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16:17:3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重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注重绪论的讲授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推动学习的一种强劲的内部驱动力,学生对所学课程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其学习态度和兴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际上包含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得两门学科,即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2]。
绪论课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我们将食品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的概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发展简史及对未来的展望进行分别讲解。我们联系实际,除了教材中的内容,还查阅资料,讲授大量与人类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营养学和卫生学知识。如近些年被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的疯牛病、禽流感等食源性疾病的流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国内保健食品的混乱现状等等,以此来使学生了解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热情明显高涨。
改革教学手段
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手段,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有效地缩短了学习时间,增大了信息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授课内容更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会使师生之间失去互动性,使学生无法跟上讲课的进度,只能被动地接受授课内容,缺乏思维的过程。而传统的板书具有灵活性和及时性,好的板书设计能直观显示教学内容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把握,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3]。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穿插板书教学,有利于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
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为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减少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我们刻意将讲授的知识贯穿于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中,并引用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这一节内容时,除了讲授肉毒梭菌的病原性,还联系肉毒毒素的在美容医学上的广泛应用。这样,不但使授课更加生动,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讲授《食物中毒及其预防》这一章内容时与如何处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相结合。引导学生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调查前我们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如何开展现场调查?如何确定中毒食物的致病原因?”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行学习。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的开设主要分为三大部分:①综合性实验主要围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问题,我们开设膳食调查、食物中毒案例分析,这些实验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常用实验技能的培养,如食物中蛋白质、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分析和仪器分析技能;③结合具体实例对课程的重要理论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扎实掌握一些枯燥但具有很强理论性专业知识。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对实验课程往往重视不够,针对此现象我们力求在实验课中选择与现实生活非常接近的实验对象,如:在《食品中总氮的测定》这一实验中,我们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日常食用的牛奶、奶粉、黄豆、猪肉等食物作为检测对象。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强调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意义及实验课在以后工作实践中的作用,还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食品企业,让学生了解相关食品的加工工艺,实验教学直观化。给学生参与教研室科研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该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对于高素质、创新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我们应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条件下,以培养学生兴趣为重要指导原则,不断探索教与学中的新方法,建设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将对培养合格的预防医学毕业生和未来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小丽,葛秀涛,孙艳辉,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 滁州学院学报. 2011,13(2):127-128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27-02
作为食品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关乎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因此,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生热衷的专业之一[1]。《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一方面,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掌握营养学和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备从事食品营养所需的基本技能和解决食品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方法滞后,导致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较低,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2]。因此,该课程的发展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实用型人才,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将理论切实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加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一种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对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3]。
一、《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模式现状
近年来,尽管大多数院校开始重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实践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教学形式化。实践教学一般只用多媒体教学或简单的实验,导致实践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达不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效果[4]。另外,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也只是几个小时而已,大多简要参观而已,不能将所学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2.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目前,许多高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师资体制[5]。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并且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导致学生实践环节考核薄弱,实习组织管理水平和指导水平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6]。
3.实践课程过多依赖教师。对于实践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实验课程,大多采取课堂讲授、学生简单操作、总结实验结果,递交实验报告的模式,这种实验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多由实验员老师完成,因此,其最大弊端就是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7]。整个实验环节,学生动手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时间和人力的浪费,学生受益不大。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在取得了理论教学成绩的同时,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亦不可避免。如何根据社会对食品专业相关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特别是实践教学,进行有益的改进和创新,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构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实践教学模式
针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丰富实践教学的渠道,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探索并构建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式新体系。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授课老师需要针对现阶段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的发展,将新技术、新方法、新问题融入到已有的实验内容上,更新实验教材,调整实验教学内容[8]。授课过程中,结合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实验内容的讲授,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展示得直观形象[9-10]。在实验操作上,打破以往实验课程实验员老师准备实验的方式,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实验,操作实验,让学生多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11]。另外,实验过程中,授课老师积极推动“教”与“学”的互动,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勤于思考,形成良性循环。完善实验考核手段对于保障实验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过去以实验报告为主的实验考核方法,如果学生不参与实验,但通过抄袭他人报告也可以得到高分,因此,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12]。在今后的实验成绩考核中,可以将实验成绩分为课堂出勤、课上互动、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等几个部分,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特色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为突出《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这门课程的专业特色,在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时,考虑加入一些符合实践情况的教学内容,如膳食调查、特殊人群的膳食搭配、营养与慢性病等热点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13]。例如以社区、农村或大学校园为实践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膳食调查活动。通过膳食调查,使同学们了解膳食摄入情况,并给出了科学合理的指导和建议,同时开展营养与卫生知识的宣传,解答调查过程中提出的相关问题,强化对该课程的“消化吸收”能力。请企业家进学校做专题讲座。为了更好地接近实际生产,邀请企业高层对《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学习的同学做专题讲座,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对食品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学习好专业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另外,以此为契机,在完成相应的理论教学后,带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加深对所学课程内容的理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深化实习基地的建设。结合《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的特色优势,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以科研服务为基地建设合作的切入点,完善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院教学与基地实习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够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使实习基地从合作中受益,为学生实习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为稳定基地建设和改革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出新路子。
3.改革实习基地的教学模式。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学院制订实习教学内容,与校外基地共同参与实习教学过程,建立新型的实习基地教学模式。
根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采取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习教学方式,学院和校外基地共同制订实习教学内容,调整补充实纲来适应社会发展形式变化的需要。实习过程中可以选择相关生产车间进行实地参观实习,比如啤酒、软饮料、奶制品、肉制品及相关保健品生产厂等,以保证实习内容的适用性。实习参观过程中,以典型的加工工艺方法为主线,瞄着重点操作单元,掌握关键控制点,适当增设基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部分,使实习与生产相匹配。
4.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可以通过聘请企业的相关技术人才,为学生开展专业课的部分教学任务或专题讲座。鼓励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突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局限性,以理论教学+校内实验教学+校外基地实践共同指导为模式,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技能状态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打造学生成为基础知识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另外,在积极推行与校外基地合作的同时,挖掘与企业合作的潜力,发挥学校的优势,并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促进食品学科人才的培养和与社会经济发展接轨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永,韦娜.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778-779.
[2]刘,杨爱丽,王晶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教学改革[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0,8(4),32-34.
[3]范雪莹,滕春喜.学习新课程 优化课堂环境――浅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的重要性[J].教育科学,2008,(1):53.
[4]石亚中,伍亚华,钱时权.《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2,39(1):154-155.
[5]刘启玲.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心得[J].教学研究,2008,(1):19-20.
[6]李宁,张平安,赵秋艳,等.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学研究,2012,(8):38-39.
[7]张晓娜.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讲坛,2010,(19):557-558.
[8]赵秀娟,孙长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27(3):351-353.
[9]张绪梅,黄国伟,吴蕴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59-262.
[10]杨建军,陶秀娟,李国莉,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综合性实验平台模式建设的探索[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928-1930.
【关键词】综合性教学模式;食品营养与卫生;改革
0.引言
《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学科【1】。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涉及的范围也较广,其中包括食品加工与农业生产等环节,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从当前高职学院的教学来看,教师模式需要改变,其观念的改变的是最关键的,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本文主要对综合性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的简介
营养状况的质量关系到广大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对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有责重要作用,对一个民族人口素质有着很大关联【2】。根据调查得知,我国有1/4的青少年出现营养失衡的现象,这对我国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因此,食品营养与安全十分重要。
本课程主要有两个学科,分别为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它主要是研究居民的膳食营养与安全,运用现代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知识对食品的营养与安全进行研究,以保证食品的健康与安全,避免出现营养不良、食物中毒等现象。在教学中,教学模式是最为重要的内容,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综合性教学模式主要以学生为中心,将这个应用于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中有着很好的效果。其中,通过案例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将来从事食品生产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综合性教学模式在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通过综合性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中在互动教学中,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食品营养与卫生的知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使理论知识与实践形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下主要对综合性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
2.1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展学生知识面
对于教材中出现重复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增加或删减,最终达到突出重点知识【3】。由于该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教师需要联系实际生活以及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新增内容,达到开拓学生的知识面的目的。比如,《食品安全与卫生》课程之间就已经开设了相关的《食品化学》等学科,其中出现重复内容,教师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对于重复的内容可以不讲,将营养价值评价、食物来源等内容重点讲解。
2.2综合性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只负责接受知识,学生通常提不起兴趣,同时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应用综合性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以上的问题,其中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与掌握知识,一方面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3综合性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食品营养与卫生教学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学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利用综合性教学实践,不仅仅只局限于课本中的内容,学生将掌握教学的基本知识后,进行实践操作,才能达到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的学以致用。学生可以自行进行食品的营养搭配,调解自己的饮食健康。
2.4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过于重视考试内容,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以自身为中心,一味的以教材内容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本课程主要是使学生掌握食品营养学、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并熟练其实际的应用,为将来从事食品产业的工作奠定基石,为适应社会的需要打下牢固的基础。课程需要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联系实际进行应用。因此,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外,还需掌握食品的营养价值与科学的食品加工,视频的污染与食物中毒等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练习实际生活,对学生的熟练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中使用问题式的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这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有着很大的优势。就考试而言,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很大提升。
3.结语
总而言之,《食品营养与卫生》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关系到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关系到一个民族人口素质。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将综合性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教学质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式,才能教学有更多的突破。
【参考文献】
[1]赵D,赵伟明,陶秀娟,任彬彬,范彦娜,蔡慧珍,杨建军.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应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5,v.33;No.41504:86-87.
[2]李斌,王冬梅,许彬,李杰.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食品营养与卫生》的教学改革[J]. 科技创新导报,2015,v.12;No.
34016:168-169.
首先要使临床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并明确预防医学教学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意义所在,思想是指导行动的风向标,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后,学生自然就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学习,因此需要通过采用适当的导入法对其进行动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经过多年对非预防医学生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临床医学生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对提高其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临床课教材只从临床的观念侧重对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其他涉及预防医学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将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即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两大工具(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而在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与预防医学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导以及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行膳食治疗与食谱设计;对于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治疗及处理,也需要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常识才会及时地对防疫部门进行汇报,从而控制病例进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进行常见或是疑难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时,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识,就会对病人的职业史进行详细地询问,从而减少误诊;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现,又涉及环境卫生学的知识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在临床讲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遇到。尤其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发现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明确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临床医学一般只谈个体,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而预防医学则研究群体,即疾病谱、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可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都有较大帮助。例如,一个以主诉为咳嗽、咳痰、胸闷的病人入院后经胸部X线初步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但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并不支持结核诊断,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发现该患者曾参加过小煤窑的开采,患者描述当时开采时灰尘极大,非湿式作业又无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乡也有类似的症状,经诊断为煤工尘肺,该病为法定职业病。为此,对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了许多非法经营的小煤窑,而发现这一重大事件的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当临床医生变换从预防医学角度看问题时,不仅能较为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成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线发现者,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线的临床医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3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目前培养的临床医生,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而适应基层的需求主要是全科医生。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更是需要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所存在的预防与临床医学相脱节的现象,应建立预防医学的新理论体系,对医学生进行宏观指导。该理论体系包括:预防医学贯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三级预防的概念、全科医学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可行性、医学模式转变理论与健康观、整体医学的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如:很多山区和农村常见营养缺乏症;卫生环境差导致的传染病盛行;有些地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地方病。高级社区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导致某些疾病的高发,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肿瘤将成为主要卫生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作为一名实用性人才,防治应该是一体的,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防治的辨证关系,防为本、治为标,防治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预防医学教育不仅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培养科研思维
医学论文的经常性阅读与写作,对提高医学业务水平有较大帮助,一些科研论文中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判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知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两大学科: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是进行临床科研的有力工具,包括如何进行医学科研的课题设计、资料的分析等。不仅如此,预防医学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使之不受一些虚假宣传广告等伪科学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较大的帮助。
一、合理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烹饪营养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知识、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烹饪加工对原料的影响、合理烹饪及烹饪营养与健康等知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虽然对烹饪专业是必需的,但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这些内容与食品化学、生理学、食品商品学、食品分析及其他诸多学科知识密切相关,而学生在学习营养学之前,并没有相关学科知识就开始进行营养素知识的学习,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起来有点难度,影响学习兴趣。笔者认为,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知识,先学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自己食物选择的倾向来理解和学习这部分内容,为营养素知识的全面掌握打下基础,由此引入不同人群营养学的知识,就比较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了。其次,要注重基础理论与烹饪实践相结合,充实教学内容。烹饪加工对原料的影响及合理烹饪等营养知识属于应用营养学范畴,也是该课程的主要难点所在。其内容涉及到很多食品化学知识。例如,讲到六大营养素发生的各种变化名称时,学生经常云里雾里、无从理解,而这部分内容与烹饪实践操作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循序渐进,适当补充相关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并补充分析饮食业由烹饪操作不当引起的营养素不a良变化的种种情况。这样,不仅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脱离实际,让学生真正领会所学营养知识并指导应用于烹饪实践。
二、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导致教师和学生间成为传授与接受的教学关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把教授与引导相结合,实施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变灌输为启发,变督促为引导,采用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好《烹饪营养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逐渐放弃教学中主角的位置,避免“满堂灌”,避免过分细致详尽地讲解教材中的内容,而应在阐述重点内容的基础上,设问激疑,培养学生逐步依靠自己积极思考和汲取书本知识,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吸取知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养学教材中的内容多以描述性为主,随着课程的不断推进,《烹饪营养学》教学过程开始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具有真实的情景呈现、生动的动画演示及逼真的音响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非常有效的手段。它可以使学生有效利用形象思维,更轻松地理解所学内容,还可以通过现场录像展现烹饪操作不当引起的营养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多媒体教学容易淡化学科的个性,很多情况下更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灵活性比较差。如果能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同时,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充分利用板书教学,加深其记忆,可以更好地增强课堂的灵活性、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考试方法应综合评价教学质量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质量重要的反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在以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旨的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目前,对学生平时的考核多注重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阶段性考核,为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可变换多种方式来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情况,增加口试、做课程论文或采用无标准答案方式出题考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考核结果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课程总成绩,将更客观地综合评价教学效果与质量。
运动营养课程教学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教学的融入点
运动营养学课程以西方营养学基本知识为基础,以营养与运动两大健康要素为中心,在介绍营养素、食物营养价值和食品卫生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不同人群进行体育运动时的营养需要特点及其营养补充的要求。[5]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我国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生产活动、丰富文化生活需要和在于自然作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是结合积极性和娱乐性的一种独特的体育运动,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种特点鲜明的强身健体与养生方式,例如现在广为流传的“导引”、“太极”等。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健身与养生的内涵与现代的运动营养学所倡导的科学健康膳食及营养的合理补充有着巨大的融合之处,也是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点把握的内容。
营养素融入阴阳学说营养素完全是西方营养学及医学发展的产物,以具体的化学名称与物质结构来说明各种化合物被摄入人体后的功效。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中的核心理论“阴阳学说”却以哲学思想的“辩证理论”来解释人体的和谐与稳定。两者看似毫无关联的理论结构在最终追求的目的性“健康”方面有着中西文化的交融。民族传统体育强调的“强身健体,益寿延年”养生观点的哲学思想其实蕴含着体内物质的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各种营养素具有鲜明的营养价值与功能,可以用来解释“阴阳平衡”所带来的健康原因。在介绍食物营养价值时,可以增加传统与现代养生食品的理念与组成,尤其对药膳的介绍。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法与营养补充营养物质的合理补充是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措施。民族传统体育中太极、导引、吐纳、八锦缎、五禽戏等运动项目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早已传播世界各地。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时,增加营养物质的补充,将会有利于运动的开展以及增加运动的效果。民族传统特色的营养配餐不仅能够起到增效的作用,同时也赋予民族养生文化的新内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增加传统养生饮食配餐研制的教学内容介绍,来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在介绍经典运动营养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图表、知识链接、附表等通俗易懂的形式重点突出民族传统体育营养补充的方式方法与营养配餐等可操作性内容,增加的运动营养学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运动营养课程改革的建议与思考
运动营养学知识与民族传统体育的结合任重道远,但将中西方文化融合于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更有利于民族养生之道的传播。
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材知识的民族性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发掘与强身健体有关的养生之道,挖掘其中的营养学理论,丰富运动营养教材的知识体系。针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应形成独特的运动营养学教材,将民族文化内涵深入其中,争取对各种项目都能有科学合理的营养学知识支撑,都能找到现象的科学解析。
师生共同参与运动营养课程教学建设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应提前将学生的兴趣点纳入到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中。让学生参与课程知识体系设置,合理的安排经典理论与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潮流。让学生留意课程中所涉及到的知识,以潜移默化影响其注意力,使其有意识的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针对学生的运动专项,任课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要求,尤其对指导运动实践的营养学知识要求,以便教研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主动、不断的征求学生对课程的要求,如:知识宽度,难度等。教师应及时根据学生提出的合理化要求,改变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专项训练运动营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是运动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烹饪学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且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为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相关知识并运用于指导实际体育训练,必须以学生日常营养需求与训练实际相结合,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养生案例式教学为主,围绕案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应尝试让学生主动分析自己所接触的膳食与营养品,运动训练营养补充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便学生主动将知识融会贯通。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认知技能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能力的培养,而能力培养的根本是思维能力的训练。随着科技不断的发展,很多前沿知识都体现在学科的交叉,运动营养学也不例外,多学科的融合使其发展更为迅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须不断的把握当今生物与医学领域动态,了解运动营养学发展前沿,将交叉点分析给学生,让学生明晰知识融合利用的原理,在学习营养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创新思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切认知技能掌握的基础。认知技能是习得规则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6]使学生掌握运动营养学知识外,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指导大众在进行民族体育项目科学健身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养生营养补充,指导运动员合理的使用营养补剂延缓运动疲劳的发生。
重建师生关系,开展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对话哲学,主题教学理论等基础上的新兴教学模式,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7]对话教学的核心就是:教与学的交往,有效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也真正体现了教育以人文本的理念。对话的开展能有效解决学生的思维困惑,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同时对任课教师也是一种提高、一种督促,更是一种引导。同时该模式的应用也展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时代精神,也是教师民主、宽容、理解情怀的表达。
近日,一则“千余吨转基因菜籽油流入中储粮总公司的国储库”的消息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报道中没有明说转基因菜籽油不安全,但是在当前质疑和反对转基因的舆论中,无疑增加了一般消费者对转基因菜籽油安全性的担心。随即,罗云波教授和时雨的署名文章清楚和科学地阐述了国储库将进口(转基因)菜籽油与国产(非转基因)菜籽油混在一起这一错误行为的性质是“假冒、不伪劣”,不涉及对消费者健康的安全问题。
当下,关于转基因的话题搅得人们懵懵懂懂,不知所措。那么,转基因的含义是什么,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有哪些差异性,转基因食
品的利和弊将对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国际上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和管理等等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和疑虑的问题。
当转基因再次敲醒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神经,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和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这一新生事物呢?本刊特意邀请四川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吕晓华教授,就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性评价
以及管理方面的问题,用科学数据和专家观点进行客观分析和阐述,为我们揭开转基因食品的另一面。
转基因食品的特性
《养生杂志》:多年来,转基因食品已渗入经济作物的方方面面,不管人们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接受还是不接受,每天都会不经意地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那么,转基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我们不知晓的特性?
吕晓华:转基因食品是指那些转入由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细胞中提出的基因而获得良好特性的生物制成的食品。这些转基因生物制成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食品)或基因修饰食品。其中,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用的基因称为目的基因;所用载体基因称为标志基因;接受基因的作物称为亲本作物。
目前研究开发的转基因生物主要是转基因作物,如大豆、烟草、棉花、番茄、甜椒、水稻、玉米等。
转基因食品具有高产、生长期短、能抗病虫害、便于储存运输、改善营养成分、品质、以及去毒等特性。食品作物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强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少其对除草剂和杀虫剂等农药的需要,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将转基因技术用于农业可以不断增加粮食和其他食品作物的产量,以满足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
《养生杂志》:你曾在美国工作和学习一段时间,那么,美国民众对待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如何?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普及吗?
吕晓华:据报道,199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780万公顷,其中加拿大、美国种植面积高达233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的84%。1999年全球播种的转基因抗虫玉米种量达到了1/3,2010年全球转基因种子销售额达到300亿美元。早在1999年,美国的玉米和大豆有50%采用转基因种子,也就是早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美国已经开始生产含高胡萝卜素的胡萝卜和含高番茄红素的抗癌西红柿。用西红柿、南瓜、酵母、土豆、玉米、大豆等转基因作物的原料制成的食品已经在美国的超市出售了。
《养生杂志》:中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把转基因引进到农业经济作物中的呢?
吕晓华:转基因技术应用试验进入我国也有相当长的时间。1991年开始,转基因抗虫棉研究已经推广1000万亩,这是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一年可减少杀虫剂用量5000吨以上。北京大学开发出转基因植物20多种,已进入大田实验6种,商品化许可的3种。在国内,其他转基因水稻、蔬菜应用研究亦取得了可喜成绩。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养生杂志》:虽然有不少专家力挺转基因食品的科学和安全,但目前为止,世界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尚未达成一致的科学共识。尤其在国内,公共对于转基因食品普遍持怀疑态度。那么,作为普通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了解转基因食品?
吕晓华: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几个安全性问题。
第一,标志基因传递。转基因食品中新基因或活的微生物标志基因是否会传递给人或家畜的肠道微生物,危害人或家畜的健康。如果转基因食品作物中的抗生素抗性标志基因,通过转基因食品传递给人畜肠道微生物,并在其中表达使之转变为抗药菌株获得抗药性,这就有可能影响人畜口服抗生素的药效。
与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编码相同的标志基因,不应用于转基因食品,从有这种标志基因微生物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应该检查有无活的细菌和抗性编码的遗传物质,以及能否在人肠道中定值。本身是活菌或活菌的转基因食品需要保证菌株的纯净未发生突变。
第二,潜在致敏性。大多数转基因食品植物中都引入一种或几种蛋白质,有的不是人类食物的成分,这种异种蛋白质可能引起食物过敏。
第三,影响人肠道微生物生态环境。转基因食品中的标志基因有可能传递给人肠道正常微生物群,引起菌群谱和数量变化,菌群失调影响人的正常消化功能。
第四,使食品营养成分发生变化。转基因食品营养成分的变化幅度较大,可能对人群膳食营养发生影响。
第五,天然毒素。芥酸、番茄毒素、棉酚、龙葵素、酪胺、组胺等天然毒素在转基因食品中含量偏高。
第六,重金属。由于新基因产物可能产生代谢的干扰,故转基因食品中重金属含量改变亦应考虑。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养生杂志》: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有哪些方面的安全性评价?
吕晓华:由于转基因食品差异较大,传统安全性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各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程序正在探索和建立的过程中。
1990年FAO/WHO首先提出比较法,即把转基因食品作物与相应的亲本作物进行比较来评价转基因食品的相对安全性。
1993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生物技术安全性专家组提出实际等同性概念。即一个转基因食品经化学鉴定与其亲本作物“实际等同”就被认为无新的健康危险性,不再进行膳食摄入量,以及营养学和毒理学评价。
1996年国际生命科学会(ILSI)欧洲分会提出等同性和相似性定标法将转基因食品分为三类。
第一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照食品或原料实际等同。生物的每个代谢物清楚,人摄入量与相似传统食品相差不大,全部DNA来自亲本生物,基因水平与亲本相同。这类转基因食品不需更深入的资料即可做出安全性评价。如Zeneea公司制成的转基因番茄酱与对照番茄酱36个化学指标分析结果与对照比较相关水平达到98.9%,且不含基因产物,故可评为“实际等同”。
第二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对照食品和原料十分相似,但某些性质有差别。具有或没有某种新的成分或性质,对新食品中新成分要重点进行安全性评价。
第三类:这类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既不等同也不类似,这类转基因食品和转基因食品原料需作深入安全性评价。
《养生杂志》:请给我们讲解一下转基因的“实质等同性原则”的安全性评价?
吕晓华:2000年FAO/WHO联合专家委员会,就生物技术食品问题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总结1996年以来的工作,讨论是否可以根据新的科学信息建立新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方法,根据新的科学研究评价“实质等同性原则”概念的科学性、应用性和局限性。
会议认为“实质等同性原则”方法是安全性评价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但不是安全性评价的全部内容。因为实质等同性不能给危险性定性,因而只能是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
会议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比较结果,如果出于食品本身的性质所得到的数据不足以充分支持安全性评价,就需要进行动物实验,尤其是主要食品之一的食品,没有食用史的食品,基因修饰而改变代谢方式的食品。如果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相比较出现一个或几个新基因及产物,并可能将其分离出来。则可按食品添加剂试验方法进行毒理学实验。但必须保证所试验物品在化学功能上与转基因食品中得来的一致。对长期食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时应作毒理学实验,90d动物喂养试验是最低要求,是否做其它毒理学实验,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养生杂志》:那么,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有怎样的管理办法?
吕晓华: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初步制定有转基因食品的法规,通过一定程序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审批。
早在1990年FDA就证实通过转基因微生物生产的凝乳酶是安全的,这种酶作为添加剂用于乳制品生产。1992年FDA制定出管理新育种技术(如DNA重组技术)开发的新品种作物制成的食品及动物饲料法规大纲。1995年巴西成立了国家技术安全委员会(CTNBIO)制定了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法律条文。
1997年FDA颁布“新植物来源食品咨询程序指南”中要求开发转基因食品的单位向FDA提交安全性评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转基因食品名称、用途和目的、来源、特性、标志基因功能,基因表达产物特性与功能,及表达产物在作物食品中的含量,表达产物致敏性及毒性,安全食用的依据,转基因食品与亲本作物食品中的营养素及天然毒素的比较,有关安全性和营养评价的其他资料。
1997年底FDA已完成玉米、番茄、黄瓜、木瓜、棉花、油菜、黄豆、菊苣、水稻等40多种转基因食品的咨询工作。这标志着基因种类计有抗生素抗性基因、除草剂耐受基因、金属代谢基因、氨基酸代谢基因、影响植物激素代谢基因,其中,抗生素抗性基因应用最广泛。
《养生杂志》: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管理和调控的呢?
吕晓华:1993年12月科技部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主要从技术角度对转基因生物进行宏观调控。1996年7月农业部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从保护我国农业遗传资源,农业生物工程产业和农业生产安全角度对转基因作物的实验研究,中间实验,环境释入或商业化生产进行管理。2000年7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转基因植物作了规定如: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应该进行安全性评价,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性控制措施,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的必须用明显方字标注,并应提示使用的安全控制措施。
2001年5月22日国务院公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7日农业部公布三个配套细则:《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志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许可管理办法》,从实验研究、中间试验、环境释入、商业化生产等进行全面管理。
我国卫生部2002年制订《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和营养质量评价采用危阶性评价,实质等同,个案处理原则。卫生部设立转基因食品专家委员会,负责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的评价工作,委员会由食品安全、营养和基因工程等方面专家组成。并认定具备条件的检验机构承担对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性与营养质量评价验证工作。并规定了标志及监督办法,该办法已于2002年7月1日施行。
关键词:系列化教材;教材策划;教材建设
自“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实施以来,出版社对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教材出版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系列化组织形式得到迅速发展,系列策划、整体策划逐渐成为教材策划的主体形式。毋庸讳言,目前部分出版社采用的系列化教材策划出版形式多停留在表面上,系列化建设的深层次内涵并未真正落实。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教材系列化策划的确定形式尚无定论,或者说无须定论,各社可根据自身的认识、特点和实际需要摸索各自的方式。但是,对教材系列化策划的深层次认识却是实现其策划目的的基本要求。中国农业人学出版社在2000年开始尝试以食品专业为主,采取系列教材的模式,组织建设了一套涉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在内的15种教材。2002年左右该系列化教材出版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修订再版,同时农大社还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专业的普遍增设,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的修订与“食品安全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合并统筹,组织建设了包括36种主干课程教材在内的“大食品”专业系列教材,赢得了大多数高校的积极响应。目前多数教材已经出版,反响较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食品专业系列教材策划是基于以下四方面开展的。
一、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出发,策划系列教材
系列化教材策划应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出发,站在专业全局的高度整体规划;要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分析,根据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点地选择、构建拟建设的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示,其食品及相关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食品贮运、加工相关专业技能,能够在食品及相关行业从事产品开发、品质控制、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他有关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基本类似。针对以上要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会同专家将课程按照化学与微生物学基础类、储藏加工等工程类、品质控制类和医学基础类等四类课程确定了四大模块组织教材。化学与微生物学基础类模块确定了《食品化学》《食品化学与分析综合实验》《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发酵工程学》《食品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等教材;储藏加工等工程类模块确定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粮油加工学》《饮料工艺学》《畜产食品加工学》《农副产品综合利用》《食品工艺学导论》《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包装学》《食品储运》等教材;品质控制类模块确定了《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教材;医学基础类确定了《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免疫学》等教材。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中关于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以及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能力要求,增加确定了《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检测》等教材。
从学科专业的高度,从学生培养目标分析课程设置,分类整合相关课程教材,有利于避免从课程本身寻找课程教材孤立的、分散的教材建设的弊端,实现系列教材选题策划“系列关联、重点突出”的效果。
二、将模块组合作为系列教材统筹和课程教材内容分解的中间衔接环节
在对专业整体方案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进行有机的模块组合,既有利于系列教材的整体统筹建设,也有利于既定单本内容的组织和确定。同时模块组合也为教材编写时的领导与分工奠定了基础。系列教材规模越大,模块组合的作用越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在运行食品系列教材时,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和食品安全专业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整体规划、整体分析,人员统一组织。将两个专业的课程教材作为一个系统,避免了由于这两个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要求的趋同而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专业各自保有自身特色和教学要求的独立性。通过编写人员的具体研讨,使教材与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化学与微生物学类、储藏加工等工程类、品质控制类和医学基础类四类课程组成的四大模块基础上,农大社组成了四大类课程教材编写组。编写组人员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手,系统分析模块内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分解学科,细化课程与教材内容,使其在有限的学时和教材容量内发挥每门课程和教材的最大效力。此种方法较好地避免了单本教材运作时或内容过多、或内容过少,定位不一的弊端。模块内课程与教材衔接密切,重点突出,任务明确。通过参与教材编写老师的系统研讨,对课程及教材内容达成共识,继而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成为系列教材建设的质量保障防线
教材建设应有依据、有依靠、有定位、有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整体着眼,确定系列化教材整体架构和内容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细化各单本教材内容和要求,继而落实编写任务,需要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从而为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质量提供保障。在系列教材建设中,每位编写人员应有高度的组织意识和责任感。虽然编写组是临时性组织,但每位编者都应有较强的“服从整体、服从大局”的观念;需要能够坚决服从整体的统一要求,无论自身负责的编写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要严格符合整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列化教材整体质量的基本要求。农大社运作食品系列教材首先成立了由权威专家组成的编审指导委员会,并由编审指导委员会制定统一的系列教材规划与要求,同时确定了四大类课程组合、相应教材以及其编写组负责人。各编写组根据编审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规划和要求,确定组内模块各教材的内容范围和编写要求。各教材主编编制编写大纲,交各组负责人初审。初审通过后,交编审指导委员会审定。编审指导委员会召开编写大纲审定会,每种教材主编接受编审指导委员会专家的审定和答辩。答辩通过后进入编写分工及编写工作环节。这样的运作程序使系列教材的整体性得到保障,使系列教材建设质量的保障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四、系列教材策划的整体运行与发行工作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