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19 14:55: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居住空间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城市居住空间设计

第1篇

关键字:居住环境;公共空间;城市设计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城市人口也急剧增加,大量增加的城市居民促使城市逐渐向着郊区边缘地带扩展,同时,城市住宅区也慢慢向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区原有的农居房以及现有的商品房居民楼、高档别墅等建筑物形成了现代城市居住片区的新型居住结构。在这种片区公共居住空间环境下,片区内的居住环境差异比较大,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对片区公共空间的规划管理以及开发状况等,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现有的居住片区公共空间利用状况也不尽人意,不同的居民群体对公共空间的要求状况以及满意程度也都有所不同。因此,对待城市化发展状况下的居住片区公共空间,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开发,尽量来满足不同居住群体的心理需求以及社会需求,解决不同居民群体对于公共空间的矛盾使用需求,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方便,从而提升片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居住空间状况的改善,促进城市的发展。

二、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选取杭州城西居住区进行城市居住片区公共空间的研究。该片区总占地面积为5平方千米,拥有的居住人口大约为15万,该片区西边是湿地,距离周围的旅游集散中心大概有5公里左右,该地区属于杭州城西地带里面比较成熟的居住片区。在片区不同的发展时期,片区的居住区以及公共空间建设和发展都有所不同,伴随着片区的历史发展步伐,片区逐渐形成了多种住宅类型并存、综合发展的局面。

三、研究内容

(一)片区建筑类型

受到该片区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城西区建筑类型多种多样,主要的建筑类型有城中村住宅区、普通商品房住宅小区、高档住宅小区以及别墅区等,这些不同住宅建筑类型都是在长期的片区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片区公用空间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建筑类型的需要,尽量满足多数居住人群对居住公共空间的需求,建立一些大众化的公共设施,促进片区居住空间大众化的发展方向。

(二)片区建筑层数和高度及容积率分析

在这些住宅建筑类型中,建筑结构类型也不尽相同。其中,普通商品房小区与高档商品房小区大都为高层住宅结构类型,建筑高度大,普通住宅小区为该片区的主要住宅类型结构,该住宅类型的容积率高,容纳了该片区主要的居民群体;另外,城中村住宅区和别墅区大都为低层建筑结构类型,建筑高度小,该住宅类型属于该片区的少数住宅类型,该类型的住宅区容积率低,容纳的居民较少,利用不同建筑类型不同容积率的特点,可以满足片区不同居住群体的居住需要,满足城市设计中居民安居这一基本目标。

(三)片区建筑密度分析

在不同的住宅类型中,建筑物的密集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早期建筑建设活动的规划方式与建筑技术的局限,早期住宅小区的建筑密度往往比较大,特别是城中村住宅建筑,受到居民群体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制约,该种类型住宅建造时间久远,建筑密度大,建筑规划不合理;此外,片区不同区域位置的建筑密度也所有不同,在普通商品房居民住宅中,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带,建筑物密度也相对较大,通过对片区建筑类型以及建筑密度的合理设计,可以促进片区不同建筑类型服务功能的实现,利用不同的建筑密度来促进城市各项功能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城市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提升片区的城市设计水平。

(四)片区用地分析

对于该片区用地状况方面,该片区的主要用地还是以居民用地为主,其它小块闲置土地辅助以一些常见的基础公共设施设置。片区用地状况比较单一,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进行片区用地的综合规划,例如,在居住片区用地的边缘,在片区的角落零星小块土地上进行绿化带建设,种植一些花草树木,给整个片区营造一种自然的气息,零星奚落的点点花草,在都市化的片区公共空间中,给居民的内心带来一片宁静和祥和。

(五)片区开放空间以及公共设施分析

该片区经历了多年的发展,除去基本的居民居住用地之外,剩余闲置空地较少,也没有宽敞和开阔的空间,一些仅有的小片开阔空间为小区内的绿化片区带。该片区常见的基础公共设施有超市、酒店等商业用地以及市政建设用地等,这些用地主要在居民区外主要交通道路附近布置,进而能有效的满足居民区居民的基本公共生活需求。这些基础公共设施都能为该片区的广大居民提供生活必需服务。但是该片区内缺少一定的文体设施以及绿地公园等休闲设施,可以在片区内部建立一定的基础健身公共设施,例如篮球场等,让居民在居住环境中也能享受运动的乐趣,在宁静的居中空间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在运动中感悟身体的基本机能,真正提高片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六)片区内部路网分析

该片区的城市交通道路分为几个等级,主要有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以及城市支路等几个等级的划分。通过几种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划分,几种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纵横交错分布,形成了整个片区的道路路网体系。但是,一些道路建设的时间比较长,早期的道路建设规划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交通状况的需要了,早期道路的路面状况也不好,造成该片区的一些早期建设道路路段在早晚道路高峰时段容易发生拥堵状况,这些问题都值得去研究和解决,通过对片区路网的合理规划来提高片区的交通质量,加大对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为片区居民的出行提供方便,改善片区的交通状况。

(七)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

结合当地实地居民满意度问卷调查实际调研情况,对片区居民进行居住环境满意程度的调查。通过对片区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居住人群、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调查者进行选取;调查设立了若干个问卷调查项目,例如片区的居住区位、道路交通、居住面积、绿化条件、停车场数量、物业管理等与居民居住环境密切相关的项目;对每个调查项目都设立几个不同的满意度选项,例如不满意、不太满意、基本满意、满意以及完全满意等。通过这些调查项目的设立和划分,可以对片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片区居住环境以及设计改造的发展。通过对居民满意程度的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到对片区居住环境的总体评价:片区居民对整体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比较良好,只是需要在一些细节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工作,其中,居民比较关心的居住环境因素有片区区位、交通状况以及居住面积等条件,通过对片区居民对居住环境满意度的调查,真正了解居民居住的现实需要,通过对居民关注的生活环境问题进行改善,实现片区改造和规划的合理性,实现片区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城市居住空间的和谐发展,实现人同自然空间的融合和统一。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越来越关心居住环境的质量。人们关于居住环境公用空间的利用以及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给城市居住片区的公共空间设计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行居住片区公共环境设计时,需要注重对片区主体居民相关公共空间需求的考虑,对片区的居住环境以及公共空间进行有效的改善,真正提高居民对片区居住环境的满意程度,提高居民居住环境质量,加快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居住区 形成过程 现状分析

一、概述

(一)居住区概述

1、概念

居住区是居民生活在城市中以群集聚居,形成规模不等的居住地段,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城市中用于居住功能的空间,是立体的、多维的,与其他功能的城市空间存在多种有形和无形的联系。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占城市总用地规模的20%—32%。

2、规划模式

居住空间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活需要,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居住建筑的建造与建筑材料、施工技术、设备条件等密切相关。根据就寝分离、食寝分离、动静分离、公私分离的原则,我国住宅套型空间的组织经历了餐厨型(DK、D-K)、小方厅型(BD)、起居型(L-BD、L-B-D、LB-D)、起居餐厅合一型(LDK)和三位空间组合型的发展模式,套型空间不断趋于合理和多样化。

(二)现代居住区的形成过程

1、传统社区

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传统的、结合紧密的乡村和城镇。

2、近代城市的居住空间建设

城镇、花园城市、英国《公共卫生法》、城市公园运动等为工业化的城市居住空间建设做了大量探索。

3、现代主义运动和现代城市居住区出现

现代技术和社会条件下的居住模式:广亩城市、光明城市等。

所以说,居住区规划既是一项现代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技术,同时也是构建现代城市社会空间的技术手段。

(三)我国现代城市居住区的形成阶段

(1)建国前传统城市居住模式;(2)建国初期的引入苏联的街坊型居住区;(3)50年代后期引入苏联的小区模式;(4)80年代后住房制度改革和商品化的居住区建设。

(四)我国居住区发展状况

1980年前的居住区是政府向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物品”。这些公共物品能满足基本居住功能,配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对建筑外观几乎不做装饰性的修饰,体现了当时“实用、经济、美观”的建筑原则。

住房制度改革后,城市住宅成为“商品”,成为以个人化的生活为基础的居所。必须以质定价,因此诸如安全、舒适、便捷、景观、甚至特有的阶级品位和生活方式等都成为可以实现交换价值的品质,因此这些品质最终也成为居住区规划的重点。

二、项目背景

(一)区位及环境条件

大溪地现代城位于合肥市蜀山区黄山路以北,岳西路以西,西临永久绿化带。它是将之前的卫庄、南新庄、张末坊等城中村合并拆迁重新开发新建的居住区。项目土地总面积为6688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规划户数850户。小区容积率1.54,绿化率58%,车位比为1:0.83,共有850个车位。作为商务公寓来说,项目西临蜀山风景区与高新开发区,周边与政务文化新区、大学城、国家级科学城、经济开发区遥相呼应,是合肥市政府发展战略的核心所在,适宜商务办公型居住。

作为生活居住区来说,该区域既没有市区的喧嚣,又能方便的到市中心,从位置上讲,在合肥市应当是理想的居住小区之一。并且,根据合肥整体规划和城市中心南移的战略规划,本区域板块未来将是合肥中高档生活区,区域楼盘质素质的提高也进一步拉升整个板块的品质和环境水准,形成互利影响。

(二)社区的人口与用地

1、人口规模与构成

大溪地现代城项目规划户数850户。这是除去补偿给原住民的房产的规划户数。要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服务宗旨,首先是要明确应该服务群体的社会特征,从而做出恰当的服务定位。据调查了解,大溪地现代城已入住的业主的年龄组成主要集中于25-45岁这一年龄段,这将大溪地现代城定位成为一个中青年居住小区。这一年龄段的人们通常工作上已小有所成,精力较为充足,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的品质,且绝大多数业主属于有车族,因此类似于大溪地现代城这种选址稍为偏僻但注重于主题概念设计和生态绿化的小区,就比较符合他们的需求。

另外,从职业组成来看,小区业主主要由企业中高级白领、中小企业主等收入处于中等偏高的人群组成。这些业主很多有着相似的学习背景、工作背景乃至个人爱好,他们形成了一个作息规律较为集中的人群,并主导着这个社区公共设施、交通设施以及市政设施的使用趋势。

大溪地现代城虽然没有完全脱离目前普遍开发的“花园小区”模式,但仍具有代表城市生活丰富性和开放性的“复合功能社区”特征。规划建设中的大溪地国际BLOCK街区,是以大溪地人文精神与理想人居的全新构想,创建的一种符合国际文明居住标准的新型居住模式,是一个超大型开放式综合国际街区。它提供了丰富的公共开放空间和活动内容,强调开放与共享,富有商业人气,同时也为城市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娱乐场所。

2、用地性质与结构

大溪地现代城用地性质属于居住用地,其结构如下:

(1)居住用地

住宅用地:居住建筑基底占地及前后左右附属空地,包括宅前小路和宅前绿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各类公建和公用设施建筑物基底占地及周围的专用地,包括专用地中的通路、场地。

道路用地:道路路面以及小广场、泊车场、回车场。

公共绿地:居民共享的绿地和小游园

(2)其他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外的各种用地。

三、设计现状分析

(一)基地道路分析

大溪地现代城居住区四周道路情况为:东边岳西路,南侧黄山路,西侧环湖东路,北侧长江路。其中长江路和黄山路均为城市主干道,岳西路为城市支路。大溪地现代城由三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居住小区又包含有若干个居住组团,因此大溪地现代城的道路系统也分为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道路和宅间小路。道路人车分流方面更多强调的是人与车的和谐共处,通过道路的深化设计,限制车的行驶速度,减少对人的过分干扰。

该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干道,结合地形分布穿行,分别连接了由怀宁路划分的两大居住区内的三个居住小区,居住区道路不仅满足了进出居住区的人行和车行交通需要,还保证了各种基础设施(如市政管线、照明灯柱)和绿化的合理布置。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干道,也是居住小区的主干道,其围绕居住小区布置,将居住小区的交通贯通起来。并且居住小区内部没有小区级道路,小区内的车辆被归入地下停车场的交通体系,有效的减少了交通对居住小区的影响,但缺点是消防车无法方便的进入居住小区内部展开火灾的救援工作。组团级道路则有着很好的绿化,为整个居住区创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在居住区规划中停车位的设置越来越重要。大溪地现代城停车设施的规划设计无疑是比较完善的。在居住小区的入口处设置了地下停车场的进出口,这样车辆交通就不会干扰到小区内居民的日常生活,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便利。同时利用后退红线,在小区四周设置地面车位。

(二)景观设计分析

从小区景观规划设计来看,小区内部的水系为点线面结合的布置模式,与一般的线性水系相比,丰富了景观资源,提升了景观价值,并均衡整个小区的景观特征,更是实现了生态意义的择水而居。独立别墅中间留出园林型庭园用空地,营造密切的邻里关系。庭园用空地处理成生态园林与休闲活动的场所,形成良好的景观,营造出邻里交往的随意自由氛围。庭院是整个小区的天井,同时又是一个公共空间、开放空间。大溪地现代城充分利用了坡地的地形优势,各组团空间错落有致,层次丰富形成半围合式布局,保证了小区整体的南北朝向和自然通风采。

(三)居住建筑分析

1、规划布置

大溪地现代城住宅组合整体采用混合式布置,其中一期行列式沿道路周边布置,中心采用点式分布若干独立别墅及高层形成低密舒适区,二期高层结合地形分布行列式,三期低密度采用行列式与点式相结合。每一期住宅组团各自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范围明确,组团间用绿地、道路、水域、公共建筑形成分割,也产生彼此之间的联系,与大社区共享相融,又控制组团住户数量,尊重私密独立。点式椭圆高层的存在,无疑是这个住宅群体里耀眼的一笔设计。

住宅建筑群平面排列较为规整,空间组合上则采用了高低、长短、疏密的对比手法,特别的处理了沿街建筑群的构图手法,彰显节奏和韵律。

从日照方面分析大溪地现代城居住建筑的布局,可以看出,结合地形采用不同的分布方式,长短高低建筑结合布置,不仅可以确保家家户户的私密性,也可以为更多的居住房间提供了更宝贵的阳光资源,也可以有效的引导自然通风。区域内绿化布置也可以引导气流,改变气流流动状况,做到防风防尘。

2、建筑设计

社区单体建筑富有特色,整体建筑和谐统一。强大的开发团队赋予建筑外立面稳重、明快的特色,建筑立面俊朗,沉稳大气,在周围同类小区中脱颖而出。采用分段式设计,丰富立面效果,使立面结构与轮廓呈现几何变化,建筑线条疏朗大方,从轮廓、线条、细部三个层次强调对比与和谐。建筑体块完整,通过局部处理进行变化,高低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建筑材料选用品质感及使用时效较强的石材与瓷砖,立面颜色运用含蓄内敛的深色调暖色系,营造出简约的欧式现代风格。在技术、节能方面,据售楼处负责人介绍,大溪地现代城内的建筑外墙采用外保温处理,从而满足建筑的保温及隔热要求;窗户采用双层中空玻璃,具有良好的隔热、隔声作用,同时降低了建筑物自重;临怀宁路外墙上的窗户则采用三层中空玻璃,更为有效的减小了外界环境对居住区内部的噪音污染。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居住区在设计的时候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有人的地方就有居住区,因此在设计居住区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立地条件的优势和周围的环境资源,最大力度地发挥出该地块优势,为人们创造出一个优质的生活空间而努力。

参考文献

①朱奇芳,《浅析现代住宅户型设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博览》,2011(17):138

②聂兰生:《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③刘平、王如松、唐鸿寿,《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设计方法探讨》[J].《生态学报》,2001,21(6):997-1002

④吕俊华,罗P、张杰,《中国现代城市住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第3篇

室内环境多种多样,主要分为住房的室内环境、办公的室内环境、商场的室内环境等。不论是哪一种室内环境的设计,都要遵循物质与精神相协调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进行室内环境的艺术设计时,首先要保证房间里的格局设计发挥到极致,取长补短,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其次是居住环境的设计要符合居住者的精神需求,保证居住者从内心喜欢设计的环境。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住房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任何一个住户都希望自己选择的住房环境优美舒适,特别是生活节奏快的城市居住人员,他们的工作压力大,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更高。因此,现代人对住房室内环境的要求给设计师们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环境艺术的创新

2.1回归自然的创新

人们本来源与自然,所以要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现代人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贴近于自然。在钢筋与混凝土构成的城市当中,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自然生态也越来越向往,回归自然已经成为了现代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需求,也成为了居住空间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之一。随着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居住环境已经与田园生活渐行渐远,人与人之间的居住环境的隔阂不断增大,居住环境也十分拥挤。在居住空间设计中,要对于人类回归自然的情感进行重视,并且对自然元素进行组合与设计,通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居住空间设计充分地融入到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从而体现出自然生态之美。

2.2以人文本的创新

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必须要对于人文因素进行重视,并且以人们对于生活追求来开展设计的创作。居住空间环境是属于个人的生活空间,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地融入到居住空间设计之中,才可以更好的提高人与空间环境的协调,让居住者得到安全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审美享受。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室内建筑不断的涌现,各种设计风格也使得居住者更加眼花缭乱,居住空间设计逐渐的偏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将环境艺术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结合,将室内空间赋予深刻的人文内涵,从而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将僵硬的混凝土结构转变为亲切的生活空间,借助不同的手段体现出居住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2.3个性的创新

室内环境的设计在住房设计中占据主要位置,主要是室内环境的设计要尤其自身的特点,够个性。然而当代人之间的审美眼光大不相同,以往的设计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在开展居住空间设计中,对于环境艺术的设计需要融入个性的思想,通过个性的创新,将现代建筑设计中的统一性进行必要的个性创新和改变。在进行环境艺术创新中,要通过利用各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建筑材料以及技术手段,让室内空间具备更好的个性化,并且切实地满足居住者的个体化需求。

2.4实用性的创新

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中,需要重视居住空间设计的实用性,重视对于室内环境的保护。现代室内装修设计中,经常会由于不合格的装修材料所造成的室内污染,严重危害居住者的自身健康。在进行居住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在实现环境美学理念基础上,重视对于室内环境实用性的保证。要将环保理念与美观设计相结合,并且保证设计采用材料的环保性,通过对于居住空间设计的有效控制,达到提高室内环境的实用性。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居住空间设计上对于环境艺术的实现,也要结合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对于室内环境中的声音、颜色、光线等不同因素的搭配,提高室内空间的实用性。

3结语

第4篇

本文的目的是以人性化空间设计为目标,是对建筑设计本质目标的一种探讨。建筑设计的实质是运用各种手段满足人的要求与美感,因而它既是日常生活所在的实体空间,又代表了人们心中非常重要的感受与意向。因此,人作为建筑的主题,既是空间的创造者,又是直接的体验者,人对于空间的体验是人对空间环境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感受。本文从高层商住综合体入手,以人的心理和行为为出发点,研究人对空间的感受,从人的心理及行为两方面分析,寻找在高层商住综合体中居住空间的人性化的表达,探讨居住空间设计中符合人性化空间设计的逻辑和方法。最终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以缓解现代城市中日益拥挤的城市居住环境。

【关键词】商住综合体;人性化;居住空间;创造

引言

高层建筑是文化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高层建筑在我国的越发有了用武之地,能够缓解我国自城市化进程提速以来的用地紧张,空间资源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进入21世纪,现代建筑逐渐向大型化、组团化、综合化等方向发展。现代的城市越来越需要具有高效率、多功能的建筑内外空间与之适应。

然而建筑的本质目标是要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传统的高层建筑功能比较单一,是为满足某一时段人们单一功能要求而建设的,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种高层建筑所产生的资源紧张,环境质量等问题日益突显,于是高层综合体建筑应运而生。而将居住、商业两种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的高层商住综合体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不过建筑不仅仅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随之便产生了人性化空间的概念,本文从人性化空间设计入手,分析住户(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得出高层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的人性化设计方法。

一、人性化空间的涵义和构成

1.1 人性化设计

1.1.1 人性化设计的产生

“人性化设计”一词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被人们所熟知,并逐渐形成一股设计新取向。至今已成为设计方面特别是建筑设计方面的一种必然趋势。究其本源,人性化的产生也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随之出现的。“物质决定意识”,现有物质要求,其次才是精神层面的要求。当社会经济条件有了较大发展的时候,人们便会对建筑空间的其他属性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包含了更多的精神与心理方面的要求。对于高层商住综合体来说,它是以商业、居住功能为主,集娱乐、餐饮等多种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空间,又由于人们对居住空间的要求已不仅是要满足人们的遮风避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人们的心理精神需求。因而,对于高层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理念便随之产生。

1.1.2 人性化设计的本质特征

人性化设计,从字面上来看应该是人的设计,设计者是人,设计的对象也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而这种设计的尺度包括了两方面,即人的生理尺度和心理尺度,两种尺度都需要通过人性化设计来实现。因此,人性化设计的出现,是设计的本质要求使然。在设计中,如果离开了对人的心理需求的反映和满足,这个设计便没有做到人性化,偏离了设计的初衷。因此,在设计中,是否能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物质及精神的双重需求,做到人性化的设计,成为了判断设计优劣的基本原则。

1.2 人性化空间的行为模式特征

建筑不仅用来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且还要满足整个社会的不同需求,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建筑类型,反映在建筑形式上也是千变万化的。建筑形式不仅是人行为需求的表现,同时又是其内部空间的反映。首先人的行为对空间形式有着限定性,一定的行为要求只能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组合形式。同时,人的行为对建筑空间形式有着灵活性,同一行为要求也可以用多种形式的空间来适应。

空间与行为的关系是相互的,而人类的行为与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居住空间和人类的心理需求有密切的关系。当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时,总是要在自身与外界之间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域,力求其行为不被外界干扰和破坏,并形成一定的安全感。

人类社会具有文化传承的特点,因而对于建筑空间还应考虑文化对于建筑空间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很多建筑空间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左右空间形式,更多的是文化方面的要求。当代世界,随着各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建筑设计及理论向多元化发展。建筑空间设计关注的主流不再仅仅局限于有形形体元素的艺术结构和空间定位,而是更多地趋向于现代空间人文的,心理的多元化关怀,使建筑环境空间的创造更具有人性情趣,更符合现代人对环境的审美需求,同时给人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和舒适感受。

二、高层商住综合体居住空间的人性化创造手法

2.1 居住空间与城市环境的结合

城市的观点使得商住综合体建筑的建筑规模剧增,单体的概念日益被突破,建筑越来越多地是群体的方式显现,它们涉及的空间领域越来越向城市靠拢,关系密切。商住综合体建筑越来越积极介入城市环境系统,其功能越来越突破原有的自身功能体系,接纳越来越多的原来属于城市的职能。它的建筑空间引入城市街道、广场、中庭而成为城市交通集散地,发展成为城市广场。建筑功能与城市功能趋于统一,呈现一体化趋势。城市化和人性化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城市化将城市变得密集和庞大,但它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而且在中国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虽然密集和拥挤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城市化的结果还是使城市变得冷漠而缺乏人情味。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的进程都不可避免,因此,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建筑的设计中,更多的考虑城市,考虑城市,让建筑在最大程度上变得亲切。

2.2 居住空间与商业空间的组合方法

2.2.1 明确多层次多领域空间。

在总图布置时,应为建立多层次的半公共空间创造条件。最有效而易行的布置方式是形成住宅院落式空间,使人们在可控制的领域内获得享受。如通过板式住宅或商业裙房围合或半围合成较为封闭的住宅院落式空间,同时与商业活动使用的街道、广场相分离。也可以利用道路、绿化、地面高差等或层数设定对商、住活动空间进行划分。

2.2.2 增加居民公共活动空间。

设置休闲、交往设施、小品(如座椅、水体、花木、亭柑、花架、儿童娱乐场等)。促进邻里交往和相互了解,这对防卫有重要作用,居民在公共环境中的交往不但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也使邻里相互关照,有效地抑制犯罪。

2.2.3 在交通组织上注意要有严格划分。

如居民楼梯或电梯应与商业部分分开设置,入口分设于建筑两侧,使建筑本身成为划分商住区域的屏障,避免各功能交通混乱穿插造成安全隐患。

2.2.4 建立治安综合管理体系,建立正规的综合管理制度。

改进户外设计,加固最后一道防线,如安装防盗门、智能报警系统等,做好治安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综合治安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宇龙.高层商住综合体建筑设计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第5篇

关键词:灰空间;居住空间设计;心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11-01

一、灰空间的概念阐述

“灰空间”的概念出自日本,是由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中的“灰”字则来源于日本茶道创始人敢利休所写文章里的一段话――“日休灰的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灰空间是室内与室外空间过渡交融的那一部分空间,它不属于室内空间,也有别于室外空间。我们的理解就是那种半室内、半室外、半封闭、半开敞、半私密、半公共的中介空间。

这种空间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将建筑内外部的分界线模糊掉,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更加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与不适应感,给人一种自然的过渡,一种有机的整体的感觉。比如建筑的柱廊、檐下,住宅中的玄关、阳台等空间。它有将有限的室内空间无限延伸,又将无限的室外空间有限界定。用黑川纪章的话就是“这种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

二、灰空间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

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理了灰空间这种概念,如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榭、廊、舫、轩等体现灰空间特色的形式。其中亭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以及文化艺术的典型建筑类型,它外型小巧并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梁柱结构,四周不设任何墙与大自然巧妙的融为一体,更多地强调其四面空灵的内部空间与周围的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

中国古代传统民居院以“院”为中心的布局形式,也属于灰空间设计的一种。中国的古代传统思想中,以“合”为家,这种合院形式在中国老百姓心里就是家的一种体现。“院”又是外界环境和室内环境的一个过渡,是沟通自然景物和人内心感受的中介空间。“院”这种性质的空间为所有老百姓所必需的,人们的心理需求是要求有这种过渡性质空间的存在。

在江南水乡,也有一种灰空间建筑形态,那就是廊棚。所谓廊棚,其实就是带屋顶的街道,是为了适应当地多雨的自然环境而建造的。可以让过往的行人免受日晒雨淋之苦。除此之外,临河而建让建筑与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形成了江南水乡中一道醉人的景色。

三、灰空间在居住空间中的处理手法及意义

灰空间最早是指建筑空间的某个空间过渡部位,由于这类空间定义比较模糊,给人的空间感受不够强烈,所以长期被人们所忽视。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土地使用面的日益紧缺,人们开始不断挖掘各种空间中的潜在价值,灰空间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

灰空间了表现形式各有所不同,但是其表达的设计目的不尽相同。那就是创造出贴合人们心理感受的丰富空间。由于具体的细部处理手法不同,使灰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与形态。大致分为以下三点。

1.灰空间作为居住空间中的交通体系,联系室内外。这种类型常常表现为玄关、门廊、入户花园、影壁的形式,作为空间交通组织的主要枢纽。例如:入户花园通常与玄关一起设计,让入户门与客厅之间形成过渡,让客厅与外界空间形成一定的阻隔,使客厅不直接与外界联系,形成一定的私密性,同时让空间格局更加丰富。在心理上起到一定的过渡作用。

2.在居住空间的空间规划中,创造出多层次的复合空间。人们在建筑中活动,长时间地处于过于封闭或是过于开敞的空间都会让人产生疲劳或不适感,利用灰空间的穿插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让人们在空间的开敞与封闭的过渡中始终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例如:中庭,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形成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是居住空间设计中营造一种与外界空间既隔离又融合的组成形式。中庭有效地解决建筑固有的一些问题,如自然景观的缺失、自然采光、通风等问题。

3.创造宜人的空间环境,促进人们多与大自然接触。例如:阳台,在居住空间中阳台是将建筑室内空间向外的延伸,使居住者能够足不出户直接接触大自然。我们可以在阳台享受阳光浴、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有氧锻炼、休闲纳凉,可以摆放盆栽植物将阳台设计成一个小型花园,有效提升空间视觉效果,同时扩大了人们的空间感受。

四、结语

“灰空间”这个最初出现在建筑中的术语,可以轻而易举地在传统建筑及传统园林中找到它的身影,古代的匠人早已懂得如何利用灰空间创造特殊的空间氛围。现如今在居住空间设计中也能够实现“灰空间”,它除了起到划分空间以外,还能给人们创造一个接触自然,感受自然的空间。在人的心理上也起到了过渡作用,同时还增添了几分情趣。“灰空间”其本身也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在居住空间设计中将生态的理念和相关技术渗入到设计创作中,这将是居住空间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郑时龄,薛密(译).黑川纪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第6篇

从20世纪起,随着世界工业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建筑的材料多以钢筋、水泥、玻璃等为主,它们虽然有很多优点,比如功能上、批量化生产上的等,但是它们也存在很多缺点,比如冰冷感、生硬感等,由于当代城市整个大环境都是冰冷、生硬的氛围,很多人开始反感这样的环境,温暖、柔和、舒适的室内装饰便成为了弥补这些遗憾的有效途径,于是人们便开始研究偏柔软、温暖性质的装饰材料,布料就是其中之一,它对营造温暖、柔和、舒适的室内环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当代室内居住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运用布料来反冲社会大背景的冰冷,无疑会受到当代人的欢迎。

布艺及居住空间概述

布艺:在布料上进行艺术创作,可以进行刺绣、染色、绘画、剪切等等多种方式,把色彩、透视、质感等通过技术手段与布料的结合,形成各式各样,百花争鸣的布艺,布艺在室内空间中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增强了空间的实用性及舒适性、艺术性。居住空间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空间,可以完美的演绎人的一生经历,安抚焦躁不安的心灵,它是人一生中最安全的避风港湾和最美好的驻足地。

布艺在居住空间中的作用

1.布艺在居住空间中的装饰作用

布艺在室内空间中的不同运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氛围,赋予空间不同的文化内涵及塑造空间不同的视觉效果,布艺在居住空间中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比如偌大的客厅空间地面上的一块鲜艳的地毯,它可以把人的目光吸引去,使空间中有一个视觉焦点,使人的眼睛有一个落点,在空间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

2.布艺在居住空间中的调整作用

由于当代建筑材料多数都是硬质材料,比如钢筋、水泥、玻璃、金属等,室内空间也就充满生硬、冰冷感,在这样的背景下,急需要有能够起到调整空间冰硬的装饰材料,布料就是其中很好的软化空间的装饰材料之一,由于布料的属性:柔软、温暖、亲切等,它成了软化硬质空间装饰材料中的香饽饽。由于建筑空间的力学结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空间的视觉效果,很多室内空间都有一些缺陷,现在设计师充分运用布艺的调整作用,来改变空间的不完美,因为织布的随意性大,且与现代技术的无瑕疵结合,受到了很多设计师的青睐,运用布艺可以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为室内空间的完美视觉效果起到了调整的作用。

3.布艺在居住空间中的分隔性

比如:在当代居住空间卧室的床上,根据床的形状在它的上方设计一个帷幔,当把帷幔放下来时,它就分隔开了床的空间和其他空间,同样的道理,布艺在居住空间的其他地方也可以运用这个方法来分隔空间。

4.布艺塑造居住空间的系列性

东方与西方,中国与美国,汉族与苗族等各个地区、国家、民族因为自己的传统文化及习俗的不同,各自的喜好也不同,布料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在布料上加入各个地区、国家、民族自己的文化元素,再来进行装饰室内,可以形成不同的系列,营造不同的意境及文化特色。

5.布艺塑造居住空间的整体性

世界人类文明有几千年的历史,遗留下来了很多个设计风格,每一种风格都有自己特定的风格元素,比如地中海风格就是蓝色的与白色的格子相间,我们可以在布料上把各种风格的元素运用技术的手段表现出来,再运用到室内空间中,可以很好的强化室内设计的整体性。

布艺在居住空间中的应用

从古至今布艺在居住空间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代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布艺在居住空间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所营造的氛围对人的身心起到了巨大的益处,设计师要更加注重在新世纪用它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居住空间的情感、思想及文化。

1.布艺在客厅中的应用

客厅中的沙发套、地毯、窗帘等都是布艺在客厅中的应用,有了这样一些大面积的布艺在空间中,给人带来亲切感、舒适感,在这些布艺上用现代技术施加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平面视觉元素,来塑造不同的空间视觉效果,为一个家庭的重要空间添砖加瓦,体现居住着的爱好及品味。

2.布艺在卧室中的应用

卧室是提供人休息的空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卧室是给人减压放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空间,卧室中的床上用品、地毯、窗帘等都是布艺在卧室中的应用,布艺大量在卧室中运用,可以很有效的给人身心放松及带给人温暖感。

布艺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布料从古至今一直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都受到人类的青睐,从没有间断过,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布料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从最开始功能上的简单要求如(遮光,隔热)等发展到现今集遮光,隔热、装饰、抗菌、消臭、智能化等功能于一身的趋势。

第7篇

关键词:住宅建筑 入口空间 设计

一、住宅建筑入口空间设计策略

(一)整体性

住宅建筑入口空间内外联系的紧密程度能够反映出整体环境空间和布局之间的关系,随着住宅空间的不断发展,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开放化趋势。笔者所说的“整体性”,并非指物理空间的建筑形态和空间等,而是指居住者的心理和身体、社会文化、居住环境等的整体性,即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由外而内的设计并构思方案。整体性的设计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立面形式的整体性:对入口空间立面设计来讲,一方面要考虑自身功能的需求,另外还要考虑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即建筑和入口的有机统一。

2.地域文化的整体性:地域主义对建筑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广泛重视,即在保持居民原来的生活惯例基础之上,进行入口空间的设计,让地区文化、文脉、气候等特征来表现出建筑的特色。

(二)标志性

住宅建筑的入口应当能够首先表现出建筑的类别、性质等,此为“标志性”,通过住宅建筑入口处的设计,让居住者产生心理归属感。首先,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入口处的色彩、质感及形态等来表现出建筑的标志性,通过让建筑和周围环境之间形成对比关系,从而让观赏者感受到和谐共生,而非视觉刺激。其次,要通过住宅建筑入口界面的色彩、质感和形态等形成视觉中心,通过亮眼醒目的符号、标志或小装饰来强化入口处的存在感,例如柱头、台阶、门头、坡道等。再次,通过对通往入口处的道路进行装饰来强化入口的标志性,例如利用景观小品来增强引导性,让居民更加能够轻易识别。

(三)过渡性

由于入口空间属于过渡性空间,因此要在设计过程中,突出过渡性特征,充分体现出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封闭―开放、单一―综合、确定―模糊,抹去明显界限,让空间得以连贯并自然形成整体。

(四)人性化

我们应当知晓,现代居住概念已不仅仅是满足居住生理功能需求,而是要注入对人性的关怀,为居住者创造出更具意义的环境,满足居住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在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策略中,应当注重以下内容:

1.尺度:例如室外台阶,一般不宜少于三步,踏步高度不应高于0.15m,宽度不应低于0.30m等。

2.无障碍:为了能够为身体伤残者以及活动能力衰退者提供方便,应当考虑到无障碍设计,例如残疾人坡道或是电动升降椅、入口门体等,要保障有需要的人能够安全方便的出入活动。

3.环境设施:例如设置休息座椅,并将其与花坛、植物等进行结合,既能够提供方便,还能够带来美感及享受。

除此之外,还应当在住宅建筑入口空间设计过程中,考虑到生态化、安全性等方面,全心全意为居住者着想。

二、住宅建筑入口空间设计原则

(二)适应小区环境

在住宅建筑中,入口布局位置会受到总体环境布局影响,例如小区中主道路位置、组团布局、中心景观、历史文脉等,因此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要根据实际而定,要根据住宅小区的整体规划进行布置,结合小区自身的优劣进行合理的布置,没有一种空间组织模式是通用的。

满足居住区及城市规划要求

住宅建筑的入口空间作为小区和公共空间之间的过渡点,支撑着小区在城市中的存在的发展,满足居住区及城市规划的要求极其重要,设计一定要合理,规划一定要科学严谨,因此入口空间的设计必须要满足小区以及城市的设计要求,并最大限度提升美观性与协调性。

(三)满足建筑功能要求

在确定住宅建筑入口位置时,要对居民的活动规律、行为特征、地域文化等给予充分考虑,并对居民心理进行客观分析,提前进行相关走访及调查问卷,努力做到满足建筑的本身功能提供建筑功能效率,满足发展需求。例如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住宅入口朝向的差别,由于地域特征,北方建筑的日照对于住宅建筑来讲比较重要,因此一般多将入口设置在建筑北方,而南方的建筑朝向通常无确定标准,因此建筑的朝向在满足各项功能需求时一定要人性化设计。

三、住宅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手法

目前,住宅建筑的设计手法呈现出多种不同趋势,建筑师在选择设计手法时,应当借鉴多种风格手法,而非单一进行选择。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手法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实体要素、空间序列及空间艺术中,下文主要针对空间序列进行阐述。

住宅建筑入口空间序列的建立要通过布局空间的色彩、装修、陈设、照明等多重艺术手段来实现,其设计手法主要为:引导――通过概念景观的设置进行心理暗示或提示,引导居民行动方向,并产生心理情绪;提示――通过小品、雕塑、绿化等景物,给予心理暗示或提示,达到情绪体验效果;过渡――利用细微的变化或是多重层次的景象,促进循序渐进心理反应的产生;对比――加强并形成视觉刺激,促使突发性瞬间情绪的产生;弱化――利用具体实物来降低人类情绪反应,如装饰小品等,让居民情绪能够恢复至最初状态。

空间序列具有导向性,例如在某住宅入口空间的外部环境中,通过对类似视觉元素的重复,增强入口空间环境的导向性能,并暗示、引导居民的行动方向,详见图1。

通过住宅建筑入口空间序列的设计,能够完美体现出关系空间的转换及过渡。一般来讲,在阶段出现之前,空间过渡形式在本质上基本一致,具有共性,但是在实际中要具有一定区别,即采用统一设计手法为主,不同设计方式为辅,达到先收后放、先抑后扬的艺术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住宅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的基本要求,且还要满足人们对居住空间多样化等衍生要求。住宅建筑的入口空间作为首先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元素,更要能够代表住宅建筑的诸多特性。笔者通过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针对住宅建筑入口空间的设计原则、策略及手法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仅作抛砖引玉之用,期望能与更多专业人员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 黄群世.浅谈对住宅建筑入口的空间设计建议[J].中国住宅设施,2011,04

[2] 李宏.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景观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06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套型住宅;套型;住宅宜居性

一、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点

(一)起居室紧凑化设计

起居室的设计要点:①保证良好的朝向:起居室的居住使用时间最长,需要有良好的室内采光与通风,一般布置朝南,避免西晒,组织良好的穿堂风。②避免流线干扰:由于起居室是套型各功能空间的核心,容易在设计中形成一定的穿插流线,对起居室的家庭生活行为造成一定的干扰,尽量保持起居室空间的稳定性。③满足家具、电器的布置:起居室的空间设计应适宜家具、家电的布置,满足视听、聊天的需求。尽可能保证墙面的连续性,长度至少大于3000mm。使沙发与电视柜保持较好的视距、视角,营造良好的氛围和交流空间,选择合理的电视与沙发距离,达到视听效果的最佳化。④尺度紧凑化:起居室的尺度需要适当紧凑化设计,避免“大而无用”的空间浪费,压缩过多的交通空间与活动空间.适当减少家具所占空间,考虑起居室与餐厅、阳台、多功能间的空间复台化,模糊起居室的功能,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二)卧室功能拓展设计

卧套内居住空间的主体,可分为主卧室与次卧室,主卧室是家庭中核心成员居住的卧室,主卧室对私密性、隔音、防止视线干扰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卧室的功能不仅仅只是满足睡眠的要求,同时还包括更衣、休息、储藏等功能。卧室的设计要点有,①保证卧室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具有较高的生理卫生环境。②具有良好的私密性和归属感,主、次卧室分开布置,避免干扰。③家具布置合理,床应三面临空,以方便上下床、整理被褥、穿衣等动作,床的边缘至障碍物净宽保持500mm以上。④为了满足多功能的要求,需要增加活动空间以满足上网、看书、交流等功能。

(三)书房的多功能设计

书房一般需要满足居民学习、看书、上网、会客的基本需求,一般书房靠近主卧室,方便使用,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使书房成为在家工作的重要场所。书房的设计要点包括,①考虑学习工作空间的自然采光,写字台的台理布置以及书桌与自然光之间的合理角度。②考虑合适家庭成员交流空间,合理布置书桌与坐椅。③家具布置合理,坐椅的活动区深度不宜小于550mm,书桌边缘与其他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不宜小于750mm,当需要保留通道时,距离不小于1000mm。④休息空间的设计:考虑布置床或沙发椅等家具的布置。

二、厨卫空间的宜居性设计要点

(一)厨房集约化设计

厨房空间的设计要点包括:①厨房需要良好的采光与通风环境,避免油烟对居住空间的干扰。②厨房空间设计应符合家庭炊事流程,高效紧凑的利用空间,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家务劳动所带来的负担。③操作台、洗涤池等设施应按人体工程学以及炊事需求布置合理,方便使用。④在厨房空间应考虑整体化设计,合理布置管线设施。从厨房空间的尺度与布置分析来看,厨房中的主要家具设备有操作台、储物柜、洗涤池、炉灶、微波炉、电饭煲等。通过笔者调研发现人们最注重的厨房设施是操作台与储物柜,操作台的设计应符合炊事流程,紧凑合理布局,提高厨房工作效率。

(二)卫生间舒适性设计

卫生间是住宅中重要的功能空间,包括家庭生活卫生和个人生理卫生的功能,充分考虑满足人们洗漱、洗浴、如厕、整理个人卫生、洗衣等生活行为,其设计要点主要包括:①卫生间应尽量做到自然通风与采光。②套内公共卫生间的布置应尽量与厨房相邻,使管道集中,有利于合理布置管线。③对卫生间进行干湿分区:卫生间内湿度最强的部分是淋浴空间,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将卫生间的干燥空间分离出来,减少其对居住空间的影响。④适当增加卫生间面积:中小套型的卫生间往往被误认为越小越好,将卫生间压缩到最小,从而扩大其他居住空间面积。其实这样的做法,反而导致卫生间的使用不便等问题,降低了居住舒适性。如:卫生间内缺少更衣空间,洗澡时更换下的衣物与干净衣物无处摆放,设计中应扩大卫生间空间,考虑在淋浴空间外有足够的空间满足人们更衣的行为,在墙面上设计可活动的平板摆放衣物。另一方面,可将卫生间里的洗衣机移至阳台,有效地增加使用面积。浴缸可用淋浴设施取代,现代城市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用浴缸的洗浴的次数极少,反而淋浴设施更为方便快捷,浴缸的移出将使卫生间可利用空间扩大,从而提高卫生间的舒适性。⑤增加储藏空间:卫生间内常用物品较多,如:清洁工具、盆桶、浴巾、卫生纸、化妆品,而由于空间较小,导致物品摆放凌乱,应尽量高效利用卫生间的角落等位置设置储藏空间。⑥考虑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无障碍设计是提高卫生间舒适度的重要措施,随着空巢家庭的逐渐增多,卫生间的设计在满足主体人群使用的同时,更需要考虑老年人使用的安全、方便与舒适。⑦卫生间内设施及管井的合理布置。⑧坐便器的前端与障碍物间距保证在500~600mm之间:蹲便器的中心点至两侧墙间距至少大于400mm;便器中心线与洗脸盆的间距要大于450mm;管井布置不靠近卧室的墙面.减少噪音干扰;洁具尽量布置于一侧,减少排水管的长度,避免交叉:管井、风道应紧临承重墙布置,加强卫生间空间的可变性。⑨主卧卫生间的合理设计在满足学生问舒适性设计的基础上,主卧卫生间应考虑与更衣空间相结合,同时避免卫生间的湿气对主卧、衣橱的干扰。

三、辅助空间的宜居性设计要点

(一) 门厅人性化设计

门厅是人们进入套型内的过渡空间,其功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门厅的基本功能主要是满足换鞋、更衣、存放雨伞、鞋帽、手提袋等物品的空间需求。其他方面,还具有一定的装饰性,体现住户的修养和情趣,但门厅空间属于辅助空间,在套型整体设计中应尽量压缩面积,因此在有限的门厅空间里,需注重门厅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门厅空间的设计要点:①门厅空间大小要充分适宜人们更衣、换鞋的活动尺度,紧凑的布置鞋架、储物柜等家具,可将鞋柜与衣帽柜组合布置;②门厅空间与套内空间形成一定的空间迂回,保证套内居住空间的私密性;③门厅的人性化设计,考虑人们换鞋的方便性,合理设计鞋架高度,可在门厅空间里放置坐椅或在培面距地面800mm高处设置扶手。

(二)阳台休闲化设计

阳台是住宅与自然的过渡空间,它具有改善套内通风、日照和采光的主要作用。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生活阳台与服务阳台。生活阳台一般与起居室、卧室相连,并朝向南面。供生活起居的使用。服务阳台一般与厨房、餐厅相连,是家务劳动的活动场所,它需要满足人们储藏、洗衣、晾晒衣服的功能需求。阳台的设计要点包括:①合理划分阳台空间:洁污分区,避免相互干扰。②注意考虑服务阳台的排水与防水处理。③考虑适当扩大阳台空间,在满足家务劳动、储藏等功能的同时,为可能的休闲活动提供场所。

(三)储藏空间分散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