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7 14:47: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免疫学的进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已成为治疗多种血液病、某些恶性实体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重症免疫缺陷等疾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骨髓、外周血和脐血是造血干细胞的三大来源。但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受HLA匹配供者来源的限制,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又受到干细胞体外净化等问题的困扰,而脐血造血干细胞因其广泛的来源、较强的增殖分化能力及较弱的免疫原性而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应用已证实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重建或改善骨髓造血功能有良好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1]。脐血单个核细胞(CBMNC)是脐血移植的有效成分,因此,本文拟就CBMNC的免疫学特点作一综述。
1 脐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的免疫学特性
HSPC是一类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特征的原始细胞,目前尚无直接检测HSPC的方法。CD34被公认为是骨髓、外周血以及脐血的HSPC的表面标志。文献报道,脐血中CD34+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2%,与成人骨髓相当(2.1%),高于外周血(0.5%)[2]。近年来,应用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技术研究发现,体内长期植活细胞仅为表达CD34+CD38-OR-Thy-的细胞群,因此检测CD34+CD38-细胞标志,可间接估计HSPC含量。
脐血CD34+细胞亚群分析显示,脐血造血干细胞中的CD34+CD38-细胞的百分比明显高于外周血和骨髓,提示脐血造血干细胞中含有较多更为原始的造血细胞。
体外细胞培养方法测定脐血中HSPC,结果显示,脐血除了含有粒单集落形成单位(CFUGM)外,还含有爆式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淋巴系集落形成单位(CFUL)、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CFUMeg)和混合集落形成单位(CFUMix)。单位数量脐血中CFUGM的含量高于动员后的外周血12~16倍,相当于或超过骨髓;脐血中的BFUE、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的数量也高于成人外周血及骨髓。另外,脐血样本形成的集落也比骨髓形成的集落大,显示脐血CD34+CD38-细胞群克隆形成能力较成人外周血及骨髓强。
研究发现,尽管脐血中HLADR+和HLADR-两群细胞有97%的细胞处于G0或G1期,但两群细胞增殖很快,经含细胞因子液体培养36 h后仅有50%的细胞处于G0或G1期,而骨髓中80%HLADR+细胞和90%HLADR-细胞处于G0或G1期,经36 h培养后仍有80%处于G0或G1期。表明脐血中CD34+CD38-细胞对集落生长刺激因子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细胞生长周期更短。
端粒是在所有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富含G′C的重复DNA序列,在细胞分裂期间端粒重复序列的丢失被认为可能是细胞衰老的机制。应用DNA印迹法、荧光原位杂交法研究发现,脐血干细胞的端粒平均长度明显较骨髓干细胞的端粒长。另外,脐血HSPC的端粒酶活性高于骨髓及外周血HSPC,脐血HSPC低表达甚或不表达细胞凋亡配基CD95/Fas,因此脐血的造血增殖潜能要高于骨髓,其移植存活期比骨髓更长、更稳定。
2 脐血T淋巴细胞的免疫学特性
脐血T淋巴细胞在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移植物抗白血病(GVL)和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脐血T淋巴细胞在表型、功能、免疫效应分子及许多膜受体的表达等方面,与成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存在许多差异。脐血成熟T细胞数量不足,T细胞表面抗原标记和T细胞亚群发育不成熟,且呈异质性[3]。
脐血CD4+、CD8+、CD3+淋巴细胞绝对数量低于成人外周血,而CD4+/CD8+比值较外周血高,CD8+T细胞数低于外周血。体外去除CD8+T细胞,定量输入CD4+T细胞的供体淋巴细胞能够有效地介导针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GVL,使BMT后复发的病人达到再次诱导缓解的效果,而GVHD的发生率较低[4]。这提示CD8+T细胞在介导人类GVHD中最为重要,而CD4+T细胞则可能有GVL效应。所以脐血CD8+T细胞数较低可能是脐血移植后GVHD发生率低、程度轻的原因之一。
CD45RA+T细胞是未经抗原刺激的原始T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记忆性细胞,即CD45RO+T细胞。文献报道脐血中以CD45RA+T细胞为主,而CD45RO+T细胞显著低下。CD45RA+T细胞没有辅助功能,主要起免疫抑制作用。致使脐血移植后GVHD发生率低,但同时有可能降低GVL。
CD26是T细胞的活化抗原,现已知脐血中以CD26+CD45RA+T细胞为主(超过88%),而CD26+CD45RO+T细胞不到2%,成人外周血中CD26+CD45RA+T细胞占34%,而CD26+CD45RO+T细胞占48%。SEIJI等[5]的研究表明,CD26与CD45RA的共调节可能导致脐血T细胞通过CD26的活化能力下降。
脐血T细胞与成人外周血T细胞免疫功能相差很大。脐血中的T淋巴细胞受1次、2次和3次异体抗原刺激后,相应的细胞毒活性比成人T细胞活性低,并且越来越低,而成人T细胞则逐渐增高。在最初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脐血和成人T细胞均能产生很强的增殖反应,受第2次刺激后,脐血T细胞出现无反应状态,其增殖反应、细胞毒效应均较成人外周血T细胞弱,而活化诱导的细胞凋亡反应较强[6],提示脐血中T细胞对于异体抗原能产生耐受性。
与成人T细胞相比,脐血T细胞受刺激后分泌更高水平的IL10,但是分泌较低水平的许多其他细胞因子,包括IL2、IL4、IL8、IFNγ、TGFβ和TNFα[7]。脐血IL2、IL4、IL8和IFNγ等细胞因子含量较低,提示脐血中幼稚、未分化成熟的免疫细胞不能产生足量的细胞因子。脐血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群主要为CD4+CD45RA+,而外周血则为CD4+CD45RO+和CD8+CD45RO+细胞群。实验表明,脐血T细胞对细胞因子或化学因子刺激应答反应较迟钝,且分泌细胞因子的能力较成人外周血明显低下。这主要是脐血T细胞的蛋白合成能力、细胞因子mRNA丰度以及转录速度较成人T细胞低。脐血T细胞其他免疫效应分子含量亦与外周血T细胞不同,穿孔素是细胞毒性T细胞发挥细胞毒作用的重要效应分子,文献报道脐血T淋巴细胞穿孔素的含量与成人外周血T细胞相比显著下降。
SATO等[8]研究结果表明,脐血T细胞和成人外周血T细胞对细胞因子反应性不同可能由于它们的受体不同。HODGE等[9]在研究T细胞IL2产生的同时研究IL2R表达情况,发现脐血T细胞和成人外周血T细胞IL2Rα和IL2Rγ比例无差别,但脐血T细胞表现出低IL2Rβ表达,且上调延迟。有研究证实,脐血T淋巴细胞不表达IL1R。
另外,在T细胞亚群中有一类特殊的细胞亚型,它具有自然杀伤(NK)细胞受体和T细胞受体且显示NK细胞和T细胞两方面的性质,能恒定表达Vα24JαQTCR及识别CD1d表达的糖酯,这就是NK T细胞。NK T细胞依赖其接受多克隆激活后产生的IL4[10],在抑制TH1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和GVHD中起重要作用。与成人外周血相比,脐血中NK T细胞的含量显著减少[6]。脐血中的NK T细胞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较高的分化潜能。成人的NK T细胞有记忆力,呈寡克隆增生,在初次刺激后产生T0型因子。虽然脐血中的NK T细胞也表现出记忆性表型(CD45RO+CD62L-),但有其自身的免疫学特性:①表现活化的标志,如CD25;②是多克隆性的;③在初次刺激后不产生细胞因子[11]。可见,虽然脐血NK T细胞也表现出记忆性,但功能仍不完善。
脐血T淋巴细胞的上述免疫学特性决定了脐血的免疫功能,尤其是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是不成熟的。
3 脐血B淋巴细胞的免疫学特性
与成人外周血相比,脐血B淋巴细胞的表型、功能相对不成熟。
脐血中B细胞约50%为原始型,由于宫内隔绝环境长期缺乏特异抗原的刺激,不能转化为产生抗体的浆细胞,亦几乎不能产生IgG和IgA,只能产生一定量的IgM和IgD。
CD5+、CD19+是脐血B细胞不成熟亚群标志,CD10是早期B细胞的免疫标志。研究显示,脐血B淋巴细胞数量与成人外周血相当,但不成熟亚群CD5+CD19+和CD10+CD19+的比例显著比外周血高。正常情况下,成人外周血B细胞仅少量表达CD1C、CD38、CD5、CD23抗原,而这些抗原在脐血B淋巴细胞均高表达。功能分析显示,脐血B淋巴细胞受IL2、IL3、有丝分裂原等刺激后的增殖反应较弱。脐血缺乏表达膜IgG和IgA的循环B淋巴细胞;脐血B淋巴细胞所有类型重链的mRNA表达水平仅为成人外周血细胞的1/10,提示脐血B淋巴细胞不能形成IgG和IgA型浆细胞,可能是因为缺乏合适的前体细胞。另外,脐血B淋巴细胞CD27表达缺陷及没有合适T细胞辅助可能也是其功能不成熟的原因。
由此可见,脐血的体液免疫功能也是不成熟的。
4 脐血NK细胞和LAK细胞的免疫学特性
NK细胞是脐血移植后首先恢复的细胞群之一[12]。宿主NK细胞介导抗移植物反应,而供体NK细胞的异基因反应降低了白血病的复发率[13],并保护病人免于GVHD的损害[14]。
脐血淋巴细胞绝对数比成人外周血高2~3倍,大颗粒淋巴细胞(80%~90%是NK细胞)绝对数也明显增高。COHEN等[15]研究发现,脐血富含原始的CD16+CD56+NK细胞,其具有重要的增殖能力与细胞毒活性,能被IL12或IL15诱导增殖,以达到强有力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与骨髓来源的NK细胞比较,脐血NK细胞与LAK细胞有以下特点:①脐血NK细胞对Daudi靶细胞的致死毒性作用强;LAK细胞有相当高的诱导YAC1靶细胞凋亡的毒性,而骨髓源的LAK细胞无此作用[16];②新分离的脐血NK细胞可以裂解肿瘤细胞,在多种细胞因子作用下可以分化成LAK细胞,尽管脐血NK细胞产生的细胞毒性低于成人外周血NK细胞,但结合K562细胞的能力相当;③加入IL2或IL2R进行培养,脐血NK细胞活性可达到外周血NK细胞水平,且可增加穿孔素、颗粒酶A、颗粒酶B的mRNA表达,从而产生LAK细胞[17],进行Westernblotting证实骨髓的NK细胞无颗粒酶B蛋白的表达;④脐血NK细胞能够激活颗粒酶/穿孔素溶解途径及Fas/FasL活动,这被认为与脐血移植后急性GVHD的低发生率有关[12];⑤研究表明,脐血诱导产生的LAK细胞可裂解新鲜的白血病细胞;⑥脐血NK细胞杀伤性抑制性受体(KIR,包括CD158+a/CD158+b)CD158+b表达明显低于外周血NK细胞[18]。
有学者认为脐血的细胞毒作用主要由NK而非CD8+T细胞介导。此外,BERTHOU等研究发现,穿孔素在脐血CD8+T细胞中表达量极低,而主要表达在CD3+NK细胞和其他不成熟NK细胞亚群,并认为脐血细胞毒作用主要由穿孔素阳性NK细胞,而非CD8+T细胞介导。由此可见,在脐血干细胞移植(UCBSCT)后的GVL作用中,免疫系统非特异反应细胞——NK细胞起重要作用[19]。
5 脐血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学特性
树突状细胞(DCs)是至今所知的功能最强的专职脐血抗原提呈细胞(APC),但DCs在组织中含量甚微,仅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以下。目前,DCs主要由CD34+HSPC或CD14+单个核细胞在细胞因子作用下诱导获得。人DCs的主要特征性标志为CD1a、CD11c及CD83,DCs还表达MHCⅡ分子,共刺激分子CD80及CD86,黏附分子CD54等。脐血DCs的经典培养方法是用GMCSF/TNFα诱导CD34+HSPC生成。SORG等[20]研究表明,脐血中DCs占单个核细胞的0.2%~0.4%,主要表达HLADR、CD4、CD11a、CD45RA、CD50、CD54、以及CD123,低表达CD58、CD102、CD116,而不表达CD11c、CD80和CD86,显示脐血中DCs数量少,并呈现不成熟细胞表型。然而亦有研究显示,新鲜脐血与外周血比较,其CD34、CD38、CD1a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外周血,CD83、CD11c、CDw123等抗原阳性细胞数亦高于外周血。提示新鲜脐血中含有更多的CD34+细胞和DCs,体外应用细胞因子诱导将可能产生更多的功能性DCs。ZHENG等[21]研究结果表明,GMCSF和IL4诱导脐血和外周血的增殖能力是相同的,但脐血获得高表达CD80、CD83、CD1a DCs时间要较外周血早。更多的研究表明,脐血来源DCs同外周血及骨髓来源DCs一样,具有较强的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及激发T淋巴细胞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功能。
除IL1外,APC产生的细胞因子的量明显低于成人细胞。脐血来源的单核细胞IL1 mRNA、IL1蛋白产量与成人细胞一致;巨噬细胞被脂多糖激活后,IL2、IL15 mRNA转录、翻译速率虽与成人细胞一致,但是脐血APC产生的IL2、IL15蛋白量却不如成人血相应细胞。因而,由于共刺激因子产生不足,脐血APC的抗原提呈能力较成人APC明显低下。
综上所述,由于脐血HSPC含量丰富、细胞较原始、增殖分化能力较强,移植后能够长期重建造血。CBMNC的免疫原性较弱,导致UCBSCT后GVHD发生率低且程度轻,而GVL作用则因存在NK、LAK活性而保留。事物总存在两面性,也正是由于CBMNC的上述特性,UCBSCT后有造血与免疫重建延迟的缺点。相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UCBSCT将扬其长而避其短,有着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安永恒,周仁祥,张国俊,等. 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肿瘤化疗病人骨髓功能的影响[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0,36(2):8890. [2]MICHEJDA M. Which stem cells should be used for transplantation[J]? Fetal Diagnosis and Therapy, 2004,19(1):28.
[3]张秋业,董增义,邹巧云,等. 新生儿脐血T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J]. 青岛医学院学报, 1993,29(1):4750.
[4]ALYEA E P, SOIFFER R J, CANNING C, et al. Toxicity and efficacy of defined does of CD34+donor lymphocytes for treatment of relapse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J]. Blood, 1998,91:36713680.
[5]SEIJI K, KEI O, MASAHIKO U, et al. Association of CD26 with CD45RA outside lipid rafts attenuates cord blood Tcell activation[J]. Blood, 2004,103:10021010.
[6]WILLIAM T, MARY J, STORY C, et al. Umbilical cord blood yransplantation:a new alternative option[J]. Hematology, 2005,2005:377383.
[7]SHARON C, DENIS R. IL15 drives neonatal T cells to acquire CD56 and become activated effector cells[J]. Blood, 2003,102:21952197.
[8]SATO K, KAWASAKI H, NAGAYAMA H, et al.Chemokine receptor expressions and responsiveness of cord blood T cells[J]. Immunol, 2001,166(3):1659.
[9]HODGE S, HODGE G, FLOWER R, et al. Cord blood leucocyte expression of functionally significant molecule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cellular immunity[J]. Scand J Immunol, 2001,53(1):72.
[10]KADOWAKI N, ANTONENKO S, HO S, et al. Distinct cytokine profiles of neonatal natural killer T cells after expansion with subsets of dendritic cells[J]. Exp Med, 2001,193(10):1221.
[11]曾林涓,谭获. 脐血中T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02,23(9):887888.
[12]BRAHMI Z, HOMMELBERREY G, SMITH F, et al. NKcells recover early and mediate cytotoxicity via perforin/granzyme and Fas/FasL pathways in umbilical cord blood recipients[J]. Hum Immunol, 2005,62:782790.
[13]MURPHY W J, KOH C Y, RAZIUDDIN A, et al. Immunobiology of natural killer cells an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merging of basic and preclinical studies[J]. Immunol Rev, 2001,181:279289.
[14]RUGGERI L, CAPANNI M, URBANI E, et al. Effectiveness of donor natural killer cell alloreactivity in mismatched hematopoietic transplants[J]. Science, 2002,295:20972100.
[15]COHEN Y, NAGLER A. Cord blood biology and transplantation[J]. The Israel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2004,6(1):3946.
[16]ABUGHOSH A, GOLDMAN S, SLONE V, et al. Immunological reconstitution and correlation of circulating serum inflammatory mediators/cytokines with the incidence of acute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during the first 100 days following unrelated umbilical 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J]. Bone Marrow Transplant, 1999,24:535544.
[17]GARDINER C M, MEARA A O, REEN D J. Differential cytotoxicity of cord blood and bone marrowderived natural killer cells[J]. Blood, 1998,91:207213.
[18]陈纯,黄绍良,魏菁,等. 人脐血T、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免疫学表达特性[J].中华儿科杂志, 2002,40(6):328332.
[19]BANCHEREAU J, STEINMAN R M. Dendritic cells and the control of immunity[J]. Nature, 1998,392(6673):245252.
关键词:美育 高等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教育方式。它是对审美对象形象直观的情感体验,是采取完全自由、没有任何强制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之中完成的教育。它通过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鉴赏力和创造力,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质。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高校美育是切实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美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高尚情操
人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情感支配的。人们的任何道德行为都是发源于人们的内心指令,一切道德规范,只有当它成为人们的内心信仰和内在需求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不仅从理性上认识应该这么做,而且从内心情感上也心甘情愿地去这么做的时候,人们的道德信念才能是坚定的、稳固的。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人的情感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情感的开发与升华,只能通过情感的作用。美育正是依靠社会生活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效仿榜样的潜移默化中实现美德教育,通过情感的变化来分辨美丑,自觉地趋善避恶,实现道德情操的升华。
美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带有很强的艺术气息,可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样的情景中“融美于心灵”,在感化、启发和诱导下,通过对美的欣赏,感官接受审美对象发射出来的信息,使其与大脑中原来储存的审美经验相联系,引发联想,与审美对象之间产生情感的交流和共鸣,从而得到感官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满足、理智上的启迪,进而荡涤灵魂,追求美好,摒弃卑微与自私,自觉扬起追求社会理想和高尚人格的风帆。如但丁《神曲》中的女神贝阿特丽采,表现了追求崇高真理的精神和关怀人类命运的热情,把人们引向无限丰富的美的境界。因此,对大学生实施美育可以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提升美好的人生境界,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并不仅仅在于吃喝玩乐,除此之外还有如此高尚愉快的精神生活可以为人所享受,放弃这种精神之乐,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二、高校美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健康心理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不可避免地会被自己所创造的成果所困累、所束缚,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去追逐世俗,本身独立自主的人格反倒成了这些身外之物的奴隶,人格被现实利益所瓦解,呈现出分裂的趋势。在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生活中,人们还没有被现代工业文明那样的经济秩序所束缚,还有一定的自由;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经济生活的运转,以及伴随而来的人生的劳累奔波,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平庸单调、百无聊赖。许多人对于生活意义的理解完全受制于现实的物欲,而迷失了对于生活意义的领悟,不能回转内心,升华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格相对于过去的年代要自由得多,人们有了更多选择的自由,少了很多的人身依附关系。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受商业利益的驱动,适者生存,优胜劣态,是市场经济的铁定法则,它使人格成为其臣民,所以市场经济中的商业活动对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当代人格的解构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美育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格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灵,对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陶作用。由于生命的需要,艺术作品融合了人类的真情实感和审美理想。高尔基曾经这样论述人的创造与人本身的关系:人所创造的一切东西,每一件物品中,都包含着他的灵魂。美育有别于其它教育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人的心灵是相通的,用康德的话说,美是情感知识与道德的桥梁。美育就是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美,对人进行美化自身的教育,使人具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灵魂,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生活中去,形成一种自觉的理性力量。这是其他教育无法做到的。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文艺能给我们更深广的人生关照和了解”,“能帮助我们建设更完善的道德基础”。美育可以给人的心灵以本质的定性,一切的美育活动都是以此为基本出发点的。心灵主要是指人的思想与情感。美育给人的心灵以本质的定性,就是指美育要为塑造美的灵魂而奋斗,使人具有崇高的审美理想,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要有一颗丰富而充实的心灵,并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与实际生活中去,并形成一种健康的、自觉的心理力量,引导人生不断走向完美境界。
三、高校美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确如此,只要我们睁开眼睛,印入我们眼帘的有千姿百态的自然美、形形的生活美与斑驳陆离的艺术美。可是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发现它。如何才能善于发现美呢?这就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指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它作为人类的一种高级的实践能力,包括审美感受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而美育的主要着眼点正是通过美的教育来培养主体审美方面的能力,也就是提高主体从审美的角度去感受世界、鉴赏世界、美化世界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我们的环境越来越美,我们的人越来越美。正如卢梭所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审美感受力是审美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所谓审美感受力是指主体的审美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觉和把握,只有首先感到美,才能进一步鉴赏美,才会引起情感的波动。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美,审美感受力是需要后天通过美育来培养和训练的。在美育实践中,审美感受力的提高一是通过审美观察力的培养,即培养主体善于从不同的对象中发现它们各自的特殊之点,也就是说找到每一审美对象独具的特点。比如,通过美术教育就能够提高视觉感受能力,美术家能分辨一般人分辨不了的上百种颜色,能觉察一般人觉察不到的线条、形体之美。二是通过审美态度的培养,即在审美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人,一方面要能“神与物游”,把自己的情感移入到审美对象中去,完全进入审美的境界;另一方面又能保持静观的态度,即采取非实用、非功利的欣赏态度,也就是审美者与审美对象之间能保持一种审美距离。比如,对于一个以实用为目的的人来说,面对着兰花、水仙花和油菜花、南瓜花,其感受是很不一样的。对于前面这两种花,他可能会无动于衷,因为它不可能从经济实用上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对于后面这两种花,他却会产生由衷的喜悦,因为盛开的油菜花和南瓜花,将是预示着丰收和生活的改善。在这里,审美主体缺乏一种自觉观赏的态度,把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完全变成了一种功利的实用的关系,因此他不能够欣赏客观对象的美。可是,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四种花都是能够一视同仁地引起他的无限喜悦之情,因为在这里他都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美。
审美能力不仅是感受力,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的强弱往往最终要在审美鉴赏力上体现出来。所谓审美鉴赏力,就是对事物的审美价值鉴别和欣赏的能力。现实世界中鱼龙混杂,若不鉴别就会美丑不分,进入审美和人生的误区。审美鉴赏力标志着一个人在审美修养、审美能力以及文化素质、思想觉悟、知识储备等方面的综合水平。美育正是使受教育者在审美欣赏中情感受到洗涤、净化的过程。审美鉴赏力是在审美实践中不断提高的。在美育中,通过树立高标准的审美规范对提高大学生审美鉴赏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有些大学生只满足于读通俗小说,唱流行歌曲,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审美鉴赏力却提高不大。如果指导他们多欣赏那些堪为典范的名著、名画、名曲以及自然界的名山大川、历史上的伟人伟事,这样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境界、思想境界就会大大提高。
四、高校美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现代生理科学研究表明,人脑是完整的有机系统组织,脑的左右两半球有明显分工且又相互密切配合。左半球以管理语言、数学即抽象思维为主,右半球以管理音乐、图画即形象思维为主。若片面发展抽象思维,而不发展形象思维,就会造成大脑左右半球发展不平衡。大学美育活动正是以大量形象直观的自然形态和艺术形态作为其主要内容,这就使左、右两半球的智力得到充分运用开发,使各种思维能力得以平衡谐调发展。美育在促进智能发展方面,不仅可以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他们智力结构的整体发展。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他经常拉小提琴,音乐常常使他思如潮涌,不断产生新的想法。的确,小提琴乐曲等古典音乐体现的和谐美,同大自然的和谐以及反映客观规律的物理理论的和谐确有相通之处。一个懂得并能欣赏音乐和谐美的人具备着得天独厚的直觉、敏感和特质,并使其去发现宇宙的和谐结构。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被人们认为:“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他自己也曾经说过,应该把“外在的事实证明”和“内在的完美”作为选择物理理论的要求。他认为,如果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种是更美的,一种似乎是更合理的,他宁可选择前者。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富有创造才能的时期,这时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广泛开展的美育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激感,调动审美机能,更好地打开思路,发挥想象,从而融会贯通,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关键词】 血管化腓骨;移植;颌面部
【中国分类号】 R78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461-01
造成颌面部的缺损有先天性的原因如唇裂、面裂、耳缺损和鼻缺损[1],而后天原因主要是工伤和疾病。颌面部的缺损是口腔修复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原则为尽可能恢复生理功能和保护余留组织并且具有良好的固位[2]。近30年来,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在颌面部的应用和发展[3],各种血管化的组织开始在颌面部修复中发挥作用[4]。本文就血管化的腓骨移植在颌面部的应用做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7例颌面部损伤的患者,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23~57岁,平均年龄36岁。上颌骨缺损类型有:单侧上颌骨缺损,颌骨沿腭中缝切除,余留牙位于牙弓的一侧;单侧缺损,不涉及同侧前牙及对侧牙;硬腭中部缺损,也可能涉及部分软颚,但缺损不累及余留牙;缺损越过中线,涉及两侧上颌骨。下颌骨缺损类型有:下颌骨缺损可分为水平向的方块缺损或节段性缺损,以及垂直向的颏部缺损,体部缺损或/和升支缺损。其中下颌骨缺损的有21例(77.78%)。
1.2 手术方法 切取腓骨瓣:取对侧小腿中上1/3处外侧切口[5],沿腓骨长短肌和比目鱼肌之间达腓骨,游离腓骨长短肌起点[6],保留少许骨膜外组织,从腓骨小头下5cm处向下切取腓骨6~8cm,牵拉腓骨,剪开骨间膜及部分肌组织,显露腓骨动静脉[7],保留相应长度血管,剪断结扎,将腓骨滋养血管对侧的骨膜纵行切开,向两则剥离达腓骨周径的l/3,使腓骨骨膜成扇形展开。
1.3 检测 在手术前和手术后的1月、3月、6月,分别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血清骨钙素(BGP)的含量[8],并且随访一年,观察移植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SPSS13.0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均应用t 检验, 以P
2 结果
由上表可知,ALP含量术后6个月较术前水平降低,BGP含量较术前增高。在治疗过程中有一例腓骨瓣坏死(在治疗上颌骨缺损中),总成功率为96.30%。
3 结论
在下颌骨切除术中,因与口腔相通,术区难免会有细菌感染,因此许多植骨均以失败告终[9]。腓骨具有多源性血液供应,除动脉外,尚有胫前动脉和膝下动脉等均可作为游离腓骨瓣的营养血管。所以血管化腓骨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在下颌骨的修复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植骨的成功率[10]。另一方面,因为带有血管蒂移植,愈合过程直接为骨折愈合,是骨愈合的进程加快。总结起来血管化腓骨移植的优点:①下颌骨缺损修复无论一期或二期均可应用血管化腓骨瓣[11]。②成活率高,较血管化肋骨、髂骨移植其血管蒂长、管径粗,更易于血管吻合,提高成功率[12]。③移植骨量易掌握,对下肢功能影响小。④骨密度高,强度大,移植成功,很少发生骨吸收,骨高度不发生变化,又因腓骨的高度接近无牙牙合时正常骨高度,更利于义齿修复或种植体安装[13]。手术过程中要注意尽量保留牙龈及其粘膜,在分离时避免撕裂[14]。腓骨下段1/4处不能切除,否则踝关节的功能将受损[15]。手术过程中的血管吻合也是操作的重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血管化腓骨的安放问题,务必使其舒展[16],避免扭转或者受到较大张力,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血栓等血液阻塞[17]。术后引流管的放置和多引流液的观察也是十分重要的[18]。
参考文献
[1] 张健,袁旭初,冯兴梅,等.血管化腓骨移植周期种植体植入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动物实验[J].交通医学,2008,22(3):221―223.
[2] 邱蔚六.13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44―1545.
[3] Lutcavage GJ,Johnson MD.Surgical management of malig―nant tumolrs of the jaws[J].Oral MaxiUofac Surg Clin NoahAm,1997,9(3):339―352.
[4] 马凯宇,栾宏佳,徐公平,等.自体微小颗粒骨异位移植的实验研究[J].巾国临床康复,2004,8(29):6340―6343.
[5] Fowler BL,Dall BE,Rowe DE.Comp 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harvesting autogenous iliac bone[J].Am J Othop,1 995,24(12):895-903.
[6] Cunningham B W,Oda I,.Sefter J C.An investigational studyof calcium sulfat for posterolateral sp inal arthrodesis:An invivo animal model[J].Proc North Am Spine Soc,1998,13(1):216-218.
[7] 7 Disa JJ,Cordeiro PG.Mandible resconslruetion with microvaseularsurgery[J].Semin Surg Oncol,2000,19(3):226-234.
[8] Nocini PF,Wangerin K,Aibanese M,et a1.Vertical distraction of a free vascularized fibular in a reconstructed hemimandible:case report[J].J GraniomaxiUofact Surg,2000,28(1):20―24.
[9] Zhang C,Zhang Z.Reconstruction of mandibular with fibular flap and dental implant distractor:.a new approach[J1.Chin Med J(En91),2002,115(12):1877一1880.
[10] Vrken ML,Bridger AG。Zur KB,et a1.The Scapular Osteo―fasciocutaneous flap:a 12一year experience[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1,127(7):862-869.
[11] Chusterman M A ,Miller M J,Reece G P,etal. A single center's experience with 308 free flaps for repair of head and neck cancer defects[J]. Plast Reconstr Surg,1994,93(3):472-478.
[12] 孙坚.上颌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15(1):5-8.
[13] 毛驰,俞光岩,彭歆,等.对提高头颈部游离组织瓣移植成功率的探讨[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5,3(2):134-138.
[14] 胡永杰,曲行舟,郑家伟等.游离组织瓣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2549例临床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7,5(5):335-339.
[15] 廖贵清,苏宇雄,曾融生等.血管化髂骨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重建上颌骨的初步报道[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6):4588-461.
[16] 毛驰,俞光岩,彭歆等.吻合血管的双游离瓣技术在大型头颈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3,38(2):128-131.
关键词: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抑制剂;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1 高胆固醇血症概况
高LDL在美国人群中较为常见,美国心脏协会2015年的报告显示其比例高达人口总数的31.7%。10月24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0.4%;我国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持续升高,冠心病死亡率快速增加,专家预测随着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持续升高,可能导致2010~2030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1]。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今社会人们的饮食普遍超标,并且缺乏足够的体育锻炼,因此导致胆固醇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从而引起很多健康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单纯依靠饮食控制、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以及戒烟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已经不足以有效控制胆固醇水平。因此,美国最新的胆固醇指南建议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rteri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特定高危人群应适当服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2]。
2 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方法
目前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包括他汀、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胆汁酸螯合剂、贝特类、烟碱酸、Omega-3脂肪酸等,其中他汀是世界公认的支柱药物。根据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的成人降低ASCVD风险的血胆固醇治疗指南,大量证据表明他汀可以预防和治疗ASCVD以及除心衰患者心功能NYHAⅡ-Ⅲ级和正在接受透析治疗之外的所有高风险个体。另外,这些指南建议如果他汀治疗无效、有禁忌或因副作用不能耐受时前述的非他汀类降胆固醇治疗药物可以作为单药治疗或者联合治疗的选择,这表明他汀不耐受患者及他汀治疗无效患者需要合适的药物来替代他汀。
3 PCSK-9抑制剂
3.1 PCSK-9基因及PCSK-9蛋白 PCSK-9基因是研究人员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的患者中发现的,该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3],它可以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表型,PCSK-9的功能获得和功能缺失型突变可以分别导致高胆固醇血症和低胆固醇血症的发生,突变导致FH及该人群中血脂的代谢过程陆续被发现[4]。PCSK-9是除LDLR和APOB外第三个与FH有关的基因,其位于染色体lp3.32,DN段大小为3617bp,该基因编码的PCSK-9前蛋白共有692个氨基酸,大小为72kD,属于不具有活性的糖蛋白,该前蛋白在内质网中可进行自身催化,并裂解产生成熟的PCSK-9蛋白(62kD)[5]、前结构域和C-末端结构域等片段。自身催化裂解过程对于PCSK-9蛋白极为重要,是其从细胞内排出并发挥正常功能的必要条件[6]。正常情况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与LDL颗粒可以结合并通过内吞进入肝细胞,LDL颗粒在溶酶体内降解,而LDL-R则回到细胞表面并继续结合另外的LDL颗粒[7],但LDL-R与PCSK-9结合后其也成了降解的目标。肝细胞表面LDL-R具有表皮生长因子样重复结构域A(Epidermal Growth Factor Like Repeat Domain A,EGF-A),成熟的PCSK-9蛋白可以与EGF-A结合成复合体,并通过细胞胞饮作用转运至内涵体/溶酶体,从而导致LDL-R降解[7,8]。因此,LDL-R可以避免返回细胞膜表面循环利用降解LDL,从而抑制了循环血LDL的分解代谢[4]。如果PCSK-9基因发生获得突变,其高活性可以使LDL-R过度的降解,进而减少了LDL在血中的移动,因此增加了LDL水平[9],这一过程受体内PH、性别、日夜、空腹饱腹等因素影响。如果突变是PCSK-9基因外显子中的鸟苷酸变为胞苷酸P1位点处出现前PCSK-9蛋白原氨基酸,其可以抑制PCSK-9前蛋白在内质网中的自身催化裂解,因此PCSK-9成熟、分泌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表面的LDL-R降解减少,LDL水平降低[10]。另外,PCSK-9蛋白与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载脂蛋白受体结合也可参与影响极低密度脂蛋白和载脂蛋白地降解[11]。LDL-R与PCSK-9的作用很弱,几乎只发生在肾上腺和大脑区域,因此不会通过上述途径剥夺胆固醇;目前动物实验和体内试验研究表明PCSK-9超表达以及敲低表达都会对胆固醇的含量产生影响[12,13]。
3.2 PCSK-9抑制剂作用机制和现状 PCSK-9蛋白属于肝脏内前蛋白转换酶家族,内源性的PCSK-9原则上是在小肠和肝内合成的,其作为神经细胞凋亡调节转化酶可以通过细胞内自催化转化分裂,并进入血循环中与LDL-R结合,形成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该复合物可以在内涵体或溶酶体内被降解,因此可以直接影响血浆LDL浓度。相反,如果PCSK-9蛋白酶缺失,则受体在与血胆固醇结合后会被运回质膜,从而增加循环血LDL-R的转运,加速LDL降解,PCSK-9表达下降会使LDL-R活性增高从而导致LDL降低。因此,PCSK-9抑制剂可以通过LDL-R分解脂蛋白来降低病人体内的LDL水平[4],干扰PCSK-9的活性即这类新药的关键作用机制。目前市面上的PCSK-9抑制剂有小干扰RNA、反义寡核苷酸和单克隆抗体三类[14],前两类也合称RNA干扰技术,均是通过与PCSK-9的信使RNA结合使其沉默或者干扰其活动从而导致LDL浓度降低;目前研究比较多的 PCSK-9抑制剂是主要目标为PCSK-9基因的单克隆抗体,此类药在不抑制肝细胞摄取循环中LDL颗粒的基础上,主要和PCSK-9蛋白内部结构中可以与LDL-R作用的相邻的重要区域结合,阻止与LDL-R结合,从而降低血液中PCSK-9的活性,以此来达到降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FDA批准的这两种结构的药物均是皮下注射剂型,而单克隆抗体可能引起点反应、过敏反应或关于注射执行部位的区域毒性[15],但目前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它们均有相对良好的耐受。这类药物启动时的目标指向FH,不过大量临床试验表明PCSK-9抑制剂可以作为他汀不耐受或对他汀有不良反应的患者的替代选择。PCSK-9抑制剂是近年FDA批准的降低血胆固醇治疗药物中极引人注目的一类,因其潜在的良好药效极有可能超过或改变目前胆固醇的治疗模式。2015年7月24日FDA批准了世界上第一个PCSK-9抑制剂,即赛诺菲公司的Alirocumab(Praluent)。Alirocumab被FDA批准表明除了饮食和最大可耐受剂量的他汀外,杂合型FH或临床ASCVD成年患者有了降胆固醇治疗的辅助治疗手段。2015年8月27日FDA批准了第二个PCSK-9抑制剂Evolocumab(Repatha)。Rephtha被FDA批准用于成人杂合子FH、纯合子FH或临床ASCVD疾病除饮食及最大可耐受剂量他汀治疗的联合治疗。
3.3临床试验 PCSK-9抑制剂正在进行很多Ⅱ期和Ⅲ期试验,目前的试验主要针对Evolocumab和Alirocumab,临床试验涉及Alirocumab的包括ODYSSEY COMBO Ⅱ、ODYSSEY FH和单药治疗Ⅲ期试验;涉及Evolocumab的包括GAUSS-2试验、OSLER试验和RUTHERFORD试验,研究已经对其在短和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方面做出了评价。
3.3.1 Alirocumab
3.3.1.1 ODYSSEY COMBOⅡ COMBOⅡ是欧洲、美洲、韩国等126个中心参与的为期104 w的双盲、双哑、活性控制、平行组试验,该试验主要是比较有心血管高风险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最大可耐受剂量他汀治疗仍控制不佳时Alirocumab和依折麦布作为辅助治疗的效果[16]。患者被随机分成2:1,两组同时接受最大可耐受他汀治疗的情况下每2 w皮下注射Alirocumab75 mg同时口服安慰剂或口服依折麦布同时皮下注射安慰剂。试验的初级目标是计算从基线到第24 w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变化的百分比,Alirocumab组为-50.6±1.4%,依折麦布组为-20.7±1.9%,其差距达到-29.8(P
试验结论是Alirocumab被证明比目前标准治疗药物依折麦布具有更有效的降低LDL-C效果,且Alirocumab在患者中耐受良好,因此提供了与依折麦布类似的干净描述[16]。
3.3.1.2 Alirocumab单药治疗 这个Ⅲ期、随机、双盲、双哑研究评估了对于有中等心血管风险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且此前没有接受他汀或其他降脂治疗,在接受Alirocumab与依折麦布治疗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17]。患者每天口服依折麦布10 mg或每2 w皮下注射Alirocumab75 mg且假设第8wLDL-C≥70 mg/dL,在第12 w时将滴定剂量增加到每2 w皮下注射Alirocumab150 mg。试验初级终点是Alirocumab与依折麦布组从基线水平到第24 w平均LDL改变的百分比,Alirocumab在24 w时可以比依折麦布降低更多的载脂蛋白B、总胆固醇、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lirocumab组有69%的患者经历了治疗紧急不良事件而依折麦布组的比例为78%, 每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严重治疗紧急不良事件但他们最后都康复而且完成了试验。结果显示在24 w时间内,Alirocumab比依折麦布有优势。适当心血管风险患者中,每2 w皮下注射Alirocumab75 mg对于超过50%患者在降低LDL水平方面都是有效的。Alirocumab表现了与依折麦布相当的可耐受性和安全性,因此可以替代依折麦布成为他汀不能耐受患者的备选药物[17]。
3.3.1.3 ODYSSEY FH STUDIES ODYSSEY研究是一个由三个试验(FH1、FH2、HIGH FH)组成的汇编,该研究是随机、双盲、安慰剂控制的,目的是评估Alirocumab治疗FH的效果,试验对象选取在最大可耐受剂量他汀稳定治疗≥4 w仍不能控制血脂水平伴或者不伴其他降脂治疗的患者[18], 患者被随机分成2:1皮下注射Alirocumab或安慰剂。初级效果终点为从基线到第24 w计算得出的LDL百分比改变,这些研究目前仍在进行,将会评估Alirocumab在治疗FH方面的有效性和长期有效性[18]。
3.3.2 Evolocumab
3.3.2.1 GAUSS-2试验 该试验为随机并通过安慰剂控制的Ⅲ期临床试验,在不能耐受他汀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身上比较了皮下注射Evolocumab和口服依折麦布的效果。GAUSS-2表明elovocumab在10~12 w和12 w时有LDL水平突出的降低,即使用Evolocumab治疗的患者较依折麦布更容易达到LDL-C目标水平。肌痛作为治疗过程的主要副作用在约8%的患者中发生,但同时肌痛普遍发生在服用低剂量他汀的患者身上(他汀和非他汀比例为17%与6%)。最后数据分析表明Evolocumab在他汀不耐受患者中可以明显降低LDL的水平,且在高风险患者中经Evolocumab治疗的患者超过75%可以达到低于100 mg/dL的水平,依折麦布组则低于10%。
Evolocumab试验证明大约96%的患者可以耐受该药。另外,Evolocumab治疗收益可以作为LDL水平明显上升而他汀不耐受的患者潜在的替代治疗手段,同时也许会在胆固醇管理方面替代依折麦布等药物[19]。
3.3.2.2 OSLER 该试验比较了Evolocumab与标准治疗(Standard Of Care,SOC)在降LDL水平方面的长期效果。参与者被随机以2:1样式分成两个治疗组,并接受每四周注射一次Evolocumab420 mg和SOC(736例)或单独接受SOC(368例),接受Evolocumab治疗较基线水平相比LDL-C有持久稳固的降低。试验结果表明肌氨酸激酶和转移酶升高并不明显,患者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背痛等症状,并且有一例患者在Evolocumab及SOC组试验期间死亡,但是这位患者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另外,在持续5个月的OSLER试验中发现一例心室动脉瘤患者[20]。总之,该试验表明持续52周的试验可以观察到LDL水平明显降低,Evolocumab和SOC配合使用治疗高胆固醇血症比单独使用SOC更有效。
3.3.2.3 RUTHERFORD 试验属于多中心的Ⅱ期临床试验,其属于双盲、安慰剂控制,涉及全世界20多个血脂诊所,试验主要比较患者接受每4 w一次皮下注射Evolocumab350mg或420 mg或者安慰剂总共观察12 w时间。研究结果表明两种Evolocumab剂量都比安慰剂在降低LDL-C方面有效,每4 w一次Evolocumab 350 mg和420 mg降低LDL-C的百分比分别为43%和55%,而安慰剂只降低LDL-C水平3%(P
总之,Evolocumab治疗组较安慰剂可以更有效的降低LDL-C水平[21]。这个研究表明在伴他汀治疗,伴或不伴依折麦布条件下,Evolocumab均可成为降低杂合子FH患者LDL-C水平的有效辅助手段。
4 结论
高胆固醇血症影响广泛,目前多使用他汀进行治疗,但是仍有很高比例的患者因为他汀不耐受等没有接受合适的胆固醇管理。新批准的PCSK-9抑制剂已经被许多试验证明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类药的临床研究目前多在临床Ⅲ期,其中Alirocumab和Evolocumab最近已经被FDA批准,这也意味着其他PCSK-9抑制剂在胆固醇治疗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PCSK-9抑制剂将为目前不适合他汀治疗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手段。另外,有研究表明小鼠肝细胞内PCSK-9诱发的LDL-R退化与MMP-2相关[22],还有待进一步临床前试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诸俊仁,高润霖,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J].中国循环杂志,2016,10:937-953.
[2] Stone N, Robinson J,et al. 2013ACC/AHA Guideline on the Treatment of Blood Cholesterol to Reduce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Risk in Adul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4,63(25):2889-2934.
[3] Timms KM, Wagner S, Samuels ME, et al .A mutation in PCSK9 causing autosomal-dominant hypercholesterolemia in a Utah pedigree[J].Hum Genet,2004,114(4):349-353.
[4] Santos RD, Watts GF,et al.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 PCSK-9 inhibitors are coming[J].Lancet,2015,385(9965):307-310.
[5]Benjannet S,Rhainds D,et al.NARC-1/PCSK9 and itsnatural mutants:zymogen cleavage and effects on th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re-ceptorandLDL cholesterol[J].J Biol Chem,2004,279(47):48865-48875.
[6]Michel Farmer. PCSK9: From discovery to therapeutic appli-canons[J]. A-rchiv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14,107(1):58-66.
[7]Lo Surdo P, Bottomley MJ, Calzetta A, et al .Mechanistic implications for LDL receptor degradation from the PCSK9/LDLR structure at neutral pH[J].EMBO Rep,2011,12(12):1300-1305.
[8]Zhang DW. Lagace TA, Garuti R, et al .Binding of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to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like repeat A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decrea-ses receptor recycling and increases degradation[J].J Biol Chem,2007,282(25):18602-18612.
[9]Horton J, Cohen J,et al. Molecular biology of PCSK-9: its role in LDL metabolism[J].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2007,32(2):71-77.
[10]Mayne J, Dewpura T, Raymond A, et al .Novel loss of function PCSK9 variant is associated with low plasma LDL cholesterol in a French Canadian family and with impaired processing and secretion in cell culture[J].Clin Chem,2011.57(10):1415-1423.
[11]胥雪莲,何川.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与动脉粥样硬化[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6,1(37):50-53.
[12]Rashid S,Curtis DE,et al.Decreased plama cholesterol and hypersensitivity to statins inmice lacking PCSK9[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15):5374-5379.
[13]Frank-Kamenetsky M,Grefhorst A,et al.Therapeutic RNAi targeting PCSK9 acutely lowersplasma cholesterol inrodents and LDL cholesterol innonhumanprimat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8,105(30):11915-11920.
[14]冯丹阳,王立明.PCSK9的发现和进展[J].河北医药,2016,5(38):759-762.
[15]Joseph L, Robinson J,et al.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PCSK-9) Inhibition and the Future of Lipid Lowering Therapy[J].Progress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15,19(31):19-31.
[16]Cannon C, Cariou B,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irocumab in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patients with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hypercholesterolaemia on maximally tolerated dosesof statins: the ODYSSEY COMBO II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15,36(19):1186-1194.
[17]Roth EM, Taskinen MR,et al. Monotherapy with the PCSK-9 inhibitorAlirocumab versusezetimibein patients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results of a 24 week,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J].Int J Cardiol,2014,176(1):55-61.
[18]Kastelein JJ, Robinson JG,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irocumab in patients with heter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not adequately controlled with current lipid-lowering therapy: design and rationale of the ODYSSEY FH studies[J].Cardiovasc Drugs Ther,2014 ,28(3):281-289.
[19]Stroes E, Colquhoun D,et al. Anti-PCSK-9 Antibody Effectively Lowers Cholesterol in Patients With Statin Intoleranc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4,63(23):2541-2548.
[20]Koren MJ, Giugliano RP,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nger-term administration of Evolocumab (AMG 145) in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 52-week results from the Open-Label Study of Long-Term Evaluation Against LDL-C (OSLER) randomized trial[J].Circulation,2014,129(2):234-243.
[21]Raal F, Scott R,et al.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owering effects of AMG 145, a monoclonal antibody to 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serine protease in patients with heter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the Reduction of LDL-C with PCSK-9 Inhibition in Heter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Disorder (RUTHERFORD) randomized trial[J].Circulation,2012,126(20):2408-2417.
摘要 医学免疫学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务必学习和掌握一门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工科院校因为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医学免疫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必须符合自身院校的特点。本文从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两方面来探讨在工科院校如何进行医学免疫学的教授和学习。
关键词 工科院校 生物工程专业 医学免疫学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与免疫学基础理论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变的一门过渡课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其向医学免疫学的不断渗透,也使后者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上不断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这给医学免疫学的的讲授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工科院校由于任务重、课时少等现实特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不断更新的医学免疫学知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是作者对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一点初步思考。
一、课程设置
(一)确立教学目标。在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与免疫相关的问题。通过学习,主要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人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②掌握机体免疫应答的种类、过程和特点;③了解一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爱滋病、自身免疫病等。④了解免疫学防治的相关知识;⑤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免疫学技术,熟悉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根据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医学免疫学本身的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①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等内容;②临床免疫:变态反应、肿瘤免疫、移植免疫、艾滋病等内容;③免疫学防治;④免疫技术。
(三)重视实验课开设。实验课的开设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优良科研作风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验证所学习的基础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开发创新意识,培植学生创新能力。目前,一些工科院校由于课程设置将医学免疫学定为选修课、实验条件较差等原因限制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开设,这需要工科院校主管领导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开设实验课,重新设置课程类别和实验内容,优化实验资源,唯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培养新世纪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比如免疫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T细胞表面的CD2和绵羊红细胞结合、免疫技术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切片的制作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知识讲授后马上接着开设免疫细胞形态学观察、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玫瑰花环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的制作等实验,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验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意识。
二、教学改革
(一)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优化组织选择。工科院校学制为四年,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理论的教学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不断地深化和丰富。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具有课程重、授课时间短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校内学习阶段让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新观点、新知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讲课之前认真组织安排授课内容,精心选择授课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并领会、记忆丰富的理论知识。①授课内容的组织:根据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的基本框架可以将医学免疫学分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临床免疫和免疫技术等六大模块。前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是后一模块知识内容的基础和铺垫,理解和熟悉前一模块内容可以易化对后一模块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按照如此顺序依次进行讲授,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此外,还有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最新进展与以上六个内容的模块没有冲突之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理论知识;②授课方式的选择:授课方式的选择也就是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课堂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易混点等来选择讲授、自学、讨论、见习、实验操作、电化教育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最大化的理解吸收课堂知识,如对最新研究进展的讲授可以和与此有关的理论知识穿行。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猜想,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二)加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联系。医学免疫学是医学基础学科更是一门临床学科,至少也是基础和临床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过渡学科。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等多方面原因,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大大增高,特别是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在对各种免疫性疾病讲授过程中,通过电化教学手段以影视的方式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过程完完全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些免疫病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还要深入到理论层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与市内医院联系,带领学生到一些相关科室特别是免疫科亲自接触一些免疫病患者,观察他们的临床表现,了解诊断过程。通过电教和临床实习的结合,使学生达到对一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学生除了对一些临床常见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外,还格外关注免疫学技术在一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免疫学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学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灵感,使他们能把这些意识和灵感带到即将或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之中[2]。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科研领域中经常用到的免疫学技术外,还要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下厂参观、实习。实践证明,加强与临床和企业的结合很受学生欢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学术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医学免疫学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展它的深度和广度,生命科学的每一步进展都补充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了解和熟悉这些新的知识更新点,但工科院校由于课时少,如医学免疫学的课时一般都在30节左右,授课内容多等这些特点使授课老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过多地给学生传授这些新的进展情况,这样容易造成学习的知识和一些实践的脱节,因此,通过以下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知识的脱节。①鼓励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选择合适时间,学校鼓励任课教师或邀请一些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任课教师根据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给学生进行补充和传授;另一方面,和本领域的专家近距离接触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动态;②组建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组建“自身免疫病研究兴趣小组”、“单克隆抗体制作研究小组”或:“疫苗制作研究小组”,有专职教师带领,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有关医学免疫学的活动,如医学免疫学知识竞赛活动、自身免疫病的调查和分析、参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改进和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试卷测试,成绩的评价要整体上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决定成绩的高低不能不能仅凭试卷考试,可以通过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动手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将各项成绩加权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可以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论
医学免疫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学科,这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迅速,作为任课教师不能只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相关技术的传授,也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解而忽略最新研究进展的传递,因此,任课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医学免疫学培养目标和讲授内容的改变,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和重视实验课的开设,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验能力的新型生物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变态反应和免疫学;教育改革;专业,医学病原
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医学基础课,对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起到桥梁衔接作用,这门课为免疫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打下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本校开设于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自学能力较差、还没有学过临床课,面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普遍反映知识量大,内容繁杂,理论抽象,难以掌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使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能更好地满足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本教研室从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作者总结对临床医学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根据专业需要安排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但是教学大纲的模式化,加之教材的滞后性,导致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1]。同时,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成为研究热点,有非常多的新进展,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在临床应用方面变化较大,使得既有教材更加跟不上临床医学的发展[2-3]。根据这种情况,本教研室拟定以下措施:1.1深入医院调研调研内容有:临床常见的免疫学应用,如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诊疗的手段、方法与防治原则;预防接种的意义及应用;最常见免疫病,如青霉素过敏、花粉过敏、急性肾小球肾炎等的诊疗过程、方法及防治原则。1.2以临床诊疗过程组织教学内容把原有的免疫系统组成、主要免疫分子的作用、免疫应答的发生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改为机体在遭遇感染或免疫异常时的病理变化及后果、免疫病发生和防治原则等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对于与临床应用关系较少的内容进行删减,增加与疾病诊治关系密切的教学内容。这样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过程为主线的模式,将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与临床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难懂的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对知识熟练掌握应用是教学的唯一目的。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习机械,知识面狭窄,难以适应临床课要求[4]。在本教研室的教学改革中,应用“以疾病为中心,诊疗过程为主线”的模式,除了调动起学生对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去寻找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对临床问题多思考、多分析,与教师、同学多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由于学习本门课时,学生处于第一学年,在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技巧上还比较欠缺,因此,在课前应组织对之前学习内容的温习,课程结束时应组织总结。对一些相关性较大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和对比。让学生对平时强调的重点内容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有意识地指引他们自己去归纳常见的知识要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技巧,强化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3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临床意识、操作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传统的实验课往往是讲完—个章节的理论,之后安排一次实验,实验均为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零散,各实验之间缺乏联系,以学生重复教师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学生作为模式[5-6],这样的实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教师尝试用综合性实验取代原来的验证性实验。如本年度开展的新型实验课,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首先分离培养菌株,进行染色观察后接种到实验动物身上,再从实验动物身上观察感染该细菌后的局部或全身表现。这样的实验内容延续性强,知识成体系,既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动手操作,不但温习巩固了理论课知识,还可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学生中获得广泛好评。
4建立网络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接触本课程的最新进展
当代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具有极快的发展性,因此,需要对其新进展、新技术、新知识不断地学习,这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要求,还是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往往教材跟不上技术发展更新速度。本校正在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学生除了教材上的基础知识外,多接触和学习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新知识、新进展,并且对目前国内的免疫病、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学习了解。同时,本校建设的网络教学平台还有丰富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可以更为直观、生动地为学生介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知识。此外,教师还考虑在网络平台上设立自考自查的模块,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对自己的知识学习和掌握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能及时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学习。
5注重在教学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道德教育
医学生是未来战斗在医疗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对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生如何为人,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职业道德[7]。近年来,临床一线医疗纠纷频繁,甚至还有一些影响大并且非常恶劣的医疗纠纷,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对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相当必要的。但是,在这里的人文道德教育如何插入,并且保证不能喧宾夺主影响理论教学,需要长期探讨、反复实践。在此仅以作者经验为例:在免疫学预防的教学中,介绍中国古代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历史,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耐药情况时,穿插临床抗生素合理使用的必要性教育、临床操作规范教育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介绍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疾病时,穿插医疗人文关怀、保护患者隐私等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医患关系,培养职业道德。总之,只有医术,没有道德素养的医学生是社会危险品,必须让学生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多进行人文道德学习,了解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及早培养起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这样才能让教师培养的学生真正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医学人才。
6加强教师自身学习和素养,配合教学改革发展
现代医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高校教师[5]。教师要多形式、多渠道的提高自身的素养,同时通过课堂教学将综合素质教育思想融入专业教学。作为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科发展情况、多参加学科年会报告学习、多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尽快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保持自己在知识和道德素养上的先进性,以此更好地教育学生。总之,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应坚持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多开展师生交流互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在各种教学组合的优势下,发挥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更好地教育、教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后面的临床课程学习和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段斯亮.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4):90-91.
[2]吴艳峰,曹雪涛.关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5):468-470.
[3]胥振国,蔡玉华,刘修树.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28(9):849-851.
[4]刘燕,张继星,布日额.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8(4):450-452.
[5]吴素琴,郑剑玲,王美惠.高职免疫学技术教学改革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15):21-22.
[6]廖明生,蔡杏珍,李恩亮.提高高职高专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96-97.
关键词:免疫学;教学;创新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64-02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诸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于疾病机理、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是推动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免疫学又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其推动力的源泉来自于免疫学科自身的不断创新。可以这样说,是创新精神贯穿于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所以,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将使得学生在免疫学的学习过程中,与免疫学现象的发现者、免疫学理论的创建者、免疫学知识的传授者产生对话与共鸣。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1]
一、教师的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
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的教师。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讲:“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示范,伟大的教师是启发。”传统的教育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教师是教育中的权威,学生要无条件地服从。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应该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探讨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也要创新。在每一课的备课中,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更应备创新教育的插入点,要把自己在免疫学教学、科研实践中积累的创新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每一个实验中,引领学生做一名创新思维的开发者和培育者。在教学中,师生地位平等,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发挥。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对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也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
“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自由愉快”的教学生态环境,坚持正面的激励,宽容和理解学生,允许学生在探索中出现错误,不求全责备。因为,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意义的因素,而可能成为引发学生内部认知重组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的必由之路。同时,鼓励每个学生畅所欲言、发散思维,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相反,教师要发挥教学民主,放下“权威”,贴近学生,尊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大力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权威定势,这样才会出现“抗体侧链学说”。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经验定势,唯此,才会有单克隆抗体的发现。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从众定势,如此,才会有肿瘤免疫治疗为癌症患者延长生命。
三、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
1.免疫学概论:创新精神培养的第一课
免疫学概论是学生学习免疫学的第一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时机。因此,教师要精心准备第一课,以自己的个人魅力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用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去感染学生,博得更多的学生的喜欢,进而喜欢免疫学课程。
免疫学概论系统介绍免疫学的发展历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对创新精神的感性认识。例如,经验免疫学时期,“牛痘”的发明和应用开创了人工自动免疫的先河,帮助人类在全球范围消灭烈性传染病――天花。科学免疫学时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派的形成,“抗体侧链学说”、“免疫网络学说”和“克隆选择学说”等确立了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中的地位。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分子免疫学的发展,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学基础、PCR的基因克隆、MHC限制性、细胞因子及受体等理论的阐明,不仅使人们深入了解诸多免疫学重大科学问题的本质,而且昭示了现代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因此,是一次次的重大创新性发现贯穿了免疫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在授课时,教师要着重阐述免疫学的每一个历史性阶段都体现了创新精神,创新是免疫学发展的原动力。
2.免疫学概念和原理的建构:创新精神培养的融入点
免疫学的发展史就是科学家的创新创造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及其科学成果的介绍,这些材料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师要发掘教材中介绍的科学家和他们著名的科学实验,用大师们超常的创新思维来感染学生、启示学生、激励学生。在讲授每一章节的知识点时,要有意识地把创新精神的教育融入到概念和原理的建构,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创新精神的理解更为具体和形象。例如,在介绍树突状细胞时,可以告诉学生树突状细胞在被发现后的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如今一跃成为“明星细胞”,为什么呢?学生不但会饶有兴趣地学习体外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的方法,更能激起他们更深入地研究这群细胞,并将其应用于肿瘤免疫学治疗等领域,实践为癌症患者造福的愿望。如能再结合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拉尔夫?斯坦曼,一直以来都用自己发明的基于树状细胞的免疫疗法给自己治病,使得其生命得以延续至颁奖前三天才去世,更能激发学生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3.免疫学实验: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体验
免疫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免疫学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应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当然也包括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创设实验教学情景,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实验。例如,在做B淋巴细胞融合实验时,可以提到该技术发明的基础是“克隆选择学说”,该技术本身由于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于198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学生自然很有兴趣想体验一下这个为生命科学带来奇迹的实验。
免疫学实验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免疫学研究的实验设计方法,为学生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控制条件”的实验方法、“显微观察”的实验方法、“动物模型”的实验方法等。教师可选择典型的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4.免疫学讲座:创新精神培养的“现在进行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津津乐道免疫学辉煌的创新历史,这往往是回顾性的,是免疫学科的“过去完成时”,那么,免疫学科的“现在进行时”是什么?是否还是保持着青春焕发的创造力?通过讲座形式及时将免疫学科的最新进展展示给学生,并尽可能地和学生展开讨论,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课堂授课中提及了Treg细胞是T细胞功能性分类中的一个亚类,就可以开设一个讲座,讲授和讨论Treg细胞在疾病机理、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不但使学生了解到学科研究的前沿知识,更能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很大的启发。
5.免疫学课外研究性学习:创新精神培养的实际演练
免疫学教师接受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参与到自己的研究课题组,或者指导学生参与诸如“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项目”的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亲历亲为的机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2]另外,教师可以把某些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设计为研究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精神培养目标。课外研究性学习较课堂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生命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环节,并在实验仪器的选取与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环节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活动中,通过实验设计、方法选择、实验操作等过程,体会创新的艰辛与愉悦。
参考文献:
免疫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如果单独介绍书本知识,而没有医院、病例和医药公司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学生就会感觉学习起来干巴巴的,没有实际意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甚微。我们在课堂上导入为当今社会所熟知的艾滋病、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性疾病,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让学生思考如何针对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进行药物设计。也可以针对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运用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例如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用于乙肝病毒HBsAg诊断的原理和过程,以启发学生思维。这些举措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2.寓教于乐,漫画、主题游戏体验式教学
传统的免疫学课堂教学,多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燥的免疫学知识,不但让学生无所适从,还会对本科程产生“厌学”心理[3]。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拟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选用大量图片、漫画、视频等教学工具,采用图片启示法能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形象地掌握所教内容。例如,讲B淋巴细胞时,我们选择“B细胞的一生”这组漫画,使得学生的课堂气氛骤升,课后学生也对这组漫画记忆犹新,明显加强了对B淋巴细胞的认识和记忆。此外,针对免疫学名词概念多且难以理解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免疫学名词猜猜看游戏,即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背对黑板,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免疫学名词,下面同学给他描述这个名词的功能和行为,讲台上的同学根据大家的描述来猜,在热烈的游戏气氛中,大家对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显着加深,学生在快乐中完成了学习的过程,通过体验将老师讲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
3.通过论文导读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兴趣
在工科院校,免疫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免疫相关问题。基于此目的,我们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免疫学论文导读,例如讲授完树突状细胞后,教师以题为“DC-CIK细胞体外抗淋巴瘤细胞的免疫效应研究[4]”进行导读,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这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形式,有如剥笋般层层深入阅读文献,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DC、CIK细胞、细胞因子、细胞表面抗原等知识点的理解,另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
4.以专题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形式演示免疫学新技术
建立伊始,我院就成立了本科生导师制这种“2+2”的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免疫学技术已广泛应用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果不了解这些技术和方法,学生在阅读文献时会遇到很多障碍,也很难建立自己的科研思路。针对这些问题,利用本院现有资源,我们以专题讲座的形式给学生现场演示免疫学新技术,例如流式细胞仪技术、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等,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可激发对免疫学有兴趣的学生成立科研小组。这样一种教学实践,不但加深了师生之间的联系,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我们成立的科研小组曾以“抗LDL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题参加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并取得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