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5 15:02: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免疫学分析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目的 评价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甲状腺激素的效果。方法 测定T3、T4、FT3、FT4、TSH含量,分别计算批内精密度、批间精密度、回收率和线性范围。结果 T3、T4、FT3、FT4、TSH的批内精密度分别为4.40%、4.90%、3.00%、4.50%、3.50%,批间精密度分别为6.90%、5.30%、3.50%、6.20%、4.80%,回收率分别为96.7%、95.5%、97.1%、95.6%、96.4%,线性范围分别为0.15~12.3 nmol/L、3.9~387.0 nmol/L、0.3~30.8 pmol/L、1.3~155.0 pmol/L、0.01~150.0 mIU/L。结论 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测定甲状腺功能具有重复性好、准确度高、可报告范围宽、测定速度快等优点,适合于临床应用。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甲状腺激素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标记免疫技术,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包括内分泌激素、肿瘤标志物、血药浓度、传染病、心血管疾病标志物、贫血及过敏原等,特别是在甲状腺激素检测中应用更为广泛[1]。本文采用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T3、T4、FT3、FT4、TSH,对其方法学进行综合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贝克曼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1.2 试剂发光试剂、质控品、标准品由贝克曼公司提供。
1.3 血清来源试验所需血清样本采自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每例取3ml血,离心3000 r/min,10分钟,取血清-70℃保存备用。
1.4 检测方法利用化学发光技术和磁性微粒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测定方法,其反应原理与放免和酶免中的双抗夹心法、竞争法相似,严格按试剂盒操作说明书操作。
1.5 评价指标
1.5.1 批内精密度取含T3、T4、FT3、FT4、TSH高、中、低三种浓度的血清样本,每种浓度同批平行测定10次,计算平均变异系数(CV)。
1.5.2 批间精密度取含T3、T4、FT3、FT4、TSH高、中、低三种浓度的血清样本各10份,每天各测定1次,共测定10天,计算平均变异系数(CV)。
1.5.3回收率:由贝克曼公司提供原装3个浓度的标准品,分别测定T3、T4、FT3、FT4、TSH含量,每个浓度平行测定3次,计算平均回收率。
1.5.4 线性范围收集患者血清标本,取T3、T4、FT3、FT4、TSH浓度高于厂家提供线性范围上限作为高值浓度水平(H),厂家提供稀释液作为低值浓度水平(L),用稀释液稀释高值浓度血清,形成如下系列浓度检测标本:1H+0L、4H+1L、3H+2L、2H+2L、2H+3L、1H+4L、0H+1L。用配制成的系列浓度标本平行测定各项指标含量,取平均值作图,取在坐标纸上呈明显直线趋势的各点值进行直线回归统计,取回归系数r大于0.9的浓度范围为可报告的浓度线性范围。
2 结 果
2.1 批内精密度T3、T4、FT3,FT4、TSH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4.40%、4.90%、3.00%、4.50%、3.50%。
2.2批间精密度T3、T4、FT3,FT4、TSH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6.90%、5.30%、3.50%、6.20%、4.80%。
2.3 回收率T3、T4、FT3,FT4、TSH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7%、95.5%、97.1%、95.6%、96.4%。
2.4 线性范围T3所测结果得到回归方程为y=1.069x-0.2468,r=0.9966,截距经t检验,ta=1.36,0.95,截距经t检验,ta=0.36,
3 讨 论
血清中三碘甲状原腺氨酸(T3)、四碘甲状原腺氨酸(T4)、游离三碘甲状原腺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原腺氨酸(FT4)、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测定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以往国内实验室多采用RIA、MIRA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此法虽较准确,仪器与试剂也较为低廉,但对操作人员水平要求较高,对实验条件及环境有较多要求,且随着标记抗原的放射性衰减,而使计数不稳定及曲线失真,导致结果偏离,结果重复性差,且可产生放射性污染[2,4]。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利用化学发光技术和磁性微粒分离技术相结合的测定方法,其反应原理与放免和酶免中的双抗体夹心法、竞争法相似。其优点是[3,5]:(1)成熟的单克隆抗体技术或独特的磁性微粒子技术,保证了反应的高特异性;(2)检测范围宽,具有良好的稀释线性;(3)试剂稳定性好,不需酶促反应,有效期可长达半年;(4)操作简便,分析过程采用全自动化,减少了人工操作误差,重复性好;(5)试剂及标本均采用无吸附材料,故相互间的交叉污染率低,干扰因素少;(6)真正的随机连续检测,样本随到随测,具有急诊优先插入功能。因此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是目前检测甲状腺激素等指标的较好方法。
【参考文献】
[1] 陶义训.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74.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25.
[3] 罗炜,王慧,陈柏铭.化学发光免疫法与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AFP的比较[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2000,15(3):149.
【关键词】 临床免疫学; 免疫检验; 实践; 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 免疫学检验定义
4.1 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 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 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 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质量管理分析 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 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 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 Beutler B,Casanova J L.New frontiers in immunology.Workshop on The Road Ahead:Future directions in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immunology[J].EMBO(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 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 Hartmann M,Schrenk M,Dottinger A,et al.Expanding assay dynamics:a combined competitive and direct assay system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s in multiplexed immunoassays[J].Clin Chen,2009,54(1):956-963.
[5] 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 Shoshan S H,Admon A.Novel technologies for cancer biomarker discovery:humoral proteomics[J].Cancer Biomark,2007,3(1):141-154.
[7]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 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11] 袁红,黄文芳,杨明清,等.对四川省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及指导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9,26(18):126.
[关键词] 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自身免疫异常;临床特征;生存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4(a)-0066-03
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组以一系或多系的异常造血或无效造血为临床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近年来,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不断引起学者关注。国外文献报道[1],MDS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比率在10%以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最为多见,其他包括白塞病、Graves病、克罗恩病等。同时部分患者虽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但免疫学检查亦可存在异常。为观察MDS合并自身免疫异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对MDS患者转归及生存期的影响,笔者对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或免疫学检查资料完善的146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现将研究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6月河北省石家望而却步市赵县妇幼保健院治疗的146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骨髓穿刺涂片、骨髓细胞组织化学染色等检查确诊,免疫学检查资料完善。根据是否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将其分为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组和免疫学检查正常组。自身免疫异常组患者31例,男11例,女20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47岁,其中12例明确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9例为现免疫学检查异常。免疫学检查正常组115例,其中男75例,女40例,年龄17~82岁,中位年龄51岁。
1.2 研究方法
分析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情况、血常规指标、染色体核型分布以及转白率、中位生存时间等指标。免疫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由本院检验中心免疫学实验室完成。随访及预后:所有病例随访至2012年6月30日,随访1~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5个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表示,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构成比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近年来,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DS转归和预后的影响逐渐引起学者关注。临床研究发现[2-3],部分MDS患者合并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显著高于后者的自然发病率,另有部分患者虽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但免疫学检查亦可存在异常,说明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关系并非偶然。本次研究显示,146例MDS患者中,15例(33.33%)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另有16例(10.96%)患者出现免疫学检查异常而无临床症状,二者合计占比(21.23%),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4-5],为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之间的联系提供了进一步的佐证。
MDS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出现的内在机理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6-7],MDS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源自同一类型免疫异常,如T细胞功能失常,即可在引发造血干细胞破坏(发生MDS)的同时,引起人体其他组织或器官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MDS患者在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病情可缓解,可为这一说法提供佐证。也有观点认为[8-9],MDS本身即可导致一系列自身免疫方面的异常,包括NK细胞减少、B淋巴细胞活化、巨噬细胞受损引发免疫复合物清除受阻等,并进一步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本次研究未能准确掌握患者MDS与自身免疫异常出现的时间先后,因此尚难对上述假说提供证据。
本次研究显示MDS患者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多见于年龄
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DS转归和预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DS患者预后的影响尚无明确结论,有研究认为存在自身免疫异常的MDS患者预后比无免疫异常的MDS患者明显更差,也有研究显示两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11-12]。本次研究显示,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组患者转白率与免疫学检查正常组比较虽无统计学差异,但其中位生存期却明显缩短。因此笔者倾向认为合并自身免疫异常对MDS的预后尤其是生存期存在不良影响,但此种影响并非因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所导致。
总之,自身免疫性疾病与MDS之间的联系值得临床工作者进一步研究、总结,以期明确二者间的内在关系、发病机制和治疗对策,提高对MDS的治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Okamoto T,Okada M,Mori A,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immunological abnormalities and prognosis in mtelodysplastic syndrome pations [J]. Int J Hematol,2009,66(3):345-351.
[2] 李冰,徐泽锋,崔蕊,等.合并自身免疫异常的原发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7):527-531.
[3] 邓飞琦,唐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临床观察[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7,4(6):504-506.
[4] 秦玲,周莉莉,刘珂,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异常克隆分布及与外周血细胞变化的关系[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3):8-9,12.
[5] 李萍,欧阳建,周荣富,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及临床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4):434-436.
[6] 付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5例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06-107.
[7] 易彦,葛圣雷.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自身免疫病的WPSS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3):2034-2037.
[8] 肖唐杰,陈素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0例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9):58-59,64.
[9] Hahm C,Mun YC,Seong CM,et al.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based karyotyping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or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with trisomy 8 as the sole chromosomal abnormality [J]. Acta Haematol,2012,129(3):154-158.
[10] 韩丹,郭静明.骨髓微环境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375-2377.
[11] 郑冬丽.6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5):157-158.
细胞仪主要由液流系统、光学系统、检测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4个部分组成,有些细胞仪还包括细胞分选系统。当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的待测细胞经特异性荧光染色后放入样品管中,通过充满鞘液的细胞流动室,在稳定的压力下细胞悬液保持在鞘液中心恒速流动,排成单列由喷嘴喷出,形成细胞液柱进入检测区域,细胞被激光激发后发出散射光与荧光,检测器根据光的强度将光转变成与光量成比例的电脉冲,并使电脉冲经过放大处理后,收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显示。此外,它还能在检测时根据液滴偏转原理进行分选。
2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细胞仪目前在医院的检验科室应用相当广泛,涉及各个科室的诊断和分析,本文从免疫学、肿瘤学、细胞学以及血液检查这几个方面的应用作简单的介绍。
2.1免疫学方面的应用
目前细胞仪用于免疫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的各个方面。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流式免疫检测技术。它克服了传统免疫技术难以准确定量的不足,并且可对单个细胞进行单色或同时多色荧光染色标记。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病毒感染、恶性肿瘤等均有淋巴细胞亚群的异常改变。所以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其比值(CD4。。/CD8)是反映机体免疫状态的重要参数之一。应用不同的CD系列的单克隆抗体,细胞仪能区分出不同的淋巴细胞亚群,并计算出他们的数量及相互间的比例,对控制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治疗,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I]。细胞仪除了在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外,还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分析中发挥作用。细胞仪能检测各种免疫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及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因子、表面受体(淋巴因子受体、干扰素受体、白细胞介素受体等)的定量分析,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细胞内的受体,如雌激素、糖皮质激素受体的检测,可指导乳腺癌的性激素治疗和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细胞仪与经典化学同位素标记测定受体法相比,优势在于它的单细胞测定可在混合细胞中选择性测定其中一群,可在同一群细胞中观察每个细胞上受体量的差异,并可将死细胞扣除¨2]。
2.2在肿瘤细胞筛查中的应用
目前,病理学尚不能证实为恶性的交界瘤,经细胞仪检测出DNA非整倍体细胞时可考虑为恶性肿瘤,而病理学认为两性的肿瘤经流式细胞仪测出非整倍体则提示有恶性转变的可能。大量研究表明,癌前病变的癌变率与病变的增生程度一致,而增生程度与DNA含量的异常改变又呈平行关系。细胞仪通过精确定量DNA含量,能对癌前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有助于癌前病变的早期判断。Barrett食管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之一,Montgomery等用细胞仪技术对58例Barrett食管进行了分析,发现DNA非整倍体中有77为高度不典型增生对于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形态学上一般不具有典型的特征,应用细胞仪的DNA倍体检测可解决这一问题。国外科学家曾对7例早期T淋巴细胞性淋巴细胞瘤的活体标本进行DNA分析,发现这7例患者的DNA均为非整倍体,而5~12个月后,病理结果才能诊断为淋巴瘤。故认为流式细胞术对淋巴瘤的早期诊断较之形态学方法更为敏感、准确,它可以测得正常细胞与异常细胞间的微小差异,在形态学还不能作出诊断以前就可以提供确切的疾病信息j。
2.3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仪在细胞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研究细胞凋亡的作用。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是结合了形态学检测、生化改变及DNA含量变化、细胞膜磷脂分布的改变及DNA断裂点标记等几方面。细胞仪应用于凋亡形态学时,主要是根据细胞凋亡时出现细胞膜皱缩,胞质浓缩,体积减少;因此检测时前向角散射光(forwardscatter,FSC)下降,而侧向角散射光(sidescatter,SS)增加,但这种表现只出现于凋亡最早期,所以,形态学检测一般用于凋亡期。检测凋亡较特异的方法可能是对DNA断裂点进行标记后细胞仪检测。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半胱氨酰基天冬氨酸蛋白酶家族(Caspases)在凋亡早期才能检测到,在凋亡过程中持续升高,凋亡晚期快速下降,通过细胞仪对Caspases一3的检测,可动态观察凋亡的全过程。此外,可利用细胞凋亡时膜内侧的膜磷脂酚丝胺酸(Ps)由膜内侧翻转到膜外的特征进行检测。将荧光标记的亲PS的检测探针Annexin—V与PI联合标记染色,AV与处于细胞外环境的PS结合。由于早期凋亡细胞膜完整,PI不能通过完整的细胞膜,因此可定量检测早期凋亡细胞(V—FITC一/PI一群)及坏死细胞(V—FITC/PI一群)_4j。
2.4在血液检查中的应用细胞仪
【关键词】 免疫学 教学质量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上的多交叉、深度上的多层次、发展上的高速度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重要的桥梁学科[1]。当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和临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发生、发展等诸多环节密切相关,加之免疫学理论内容抽象,名词概念新颖繁多,内在联系紧密,使之发展迅速,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涌入。学生初次接触时,觉得学习较为困难。面对这些特点,如何适应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要求,针对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成为教学的关键。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将医学免疫学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学习热情
高校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需要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反思,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激发创新的关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方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实行严格的训练和考试;以激发创新为主的方法,则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并给以自由发展的机会。前苏联、日本等国采用第一种方法,造就了几百万工程师;而美国则采用第二种方法,造就了成百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两种教育方法所反映的是继承与创新的矛盾。我们通过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讨,感到“分层次”教学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即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传授知识与激发创新上有所侧重。对于本科生,以传授知识为主,为授课学生做出简明扼要的课件,再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片或动画,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对于硕士研究生,则着重介绍新进展,如讲到超抗原时,就其参与某些病理过程、与自身免疫应答的关系、与免疫抑制的内在联系并可发挥抗肿瘤效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学生们拓宽视野,培养发散性思维,并能捕捉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
教师在授课时还可结合授课内容,介绍一些与免疫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生平事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学习热情。如讲解淋巴细胞抗原受体的编码基因及多样性时,可简要介绍因发现免疫球蛋白基因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学者利根川进(S Tonegawa);在讲解免疫耐受时,可将澳大利亚学者伯内特(FM Bumet)在免疫耐受理论和实验中所取得的研究成就介绍给学生;在讲解单克隆抗体时,可将德国免疫学家克勒(G Kohler)和美国美国生物化学家米尔斯坦(C Milstein)在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和制备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学生分享[2],以达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做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
2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不同内容、不同授课对象我们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导入法、比喻法、比较法、设问法、案例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1 导入式教学法 “导入”好比一首乐曲的“引子”,设计巧妙的“导入语”能够渗透主题,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免疫学的第一章“免疫学概论”教学中采用导入式教学法,设计的“导入语”为:人们常说机体好比国家,而免疫系统好比这个国家的军队,那么当外敌入侵时,免疫系统是如何保护机体的呢?由此引出免疫的概念;古代人民认为免疫即免除瘟疫的能力,由此引出抗感染免疫的概念。接下来可提出设问:免疫力仅仅就是抗感染能力吗?之后又会自然引出现代免疫的新概念。这样的“开场白”能即刻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又可引起学生的浓烈兴趣。
2.2 比喻式教学法 应用比喻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如:讲授抗原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时,将抗原比喻为免疫系统的启动剂,体内一旦有抗原进入即可导致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称为免疫应答。为使学生深刻理解抗原抗体的反应具有特异性,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比喻为钥匙和锁的对应关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种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在讲述“补体”激活过程时,将激活过程比喻为“多米诺骨牌”效应,只要推倒第1张,骨牌长龙依次倒下;即只要激活补体C1q成分,其经典途径的全过程随后即被活化。在教学中采用贴切、恰当、生动的比喻有时胜过千言万语,使人豁然开朗,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2.3 比较式教学法 是通过对知识结构进行对比、归纳,探求其内在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式教学法施教,对“适应性免疫应答”与“固有性免疫应答”、“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与“补体激活的旁路途径”、“外源性抗原处理和提呈”与“内源性抗原处理和提呈”、“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人工自动免疫”与“人工被动免疫”进行比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4 设问式教学法 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准确设问,能给学生以悬念,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在“免疫学诊断及免疫学防治”教学中设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可用已知的抗原测定未知的抗体,或可用已知的抗体测定未知的抗原?为什么给机体注入抗原与注入抗体后免疫力维持的时间不同?为什么疫苗一般要注射多次?同学们对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积极发言回答问题,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3]。
2.5 案例式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超敏反应”一章后,我们与学生们共同分析如下案例:一个八岁男孩,最近体重减轻并伴低热,右侧淋巴结肿大。无咳嗽且X线胸部检查正常。淋巴结检查肉芽肿性浸润,但未见抗酸杆菌。现正在等待结核分枝杆菌的微生物学培养结果。结核菌素皮试48小时出现直径为20mm的肿胀和红斑。试分析:(1)哪种类型的淋巴细胞与皮肤试验反应有关?如何诊断?(2)给家庭成员作皮试时,男孩的五岁弟弟也呈阳性反应,但是他很好,胸部X线检查也正常。他的免疫应答皮试结果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案例教学中,我们首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案例,分析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案例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前后联系、融会贯通
运用前后联系的方法系统学习,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讲解体液免疫应答时,让学生先复习一下抗体的基本结构、产生细胞、抗体的生物学功能等,并将学过的抗原提呈过程,T、B细胞的表面标志与后面要讲的体液免疫应答过程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尽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于体液免疫应答过程复杂,涉及到抗原呈递,TH细胞和B细胞的双信号活化,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的过程,每一过程都有许多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在讲解这一过程时,先在黑板上画一简单的反应流程图,再由浅入深进行讲解,逐步将该过程图添加详细完整。这一过程的关键是TH细胞的活化,其活化的三个阶段中双信号刺激又是关键中的关键,这一关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按图讲解,层层深入,已达到很好地理解免疫应答这一复杂过程。
4 课尾进行小结、课后及时评估
每次课的内容讲授完后,用5~10分钟将重点、难点再一次复述,或解答学生不太清楚的问题,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对所讲授的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4]。课后评估就是每次上完课后,自我回顾上课中的教学情况,内容是否讲清楚,教法是否得当,时间安排是否合适,与授课计划有多少出入,学生的反映如何等等。这种回顾,对上好下次课、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很有帮助。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付出程度,为此,督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上好每一堂课。
参考文献
[1] 汤红明,赵杰,邓维秀.“四备一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运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4):352-353.
[2] 高小明.免疫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关键词 免疫球蛋白 补体 肝癌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伴有体液免疫功能的异常,为了解肝癌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测定31例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lgG、lgA、lgM及补体C3、C4的水平。旨在探讨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以及补体检测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2年1月~2003年8月收治肝癌患者患者31例,作为肝癌组,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36~76岁,平均59.5岁。对照组28例均系来我院体检无肝病史的健康人群,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33~71岁,平均52.5岁。
测定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为测定仪器,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统计学处理:采用两样本均值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 果
肝癌患者血清中lgG、l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讨 论
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β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lg)并释放入血液,使机体产生相对的抗原的体液免疫。抗体是指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并有免疫功能的免疫球蛋白[1]。本研究结果表明,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lgG、lg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肝癌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是增强的,主要表现在分泌lgG、lgA增多。肿瘤细胞虽是体内的正常细胞转变而来,由于发生了深刻的遗传改变,具有许多不同于正常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其中有些可以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为“非己”成分并对它产生免疫反应,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已测出对肿瘤应答的抗体,支持肿瘤患者对肿瘤相关抗原有产生抗体的效应肝癌患者免疫球蛋白lgG、lgA分泌增多的机理还不清楚[2],是否是针对肝癌的某些肿瘤抗体(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而产生的抗体,或者是因为肿瘤细胞产生的抑制因子同样抑制了TS细胞,使控制β细胞分化的能力减弱,致使β细胞功能亢进,导致lgG升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大多人认为肝脏是合成各种补体成分的重要场所。因此肝功能与补体活性关系密切。在一些肝功能下降的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各补体成分可降低[3]。但本研究结果表明,肝癌患者血清中的C3高于对照组(P0.05)。对于肝癌患者补体升高和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4]:①肝癌细胞能合成补体。②癌组织的某种刺激作用使补体生产增加。③肝癌患者的补体系统代偿增加,以加强机体的体液免疫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肝癌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是增强的。
参考文献
1 李长英.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工企医刊,2002,15(1):92.
2 林长卿,徐长霖,何球藻,主编.医学基础免疫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2:323-335.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包括三大类型: 即标记化学发光物质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标记荧光物质的荧光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标记酶的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测定内分泌激素、 肿瘤标志物、 血药浓度、 传染病和心血管疾病标志物、 贫血及过敏原等项目[1]。目前对运动员血清睾酮的检测, 大多采用放射免疫法, 由于其自动化程度低, 不适用于快速检测, 又有放射污染。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和法国Pasture研究院合作生产的Access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其方法学具有高灵敏性、 高精确性、 高稳定性等特点, 无需对样本进行测前处理, 简便的自动化操作, 全程仅需15~20 min, 且无放射污染。本室引进Access免疫分析系统对运动员血清T进行定量测定, 现对该方法的临床应用评价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无锡市体育管理中心运动员122人, 年龄≥15岁, 其中男64人, 女58人。对照组为来我院正常体检的中学生, 男、 女各30人。采运动员清晨静脉血2 mL, 分离血清后进行检测。
1.2 材料 血清睾酮的检测采用Access磁微粒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Access免疫分析系统及配套的T试剂盒, 冲洗缓冲液, 碱性液, 酸性液, 定标液, 基质液(Substrste), 反应杯(RV管)由BeckmanCoulter公司提供。
1.3 方法
1.3.1 标准曲线 分别取0、 1.7、 5.2、 13.9、 27.8、 55.5 nmol/L T标准液, 在Access免疫分析系统中执行自动定标程序。以2次测定结果的均值, 进行数学逻辑处理, 绘制标准曲线。
1.3.2 统计学分析 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精密度测试 取低、 中、 高值的混合血清分别重复测定20次, 计算变异系数CV, 反映批内精密度。每天对不同浓度的质控血清测定1次, 连续20 d, 评价批间精密度。低、 中、 高值批内CV分别为4.1、 2.7、 1.6; 批间CV 分别为4.4、 3.2、 2.6。
2.2 血清睾酮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运动员血清睾酮检测结果显示, 男女运动员与各自相同性别正常人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运动员血清睾酮检测
3 讨论
Access免疫分析通过在RV管中加入包被单克隆抗体的磁性微粒、 血清样品、 碱性磷酸酶(ALP)标记的抗原, 经37℃孵育后, 形成竞争法抗原抗体结合成的复合物。再加入底物 AMPDD(一种金刚基二螺[4, 4]二氧乙烷的磷酸脂)发光剂。AMPDD经ALP水解, 生成一种不稳定的阴离子, 该阴离子分解时持续发光, 且与ALP量成正比, 通过测定相对发光单位(relative light unit, RLU)定量检测血清中物质的浓度[2]。
对运动员血清T检测结果表明, CV%值较小, 说明仪器重复性较好, 测定结果稳定。 T的测定浓度范围在0~55.5 nmol/L之间, 能够满足运动员正常测试的需要。自动化的Access免疫分析系统, 既具有化学发光检测的高灵敏度, 又具有免疫分析的高特异性, 准确性、 稳定性, 能够快速及时的为运动员训练监控提供可靠的依据。另外, 它是用化学试剂来标记抗原或抗体, 避免了因使用放射性核素而带来的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
但由于试剂成本的原因, Access免疫分析系统仍未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临床需求的进一步扩展, 高灵敏度、 宽线性Access免疫分析系统的将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分析;核象;染色体;流式细胞仪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是慢性白血病常见类型中的一种,亦是血液系统恶性克隆疾病中较为多见的一种。今年来国内发病有增加趋势,尤以中老年人居多。若得不到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治疗,预后不好,影响生活治疗甚至危及生命[1]。现如今,对该疾病的诊断新进展有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不过基础的还属核象的实验室辅检。依据国际慢粒形态学分期标准,现笔者选本院来诊确诊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病人共计30例,对所有病人基本情况、骨髓像情况、染色体以及细胞形态观察并记录总结、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0年3月至2012年8月于本院入院并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30例,男性为21例,女性为9例,年龄43至79岁,平均(61.4±19.3)岁。慢粒的形态学分期标准依据国际慢粒形态学分期标准。之后对30例病人长期随访。
1.2 检测方法 由本院专科医师行骨髓活检,采集新鲜标本,每个标本采取200个细胞。仪器予本院Amnis公司的图像流式细胞仪ImageStream100,利用流式细胞仪对所有病例进行免疫分型。做NAP细胞化学染色,准备染色体培养。观察骨髓象及染色体变化。
1.3 判断标准[2] 慢粒的形态学分期标准依据国际慢粒形态学分期标准。
2 结果
2.1 骨髓象
2.1.1 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涂片检查结果可见细胞形态特征:细胞化学染色可见细胞形态为:中性粒细胞大小各不相同,圆形或核类圆形,能够见到凹陷、卷曲、染色质粗,部分能够见到2、3个细胞核,浆液紫色且较多,能够见到嗜酸粒和嗜碱粒细胞,然而RBC能够见到核固缩,发现3例戈谢氏细胞。
2.1.2 骨髓增生度、粒红比和巨核细胞变化 选取的所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中,骨髓增生度、粒红比及巨核细胞的变化5-5000多个不等。核象极活跃的病人共有24例、活跃6例。粒细胞与红细胞比值无特异性病人3例(10%)、比值升高病人21例(70%)。巨核细胞增高18例(60%)、降低9例(30%)。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人核象增生度、粒细胞红细胞比值变化与巨核细胞变化结果见表1:
3 讨论
现如今,伴随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率的增加,以及不良的预后对病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加重,专科医生对慢粒的研究更为深入[3]。对该疾病的诊断新进展有免疫学、遗传学,不过基础的还属核象的实验室辅检。明确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核象的对更为明确的诊断该疾病有重要作用。能够更熟练的掌握该病的核象特征也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了充分依据。
笔者通过选取本院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人并对其核象及染色体进行观察分析,可以看出:慢粒的骨髓增生明显,巨核细胞数量有明显的升高,能够见到嗜酸粒及嗜碱粒增加。在细胞化学染色可见,该病WBC与健康人的WBC的形态大不相同,有细胞核萎陷、核浆量少等等。观察染色体可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较多病例Ph+,仅有少数Ph染色体阴性(Ph-)。有核增生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造血组织占整个骨髓体积的75%-90%,脂肪含量明显减少。有研究报道,部分病人可以发生骨髓纤维化。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的测定,国内报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90%以上有积分的降低或者确实,经治疗后白细胞下降可接近正常、炎症感染时后该酶活性可以升高或者接近正常。其检测有助于与类白血病反应及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相区别,也可以用作为预后的指标。
伴随我国人口进入老年化阶段,老年人相关疾病的不断增加,加强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分析与讨论是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总而言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以核象作为实验室辅检能够作为确诊的根据。染色体培养及观察可以辅助诊断。明确核象的特征可以为临床上的治疗提供可靠的根据。
参考文献
[1] 罗米,欧阳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