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化学纤维的优缺点

化学纤维的优缺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10:48:3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化学纤维的优缺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化学纤维的优缺点

第1篇

关键词:大麻纤维;性能特点;工艺创新;纱线质量;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TS104.2 文献标志码:B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Hemp Blended Yarn

Abstract: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order to spin high-quality hemp blended yarn, it is essential to select proper materials and do a good hemp fiber preparation job. It elaborates how to optimize the spinning process and make innovations on key technolog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emp fiber, offering valuable reference to producing high-quality hemp blended yarn.

Key words: hemp fiber; properties and characteristics; process innovation; yarn quality; product development

近几年来,我国纺织工业在发展中为了弥补棉花资源短缺,国家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开拓新的原料资源,除了大力发展棉型化学纤维外,也重视天然纤维原料的开发和利用,大麻纤维就是其中一种天然绿色纤维资源。大麻是一种生态环保、可再生的多用途植物,经过脱胶等工艺制成的精细化大麻纤,除保持了麻纤维原有的优良性能外,还可与棉、木代尔、天丝 及化学纤维混纺开发多种纱线,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军用服饰、民用服饰等多种用途。本文对绍兴华通色纺有限公司大麻纤维纱线的开发及生产技术进行分析与探讨。

1 大麻混纺纱线的开发

华通色纺公司在2008年开始从事大麻混纺纱线的研发,并先后与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科研院所实现了产学研联合开展了多项产品的研发。大麻混纺比从最低20%最高达到50%以上,混纺纱支数从30S到100S,攻克了纺纱中混合开松、梳理、精梳及并粗细工序中多项关键技术,先后成功开发出高比例大麻含量55%的大麻混纺本色纱与色纺纱、高比例高支(80S)大麻混纺纱及大麻与桑蚕丝、棉 3 种原料混纺纱等(混纺比分别是大麻40%、蚕丝20%、棉纤维40%)。其中精梳大麻/棉混纺27S袜子用纱、精梳棉/大麻/粘纤三合一54S混纺用纱已应用于部队服装,受到好评。其他开发的有棉/大麻65/35混纺纱,纺纱支数已高达60S、100S,大麻混纺比例超过棉的有55/45的大麻/棉混纺纱,纺纱支数也从30S到最高80S,且品质也达到较好水平,见表 1、表 2。

针对大麻纤维整齐度较低、纤维长度较短、纺纱过程中落棉多、制成率低的弊端,华通公司与东华大学合作于2014年开始进行《大麻产品的精细化和低损耗加工技术》的研究,在东华大学相关教授专家的指导下,从改进混合方法与优化纺纱工艺入手,进行技术创新,总结出一套低损耗高效率大麻混纺纱的加工技术,使大麻混纺纱的制成率从原来的64.52%提高到74.07%,大麻纤维的损耗比原来下降了15%以上,并实现了低损耗、高效生产。

2 大麻混纺纱生产中的关键技术

2.1 对大麻纤维要进行精细化加工

对使用的大麻纤维要进行精细化加工,使纤维符合生产中高支大麻混纺纱的要求。由于目前国内有多家公司种植大麻纤维,质量规格上存在一定差异,故使用前要对不同大麻纤维进行细化分等分级,并采用生物、化学、机械加工技术对大麻原麻进行脱胶处理,去除胶质、木质素等杂质,提高纤维素含量。经过脱胶等精细化加工使大麻纤维的长度、细度符合纺纱要求,一般经精细化技术加工的大麻,细度达到Nm 3 000S以上,长度跟棉纤维接近,并极大改善纤维原有粗硬性能,柔软可与棉及各类棉型纤维混纺,故对大麻纤维使用前进行精细化加工是纺中高支大麻混纺纱的前提。

2.2 做好大麻纤维的纺前处理工艺及半制品的保湿工

为改善大麻混纺纱的可纺性,在大麻使用前必须做给湿、加油剂及养生等工作。其方法是选用复配油剂向大麻纤维均匀喷洒,然后将喷洒后的纤维放在60% ~90%相对湿度封闭环境下放置48 ~ 72 h(即 2 ~ 3 天)进行养生,使油剂与水充分渗透到大麻纤维中,使纤维的回潮率达到12% ~ 15%。通过以上处理可使生产中清除静电防止“三绕”(绕皮辊、皮圈、绕罗拉),提高可纺性。此外,由于大麻纤维吸湿性高,但散湿性也快,为防止生产过程中半制品散湿,影响可纺性,故车间要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条件,尤其是相对湿度要控制为60% ~ 80%。

2.3 优化纺纱工艺流程

(1)大麻混纺纱大多是与棉或者其它化学纤维混纺而成。其混合方法有人工与机械两种,大麻与棉混纺时一般采用先将棉花通过开清棉与梳棉工序处理排除棉花的杂质及棉花中有害疵点,后再与大麻纤维混合,为控制混纺比一般经 3 道并条工艺。

(2)大麻与棉纤维混纺时采用的工艺流程:大麻(养生72 h)棉纤维按比例混合后,开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高支(60S ~ 100S)纱,需再经过精梳与捻线工序制成股线。

(3)大麻混纺纱经过精梳工艺,要根据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与用途来确定,对于要求作粗犷型织物用纱,如牛仔布、窗帘布、地毯、墙布等,纺纱支数较粗,采用普梳工艺就可。但对于一些中高端服饰用纱,因大麻纤维长度差异大,且短绒含量高,疵点又多,如大麻混纺纱用于针织T恤衫、机织衬衣、短袜等用途,对纺纱均要求较高,应采用精梳工艺排除短绒去除纤维中有害疵点,有利于提高成纱光洁度和强度,使制成服饰能满足用户穿着要求。华通公司采用的精梳设备是A201E系列,即通过预并-条卷-A201E精梳机制成精梳条后,再与其它纤维条子混合纺成混纺纱。

(4)大麻混纺纱的混纺比控制要重点把握好两项关键技术。①大麻纤维的含量要根据纺纱支数高低来确定,因大麻纤维相对棉纤维比较要粗,且长度离散度大,尤其是纺60S ~ 80S的高支纱时,如大麻纤维混用比例高,成纱截面纤维根数减少,即不利于可纺性,也会影响成纱的条干均匀度及毛羽长度,故大麻纤维混用比例应控制在30%左右为宜。在纺30S ~ 40S中低支混纺纱时,大麻混纺比可适当增加,但混用比例也应控制在50%左右。②要把握投料混纺比与成分混纺比关系。由于麻纤维在纺纱生产中,尤其是在清梳、精梳工序,纤维在开松、打击与梳理过程中因落棉率较高、制成率低,根据华通公司实际生产数据,大麻纤维清棉工序处理损耗率为3%,经梳棉工序处理损耗率达11%,如经精梳工序处理损耗率高达22%,故为最终纱线混纺比达到设计要求。在投料时大麻纤维的投料量应根据其经过工序的损耗量适当增加,如大麻/棉35/65混纺纱时,大麻的投料量应超过40%及以上,才能保证成纱的麻/棉35/65的混纺比,生产时大麻混用比例越高,投料量应越多。企业应根据实际生产数据的积累,控制混纺纱的投料比例与成纱混纺比的关系。

2.4 合理设计大麻混纺纱各工序的工艺

大麻混纺纱各工序的工艺应围绕以减少损伤纤维、改善纱线条干均匀度与减少毛羽为重点来合理设计。

2.4.1 开清棉工艺设计

由于大麻纤维经过养生等预处理后,先与棉纤维混合后再经过纺纱各道工序,在开清棉工序要采取多落早落、降低各打手速度、加大尘棒间隔距的工艺设计,使纤维既能充分开松、除杂,又能减少对纤维的打击,少伤纤维。具体工艺:抓棉机打手速度为730 r/min,打手速度500 r/min,FA141清棉机采用综合打手速度850 r/ min,棉卷定量偏轻设计为370 g/m,长度为30.6 m,棉卷罗拉速度为11 r/min,并采用粗纱防粘条,防止棉卷层与层粘连破坏棉卷结构。通过以上工艺设计,使棉卷重量不匀率控制在1.1%左右、棉卷伸长率在0.8%以内。

2.4.2 梳棉工艺设计

梳棉机的梳理质量与成纱质量关系十分密切,根据大麻纤维的性能特点,要采取多梳多落、除短绒、去杂质及少伤纤维的工艺设计。加装前4后2固定盖板及棉网清洁器,并偏紧掌握锡林与盖板隔距,加强对纤维的梳理。

适当降低刺辊速度,扩大锡林与刺辊速比(2∶1)措施,使纤维从刺辊向锡林的转移良好。由于大麻混纺多以棉为主体,故针布选用应以棉型针布为主,盖板针布使用MCH42P型,以减少针布充塞,加强梳理。此外因大麻纤维卷曲度小,纤维抱合性较差,为防止掉网、破边,需采用皮圈导棉装置控制棉网掉网与破边现象发生。具体工艺设计:锡林速度330 r/min,刺辊速度720 r/ min,刺辊与给棉板隔距为0.35 mm,锡林与盖板隔距是0.25、0.23、0.20、0.23 mm。

2.4.3 精梳工艺设计

为改善大麻混纺纱制成的服饰、在穿着过程中大麻短纤维掉毛现象,故纺高支麻棉混纺纱需通过精梳工序,进一步将短纤维排除。精梳工序采用预并条-条卷的预备工序制成小卷,为降低小卷粘卷现象,需控制准备工序的总牵伸倍数在 8 ~ 9 倍之间,即预并条牵伸倍数不大于并合数,条卷机并合数适当减少。因大麻纤维长度离散较大,长40 mm纤维占30%以上,故要将精梳机牵伸隔距放大,精梳锡林和顶梳针布规格要使用比长绒棉稀的针齿密度,并要降低锡林速度,达到既梳理纤维又减少纤维损伤的目的。大麻棉混纺经过精梳后,由于短绒与棉结下降、条干CV值改善、毛羽减少,可使纱条光洁度提高。

2.4.4 并粗工艺设计

为减少棉结产生,应采用轻定量、慢速度的工艺设计,适当放大罗拉隔距,防止倍长纤维牵伸不开。并要加强机台清洁工作,保持通道光洁,减少堵条与飞花集聚。粗纱工艺要加强对浮游纤维的控制,提高纤维间的抱合力,故要适当增加粗纱捻系数,防止粗纱在加捻过程和细纱退绕时的意外牵伸产生。粗纱卷绕张力应适当,并严格控制好大中小纱和前后排粗纱张力差异。采用封闭锭翼,减少纱疵产生。

2.4.5 细纱工艺设计

细纱是提高成纱强力,降低纱疵和毛羽的关键工序,采用紧密赛络纺纱工艺取得效果显著。表 5 是大麻混纺纱采用紧密赛络纺与常规细纱工艺的纱线质量对比数据。

采用紧密赛络纺纱工艺后,单纱强度提高,单强CV值下降,条干均匀显著改善,同时常发性纱疵明显减少。充分证明大麻混纺纱采用紧密赛络纺纱技术是提高成纱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2.4.6 络筒工艺设计

络筒是纺纱最后一道纺纱工序,络纱速度与毛羽增加呈线性关系,故络筒工艺要控制好卷绕张力与毛羽增长率,大麻棉混纺纱络筒速度比纺棉时偏低,控制在1 000 m/min左右,并要适当放宽电清工艺以提高络筒机效率,避免切除过多断头增加,造成再接头疵点。因大麻棉混纺纱在络筒加工时,短绒与麻尘较多,故要加强清洗工作,减少纱疵和新增毛羽。

3 结语

第2篇

关键词:低碳纺织;信息化;碳足迹计算;生命周期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及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了温室效应和资源危机等难题,环境也变得越来越恶劣,雾霾天气日益加重,沙尘暴频发,水资源日益减少,这充分说明了世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根据最近几年《纺织工业企业年度综合数据表》[1],不难得出: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方式仍相对粗放、能耗和排放缺乏约束。当前,纺织行业也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如人民币不断升值、世界经济不景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等,因此,为了克服困难不断促进纺织行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为了在经济新常态下促进我国纺织工作的开展,必须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走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倡导和实施低碳制造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才能促进纺织产业的科学发展从而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高竞争力。近年来,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为推动和发展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本文从信息化技术的角度出发,将“低碳制造”的相关理念引入纺织行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之中,对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并以纺织服装行业企业为例,设计和开发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1低碳纺织概述

1.1低碳纺织和纺织低碳

2003年,“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人在其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2]。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瑞典、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走在世界的前列。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如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一些高碳能源资源如煤炭石油等的消耗,以不断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的保护工作,取得一种双赢的局面,这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不断受到政府及社会的重视。对低碳经济进行研究,发现其基本观念主要有两个:(1)进行低碳化的经济活动,在生产、分配、消费及交换的各个环节做好温室气体尤其是CO2的减排工作,尽量降低其排放浓度,争取达到零排放。(2)将整个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实现生态化,以确保绿色、可持续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纺织业的很多大品牌企业都开始进行低碳发展模式改革,开始采用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加大低碳产品的研发力度,引领了低碳经济的发展[3]。低碳纺织成了低碳经济发展的热点关注话题,通过Google搜索“纺织低碳”,出现了100多万条信息。但是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碳排放评价指标,一吨棉花、一吨纱线,甚至是一件衣服在生产过程中到底产生了多少碳排放,不得而知。不仅在我国就是在国际上也没有形成权威的评价标准。因此低碳指标、低碳纺织和低碳服装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由于我国纺织业服装的产业链较长,其中涉及的相关环节也较多,因此,在对具体的产品进行评价和量化时,工作较难开展。为提高评价与量化准确度,深化低碳意义,必须深入厂家,进行详细的调查,科学选择评估方法,准确计算碳排放数据。实际上,纺织低碳是对环境问题的包装,以往,纺织业将关注重点放于污染与排放上,而目前,则扩大到气候层面对企业环境进行测评。企业对能源的使用与工艺的更新以及排放等是低碳的最终分析指标,强调的根源即节能减排。这与国家长期倡导的环保及产业优化问题相协调。在国际市场贸易保护战中,针对纺织服装业制定的法律与法规非常多。低碳刚好能够为发达国家构筑壁垒,以碳标签等形式高额征收进口产品关税。现实表明,随着低碳的发展,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已产生相应的变化。

1.2低碳纺织体系结构

纺织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均涉及低碳纺织技术,包括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环节,资源消耗与碳排放为其主要内容,同时对技术、经济等予以兼顾,追求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与优化[4]。低碳纺织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低碳纺织包括一个实现目标、一个过程控制和3项内容[5],而为此实施提供支撑技术的则是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低碳纺织的目标是在纺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通过利用低碳技术和低碳管理进行碳排放控制,以及对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控制,要求在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运输、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理等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和温室气体(以CO2为主)的排放,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优化率和减少环境污染。而3项内容指的是利用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涉及的各个环节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包括低碳资源、低碳产品、低碳生产、水资源以及废弃物。其中,低碳资源又包括了低碳原料和低碳能源。典型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及其各类投入产出如图2所示。低碳纺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信息量极为庞大,涉及数据大量而丰富,类型庞杂,数据获取难,分析更难。因此,企业要有效实施低碳纺织模式,就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系统,而信息技术系统的架构及其运作方式最为关键。本文将以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系统作为支撑技术,从系统集成的角度出发,综合集成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从事各项活动的人员、技术、管理、物料流、能源流和信息流,从而有效地实施低碳纺织模式。

2低碳纺织产品开发

2.1低碳纺织的发展措施

2.1.1产品层面的措施在产品层面上,低碳纺织的发展措施为:(1)主要采用天然纤维材料,并适度地混用化学纤维材料。(2)服装生产的优化,服装企业应紧跟新技术变革趋势,不断创新生产工艺,研发新型面料、染色剂、加工工序等,以实现对生产全过程的低碳管控。(3)推行简易产品的绿色包装。2.1.2渠道策略产品从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的转化需要通过销售渠道完成,产品周转次数越多,由此所带来的碳排量随之增大,因此,要实现流动环节上的低碳管控就需要完善销售渠道,减少产品周转频率。2.1.3价格策略纺织品企业应优化产品定价,销售环节中应该强化产品自身价值及呈现给消费者的效用价值,弱化对价格的敏感性,而且,鉴于低碳消费中消费者存在趋大众、随趋势的心理因素影响,这势必驱动其内在消费动机,企业可加以引导,刺激先期消费者,以此实现低碳纺织品消费市场的拓展和延伸。2.1.4促销策略低碳纺织产品的促销策略主要有:(1)普及低碳消费理念。(2)强调利益点。(3)开展多样化的促销活动。通过组织以多元化的产品促销活动,逐渐向消费者渗透低碳产品的优势,从而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2.2产品碳足迹计算

“碳足迹”,或译“碳足印”,盖指每个人、家庭或每家公司日常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以CO2的影响为单位),用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6-7]。它是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碳排放数量的一种方法。碳足迹理论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并得到广泛的研究应用。因此,它也成为供各组织和个体评价温室气体排放对气候变化贡献的一种方式。在面向低碳的纺织产品设计时,应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对产品碳足迹进行估算和预测,综合考虑经济目标和减排目标,选择平衡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的设计方案。为了评价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3年了ISO14067产品碳足迹国际标准(简称ISO碳足迹标准)。中国纺织工业开展纺织产品碳足迹的核算和评价,可以参照生命周期评价(LifeCycleAssessment,LCA)理论,重点进行工业阶段的碳足迹即工业碳足迹的研究[8]。该标准旨在为产品碳足迹的量化、通报和核查制定更确切的要求,提供清晰和具有一致性的叙述方式,是一项有关碳足迹的评估、监测、报告和核查的国际通行标准。参考该标准,本文将纺织产品碳足迹计算分为4个步骤。2.2.1绘制纺织产品生命周期过程图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图为产品碳足迹的数据收集和计算提供了基础,它列出了纺织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料、活动、过程和产出。首先我们需要把产品的功能单位分解个各个组成部分,然后确定这些组成部分所涉及的活动,如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等,并通过过程图表达功能单位的过程及其相互关系。纺织产品过程图的绘制,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数据,是一个反复更新、不断完善的过程,直到所有的输入都被追踪到可归因于该产品的碳足迹国际标准排放为止。纺织产品过程图的绘制过程,需要与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所涉及的供应商、分销商、消费者和管理者进行沟通,协调完成。2.2.2碳足迹核算边界定义核算边界的目的是为了确定产品碳足迹计算的范围。纺织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包括时间、空间边界两种。时间边界指的是被核算产品生命周期起始点间的时间跨度,空间边界指的是被核算产品时间边界内所包含的全部物质投入和产出。一旦发生边界变化,就会造成核算结果波动现象,核算边界一致性是核算结果具有可比性的条件。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时间边界起始点分别为人造纤维生产、动植物培育与废旧产品回收处理。空间边界是要求计算与碳足迹核算相关的物料投入清单,包括生产设备、建筑、人工费用等。一般情况下,人类活动导致的碳排放以及消费者购买产品的交通碳排放可排除在边界之外。通过估算值和即时获取的数据,决定一个碳排放源是否可能是实质性排放,并为进一步的数据收集确定优先序。2.2.3收集纺织产品生命周期数据在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各环节所涉及的材料用量、活动和排放因子等,都属于纺织产品生命周期数据收集的范畴。为了减少碳足迹计算和评估的偏差和不确定性,所收集的全部数据都要遵守数据质量的规定,并且还要选择高质量的、能够获得的数据。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是计算纺织产品碳足迹的关键数据。活动水平数据是指在纺织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中所涉及的全部的废弃物、使用的能源和材料。排放因子指的是消耗单位质量物质产生的温室气体量,主要用于体现某种物质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通过初级活动水平数据或次级数据可得到这两类数据。所谓“初级活动水平数据”,指的是那些能够从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直接得到的数据。而从产品生命周期所包括的过程中直接测量以外的来源获得的数据,通常就归为“次级数据”。次级数据的来源相对较多,包括对同类过程或材料的平均或通用测量数据,以及部分核查属实且与规范相一致的数据,也可以是经同行评审的出版物的次级数据,以及其他合格出处数据,还可以是相关经验研究、数据库、参考文献、专家意见等。2.2.4计算纺织产品碳足迹纺织产品碳足迹可以看作是纺织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中各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之总和。而各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该阶段所有活动的材料、能源和废物涉及的活动水平数据乘以其排放因子。因此,从全生命周期的观点出发,基于纺织产品典型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可以构建如式(1)所示的纺织产品碳足迹的量化模型。

2.3低碳纺织产品方案决策模型

纤维生产工艺、纺织工艺、织造工艺、织造工艺、印染工艺等不同决定了纺织品组成材料的不同,与产品结构、成品生产工艺、包装方式、销售策略、回收工艺等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产品方案。通常,不同的低碳纺织产品方案有着不同优缺点。在对低碳纺织产品进行开发时,产品方案的选择决策实际上是一个多目标的优化过程,除了需要考虑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还应该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等各种因素。基于绿色设计评价与优化的指导思想,可以建立低碳纺织产品开发方案决策的0-1目标规划模型,使之在满足特定约束条件基础上,尽可能实现各种预期目标。

3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框架模型如图3所示。基于该框架模式,不难看出,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4层:应用层、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层、信息系统运作层以及数据层。最底层为数据层,主要由低碳标准库、低碳材料库、低碳知识库、低碳纺织产品方案库、纺织产品生产过程数据库等组成。数据层所包含数据库中的知识和数据需要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需要他们通过信息化服务系统不断完善和更新,以保证这些知识和数据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低碳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层,主要实施的是整个纺织产品生命周期活动过程中涉及的包装运输、纺纱织造、印染、销售使用、纤维生产、回收处理等碳排放数据管理。低碳纺织企业信息系统运作层是以纺织品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层为基础的,是纺织企业实施和实现低碳生产的核心层。低碳纺织企业信息系统运作层主要包括4大模块,它们分别为低碳纺织知识服务系统、纺织产品碳足迹计算和评价系统、纺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以及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单元系统。前三者共同为企业的低碳纺织战略的运作提供保障,而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服务单元系统则可以支持将企业的低碳纺织战略有机而系统地集成到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从而更为有效地执行和实现低碳纺织。

3.1低碳纺织知识服务系统

低碳纺织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企业要实施必然需要与之相关知识。现实表明,实施低碳纺织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强大的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为之提供支持。因此,在当今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高度发达和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提出并构建了基于Web2.0技术的知识协同管理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知识共建、知识有序化和认知导航3种功能。

3.2低碳纺织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对低碳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数据进行管理。从广泛意义上讲,低碳纺织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包含作物种植(动物养殖)、天然(人工)纤维生产、纺纱、织造、染整、成品生产、包装运输、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等,因此参与该生命周期过程的所有企业都应是该系统的用户,这些输入和输出数据的管理有必要让他们来共同完成。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输入数据包括原料、辅料、电、水、燃料、设备、人员、厂房等,输出数据包括产品、半成品、废水、废物、废气等日常产出情况。3.3低碳纺织产品碳足迹评价系统生命周期法是产品碳足迹计算评价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纺织产品,具体地讲,就是以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作为参照评估计算纺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碳排放总量。产品碳足迹计算评估结果是低碳生产的重要参照,它是实现纺织企业低碳生产的核心,评估过程中需要利用多种工具和方法。(1)纺织产品碳足迹评价标准。目前,国际上评价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和方案有很多,其中较为权威的就有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3年的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ISO14067,以及CarbonTrust的产品碳足迹评价系列规范(PAS2050系列规范)。(2)建立低碳纺织的标准、原材料、输入、输出、能源使用和化学品信息等数据库。这些数据既可以是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直接测量获得的初级活动水平数据,也可以是经同行评审的出版物中的次级数据,以及从其他可靠来源获得的数据。(3)选择合适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确定合适的产品碳足迹核算边界,完成从输入、输出数据到潜在影响全球变暖的碳排放数据的转化。产品碳足迹评价方法主要有生命周期法、投入产出法、混合分析法等。(4)专业的碳足迹计算软件。基于低碳纺织产品碳足迹理论,结合企业自身的产品特征,开发相关软件进行纺织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和评价,如绘制纺织产品生命周期的碳热图。这可以使过程变得便捷,从而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

4结语

本文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所面临的日益严苛的“低碳”壁垒问题,结合低碳制造技术、信息化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等先进技术,对“低碳纺织”企业信息化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设计和开发面向“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我国纺织与低碳制造研究还远未成熟,与国外的研究体系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理论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我国“低碳纺织”的企业信息化服务研究朝智慧化方向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来利,杜冲,吴雄英.纺织产品碳足迹研究进展[J].纺织学报,2013(6):114-118.

[2]杨光勇,计国君.构建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低碳足迹供应链[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5-74.

[3]高秀丽,卢洁琼,朱进忠,等.棉织物综合能耗与碳足迹计算分析[J].上海纺织科技,2016(10):63-54.

[4]方精云,朱江玲,王少鹏,等.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10):1385-1395.

[5]刘飞,曹华军,张华.绿色制造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王珏.服装绿色设计理论及评价体系的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05.

[7]王来力,杜冲,吴雄英.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分析[J].纺织导报,2011(10):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