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5 14:56: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社会创新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医护英语教学;教学模式;语言和认知
随着医疗卫生对外交流日益繁密,对世界性医护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2001,2006),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原有的基础英语(EGP)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在医护类院校开设医护英语课程是高等医护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关于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理论,由Vygosky于1978年提出,[1]该理论包括中介(Medi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活动(Activity)和临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等核心概念。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发展是个人主体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交互的结果。[2]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医护英语教学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本质,进而找出二者的契合点,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情景的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面等方面来探讨医护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旨在为医护英语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提出新的思路,同时也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目前在一线工作的医护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sUniversityPress,1978.
[2]WertschVygotsky.OnLearingand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85.
[3]Lantolf,J.P.&S.L.Thorne.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4]卞少辉.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5]任荣政.ESP教学“5W1H”要素分析[J].外语界,2012(2).
[6]段玲琍.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4(8).
【关键词】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创新
一、西部实施生态移民的战略意义
生态移民是我国西部地区为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卫星地区,具有吸纳生态移民人口,建设和发展移民工程的优先条件和基础。生态移民实施过程中,西部地区也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开发、扶贫开发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功之路。并在社会管理的不断创新中,确保了广大移民群众能够“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生态移民战略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不仅能推进沿黄资源区与生态脆弱区不同区域的协调发展,加快推进西部“山川共济、城乡统筹”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对区域规划战略的延伸与创新具有创新意义。此外,西部地区的商贸、金融、信息、文化的服务功能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并辐射周边,这既是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扩大区域合作及培育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二、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现状
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以来,为落后的迁出区移民人口创造新的优质生产生活环境的同时,也为较发达的迁入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支持。促进了区域人口、经济水平和生态资源环境逐步实现空间上的均衡,加强了统筹兼顾空间生态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持和增强生态产业的潜在发展力,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和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建立在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符合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现实的变革和创新。近年来,各级社会力量的迅速发展为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力量源泉,移民社会内部的积极性、灵活性和回应性逐步增强,启动和提升了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移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移民社会的自治能力不断提高。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在社会管理工作上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近年来,西部生态移民地区实现了长期、持续地快速发展,移民安置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全方位的推进,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级政府从移民建设全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健全基层民主制度、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西部社会发展的和谐稳定。其中,数量实现了稳中有降,突发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移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为全面推进西部小康社会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一个阶段的社会管理建设中,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理解使一部分西部生态移民地区政府在社会管理工作中政府职能重心和职能结构发生偏离。出现了社会管理主体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力度不够,移民干部考核制度不科学,多采用行政管制和经济处罚手段的单向管理,忽视环境建设等问题。导致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失衡,社会公共投入不足,社会服务职能滞后,生态环境建设不力,不能有效保护移民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同时,新时期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既面临观念和理论研究落后、体制和配套制度不健全、社会管理主体职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又面临移民民生问题突出、干群关系紧张、民族宗教关系复杂等社会矛盾诱因的不断滋长的问题。
此外,在深化改革和创新实践阶段,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利益集团的形成,使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与改革面临更多的权力纠葛,创新进程中的社会分化、利益多元化和社会体制改革的不协调推进造成改革严重滞后,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更加复杂,增加了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的难度。
四、完善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西部生态移民地区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民主法治、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秩序良好、移民群众安居乐业、各项移民事业安定有序、各民族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通过构建新的社会管理体制,不断提高社会管理能力,提高西部生态移民地区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无疑会有效扭转当前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中存在的不利局面,为西部和谐社会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
当前,必须合理定位和强化西部生态移民地区各级政府的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职能,构建新型的移民政府与移民社会的关系。不断改革各级政府社会管理运行机制,并确立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的重点任务。规范和发展社会组织,将社会组织和移民群众纳入社会的治理结构,培育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多元主体,推进社区建设,鼓励移民群众有序参与。
同时,必须加强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制定科学的移民政策,以及建立和完善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促进西部生态移民地区各级政府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政府效能的不断增强以及移民社会的逐渐完善,不断完善西部生态移民地区社会管理基本模式,并逐步实现善治。善治过程是一个还权于民的社会管理过程,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良性的社会管理格局。
五、结语
在最初的认识中,我以为这门课程的学习就是简单地把图形导入打印机,然后打印出来实体。但真正学习了这门课之后我才知道3D打印远远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与轻松,设计一个很简单的物体也要使用多个工具才能完成。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内容的难度也大大增加。在设计化学元素周期表时,我与同组的同学在把图片设计在平面上时使用了“浮雕”工具。但进行偏移的时候,由于图片尺寸大小不匹配,导致了设计出来的效果不美观。后来,我们按照设计草图的大小更改了图片的尺寸,但图片更改后却显得十分模糊。经过老师的提示,我们把分辨率从1改为0.1,图像立刻就变清晰了。这时我们兴奋不已。看到3D打印机竟可以打印出不同颜色的各种实体,我觉得太神奇了,简直是难以置信,心中对3D打印的兴趣更加浓厚。这也促使我学会了更多的相关知识,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通过这一个学期对3D打印技术的学习,我不仅在技术上得到了提升,还把学到的知识和体会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学习3D打印的过程充分地锻炼了我的空间感,让我可以更好地判断物体的空间位置,对学习立体几何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在意志品质方面我也得到了锻炼。虽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但我们都怀着面临困难也依旧勇往直前的精神,最终制作出化学元素周期表、有机物及其衍生物的球棍模型、中国地图等教具。3D打印今后也必然会应用在各个领域中,因此我更要努力学习。
当初接到老师通知,安排我负责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社区服务,我相当担心从未有过此类活动经验的自己能否组织好此次活动。后来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具体安排活动的内容,
我的主要任务只是组织同学参加活动。这样我就放心多了,认为这样就会很简单了,不过,事实证明,我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具体操作起来我才发现这远没有我所想象中那样简单。由于召集同学们参加的阶段正是期末迎考的时候,考试和抽时间组压力织的双重使工作进展很不顺利,很多同学也不太愿意在这个时候分心,所以很难找到愿意参加的同学。最终历尽辛苦才抓住一次开会的机会召集到足够的同学。不仅如此,在和主管具体活动的方老师联系工作安排时,我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
。比如,由于没有参加过社区服务的活动,不清楚是活动的具体流程,同学问起来我也说不清楚。具体的时间安排、往返社区是否有车接送等细节问题大家都不清楚,都还需要我一项一项地去了解,清楚以后才能给同学们解释,才能让同学们真正了解这次活动,让他们愿意参加此次活动并报名。也许,用方老师的一句话可以准确地概括我当时的感受“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许是我参加此次活动所得到的第一个深刻感受。
当然,参加社区服务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学会并练习了测量血压的方法,而且还提前接触并亲身体会了社区医疗和全科医疗,还让我们对下学期即将学习的问诊的一些相关知识获得了一定的了解。有了这些体会,可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快人一步,可以更真实的感受并充分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我们建立健康档案的过程,实际上和问诊是有所重叠的,这使得我们可以
感受到问诊的一些有效的沟通方法,也可以发现一些不可行的方法,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来说是可以起到相当重要作用的。建立健康档案时主要涉及到询问居民的个人史、过去史、家
族史等方面,这些都和诊断学的内容是一致的,而且要求也是相同的,所以我们有了提前学习、提前实践的机会。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大家都很尽力,以期达到最令人满意的效果。
说到沟通,我还对医患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有了一些新的体会。上一学期,在临床医学导论论文中我写了关于医患关系的一些感想,其中有一点就说到,要改善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医生应该加强自我修养,注意培养良好的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在经历了这两周的社区服务以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而且还体会到要做好这点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在第一天的培训中,老师们就反复的强调了这方面问题,我们下社区是直接和居民接触,在他们看来,我们就是华西医院,我们的形象就是华西医院的形象,我们必须要注意与社区居
民沟通的方法,一定要礼貌待人,切不可与他们发生矛盾。从此便可以看出良好沟通的重要性。
在真正到了社区,真正的与社区居民打起交道来以后,我才发现良好沟通真正不是嘴巴上说的那样简单。到我们这里来建档的居民是什么样的都有,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文化素质高的到完全不识字的。对老年人,尤其是文化层次不太高的老年人,可以突出我们为他们建档是免费的;对文化素质高的人则可以突出我们为他们建档能给他们的健康、生活带来的好
处、便利;我们还可以从关心他们身体状况开始……沟通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是,并不是说我们认为自己是在帮助居民,他们就一定会理解我们这种做法。有时,他们会不停地重复与我们建档没有多大关系的问题,这往往会使我们觉得不耐烦。甚至,他们还有可能不支持我们的工作,这也会使我们心情不愉快,但是,我们是绝对不能与他们过不去的,还是要耐下心来的与他们深入沟通。不过,试想一下,倘若我们现在不是学生,而是长期经历着这些工作的门诊医生,门外还有好多病人在等候,自己的工作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你还有多大的耐心等他“唠叨”,要是控制不好,说不定就提高嗓门和对方闹起来了,这样又何来良好的沟通,怎么会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所以说,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只要医生和患者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医患关系。但是,无论是从医生的角度还是患者的角度来说,这都不是说说这样简单,这是一件长期的,互动的工作,它需要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这也是我在此次社区服务中所得到的一点体会。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0-0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度不足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大学院校只重视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其中包括思想政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教育。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大学生工作的初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了其工作效果和发展。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对于自身的影响逐渐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关注。
2.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是长久以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多数情况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多数都在教师规划的条条框框内。思想政治中“思想”在前,大学生必须先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思想,而不是在教师设定好的“思想”上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学。
3.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大学生以往受教育情况存在差异,二是大学生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院校的学生,以往受教育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加上学生性格上的区别,导致不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学习态度存在差异。此外,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加上全球化的来临,很多其他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这种形势也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方式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为短期和长期的教学目标。按照时间上的划分,短期教学目标可以是一堂思想政治课学生的所获所得,长期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年后学生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通过不断实现短期教学目标,才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
2.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实际的工作能力一直是教育教学领域所重视的部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走出理论式的教学内容,令思想政治生活化、实际化,不单是学生大脑中的思想,还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是可以实际应用、具有实际价值的。
3.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实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效果。在这部分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二是教师自身的素养。一方面,很多教师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份普通的职业,教学理念也是为了个人的教学成绩;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态度等,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因此校方应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教育创新提供保障。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效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并记录教育创新后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确保教育创新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可以真正体现其价值的有效教学。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创新的核心不是院校或教师的需求,而是现代W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德育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创新 学生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小学德育工作越来越难做。在网络时代下,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并未成熟,“三观”极其容易受外界影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如果小学生看到一些负面信息会严重影响小学生健康发展。在现实中,我国很容易见到小学生去网吧、游戏厅、抽烟、染发、炫富、打架等现象,并且这种负面现象愈加严重。针对此类现象,我们必须要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实现小学德育教育的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让小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负责、认真的态度,进而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
一、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创新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更是我国未来的社会生产力,小学生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强弱与祖国未来发展有着直接关系。二胎开放不久,目前在校小学生大部分都是之前的独生子女,他们娇生惯养,造就当今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装口等一系列不良行为、现象,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工作势在必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基础做起、从小学做起,一步一步加强小学德育创新工作。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促进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层含义,进而逐渐培养小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能够为祖国发展提供自己的一份力量,保障小学德育教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创新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德育教育目标,让学生能够书记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理念,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一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避免德育教育流于表面,以养成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不断培养学生爱祖国、劾投、爱学习、爱人民等社会主义情感,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初步了解法律意识、树立集体意识,不断引导学生能够养成诚实守信、感恩孝敬、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创新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渠道
(一)低年级小学教育重点以养成教育为主
(1)学会爱护自己。很多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家长照顾较少,或家长过于照顾,一旦家长没时间打理,便出现了孩子在上课时头发凌乱,脸也洗的不认真。针对此类问题,我们通过展开主题班队会活动;教师示范的形式让学生能够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会自己梳头发、洗脸、剪指甲、打扫卫生等。让学生从小就能够养成一定的自理能力,在生活中能够自己照顾自己、爱护自己。只有学生学会怎么爱护自己,才能够学生怎么爱护他人、爱护书本。
(2)遵守社会基本公德。公共场合人们的行为表现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渠道。很多小学生基本公德欠缺,大声喧哗、乱扔果皮、乱写乱画的现象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小学生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大口大叫。给予此,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基本公德,树立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要加强小学生的基本公德教育。例如在新生入学时,要做到“三个一”,即一分钟完成集队、队列要是一条直线、各班级要一片安静。并给予此来扩展公德教育知识,要求小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做到“快”、“整”、“静”。
(二)中、高年级要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1)开展“每日一孝”教育活动。孝道是我传统文化观念之一,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孝道,“百善孝为先”更是我国耳熟能详的文化理念。现如今,由于很多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并且由爷爷、奶奶等看管,爷爷辈通常都比较孙子、孙女,这就给孩子养成不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之前看到一个网络视频,其内容大致是:孙子想要一个玩具,但由于价格太贵,奶奶就没给孩子买,这时视频中展现出孙子扯着奶发大口大叫。通过这个视频可以看出,我国孝道正在逐渐被现代化社会所淡化。基于此,学生可以展开“每日一孝”的感恩教育活动。这种体验式教育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该主题,制定出一系列的方案,并由教师、家长来知道学生完成这一体验式活动。通过“每日一孝”活动,让学生每天能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说一些心里话、为父母庆祝一次生日、为家里做一些家务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到家长的辛苦,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日常技能与知识。
(2)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我们结合传统节日开展各项活动以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例如清明的扫墓活动、端午解吃粽子的风俗等节日的活动来,通过多种德育教育手段落实民族文化教育,例如文艺汇演、讲故事、知识问答等,同时也可以营造出民族性的校园文化,例如宣传走廊、黑板报、校园广播等。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教育中
(1)德育教育与其它科目融合。德育教育直接关乎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如果仅凭借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每周两节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教育中的各个方面。例如在语文课堂教育中《在家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孝敬意识,让学生在家里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在体育教育时,由于一些体育项目需要展开团体游戏,教师可以在体育驾驭中渗透团队合作的德育观。只要教师能够深入探究、积极思考,能够在所有科目中挖掘德育教育点。
(2)展开社会实践活动。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历史文化展开德育实践活动。例如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展开烈士纪念活动;重阳节展开公益活动,到军烈家属展开慰问活动;农忙季节时,下乡进行帮助农民做一些农活等。
结束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中的内容,更要让学生应用到实践,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要能够有所侧重、有步骤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教育中的各个方面,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铮,刘新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求索,2014(05):22-23.
关键词:社会需求;人才培养;就业调节机制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重的,但从根源上,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是人才市场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
一、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存在新的结构性矛盾
多年来,国内高校在办学规模定位上一味盲目扩大,求多求全,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差,人才培养规格雷同率居高不下,专业设置重复率高,造成人才培养的资源浪费。而企业用人需求日益关注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职业品德、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与高校只关注学生专业教育,或者仅机械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毕业生就业难新的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竞争不断激烈。
2.专业划分过细,办学特色弱化
学术专门化的背景下,学校学科划分、设置越来越细,学科壁垒,课程教学、学生培养、教学资源的分割过重,学科专业之间难以沟通和融合,导致了人才培养上的专业障碍。导致人才培养的盲目,教学特色并不明显。
3.就业情况未能发挥学校人才培养的“晴雨表”作用
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完全不是单纯的行政分配工作,就业工作在发挥学生职业指导的职能之外,还应该积极增加对就业市场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及时将市场上对专业需求,人才需求的特点及变化反馈到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真正起到教学与市场需求的“温度计”作用。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市场日益完善,企业升级和转型,新经济增长方式,人才国际竞争等方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全新的定义。
1.学历层次实现多样化
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一支从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产品和工艺设计、生产和经营管理,到操作技能熟练的多层次、多类别、多规格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类型上力求多样化,既要有研究生教育,又要抓好本科教学,同时大力发展专科教育,彼此共存互补。
2.由重视专业教育转变为更关注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及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用人机制,对人才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的需求更具多维性和复合性,即要求具有渊博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具有创新能力强,懂得科学技术,能熟练使用各种现代工具,又擅长经营管理,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强健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等等。更需要擅长协商对话、能妥善解决冲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
3.更强调学生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教育
在当前新的经济形态下,每个人都可能会经历多种多样的工作,转工、转行将成为常见的事。由于个人必须面对不断变动的职业生涯,就要求具备适应不同工作、职位及职业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多元变化,这就必然要求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要有更强的适应和学习能力。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粗浅建议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多元化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要突显人才培养特色,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因材施教、分级教学的具体措施,细化实践教学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又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才能成为 “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专门人才。
2.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可以借鉴美国、日本一些大学的 “大专业、多方向” 的普遍做法,通过专业方向的调整,使同一专业具有不同的侧重面,这也符合我国教育部提出的“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通过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组进行培养”的精神。
3.加快教学制度改革步伐,构建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
首先,重新审视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及时加以修正,理顺制度本身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其次,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拓展教育层次领域,基础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要有新的突破。
4.利用校企优势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作用、以优势的校内实训基地资源为平台,积极为企业提供各类咨询、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合作;利用人才优势,与企业合作承担应用性课题研究,解决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大力发展订单培养,合作企业优先选择录用毕业生等等方面的合作。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聘请企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智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第28 卷 第 2 期,2011(6).
2.姜登岭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5期 2009(9).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经济迅猛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如何理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如何准确地把握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等方面,依然处于艰难的探索中。尤其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地方高校需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联动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才是应用型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创新能力;社会需求;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17-03
一、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进入大众化中后期,高等教育制度也进入了积极的转型期。尤其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地方高校需要建立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的联动机制,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认真分析、研究招生制度改革的目的、任务和要求,肩负起社会责任,积极推进探索与改革,以实现科学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公平,顺应改革需要。面对新常态,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招生应该如何完成自身的任务和使命?我们认为,要进一步研究领会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精神,探索有效的改革策略,研究建立与实践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相结合的,涉及招生、培养、就业各环节的动态的科学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从国内近年来的理论研究来看,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讨论停留在注意到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必要性、重要性等方面,而对机制如何运行、质量保障、制度保证等方面研究不足,内容不全面。二是就研究对象来看,更多的是针对一两个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研究,没有把招生、培养、就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顶层设计,缺少联动机制的系统性整体性规划。三是从宏观上对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把握还不全面,目的领悟得还不深刻、任务理解得还不清晰,要求贯彻得还不深入。四是从微观上对三个环节的具体业务流程对接得不全面、不科学,未对深层次问题进行静态和动态的剖析和研究。五是对顶尖高层次大学相关机制探索实践的多,而对大部分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建立科学适合的机制研究得较少。六是对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驱动性研究得不透彻。陈红霞(2012)《高校招生与人才培养联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提出高校的招生与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两个重要环节,要改变两个环节的孤立状态,使招生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创新人才。艾丽(2014)《如何构建高校招生与就业联动体系》中从高校招生和就业面临的挑战出发,提出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从真研究源头招生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好地满足市场化的就业需求及时对就业信息进行反馈,从根本上促进招生、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发展循环。李准、宋亮等(2015)《普通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机制构建策略研究》中提出通过高校招生就业联动服务体系建设,以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2.国外研究现状。H Liu(2012)认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的重要措施,也是教育改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和机制的必然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应该加强学科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教学支持和保障的三大系统建设,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促进学科和专业发展,重视课程安排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加大教学质量提高和教学支持保障系统的发展。Y Yu(2014)认为,大学教育的需求分析包括对在校生学习需求的分析和对毕业生能力的社会需求分析。SJ Zhang(2016)认为,由于毕业生缺乏竞争优势,出现就业难的情况,高校要实现以高质量就业,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城乡规划人才需求的新形势,分析专业发展的优劣势,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设施的建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三、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目标
1.通过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内外部联动机制,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培育出适应社会“新常态”发展形势下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支持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2.通过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招生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就业指导委员会及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学校内部动态的决策联动、运行联动、信息联动等立体化联动机制,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就业质量。
3.通过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外部联动机制,加强政府、企业及科研单位等外部主体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合作,深度参与学校招生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创业方案的决策咨询,建立与社会需求相接的外部联动机制。
四、国内外高校实践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探索
1.国内探索成果。(1)招生改革。如今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事实意见》,反复提到招生考试制度是关乎民生、关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具有十分的复杂性和结构性。2003年,自主招生出现在大众的视线中,教育部采取逐步试点的工作,规定每年每个时间都有考试,考试是每个学校自己出题进行选拔,在比试过后还有面试部分来考察学生的临场应变的能力,通过层层选拔后,这部分学生可以得到该学校的高考的减分的政策。如今,自主招生考试变得十分的普及,自主招考的时间由学校在规定时间范围内进行自由安排,考试内容和方式变得更加多变灵活,旨在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择优选拔人才。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在不断更新,同时对广大高等院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上依据高考成绩排队顺次录取的“简单招生模式”将逐步被基于社会需求和大学办学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的多元化、个性化、科学化、自主化录取所替代。新型的招生考试制度不是单一地看考生成绩进行录取,而现在更加倾向于偏向学生特点的进行招生,根据学校的特色来进行招生,主动建立适合大学办学特点的模式来进行招生,这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否能招收到适合于其自身发展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它实际上就是要回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这样的人。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相继展开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再次联合发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本科教学工程”旨在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在高校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教师队伍建设与培养培训薄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通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建设,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3)就业指导。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几十年来主要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以及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鼓励创业等几个改革发展阶段。在现在时点下,就业市场的需求对于毕业生就业方面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h和国家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认为大学生就业关乎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乎民生大计。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期,经济质量相比于之前有所提高,但是这回带来社会就业岗位提供减缓。然而,我们国家人口近几年出现高峰,大学生毕业生的数量也处于高峰阶段,但是不断减少的就业岗位,很难去适应这么多的毕业生,那么就会存在失业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是大学生个体发展和生存的基础,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学校的生存、千家万户的希望,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促进大学生充分、高质量就业对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国外探索成果。国外高校与我国高校在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很多地方存在不同之处,但其在招生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就业等方面还是有很多先进科学的地方可为我们提供借鉴,启发我们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美国的高校入学考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另一种是ACT(American College Test)即大学考试。这类考试每年会举行多场,学生可以选择成绩较高的作为入学成绩来进行申请。尽管这类考试范围合适,考察内容多样,可以考察学生的各种能力,但是这也不会作为美国大学入学的唯一指标。在申请材料中需要包括以下材料:包括所学课程、教师的推荐信、所修课程的类别和水平、是否是荣誉课程、个人陈述、标准化考试的成绩、班级排名、课外活动、面试等;由此来看出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有两门考试来进行选拔,另外,可以从其他的材料来看出学生的高中的表现和自信心、价值观、课外活动等非认知能力方面的内容。荷兰的经济可以得到飞速的发展,一方面和其高端制造业及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可分割,另一方面,荷兰拥有合理的高等教育资源,这些应用技术大学向荷兰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为了保证人才输出的数量和质量,荷兰应用技术大学从生源输入时就进行了合理分流及选拔。其招生实施办法包括多元化的招生对象,多标准的入学资格考试,多渠道的招生考试及招生录取。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是德国教育的一大支柱,被誉为“战后德国重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秘密武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主动与主导产业的用人结构相适应,设置良好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德国大学通常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相结合,同时德国高校也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就业辅导和就业反馈。
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机制创新的措施
1.招生改革。改变招生选拔模式,探索招生专业以就业信息反馈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类型、规模设置,使得招生模式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和社会需求。高校从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角度对考生提出要求,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科目来学习,而不是从高中的文理分科中进行选择,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选择的自主性,保证了考生的兴趣所在,这样的话,更有利于高校进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更有利于考生进行自己兴趣和能力的发展。
2.人才培养。改变以学科教学和学术标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单一模式,完善以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为依据的多元化模式,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科或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实际上就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是人才培养的实施蓝图。它应根据社会需要、自身办学条件以及所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来制定。
3.就业指导。加强就业指导委员会与招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协调和沟通,通过内外部各环节、多层次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培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社会是高校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的检验器,毕业生能够找到好的工作,说明该院校的教育教学是与社会相适应的。另外,高等院校可以实行就业反馈机制,利用已经找到工作毕业生,来进行社会就业形势的调查,更加明确学院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方案,如此可以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指导,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柳友荣.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