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6:11: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应急管理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应急管理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应用

军事院校是培养军官的摇篮,近年来,新军事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国际格局的变化对我国军事基于教育工作提出了比之以往更高的要求,军事院校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办法优化军事教育的综合水平。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军事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其中即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应用在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中呢?

一、促进军事教育理念的转变

就目前来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已经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军事基础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还很少,实质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于促进军事教育成效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必须首先应用这一管理观念促进军事教育理念的转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实施“人本化”战略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人本原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的质量。在这一理念当中,人不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人对于管理工作成效的影响是最大的。考虑到这一因素,军事院校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并积极的将其贯穿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2.采取“精干化”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要求实施“精干化”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最大的管理成效。我国军事院校编制体系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已经基本形成管理统筹、结构优化、规模适宜的军事基础教育体系。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这些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进行深化。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要求,可以按照“学校――军教系――学校教务处(教保处)――学员大队”的“精干化”模式开展管理工作,学校为管理的最高层,军教系是开展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学校教务处(教保处)负责管理教学保障事宜,而学员大队则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学校、军教系、学校教务处(教保处)、学员大队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各类管理事实也证实,这种“精干化”管理模式对于优化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实施原则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过程,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应用之前,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好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计划,对参与管理工作的各个部门分发管理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完善的考核计划与考核标准。

此外,要注意到,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制定考核计划与标准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入学时间,将其分为入学、低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对于入学与低年级学生,需着重锻炼其军事素质,这一阶段也称之为基础训练阶段;对于高年级学生,需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管理能力、活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上,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重视对学生军事基础素质以及教员综合水平的评价

1.学生军事基础素质的评价

学生军事基础素质的评价是军事基础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体现,基于这一因素,对学生军事基础素质的考核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在评价时,需要严格的遵循《军事基础教育训练标准》中规定的相关内容,同时将学生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与心理素质的考核纳入评价体系中。

此外,还要意识到,学生军事基础素质应该涵盖到军事技能素质与军事体能素质两个方面,军事基本技能素质包括战术基础、射击等基础训练科目,军事体能素质则包括速度、力量、反应灵敏度、身体柔韧性等内容;对于学生合作能力的考核应该包括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两方面。只有完善考核标准与考核内容,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员综合水平的评价

教员的综合水平是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前提条件,对于教员综合水平评价的内容应该涵盖到教学水平、业务水平、个人素质、教学态度几个方面,采用严格的评价标准,遵循客观、公正的评价原则,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员予以相应的鼓励,这样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总而言之,实施全面性的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是提升我军战斗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军革的根本保障,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融入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军事院校的管理成效,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种管理模式是值得进行推广和使用的。

参考文献:

[1]黄赐英.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D]. 湖南师范大学,2006(03)

第2篇

【关键字】建筑工程,基础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在工程建设中,地基的处理和施工技术至关重要,也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基础性工程,施工的质量将会极大的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如果对地基的处理和施工技术不当,可能会造成十分重大的后果。在地基施工中,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更是重中之重,要是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基础整体失稳或产生不均匀沉降、构筑物下沉甚至开裂等病害。当然,预应力管桩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及优点,对其施工技术具有提别的要求。所以笔者首先分析预应力管桩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分析其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最后再分析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技术,并突出其质量控制技术。

二.建筑工程基础预应力管桩的优点和缺点分析

1. 优点分析

预应力管桩在运输、吊装较为方便,接桩比较迅速,在施工时,施工机械是不会影响到成桩的长度的。由于管桩的桩节长度不一,因此在搭配时就比较的灵活。除此之外,在对预应力管桩进行施工时,由于其速度较快,穿透力较强,质量比较的好,施工现场较为整洁,因此使预应力管桩广泛运用到砂土,黏土和软土中。在承载力造价方面,单桩是较为便宜的,就每米的造价而言,管桩的造价是高于沉管和钻孔桩的,但就每吨的承载力的造价而言,相比其他桩来说管桩是最为便宜的。

2. 缺点分析

在对预应力管桩进行施工时,其要求边桩的中心与旧建筑的距离不能够少于 4 米。主要是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当使用柴油锤来捶打管桩的时候,会造成距离的波动,挤土量比较大, 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在施工时如果遇到坚硬的夹层,一般就不会采用预应力管桩。对于包含粉土和细沙的持力层来说,当在进行打桩时候,最好考虑一下振动液化的问题。

三.建筑工程基础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

1.在进行建筑工程基础预应力管桩施工之前,应该首先进行压桩试验,从而可以很好的确定终止的时候压桩力同单桩极限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系数,这样就可以验证其是否同设计是一致的。通过终止时的压桩力进而对单桩极限系数是否符合设计的要求进行确定,并据此来下发具体的作业指导书。这是进行建筑工程基础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控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点,对于后续的工程施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在进行建筑工程基础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时,要很好的对压桩的速度进行控制,实践中一般是每分钟一米左右,同时我们还要制定好沉桩流水的路线,在具体的时候,应该根据桩的深度,按照先高后低或者是先长后短的顺序进行。此外,在进行施工的时候,还应该对每日的成桩数量进行一定的控制,并对施工过程中的压桩力以及施工的参数做好记录,通过这些措施来规避施工过程中的挤土效应和振动的影响。

3.在进行建筑工程基础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时,应该根据工程的具体特征,根据具体的施工组织设计,从而编制详细合适的质量控制计划。通过编制具体的质量控制计划,从而就可以将工程的质量控制目标进行一定的细化,将其具体分解到每一个施工过程和环节之中,使每一个环节的施工人员对于质量控制目的以及要求有清楚的了解,从而可以从自己这个环节出发,寻找质量控制的方法。

4.工程的质量控制计划编制完成后,应该严格的落实,特别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前后的两个工序之间,应该实行质量确认以及交接制度。尤其是对于工程质量的关键控制要点,更应该对其施工质量进行特别的检查,实施施工质量签字确认制度。一旦其上一个工序获得了质量的认可后,就可以进行下一个工序的施工。如果发现其上一个工序的施工质量没有达到标准,现场监理应该要求施工单位进行返工,直到其施工质量达到标准为止。

5.加强进场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的检验。材料、构配件和设备是永久性工程组成部分,对工程质量影响极大。凡是进入现场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生产厂家都要提供质量合格文件,即产品合格证、技术说明书、质量检验证明等。施工单位质检部门要对现场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进行逐项检查。凡是不符合设计文件和图纸要求等,不符合合同文件质量条款要求的,一律不能使用。

6.在软土地区进行密集的打桩时候,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由于土地的挤压使得表面发生移动的迹象,因此在压桩的时候,需要从中间开始进行打桩,进而向两边开展。

7.先进行钻孔取土,之后再进行静力压桩。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必须使用圆弧形的夹具象压桩一样将开口的钢管给压下去,另外在进行下压的时候,下压的深度一般有压桩力的大小来进行决定的。

四.建筑工程基础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质量具体控制技术分析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十分迅速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在这一背景之下,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新建了较多数量的项目,同时在规模上也在进行了不断的扩大。

1. 施工准备的质量控制技术分析。整理施工现场,在施工时始终保证施工的道路平坦,从而方便压桩机的行走,同时做好场地排水的措施。根据设计的图纸来将管桩的位置进行确立,并将实际桩位和设计桩位位置的误差率控制在10mm之内。还要将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和设计要求工程承载力结合考虑,进而来决定压桩机的重量。并且将压桩机的行走路线进行安排,从而可以降低挤土效应的发生。

2. 管桩的定位。在管桩的中心使用钢筋头将其打入土中,之后将钢筋头作为圆心,桩身作为半径在地面画圆。另外在对管桩基础施工的轴线的定位点和水准点进行设置时,一般将其设置在不受施工影响到的地方。

3. 对管桩的垂直度进行控制。当管桩完全直立后,使用两台经纬仪,并将两台经纬仪安置在离桩架l5m开外的正交方向来进行观察校正。当在打入前,垂直控制在0.3%以外,成桩后控制在0.5%以外,那么则需要对其进行校正。

4. 管桩的堆放和起吊。在进行管桩的堆放时,必须将其按照不同的长度来进行堆放。在选择堆放场地时,最好选择场地较为平整的,较为坚实的。当施工场地有单层管桩时,一般将其放置在管桩的下面,如果没有,则在管桩的下面使用垫木来获得支撑。在打桩已近施工时,最好选择擘门吊机来取桩和运桩。同时,不管管桩是否被装车,卸车还是现场到过时,都必须采用两点水平来进行起吊,而且钢丝绳的夹角必须要大于45度。

5.预应力管桩施工时的注意事项

万事开头难,因此压好第一桩将显得非常的重要。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将机台进行调平,在将管桩进行正确的定位和对中。(二)在施工的时候如果遇到土层较差或者分布不均衡的场地的时候,在进行配桩的时候就不能够根据临近的的桩长(压桩)来进行配桩。

为了能够降低挤土效应的发生率,因此在进行压桩的时候,需要按照先深后浅,先大后小的原则。同时,要降低压桩机的反复性的行走,从而扰动了土层面。为了杜绝桩尖靠近硬持力层,因此必须将配管的长度进行调节。在进行压桩的时候,必须时刻检查压桩的压力和深度,在进行检查时,如果发现压力表异常上升,此时需要停机操作,并查明出现该情况的原因。

五.结束语

预应力管桩的应用已十分普遍,但在设计和施工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探讨解决。必须通过生产、设计、施工和检测验收等各环节加强对其的质量管理,才能有效克服上述质量缺陷而得到逐步完善。在预应力管桩被运用的过程当中,只有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进行操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应用水平,相信能够很好的将预应力管桩的施工质量进行提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军校学员 学员骨干 “模拟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43-02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for the needs of Participant’s first work, military academies have putted the grassroots battalion, company, platoon as a reference object. The management of cadets has simulated the battalion, company and platoon in a military formation; high and low grade cadets have be mixed, and the process is self-management. This is “simulation battalion’s management model”. This model has played students’ initiative and creativity, but 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 such as the separation of management and teaching, the negative demonstration effec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so o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is issue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Key words】Military cadetsKey caedts Simulation battalion’s management model

一、引 言

第*次全军院校会议之后,一些军事院校学员队管理逐步由区队编制向模拟连编制过渡。近年来,这种以基层连队为参照对象的“模拟连”管理模式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以高低年级混合编组,营、连、排各级“主官”为核心内容的“模拟营”管理模式。

面对许多新排长“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知识缺能力”的现状,模拟营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我军教育转型思想,是把素质教育与学员队经常性管理工作相结合,按照部队岗位任职需要,模拟基层管理制度和方法开展日常管理的一种有效做法。在这种管理模式中,实施骨干轮流任职制度,使全体学员接受岗位代职锻炼,充分调动广大学员参与学员队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和锻炼了学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克服了学员初任排长时不会管、不敢管、不善管、不能管的问题,为将来的第一任职积累丰富经验,夯实基础,缩短任职“适应期”。

二、“模拟营”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

能级原理要求组织按层次建立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按层次配备人员,不同能力素质的人员处于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员之间可以相互流动。“模拟营”管理模式在培养学员的指挥管理能力中,相对于“模拟连”管理模式更符合管理能级差异性的要求,在适应基层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1.学员队干部退居幕后为学员骨干能力培养提供更大舞台

模拟营较模拟连的建制提升了一级,模拟营的各模拟连不是简单的组合在一起,相反,他们之间的联系比组建模拟营之前更紧密,在连与连的协调配合中学员能够得到更多、更真实的排一级和连一级任职经验,它能够让学员在校期间接触到更大规模的建制单元,为任职铺了更远的道路。

通过对“模拟营”管理模式改革试点队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模拟营”管理模式中,学员参与学员队管理的情况及学员能力提高均明显高于“模拟连”管理模式下的相应情况,具体如下表所示:

在“模拟连”管理模式中,基于学员骨干能力有限,在处理重大、复杂问题时经验不足的考虑,有些学员队干部“不舍得放权”,久而久之,学员骨干对队干部产生依赖心理,不敢作为,常常向队领导请教学习,导致“早请示,晚汇报”的“习惯”。在“模拟营”管理模式中,要求队干部充分放权,退居幕后,对各连工作不做具体干涉,只做指导。管理中出现问题时,队干部在尽可能不干涉骨干工作的基础上给予骨干最大支持,教方法、传经验,由模拟营各级“主官”放开手脚大胆开展工作,发挥骨干权力和管理自主性的最大化。在这种模式下,“模拟营”骨干也开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思考、解决问题,使得骨干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巨大提升。

2.学长的示范效应可使新学员更快地融入军校生活

初级指挥生长干部大多是地方青年以参加高考的形式进入军校,到校之初会对学校严格、紧张的军事化管理不太适应,难免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而一两名队干部又难以顾及到一百多名学员的方方面面,此时,“模拟营”管理模式的“以老带新”就发挥出了较大作用。高年级学员经过长期的学习训练,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作为新学员学习、训练、生活上的老师,引导新学员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以自身经验及良好习惯给新学员提供一个范例,帮助他们尽早适应军校生活,少走一些弯路,少犯一些可以避免的错误,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

3.高低年级混编有利于形成等级观念和争先的氛围

首先,在“模拟连”编队中,同一建制中的学员同年入学,军龄都一样,管理中缺乏等级观念,不利于骨干开展工作。在高低年级混编下的“模拟营”管理模式中,学员间尽管没有真正的隶属关系,但是,高年级学员骨干基于更加丰富的经验更易于生威信,相对于“模拟连”管理模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等级观念较强,管理工作相对容易开展,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

其次,在“模拟营”管理模式中,一个班中有大一、大二、大三各个层次的学员,新老学员生活在一起,能使他们增大交往面,而且和不同层次学员的交往会让他们学到更多和同层次学员交往所学不到的东西。低年级学员能向高年级学员学习成熟稳重的处事方法,高年级学员能受低年级学员活力和工作热情的影响,相得益彰。尤其高年级学员逐步适应了军校生活,容易放松自我要求,和低年级学员在一起会给他们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树立学长的榜样。在这一氛围中,模拟营的每个班都是憋着一口气拿流动红旗,争先意识较强。

4.为更多学员提供了锻炼机会

在“模拟连”管理模式中,虽然也是轮流任职制度,但是学员骨干较少,班长、排长和连干人数有限,使得一部分学员没有担任骨干锻炼能力的机会。如果加快骨干换届的频率,缩短每届学员骨干的任职期,则因为任职适应期和能力成长期的存在,使得频繁换届不利于学员队工作的开展,也使学员骨干的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锻炼。“模拟营”管理模式则在一定程度的避免了这种情况。组建“模拟营”之后班级数量增加,任职岗位也随之增加,仅班长数量就增加了两倍,这给了更多学员锻炼的机会,同时也可适当延长每届骨干任职时间,大大增加了锻炼的人数,也让学员能力得到更充分的提高。

三、“模拟营”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军队院校有别于部队,部队的管理是以制度化管理模式为中心,主要采用行政管理方法。行政管理方法通过行政系统、行政层次来实施,行政指令通常是自上而下,通过纵向直线传达,属于垂直管理。而在军队院校,学员之间的管理关系为“模拟管理”,不存在真正的隶属关系,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表现为等级观念不强、管理难于服众、任务的执行力不强等问题。

1.管理和教学编制存在差异,易产生管理漏洞。

在“模拟营”管理模式中,学员日常工作管理进行高低年级混编,以营为建制进行统一管理。但是,学员的教学工作管理仍然是以年级为单位,遵照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教学计划进行实施。这样就会产生一些问题。首先,不同年级学员的教学内容、训练侧重点及时间安排不一致,有时部分学员的学习、训练任务与“模拟营”的统一行动产生冲突,学习、训练时间较难统一,从这方面来讲模拟营略显管理松散;其次,除了全营单位的统一行动外,各个年级学员的教学等行动往往是分散进行,不易协调指挥,会影响到整个集体的凝聚力和学员对“模拟营”的归属感。

2.高年级学员基础不牢,影响低年级学员健康成长。

高年级学员军龄较长,各方面经验更丰富,能对低年级学员起到“示范效应”,但是“示范效应”也可能是负效应。一些高年级学员由于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形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在新老学员朝夕相处中,一些陋习就会传递给新学员,给新学员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一些高年级学员摆老资格,公差勤务让低年级学员做;一些高年级学员作风纪律散漫,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反而对低年级学员要求十分苛刻等,使得低年级学员敢怒不敢言,私下议论发泄心中不满,甚至产生一些叛逆心理。

3.高年级学员听从低年级骨干指挥执行力不够

在“模拟营”管理模式中,营级主官由队干部担任,连、排、班主官一般由高年级学员骨干担任,同时,为了提高低年级学员的组织管理能力,增强他们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一般副职由低年级骨干担任。当低年级学员骨干向高年级学员下达任务指令时,高年级学员自认为自己资历老,不能很好的执行命令;或者,当高年级学员骨干犯了错,可能会放不下架子去承认错误,从而造成与低年级学员之间的隔阂,甚至产生矛盾,进而给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障碍。

四、改进模拟营管理模式的措施建议

1.协调不同年级学员的学习与训练任务,尽量增加集体行动。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充分考虑混合编组的情况,除了必需按阶段进行的课程外,尽量多安排自由时间,此时间由各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统一活动。在课程设置上也可进行适当调整,除了一些必须阶段性进行的课程之外,比如通识性教育和开放型的通选课可以设成大通选,打乱年级为单位进行选修的限制,以学员管理单位为基础进行选修,一门课程可以同时包含大一、大二、大三各个层次的学员,也有利于学员在学习上的交流。同时,训练也可以打乱年级单位,按照科目进行,同一科目中有高、低年级学员,在训练中也可进行“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分层次训练,从而更好、更快的提高训练效果。总之,让高年级学员与低年级学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在一起训练、学习,在朝夕相处中建立友谊,不但有利于管理,而且无形中也增强了“模拟营”的凝聚力。

2.加强对高年级学员的管理,培养其自律意识。

高年级学员由于军龄较长,各方面经验较丰富,容易在低年级学员面前有老兵思想,如果高年级学员自律意识不强,更容易造成对低年级学员的不良影响。因此,高年级学员在混编中如何自我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就此问题对一些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15份针对高年级学员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人有把高低年级之间的关系当作上下级之间的关系,8人认为高低年级之间应当是学长与学弟的关系,4人认为是平等的兄弟关系。而针对低年级学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低年级学员认为高低年级学员之间是上下级关系,自己是被管理者,没有发言权。由此可见,高低年级混编给低年级学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相对于高年级学员,对一些问题低年级学员更加敏感。因此,在混编中,对高年级学员更应加强管理,提高其自律意识,使其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

3.队干部增强引导,做好“剂”的作用。

虽然在“模拟营”管理模式中,队干部退居幕后,由学员进行自我管理,但是并不意味着队干部不需作为,甚至相反,这种模式对队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队干部更加细致、主动的观察学员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发现情况,积极协调高低年级学员之间的关系,处理好高低年级学员之间的矛盾,帮助低年级学员及时调整心态,发挥主观能动性;督促高年级学员合理定位,切勿存在“老兵”思想;督促骨干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能够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员,关心爱护每一位学员,做好协调工作,起到“剂”的作用。

总体来看,模拟营的编制更符合部队实际情况,能级层次划分更明确,可以说从体制上为提高军校学员第一任职能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环境,能使广大学员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学员的长远发展。虽然在实行中暴露了一些弊端,但对于它的缺点,我们要在发展中加以改进,使“模拟营”这一新型学员管理体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齐霞林等.以岗位需求为“第一信号”――蚌埠坦克学院推动任职教育转型向纵深发展[N].报,2009.12.22(第10版)

2 李志祥.实现初级任职教育与部队需求“无缝链接”[N].报,2009.5.14(第10版)

3 外军建立高素质的军官队伍的启示.政工网allzg. com/n31801c83.aspx

4 王伯运.军队院校生长干部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培养思考[J].科教文汇,2009(09)

第4篇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施工;质量控制;常见问题;处理策略

近年来,静压法逐渐运用于预应力管桩施工中,尽管其有着诸多优点,但在施工时,经常发现诸如桩头暴裂、桩偏位、桩身上浮等问题。给施工带来了很多麻烦和损失,下面笔者就对预应力管桩施工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一些阐述。

1施工前期的质量控制

预应力管桩施工是一项新型技术,施工人员只有全面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才能确保施工方案的准确性。

1.1审核工作

施工单位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核制度,保证施工要素及时到位。审核工作包括:清点人员,对施工人员的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合格之后方能上岗操作:核对方案,确保所用的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方案与施工现场情况相符合:由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

1.2检查工作

运输管桩到施工现场后,施工单位应安排人员对管桩外径、壁厚、桩身长度、桩身弯曲度等进行全面检查,并仔细核对指标参数,对质量不达标的管桩不得采用。同时,还要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对管桩表面进行检查,如是否出现裂缝、断裂等。

1.3协调工作

协调工作主要就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而言,尤其是在压桩机的选择上必须符合具体的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可以参考管桩型号、施工图纸等,合理地选择压桩机。对压桩机在操作时可能出现的故障,需提前制定紧急处理方案,避免压桩施工中断而降低工程质量。

1.4定位工作

对预应力管桩分布应准确定位,放线和桩位是否与标准的要求一致决定了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准确性。检测人员要结合收集到的测量数据,确定管桩基线的位置,并按照图纸要求来布置定位线。管桩定位结束后,由监理人员进行二次审核,确认无误后方能正式施工。

2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根据现有的施工水平,静压预应力管桩施工需经过压桩、接桩、终压、特殊处理等4个阶段,每道工序的控制方法如下。

2.1压桩

压桩过程中的控制重点是保证桩的垂直度,每压进一段桩,都要测量桩身的垂直度,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保证管桩的垂直。施工人员在压桩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桩位是否出现偏移,一般压桩入深达到1 m后要停止施工,检查桩身的垂直度,合格后方可继续施工。正常情况下,桩基需按照“先深后浅、先大后小、先长后短”的原则施工。

2.2接桩

接桩施工要根据管桩桩头与地面之间的距离长短而定,通常在两桩之间的距离达到1~1.2 m时,就能开始焊接接桩,如图1所示。在焊接前要清理掉钢板上的杂物,确定连接位置之后再实施焊接。技术人员应控制好焊接的层数,焊接完成后有15 min的冷却时间。确保上下管桩在同一中心线是接桩的重点,一旦二者出现偏移要及时纠正处理。

2.3终压

制定终压方案需考虑桩型、桩长、桩土等多方面内容,且根据不同的情况需采取相应的终压措施。确定终压技术指标通常要结合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根据施工图纸上的要求来确定终压参数:二是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分析管桩的下压深度,对终压形成的桩顶标高需通过测量仪器进行观测。

2.4特殊处理

在施工期间,静压预应力管桩会遇到一些特殊状况,施工人员要及时进行处理。如遇雨水天气,施工现场应开挖排水沟或布置集水井,将雨水及时排出:若垂直度发生偏移,必须立即停止施工进行处理,利用机械设备架住管桩后再做适当调整。

3常见问题的处理策略

从静压预应力管桩长期施工的情况来看,有些问题的发生较为频繁。对于常见的管桩施工问题,施工人员应掌握处理技能,对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时分析,尽早制定出处理方案。根据施工经验,现介绍桩身倾斜、桩身抬高、桩身受损、挤土效应、浅层障碍等问题的处理方法。

3.1桩身倾斜

在施工阶段,由于机械设备操控失误,从而影响了桩身下压的垂直度:或因施工人员操作流程不当等,也会造成桩身倾斜。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在施工前检查机械设备是否完好,设备操作按施工要求进行控制:同时保证施工现场的地面平整,在开挖管桩通道时要确保管桩的垂直度,防止管桩下压后发生偏移:连接管桩时,要保证其在同一条中心线上。

3.2桩身受损

若在静压过程中出现压力过大、速度过快、送桩失衡等问题,常会损坏桩身、桩头,并给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将管道内的杂物清理干净,防止因下压摩擦力过大而给施工增加难度:还应根据机械设备的承载能力控制下压速度:土方开挖时要掌握好操作力度,避免对管桩施工造成不利的影响。

3.3挤土效应

静压法实质上是一种挤土型施工。若施工人员把握不好挤压应力的大小,就会造成土体结构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挤土效应”。处理这一问题时,应严格分布管桩,并准确掌握管桩的密度,对密度大的区域使用预钻孔沉桩方法:为避免挤土效应对附近的建筑物造成损坏,在施工中要及时观察管线的位置,随时调整管桩下压位置。

3.4桩身抬高

管桩施工中的“挤土效应”会造成管桩桩身抬高,特别是在下压过程中出现沉降问题后,桩身抬高现象更加明显。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在桩基施工结束后,调整施工方案,对桩身持续3次复压:土方施工操作需在嵌固期进行:施工过程中要配合相应的静压检测,在确保施工质量达标后,方能进行后续的施工作业。

3.5浅层障碍

浅层障碍是阻碍静压顺利进行的一大因素,在管桩下压时常因旧基础、大孤石等的影响而延误正常施工。处理这一问题时,应在施工前对现场土质结构进行勘测、检查,落实地下结构障碍的大小,避免将管桩位置确定在阻碍面积较大的地点:管桩下压时,应及时清除地下障碍物,施工人员不得随意调整管桩位置,以防给施工作业带来不便。

第5篇

关键词:知识溢出效应;供应链研发联盟;利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D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引言

为了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促进技术的升级、降低研发的成本,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结成联盟进行合作研发,以缩短研发时间、提高研发质量、分担研发成本。于是,供应链研发联盟成为供应链上各企业目前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升级的战略选择。

供应链研发联盟是指企业在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中,为共享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流动和创造新知识、开发新技术,与供应链中其他企业通过各种契约或股权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网络组织。据相关研究表明,因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导致联盟失败的占50%以上[1]。因此,利益分配的公平性与合理性以及联盟企业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研发联盟的可持续发展。

二、知识溢出和知识溢出效应

供应链研发联盟的核心目标是为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在知识共享中存在的知识溢出效应(Knowledge Spillover Effect)决定了供应链研发联盟中各个成员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及其之间知识的共享水平,从而影响到各联盟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本文所指的知识溢出是指在供应链研发联盟的运行过程中,知识接受者将获得的知识与自有知识相融合进行知识创新活动,却没有给予知识提供者以补偿或补偿小于知识创造成本的现象。知识溢出效应是知识溢出的表现形式,是指知识的接受者或需求者消化吸收所导致的知识创新以及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等其他影响。

三、知识溢出形式及联盟利益的内容

供应链研发联盟成功运作的关键是处理好盟员企业间利益分配的冲突,尤其是由合作产生的新增收益分配问题。供应链研发联盟强调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在联盟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企业间知识溢出的现象,如果企业间的溢出与合作能使有关各方都受益,供应链研发联盟就能继续维持下去;但如果合作的结果是某些企业获益而其他方受损,供应链研发联盟就会解体。因此,收益的合理分配问题一直是供应链研发联盟管理中一个敏感而关键的问题。

供应链研发联盟的收益是指联盟内所有盟员企业通过相互合作与协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知识创新与转移而创造出来的新增收益。

四、影响利益分配关系的因素分析

影响供应链研发联盟利益分配关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鉴于供应链研发联盟主要是将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又多在高科技术领域合作。因此,供应链研发联盟的高投入、高风险、高竞争以及高回报率等特点,成为了决定供应链研发联盟分配关系的主要特征。

供应链研发联盟的核心任务就是进行知识创新活动,那么联盟成员知识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联盟的运作效率以及最终获得利益的多少,因此,知识创新能力是影响联盟利益分配的一个核心因素;其次,供应链研发联盟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由于核心资源的独特性,参与分配的成员在知识创新过程、技术水平、生产运作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投入都构成了影响供应链研发联盟利益分配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将这些因素认定为供应链研发联盟成员对联盟投入的成本要素,是供应链研发联盟分配要素之一;此外,供应链研发联盟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将直接影响到联盟的收益,但是,各联盟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不同,所面临的风险也就不同,为了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一原则,风险因素必须成为利益分配关系的要素之一;最后,为了防止“败德行为”的产生并提高联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应将工作努力水平纳入供应链研发联盟分配要素中,以此来遏制偷懒等行为的发生。因此,影响供应链研发联盟利益分配的因素可以归纳为知识创新能力因素、知识生产成本因素、联盟风险因素和工作努力水平因素这四个方面。

五、利益分配关系原则

供应链研发联盟是建立在供应链中各企业部门共有的利益基础之上,联盟要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平衡联盟各方所贡献的资源、所做出的努力与从联盟中得到的利益[2]。在现实中,企业参与供应链研发联盟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能够从中获得利益,因此,供应链研发联盟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联盟的稳定性。

一般认为供应链研发联盟利益分配的总原则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具体内容有:

1.平等原则。供应链研发联盟内的各个成员无论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在联盟中的地位和对利益追求的权利是平等的。平等原则是利益分配的最基本的原则,是各联盟成员长期合作的基础,同样也是联盟高效运营、获得最大利益的保证。

2.公平兼顾效率原则。在供应链研发联盟内,成员之间存在着知识溢出现象,有着复杂的相互关联的工作内容,公平的认定每个成员的付出与绩效有助于联盟的团结与稳定,从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研发联盟的运行效率。但是,过分的公平又可能会挫伤优秀成员的积极性,所以必须在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率。

3.风险补偿原则。利益分配应当与承担的风险相一致。一般而言,联盟企业所承担的风险越大,其所获得的收益也应越多。在设计利益分配机制时,应充分考虑联盟各个成员承担风险的大小,并以此作为分配的依据之一。

4.互利互惠原则。互利互惠原则是要保证在供应链研发联盟的运行过程中,每个联盟成员都能从成功后的合作中获取相应的利益,否则将会损害成员的积极性。

5.产权明晰原则。在供应链研发联盟中,最为困难的就是对知识产权的分配问题。所以需要对知识创新的研发成果进行价值评估,合理分配研究成果带来的有形和无形利益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字:建筑施工;组织管理;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优化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日渐紧张,大型建筑、高层建筑近年来不断增加。这些建筑在施工难度、施工工序等方面都较传统建筑要繁琐很多。在这种行业形势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施工组织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组织管理,可以有效的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混乱现象,加快施工建设的进程,进而缩短施工周期,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科学、有序化的组织管理,能够使施工的各项工序,按照施工设计的指标和设计图纸的规范严格进行,进而提高了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水平。此外,高质量的建筑项目组织管理工作,能够有效的避免施工过程中危险作业的交叉进行,减少了施工过程安全事故的发生。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提高对建筑施工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2 目前建筑施工组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不到位

目前,国内许多工程项目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施工质量方面的组织管理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没有切实落实好施工过程中一些重大项目的质量审核工作,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比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许多管理者没有切实对施工人员的施工状况进行严格审查,没有及时发现实际施工中与理论设计的差异,造成工程项目达不到理论设计的标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项目和工序较多,许多管理者有时会忽略一些重点项目的施工质量技术交底工作,致使许多施工人员对于施工建设的一些规范和注意事项不明确,影响最终的施工质量水平;此外,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实际施工条件的要求,有时需要对原有的施工的规划和设计做出一定的调整。对于调整工作,企业的组织管理者应当把调整计划让相关工程项目专家进行审核,通过后才能批准施工的进行。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由于这方面的组织管理不到位,往往忽略这个流程,极易影响最终的工程质量。

2.2 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建筑工程的项目的施工难度加大,施工周期加长。为了保证施工建筑的整个过程中的有序化、高效化,科学、完善的施工人员组织管理工作十分必要。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现场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并不到位。许多施工人员并没有充分明确各自的分工,没有明确自身施工项目在整个工程建设的作用,经常使项目建设达不到预期的标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对现场施工人员组织管理不到位,经常使得施工的无序化,多种危险施工交叉作业等情况的发生。这不仅使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难以保证,同时也给工程建设带来诸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施工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相关企业组织管理人员要切实、有效的加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

2.3 新型施工材料组织管理不到位

近年来,随着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许多新型的材料被引入到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这些新型材料如果能够有效的运用到施工建设过程中,不仅会提高建筑的整体外观质量和实用性能,而且能够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有时这些新型材料使用不当或者材料本身存在质量问题,将会对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国内一些建筑企业,经常发生引入新型材料后造成的建筑质量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建筑施工企业对于材料的组织管理不到位。相关企业管理人员没有对这些新型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审查,使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投入建设中,影响建筑的质量。同时,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切实的对施工人员做好新型材料使用的相关指导工作,致使许多新型材料使用不当,影响建筑的质量效果。因此,加强新型材料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优化建筑施工组织管理的措施

3.1 优化施工质量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

为了切实、有效的保证城市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水平,在施工的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质量的组织管理工作。由于工程项目施工期间,许多项目会同时进行施工,施工组织管理人员,要提早介入、认真规划,有效的加强建设过程中各个项目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切实保障工程的建设工序按照设计阶段的标准进行。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管理人员要加强一些重点项目的图纸审核、技术交底工作。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施工工序或施工难点,要及时与建设方沟通,找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切实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水平。此外,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组织管理人员要加强新技术和新方案的质量审核力度。尤其是对于需要变更的一些施工工序,都要把调整规划交予相关专家进行质量审核。新的调整计划在确定没有问题后,才能批准继续进行施工建设。

3.2 优化施工人员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工程项目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为了充分落实好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企业管理人员要根据工程的规模、工程的进度以及其它一些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工程任务的分配。通过合理的任务规划和分配,并推行质量目标的责任化制度,使每个施工人员都能成为工程质量的控制主体,从而提高施工质量。加强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进行科学的职责分工,可以有效的把复杂的建筑工程有层次的分解,把任务分配到个人身上,使每项工作都能够高效、保质的完成。此外,为了更好的落实施工人员的组织管理工作,使施工人员更好的完成好工程任务,企业管理人员还要对施工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采取一些组织管理方面的培训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使施工人员能够熟练掌握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多种机械的使用技巧等,来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施工质量。

3.3 优化新型施工材料组织管理的有效措施

随着建筑施工过程中,新型材料使用的不断增多,加强新型施工材料组织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新型材料时,相关组织人员要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并确定施工技术的一些必要保证措施;同时,相关组织管理人员要加强新型材料的质量检测工作,对新型材料进行必要的试化验,并把试化验结果呈报监理主管工程师审批。充分做好材料质量的监管工作。材料是建筑项目的物质基础,是工程项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相关组织管理人员务必要对施工现场准备阶段所需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做好材料质量把关,进而保证工程项目的高质、高效。

4 利用组织技术方法对项目进度进行控制和管理

组织技术方法在整个项目施工进度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满足工程进度控制与管理的目标,从项目一开始前就要进行进度计划的编制与评审,并将其实施于整个建设阶段。利用网络计划技术检查进度计划,发现偏差立即进行调整,并分析原因,对整个工程建设阶段进行动态评价、控制与管理。

4.1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

施工进度计划是进度控制的依据。进度计划既是对各种资源的时间安排, 又是评价和检验项目进度状况的标准。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特征, 我们必须制定周密的计划并保证计划得到贯彻和实施。因此, 如何编制施工进度计划以提高进度控制的质量便成为进度控制的关键问题。施工进度计划分为总体进度计划、阶段性进度计划或单位、分部工程进度计划、具体实施进度计划, 故其编制应分别对待。

4.2 进度计划的管理与评审

对于进度计划的管理是对进度编制和进度控制的管理条例,是一个能够指导管理人员的技术文件,它可以由项目施工控制部门负责编制,并且在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可以进一步补充和细化。所以工程进度计划在编制完成以后要经过各个过程专业、公司的各个管理层次人员参与的详细评审。这样才能及早的发现问题, 在工程施工前解决一些问题。

4.3 进度计划的跟踪管理

技术的提高和改进应该注意到设备的先进性, 先进的设备可以大大提高进度, 施工方法也要不断更新。从实践中不断摸索和积累更有优势的施工方法。其次是人的技术的增强, 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必须懂得网络图, 网络对进度控制的好处就是把握全局, 局部又非常具体。

5 优化建筑施工组织管理新理念的研究

在城市建筑施工建设的组织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去探索一些新型的管理模式,来逐步适应当代建筑领域发展的需求。通过研究一些新型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来优化以往建筑工程的管理体系,逐步实现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随着当代信息领域的不断发展,未来建筑工程的管理模式,要有效的结合信息化管理和现场人员管理的优势,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机制,促进建筑施工领域更好的发展。

总之,在城市建筑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优化建筑施工组织管理意义重大。目前,在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组织管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相关企业管理人员要提高对组织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各个方面优化建筑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工作。同时,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人员还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好城市建筑施工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而推动我国建筑领域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春华.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J]. 价值工程.2011(20)

[2]林和斌.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中要点控制探讨[J]. 四川建材.2009(03)

[3]王彦斌.谈如何搞好施工组织管理[J]. 山西建筑.2011(33)

[4]史爱民,王晓华.浅谈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J]. 山西建筑.2010(29)

第7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企业;财务管理

一、改善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

从2007年国家财政部门对企业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以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实施以及运行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具体来说,在新会计准则关于企业在存货期末进行计价方法的处理时候,从传统的企业由于合并而进行的会计计价方法转变为通过公允价值和部分资产减值准备不可转回的存货期末计价方法,新会计准则中通过这方面的修改,大大地提高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准确、客观的反映该企业价值的功能和作用,这就避免了企业实际的财务管理信息与数据显示中的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财务信息公供给的方式。一方面,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和员工来说,当他们要获得关于企业真实财务管理以及运行的信息数据时,就可以减少他们在这方面的关于信息数据的搜集成本以及其他相关费用成本,从而提升自身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中引入了关于与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相适应的相关政策,这就为企业间在跨国家范围内进行会计信息的比较、借鉴以及交流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可能性,为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投资以及融资拓宽了渠道,为保障企业获得准确的财务管理信息提供了更好的管理和运行环境。因此,不管是对于企业面对的投资者还是企业者本身而言,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使得企业财务信息的管理、运行更加的准确化、及时化、公开化、综合化。能很好的反映出企业财务管理的真实信息,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和财务管理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企业关于财务管理的运行环境。

二、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发展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企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还是中小企业,而并非是上市公司,同时我国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法制建设还处于比较基础的阶段,在企业资本市场本身调节能力有限、企业财务管理的道德体系尚缺的大背景之下,以实现企业最大价值的财务目标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但是企业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具有很大的难度的。随着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以来,通过对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研发资金进行资本化的转变的方式,从实现企业科学发展、长期发展的目标为出发点,为我国企业在市场中实现不断的创新研究和企业价值的持续提高提供有力的条件;其中通过以企业财务报表、企业中期的财务报告、合并的财务报表、分类的财务报表等具体事项的规定和实施,为企业在进行业务管理、项目投资、经营状况中的具体财务情况进行及时的跟踪和反馈,从而实现相关企业及时、准确、充分地展现和反映该企业在实现其价值上的相关会计数据信息。与此同时,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通过实行关于员工工资、股份支付、国家补贴等制度,利用企业中财务管理的会计管理方式统筹好相关企业与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的投资者、企业员工等具有关系人之间的利益均衡分配,从而准确、有效地对该企业在价值方面的管理进行规范。所以,通过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中这些关于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手段的实施和运用,为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价值最大化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具体的实践经验,有利于该财务目标的实现。

三、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效率

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企业经营的效率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

明确企业的资产减值:在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中关于企业资产减值的现象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一方面,在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我国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对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检查核对,其中固定的核对期间一般是指企业的会计期末阶段,从而评估企业资产运行中是否有现象显示了企业资产会存在减值的趋势;另一方面,当通过定期的资产核对后,发现该企业如果不存在企业资产减值的趋势,那么就不必要估算企业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在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中通过对企业资产现象进行评估和判断来决

定企业资产是否会出现减值的趋势,规范了企业资产减值的判定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相关企业关于企业资产减值实施中的滥用和随意性。与此同时,在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中还对于企业在进行计提资产的相关费用已经进行了明确的确认之后,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这个会计期间的阶段内都不可以在进行资产的撤回,通过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对该规定的具体实施,明确规定即使对于企业中长期股指投资减值准备以及企业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计提后都是不允许冲回,只可以在企业处理相关的资产之后才可以进行一定的会计处理措施。通过对于企业财务管理中资产减值的新的具体规范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关于营利管理的范围和方式,展现了我国在关于企业财务在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的约束上市企业对利润进行滥用操作的建设。

灵活界定企业支出的类型:在企业关于资本性支出以及收益性支出的界定上,新形势下新会计准则对旧的会计准则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变化。其一是关于企业在进行借款资金上的具体规定,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对于可以用于企业资本化的资产范围进行了扩大化处理,主要包括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以及在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之后可以用于企业建设或者经营活动的可以实际使用或者可以进行市场销售的生产商品以及企业的货存、房地产资产等。其二就是在该准则中打破了了传统准则中对于企业在进行自主开发过程中可利用的无形资产被排除在资本化资产之外的的限制,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具体规定了企业在进行企业研究的相关费用,明确区分为研究过程费用以及开发过程费用,对于开发费用可以进行企业的资本化。通过新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大胆创新构建,很好的激发了我国企业对产品研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在产品上的技术创新和在市场中更好的发展。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是多个方面的,本文通过从改善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有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效率等方面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为新会计准则功能的发挥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晖.新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R].会计准则.2013.

第8篇

【关键词】教学影像 基础护理 实训教学 效果观察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的号召下,中职学校连年扩招,大幅度增加招生规模,学校对报名者“来者不拒”,这样难以保证生源的质量 ,而护理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践教学应该成为培养护生各种实践技能和思维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 。因此,为了确保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我们运用自制的《基础护理实训教程》教学影像(一套)与配套教材于基础护理的实训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质量和效果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1.1 选取我校2012级中职护理专业4个班的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个班计108名学生,对照组2个班计110名学生,全部为女生,年龄平均17岁。

1.2 方法

1.2.1 实验组在上基础护理实践技能课时,运用我校自制的教学影像进行辅助教学,影像示范与教师示教相结合,练习和课外技能实训时循环播放教学影像,学生也可以自己操作,反复观摩。

1.2.2 对照组在上基础护理实践技能课时,运用购买的教学影像进行辅助教学,对影像中与学校集体备课时不一致的地方,由教师在播放和示范时讲解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按学校统一规范的操作进行学习,练习和课外技能实训时循环播放教学影像。

1.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学期结束时均选取了临床常用的五项操作(铺备用床法、口腔护理、无菌技术基本操作、青霉素过敏试验法、导尿法)进行了技能考核。

2 结果

人数 五项操作平均分 f值 P值

实验组 108 88.4±3.1 6.83 0.05

对照组 110 76.4±4.5

3 讨论

3.1 自制教学影像有利于提高护理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护理专业是对操作技能有很高要求的专业,因此加强护理操作技能培养是提高护生职业能力的关键,也是从事护理工作必须具备的岗位核心能力 ,为了使教学更适应临床发展的需要,在自制《基础护理实训教程》教学影像时参考临床教师的意见,结合临床常用物品的类型,同时开发了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基础护理实训教程》(已于2013 年6 月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教学影像和教材的结合,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由于影像的操作示范者都是本校的学姐们,对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自信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护理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有明显的提高。

3.2 自制教学影像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促进作用

随着中职生的扩招,教师数量也在不加大,即便如此,教师的工作量也是非常之大,平均每周学时都在16学时以上,有的达到26学时,因此有时会影响集体备课的时间和质量,有了自制教学影像,极大地方便了对技能操作的规范统一,特别是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讲,自制影像对她们尽快熟悉教学内容、熟练规范操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是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提高护理操作能力,进而提高护理实训教学质量 。

3.3 自制教学影像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规范地、准确地演示各种操作项目,讲清操作要领;同时可用多媒体教学将护理操作反复播放,帮助护生随时学习、观察,自我矫正护理操作的准确度,养成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 。实训中心也一直实行全天候开放实训室,学生可以自己到实训室选择练习的项目,电脑也可随时打开播放教学录像进行示范,为学生操作技能的规范和掌握创造了有利条件。

3.4 自制教学影像有利于技能的规范统一,便于集体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