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媒介的优缺点

传统媒介的优缺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10:48: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媒介的优缺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统媒介的优缺点

第1篇

关键词:传统媒介;新媒介;网络协调发展

众所周知,媒介最基础的含义就是作为信息向外和承载的一个基本载体,它包括很多种形式,例如平时经常观看的电视、经常阅读的报纸、各类期刊,杂志、收听的广播等,我们现在所讲述的新媒介主要指的是现在广泛存在的大众媒体,这种媒体是以网络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随着生活的发展,网络占据着人们的生活,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可以说现在生活离不开网络,也就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在日常生活中每个越来越重要,随着新媒介的飞速发展,它在带给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工作和学习上便利的同时更是对以电视、报纸、广播和杂志等为主要载体的传统媒介提出了挑战,如何积极正确的应对网络时代所带来的媒介的变化,让新媒介和传统媒介都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是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事情。

1.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区别

1.1 新媒介传播速度快、传播速度广但是可信度不高

传统媒报纸介例如报纸、期刊等由于信息来源与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间隔,也就是说这些媒介受时间影响较大,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传播。期间受到人为控制因素很大,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再加上订阅的人只是针对一部分,所以使得信息的传播非常受限。但是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介就大不一样,它没有固定的格式限制,人为干扰因素非常少,所以在发生的一瞬间就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传播出去,并且随着网民数量越来越多,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可想而知是非常广泛的,但是由于在新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随意性,并没有就信息的可信度进行严格把关,再加上网民的复杂,更容易误解信息,进而在将信息进行在加工,所以其可信度就大打折扣,相反,传统媒介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控制,其可信程度远远高于新媒介。

1.2 新媒介有很强的交互性,但是新媒介缺乏规范的组织性

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介给广大人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利用网络进行各种交流,对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所需要用的各种资料进行查询,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各种互动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视频工作,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和效率。但是传统媒介仍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还有就是传统媒介具有条理性,制度性有专门的组织和机构对其进行严格的把关控制,这样一来传统媒介还是最受大众接受的媒介,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介主要是缺乏组织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广泛性,导致通过网络传播出来的信息缺乏真实性,更有一些虚假信息、不健康信息等不断传出,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其信赖度,这些种种不利因素干扰了新媒介的健康发展。

2.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相互协调发展

2.1 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具有互补性

首先,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而存在的,其次,两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新媒介的主要特点是资源广泛丰富、传播迅速和受众广泛等,而传统媒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组织,拥有了其专门的组织团队,所以传统媒介具有规范性,可信赖性,长此以往有了很忠实的很大一部分受众,得到了人们的信赖,而新媒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存在人们的生活中,这就使得新媒介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传统媒介,所以只有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相互配合才能使得两者相辅相成,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两者相互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分清两者的长处和缺点,确保两者协调发展。

2.2 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具有一致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占据着人们的生活,所以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选选超过了传统媒介的影响,但是传统媒介相比较新媒介,在新闻的控制方面掌握着更大的存在感,总的来说,由于存在方式不同,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存在很大的不同之处,但是作用和具体表现形式是一致的,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作为信息的载体进行存在。

2.3 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合作发展方式

要想保证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传统媒介与网络的一体化进程,还有就是促进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有效合作,要想做到这些必须对传统媒介和新媒介进行详细的了解,还要对其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行了解,了解两者的优劣所在,利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优点促进两者的有效合作和融合,保证两者健康有序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和新媒介各有优缺点,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详细了解,并且有效的促进两者的融合,最大程度的促进信息媒介的发展,给广大人们带来最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刘义军.电视摄影教程[J].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

第2篇

风笑天:独生子女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西方,研究独生子女问题的学者普遍意识到,社会舆论、传统以及民间存在着一种对独生子女的负面刻板印象: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被认为具有某种“不良后果”,他们受宠爱,他们孤独,他们不适应环境,等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于实行以“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所以出现了大批的独生子女。初期,我们学术界较多的研究结论都延续了西方“问题儿童”的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是具有这样或那样性格缺陷和行为问题的孩子,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研究成果并不支持这种负面的评价。

我们知道,独生子女不会生来就是“小皇帝”“小太阳”的,他们与那些非独生子女在先天上是不存在明显差别的。因为非独生子女中的老大在其弟/妹出生之前,也是独生子女;而任何一个独生子女,只要其父母再生一个孩子,他马上就成了非独生子女。所以,如果说当今我国社会中的独生子女是与非独生子女有显著不同的“小皇帝”“小太阳”,那么只能是他们后天生长的环境不同,尤其是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教养方式不同而造成的。也就是说,独生子女不可能生来是“问题儿童”或“问题青少年”,有问题的可能是家长的教养方式。

中国德育: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这是否会对他们的社会交往产生不利影响?

风笑天:国外的一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协调、适应性较差,但也有研究证实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与非独生子女不相上下。我在多年前,也对此问题开展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与人们的担心和偏见相反,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不是比同龄的非独生子女差,而是比他们更好。我发现,中学阶段的独生子女在新的环境中很快结识新朋友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强,好朋友数目明显多于非独生子女,孤独感明显低于非独生子女。这个调查结果对社会上流行的独生子女“孤僻”“不合群”“处处个人中心”“难与人交往”的看法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中国德育:您提出:“年龄越小的儿童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越大,不同之处越多;随着年龄的增大,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不同之处越来越少。尤其是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两类儿童之间的差异几乎完全消失。”为什么会这样呢?

风笑天:这个问题可以用社会学中人的社会化理论以及我在研究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时提出的“消磨-趋同”理论来进行解释。事实上,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各种不同的社会化因素(比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重要程度不同,对儿童成长的影响不同。儿童年龄越小时,所面临的社会化环境越单一,父母、家庭对独生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和作用越大,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父母是影响孩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他们进入中小学,他们和社会接触的范围扩大了,社会化环境增加了,加上青春期心理的变化,如要求独立性、出现逆反心理等,他们开始和父母及成人疏远,开始向同龄群体靠拢。此时,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相对变大,而父母和家庭的影响相对变小。而且,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对所有儿童来说是一种相同或相似的环境,而父母和家庭对每一个儿童来说却是不同的环境。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所面对的父母和家庭的差别相对要大一些,而他们所面对的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则是相同的或者说是相似的。学校、同辈群体和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给儿童营造了一种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环境。正是这种后期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一致性、共同性,逐渐地消磨掉儿童早期由于父母和家庭的不同所导致的差别。不同的家庭和父母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不一致性”,与相同的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一致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独生子女在这两种环境中受到的影响不同,他们自己的感受也明显不同。在家庭环境中,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的感受很强,而在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环境中,他们作为独生子女的意识则明显下降。因此,如果说家庭环境的不同是造成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那么,这种后期生活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一致性和共同性,则逐渐消磨了这种差异。

中国德育:既然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社会上为什么对独生子女有这么大的偏见?

风笑天:事实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显著差异消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对现实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行为方式等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存在着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东西,也可以说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基本生活技能差;心理幼化,社交能力差;吃苦耐劳的能力差;等等。在国外,由于独生子女并非普遍现象,当人们提及独生子女时,往往赋予“问题儿童”的标签。而在我国,由于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产生了较大规模的独生子女群体,对此,社会投入了极大的关注。这种高度关注的客观结果就是: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都自觉不自觉地突出了独生子女在家庭以及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夸大和强化了独生子女在个性特征、社会化发展状况等方面的独特性以及社会化偏差。再加上大众媒介宣传报道的大肆渲染和建构,独生子女身上所出现的一些社会化偏差被放大,因此,使得大众对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偏见。

中国德育:我们也经常看到,独生子女不会做家务,甚至在班级做值日时让长辈代劳,住宿的学生每周将衣服带回家交给妈妈来洗……这些现象令人不安。

风笑天:你提的这些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独生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这种偏差,更多的不是独生子女自身造成的,而是其他因素导致的,如家长本身的品德修养、教育方法、知识水平以及学校教育在许多方面的不尽如人意等。然而,从普遍性的意义上来说,许多现象都可以在社会环境背景下找到根源。一些可能的原因在于:首先,与独生子女在家庭关系网络中所处的特殊位置以及相应的特殊角色扮演有关;其次,社会变迁引起的家庭关系的重大变化、社会化失范、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变化等都可能造成这种社会化偏差;最后,社会变迁还带来了现代社会对儿童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若不能正确对待,也会带来偏差。因此,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大背景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你所提到的独生子女身上的这些缺点和不足,在非独生子女身上,可能也会同样存在。据此看来,就总体而言,独生子女并没有更多的与非独生子女相异的优缺点,优缺点的表现多属个体差异;而优缺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独生子女在社会化初期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养方式。

中国德育:那么,家庭教育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风笑天:对于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教育,许多学者都指出:教育好独生子女青少年的关键在于教育好他们的父母。的确,在现实社会中,家长们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但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的客观现实,使得许多家长毫无觉察地陷入了对子女“过度关注”、与子女“过多互动”的教育误区中。我们的调查发现,父母对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思想和行为活动等方面存在着关心过多、忧虑太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等过度化倾向。这限制了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互动的条件,占用了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互动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青少年成长中的许多自然的、自发的因素。

作为这种“过度关注”和“过多互动”的一个特例,一部分家庭中出现了著名医学专家叶绍恭所指出的“四二一综合征”,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人,加上父母两人,对一个孩子过分娇生惯养,导致独生子女形成不正常的精神行为和心理行为,甚至逐步造成精神上的毛病。虽然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但对这部分青少年正常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却是非常致命的,因为这种“四二一综合征”是无法靠药物和营养来治疗的。

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独生子女父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积极储备相关教育知识;另一方面,要减少对于子女的“过度关注”,减弱与子女的“过分互动”,给子女与同龄伙伴间互动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应当根据家庭教育的“适中原理”,争取做到对子女期望水平的适度、保持亲子关系的适度以及对子女关爱程度的适度。

中国德育:教育好独生子女青少年,很重要一点是要教育好他们的父母。学校该如何来指导学生家长呢?

第3篇

关键词:地域形象 塑造与传播 重要性 河南省

地域形象指的主要是地域发展中客观条件与文化内涵的体现,是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情况的集中体现,是该地区整体实力与综合素质的体现,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对于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地域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正如每个人都有象征自己身份的证件一样,一个地区的地域形象也代表了这个地区的身份。

(一)对文化的影响。一个地区的地域形象往往是该地区文化的体现,随着国际化的不断加深,许多外来文化逐渐影响着国内文化的发展,而我国许多旧有的优秀文化正逐渐被遗忘。虽说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吸取精华,融合其他文化,但我们也必须认清哪种文化该成为主流。

地域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往往离不开本地区的传统文化,这不仅有利于当地人时刻谨记本区域的文化,也有利于外来人员对本区域文化的了解,这对传播我国的优秀文化拥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对经济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也越来越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尤其是近些年,我国交通工具不断发展,交通道路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空闲时间出行旅游。看惯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许多人更愿意远离现代化的喧嚣而选择有特色的地方作为出行地点。

地域形象的塑造,可以使游客更有游玩的兴趣,不仅是国内的游客,也可以吸引大批的外国游客前来,从而促进旅游消费。所以,每个地域都应该有自己的地域形象。

(三)提高知名度。地域形象就像是一块广告牌,如果地域形象设计的好,能够使更多的焦点聚集于此,从而更快的推动地域知名度的提高,对外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地域形象的塑造,不仅可以吸引媒体、游客的目光,也会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这对该地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域文化与形象塑造的关系

地域形象受该地域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资源的影响,不仅体现着地域的历史性,而且标着着地域性。历史与文化是一座城市永久的标志,是永恒的魅力,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居民可以创造不同的文化环境。地域文化在无形中孕育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气质。城市内在的文化气质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文化,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区域形象作为区域文化的载体,是该区域通过物质与非物质为载体的各种信息向公众传递与交流的外在形式与综合反映。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建筑等外在形象,非物质载体主要包括市民素质、治安状况等内在形象。区域的文化主要是通过这些载体进行传承与发展的。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景观,无论是风情民俗还是城市精神,都是区域文化的体现。

三、河南省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地域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加强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增强地域影响力、提升地域知名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以河南为例来分析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一)河南省文化形象。河南省位于黄河以南,是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省拥有众多的文明古都,且为我国古都数量最多密集的省^,如洛阳、开封、商丘等地,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都名称。此外,我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火药、指南针皆是起源于河南,老子、庄子、墨子等历史名人也均出生在这个省份。河南可谓是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历史古都。

河南省有诸多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丰富,截至目前为止,该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有二十四处。其中4A级以上的景区约有84个,众所周知,河南著名的景点有白马寺、少林寺、龙门石窟等,皆是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

河南的旅游文化,不仅能够反映河南的历史文化形象、河南政府以及旅游行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反映河南风情民俗、文化素养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联系着整个河南的文化形象。

(二)河南人舆论形象。河南的文化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但同时,河南人的舆论形象也令人记忆深刻。

现在提到河南,河南人形象问题基本与河南文化形象问题平起平坐。随着时间的发展‘背信弃义’、‘坑蒙拐骗’等贬义词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河南人形象。这种几乎蔓延了全国范围的地域歧视,让河南人难以释怀,甚至是插在胸口的一根硬刺,不仅是外省人,许多南京本地的青年人也开始‘逃离’这个省份,以此来摆脱这些不雅的称号。有些商人,在听到对方是河南人后,就拒绝和他们有生意上的往来;更甚者有些外地厂商,拒绝河南人进入商场。可以说,河南省是受到地域歧视最严重的地区。

我国每个地区都可能存在着造假、欺诈等不良行为,但为什么偏偏河南人受到的歧视最大呢?这与河南的经济水平分不开。河南人多地少,众多的人口都会选择外出打工,而这些人中难免会有一些行为不良,这就导致人们容易以偏概全。河南的教育水平较低,经济较为落后,外出人口多为受教育程度较低、个人形象较差的人,所以难免会在行为上有所欠缺。

正如作家二月河所说的那样:无论地域歧视,还是身份歧视,背后都有一个深层的原因一一经济,说到底就是穷。河南省政府也反复强调,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提高河南人的形象。

其实河南人有许多美好的品质,只是大部分人都习惯于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略了被放大了的缺点掩埋的优点。无论是愚公精神,还是焦裕禄精神,都体现了河南人质朴、务实踏实的态度,此外,河南人向来以性格耿直、坚韧不拔、助人为乐等优质的品格著称。

(三)提高河南形象。为了重塑河南人形象,几年前,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发起了“谁不说俺家乡好”的大型宣传活动,不仅对河南的山水、风景、古都文化进行宣传,其主要目的是树立河南以及河南人的形象。河南形象是众多省委、政府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并多次提出树立河南形象。

“河南人就是中人中的中国人”这句话传出后,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同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河南人存在的优缺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中国国民身上的优缺点,对于诸多缺点和不足的存在,我们不该是诋毁,而应该相互帮助。

近年来,关于河南形象的文章数量越来越多,这不仅得力于河南政府加大了对河南形象的树立、改善与宣传,也得力于河南人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优秀品质的对外传播。

政府在对促进河南形象的传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关的政策制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河南形象的建设与塑造,所以政府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调动全省人民的热情,共同致力于河南形象的提升以及正确性的发展。

作为河南省的组成部分,河南的每一个人都肩负着塑造河南形象的重任,河南人要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活动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单单将其看作是政府的工作。尤其是外出的人,要注意自身素质,为外省的人带去良好的印象,以此来逐步改变对河南人形象的偏见。

文化遗产与风景古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不仅可以充分提升旅游价值,而且也是对外文化传播信息与符号的重要途径。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以及传播原理的利用,可以推动河南文化的对外发展,提升河南的地域形象,进而推动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的进行。

四、地域形象塑造与传播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利用传播媒介的作用。我国经济与科技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传播方式也逐渐发展壮大,通过对各种传播媒介的利用,能够是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为精准且传播的范围更为广泛。通过对传播媒介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推动地域形象的传播。

当前,常见的地域文化传播方式有广播、电视台、网络、杂志等形式。可以通过创办专门的网站,将该地域发展的形象及最新的新闻、成果等内容到网站上,使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此外,还可以进行精品板块、传播节目的建设,加强对区域形象以及区域文化的传播。

可以通过电视台,在旅游栏目推出该区域的形象宣传片,将该区域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以及优雅迷人的自然环境、古典庄严的文物古迹进行推广与宣传,充分展现该地域的典型元素以及文化素养。

(二)充分发挥节日文化的作用。在特色节日期间,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节日活动,是传播地域形象的另一重要途径。定期举办节日活动,不仅能促进本地域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也能通过贩卖特色商品、特色小吃等提升经济收入。具有特色的节庆活动,是现代人较为向往的一种活动形式,是具有文化素养的娱乐活动,是提升地域形象的特殊活动。

如江南地区每年端午举行的赛龙舟活动,在不断发扬光大当地传统文化活动的同时,吸引了无数游客为之向往,当地具有特色的服饰、食物等也都吸引着外来者的眼光。端午活动的举办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也是对本地区文化底蕴的传播,更是该地形象树立的重要途径。

只有将区域的传统文化与节庆活动相联系,是提高区域品牌形象的重要形式,是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的推动区域形象的传播,要对当地文化进行深度的研究、发掘、提炼,制定正确的策略,不仅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还要注重对形式的创新,以保证增加游客的体验印象,满足个性化需求,从而提升受众的对区域的评价。

(三)发展知名文化品牌的作用

文化产业作为推动文化发展的具有特色的文化符号,在无声无息中默默地影响着受众对区域文化的了解、对区域形象的认识。文化产品的推广、文化服务的发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区域的文化氛围,促进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文化作为发展的软实力,是区域发展重要的因素,而文化产业能够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如我国徐州在今年来,不断地打造“舞动汉风”文化品牌工程,形成了一条具有文化旅游、演艺活动、动漫制作等为一体的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生产链。虽然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其从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文化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并以独特的方式将本区域的文化不断地进行传播,使地域文化更广泛的被人熟知。

文化产品是区域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且具有渲染、引起共鸣等优点,所以在进行知名文化品牌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将区域文化融入其中,使产品富有高品位,突出产品的独特性,增强产品的文化竞争力与综合实力,才能使商品在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品牌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推动衍生产品的发展,形成一条具有特色的产业链,从而以强大的连带效应来带动真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 现代教学 板书 多媒体

在现代教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深受学生喜欢。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的实施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形象媒介,并且承载和传达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但也有不少老师的课件内容简单枯燥,授课照本宣科,这种黑板变白板式的教学,实在让学生头痛。板书功能呈现越来越弱化的趋势,课堂上鲜见教师动粉笔,黑板无人问津似乎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尤其在高校,板书如今是越来越稀罕。教授上课,多媒体唱主角已蔚然成风,黑板上的板书只是一些零星的只言片语,纯粹是配角。也早有调查显示,青年教师板书质量每况愈下,粉笔书写字迹潦草,板书布局杂乱无章,不讲格式是常有的事。

笔者认为,多媒体教学有其特点和优势,但不能就此将包括板书在内的常规教学方式完全抛弃。任何事物都有优缺点,常规教学也不例外。尤其作为常规教学基本手段之一的板书,它始终有着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功能。

一、板书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复习巩固

如果一节课的所有内容,包括课题、材料、结构等,一切都由课件来呈现的话,学生自始至终都在仰着脖子看屏幕,黑板上不留一点痕迹,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也只是在课件上一闪而过,那么教学中有些重难点内容、逻辑层次和脉络体系给学生感官刺激时间偏短,就难以产生较为持久的直观效应,特别是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容易出现“当时清楚,过后模糊”的现象。同时多媒体课件内容的一闪而过,也易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与思维过程相脱节,不便于学生梳理、记忆教材内容和发展思维。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老师为保证幻灯片效果,教室光线很暗,给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感,使人学生们昏昏欲睡,影响学习。而好的板书设计能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精当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概括能力的提高。有的板书内容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甚至贯穿课堂始终,当一节课结束时,黑板上的内容仍赫然在目,因而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复习巩固。

二、板书书写提纲挈领,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一些局限,课件只是一种预设,在实际课堂中能生成的教学重点很多,不可能完全在预想范围内,有的教师将课本上知识机械地堆积到计算机,加上几张图片就成了课件,而不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优化。有的教师整节课面对计算机,动动鼠标,大加讲解,把课堂教学变成学术报告会,使授课重点和难点模糊。加之多媒体课件给出的信息量大,尤其是教学内容较多时,容易使学生把注意力分散在不同的信息上,使部分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而传统的板书教学则能够突破上述局限。由于时间、精力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板书书写必须突出教材的精华,提纲挈领,做到让学生一抬头,便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看得明白,记得扼要,学得精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板书书写灵活互动,有利于捕捉课堂闪现的灵感

多媒体教学是以流线型特征展现的,它在学生思考体会与笔记记录,教师点拨与学生回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弱点和缺陷。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传统黑板板书这一媒介,把那些不能够完整呈现,需要经过逐步动态和师生共同板书、演绎推理才能逐步完善形成整体的教学内容,通过黑板板书的形式,以扼要的文字或简明的图画,生动地反映其互动、演绎推理的过程。

四、好的板书可以大大减小课堂给教师带来的束缚

朴素而简便的板书手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束缚小。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自己原有的课前预设方案。黑板板书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有时会有突然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可以随时通过板书贯彻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如此一来,教学艺术感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了,老师也能避免一些遗憾。

五、精心设计的板书不仅赏心悦目,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第5篇

[关键词]媒介文化;导演风格;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24-0039-02

麦克卢汉说过:“媒介即人感知的延伸。”媒介文化牡生之日起就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从古老的留声机到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媒介的转变突飞猛进。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追求更加重视,电影也及时做出了改变。电脑特技、拍摄技术、剪辑技术等大革新也表现出受众对于新媒介的需求和认可。媒介文化这个大家族正在衍生出新的事物,而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往往对于电影等行业带来了冲击。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表现手法的转变可以说是在慢慢适应社会的需求。但是新媒介文化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电影市场究竟是利是弊,这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一、媒介决定着电影的发展与未来

日本媒介学者林雄二郎曾经提出“电视人”这个概念,在此之后又有“把关人”“容器人”等概念,这说明人类已经给予媒介作用自己的名称。所谓“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与发展,在电视的视觉刺激和声音刺激环境中长大的一类人。这一代人过分注重感觉,收看电视的时候过于孤僻、内向、孤独,缺乏和社会交流。之后媒介学者提出的“容器人”,更是说明这类人内心世界的狭小。这两个现象反映出媒介的更新换代是一把双刃剑。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借助影像、声音和承载的故事性赢得了广大受众的好评。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电影这种特殊的艺术和不同的媒介进行相互融合,例如小说、网络剧、电子游戏、新闻报道等。电影的发展其实是基于媒介发展的,媒介的每一次发展都推动或者威胁到电影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介“入侵”到了电影媒介当中,我们应该站在媒介文化的高度来看待今日电影的种种优缺点。

归根结底,媒介文化其实就是电影文化、电影美学、电影思维的决定者。同时,媒介文化决定着电影文化的发展和未来。例如网络作为我们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它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改变,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消息等等。网络也给电影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微电影、网络剧等借助网络传播的电影开始崛起。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原来的DVD、VCD等观看电影方式,走进电影院或者在网络,就可以观看到自己想看的电影,这些现象也让电影行业开始与网络这种媒介融合。同时网络的兴起给予人们一种“网络思维”,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接受新兴媒介而远离原始媒介。可以看出,媒介的改变决定着电影的发展和未来。假如在未来有一种媒介比现在的网络更真实更加便捷,电影会逐渐放弃网络这种媒介从而和新媒介融合的。

二、从电影风格转变(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看媒介文化发展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电影界地位举足轻重。张艺谋早期的影片,例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活着》《一个都不能少》等影视作品,基本都归结于叙事电影。直到2002年后,张艺谋开始转向商业电影,例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都利用了特技效果,给观众以全新的视觉体验。中国电影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转变,可以清晰地描绘出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时,这其中的利与弊也值得我们考虑与深思。

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不难看出,电影首先与戏剧结缘。当时电影多为叙事电影,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同样也是叙事电影。在中国早期电影中,叙事电影十分常见。在电影作品中,叙述一般以故事情节发展的连续性为特点,表明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一件事件与另一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某种内在联系,着重说明故事,交代情节,介绍人物。其作用是按照一定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连贯动作,连接段落,转换场景,使未来影片成为条理清晰、叙述明白流畅的有机整体。例如《活着》《红高粱》等,利用一条或者多条故事的主线进行叙事,一般都是条理性清晰、故事完整。观众顺着故事的脉络和故事的情节就可以了解影片的内容与主旨。

第6篇

关键词:熔铝炉;蓄热式燃烧技术;优缺点

一、熔铝炉的工艺过程描述

熔铝炉用高效节能的蓄热式烧嘴,使铝及铝合金迅速熔化。固体料熔化之后,将按工艺要求进行配料,然后采用电磁搅拌器对液态铝进行有效、充分的搅拌,以使铝液温度、成分更均匀。熔炼期间也可进行电磁搅拌,可以提高炉子的熔化率。在铝液的成分和温度都符合工艺需求之后,铝水通过转注流槽注入保温炉内,进行精炼、扒渣、静置、调温。铝熔体温度符合铸造工艺要求而且铸造机已达到待铸状态,铝熔体通过流口、流槽流经在线除气、过滤装置后,进行铸造。

二、蓄热燃烧技术的原理

蓄热式烧嘴集燃烧器和蓄热式热交换器于一体,一般采取成对设置,二者交替变换燃烧和排烟工作状态,烧嘴内的蓄热体相应变换放热和吸热状态。成对烧嘴分设于炉膛的A侧和B侧,当B侧烧嘴燃烧时,空气流经积蓄了热量的蓄热体而被加热。与此同时,A侧烧嘴排烟,烟气热量被蓄热体吸收。换向工作后,A侧烧嘴燃烧,空气同样被蓄热体加热,B侧烧嘴排烟,烟气热量被蓄热体吸收。如此周而复始,通过蓄热体这一媒介,出炉烟气的余热被转换为空气的物理热,从而得到回收利用。通过蓄热式烧嘴,烟气排出温度可降至150℃~200℃或更低,空气可预热到1000℃以上,热回收率达到85%以上,温度效率达到90%以上。

蓄热式烧嘴的烟气排出温度为150℃~200℃,基本上达到工艺允许的最低温度。工艺允许的最低排烟温度是烟气露点以上30℃~50℃,如果排烟温度低于烟气露点,烟气中含有的SO2会形成硫酸,对金属废气管道、阀门、引风机等造成腐蚀。因此,排烟温度低至150℃~200℃可以认为烟气余热得到了极限回收。在蓄热式燃烧系统的使用实例中,由于排烟温度过低,废气管道、阀门、引风机等发生腐蚀的现象已不鲜见,因此不能一味追求更低的排烟温度而不顾设备的安全。

三、蓄热式燃烧技术的优缺点

(一)采用蓄热式燃烧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是炉温更加均匀。由于燃气和空气在炉膛内半预混办扩散式燃烧,肉眼观察无明显火焰,因此炉温更均匀,而且无局部高温区;由于在每一对蓄热室中都是燃烧侧和排烟侧相隔很短的时间就交替换位,因此不存在烧偏的情况,可使炉子两侧温度均匀。

2、是燃料选择范围更广。用蓄热式燃烧技术,空气预热温度可由过去的400℃~600℃提高到800℃~1100℃。由于燃料的理论燃烧温度大幅度提高,燃料的选择范围更广,特别是可燃用800×4.18kJ/m3以下的低热值燃料,如高炉煤气或其他低热值劣质燃料。

3、是可以大幅度节能。由于烟气经蓄热体后温度降低到150℃以下,将烟气的绝大部分显热传给了助燃空气,实现了烟气余热的极限回收,因此炉子燃料消耗量大幅度降低。

4、是NOx生成量更少。采用传统的节能技术,助燃空气预热温度越高,烟气中NOx含量越大;而采用蓄热式高温空气燃烧技术,在助燃空气预热温度高达800℃的情况下,炉内NOx生成量反而减少。由于蓄热式燃烧是在相对的低氧状态下半预混办扩散式燃烧,没有火焰中心,因此不具备大量生成NOx的条件。烟气中NOx含量低,有利于保护环境。

5、燃烧稳定性好。由于助燃空气温度预热到燃料自燃点以上,燃料一进入炉内就能着火燃烧,提高了自身的稳定性。

6、燃烧区扩大。通过组织炉内低氧气氛燃烧,火焰体积成倍增大,炉内温度场分布更均匀,有利于被加热件的均匀受热。

7、经过蓄热室后的烟气温度较低,烟道和烟囱的内衬可以不采用耐热材料。

(二)蓄热式燃烧技术目前存在的几点不足:

目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要求高能耗行业全面推行高效、清洁的燃烧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又称高温空气燃烧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在发达国家开始推广的一项新型的燃烧技术,它具有高效烟气余热回收、空气和煤气预热温度高以及低氮氧化物排放的优越性,主要用于钢铁、冶金、机械、建材等工业部门中,并已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至今我们已有了自己的一些专利,并且在国内有了相对广泛的应用,取得了相当的经济效益。

关键部件

1、蓄热体

蓄热体是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关键部件,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蓄热能力:单位体积蓄热体的蓄热量要大,这样可减小蓄热室的体积,需要通过材料的比热CP来衡量。(2)换热速度:材料的导热系数λ可以反映固体内部热量传递的快慢,导热系数大可以迅速地将热量由表面传至中心,充分发挥蓄热室的能力;高温时,材料辐射率可表征气体介质与蜂窝体热交换的强弱。(3)热震稳定性:蓄热体需要在反复加热和冷却的工况下运行,在巨大温差和高频变换的作用下,很容易脆裂、破碎和变形等,导致气流通道堵塞,压力损失加大,甚至无法继续工作。(4)抗氧化和腐蚀性:有些材料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下发生氧化和腐蚀,会堵塞气体通道,增加流通阻力。(5)压力损失:在气体通过蜂窝体通道时,会产生摩擦阻力损失,在流经两块蜂窝体交界面时因流通面积突变和各个通道之间可能发生交错而产生局部阻力损失;前者对传热有利,后者对传热是不利的,因此应尽力减少局部阻力损失来降低风机的动力消耗。(6)经济性:它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一种蜂窝体如果各种性能都好,但成本很高,推广和应用会受到限制。

2、换向阀

由于必须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实现空气、燃气与烟气的频繁切换,换向阀也成为与余热回收率密切相关的关键部件之一。尽管经换热后的烟气温度很低,对换向阀材料无特殊要求,但必须考虑换向阀的工作寿命和可靠性。因为烟气中含有较多的微小粉尘以及频繁动作,势必对部件造成磨损,这些因素应当在选用换向阀时加以考虑。如果出现阀门密封不严、压力损失过大、体积过大、密封材料不易更换、动作速度慢等问题,会影响系统的使用性能和节能效果。

3、烧嘴

烧嘴的设计原则是不能让空气和燃气混合得太快,这样容易形成局部高温,但也不能混合得太慢,防止煤气在蓄热室出现“二次燃烧”甚至燃烧不充分。为了保证燃料在低氧气氛中燃烧,必须在设计其供给通道时,考虑燃料和空气在空间的扩散、与炉内烟气的混合和射流的角度及深度,而这些参数应根据加热装置尺寸、加热工艺要求、燃料种类、烧嘴大小、预热温度和空煤气压力等因素来确定。

蓄热式燃烧技术又被称为“高温稀薄燃烧”技术。实现这种低氧燃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合理的布置烧嘴的位置和数量以及各个燃烧单元的相对位置关系和换向方式,有效地组织炉膛内气流的流动,依靠预热后空气和煤气射流的高速卷吸,使炉内产生大量烟气回流。一般来说,射流的速度越大,炉内的卷吸和回流作用越强烈,就越有利于实现低氧的气氛,而这种相对很低的煤气和氧气浓度降低了平均燃烧速度,拓展了燃烧边界,形成了均匀的温度场,并降低了NOx的排放。

第7篇

关键词: 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优缺点

引言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媒体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宽广的空间、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语文课的学习更有吸引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转变,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体会。

1.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优点

1.1自主性学习

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身心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辅助教师的“教”,更主要是辅助学生的“学”。在语文课教学中,重要的是情境的统一,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有与作者“感同身受”的体验[2]。如把《墨梅》的意境利用课件播放传达出来,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梅花的美。学生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景物,宛如身临其境,仿佛正在与作者对话,产生共鸣。这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也非传统教学模式所能比拟。

1.2探究性学习

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强调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独立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3]。比如在教学《莫高窟》时,课前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收集大量有关莫高窟的资料,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选择、分析、处理,使学生对莫高窟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领略莫高窟的美,了解它的艺术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上教师借助多媒体的声像功能,播放介绍莫高窟的录像,并配上生动的解说词,撩开莫高窟的神秘面纱,将学生带进情境,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大地激发学生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向往,并适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问:“通过对《莫高窟》一课的学习及课前对莫高窟的研究,你对莫高窟解了些什么?那你还想了解些什么?”一下子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本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3]。比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一课时,课前教师、收集许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片、录像、文字资料等,制成资料库,并建立十大专题,供学生查询。学生在上网浏览了学习建议后,进行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有不同的分工,搜集材料、整理资料、图片制作、动画制作,各成员相互协作,相互配合,每人都成为小组内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在收集、探究、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了自主合作学习的乐趣,不但学会了知识,更拓宽了视野。每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都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小主人,学习的热情也达到了极点。教师还建立了“质疑问难”模块,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疑问时便进入到其中的留言板,把疑问写下来,上传,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2.使用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缺点

在实际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发现,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教师容易受到已定型的课件的影响,完全围绕课件讲课,缺少了课堂教学中最为精彩的“即兴发挥”过程,把原本的“课件辅助教师”变成了“教师辅助课件”。如果老师仅仅是把课堂上的主要活动变成操作鼠标,学生的主要活动变成看屏幕,画面频频变换,学生目不暇接,而思维却处于休眠状态,那么,这种教学不过是一种“新款”的注入式教学而已,这种改革只不过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电子灌”而已。例如在《有趣的发现》这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搜集了大量类型众多的昆虫图片,分门别类制作成教学课件,上课时不断点击鼠标,那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学生除看到了几个好看的画面,记住了某个事物个别的、零散的特征外,由于没有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进行思维实践活动,可以说学生是一无所获,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依赖性”、“惰性”,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4]。

语文应该是以“语言”为主要媒介的,多媒体应该为“学习语言”服务。结果,花里胡哨的声像、图文成了主角,而语言成了辅助,语文课的本质消失了。语文课,特别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意境很多时候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如果用课件来展示美,就等于把语言所蕴含的美直接强加于学生,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的感悟。俗话说:“想得美”,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无拘无束,信马由缰,想要多美就有多美。比如上《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课文条理清晰,语言优美,展示了维也纳独特的风情。学生本可以借助课文的语言材料,在轻松愉悦的音乐声中,调动大脑库存中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维也纳的美丽风光、维也纳独具特色的音乐元素、人们对音乐的热爱等,进行一番奇妙的“思想之旅”,与文本、教师之间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使学习探究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思维的再建构过程。可许多教师不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图片、视频资源代替了学生的读书活动,随着图片、视频的一一展示,那些原本极富想象的音乐元素,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定势、定型了。

结语

语文教师在充分学习课改理论的同时,要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负面作用,注意扬长避短,不断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孙孝发.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J].教学杂谈,2008,5:21-22.

第8篇

在扩招的大背景下,各个学校的研究生在校规模日渐扩大,很多学校都配备了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但是师生比例的不平衡,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以扁平化管理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扁平化管理理论的梳理,结合笔者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以期概括出扁平化管理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应用中的可实施措施及其优缺点。

【关键词】

扁平化;研究生;日常管理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日渐扩大,研究生日常管理问题逐渐突出,本文通过对扁平化的相关理论的梳理,结合笔者日常工作实际进行分析,以期将扁平化管理理论应用在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

扁平化管理作为传统组织结构理论的创新,其本质就是优化组织管理的层次,减少管理环节,实施任务和目标分解,强化责权对等,采取分权式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扁平化管理的创新和变革,完全是应实践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发展创新要求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支撑条件下形成的。中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与现代管理思想由于思维方式和时代环境的影响难免在有多地方有不协调的地方。金字塔式的封建王朝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形成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上智下愚”的封建思想,自上而下的命令链的巨大惯性和等级文化,严重制约着扁平化管理的分权管理和横向的有效运行,同时,传统文化中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等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实施扁平化管理后中层管理者权限受到削弱,基层管理者的责任加大,所以在中层基层推进扁平化管理也会受到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

传统的组织理论主要包括古典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和系统组织理论。古典组织理论主要包括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和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虽然三位“管理理论之父”在组织理论上各有建树,但作为古典管理理论体系,主要贡献是奠定了组织内部分工的合理化和职能安排以及组织内部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建立了劳动分工、等级、结构和控制幅度的四大管理支柱。新古典组织理论主要是以科层结构为基础,汲取了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观点,更注重于人在组织中的主要作用,主张分权和激励,提倡组织成员参与决策。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以及麦格雷戈的“x-y理论”等。系统组织理论是以社会系统学派、社会技术学派和权变系统理论等构成的理论系统,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把企业组织看作一个系统,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谋求系统的优化。扁平化管理汲取了传统组织管理理论的营养,旨在通过分权降低集权化程度,努力调动基层的创造性、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扁平化管理绝不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否定,而是面对新的管理环境的一种管理创新和发展。管理跨度越小,指挥的人数越少,那么管理层级就越多,这正是企业金字塔结构的理论基础。传统理论认为,管理跨度以3~6人为好。现代管理由于信息技术和其它科学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的应用,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可大幅度提高,因而管理跨度增大,相应管理层减少。

以上两个理论的应用,促使企业组织由金字塔结构转变为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扁平化管理具有如下特征:强调系统。一个企业组织是一个许多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开放系统,管理人员应用系统方法阐明系统目标,确定评价系统工作成绩的标准,并把企业同各种环境系统更好地联系起来。减少中间层。管理学家指出:组织结构上的基本原则是,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尽量形成一条最短的指挥链。加大控制幅度。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可能是间接控制和指挥下属。而且信息化、计算机化等也使企业管理、管理幅度的加大成为可能。近年来,趋势是加大管理幅度,构造扁平化的结构。强调灵活指挥。统一指挥原则似乎成为管理的金科玉律。当组织相对简单时,这一原则显然是合乎逻辑的。事实上,在大型组织里,统一指挥原则经常无法实现。如由于专业知识逐渐增加,组织中的参谋日益增多,高层主管为了使这些参谋发挥效用,常授权他们去控制某些部门,产生了矩阵式组织结构。

结合笔者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扁平化管理的优缺点,下边简述扁平化管理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可采取的措施,并对这些措施的优缺点做出相应分析。

扁平化管理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可实施措施及其实现手段:第一,减少传达的层级,利用新传媒手段。学校安排学生活动或下发通知,一般由校团委或学生处下发文件至各学院,学生辅导员再安排班级干部或学生会干部进行具体操作。一般活动某一环节的具体实施传达某位同学时一般都经过多次的信息转递。这样经过层层的转递,信息失真度就会大大的提高。而某一环节出现的问题,进而可能影响整个活动的开展。另外,在某些重要通知的信息环节,如各类就业招聘信息,学校的紧急通知,如果层层转达,就会造成信息的滞后,从而产生不可预期的不良后果。所以积极利用新媒介,如QQ,微信,飞信等,有利于信息的即时,同时形成一点对多点的传播,能够及时有效的将信息给广大同学,同时减少多层传递造成的信息失真。第二,对某些要求进行细化和量化管理。辅导员在进行具体活动的安排时,首先要保证不犯大的原则性错误,并对活动的各个步骤进行梳理,从而进行合理的安排布置。并可以对某些步骤和环节进行细化的布置,从而可以使学生干部更好的去执行完成。但是这样虽然可以增强学生干部的执行力,但却容易约束和限制学生干部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其次可以引入量化管理,如,学生活动前进行活动的经费的预算估计,保证经费的合理使用。第三,对某些重要活动进行全程式的追踪管理。这样既可以督促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使得辅导员深入学生群体中开展工作。使得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同时通过与学生的广泛接触,掌握学生思想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扁平化管理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可实施措施的优点:第一,有利于信息的迅速传达,通过QQ群,飞信,微博可以迅速的将各种信息、通知出去,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信息的失真。第二,细化和量化管理的考核依据,可以作为学生干部日常表现的考核依据,在进行学生干部评优,奖学金评优时作为其中的参考依据。第三,掌握学生干部日常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作为考察学生干部的依据。辅导员进行学生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干部去具体执行完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辅导员,所以辅导员通过扁平化的管理手段,增大与广大学生的接触面,从而更加客观的评价学生干部在日常工作中的表现。

扁平化管理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的可实施措施的缺点:第一,加大辅导员工作的工作量。实施扁平化的管理,对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必然是很多事情需要“亲力亲为”,许多细节的问题都要一一过问,势必加大辅导员的日常的工作量。这就要求,在某些管理上,需要做出甄别,既不能事事放手,任由学生干部去做;也不能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一定要把握有度,有张有弛,方能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第二,对某些实际情况的掌握有偏差,不能对学生开展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依据的是工作经验,但是未必能够了解某些具体的细节情况,进而影响到工作的开展。第三,全程式的追踪管理,使得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过分追求细节,从而忽视对全局的把握;同时由于实施扁平化管理后辅导员(中层管理者)权限受到削弱,学生干部(基层管理者)的责任加大,在辅导员(中层),学生干部(基层)推进扁平化管理也会受到自觉或不自觉的抵制。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宏观性的指导,由于一个辅导员要带几百个学生,完全实行一对一式的辅导和日常管理,并不现实,对于学生活动的开展也是如此,辅导员事无巨细的过分干预,反而会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闫伍夫.扁平化管理与金字塔式管理区别[J].商业经济,2008(10):52.

[2]易建平.扁平化管理的理论特征及应用[J].农村金融研究,2003(6):51.

[3]章峰,王沈莉.组织结构扁平化管理探析[J].当代广西,2008(6)上:52.

[4]张延华,刘璞.实施扁平化管理的利弊分析[J].中国信息科技,2010(12):181.

[5]范康健.浅论高校组织扁平化管理[J].信息科技,2007(3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