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8 16:11: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营管理风险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股东与经营者行为选择博弈假设
(一)博弈主体i假设。假设参加博弈的主体1是经营者,主体2是股东,两者都是风险中性者,均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二)信息完全假设。假设经营者具有独立决策权,决策时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
(三)决策时间假设。假设博弈双方都无法根据对方的决策选择或调整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博弈双方可看作是同时做出决策,没有时间先后。
(四)行动集合假设。假设博弈主体各自可选择的行动集合(ai={ai},i=1,2),股东的行动集合为a1={监督,不监督},经营者的行动集合为a2={道德,不道德}。
(五)博弈结果假设。假设经营者通过不道德手段而获取的收入为r;股东监督经营者所花费的成本为c;经营者为采取不道德手段而花费的成本为f,包括被所有者发现不道德行为时对经营者的罚金;股东监督经营者的概率为p,p∈[0,1];经营者采取不道德的概率为q,q∈[0,1];如果股东实施监督,经营者的不道德行为会被发现,且c
二、股东与经营者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得到股东与经营者在各种策略组合下的收益或损失,如表1所示,每个组合中第一个表达式表示股东收益,第二个表达式表示经营者收益,如果是负值,表示损失值。
表1 博弈收益矩阵
经营者
股东 道德(y) 不道德(n)
监督(j) -c,0 f-c,-f
不监督(h) 0,0 -r,r
在股东与经营者的博弈中,根据假设三,博弈双方同时作出决策,没有时间先后,因此,是一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从表1可以看出,假设经营者选择道德(y),那么对于股东来说,最好的策略选择不监督(h),可以省出监督成本c;但当股东选择不监督(h)时,经营者的正确策略是不道德(n),而不是选择道德(y);如果经营者选择了不道德(n),股东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监督(j);而当股东采取监督(j)时,经营者为了保护自己,必然选择道德(y),如此不断循环。
在经营者与股东的博弈中,经营者分别以概率q*和1-q*随机选择不道德(n)与道德(y),股东分别以概率p*和1-p*随机选择监督(j)与不监督(h)时,双方都不能通过改变策略或概率来改善自己的期望收益,因此构成混合纳什均衡,这也是该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由表1中的数据可推出股东、经营者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是:
q*=c/(f+r),p*=r/(f+r)。
即对经营者而言,如果股东实施监督的概率小于p*,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不道德;如果股东实施监督的概率大于p*,经营者的最优选择是道德;如果股东实施监督的概率等于p*,经营者可随机选择道德行为或不道德行为。对股东而言,如果经营者不道德行为的概率大于q*,股东的最优选择是监督;如果经营者不道德行为的概率小于q*,股东的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如果经营者不道德的概率等于q*,股东可随机地选择监督或不监督。博弈的纳什均衡与不道德收入(r)、不道德成本(f)以及监督成本(c)有关。不道德成本越高,不道德收入越高,经营者不道德的概率越小;而监督成本越高,经营者不道德的概率就越大。为什么不道德收入越高,经营者不道德的概率反而越小呢?因为不道德收入越高,股东监督的概率越大,经营者的不道德行为被发现的风险也就越大,经营者反而不敢作出不道德行为。由此可知,经营者是否作出不道德行为选择,关键还是取决于股东监督的概率p。股东可进行经营者不道德行为成本—收益分析,在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监督约束机制,以加大经营者的不道德成本f,使经营者的不道德收入r<不道德成本f,从而把经营者的不道德寻利行为转变为道德的寻利行为。即这一监督约束机制应是一个能满足双方要求的折衷,通过这个监督约束机制,使股东与经营者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从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企业终极目标。
三、eva财务管理目标的可行性分析
笔者认为,建立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提出的eva财务管理目标,是解决股东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的最佳途径。以盈利为最高目标的股东,终极目标在于用尽可能少的资本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包括员工和社会各方面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真正得到保障。而在衡量企业为股东所创造的价值时,看到的不应仅仅是会计利润,还应包括经济附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eva是公司营运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值,它反映的是经营者为股东创造的财富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eva=nopat-k×wacc
其中,nopat等于税后净利润加上利息支出部分,反映了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k是资本投入额,是指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占用的资本额,既包括债权人投入的资本,也包括股东投入的资本。wacc是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以各种资本占全部资本的比重为权数,对个别资本成本进行加权平均,确定总的平均资本成本。
(一)eva考虑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eva强调对全部成本费用的计量,要求企业经营者无论是使用债务资本还是权益资本,都要充分考虑其成本。权益资本成本不仅包括企业必须付出的现金成本,而且包括机会成本,克服了传统指标对成本计算不全面的缺点,其资本成本率反映了投资者所期望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因此,eva被认为是对真正的“经济”利润的评价,eva的增长就意味着企业价值的增长。
(二)eva能使股东财务管理目标与经营者财务管理目标趋于一致。eva考虑了企业的整体利益,克服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矛盾,用eva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评价,可以使经营者不仅注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绝对值,而且还要注意减低资本成本,加大了经营者不道德行为的成本(f),使经营者冒险的机率大大降低。而且,如果按eva一定比例奖励经营者,可以使对经营者的激励与股东的财产增值相联系,促使经营者与股东的财务管理目标趋于一致,在最大程度上缓解因委托—关系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降低股东的监督成本。使经营者进行不道德行为的概率q降低。同时,为追求更高的eva,经营者必须关注顾客、员工、供应商、债权人、监管机构等企业利益相关人。正如思特恩·斯图尔特公司的高级合伙人贝内特·斯图尔特所说:eva可以让经理人富有,但条件是他们使股东更加富有!eva赋予经营者与股东一样关心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心态,使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取向趋于一致。
(三)eva能够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使用eva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考核,能够提高股东监督经营者道德风险活动的概率,降低监督成本(c),加大了经营者不道德成本(f),改变了博弈的不均衡格局,使经营者预期的不道德收入(r)小于预期的不道德成本(f),从而使经营者因道德风险的预期效用为负而自觉放弃不道德行为。
【关键词】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精神科住院;跌倒
精神科住院患者体质大多都比较虚弱,反应不够灵活,意识比较模糊,生活无法自理,由于受到精神状态、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影响[1],患者无法保持平稳的脚步,因此,神经科患者在住院期间跌倒事件的发生率也越来越多。患者跌倒的方式主要为:行走摔倒、座位旁摔倒、床旁摔倒等,比较严重的跌倒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骨折、脑损伤以及死亡等伤害。精神科住院患者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其跌倒的风险管理,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探索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于2012年05月至2013年05月期间,对收治的20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05月至2013年05月收治的20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10例,女性患者90例,患者年龄在24到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51±1.53)岁,平均病程为(5.71±1.34)年,平均药物剂量为(402.24±52.57)mg/d。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90例、抑郁症患者40例、躁狂症患者20例、双相障碍患者20例、癫痫患者15例、强迫症患者10例、其它精神障碍患者5例。收集2011年01月至2012年01月本院收治的20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96例,患者年龄在25到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42±1.70)岁,平均病程为(5.32±1.21)年,平均药物剂量为(398.73±51.22)mg/d。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抑郁症患者50例、躁狂症患者25例、双相障碍患者22例、癫痫患者11例、强迫症患者8例、其它精神障碍患者4例。两者患者性别、年龄、平均病程、平均药物剂量以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安全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实施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操作具体如下。
1.2.1合理评价患者跌倒风险在风险管理中,首先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防跌倒意识,当患者的病情发作时,必须立即采取防范措施,防止其跌倒和受到损伤。对患者跌倒风险做出合理的分析以及评价,及时调险管理计划,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不同的跌倒风险估计,对于年龄比较大、跌倒与昏厥频率高、意识障碍以及运动障碍比较大、身体各机能衰退、服用过特殊药的患者给予充分重视,特别是针对高危神经科老年患者进行进危险因素多次评价,同时在病床的记录本中提醒家属与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行为,避免跌倒的发生。
1.2.2改善病区环境在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是合理安排环境布局,将会导致患者跌倒的障碍物全部移除掉,并保持地面的干燥,在病者难通行或行走的区间设置温馨提示,在浴室、厕所内设置防滑垫,在病床边安装护栏等,在患者的一览表、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以及设计制作预防跌倒宣传册子,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症状,向患者家属推荐应用亲情护理模式,使家属人员积极配合风险管理措施。同时加强医院的基础设备,设置监控录像,加强保安的管理工作,加强巡视等,防止患者出现性低血压、疾病导致头晕目眩、视觉平衡障碍等跌倒因素,杜绝出现如厕滑倒、逃跑、嬉戏、打架、暴力等危险行为,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
1.2.3加强患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风险管理中,医护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针对出现烦躁不安、焦虑郁闷等负面情绪的患者,做好心理疏导措施,以增强患者对治疗与护理的信心。护理人员可以组织患者集中讲解防跌倒健康教育,使护理人员了解防跌倒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认识到意外跌倒危险因素,意识到跌倒的严重后果,并体会到意外跌倒预防措施的目的以及应用效果等,向患者发放《跌倒相关因素以及预防策略》[2]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患者意外跌倒发生率。
1.2.4采取安全护理管理,指导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在护理风险管理中,应该不断完善精神科护理的规章制度,使护理人员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按照制度来规范护理操作程序。对具有强烈攻击行为的患者,应该考虑实际的情况,采取必要的保护性隔离措施,以保证患者的人身安全。针对体弱多病的患者,可以将其安排在重症观察室,采取全方位的护理监控措施。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精神科特级护理,以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减少医院的经济损失,促进护理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加强意外事件的监控,特别是在事故多发时段、夜间,更加需要加大护理的力度,院方合理安排护理人员工作任务,保证充足的护理人员进行值班。为了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护理人员可以指导其采取卧位、坐位、立位等姿势进行测定血压,指导患者进行平衡、步态、肌力、关节等方面的训练,并多晒太阳与补钙,采取合理的饮食方案以及运动方式,以降低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发生率。
1.3观察指标[2]采取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估患者病情的转化,通过聊天方式与护理观察方法,对患者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按无=0、可疑=1、轻=2、中=3、偏重=4、重=5共六级评分。同时了解患者意外跌倒的相关因素,统计意外跌倒发生率等。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管理前后BPR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管理前BPR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实验组患者BP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跌倒是住院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意外跌倒增加病人身心痛苦,不利于病情的恢复,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提高医疗纠纷率。相关研究表明[3],精神病患者跌倒率高达10%左右。与其它科室患者对比,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会使患者失去自我平衡稳定能力,精神病患者发生跌倒的情况更多,患者可能会发生短暂性的脑缺血症状,导致出现严重的晕眩,非常容易跌倒。在服药精神病药物期间,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血压过低、视力模糊等异常情况,增加了跌倒的危险性。特别是一些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的严重退化,自身身体的活动性、听觉、视觉都在不断下降,难以感知判断障碍物的存在,难以控制自身姿态而跌倒。医院环境比较复杂,病人在行走的时候,没有人在旁边扶持,导致跌倒状况频繁发生。患者嬉戏、打架、暴力行为而导致意外跌倒的发生率比较高,更加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控,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等。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BPRS评分、意外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王翠娇.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应用效果[J].临床护理杂志,2013,01(13):59.
关键词 园区风险管理
一、园区建设阶段风险分析
中关村航天创新科技园的盈利模式就是要以成熟成功的企业和园区的运作模式为标杆,充分借鉴、汲取、整合成功的经验,加工后形成具有航天创新园区特色的产业发展和盈利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园区实际情况、市场发展状况和国家政策环境等适时调整,不断创新,走出一条成熟又具特色的道路。 园区建设阶段面临以下几大类风险:
(一)建设项目审批风险
公司负责建设和经营的园区项目正处在立项规划阶段,在项目建议书评审、可研评审以及报规委备案过程中可能面临审批不同的风险,能否顺利通过评审与审批关系到项目能否按计划执行。项目立项批复滞后,或经评估后未通过,将严重影响项目进展。
(二)建设项目实施风险
工程建设过程中及竣工后发生严重质量和安全问题;工程严重拖期,不能按时竣工,影响项目投资回收期和投资收益。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管理不到位,可能发生建设资金滞后于施工进度、实际工程造价严重超出预算等风险。
(三)筹资管理风险
项目建设需要筹措大量资金。公司初创期自有资金较少,且由于项目所在土地性质,所能采取的融资渠道有限。特别是一期工程资金筹措困难,在资金总额测算、筹资进度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可能面临资金有缺口、外部筹资成本高、筹资规模过大等风险。
(四)经营模式选择风险
一期项目建成后资产经营可有多种模式,由于没有相关经验,在经营模式的选择上会有一定风险,经营模式选择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公司现金流和投融资策划。
(五)入驻企业选择风险
入驻企业的声誉、发展潜力、知名度等将直接影响项目的定位与品质,企业知名度小或没有发展潜力将不利于项目品牌的提升;入驻企业的营运能力、财务状况等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收益,一旦企业财务状况恶化将遭遇违约风险。
二、园区经营阶段风险分析
随着园区建设项目的完工,“经营管理”将成为园区发展面临的又一挑战。园区的“经营管理”包括基础设施提供、配套服务、建立高端品牌,才可不断获得价值增值。着力构建航天创新园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入园企业提供优质的增值服务,充分发挥创新园的地域资源优势,联合中关村地区知名高校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与航天科研院所和入园企业开展技术交流、项目交流、研发成果交流等,搭建沟通交流的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科技园的创新创业活动,积极开展科技园的孵化创业活动,积极地鼓励各方的优质力量进入科技园。园区经营阶段面临以下几大类风险:
(一)资本管理风险
由于项目开发周期较长,宏观经济波动及政策变化可能导致园区建设资金筹措成本缺乏稳定性;项目体量较大,如采用滚动开发的模式则对现金流要求较高。
(二)项目运营管理风险
项目自身建设周期较长;外部宏观经济及政策环境形势为项目实施带来一定不确定性;由于公司缺乏园区地产项目运营经验,对该项目运营管理带来一定挑战。
(三)市场营销风险
随着国内园区地产、科技地产等模式逐渐成为房地产商追逐的热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极营销、营销方式不当、竞争力弱等可能导致营销失败,影响园区未来发展和公司品牌建立。
(四)产业孵化风险
公司在产业孵化方面经验欠缺,缺乏专业性人才,可能导致发展产业过程中的盲目跟风,孵化环境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另外,在孵化企业选择上面临决策失误的风险。
三、园区提升阶段风险分析
当园区运作逐渐成熟,入驻企业不断发展,仅靠原有资源和规模已难以满足园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此时应充分结合市场操作,综合运用多种市场化手段拓展规模,经过技术和资本的双重积累,为园区发展提供再生资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股权重组、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上市融资、无形资产运营。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通过并购、控股等方式扩展产业领域,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全面开展孵化投资业务,设立10亿元孵化投资基金; 公司成为国内领先级的园区运营商,策划开展园区模式复制。园区提升阶段面临以下几大类风险:
(一)公司治理结构风险
随着园区建设的推进及公司业务的增加,创新园公司规模也将逐渐扩大。在治理结构、人员选任、制度建设等方面面临一定的风险,可能出现结构不清晰、人员安排不到位、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不利于园区项目的管理。
(二)资本运作风险
在提升阶段,公司将致力于盘活资金,扩大资本规模,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包括上市、并购、收购、股权重组等,由于市场变幻莫测,资本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来自市场、行业、企业等多方面风险。
(三)风险投资失误风险
在具备一定的资金规模时,公司将适时开展风险投资,助力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对这些企业的筛选、评审可能是不完全的,极易导致失败的风险投资;此外,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经营失败、决策失误等也会导致投资失败。
四、园区复制模式风险分析
中关村航天创新园园区运营模式成熟后,我们将不仅局限于运营单个园区,或者说航天产业园区,而是将创新模式输出,在异地建新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新的园区将与主园区形成产业和战略上的互动,共享资源。在园区模式复制方面,清华科技园有着非常成功的经验和成熟的体系,值得我们在园区后续发展中加以借鉴和创新。园区复制发展阶段面临以下几大类风险:
(一)经营管理风险
园区模式复制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是经营管理风险,此时公司管理的将不只是一个园区,对各个分园的管理也应具有统一性。由于园区分散,发展程度和侧重点不同,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是极大的挑战。专业人员缺乏、治理结构落后等都将导致经营困难。
(二)模式创新风险
模式复制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式复制。不同园区的开发经营需要因地制宜,此时若一味模仿其他园区的经验,或者一味沿用同一种经营模式,都可能导致复制失败。调研不充分、策划不精细、人员不专业等都将导致复制过程失败。
五、结语
1、在管理创新方面存在不足
当前,诸多石油企业的构成人员在创新的意识上明显存在着滞后,往往在新鲜事物出现后才慢慢的去了解,这样,在管理中会存在与时代脱轨的风险,使得与现实契合的技术知识及管理经验需要在付出巨大的成本下才能获取,为石油企业的长久发展埋下隐患,特别是当前的时代瞬息万变,科技的变化决定了管理中设备的更新升级,只有掌握专利权,在企业成本中才能省去部分开支,故需加强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的号召,实现企业在科技方面掌握主动权。
2、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参与主体相对狭窄
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经营中往往依赖管理层的决策,但是专职人员存在不足,真正能够了解科技前沿的人才却不参与管理,这样的结果是人才反馈的信息与管理者制定的决策存在隔阂,容易降低科技的及时使用及更新,更不利于整体创新意识的形成。
3、经营创新手段存在简单化、单一化倾向,不能针对具体时势进行实时调整
我国的石油企业在管理中注重管理制度及方式上,或者在创新中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这样的后果是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普遍较国外慢,并且不利于我国石油企业的长久和国际化发展。同时,企业在革新中往往是模仿相关企业的技术,不能针对自己的切实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磨合成本大大增加,造成不必要的费用,进而在市场中影响我国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经营管理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石油企业的需要。但是我国大多数石油企业都存在经营管理意识薄弱的缺陷,企业的管理者与相关人员对经营管理也缺乏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管理的意识基本被石油企业的管理者所忽视,更不可能去创新、改革经营管理方式,造成企业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方式单一,从而导致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只停留在表面的建设上,而实质上则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有效性。另外,石油企业的内部职工对经营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许多企业职工大部分都认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只是石油企业的管理层领导的工作,他们只要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所以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有问题
大部分石油企业实行的经营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石油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由于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多,在经营管理中的制度规章很繁多,所以具体工作的责、权、利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导致石油企业的内部管理不能很好实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另外,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也不够灵活,只重视对人的约束管理,缺乏一定的激励因素,在石油企业管理中具体表现为:正面激励少,负面激励多;职工主动管理少,被动管理多;管理落实的少,要求的多;直接影响到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质量。
3、企业管理制度机构不健全,制约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任何工作的开展都必须以有效的监督机制作为基础,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一样。要想保证经营管理水平的完善提高,必须与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建立一套适用于石油企业的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体系。但是现阶段,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法规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以及监督执行机构,使经营管理体系不能有效地与石油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经营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建立和有力执行,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石油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与途径
1、改善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环境,加强经营管理的意识
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都存在于一定的管理环境之下,企业的管理环境主要从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职员对经营管理的态度、认识以及行动三方面来反映。石油企业内部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执行水平的高低。所以,石油企业要想加强经营管理,首先要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石油企业管理者与相关人员对经营管理都缺乏一定的认识理解,经营管理的思想比较薄弱,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发展。所以,石油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者和内部职员对经营管理的理解与认识,认识到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调动起职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职员都能遵守经营管理的原则,从企业成员态度的转变带动整个企业环境的变化,更好的促进经营管理工作的进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提高。
2、完善石油企业风险评估与管理机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致使公司破产现象也不断屡见不鲜。在完善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同时,石油企业对于经营和财务风险的防范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以企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部门,完善石油企业的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和风险责任机制,利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找出业务的风险点,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从而保证石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保证石油企业资金的安全。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创新,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随着石油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逐渐普及,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逐渐改革、创新,管理技术创新则管理方式创新的主要表现,成为决策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主要因素。石油企业也要与时俱进,结合自身的特点,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软件,并将企业的各种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与财务、物资管理软件有机的融合起来,建立与企业相适应的统一、高效和开放的石油企业现代化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升经营管理工作效率,为石油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保证企业的最大效益。
4、提升石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经营管理的执行人员,如果执行人员缺乏一些基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所以完善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要改进人力资源政策。首先,要切除石油企业在人力招聘中的弊端,在招聘时要坚持以应聘人员的学历、经验、道德为选拔标准,拒绝任何形式的走后门、靠关系行为。然后,要对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进行审查监督,杜绝员工的违规行为,一旦发现必须要严厉处置,彻底整改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低素质行为产生的不良风气。另外,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要定期对其进行经营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他们熟练的掌握经营管理的内容和工作方法,保证石油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推行。
四、结语
【关键词】先锋传媒;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存在于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但是,近几年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较为薄弱等原因,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应收账款回收不力、资本负债率过高、偿债能力不足等问题。此外,还不断有大型企业、跨国企业也传出破产的消息。通过观察研究可知,这都是因为没有做好财务风险管理造成的。由于企业相关人员缺乏财务风险意识,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财务制度不完善,缺乏相应监管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不断积累。一旦财务风险失去控制,就会导致财务危机的出现。因此,企业需要在分析自身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防范措施来规避风险,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促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黄锦亮,白帆(2004)认为企业需要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分别实施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与控制三个环节的风险管理活动。有效地对财务风险实施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企业的利润,形成稳定健康的现金流[1]。周若君(2012)认为当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中主要存在风险意识淡薄,资本结构不合理,负债资金比例过高,项目投资分析不科学,收益分配政策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2]。金昌旭(2012)认为开始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是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以最小的财务风险成本实现最大的企业价值是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倪学辉(2009)总结出财务报表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他要求企业经营者进行经常性财务分析,建立预警分析指标体系,进行适当的财务风险决策。
三、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3.1 公司财务指标风险分析
3.1.1从偿债能力方面分析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
3.1.2从营运能力方面分析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
3.1.3 从盈利能力方面分析公司的财务风险状况
4、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加强财务风险控制的建议
4.1 加强应收账款催收管理
当一个正常运营的公司其应收账款过大时,这将会影响到公司的现金流,经营计划及决策等。截止2014年底,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应收账款金额达到4,732.11万元,并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为此,公司应加强应收账款催收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世家机构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及时改变现有业务收入和项目结构比例,积极应对市场风险。另外,公司还需建立健全的科学高效应收账款催收机制,制定相应的《销售与收款制度》和《应收账款管理规定》等。
4.2 注重公司经营管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应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内部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规定公司领导层、财务部、经营部等部门的财务管理职权,并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此外,公司还应明确制定关于财务支出管理、应收账款管理、经营合同管理、预算调整等相关环节的财务制度,并要切实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全面落实。
4.3加强内部管理,注重行业创新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纸媒应积极应对新媒体行业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公司应从采编工作、经营工作、管理工作三个层面进行改进及提高。在采编工作方面,应加强对内容生产导向的把控指导和监督管理,加快推进新媒体和采编内容的深度融合。坚持“内容为王”,扩大先锋系列品牌影响力。在经营工作方面,应坚持以利润为核心,以市场为主导。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实现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转变。规划投融资渠道,实现全营销战略;在管理工作方面,要全面推进公司依法制企,及时对公司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引导全员严格依照法律、公司章程和公司管理制度的规定履行职责。不断加强成本管控,增强成本观念,贯彻全员成本管理,合理平衡经营拓展与成本控制的关系,提高资金运作水平。
关键词:企业法律意识 法律风险 重要性 要素 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需要不断加强,因为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任何进入市场的企业都面临着法律的风险。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法制建设不断健全的现实要求,而且也是增强企业依法经营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一、加强企业法制建设的必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说企业的经营管理风险是无处不在,与企业生存和发展如影相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企业只有不断拓展自身业务范围,采取新的投资方式,才能丰富自身竞争力,这一过程离不开企业强烈危机意识和法制精神,以及健全的企业法制管理机制。而当前的许多企业在风险防范机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1.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层缺乏法律常识以及企业缺少法律风险投入两个方面。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说,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工做人员自身法律素质不高,又没有建立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全凭经验进行,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甚至走向了犯罪的道路。其次,由于企业管理层缺乏法治意识,又没有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因此,往往不重视对企业员工进行法治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得企业中的员工普遍缺乏法律风险管控意识。
2.法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一个健全的法律管理机制。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同时面临着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压力,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发生的机率更大,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扫除业务发展中的各种障碍,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创设良好的合法经营环境,实现企业法律风险控制和管理的融和,通过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构和制度,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提高企业的法律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从而减少企业的违法因素,预警和化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潜在的法律风险。
3.其他外部法律风险因素
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执行不到位,以及企业员工违反一些法律法规,或者企业的内部规定或合同等,都可以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法律风险。企业的经济活动,需要一定的管理制度加以防范,而管理制度是由人制定的,但是由于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制度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缺陷和漏洞,使企业陷入法律风险之中。
二、加强企业发展建设,构建企业风险防范机制
1.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后果往往是一方面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对企业信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但是,企业法律风险往往是可以事前预测和控制的,关键是企业领导和员工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对公司法、劳动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以及金融法等有关法律法规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并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使企业形成一种依法治企、依法运营的业务流程规范。为了实现以上目的,笔者以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首先,法制工作要融入到企业的决策中,企业领导通过树立“法律工作部门是企业高参”的意识,将法律工作部门所提供的法律审核意见当做企业领导决策的前置条件,在进行重大投资、融资、签订合同制定规章制度等决策时,充分考虑法律工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让法律工作人员充分的融入到企业的决策中来。其次,法制工作要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让法制工作的功效体现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例如,在工程索赔过程中要重视证据,并且要保证该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只有这样的证据才能在法庭上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另外,企业诉讼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与管辖法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若由本地法院管辖,不仅可以节约差旅费等诉讼成本,而且还会因为法院可能存在保护本地企业的自然倾向而具备更大的胜诉机会,因此,签订合同时要重视有关管辖的约定。第三,法制工作要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最持久、最稳定的力量,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企业全体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形成一种“违法经营是企业的最大风险,遵纪守法是企业的生命线”文化认同,使遵纪守法的经营管理理念,真正融入企业文化之中。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加强员工培训和宣传教育,以及企业领导和管理者的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使法制工作逐步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
2.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完善的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需要从法律风险防范机构的建立、法律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上下功夫。
2.1.建立企业的法律风险的防范机制
建立健全企业风险防范机制,需要增强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的前瞻性、主动性、计划性和时效性。通过对风险的分析评估、控制管理以及监控更新来强化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风险的分析评估主要包括企业所在行业的整体法律风险评价、企业外部法律环境、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以及以及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法律风险分析。其中具体的法律风险分析是重点内容。企业的风险控制是企业处理法律风险的总体指导政策,包括企业风险控制原则和企业可承受度。按照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原则,应将企业的风险进行分级调整,进而再确定各类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机制。对于不同的风险化解措施和补救方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消灭、降低或转移。从而实现企业风险的事前防范、事中化解和事后补救。此外,风险监控有助于保证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管理两个阶段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评价和及时更新。
2.2.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漏洞是企业法律风险源的重要组成,因此,企业要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管理制度体系,通过这些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全体员工的行为、加以指导、约束和规范。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到法制化的轨道中来,从而增强企业活动的可预测性,把企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此外,仅有完善的制度还不行,还要将这些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建立严格的执行制度,狠抓贯彻落实,以确保管理制度得以执行。对于违反企业管理制度或者执行不到位的企业部门或职工,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从而确保管理制度的全面执行,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此外,对于大型企业要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全面领导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和运作,进而充分发挥法律事务人员的专业特长和业务保障作用,全面落实其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职责和责任,明确每个员工的责任和义务,使每一个员工自觉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法律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企业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探讨了加强企业法制建设,以及如何构筑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
参考文献:
[1]邵娟梅.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2]曲向明.浅谈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18)
一、铁路企业资金风险管理分析
当前,铁路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办法,在建立、健全营运资金管理体系做了积极地探索和努力,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近几年来个别企业暴露出资金管理中的某些问题,说明企业现行营运资金管理体系仍存在着缺陷。
1.风险管理人才匮乏。资金风险管理是专业性要求极高且过程相当复杂的体系,需要相关人员不仅要掌握经营管理、财务、法律、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多渠道、多方面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加工,运用各种专业计算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找出其中隐含的危机与契机以及所反映的经济发展趋势,判断出资金管理的风险程度,以便寻找对应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铁路企业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限制了风险管理铁路在企业中的运用,缺乏自我提高的动力,分析、识别、评估和防范各种资金风险的能力较弱,不能准确地去主动研判资金风险。随着铁路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其经济业务将日趋复杂,资金风险管理必然会成为铁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成为铁路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
2.风险管理制度未落实。当前铁路企业制定了一系列资金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健全,但实际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并未得到不折不扣地执行,导致一些资金管理方面的内部控制系统流于形式,往往是某些资金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只停留在“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不管资金管理控制系统的执行情况如何,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遇到麻烦问题时以强调灵活性为由不按规定程序处理,使资金管理控制系统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有时甚至为了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篡改账目或搞账外账,隐匿或偷盗钱财物资。
3.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铁路企业管理层由于未能全面掌握资金管理的必要信息,缺少相应的手段,对各资金运动环节存在着监控不利甚至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监督职能难以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个别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领导自己说了算,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单位领导未能掌握自身企业财务状况,而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常常只能按照领导的意图处理,使财务监督流于形式。
二、完善资金风险管理的建议
铁路企业要防范资金风险,必须建立完善的资金风险控制机制,必须从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实现检测、诊断、治疗等功能,将信息流的流转过程实现为控制系统。同时,依托会计系统实施资金风险控制,建立完善的资金风险控制组织机构,实行资金集中管理,使风险控制机制紧紧围绕“风险”,结合基础组织系统,将资金风险牢牢控制在一定水平上,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1.完善资金集中管理机制。铁路企业应对资金实行集中管理,合理划分资金管理权限,以(下转第21页)(上接第15页)最大限度的防范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资金成本。首先,集中筹资权,对内部资金实行资金预算管理,根据年度资金收支预算及内部资金沉淀总量确定筹资方案,集中外部筹资权和筹资额,降低筹资总成本;其次,集中资金运作权,遵循效益性、分散风险性、安全性、整体性及合理性原则进行资金运作,选择企业总部集中股票、债券、委托理财、国债回购、委托存款等资金风险较高的资金运作权,有效防止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再其次,集中资金管理及沉淀资金调配权,在保证结算支付、资金安全前提下,允许利用内部沉淀货币资金,统筹安排内部各单位的资金调剂,盘活内部存量资金,发挥内部集中资金的规模效益。
2.完善资金风险预警机制。铁路企业必须强调以风险监管为主,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强化对资金运用风险分析和评价,建立资金风险预警机制,在决策前明确资金风险监控指标,经常分析与监控指标的偏差,通过预警提示评价所面临的风险,进而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高效的风险分析机制是关键,通过分析可以迅速排除对企业影响较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经重点研究分析识别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当风险的成因分析清楚后,再制定相应的措施,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并不带任何偏见,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或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3.完善资金风险处理机制。在资金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移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企业资金风险控制系统若要能够有效运作,就必须有正确、及时且符合企业需要的各种管理咨询系统,提供及时完整的分析材料,使管理层能与预期目标相比较。当有超出或低于预期目标的情形发生时,就表示企业资金风险控制有不健全的症状产生,管理层应早日依分析资料所反映的经济内涵进一步深入研究判断,找出蛛丝马迹,对症下药,恰当地选择风险管理措施,努力做到规避、转移、分散风险,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资金风险,将资金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4.完善资金风险责任机制。资金风险责任机制是资金风险控制系统能否正确连续运转的重要条件。必须明确企业管理层全盘负责本单位的资金风险管理,并且将资金风险的责任落实到具体的每一个人,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时寻找责任主体,并结合有效的奖惩制度,促使负责人提高警惕,在未来的经营期间内不再重蹈覆辙,强化资金管理的控制力度。如对新增的投资,要建立以审批人为责任主体的投资管理责任制;发生每一笔费用开支时都要分清审批人、经手人、管理人的责任;严格控制非日常经营性资金的对外支付。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5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21-02
中小企业在当前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的战略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企业融资当中80%左右来自银行信贷,但是在如此高的信贷比例中,银行却仅仅把约20%投放给了中小企业。而在中小企业群体中,约有80%企业是从来没有向银行贷过款的。可见,在我国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环境并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这一方面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特性及管理特性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与银行对信贷资产安全要求高愿意开展低成本、低风险的业务有关。
一、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分析
中小企业贷款违约风险普遍高于大中型企业,这是由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特点所决定的。研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首先要了解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基本特征。
(一)中小企业基本特征。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区别除了规模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经营特征上与大企业明显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
1.组织架构简单,管理不规范。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上,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多以家族经营为主。一般实行的是家族企业制度,企业主要职务往往由家族成员担任,经营决策权集中于企业主或其家族成员,企业行为主要以伦理道德规范替代经济行为规范的制度。
2.抗风险能力弱,生命周期短。中小企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高,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生产销售规模有限,中小企业在行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普遍较小,属于市场上的跟随者,只能被动成为市场环境的接受者。因此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中小企业若不能及时适应,将面临销量下滑甚至破产的情况。
3.中小企业人才素质偏低,人员流动频繁。由于资金规模的限制以及对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期不高,中小企业一般很难吸引到高素质人才,自身员工变动频繁,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分析。商业银行在业务发展中的首要任务就是控制风险,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经营存在上述特点,站在银行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还是不可小觑的,其信贷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道德风险。由于中小企业行为主要依赖于企业主的个人素质,因此存在着较大的道德风险。部分中小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股东和管理人员素质较差,利用银行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银行套取贷款转嫁企业的经营风险。存在编造虚假财务报表伪造业务骗取银行贷款、抽逃资金恶意不归还到期银行贷款、违反合同约定擅自变更贷款用途等诸如此类的情况。
二是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风险。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性决定了其在管理模式中往往存在缺陷,企业内控制度不健全,企业经营权、管理权、决策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一人手中,一旦出现经营决策失误,甚至会出现破产倒闭。另外中小企业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这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杠杆比率都比较高,自身资金实力相对较弱,第一还款来源的还款能力容易出现波动,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企业一旦在生产经营方面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基于以上分析中小企业自身经营存在较大风险,经营持续时间相对较短,退出市场的概率较高的特性,客观上增大了银行信贷的风险。
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一方面源于上述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来自于银行内部信贷业务操作不当或风险控制机制不足。
一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就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而言,贷款的审批和发放主要凭借个人主观意愿,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时审查,都缺少科学而完整的客观评价以及完善的贷后检查工作。存在贷前调查不细致不全面,贷中执行不严格,贷后检查流于形式的情况。贷款资金发放后,银行很少就企业对贷款资金流向及企业日常经营情况进行必要检查、监督和参与。这种只“放”不“问”的做法必然导致银行不能提前预警信贷风险的发生。
二是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
三是缺乏高素质人才。开展信贷工作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信贷员应该能够做到懂银行业务,懂企业生产经营,具备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但在实际业务操作层面,信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素养与专业知识,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导致企业信用低、风险大,这是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所无法回避的。但是银行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把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针对上述中小企业自身经营风险及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内部风险控制的不足之处,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控制:
一是应当打造全程风险监控。做好风险控制前置工作,在项目申报阶段,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考虑贷款风险管理,做好客户分级、产品对应设计和产品定价等方面工作。加强贷款调查,从信贷业务源头开始控制风险。做好风险控制后置工作,在贷款发放后,及时掌握企业的经营变动。
二是应当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不要过分考量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冻比率等传统指标,而应更多考量企业的实际经营能力指标,如存货周转率等指标。在中小企业信贷管理中重视项目审查的弹性和柔性,重点突出中小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审查,注重资金封闭运行和过程化管理。
三是应建立工厂化的审批流程。具体而言就是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核、面签、征信、审批、出账等业务模块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批量操作。在信贷工厂模式下,信贷审批发放首先要做到标准化。在贷款过程中,客户经理、审批人员和贷后监督人员专业化分工。信贷工厂集中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审批及业务操作,并以先进的IT信息系统和内部工厂化的业务流程强化后台集中作业。
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完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组织结构设立专业部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因其对象的特殊性,与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存在较大区别,特别是一些创新产品的推广,致使商业银行无论在贷前审批还是贷后管理上都得改进或重新设计,所以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应设立专业部门,专项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发掘营销渠道、组织开发小企业产品、负责机构准入退出、组织专业化培训、负责机构考核。
(二)组建专业化队伍。商业银行应在中小企业信贷专业部门设置市场营销岗、风险监控岗等各种岗位,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面向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各个具体工作环节的人员,组建一只专业的队伍。对市场营销岗的客户经理队伍,要求应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踏实的工作作风等。对风险经理团队,要求对中小企业信贷有准确理解、对风险收益有较好把控、当地经济有特别了解、对信贷政策能合理把握等。
(三)强化贷前风险调查。贷前调查是确保信贷资产质量的第一道关口,也是贷款决策的基本组成部分。贷前调查的主要对象就是借款人、保证人、抵质押人、抵质押物等。信贷人员在开展贷前调查时,应围绕这些具体对象进行全面调查。这就要求信贷人员必须花费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通过现场调研和其他渠道进行严格而详细贷前调查,获取、核实、研究与贷款有关的信息。
(四)严格监控贷款资金流向。贷款资金应遵循实贷实付原则,既指银行要根据贷款项目进度和有效贷款需求,在借款人需要对外支付贷款资金时,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以及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方式,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的借款人交易对象的过程。其关键是让借款人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用途,减少贷款挪用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有条件审批、有条件放款”的操作,严格监控贷款资金流向,确保企业贷款用途与企业真实要求一致。
(五)贷后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贷款发放后应针对借款企业特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分析借款人经营、财务等变化情况,以便掌握各种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确保在信贷资金发放后有效落实批复意见要求;贷后管理不能流于形式,要对企业重要经营变化信息进行及时分析与跟踪;贷前制定的风险防控措施不能仅做表面文章,要有效落实;贷后不能盲目相信企业口述的经营状态,要主动调查分析企业的重大经营变化及人动,以便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根据合同约定及时采取提前收贷、追加担保等有效措施防范化解贷款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刚.当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外资,2012,(0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