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筑工程与施工专业

建筑工程与施工专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6 16:12: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筑工程与施工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筑工程与施工专业

第1篇

关键词:仿真模拟;虚拟场景;实践教学

近年来,建筑业总产值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还将延续。特别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与加快,建筑业面临着又一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今后10年,建筑业将以年均0.7~0.9个百分点的速度继续增长,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约为60%。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土建施工专业群中的龙头专业,随着人才需求的持续增长,各高职院校培养规模近年来呈指数式膨胀。但是随着以BIM技术应用为主的建筑领域新技术向工程建造全过程的进一步推广,建筑业也面临行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质量带来的挑战,企业对毕业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风险高、规模庞大、参与生产管理需要的人员众多、建筑材料绝大部分不能回收和重复使用等因素,使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建筑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现场和项目教学难以真正实现,制约了校内实训有效开展,也极大地限制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因此,寻找适合校内实训开展的项目和任务驱动的载体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设计的一大难点。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因此,运用现代仿真虚拟技术,设计相应的系统模型,对假想的或实际的建筑场景和项目进行动态模拟,解决模拟施工与实际生产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及职业素养。

1 仿真实训室的建设

1.1 建设思路

通过仿真模拟教学平台的搭建,将学校教育方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资源,帮助提升岗位核心竞争力,为学校提供新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最终实现校企在人才培养上双向互助,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2 建设内容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测量、工程预决算及工程监理等工作,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擅识图、能计算、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我们从分析本专业所对应的核心职业岗位(施工员岗位)工作任务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按照虚拟企业、虚拟场景、虚拟设备以及虚拟工程项目、企业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场景、基地管理制度等原则,构建专业仿真实践教学体系。

2 模拟实训项目的开发

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发以构建符合仿真教学实际的“教、学、管、评、控”的运行模式为原则,以深化学校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深入分析建筑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教学过程,通过虚拟技术紧扣施工工艺、直击教学难点,实现多维仿真和真实场景模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网络技术辅助学生课下练习、及时巩固知识,实现单人训练、多人竞赛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数据库技术跟踪学生学习轨迹,实现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统计与分析,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2.1 构建仿真教学“教、学、管、评、控”的运行模式

围绕“教”与“学”建立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资源库系统、题库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围绕“管、评、控”实现统一登录用户界面、数据信息系统的建立,实现教学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分析反馈,合理安排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实现平台功能与内容的嵌入。

2.2 解决传统教学弊端,实现立体化的教与学

仿真虚拟教学系统的建设,着重规避传统教学的弊端,扩充专业教学和信息资源,利用技术优势,直击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设计仿真实训项目脚本的深度。以学校专业化的教学力量为依托,以企业成熟技术与先进技术应用为基础,通过项目的顶层设计、需求调研、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核心课程,不断提高教学深度。

2.3 依托专业教学管理数据库,合理安排教学

建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安排的规范性及教学信息反馈的搜集,便于合理调整教学进度与方式。通过资源、课程的管理,让专业教师实现个性化、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和设置;通过练习、考试、经验积分的管理,实现教学成果的考察及数据信息反馈搜集。

3 仿真模拟实训的效果

3.1 学生层面:提升知识整体贯穿能力,提高学生岗位核心竞争力

仿真虚拟实训项目的开展实现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任意调用,它以学生对建筑领域核心岗位项目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以虚拟技术还原真实的施工场景,通过施工现场的三维展示和立体情境漫游,能够在课上、课下为学生提供系统化的技能知识点串联和全天候的校内实践操作机会,剔除了以往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熟悉技能实际应用需求,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岗位核心竞争力,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学校层面:以教学信息化建设带动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解决了专业教学理论课堂抽象生硬,施工细节讲解不到位、工艺操作方法难以演示的问题,其次,通过仿真模拟教学,将学生碎片化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运用,为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有助于提升本专业的建设水平。

3.3 社会层面:有利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展,促进学校与社会人才的接轨

在仿真虚拟项目实践教学环节联合建筑类优势企业,运用其优势资源(案例图纸、生产项目等)共同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其次,利用仿真虚拟教学易于理解的特点和直观的场景,与企业合作开展建筑系统员培训、建筑工人技术交底等项目,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正国.高职建工专业仿真模拟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3).

[2]刘 芳,莫品疆,梁承龙.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构建高职实践教学环节的应用研究――以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大 众 科 技,2014(182).

[3] 于双和.应用虚拟仿真技术,推动职教实训改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5).

第2篇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类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

一、本项目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课程改革,充分挖掘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优势,突出企业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重新构建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内容、实践项目、授课方法、评价体系、课程体系等内容进行全新调整和组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突破企业参与教学的瓶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通过教师与企业人才的协作,使课程总体上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体系,从理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践内容的独立与延续四个维度进行拓展,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广厦学院的品牌专业,是2009年教育厅批准的特色专业,其实训基地是2007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本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形成鲜明的特色,按照建设品牌专业对各主要专业课程的要求,使本课程教学水准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而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突破企业参与教学的瓶颈,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

三、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1.通过企业专家座谈、毕业生访谈等对施工类课程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调查,并分析整理。

2.与企业专家等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技能项目,分段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时间安排,并协商实践教学指导的具体安排。

3.结合校内实训场地、设备、实训教师安排等进行分段式教学实施。

4.对分段式教学的模式、实践项目、时间安排、授课方式等进行对比分析、总结。

5.根据总结完善分段式教学的相关内容。

6.把分段式教学模式向校内外相关专业进行推广。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施工类课程分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通过聘请建筑企业领导和技术人才,结合校内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实训设备等条件,充分分析解剖施工类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施工类分段式教学的课程内容和授课程序,结合企业人才的实际工作过程,与企业人才对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实训项目、授课时间分配、课程评价体系等内容。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安排:

(一)地基与基础工程施课程分段教学设置:

(二)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施工分段教学设置:

五、深化驾证式考核,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3篇

关键词:建筑环境;能源应用;专业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023 文献标识码: A

一、对特色专业建设内涵的理解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加强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因此,本科特色专业是指能培养出有特色人才的专业,其最终体现是人才的特色。《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故而特色人才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才的“能力”特色,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培养特色人才的能力。

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特色及其特征分析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应该具有哪些能力特色?经过对学校毕业生调研分析,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师资特点、科研与工程实践优势与积累,以及学校所在的地理区位特点,笔者认为:工程实践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的主要能力,主要包含以下4个层次:

第一,处理常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第二,处理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应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第四,适应职业拓展与转型的通识能力。

学校培养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特色人才应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

第一,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学为主体,沟通土木建筑、热能动力、环境、机械、经济和管理相关学科。

第二,具有良好的工程师素质,融合贯通暖通、燃气、建筑电气、建筑给排水和建筑消防等专业的核心技术,满足建筑与交通工具内的环控工程、工农业生产环境控制工程、建筑与市政公用设施工程和城市与工厂热能动力供应等领域的要求,经过国家规定年限的工程实践锻炼,取得国家注册设备工程师资格。

第三,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能够自我学习提高、改造重构知识和能力,变换自己的角色,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三、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在2013年升格为本科,改名为武汉商学院。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作为本校的拳头专业,将申办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专业,前期申本调研工作小组通过文献、网络、走访交流及调查问卷等方式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研,为申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专业做好充分准备。考虑到后期该专业该如何建设以及怎么样建设,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思路及建设措施。

(一)建设思路

1、总体思路

按照“坚持差异发展,发挥比较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建设思路,立足湖北省暖通行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专业建设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实践条件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加大教学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管理,全面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2、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教学业务水平。

3、提高科研水平的思路

坚持以高层次科研成果为目标,以创建优质科研平台为基础,注重科研成果转化的应用性和可行性,努力培养一批科研水平高、视野开阔、搭配合理的科学研究团队。

4、学生培养的思路

专业将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领域内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继续加强与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及设计研究院、工程公司、设备安装及制造等工业企业的联系和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教学配套设施建设思路

加强校内教学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条件。提高校内实验室、实验场所的使用率,加大对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办公条件等方面的投入,为专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保证。

(二)建设目标

本专业建设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区域暖通空调产业需求人才为己任,着重加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申本后5年内,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省内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专业。

五、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突出地域及行业背景、拓展课程体系

更名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大部分有着鲜明的地域及行业特色,都较早地设置了“供热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暖通空调方面的专门人才。近十年间,本专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构建的大框架下,大都保留了传统的集中供热、工业通风、空调制冷技术、锅炉及锅炉房设备等专业课及课程设计,方向比较单一,学生所接触的暖通空调系统也较为传统,没有和目前国家提倡的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结合起来,学生缺乏节能、经济的宏观意识。所以,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在必修课中适当增加以“建筑能耗及经济分析、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能源转化利用模式”为主要内容的“建筑节能技术与管理”课程模块以及“智能建筑控制、电气与自动控制”的控制课程模块。这样才能使“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及管理的过程中,具备“工程系统”的概念,能从全局优化的层面上去考虑节能或者工程可行性。

(二)建设方案

1、特色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团队负责人的选拔。负责人要具有把握专业全局的能力,对特色专业内涵有深刻理解、组织能力,是特色教学团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二是,一个了解专业全局,能相互沟通、理解和配合的教师群体。按照特色教学团队教师能力要求,通过学术学历培养,督促和帮助教师取得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创造机会到国内外一流高校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2、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

探讨工程学科专业研究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与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中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全面推进基于学生参与研究的教与学,对本科生进行工程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素质教育,将能力训练作为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教师专业素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的范围宽了,增加了“能源应用技术与管理”以及“建筑节能控制”的内容。如何使专业教师提高素养,分清专业课的“课堂上该讲些什么”就成为我们应思考的问题。专业课的教学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应以工程应用为依托,介绍技术和设备的特点、原理、发展背景、应用条件、优缺点判断;应着重于技术方案分析,让学生不仅仅了解各种技术方案及设备的基本原理、系统结构特点,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一个系统设计为什么选这种方案而不是另一种。而对于一些非关键的技术细节和一些设计校核计算,则应该在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中解决。这也同时提高了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要求专业教师通过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及工程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只有教师具备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广阔的科学视野,具备了创造和创新意识,跟踪技术进步的意识,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工程人才。

(四)实践教学及条件建设

在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完善建全专业实验实训室功能,拓展实验实训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提高教学效果。着重培养学生岗位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与科研兼容的专业实验实训中心,使之既具有综合型、开放型的特点,又能从事专门技能培养,力争将其建设成为省内同类高校一流的实验实训中心。

总之,新形势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探索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专业负责人和一线专业教师经常思索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兴应,陈文,张新桥,蒯大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校内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研究――以湖南城市学院为例[J]. 科技信息,2013,14:38-39.

第4篇

1.实现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

为了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学校开展以“绿韵工程”为主题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实现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对接与互动。实践表明,杨叔子院士提出的“绿色”教育理念完全适用于髙职文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杨叔子曾精辟指出:“科学必须是人文的导向。”“人文必须以科学为奠基。”“这就是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就是“绿”。我们的教育,我们教育出来的人,更应如此。”近年来,应大力开展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的“绿韵工程”,以取得丰硕的成果。具体做法是:

一是在培养目标上。提出和谐职业人的目标,着力培养具有职业综合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相统一的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行文化建设,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积累,提炼出“严谨、时尚、挑战、超越”为专业文化的内涵,并要求所在二级学院的学生以此作为职业追求。通过大力建设专业文化,取得一些成绩。

二是在建筑工程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养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走切合髙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

三是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互衔接。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两种文化的互动;企业文化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外来文化,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中可以拓展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视野,实现文化的全球性与本土性的对接。

四是提升专业人文内涵,打造专业文化品牌。深入发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内涵,推动“一院一品”的专业文化品牌创建,最终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和谐职业人。大力推行“诚信文化”建设,不仅开展了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诚信知识,渗透诚信文化,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文化素质修养,而且陶冶和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质。以“双师型”教师为依托,把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

2.育人为本:创新完善育人体系

三门峡职业学院始终立足高职教育的办学特性和人才特点,重视学生成才发展的现实境况和职业祈盼,关注行业需求和市场导向,科学构筑髙职育人体系。

教学改革立新题。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注重办好专业、注重学业、关注就业、鼓励创业、强化职业、成就事业,通过深化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美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细化微观课程教学改革、优化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条件与保障体系、固化校企合作网络等,提髙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完善大规模订单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院的订单合作管理与服务水平,实现订单课程与前沿技术的高标准一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对接。

素质教育树新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按照“做人”与“做事”并重的原则,同步强化大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职业素质,创新教育载体,可形成一个“学院各具特色,课堂有机结合”的立体、多元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培育,注重女生才艺特长和淑女气质的培养;以分段和分类培养为特色,各具教育重心,彼此呼应、相辅相成,形成了多元开放的育人平台。课堂即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第一课堂、以社团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和校外以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为主的第三课堂,第一课堂重教学质量,探索素质教育与建筑工程专业教育的融合;第二课堂重丰富多彩,搭建学生展示自我与提升自我的舞台;第三课堂重贴近实际,实现知行合一与视野拓展;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3.离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须要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真正“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是以培养髙等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训练。然而职业教育同样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始终要把人格的塑造、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培养放在首位。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大胆探索,不断开拓,使高职学生成为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既学会坚持,又学会创新,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了成为21世纪高素质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

3.1 抓住一个核心:以人文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针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对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认识和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道德的新要求,髙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首先要把文化素质教育纳入到办学理念之中。深入研究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学者们曾长期争论,在实践中比较倾向于认为“人文”是“文化”的核心的观点。“作为‘文化’核心的人文文化可简称为人的精神文化,其实质就是自我精神家园意识,就是学会做人。”季羡林、杨叔子等著名学者也有类似的论述。十年磨一剑。积极探索和创新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新模式,大力实施“以能力为本位,拓展载体、内化素质”的多元文化素质教育平台。努力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3.2 互动教学

在恰当的时间找一节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备课,包括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收集案例等,然后给学生走上讲台的机会,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自学能力;三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这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的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氛围。

3.3 构建一个平台:以课余素质拓展学分制为平台

第5篇

关键词 施工实训 城市远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CHEN Lingpei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s one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demands much more specialty practice. For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restricts the course train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Key wordsconstruction training; city exurb

0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内容丰富,且涉及大量实际操作的内容,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难以有直观认识。通过课程实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具体化,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法,可以最近距离地接触工地现场,并通过与工人和技术人员同生活同劳动的方式可以最快地熟悉施工现场的状况,是最佳的实习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学校能联系的工地往往是有限的,每个工地容纳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使顶岗实习只能在部分学生中开展,难以大规模开展。

(2)工地参观。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去工地参观,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施工的过程。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将工地看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更容易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此种方式为各高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的常规方式。其缺点是工地进度与教学进度不一致,如果遇到雨雪或大风还可能停工。同时,如果工地距离学校较远,每一次外出参观所花的时间往往较长,对后勤保障的要求高。

(3)多媒体工具。教师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展示施工工艺和施工现场。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拉近书本和实践的距离。①此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了解施工知识,比较直观,安全可控性强。缺点是学生只看不做,缺乏立体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难以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城市远郊的特点

自1999年以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新建高校和扩建迁建高校往往选址在城市远郊。这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校外实训的成本高昂。这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高校远离市区,使各种校外实训耗费在车上的时间较多,真正用于工地现场实训的时间较少,时间利用率不高;同时,通过租车方式外出,资金成本较高,对后勤保障要求也高。其次,城市远郊高校的选址远离市区,附近的大型基建项目较少,学生在校园附近接触工地的机会也少。再次,由于交通不便,联系实习基地的难度增加,对扩大实习面不利。

综上所述,既要完成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实训,让学生得所得益,又要考虑实训成本较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校园及附近条件进行实训,也是许多同类高校正在研究的对象。笔者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训内容进行了一些探索。

3 实训建议

在具体考虑施工实训内容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是“看”,即施工现场参观(如果条件具备,通过顶岗实习的方法更好)。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1)学校内有在建工程的。施工实训时间建议分散为主,不搞集中实训,根据施工进度,不定时地带领学生到工地参观。这样的话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根据施工的进度来安排实训。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有所调整。在工程建设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工程的进度,并加强观察。

经检验,这种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平时对工程的关注度较高,能主动把观察到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2)学校附近有在建工程的。由于学校位于城市远郊,大型基建工程较少,附近居民自建房可以成为重点实训对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要强求讲解复杂先进的施工方法。在现场讲解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哪些施工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施工方法是不规范的,如何整改;如果某种方法和书上标准做法不一致的话,又是考虑了什么要求,这种考虑是否合理;在施工中,可能存在哪些质量隐患或者安全隐患,应该如何整改。

经检验,此种方法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指导学生,学生在施工现场往往能提出一些问题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对“因地制宜”这个施工原则理解得比较深刻。②

(3)学校内部有较新已建建筑物的。实训前,先收集整套建筑图纸,然后在建筑物现场教学。可以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方案的现场选择、水电暧的走向布置、建筑材料与装修施工、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对建筑设计的反思、单栋建筑与校园整体协调等方面进行讲解。

经检验,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建筑图纸与建筑物的比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高。

(4)学校内部有较旧已建建筑物的。建筑物使用时间长了,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可能是当时的施工工艺留下的隐患,有些可能是设计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材料老化造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建筑物参观,结合建筑物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再讲解处理方法,进一步再讲预防措施;也可以针对建筑物提出修缮要求,并且现场提问和分析修缮的方法。

经检验,通过现场提问,让学生分析质量问题的成因,实训教师再总结的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第二方面是“做”,即布置实训作业让学生操作。根据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实践内容。

(1)施工测量。实训教师在学校划出一块空地,按给定的图纸及精度要求,要求学生在现场将建筑物平面位置测设出来;还可以形成方格网,结合土方量计算。为了增加难度,可以考虑在斜坡或长满草的场地进行。值得重视的是,在测量实训完以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测量成果进行验收,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懒惰现象。

(2)土方量计算。学生在做完施工测量实训内容以后,会在地面上形成测设棉线。由于场地的不平整,造成地面高程变化。学生应根据施工现场实测成果,结合基础施工方案,进行土方量计算。由于各组学生场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有所区别。这就有效地防止抄袭现象。

(3)质量验收。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完成后,都要经过质量验收的程序。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建筑物,让学生模拟验收程序。质量验收以无损检验为主,如检验饰面砖的垂直度、地砖的平整度、砼的回弹强度等。

(4)工种实操。学校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设施工工种实操实训室。③在实训室里,学生可以学习工人的操作技能。如抹灰、钢筑绑扎、脚手架搭设、砌筑等。

4 小结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训条件不足时,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训效果。城市远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

注释

①华建兵,孙爱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1.37(15).

第6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工程测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4-02

工程图样是施工或制造的依据,是工程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文件,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准备从事建筑工程的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建筑工程图样的绘制和识图方法。“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是研究建筑工程图样绘制与识图的理论和方法,是我院工程测量专业培养生产一线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内容包括画法几何、制图基础、建筑工程专业图和计算机绘图四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在绘图和识图方面的初步训练。目前,从毕业的学生反馈回来的信息来看,工程测量专业学生毕业进入岗位后,都战斗在生产一线,有做地籍的、路桥的、涵洞的等等,各个行业对工程测量专业学生制图与识图知识要求有一个共同点是对学生识图能力要求较高,而对设计能力不做太大要求,对制图能力则侧重在一些绘图软件的操作上,如:CAD,KISS,MAPGISS等。鉴于此,有必要对高职工程测量专业的《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做如下几个方面的调整,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结合实际,调整教学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教学大纲、专业特点以及生源素质来组织,本文认为,由于目前《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课程课时较少(每周4学时,只学习一学期),而该课程内容较多,从高职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角度考虑,在“画法几何”部分以投影基本原理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对于投影变换、透视图部分,由于实际应用性不强,可以不讲;对于形体相交、曲面、及组合体的投影图部分,由于其立体感强、理解难度大,故要重点讲解;而“工程制图”部分则以基本工程图纸涉及的内容以及国家最新颁布的一系列制图标准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图纸的能力,重点讲解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道路及桥梁施工图,对于电器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以及装饰施工图部分,由于与工程测量专业偏差太大,且学生就业后基本不涉及该专业故可略讲;并且在教学中要结合现实中的一些工程,特别是与工程测量专业相关的工程图纸,使学生了解最新工程图的表现方法和内容,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学生到现场进行讲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且本人认为,通过前期画法几何和制图规格的学习,学生已能大致看懂各个专业方向的工程图纸,唯一看不懂的只是图纸中的图例,所以在后期讲解工程图时,应重点讲解各专业方向的常用图例以及常用标识符号的意义和表示方法。对于工程图纸中,针对工程测量这一专业应重点讲解总平面图。在最后的计算机绘图部分,由于该专业学生第二学期会开设专门的AutoCAD课程,故在本门课程中可以不予讲解。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结合,提高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引导学生在逐步了解作图的过程中掌握作图的方法和步骤,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提高制图能力等优点,但无法使学生想象到空间形体,而挂图和实物模型又需要制作或购买等,所包括的知识点较为有限。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有节省时间、可重复利用、方便修改、简洁直观等优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过多采用又会导致上课节奏太快、无法消化、学生容易疲倦等问题。针对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劣特征,本课程在讲授画法几何的基础内容上,对绘图基本技能,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曲线及工程中常用的曲面,轴侧投影采用传统板书的方式。对于基本形体的投影、形体相交、曲面、及组合体的投影图部分,由于其立体感强、理解难度大,不光是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而且还要结合实际,通过多媒体课件、flas或利用当地简易材料现场制作模型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印象和理解能力;对于制图规格和工程制图部分,本文认为还是应该采取传统的方法,利用仪器、工具绘制工程图纸,一方面能提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绘图方法,熟悉绘图仪器和工具的使用,而且还可以达到加深理解工程图样的表达方法,了解制图标准、制图规范的要求。对建筑形体的表达方法以及后面的各种施工图则采用多媒体课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还收集现在正在建设的各行业的工程施工图,带领学生到现场进行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对于较为复杂的模型,本文认为对于测量专业的高职学生,可只进行简单的讲解,然后通过在软件平台上进行三维模型的演示形成,使学生了解复杂形体的内部构成特征。

三、能力训练与形成性考核方式结合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建立空间概念,如果学生没有空间概念,学习起来就会很吃力,时间长了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本门课程教学中,对于画法几何部分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训练和课堂提问”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画法几何的知识点得到更好的掌握;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和分析,在平时作业和考核方面,要求学生会做题还会在平时上课中布置一些小作业,以技能竞赛的形式展示等,对于学生做完适量的练习后,还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讲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增加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为更好的学习工程类专业图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见解提出不同意见,与教师对话和争论,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思路与大家分享,并提出表扬,这样做可以极大地推动每位同学的探索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实践表明,合理地调整课程内容体系,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兴趣;加强制图课程的实践性,并且通过后续CAD课程的开设,更能加深制图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叶建华.画法几何与土木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75-77.

[2]师晓静,王青,史智平.建筑学专业《画法几何》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4):15-16.

[3]李小娟.对高职《建筑制国》课程中画法几何的教学体会[J].科技信息,2010,(12):202-203.

[4]罗康贤.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9):1-3.

第7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施工 土建 其他专业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码]B[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28-2

为了使建筑工程顺利完成并且达到完美效果,在进行土建工程施工的时候要尽可能的与其他专业的技术做到相互配合,这也就需要在施工的过程中不断的去满足其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因此本文就结合土建工程与屋面施工的配合、土建施工中上水、下水与土建的配合施工、以及土建施工强电、弱电与土建的配合施工。

1 建筑施工中的土建筑与屋面施工的配合

1.1 土建工程与屋面施工相配合的重点

土建工程与屋面施工进行配合时主要是针对屋面的整体结构和屋顶的一些建筑设备进行连接。其中主要包括在房屋顶部的风机与冷却塔的连接,还包括一些通风设备、冷却水管的支架等等,同时还包含了屋内所涉及的各种电路,其中包括电气电源、下水管道、保温隔热层及其雨水等等。在这些方面还具有相互联系的还包含家里的各种照明设备,包括电视、电冰箱、电脑、电灯等家用电气,还有在打雷下雨时所使用到的避雷针等装备。

1.2 土建工程与屋面施工所采用的可以相互配合的方法

在施工建筑中要想使土建筑工程与一些其他的专业技术能够很好的相互配合,就需要工程师对各个相关专业进行全面了解,要会使用相关技术,以便在进行土建施工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将这些专业技术运用到施工中去,使土建工程施工与面施工能够很好的进行配合,这个过程特别需要相互之间的配合,并且要有序进行,首先,在这个过程中要先对屋顶设备进行考察,其主要考察的这种设计是否适合在这样的屋顶上修建,是否符合这种设计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检查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当前设计与设计单位的设计理念不完全相符就要立刻进行改变,这时候可以和设计单位进行联系看是否可以根据当前屋顶情况来进行设计,还可以与房屋里面的设备厂家进行联系,想办法来解决当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管线设备一定要按照厂家所出示的样品来进行设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一定要和设计人员的意见达成一致,只有在安装人员将确切的安装位置都标记下来的时候土建专业的施工人员才可以正式在屋顶上进行施工。当在建筑施工中的土建施工人员在正式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要将屋面的厚度、坡度等情况准确的提供给安装专业人员,然后再由安装作业人员来负责完成所有的线路和管道的铺设。当屋面的平整工作完成之后,相关的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相关的技术人员要逐一的对屋内的设备、线路和管道进行严格检查,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其检查结果完全符合所有专业的设计和施工标准那么也就说明这项工程是符合标准的,已经通过了审核,之后就可以要求各方形成书面文件,并且各个专业都要保留一份,为了避免以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土建工程专业一定要在各个方面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正式的对屋面进行防水层施工等。

2 土建施工中上水、下水与土建的配合施工

土建施工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土建施工中对上水、下水与土建进行配合施工的施工工序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过程,其中主要涉及到的由楼市内的上下水、采暖工程等。这里的给水管主要是用热熔管制成的,排水管主要是利用建筑排水用的应聚乙烯管制作而成的,运用乘胶粘连接,其采用的主要消防管道需要埋在地里的部分主要采用的是无缝钢管,其他部分主要是利用热度锌钢管而制成的,然后再对此进行焊接,在进行消火栓的安装时其主要采用丝扣来进行连接。这里采暖用的管道采用的也是热度锌钢管,其采用的连接方式主要是丝接和焊接。在室内进行卫生器的安装时,要按照室内的上下系统的整体结构来进行安装,主要是要敷设引水管、总水管、立水管、立管和通往配水点的一些直管等。要接通引水管可以在系统安装过后进行。

饮用水管在安装之后使用前一定要进行消毒,消毒后的饮用水管要进行冲洗,并且要及时的对水质进行试验,只有其水质达到了一定的使用标准时才可以开始正常饮用,上下水管道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埋在地下的管子应该在土建筑施工前进行安装,室内的埋地管应该安装在施工外墙处,需要注意的是管口要及时堵上,同时还要注意在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部分。

3 土建施工强电、弱电与土建的配合施工

在进行土建施工的过程中强电、弱电与土建的搭配施工要做好强弱电系统的整体规划,并且要规划、设置一套完整的、周密的施工方案,需紧密依照土建施工的客观需求,对强、弱电线管加以整体监督、检查,弱电的线槽、线管、电缆,不得与水管、机电器械以及强电线管之间出现冲突现象,必须选取与建筑施工安装遥相呼应的办法加以完成。需科学、完善的布局,在开展施工的进程中,关键要打造安置、装备、弱电系统等集合而成的若干具备共享功能的时间,土建与弱电等诸多器械装备,在强电安装的过程中,不论是为实现强弱电系统所固有的诸多功能、还是为施工的需要,均有不小的相关性,如此会直接致使体制整体的欠完善,也就是说,之间的接口层面的边界不够明晰,原因在于设计的理念不尽详细、具体,施工中任用了为数不少的缺乏专业、实践技能的职员,他们往往仅凭个人有限的施工经验执行作业任务,彼此之间职能配合不够明确、有时甚至相互扯皮、推诿,工作态度也不扎实,并未有高度的紧迫感与责任意识,这些职员也一直延续陈旧的作业模式,创新意识缺失,整个作业团队的技术水准也有待提高。这样一来,因没能对强弱电系统有一个精确、完整地认知,加以施工作业中协调配合的效果相当差,安全控制与管理便难以实现。从这个视角上看,在土建与强电、弱电互相结合时,便要对强弱电这个系统有一个整体、详尽的把握与熟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的施工是一项系统的、繁杂的任务,在施工的整个阶段,不仅要做好各项事前的准备工作,还需强化与另外相关性强的专业领域的配合与协调。在施工中努力满足每一个专业的各种条件,假若对应专业在施工中遇到突发事件,那么就应第一时间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在工程建设中,还应不失时机地创新操作技术,在持续的实践中积累、摸索并掌握优势经验与先进做法。负责施工的职员之间要加强配合,明确职能分工,避免相互间的扯皮、推诿,防范某一些专业独自完成某个施工环节现象的出现,每一个专业之间需及时加强调度、配合、才能尽快地完成任务,提升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技术标准,出色的完成各种技术配合任务,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勇,盛焱.建筑施工中各专业成功协作的一些看法[J].装备制造.2009(05).

[2]苏振君.浅析如何做好建筑施工中各专业之间的相互协作[J].科技信息.2009(07).

[3]孙春旺.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管理分析[J]. 新疆有色金属.2009(02).

[4]孟磊,张后峰.浅谈建筑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与管理[J].煤矿现代化.2009(03).

第8篇

关键词: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61-05

随着建筑行业的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日益增多,具备国际化视野及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在各类涉外建筑企事业单位从事施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稀缺资源。顺应国际建筑市场的发展需求,培养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领域具有专长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土建类高职院校通过与境外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成为培养建筑行业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2012年,我院引进澳大利亚公立墨尔本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Holmesglen Institute of TAFE)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开办了建筑工程技术专科专业,为建筑行业高职层次学生享受国外优质教学资源开辟了新的途径。合作模式为“2+1”双专科联合培养项目,即学生在国内学习2年,第3年赴澳洲学习1年,完成学业后由中方颁发专科文凭,澳方颁发高级专科文凭。学生获得上述文凭后,在澳方合作大学继续学习1~1.5年,可获得合作大学颁发的本科学位证书。这种合作办学模式学习成本低且缓解了学生出国留学的紧迫感,同时为高职层次学生获得澳洲一流大学学位提供了捷径,受到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拟结合我院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过程,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对策,以期我院对合作办学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修正和优化,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一、中澳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所设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协调与补充,对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与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专科文凭”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均以培养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然而,由于国情及教学理念不同,中澳双方的课程体系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性、地域性特征明显,完全照搬澳方课程体系并非明智之举。我院合作办学项目的主管部门对国内合作办学项目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对合作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走访,双方高层领导、主干教师对合作办学的课程设置、授课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多轮协商与沟通。经教育厅审批,我院中澳合作办学项目采用“学分认证+部分引进课程”的方式,由中外双方共同制定联合教学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根据规定,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个模块构成,三年共开设47门课程(总课时3 892课时,总学分209.5分),其中有28门课程由澳方引进,如建筑施工技术(Introduction to Build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建筑行业的安全工作(Work Safely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组织管理简介(Organization Management)等。这些引入课程主要由外方教师授课,在中澳两地实施教学。考虑到中外文化差异,公共必修课中除了国内要求的思政课程以及体现合作办学特征的英语课程外,将引入的外方课程“学习与交际”(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列为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课程,以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对教学方式的适应。为弥补澳方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偏弱的不足,在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中保留了国内较成熟的理论或技术课程,由中方教师在国内实施双语教学。

二、合作办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自2012年开始,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澳合作班已连续招收了5届学生,年招生人数在30人左右,每届约有半数的学生赴澳留学。中澳双方为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实施与完善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由于合作办学经验不足,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教学进度缓慢,教学计划变动频繁;双语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授课内容与课程描述不符,教材选择随意;教学安排不合理,实质性优质资源引进存在不足;学生后续学习适应性差,难以跟上澳方的教学进度。总体而言,中澳合作办学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与设定的教学目标之间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主要原因如下。

(一)办学定位不准、落实不力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不应该是单纯的“走出去”,而应通过引进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国内也能接触到国外的先进教育,并以此推动国内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本国高教育的办学层次。然而,目前我院的合作办学项目更倾向于向澳方高校输出学生,对教学资源引进、教学理念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实际教学目标达成与合作办学目标定位之间产生了偏差,背离了国家关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设的初衷。另外,教学质量监管不力,评价指标体系不全,管理观念落后,导致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缺乏有效的制度保证。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监控基本处于粗放状态,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内容的可用性、学生学习情况等缺乏全面监控;严于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疏于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跟踪和评估。监控手段基本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监控模式,未体现出合作办学的性质与特色。

(二)课程体系缺乏深度融合

我院中澳合作办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属于嫁接型模式,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由中澳双方共同制定,所有课程经过专家评估认证,学分互认,然而,在合作双方课程的有效衔接和融合细化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磨合和探讨[1]。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行业表现出更强的“地域性”,如建筑规范、标准具有国家或地区性的特点,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受到各国资源状况、政策导向、工程习惯做法的影响等[2]。如果缺乏对双方原有课程内容的深入协调和对知识点的有效衔接,则容易造成在课程教学中国内外课程基本内容不符或脱节的现象,因此,合作双方教师的交流和沟通不可或缺。由于缺乏合作交流的渠道和平台,我院中外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很少,对对方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缺乏足够的认知,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缺乏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这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上“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做法,导致中外课程教学的连贯性缺失以及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加大了学生后续课程学习的困难。

(三)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各不相同,除部分学生能够出国外,其余学生选择在中国本土就业或深造,因此,合作办学的课程体系需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基于上述原因,前两个学年我院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在大幅增加英语课程并引入部分优质外方课程的基础上,仍保留了大部分较成熟的中方专业课程,但是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课程学习基本以必修为主,导致学生的学习科目过多且杂。事实上,从第三学期起,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已开始出现分化,但是在自主选择课程上仍然受到诸多限制,学生不能根据现状及自身将来的发展目标自由地选择课程。学习科目太多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学习兴趣大减,严重影响了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和课程教学的深化。

(四)双语教师能力不足

中澳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中方教师,特别是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专业教师屈指可数,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人才培养的步伐。大部分教师对双语教学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意识欠缺,教学方式与合作院校对教师的要求差距明显。学院缺乏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长远考虑和规划,对双语教学师资的选拔、培训及考核较为随意,双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条件有待改善。

(五)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学资料引进不齐全、教学资源建设落后不无关系。国外的课程教学除了教师发给的讲义外,一般都有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料,如教学案例、网上资源、教学网页等。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消化吸收的知识,可于课后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去图书馆或相关网站查阅资料进行自我完善,通过自主学习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锻炼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受我院办学条件所限,学生在国内的学习阶段尚不能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随心所欲地查阅相关的外文书籍和资料,而双语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任课教师能够提供的与双语课程匹配的教学资料非常有限,导致教学资源无法获得保证。

三、优化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的途径与策略

针对我院中外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中方双语师资力量等方面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更新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

1.精简和优化国内课程

合作k学项目的中方课程中,英语课程、思政课程及体育课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偏大,大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这些通识教育基础课亟待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便为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时间上的保证。例如,目前合作办学课程体系中包含了高职英语、雅思英语以及专业英语等不同的语言课程,但是这些英语课程之间的教学相互割裂和孤立,虽然英语课程的学时数比例偏高,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基础英语教学为双语教学服务的作用没有得到凸显。为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实力通过雅思英语考试,真正具备运用英语从事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应推行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相协作的教学模式。高职英语应分阶段引入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内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基础英语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即可逐步增加对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讲授和探究[3];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增设专业英语课,在双语教师的指导下开始专业背景下的英语学习,侧重教授英文专业文献的阅读和课业报告的撰写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和使用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后续双语课程教学中的适应力度。需指出的是,该种模式的实行需要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加强合作和沟通,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对外语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2.推行弹性化的课程方案

推行模块化教学,增强学生选修课程的自主性,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将核心课、必修课和实践课划分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围绕几门核心课程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通过模块课程间灵活的搭配,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学习需求。院方应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课时总量进行统筹并合理分配课时比例。为了让不出国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拓宽对专业领域的了解并开阔国际化视野,应在模块中增加在国内授课的外方课程的比例,或定期举办外方教师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同时,可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选课咨询服务,指导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在模块间自由选择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4]。

3.循序渐进推进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应予以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薄弱,可采取“分阶段”双语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调整。例如,在入学初期,由于学生掌握的专业词汇量有限,可采用英文原版教材、汉语讲解的方式;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专业基础后,可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即在课程开始阶段使用英文原版教材,英语+汉语的讲解模式,随着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能力的提高,逐步过渡到全英语授课[5]。对于由外方教师授课的专业课程,建议在教学初期配备一名中方专业教师担任助教,协助外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情况提供一定的中文讲解。一方面,中方教师可以作为外方教师了解中国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状态的一个窗口,促进外教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最大限度地降低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利用中方教师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深入了解外方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对教学过程的处理,深化对外方教学理念的理解和借鉴,促进教学模式、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二)弥合差异,促进双方课程的衔接和融合

1.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中外合作双方课程的顺利衔接对于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要使教学内容的总体布局、课程之间的衔接科学合理,需对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梳理分析,摸清双方课程教学内容在各自教学体系中的分布状况,理顺双方课程内容的融合点。在确定合作办学课程特别是模块内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后,改变各门课程由双方教师独立制定大纲的方式,促进中外合作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内容有相互关联的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使所有课程既做到相对独立,又存在内在联系,发挥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的作用。中方双语教师应在对澳方后续教学内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大纲要求选择授课教材或资料,制定合理的授课计划,避免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叠或断档。

2.加快教学资源的引进和共建

由于教学体制不同,中澳双方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因此,在引进优势课程时不能单纯地只引进教材,而应该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等进行全方位引进。首先,为了避免引入课程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有必要结合中国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对引进资源进行本土化改造。其次,应加大中外合作开发课程的建设力度,与国外的合作高校共建教育教学资源。中方教师可根据澳方提供的大纲要求,收集和整理用于教学的相关资料,同时借鉴国外课程包和国内行业标准开发课程教学案例,编制具有本土化特色且能与后续外方课程进行有效衔接的教辅资料。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合作课程教学资源库,确保学生既可接触到国外专业核心知识和领域前沿理论,又能掌握国内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优势互补和中西文化融合。

(三)加强监管,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体系

课程实施成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中外合作办学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教学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合作办学的过程及考核的监督评估。例如,定期召开任课教师教学交流会,将课程描述、课程意见反馈表等相关教学文件分发给任课教师,强化任课教师按照课程描述授课的观念和意识,将是否达到课程描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真正实现教学内容国际化及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双语教学的听课与观摩制度,每学期对双语教学的课程进行听课抽查,记录听课情况,并及时通报有关教学情况及整改意见,了解师生双方对教学与教学管理的反映;制定包括评教等各种专项评估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为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对合作班学生进行后续跟踪,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和修订。

(四)统筹安排,加大双语师资培训力度

培养能够正确把握双语教学理念、灵活驾驭双语教学语言且具有开阔视野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证的关键。因此,应加强双语教师的选拔并拓宽双语教师培养的渠道,建立健全双语师资培训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特别要对专业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重点培养。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分批对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提高;要利用与外方合作的平台,定期或不定期分批派送教师去国外合作院校进修和学习,采取跟班听课、观摩各类教学活动等近距离学习方式,消化、吸收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学习课堂授课技巧,锻炼中方教师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要安排双语教师定期下企业进行技术实践并参与企业项目,打造专业素质及实践能力过硬的师资,为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此外,应制定具体可行的双语教师激励政策。同样的课程,双语教学的备课、授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在教师的考核和评估方面与非双语教学没有区别,教师从事双语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难长久维持。学校应给予政策的引导和支持,用特殊的评价和管理机制调动双语教师的积极性,譬如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出国进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双语教学。

(五)搭建平台,促进中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合作教师的定期常态化交流是提升中方教师的国际意识、实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1]。应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可定期举办双方任课教师的观摩课或研讨交流会。有益的交流有助于双方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互相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合作教师既是参与中外合作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也是研究外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主要责任者,双方应有计划、经常性地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访问、学习,探讨教学经验并交流相关教学资料,促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碰撞与融合。此外,应鼓励中外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作为一种新兴办学模式,合作办学项目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应从学校层面创造机会和条件,建立稳定的双语教学研究梯队,支持中外双方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交流,实现双语教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搭建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外方合作院校科学研究合作平台,鼓励双方教师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和项目合作,推动两校在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广东省属于经济强省,未来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建筑行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增加,合作办学项目的发展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也面临巨大挑战。依托与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合作办学的契机,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际化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双方专业培养计划、教学大纲的整合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教学理念、方法的研究和借鉴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我院的合作办学项目尚存在较多需要改进整合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摸索出一条适合合作项目发展的道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石.高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研究[J].前沿,2013(22):179-180.

[2]陈启辉,周学军,吕明英.中澳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构建[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和实践――第十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

[3]方春生,付晓春.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4):604-605.

[4]李欢庆,谭晓荣.中外合作办学生物类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教育,2011(9):44-45.

[5]张蕾.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优质教育资源引进问题研究[J].陕西教育,2015(8):62-6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Sino-Austrian Cooperation Project

LIU Fen-tao

(Guangdong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5,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