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从众心理的特征

从众心理的特征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7 14:47: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从众心理的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从众心理的特征

第1篇

关健词 厌学心理 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omm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Students

LIU Xiaoqin

(Xizhangzhuang Elementary School, Heze, Shandong 2747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asons of primary common mental weariness. And then promoted some suggestions to overcome the above unhealthy psychology. These measures show good effects on practical teaching.

Key words studying-weariness psychology; mass-following psychology; antagonistic psychology

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如何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已成为衡量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的老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别是在心理上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察觉并给予帮助。结合多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笔者谈一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其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响。加之紧张的学习,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在学习生活中,小学生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一是“厌学”心理。厌学心理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①。主要表现为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人也会变得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这就是说厌学心理普遍存在。事实上不管是优等生,还是学困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只是表现程度不同罢了。现在学校里往往只重视教学成绩,教师加班加点备课,学生起早摸黑的学习。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跟着老师学,这种忽视学生的正常要求和兴趣爱好的做法,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容易滋长厌学情绪,优生也是如此。

二是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②。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从众心理极的“盲目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可以形象的概括为“跟风”心理。小学生的行为具有群体性,每个学生都想成为事件的焦点,成为谈论的中心。一旦在他们的圈子中失去发言权,心理上就会感到失落、自卑。典型的事例就是在放学后,大批的学生不回家而是到网吧玩游戏。第二天,他们就会聚到一起,兴高采烈的谈论自己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和得到的装备。而“不合群”的学生在那里往往一言不发,感到非常的孤立。

三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③。小学生由于见识能力低,往往容易“认死理”,思维短路。个别人甚至有极端心理,只要是家长说的一律不听,只要是老师教的一概不学。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小学生可塑性强,只要对他们进行细致地了解和具体地分析,抓住他们的优势和长处,就可以此为突破口,实施有效的方法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

对于有厌学心理的学生,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要比成人短,长时间从事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导致注意力转移,做错题,使学生越来越害怕做作业,厌烦作业。作业难度大,经过一定的努力仍无法解决时,一般情况下,学生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国内有人做过实验,每天课外作业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最佳,这是值得参考的一个数据。其次是培养学生的业余兴趣。有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让孩子有一些其他的活动。实际上,广泛的兴趣所产生的是一种对事物、对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是探究的。因此,抑制儿童的兴趣,实际上抑制了儿童对事物的积极态度,自然也包括对学习的态度。对于小学生的厌学,我们应全面考虑、分析诸多因素,重视对学生厌学心理的疏导,尽量减轻学生的心理和学业负担,使他们充满兴趣,充满信心地学习、生活。

从众心理具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使其发挥正向心理效应,从而发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经常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鼓励他们不唯师、不唯书、不盲目、不轻信,敢于大胆发表独立见解。对于他们提出的见解,只要是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错误的,我也会对他们独立思考的方式给予肯定和赞扬,对克服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起到了显著的矫正导引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对从众心理的消极效应进行调控和克服,比如在和学生交流时,用疑问的语气探究学生的态度;问问题时不是简单地索取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说出思维的过程;适当地开展“错例”、“反例”教学,让学生人云亦云的从众心理遭受失败的“打击”,从而克服随着大流走的盲从习惯,认识到盲目从众的误导性、危害性。

对于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三条途径。一是真诚的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生硬的教育态度,呆板的教育方法,常常是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教师在给学生提出要求时,应该使学生明白是非。学生有了缺点错误,应该正面说服教育,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不可将自己的主观好恶强加于学生。二是引导学生增强社会知识。一个人如果有渊博的知识,凭直觉就能认识到逆反心理的荒谬之处,从而采用一种更科学、更宽容的思维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读报、看新闻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他们关心社会时事,开阔视野。三是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方式,但在问题未解决之前却存在着几乎是无限的可能性。宽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是可以通过自我不断的思维训练来获得,它能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和学生沟通,抓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可以通过家访、热情谈心、同学互助等渠道和方法,共同努力地做工作,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阴影,积极健康的成长。

注释

① 范源清.青少年学生厌学心理探究及其矫正策略.现代技能开发,2002.

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现象的描述,分析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2期

[3]王贤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9卷第2期

[4]许拥旺,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年6月

[5]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4期

第3篇

关键词:技工学生 从众行为 从众心理 合理利用

一、学生从众现象

现象一:今年女孩热衷穿短裤。2011级计算机班女生比较多,社会上流行什么,都会在这个班展现出来:今年女孩热衷穿短裤。

现象二:车床空闲。在实习普车时,由于学生多车床少,教师就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学生轮流操作车床。可是十几分钟后,车床前空无一人,学生们都三五成群靠在窗边说笑或玩手机。

现象三:寒冬腊月,男生只穿两条单裤,在寒风中战栗。

为什么明知这种打扮不适合自己,却还有一些女生穿短裤?为什么学生放弃车床不操作,却站在一边无所事事?为什么男生只要风度不要温度,心甘情愿挨冻?笔者进行调查后发现:以“大家都……所以……”的句式回答这些问题的学生占90%,由此可见,这是学生从众心理在作怪。

二、从众的定义和属性

从众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引导或压力之下,在认知、态度与行为等方面自愿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的解释就是“随大流”“入乡随俗”“人云亦云”;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

从众包含三个基本特征。第一,引起从众行为的根源来自于群体引导或压力。在现象一中,班中大多数女生穿短裤,如果自己不穿,她们有可能疏远自己,迫于压力,也买一条短裤穿上。第二,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做出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既可以是清醒地意识到压力存在而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抉择,也可以是没有意识到压力,不自觉地跟从了他人的行为。在现象三中,有些男生迫于压力只穿两条裤子,这是有意识的从众,但也有些男生身体强健、不怕冷,也穿两条裤子,这就是无意识的从众。第三,尽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产生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这里不牵涉直接的强迫性因素。自愿性是从众区别于其他社会影响形式的重要特征。

通常情况下,少数服从多数是对的,但缺乏分析、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笔者所在学校属技工学校,生源复杂,学生多来自农村,男生多于女生,而且大部分学生学习能力、自控能力较差,厌学情绪高。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和其他同学比吃比穿,就是不比学习,在给家庭增加负担的同时也荒废了学业。

通过以上解释,我们可以找到“车床落寞”的原因:实习教师布置完实习任务后,一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离开车床到窗边娱乐;还有一部分拈轻怕重的学生,看到实习普车又脏又累,又看到部分同学已离开车床,便也加入到说笑的行列;完成实习操作或还在进行操作的学生,看到大多数学生离开车床,也放弃实习。

三、从众心理的两面性

从众心理具有两面性:一面是消极的,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车床落寞”这个现象就充分体现了其消极的一面。一面是积极的,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的缺点,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误会等。

四、合理利用从众心理管理学生

第4篇

[关键词]广告诉求;中国文化;面子心理;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14-02

广告实乃现代企业发展之利器,这是商品经济进程验证了的不争事实。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广告所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程,新媒体、新语境,新产品的层出不穷,产地和销售的全球变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等,使得人们对广告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广告要很好地实现其效果,一定是感染和打动消费者心理的过程,隔靴搔痒、清风轻抚的广告根本不可能影响消费者,更谈不上激起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一则成功的广告,往往让我们回味无穷,会情不自禁地产生购买其宣传产品的冲动。只有征服了消费者的心理才有可能改变其行为,让其产生商家最想看到的购物行动。但消费心理又是最难捉摸、最复杂多变的。特别是我国的消费者心理又有我们特殊的文化特征。中国人在表达思想和语言时所表现出的含蓄、内敛、温良、踏实、讲求实效等无一不在广告中得以充分体现。中国人一般不会对夸张的广告表达方式持以积极的态度,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几千年前就告诫我们不语:怪、力、乱、神。在中国做广告宣传沟通,一定要研究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特征。

1 面子心理

林语堂说,“面子”是构成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三女神(面、命、恩)之一。中国的消费者有很强的“面子”情结,虽然我们无法用一句准确的话语形容何谓中国人的“面子”,但我们更多时候都在谈论“面子”、保护“面子”,为“面子”而活。在“面子”心理的驱动下,中国人的消费会超过,甚至大大超过自己的购买或者支付能力。广告宣传时可以利用消费者的这种“面子”心理,找到市场、获取溢价、达成销售。

脑白金就是利用了国人在送礼时的面子心理。送礼是什么?送礼是中国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既然送礼很重要,那就不能轻易、随便对待。送礼要有讲究,有学问,所以现实中不少人为送礼发愁。脑白金告诉你:不用着急,脑白金就是礼品!这就是脑白金不断地重复后,最终告诉我们的重要实质信息。你的认知心理就这样被悄悄改变了,你选择礼品时会不自主地想起脑白金。因为送礼的概率远远大于购买保健品的概率,脑白金告诉你它不是保健品,它是礼品!你选对了礼品,自己有面子,被送对象更觉得收了更有面子。

2 从众心理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中国人好从众,它的深层原因可能很复杂,但其中很深刻的一条原因就是它很安全。从小妈妈就对我们说:树大招风、出头的椽子先烂等,早就把我们的心理规矩的没有创意而只有不断的重复,没有个性而只有共性。久而久之我们的从众心理就尤为明显地体现了出来。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在品牌选择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在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

脑白金时时喊,处处喊,经年累月一直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它不是要把谎言变成真理,其实谎言重复万遍依然是谎言。脑白金天天不断重复滚动播放,总会有人被说服去购买(事实上很多人在买)。大家都买了,你不买,是不是不合时宜?是不是不够潮流?是不是Out了、是不是被边缘化了?就这样,你强大的从众心理被一次次诱发了起来,你也购买了,脑白金就笑了,电视里那对儿老爷爷和老奶奶的草裙舞跳得也更年轻、更欢快了。

3 推崇权威心理

推崇权威本是广告很老套的表达技法,但在我们国家效果尤为明显。我国老百姓,对“王”啊、“霸”啊,“尊贵”啊、“权威”啊,崇拜了几千年。只要广告中带有这样的词汇总能引起老百姓仰视而神圣的目光,好像自己一用这样的“王”、“霸”产品,就自己便也有了“王”、“霸”的气息。其实我国消费者推崇权威的心理,在消费形态上,多表现为决策的情感成分远远超过理智成分。这种对权威的盲目推崇往往导致消费者对权威所推荐产品无理由的选用。针对我国消费者这样的文化心理,我们在进行广告诉求时把广告的产品赋予这样权威性的人格化特征,从而勾起消费者强大的崇仰、遵从心理,以此来达成产品的畅销目的。

4 爱占便宜心理

爱占便宜。古今中外、男女老少,无一例外,这是人的一种天性。而对于我们这个长期物质和精神资料匮乏且长久禁锢的国家尤甚。但“买了便宜货”与“买东西占了便宜”是大大不一样的。价值50元的东西,50元买回去,那叫“买了便宜货”;价值100元的东西,50元买回来,那叫“买东西占了便宜”。好的推销广告都是能把本不值钱的产品,通过巧妙的说辞而让消费者感觉购买它将是大大占便宜的事。中国人经常讲“物美价廉”,其实,真正的物美价廉几乎是不存在的,都是心理感觉的物美价廉。近几年各大电信运营商,通过变换各种花样而推出的资费套餐和预存话费等活动,就是牢牢抓住国人的这一心理而开展广告宣传,再编排以诱人的广告说辞和劲爆的表达方式,真有似天上免费掉“黄金”的感觉。

消费者不仅想占便宜,还希望“独占”,这又给商家以可乘之机。比如,女士在服装市场购物,在消费者不还价就不买的威胁之下,商家经常做出“妥协”:“今天刚开张,图个吉利,按进货价卖给你算了!”“这是最后一件,按清仓价卖给你!”“马上要下班了,一分钱不赚卖给你!”这些话隐含如下信息:只有你一人享受这样的低价,便宜让你一人独占了。面对如此“好事”,消费者内心的贪婪便被一次次虚假地得以满足。

5 缺乏安全感心理

首先,由于长期的封建时代影响,“占为己有的”、“小富即安的”、“缺乏公约的”等这些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其实一直牢固地隐含在每一个国人的基因里;其次,现阶段,我们生活各层面的基本社会保障还不健全和完善;最后,社会的飞速发展的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些复杂的情形使得我国消费者普遍具有非常强烈的缺乏安全之感。这在选择产品的结构和种类上表现的尤为突出。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在我国出现的“抢盐”风潮,就足以说明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的自信程度还有待于大幅度提升。

广告诉求能从安全感上增强消费信心也是很有效果妙法。那句经典的“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就是再朴素不过的让消费者“放心”的号召了。特别是现阶段各类“假的”、“有害的”产品层出不穷,广告只要能针对于此结合企业货真价实的生产进行合理的劝说,就自然会赢得消费者水到渠成的认可。如果我们连基本的有用性都得不到满足和保证,又有谁会奢望天边超值的服务呢?

6 炫耀攀比心理

炫耀是什么,炫耀就是要从各种方面来证明你比别人更优越,更高级,更有社会地位,更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敬仰。而这些的来源又都是通过不断的竞争攀比来一次次获得虚荣的满足。所以中国人非常注重外在的东西,可以说这是中国人“面子”文化的又一具体表现。但问题是外在的炫耀和优越是否能带来内心的平和和幸福,这一点很多中国人并没有深刻问过自己。攀比可能会带来虚荣的满足,但也会带来更大的痛苦,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把幸福和快乐建立在这样的沙堆之上,是经不起生活的风风雨雨的。而现实的经济快速发展却又给很多人提供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奢靡可能。

我们分析国人注重外在更大于注重内心的特有心理特征,不是为了劝解人生价值观的合理,也不是为了增强消费的更大理性。因为这种民族性的东西具有坚实的文化基因传承,不可能一时半会儿改变。我们广告面对的是这样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需要炫耀,他们崇尚攀比。此时期的时代和社会因素限制,还不足以让这些凡夫俗子具有更冷静的理性。于是,我们的广告可以“明星耀眼”、可以“权威”、可以“价格飙升”、可以“寅吃卯粮”,甚至可以“死要面子活受罪”。只要你不是恶意的欺骗和别有用心的误导,只要你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一切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炫耀”和“攀比”心理的标签都可以巧妙地贴在广告的美丽外衣上。因为这就是中国市场,它拥有浓浓的“炫耀”和“攀比”气质。

广告是一种心理征服活动。要想取得良好的广告效果,恰当的攻心术是必不可少的突破法门。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心理素养,这些心理基因是千百年来中国各种传统文化的岁月沉淀。现代市场经济,虽以它飞速的变化引领着时代的步伐。但深入分析我们心里深处那最为牢固的特质,或许也能给我们洞察消费者、开发新市场,带来有益的探索。

今天,我们虽然学习了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广告发展的有益经验。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别人家的理论适应中国特点。我们试图通过本文的分析探索一种出路,沿着这种有益探索,逐渐走出中国广告自己的强盛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相臣,王旭.文化交融中的民族文化对广告文化的影响[J].现代营销,2011(11).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现象 消费心理

大学校园作为特殊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年纪相仿的年轻群体,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消费群体。因而大学生具有与其他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和特殊的消费心理,大学是一个从校园到社会的转型体,也是大多青少年迈入社会的大门,因此引发出的问题也更具有客观性,突出性与可研究性。

一、大学生主要消费对象

首先是吃饭问题。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在学校的食堂解决平时的饮食需要。很多情况下单独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大家基本不会注意自己吃的是什么,可以果腹就已足矣。只有遇到特殊情况才会以班级、宿舍或者社团为单位去学校附近的餐馆聚会。

接下来的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了――恋爱。没有什么事情比恋爱更让人自觉地花钱了。找个恋人就意味着钱将如流水的流出腰包。既然有恋人相伴,就免不了要消费,而且大部分人都不会吝啬,其实这一点谁都明白,有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恋爱费用偏高的大学生占六成以上,恋爱费用有很少的学生是由家里特别提供;大部分学生是从生活费中支付。而且,近年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原因就是情侣之间会不经意间形成攀比的心理,进而促进奢侈品的消费。

还应看到,在追求时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中,用于购买时尚的衣物,化妆品,电子产品,网游消费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了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为了拥有一款新手机或名牌衣服,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它必要开支。

二、大学生消费心理的特征

1.从众性。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具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有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例如家庭不富裕的学生,看到很多人有手机,自己千方百计也要买一部,以免被人看不起。这种从众心理会使贫困生精神压抑,甚至不堪重负而导致一些心理疾病。

2.时尚性。是社会上一时崇尚的样式,从发式到服饰,从语言到动作都有时尚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前卫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总乐于接受流行,领先于时代,追求品牌、新颖、时尚和潮流,各式各样的品牌充斥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把大学生卷入了梦幻消费。他们吃讲究营养,穿讲究样式,住讲究宽敞,用追求品牌,充分展现个性。因此,追求前卫、时尚是新世纪青年典型的消费心态。他们喜欢以聪慧和奇特装点生活,信奉物质是快乐的源泉。许多学生手执手机,出入高档次的场所,消费行为也逐步由消费的数量型向生活的品位型发展。即时消费、现实消费与贷款消费渐成趋势。

3.攀比性。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总是有意无意的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享受精神上的胜利,这种不考虑自己经济状况,一味的攀比极易促成不合理的消费,扭曲了大学生的心灵。

4.个性化。在这个崇尚自由的时代,大学生开始不喜欢集体活动,而是追求个性独立、表现自我、以求与众不同。这是新型青年文化的显著特点。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他们追求独特、个性和自由。消费行为开始向理性化转变,出现较为成熟的价值取向。

5.差异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而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家庭收入的不平衡,从而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农民的经济水平较低,他们支付庞大的学费已很困难,更别提为子女提供高额的生活费用。而一些家境富裕的大学生则不然,他们不加考虑的花销,令其他人羡慕甚至嫉妒。难免出现模仿和从众行为,个别学生甚至为满足虚荣心而滋生偷窃、抢劫的想法或行为。

三、大学生消费心理的根源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出现了消费伦理问题。所谓消费伦理,主要指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形成的用以指导人们消费行为,调整人们消费关系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目前,大学生普遍缺少关爱他人、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意识,完全忽略了由消费所引起的人与自然、现代人与未来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在外界不良消费因素的诱导和影响下,极易形成有悖于人类和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过度消费方式,进而增加新的社会矛盾。

经济学理论根源。消费受可支配收入、利率、消费预期等多种因素影响。有学者认为,消费是由收入惟一决定的,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用统计学的原理通过建立大学生消费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月支出是与父母提供生活费和额外收入成同方向变化,而与学校提供的贷款成反方向变化的。很多贫困大学生并没有被生活的困难吓倒,他们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在学习、择业和面对事业的竞争上他们表现出了比非贫困生更大的信心,他们大都相信凭借自己的努力,前途是可以改变的,这都源于贫困生比非贫困生更为强烈的自尊心。

四、消费行为的不同

目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呈多样化的现象,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大学生消费形式的不同,除了正常的消费行为之外,不正常的消费也有了不同的体现:

1.早熟消费:消费水平和质量超过了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甚至借钱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

2.畸型消费,消费内容过多过快,向高档型消费倾斜.

3.豪华型消费,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气派、排场,以获得同学的羡慕.

4.炫耀消费,把高消费当做现实社会优越感和虚荣心理的手段.

5.悬空消费,追求一种脱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个人消费承受能力的消费.

6.情绪化消费,把对消费品的占有、享乐作为弥补精神空虚的手段。

参考文献:

第6篇

Abstract:among construction accidents, the peasant laborer often is not only accident's victim but also accident's direct initiation.Most Of the accidents are caused by peasant laborer's unsafe behavior, then the person consciousness psychology has close contacting with person's unsafe behavior. Therefore,it has the important meaning to the safe construction,that we discuss accident's reason from peasant laborer's 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prevent and control accident's occurrence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technology.

关键词:农民工 安全心理 安全教育 安全态度

Keywords:Peasant laborer Security psychology Safe education Security manner

作者简介:周慧君(1980.8-)浙江江山人,工程师,从事工程质量安全监督

基金项目:杭州市交通局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09-174)

一、前言

交通建设工程施工行业作为高危行业之一,工程建设向高、大、深、新发展,施工难度日益加大,施工现场事故隐患增多,加上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伤亡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从安全系统事件链分析,安全事故的二大因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研究表明,大部分生产安全事故都与人的因素有关,即使是物的原因,背后也有人为错误的体现。在发生的施工事故中,农民工占到伤亡总数的95%以上,农民工既是事故的受害者又是事故的直接引发者,其绝大部分事故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因此,从农民工的心理因素来探讨事故的成因,并运用心理的技术来预防及控制事故的发生,对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

二、事故主要心理分析

2.1 盲目无知心理

盲目无知心理往往反映在新职工和刚刚走上管理岗位的生产管理人员身上。这些人员对本岗位工作的安全技术要求掌握不够,对本岗位的各项生产工作缺乏经验,对各项安全工作规定掌握得不够全面,对工作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和各种违章行为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在生产工作过程中,他们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知道危险点和危险源在哪里,不知道怎样进行避免和防范,不知道哪些行为是违反有关安全工作规定的,哪些是威胁人身设备安全的。他们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2.2 习惯性违章与“从众心理”

习惯性违章泛指在日常工作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一系列的习惯及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是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按照规程操作、我行我素。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并在作业现场长期蔓延滋生,具有普遍性、顽固性、隐蔽性、感染性、排斥性等特性,是安全生产的重大隐患。

从众亦称遵从、顺从,指个人在他人影响下改变自己的行为,以符合他人意见的现象。而在安全生产中,一但生产现场有人违章作业,又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处罚,周围其他的人员就有可能跟着干,从而产生“大家都是这么干的,都没出什么事,我也这样干,应该也不会出事”的心理暗示。如果这种思想和心理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就有可能发生群体违章或群体伤害。

2.3 侥幸心理

侥幸心理指因怕麻烦或不愿意接受微小损失来避免将来可能发生更大损失的一种行为。这种心理总认为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 百年难遇, 即使发生也不一定落在自己的头上,因此会使人作出不正确的判断。存有侥幸心理的人, 总是认为小的失误、错误、隐患可以原谅, 可以理解, 因而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事故。

2.4 逆反心理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动机具有内隐性的特征,逆反心理便是动机的这种内隐性的特征之一。逆反心理往往在年轻人身上比较明显,其表现一般是“你让我这样,我偏要那样”。逆反心理通常是在受到处罚或思想上带有某种偏见时产生,有了逆反心理,会引起心理上的不快,产生与领导或规章制度的抵触和对抗情绪。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明着故意与安全操作规程或有关制度对着干;还有一种是隐蔽的抵触行为,阳奉阴违,对于别人因自己违章而提出的批评劝阻,当面虚心接受,中止违章行为,过后不久,又故态复萌,我行我素。有逆反心理的人,对各种安全法规、规章制度缺乏理性认识,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要求产生一种反感心理,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主要安全心理措施

3.1 安全技能教育

对缺乏安全基本知识的民工,重点是要加强安全技能教育。安全技能教育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过学习“知”安全规章制度,二是通过训练“会”安全规章制度,三是通过安全意识教育和反复实践使这种操作成为习惯。当作业者进行安全培训时,都要从这三个方面想想自己是否很好的完成了安全培训,如果还没有做到的话,则需要再学习。

安全技能教育可以是理论教育模式,也可在工地现场或会议室进行工作交流,如果能采用视频教育模式则效果更佳。教育地点则可在工地现场、民工学校、食堂或会议室等。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安全知识的定期培训,让其熟悉工作所需的专业安全知识,这样会大大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3.2 严防“从众心理”

从大量的事故分析看,不但违章者本人的安全技术和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存在麻痹思想,抱着侥幸心理,自认为不会发生什么问题。而违章者身边的人员也对违章行为不以为然,见怪不怪,更有甚者,盲目跟从。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意识上的“从众心理”占了主导地位,其根源还是在于缺乏基本的安全技术知识和自我防护意识。

消除安全生产中的“从众心理”,最根本的就是要强化安全教育,教育和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不断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管理,抓薄弱环节,对重点人员重点管控,从源头上扼制违章行为;对违章者处以重罚,使违章者及有关人员都有切肤之痛,把教训牢牢记心中,变从“违章”之众为从“遵章”之众。同时可适当的进行“恐吓”教育,组织观看“事故片”,可使其深受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3.3 培养好的安全态度

安全态度是劳动者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对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情感及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行为倾向的综合反应。由于劳动者对客观事物的观点、方法和个性的不同,各人对安全生产的态度会有差别,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劳动者作业行为的安全性。端正劳动者的安全态度是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安全态度很重要,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态度的改善,具体建议如下:

(1)设定安全教育重点对象

一位操作者在一项作业中或是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内有三次以上的违章,这时,如果已对其进行过一般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教育,即可设定其为安全态度教育的重点对象,并开始对其所掌握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以及个人性格、工作经历、家庭状况、有无事故档案记录等情况建立教育档案,实行重点监控。当发现设定对象再次有违章作业行为时,要当场有的放矢进行安全教育或初步认定其为“不适宜该种作业人员”并进行工作岗位调整。

(2)建立集体安全愿望

要端正个人的安全态度,就必须建立一个有相互利益,个人必须不断纠正自己的不安全行为,改变自己不良的习惯,通过集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劝告,树立安全作业的范例,从而自然而然地通过反射方式形成安全作业态度,保证集体安全愿望。

(3)安全激励

安全激励可考虑采取下面几种方式:

①不断肯定成绩:由于设置目标的效果随时间减弱,因此,定期反馈目标执行情况的信息,肯定已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奖励,可增加职工的信心。

②情感激励:家人的嘱咐是民工安全愿望的最大动力,在每个职工卡背面贴“全家福”照片,上面写着:“上有老,下有小,出了事故不得了” 等关怀警句, 达到“要我安全”转化为“我要安全”的效果。

③参与管理:职工参与管理满足了职工的归属需要,同时也能获得认可,体验到成就感。

(4)亲自示范促使实行

管理者带头遵守安全规程,即使员工没有充分理解,也会在反复模仿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接受管理者的言行。对于只有初级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操作者,主要是通过观察管理者和熟练操作人员的行为来校正自己的操作行为和方式,即使对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处于初级阶段的人,也会模仿性地改变自己的操作行为。如果教育方法正确,即使没有人来跟踪检查也不会出现有意的违章,经过日积月累和习惯性的模仿,正确的安全态度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5)建立安全奖惩机制

即使企业确立了安全管理目标,仍会有一些操作人员漠不关心,甚至有一些人还会抱有反感。要把这些人对待安全的态度转变过来,除了进行安全态度的教育以外,还要适当建立有效的奖励和惩处制度,对遵守安全规程、有效制止他人违章、积极提出安全生产合理化建议、对安全生产有功的人,应给予表彰;对于经常违章作业、冒险蛮干的人,要给予惩罚。对于已经理解安全规程但不予执行的人,应给予从重惩罚。但惩罚不是目的,对发生事故的人,事故本身就是对其违章行为的惩罚。而对违反安全规程没有造成事故的人,其惩罚的意义更在于避免事故的发生。

3.4 培养好的工作情绪

每一个人的情绪都有积极良好的一面。所谓控制情绪就是以积极良好的情绪去制约或淡化消极不良的情绪。这种控制是在思想意识和高级情感制约下进行的。人的社会性还决定每个人的情绪都要受周围他人的社会情绪影响和制约。工作只有平心静气,才能客观全面地分析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周密慎重地解决问题。有很多事,就事论事可能使人又气又急,如果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从更广阔的范围来分析评价这件事,可能气就小得多了。

急躁会使人心神不宁,打乱正常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步骤,干活图快马虎,影响质量甚至易造成事故。凡事提前早做准备,多设想一些困难和障碍,多准备几种对策,计划留有余地,做到有备无患,可以防止急躁情绪的产生。积极乐观情绪是抵御不良情绪袭扰的有效屏障。积极乐观情绪可使人的智力和体力处于最佳状态,减少言行上的失误,对提高工作效率和预防事故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束语

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与人当时的意识心理状态有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人的安全生产心理影响因素,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充分掌握人的心理状态与不安全行为的内在联系规律,是事故预防研究的重要方向,并对搞好安全生产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寇丽平.从事故特性谈人的安全意识的培养[ J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 13 (12)

【2】梁利.违章行为与心理上因素分析[ J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 (8)

【3】傅菁俊.忻刚明.强化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发展的基础[ J ]. 建筑安全. 2010(1).

第7篇

关键词:毕业生;择业心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086-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择业心理问题是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效掌握毕业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思想状况,可以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践性。

一、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是指与就业相关的因素引起心理冲突或挫折时造成的一种紧张、迷茫、内心不安,甚至是恐惧的情绪状态。过渡焦虑会造成对就业的恐惧和精神负担,影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就业失败,甚至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无动力,停滞不前。

(二)自卑心理,是一种性格缺陷,对自身的能力和品质评价过低的情绪状态。它影响了实力的发挥,局限了才智的展现,还可能产生自我封闭、消极厌世等现象、

(三)攀高心理,是择业时的攀比求告心理,体现在求职需求与自己的能力或水平不符。部分毕业生不顾自己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以别人为参照,忽略了学以致用,潜能发挥等问题,造成就业门路窄等状况。

(四)从众心理,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等方面独立性不强,容易接受暗示,采取顺从行为而与群体多数保持一致的情绪状态。他们独立性较差,在群体中也不愿彰显自己。

(五)消极依赖心理,指部分毕业生缺乏独立和竞争意识,不愿参加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期望依靠外部条件和力量促成顺利就业,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择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多样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

(一)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环境、职业制度、人事政策、职业的社会评价等,这些决定了职业的数量、层次和结构、人们对不同职业的赞扬或贬低的程度。近来年,就业市场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矛盾,使就业竞争加剧,这从客观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择业心理的发展。

2.学校教育因素。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多偏重于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缺乏对择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或更多的阐述就业形势政策、和组织供需洽谈活动,而没有定期的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调查,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需求,且指导方式以集体授课为主,不能解决具体问题。

3.家庭因素。家庭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择业标准,特别受经济条件、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父母及亲友的职业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学生过分强调收入,高稳定性,环境优且舒适的工作,而忽视实际特长爱好与专业能力,局限了毕业生的择业范围。

(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指个体自身的特征对择业行为的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展主要受以下几方面自身因素的影响:

1.心里矛盾期。大学生整处于心里矛盾的突出时期,心理发展不稳定、不稳定、不成熟,往往会产生各种矛盾,当理性与现实矛盾,奉献与索取矛盾、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矛盾时,他们的认知将会随之变化,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发展。

2.就业准备不足。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对个人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进行有目的的培养,造成就业准备不足,以至于产生自卑、焦虑、犹豫、从众等心理问题、

3.兴趣不稳定。兴趣是选择职业的巨大推动力。促进工作成就。随着多元文化的涉入,大学生的兴趣更广泛,在有利于塑造多方面能力的同时,也造成“样样通、样样松”的现象,学生不能选择一个主要的方向进行强化,而造成职业选择困难。

三、应对高校毕业生择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毕业生择业心理的形成受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的制约,只有各方面参与才能有效地缓解学生不良心理问题,从而有效的择业。

(一)社会方面。社会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择业环境与氛围,就是大学生择业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的前提。首先,政府部门要政策引导,规范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其次,社会应加强协调利益矛盾,注重社会利益关系的平衡,为大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这些都有利于缓解毕业生的焦虑心理。

(二)家庭反面。家长应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其就业发展空间,认可学生的能力发展,多征求其自主意见,给予跟多的支持和鼓励,从而增强孩子踏入社会勇于成长的信息。学生应多于家长沟通,从社会实际出发,根据个人爱好、特长、专业能力的综合分析,探索适宜的工作,逐渐促成新的择业观,有利于缓解学生的攀高心理、从众心理、消极依赖等心理问题。

(三)学校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高效的就业指导工作起着重要作用。首先,高效应做好基础服务工作。基础服务工作包括信息收集和工作、知道和面试技巧培训等工作、拓宽就业市场,开展更多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高效应重视职业指导的工作质量。

(四)个人方面。学生是择业心理产生的中心主体,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协调意识,把握择业心理调适技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至关重要,大学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心境,自觉地调整内在的不平衡心理,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理智地面对择业问题。

首先,大学生应确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大学生应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充分认识职业价值对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学生良好就业的前提,正确的择业观有效地预防了学生的焦虑、自卑、犹豫和依赖等心理问题的出现。

第8篇

关键词:消费者;消费者心理;宣传推广;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125-02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渐转变,要求企业所销售的已经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应当迎合时代潮流、迎合消费者心理,向顾客提供超越产品本身的一种价值,这种价值更应该是一种内在的和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只有把握消费者的心理,才能使顾客更容易接受企业的产品,所以从消费者心理学角度来研究宣传推广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将从以下五方面研究宣传推广。

1 宣传推广应该抓住消费者民族心理特征

民族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企业应该研究人们的社会心理,抓住人们的关注点和消费特征,从而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

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对自己的国家都有特殊的情感,对社会上发生的大事小事,尤其是那些关乎国家和整个民族的安全、尊严、发展的事件尤为关心,如果企业把自己的产品和某个重大事件巧妙的结合起来,会对产品推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京奥运承办期间,举国上下激情洋溢、热血沸腾,每个人都期望为奥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时,青岛啤酒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了奥运赞助商。青岛啤酒全球营销总裁严旭曾说:“青啤销售的不是啤酒是情感”。在五年的奥运营销道路上,青岛啤酒成功地了“激情成就梦想”的品牌主张,整个奥运营销活动都围绕着激情展开,这正符合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心理状态。之后,通过“酝酿激情”、“点燃激情”、“传递激情”、“释放激情”、“演绎激情”让品牌主张不断延续,构成了品牌成长路径。为了使产品与“点燃激情”相配合,青岛啤酒第一个推出了高能量、低酒精的运动型啤酒,极大地拉动了销售。青岛啤酒的这次奥运营销,定位精准,切合社会民族心理,使企业的业绩得到实质性的增长。

2 抓住消费者希望受到尊重、被认可的心理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如果某种产品或服务能给顾客带来这种心理上的满足,会产生一种社会收益和心理收益。社会收益是指顾客为供应商所识别,并被视为重要顾客,而获得特别优待和享受友好服务等,具体包括社会地位和自尊心的强化,结识朋友和享受与销售人员的互动过程等,它源于产品或服务中社会自我概念的强化能力所产生的效用,如购买某产品或服务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帮助改变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等。而心理收益则是顾客与企业的交易给顾客心理上带来的满足,包括顾客的信任感、自信心以及因此而降低的焦虑和压力等,它是源于产品或服务中的情感因素所带来的效用,如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可以使顾客觉得开心、放松等。

说起售后服务最好的企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海尔。海尔不仅维修质量高,而且在服务细节上做的很到位。首先,海尔要求员工上门维修时必须穿鞋套。其次,不准用客户的茶具,接受客户的烟等。再次,修理好后要物归原位。这些细节都体现了对客户的尊重,使社会地位得到强化,从而产生被社会认可的感觉。所以很多消费者买海尔买的就是售后服务。良好的服务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在人们之间广泛传播,达到了宣传推广发目的。

3 巧妙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门利用消费者从众心理来达到某种目的的人,某些商业广告就是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把自己的商品炒热,从而达到目的。生活中也确有些震撼人心的大事会引起轰动效应,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但也有许多情况是人为的宣传、渲染而引起大众关注的。常常是舆论一“炒”,人们就易跟着“热”。广告宣传、新闻媒介报道本属平常之事,但有从众心理的人常就会跟着“凑热闹”。

2010年央视春晚赵本山小品《捐款》中,多次提到“国窖1573”,引起了全国观众的议论纷纷。曾对春晚应不应植入广告在现实中和网络中大家吵的沸沸扬扬、热火朝天。通过群众间的传播,国窖在短时间内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在挑选礼品时,国窖几乎成了人们的候选对象。虽然骂声不断,但广告效果是可观的。就在那一晚的短短几分钟,产品面向的是全国的观众,比起一般广告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不论是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国窖的目的达到了,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把产品记住,做了很好的宣传。

4 适当利用的消费者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上又叫控制心理,它是指行为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人们进行引导和控制时,行为客体产生的反向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人们由于受某种原因的影响而产生对某事物(内容和形式)持对立、抵触、反对态度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的特点:一是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否定性;二是具有强烈的主观体验性;三是具有浓厚的感彩。适当利用消费者的逆反心理,也是引起消费者注意的一种方式。这种逆反心理会引起人们之间的讨论与评价,在社会上广泛传播,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广告语“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还有一句是“孝敬爸妈,脑白金”。在如今高密集的信息轰炸时代,很多人厌恶这个广告。并且脑白金的广告刚问世就“得罪”了广告界,引来无数叫骂。然而,史玉柱认为这个广告在商业上是成功的,原因是这个广告播出后没几天,脑白金的销量就上去了。后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观众因为讨厌才印象深刻,脑白金真正打开市场和这个广告密不可分。所以不管观众喜不喜欢这个广告,首先要做到的是要给人留下印象。观众看电视时很讨厌这个广告,但买的时候却不见得,消费者站在柜台前面对着那么多的保健品,他们的选择基本上是下意识的,就是那些他们印象深刻的。

脑白金做广告的一个原则就是让观众记得住。有时,我们记住了一个广告很漂亮但常常忽略了这个广告是卖什么的,脑白金广告虽庸俗,却直入人心。

5 利用消费者的怀旧心理

菲利普•科特勒和约翰•卡斯林在《混沌时代的管理和营销》一书中提到: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深化,企业、产业和整个市场摇摇欲坠。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下,人人自危。人们的不安和恐惧心理逐渐显露出来,消费者开始选择一种安全的心理慰藉,用来逃避残酷现实,以得到暂时的心理安宁。于是,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怀旧是寻找一种安慰,尤其是在危机之下或社会动荡的时代,怀旧能给人以舒适、亲切等情感,成为人们内心的庇护所。怀旧的消费者群体拥有共同的情感记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在特定环境与行为的指引下,这段记忆被唤醒,当事人则会产生强烈的共鸣、认同与超乎想象的热情。如果把这种热情应用在市场中,则是一股强大的销售推动力。

美国著名广告人罗宾斯基说:“我坚信一流的感情才能组成一流的广告。所以,我们每次都刻意在广告作品中注入强烈的感情,让消费者看后忘不了,丢不开。”可口可乐公司的J•W•乔戈斯也说:“你不会发现一个成功的全球名牌,它不表达或不包括一种基本的人类情感”。怀旧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因而怀旧型的广告应以情感诉求为主。注意情感、情绪与企业、产品、服务的联系,在怀旧广告中营造生活场景,表现生活片段的广告往往更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打动人心。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就是运用了这种策略,小男孩埋头猛吃芝麻糊的场景,令产品的香美诱人自在不言之中。其广告语“一股浓香,一缕温暖”,简洁顺口、意蕴含蓄、耐人寻味。这则成功的广告不仅使南方黑芝麻糊家喻户晓,同时也给其带来了销售佳绩。

综上所述,宣传推广应抓住消费者的心理特征和内在需求点,引起消费者的共鸣和注意,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参考文献

[1]党厦宁,孙秀坤.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销活动实例分析.商业时代[J].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