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6:11: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提升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第1篇

[关键词] 建筑业;增值税;营改增;影响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随着营改增试点的全面推开,建筑业也一同被纳入了营改增的范围。建筑企业如何适应营改增的新变化,从而做出相应调整,实现新的发展?建筑企业的资本注册额较大,资金周转链条较长,因此税务改革与其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关系密切。营业税改增值税征收是国家于2012开始实施的一项税收政策,在经过近五年试行的时间后,全面扩大其实行范围,既包括推向行业的增加,也包括推行区域面积的增大,建筑行业也被纳入其实行范围当中。本文试图分析营改增对于建筑业的影响,并对建筑企业如何应对提出一些意见建议,期望能给相关此类课题研究者以启发。

一、营改增的概念及特点

营改增,即营业税改为增值税,是国家为了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减轻企业税负,激发企业发展活力而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它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部分现代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包括:陆地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建筑业包括航空勘探。金融业包括融资租赁-有形动产租赁。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

(一)会计核算难度增加

在介绍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营业税和增值税差异,营业税的的征收依据是营业额,包括企业商品生产和单次商品流通、无形资产出售、不动产专卖,其共同点是针对于商品所有权转移进行税务征收。而增值税则是对商品价值增加以及附加价值正常进行税务征收。换言之,营业税的征收依据与交易总额有关,而增值税的征收则是建立在商家切实盈利的基础之上。

但是增值税在以盈利额为基准量进行计算时,会计核算的难度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成本进项明细较为复杂,在核算过程中难以完全清算;二是发票名目众多,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部出具;三是会计工作涉及到的部门增加,工作项目及职权范围出现了一定的重叠。

(二)短期缴税出现变化

增值税征收的主要对象为制造业企业,商家利润的来源直接来自于产品的出售,但是产品的出售只意味着所有权的变化,却不意味着商家的际盈利,因此将税务征收从与交易关联过渡到与盈利关联实际上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是有利的。对于一些经营不善甚至是处于亏损状态的企业而言,征收营业税实际上是企业背负的巨大压力,而改为增值税后实际上是减轻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和资金周转负担,有助于制造企业加强资金周转灵活程度。因此企业的短期缴税往往会下降,而随着经营负担降低,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会得到改观,市场开拓加快,净利润数额上升,增值税所收税款也上升,继而实现良性循环,实现了政府和企业的双赢。

二、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

自2012年1月1日起试点,2016年5月1日正式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建筑业也被纳入改革进程。建筑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建筑业,不仅有利于提供就业岗位,刺激钢铁、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市场,进一步扩大内需,而且有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实施营改增后,对建筑业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方面的,又有消极方面的。分情况来看:

(一)积极影响

1.避免了重复纳税。实施营改增前,因建筑企业采购的钢材、水泥等原材料,被划为增值税的缴纳范畴,购买时往往已经缴纳了增值税,但因建筑企业不能作为增值税的纳税人,这部分税款不能抵扣。而建筑企业缴纳营业税时,这部分采购又被计算在内,导致建筑业一直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营改增后,重复征税的问题便不再存在,建筑企业税负得到了一定程度地减轻。

2.推动建筑业技术和设备更新。机器设备对于建筑业来说,是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实施营改增前,建筑企业因采购机器设备而产生的增值税无法抵扣,导致建筑企业购买成本较高,出于盈利角度考虑企业一般不热衷于更新设备。而实施营改增后,这部分进项税额可以被抵扣掉,大大降低了建筑企业的设备购买成本,将提升建筑企业采购设备和技术改造的主动性,从而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

3.提升行业专业化水平。实施营改增前,建筑企业在缴纳营业税时,往往没有抵扣项,导致建筑企业为降低成本尽可能避免外购,很多建筑企业选择自己内部解决需求,这样既不利于社会分工,也不利于企业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而实施营改增后,外购项目中很多可以被抵扣,建筑企业可以择优选择供应商供应材料,有助于细化社会分工,提高行业专业化水平。对于建筑企业来说,也可以专心致志抓好主业,提高服务水平。

4.规范企业自身运行。对于运行良好、治理规范、财务严谨的建筑企业来说,租赁和采购原材料时,能够提供正规发票,并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但对于治理不规范、财务不严谨的建筑企业来说,实施营改增前,建筑企业租赁和采购原材料时,往往为了少缴税而选择不要发票,不列入财务开支,实施营改增后,不开票便意味着无进项税额,无进项税额便意味着企业采购成本的上升。因此,营改增后,能促进一部分企业严格遵循财务规章制度,按照程序开具发票,从而规范自身运行。

第2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40

Abstract 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it has long not been incorporated into the unit teaching system of centralized management, therefore, the uneven teaching quality standard, and the tendency of stylized, dogmatic and utilitarian,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serious and normative, effectiveness and the indirect impac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political educatio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urse of "Situation and Polic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Keywords “Situation and Policy”;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对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2004 年、教育部以《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 文件给予了明确:“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然而,鉴于形势与政策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的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1 课程设计缺乏灵活性、趋于程式化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可相比更具有时代感和时效性。对于认知力、判断力和行动力的自主性都趋于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形势与政策课本身更具有吸引力,它应是教师引导大学生运用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相关理论观察、解释现实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判断并预测时展趋势的实践性课程。形势与政策课首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自我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素质提升课程。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学术能力训练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能够得到最好的呈现。这一教学目标及其背后的育人价值的实现之前提在于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的科学合理。然而,现实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却呈现出缺乏灵活性、趋于程式化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基本是将政策宣读与社会实践硬性焊接在一起,没有贯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教师讲形势时只描述社会现象而不分析问题,讲政策时只照本宣科而不解读内涵。实践部分参观游览、交流座谈变成了走马观花看热闹,津津有味听故事。这种停留于程式化的感性认知教育,根本无力回应大学生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深刻现实问题的追问,也不可能保障课程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实现。

1.2 课程讲授缺乏现实性、趋于教条化

形势与政策课讲授缺乏现实性、趋于教条化本质上是其缺乏灵活性、趋于程式化问题的延伸。之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程脱离现实并教条化与其课程归属、教师素质直接相关。与形势与政策课程相比,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归口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从而在经费、科研、师资、课程讲授和考核标准等各方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专业化的保障。然而,形势与政策课课程配备的师资基本上是高校各学院的辅导员,辅导员归属学工系统管理,学工系统非教学单位,教学的经费、科研、师资、课程讲授和考核标准难以保证。而且教育部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要求是将辅导员认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且提出了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高的选拔和工作标准,②然而真正落实却多有“走样儿”。高校的不同学院更倾向于选择本学院的毕业生留校担任本学院的辅导员。这导致了大量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没有经过严格的选拔培训之后就直接走上了辅导员岗位兼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而他们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特点、规律、规范、目标等是没有专业化认识的,大部分人的形势与政策课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有限。所以教学中只能是教条化的照本宣科,无法从科学研究的高度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最终导致课程在缺乏现实性中趋于教条化。

1.3 课程效果缺乏价值性、趋于功利化

形势与政策课效果缺乏价值性、趋于功利化是前文所述两个问题导致的连锁反应。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师充实到兼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辅导员岗位,专业化功底薄弱后期培训欠账使这些辅导员从事形势与政策教学力不从心。很多人仍然“坚守岗位”,主要是将形势与政策课视为转岗教学的垫脚石亦或申报职称的登云梯。没有寄托职业理想的形势与政策课难以让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和创新。对于无志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辅导员兼职教师而言最简单的应对就是教条化的政策宣读。还有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擅自更改教学内容,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变成了学生例会或者主题班会,甚至以形势与政策课考勤情况作为大学生奖学金评定的加分项处理。原本承载着引导大学生“四个自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r值被,形势与政策课沦为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替身。相应的,大学生难以深度融入形势与政策课程,则以功利化的态度来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程,上课出勤被认为是挣工分。被抽离了价值内涵的形势与政策课不论在辅导员还是大学生的课程价值认定谱系中都处于边缘化。毫无育人之功,徒显画蛇添足之效。

2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困境的解决对策

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③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目标的选择,所以,以切实有效的方法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1 增强课程设计多样性,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赢得大学生的信仰认同

感性认识是人类认知的逻辑起点,课程设计死板单一则影响课程感性吸引力,因此一门课程如不能唤起学生兴趣,则很难吸引学生深入探究其内涵与价值。所以,形势与政策课设计也应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承载内容。课程设计趋于多样性,形势与政策科课程教师要着力打造课程精品模块,激发大学生对课程价值的求知欲。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灵活性也表现在课程设计中,要考虑不专业背景的学生不同的兴趣点,有的放矢而非整齐划一。各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学生培养目标,各学院可以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设计多样化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模块。但是要在追求课程设计多样化的同时,坚持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育人价值,其内容设定的核心不能偏离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舆论热点,针对舆论热点结合不同学科大学生的知识积累设计相应的问题,提高大学生依据国际国内政策结合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提高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同时,打造精品实践内容,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投身社会实践,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在服务生产,服务群众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并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统一,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文化的认同,并将这种认同提升为自信,从而坚定大学生在价值层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

2.2 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在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中实现价值观教育目标

高校现行的以辅导员充实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做法是可行的,而且高校辅导员长期工作在大学教学、管理、服务的一线,是最了解大学生思想困惑,明细大学生关注焦点,洞察课堂教学盲点的教学和管理人员,优秀的辅导员都是能够兼任多种角色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之一。之所以出现上文所述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缺乏现实性、趋于教条化的问题之根源是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辅导员专业化程度没有达到课程要求。什么样的辅导员才能够胜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任务。2015年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给出了明确的标准: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具备运用理论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能力。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围绕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进行有效舆论引导,……敏锐把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要解决学生关注的焦点与困惑,教条化的政策宣讲收效甚微,有效的教育要求综合运用教育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研究宣传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生日常管理服务各个环节,使大学生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3 完善教师发展保障机制,在全身心的育人投入中践证职业理想与价值

很多毕业生都将从事于辅导员工作作为留校的权宜之计,而非寄托职业理想与价值的终身事业。在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科研和教学工作中他们很少投入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他们多是在这一岗位上获取专业博士学位之后就迅速脱离这一队伍,转任专职教师。这种高流动性直接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要解决这一问题,则要从教师个人发展上给予完善的机制保障,吸引辅导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寄托自身职业理想c价值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事业。工作中需严格执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通过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享受专任教师培养同等待遇,并在职务和职称晋升上为他们开设绿色通道,让辅导员能够看到光明的职业前景,增强其职业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专心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在全身心的育人投入中践证自身的职业理想与价值。

注释

①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0.

第3篇

一、主动服务企业经济建设。

企业治安保卫人员要更加自觉的把治安保卫工作放在企业总体布局中谋划和推进,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等职能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着力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企之要。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找准企业治安保卫工作服务发展的切入点,更加重视依法保障和完善企业改革、改制,保障和促进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调整产业和经济结构,保障和促进企业经济增长和事业健康发展。严厉打击和预防在企业的违法犯罪活动,依法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有效维护企业安全生产、生活秩序。

(二) 着力保障企业文化建设。要密切关注企业意识形态领域中复杂形势,坚决打击国内外一些不健康的文化思潮渗透企业文化,保障企业文化事业、产业健康发展。把维护公共道德作为安保的重要价值追求,促进提升职工群众公民道德素质。着力保障企业生态、生产文明建设。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治安保卫工作要深刻认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有效预防和推动解决损害职工群众健康环境问题,为建设美好企业作出贡献。

二、积极参与平安企业建设,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治安保卫工作要紧紧围绕做好维护企业社会稳定各项工作,确保职工群众安居乐业、企业社会安定有序、企业长治久安。要积极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确保企业大局持续稳定。要切实增强安保工作意识,高度警惕和坚决打击各类损害企业建设发展的违法犯罪,密切关注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领域的新特点,新动向,紧紧抓住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积极参与治安重点问题专项整治,突出打击各类犯罪行为,依法严惩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危害公共安全和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积极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治安保卫部门要加强自身素质学习提高,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主动融入社会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治安保障作用,促进企业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措施,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源头治理,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和完善涉罪未成年人,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等特殊人群以及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不断拓展参与社会管理的途径和方式,促进企业社会管理法治化、科学化。依法公正合理对待职工群众诉求,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建设平安企业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使职工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积极推进法治企业建设。

治安保卫部门作为企业党委领导下的维稳队伍,是建设法治企业的重要力量,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道路,自觉把加强法治建设贯穿于治安保卫工作全过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企业作出积极贡献。带头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努力提高治安保卫部门自身严格履职工作水平,治安保卫部门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以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群众、对法律高度负责精神,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认真履行职责,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弘杨法治精神,塑造法治文化,引导职工群众依法维护合法权益、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促进企业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推动实现企业各项工作法治化。

五、加强过硬队伍建设。

第4篇

关键词:教育服务组织;培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2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育专业教育服务机构”,“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的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教育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必然趋势和选择。

一、教育服务组织的内涵

教育服务组织是“介于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实体或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以提供教育专业服务为职责的、以促进公共教育利益为目的的一种非政府组织,也是教育类社会中介组织的一种,主要承接政府和民间法人代表委托、购买的具体教育事务,为学校提供专业服务”,“是按照法律、法规,坚持独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社会活动中发挥服务、沟通、公证、监督功能,实施具有服务、执行及部分监督职能的社会组织”。从组织形式来看,当前我国的教育服务组织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学校组织,它是以传统的学校模式组建、运行的教育服务组织,主要以成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为工作内容。另一类是社会组织,它是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业甚至公民个人组建的、以开展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培训以及提供其他教育服务为工作内容的组织。

一般而言,教育服务组织的特点主要有:第一,专业性。著名学者靳希斌认为,“教育是一种具有服务性质的实践活动,教育服务就是教育活动的产品,或者说是一种服务形态的产品”。据此,我们应该明确教育服务是一种有助于提高劳动技能、改善劳动状态的专门服务,是一种具有较强专业性的特殊服务。第二,服务性。教育服务组织的基本功能就是承担政府分离出来的部分功能,为政府、学校和社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第三,独立性。教育服务组织是一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不依附于任何单位和组织独立开展工作,通常由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运作。第四,公正性。教育服务组织依靠为社会各类主体提供服务来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社会声誉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声誉是来源于客观、公正和优质的服务。第五,非营利性。作为一种准公共服务,教育服务更应该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标。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教育服务组织不应该以经济效益为目的。至于教育服务组织的一些收费是为了维持正常运转,不应以营利为目的。

二、当前教育服务组织存在的问题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专业门类齐全化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办学体系以及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相结合的办学网络,但在教育服务组织的发展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其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整体发展不均衡

当前,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政府与学校、市场和社会间的关系还没有理顺,教育服务组织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目标,行为也不规范,运行还不顺畅。从出身来看,教育服务组织沾“官气”的多,“草莽出身”的少;从区域来看,发达地区教育服务组织发展较快,欠发达地区教育服务组织则发展较慢;从业务领域来看,提供热门、有利可图的教育服务组织较多,比如留学服务机构、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等遍地都是,而与教育可持续发展联系紧密、专业性强的教育服务组织为数不多,尤其是政策咨询、质量评估类的教育服务组织较多,其他类的很少;从服务水平来看,规模小、层次低的教育服务组织较多,一流的、有影响力的、有专业权威的教育服务组织少。甚至有一些教育服务组织以营利为目的,不顾服务质量进行恶意竞争,严重地损害了教育服务组织的形象。

2 自主发展的空间小和能力不强

一些社会团体和私人根据教育市场需要建立的教育服务组织主要以学生课外辅导及出国留学为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在市场发展水平较低、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缺乏规范和引导,匆匆上马,发展过滥,质量偏低,信用状况堪忧,在这类组织中,能够持久发展的、具有专业权威性的较少。依附于公立学校从事教育服务活动的部门或机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服务组织,这些组织的优势在于拥有高质量的师资和教学设施等,其不足在于它的运作在~定程度上要受制于所属学校,独立性不强,限制了其服务领域的拓展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教育服务组织官方色彩浓厚,政府往往通过任务安排、授权、人员配备等方式对这类组织实施控制或影响,这类组织不是通过专业、可信和可靠的服务来谋求发展,而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权威开展业务,甚至实行业务垄断,它们一般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第三部门的职能,而是政府部门职能的延伸机构。

3 组织的现代性不足

在与政府部门或公立学校有紧密联系的教育服务部门,业务推进主要依靠行政命令。这些教育服务组织并没有成为真正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独立主体,政府“欲放还守”,教育服务组织“欲迎还拒”,两者的角色转换均不到位。部分社会团体或私人牵头建立的面向市场、经营性较强的教育服务组织,虽具备真正的独立法人地位,拥有自主经营权,但由于层次较低,从业者素质不高,欠缺现代管理理念等原因,在组织建设上远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其组织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而言,这些组织大多沿袭着传统组织模式、行政化的等级结构、程式化的运作机制和被动式的工作状态,这些极大地限制了组织成员主动性、创造性和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导致组织对外界环境变化反应迟钝,生存与竞争能力不足。

4 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目前教育服务组织中,带有官方、半官方性质的占绝大多数,这类组织往往成为政府部门改制和人员分流的渠道。非专业人员的进入不仅影响了专业人才从正常渠道进入教育服务组织,而且限制了组织功能的发挥。他们未经过专业化的训练,导致组织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在开展业务时,他们往往采用外聘专家的形式,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不稳定性必然影响这些教育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使一些较高层次的、大型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服务项目较难开展。也有一部分教育服务组织是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匆匆拼凑建成的,没有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认定,其中兼职人员多,离职人员多,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多,人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再加上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和随意性很大等原因,使这些组织很容易出现专业水平低、职业道德差和自律精神不强等问题。

三、教育服务组织培育与发展的策略选择

教育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要依靠政府、社会和教育服务组织自身等多方面力量来扶植的,故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应该有不同的策略选择。

1 要理顺政府部门与教育服务组织之间的关系

政府部门要转变观念,要充分认识到教育服务组织是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必要选择,它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实现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引导、协调和监督。政府部门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加速与非独立的教育服务组织脱离行政关系,使其真正转化为独立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并把本来应属于教育服务组织承担的职能彻底转移。政府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并加强对教育服务组织的引领、监管和指导。从教育服务组织来看,要加强自身建设,使自身成为一种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社会组织。

2 要加强教育服务组织的制度建设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统一的专门针对教育服务方面的法律,教育服务基本上作为服务行业的一种类型存在和发展着。在管理和运行中遵循的是与其他教育服务行业相同的制度规范,专业性不突出。为此,首先,要尽快制定针对教育服务组织的专门法律,明确教育服务组织的性质、宗旨、服务对象及成立的法定程序等;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法规,来规范教育服务组织的准入标准、服务标准和行业规则。其次,为了增强现有教育服务组织的竞争力,改变目前存在的规模小、实力弱的状况,要对一些相关执业资格的教育服务组织进行清理整顿,归类合并,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要加强对教育服务组织的日常监督,促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对于不良的市场竞争行为甚至违法行为要通过制度规范给予约束和打击,以保证整个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3 要提升教育服务组织人员的专业能力

首先,要建立稳定的专业队伍,尽量避免组织成员的频繁流动。通过制度建设和组织环境建设等多种方式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其次,要对其从业者进行持续的专业化培训,提高组织人员的个人素质。再次,要坚持长期的专业化实践,使组织成员积累丰富的专门经验。通过走访学校、与教育界人士交流和与社会沟通合作等实践过程,使组织人员获得锻炼和成长。最后,要建立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库。教育服务组织要紧紧依托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各方面专业人才,为教育服务领域的发展把握方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库的遴选机制,并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

第5篇

(一)职业道德的概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要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化,在职业活动有序进行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的概念辅导员肩负的是培养人、教育人、引导人的重任,因此,更加凸显出职业道德素质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是指:高校辅导员在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它是辅导员工作态度和价值观的表现。辅导员的工作,就是在与其他教师、学生合作的前提下,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三者相结合,从而实现其教育培养目标。职业道德素质约束着辅导员自身的行为,更加促使辅导员建立起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与精神,正确的引导、教育、激励学生。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具体表现

(一)建立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辅导员要想在学生中较好的开展工作,就必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今天的大学生的所思所想、认识世界的角度、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也要与时俱进,要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学生的知心朋友的位置上,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的关系。只有这样,学生们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才会主动地与辅导员交流,便于辅导员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情况,也便于辅导员及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互相尊重、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还会让学生们更愿意、更积极主动的接受辅导员的各项工作安排,使辅导员的工作事半功倍。相反,如果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言行过于生硬、过于主观,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把自己的意图强加给学生,不尊重学生的想法,必然会遭到学生的抵触、厌恶,甚至不信任,这样就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辅导员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处事方式时时刻刻影响着大学生,是大学生成长的参照。以身作则、发挥榜样作用是辅导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如果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懈怠、马马虎虎,学生们很可能会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凡事都无所谓的习惯,学习上不认真、得过且过,生活上懒散、无组织无纪律;如果辅导员的言行不一,当面说一套、背后做一套,就会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年轻大学生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学生们在遇到某种利益冲突时,很有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行为,比如:说谎欺骗老师和同学、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在考试中作弊,甚至为了攀比而偷窃。所以,辅导员要给学生做出榜样,以身作则,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实。辅导员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高要求,处事严谨、言行一致,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诚实守信、作风正派、真诚待人、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信服,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发挥辅导员的榜样作用,从而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三)爱岗敬业、诚心诚意为学生的发展成才服务爱岗敬业、诚心诚意为学生服务是一名优秀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质。辅导员必须要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有深厚的职业情感,只有这样才能潜心研究学生工作,全心全意为学生的教育事业服务。作为一名服务者,辅导员应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热情主动地关心每一名学生,耐心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和困难。如果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要帮助其总结学习困难的原因,引导其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规律;如果是思想情绪上的问题,就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其向积极的方面去看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如果是生活或是日常管理中的难题,就应该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达成共识,采取实事求是、张弛有度的处理态度和处理方式。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在遇到压力时如何减压、如何时刻保持积极上进的乐观思想,都需要辅导员的耐心指导,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所以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为己任,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成才服务。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

(一)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在选拔辅导员的过程中,要注重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与工作职责相匹配。辅导员的专业化,就是辅导员应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必须实现专业化,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决定的,因此必须积极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选拔专业化水平的人才。接受过专业知识教育和专业训练的辅导员,比如,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是与辅导员工作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比起其他专业出身的辅导员往往更胜任辅导员的工作。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工作,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利益与发展,工作的责任更重大,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要求更严格。因此,辅导员的专业出身、专业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推进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进程,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二)保障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基本需求人无论在社会上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要想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就必须先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辅导员也是如此,要建设好辅导员职业道德,必须解决辅导员的基本生活需要。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要,才能向高层次需要发展。”物质需求是人的基础性需求,首先,要保证辅导员的职业应该是长期的、稳定的、有保障的,能解决辅导员基本生活需要。其次,要保障辅导员工作资金。辅导员承担着繁重的学生事务,从学生的学习到日常生活琐事,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辅导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辅导员的身影。同时,辅导员还要开展各项党务工作,团务工作,招生就业工作等,工作资金到位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保障。最后,增加辅导员工资补贴、奖励先进。要进一步增加辅导员的各种工资补贴,并严格的按照“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的原则,给予辅导员应得的报酬。如果辅导员工作认真、对各项工作兢兢业业、不怕苦不怕累,就应该及时奖励,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

(三)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地位要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地位,肯定辅导员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扩招的压力下,大学生的人数较以往大大增加,加上当前社会越来越多元化,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个别的,甚至是极端的学生,或者会遇到一些复杂的、难以应付的问题,这些都无形中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明确辅导员的身份地位和职责要求,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建立职业信心,不要让辅导员成为万能工具,哪里需要哪里搬,没日没夜疲于奔命。只有重任,没有重视。身份地位的认同是职业道德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辅导员可以更明确地制定教育目标、教育计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基础上使职业道德得到升华,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6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我国是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等有害生物(以下简称病虫害)多发、重发、频发国家。防控好病虫害是植物保护工作的主要职责,植物保护是公益性、公共性、社会性防灾减灾事业,建设现代植保体系事关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和农民增收。为提升我国植保防灾减灾水平,增强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处置能力,服务现代农业,现就加快推进现代植保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现代植保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举措。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也是植保防灾减灾的第一要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我国病虫害灾变规律发生新变化,一些跨国境、跨区域的迁飞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虫暴发频率增加,一些地域性和偶发性病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重,严重制约我国粮食持续丰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加强现代植保体系建设,增强病虫害防控能力,挖掘减损增收潜力。

(二)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施用农药仍然是重要的植物保护措施。实现农药的科学、合理和安全使用,不仅关系到农产品数量安全,也与农产品质量密切相关。建设现代植保体系,尽快改善病虫害监测防控手段,转变传统的防控方式,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生产过程控制农药和有害生物毒素残留,是大力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途径。

(三)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病虫害防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用工最多、强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环节之一。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谁来防病治虫”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大难题。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有利于转变传统的一家一户病虫害分散防治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有利于集成应用病虫防控技术,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

(四)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一些地方过分依赖农药的使用,导致病虫抗药性上升,防治效果下降,害虫种群猖獗发生,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破坏。解决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植保体系,提升现代植保的物质装备技术水平,走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发展道路,促进生态文明和绿色田园建设,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五)指导思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整合项目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构建运转高效、职责明晰、管理规范、执行有力的植保公共服务和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防控处置和执法监管能力。转变病虫防控方式,发展绿色植保技术,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力支撑。

(六)建设目标。力争到2015年,现代植保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率先在粮食主产区建立健全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物质装备得到明显改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重大病虫害防控处置能力明显提升,水稻、小麦、玉米主产区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和蔬菜生产基地绿色防控覆盖率均达到40%以上。到2020年,全面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植保公共服务体系,基层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病虫预报准确率、防控处置率、农药有效利用率大幅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在粮食作物主产区和经济作物优势区实现全覆盖,重大病虫疫情得到可持续治理。

(七)总体要求。现代植保体系是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总体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为主要任务,以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人才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实现农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新型农业防灾减灾体系。通过集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物质装备,实现植保体系监测预警信息化、物质装备现代化、应用技术集成化、防控服务社会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和行业管理规范化。着力促进防控策略由单一病虫、单一作物、单一区域防治向区域协防和可持续治理转变,着力促进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转变,着力促进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

三、建设重点

(八)建立健全植保信息化平台。完善国家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防控指挥调度网络和检疫监管网络。国家重点加强跨国境、跨区域迁飞性、流行性和检疫性病虫的区域性监控站点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因地制宜加强当地病虫害监控网点建设,建立县级标准观测场和乡镇观测点,重点作物、重大病虫和重点疫区要增加监测站点的密度。充分应用物联网、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雷达遥感监测等现代信息手段,加快构建国家和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病虫诊断和防控指挥系统、检疫审批和疫情追溯系统,全面提升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防控指挥和检疫监管等信息化水平。

(九)强化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县级以上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控指挥体系,加强重点区域的应急防治设施设备建设,完善重大病虫疫情应急预案,强化分类管理。着力加强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小麦条锈病等跨区域迁飞流行性病虫害的区域联防联控,推进源头治理和统防统治;着力加强蝗虫、草地螟、粘虫等暴发性、突发性害虫的应急防控,建立一批高效应急防治队伍,做好应急防控演练,增强突发灾害应对能力;着力加强小麦赤霉病、稻瘟病、小麦吸浆虫、农区鼠害等常发性重大病虫害防控指导,提高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控能力;着力加强重大植物疫情阻截带建设和非疫区建设,完善疫情与扑灭补偿机制,提升重大疫情阻截防控能力。

(十)加强植物保护执法监管。严格引进种子种苗的检疫审批管理,建立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追溯体系,加强重点种苗繁育基地的检疫措施。严格种子繁育企业、种子批发市场、销售大户等关键环节的检疫管理,建立有效防范植物疫情传播的联合执法与检打联动机制。加强植物检疫员队伍管理,严格考试、考核、准入和退出制度,规范植保植检执法队伍的持证上岗、着装管理和执法行为。强化农药监督管理,加强农药质量监控、风险评估和使用指导,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坑农害农等不法行为。

第7篇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治理难题;政策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方面,河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超出了环境承载能力,急需减少直接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数量;另一方面,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生活的质量及所处的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多年来,张家港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的改善,结合康居乡村、美丽村庄及村庄连片整治等行动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基础建设。但与城镇生活污水治理相比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严重滞后,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空白,治理技术不够成熟,治理资金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已经成为农村环境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状

张家港市地处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水资源丰富,水面积超过总面积的1/5;全市境内共有大小河道8073条,总长4074.3公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全市常住农村人口40多万,加上绝大部分外来人口暂住在农村,农村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张家港市农村生活污水管理模式为住建部门、环保部门及水利部门多头管理,其中住建部门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接管集中污水处理厂的管理,环保部门负责农村有动力、微动力地埋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监管,水利部门负责农村生态湿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管理。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要采用接管城镇生活污水厂、有动力微动力地埋式、生态湿地等方式,处理工艺主要有A/O厌氧好氧法,SBR活性污泥法,CWT-M等工艺。共建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190多处,设计处理能力近2万吨,累计接纳农户4万多户约14万人。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

2.1治理资金缺口大,设施建设不到位

在城乡二元环保体制下,尽管城乡一体化水平不断在提高,但农村环境治理历史欠账多,资金供给成为首要难题,现有资金供给规模与渠道难以满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需求,尤其是分散式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加上农村自然村落分散,集中处理困难,造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覆盖不足,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不高。

2.2行政管理主体与权责不清晰,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

农村生活污水的建设、管理分别有住建、环保、水利三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模式势必会造成以下问题:一是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资金使用过于分散,污水处理设施工艺复杂多样、质量参差不齐,治理效果不明显;二是部门分工不明确,设施建设、运行、监管相互脱节,设施运行不足、停用闲置问题突出;三是省、市、县主管部门不同,难以对地方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地方部门工作业绩无法得到上级的肯定,缺少行政激励和持续性。

2.3处理工程运维与监管体制建设滞后,运行资金缺乏,设施运转率不高

在管理理念上,受公共物品必须由政府供应、运营等传统思路的制约,大部分设施有镇(村)自行运行维护。但由于人力及技术上的限制,以及运维资金得不到保证,设施运行情况及效果不容乐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受村级经济影响,不愿承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及维护费用,运维费用成为的包袱,开开停停,有的甚至弃之不管,造成政府耗费大量资金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闲置、“晒太阳”。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3.1统筹规划,健全制度,强化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的领导

一是科学合理编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环境保护、城镇体系、镇村布局、国土整治等规划相结合,明确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空间布局与建设时序,并结合实际明确对应的主管部门;二是注重管理的规范化、长效化,制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制度,明确部门职能及运营主体,协同分工,保障运营经费来源及使用,优化运行标准及监管方式、考核办法。

3.2科学分配污水处理资金,拓宽政府和社会资金来源

一是要改变农村居民缴纳污水处理费用却不能享受污水治理权利的状况,按照城镇污水处理系统未覆盖人口比例,从居民生活用水费中抽去污水处理费用,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分散处理设施的运营、维护和监管;二是加大财政补贴力度,重点资助分散处理设施建设,适当的政策倾斜,鼓励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公益事业;三是要考虑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监督管理的经常性支出,用于管理人员聘用、水质监测、主管部门行政监督等支出,做到“政策到位、监督到位、资金到位”,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和运行维护工作正常开展。

3.3推广设施专业化管护,引导农村环保产业化发展

一是按照专业化管护的思路,逐步推广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委托经营模式。初始阶段可以按照“谁建设,谁管护”的原则确定运营单位,并逐步引入资质审查与准入制度;二是通过资质审查和工艺规范,实行“建管一体化”,引导设施建设和管护向技术和实力较强的企业集中,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提升企业参与设施管护的积极性;三是对于从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企业,给予税收、金融和科技(研发)等政策扶持,提升企业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产业化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梁祝,倪晋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与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3).

第8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协调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各领域、各环节机械化,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努力提高全县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推动农业机械化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

根据《省农机化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农机法〔〕2号)测算,年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3%。对照2015年基本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目标,至2015年,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要达80%,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5%,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90%,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55%,农机合作社机械化作业覆盖面达65%,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生产机械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每年平均增长1.5%,农机总动力平均每年增加1万千瓦,农机投入每年1个亿,其中县级以上财政资金补助平均每年2000万元。今年,县级以上安排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800万元,引导农民投资农机将达1个亿,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5%,其中粮油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1%,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80%,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45%,农机合作社机械化作业覆盖面达35%。

三、重点工作

(一)着力提高粮食机械化生产水平,全力实施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工程。继续把提高三麦、水稻种收机械化水平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广三麦播种机、水稻插秧机、高性能联合收割机、高效植保机械、大中型拖拉机等先进适用机具。同时要充分发挥已有机具的作用,通过宣传引导、合理调度、优质服务等措施,提高机具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扩大三麦、水稻机收、机种面积,尤其要全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十二五”期间,全县推广插秧机1500台。今年,全县推广插秧机300台,确保完成机插面积40万亩,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80%。各镇都必须建成一个千亩稻麦丰产方,其中核心方不少于200亩,园区内实行农业生产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各镇70%以上的村建成机插秧村(机插秧率占水稻总面积80%以上),确保今年建成省级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二)围绕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突出实施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推广工程。为切实提高全县的秸秆综合利用率,有效解决露天焚烧秸秆的问题。借助今年我县被列为省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示范县的契机,各镇要根据当地实际,围绕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养殖菇类、秸秆烧锅炉或发电、秸秆桑园覆草等经我县多年试验示范推广的成功做法,广泛宣传,强化培训,落实配套措施,切实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现象。突出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机械,推行机收、秸秆还田、机插秧等一条龙订单作业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具使用效率和效益。“十二五”期间,全县推广大中拖及配套秸秆机械化还田机1000台套。今年,全县推广大中拖及配套秸秆还田机100台以上,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面积45万亩以上,建成3个以上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镇,每镇建成2个示范村。

(三)实施项目带动,积极推进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结合主导产业特色和高效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引进先进适用、高效低耗、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机具,探索农机化水平提高的途径和办法,形成与现代农业发展相匹配的农业机械化。重点扶持建设有规模、有实力、有影响的农机化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示范、推广的有效平台,推动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全县现代高效规模农业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十二五”期间,全县每年建成县级以上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3个,从而推动全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整体提升,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切实提高农机服务产业化水平,大力实施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工程。

1.扩大覆盖范围。今年实现合作组织镇级全覆盖的目标,扩大农机户入社比例,大力组建农机合作社,规范拓展已建合作社的规模。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占农机总作业量的占比要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合作社作业面积占比达到65%。要鼓励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成立合作社,引导种田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村能人兴办合作社。要积极发展农机协会、农机服务公司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农机经纪人队伍,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今年,农机合作社机械化作业覆盖面达35%。

2.提升服务功能。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上规模、创特色,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引导各类农业专业化合作服务开展横向联合、跨社合作。农机合作社要拓展服务领域(从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从常规作物向高效作物延伸、从露地生产向设施农业延伸),拓展服务范围(跨村、跨镇、跨县、跨区作业服务),拓展服务内容(种、管、收、加工一条龙)。要重点探索水稻生产服务新模式,培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示范点、商品化育供秧与机插秧一体化服务示范点,以及水稻病虫害机械化防治服务示范点。到2015年,全县从事农业生产全程服务的农机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50%。今年,全县从事农业生产全程服务的农机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30%。

3.规范运行机制。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帮助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推行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提升经营水平,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可持续发展。围绕全省“合作社建设规范年”活动要求,组织开展市级农机示范合作社建设活动,积极创建省“星级”农机示范合作社,推动农机合作组织上规模、拓领域、增效益。到2015年,全县建成省四星级以上农机示范合作社不少于20个。今年,全县新建省四星级以上农机示范合作社不少于3个。

(五)全面提升安全监理水平,深入推进“平安农机”示范工程。各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巩固全国首批“平安农机示范县”创建成果,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农机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农机监督管理能力,强化对农机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促进农机依法行政,全面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要继续深入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严格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农机安全监理队伍和装备建设,改善农机安全生产设施装备条件。要继续强化源头管理,进一步开展以上路运输拖拉机和下作业拖拉机为重点的农机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专项整治活动,积极开展农机质量调查、投诉监督工作,组织开展农机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切实维护农机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负责的组织推进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协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动农机化事业快速发展。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把农业机械化作为推进农业基本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依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切实解决农机科研、生产、流通、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各镇、各部门要广泛宣传、规范操作、严格监管,认真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农业机械装备升级换代,支持农民购置使用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复式作业农机装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农机技术培训、安全监理、农机推广等工作,增强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能力;支持农机生产企业围绕各地农机化发展现状和农机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能力。积极向上申报并建设好相关项目,支持特色农业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