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6:17: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区块链将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重要节点,也将促进现有金融体系与金融规则的改良,构建共享共赢式的金融发展生态体系。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是人类信用创造的一次革命,它能让交易双方在无需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情况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低成本的价值转移。可以说,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时代效率更高的价值交换技术,互联网由此从传递信息的信息互联网向转移价值的价值互联网进化,这有利于传统金融机构借势转型,将内生的业务流程和应用场景互联网化。
一、区块链的特征与不足
(一)区块链的主要特征
(1)去中心。在区块链中,不存在中心化的硬件或管理机构,分布式的结构体系和开源协议让所有的参与者都参与数据的记录和验证,再通过分布式传播发送给各个节点,每个参与的节点都是“自中心”,权利和义务都是均等的。区块链又不是简单的去中心,而是多中心或弱中心。当物联网使所有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中心节点时,传统金融中介的中心地位发生改变,从垄断型、资源优势型的中心和强中介转化为开放式平台,成为服务导向式的多中心当中的差异化中心。
(2)去信任。从信任的角度来看,区块链采用一套公开透明的数学算法,基于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使所有节点能够在去信任的环境下自动安全地交换数据。区块链实质上是通过数学方法解决信任问题,所有的规则都以算法程序的形式表达,参与方不需要知道交易对手的信用水平,不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交易背书或者担保验证,只需要信任共同的算法,通过算法为参与者创造信用、产生信任、达成共识。
(3)时间戳。区块是一段时间内的数据和代码打包而生成的,下一区块的页首包含上一区块的索引信息,首尾相连便形成了链。记录完整历史的区块与可进行完整验证的链,形成了可追朔完整历史的时间戳,可为每一笔数据提供检索和查找功能,并可借助区块链结构追本溯源,逐笔验证。所以,区块链生成时都加盖了时间戳,形成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数据库。单个节点上对数据库的修改是无效的,除非能够同时控制系统中超过51%的节点,因此区块链的数据可靠性很高。
(4)非对称加密。区块链使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即在加密和解密过程中使用一个“密钥对”,“密钥对”中的两个密钥具有非对称特点。在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中,一方面,密钥是所有参与者可见的公钥,参与者都可用公钥来加密一段真实性信息,只有信息拥有者能用私钥来解密。另一方面,使用私钥对信息签名,通过对应的公钥来验证签名,确保信息为真正的持有人发出。非对称加密将价值交换中的摩擦边界降到最低,能够实现透明数据的匿名性,保护个人隐私。
(5)智能合约:由于区块链可实现点对点的价值传递,传递时可以嵌入相应的编程脚本,通过这种智能合约的方式去处理一些无法预见的交易模式,保证区块链能够持续生效。这种可编程脚本本质上是众多指令汇总的列表,实现价值交换时的针对性和条件性,实现价值的特定用途。所以,基于区块链的任何价值交换活动都可通过智能编程的方式对其用途、方向和各种限制条件等做到硬控制,省去了以法律或者合同软约束的成本。
(二)区块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能耗问题。传统货币银行学体系中存在不可能三角,即不可能同时达到去中心化、低能耗和高度安全,在区块链构建中也同样存在不可能三角。比如,在比特币的实际应用中,其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硬件的快速膨胀,在“挖矿”过程中的主要成本转移到硬件成本和电力成本等。所以,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权益成本收益后,让其技术功效发挥至最大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存储空间问题。由于区块链记录系统中自初始信息的每一笔交易信息,并且每个节点都要下载存储并实时更新数据区块,所以,每个节点的数据都完全同步的话,网络压力较大,每个节点的存储空间容量要求可能会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3)抗压能力问题。基于区块链构建的系统遵循木桶理论,要兼顾所有网络节点中处理速度和网络环境最差的,所以,如果将区块链技术推广至大规模交易环境下,其整体的抗压能力还有待验证。如果每秒产生的交易量超过系统(最弱节点)的设计容纳能力,交易就自动进入到队列进行排队,带来不良用户体验。
二、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一)金融基础设施
区块链可能作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在很多领域都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金融行业中,区块链技术将首先影响支付系统、证券结算系统、交易数据库等金融基础设施,随后该技术也会扩及一般性金融业务,比如信用体系、“反洗钱”等。这是因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其将首先切入信任要求高且传统信任机制成本高的基础设施领域,过去,基础设施都是公共产品,而区块链新技术和新制度使更多人有可能参与公共产品供给。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是要利用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金融机构的核心生产系统,把金融企业架构在互联网上。
当前的信息互联网可统称为TCP/IP模型,HTTP是应用层中最重要的应用协议。在价值互联网中,区块链是在应用层里的一个点对点传输的协议。它的价值与信息互联网中HTTP协议的价值是一样的。区块链的巨大潜力和前景就是可以重构传统金融业的基础设施与核心生产系统,而不仅仅停留在APP等应用层面。这是因为,在网络层次,区块链是建立在IP通信协议基础上的,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的;在数据层面,区块链这一数据库系统是崭新的,明显优于现有金融体系的数据库;在应用层面,基于区块链的登记结算、清算系统以及智能合约、物联网能大幅提升效率,区块链上的金融活动是可编程的金融。.
(二)数字货币
从安全、成本等角度看,纸币被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是大势所趋。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体系的建立,对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遵循传统货币与数字货币一体化的思路,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和交易应由央行主导,体现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到保护隐私与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平衡,要有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运行和传导,要保留货币主权的控制力,数字货币是自由可兑换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可兑换。
(下转第27页)
(上接第25页)
区块链技术在比特币上的成功证明了可编程数字货币的可行性。英国央行的研究表明,中央银行可以考虑发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这可增加金融稳定性。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可分为基于账户和不基于账户两种,也可分层并用而设法共存。区块链技术的特点是分布式簿记,不基于账户,而且无法篡改,如果数字货币重点强调保护个人隐私,可选用这一技术。不过,目前区块链占用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太多,应对不了现在的交易规模,需要解决这一问题才能得到推广应用。
(三)自金融
如果从服务的角度、从非货币创造角度来看,现代金融都是通过中介机构实现的。互联网时代,有可能实现去中介化的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金融。不过,这种可能性还不完全,最主要的原因是目前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金融基础之上的,无法跳出来,区块链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区块链可分为公有区块链和私有区块链。公有区块链就是像比特币这样的,认可了协议,就成为区块链的组成部分。私有区块链仍然是要获得许可的,银行系统的区块链技术,需要对每一个参与者进行审核。私有区块链非常近似于一种自金融的形态,公有区块链更类似于对私有区块链底层的支持和保障。当区块链技术普遍应用,金融管理技术的第三方化普通呈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自金融就完全成为可能。
三、区块链应用与金融监管
区块链技术是目前唯一无需第三方就可用于记录和证明交易一致性和公司财务准确性的工具。因此,它可以满足潜在监管者和公众对于审计有效性、准确性和时效性的要求,在金融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发展仍受到现行制度的制约。一方面,区块链对现行体制带来了冲击,因为其去中心、自治的特性淡化了国家、监管等概念。比如,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挑战了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和货币政策调控权,导致货币当局对数字货币的发展持保守态度。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对这项新技术也缺乏充分的认识和预期,法律和制度建立将会严重滞后,导致区块链运用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和法律保护,增大了市场主体的风险。
区块链金融技术一旦在金融业普遍展开以后,监管的去金融属性化就产生了,监管职能、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将会被重新界定。比如,证券借贷、回购和融资融券如能通过区块链交易,监管部门就可考虑利用这个公共账本的信息对市场中的系统性风险进行监控,不仅高效而且可靠。从宏观金融视角看,当自金融时代产生以后,货币创造和传导机制以及信用创造格局将会变化。从微观金融视角看,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金融与商业已经难以区分,将超越分业和混业监管的含义,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需要从这个视角来探讨。
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去中心化”仍需要中心化的部门提供规范和保障支持。监管机构可主动拥抱互联网金融的新技术,美国证监会委员Kara Stein认为,监管机构需要处于引导位置,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并快速响应其潜在的弱点。比如,区块链技术希望打破特权和人为操纵,让计算机算法实现“信用自由公证”。但从实践来看,由于缺乏监管,比特币等数字货币交易面临的投机和洗钱风险就很高。因此,区块链技术应用需要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保证金融创新产品得到合理运用。同时,还要提高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教育工作,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关键词:区块链;跨境支付;自贸区
一、介绍
自贸区是我国推进更好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拥有制度创新的先天基因和政策优势。2013年设立国家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贸区,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6年又在辽宁省、浙江省、河南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新设立7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的发展建设必然带动对外贸易必然快速增长,作为金融基础构架的跨境支付的需求也会日益增加。传统的跨境支付体系中存在着系统运转效率低下,资金往来成本高等缺点,这为在自贸区内进行跨境支付的制度创新提出了新的契机和要求。
传统的跨境支付体系中金融市场的交易双方需要通过大量中心化的信用中介来建立有效的信用机制。目前大部分跨境支付通过SWIFT(又称:“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来完成交易。SWIFT其实就是国际银行同业之间提供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机构的作用。但是基于SWIFT的跨境支付流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缺点在于重复性的人工业务流程,系统运转效率较低,资金往来成本较高。
自由贸易试验区拥有主要是为“国家试制度、进行制度创新”的有利条件。在自贸区内可以考虑采用创新性的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支付。区块链分布式记账的特点为可以提供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在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等技术具备改变金融基础架构的能力,区块链技术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应用前景不可低估。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具有的溯源防伪、交易验真、及时清算等特点将解决现有贸易金融网络中的诸多痛点,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在自贸区试行区块链的跨境支付是一个重要的金融创新,它的成功经验也必将为塑造下一代金融的基础设施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现有跨境支付的流程以及问题
支付是资金融通过程中的基础环节,是实现自由贸易的重要保障。在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建立便捷的跨境支付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跨境支付体系流程繁琐,而且各个流程都存在很多问题。在传统跨境支付流程中可以分为支付发起、资金转移、资金交付、交易后处理四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流程和存在的问题如下。
1.支付发起
该阶段涉及的主体为付款人、付款银行。付款人通过银行向另外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收款人发起转账汇款。由收款银行履行防止洗钱/了解客户(KYC/AML)等相关流程,然后付款银行收集资金并收取服务费用。该阶段存在主要问题在于付款人和收款人信息等都要通过重复性的人工业务流程收集和审核,效率较低。
2.资金转移
该阶段涉及的主体为付款银行、SWIFT和收款银行。付款银行通过SWIFT网络(如果银行不是SWIFT会员可以通过行模式)发起跨境转账。该流程存在的问题在于通过SWIFT业务模式成本较高,麦肯锡《2016全球支付》报告数据显示,通过行模式完成一笔跨境支付的平均成本在25美元到35美元之间。而且很多人工业务模式容易出错,导致拒绝率高,耗时长。另外银行需要在往来账户中留存资金,提高银行的机会成本和对冲成本。
3.资金交付
该阶段涉及的主体为收款银行和收款人。收款人通过收款银行接收通知。由收款银行履行防止洗钱/了解客户(KYC/AML)相关流程,再以当地货币形式支付收款人相应款项。存在的问题与发起阶段类似,人工流程多,效率较低。
4.交易后阶段
该阶段涉及的主体为银行和监管机构。确认并支持后续交易查询和争议处理。根据监管法规要求,银行需要定期向监管机构报送跨境支付业务信息,包括支付人身份信息、币种信息和时间戳等信息。由于存在多种数据来源和渠道,而且合规要求较高,在向监管机构报送信息时,需要较高的技术功能和复杂业务流程的支持,对银行来说无疑需要承担巨大的工作量。
三、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是数字加密货币体系的底层核心支撑技术。随着比特币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是人类信用进化史上继血亲信用、贵金属信用、央行纸币信用之后的第四个里程碑。传统跨境支付体系各个流程中都存的问题可以利用区块链加以解决。区块链技术的核心优势是去中心化,在节点无需互相信任的分布式系统中实现基于去中心化信用的点对点交易、协调与协作。这些特性对于跨境支付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心化机构(例如SWIFT)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
国内外很多机构对已经对区块链技术的快速发展的进行的研究和探讨。美国纳斯达克于2015年12月率先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证券交易平台Linq,成为金融证券市场去中心化趋势的重要里程碑。从事跨境支付和社交支付的公司Circle近期成立Circle China子公司,专注提供中国消费者与美国、欧洲之间的P2P支付。俄罗斯支付服务巨头Qiwi目前正在开发自有的区块链系统,旨在替代处理中心化支付稻莸氖据库。区块链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已经出露端倪,在自贸区试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跨境支付将为我国金融支付领域技术和制度进行有益的尝试。
四、基于区块链技术跨境交易
基于区块链的金融支付是对现有的大规模分布方金融流程的创新应用。区块链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为跨境支付提供金融流程的自动化。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金融流程自动化的三个特点是:1.将纸质信用证转换成可以自动执行支付的智能合约;2.将汇款单据等纸质文件数字化,并以元数据的形式储存它们;3.在每一步的交易过程创建所有权记录。在自贸区内跨境交易中,区块链技术改造跨境支付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为自贸区跨境支付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付流程
针对传统基于SWIFT的跨境支付中的各种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跨境支付在各个环节中的流程提供智能的自动化服务。
(1)支付发起
在该阶段可以通过电子档案方式建立付款人与银行/转账服务商之间的信任;通过智能合约记录付款人/收款人之间转账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通过区块链上的流动性提供货币兑换转移的实现。
(2)资金转移
在该阶段通过智能合约传输收/付款身份、汇率、转账金额、日期时间、付款条件等信息,实现实时转帐,无需参与,降低中间成本。监管机构可以实时进行交易监控,通过智能合约接收AML预警和提示。
(3)资金交付
在该阶段通过智能合约资金自动存入收款人账户,由收款行执行防止洗钱/了解客户(KYC/AML)相关流程后允许收款人提取。
(4)交易后阶段
区块链中分布式的数据记账功能使得支付流程的相关记录都得以保留,监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供后续审查。整个支付过程中当事人的身份确认、采集、验证,交易的确认、资金的清算和转移记录,都要可追溯和审查。
2.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优势
(1)实现高速交易
传统跨境支付模式中原来需要几个工作日的交易流程现在可以在瞬间完成。区块链模式不需要大量人工对账操作,而应用区块链的跨境支付减少了流程中的人工处理环节,大大缩短了清结算时间,可提供7x24不间断服务。
(2)实现低成本交易
通过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不需要中介机构的提供信用和信息的保障作用,能够有效降低交易各环节中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使得自贸区中的快捷全球支付变得可能。对于金融机构和个人用户来说,都可以从中获益。使用区块链技术使得低成本的跨境支付业务在自贸区中成为现实。
(3)实现便捷的合规监管
根据世界各国金融法律法规要求,金融机构需在交易过程中需要进行了解你的客户(KYC)的业务流程。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客户身份的电子档案,在实现客户身份信息的安全管理的同时保护用户的隐私,可以提供快速和便捷的反洗钱监管和合规解决方案。
3.基于区块链技术跨境支付面临的问题
基于区块链技术跨境支付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是真正在市场中实际运转并形成商业模式的区块链技术应用尚未出现。究其原因,除了来自技术自身的瓶颈和风险仍需时间检验之外,还存在以下几个需市场参与者共同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1)政策和标准问题
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金融行业,需要建立创新的法律支撑框架,并在其基础上实现行业标准。工信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中提出了及早推动开展区块链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并确立了我国区块链标准化路线图。同时我们还要参与到政策和标准的国际化进程中,建立统一的国际化的区块链跨境支部的标准。
(2)需建立有效的产业主体合作机制
区块链产业上包含了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这在客观上增加了区块链技术合作领域的复杂性和协调难度,而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落地,需要政府主导,各方共同努力建立有效、持续、深入的合作机制,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五、前景与推进模式
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作为一项新兴技术,通过它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心化机构(例如SWIFT)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和数据存储不安全等问题。区块链在金融支付领域的应用已经出露端倪,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在自贸区内试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跨境支付将为我国金融支付领域技术和制度进行有益的尝试。
我们设想基于区块链跨境支付应用过程,可以经过三个阶段进行推进。
首先在自贸区内的挑选区块链支付的试点银行,使用私有链的形式在试点银行内进行区块链支付的实验工作。在试点银行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分布式账簿,记录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试点银行的跨境支付交易直接连接到该银行的私有链的网络中,利用智能合约缩短了交易流程,降低交易费率。
然后在自贸区内不同银行的私有链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分布式账簿,为每个客户在该分布式账簿上分配数字钱包的一个地址。在客户发起跨境交易的请求时,直接通过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进行跨境支部的交易。各银行作为分布式节点共同维护账簿,并且提供整合的金融服务。
长期目标是在自贸区内制定统一的区块链分布式账簿,不同银行按照统一标准接入分布式账簿系统,各支付系统的外汇和其他金融系统可以使用统一的格式进行数据交换。
通过三个阶段的逐步演进,最终在自贸区中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结算。最终在自贸区内实现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必然进一步推动自贸区内容金融一体化,为自贸区更快跟好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助力。
参考文献:
[1]袁勇,王飞跃.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自动化学报.2016,42(4):481-494.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会计领域;机遇;挑战
现阶段,相关财务人员有必要研究和了解区块链技术对会计领域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以全面提升价值信息管理效率和会计数据安全性,有侧重地进行区块链技术的优化与改进。结合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目的,全面优化会计领域的运行方式和模式,引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新系统和软件。另外,还有必要加强对会计行业和市场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不断地根据决策规划、目标制定、制度推行,做出合理的推论和预测。掌握区块链技术的整体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积极进行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全面构建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的全新会计领域管理系统。以确保会计领域能更好地应对由区块链技术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和冲击。
一、区块链技术下的会计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现阶段,在会计领域引入了区块链技术之后,会计记账规则发生了极大程度的变化,而将其和传统的会计技术进行有效的融合,也能实现自动披露财务报告,并有效地解决重复支付的问题。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使会计工作更加高效、准确,它不仅能防篡改,还能完善现有的纠错机制。区块链技术的公开透明、实时更新的特质,能加速会计活动的革新,使企业通过自我检验的方式,确定会计信息的完整性、规范性、真实性,从而使企业更快地进入具有客观、独立、公平特性的自审计时代。且在区块链技术的影响之下,企业在会计领域投入的资金成本大幅地缩减,相关工作人员的压力也能得到有效的降低,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需要深入研究,且具有较强推广性和价值性的数据分析、职业判断等会计工作。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能有效地实现远距离传递和信息共享,其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的效率大幅度提升。能有效地降低由于频繁传递而导致的信息缺失和数据延迟的现象,有利于加快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全新财务共享中心和会计体系的建立进程。区块链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会计领域的局限,会计工作也需要面临更高的网络安全风险。通常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存在51%算力攻击现象,在去中心化数据库中的数据增长速度落后于全网超过51%的节点攻击速度和节点算力的情况下,受区块链技术保护的信息,可能面临着伪造和篡改。这将会极大程度增加会计领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系数。且区块链技术具有较强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特性,在实际的应用与推广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对相关的计算机设备和运行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在区块链技术不断地发展和普及之后,现有会计行业人员的能力、素养、水平,将无法满足现实的会计领域工作需求。而在此情形之下,若相关人员不能及时做出改变和提升,不仅难以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还有可能面临着相对较高的失业危机。而在区块链技术的推行和影响下,以往的制度和规则将不再适用。若政府、企业未能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将会对区块链技术和会计领域的协同发展产生一定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二、区块链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有效措施
当下,企业需把握区块链技术会计领域发展机遇和契机,采取有效的方式对会计人员进行全面的培养,有效提升其会计业务水平、工作能力、信息素养。全面加强对先进的会计信息技术培训系统的研发,将区块链技术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和考核指标,通过线上培训、远程教学、信息技术模拟等方式,引导会计人员进行科学的实践和实训,使其更好地将区块链技术转化为自身的会计能力和素养。这样不仅能全面加强优秀的会计队伍的建设,同时也能确保在短期内相关的会计人员不会被大规模地取缔和淘汰。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之下,无论是对哪个行业而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产业结构,都是全面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收益的关键所在。因此,会计领域必须要不断地求新、求变,在追求透明、高效、公平的情况之下,对原有的会计传统结构进行调整,以区块链技术为媒介,冲破发展的局限和禁锢,借助去中心化手段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和决策风险。全面坚持公开、透明,也能通过合理利用去中心数据库有效规避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以降低由此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良影响和损失。也可充分借助区块链技术的特殊属性,对相关人员的工作行为和工作表现进行公开,以避免出现徇私舞弊、以权谋私的现象。另外,也可以从报告、记录、计量、确认等不同层面入手,根据会计领域的具体需求建立分布式账本,通过优化系统功能的方式,将相关人员所填写的会计信息录入到统一的数据库当中,以此作为特殊的账簿。相关人员也可以根据会计领域的具体要求和需求,有效地对区块链数据库进行优化设计,在其中分别设置应用层、合约层、激励层、共识层、网络层、数据层,科学进行代码和运行方式的选择,借助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功能,对相关的会计领域信息进行全面的筛选和管理。由参与会计领域相关工作的人员对其进行反复的确认与核实,确保其精准、科学、无误,再通过网络渠道到新构建的不同区块链当中。为了降低篡改现象的出现,可对不同节点录入数据的人员具体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信息的自动化排序和排练。为提升其安全等级和运行稳定性,还可以将区块链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相联合,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密钥和权限认证的方式,查看不同节点的内容和信息,从而全面提升会计领域信息的价值性、共享性、交互性、应用性。区块链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还能全面构建基于不同标准和不同规则的财务会计系统。而国家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推行具有较强统一性、规范性的会计准则,实现对会计领域的系统化、全面化、科学化的管理。且通过不断地尝试和实践,还能使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更加地完善。以确保实际的会计领域工作能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规可参。而企业也可以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之下,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优化与革新,根据区块链数据库的整体运行情况和工作开展情况,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约束性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标准。并根据其工作开展需求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和监督小组,确保各项制度能得到彻底的贯彻、实施、执行。
2018年是区块链应用的落地之年。此前社会笼罩在对区块链的热捧之中,区块链的技术成熟度曲线已经临近膨胀最高点。这意味着区块链技术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要么出现大规模普及的商业应用,进入成熟发展阶段;要么跌入泡沫破灭期,行业应用无法落地,技术热度迅速消退无人问津。
BAT、京东、网易等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已在区块链中布局。它们集中于2015年底-2016年入局,彼时区块链正处于“技术膨胀期”。
经过2年-3年的技术研发积累,大公司们的区块链应用产品陆续结出成果,成为推动区块链从2.0时代进入3.0时代的重要力量。
但区块链3.0时代将线上区块链与物理世界锚定,更大的挑战随之而来。区块链能处理的只是上链之后问题,而线下共识的达成、利益主体间的博弈并非应用区块链技术就能解决。
“懂区块链技术,懂得使用区块链,能够用好区块链是三个完全不一样的阶段。”京东Y事业部区块链应用创新负责人张作义对《财经》记者表示。
互联网大公司在区块链时代还受困于“创新者的窘境”。身为互联网垄断模式的既得利益者,大公司只能利用区块链技术改革现有业务体系下的问题,因此它们往往选择为客户提供区块链技术服务的2b模式,在2c模式上更加谨慎小心。
但区块链的另一重颠覆作用,恰恰在于打破现有的互联网垄断模式,重建区块链理念下的利益共识生态圈。
将区块链视为改革,而非革命——这一观念很可能阻碍大公司们成为区块链时代最终的胜利者。
开启新时代,还是跌入泡沫?
区块链2.0仍局限于数字虚拟商品,区块链3.0则将进入产业区块链时代
任何新技术的诞生和应用,都遵循一套从萌芽、膨胀到泡沫破灭、成熟发展的曲线变化。全球信息技术研究Gartner公司公布的“2017年全球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区块链技术正处于接近期望膨胀期的顶峰。
2018年,是区块链技术落地商业应用的关键阶段。是开启新时代,还是跌入泡沫期,这一时期至关重要。
包括BAT、京东、网易在内的各大科技巨头们,已在区块链中布局数年。阿里巴巴组建了区块链技术委员会,如今区块链应用覆盖蚂蚁金服(金融科技)、天猫(电商)、菜鸟(物流)等多个业务领域,区块链申请技术专利总数2017年排名全球第一。腾讯推出TrustSQL区块链解决方案平台,已和政府、银行等合作方在供应链金融、票税、医疗、游戏等多领域试水区块链应用。百度推出区块链BaaS开放平台和“超级链”,以核心董事会成员身份加入Hyperledger超级账本计划。京东则将区块链应用于物流和商品溯源,推出区块链开放平台向第三方开放技术。网易也推出了“网易星球”区块链数据产品。
互联网巨头公司入局区块链的时间大多集中于2015年底-2016年初。这一时间点正好处于区块链技术的“技术膨胀期”。
“蚂蚁金服从2015年开始布局区块链,觉得区块链未来是社会的基础技术。我们当时的目标是弄懂底层技术,进一步搭建底层平台系统。”蚂蚁金服区块链团队负责人张辉告诉《财经》记者。
蚂蚁金服的第一个区块链应用诞生于工程师自下而上的项目尝试。2016年蚂蚁金服内部黑客马拉松挑战赛中,一个区块链兴趣小组用48小时实现了区块链公益善款追踪应用的POC(概念验证)。这个概念项目很快拓展为蚂蚁金服的第一个区块链落地应用尝试——“听障儿童重获新声”公益善款追踪项目。蚂蚁金服与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合作,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对每一笔善款的全程信息追踪,该项目也成为当时平台上流量最高的公益项目,最终为10名听障儿童筹到了19.8万元,将近5万人参加捐款。
2016年底之前,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尝试仅以项目为核心,并未体现到组织架构中。2016年底区块链架构方由虚转实,蚂蚁金服区块链团队正式成立。
2017年2月,日本电气(NEC)前副总裁蒋国飞加入蚂蚁金服,担任蚂蚁金服副总裁并成立技术实验室。区块链团队也随之纳入到专注前沿技术研究的“蚂蚁金服技术实验室”的体系中。
京东从2016年成立区块链实验室。京东Y事业部区块链应用创新负责人张作义是当时区块链团队的几名创始员工之一。2016年中他和几个研发人员找来四台计算机,尝试搭建第一条自己的区块链网络。很快区块链网络就跑出来了,每5分钟生成一个哈希值。张作义和同事们先是异常兴奋,然后面面相觑:“联盟链是做出来了,但是能干嘛呢?像区块链游戏一样弄个小猫小狗吗,能有什么实际的价值?”随后他们发现了真正的挑战所在——在联盟链上放10条数据生成特征值非常容易,但如果是10亿条呢?
京东将区块链应用于商品溯源领域,需要处理数量巨大的订单数据。在区块链应用早期,宝洁公司跟京东合作用区块链做洗发水的防伪溯源。宝洁公司对接了4000万瓶洗发水数据,张作队用了整整26天才将所有数据都写入底层中。
“0-10亿条不是线性发展,是指数型加速。区块链底层系统的完善升级,大量苦活累活真的绕不开,我们能实现也是一年多时间一步步打造出来的。”张作义告诉《财经》记者。
互联网大公司从区块链2.0时代开始入局。随着2年-3年的技术积累,它们的区块链应用研究在2018年结出果实,推动了区块链3.0时代开启。
区块链1.0时代由第一代加密货币“比特币”诞生开启。从2009年到2016年,区块链作为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开始逐步得到关注,进入技术萌芽期。
紧接着从2016年到2017年是以太坊“智能合约”为代表的区块链2.0时代,区块链技术在全球大热,进入期望膨胀期。但这一阶段区块链应用除了比特币和ICO发币得到较大规模普及之外,尚未出现其他真正被大众接受的应用。
2018年被认为是进入区块链3.0时代的关键之年——区块链应用进入大爆发时期。社会各个行业领域都将寻找到自身与区块链结合的连接点,区块链应用迅速在众多行业中落地。金融、游戏、数字内容等行业是目前业界公认发展较快的区块链应用领域。随着区块链应用趋势的快速推进,物流、房产、电商等更“重”的领域也开始纷纷与区块链结合。
目前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全面引入区块链技术,所有捐赠数据上链。截至2018年1月,支付宝被区块链技术记录的捐赠信息涵盖2100万用户捐款3.67亿元,捐赠人次达到2.2亿。蚂蚁金服的区块链团队人员也拓展到了数百名。京东利用区块链溯源技术全面记录商品的原材料、生产制造方、物流、消费者等多主体全链路信息。截止到2018年6月,京东的区块链溯源介入数百名品牌商,覆盖12000多款商品SKU,12亿多单链信息。
“区块链2.0增加了智能合约,仍然局限于数字虚拟商品的创设和转移,难以支撑相对复杂的产业场景的应用。区块链3.0则将进入产业区块链时代。”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委员于佳宁告诉《财经》记者。
从数字世界到物理世界的挑战
区块链能解决的只是上链后的问题,但线下共识的达成并非技术就能解决,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试图与区块链应用相结合
众多行业应用让人眼花缭乱,是否有潜在规律可以判断区块链应用在哪个行业将率先成熟?事实上,区块链应用的发展遵循着一条从“数字资产到物理世界”的线索。
区块链应用最早开始成熟的领域为金融、游戏和内容。这几大领域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纯线上资产或数据,且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区块链的出现解决了信任危机。人类社会中多方参与合作的领域(如汇款结算、供应链金融等),信任危机是合作最大的成本来源。为了达成合作,往往需要第三方中介提供信用背书,成本高昂,每增加一个合作方,信任成本也将直线上升。区块链作为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用技术完成了信用背书,不再需要第三方中介。选择2B模式的大公司使用区块链技术,为多个合体主体搭建联盟链。其最大的技术革新作用是能够快速实现多个主体之间的联动,并通过代码自动执行合约。
跨境汇款是多方合作的典型应用场景。以往跨境汇款的流程复杂,耗时漫长。以香港汇款到菲律宾为例,用户从香港汇出款项后,需要经过6个以上中介环节:汇出机构、香港某银行、多个中间行、菲律宾某银行、收款机构。这一过程耗时往往需要数天。区块链跨境汇款则免除了中间复杂的中介环节,跨境汇款的到账时间缩短到仅需几秒。
蚂蚁金服在2018年6月底联合渣打银行推出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跨境汇款服务,AlipayHK与Gcash合作成为全球首个在跨境汇款全链路使用区块链的电子钱包,渣打银行负责日终的资金清算以及外汇兑换。区块链跨境汇款能7×24小时随时手机完成,不用像传统跨境汇款在晚上7点后操作则需等到第二天。
传统发票流转体系复杂,涉及开票、流转、保税、报销四个环节。腾讯在2018年5月底跟深圳市国家税务局合作成立“智税”创新实验室,研发了区块链电子发票解决方案。腾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发票全流程完整追溯。区块链连接每一个发票干系人,且具有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追溯发票的来源、真伪和报销等信息,解决发票流转过程中一票多报、虚报虚抵、真假难验等难题。此外还降低了成本、简化了发票报销流程。“此外在税务的风险评估、税务信用、税务登记、证明办理上都有潜在的可深挖的场景,这是后续我们会和深圳国税局一起探索的方向。”腾讯区块链业务总经理蔡弋戈告诉《财经》记者。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开始从纯线上资产向线下的物理世界拓展——此即人们憧憬的区块链3.0时代。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区块链应用最大的挑战来自两块。一个是技术本身,怎么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的联盟链系统,能部署于城市、全国乃至全球。另一个是线下怎么达成共识,让更多参与方加入。这种线下的共识激励机制设计也是很大的挑战。”蚂蚁金服区块链团队负责人张辉对《财经》记者指出。
企业级区块链应用处理数据量级惊人,这对平台方的技术实力支撑挑战颇大。大公司们使用分层架构来解决这一问题。它们搭建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平台往往分为三层架构——“底层+平台层+应用层”。
张辉告诉《财经》记者,蚂蚁金服主要承接了第一层区块链技术底层开发,通过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把控,定义区块链技术的底层标准。往上第二层为区块链BAAS平台层,由蚂蚁金服和阿里巴巴的天猫以及菜鸟共同建设。平台层属于区块链服务系统,能让各种企业在上面快速开发和部署区块链业务。第三层为应用层,结合商家、物流、海关、用户开发具体的区块链应用。
腾讯同样构建了类似的三层区块链业务架构。最底层为TrustSQL区块链底层技术平台,为整个区块链业务打牢技术“地基”。第二层为平台产品服务层,面向数字资产、鉴证服务、共享账本、分享经济等业务领域开放。最上层为应用服务层,面向银行、保险、证券等提供包括数字票据、机构清结算、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内的具体区块链应用和行业解决方案。
当区块链应用从线上数据资产拓展到线下物理世界,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区块链能实现的只是线上数据的不可篡改和分布式存储,但一旦和物理世界交接——利益主体间要不要上链的博弈,上链的数据是否真实可靠,这些麻烦并非应用区块链技术就能解决。
以区块链溯源为例。在区块链技术普及之前,商品溯源行业也一直存在,但几大电商平台间的冲突让商品溯源的普及进展缓慢。阿里巴巴曾经做过一套防伪溯源的“满天星”系统,最终由于平台间的矛盾推行困难,只能不了了之。
“电商在区块链之前不是没有尝试过防伪溯源,但是发现有局限性。我的商品不只是在天猫上卖,在京东、1号店都在卖。如果只能在你上面扫码,其他平台一定不同意。最后没办法,我这批货给天猫就只贴这一批。变成商家为了争取营销位置,动力不强。” 在商品溯源领域创业多年的TAC溯源链创始人王鹏飞告诉《财经》记者。
即使区块链技术应用后,平台间的冲突依然存在。因此如何解决区块链线下的多主体合作问题,搭建起各方平等参与的联盟链体系,仍然是包括溯源、供应链等行业领域的区块链应用挑战。
“区块链技术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建立相对平等协作关系,多个环节的关系如何协调,这里其实还是线下需要沟通的。”腾讯区块链业务总经理蔡弋戈说。蚂蚁金服区块链团队负责人张辉亦认为:“最好的解决方式还是线下共识。通过线下激励机制的设计把多方拉在一起。各方的角色和利益写清楚,包括链上链外的责任、得到的收益。”
谨慎的2C模式,与创新者的窘境
基于区块链理念并直面用户的项目,往往将颠覆现有互联网商业模式
2B还是2C是每家公司入局区块链时首要面临的商业模式选择。目前大多数科技巨头公司在针对区块链应用创新时,往往呈现出小心谨慎的姿态。它们的选择倾向以2B为主,为企业客户提供区块链技术。但也有一些大公司在进行2C模式的尝试,将区块链应用产品直接面向用户。
网易在2018年2月初上线了区块链产品“网易星球”。这是一款表面上看起来像养成游戏的产品。用户在自己的“星球”中每天完成不同任务,即可收获原力值。原力值越多,黑钻生长越快。用户收获黑钻后,可用来兑换相应的权益,例如拍卖黑猪肉、扫地机器人等实体产品,或者参与抽奖活动。
“网易星球”内测上线后,在各大社群中引发了一轮病毒式传播,第一个月就突破百万DAU(日活跃用户数)。这种效果连创始团队自身也没有想到。“当时只是公司内部群里扔了几个邀请码,邀请同事去转发。还设置了5次的上限,想控制一下人数。结果一开始几千上万的增长,然后是指数型增长,最后传导太快被传播平台封禁了。但用户绕过传播平台还是会进来。”网易星球负责人顾费勇告诉《财经》记者。
网易星球的产品和技术团队在上线前曾发生过意见分歧。产品团队对内测效果预期谨慎,但技术团队普遍偏乐观。顾费勇和团队最终确定的思路是,先上线MVP(最小可行产品)测试用户反馈。如果上线没什么波澜,团队就转方向。如果效果好就继续做大。意外的内测结果给团队增添了不小信心。“区块链的魔力还是很大的。”顾费勇说。
网易星球的实质并非区块链游戏,而是区块链数据生态价值平台。目前的互联网生态中,数据被互联网大公司所垄断。数据名义上属于用户,但是用户没有办法使用,实际只属于互联网公司。顾费勇曾经参与过大数据时代,对这种模式的弊端有直接感受:“我负责过几个大数据团队,但当时做不下去,因为各家公司不把数据拿出来分享。”
区块链让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垄断出现了裂缝。区块链时代,数据属于用户自己。在一个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数据生态中,用户的数据可以归集,随时导出来到任一区块链上。同时用户能自由使用自己的数据,并从自己的数据中获利。
网易星球正在尝试让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业务和数据上链。数据所有权归个人用户,企业向用户购买数据,并提供各种服务让用户消费,共同打造区块链数据生态圈。内容模式和电商模式是他们最近尝试的两个方向,但仍未完全跑通。
像网易星球这种完全基于区块链理念设计的2C模式产品,在互联网大公司中属于少数派。大公司往往将区块链视为改进现有业务的一种手段。它们试图将区块链技术嵌入原本存在的业务体系中,仅用来解决现有体系中某个或某些问题。
腾讯在2018年4月宣布将上线游戏《一起来捉妖》。尽管宣传是“区块链游戏”,但这款游戏的玩法主要是通过AR技术,用手机摄像头捕捉出现在用户环境中的AR妖怪。区块链只用来作为游戏中的虚拟资产管理,保护用户虚拟数字资产,解决传统游戏里虚拟道具超发的问题。
一些大公司采取的是2B2C的模式,首先以区块链技术服务企业和组织,再以企业服务面对消费者。蚂蚁金服和雄安政府合作,在2018年2月于雄安上线试运行了首例区块链应用租房平台,以解决虚假房源和租赁市场混乱的问题。该平台由三大子平台构成,包括租房租赁管理平台、诚信积分系统、区块链统一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挂牌房源信息、房东房客的身份信息、房屋租赁合同信息将同步上链,多方验证,无法篡改。
“我们可以用区块链类比互联网。互联网的基础设施由大企业来承担,基础设施之上web、移动互联网创新是无穷无尽的。就区块链来说,我们作为大科技公司定位在基础设施,上面让各种创业公司做创新。”蚂蚁金服区块链团队负责人张辉说。
哈佛商学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指出:“成熟企业无法应对颠覆式技术创新,不是因为新技术太复杂,而是因为他们将更多资源用于维护和争夺当前实现盈利的大量主流业务。”
【关键词】区块链;金融科技;金融监管;金融问题
一、引言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诸多优势,近些年其被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中,实现了相关金融应用场景的可编程。由于技术及诸多因素的限制,现阶段我国的区块链金融发展仍处于探索时期,未能将其真正效应发挥出来,且由于资源消耗管控、隐私安全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不健全化,目前我国区块链金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其改革需求是迫切的。本文将基于此展开初步探讨,就当前应对区块链金融发展挑战的策略展开初步探索,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二、区块链的技术原理及特征
可以将区块链视为“区块”与“链”的组合,区块是区块链的基本单元构成结构。各区块都拥有相应时间标签,且各项交易信息均在加密技术保护中,被全部存放在区块内,呈现出高度可信性,难以进行篡改。其技术特征可由如下四点来谈:一是去中心化。区块链所执行的是分布式储存与计算,所有具备维护功能的节点需要共同维护链上数据,即使部分节点损坏,也能从其他节点得到完备的数据拷贝。在单个或多个节点被一同攻击时,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也难以受到影响。二是数据不可篡改。这是其能被运用于金融领域的一大关键因素。在信息内容经过验证后,数据信息一旦被上传至链上各区块中,便将长期被保存,难以私自篡改。一般来说,除非系统中半数以上的节点被同时攻破,否则修改单个或多个节点都不会影响数据库中的信息真实性。三是去信任化。区块链上各节点间的交易是由系统强制执行的,当节点交易能够通过一定规范与协议时,触发交易条件后将自动执行交易,且人为无法干预。这就使得交易双方可以在不具备相互信任条件下也能完成交易。且该系统中除去加密信息外,各项信息都具备高度公开性与透明性,所有人可通过相关接口查询链上数据信息,因而进一步降低了信任成本,保障交易可靠性。四是匿名性。各节点能够在不具备信任条件的前提下展开交易,这也意味着交易双方不必再借助公开身份来获取对方信任,仅需提供所需的交易信息即可,因而有效保护了双方的隐私信息。
三、区块链金融面临的问题分析
1.技术层面的问题目前,由技术水平过低而造成的区块链金融发展问题仍十分严峻,51%攻击以及智能合约安全等问题尚未得到完善解决,且部分金融应用场景常存在安全与性能方面的缺陷,技术水平的低下使得各项应用需求未得到充分满足。首先,其在性能及效率方面的欠缺明显。目前,区块链主要采取分布式记账法,每发生一次交易内部各节点都需展开一次数据记录,数据信息真实性与安全性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效率十分低下。当金融业务需求激增时,系统处理量将大幅提升,此时区块链技术系统的性能及效率欠缺将更加突出。就比特币、以太坊而言,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前者每秒能完成的交易处理量仅为7笔,后者能达到7~15笔的数量,但与传统金融每秒交易处理量相比,差距甚远。效率的低下是影响区块链技术发展的一大关键因素。此外,智能合约的出现诱发了一系列的新金融风险,使得区块链系统的修改条件完全丧失。但若设计初期技术人员对相关金融业务的理解存在片面性,产生逻辑失误,或是难以正确把握可能存在的问题,因而产生一些设计疏漏,后续将诱发大量交易错误。如上文所述,区块链具备不可篡改特征,因而难以及时控制损失,将导致金融业务流通受阻,影响系统稳定性。2.资源消耗问题目前,以比特币等区块链技术为例,其在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新区块时,需要耗费大量算力。相关研究报道表明,截至2021年年中,全球比特币挖矿所耗费的电量已临近150太瓦时,甚至高出乌克兰等国家的耗电量,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省。除去大量电能消耗外,挖矿过程中将导致二氧化碳加剧排放。相关统计数据称,因比特币挖矿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惊人,仅2020年间便已达到近7000万吨。根据中国科学院及清华大学相关团队的研究报道估算,我国矿池占全球算力近八成,不考虑政策干预条件的情况下,我国在比特币区块链上产生的碳排放大约会在2024年达到1.305亿公吨之多,甚至高出捷克、卡塔尔等国的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以巨量能源消耗来生产虚拟币,并不契合于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违背了绿色环保的根本发展理念。现阶段,我国各部门对于该类型环保事件的整顿力度越来越大,国务院金融委于2021年5月21日首次就比特币事件公开表态,提出严肃打击比特币挖矿与交易行为。3.存在资产安全问题发展区块链金融,需要认识到金融领域的特殊性,以安全为第一管理要务。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用户必须通过公开地址、密匙来获取资产所有权。且区块链具备不可篡改的特征,这也意味着若密匙丢失,资产也将因此而全部损失,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就目前来看,此类事故频发,数字货币运行中时常产生盗币问题。如:韩国的比特币交易所“Yapizon”在2017年3月被盗,丢失近四千枚比特币,平台损失了总资产的37%,次年6月“Coinrail”及“Bithumb”两个交易所的热钱包被攻击,损失分别达4000万、3100万美元;日本交易所“Zaif”在2018年遭黑客攻击,被盗资产约达到4.3亿元人民币。诸如此类案例的出现为人们进一步敲响了警钟,也使得区块链技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暴露无遗。4.数据隐私及安全一是区块链金融的发展加大了反洗钱等方面的监管难度,此类金融交易具备高度隐秘性,在身份隐蔽的情况下也可完成交易,也就是说只要符合区块链规则便可借助加密算法完成交易。这在一定意义上保障了用户的隐私安全,也使得货币流通速度有效加快。然而,反洗钱、反恐怖融资监管工作将受到严重限制。二是数据安全风险加剧。区块链中的任一节点都有着对全部交易数据的记载,当不法分子攻破某一节点后,全部交易信息便暴露无遗,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安全隐患。充分结合金融领域的特殊性,分析相关政策规定,应当以保障数据隐私安全、保护用户合法权益为第一原则,但在账本共享基础上,达成对数据交互全流程安全及隐私的有力保护,显得过于吃力,这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三是数据储存安全条件不健全。在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其被广泛运用于金融领域,借助该技术所收集的数据量持续剧增,以何种情况落实好海量数据储存、由谁承担主体储存责任、由谁承担监管责任、以何种手段保障数据安全70仍是极为紧迫的发展问题。5.相关制度及法律规章不健全现阶段,区块链应用阶段尚不具备相对统一的标准。我国现行区块链技术平台繁杂,缺乏统一标准,且不具备数据迁移、链链对接的功能,严重影响到区块链金融业态的兼容性及扩展性。分析此类问题,应当发展区块链金融的过程中,制定出更为健全规范的金融标准。现阶段区块链金融领域的技术标准、管理条例、评价标准及监管准则均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及明确性,给其应用效率造成了严重的抑制。此外,我国有关区块链金融领域的监管机制不健全,缺乏权威监督机构,因而致使市场上的区块链应用质量良莠不齐;未针对相关合约的法律效力予以界定。如:有关区块链资产、智能合约的有效性,尚未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如若产生纠纷,将无法得到法律救济;在区块链金融的发展下,现有金融监督政策存在明显的片面性。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中的运用,金融业务逐步实现了跨界融合,其风险隐蔽性与复杂性更为突出,原有的金融监管机制也难以达到全面覆盖,由此造成了严重的监管缺失。
四、规范区块链金融领域发展的路径探索
1.从业机构领域在区块链金融的逐步发展中,为进一步提升其发展效益,需推进从业机构的优化建设。一方面,需继续加强在区块链底层技术方面的研究,依据现有技术基础,结合自身发展定位,由目前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限制性因素入手逐一展开突破,保障技术可靠性,进而有效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另一方面,需注重应用场所的适宜性,确保能够满足该金融场景对区块链技术安全性、功能及性能的要求。需注意的是,并非全部金融业务都可运用区块链,应当依据实际业务特点选取适宜应用场景,应坚决杜绝盲目运用区块链的问题,确保将区块链引入金融领域后,能够相互适应。2.政府部门监管领域就政府部门监管领域而言,首先需进一步完善有关区块链金融监管业务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在应用及发展区块链技术的同时,谨防技术滥用,保障区块链金融的健康性、安全性与稳定性。另外,需以合理、有效及适度为第一准则,提升监管机构的工作规范性与合理性。需理性看待其创新及应用,意识到应用区块链技术并非改变了金融业务属性,应能够运用区块链技术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效率,不得任其肆意妄为,也不得采取“一刀切”政策。实际监管工作中需强调监管的灵活性,并避免创新失控、过度投资等问题。3.国家政策领域就国家政策领域而言,应当给予区块链底层技术研发与落实更高的扶持力度,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并打造出以区块链金融为核心的金融科技产业链,建设新的金融生态体系。首先,需对该技术的创新型发展给予大力扶持,集中精力培养出一批技术先进、应用范围广的龙头企业,并保障该类区块链金融企业对金融规律的熟悉度;其次,需给予相关科技企业更高培育支持力度,借助开设产业园区、拓宽融资渠道以及各项优化政策的出台来为其提供更为温润的发展环境,培育出一批拥有高创新力、高专业水平及优良发展潜力的小微企业;最后,需落实好人才培养工作,委托高校培养一批区块链金融领域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区块链金融的逐步发展中,金融领域的脆弱性及信任基础薄弱性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目前其技术尚不完善,仍处于发展及成熟过程中,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基于此,应当进一步推进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切实优化产业生态环境,促使区块链技术更规范、更安全地应用于金融领域。本文主要就区块链金融现阶段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展开了初步分析,并由多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丛鹏旭,曾剑秋.金融科技下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探究[J].金融科技时代,2022(3):51-55.
[2]李冰琨.区块链+存货质押的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研究[J].会计之友,2022(5):155-160.
[3]董春雨,李守伟,张瑞彬.基于知识图谱的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融合研究[J].财会月刊,2022(4):149-154.
[4]周钰博,杨海盟,肖翔.中国区块链金融应用进展及政策建议[J].金融科技时代,2021,29(10):30-34.
[5]蔡然.区块链金融的发展趋势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8(1):37-41.
关键词:金融科技;保险行业;互联网;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1)-0007-0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兴科技的高速发展,金融科技概念应运而生,成为继互联网金融之后金融行业发展的新风口,为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改造升级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金融科技的崛起是技术手段变革引发的金融创新,能够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减小金融交易中信息不对称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金融实现资金融通的本质作用。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业重要产业之一,在金融科技浪潮的推动下,正在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正处在变革的关键时期。
一、互联网技术给保险行业带来颠覆性的革命
作为互联网技术与保险行业有机结合的产物,互联网保险表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互联网技术正从渠道、产品、技术和理念四个方面改变着保险行业。
(一)“互联网渠道+保险”。保险公司借助互联网渠道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能够越过公司和人,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向不同地域的客户提品和服务,大幅减少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
(二)“互联网产品+保险”。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上网”时代进入“在线”时代,改变了社会公众的传统消费和支付习惯,网络消费、网络支付等行为中蕴含的风险能够派生出新的保险需求,为保险行业开辟出新市场和较大的产品创新空间。
(三)“互联网技术+保险”。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保险公司可以将保险服务“无缝式”嵌入互联网消费的购买、支付、物流等各环节,能够快速、便捷、低成本地满足客户高频化、碎片化的保险需求;互联网技术能够提升保险公司市场反应速度和能力,能够及时掌握保险行业发展新动向、挖掘潜在客户群体并随时采取适当的经营策略;互联网技术使保险公司核心运营流程和客户服务实现网络化和自助化,提高了保险公司业务效率、管理水平与客户满意度。
(四)“互联网理念+保险”。互联网的深入应用将进一步凸显“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原先以保险产品为主导的销售模式将逐渐转化为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销售模式,互联网使得客户不再被动接受保险公司推送的信息,客户需求成为新险种出现的源动力,其行为数据将成为保险产品设计和服务改善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推动保险行业全面升级改造
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更新迭代,大数据技术在保险行业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险行业天然具有大数据基因,其本质上就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预测来管理风险的行业。当前,大数据战略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我国大数据时代的全面来临,大数据技术将从经营理念、商业模式、产品设计、管理流程对保险行业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
(一)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成为构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数据就是核心资产,数据分析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保险公司能够通过数据处理、分析、整合、挖掘等技术获得价值信息。
(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深入运用,保险公司获取和深入挖掘数据的能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客户行为数据将逐步实现可获取、可分析、可预测,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直击客户“痛点”、实现精准营销将成为保险公司重塑营销体系的主攻方向。
(三)大数据技术将帮助保险公司进一步拓宽保险市场,使保险公司能不断提升风险定价与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将以前无法或难以有效管理的风险纳入保险公司能力范围。
(四)基于大数据技术,保险公司可以实时获得消费投保标的数据信息,不断创新风险管理技术,能够根据客户不同风险程度,提供个性化风险解决方案。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加强对业务风险的管理,提升反欺诈技术。
(五)大数据技术将渗透到保险公司经营的关键环节和流程,优化保险行业务系统、管理系统、信息系统、客服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企业管理和运营、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客户服务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云计算技术是推动保险行业创新发展的加速器
云计算技术是一种全新的计算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主机架构模式,实现了系统分层和分布式架构,即通过网络便捷、低成本、随时、按量付费访问定制化、共享化的资源池。云计算技术为保险行业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为保险公司产品创新、构筑新的利润增长点、提升经营效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云计算技术将助力保险公司业务创新。保险公司可以利用云计算技术,为企业量身打造“保险云”,在云端开发保险核心业务模块、财务模块、流程管理模块等,客户通过云端可以“一站式”完成投保、理赔等保险服务,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在非高峰时期,可以将保险核心业务模块、财务模块、流程管理模块等租借给其他保险公司使用,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云计算技术将为中小保险公司发展提供新机遇。保险公司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系统保养和维护、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专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成本效益比相对较低。借助云计算技术,中小保险公司可以租用通讯供应商、大型保险公司的设备,将节省大量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可以将资金更多用于渠道建设、产品研发、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方面。
(三)云计算技术将为保险公司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提供支持。在信息时代下,保险行业数据规模急剧扩大,保险公司时刻需要处理内外部的各种非结构化数据和信息。云计算的可扩展性可以为保险公司深入采集、存储、分析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并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充足的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大数据分析能力。
(四)云计算技术为打造“行业云”创造了可能,有利于促进整个保险行业加强信息共享。随着云计算技术出现和成熟,在省级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搭建全国保险行业信息共享平台成为了可能。未来,基于云计算技术,将各省信息共享平_整合起来,实现数据跨行业、跨部门共享,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保险公司服务水平,提高保险行业整体效率。
四、区块链技术给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区块链技术是一串使用密码学方法相关联产生的数据块,每一个数据块中包含了一次网络交易的信息,用以验证交易信息的有效性并生成下一个数据块。区块链技术在记录交易信息的同时,可以有效保护交易参与者的身份信息,并将交易信息盖上时间戳后在全网公开,同时发送给网络内的每一个节点,由所有节点共同验证形成“共识”,从而形成无须第三方介入的创新型信任机制。区块链技术的特点与互联网保险未来发展所关注的“互助保险、数据安全、信息公开透明、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客户体验”等要求存在很高的契合度。
(一)区块链分布式、去中心化的特点使“点对点”交易成为可能,有助于形成“去中心化(或中介化)”的自治型保险组织,提供了一种点对点之间的风险融资解决方案,为互联网微型互助保险创造了发展机遇。这种自治型保险组织可以通过预先设定的规则,在不需要第三方干预的情况下,让具有共同需求和面临同样风险的客户自行完成保险交易,通过预交风险损失补偿分摊金的方式直接、主动管理风险。
(二)区块链技术有利于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护。虽然全网每个节点都保存着每笔交易信息数据,但通过公钥和私钥的设置,每个节点在进行信息查询时,只能查询到交易数据,而个人信息则是隐匿的,保障了个人信息免于泄露,也能够使节点在完成交易的同时不受其他信息干扰。
(三)区块链使智能合约从虚拟转化为现实。比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储存一个到货延迟险,并借助互联网渠道与电商平台、物流平台相连接,获得购买信息、物流信息。交易完成并确认后,区块链会自动对购物交易进行记录,包括物品信息、发货信息和商家承诺到货时间等,一旦到货时间发生延误,智能合约就会被触发,对投保人进行支付理赔。由于此前交易信息已经被记录且在区块链上并形成“共识”,故而排除了个人主观判断因素,也不会存在信息伪造或篡改,一切都是在智能合约事先设定的程序下运行,即做到了自动和及时理赔,也避免了欺诈行为,还减少了理赔处理成本。
(四)区块链技术构筑的信任机制能进一步提升消费体验。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保险平台和客户之间打造一种全新的交互方式,向客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购买体验。客户购买保险服务后,全网所有节点都保存有购买行为的副本,购买行为在全网范围将被共同验证并形成共识,确保购买行为真实有效。
(五)区块链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互联网保险平台信息不对称风险。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互联网保险平台、客户、体检机构、医院等相关交易方共同验证的信任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保险生态圈。客户身体状况、职业信息、体检、医疗等相关信息和数据将被记录并在全网内实时广播,并得到相关交易方的共同验证,确保信息真实有效,从而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
(六)区块链技术能够进一步压缩互联网保险成本。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所有交易按照既定的规则执行,这对于定制化风险评估、缩短承保周期大有裨益。基于区块链的保险服务,投保、承保、理赔等环节基本可以不需要人为操作,能够有效避免欺诈等不诚信行为,压缩保险成本和互联网保险平台面临的风险,进一步释放保费空间。
(七)区块链技术能保证交易信息安全、真实可靠,提高了保单的可查询性。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记账的特点,使保单不仅是存储在“中心”机构(或中介)的服务器,还在全网所有的节点保存有交易副本,即使“中心”机构(或中介)存储系统受到黑客攻击或因操作失误等因素造成数据丢失,客户的保单依然可以通过区块链上其他节点的交易副本进行查询,提高了保单的可查询性。
五、物联网技术将颠覆保险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
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之后,物联网作为一项改变生活、生产、商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新兴科学技术,实现了由“人的互联”向“物的互联”的转变,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随着智能设备在家庭、企业、城市、国家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影响保险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
(一)可穿戴式设备的应用颠覆了健康保险的经营模式。近年来,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保险在我国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重视。但从总体规模上来看,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市场总体规模较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可穿戴式设备的出现和发展,将成为我健康保险市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1、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将创新健康管理模式。未来,随着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和普及,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现代医学科技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可穿戴式设备、呼叫中心、急救中心、医疗机构,可以构建一套集预防、监测、诊断、救助、康复指导于一体的远程健康救助服务系统,患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对自身健康状况的监测,减少去医院就医的次数;通过将健康数据上传到云端,形成电子健康档案,不仅可以将数据和分析结果直接提供给患者,也可以在获得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相关信息发送给医疗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实现“智能医疗”。
2、在健康保险领域,可穿戴式设备将成为数据采集的重要“入口”。按照程序设定的可穿戴式设备能够自动采集客户相应的健康数据,海量的数据积累将为挖掘客户保险需求、提供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健康保险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大数据基础。
3、可穿戴式设备的应用将实现健康保险的差异化定价。可穿戴式设备能够实时采集客户的健康状况、饮食状况、运动状况等信息并上传到云端,形成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实现客户健康状况的“数字化”,精准地评估客户的健康风险状况,并将风险状况作为保险产品定价的依据,有助于打破传统的健康保险产品定价模式。
4、可穿戴式设备将为风险减量管理手段提供依据。可穿戴式设备能够实现实时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示警提示等重要功能。一旦客户特定行为导致其身体健康指标出现异常时,可穿戴设备能及时向客户发出示警信息,对影响客户身体健康状况的特定行为进行纠正和干预,引导客户避免再次出现类似行为,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降低客户风险水平。
(二)车联网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与应用。车联网的概念来自于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车联网是由车辆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能够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之间的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车联网的应用不仅改变着传统的汽车行业,也将深刻影响保险行业,它将变革车险定价模式,全面促进保险行业风险管理与保险服务水平的提升。
1、车联网的应用将推动车险定价模式变革。车联网推动的定价模式变革包括数据基础的变革、定价依据的创新以及定价频率的提升等。基于车联网技术,车险产品将不再仅仅依靠少数几个数据来定价,而是在多维度、高精度的海量数据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精准定价;车险产品也将不再仅仅依靠历史数据定价,而是根据实时更新的数据定价;车险产品定价频率将改变过去以年为单位的计算模式,实现以日、甚至是以单次行程为单位的微分化定价模式。
2、车联网的应用将有利于保险公司进行风险减量管理。通过OBD设备可以实时采集车辆状况、行驶路段、驾驶里程、百公里内急加速/急刹车次数、行驶速度等数据,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掌握客户驾驶习惯,通过实时监控、报警提醒等功能,一旦客户发生危险驾驶行为,能够立即对其进行干预和纠正,并能够通过差异化费率引导客户安全驾驶。
3、车联网技术有助于降低减少保险欺诈风险。通过事故发生前的轨迹回放、数据分析,可重构、还原保险事故出险现场信息,从而改善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增强保险公司对保险欺诈的识别能力。
4、车联网技术将助力保险公司创新服务内涵。在传统的车险模式下,保险公司和客户之间是“弱联接”,只在购买车险产品、发生事故理赔时才发生“联接”,客户才有机会享受到保险公司提供的服务。一般而言,不发生事故或发生事故次数较少的优质客户反比经常出险、频繁理赔的客户享受的服务少。通过提供车联网及后续服务,保险公司将增加与客户的接触点和接触频率,形成两者之间的“强联接”关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向客户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提升客户体验,进而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磊,姚余栋.新金融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谭磊,陈刚.区块链2.0[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3]王和.大数据时代保险变革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4]徐明星,刘勇,段新星,郭大治.区块链――重塑经济与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5]赵大伟.互联网保险的九大发展趋势[J].清华金融评论,2016,(5):87-90。
关键词: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6)12-0039-04
随着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在以比特币等为代表的私人部门数字货币应用实践的推动下,数字货币体系正逐步从理论设想走向现实应用。各国中央银行、银行机构等也在积极研究和布局数字货币,如瑞银、毅联汇业等机构已开始联手研发“多功能结算货币”,用于未来银行间跨境支付和金融交易清算,并规划在2018年投入商用。数字货币的大规模应用将对现有金融体系造成较大影响,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金融创新的重要方向,对金融体系特别是支付体系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货币体系关键渠道支撑的支付体系,需要结合数字货币的架构和特点,对实施同步“数字化”变革的路径和措施进行提前谋划和研究。
一、数字货币应用实践模式选择
按照发行主体不同,数字货币可以分为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和商业机构发行的私人部门数字货币两种。当前业界主要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架构模式进行研究,相关方案主要包括:完全去中心化架构、中央银行独立发行管理架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制架构三类。综合考虑数字货币应用对已有金融体系架构形式和业务系统改造的影响等因素,本文认为数字货币的发行、流通、回笼宜沿袭现行实体货币发行的基本架构,即“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模式。在该模式下,央行负责数字货币发行与验证监测,商业银行从央行支取数字货币后,面向社会公众提供数字货币流通服务,并与央行共同组建数字货币记账中心,基于区块链技术分层记录维护数字货币账本。单位或个人用户在商业银行经实名身份认证后开立数字货币账户,使用数字货币账户储蓄数字货币,并可将数字货币提取至数字钱包。数字货币账户和数字钱包可通过移动终端上相关应用程序访问控制。
央行根据测算确定的数字货币发行量,生成数字货币基金,存放于央行数字货币发行库。商业银行在央行开立准备金账户,缴存数字货币准备金,并根据自身需求,向央行支取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从央行发行库发送到商业银行业务库。用户在商业银行开立数字货币银行账户后,可直接使用数字货币银行账户支付,也可从商业银行数字货币银行账户提取数字货币至数字钱包,使用数字钱包支付购买商品或服务。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在商业银行开立若干个数字货币账户,每个用户持有唯一的数字钱包,与其拥有的数字货币账户绑定。
该模式与现行实体货币管理要求的一致性较高,便于央行对实体货币和数字货币进行统一管理,而且数字货币提存和交易方式与实体货币具有一定相似性,易被社会公众接受。基于区块链分层存储交易账本,一方面缓解了商业银行节点计算和存储资源压力,避免央行节点单点故障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能同时获取所有的账户及交易信息,实现了用户隐私保护与账本公开透明需求的均衡。因此,“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元制架构对于降低货币“转型”成本、提高数字货币普及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可以认为是数字货币在我国应用的一条合理化路径。
二、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架构模式
货币体系与支付体系密切关联,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组织架构、运行模式、业务流程等应当与数字货币体系相适应、相协调。因此,数字货币大规模应用的实现,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有效模式,以保障在支付安全、效率、成本上满足数字货币发行、流通、调控、回笼等需要。
(一)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总体架构
支付业务的本质是支付指令信息传输和账户余额变动,因此,可以围绕支付指令信息的生成、传递和发挥作用来构建数字货币支付体系。而在支付体系架构设计中,“完全去中心化”、“高效率”和“安全性”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其中,“完全去中心化”是指支付体系中是否存在中心支付节点,且中心支付节点是否对信息数据具有唯一记录权,是否可以修改或否认所有记录的信息数据;“高效率”是指支付信息数据传递和确认过程所需时间;“安全性”是指参与的支付节点或主体是否可以否认其传递的信息数据。以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为例,其完全去中心化的设计模式存在区块容量受限、确认时间长、能量消耗大等缺点,难以满足在高峰值业务状态下的并发支付交易需求,即在实现完全去中心化和安全性要求的同时,难以实现对短时、高频支付交易的支撑。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数字货币支付指令信息传递必须对相关目标实施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制度安排,实现三个目标的适度均衡。从技术支撑来看,近年来,在区块链技术的演化上,除了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公有链技术外,针对如何实现“类中心化”,又衍生了联盟链技术和私有链技术。联盟链技术具备权限分级,只允许预设的支付节点进行记账,新加入的支付节点都需要申请和身份验证,这种区块链技术实质上是在确保安全和效率的基础上进行的“部分去中心化”或“多中心化”的妥协。而私有链技术的区块建立则掌握在一个实体手中,且账本的读取权限可以选择性开放,为了安全和效率已经演化为一种“中心化”技术模式。基于法定数字货币体系需要满足由中央银行垄断发行(在发行环节实行中心化)以及在流通过程中的多节点参与要求,可以选择联盟链作为其技术支撑方案。
因此,我们在构建数字货币支付体系时,可以考虑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总体框架下,通过运用联盟链等技术,搭建类中心化的架构,达到既提升交易效率、又满足法定货币发行流通要求的目标。即由中央银行或其授权的机构组织,采用“信任机制”方式达成共识,系统中设有中心化的授权节点,通过分节点对参与者身份进行识别,通过对参与节点赋予注册证书,由注册证书生成交易证书的方式确保对节点进行识别和隐私保护,更好地满足支付业务安全和性能需求。这一模式能够实现分布式的“类中心化”记账,平衡“去中心化”、“安全性”、“高效率”三个核心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与数字货币相适应的支付清算、非现金支付、支付业务与账户、发行流通等关键环节应用,支付体系架构三目标优化调整路径见图3。
(二)数字货币应用的关键环节
1. 数字货币支付清算系统。支付业务互联网化程度的持续提升,对系统处理容量和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集中式支付清算系统架构虽然能够基本满足高峰值业务规模情况下,对业务处理的一致性、稳定性与安全性要求,但也存在硬件投入成本高、扩展性较差等问题。在数字货币背景下,可以运用分布式账簿技术,兼顾去中心化和高效率的要求,建立由中央银行运行的总交易数据库和由各商业银行自行运行的二级交易数据库,每一笔支付交易创建和状态的修改首先在二级交易数据库中完成,产生的变更通过可靠数据复制中心复制到消费记录数据库和商户查询数据库。二级交易数据库定时将账簿更新数据上送至总交易数据库,或由总交易数据库定时访问各二级交易数据库更新数据,对于跨二级交易数据库的支付业务,则由总交易数据库轧差记录后返回各二级数据库更新数据,从而确保数字币的支付指令一经提交即具有最终性。
2. 数字货币支付。鉴于数字货币与实体货币的差异性较大,数字货币的应用将对现有非现金支付工具产生重大影响,部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业务处理模式将基于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实现大幅度调整与变革。数字货币钱包应用将对现行卡基支付工具形成替代效应,现有的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将被数字票据所取代。如借鉴现行电子票据模式中线上清算与备付金账户相挂钩的方式,可以将数字票据的网络节点与存有数字货币的备付金账户绑定,商业银行将兑换的数字货币存放在备付金账户中并实现在平台区块链中流通,在线完成票据业务各个流程。
3. 数字货币支付业务与账户。数字货币框架下的账户体系是自发性或自动性的记账体系,不再设置“记账中心”,而是基于密码学的公私钥体系,各账户间基于不需要信任协调的共识机制进行价值转移,将身份属性和账户属性进行绑定,按照基础协议,明确数字货币的身份属性、账户规范和记账规则,确保账户体系的一致性和不可更改性。数字货币支付业务账户不再是个人或单位的交易账户,而是数字化交易的主体和客体。具体来说,客户通过向认证中心提供本人所控制的公钥和身份证明材料申请身份认证,在交易时使用私钥进行签名,其他人可使用其公钥进行验证,交易信息在全系统内公开。数字货币支付业务账户的交易记录、账户余额、安全管理等突破了中心化模式,开户便捷性提升。同时,监管部门在开展监管业务时,可通过特定许可的方式访问相关账户身份信息,既实现了监管目标,又满足了对用户隐私的保护。
4. 数字货币发行流通。从数字货币发行回笼渠道来看,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依托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依据商业银行货币需求量,将商业银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兑换为等量数字货币,在账簿上同时实现中央银行发行基金数据库和商业银行业务货币数据库的等量一减一增;二是流通市场上的单位或个人用户持数字货币钱包,将账户余额兑换为数字货币(实体货币与数字货币并存阶段)或银行受交易对手委托将定额的结算款项转入客户数字货币钱包,在账簿上同时实现商业银行业务货币数据库与客户数字货币钱包的等量一减一增。在数字货币发行的底层技术上,采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将中央银行主导的关键节点加入到记账体系中来,通过使用有效加密算法确保交易信息不被篡改。
三、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构建路径
构建与数字货币相适应的支付体系,需要在法律制度和关键技术积累等方面提前着手,持续推进支付业务电子化进程,完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强化信息化监管能力建设,从而实现数字货币体系与支付体系的有机协同。
(一)探索建立与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相适应的监管制度框架
一是建立以《数字货币条例》为上位法依据,以《数字货币支付结算管理办法》、《数字货币支付系统管理办法》等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从法规制度层面禁止对数字货币支付实施诸如限定使用特定商业模式、收取附加费用或给予低优先等级等形式的歧视行为,并明确除因自身重大过失外,付款人使用数字货币支付承担的付款责任限定在一定额度。二是在业务规则层面,制定《数字货币支付业务会计核算手续》、《数字货币受理环境建设规划》等制度,为银行等相关参与机构办理数字货币支付业务、加快数字货币受理环境建设提供依据。三是数字货币支付体系对信息安全和金融安全的要求非常高,宜在技术层面出台与数字货币支付相关的业务系统及受理终端技术规范,鼓励优先应用国产密码算法和网络核心技术。四是合理明确法定数字货币与私人部门数字货币在支付业务应用上的界限。在保证法定数字货币占据社会资金结算、清算绝对主体地位的同时,对于私人部门数字货币在限定、小额支付领域的应用,宜实施包容监管的策略,避免采取过于严厉的监管使之转入地下运营,导致相关风险控制陷于被动。
(二)构建数字货币支付产业链主体合法权益保护机制
一是按照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的原则,探索建立数字货币支付业务风险防控体系,明确支付风险防控、客户权益保护、支付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切实保护各产业链主体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数字货币支付业务风险评估机制,由监管部门、支付清算自律组织或第三方独立机构对相关机构的数字货币支付业务风险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堵住风险漏洞,促进相关业务流程持续完善。三是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持续推进数字货币支付业务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广大单位和个人熟悉相关业务流程和安全使用知识,确保数字货币支付得到平稳有序应用。
(三)以“监管沙盒”方式推进数字货币支付体系建设
近年来,为规范和鼓励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纷纷推出“监管沙盒”①,开展金融创新产品测试并提供监督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帮助监管部门和消费者更好地识别和缓释风险。从业务归属来看,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支付属于金融科技范畴。因此,可以借鉴“监管沙盒”模式为数字货币支付服务提供限制性许可或“监管豁免”。具体来说,在遵循《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的前提下,设立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的“监管沙盒”,将数字货币支付基础设施及其参与者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运行风险、一般业务风险等纳入到数字货币支付体系监管框架下,在充分考虑适当风险缓释措施及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监测评估数字货币支付技术在金融基础设施应用上的有效性、安全性。允许相关机构在“监管沙盒”中突破现行监管规定开展业务创新,对相关技术标准、交易指令格式,以及涉及的支付活动实名要求所带来的身份认证和准入许可等进行检验,从而实现分步骤、隔离式地推进适用于数字货币支付的监管体系革新。
注:
①由英国首创,指从事金融创新的机构在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按特定简化的审批程序,提交申请并取得有限授权后,允许金融科技创新机构在适用范围内测试,监管机构会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并对情况进行评估,以判定是否给予正式的监管授权,在沙盒之外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范一飞.中国法定数字货币的理论依据和架构选择[J].中国金融,2016,(17).
[2]谢众.央行数字货币使用环境建设[J].中国金融,2016,(17).
2016年12月23日,在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上,赛迪智库了2017年智能技术的预测解读。
第一,人脑仿生取得重大突破。
人脑仿生主要有两个重要领域。一是再造人类大脑,即模拟人脑功能。通过研制人造神经元,将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并与其它脑细胞进行交流。二是建立脑机接口,即把机器与大脑进行连接。用特定设备读取大脑信号,并对机器进行操控。IBM是人脑仿生研究的主力军,它研制了第一个类脑芯片、类脑计算机和人造神经元。目前,我国中科院计算所也研制出类脑芯片――寒武纪。
第二,机器学习将在数据量大、需求迫切的领域深入应用。
大数据已成为决定机器学习质量高低的关键要素,可以说无数据不智能。现在机器学习已渗透进入医疗、金融、新闻等行业,这些行业的突出特点是数据规模大且痛点明显,亟须引入机器学习技术提升行业服务质量和精准度。例如,IBM公司的沃森医疗产品利用300多份医学期刊、200多种教科书,近1000万页文字,能够为肿瘤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今年8月,沃森医疗已进入中国21家医院。
第三,智能语音助手将成为自然语言理解发展的突破口。
自然语言理解能够教会机器如何听懂人类语言背后的意图。智能语音助手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它是人与机器交流的中间媒介,能够把人的需求与后台海量数据、物联网设备、社会人群连接在一起,覆盖面极广,渗透力极强。它就像人类的贴身管家,目前亚马逊Alexa、苹果Siri、微软小娜等是市场认可度较高的语音助手。智能语音助手在智能家居、辅助驾驶、个人助理等领域用途较多,帮助人们操控设备、获取信息。未来智能语音助手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而是成为所有平台、服务、数据的统一入口。
第四,机器视觉将向生产生活领域不断渗透。
机器视觉是人类视觉功能的外向延伸,是机器与环境交互的通道。机器视觉将在生产生活领域不断渗透。对深度学习算法的吸收融合,是机器视觉技术区别传统视像技术的最为关键的方面。除了无人驾驶汽车以外,无人值守装备将在未来进入规模应用阶段,无人机、无人船等将不断涌现,不断丰富社会创新产品的应用。
第五,AR将超越VR率先驶入快速发展车道。
VR和AR都需要构建虚拟数字图像,但是所构建数字图像的呈现位置有所区别。AR将数字图像直接呈现于物理环境中,而VR则将数字图像呈现在与物理环境完全脱离的虚拟空间中,用羰峭牙胗谖锢砘肪扯完全沉浸于虚拟空间中的。这也决定了VR和AR应用场景的不同。VR正朝偏静态、全沉浸的方向发展;而AR正向移动化、开放化、轻型化的方向发展。
在现有硬件技术条件下,由于AR技术能够与移动终端更好的融合,AR将在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硬件的配合下,不断丰富内容,超越VR,进入快速发展期。
第六,区块链是把底层数据按时间区块进行记录,并由分布式节点达成存储共识的技术。
区块链技术正在由若干领域初步应用期向若干领域深化应用期过渡,处于技术应用深化阶段,呈现平台化、开源化、融合化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开源化方面,谷歌公司利用开源平台思路,成功打造了安卓生态。开源可以最大化汇聚资源,对平台进行快速迭代更新。全球最大的区块链联盟R3,已开源其分布式公共账本Corda平台。
第七,数字孪生将打造居民生活的信息物理空间。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是一种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映射关系,在物理与数字两个空间同时记录个体全生命周期运行轨迹。该技术源起于航天飞行器健康维护与保障,然后,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仿真分析、产品定义、制造装配工艺、测量检验等模型的构建,并与数字化加工装配系统、数字测量检验系统、产品实物等建立虚实结合、及时响应的对应关系。未来,数字孪生将逐步向生活领域延伸,通过采集居民健康、教育、出行、娱乐、消费等领域的大数据,破除以往局限于单一领域的数据挖掘与智慧应用的孤岛,建立面向个人全生命周期的多领域融合、多维度展现、全综合分析的数字孪生体,通过对来自不同领域的大数据进行聚合学习,为个体生活工作提供更科学、更精准、更可靠的预测与指导。
第八,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