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教学质量

高校教学质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8 16:11: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教学质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教学质量

第1篇

论文摘要:持续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必然要开展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不同商校有不同的教育质童观,围绕其开展的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与质量监控也应该不同。高校完全可以遵循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但在引进企业具体的质盘认证体系时必须慎重。

在世纪之交的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尤其为社会各界所密切关注。质量间题实际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质量是办学的灵魂”,“质量关系高等教育的生命”,“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些思想观念已被高校广泛认同,并进而内化为办学理念和方针。为此,这些年来,各个高校普遍开展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活动,并尝试建立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的机制和体系,把它作为推进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本文拟就高校开展质量监控与保证活动的相关间题作分析与探讨。

一、高校开展质量保证,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的必然性分析

经过一段时期以来的努力,我国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逐步得到加强,部分高校已开始自觉追求教学高质量,致力实现教学工作优秀目标。但就我国高校教学工作的总体而言,学校各级领导承担着教学、科研、科技开发、创收、师资队伍和专业学科建设、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组织管理工作。其工作任务的多重性与工作内容的多样化,客观上使学校各级领导投人教学管理工作的精力仍然相对不足。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上各种不良因素仍然对教学工作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师生对教与学投人不足,师资队伍不稳定,对教学质量仍有较大影响。因此,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强化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是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性举措。

随着《高等教育法》的实施、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体制的逐步建立,高校成为依法自主办学、相对独立的实体,学校不仅要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必须有自我约束的机制,以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持续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学校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得到社会的认可,增强竞争力,以及能够持续吸引良好生源,就必须向社会庄严承诺其质量信誉。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是当务之急。

21世纪初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由少数化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的阶段,巨大的社会需求,政府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必然使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张,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将受到严峻考验。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的探索有助于丰富建设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和框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许多国家政府、企业界、教育界普遍和持续关注的主题。1992年第八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世界比较和国际教育学会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官员海纳曼博士在震动了大会的报告中认为:教育质量的危机目前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的三个具体目标之一是从针对性和质量方面改进高等教育体系的管理。“高等教育质量”是大会讨论的四个主题之一。对于教育质量的关切同时遍及高等教育机构之外的社会机构、团体。1999年召开的第四十三届欧洲质量组织会议,“教育质量”被列人会议的主题议题中。在追求质量的90年代,高等教育的质量理论、质量评估、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等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

与此相呼应,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在努力维持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发展了多种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主要有旨在系统提高教学水平机制的教学专业发展模式,BS5750/IS09000质量保证模式,TQM质量管理模式、项目评价模式、学生发展评估模式等,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探索是世界高等教育共同关注的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高等学校缺乏对教学质量积极主动的自我约束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多为随机性的教学检查和对教学突发性事件进行管理,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人为性,缺乏积极的、制度化的全程适时控制的保证体系。因此,建立全程适时控制和制度化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是21世纪初持续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

二、质量监控与质量保证及其与教育质量观的关系

(一)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保证

1、教学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指为实现和保证既定的教学质量规格要求而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和实施的全部有计划有系统的活动。广义教学质量保证涉及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首先是办学条件的保证。办学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标准,否则,人才培养的质量就难以保证,诸如,生均教学经费、教学仪器设备、图书馆藏书量、教室和实验室面积、后勤物质保障等,优良的教学质量要有良好的教学基础条件作保障。其次,师资保证。师资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教师的学术与教学水平以及敬业精神和责任感直接关系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素质水平。所谓“大学非大楼之谓,谓大师之谓也”。第三,教学基本建设保证。教学工作要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上,质量才有保证,并不断获得提高。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学风建设的水平直接构筑着教学服务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平台。第四,教学改革保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力的举措,是促进教学质量根本性提高的深层动力。例如,不改革专业设置过窄、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问题,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就难以保证,如不实现向创新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转换,大面积上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没有着落。第五,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管理是依据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规律,有意识地调节教学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高效益、高质量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的过程和所有活动。教学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教学系统有限的资源投入与高效益高质量实现教学目标任务的矛盾,它涉及教学思想管理、教学计划管理、课程教材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师资、设备管理等等教学系统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可见管理是提高和保证质量的前提。换言之,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核心任务,而建立旨在保证和改进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是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狭义的教学质量保证即是教学管理的层面上属于教学质量管理的下位概念,其含义相当于教学质量监控。本文探讨与分析的“质量保证”即在狭义上使用之。

2、教学质量监控。为完满实现教学质量的目标要求而专门设计和实施的教学质量管理的结构、程序、过程和活动。它与狭义的教学质量保证没有明确的区分,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属于教学管理的范畴。质量监控提供了内部教学质量保证。

从教学质量监控的视角看,在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所有环节原则上都必须作为质量监控的对象。而在真实的管理实践中,则应该把监控重点放在影响教学质量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上。笔者以为,必须作为监控重点的有:教学计划编制过程的质量监控。由于课程编制过程和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在范围上大体相当,因此,也就是课程编制过程(生成系统)的质量监控。对人才培养质量起至关重要的课程和教学计划的生成这一关键环节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理论上教学计划作为人才培养的蓝图和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没有间题,在实际制订过程中往往过于草率。如,对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评价等缺乏充分的论证和精心的设计,对课程和教学计划整个编制过程,包括编制者的资格确认和编制本身的活动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因而成为质量管理的盲区。(2)教学计划和课程实施系统的质量监控。这是目前各个高校实施质量监控主要关注的领域。其质量控制的主要环节有:院系教学管理质量监控、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教师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习质量监控。

3、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和外部质量监控与保证。使一个学校的组织管理者相信正在实现既定的质量要求而自身内部开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称为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为确保学校所提供的教学服务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够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政府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对学校开展的评估、审核、认定、监控等教学质量评价和管理活动,称为外部质量监控与保证。就高校自身而言,通过建立内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机制,更新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质量观,树立全员质量意识,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提高,是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内在要求。

(二)不同教育质量观与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

教育质量观所指的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它所根据的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具体的培养目标所规定的规格要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就自然有别。层次和类型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学校应该拥有自身特定的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和质量要求,且赖以实施的质量管理活动和内外部质量监控与保证、质量评价必须分别有不同的针对性。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中提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所谓“多层面”和“多样化”即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纵向层次,也包括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横向层面;同时还指文、理、工、农、医等不同科类和成人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远程网络教育等不同类型以及全日制、半日制、夜大函授等不同办学形式。不同层次类型和办学形式的高等学校,其质量要求和质量标准不同。依此而开展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活动以及所构建的质量监控机制和体系就应该有根本区别。例如,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以学科分类为基础,以学术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理论学习与研究为教学重点。因此,这类大学开展的质量管理与监控活动,一切以学术质量的保证与提高为其出发点和依据。师资学术水平的提高、课程学术价值的取向、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学生学术潜能的激发与评价,自然成为质量管理与保证的核心内容。而职业型高等教育,以职业或行业分类为基础,以职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适应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教学着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用技术技能的培训。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质量管理与监控一切保证职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到位为目标,其质量监控体系带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特征:注重“双师”型教师的选拨与培养,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现场实习质量的监控,注重学生实用性的职业技术水平的考核与评价。

上述的分析可见,如果以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来套用于职业型高等学校或以职业型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来套用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其质量管理与学校质量目标的严重背离是可想而知的。同样,纵向层次上,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的差别、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与远程网络教育的质量保证机制的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彼此间切不可轻易照搬。

教育质量观随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因此,一所学校所建立起来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随其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变化而不断调适。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观经历了知识质量观、能力质量观到当前的全面素质质量观的演变历程。与此相应的质量管理与保证活动必然要从以知识掌握的多寡和深浅为目的转变为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直至近年来强调人文教学、突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为目标。如何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如何构建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是当前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亟待解决的两大课题。

三、高校引进企业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理论与模式比较分析

研究和构建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与保证的机制和体系时,人们很自然想到能否借鉴企业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成熟理论与模式。真实的情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中颇为引人关注的一项改革举措就是根据教育实际将经过调整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美国是研究高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最为突出的国家。仅在1991年至1992年,全部或部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高等院校就从92所增至220所。其中不乏有诸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此类研究型大学,但更多的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技术学院或社区学院。如美国狐狸谷技术学院被认为是运用企业的动作模式进行学校教育改革的成功榜样,是“最彻底的顾客驱使的公共机构”。

美国许多高校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是和当时美国教育质量正受到全面检讨的背景密切相关的。当时发表的《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书代表了美国各界的人们对教育质量危机的担忧,并呼吁要寻找提高教育质量的对策。以狐狸谷技术学院院长斯坦利·斯潘鲍尔为代表的一批院校长认为,美国教育“失败”部分原因在于学校的结构和管理方式。而“学校可以通过仔细控制的管理改革来得到改进和提高”,而且相信“质量和生产的技术与过程可成功地根植于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教育改革大背景和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英国多科性技术学院的质量和标准原来一直由全国学术授予委员会予以保证,并靠它给予颁发文凭或学位证书,但这种与大学分属双轨的高等教育体制从80年代后期开始动摇,全国学术授予委员会行将消失,多科性技术学院开始获得授予文凭和学位证书的授予资格。从而结束了英国高等教育历时长久的双轨制。正是在英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这一背景下,沃弗汉普敦大学等一批学校为向外界提供可靠的质量信誉保证,决定对内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并选择ISO9000质量论证体系,作为实现全面质量管理的途径。

从英、美等国的高校引人企业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并成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经验表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完全可以在高校中得到遵循,并使高校从中受益。“企业界的模式可以在设计课程和安排与实施教学中予以应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学校提高了教学服务和外部消费者的满意度,从而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同时提高了内部消费者的满意度,改善了组织氛围,增强学校内部的凝聚力。具体而言,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全员性、全面方法性”及“质量为本”,“质量的改进与提高永无止境”等这些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本质和特征同样适应和有益于高校内部的质量管理。例如,重视管理层作出质量承诺,明确质量职责,确定质量要素,建立质量评价制度,认可、奖励与表彰质量管理先进组织与个人,重视质量文化建设等等这些质量管理的行动策略同样可以在高校全面展开。

第2篇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策略研究

教学质量是教育之本,学校发展的生命线,这一主题永恒不变。为此,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强化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学习管理等。集思广益,形成合力,多途径、多手段、全方位构建起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教学质量优劣起决定性作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指导者和影响源,可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当然教育教学离不开优越的教学条件支持,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管理,离不开团队的合作努力,离不开学校的科学领导和调控。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成才,直接受制于上述制约因素的影响。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优秀人才,需多方努力得以实现。现就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予以解析。

1目前高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学校层面

目前存在部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与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与导向存在差距,个别学校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人才。这是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与导向问题,取决于学校领导集体和部分教师代表。因此学校领导的能力、目标与胸怀等对学校整体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领导层面定位的学校发展目标直接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走向,领导集体决策正确如否等,将对学校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存在管理机制、政策导向、质量标准、对教师教学支持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如重科研、轻教学,一切考核依据科研成果分量过重所带来的影响,导致部分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教学之中。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问题,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管理过于松散,直接影响一校的学风。对学生的引导与关怀,创造的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术氛围、管理制度等问题急需解决。

1.2教师层面

第一,职业目标盲目化:教师在职业定位上存在个别教师对职业的定位不明确,个别教师以生存为职业支点,把薪水作为自己工作的导向。尚未做到以发展和兴趣为支点,不能够以自身进步和快乐作为发展导向。对现实目标的专注度、耐心度不够,现实目标不切合实际。教师的职业精神、专业精神、敬业精神不够。第二,教学目标模糊化:存在教学的目标落后,缺乏应有的创新性。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缺乏应有的价值性。教学的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教学的规范不足,缺乏应有的常识性。教学的规划不明确,缺乏适度的耐心等问题。第三,教学管理缺失化: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在教学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得不到位,在课堂中讽刺学生、训斥学生等。个别学生被边缘化,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四,教学过程形式化:教师教学存在磨洋工的招数,如课堂上通过课前点名、讲段子、放与教学关系不大的所谓教学片、讨论问题、愤青、念PPT、早下课、谈人生、划重点等。这样严重占据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浇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随意性大、目的不明确,不了解学生的需求,缺乏有效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第五,教学科研倒置化,部分学校的考核规范导致部分教师为了考核而工作,重科研轻教学。教师的精力投入科研胜于教学,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缓慢。

1.3学生层面

学生的成人特点,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特点,对因材施教带来巨大影响。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性投入不够。学生的自律行不强,盲目随从性大。独立性缺乏,吃苦能力欠缺,功利性强等特点并存。

2成功教学策略分析

2.1学校层面

学校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领导的决策即做正确的事,直接决定学校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作为学校的舵手,应具有大视野、大思维和大格局。从学校的长远发展,从人才培养质量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制定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各项考核监控制度。科学决策、科学实施,决策的执行即正确做事,需全校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全面推进,真正做到上下同欲者胜。人才培养应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学和教师教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学校应明确定位教学的发展导向,教研分明,以研促教,以教代研,杜绝万事看科研的局面。

2.2教师层面

第一,职业目标确定化:正确定位,不能把薪水作为工作的导向,应以自身发展和兴趣作为自身发展的导向。做到学习为了工作,工作为了生活,生活为了幸福,用专业和职业的发展去支撑未来事业有成。热爱自己的职业,通过几年的时间锁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之奋斗。热爱学生,真心热爱,才会付出。善待自己的单位,因为他是你与社会,你与他人之间进行交换的桥梁。正确对待职业,在发展事业之中发展自己。第二,教学目标明确化:强化本领,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行政工作和服务社会。以研促教,以教带研,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服务于社会。作为教师应热爱职业、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在教学中通过用心思考、精心准备、大胆行动、认真完成打开局面。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刻的专业思维,浓厚的教学兴趣,良好的表达艺术,灵活的管理技巧,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提升教学策略:理解学生,促进独立,观摩反思。第三,教学管理常态化:在教学中,应加强度对学生的管理。始终把责任心放在第一位,关爱学生,真心付出。教师的行为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取向,应德为先,先育己,再育人。真正起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作用。第四,教学过程精细化:教师应增加教学性投入,把好教学关。通过精心备课,用心讲课,细心批改,耐心辅导等建立教学自信。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之中,认真研读国内外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结合本专业特点与课程实际加以应用。在教学中通过修饰仪表形象吸引人,气氛渲染。多途径激发学生动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入心。设计具有挑战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动脑思考。听过不如看过,看过不如记过,记过不如做过。组织学生实践活动,增加动手机会。目前普通高等学校教师应顺应时展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科研业务能力,具备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工作驾驭能力,夯实基本工作能力。为要成为人品好、形象好、教学好、科研好、实践好的“五好教师”而努力奋斗。

2.3学生层面

根据个体差异,有的放矢。做到人人明确目标,人人动力十足,人人全心投入。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健全各项奖惩制度并严格实施。教育管理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教育学生深入理解分子与分母的区别,努力做分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不仅要具有回答问题的能力,而且要能够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作者:马志君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钱伟,薛二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2(9):66-69.

[2]王轶,陈敏.美国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5(1):135-140.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教学质量监控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通过“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Blackwell Synerrgy”、“JSTOR”、“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in ProQest)”、“EBSCO”等的检索,收集了国内外有关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论文近70篇,通过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收集了国内外相关的报道和信息资料,通过超星图书馆等途径搜索到相关专著18本。

通过对收集来的论文、论著和资料进行认真的学习、研究和分析,本文认为国内外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

一、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

教育质量观是建立在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基础上的,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价值选择。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主要表现为单一的学术标准,是一种学术性质量观。它具有内适性,强调的是满足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自我完善程度的要求,反映的是以学术和教师为导向。①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毕业生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完备性。

到了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西方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有三种典型的质量观,即“目的适切性”质量观、“符合消费者愿望和需要”质量观、“价值增值”质量观。②我国自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高等教育质量观经历了从国家本位到社会本位的变革,再到关注个体价值的转变。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是:在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人价值取向统合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的个体取向。④在国内高等教育学的诸多术语中,质量被赋予较多不同解释。在学校教育的实践层面至少有两种颇具代表性的理解:“知识质量观”和“督导质量观”,在教育研究的理论层面大致有八种代表性观点:不可知论观、产品质量观、达成度观、替代观、外适性质量观、内适性质量观、绩效观和准备观。⑤在大众化阶段,我们应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整体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⑥

尽管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在大众化阶段呈现出多样性,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质量标准。但多种质量标准却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强调高等教育的适应性。高等教育质量体现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程度、满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要的程度上,因此,社会需要及其得到满足的程度是高等教育质量检验的标准,适应性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属性。⑦相对于“孤芳自赏”的精英意识而言,大众化质量评价取向更注重的是社会世俗评价。在它看来,只有尽可能适应社会并满足其需要,才能显示高等教育的价值。⑧因此,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体现为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适应性,只有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需求,才能称得上是高质量的教育。否则,高等学校培养的人即使学富五车,相当“合格”,但不合用,不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则这样的教育也谈不上是高质量。⑨

二、关于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式

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同,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模式自然也随之改变。从监控主体来看,高等教育质量调控方式可以归结为政府主导型、市场协调型和自我约束型三种基本形式,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综合运用这三种形式以确保本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但具体到不同的国家和高等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观调控形式又是有区别的。⑩回顾高等教育的历史,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建立在院校自我约束的基础之上,那时的高等教育“本身就是质量的体现”,“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主要是由高校自己制定的”,其质量“更多靠高等学校自身来保证”。{11}当然,不同国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导方式并不一样,如法国早期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就主要是教会和政府控制,{12}但总体上以高校自我控制为主。到了大众化阶段,高校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高校不再是过去那种单纯的学术“象牙塔”角色,逐渐从昔日的社会边缘走入社会中心,政府和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支持和控制,市场竞争机制日益成为大众化时代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监控方式。总的来说,精英高等教育的秩序建立在政府主导或自我约束的基础之上,大众高等教育的秩序则建立在市场协调的基础之上。{13}

由于各国的国情、发展高等教育的理念和路径不同,西方各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模式显示出不同的特色。但是,从宏观上讲西方各国的质量保障模式仍可分为三大类:大陆模式、英国模式与美国模式。{14}大陆模式是指西欧大陆国家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这些国家包括荷兰、法国、芬兰、瑞典、德国等,大陆模式基本上是一个严格的政府控制的模式。英国模式主要由质量控制、质量审核、质量评估、社会评价四个部分组成。美国模式具体可分为高等教育鉴定、大学学术排行、博士点评价以及一些学校自行组织的教学评价活动等。不管各国高等教育采取何种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内部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

目前,高校构建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模式基本上处于一个“边研究、边监控”的状态。从研究者调研情况来看,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质量监控模式。如:山东农业大学的“一二三四”监控体系,即一套教学质量标准、两个层面的教学工作考核制度、三个方面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四条教学信息反馈渠道;齐齐哈尔大学的“一体两翼”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一体是以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为主体,两翼是指教学质量监控和单项教学评估两个方面;哈尔滨工程大学的“责权合一”的动态教育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吉林师范大学的“三维互动”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三维具体指教学条件与利用维、教学改革与建设维和教学管理维;上海海事大学基于ISO9000质量标准而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宁波大学以评估、管理、督导三个系统相互作用构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广西师范大学以制度、组织、评估、反馈四大系统为核心的“互动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南大学由“定期教学质量过程监控”、“经常性随机教学质量检查”和“优秀教学组织单元评估”构成的三位一体网络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等。

总结这些监控模式大致可划分为质量保证模式、质量控制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三种。{15}质量保证(QA)模式主要包括建立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绘制质量体系图、建立“试运行”与“持续改进”制度、开展质量认证活动。质量控制(QC)模式主要包括建立质量目标系统、执行系统、信息系统、审核与行为改进系统。全面质量管理(TQM)模式包括五个要点:使命认同、关注“顾客”与过程、团队建设、挑战性目标、有效的反馈。

三、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础

李虎成认为现代质量管理理论、教学基本规律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16}童康认为目前高校内部流行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构建模式大多是以“传统教育质量管理、现代企业界全面质量管理及ISO9000系列质量保证”等质量管理思想方法为理论依据。{17}广西师范大学以高等教育学理论、高等教育评价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设计本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依据。{18}

四、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设计的原则

张定国提出了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19}

刘婧姝等认为,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遵循观念优先原则、以人为本原则、组织保证原则、监控与建设双重点原则、约束与激励相结合原则。{20}

1.观念优先原则。在管理过程中,管理理论与管理观念是第一位的,而政策与措施总是第二位的。高校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过程中,应将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人才观念,树立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多元化的质量观等理念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

2.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学校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人在管理系统的各个要素中为首要元素。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强调以人为本,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在管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3.组织保证原则。高校创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领导的重视是关键,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保证。

4.监控与建设双重点原则。只有将质量监控和教学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教学质量才能持续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5.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原则。约束主要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的教学与管理行为。激励主要是通过各种荣誉奖励、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评优等措施,激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工作,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学习。通过约束和激励,形成一种管理者科学管理、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发奋学习的良好氛围。

五、综合评价

1.大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与精英教育时代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不同,前者的质量标准呈多元化特点,而后者则主张用统一的尺度去测评所有的学校。质量观的相异要求不同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是确保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外部监控只有通过高校内部质量监控才能发挥作用。

3.高校质量保证的基础在于强化全员的质量意识,只有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各级负责人都自觉地维护和强化教育教学质量,高校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所有的高校都应当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和谐的人格,这是今后教学质量监控的一个难题和方向。

5.高校教学质量监控既是自上而下的监控,更是自下而上的监控。教学质量监控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尽量减少其工具价值,使“他监控”变为“自监控”,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之成为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

6.对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多数只是停留在操作层面,理论研究不够,针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理论模式研究还比较少,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身的元研究也不多。由于管理者、教师、学生理解的偏差,教学质量监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发生异化,甚至违背教学质量监控的初衷。

7.从国际上看,创造性地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的高校并不少见,但真正引进具体的ISO9000质量论证体系的高校为数极少,而且这些学校也大多是面向就业市场的职业技术学院或社区学院。

8.由于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因素较多,特别是人才培养涉及很多主体性因素,而且“体系”对外部环境也有较高要求,加上一些高校缺少现代质量管理经验或过于依赖外力推动、缺乏主动性,如果宣传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则不仅会影响“体系”效率,而且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起负面影响的“体系”比没有“体系”的作用更糟糕。

注释:

①黄建章.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大众化的评价原则.现代教育科学,2002,(7)。

②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综述.高等教育,2002,(3)。

③章建石.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表达与教学评估变革.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

④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1.

⑤安心.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⑥张应强.高等教育质量观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江苏高教,2001,(5).

⑦房剑森.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发展与中国的选择.现代大学教育,2002,(2).

⑧黄建章.高等教育质量观及其大众化的评价原则.现代教育科学,2002,(7).

⑨邱梅生.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02,(1).

⑩陈廷柱.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市场化.江苏高教,2002,(1).

{11}赵婷婷.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江苏高教,2002,(1).

{12}安心.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0.

{13}陈廷柱.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基本策略:市场化.江苏高教,2002,(1).

{14}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39.

{15}童康.高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究.高教探索,2007,(1).

{16}李虎成.教学型院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定位.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10).

{17}童康.高等学校内部的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探究.高教探索,2007,(1).

{18}赵铁.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设计.高教论坛,2006,(2).

{19}张定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20}刘婧姝,陈国良,卢亚东.关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几点思考.教育探索,2003,(5).

参考文献:

[1]冒荣,刘义恒.高等学校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美]约翰・布鲁贝克著.王承绪译.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第4篇

摘 要 为了深入研究高校游泳教学质量的提升方式,本文分析、研究了高校游泳课的教学过程,对比不同教学法产生的教学效果。经研究发现,有效的游泳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器材辅助法、分组教学法、先陆后水法、语言激励法等。有效的游泳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还是提高游泳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 高校 游泳 教学质量

近年来,游泳已日益成为人们喜爱的运动之一,它是一种在水中进行的运动,在生产建设和人们的生活中都具备较高的价值。因此,高校学生只有学会了游泳,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游泳技术,掌握自我保护的本领。从这个意义的角度出发,高校的游泳教学,应注意提高游泳教学的教学质量,使每位大学生都真正学会游泳,从而使其能够终身受益。

一、分组教学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保障教学安全,部分高校选择了游泳分组教学法。由于每堂体育课的学生人数基本保持在25-40人内,而会游泳的学生不足5人,并且游泳水平也各不相同,这也就决定了选用分组教学法十分必要性[1]。在分组教学中,教师一般将学生分为三组:会游泳的学生,由于这部分学生占总学生人数比例较少,教师也可以少花时间对其进行教学;动作较为正确,但不能独立游泳的学生;动作水平低,不会游泳的学生,这组学生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随着游泳教学过程的不断前进,教师要注意随时调整学生的组别,逐渐减少第三组的学生数量。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将学生分为:系小板组、套救生圈组和独立组,在这种分法下,教师要将侧重点放在系小板组。同时随着学生游泳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还可将学生重新划分为:优秀组、良好组和一般组。总之,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二、辅助工具方法

游泳课程的辅助器材主要两种,一种是陆地上的即陆地游泳辅助练习器;一种是水中的,包括:竹竿、小浮板、救生圈等。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需选用不同的辅助器材[2],例如:在游泳课的开始阶段,教师选用救生圈作为辅助工具,这种方法不但最安全,同时还能消除大部分学生怕水的心理,使学生能够较容易的集中注意力,并提高学习动作的速度;随着学生们熟练掌握套救生圈前提下的蛙泳动作,教师将训练学生用小浮板、手扶板等辅助所学动作,使学生在感觉到安全的前提下,真正学会蛙泳;而在平时没有水,或者在巩固蛙泳动作的时候,可以选用游泳陆地辅助练习器,这样,不但可以消除陆地模仿的枯燥,还能够使学生对技术动作更加熟练,能够尽快地形成正确的动作动力定型。

三、先陆后水教学法

教师在学生学习游泳时,采用先陆后水的教学法,不但能够减弱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情绪,还有助于初学者真正的掌握动作。蛙泳技术是目前游泳教学的初级教学内容,它的教学重点主要在学生的呼吸和腿上,学生在岸上做这种动作,会使学生消除怕水的心理[3],在半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的时间内掌握要领,教师还能及时的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这是由于在水中,学生一般会有怕水的情绪,再加上学生不能适应水中的环境,无法将思想意识集中在动作技术上,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动作的低效果,因此,教师应在岸上进行教授和纠正动作的过程,而且要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动作要领的程度。

四、培养学生熟悉水性的能力

与陆地情况不同,水中环境具有密度大、流动性强、粘滞性强、有浮力等特点[4]。其次,游泳动作要求身体姿势保持平卧状态,对初学者来说,很难适应这些特殊情况,并常出现呛水、溺水、喝水等状况,所以学生大都存在怕水的情绪。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尽早使学生完全适应水里的环境,消除怕水的情绪,从而掌握正确的游泳动作,这也是教师教授游泳的目的之一。笔者经研究发现,教师在游泳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做呼吸练习20次(目的:掌握呼吸节奏);然后带领学生逐渐将双手离开池边,并用双脚踩住池底(目的:感觉水深度);之后,让学生以手扶池边的方式漂浮20s(目的:体会水中蛙泳的感觉);带领学生在水中做跳跃动作(目的:体会快速上升、下潜的感觉,并加强胆量);最后,教师为学生套上救生圈,系上小浮板,并带领学生在水中进行低位跳水。这套方案能够使学生逐渐适应水中的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五、语言激励法

笔者发现,学生具备正确的学习动机是他们学会游泳的关键之一,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考核目标,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此外,对游泳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要求他们自主进行课下练习,教师也要主动对他们的动作进行课外辅导,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安排,能够使学生有的放矢,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游泳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初级阶段一般采用向学生展示游泳意义的方法,告诉他们学习游泳的作用,如:游泳有助于女学生进行塑身,有助于男生增强体质等,同时,教师还会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的趣味性,不断对学生给以鼓励[5],在教学安排下,培养学生水中行走、呼吸、闭气、滑行、浮体、控制身体等能力,这是由于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技能后,能够增强水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怕水的心理问题,激发出学习游泳的勇气。本文经分析发现:语言激励法对提高高校游泳教学质量起了明显作用,尤其是当学生在游泳过程中取得一定进步时。教师及时给以鼓励和肯定,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赞扬和鼓励是促进学生进步的催化剂。

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游泳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开展游泳教学、预防学生溺水事故的发生是教学目标之一,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好游泳的基本技术知识,还要具备实际操作救生知识的能力,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由于游泳活动中存在安全性和技术性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过硬技术不仅能向学生提供有力的视觉感,还能增加教师教学内容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教师高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对游泳知识进行学习与实践。所以,为了不断提高游泳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素养,高校也要对教师进行救生技能和游泳技能的培训,使教师能够真正胜任教授游泳课程的任务。

七、结论

笔者经研究发现,教师是提高高校游泳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只有加强对自身素养与业务能力的重视,并在授课过程中,以教学进度为依据,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合理、有效、科学的安排和运用,才能保障学生在学习游泳过程中的安全,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游泳教学的质量。

基金项目:佳木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XJ045。

参考文献:

[1] 陈立新.提高高校游泳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手段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1):116-117.

[2] 张庆华.高校非体育专业学生游泳教学问题及对策探究[J].铜仁学院学报.2012(4):76-78.

[3] 张丹霞,卢宁瑞.高校游泳教学方法研究综述[J].内江科技.2012(5):78-79.

第5篇

论文摘要:近年,随着高校招生扩招,高校引进青年教师数黄也随之增加很多,这给保证教学质蚤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与教师自身的角度,提出了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质1的方法和途径。

近年,随着高校扩招及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全国高校引进的青年教师数量也相继增加很多。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如何培养新增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一个急迫而艰巨的任务。他们整体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目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因而,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1青年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进青年教师大都是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学位人才,但是具有高学位未必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学术水准,还需要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教学实践。尽管青年教师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是一般在成为教师之前,基本都没有教学经历和教学实践,欠缺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的准备工作不完善,尤其是备课不充分。备课是教师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整节课内容的掌控能力,导致教师不能按照进度完成课堂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驾驭课堂能力差,组织能力较薄弱,节奏快慢把握不好;缺乏教学技巧,致使教学内容空洞无趣甚至出现漏洞,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些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没有能力控制授课的节奏,语言不分轻重缓急,没有应付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而且讲课过程中,没有起伏,使得学生听起来感觉索然无味,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说话等等,不能很好的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局。

(3)教学基本功较差。主要表现为板书较乱、书写质量较差;语言表达不够严谨,重复较多,口头语多而乱;语速过快或过慢;课堂前后知识的衔接不够好,前面知识的传授不能很好的为后面知识的讲解做好铺垫。作为教师,欠缺这些基本能力,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很好的掌握书本知识,影响教学质量。

(4)教学手段过分强调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每门课程、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忽略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以黑板作为载体的教学方式,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应变能力差;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了直观的形态教学模具、板书,使得课堂教学太过机械而缺少新意,甚至少数教师把老教师以前做好的课件拿来使用,课前不再认真备课,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学错误;课堂口头表达能力下降,教师多是对多煤体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充当解说员的角色,课堂气氛死板,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师生之间的沟通减少,、学生被动,教学效果非常差。

2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措施

为了保证高校教学质量,针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笔者自身在教学中的感受和体会,提出了以下措施:

(1)青年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青年教师首先要自觉地、高标准地去塑造自身人格,以身作则,在为人处事、仪容、举止、语言、礼仪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外,要具有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自觉的为教育事业奉献终身。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职业劳动过程必须遵循的,对青年教师而言,更是要提高其政治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青年教师要清醒的认识自身不足,不断反思,勤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青年教师平时要针对自身在授课过程存在的欠缺和不足,积极听取学生反馈的意见,不断反思,勤于总结。同时,还可以主动去听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授课,虚心向他们请教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以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3)开展岗前培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如果青年教师进人高校后直接去授课,很难保证较高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在新进教师在上岗之前,通过开展一系列岗位培训活动,对新进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指导和训练,使青年教师熟悉高等学校教师职责、教育法律法规、学校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掌握高等教育理论以及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基本技能,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使青年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同时组织青年教师学习教学管理文件,并为每位新进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发挥他们的优势,加强对他们的指导与扶持,使这部分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带动青年教师积极成才,充分发挥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同时,学校还要积极组织新进青年教师试讲和教学观摩等活动。在培训过程中,通过试讲考察青年教师是否具备授课能力,只有合格者才能正式参与教学,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4)抓好教师基本功的训练,科学利用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技能。

学校要经常有计划的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普通话、板书、教具制作与使用、组织教学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培训和提高,统筹规划,分期分批安排好青年教师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检测,并力争在检测中人人合格。对于基本功较差的教师,应重点督促,加强辅导与训练,切实提高教学技能。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就会使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式变得丰富多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5)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制约着教育的进程,影响着教育的成果。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和谐师生关系是教师献身事业的激励因素,也是学生奋发向上的重要因素,还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因素,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教学相长,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青年教师刚走出校门,与学生沟通相对容易,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创建。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科研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各种便利,网络授课和多媒体授课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智能手机和各种方便携带的电子产品也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由此衍生出了一些新问题,手机除了通讯功能同时也具备了上网功能,导致很多学生难以抵抗网络的诱惑,课堂上看手机、打游戏的学生不在少数。此外,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高校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也要投入大量精力从事科研活动,分配在教学上的时间相对减少,因而必然对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目前大多数的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牵动了几代人的心,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教学质量下降的原因

第一,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与中学时期不尽相同,大部分高校教师只对所授课程负责,教师只有上课才会跟学生有接触,课下跟学生交流相对中学教师要少很多。这种模式下,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约束力和震慑力不够,学生的听课效率因此也会降低。虽然进入高校的学生已经成年,应该也必须对自身行为和未来负责,但是教师还是应该对课堂秩序负起责任。在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学生却趴着睡觉或看手机、打游戏的现象。有些教师对此熟视无睹,只专心自己讲课,缺乏对课堂纪律的有效约束。

第二,有些教师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知识面太窄,就很难旁征博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降低。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在课堂上有交流,课下根本没有沟通,作业也存在相互抄袭的问题。另外,高校教师本身受科研工作压力的影响,精力偏离教学的教师也比较多。虽然科研与教学互为补充,但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和学生面对面地有效沟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学生本身的问题。很多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本以为可以轻松一下,却发现大学所授课程内容更深入、更难懂,想获得好的成绩,也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有些学生能面对现实,奋起直追,但有些学生就不想像高中时那么努力了,再加上高校教师对课堂纪律的要求较松,因此,课堂上不听课的学生就比较多,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

第四,高校的教师评价和考核中,科研所占比例日益增加,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任务也日益加重。由于教师本身精力有限,科研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部分教师很可能相应地降低了对教学的投入,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方法

第一,提高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同时也要提高教师对课堂纪律的管理水平。也就是说,教师除了要把课上好,还要把纪律管理好。为此,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知识水平,吃透教学难点疑点,同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迟到早退等不遵守纪律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规范管理,避免个别学生的问题影响到整体的课堂教学。

第7篇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功利性;发展性;问题反思

1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已有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具体指标既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例如王天与林建邦在研究中采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后服务,再将各一级指标分解,形成共15种二级指标[1]。赵京与胡文敏从“意愿—行为—效果”的角度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构思,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中包括5个一级指标以及相应的具体评价内容。研究者认为,教学态度可以通过反映投入意愿的课前准备,以及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热情投入等方面进行考查;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合理划分教学模块或单元、前后内容的衔接与联系、教学设计的优劣方面进行考查;教学方式可以通过语言表达、教学节奏与衔接的逻辑性、各种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激发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等方面进行考查;教学效果可以通过教师能否将复杂晦涩的教学内容简化为通俗易懂的形式、所讲授的内容能否提升学习者对该专业或专业领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探索、理论是否能够紧密地联系实际三方面进行考查;教学特色方面,应鼓励形成多元化、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式,鼓励一线教师积极创新与开拓,在教学模式、方法、技巧方面形成个人特色[2]。张丽基于某高校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13个具体评价指标提炼概括为3个因素:教学方法、教学水平与教学责任心。

2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2.1指标的不完善性

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与实践中的一大难题。目前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指标设置不规范,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指标系统以及评价量表是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的基本依据,其评价所获得的结果分数一般被直接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权威数据。然而在多数情况下,各高校以及研究中使用的指标与量表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如指标的陈述较为模糊,不同的评分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使得大家的评分并不是针对同一个教学行为或教学效果方面;指标设置一般较为重视对教师显性工作的测量与考查,而教师课外所付出的努力由于难以被学生、督导所观察到而被忽略;指标的权重设置不合理,人为性较强等[3]。其次是指标的统一性与差异性问题。在大多数研究与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中,都是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对所有学科、所有课程的教师进行评价,不同类型的高校之间也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采用某些名校的“权威”指标体系对本校教师进行评价[4]。一味地追求统一性,让所有教师在同样的标准下进行评价,看似提供了统一、科学的标准,而实际带来了更多弊病。一方面丧失了评价的目的性,对高校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其目的是为了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诊断与反馈。统一指标体系与计分方式之后,评价的诊断与反馈功能受到极大的削减,评价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对某些具有特殊性的教学问题不能敏感地做出反映。另一方面忽略了学科之间、院校之间、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与特殊性。文理科之间、重点与普通院校之间、研究性与教学型教师之间、不同职称的教师之间,需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指标体系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才能更好地反映其教学特点与质量水平。统一的指标体系极大地束缚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

2.2评价方式的不足

评价方式主要有两方面的不足。首先,过于看重简单、量化的评定方式。量化评价有助于统计分析,然而单靠量化的数据难以反映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本质或深层次的特征与内容。多数高校在进行量化统计时,往往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质量优劣或满意度的排名,对教师进行奖惩[5],这种目的与教学质量评价的真实目的背道而驰。其次,评价的主体错位。目前高校中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以学生评价以及同行评议为主,这两类评价主体都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学生评价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中往往占据大部分的权重,然而学生评价并不客观、公正。学生在做出评价时,所依据的是自己在课堂上的感受或体验,这种感受或体验除了受到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响外,还容易受到诸多额外因素的干扰,如是否喜欢这个教师的教学风格、考试成绩是否如意、平时和教师的沟通交流如何等非教学质量因素[6]。同时,学生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同行评议往往受人情世故的影响,也难以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从而导致评价的结果缺乏科学性、客观性。

2.3评价目的倒挂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目的倒挂主要体现为功利性远远大于反馈性与发展性。教学质量评价的结果本应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帮助教师认识自己的教学的优缺点,引导教师投入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发扬教学风格,为教师在教育事业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服务。然而教学评价本来的功能已经丧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评价结果并不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而是用于对教师进行排序,年终考核,甚至与经济利益挂钩。评价结果的反馈、激励等功能让位于考核、监管功能,使得高校教师处于被评价位置,却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状况,也不知道今后的教学该如何改进,更无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这在较大程度上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李昊昉等作者分析认为,这种以奖惩为目的的简单评价方式会引起“德西效应”,即从事某项活动的内部动机会因为受到了外部的物质性奖励或惩罚而削弱[7]。当外在的奖励或报酬与内在的自我激励并存的时候,个体从事活动的动机反而会有所下降,动机强度降为二者的差值。当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评优、经济利益密切关联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师投身于教育事业的内在动机的缺失,反而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3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回归

3.1构建完善的指标体系

完善的指标体系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首先,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教学质量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考查,才能获得较为真实的反映。在教学质量指标的取舍上,既要选取外显的、容易观察到的指标进行评价,也要选取内在的、需要深入了解才能获取到的相应信息的指标。在教学质量的维度设置上,需要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其次,权衡评价指标的统一性与差异性。为了评价的方便以及排序、比较的方便,绝大部分高校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对所有教师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然而学科之间差异较大,教师之间风格不同,采用统一指标进行评价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难以真实地反映教学质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与实践中,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与分析具有学科特色、教师类型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在赵京与胡文敏提出的指标体系中,就包括了“教学特色”维度,强调对于不同风格教师的教学鼓励。第三,权重设置。目前已有研究偏重对指标的权重进行量化研究,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大部分高校都是人为设置各指标权重值,带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人为确定某个教学质量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容易带来较大的误差。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采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如多元回归分析、模糊评价等数理方法,更为客观、科学地进行权重的赋值。

3.2改进评价方式

教学质量评价中,较为理想的方式是采用专家评价法。学生评教以及同行评议在评价中存在诸多的缺陷,容易给评价结果带来较大的误差。专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知识底蕴,以及权威性,能够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做出更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然而专家评价法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例如专家人数有限,难以对大量的高校教师进行全面的评价。专家评价仅能对某名教师的少量课时进行评价,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随机性。在实践工作中,评价方式的改进可以从专家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同行评议三方面入手。首先,高校成立教学督导小组或教学质量评价专家库,由专家随机抽取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赋以一定的比例计入总分。其次,降低学生评教的比重。学生评教由于其主观性随意、非权威性、不公正性等因素,不能占据评价结果的大部分权重。最后,开展教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同行评议的风气,形成互相批评、进步的教学氛围,提升同行评议的客观性。

第8篇

近年来,由于高校不断扩招、青年教师的大批引入以及其教学任务的加大,高校的教学质量正被慢慢地忽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合格的、身心健全的公民,就要求高校必须注重教学质量,一所高校的教学质量直接表现在其师资队伍的素质。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来看,青年教师往往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在教学中显得生硬和呆板,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普遍缺乏主动性,对听课没有太大的兴趣,为了改变这些现状,青年教师需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的环境改变。

2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方法

2.1青年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修养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具有优秀品格的教师不仅能熏陶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应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外,也应该发挥出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的精神支柱。这里的素质分为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为了跟上时展的脚步,更好的指导学生,青年教师必须及时地更新自己领域里的知识储备,熟悉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此来满足不同课程的需求,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的教学方式显得模式单一,不能根据教学节奏来改变,这样久而久之会被社会所淘汰。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除了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教师需要有积极开朗的性格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教学上,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表现在教学的表达能力和教案的设计能力,表达能力的优秀体现在教师是否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能够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并且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做好充足的教学规划,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样的任务,都值得去注意和反省。

2.2青年教师应根据教学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找出适合当下的教学行为方式

在高校课堂中,学生脱离了教师监管的应试教育方式,就要求青年教师能够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一种能快速建立师生交流的桥梁是课堂提问,这里的提问是有选择的、有引导性的提问,在提问之前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应善于运用语言的修饰表达能力,选择适时来提问,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组织课堂讨论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一个好的课堂讨论需要选题具有较强的可辨性,难易适中,一旦发现不能达到教学目的,应该马上做出相应的调整,应该注意不能跑题太偏,教师应该在讨论结束时做出深刻的认识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让以后的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随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向电子化的科技教学模式转变,多媒体已成为高校广泛使用的教学媒介,青年教师应该多注意多媒体的利用,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

2.3青年教师应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及时地纠正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应多注意学生的言行举止,多听听学生的意见,这对反思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善于主动去挖掘这些信息,做出及时地调整和反馈,对做得不好的地方应该舍弃,对能够优化教学的方法应该加以学习和利用。通过教学上的反思,青年教师们可以在授课的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方向,从而消除一些错误的认知,巩固自己总结出来的成功教学经验和方法,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案。要想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求青年教师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和纠正能力,还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找出其中的不足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

2.4高校作为一个管理的角色,需要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和工作平台

高校的教师评价机制存在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重心放在科研成果上,而往往忽视了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失衡的评价机制导致的后果是无论教师多么努力地在教学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也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使教学质量变得越来越差。高校应该注重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素质,使教学和科研水平共同协调的发展。还有一些高校纯粹只凭借学生的评价成绩进行衡量,这是不科学的做法,教师需要多方面的评价,比如需要引入教师的自评和其他教师的评价,这样才能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将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高校应该定期开展师资培训课程和教学研讨工作,在教师之间分享成功的教学方案和经验,进行教学上的交流和指导,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教学信心和成就感,也能够加强同事之间的关系,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使教学的效能最大化。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