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汉语言文学研究

汉语言文学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5 14:56: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汉语言文学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汉语言文学研究

第1篇

1、教学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与提升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重任。该专业核心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了对个体、家、国乃至全人类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2、就业形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宽,本专业毕业生一般文笔较好,思维活跃,可以胜任很多部门和机构的工作。比较专业的部门可以是新闻出版系统,例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从事记者、编辑等工作,也可在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宣传部门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但是,受社会整体就业环境的影响,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虽然比较平稳,却不那么热门。并且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尽管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增大,总体来说需求日趋饱和,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般人才日益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而且,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结构也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地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他一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设想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适应性比较宽泛。为进一步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创新来和社会接轨。

(一)用实用性理念来指导教学

1、强化文学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课程包含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论、比较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汉语史、语言学史学、美学、批评文学等。教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课程进行优化:①精简课程内容。按照学科发展的形势,去除过时的课程,根据最新的知识结构增加新兴课程。②优化课程结构。应运用各种媒介,包括电脑、电视传媒,广播传媒等等,与本专业结合起来,声、文、图有机统一,使学生能够提起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2、强化课程实用性,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为了增加学生就业率,必须用就业的方向指导教学改革,也就是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提升该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学生在“读”、“写”、“说”这三个方面能力必须得到强化。也就是培养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掌握汉字意义的能力。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即阅读各种文体的能力,写作各类文体的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的能力以及信息调研能力。

(二)用创新性理念指导教学

创新包括在教学思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知识辐射面广,却不如其他专业毕业生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在教学中不必过分受语言与文学本身的限制,可以结合该专业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为以后就业打好基础。事实上很多现代新专业都是从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演生而来的。因此,突破传统的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更好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如文秘与公关、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等都可以同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结合,设计成该专业的应用教程,同时,植入外语课程,网络信息课程,基础综合素质课程,职业生涯课程等,提高毕业生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实施

在我国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首先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从思想根于认识到教育权威性的转变,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着与教授者,而是要努力尝试作为学生个体成长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指д吆椭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深刻的认识,并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切实转变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基本观念,适应时展和社会科技整体进步的综合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是立足于专业知识的强化,构建扎实的学科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二是通过稳固的基础知识,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框架,同时开展深入浅出的教学创新工作,提高学生对于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着眼于汉语言文学的应用,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

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含实习)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需求迫切。传统学科中心化的专业结构设置,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体系化的理论和知识谱系,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且讲授的知识也就作为考试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培养能坐而论道,不能起而行之的人才。这些现象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就业。

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不同于以往

汉语言文学教学更多得将听、说、读、写作为终极目标,在汉语言文学新课程标准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增加了新的内涵,而且凸现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它不仅体现了教育自身发展的趋势,更回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基本素质的需要。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求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发生彻底转变,就要求汉语言文学教师首先要发生重大转变和完善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出文学作品中展示的艺术境界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审美功能,我们要充分利用文学作品的这种特质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品本身美的魅力,产生深切的情感体验,进而逐渐形成审美感受、审美意向与审美品位。所以,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美进行鉴赏的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注意其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和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3、汉语言文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等。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改变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的措施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指导中,不但要求教师积极寻求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且要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在现代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置与合理的安排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而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才能实现将课堂转变为学生活动主阵地的教学目标。

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变换思想练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

活性新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观念中,不但要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与完善,而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强化,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练习是课堂活动的基础部分之一,在习题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观念,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变换思想,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3篇

一、中职教学管理中汉语言文学概述

中职教育旨在提高人的素质,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初中生,通过系统正规的思想文化和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是我们传统文化表达和继承的载体,我国的中职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已为国家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技术型人才。尽管如此,我们的中职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二、中职院校学生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

大多数中职院校为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管理,将课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对任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学校领导随机听课等方式,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接受汉语言文学教育。多样化教学,选修文学常识教育、文学作品鉴赏、写作等课程,现场模拟谈判、辩论等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交际水平、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修养

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感受到艺术和美的熏陶,提高鉴赏能力。

(三)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情操

学习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开拓眼界,着眼未来,立足现实,明辨是非曲直,净化心灵,拥有健康的思想品质,培养各种兴趣爱好。

三、中职院校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多数中职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在思想和观念上存在一些问题,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教育管理部门规定的一些课程,把与学生综合素质息息相关的可能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汉语言文学的能力的培养放在一旁,现今社会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能把技术与综合素质融合起来,做到不仅能发现问题更能解决问题的人才。部分中职院校逐步注重汉语言教学,开设汉语言教学相关课程,但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只重传统方式和照搬高初中或高中甚至本科的学校模式,只是简单地在认知层面开设公选课,而未对其进行深入贯彻的讲解和指导通读,忽略了对学生创新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只是注重与现实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知识,没考虑深层次的提高自身语言文学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单一枯燥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是学习其他学科门类的基础。在中职学校里,很多教师还遵循着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以备课,照本宣科为主,学生主要以背诵,听写为主,如对课本上的字。词。句的讲解很详细,但学生却对此毫无兴致,不能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资源与教学媒介缺乏吸引力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将重点放在课本的固有知识体系上,但在新时期,教师在教学讲授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当适当对知识进行补充和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各种社交平台、公众号等多种网络资源,对知识进行补充和丰富,查找相关的人文故事,生活趣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关的任课教师可以适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文化古迹,将其与教材上的知识衔接起来,在教学上避免“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汉语言的教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在的多媒体方式授课,如制作精美的PPT,播放人物传记资料、图片等,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未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更多的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现代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需要的人才要具有专业的素养,良好的口才,过硬的文笔和强大的实际操作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能独立思考,结合社会环境与理论知识,形成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认知和见解。因此,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要将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与灌输文化知识并重。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用社会新闻要事,近期社会上问世的作品等这些新鲜事来吸引学生,使其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感觉到生活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同时还应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对某一新颖的主题以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展开,不仅帮助学生锻炼口才,更能体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提取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与热情。

四、中职教学管理中汉语言教学改善措施

(一)转变观念,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程度

中职院校基本上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开设专业技能课程,忽视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开设,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基本上靠中小学的知识积累,因此造成了文学素养缺乏,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视,学校的领导也需要转变观念,吸纳具有高水平的文学素养的教师进入自己的师资队伍,开设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实践

首先,相关教学部门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开放,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颖生动的课程实践来吸引学生,如可以开展文学作品鉴赏,面试技巧交流,与人相处之道,文章写作实践,诗歌创作大赛,演讲比赛等实用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在教室里学习语言,在课外同样可以学习汉语言文学。语言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能停留在书本上,需要多读多看,并付诸实践。

(三)提倡案例讲学,增加师生互动

新鲜的教学案例不仅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分析与讨论总结如何运用相关的理论去解决当代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同时部分案例可以让学生以演讲表演的方式演绎出来,从刻板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教师积极引导,开拓学生思维。

(四)完善教学考核制度

完善的考核制度有利于督促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考核制度应该多样化,打破传统的写论文或者考试的形式。考核的内容应综合平时的表现,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演讲或者表演的积极程度、出勤率等,对待考核的制度要严谨,要严格对待,不能放任学生的抄袭等不良行为。

五、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专业之一,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考核,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毕业论文主要是为了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包括论文选题、收集资料、设计提纲、选择案例、逻辑论证及反复修改等多个环节,是一项科学、综合、系统的工作。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通过确定选题,能够确定最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然后进行资料的收集,由此可见,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内容,也决定着采取怎样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直接关系到整篇论文的学术价值。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误区

(一)缺乏学术价值

毕业论文的学术性是学生是否通过答辩的关键,但是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是将一些已有定论的论题进行翻新,根本没有进行理论创新,毕业沦为依然是传达一些已经存在的结论性意见。这样的选题缺乏创新性,根本没有学术价值,丧失了毕业论文创作的意义[1]。

(二)偏离专业方向

由于汉语言文学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这样使得学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是不能围绕专业的主要内容进行,而是将论文难易作为考虑的重点,这样会造成学生以侥幸心理“打球”,或者是直接偏离本专业。

(三)选题贪大求全

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单一性,汉语言文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覆盖面极广,增加了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难度。研究过于宏观的选题对知识储备与理论基础都有很高要求,但是很多学生缺乏这两方面的能力。学生只是简单的认为宏观选题可以查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容易凑数字,这样大大降低了论文本身的质量,是很多通过答辩的。部门学生不懂理论创新,一味的照搬参考文献的选题及内容,这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毕业论文选题的建议

(一)提高学校对论文选题及指导的重视程度

学校管理者必须提高对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要不断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解决问题。由于扩招使得学生的数量急剧的增加,这样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不能形成正比,增加了论文指导工作的难度。因此学校除了招聘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外聘教师进行指导工作[2]。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对兼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这样可以使得兼职教师尽快投入到论文指导的工作中。学校也可以聘请博物馆、图画馆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到学校进行专业的论文选题讲座,为学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多方面的参考。

(二)选题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毕业论文最关键的就是选题,选题需要长期的过程,不是随便选择一个题目进行毕业论文的创作。学生一定要经过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大量信息的收集、检索,然后确定最终的题目。要建立在对某一项学术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宏观把握基础上,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结合自身的专业和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结合自身的专业与兴趣进行大量的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向指导教师请教自己选题是否科学,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后,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论文的初步构思。需要注意的是论题的选择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专业和兴趣,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以最饱满的激情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去,这样显著提高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缩短论文完成的时间。由于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不同,学习能力不一样,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与理解也不同,因此指导教师要基于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搜集资料,并且对资料进行自身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选题的直接认识,使得学生带有目的性的进行信息的阅读,从而发现信息的独特性,再根据自身思维的特点进行写作方向的寻找,进而确定论题,这样的过程使得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显著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指导

由于学生数量的增多,很多指导教师要进行多专业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这样会显著降低论文的指导效果,学校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将教师与学生两方面因素都考虑进去。指导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研究项目向学生进行选题的提供,将自己在研究项目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此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同时指导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想法不做过多的干预,只是进行简单的引导,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同中求异。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学生数量的增加也增加了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难度。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应对数量增多的学生,选题要准确,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不断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家席.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51-154.

第5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宝藏,是我国悠久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学习汉语言文学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历史文化意义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不再适用,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者的重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在当代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还在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基本是以教材为中心,很少有扩展。许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机械的讲解,对课文逐字逐句分析,再画出考试重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没有学习主动性,也缺乏学习动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学生渐渐习惯了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课堂上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录,考试前背诵老师画出的重点内容,而很少有学生是真的爱上了汉语言文学,对学习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学生长期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自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甚至对学习出现抵触情绪。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对培养有文学素养的人才没什么帮助。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如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很少在课程结构上有所研究,很多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教学,没有考虑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只有合理的课程结构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人才。不合理的课程结构会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很大影响,难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起到消极作用。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应该对课程结构进行仔细研究,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课程结构,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意见

1.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以前社会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而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和操作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而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而如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想跟随时代的步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性格、习惯、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老师要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还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老师把文言文分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选一两个学生代表,给些时间准备,之后在课堂上讲解,对于学生讲解不充分的地方老师再补足。

2.丰富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论讲解上,是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如果汉语言文学教师想要培养出知识储备丰富、文学素养高的优秀学子,就一定要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才会有较高的教学质量。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传承,蕴含了几代人的智慧,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含古代文人所有的作品种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应该进行补充,讲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作品时代背景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如今的多媒体技术就是汉语言文学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良好选择。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作一些生动的图片,播放图片的同时老师在旁边配音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调动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学习的内容也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下一代未来的发展。所以,为了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汉语言文学教育者一定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新教学方法的途径,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郭延兵.现代汉语课程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第6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创新能力

一、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整个学科发展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从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由于受到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时间影响,在短期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前很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地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导致很多学生依然陷在只知背书的恶圈里,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而且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也使得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指导性,依然沿用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这些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均起到了消极作用。2.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培养目标一经确立,教学安排和整个教学过程就应该随之做出应对。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未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反而一昧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每天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真正地掌握知识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否则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过段时间就会全部忘记。3.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任何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质量的完善都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无论对学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并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也有些学校虽然建立起课程评价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却只重视形式或者只重视结果,根本无法对课程质量做出科学有效而又全面的评估,导致这些评价体系只能够发挥形式化的作用,并不能够为课程改革发挥有效的调控、指导作用。4.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情况。然而,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组织完考试之后,这些试卷全部都被束之高阁,学生只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但是到底错题是为什么出错,正确的解法是什么,学生都无处可知。而且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组织完考试之后,教师也只是将这些考试成绩机械地录入电脑之中,并未对考试成绩做出全面分析,仅仅知道班级的排名情况,究竟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教师也并未针对这些考试结果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二、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尽管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找到这些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必将会得到一定的改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策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等。1.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在制定相关决策的时候必须自始至终以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一切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明确这一培养目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引导课堂设计与安排,力求所有的环节都能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所帮助。对于学生来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要成长为一个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应用能力,千万不要让自己过度地沉溺在理论知识中,应该适当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当发现教室教学活动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的时候,也应该勇敢积极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建议。2.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要注重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可以在巩固提升环节中设置一些小演讲、辩论赛或者小论文撰写等新颖的形式,鼓励学生勇敢地挑战自己,并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达行业间的一些前沿信息,引导学生及时地了解这些信息,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断地提高自己,以求自己能够适应当前的行业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应该创建一个能够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尤其是要突出学生的参与,使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评价与建设之中。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脱离了学生制定出来的课程评价体系,也很难能真正地应用到实践过程之中,而且很容易就会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最终影响课程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第7篇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 汉语言文学 教学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独具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开展这一专业课程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展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应当将转变教育思想作为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重点内容。 

一.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 

后现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首先,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的人性化与个性化,即关注人的生存环境与个性发展,使人能够主动对自身以及身边环境进行改善。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汉语言文学的特征显露出来。其次,后现代教育提倡提问式与对话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一问一答中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引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思考。再次,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发展,这种观念有利于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后现代教育提倡创新观念,创新是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将对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了突出位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总的来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应当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才能力与思维的全面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二.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 

1.调整教学计划。传统教学活动完全依照教学计划执行,缺乏灵活性与实用性,课堂节奏完全由教师掌控,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以被动的形式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汉语言文学内容繁多复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为了将其特点充分的展示出来,教师应当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予以调整。教学计划应当具有灵活性,应当让计划适应实际教学活动,而不是让教学活动迎合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专业特征、学生、教师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2.转变教学模式。汉语言文学专业涵盖内容丰富,包括诗词、小说、曲赋、散文等,单凭直白的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的,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单向的输出模式转化为双向互动模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探究,通过交流学生能够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汉语言文学有着更为深入的体会与了解,使看似枯燥的文学课变的生动活泼。另外,通过面对面交流与探究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加深彼此的了解,为教学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3.明确教材意义。教材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但是却并没有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内容大多为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些文学作品与自身的相关性以及与生活实际的相关性,因此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素质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对教材进行研究,明确教材内容设置的实际意义并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实际生活以及教材内容联系一起,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在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有效利用知识。教育教学开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知识予以利用,提高学生的实际素质与能力。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知识,学生要对知识予以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可以主动投身到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当中。汉语言文学涵盖的内容丰富,仅凭课堂教学难以将让学生完全了解该专业知识,因此学生需对课堂知识予以有效利用,并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三.结语 

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教育、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思想的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创新教育思维,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都要对教材的含义进行深入探究并可以对知识予以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汉语言文学;信息化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1-0028

在时代经济与文化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需求也发生了一定改变,而作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现代汉语言文学为了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应该与时俱进,并融入信息化元素,不断转变和创新教学理念与模式,进而为现代汉语言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信息时代不断进步的同时,也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语言人才。

一、文学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汉语言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与要求,从而使其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一直以来,我国汉语言教学都过于重视教师的传授,不仅导致教学模式过于枯燥、乏味,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而通过有机结合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利用现代化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信息化能力,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另外,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相比于其他专业拥有更广泛的就业范围。例如报刊、杂志和语文教师等。而汉语言专业的理论型特征比较明显,而随着信息化在不同行业的广泛应用,应重点要求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化技术,进而使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优化,逐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具有具备一定优势。

二、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策略分析

1.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教育体系

在现代汉语言教学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丰富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应用能力。为汉语言文化教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建立符合发展要求的教育体系,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方面,要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出发,进而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院领导也应该结合社会发展与教育要求进行相应的信息化课程改革,引进新颖、先进的教学内容与手段,进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办公自动化应用和维护,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条件允许的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网络传播技术、新闻编辑,以及影视剧作等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强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管理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分析、探究所学知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展实践活动,进而使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科学的培养与锻炼。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可以适当采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加新颖、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另外,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汉语言文学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通过开展课程、毕业实习,以及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来实现。从教学手段方面来讲,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文字与声像等多种元素科学整合,并与网络技术、专业网站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从而为学生呈现更生动的教学内容,也使学生积累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

3.创新考核机制

传统汉语言教学采用的依旧是单一的考试模式,没有较强的针对性。而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应对其考试制度进行科学改革,建立起以综合能力评估为主,并通过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设计和案例分析等方面的活动来完成综合评估,利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使考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通过这种形式的考核,也能够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也推动现代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束语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要求就业人员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对各方面的知识信息都有所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将文学与信息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也能够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同时也应该不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从而创新出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并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燕艺.浅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J].科教文汇,2014

[2]夏丛丛.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信息化发展及学生才情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