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9 16:08:5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新型农村住宅设计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实施节能设计,但尚需系统规范伴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村人口、产业、用地及功能处于快速动态的结构性变化中。随着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建住宅量持续增长。近年来各地统一规划、集中建设的一批新型农村社区,对其居住建筑进行了基本的节能设计,采用了护结构保温、门窗保温等节能技术措施(见图1、图2),达到了改善居住水平和建筑节能的良好效果。但在规划与建筑本体设计中还不能完全达到绿色生态节能的标准与要求。1.2既有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缺失,住宅用能能效低而耗能高从调研地区农村现状可以看出,既有农村住宅(不包括新型农村社区新建住宅)的建设,长期以来多属于农民的个人行为,其建设、施工基础标准低,节能设计严重缺失,如平面设计、形体设计、门窗细部设计等几乎不考虑节能;外墙普遍没有保温做法(这一比例达90%),建筑材料还较多采用黏土砖,外墙做法亟待改善;建筑外门窗的热工性能和气密性很差;冬季供暖、日常做饭所用燃料多为煤炭、秸秆、柴草等,设备简陋、热效率低;家用电器快速增加,用电量持续增长。现状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而室内热环境与卫生环境较差(见图3、图4)。1.3缺乏正确的节能认识在农村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能源观:①在很多经济不发达的乡村,人们往往单纯地讲求节水、节电,努力降低生活成本,减少生活能源与资源的消耗,这种情况使村民的生活水平低下,生活环境较差。②有些经济发达或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村民的经济状况较好。有些村民存在着一种盲目攀比的心理。在新建住宅的过程中,盲目增大建筑面积、室内净高、门窗尺寸,追求复杂多变的形体,采用所谓的高档建筑材料,如黏土砖、钢筋混凝土、玻璃等导热性能强的材料。购置大量大功率的家用电器,例如安装了4~5台甚至数量更多的空调。从而大大地增加了建筑的能耗,造成了极大的浪费。1.4利用太阳能热水再生资源,但较为单一再生资源利用方面,太阳能热水已普遍应用,在调研的新型农村社区中17%采用了地热能,其他如太阳能热源供暖、沼气、风能等很少利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用能急剧增加,农村能源商品化速度加快,尚需加快开发利用再生资源(见图5)。1.5农村既有住宅室内外环境质量亟待改善垃圾处理、污水排放不规范,存在垃圾无处理、污水随处排放问题。庭院养殖住户导致人畜混处,卫生状况难以保障。住宅日照、通风、采光、保温、隔热还需改善,室外绿化美化、居民饮水质量等还不能达到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1.6既有农村住宅布局分散,“空心村”“闲置房”现象严重既有农村村落点多面广,规模小、分布散,住宅布局不紧凑,公共设施难以配套,住宅多为平房,“空心村”“闲置房”现象严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集约集聚效能差。
2农村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策略
2.1农村新建与既有住宅改造分类实施村庄建设具有新建、整治及保护等不同类型,根据全省及各地村镇体系规划统筹布局。新型农村社区新建居住建筑与原有村落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应采取不同的节能设计策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的居住建筑,应执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T50824—2013《农村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等相应国家与地方节能设计标准,基于绿色生态理念,进行系统科学的建筑节能设计,达到规定的节能设计技术要求,采用适宜节能设计技术,确保从建筑本体设计开始奠定良好的节能基础。原有村落既有住宅改造必须明确原有村庄是保留、改造,还是新建、迁并的不同情况,避免局部出发、就单体论单体,导致盲目改造、拆了改、改了拆,造成新的资源能源浪费。要依据相应标准进行节能改造设计,采用切实可行、经济适用的节能改造技术。2.2规划布局设计先行农村住宅节能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规划布局层面先行进行整体节能设计,是最有效、最经济、最生态的建筑节能设计,使农村住宅从根本上获得最大的节能效果。针对农村住宅的特点,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从规划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节能技术方案,从选址、布局、朝向、日照、通风、平立面、体型到建筑外部环境等方面,进行绿色生态节能设计,改善区域内建筑节能的基础条件,从规划设计角度把握整体节能设计方向,从宏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技术着手,从源头开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2.3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被动式节能设计优先目前的农村住宅设计实践中,还不能从建筑生命周期能耗角度分析设计,从而大大提高了建筑能耗。不能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被动式节能设计,将导致先天不足,后天主动式节能技术措施补救也只是舍本求末。对处于量大、快速建设更新周期的农村住宅,不能再走单一重视运行能耗、过分依赖主动节能技术补救、被动式节能设计缺位的歧路,应从建材生产及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建筑拆除、废料回收和处理5个阶段全生命周期能耗考虑,对建筑本体进行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被动式节能设计,达到建筑节能最佳的效果,从起点避免以往建筑业节能所走的弯路。针对农村住宅设计现状,借鉴采用相关研究成果,应研究提出农村住宅基于建筑生命周期能耗,以优化设计成果为目标的被动式节能设计操作程序,同时,总结出农村适用的绿色示范住宅被动式节能设计导则要点[3],以指导农村住宅节能设计科学规范的展开。2.4主动式低能耗设计技术适用性选择农村住宅利用主动式低能耗设计技术,应遵循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安全可靠、讲求效益的原则,按照有关技术标准,选择适宜当地经济和资源条件的技术来实施。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应逐步示范应用,宜采用太阳能热水供热供暖技术或主被动结合的空气供暖技术,太阳能供热供暖系统应做到全年综合利用。在地热能利用方而,在可行性分析适用条件下,农村住宅可采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供暖空调或利用地热能直接供暖。
3结论
一、居住功能
近年来,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镇居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不应回避的是城乡差别却在不断加大,住宅不等同于城市住宅,更不是简单的“乡村别墅”,农村住宅具有生活和生产两种功能,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造型外观,更重要的要从居民的生活习惯出发,注重实用功能。
(一)各功能空间的划分
农户活动是在各种空间中完成的,不同的农户活动需要在不同形态的空间中完成,在农户活动的诸多空间中,家庭空间有着重要意义,农户成员的大多数饮食、起居、休息,甚至一部分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储藏等都发生在这里。因此,农村住宅的设计中,对农户家庭空间功能的多样性要给予足够重视。农户家庭空间根据功能不同可以细分为不同层次的空间:庭院、生活起居空间、生产空间、仓储空间。
(二)庭院
传统农宅中多为平房,围合一个庭院。庭院既是农民生活的场所,也是从事家庭生产的场所,因此庭院具备多样复合功能,从事家庭种植,养殖等生产功能。充分利用庭院布置绿化,四周布置绿篱,入口布置花卉、铺地形成良好的绿化风貌和街景。而新农村住宅建设中庭院大多仍被保存了下来,只是面积相对来说减少了,而住宅则大多为两层,而其实用功能并未减少。
(三)生活起居空间
生活起居空间由厨房、卧室、客厅等房间组成。在北方农村中,正房多为坐北朝南,东西两侧或一侧有辅建筑。厨房多为东西侧房,一般从庭院可直接进入厨房,农村往往把厨房和餐厅合二为一,无论从卫生和功能上都不太合理,因此在现在的新住宅设计中通常会将其分开。传统农宅稍大的那间卧室兼作客厅,多有不便之处,因此现在的新农村住宅建设在面积足够的情况下,多数将客厅与卧室分离。
卧室是住宅中最为重要的空间之一,主要卧室放在采光通风良好的南北向。每层均设置卧室,一层卧室可供满足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居住,如果面积较大,可在室内设置卫生间,可供行动不便的老人使用。这就给传统的室外卫生间带来了不小的改革,这需要进行排水设施的设计。
(四)储藏空间与生产空间
储藏空间和晒台的结合农村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无论从土地的利用还是生态的角度都很浪费,同时减少了游憩的场所,在设计中可将晒台放置在顶层,平时可以晾晒农作物等,防止他人的破坏。并与粮仓结合,搬运方便,节省劳动力也可做夏日休憩场所,提高生活质量。
车库的使用是先进文化的代表,目前在农村拥有自己车辆的家庭已越来越普遍了,所以设计中可在进门侧门处设置车库,如没有车的用户,可将车库的功能改为小卖等,做些小本经营的生意,或其他用途如农具堆放等,也可自行更改,灵活使用,优化功能。
(五)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点
要为人们提供“宜人”的居住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尽量采用南北朝向,独立式院落布局保证了良好的采光、通风,尽可能解决传统建筑室内通风换气不畅,采光不足,潮湿阴暗,室内空气不良的弊端。对于中、低收入居民要求住宅平面布局紧凑合理,要满足公私分区、洁污分区、动静分区明确要求。另外,在新建住宅时应能够既要立足当前需求,又要着眼未来家庭结构的变化,在设计建设之初就留有余地和灵活性。
二、保障功能
保障功能主要是指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种社区服务设施,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则是休闲娱乐设施的配备及场地的规划。
(一)娱乐休闲场地规划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对体育设施的建设方面的需求也突显出来强烈的愿望,休闲体育场地及设施的建设也是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在场地设计方面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对休闲娱乐场地有个科学的设计与规划,按人口比例和服务半径设置休闲娱乐场地,并配备相应的体育设施;在设计中应设有无障碍通道,可供身体不便(例坐轮椅)的老人轻松到达场地。即使不参与锻炼,也能够到达该场地进行聊天、晒太阳等活动,能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来。
(二)社区交通系统组织规划
步行与车行交通流线有机组织,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划分,尽可能的实现人车分行,为居民提供更舒服的生活空间。生产用车应集中停放,并与村民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小汽车的停放的应本着就近停放的原则进行组织,并根据新村中不同的住宅形式进行不同的处理。避免对外交通穿越新村,对社区产生干扰。
(三)社区绿化及宅间景观规划
在新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农业背景,尽量保留现有的环境绿化,以突出村庄特色为主体,将新村绿化与周边自然绿化相结合,将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宅间绿地与庭院绿化相结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三、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
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规划,其中包括行政管理设施,文体教育设施,休闲娱乐设施,医疗保障设施等几方面。保证一村一社区中心,集中建设村政府办公楼、村民科学知识培训所、社区娱乐健身中心和医疗站点。
(一)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应具备的功能
(1)信息传播与交流功能。应构建涉及农业管理、农情预报、农业技术、农产品销售、农民培训等“三农”服务信息网络平台,并延伸到基层行业协会、专业户,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
(2)农村医疗功能。鼓励农村私人医疗机构的发展,做到每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中都有医疗点,及时解决农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3)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在新型农村社区中建立社区养老中心,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集中养老为辅的办法,妥善解决好农村养老问题。
(4)维护农村人居环境功能。要通过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为主要内容的 “三清三改”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的总的原则
(1)因地制宜,据村庄的不同需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
(2)分级分类管理型、公益型的设施应由政府投资建设:经营型设施可采取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建设。
(3)分期建设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按照主次、缓急分步实施建设。
(4)联建共享对于服务人口较多、规模较大、投资相对较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可视具体情况由多个村庄联建共享。
(5)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应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重视能源节约、绿化美化、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重点,实施“一村一策、一村一品”,以当地农民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建筑格局。在全县大力开展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创造宜居环境,促进镇村繁荣。
二、基本原则
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即危旧房改造与城镇扩容升级紧密结合原则;建设“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原则;山区乡村规划区内原址重建原则;“五保户、低保户、解困户”实行差异化补助原则。
三、建设内容
(一)建房任务。2016年我县农村安居富民工程计划建设任务900户,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总投资1.08亿元。
(二)任务分解。结合实际,任务分配如下:三台镇100户,泉子街镇110户,镇45户,北庭镇120户,二工镇110户,庆阳湖乡120户,老台乡100户,大有乡120户,新地乡75户。
(三)建设要求
各乡镇、村委会把安居富民工程与危房拆除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步落实。一是各乡镇、村委会要结合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好地质勘察、整体规划设计、房屋施工图纸设计,尤其是对建设二层以上的安居房要经县质监站、安监站,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跟踪服务,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并做好竣工验收备案工作。二是在抓好安居富民工程建设工作的同时,具备条件的村庄要与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三是对木质结构危房的改造,各乡镇、村委会要与设计单位及时对接,减小房屋火灾易发率,提高房屋抗震等级。四是要注意保护好景观旅游村庄等传统民居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避免大拆大建。五是位于山区和丘陵地带乡镇砖混结构四坡彩钢修饰屋顶,彩钢夹芯板必须采用防火岩棉型的,根据抗震设防区的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六是对于五保户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在乡(镇)或行政村集中修建五保户供养点。七是对于本乡镇建设的安居富民工程进行跟踪服务,对房屋建设每个环节进行造册登记,确保工程质量。八是做好危房拆除工作。对不能达到抗震标准的,经抗震鉴定为危房的要坚决拆除,异地新建的其原有住房必须及时拆除,原址重建的其原有住房一律不得用作居住。九是使用功能、单体面积不达标的历年新建房屋,增加面积和完善房屋功能后,也可统计在当年建房任务中。
(四)建设方式
1.“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坚持统一规化设计评审、统一核定价格、统一建设标准、统一优惠政策、统一入住对象。鼓励以引入产业投资或以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建设集中居住小区。按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办理规划、土地、施工图审查、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督、施工许可手续,严格工程款拨付程序和审批手续,遵守财经纪律,依法纳税。由项目实施乡镇具体负责实施完成“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改造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工作。新型社区遵循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原则,提倡多村整合,打破地域界限,统一规划、整体布局,集中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大型宜居社区。
2.平房建设承建方式:采取“乡村组织实施、农民自建为主”的方式。主要依靠现有农村建筑工匠和农民自建来完成。项目实施由乡镇组织当地工匠(本乡镇专业劳务服务合作社)与户主签订建设承包合同(在项目乡镇司法所审核备案),合同要明确承包方式(包工或包工包料)、建设内容,并在限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五)建设项目
1.新型农村住宅社区2个
(1)继续做好哈族清真寺(康丽家园)、红畦花园农民住宅小区剩余房屋的出售及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工作;
2.其他
(1)做好2016年特色乡镇、中心村的房屋建设工作;
(2)其它历年已建成小区,继续做好剩余房屋的出售及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工作;
(3)三台镇辖区农户,原则上向三台片区农民住宅小区集中。
3.农牧民平房建设点。由项目实施乡镇按照“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相对集中,就近改造,各民族嵌入式修建居住,达到标准”的原则。合理优化布局,有效整合资源,推进“小村向中心村集中,分散户向规划居民点集中”,连片建设。
4.按照规划,依规原址重建及改扩建的零星散户。
四、补助政策
(一)新建平房补助
1.平原乡镇:住房每户补助1.8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二工镇头工街村集中连片建设二层楼100户年底完工入住,每户奖励3万元;集中连片建设10户以上的每户基础设施补助5000元(村镇统筹使用)。
2.山区乡村、民族贫困村(含县级)补助。住房每户补助2.3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集中连片建设10户以上的每户基础设施补助5000元(村镇统筹使用)。包括庆阳湖大泉村,老台乡芦草嘴子村、二工河村、乏马塘村,二工镇十八户村、红山子村,三台镇潘家台村。
3.经民政局和残联认定的解困户、五保户、低保户、农村残疾人。其中五保户采取集中供养方式,争取农村福利院项目,产权归政府或集体所有;农村残疾人贫困户、解困户住房每户补助2.3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低保户住房每户补助3.3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
(二)新型农村住宅社区补助
住房每户补助1.85万元、拆旧每户补助1万元,基础设施不予补助。
(三)其他
1.在县城购买商品房以及2016年因商业拆迁、公益性拆迁安置的农户,不享受补助政策。
2.入住“中心村、城郊村、园中村”建设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本村农户,必须拆除旧宅,并持有与农户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签订拆旧协议,及乡(镇)政府同意购买新居的审批证明,方可办理小区入住手续。具体按《县2011年新农村建设旧宅基地拆除补助办法》(吉县政办〔2011〕78号)执行。
3.其他,修建安居富民房屋必须先办理国土、规划部门的手续,达到安居富民建房标准的予以补助。拆除旧宅必须报县安居办,经确认后方可补助。
(四)补助对象:
1.持有本县农村户口的在册农牧民;
2.建设按照县安居办加盖审图公章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并经县、乡、村三级验收合格,资料齐全,张榜公示的新建或改扩建农牧民建房户。
(五)补助资金筹措。2016年安居富民工程总投入1.08亿元。其中农户自筹8235万元,补助资金2565万元(其中中央补助945万元、自治区补助720万元、县财政补助900万元)统一安排。
五、保障措施
(一)规划引领。各乡镇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配备的要求,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依据村镇整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做好安居富民工程项目选址和规划设计,做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设计”,力求建一片新房、成一片新村。
(二)资金保障。由县财政局督促设立县、乡两级安居富民工程建房补助资金专用账户,补助资金专账核算。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群众建安居房,确保政策家喻户晓。广电部门要把农村安居富民工程建设的宣传作为重要宣传内容,开辟专栏、专题,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建安居富民房的热情。
(四)金融支持。县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银行、村镇银行负责解决自筹建房贷款,各乡镇要主动与各金融部门对接,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五)项目前期。各乡镇负责做好新型农村住宅社区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招投标程序,投标方案于3月底前编制完成,确保4月上旬全面开工建设。
(六)严格工程质量。工程质量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县安居办组织相关单位定期、不定期监督抽查验收。村理事会承担所在村安居工程监督管理,对施工中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督促整改,并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和督查工作。
(七)规范档案管理。各乡镇要完善安居富民工程农户档案,做到“一户一档”,并进一步规范农村安居房建设信息管理。
(八)强化考核验收。各乡镇于11月底全部完成建房任务。县安居办负责制定具体考核验收标准,督查室负责组织县安居办、乡镇安居办验收核实,经济办负责统筹核算制定资金拨付方案,财政局于12月底负责将补助资金直接拨付到安居户及所属乡镇。
六、奖励办法
一场“造区”盛宴正在河南上演。
盛宴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截至今年7月底,河南已经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631.5亿元。
这不是新农村建设的简单翻版。“要认真研究社区和行政村的区别、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区别、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变城市的区别。”在“盛宴”启动之初,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即如此强调。
那么,何谓新型农村社区?为什么河南要提出试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中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外地借鉴?
“战略基点”
“造区”盛宴最早可以追溯到2011年底,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
在是次会议上,河南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增加新型农村社区这一战略基点,将传统的四级城镇化体系变革为五级体系。
在接下来的全国“两会”期间,卢展工更是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到与相同的高度,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继之后农村发展的“第”,是继“离土离乡”城镇化、“离土不离乡”城镇化之后探索的第三条道路,即“既不离土也不离乡”的城镇化。
于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河南迅速推开。
那么,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何在?
其意义首先在于,它是河南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引领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2011年,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了中原经济建设五大战略定位和核心任务。对河南而言,这进一步明晰了其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明确了全面实施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
但河南面临的现实困境是人多地少。人多地少是制约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最突出的聚焦点,2011年河南城镇化率为40.6%,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另一方面,加速城镇化必须实现模式创新,跳出“赶人上楼、逼人进城”的怪圈。
就此,河南决定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即“两不三新”。而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是“两不三新”的核心。
不过,与以往城镇化不同,河南把新型农村社区作为一个重要层级纳入现代城镇体系,并将新型农村社区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以探索一条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卢展工就此称,中央早就提出要城乡统筹发展,但怎么统筹一直难以破题,河南的领先之处就在于找到了切入点,“三化”协调核心是破解不牺牲农业的难题,切入点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把农村发展联系进来,以农村新型社区作为着力点。
不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之于河南更直接的意义还在于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拉动农村经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若干个村整合在一起,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新型社区,使农民集中居住,可以有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农村建房点多、面广等状况,节约出大量土地可以复垦为耕地或调整为建设用地。
据有关部门测算,不超过3层的社区住宅节约用地率为48%,6层以上的节地率可达到70%。这对缓解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用地供求矛盾意义重大。
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直接扩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和建房消费需求,带动钢铁、水泥、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据测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投资拉动比例为1:23,一个1万人左右的社区可以拉动基础设施投资和配套投资3000万元,可以撬动7亿元左右的农村消费。
“乡村社区”
“规模适度、相对集中、道路硬化、人畜分离、商住分设、饮水卫生、服务配套、街容整洁.......”这是今年年初,河南省出台的《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草稿)》中对未来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也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实施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河南一个创新。那么,新型农村社区应该建成什么样?
“新型农村社区不是新农村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卢展工直言。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简单地建新村,新型城镇化也不是简单地把农村变城市,而是一系列理念的变化、思路的调整、观念的转变。”
在河南官方,更明确的概念是,所谓新型农村社区,就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显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既不能等同于村庄翻新,也不是简单的人口聚居,而是通过新社区建设,改变农民生活和生产方式,集约节约用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也即由若干行政村合并在一起,统一规划建设,或由一个行政村改建而形成的乡村社区。如果非要找一个典型,那么,5月挂牌的河南“西辛庄市”是绝好的样本。
“俺村里有好学校,有好医院,有水有电有暖气,有宽的马路,好的绿化,俺有就业的地方,有宾馆,有超市,有休闲跳舞的地方,这不就是城市生活?”西辛庄支书李连成对于西辛庄的目标的就是“城市有啥俺有啥”。这是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朴实的构想。
不过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个个不同”。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突出主体、保障权益、规范有序、拓展创新、互动联动、一体推进”的原则要求,河南以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更多地和小城镇建设、产业集聚区与专业园区建设相结合,选择适合各自的建设发展模式。
滑县锦和新城是其中的典范,也是河南目前规模最大的新型农村社区,共规划整合33个村,可节约土地约7000亩。如今,锦和新城一期投资12亿元整合18个村,已有2940户入住新居。
“创新规划、‘三区’联动,是锦和新城成功的前提。”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马明华说。锦和新城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通过“整合村庄、整合土地”,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统一规划建设用地,仅3个月时间就完成1.7万亩土地流转,用以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支持产业集聚区内的工业企业发展,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同时加快了工业化进程。”马明华解释说。
钱从哪里来?
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突破口,到“十二五”末,河南省的城镇化率要达到48%,上千万的农村人口要转化为城镇人口。
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化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钱从哪里来?
今年6月,河南省社科联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一系列调研。各地的调研报告中都提到了专项资金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撑作用。例如,郑州市市级财政每年设立不低于2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污水处理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沁阳市市财政也每年设立1000万元专项引导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
在专项资金之外,沁阳市还积极整合各类涉农资金,通过建立涉农财政资金整合使用平台,按照“项目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对能够整合的20多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向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作用。
而成立投融资平台也是河南各地解决钱从哪儿来的办法之一。以沁阳市为例,其组建瑞源公司、丰庆村镇地产等投融资平台,对该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进行融资、投资,成为撬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点。其瑞源公司承担了2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投资7.4亿元,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整合周边11个村庄,可吸纳11342人入住,可节约土地3305.4亩。
同时,河南各地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引领社会资本参与其中。例如,新乡先后出台8个方面49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群众到社区建房入住。
不过,河南省各级社科联在报告中仍然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还是单一,仍以政策性投入为主,投融资平台建设不足。
此外,河南新型农村建设还面临着规划建设新民居,土地需求量大,但每年下达市县的增减挂钩指标较少,不能满足用地需要;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必要的项目支撑,大多数农民仍然选择外出打工等问题。
就此,河南省委政研室工业处处长吕五权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应当注意四个问题:一要控制社区数量,扩大人口规模。土地节约利用程度,人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与社区人口规模成正比。二要尊重农民的财产权利,提高对农民的补偿标准。加快农民腾退土地,关键是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可行的办法是将通过复垦增加的建设用地大部分“漂移”到中心城市或县城,利用级差地租原理,使土地收益最大化,并将这部分收益全部补偿给农民。三要合理规划二三产业,坚决避免乡镇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再发生。四是创造条件,逐步过渡。新型社区是农村还是城镇?还要继续观察,分类指导。部分社区基础好,发展态势好,将来有望成为小城镇。也不排除个别新型农村社区由于多方面原因,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还是农村,规模大一点的农村而已。
链接
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种模式
【模式一】市场运作型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筹措资金的最有效方式,莫过于市场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重在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房地产开发、工程设计、土建施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洛阳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对于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土地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地方,可以通过统一规划、市场运作、业主开发、集中建设,实现整体搬迁,整合成为新型农村社区。
【模式二】政府主导型
对县、乡财政基础较好或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BT、BOT等模式开发建设成为新型农村社区。目前,BT模式、BOT模式都是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的形式。
【模式三】企业参与型
采用这种模式,需要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解决社区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等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发展、互利双赢。
许昌市长葛市古佛寺社区建设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该社区的居民房屋建设面积为19万平方米,需投入资金1.6亿元。为筹措建设资金,古佛寺社区将腾出的690亩土地交由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统一使用,公司拿出补助资金1.035亿元,用于居民房屋建设,这样农民户均只拿1万元。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众品公司部分用于建设养殖基地和果蔬加工基地,剩余土地用于众品公司扩大发展。社区居民不仅能够获得土地入股的股金,还可以到基地打工,增加收入,实现了双赢。
【模式四】政策引导型
对位置比较偏远或者深石山区、地质灾害威胁区、煤矿塌陷区、矿区等不宜居住的地方以及扶贫搬迁的村庄,要重点借助相关政策和重大项目建设机遇,实施整体搬迁,就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
洛阳市伊滨区寇店镇和谐社区杜寨小区建设就属于该模式。该小区是洛阳龙门煤业常村煤矿塌陷区杜寨村搬迁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计划安置杜寨村搬迁居民400余户1700余人。小区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杜寨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平原农区;农民集中居住社区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1-0035-006
近年来,在我国山东德州、河南新乡等平原农区掀起了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热潮。在政府财政、国土部门土地增减挂钩等项目补贴资金支持下,河南新乡、安阳等市近年来投资280亿元,建设了约465个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约入住农户10多万户。山东省德州市近3年来投资360多亿元,建设了378个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已入住20多万农户。已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每个入住村民5千至1万人左右,其居住集中规模已方便配备农村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从德州市已经建成并入住社区来看,基本上实现了“八通五化八有”,八通即通水、通气、通暖、通电、通宽带、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五化即绿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八有即有敬老院、警务室、卫生室、超市、托儿所、小学、文化娱乐广场、社区服务中心。 推进平原农区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对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传统农区农村社会转型,实现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开辟了可行之路。
一、平原农区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的实践
(一)德州市农村社区与产业园区的“两区同建”
山东省德州市有农村人口403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0%,是中国粮食亩产率先超千公斤的农业大市。在这样的平原传统农区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怎样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德州市采取“不争论、先实践”的办法,自2009年以来经过5年多时间的探索,以合并村庄为农村社区、同时建设产业园区即“两区同建”的实践,在平原农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上取得了初步成绩。[1]
2007年,德州市宁津县东崔村等5个村农民一次自发选择行为,为德州市解决这一问题破了题。东崔村原本是个仅有460人的小村,村党支部在10多年前领导该村农民建起了蔬菜大棚,建设了蔬菜批发市场,使村集体和农民都富裕起来,村里修建了柏油路,接通了自来水。附近4个村的农民很是羡慕,自发要求与东崔村合并,建设一个有着2600多人口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社区。随着新村规模经济扩大,第二年全村即实现人均增收2千多元,而村行政开支却由原先的11万元减少到4万元。集体变富了,农民增收了,村庄环境变美了,群众干部皆大欢喜,一致同意按照这条道路走下去。由于农民收入提高了,传统村庄转变成新型集中居住社区,方便安排服务设施,也缩小了农村与城镇在生活方式上的差距。
东崔村的“化蛹成蝶”在当地反响很大,也引起了德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德州农村的突出问题是村多、村小和村散,全市有8319个行政村,每个村平均有524人,比山东省平均每个村人口少271人。由于村多、村小和村散,致使村级组织运转成本高、“空心村”比例高的“两高”,以及村组织带领群众致富难、村公益服务推进难、农村家族势力顽疾根治难等“三难”问题,而东崔村的成功经验是推进产业园区与农村社区“两区同建”,恰对解决这一问题具有开创意义。通过反复研究和总结东崔村经验,德州市委、市政府决定2009年起在全市推广、完善“两区同建”工作,为传统农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开拓一条新路,积极探索传统农区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
在德州市“两区同建”中,最大的难点是“钱从哪里来”。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将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与合并村庄及复垦宅基地结合起来,市县财政按每增加一亩耕地补贴13至15万元资金,其中约一半用于旧村拆迁、迁建新村的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等资金投入,另一半用于农户的购房补助,平均每户可获6万元,自己仅需要出5.8万元,就可以住上自己拥有产权的两层楼(约220平方米)新房,农民自然人人愿意,各户也有这个财力。采取政府与农民合作发力,顺利解决了建设新型社区“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全市实施“两区同建”6年来,从未出现过一次农民因拆迁房屋、购买新房等事引发的上访事件,许多村庄农民还积极主动要求加入“两区同建”,期盼着早日拆迁自家的旧房,早日住进新型社区宽敞明亮的新楼。
在德州市的“两区同建”中,每个行政村增加的集体土地少则200亩、多则400亩,各行政村主要采取两种办法来开发利用这些新增土地:一是由集体将这些土地复垦后转包给农户或民营企业经营。二是将这些土地并入产业园区,由民营企业来投资发展二、三产业。无论采取何种办法,由于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每年都有稳定收入,村级组织为民办事的能力得到增强,农村社区就越和谐稳定,集体经济与民私营经济实现对接发展。德州市通过“两区同建”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河南新乡、安阳两市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河南新乡市辖12个县(市、区),全市人口5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0万,城市化率40%多一点,耕地面积682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市。该市早在2006年即开始试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009年全面推开,规划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建设为900个新型农村社区。新乡市采取两种办法来筹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资金:一是新型社区基础设施,主要采取财政支持、贷款、整合各项涉农资金、鼓励集体与社会资金参与等方法。随后的3年中,市、县两级财政共安排15亿元专项资金投入,平均每年达5亿元;采用土地作抵押,向当地农业发展银行融资19.74亿元,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公益基金管理中心,接受社会无偿捐资2.8亿元。二是社区房屋建设,主要以入住农民自筹为主。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房的农户,免费提供住宅户型图样,给予5千元资金补贴或10吨水泥补助,并由当地政府联系银行,根据入住农户不同情况,提供3至5万元建房贷款并给予政府贴息。截至目前,新乡市已经在城镇周围、产业集聚区周边、干线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建成352个新型农村社区,共完成各类资金投入224.5亿元,平均每个社区6千多万元,新建住宅面积2204万平方米,入住农户10.5万户。已经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基础设施完善,一般配备有综合服务中心、超市、文化娱乐广场、小学和幼儿园、卫生室、垃圾转运站等公共设施,方便了农民生活。
安阳市辖9个县(市、区),人口535万人,农业人口占大多数,也是一个典型农业大市。安阳市于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采取在原有行政村基础上进行整合。截至目前,已经建成11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住宅楼6246栋,入住农户1.2万多户。安阳市要求每个社区集聚人口规模必须在3千人以上。目前在建的新型农村社区中,1万人以上的有24个,5千至1万人的38个,3千至5千人的有51个。
(三)安徽沿淮淮北等地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
宿州市桥区桃园镇光明村辖10个自然村庄,共有1110户、4643人,耕地面积9440亩。由于青壮年劳动力长年外出打工,种田依靠“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农地撂荒、村庄破败等“空心村”现象较为严重。2009年桃园村被批准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村两委下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统一规划新社区集中居住布局,采取村民自建、村委代建等方式,目前已经建成村民住宅楼850余套,在建300余套,已有750余户村民迁入新居。光明村新社区农民住宅均为联排式2至3层小楼,既节约耕地也节约了建造成本,每平方米仅约530元左右。新社区配套建设有小学、卫生室、文化广场、自来水厂等公益设施,铺设了下水管道5千米,绿化带6千余米,解决了传统村庄的“脏、乱、差”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通过改造老村庄、治理“空心村”等农村新社区建设,预计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后可以新增耕地700余亩。
颍上县陈桥镇三王村位于颍上、利辛、颖东三县区交界处,地势低洼、地理偏僻、旱涝灾害频发,是个名副其实的“偏远村”和“落后村”。2009年以来,该村抓住安徽列入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机遇,获得了市国土局土地复垦置换项目的资金支持,统一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在新社区建设中,采取“村统筹、户自建”原则,村民既可以按照统一设计的标准化房屋样式(图纸)建房,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需要适当调整,村里不勉强、不强制。对经济条件较差户,由村两委给予帮助,确保所有农户都能盖得起房、住得进去。截至目前,已经完成9个自然村的拆迁改造任务,共拆迁农户681户,安置人口3405人,复垦置换出土地2000余亩。新建中心村已建住房600余套,入住农户户均住房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农民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村两委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560多万元,修建了中心村的道路、绿化和供排水设施,统一出资为各户配置了宽带与有线电视,新建了村卫生室、图书室、文化广场、农贸市场等公益设施,同时加大新社区环境美化力度,新建绿化带800平方米,村容村貌彻底改变。
二、平原农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意义和作用
(一)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有利于实现“村容整洁”
我国的传统村庄杂草丛生、秸秆乱堆、污水横流、垃圾乱倒现象普遍,农村环境问题一直是乡村治理的顽疾之一。在北方平原农区,村庄因缺乏上下水、污水处理、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雨季时村庄道路泥泞,冬季时屋内寒冷,垃圾围村、污水横流,农民房子盖的再好,也仅是“有新房无新村”,或戏称的“污水沟里奔小康”,享受不到像城里人一样的优质公共服务,村民生活质量怎么也提高不上去。因此,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来讲,绝不是简简单单的建立个保洁队伍就能够奏效的,而是必须来一个环境整治的系统工程,对村庄软硬件进行全面改造,彻底扭转农村环境卫生面貌的脏、乱、差局面。山东德州,河南新乡、安阳等地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恰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从目前安徽沿淮淮北、山东德州、河南新乡等地已经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来看,基本实现了居住环境好、功能设施齐全、方便村民生产生活的要求。按照规划要求,在城区周边和乡镇所在地,新型农村社区的房屋以多层为主;而在稍微偏远一些农村,新型社区房屋则以两层为主。在建筑风格上,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坚持“社区风貌不雷同、现代品位不能低、乡风民俗不能丢、文化特色不能少”的设计理念,突出生态文明要求,社区绿化率不低于25%,标杆型社区多建设有水面公园和标志性建筑,尽量做到社区建设与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产业特点有机结合。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后,农民承包地通过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的耕种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马力农机替代了手扶拖拉机,收割时同步实现脱粒归仓和秸秆粉碎还田,这样新建社区里秸秆乱堆乱放现象也消失了。在传统村庄,村民零散养殖畜禽是重要污染源之一。入住集中居住社区后,伴随着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农民不再养殖小动物,这一污染源也趋于消失,社区环境卫生自然清洁了。各农村社区均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配备了专职保洁人员,设置了垃圾箱,做到了社区垃圾的及时收集转运和县乡集中处理,垃圾乱倒现象也不见了。村民住宅建有上下水管道,污水采用湿地和厌氧方法进行处理,乱倒污水现象也基本杜绝了。在山东德州,无论是在一片徽派风格建筑的古城苑社区,还是绿地镶嵌、绿水环绕的洪州、华中社区,村容面貌与城市居住小区不相上下,在区内环境、绿化及周边风景上,甚至盖过城市小区,真正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
(二)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
河南省新乡市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后,登记流转的土地超过20万亩,建成万亩以上高效农业园27个,实现规模化种植300万亩,涌现出中国科学院万亩实验基地等一批土地集约经营典型。该市古固寨镇结合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积极推动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4千亩“末级渠”改造、6千亩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等项目,促使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该镇已被评为河南省“中州名镇”、“环境优美小镇”和“新农村建设先进乡镇”。安阳市滑县产业集聚区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建设过程中,在开展村庄整合同时成立了新鑫田园开发公司,将18个村的1.7万亩土地经营权以拍卖的形式,流转到6家公司和37个种粮(菜)大户手中,实施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安徽颍上县三王村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后,积极推进土地流转,以村集体名义按照每亩500元年租金将村民零散土地租下来,承包给村里的能人、大户发展规模化种养业,目前已经建成蔬菜大棚300多亩,葡萄种植园10多亩,养殖业大户20多家,与安徽隆平高科公司合作建立了5千亩的小麦高产示范片。安徽宿州市桥区光明村结合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自2009年开始先后流转土地7000多亩,培育和发展了百亩良园科技公司、宿州宏大种业公司制种基地、宿州市雪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农业种植基地,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挖和疏浚了中小沟13条,修建涵管桥闸100多处,恢复和新打机井60眼,建成自喷式灌溉示范田600亩。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基础上,成立了宿州心华农机专业合作社,引进大马力农机具实现农作物耕种收的机械化作业,结合配方施肥等农技措施,平均每亩增收400多元。规模化养殖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全村现饲养种猪100多头,培育了年出栏生猪2千头以上的邱志养猪场和邢学柱养鸡场、沈维喜养鸽场等一批养殖企业(大户),正在建设的光明村标准化养殖场,建成后年出栏仔猪将达到5万头。
(三)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有利于推进“管理民主”
从山东德州市来看,由于村多村小,这个平原传统农区中村民政治经济生活易受家族势力操控。在民主选举村领导时,因选举范围有限,致使候选人质量不高,农村“熟人社会”又使选举过程易受干扰而质量不高,在传统村庄实现“管理民主”困难重重。针对这一情况,德州市启动了合并小村,建立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农村社区”建设。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将全市8千多个行政村合并为3070个农村社区,村庄减少了60%,全市行政村平均每村人口增加到1353人,而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入住人口都在5000人以上。按照“凡合必选”的原则,由县乡政府组织村民自主选举社区领导班子。由于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居住人口增多和选举范围扩大,可供参选的候选人数量增多,候选人的质量明显提高。同时,由于传统村庄小社区转变成了农民集中居住大社区,“熟人社会”已经被改造成了“半生半熟社会”,打破了农村民主选举易受干扰和操控的顽疾,加上科学组织选举,严把候选人资格审查关、选民登记关和选举会议组织关,充分发扬民主,实施同台竞选、公开演讲,选民秘密写票,投票、计票实行全程公开,许多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家投票,群众参与非常踊跃,选举质量大大提高。据统计,德州市参加选举的村民共有190万人,各社区选民平均参选率达85%以上。经过重新选举,德州市村级干部由原先的30047人下降到17955人,减少了40.2%;大社区“两委”成员平均年龄为45岁,比之前小社区减少了4.6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两委”成员占57.5%,提高了19.5%;大社区村委会主任中办企业或有项目的“能人”占到54%。原来困扰多年的“弱村”、“乱村”、“散村”等三类村班子问题,经过合并成大社区、重新选班子一举得到解决,新领导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战斗力、凝聚力明显增强。
(四)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有利于实现“乡风文明”
通过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村庄环境和村民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自然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形成。入住集中居住社区后,区内道路实现了硬化,下雨出门再也不怕路滑了;晚上有路灯,社区中心广场的文化生活自然丰富了起来;加上户户通宽带、电话和电视,使村民对内对外交往需求和能力大幅提高,信息沟通能力大幅增强,这必将有利于未来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和增加收入。通过现代媒体的知识传播和宣传教育,尤其是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留守老人和妇女,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文明之风熏陶,封建迷信和愚昧思想再也没有藏身之地,取而代之的自然是思考如何发展生产、发家致富了。总之,平原农区通过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推动了现代城市生活融入乡村,在提高村民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的同时,促进了村民素质的提高和乡风文明的形成。
三、平原农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理论思考
(一)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建设
我国平原农区人口密集度高、村庄多且占地面积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农业发展,加剧了传统农区的分工分业及农民分化,一些县市城区、工矿园区及交通干线周边人口密度增加,土地紧缺,加上农业种养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客观上为这些地区加快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分离生产生活设施并配套布局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释放闲置的村庄宅基地资源奠定了基础。拿安徽沿淮、皖东北等平原传统农区来看,多数民居尚停留在砖瓦平房向楼房过渡阶段,新的建房还未到来,拆迁成本不太高,可以顺势而为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试点。可以选择那些占地面积大且民居质量偏低、采煤沉陷区待搬迁、临近城镇、工业园区及交通干线附近村庄进行试点,拆除旧村庄,建设新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节约出的土地可用于农业复垦或增加建设用地。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还可避免传统农区形成新的建房后,因缺乏统一规划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推进新农村建设时拆不起也并不成的被动局面。通过建设农民集中居住社区,既释放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所需的用地,也系统化地改造了农村居住环境,促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建设。
(二)农民就业与非农产业发展仍然是突出问题
无论是山东德州的“两区同建”,还是河南新乡、安阳及安徽沿淮淮北等地的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由于土地整治后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提高,原先由众多家庭承包户耕作的土地现在包给了少数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经营,种田不需要那么多人了,农民实现安居后,就业成了突出问题。从德州市“两区同建”及河南新乡、安阳等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来看,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吸收了部分农民就业,但由于地理、交通等多种因素影响,产业园区的非农产业发展并不顺利。与南方丘陵地区农业不同,北方农区多生产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品种有限、加工内容少,少数几个现代化加工企业就可以涵盖广阔区域的加工任务,加上加工程序高度机械化,劳动用工也不多,发展非农就业空间并不大。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社区服务业是少数几个值得挖掘的就业空间,但前者受投资资金不足限制,多数地区目前农民信贷可得性仍然偏低;后者服务范围基本限制在社区内部,“你卖给我、我卖给你”,其价值增值与实现农民增收的效应有限。农民进入集中居住社区后,生活的商品化、货币化程度大幅提高,原先基本不需要花钱的吃菜、饮水、垃圾清运与处理、燃料、电视电话、宽带等生活服务全部需要付费,农民生活负担陡然上升。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这种提高了的集中居住社区生活就成了农民享受不起的“奢侈品”,其存续前景必然堪忧。
(三)大面积推广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仍待商榷
可以肯定,在人口密集的平原农区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有一定必要性和可行性,实践也证明对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效果显著。但是从这一建设模式的筹资机理来看,大面积推广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这一建设模式的资金主要依靠推进过程中节约出土地的增减挂钩,通过将偏远农村增加的耕地指标置换到大中城市城郊,通过土地出让获得发展资金。从德州市的“两区同建”实践看,按土地整治后每个行政村净增300亩耕地计算,全德州市约可以净增加耕地250万亩。如果将这一土地增加指标全部用于城郊的建设用地出让,按照每亩14万元价格可筹资约3500亿元。按照户均4口之家每家获得6万元补贴计算,全市100万农户需要600亿元,再去除同等数量的拆迁、复垦、公益设施建设等成本支出,也仅需要1200亿元即可完成全部传统村庄农户的迁建任务。即使将一半复垦土地用于净增加农业用地,剩余净增土地出让金也完全可以应付建设成本,所以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动力来推进这一进程。潜在的风险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这一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经济”并不等同于农户层面“经济”,如上所述如果不能顺利解决入住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矛盾就有可能激化。其次,由于利益驱使,这一新农村建设模式必然会推动偏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向地价较高的核心城市郊区转移,助长传统城市发展的“摊大饼”式扩张,从长远或机制上看,可能与追求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缩小城乡差距及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要求渐行渐远或反向而行,重组后的城乡土地要素流动可能对促进偏远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反而不利。
(四)可以在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上深化探索
目前,全国范围的不动产登记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已经明确将农民住宅纳入登记范围,这将对“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奠定基础。从平原农区农民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实践来看,农民拥有集中居住社区住房的完全产权,但按照现行规定仍然不能够对城市居民出售而只能出租,社区内农户宅基地使用也受到同样限制,农民住房及宅基地的财产权利仍然不完整,城市资本和要素进入仍不顺畅。可以设想,如果集中居住社区的某个农户需要随迁打工子女进城居住,同时某个祖籍在当地的城市居民想回村养老,前者需要卖房,后者需要买房,而现行政策不允许此类买卖行为发生,这就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是当前农民不具备完整市场主体地位的突出表现,更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一个根源。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的改革方向,这种合理不合法的情况再也不应当维持下去。在下一步农民集中居住社区的建设实践中,应当将改革农民住房及宅基地使用制度放在重要位置来考虑,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为出发点,在农民集中居住社区住房及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基础上,实现农民住房的可抵押、可买卖。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有关房地产管理的规定还可以考虑比城市放得更宽一些,即允许房屋购买者在宅基地使用年限(可以比照城市给予住户70年使用权)内翻修、拆除重建住房权利,即有条件实现农民宅基地的可抵押、可担保和可转让。
参考文献:
[1]杨志华,宋延涛.德州市“两区同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源[N].农民日报,2013-5-13(1).
[2]石峰.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差异性及收敛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6):766-771.
[3]陆子修,庞振月,陈进,许多.河南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情况和主要做法[R].合肥:安徽省农业经济学会研究通讯,2012.
[4]陆子修,庞振月,陈进.新农村建设的最新探索和实践[R].合肥:安徽省农业经济学会研究通讯,2012.
[5]姚韬,等.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演进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4):463-468.
[6]陆子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89.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要点
前言
我国有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解决好农村住宅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农村住宅的建设,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居住条件的改善,而且对于发展农村经济、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新农村社区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为了建设好新农村社区,所做住宅设计应以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为目标,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社会伦理、资源节约、经济、产业、土地、等多层角度来综合思考。
提高做好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工作的认识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住宅设计工作,改善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促进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近年来, 新农村社区住宅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村庄住宅设计中还存在较多问题,村庄基础设施不完善、垃圾乱堆、污水乱排、村容村貌差,导致“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村庄布局散乱、住宅风格不协调、建设档次低,导致村庄建房先建后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建新房不拆旧房,形成了大量的“空心村”等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因此,做好新农村社区住宅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农村社区的住宅设计要点
改变农村传统住宅耗能、耗材、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引导农民按规划集中建设节能、节材、内部结构适合居住、外形美观大方的新型住宅。住宅建筑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原则,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节约资源、抗御灾害等规定,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对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或祠堂等应进行重点保护和修缮。住宅布局应以双拼式、连排式为主,积极引导公寓式住宅建设,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内部平面应做到动静分离、居寝分离、洁污分离和人畜分离,切实提高住宅标准。城镇郊区和人均耕地不足1亩的平原地区,每户宅基地用地不得超过134,人均耕地超过1亩的平原地区,每户宅基地用地不得超过167,山区、丘陵区每户宅基地用地不得超过200;小户住宅建筑面积不超过180,大户建筑面积不超过250;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层高不宜超过3m,底层层高可适当增加,但不应超过3.6m。
(2)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功能布局
对农村住宅进行设计时,户类型、户结构、户规模是决定住宅套型的三要素。除每个住户均必备的基本生活空间外,各种不同的户类型还要求有不同的特定附加功能空间;而户结构的繁简和户规模的大小则是决定位宅功能空间数量和尺寸的主要依据。例如:种植粮食、蔬菜、果木及饲养家禽家畜的农业户型,它要求的特定空间就是生产工具的贮藏,粮仓、蔬菜的存放,以及小规模的庭院鸡舍、猪圈等。对于那些从事农村各类工商业的专业户,就要有小型作坊、工作室、业务室等用房。对于经济收人比较高的农村,就要以基本家活空间为主.并要增设
客厅、书房或健身房等。
根据农村常住户的规模,有一代户、两代户、三代户及四代户。一般两代户与三代户较多,人口多在3―6口。这样基本功能空间就要有门斗、起居室、餐厅、卧室、厨房、浴室、贮藏室。并且还应有附加的杂屋、厕所、晒台等功能。而所需要的套型应为一户一套或一户两套。当为3-4口人时,应设2-3个卧室;当为4-6口人时,应设3-4个卧室。如果从事工商业者,还可根据实际进行增加。
(3)住宅平面设计――以门厅、卧室、起居厅与客厅为例
①门厅
在农村中,传统的民居住宅设门厅的不多,进门直接是堂屋、起居厅,没有空间的过渡。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合理的文明的居住行为,门厅设计必不可少,这样便于换鞋、更衣以及存放雨具等,同时还起到屏障及缓冲的作用。
门厅的面积以3-5m2较为合适。其地面做法应以容易打扫、清洗和耐磨为原则。门厅最好是单独设置,也可以是大空间中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②卧室
对于卧室的平面设计,首先要明确卧室的功能,且应做到生理分 室,做到各种类型的卧室有其相应特点,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卧室的朝向及通风对保证户内的卫生及使用条件影响较大。卧室的朝向及通风与它所在一栋房屋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也与内部组合方式有关。卧室的开间尺寸一般在3.3m、3.6m;进深为3.6m、3.9m、4.2m甚至5m;净高均在3.2~3.5m。 主卧室面积在12~18m2之间,应设专用的卫生间,专用壁柜,并要有好的朝向。庭院式住宅的主卧室宜布置在二层,单元式住宅的主卧室,则应布置在住套的尽端为好。在农村中,三代、四代同堂的家庭住宅中必须设置老人卧室。老人卧室最好设在一层,朝南,这样阳光充足,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老人卧室中应设置专用卫生间,并设扶手和坐便器,适合老年人使用。老人卧室还应邻近出入口使之出入方便,利于交往。老人卧室面积不宜过大,过大则感到空虚,一般在l2平方米左右为宜。 ③起居厅与客厅
起居厅与客厅各自的功能是不同的。起居厅是对内的,而客厅(堂屋)是对外的。凡是邻里交往、来访宾客、婚寿庆典等活动均应纳入客厅的使用功能;起居厅仅供家人团聚、休息、交谈和看电视之用。在农村单元式住宅中,起居厅和客厅一般是合在一起的,而在庭院式住宅中二者是分离的,客厅设在一层,起居厅则设在二层,少数也有两者合一设在一层。
(4)住宅设计质量
农村居民的经济实力相对而言较差,总体住宅施工质量较差。农民自建房存在质量差、使用周期短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积极加强住宅设计质量监管机制,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大对农村住房的投资力度,应该派遣一些有经验的建筑师对农村社区的设计与建设进行免费的指导,有效规范农村建筑施工队伍管理。
参考文献:
XX上半年市政府完成八件实事工作总结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有关部门:
今年年初,市政府研究确定XX年为民办好八件实事,经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为确保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各承办单位高度重视,按照邹政发〔XX〕*号文件要求,对照所承办的工作事项,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狠抓具体落实,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采煤塌陷地治理和压煤搬迁新村建设工程。市国土资源局、**镇、**镇、**镇、中心店镇人民政府承办。任务目标:基本完成**镇、**镇、**镇1.2万亩塌陷地治理和**镇北屯村、中心店镇后屯村、**镇黄厂村新村建设任务。工程进展情况:(1)采煤塌陷地治理工程。
第一,因兖矿集团电解铝项目占用该项目区土地1000余亩,需补划复垦面积,目前正在进行工程设计的调整及预算修改。
第二,上半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中心店镇1.2万亩采煤塌陷地列为XX年申报国家级重点土地复垦项目。该项目申请国家投资7200万元,通过复垦可恢复耕地5400亩,复垦率为45%;工程期限为2年,计划XX年动工,XX年年竣工。
第三,将宏河煤矿3000亩采煤塌陷地申报山东省XX年国家投资重点土地复垦项目。该项目规划复垦土地3000亩,涉及**镇3个村,经综合治理后可恢复耕地1350亩,重建农村道路30公里,同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设计投资2025万元,为全额国家投资,工期历时1年,计划XX年12月动工,XX年12月竣工。第四,实施了中心店镇350亩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程。该工程于XX年4月动工,采取“抢土—排矸—复土造地”的方法,动用土方35万立方米,搬运煤矸石6万立方米,排水20万立方米,投资260万元,恢复耕地320亩,铺设道路5公里,打深水井8眼,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计划9月份竣工。
(2)压煤搬迁新村建设工程。**镇北屯村620幢小康楼全部竣工,中心店镇后屯村的新村主体结构和基础设施已基本完成,**镇黄厂村征地计划已经省、市批准,新村选址尚未确定。
(二)城区空气环境质量综合治理工程。市环保局承办。任务目标:强化燃煤炉具管理,确保大中型锅炉达标排放,督促小型炉具使用洁净燃料;加强粉尘、烟尘及二氧化硫污染治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督促4家发电企业完成年度烟气脱硫任务;加大城区空气环境质量监测力度;城区全年大气环境质量优良标准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工程进展情况:
(1)集中整治城区烟尘。制发《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通告》,共检查浴池43家,其中燃用清洁燃料的8家,烟煤、无烟煤混烧的3家,使用烟煤及煤泥的4家,已关停28家。
(2)治理流动污染源。督促兖矿铁运处在“十五”期间将18台燃煤蒸汽机车全部淘汰,更换为13台内燃机车。现已停用12台燃煤蒸汽机车,8台内燃机车已投入运行。天安公交公司更新环保型公交车31辆,更新率88.5%,计划今年年底前将所有运营车辆全部更新为环保型公交车。
(3)加快发电企业烟气脱硫工程建设。华聚能源南屯分公司3台45吨锅炉已完成烟气脱硫任务,里彦电厂1台435吨锅炉、峄化集团公司2台锅炉和邹县发电厂2台2020吨锅炉烟气脱硫工作正在实施。
(三)村村通公路和文明路街建设工程。市交通局、市文明办承办。任务目标:新建农村公路300公里,新建、维修大中桥13座。上半年全面完成农村文明路街建设任务,迎接济宁市文明委验收。工程进展情况:
(1)农村公路建设。已完成路基279.6公里、路面176公里,13座大中桥正在紧张建设。
(2)文明路街建设。目前,全市农村文明路街建成率已达到95%,其中一、二类占到66%;已顺利通过济宁市文明委的检查验收,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
(四)城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市建设局承办。任务目标:年内完成龙山路中段、西关大街、亚圣路、铁山路北段、四基山路、三十米桥圆盘的大修改造任务,增设排水泄洪设施,改善城区交通条件。工程进展情况:龙山路中段、铁山路北段、四基山路、三十米桥圆盘大修改造任务和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均已完成,亚圣路青板石铺设工程近日完工,西关大街已完成工程量的80%。
(五)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市卫生局承办。任务目标:在全市17个镇街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工作进展情况:
(1)管理机构建设情况。加强了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购置了办公设备,各镇街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修订了《邹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会计核算办法》、《邹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管理办法》和《邹城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审核报销办法》;加强了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对镇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赴宁阳县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举办了四期培训班,增强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情况。XX年5个试点镇街参合农民182676人,参合率达75.67%。截至今年6月30日,其它12个镇街参合人数439330人,参合率76.06%。全市17个镇街累计参合人数62XX人,参合率达75.94%(省规定标准为不低于75%)。 共3页,当前第1页1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情况。XX年5个试点镇街共筹集合作医疗资金420.96万元;XX年其它12个镇街,应筹集合作医疗基金966.53万元,其中农民个人已自筹434.54万元,镇街财政补助63.33万元已到位,省、济宁市、邹城市财政还应补助资金468.66万元(其中省131.80万元,济宁市87.87万元,市财政248.99万元)。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情况。全面推行了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重新规划确定了605家定点村卫生室,录用乡医1199名,颁发了《乡村医生聘书》。加强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定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统一印制了合作医疗门诊日志、处方、收费票据等。
(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受益情况。XX年11月1日,5个试点镇街正式开展工作以来,受益人口达22316人,共报销医药费用115万余元,有7人补偿额在8000元以上。
(六)扶弱解困系列工程。市建设局、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局分别承办。
任务目标:
(1)年内完成经济适用住房7万平方米,解决806户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
(2)年内新建镇街中心敬老院2处,
改扩建3处,新接纳老年人500名,全市五保入院率达60%以上;
(3)实施困难群众再就业援助,落实税费减免、公益性岗位开发等再就业优惠政策,年内帮扶困难群体人员1500人就业;
(4)健全完善贫困生专项救助制度,努力抓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救助工作;(5)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内培训输出农民工3万人。
工程进展情况:
(1)经济适用房建设。小区占地面积64.55亩,受周边关系影响,楼层和建筑面积缩减,可建2—6层住宅楼15栋,总建筑面积6.8万m2,总户760户,共8种户型,面积为65—88.5m2,入住人口约2660人,容积率1.5,绿化率36.3%,小区公建面积2013m2。项目总投资约7800万元。目前,15栋楼均已开工建设,施工面积达6.1万平方米,占总施工面积的89%,大部分已完成四层主体建设,工程总投资额已达3500万元。
(2)中心敬老院建设。向省、济宁市民政部门申报了8个农村扶老福利工程项目,分别是**、**、城前、田黄4个镇中心敬老院新建项目和中心店、郭里、张庄、石墙4处镇中心敬老院改扩建项目。目前上述8处工程均已开工建设。共向省、济宁市申拨农村扶老福利工程资助资金89万元(其中省资助25万元,济宁市资助64万元),我市配套资金178万元。
(3)困难群众再就业。劳动部门通过与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单位协商,拟定了200人的公益性岗位,同时与工商、税务等部门联和运作,落实优惠政策,帮助困难群众就业。
(4)贫困生救助。截至目前,经过个人申请、基层申报,市救助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已审核选定1070名学生作为济宁市救助对象,590名学生作为邹城市救助对象。
(5)农村劳动力培训。举办培训8期、培训人员XX余人次;完成初等农业短期培训260人;有206人正在接受中专学历再教育,300人正在接受大专和本科学历再教育。
(七)农村自来水工程。市水利局承办。任务目标:完成30个村的供水工程建设,解决3.4万人的吃水困难,实现9个镇街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进展情况:截至6月底,开工建设供水工程29处,已完成22处,解决了25个村、2.3万人的吃水困难。
(八)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卫生局、市工商局承办。任务目标:重点整治学校周边网吧、游戏厅、图书和音像制品市场、食品卫生、流动摊点、探头经营和交通拥堵,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环境,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市教育、公安、文化等部门的综合治理,学校周边环境得到改善。
(1)市教育局对各类学校加强了宣传教育,强化中小学法制、心理健康和交通安全教育。严格学校规章制度,加强了人员出入校管理,严禁学生到网吧、游戏厅活动。
(2)市公安局安排交警、巡警在重点时间段、重点路段维持交通秩序,保证了学生上学、放学期间交通环境良好。各派出所加强学校周边的治安巡逻,加大了对学校附近街面的控制力度。
(3)市文化局对学校周边开设的地下黑网吧以及出售不健康出版物的现象进行了治理。共查处学校周边地下黑网吧6家,查处不健康出版物近两万册。对学校周边出售非法教材、教辅读物的游商进行了治理。共查处各类非法教材5000余册,同时联合市教育局对个别学校使用非法教材的现象进行了查处。
(4)市交通局组织交通执法人员配合交警、城管等单位,对学校周边乱停乱放的出租汽车进行规范管理;加强了对出租车公司和出租车司机的教育监管力度,规范客运服务行为,引导其遵章守纪,不在学校周围拥堵、鸣笛,严禁乱停、乱放,改善了学校周边交通拥堵现象。
(5)市卫生局与教育等部门密切协作,清查学校周边餐饮单位64户、烧烤等露天食品摊点48处,取缔露天食品摊点30余户次。
(6)市工商局对520户经营业户进行了检查,迁移学校周边娱乐场所6户,依法取缔学校内外违规经营者20户。
二、存在问题
(一)**镇、**镇、**镇1.2万亩塌陷地治理工程至今未实施,落实力度不够;**镇黄厂村新村建设进展缓慢,新村选址尚未确定。 共3页,当前第2页2
(二)机动车尾气污染较重,尤其是城郊营运公共汽车污染现象较为突出;部分饭店和露天烧烤点污染严重。
(三)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亟待加强。
(四)新型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需要加大;定点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不规范;医疗市场比较混乱,需严厉整治非法行医。
(五)困难群体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需加大力度;贫困生救助金尚未落实。
(六)综合整治学校周边环境,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治理力度不够。
三、工作建议
(一)加大采煤塌陷地治理工作力度,尽快实施工程建设;压煤搬迁工作要对照时间要求,进一步加快工作进度。
(二)加大烟尘、流动污染源、露天烧烤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三)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探索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四)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宣传力度,加强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五)切实搞好再就业培训,各职能部门要各负其责,通力合作,规范管理,提高再就业人员的技能和水平。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贫困生救助金,及时发放到贫困生手中。
关键词:新农村 社区规划 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34-02
作为我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社区发展关系到乡村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科学合理的新农村社区规划则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合理布局具有深远的意义。
然而,由于我国新农村建设缺少必要的规划意识、科学观念,再加之建设资金短缺、建设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结果导致新农村其普遍存在着建设无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建筑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现象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影响到了乡村产业发展,也不利于乡村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从地域文化、社会伦理、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农地利用、资源节约等多角度分析,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以乡村的主人――农民的眼前及长远需求为核心,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只有当乡村的主人――农民成为实际受益者时,新农村社区规划才算做到位,后续的设施完善配套,地域文化传承、地方特色经济发展才有了民众基础。
一、依据农村区域的现状,分析促使其发展的因素,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作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者,应该首先弄清楚农村社区的固有传统、已有特点,充分了解农村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特征,要尽量使农村社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本地域及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只有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才能较好地发挥农村社区的已有优势并推动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通过制定新农村村域规划(即社区规划),可以促进新农村社区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整合农村社区的区位、资源、环境、交通等优势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统筹规划农村地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它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密切相关,绝不仅仅是建设乡村房舍与乡村道路,而是影响到乡村向哪里发展的大事。新农村社区规划关系到农村否能稳定发展,关系到构建的新社区未来的经济活力与经济价值。尤其是在那些移动搬迁的村落中,由于已经从根本上打破了村庄原先存在的既有生产和生活格局,因而在重新规划时务必要考虑周详,要保障未来的新农村社区在生产和生活上相互协协调。
通过实施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为农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要考虑到农民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的改善,还要考虑到农业经营的便利性和农民就近就业等问题。只有为农村生产提了供便利条件,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协调
农村产业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尤为重要。在做新农村社区空间规划之前,需要先分析当地(或本区域)的产业发展前景,包括第一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前景、第二产业(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技艺加工业)的发展前景和第三产业(交通、物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
通过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要实现全面带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目标,这是规划根本目标。一方面,要在确定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来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这样就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确定大方向,并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在新农村住宅设计规划中,应该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经营如何与新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如果这两者协调的好,就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并促进农户实现增收。
在我国大力倡导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在设计农村住宅时,就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农户的住宅面积,来满足农户家庭未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需求。如果能预留出休闲农业发展用房的空间,就能增加农村庭院的产业发展功能,未来就能更好地带动农户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
规划人员在制定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时,必须考虑到农村产业发展的走向,比如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发展,比如由于土地转包而产生的土地规模经营,比如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等。必须要使乡村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传统手艺的传承、乡土文化活动的开展等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比如乡村要预留出开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土地规模经营以后农业机械的放置场所、开展农业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的会议场所等。另外,为了保障乡村产业的长远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修建标准要适当提高,以保障未来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基础设施不需要重新修建而只需要适度扩建。
三、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以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为基本宗旨
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就要考虑到农村社区的土地价值。在新村社区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土地之间存在的质量差异,要促使农村土地合理利用,并尽量提高土地的价值和土地利用率。
对于农民宅基地的占地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尽量实现集约有效的利用农村已有宅基地,不宜盲目扩大农村宅基地的占地规模。要调整农村土地功能的,尽可能提高农村已有土地的价值。通过调整乡村土地的空间布局,实现乡村土地更加科学与合理地利用。“迁村并点”就是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调整的路径之一。通过这种农村社区土地空间布局的调整,实现居住集中化,这有利于乡村生活设施(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的基础条件的改善,也能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
比如,通过提高生活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可以减少民居用地,这有利于集中建设农村产业园,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以集中建设休闲农业设施和相关商业设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以提高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促进农业综合经营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于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用地,也要区分不同的土地质量和特点分别进行不同的规划利用。
四、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保留原有的乡村地域特色,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保留村庄原有的建筑文化和建筑特色,要使原有的地方建筑特色和乡村风貌得以传承,要使自然山水环境与新农村社区融为一体,要使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民宅、老建筑、古村落相映成辉,同时,还要有利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
现在,我国不同城市之间的建筑风格已经日益趋向于大同小异,这种发展不利于城市保留各地独特的传统文化,这是前车之鉴。因此,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务必要突出地域特色和村庄既有的特点。乡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因此,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乡村传统文化,要把新农村社区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
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前,应详细查阅村庄的历史资料,并对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乡土文化做仔细研究,并将这些传统文化要素落实到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之中,使之体现在空间布局中、生活场所中、生产场所中、乡村民居建筑风格中。要使新农村社区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同时,也要促使地域乡土文化能够不断传承。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保持传统村落原有的自然特色和地域特色。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如果一定搬迁村庄,那一定要选定一个历史最悠久、文化底蕴最丰厚的村庄为建设基础,要保留这个村庄在原址不动,并保留其完整性,而迁移其他村庄靠近这个村庄。当其他几个村庄迁入这个村庄时,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尊重原来村落的完整性,要尊重村庄原有的伦理结构。同时,要让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以整体完善。
规划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结合,要有利于保持农户之间的日常联系与交往。比如,当地农户如果大多都从事果树种植,那么就可以通过合理配置树种和合理布局果园,让这些果树种在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也起美化乡村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休闲农业设计,使这些果园更加便于人们来赏花和采摘果实。如果当地保留有某项传统文化活动(比如庙会、秧歌赛等),那就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来促进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比如在开展传统文化活动的季节,要为外来的游客提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空间和便利。
乡村传统产业的经营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增加乡村经济活力的同时,也为村民拓展了新的收入来源;在增加乡村文化自信和乡村凝聚力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宣传了乡土特色和传统文化,更促进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五、新农村社区规划要与农村生产活动相结合
农村生产发展是农村保持经济活力的基础。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该与农民的生产活动紧密结合。规划建设的新农村社区,既是乡村农户的生活场所,也是乡村发展农业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因此,新农村社区规划必须与乡村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必须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第一,对于那些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村落,在制定规划时,应该考虑到新农村的地理位置与村庄耕地之间的距离,要保证两者之间以步行为主的交通方式的可行性。同时,还要合理配置新农村的产业发展空间。特别要注意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共享性问题,农村各类资源之间的有效循环利用问题等。
第二,由于农村的社区人口规模有限,在制定规划时,就应充分考虑到为农户提供较为充足的生产活动空间,并提供较多的混合空间。这里所说的混合空间,是指那些可以有多种用途综合空间。比如,传统上乡村农民的居住空间与生产活动空间就是混合在一起的,这可以变现为作物种植空间与生活居住空间混合在一起,生产经营空间与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的混合在一起等。
第三,在交通规划中,应该考虑到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要考虑农业规模经营以后的农业机械的存放场所和空间,要做到既便于农机具的使用,也便于农机具的保养与存放,还不应与农户的日常生活有所冲突。另外,随着乡村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农村社区规划中也应该考虑到农户家用汽车的发展需求。在乡村宅基地规划设计中,要考虑到农户家庭生活与庭院经营功能的结合,要考虑到家庭生活生产用房舍与经营活动开展的便利性等方面的需求。
六、新农村社区规划要注重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
新农村社区规划应尊重自然和文化传统,要保护生态环境,要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社区选址时,要考虑到建筑密度、容积率、日照间距系数等,社区建筑规划与布局要讲究科学,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选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另外,还要注重社区建设中的资源节约问题以及环境友好问题,要发展太阳能的乡村利用技术、秸秆气化燃料利用技术、农村沼气燃气利用技术等,要实现乡村能源的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
要以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为宗旨,来提高社区建设的效率和社区运营的效率。在农村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要考虑到降低碳排放的问题,要考虑节能减排的问题,要考虑农村社区的环境承载力问题,要实现以最小的资源代价获得尽可能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制定新农村社区规划时要科学选址,尽量避免在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选址。在选择地形方面,应当注意避免选择极端地形,要尽量减少村庄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新农村社区规划中,要合理地规划乡村居住地,构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保存乡村的人文与自然风貌,使规划设计更加符合乡村的生活习惯与乡村住宅的传统风格。在设计新农村住宅时,不能按照城市居民的高层建筑进行设计,应该站在乡村的主体――农民的角度,满足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体现乡村地域的独特景观与文化,满足当地农民对新住宅多方面需求(生活需求、生产需求、发展休闲农业的需求等)。还要通过采用新型建筑技术手段与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支出,以达到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
总之,对新农村社区进行全面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建设乡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相关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要立足于长远,设计出农村老百姓认同的实用、便利、节约的满意工程。规划者要充分考虑到乡村的经济发展需求、农民致富需求、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需求、村容整洁和环境友好需求、乡村社会和谐发展需求等,努力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把握好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韶英.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规划问题探讨[D].河北师范大学,2007
[2] 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侯立白,李新然.农村发展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4] 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
[5] 李晓,林正雨,何鹏等.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
[6] 帅文波.区域生态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7] 徐涞.新农村建设规划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
[8] 周灿芳.我国区域农业规划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
[9] 朱朝枝主编.农村发展规划[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0] 周广生,渠丽萍.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11] 方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建设科技,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