际化进程提速的强大助推器,一方面将推动南京相关旅游设施的建设和提档升级,并提升南京服务和接待能力;另一方面,将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可全面展示南京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旅游国际知名度,吸引大量入境游客,并可为后青奥时代南京旅游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3.5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将大大改变南京旅游市场格局

随着南京南站、空港二期、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沪汉蓉、沪宁城际铁路等重大基础工程的建设和相继投入使用,南京旅游集散功能大幅提升,将为南京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尤其是与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以及与上海、杭州等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同城效应日益显现,区域旅游发展进入资源共享、深度合作的时代。

3.6南京资源十分丰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方案,南京旅游资源单体共670处,涉及7个主类、33个亚类和146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到全国旅游资源相应类型数量的87.5%、68.75%和55.72%,这些为实现我市的旅游目标提供了资源保障。

4发展战略路径

南京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路径,可以从资源整合、产品创新、文旅融合、城旅互动、区域合作、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等七个方面思考。

4.1资源整合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整合旅游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南京旅游资源分属十多个部门(条条)和各个区县(块块),多头管理、条块分割严重,产权形式复杂,难以形成合力,限制了优质资源“整体效用”的发挥。在实践中形成了“资源优势与产品优势不对称,产品优势与经济优势不对称,管理职能与产业发展不对称”的情况,严重阻碍了南京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南京旅游资源整合战略本质上要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要求,对旅游资源行政管理权限的重新整合,进而形成集资源保护与开发于一体的新型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保护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4.2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旅游产品创新战略要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南京旅游资源特色,在继续巩固提升观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重点打造一批专项旅游产品,优化提升南京旅游产品结构,满足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动南京旅游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休闲复合型转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4.3文旅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多元文化交融,包括六朝文化、明清文化、民国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科教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总体来看,南京文旅融合不深,文化资源优势彰显不足。文旅融合战略,就是要加强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拓宽合作领域,理顺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扶持,一方面,彰显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借助旅游繁荣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弘扬中华文化。

4.4城旅互动

旅游与城市化建设互动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雅典提出,城市具有工作、居住、游憩、交通四大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应进一步凸显游憩功能,不能就建设谈建设,就环境综合整治谈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而言,南京城市化建设与旅游发展仍是两张皮,联系不够紧密。实施城旅互动战略,实质就是将城市化与旅游发展融为一体,树立大旅游观念,提升城市的旅游功能,把整个南京作为最大的景区、最好的旅游产品、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城旅互动战略,一是规划的有效衔接。在城市规划修编和“十二五”规划中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需求,使旅游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文化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城乡发展规划有效衔接,保证旅游发展在用地、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等方面与城乡发展共享空间。二是项目的互动。城建项目要充分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保证城建项目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实现城市环境建设功能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景观化。如新秦淮河-土城头百里风光带建设、南京南站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配套,城市基础设施要按照景观的水平建设。三是旅游服务配套。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旅游交通条件,美化旅游环境,完善旅游标志,改善旅游厕所和停车场,完善旅游咨询、旅游集散、旅游急救等服务网络。四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相结合。

4.5区域合作

随着区域一体化和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效应的凸显,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提升南京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互惠互利、互促共赢的有效形式,也是推进旅游大市场建设的重要途径。南京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就是要强化开放意识,突出竞合发展,积极参与区域间的分工协作,从城乡互游合作、南京都市圈旅游合作、长三角/泛长三角城市旅游合作、沿江29个城市旅游合作,沿高铁城市旅游合作等层次,尤其是京沪高铁和沪汉蓉高铁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南京旅游的辐射能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景区组合、联合营销、信息联动”的区域合作格局,积极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4.6国际合作

旅游不仅是天然的国际化产业,还是友好产业。旅游产业的开放程度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开放水平。要把南京建成“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在发展理念、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人才培养、环境质量、服务标准、产品设计、营销策略等方面,必须按照国际化标准推进产业发展,全方位加快与国际接轨。在旅游产品国际化方面,要充分利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资源、人物、事件,如大报恩寺(佛顶舍利骨)、郑和七下西洋、明城墙、中山陵、青奥会等,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旅游产品。在旅游设施国际化方面,应结合南京山水城林特色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国际时尚的旅游设施、生态观光设施和会议展览设施;在旅游营销国际化方面,要加快构建国际市场网络,创新营销机制,树立品牌理念;引进国际知名旅游品牌,提高南京旅游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利用青奥契机,做好宣传南京旅游的高规格营销方案;在旅游管理国际化方面,应积极推动南京旅游产业更多地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打造一支有国际旅游城市水准的从业队伍,使全市的酒店、旅行社、旅游接待设施和娱乐设施的服务水平和服务标准能与国际著名旅游城市相媲美。在旅游服务国际化方面,要营造国际旅游城市的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善城市的国际化接待环境,使国际游客拥有较高的出游无障碍化便利;通过鼓励入境游、实施入境便利政策等有效措施,提升城市接待游客中入境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比重。

4.7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旅游的基础,可持续是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南京“十二五”期间旅游将处于大开发、大发展阶段,尤其应注重旅游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可持续旅游是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出现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通过实施有效措施,保证旅游开发既应满足当代人(含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多种需求(经济、社会、生态等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南京“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实施旅游可持续战略,一是要强化资源和环境保护。对南京具有旅游景观价值的山体、河流、湖泊和历史文化遗产等进行开发时,要以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并重为前提,不破坏其脆弱的平衡关系;严格执行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二是要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景点、旅游经营单位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广泛运用节能节水减排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创建“绿色饭店”、“绿色景区”。三是要倡导低碳旅游方式。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市民和游客树立环保意识,倡导游客文明旅游、绿色消费;四是要鼓励开发绿色旅游产品。

5南京旅游产业在“十二五”期间重大项目

根据初步规划,“十二五”期间南京围绕旅游产业建设的重点项目至少有十多项:一是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二是秦淮河旅游带项目;三是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四是土城头百里风光带;五是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六是长江国际旅游项目;七是休闲度假区建设项目等。

5.1城市中央公园项目

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央公园是以紫金山、玄武湖为主体整合该片区旅游资源,通过高水平规划设计,用交通路网使各个景区点串联起来,并赋予一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主题,科学合理配置高品质的休闲、观光功能和相应载体,打造休闲观光为主、具有世界级震撼力的“城市中央公园”。随着南京“一主三副”即一个主城,仙林、东山和江北三个副城城市格局的形成,“紫金山―玄武湖”风景片区日益成为城市的中央。这一片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包括中山陵园风景区、玄武湖、白马公园、明城墙、九华山等,最能体现南京山、水、城、林的特色。从占地面积看,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央公园。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也仅有843英亩,但纽约中央公园不只是纽约市民的休闲空间,更是全球人民所喜爱的旅游胜地。

5.2秦淮河旅游带项目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可分为内秦淮、外秦淮和秦淮新河,沿岸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极其丰富,是南京历史人文记忆的重要承载体。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和空间结构演变,外秦淮河历史上防卫与运输功能已经退化逝去,尤其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环境综合整治,外秦淮河面目一新,两岸城墙巍巍,绿意浓浓,景色秀丽,已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娱乐活动新的空间。但整体来看,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文化彰显功能、水岸经济功能不足,“十二五”期间应深度挖掘秦淮河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大对已经整治的16.5公里外秦淮河的旅游休闲功能的开发,“以线带面”,将沿河26个景点和公园面河开放。通过外秦淮河串联起沿岸的旅游资源,将外秦淮河打造成为展示金陵历史文化风貌和秦淮文脉的休闲景观带、创意产业带、水岸经济带。以钟山风景区为龙头,以秦淮河为纽带所展现的南京旅游文化是一张具有世界级水平城市旅游名片。

5.3金陵大报恩寺重建项目

南京有1780多年的佛教发展史,是我国佛教活动最早的城市之一,是古代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也是近代中国佛教文化复兴、传播、研究中心。目前,南京现存与佛教有关的旅游资源单体30余处,但这些资源比较分散,主要以景点观光的传统型开发为主。今年6月,七宝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在金陵盛世重光,从顶骨舍利的寓意来说,是级别最高的,是最智慧头脑的象征。这次重光意义极其重大,让世人重新认识南京在佛教界的地位,可以激活南京的佛教文化资源。“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充分利用南京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所具有不可替代地位,以金陵大报恩寺重建为契机,以“朝圣之旅”为思路,挖掘并整合众多佛教资源,结合佛教文化传播、学术等活动,使南京佛教文化资源得到多视角、高层次、全方位展示,进一步彰显南京佛都魅力。

5.4土城头百里风光带项目

土城头是明代南京四重城垣的最外城垣,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墙体以土墙为主,筑有城门18座。外郭全线原长60余公里,目前地面尚有遗存30公里。土城头段范围是从下关金川门至江宁夹岗门,全长约40公里。“十二五”期间,南京规划将土城头与秦淮新河连接起来,打造百里“绿色项链”,构建绿色生态长廊,应充分挖掘资源优势,高起点、高标准实施规划建设,把保护人文历史印记、营造自然景观、改善人居环境、构建旅游系统、提高城市品质有机结合,将百里风光带打造成南京城市的人文长廊、绿色长廊、生态长廊、休闲长廊。重点任务包括:(1)秦淮新河段重点建设城市阳台―城市运动森林、秦淮文化休闲坊、休闲旅游基地、水下活动中心、城市影音中心、创意市集等六大核心休闲项目;(2)土城头段,根据资源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特色,重点建设18~20个公园;根据历史记载,土城头沿线共有18个城门,“十二五”期间,重点重建、修复3~5个城门。

5.5民国文化旅游项目。南京最有名的除了明朝文化,就数民国文化

“十二五”期间,为彰显民国文化,应进一步加大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这一方面市政府己有保护措施,现在关键是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保护,做到科学保护、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创意利用,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相容性、统一性。我们设想可沿中山路打造一条民国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从下关码头开始,沿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至中山门到中山陵,将沿线近百座民国建筑分为几个组团,集中展示民国建筑和文化,包括名人居址、办公旧址等,让游客充分体验民国时期的政治、文化及生活方式。具体可以参照美国波士顿“自由之路”旅游路线的做法,设计旅游专线,用一条“红砖”线路串联起中山大道沿线的民国建筑景点,对沿线民国建筑进行维修和更新,民国建筑上用统一的指示标牌,打造南京开放式的民国建筑博物馆,结合2011100周年,加大对民国文化旅游带的宣传促销。

5.6长江国际旅游项目

南京的旅游应从秦淮河走向长江,打造长江国际旅游带应纳入“十二五”旅游规划。长江国际旅游带是以气势磅礴、烟波浩渺的长江为轴,以远近山峦为背景,展示古都山川形胜,构成江景、城景、港景、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相交融的沿江风貌带。旅游带北岸上起驻马河,下至与仪征交界处,全长88公里,南岸上自慈湖口、下至大刀河,全长98公里。旅游带的自然资源主要有长江、幕府山、栖霞山、狮子山、江滩湿地等。人文资源有八卦洲洲头森林公园、燕子矶公园、宝船遗址公园、浦口码头、阅江楼景区、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等。目前,沿江阅江楼景区、栖霞山景区、绿博园等发展较为成熟。但整体来看,多数旅游资源开发与长江联系不够紧密,旅游开发滞后,旅游景区多数难以到达滨江岸线,亲水效果不佳,仅以观景为主。“十二五”期间,南京应以大江风貌和两岸文化景观为主要特色,加快建设和整治提升相关景区景点,以长江为轴线使之串联,重点任务有:建设郑和航海文化主题公园;江心洲八卦洲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幕燕风景区应加快环境综合整治,以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为主;下关“南京外滩”,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长江黄金岸线,打造滨江风光带;河西滨江风光带要加快贯通整个河西滨江风光带,展露长江雄姿;浦口新城未来将成为滨江历史文化生态之城。。长江国际旅游带可按历史滨江段、现代滨江段、人文滨江段、宜居滨江段、生态滨江段等五段打造文化特色各异的滨江景观带。

5.7休闲度假区建设

当前,旅游产品结构正发生深刻转型,己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南京在休闲度假区建设方面潜力还没有发掘出来。“十二五”期间,南京应顺应旅游产品转型趋势,加快调整旅游产品结构,科学规划和布局旅游度假区,重点布局在江宁汤山、浦口一山三泉、六合金牛湖等地,打造旅游度假精品,使之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的重要目的地。重点任务有江宁汤山国际温泉城建设;六合金牛湖国家级度假区建设;浦口一山三泉建设,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突出生态养老、体育运动、科普观光特色,争创国家级5A级景区;加快推进珍珠泉旅游度假区提档升级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珠江、汤泉特色旅游镇建设,建成以温泉度假、生态休闲为特色,观光与度假相结合,兼具商务、会议、科普旅游等功能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5.8国际青奥旅游城项目

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南京举行。青奥会是使年轻人在运动、教育与文化方面均衡发展的体育盛事,在奥林匹克运动范围内,激发青年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运动、文化教育,进而增进人际交流、社会融合和国际友谊。届时,南京将通过周密的赛会组织、广泛的志愿参与、完备的赛会设施、绿色平安便捷的城市环境四大支柱,呈现一届独具魅力的青奥会。国际经验表明,充分利用国际性赛事举办的经历和遗产,对提升举办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旅游具有重大意义。青奥会结束后,如何让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还将持续下去,值得研究和重视。“十二五”期间,南京应借鉴新加坡、因斯布鲁克等城市经验,充分利用青奥会给南京留下宝贵而丰富的体育遗产、文化和教育遗产、无形遗产,规划建设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旅游城,使之成为全世界青年交流的平台。同时要加大对青奥品牌和精神的包装宣传,策划定期和不定期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交流、体育竞赛、学术交流、青年峰会等活动,推广奥林匹克精神,鼓励青年参与,着力追溯和延展东方文化、奥林匹克文化的深厚内涵,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生活方式。

6做大做强南京旅游产业的举措

6.1加强对南京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旅游产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南京的旅游资源很多,尤其是历史文化资源,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加以整合。通过旅游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

6.2坚持旅游产业规划的引领

高度重视规划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全面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南京旅游规划体系。将旅游基础设施和重点旅游项目建设纳入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并在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根据需要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加大相关专项研究,包括《南京市近期旅游重大项目建设规划》、《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宗教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等。加强旅游规划管理,指导相关规划实施,提高规划执行和监督的力度,有效发挥规划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6.3加大对旅游不动产的投入

旅游产业做大靠投资,做强靠创新、做优靠管理。应该在成立市级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平台,负责对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旅游设施配套没有投资是不行的。但有时政府想做而没有钱做,或者仅有投入而没有产出同样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旅游产业发展,不仅是一般规划的问题,要按照全生命周期思路对项目策划、融资、建设、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尤其是要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构造商业模式,使投资的外部收益内部化,实现项目的资金平衡,实现旅游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6.4优化旅游产业政策

加快落实国务院41号文件,进一步优化旅游政策环境。一是对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政策支持。年度土地供应要适当增加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纳入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旅游项目用地给予优先支持。积极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等开发旅游项目。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合理利用农用土地开发乡村旅游。二是金融政策支持。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是旅游企业税费政策支持。针对旅游企业用水、用电、用气价格,营业税、所得税、土地使用税,以及广告费、排污费、研发费相关费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允许旅行社参与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四是在创新景区(点)建设、管理、运营模式,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离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旅游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方面给予加大政策支持。

6.5完善旅游法规体系

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加快立法进程,进一步完善旅游法规体系,进而保护游客的利益,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大旅游法规的执行力度。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旅游执法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旅游执法队伍体系,加大旅游执法监察力度,为依法治旅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旅游综合立法工作。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相关法律要求,参照国际经验和标准,加快《南京市旅游条例》、《南京市城市公园管理条例》、《南京市景区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并制定实施细则,为旅游执法提供法定依据。

第5篇

关键词:旅游产业;政府职能;优化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01

一、前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单一的政府主导型战略限制和落后的计划经济思维影响,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政府职能上出现了政企不分、多头管理、缺乏法律规范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政府职能优化的必要性再一次凸显[1]。

二、政府职能的误区

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政府对旅游市场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准确[2]、行政管理体制和观念落后、政府职能模糊不清等问题暴露无遗。

1.旅游市场机制不健全,过度强调政府主导。在现今市场经济体系下,仍有不少的地方政府沿用了计划经济时代高度集权的模式对旅游行业进行管理。一些地方过分地强调政府的行政命令用于指导和管理旅游行业,而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实际规律,将合理的、适度的政府主导职能表现为长官意志,取代了企业行为,导致了政府的旅游发展决策失误,整个旅游市场的供求失衡,造成很大的浪费。

2.旅游行业管理机构组织混乱,政企不分。我国旅游业目前正处于体制转型,在市场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彻底性,对旅游企业的建设、管理、经营一把抓,严重干预企业的成长和运作,充当企业一切具体业务的决策者,其结果是政企不分,旅游企业无法自主发展。有一些政府主导的旅游企业虽然相继进行了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改革,但企业并没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运营。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机制的调整往往滞后于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企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而失去了上升的空间。

3.管理体制不健全,多头管理现象严重。从行业管理上看,相关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企业行使行业管理职能,一些旅游企业在条线上又有具体的部门管理,如建设系统、林业、农业系统直接管理,在事实上造成了多头管理的情况发生,并且从另一个角度导致了空头管理。在很多政府主导的旅游企业当中,组织架构混乱,缺乏标准流程,管理关系复杂,使得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十分茫然,遇到问题需要多头请示、多头汇报,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实际问题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严重制约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4.缺乏法律监管,政府控制缺乏依据。旅游业点多、面广、综合特征明显,产生的法律问题往往需要众多部门协调与衔接,迫切需要出台综合性旅游法,统筹协调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和保障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使政府管理有依有据[3]。

三、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只考虑经济效益的旅游发展是片面的,科学的旅游发展观实际上是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发展和人民幸福感与休闲指数的全面提升。政府职能的定位是旅游战略实施的第一步,成功的职能定位可以为后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旅游产业发展的推动者。政府和市场要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相互配合[4]。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对旅游发展的扶持力度,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业态、优化产业结构、运用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手段、以大旅游思维整合旅游产业的相关部门,以实现联动式发展和规模化竞争。

2.旅游法规的制定者。当前,我国旅游法制建设还很不健全,一部系统完整的旅游法迟迟不能出台,极大限制了我国旅游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加速政府对旅游政策法规的制定及实施显得尤为必要。同时,为了保证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政府必须要通过规划、引导、协调和监管等手段来加强对市场的调控,以保证其稳定持续地发展。

3.旅游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在推进旅游发展的进程中要做一个优秀的服务者,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便捷式服务[5]。政府应当推进旅游信息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合理利用公权力,成为旅游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创建旅游服务型政府是旅游行政部门社会职能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关注民生工作的核心议题,也是政府职能完善的重要手段之一。

4.旅游惠民政策的推行者。政府应当积极丰富公民的休闲生活,满足其旅游需求,推动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等惠民措施的实现,使公民的休闲权利得到保障、群众的旅游品质得到提升。

四、政府职能的优化路径

针对当前我国旅游行政管理存在的职能误区,应从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角度优化政府管理职能,增强政府的执政能力。

1.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政府计划职能。旅游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旅游行政管理主体在履行旅游计划职能,制定旅游发展目标的时候,应当全面考虑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环境持续、社会效益等综合因素,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电子政务系统,优化政府组织职能。传统的政府职能是建立在金字塔式的科层制基础上,组织结构封闭,部门间信息流通不畅。电子政务的建设为新时期政府组织职能的转变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政府组织结构向扁平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政府和公众的联系更加紧密,公众能更好地享受到政府的服务。

3.突出行政协调机制,优化政府协调职能。旅游发展的主体是一个复杂的利益集合体,不同的分支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引入行政协调机制可以极大改善旅游公共利益的导向,优化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实现产业发展的繁荣。通过政府行政协调可规范政策法规的执行,维护政府与公众的良好关系,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4.加速旅游立法进程,优化政府控制职能。政府在旅游行政管理中“无位”与“无为”现象[6]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旅游法制建设的落后,各级行政管理机关监对旅游市场的竞争秩序、商品价格、服务质量的管理缺乏依据,管理者的地位得不到承认。应当大力推进中国旅游法制的建设,使各级管理部门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章尚正.“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反思[J].旅游学刊,1998(6).

[2]郝索.论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与政府行为[J].旅游学刊,2001(2).

[3]苏晓梅.浅谈对旅游法的几点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5).

[4]王起静.市场作用、政府行为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第6篇

摘 要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将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中来。将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高度融入在一起,力争在2025年体育产业规模突破5万亿元。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央会议精神,海南岛在该领域的发展建设上,走在了时代的前沿。借助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丰富的旅游资源、适宜的气候环境,主打体育旅游产业新模式,探寻出了一套适合海南岛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即滨海体育旅游。

关键词 海南省 体育旅游

一、海南省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优势

国家政策优势。近年来,我国致力于将海南岛发展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国际旅游度假岛”,包括在资金投入、技术转移、产业调整等领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旨在将海南省建设成身体娱乐、体育康复、文化交流、旅游胜地的大平台。比如,近两年海南省新开发的一系列体育旅游项目,有漂流、冲浪、潜泳、水下狩猎、横渡江海等,吸引了世界各国游客的观光。总而言之,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旅游产业对于海南省地区经济发展、产业优化、经济转型的带动作用。对此,国家接连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有力的扶持政策,结合着海南省自身的特殊地理位置,更有利于海南省长远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环境。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屿,截止到2015年,海南岛全境森林覆盖率达到了61%,其中,国家级的森林自然保护区就有9个,包括2个原始森林保护区。此外,海南岛海岸线长达1530公里,其中沙岸就占到了55%,这也是海南岛成为国际旅游度假胜地的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海南省全境都处在热带区域,同时也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全热带省份。换言之,海南岛在发展体育旅游业层面,尤其是滨海体育旅游,受到季节性影响非常少,这是国内其他沿海地区滨海旅游城市所不具备的。这种天然的优势,也成就了今日的海南旅游度假岛。

二、海南省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制约因素

首先,海南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海南省一直都是以农业、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式,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海南省经济发展水平与大陆其他各省份相比,总体比较落后。正是受限于经济实力的不足,成为了制约区域内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在2015年之前,海南省境内共计十八个县市,体育场仅仅只有27个,专业体育场馆也只有5个,并且体育场馆设备老化现象严重。其中,能容纳一万人以上、且设施条件达标的体育场地只有一个,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建设完工的海南省高级体育运动技术学校运动场。以国内最火爆的三大体育运动来说,篮球联赛、足球联赛、排球联赛,对于海南省人们只是一种奢望。

其次,体制机制弊端难以适应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在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方面,绝大部分的体育项目均是“举国体制”,当然,对于体育基础力量薄弱的海南省也不例外。还是以三大球为例,海南省没有足球队、没有篮球队、没有排球队,更没有属于省内自己的各类体育联赛。新时期,随着我国承办洲际、国家级大赛事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快,海南省也相应承办了一些体育赛事,但所取得的效果与大陆地区其他省份相比,差距明显。尤其是近几年,几乎全部由政府部门主办,境内的企业承办的很少,相关的体育商业媒介、体育产品推广等方面,效益低下。

三、海南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应当趋利避害

立足于当下,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依托于国家“十三五”规划大背景环境,继续坚持发展滨海体育旅游模式,整合社会各方资源,适度创新产业运营方式。以此来更好的迎接发展机遇、应对外来威胁。

2015年,海南省全年度共接待游客(国内外)5279万人次,较2014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1%,其中,国际游客入境人数呈现为恢复性增长态势。全年度旅游产业总收入571亿元,较2014年同期增长了13%。总体来看,客源市场非常稳定,且境内交通便利,并开设了全球首个(也是唯一)环岛高铁,三个小时可环绕海南岛一圈,四大机场、五大港口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特征上来看,除了滨海体育旅游模式之外,还独创了一套体育类的健康养身度假基地,旅游、体育、医疗融为一体,尤其是在老年健康度假项目的开发建设上,初见成效,使得海南省国际旅游度假岛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所以,对于海南省来说,当下需要做的,就是依托于各方优势条件,加快推进境内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健康旅游产业项目。正如前面提到的,如开发老年人养老市场,市场潜力巨大。因为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老年人群超^了1.5亿,养老市场需求巨大。比如在深圳、在上海,养老、医疗与体育健康、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与深圳上海相比,海南上的优势更加明显,有国家提供的政策支持、财政扶持、技术引进与研发,再加上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宜人的气候环境,绝对可以在激烈的体育旅游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基于此,在十三五(2016-2020)期间,海南岛需要进一步加快产业优化、结构调整,并培养专业的体育旅游人才,全面提升境内体育旅游及相关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国际化品牌形象。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2015年规划课题(HNSK(JD)15-41)。

参考文献:

第7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为发展经济,扩大城市影响力,将举办体育赛事作为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已成为中国许多城市的共识。作为新兴产业,体育能够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拉动内需、扩大消费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是举办过奥运会的北京以及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中小城市也在尽力争取举办国际或国家级大赛。如青海省的环青海湖自行车公路赛,大连、厦门的国际马拉松赛,三亚的国际沙滩排球赛,广西柳州的F1摩托艇比赛等等。但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溪至今并未把体育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项目。

虽然本溪在体育产业开发方面起步较晚,但可以借鉴国内外城市的经验教训,挖掘潜在优势。

2010年8月末在沈阳市举行的世界女子9球锦标赛,在比赛期间的广告中,亿万观众还发现并迷上枫叶之都本溪。然而这只是牛刀小试,2013年将在辽宁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将成为本溪市借力体育,发展旅游产业,进一步提高本溪城市品位的更大契机。辽宁申办全运会成功,辽宁旅游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之一,将直接促进辽宁旅游产业再上一个台阶。如何充分把握利用辽宁全运会机遇,突出发挥本溪市的邻近沈阳主赛区的区位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全面提升本溪市旅游国际形象和旅游产业水平,推进本溪向旅游强市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1本溪旅游产业所面临的全运会机遇本溪作为十二届全运会主赛场沈阳的邻近城市,在沈本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全运会经济竞争中已经占据有利位置,全运会将为本溪市旅游业的发展带来难逢的机遇和深远的影响。

1)旅游基础设施将得到有效改善

作为全运会的分赛场城市,其最大影响将是促进本溪市城市建设。申办全运会成功之后,本溪市及时制定了迎全运、创品牌、树形象3年行动计划。以全运会场馆建设为中心,全力提升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启动三大工程:沈溪新城体育中心工程、本溪市全民健身中心工程和本溪市体育场改造工程。这些地标性建筑将全面改造本溪市的基础设施、交通、环保、通讯和比赛场馆,客观上也全面改善了本溪市的旅游环境。

2)旅游市场的客源结构将得以完善到本溪的游客多为附近城市的中短途游客,省外、境外旅游是本溪市旅游业的薄弱环节。全运会女子篮球项目、青年足球项目和公路自行车项目的比赛在本溪市举行,必将带来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和观看赛事及观光的海内外旅游者,为促进本溪市的省外、境外旅游市场提供良好机遇。2013年全运会将使全国、乃至世界了解本溪,创造本溪市最佳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带动全运会之后省外、境外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加,为打开省外、境外旅游市场奠定基础。

3)旅游服务质量将会全面提升

旅游接待服务,也是全运会接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溪市鲜有接待大型活动的服务经验,因此在迎接全运会的准备工作中,接待服务必然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扎实推行行业服务质量标准和服务礼仪规范,加强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质量考核和监督。尤其是加强对接待酒店管理人员以及导游人员的培训,包括旅游服务行业标准、旅游安全保障知识、酒店服务礼仪规范、酒店安全应急管理等,借机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4)旅游相关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它几乎与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都发生着直接与间接的关系。

全运会带来的大量商机,为本溪市结合自身特点,将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商旅结合、文旅结合、体旅结合、交旅结合、工旅结合、农旅结合等诸多模式创造了条件。促使本溪市在拓展旅游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振兴钢铁、制药等行业。

2抓住全运会机遇,加快本溪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2.1展示本溪旅游三都五城的形象品牌旅游形象是现代旅游业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

全运会是目前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体育活动,央视直播所带来的巨大媒体效应是树立一个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最佳载体。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全运会给本溪市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借此树立起本溪旅游在国内外的优良品牌。本溪市应该拨出专款加大对全运会旅游的宣传促销活动,着力宣传市政府的三都五城规划。三都五城既是本溪的特色,也是本溪的奋斗目标,同时也是加快本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措施,建设三都五城即是将特色、目标、措施三位一体。三都是指钢铁之都、医药之都和枫叶之都,五城指的是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全运会将本溪三都五城的风采展现给世人,向世人展现一个和谐、文明的新本溪。

2.2加快本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本溪市应该抓住全运会机遇,努力经营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应加大投资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提升本溪城市品位。在本溪市老区改造和新城区开发建设中,应按照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设具有现代气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配套体系;应重点规划建设好平顶山公园、太子河水上乐园、本钢工业园、溪湖公园,真正建成城中有山水、山水在城中的花园式城市;应建设五星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在增强赛会接待能力的同时,增强旅游对外接待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如果财力允许,可开全国风气之先,在本溪的青山碧水问建设一条自行车专用公路。使2013年全运会在本溪市旅游业发展中发挥出最佳效益,促进本溪市旅游业的全面进步。

2.3加强本溪城市文化建设与宣传文化是城市之魂,也是旅游之魂,而且与旅游业发展共生相伴,因此旅游业也可以说就是文化产业。

本溪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生态地质文化、太子河文化、满族文化、高句丽文化、宗教文化等,但发掘、整理和研究的程度还比较低,远未形成市场化,属于养在深闺屈a href=//shici.7139.com/265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宋词丁R虼擞忧勘鞠糜蔚奈幕埃⒔枞嘶岫纾行傧1热缬杓迮缴暌懦晒Φ木椋舳鞠瓷瓯ㄊ澜缱匀灰挪⒈鞠业刂使吧瓯ㄊ澜绲刂使?应充分展示以满族为代表的民俗民间文化等等。

2.4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作为本溪市唯一的高等学校,辽宁科技学院已经将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学科,并先后成立了两所一会,即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本溪民俗地域研究所和本溪旅游地学学会。作为专业的研究机构应把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作为专项研究课题,围绕全运会进行全面调研,组织召开全运会与本溪旅游等方面的理论研讨会,设计集地方特色与体育特色相结合的旅游产品,制定本溪全运会旅游促销战略和具体实施措施等等,并将研究结果上报有关机构。协调本溪市全运会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促销工作,使全运会效益在本溪市旅游业得到最大发挥。

第8篇

关键词:丘陵地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

收稿日期:20130516

作者简介:程绪敬(1979—),女,山东维坊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7602

1 引言

临沂市森林旅游源于人们自发性的旅游娱乐行为,其规模化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森林公园的陆续成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有地方特色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培植了一批品位较高的森林旅游产品,同时森林旅游产业也成为促进市域经济发展新的强劲推力,更将成为解决山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 临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临沂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初期,主要是依托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的优质森林资源开展的,并随着森林公园健康发展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自20世纪90年始建,到2012年底全市依托境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建成各级森林公园19处,经营总面积超过253万hm2,园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63%,森林公园建有综合接待服务中心15处,园区公路923km,步行游道738km。经过20多年来不断对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的提升和森林旅游产品的营销,全市森林公园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市森林公园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4605万人次,公园旅游直接收入135947万元,其中门票收入49595万元,为地方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4万个,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了804%、1077%、1068%和1394%。森林公园收入增加带动了全市森林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和当地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临沂的一项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

3 临沂森林旅游产业的问题分析

从2008~2012年的相关数据(表1)分析,可以得到如下规律:全市年接待游客增长量逐年减小,森林公园门票收入占旅游直接收入的比重逐年减小。这说明,游客在进行游憩活动时的消费逐步趋向于服务消费,而不再仅仅是单纯的门票等,森林旅游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日趋明显。同时也应该看到,市域内接待森林旅游游客容量增加十分缓慢,势必会导致森林旅游重点时段、区域的游客超容,从而导致森林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的下降,影响森林旅游品牌和产品的健康持续发展。

从2012年度临沂市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比例图(图1)分析,森林公园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仅蒙山国家、蒙山省级和苍马山省级3处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收入就达到12110万元,约占全市森林公园旅游直接总收入的88.5%。森林公园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单纯依靠固有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开展森林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和内容单一。

图1 2012年度临沂市森林公园旅游收入比例

除此之外,森林旅游产业缺乏整体科学规划,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粗放,专业旅游人才匮乏,森林旅游副产品少,森林旅游附加值较低等也是影响和制约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因素。

4 临沂森林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4.1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临沂森林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必须依托市域内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等优质森林资源游憩地,结合当地红色革命老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广泛借助周边各类旅游资源,科学布局,整体谋划,打造好沂沭河湿地休闲观光带、蒙山绿色养生休闲带、沂蒙红色传奇体验带3条森林旅游线路,形成以森林生态资源为依托,多产业结合的森林旅游产业体系。

4.2 优先保护自然资源与环境

丰富优质的森林资源和环境是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前提,森林旅游活动的开展必须把保护森林景观和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当保护和开发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必须保证资源保护优先。划分区域,实行分级保护,景点的打造以保持整体自然风貌为原则,同时加强对旅游行业管理,把人为因素干扰影响景观的程度降到最低,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发展。

4.3 培植特色森林旅游产品

结合市域内旅游资源特点和现状,重点培植以观赏名山景观、瀑布叠水、溶洞暗河以及文物古迹等内容的森林观光游;围绕森林休憩地优良的生态环境,开展的骑自行车、游泳等森林时尚健身旅游;利用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地域典型植被等,吸引科学研究工作者和大中专院校为主的学生前来开展科学考察、学习和实践等活动的森林科普科研旅游;结合森林公园和特色乡村旅游,开发让游客领略地方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生活习俗、风味小吃等民俗文化风情旅游;重点开发蒙山区域度假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其营造的充满负离子空间,形成高品位的集避暑度假、疗养保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度假旅游胜地;打造一批登山、山会、庙会等特色节会活动,挖掘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潜力。

4.4 规范行业机构组织管理

建立规范有序的森林旅游经营体系和运行机制,探索森林风景资源经营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管理机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要求,探索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树立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开展森林旅游行业组织和从业人员培训工作,规范行业经营管理,培养高素质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慧琴.国家级森林公园投资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2] 晁 莉.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