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5 15:13: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成本控制的程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疗保险关系转续的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医保制度对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续的支持力度远落后于医保关系转续的社会需求,政策法规还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因此,医保关系转续的成本控制也随之产生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1.控制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医疗保险关系转续的成本控制的主体应是政府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及其职员。一方面,由于相关的法律体系及制度框架不健全,对成本控制主体即责任人的责任认定不明确,成本控制环节认识不够以及绩效考核不到位,医疗保险关系转续缺乏对违法认定的细则和相应的民事责任的具体规定、快捷有效的程序,使得医疗保险关系成本控制难以形成。另一方面,由于一部分成本控制主体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在成本控制的实务中,当需要由专业人员对某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评判与推理时,不同工作人员对医疗保险关系转续成本分析后的估计、判断与推理结果会有所不同,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可以通过审查或实地调查等手段了解需转续的农民工家庭境况,家庭状况较好的农民工应适当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收缴一定的统筹费用,这是因为一个区域范围内参保人群越多,覆盖范围越大,医疗保险的互助共济功能会越强。控制主体方面存在的弊端和缺陷促使区域矛盾(表现为各统筹地区制度和规定不一)、城乡矛盾(表现为人群之间户籍、收入不同)和制度矛盾问题突出。
2.控制环节存在的问题。医疗保险关系转续应大致分为转移和接收两个环节。[6](p79)转移包括关系转移和资金转移两部分,在关系转移方面,工作人员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不一定完全掌握参保人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参保起止时间、中断缴费时间、参保类型、实际缴费年限、享受待遇的起止时间、个人账户记录情况、跨统筹地区转移情况等,因此在共付比例和封顶线的补贴额度方面,政府或个人的成本支出均可能呈现增加的态势。在资金转移方面,目前较为常见的做法是只转个人账户资金,不转统筹基金。由于征缴数额、待遇水平以及财政收入等差异明显,各区域成本核算的人数与诊疗开支的测算不一,货币资金(现金、备用周转金、银行存款)的管理有失理性,资金转移无形地增加了转入地成本支出偏差,造成政府测算偏差,由于有些医保机构工作人员对医疗保险关系转续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从而影响最优化筹资方案的选择,增加了转入地经办机构的财务风险。
3.控制方法存在的问题。医疗保险关系转续过程中的成本控制还有一个控制方法的问题,即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医保基金管理的会计核算[7](p25),这种核算制度本身存在局限性,它是以收入和支出作为现金实际收付的依据,仅反映医保基金中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财务支出,却不能准确地反映没有用现金支付的那部分隐形债务,是一种静态记录的方式。譬如,医疗服务供给方给参保者提供医疗保险费用产生的债务或者个人账户的使用未记录的费用等,这样一来,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续工作不得不使转入地接收健康状况差的农民工以及由此增加的管理难度产生的成本难以估量。
农民工医疗保险转续的成本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续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环节多,难度大。如何达到成本控制制高点是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农民工医疗保险转续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对此,成本控制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各统筹单位或地区的医疗保险政策不一致。当前,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主要以地市级为统筹单位,而新农合以县级统筹为主,较低的统筹层次导致各区域分割运行。一方面,由于各地的社会状况、人口结构和经济实力有所不同,使得费用征缴比例、享受待遇、账户管理及门诊特殊病种报销比例、基本药品、诊疗、服务设施的目录范围等不一致。另一方面,各统筹区域的卫生资源总量有所差异,政府部门根据资源总量确定最佳的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出台的政策和法规也有所不同,其中包括床位费补贴、各级医疗机构基本医疗保险偿付比例等等。这两方面产生的缺陷导致在一定层面上很难发挥规模效应,弱化了风险分担的效果,增加了成本管理的风险,降低了基金风险分摊的效率,使得各区域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差异明显,即便是一个省内的各个市、县之间也都存在不均衡待遇。政策不统一也可能增加了折算和缴费认可的成本支出,不利于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的转续。
2.各地医保机构尚未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我国医疗保险呈现碎片化现象,医疗保险关系转续的困难难以消除。如何有效控制医保关系转续过程中的成本是实现医保关系转续无障碍化的重要保障。统筹层次低、制度分割运行是其中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信息化建设更是影响医疗保险关系转续便捷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各地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基本上是以地市级为统筹单位建立的信息网络,较发达地区甚至以省级为单位建立统一的信息网络,使得医保关系转续在全省范围内实现自由流动。但仅仅以地市级或省级为统筹单位建立信息网络化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农民工作为我国重要的劳动力资源,流动性大,不仅仅是在一个省或市区内流动,区域经济差异较大使得跨省流动更是普遍,而在我国,很多省与省之间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网络系统,不能实现省与省之间的医疗资源和政策的共享与通融,这样一来,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续存在困难,重复参保、补缴保险所发生的成本难以得到监督和控制,使得转续的成本难以降低。
3.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尚未成型。众所周知,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有关人员作出重要决策而提供的关键信息。为此,会计信息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和要求[8](p19),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而实现预期目标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和费用。随着农民工因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自由流动频繁,会计信息质量对于医疗领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加之会计信息质量成本特殊性及专业性强的特点,医保机构经办人员尚未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来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成本,一旦此环节出现了问题,收支的成本不实、收益有虚,资金运营方向不明,将导致难以根据会计信息作出正确的评判和决策,而造成医保关系转续成本的增加。
4.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与新农合三项制度缺乏衔接机制。当前,我国三大保险制度基本处于分割运行[9](p133)、独立管理的阶段,在缴费机制、共付比例和享受待遇方面,三大保险都存在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在基本药物目录、基本诊疗项目和基本医疗设备方面差异明显,特别是参加新农合的农民工跨区域就业参加转入地职工医疗保险门槛高,转续程序复杂,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既不利于实现人员流动和社会融合,又不利于通过互助共济来分摊风险,从而很难维持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无形增加了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管理的成本与开支。
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续成本控制的建议
现阶段,人人享有医保大体上已实现,但这并不代表每一个人都能享受相应的医疗待遇。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地政策差异大,立法层次低,加之区域经济发展和收入状况差异明显,不同区域利益分割严重,因而在医疗保险关系转续过程中成本增加迅速。为实现农民工医保关系转续中成本的平稳控制,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第一,构建统一的覆盖面广的就医费用监控网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对农民工的健康状况了解甚少,而他们的费用节约意识如何直接影响医疗保险支出成本的数量。对此,省与省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之间可构建统一的就医费用监控网络,及时查出农民工超支的医疗费用以及诊疗项目,对于超支的部分由本人承担。同时,就医费用的监控网络对医疗机构提供过度服务和诱导需求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在一些技术先进、设备齐全的大型综合医院,参保就医人数会比一般医疗机构增多,应通过就医费用监控网络手段建立更为严格的医疗支出成本的控制,医疗机构提供过度服务的情况能被及时准确地反馈到医保经办机构的信息网络平台,因此,构建省与省之间统一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实现医疗资源和政策的共享与通融,从而监测农民工医疗保险关系转续过程中的成本支出非常重要。
第二,深化人员编制和结构的动态管理改革。深化人员编制与结构的改革能提高医保机构的工作效率,降低医疗管理成本。当前,一部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强,缺乏对基金支付及其预算的能力,加之现行的人事体制的局限性导致一部分急需的专业人才引不进来,使得能进能出和效率与激励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缺失严重。同时,一部分人员结构配备不合理也导致了成本的增加。因此要加强人员编制和结构的动态管理改革,及时观察和预知人员的不合理行为,建立能进能出和工作绩效考核激励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农民工在医保关系转续中成本控制的效果。
第三,整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安排。整合三大保险制度不仅仅能提高医疗保险的公平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促进医保关系自由转移,实现全民覆盖,降低医疗保险基金在全国范围内管理的成本。目前,不论征缴费用、待遇水平、筹资机制还是管理体制,三大保险制度设计分割运行,缺乏衔接,使得不同保险制度的差异造成的不公平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社会地位、户籍制度和收入水平等的不同也带来风险抵御能力的差别。鉴于此,整合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安排,应积极引导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循序渐进,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统一征缴费用、待遇水平、筹资机制和管理体制,通过互助共济来分摊医保基金风险,增强财务管理筹资机制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减少医保关系转续过程中的成本支出。第四,构建统一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当前,农民工自由流动给转入地经办机构医疗费用支出带来某些不可预测的结果,因此,医保机构应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即基金收缴实行申报、审核制度,医疗费用保险实行复核、签批制度)来控制会计信息质量成本,让专业人员依据质量标准提供会计信息的环境,即维护财务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立法及专门审计机构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会计信息进行不定期抽样检查,全面测算会计信息质量,为控制成本支出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料。
结语
1、引言
企业的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形成过程中,对各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大体上说,它包括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等六个环节。这些环节按成本发生的时间先后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事前控制进行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对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提出要求;事中控制进行成本的过程控制和成本核算,为分析、考核提供依据;事后控制进行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对预测计划提供反馈情况。这样,一个环节推动一个环节,环环相扣,形成全面成本控制,使整个成本控制工作有序进行。其中,成本的事前控制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整体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企业进行成本与费用决策及其它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为成本费用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奋斗目标,增强预见性,减少盲目性,从而有利于企业建立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和实行目标管理,推动企业增产节约、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与费用水平;其次,它可以为企业未来的筹资活动提供依据。总之,成本的事前控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若干的实际调查表明,在具有单件、小批、多品种、大成套生产类型和生产组织特点的大型设备制造企业,采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导致费用成本计划及各项降低率指标在预测时就产生了偏差,预测的数据难以指导实际,企业的成本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带来的效益不显著。因此,对该类型的企业可以考虑采用以制定生产/加工工序的费用标准为基础的工序费用标准方法进行成本的控制和核算。
2、生产组织特点及其对成本控制的影响
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由于其特有的生产类型和生产组织形式,对于成本的计划控制有着与一般企业不尽一致的需求。从生产类型对成本控制的影响这一对应关系来看,其主要特点概括如下:
(1)单件、小批、多品种、大成套。大型设备制造企业产品的这一根本性特征通常要求企业需要对产品项目的成本计划和核算给予特殊的关注,而不能仅仅注重企业的综合成本管理。
(2)订单设计制造方式。大型设备制造企业通常要根据订单要求重新设计产品,甚至需要研究开发,产品技术资料数据重复性差,进而导致成本计划与成本核算所需的参照数据很难得到,不成体系,且精度低、对比性差。
(3)产品结构复杂。由于大型设备产品结构复杂,此类企业为生产组织方便,一般按生产周期及产品结构关系将产品组成描述为产品—部套—部件—零件等多层次,且通常按部套级进行产品的成本计划与核算。产品的重要零件又被称为主件,需要在一些重要的精密大型稀有设备上进行加工的零件,而这些设备一般都是企业的瓶颈资源。因此,从任何角度看,主件/精密大型稀有设备都是成本控制的主要控制点。
(4)产品零部件多、吨位大、制造周期长。大型设备单台零部件通常数万个,有的零部件重量达上千吨,而整台设备时常要在现场安装。制造周期长既由于机组制造周期长,又由于技术准备、生产准备和物料准备等准备时间长。因此,对产品的成本核算更为重要,成本项目的独立性强,更加重了其成本计划核算的产品项目性特点。
(5)产品工艺种类复杂多样。大型设备产品的零部件制造需要多种多样的工艺来完成,这导致按工时分摊产品成本合理性难以保证。
(6)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大型设备产品的主要零部件均需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一些配套零件通常采用国家标准零件(简称国标件),以外购为主;此类企业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也形成若干种类的通用件,使之成为企业标准零件(简称厂标件);在设计过程中,还通常借用某些已生产过产品的零部件(简称借用件)。从总的情况看,国标件、厂标件还不是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零件主流,这也是此类企业成本计划核算缺乏参照体系的基本原因。
3、传统成本控制方法的应用周限
传统的、经典的成本控制方法主要有三种: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对于大型设备制造企业来讲,由于上文谈及的生产类型和生产组织形式特点及其对成本计划控制的影响,沿用传统成本控制方法是不适宜的,存在以下:
(1)产品成本的参照体系问题。由于上述提到的原因,大型设备制造企业的产品技术资料数据重复性差,企业成本计划与成本核算所需的参照体系很难形成,即使制定出来,使用率也是很低的,缺乏经济意义。因此,对于大型设备制造企业而言,标准成本法所提倡的用来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作为预计成本的成本标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谓通过比较实际成本脱离标准成本的差异分析,也就成了无本之木。同样,定额成本法的应用也是很难实现的。
(2)产品成本的合理分摊问题。由于大型设备产品及其零部件的技术个性强,其制造时间数据也是不易及早得到的,而且其准确性不足,就不可能适时编制成本定额进行有关控制和分析,这样就提高了部门成本总额在各种产品之间分配的难度。对于单件定制产品,成千上万个零件及其多多少少的制造工艺,编制成本定额是不现实的。
(3)层层细化的目标成本问题。目标成本是指根据预计可实现的销售收入扣除目标利润后计算出来的成本,它是目标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目标成本法就是通过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相比较,揭示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差异,分析并克服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的最优化。目标成本法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必须先收集市场需求的情况,确定产品的具体要求,据此进行设计、制定工艺和确定所耗用的原材料和零件价格,从而初步测算得出一个目标成本;为了对初步测算得出的目标成本的可行性做出分析和判断,必须在目标成本实施前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目标成本法的要点在于关注成本科目的最高层设置目标、明确组织的任务、设置下属人员的目标以及拟定目标的反复循环过程。大型设备产品需要的是层层细化的目标成本,如何编制定制产品的目标成本,又如何将其分解到产品结构层次上去,是此类企业实现成本控制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以上传统成本控制方法都不能简单用于大型设备制造企业,无法完全满足其成本控制需求,大型设备制造企业需要寻求适宜、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4、工序费用标准及其制定
4.1工序费用标准的概念
工序费用标准是指根据一定的规则和数据,以产品加工部门为核算单位,测定生产/加工工序的有关工时费用标准。这里所说的工时费用标准,指的是此类标准仅与设备加工有关,是占用设备每单位小时或每个周期(例如,周或月)的加工费用。产品的材料费用并不总是与加工设备相关,所以产品的材料费用不在工序费用涉及之列。这里指的工序并不是产品加工的每一道具体工序,其内在含义指的是企业生产加工产品所需的设备或工作中心,这样就把难以解决的产品成本标准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加工设备费用标准。对于企业所有的生产产品,只要使用某一设备,就按照这一设备的消耗费用和分摊费用计算成本,并据此作为产品或其零部件的成本标准。
工序费用标准可以有工序费用总标准以及细分为某一个具体成本科目的工序费用标准。后者是指针对人工费用、动力燃料费用和制造费用等各科目而制定的费用科目标准,即用一定的方法得出每台加工设备在各个费用科目名义下的费用标准;前者则是由每台设备的所有费用科目标准汇总得出的工序费用标准,即该设备工作时每工时所消耗的全部费用。除了材料和材料差异之外,工序费用科目标准的科目可以根据需要涉及涵盖所有成本项目。
工序费用标准方法的编制和是通过事前的调查,结合企业的历史数据,采取的方法制定出企业所有设备的标准费用,再根据产品零部件使用设备工时计算费用标准,将其与实际费用对比,及时揭示生产中的成本差异,进行成本控制。工序费用标准可以贯穿企业成本控制的整个过程,把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和成本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大型设备制造企业来说,是比较科学而实用的成本控制方法。工序费用标准的用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企业内部工艺性协作的价格;
(2)指导成本计划及其它有关成本控制活动;
(3)作为成本核算的计算基础。
4.2工序费用标准的具体制定
(1)分类制定工序费用科目标准
工序费用科目标准是根据表1所列具体科目的属性类别而分类制定的。
制定工序费用标准的数据来源于年度/月份费用预算和设备的制度工时。年度/月份费用预算一般是由历史数据得来的,统计比较或人为选择的控制总额;制度工时则是根据技术要求和工时需求而制定的。下面列出几个编制例子。
例1,直接记入成本科目/制度工时分摊——工人工资及附加。可以根据不同工作中心的工资水平和人员的结构制定本工作中心的工资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C(n,m,h)=N.M/H
其中,C(n,m,h)为设备定员工人工资及附加费用标准(元/小时),H为制定标准的设备的每月制度工时数(小时/月),A/为该设备的定员人数(人),M为该设备的工资水平(元/人。月)。
例2,直接记入成本科目/制度工时汇集——动力燃料费用。该设备的能耗标准是根据其能耗特点制定的,依据该能源的能耗单价和设备制度工时,就可以制定该设备的动力燃料费用,单位小时的费用标准的计算公式如下
E(β,h)=β。P
其中,E(p,h)为设备的动力燃料费用小时标准(元/小时),β为设备能耗标准(能耗单位/小时),P为该动力燃料单价(元/能耗单位)。
月费用标准的计算公式如下
Em(β,p,h)=β。P.H=E(β,h)。H
其中,Em(β,p,h)为设备的动力燃料费用月标准(元/月),片为制定标准的设备的每月制度工时数(小时/月)。
例3,分摊科目——(车间/非生产设备的)动力燃料费用。该费用标准的制定根据是其设备原值分摊占其所在生产部门的设备原值总额的比例,月费用标准的计算公式如下
Es(p0,pr)=Cst.P0/Pr
其中,Es(p0,pr)为(车间/非生产设备的)动力燃料费用月标准(元/月),Cst为所在生产部门该月该项的动力燃料费用(元/月),P0为该设备的原值,Pr为所在生产部门全部设备的原值。
(2)汇总制定工序费用总标准
对于某一个设备,其所有成本科目费用小时标准的汇集,就是其工序费用总标准。
图1给出了根据年度成本预算编制工序费用标准的详细流程。
4.3工序费用标准的注意要点
(1)理想标准性。工序费用标准是在企业或部门全部设备均为满负荷假定下计算制定的,而开工不足是现实的。因此,工序费用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应作为分析的参照标准,或作为核算的基准,必须补充其与实际值的差异。
(2)企业费用总量的水平特征。在制定标准时所采用的费用总量是人为事先给定的,总量水平的适当与否限制了工序费用标准的作用。
(3)标准的统一范畴。标准的制定范围是全企业内部统一制定还是各部门分别制定,对不同分厂的同一种设备的标准将会产生。
(4)比例标准和数值标准。上述介绍的标准均为数值标准,比例标准在实际中多有应用,本文在此不予赘述。
5、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工序费用标准方法在企业整个成本控制各阶段的作用参见表2。
以工序费用标准为参照体系,可以比较计算其与某种成本的差异,主要可以用于工作效率成本差异和设备利用率成本差异。工作效率差异是指由于产品实做工时与工时定额的差异所导致的成本差异;设备利用率成本差异是指由于不能充分发挥设备能力而产生的成本差异。两种差异来源于企业经营和制造,企业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差异产生的不同原因进行成本控制,从中找出降低成本水平的途径。
如前文所述,在事前的、事中的和事后的成本控制中,各阶段的具体工作不尽相同,但各个环节之间确是紧密相连的。工序费用标准的作用体现在成本控制的各个环节,它为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提供成本计算所需的数据,促使各阶段成本控制目标的有效实现。
关键词: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成本控制;程序;方法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4-0162-01
1 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意义
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项目施工的周期较长,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力、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设备等投入都会造成成本的增涨。因此,在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中,必须着重加强建筑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施工项目成本是建筑施工企业为完成施工项目的建筑安装施工任务所耗费的各项生产费用的总和,它包括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以及以工资补偿费形式分配给劳动者个人消费的那部分活劳动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分析法来进行建筑项目成本的控制,将建筑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确保建筑企业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程序分析
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由于施工材料及人力等受市场因素变化很大,甚至同一批次,同一规格的施工材料因购买的日期不同,也会在造价方面体现出不同。因此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应该运用动态的控制方法,将成本进行一定的过程控制。为在动态控制中提升成本控制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需要有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控制程序。
2.1 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管理程序
2.1.1 管理机制
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应该运用一定的管理程序来提升成本控制的质量,保障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拥有一定的管理机制。首先,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应该成立自审机制。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成本控制是一种自审式的管理,与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不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主体应该由施工企业自发形成。鉴于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施工企业应该构建完善的成本管理的评审及自审机制,完善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和体系。
其次,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来推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稳步进行。在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应该通过运行机制来推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科学进行,并在运行的过程中,成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按照成本控制的步骤及流程,合理地进行,及时发现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成本管理体系的保持和持续改进。
2.1.2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
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并分化考核目标,按照考核的程序及方法对管理目标进行针对性地考核,并做好定期检查的工作。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考核体系或机制的建立应该以目标为载体,将管理目标分化到不同的负责人身上,使他们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在管理的过程中,强化成本控制。同时为了提升检查的水平和质量,在考核的过程中,应该将目标的考核不断地细化和具象化,这样有助于后期检查的针对性。通过这样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效率和质量。
2.1.3 完善应急处置对策
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过程中,还应完善一定的应急处置对策,在建筑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一旦出现成本偏离控制目标,出现成本增大或成本减少等异常情况,要运用科学的分析检查方法,快速地查找问题的根源,并运用应急处置对策,及时地纠正问题,以确保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水平和质量。
2.2 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目标程序
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应该明确科学的成本控制目标,项目的成本目标是衡量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业绩的主要标志。在成本控制中,只有明确成本控制的目标,并运用科学的目标程序来逐步地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
首先,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应该合理的制定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控制目标要细化要具体,如项目施工成本的季度目标,在该季度内,项目成本目标的管理核心在施工材料、还是人力资源等。同时还可以在季度目标的基础上,再对目标进行细化,月目标、半月目标等。
其次,在制定目标的基础上,需要对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增加或降低成本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精准地查找出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如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等。同时还应该根据施工组织方案、根据施工进度计划表等,合理地制定目标成本,这个目标成本值应该具有一定的区间性,使目标成本具有一定的浮动范围。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一旦施工实际成本脱离了这个合理的区间值,要及时排查问题根源,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保障建筑项目施工成本始终维持在合理的浮动区间内。
最后,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应该将管理程序与目标程序有机结合,管理程序应该为目标程序而服务,目标程序应该在管理程序的权限范围内。实践证明,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科学有效地进行建筑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才能综合提升成本控制的质量和水平。
2 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方法
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要统筹结合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
2.1 成本支出法
在建筑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材料、施工人力等是主要的项目开支。因此为提升建筑项目施工成本的控制质量。在施工材料、施工人力的控制中应该运用成本支出法。对于施工材料价格控制,可以运用招投标制度,选择物美价廉的施工材料,做好施工材料的市场预判,同时还应该贯彻落实施工材料的节约机制。对于施工人力的控制,要采用多元化的用工制度,合理用工,人力工资的发放要运用绩效考核体系,督促工人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施工质量,同时通过奖惩机制来完善施工人力成本的控制。
2.2 偏差分析法
在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中,还可以运用偏差分析法。这是评价项目成本实际开销与进度情况的一种合理的方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施工前根据施工组织计划、施工合同,结合施工预算的相关内容,制定施工阶段的成本预算。在施工正式开始后,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成本,与施工预算进行有机的匹配,通过二者之间的偏差来适时地进行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方法的调整。
2.3 成本分析法
与成本支出法相对应,成本分析法主要分析建筑项目施工成本的实际开销。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实际完工量,并有效地分析这些工程量的实际开销,来进行成本分析。将实际的成本与计划成本、预算成本等进行核对,以及时发现问题。
3 结 语
在建筑项目施工中,施工成本控制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为提升施工成本控制的质量,应该运用一定的成本控制程序,并结合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来综合提升建筑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 成本控制 对策
1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现状分析
1.1 控制成本缺乏长期性和战略性
1.1.1 重结果,轻监控 成本控制战略既应重视过程监控,也应要重视结果,因为结果是过程监控的最终体现,两者不可有所偏倚。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只是重视最终的成本控制目标是否达到,轻视甚至根本不考虑控制过程如何实施,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控。如果没有过程监控,项目整个施工过程中得到的有益经验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总结和推广,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也得不到很好的总结和吸收,这样的做法对以后的成本控制管理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1.1.2 重制定,轻执行 建筑类企业一般都比较重视成本控制战略的制定,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程序与形式的要求,另一方面成本费用控制战略对费用的控制也确实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但是,成本控制战略重在执行,优秀的成本控制战略如果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也只是一纸空文。
1.2 成本控制方法不科学合理 在传统的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着一种现象十分严重,即经济分析与技术分析脱节。长期以来,投标报价没有把组织设计考虑进去,并且不重视不同技术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估,不考虑施工方案,因此使项目成本管理失掉了技术支撑。同时,在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中,在制定项目报价时,都是依据政府提供的各种取费系数和市场价格来计算,但是政府提高的各种取费系数是否准确,是否需要调整报价人员并不关心,因此使报价往往忽略市场因素,缺乏竞争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模式必然被淘汰。
1.3 成本控制制度存在漏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建筑施工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有两个:制度和文化。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有益补充。目前,我国类建筑施工企业都普遍存在这样三个问题问题:
1.3.1 成本控制制度建设不到位,制度不完善;
1.3.2 制定项目成本控制制度时考虑不全面,没有包含成本控制的各个方面;
1.3.3 考虑制度内容时只是从如何规范成本控制行为的角度出发,很少考虑甚至不考虑成本控制制度的可行性。
2 建筑项目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尚未形成合理的成本控制体系 根据经济责任制的要求,目标成本要得到有效控制,必须坚持责权利三者相结合的原则。项目经理在整个成本控制体系中享有崇高的权力,但同时对项目成本和项目效益也负有很大的责任,只有在享有权力的同时赋予一定的责任,才能更好完成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此外,项目经理要定期对各部门员工在成本控制中的表现与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把员工业绩与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奖罚分明。但是,目前建筑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体系还不完善,没有把责、权、利三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仅仅依靠项目经理和财务管理人员对成本进行控制,其他员工都缺乏项目成本控制的意识和责任[28]。其实,成本控制本身对每个员工来说既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义务,在成本控制过程中,各个部门领导和员工都认真履行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2.2 缺乏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2.2.1 管理控制程序施工企业应当建立项目施工成本管理的评审程序和评审组织,评审组织根据评审程序,定期检查成本控制人员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行为是否按照已建立的评审程序和方法进行;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错误。
2.2.2 指标控制程序施工企业应当确定施工项目成本目标及月度成本目标,搜集项目成本信息,监控成本形成过程,同时要分析偏差原因,到底是客观原因还是人为之故,及时制定对策并予以纠正,保证项目成本没有超出预算。用成本指标考核管理行为,用管理行为来保证成本指标。
3 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对策分析
3.1 建立健全控制制度 成本费用管理是由成本预测、决策、预算、核算、控制、分析与考评等环节组成。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如果成本出现偏差,通过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把成本控制与项目实施、技术及经营管理各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系统分析,就能清楚了解项目成本发生偏差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总结成本控制方面各种经验和教训,逐步掌握成本变化的规律,为管理者正确做出成本决策,制定确实可行的成本控制措施提供参考,达到有效控制项目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而,必须构建完善的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分析评价制度、预算制度和超预算审批制度,并且要建立基于实际工作量的分析与评价体系;同时要加强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意识的培训。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首先,建筑项目成本控制关系着建筑企业的相应补偿。在建筑业的运行过程中,建筑企业的生产耗费必须用自己的生产成果来补偿。建筑项目成本的高低,反映着生产耗费的多少,体现着补偿的尺度。其次,建筑项目成本控制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有利渠道。建筑项目成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其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营活动的稳定运行。 然后,建筑项目成本控制是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筑项目成本是确定建筑商品价格 、承接施工项目和参加招投标的重要依据。通过控制建筑项目成本能够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下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中存在问题
建筑项目成本控制体制不健全。
首先,成本控制制度条款不尽完善。成本控制制度没有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针对工程成本形成的途径和测算的方法,进行详细地描述,各制度条款衔接不流畅,出现管理缝隙;其次,成本控制制度的编写可行性差。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成本控制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符合企业内控制度的编写程序,而忽视了控制制度的可行性,往往会造成建筑工程进度、建筑运行实际成本以及建筑成本计划的偏差;再次,成本控制制度的编写范围过于狭窄,不能够从建筑实际运作的情况出发, 这样就无法设计到建筑项目成本控制的每个方面。
2、管理人员成本控制观念不强
许多管理人员成本控制观念依然不强, 没有组织人员进行成本计划的研究, 或者研究不够深入和彻底, 他们往往习惯于过去的经验式管理, 导致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在日常工作中成本控制无法实行, 最终使成本控制失效。
缺乏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搞好项目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就必须要有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控制程序。而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成本控制程序不完善、不规范。表现在:管理控制程序不完整,管理控制就是要对项目团队的每个成员进行管理行为的控制,考核、评价他们的管理行为是否符合成本管理程序和方法的约定。也就是说,要准确评价成本控制体系是否处在有效的运行状态,通过具体的项目判断出企业建立的成本管理体系是否能对工程成本形成的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目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建立完整的项目成本管理体系的评审组织和评审程序,所以也就无法定期进行评审、总结,并制定对策、纠正偏差。指标控制程序不健全,从实效性角度分析,首先项目经理部要根据成本目标,分配成本计划,进而制定考核指标,根据施工过程中实时形成的成本与成本指标相比较,分析偏差原因,找出主客观因素,同时制定纠偏对策,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纠正。但是目前这一程序实行起来却并不如意。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健全和完善建筑项目成本控制体系
首先,构建高效专业的建筑项目管理队伍。一个完善的项目管理团队不仅要有项目经理,还包括项目专业部门和项目成员,他们分工合作,群策群力,负责好每一个环节,保证建筑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其次,构建合理完善的建筑成本控制管理框架。对于一个建筑企业而言,要想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必须从建筑企业的实际出发,合理优化施工环境和施工进度,经过数据分析,形成一个合理的成本控制框架,保证成本控制的有效运行;再次,建立完善的建筑成本偏差分析制度。通过建立分析制度,能够对成本进行相应的比对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
2、制定项目成本控制责任制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 需要制定成本控制责任制, 成本控制责任制不同于工作责任, 例如一些技术人员虽然真正执行了工程技术规范, 但是导致成本的升高, 这就是工作责任到位而成本控制责任没有完成的表现。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责任具体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合同预算员的成本控制责任、工程技术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材料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机械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行政管理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财务人员的成本控制责任。这六个方面人员成本责任的落实情况要进行监督, 才能保证项目成本控制的有效实施。
3、强化工程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贯穿于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工程项目全过程控制工作图如下),切实做好施工项目的过程成本控制,是实现工程成本目标的关键。
工程项目全过程控制工图
(1)投投标阶段。根据工程概况和招标文件复核或计算工程量,对建筑市场及竞争对手的情况做到了然于心,尤其要认真调查研究工程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施工条件,做出成本预测并提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正确的投标策略;中标之后要依据项目建设规模和施工难易程度,配备并设置与之相匹配的专业人员及项目经理部,将成本目标以“标书”的形式传达给项目经理部。 (2)施工准备阶段。依据设计图纸及技术资料,认真研究分析施工方法、施工流程、作业组织形式、机械设备选型及技术组织措施等,价值工程原理的应用有利于经济合理且先进科学的施工方案的出炉。依据企业层层分解只每个人及每个部门的成本目标,在分部、分项工程的实际工程量基础之上,确定成本节约计划;优化施工方案的同时严格按照已确定的成本计划,从各部门到施工队、再从施工队到各班组进行逐层分工,只有落实了各层的责任成本,才能保障日后的成本控制效果。施工准备阶段还会涉及到编制与落实间接费用预算的问题,依据项目工期长短和参与人数多寡,编制间接费用预算并对其进行细分,之后再以项目经理部的管理形式将责任落到实处,给日后成本控制的效果评定提供书面依据。 (3)施工过程阶段。加强管理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尤其是在分部、分项工程完成后需要核对实耗的人工数量与材料数量,确保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结算无误,确保成本控制所需的数据真实可靠。核对施工任务单和限额领料单的结算资料,认真计算并分析与施工预算之间分部、分项工程的偏差及原因,及时提出纠偏措施。收集整理月度成本的原始资料对计算月度成本、分析与实际成本偏差的原因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实行责任成本核算的同时要不定期检查合同的履约情况,从而保证物质支持到位、项目顺利完工;定期检查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成本控制落实情况。 (4)竣工验收阶段。工程竣工的扫尾工作必须在精心安排下干净利落地完成,重视竣工阶段的交付验收,及时完成工程结算工作。谁也不能确保工程完工后没有任何瑕疵,因此项目经理部要指派专门的工程保修责任人负责保修工作,保修责任人的工作内容就是依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费用计划在内的保修计划,并做好相关的书面记录与资料保存,作为工程保修费用的报销凭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体现了施工项目管理的本质特征,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同时为衡量项目管理绩效的客观标尺。因此,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必须要树立其强烈的成本控制意识,加强其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这有利于改善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从而对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淑英.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探讨[J].山西建筑.2012年
[2]翟纯强.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一、财务成本控制的原则
(一)全面论和重点论的结合。
财务成本控制必须做到全面和重点的突出,全面控制要求财务成本控制所涉及的面广,必须综合衡量各项指标,要对涉及到企业财务活动的所有内外部环境实施总体控制,全面控制包括全过程的控制、人员控制以及全要素的控制等方面。财务成本控制中有些财务项目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财政的预算、资金的投放以及材料的采用等,因此在全面控制的前提下,还需要密切关注这些重点项目的成本控制,以做到全面控制与重点控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二)日常控制和定期控制的结合。
财务成本控制对于每一笔日常资金的流动都要有源有尾,要时时清算,事事控制。日常控制的工作量繁杂且任务量大,因此对于财务控制人员的素质和水平有极高的要求。定期控制则是侧重于在月末或者季末对财务状况做定期的检查、盘算以及分析,根据财务成本的支出与收入关系以及各部门的人员、物资分配状况及时的调整财务成本控制的机构,使公司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三)定性控制和定量控制的结合。
财务成本控制的定性分析就是对公司财务成本大方向的把握,即公司的财务成本控制必须要在国家财务制度的规定范围内活动,日常的资金成本要有源有据,有章可循,人员要定员定额,费用开支要符合行业财务的规定程序。财务成本控制的定量分析是指从量上规定公司财务活动的具体控制。定量分析涉及到公司所有财务的方方面面,对财务制度的标准和目标控制有定量的规定。
二、财务成本控制的内容
1.债务风险控制是指公司在筹资方式,债券种类以及偿债期限的选择上的控制。债务风险控制的评价机制是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以及已获利息倍数等指标来衡量的。财务成本控制的债务风险控制的评价指标有两个,即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
2.资产质量控制是指资产在公司管理机制中发挥作用的质量,评价资产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是资产的周转速度。资产质量评价分析主要有资产获利能力评价、公司营运能力评价、资产结构评价以及资产项目分析等方法。
3.成本费用利润控制是指一定阶段公司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这个指标是整个公司财务成本控制的核心,通常把净资产收益利润作为衡量指标,净资产收益利润是公司净盈利的资金,决定着公司效益的好坏的重要指标。
三、财务成本控制的模式
1.以财务目标为导向的长期财务成本控制
企业财务目标是企业长期财务控制的目标。即在利益条件下权衡相关者股东财富目标的最大化。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从长期财务预算与企业战略规划出发,考虑编制长期财务预算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与企业内部环境相适应、与行业环境相适应、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相适应等等。才能体现企业的财务战略是否有效及是否与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相融合。其次要考虑长期财务预算的编制过程能为未来战略规划的合理性和集成性提供财务监控的基本标准。再次,战略目标与财务目标的相对应指标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以财务目标为导向的短期财务成本控制
实现长期财务预算目标的日常财务管理方法是短期财务控制预算。而每年公司财务目标的分目标成了短期财务控制预算的目标。因此在现实的短期财务预算控制中,主要侧重于营运资金的日常财务监控。在进行全面评估时候应该综合考虑公司盈利能力与风险之间的综合影响,正确地对资金的营运做出监控管理。当然公司在短期财务预算编制程序方面和现金的日常管理目的是想提高现金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
四、财务成本控制对工程资金的管理
摘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各级政府每年实施政府性投资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这些投资量大、涉及民生的项目进行成本控制及投资管理,在建设过程中完善和控制投资、规避风险,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控制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成本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成本控制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成本控制 难点
随着国家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人大、政协对政府监督的加强,政府财政预算的管理愈加透明、严格,对具有投资量大、涉及民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控制、资金管理,各级政府和监督部门不断出台各类规章制度来加以规范。如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大城市圈建设的高速发展建设中完善和控制成本、规避风险,已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是指城市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煤气、信息、环保等与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相关的建设项目,这些投资量大,涉及民生的工程往往是政府投资,非赢利性,它的主要功能是社会效益。如何控制和管理好建设资金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成本控制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体现在:
(一)确保建设资金规范、有序、高效运转
城市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投入时间集中,投资回收期长或无直接收益,且往往涉及项目的后期维修养护,这就需要针对可研分析、初步设计方案、项目实施进度等进行合理安排,在建设过程中对投资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超支和浪费,提高投资效率,缓解资金紧张状况,防止出现工程费用超预算,这样才能将有限的资金规范有序高效地发挥作用。
(二)降低成本、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确保安全
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对降低工程成本,改善项目建设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安全施工,提高项目收益,乃至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有着深远意义。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难点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建设成本的控制难度较大,不可控因素制约了建设成本无法处于完全受控状态。一般而言,建设项目具有固定的、可封闭的建设场所时,它的成本仅从项目施工而言,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与设计和施工工艺关联度较大,相对比较容易控制;建设场地呈“线状”的建设项目,影响成本控制的因素比块状的建设项目要复杂的多,也较难控制。主要难点有: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编制不够全面、合理,影响概算准确性
编制与评审专家自身专业经验不够、或是对拟建设场地情况未能完全掌握,这往往使编制与评审过程带有局限性。有些施工方案不一定适应建设场地,某些影响建设的因素得不到足够重视,造成概算不够准确。
(二)前期费用受动拆迁(征收)和管线因素影响,成本控制较难
前期动拆迁(征收)的成本受被拆迁对象和征收方案的影响很大。被征收对象情况复杂,产权难以界定,征收方案不够全面、操作性不强,成本控制受影响。对拟建设场地的管线情况未能完全掌握,对管线处置不当,为大幅提高管线处置成本埋下隐患,并有可能影响施工进度,打乱整个施工组织方案,直接影响成本控制。
(三)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导致项目建设成本难以控制
(1)为保障交通而导致的建设成本上涨。
如公交绕道方案的变更,施工组织方案由原来的整体施工改变成分段施工,从而导致建设成本的增加。
(2)为保障市民的正常生活而导致的成本上涨。
如施工作业时间受限引起的施工周期增加进而造成成本上升,或为防止和保障周边房屋的安全而增加的保护措施费、受损维修费等。
(四)因缺少第三方监督,项目实施中随意性较大
投资主体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监督力量,监督针对性不强,缺乏专业支撑,使设计、施工单位调整施工方案、变更设计的随意性较大,对成本控制带来不利影响。
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成本控制的对策
控制建设成本要从源头抓起,不可松懈,关键是抓好项目申报和建设的两大环节,项目申报阶段,力求项目的方案科学合理,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项目建设阶段,力求严格贯彻设计理念,按照设计方案和目标组织实施,少变动、少调整。
(一)强化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的方案编制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否扎实,全面,是实施项目投资控制的前提。而项目可行性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是投资控制的关键,投资主体要高度重视,不能仅仅从项目能否批准的角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更要兼顾到项目的可实施性。由于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般是由投资主体委托有相关资质的企业编制,所以,投资主体可以通过抓两个关键因素来完善报告的编制:
(A)委托编制报告单位的选择。根据拟实施项目的经济和技术背景,选择具有专业技术支撑、相关从业经历、具备经济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的专业团体。一个有技术、懂经济,善沟通的企业或团队来编制可研报告,是确保可研报告可行性、合理性、准确性的必要条件。
(B)加强可研报告的参与度。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工作,在委托专业企业或团队编制报告的阶段,应及时跟踪报告编制的每个环节,对报告中的关键数据和内容及时组织自身的资源,并邀请有丰富一线施工经验的专家进行内部评审,抓住可能影响建设成本的每项内容,通过现场踏勘,听取当地政府意见和建议,及时为编制团队提供准确的信息依据。对于初步设计的编制关键在于投资总额的控制,充分考虑动拆迁、管线搬迁、移位和施工设计的实际需求,抓住建设周期、前期动拆迁和施工方案的几个关键,严格按照定额和现有的取费标准。
(二)加强建设项目的前期调查工作
项目前期调查工作是编制可研报告和扩初报告的基础,两份报告的准确性、全面性与前期调查工作的成效密切相关,直接关系项目的建设成本和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从目前影响建设成本的程度看,主要涉及土地征收和管线搬迁。
对于涉及土地征收的,应在编制项目建议书时,同步开展土地征收调查工作,随着可研、扩初阶段的进展而逐步深入、细化,直至达到一户一表的程度。在开展征收调查工作的同时,一般在项建书批准之后,应开始考虑征收实施方案,确定征收方案后,对征收对象调查越详尽,征收成本的测算越正确。在扩初批复之前,征收前期工作力争做到一户一成本,为正式开展征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项目的成本控制锁定了变动较大的一项因素。
管线搬迁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从近期实施的大型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分析,涉及管线搬迁、铺设的子项目是影响整个项目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的主要因素,从中反映出加强管线前期调查摸底的重要性。对管线的排摸工作应早启动,一般在项建书批准之后就可以开始,力争在可研报告编制之前,完成整个拟建项目范围内管线的调查工作。在排摸管线工作中,需要建设主体在做好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依靠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原管理单位或养护单位,并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更深一步地进行排摸,提高管线排摸的准确性。
(三)实施阶段注重抓优化、抓贯彻、抓程序,降低不确定因素对成本的影响
该阶段的前提是抓好招投标工作,为项目挑选出专业性强、力量雄厚的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尤其是选择一个好的项目经理团队。实施阶段抓优化就是要抓施工、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化,方案编制科学合理,具可操作性,则在项目实施中建设比较顺利。一般而言,建设单位参与度强的,成本控制较好,反之亦然。对建成区域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重视和优化交通组织方案的编制,充分估计项目建设给周边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与所在地区政府、交通管理部门的沟通,争取在不影响或少影响交通的情况下,确保施工组织方案实现最优化。
抓贯彻就是抓贯彻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设计文本,从控制成本的角度,投资和建设单位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贯彻设计理念,加强对设计变更的控制。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总包单位或分包单位往往会提出更改部分设计方案的建议,修改方案往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客观存在有些施工队伍从方便施工、节约成本出发提出修改意见。所以,投资和建设单位应高度重视设计变更问题,特别是涉及较大设计变更的,要认真组织力量审慎评估,应尊重科学、严格控制、逐级审批。一般变更越多,成本控制越难,对小改的事项,也要完善签证审批程序,必须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签证审批程序,没有设计、监理和投资监理确认的,一律不予认可,这对成本控制十分重要。
抓程序主要抓建设过程中的资金拨付程序。基础设施项目资金量往往较大,资金的使用效率就成为成本控制的一大影响因素,建设资金一旦在项目中大量沉淀,对投资主体而言,无形中增加了控制成本。因此,在建设工程中把握建设进度,合理控制资金拨付是控制成本的一项有效手段,制定合乎项目建设的资金拨付程序能较好地实现资金拨付的及时性、合理性,一般以合同为依据,通过监理工作量认定,投资监理确认,建设单位项目代表签字后再进入投资单位资金拨付的内部程序流转,内部流转应减少拖拉,外部确认应责任到位。
(四)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推行全过程的投资监理制度
在大型项目中推行投资监理制度是近几年来广泛采用的有效控制投资成本的措施之一,由投资主体通过招投标的形式,选择专业的团队承担投资监理的工作,从控制成本的效果看,投资监理协助投资主体较好地发挥了监督作用。由于目前具有投资监理资质的企业较多,良莠不齐,每个投资监理企业都有其专长,因此,在选择投资监理团队时,一方面要注重对团队尤其是主监人员的了解,要选择那些对即将实施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有相关经验的人员,如能对项目先予成本分析,列出较难控制成本的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丰富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投资监理企业或主监,具有丰富一线施工经历的更好。另一方面要注重加强对投资监理监督、沟通,防止投资监理人员疏于监理,建议通过例会的形式,听取投资监理人员的汇报,掌握投资动态,及时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对不合格的投资监理人员坚决调换,对坚持原则的投资监理人员则予以坚决的支持,确保投资监理人员在项目中的威信和地位。
参考文献:
[1]孙娟,丛玉琪.浅谈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的常见问题及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6).
[2]刘春江.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造价管理.科学之友.2008(9).
[关键词]建筑工程 成本控制 现状
中图分类号:TU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084-01
建筑工程项目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近几年来我国的施工企业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提高工程质量,保证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尤其在我国加入WTO后,建筑市场全面开放,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些建筑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在安全、质量、工期保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争取降低工程成本,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 关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分析及现状的探讨
1.1 关于建筑工程成本
简单来说就是某个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 它包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二部分。建筑工程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的整个过程之中,包括工程前期的成本预算与成本决策,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以及竣工后的决算,以核算成本目标的完成情况。不管企业的资质、业绩、技术水平如何, 在建筑工程成本控制上都必须遵循其原则:全面控制原则;开源与节流相结合的原则;动态控制原则;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目标管理原则;例外管理原则;政策性原则;制度配套原则;可控性原则。
1.2 对建筑工程成本现状的分析
1.2.1 施工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不够
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在建筑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各个部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但各部分的施工人员的成本控制意识比较薄弱, 大多认为成本控制只是成本控制人员或财务人员的事,只要做好自己所负责的那一部分就行,成本控制与他们无关。这是施工人员对成本控制的认识不够, 对自己在成本控制体系中的责任认识不清,违背了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原则,从而造成工程成本管理的无序、矛盾,使项目成本控制失效。
1.2.2 成本控制缺乏战略性和实践性
我国的建筑企业大多有一个通病, 那就是都具有远大的目标, 也都制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展战略, 但很多的企业把这些战略当成了标语、口号,仅仅是上了墙而已。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程序都较完善,但在施工过程中却不按程序来管理, 往往只是注重了结果,忽视了过程,这完全违背了成本控制中动态控制的原则。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 在工程进程中应该对成本计划与实际成本进行实时地比较,分析偏差原因,找到恰当的纠偏措施, 切实做到过程的监控。
1.2.3 成本控制缺乏科学的方法
由于我国对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理论研究的起步较晚, 所以缺乏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从工程的预算开始,就缺乏科学的分析与预判, 使得成本计划与施工组织设计严重脱离,编制的成本计划成了形式,在施工过程中,只注重了工程的进度计划,而忽视了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具体的费用, 对这些费用的产生没有明确的控制措施, 导致成本失控。
1.2.4 成本控制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经济开始复苏并逐渐繁荣,建筑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但由于发展的时间短, 并且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在制定成本控制制度时,没有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特点,各制度条款衔接不流畅,出现管理缝隙。成本控制制度没有包括成本控制的各个方面,涵盖面较窄,并且有些制度还缺乏可行性。
我国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形成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的管理框架不完善,个别环节职责不清,存在管理的漏洞。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责、权、利没有真正结合起来, 施工人员缺乏成本控制的意识与责任,没有贯彻好成本考核机制,只注重了工程完成情况,而忽视对项目成员成本指标的考核。另外还缺乏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由于管理控制程序达不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难以对整个建筑工程团队中所有的成员进行管理行为的控制、考核和评价,也就难以对工程成本形成有效的控制。
二、试析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对策
2.1 增强成本控制意识
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筑工程的成本管理理念也不断深入,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已经意识到成本控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整个系统的、全员性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建筑工程所采用的技术、设备以及施工方案等多个方面都会影响工程成本。因此,建筑工程进行成本控制时要兼顾技术、经济等多个方面, 真正把握成本控制的各重点控制环节, 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实施成本管理。
2.2 建立健全成本控制体系
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细致的、动态的过程,成本的产生、成本的形成、成本控制的方法和纠偏的措施在各工程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 这使得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变得困难和不确定, 所以要实现工程成本控制目标, 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 首先要建立完整的成本控制管理框架, 使得成本控制的各环节衔接流畅,不存遗漏。其次是要配备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以项目经理为项目成本控制的核心,以项目成员为辅,在承担专业工作任务的同时, 亦承担相应成本控制指标,做到成本控制贯穿始终。最后要建立和完善成本偏差分析制度、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方法和成本控制分析评价制度, 以在施工过程分析成本的变化趋势,纠正偏差,并考核、约束岗位人员的管理行为。
2.3 加强建筑工程变更后期的成本控制
原成本计划指标是成本控制的依据,但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使施工计划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又使工程项目计划成本发生变动。这些工程变更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 所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负责人、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安全质量检查人员等都要认真核实施工图纸,精确掌握项目施工的每个环节,控制好工程变更后的施工成本。
2.4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 实现全员参与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一项全过程的、系统的工作,涉及到建筑工程的各个部门,包括项目部、财务部、采购部、技术部、人事部等等多个部门, 成本控制目标仅仅靠工程预算人员、财务人员的参与是无法实现的,而是要靠建筑工程各部门以及全体参加者的相互协作、相互沟通, 共同努力来实现的, 所以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综合培训, 提高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自我认知水平, 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实现全员参与成本控制,保证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成本控制作为建筑企业获取利润和提升竞争力最行之有效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全面控制建筑工程成本,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是建筑企业获取收益最好的手段,建立一套科学的成本控制体系,是建筑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切入点。只有不断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的控制研究,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 孙秀伟, 陈立春- 建筑工程成本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