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发展状况

农业发展状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0 16:57: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状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发展状况

第1篇

上盖棚,下围网,新出土的豇豆、辣椒、黄瓜苗在湿润的泥土里舒枝展叶,茁壮成长,碧绿的桑园生机盎然。

反弹琵琶:大宗蔬菜产业应大有可为

不种粮食种蔬菜,不种高山种平地,不种特色种常规,不种时令反季节。本土农民段绪明反弹琵琶,奏出了现代农业的新意。“300亩早春萝卜卖了100万元。”这是大宗蔬菜散发出来的无穷魅力。

农业产业也似金字塔。段绪明从事过高山蔬菜购销,调查过特色农产品运营。“大众三千,每天都得摆上餐桌的萝卜、白菜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他选择了对“塔基”的追求。

白菜、萝卜、豇豆、甘蓝,早春、盛夏、延秋、越冬,周而复始,他种的蔬菜总是能够瞄准高山蔬菜和低山平坝蔬菜的空当,抢得最好的商机。

“别小看这几天、十几天的时间,价格却是几倍、上十倍的悬殊。”段绪明坦言,只要能够避开时令,错位竞争,提高复种指数,低山大宗蔬菜产业就大有可为。

多年来,各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一直重“特”轻“普”。回眸市场,权衡“量”“效”,能否在抓特色产业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惠及百姓餐桌和广大农民的大宗农业产业呢

困难重重:产业成型的道路还有多远

从年至今,金秋农业从基地只有几十亩、起步资金只有1万多元的种植大户,成长为资产达500万元、基地过千亩、带动农户近千户的重要龙头企业。

今年短短几个月时间,萝卜就种出了百万元。段绪明并没有常人预料的那种欣喜,反显得忧心忡忡。因为今春多雨,蔬菜普遍减产,每公斤萝卜卖出1.8元,相当于正常年份价格的4到5倍。“只要通过简单地腌制加工,储藏两三个月,每公斤可以卖到1.2元。”

“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段绪明告诉记者,建1个500吨的气调保鲜库需要200多万元,可以让时令蔬菜保鲜半年。因为市场需求量大,经营大宗蔬菜时,资金周转率极快。基地投入不少,自己又求贷无门,段绪明只能看着市场干着急。

资金瓶颈,一直是困扰贫困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涉农企业中体现更甚。用什么方法破解这个难题,理当成为各级政府和金融行业急需研究的课题。

举一反三:现代农业能否辟开新天地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单家独户的传统农业经营模式解决了农民的生计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又成了时代性的新难题。“以前一亩地产400公斤粮食,全家老小就能图个‘肚儿圆’。现在家家都有人在外打工,收入过万元。死种田地只能永远受穷。”大河镇杉木塘村留守农民张新明显地感受到了生产、生活的压力。

怎么才能解除这样的压力呢?农业企业无疑是生产与市场最为有效的“传动轴”。

县农民有30年种桑养蚕的历史。由于缺乏“以短养长”的办法,在市场冲击波的影响下,绝大部分桑园被毁。近几年,旧司乡以金秋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桑蚕产业。通过订单生产的模式,在桑园种植越冬、早春蔬菜,与武汉市场对接,既实现“桑菜互补”、提高效益的目的,又能规避单一产业的自然与市场风险。3季蚕收入2000元,两季蔬菜可收入3000元。农民种桑养蚕的热情空前高涨,3年时间就发展到6000多亩,带动农民达3000多户。

第2篇

关键词:两型社会;农业;评价;混合聚类;K-means聚类;层次聚类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7-0019-04

一、两型农业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定义于农业就是“资源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简称“两型农业”)。所谓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发展多熟制种植,提倡立体多层农业,采取先进的灌溉制度、灌溉技术和科学的施肥制度等节时、节地、节水、节能、高效低耗的集约化农业。所谓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循环农业为中心的清洁农业生产体系,包括减量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改进种植养殖技术,发展农业生态工程、健康养殖工程、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工程,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

所谓“两型农业”,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注重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环保型技术,大力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两型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一种生产体系,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统一于生产体系中。对可再生资源用养并重,实现永续利用;对非再生资源实行开发利用,边开发边使用。在农业内部结构上,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立体种植、种养结合,逐步实现“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生产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2)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农业生产资源在农业生产系统内被循环使用和重复利用,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燃料和其他原材料,要尽可能减少投入,农林牧副渔产品及其加工制品,要尽可能多地产出。获得生产发展、环境改善、生态保护、能量消耗得到降低以及资源再生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经济效益提高的综合效果。(3)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得到保障。要保证农产品生产总量、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友好,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两型农业”的评价

要发展“两型农业”,首先需要解决其评价问题。因为,如果不能准确地评价,就不能准确把握“两型农业”的发展态势,就不可能客观地、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两型农业”的建议和对策,提升区域农业竞争力也无从谈起。“两型农业”发展状况是以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区域农业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前提,以区域农业生产资源得到节约与农业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为途径,以区域农业产出效益为目标,涵盖区域农业本身以及区域内部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多方面的综合系统。

适用于“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系统评价方法有很多,但是,采用基于K-means聚类和层次聚类的混合聚类方法,针对省级区域“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的相关研究,目前还未见于有关文献资料。而研究湖南省各市州“两型农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定位和调整省内各市州的区域农业功能,促进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进而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湖南省的实际情况,针对“两型农业”的各市州区域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和划分方法进行研究,提出湖南各市州“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案,以期为建立新时期湖南省区域农业发展政策提供指导,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三、“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两型农业”是我国首次提出的概念,虽然很多研究者对“两型农业”的评价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在“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方面,迄今还没有现成的、完整的省级农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可供参考。而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评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影响农业政策制定的成败。

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代表性、易获性、科学性和可比性等原则,结合湖南省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湖南省“两型农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两型农业”发展状况指标评价系统由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86个三级评价指标构成。其中生态农业综合效益子系统由3个二级指标、26个三级指标组成;循环农业发展水平子系统由3个二级指标、25个三级指标组成;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由4个二级指标、29个三级指标组成。

由评价指标的构成可以看出,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生产、经济、社会、生态相耦合的复杂有机过程,其发展活动不是孤立的技术活动,也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而是与自然、社会诸多过程交织在一起的统一体,其实质是一个生产―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

四、数据采集与处理

(一)数据的采集

根据《2007-2008年湖南省统计年鉴》以及湖南统计信息网和湖南省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中的数据资源,结合前文的指标计算方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数据采集,获得各指标的取值,如表2所示。

(二)指标的归一化

由于每个指标的取值大小和计量单位差别较大,为使各项指标与影响因素在加权计算之前对分类结果的影响程度相同,应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0,1]区间标准归一化处理,把数量级不同的数据统一映射到[0,1]区间段上。为此,笔者对于效益型指标采用式(1),对于成本型指标采用式(2)进行归一化处理。

y=■(1)

y=■(2)

其中,x、y分别为转换前、后的值,maxValue、minValue分别是样本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五、“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

聚类分析可较好地满足“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要求。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样本数据归入相对同源的组或“类”(cluster)。K-means聚类算法简单,运行效率高,是比较常用的聚类算法。笔者首先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进行聚类。但K-means聚类算法需要事先制定聚类数,而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无需事先指定聚类数,因此笔者同时采用层次聚类对湖南省14个市州“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进行研究,以验证K-means聚类的结果。

(一)基于K-means聚类的划分

K-means聚类算法是典型的基于距离的聚类算法,采用距离作为相似性的评价指标,两个样本的距离越近,其相似度就越大。根据K-means聚类算法的规则,聚类数k值必须事先指定。为得到样本间的距离,可将每个样本数据看作是m维空间上的一个点。两样本之间的距离就是它们所对应的m维空间上的点和点之间的距离,反映了相应样本间的亲疏程度。聚类时,距离较近的样本属于同一类,距离较远的样本属于不同类。笔者以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作为相似度测度[8-10]。两样本(x,y)之间的欧式距离计算方法如公式(3)所示。

Dist(x,y)=■(3)

将各分类个体与聚类中心表示为m维空间中的点后,“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问题,即转化为m维空间中的点按其与距离中心之间欧氏距离大小聚类为k类的问题。

针对湖南省14个市州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笔者将该聚类数指定为3类,即划分为A类地区、B类地区和C类地区。基于K-means聚类的划分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其以长沙市作为中心点,距离最近的有湘潭市、株洲市,这3个地区聚集为A类地区;衡阳市、岳阳市、常德市、郴州市聚集为一类,这4个地区聚集为B类地区;邵阳市、娄底市、益阳市、永州市、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聚集为一类,这7个地区聚集为C类地区。

(二)基于层次聚类的划分

与K-means聚类算法不同,层次聚类无需事先指定聚类数。其基本原理是首先将每个对象归为一类,共得到N类,每类仅包含一个对象。然后找到最接近的两个类且合并为一类,同时重新计算新的类与所有旧类之间的距离。如此重复,直到最后合并成一个类为止。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就是它们所包含的对象之间的距离,该距离亦采用欧氏距离,小类间的距离按类间平均链锁法计算。

基于层次聚类的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从表4中可知,14个样本均有效,聚类过程中缺少样本为0,即14个样本均进入了聚类分析。聚类过程的聚类层次如表5所示。

(三)分析与讨论

通过层次聚类,可将湖南省14市州分为三大类,分别是: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阳市、岳阳市、常德市、郴州市;邵阳市、娄底市、益阳市、永州市、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这与K-means聚类算法得到的聚类结果是一致的,这个结果也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这充分表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也说明了笔者提出的“两型农业”区域划分指标是合理的。

因此,通过基于K-means聚类和层次聚类的混合聚类方法,可得到湖南省14个市州“两型农业”区域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分为:A类地区为长沙市、湘潭市、株洲市;B类地区为衡阳市、岳阳市、常德市、郴州市;C类地区为邵阳市、娄底市、益阳市、永州市、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

六、结束语

笔者根据“两型农业”发展状况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了湖南省14市州“两型农业”的区域发展状况的评价结果,并采用基于K-means聚类和层次聚类的混合聚类方法,对湖南14个市州进行了农业发展状况的区域划分,其划分结果可以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洋,甘红.区域农业竞争力系统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5,(4):295-299.

[2]吴群.农业竞争力发展对策研究现代经济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1,(1):21-24.

[3]苏航.中国农业竞争力的内涵及构成[J].农业经济,2003,(9):1-3.

[4]徐国祥.统计预测和决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5]李蓉.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区域农业竞争力规划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米文宝,杨茂胜,余晓霞.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与方法――宁夏银川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8):1233-1238.

[7]李俊岭.东北农业功能分区与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

[8]Hans H. Bock. Probabilistic models in cluster analysis[J]. Computational Statistics & Data Analysis,1996,23(1): 5-28.

Evaluation of Reg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atus on

Resource-conserving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Peng Yi1,He Zhengchu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 China)

第3篇

1发展低碳农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1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需要农产品安全生产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低碳农业的技术核心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以及农业生产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达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从而为人们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1.2发展低碳农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农业品的投入量,通过各种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增加碳储量,可大大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达到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1.3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者为了片面地追求产量效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大量使用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现代农业生产走入了另外一个极端,发展低碳农业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1.4发展低碳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当前不少地方农村环境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农药、化肥、农膜过度使用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乡村农产品加工厂污染治理问题,部分农机能耗高、废气排放多的问题,一些农户焚烧秸秆、污染大气的问题,畜禽粪便等畜牧业废弃物难以处理的问题等等,发展低碳农业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2当前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现状

2.1过量使用农用化学物质为了片面地追求产量和效益,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影响农产品安全,在威胁人类健康的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2.2农业污染是环境的污染大户据估算,2000年农业源排放甲烷占我国甲烷排放总量的80%,排放氧化亚氮占我国氧化亚氮排放总量的90%以上。农村乡镇企业工业和农业机械化的使用已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由于农用动力机械排放标准低于城市用车,且油品质量较低,所以农用动力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农村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2.3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耕地面积减少,农业灌溉方法不当,水土流失严重,施肥方式不合理,草地过度放牧等等一系列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加剧了土壤退化和沙漠化,降低了农业碳汇功能。

3发展低碳农业基本途径

3.1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循环农业指以生态规律为基础,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本特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农业发展的生态效应,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利用或再生产”的循环机制,实现农业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协调以及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两低一高”(即资源的低消耗、污染物的低排放、资源利用的高效率)的目的。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农业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全新农业。为了搞好生态农业建设,一方面要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和做法,比如: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横坡打拢、修建水平横田等等。这些都是广大农民十分熟悉并且愿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如:为了减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等。

3.3发展立体农业经济立体农业是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新发展,是传统农业精华的优化组合。具体地说,立体农业是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目前立体农业的主要模式有: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农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庭院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3.4发展有机农业经济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发展有机农业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发展有机农业有利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第4篇

关键词:内蒙古 农业 保险

一、内蒙古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的初级发展阶段,1951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分公司成立,开始在内蒙古试办了畜牧保险和农作物保险。第二,商业色彩下的农业保险调整发展阶段:1996年以来,农业保险实验在商业保险体制中发展。第三,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阶段:即目前内蒙古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商业保险公司为政府代办”)。

内蒙古地区的发展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但其农业保险同其他保险业务相比,同农业经济发展各类指标相比,规模非常小,甚至可以说远未形成规模。农业保险业务的发展呈现不稳定,波动性大,总体下降的趋势。

二、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性农险补贴品种少

目前内蒙古列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的农作物品种仅限于主要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包括玉米、小麦、大豆、油菜籽、葵花籽,养殖业品种限于近两年社会反映强烈的能繁母猪和奶牛。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各地政府提倡“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各地种植品种和养殖品种差异很大,如马铃薯是内蒙古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却不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之列,严重抑制了当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还有其他乡村的主要农作物不在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地方财政也不具备单独补贴能力,造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中事实上的不公平,不利于惠农农民的拓宽。

(二)农险保费补贴拨付划转机制不合理

政策性补贴保费是由中央和自治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各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层层下拨,最后由旗县财政统一划拨给县级保险机构。有些旗县,由于资金周转原因,不能将财政补贴资金及时划拨保险公司,影响了资金的正常周转。2008年的财政补贴在2009年初才陆续下拨到县级保险机构,而保险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收来的农险保费又要逐级上划给总公司,总公司再拨付赔款。这种划拨机制不仅增加了资金流转时间,而且严重影响了农险赔款的正常支出,导致2008年的部分赔款在2009年一季度才能发放,农险的补偿作用不能及时发挥。

(三)种植业承保、理赔不规范

在承保中,由于农险承保工作时间集中,旗县保险机构人员较少,无力自行验标承保,基本依靠村干部填写承保清单并收取保费,村干部的责任心则决定了承保质量的高低,容易出现保人签字甚至保等不规范行为。在理赔中,主要采取村委会统一报案、旗县农业保险专家小组抽查的方式进行查勘,由于抽查面有限,存在多赔、少赔或平均赔付的不合理现象。

(四)农民风险意识不足

内蒙古绝大多数农民对于保险的了解只停留在有所了解的层面上,而参保也是在政府的推广之下进行的,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对农业保险的具体操作更是认识不足、理解不透。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农民是农业保险中最重要的需求主体,农业保险的发展必须要有农牧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对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和如何更大程度地提高农牧民的保险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内蒙古发展农业保险的策略

(一)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

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的确定不应该紧紧着眼于粮食安全,而应该扩大视野,着眼于农民增收,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参保积极性。相应的,在确定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品种时,也应该因地制宜,以地市为单位,筛选当地的支柱型农作物,以此确定补贴品种,逐步开发适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保险产品,通过保险形式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多元化。

(二)强制推行农险赔款“一卡通”

政策性农险开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部分是由于赔款资金管理机制存在漏洞,必须采取措施,杜绝现金流转环节,使赔款直接到农民手中。目前农信社和农业银行在农村大力推行银行卡业务,所有的农业补贴都可通过银行卡发放给农民,俗称农村“一卡通”业务。保险赔款也必须通过此途径,保险公司直接将赔款打在农户的银行卡上,才能减少对村委会及其他中间环节的依赖,从而避免个人或单位截留赔款行为,保障农民权益。

(三)加大政府推动力度

加大政府引导力度,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努力扩大承保面。只有这样,才能有利承办公司建立风险分散机制,有效解决农业保险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鉴于农民风险意识差,投保积极性不高,各级政府要倡导、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广泛宣传引导,扩大受众面,提高农户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不断扩大政策性农险承保面。

(四)加大宣传动员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农牧户投保

各部门编制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广大农牧民宣传普及保险知识和国家出台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优惠政策,提高农民保险意识和投保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朱俊生.农业保险问题研究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2]王国军.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趋势、主要矛盾与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金融,2010年第3期

第5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一些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地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必须得到足够重视。为认真贯彻落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工作实际,我们总站抽调职工深入村屯农户,针对我县农机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县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处于上等水平,特别是水稻生产机械化名列前茅。截止目前,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51.73万千瓦,全县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4.66%,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9,651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7,512台,拥有配套农具19,975台,水稻育秧大中棚20,000栋,水稻插秧机5,713台,播种机3,129台,联合收获机1,389台。现已组建水田农机作业合作社6个,水田农机作业协会18个。水稻生产普遍应用机械播种、大中棚育秧、机械插秧、机械收获,旱田也是机械播种、机械中耕、机械收获;水、旱田均采用机械整地等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调研表明,制约全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不高,存在误区。

接受调研的大部分农户对大型农机具整地、播种、收获作业给农业生产带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作物抗灾能力、节种节肥、减少粮食损失、增产增收、提高生产效率、解放劳动力等作用认识不足不全。

相当一部分农户不根据实际生产需要,盲目地攀比,购置农机具随意性大,出现了各家各户拥有的机具小而全、品牌杂的混乱局面。全县水稻插秧机5713台,最佳作业期满负荷作业可机插114万亩,而实际机插只有80.5万亩,水稻插秧机利用率为71%。水稻收获机1,389台,可完成机收作业156万亩,而实际机收97.1万亩,收获机利用率为62%。拖拉机可进行整地、播种、中耕、田间运输等农机田间作业,可进行各种作业70天,而实际全县拖拉机平均作业只有30天左右,拖拉机利用率只有43%。

第二,农机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

现有农机装备中,大、小型机车配置不合理,小型多而大型偏少。全县100马力以上拖拉机仅有12台,80-100马力才64台,一万七千多台拖拉机几乎都是中小型。在秋季深松整地、深翻整地作业中,只有100马力以上拖拉机才能达到理想作业效果,能够达到标准深度。我县每年需要深松、深翻整地14万亩左右,现有大马力拖拉机满足不了作业需要。小型机具作业达不到标准作业、作业质量不规范,不能进行联合作业,重复进地,造成土地板结,耗油增多,浪费能源。机多具少,机具配套比不合理现象比较严重。全县拖拉机保有量17163台,配套农具19975台(套),机具配套比为1:1.2,比较合理的机具配套比应该为1:3。农具相对的不足影响了农机效率的发挥,造成了农机资源的浪费。

第三,乡镇农机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发挥不明显。

乡镇农机服务中心设置地在农村,面对农民,本该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农机服务机构,但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没有资金设备等投入,对人员培训少,没有办公地点、维修设施,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维修服务能力差,致使绝大部分服务中心有名无实,已基本失去了应有的服务功能,不能发挥正常的服务作用。

第四,农机安全管理工作局面尴尬,教育培训工作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农机安全管理缺少刚性政策、法规支持,使工作经常出现尴尬局面。比如,农机安全检车没有上路权,为工作正常开展带来极大不便。又如,农用机车已达到报费时限而仍在作业,因为对此没有强制处罚规定,致使农机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农机教育、培训由于近年的投入减少,缺少教学设施,师资力量薄弱,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五,农机作业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好。

全县20xx、20xx年两年分别在清河镇、祥顺镇、乌鸦泡镇、三站乡四个乡镇建立6个农机作业合作社,国家共补贴项目资金240万元。由农机大户出资牵头,其他农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建立合作社。目标是通过装备大型机械,集中经营,产生规模效益,带动、辐射周边地区,起到示范作用。

从调研结果看,合作社自经营以来,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经营情况不好。其原因主要是,组建初始,由于分散农户每家都有较多耕地,自耕自种,效益可观,不愿拿出耕地入股,合作社就没有耕地股,合作社大型机具,无活可干,年作业量很少,直接影响收入,只靠对外零星作业来维持经营。

三、对策及建议

第一、对农民认识不高的问题,通过帮助农民分析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使他们提高认识,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要借助媒体作 用进行宣传。利用电视渠道,通过编辑播放通俗易懂的节目向农民进行宣传,让农民进一步真正认识农机。

二是要强化自身作用进行宣传。农机人要时刻把宣传农机化为己任,做到工作时间专门宣传,业余时间随地宣传,走亲访友顺便宣传,来人咨询借机宣传。

三是要调动乡、村干部作用进行宣传。乡(镇)和村直接面对农户,做农民工作既便利又有效,调动好他们的积极性宣传农机化,具有事半功倍的便利条件。

第二,对于农机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大型偏少的问题,建议国家加大对大型机车的补贴力度,提高单台补贴额度,增加补贴机车数量,鼓励和吸引农民购置大型农机具。针对机、具配套比偏低的状况,立足帮助农户制定可行计划,对利用率低的机、具通过组合或买卖等方式调剂余缺,按生产实际需要达到合理配置。

第三,对乡镇农机服务中心功能瘫患的问题,应该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资金、项目、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使乡、镇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尽快得以恢复、发展、壮大,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对策现状

近年来,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在我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兴旺的标记,在当前推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乃至决定课程实施的方向、质量和深度。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要建设一支能胜任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重任的新型教师队伍,必须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然而,与城市的小学教师相比,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程度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1、农村小学教師专业发展研究的意义

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系统中最重要、最广大的一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在我国教师队伍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其专业发展状况对地方的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对一所学校、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有意识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专题比较薄弱,人们关注的重点是教师生活的待遇问题,而忽略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3]。本研究在总结和分析关于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阜新市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作出清晰而明确的分析;并提出当前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从而丰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内涵。

2、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专业知识不完善,能力欠缺

在对教师专业知识进行了解中发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存在知识老化、观念落后等现象。其中,年龄在50周岁的教师有很多,他们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忽略知识的补充学习。虽然也有大部分教师关注自身能力的提高,但是往往无从下手,并且对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了解不充分,不能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面对教学改革和教学中的难题常常表现出不知所措。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具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专业技能方面。

2.2教师继续教育的资源相对不足

对于农村来说,虽然近几年发展水平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历史、地理位置和环境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其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也就自然相对发展不足,既表现为量的不足,也表现为质的不足。此外,对多数在普通小学任教的教师,参加省级或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这些机会都是遥不可及的。而对于他们来说,平时可以参与的进行专业发展方面的活动就是互相听课评课、教学研讨会和教师间的经验交流,进修的机会较少,去别的学校观摩优秀教学、听取专家讲座和参加学校以外的培训进修的机会也较少,就算有时候学区组织了一些活动,教师们也可能会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而没有时间参加。由此可见,阜新市农村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资源严重缺乏。

2.3重视工作绩效、轻视教师专业发展

目前,教师们反复谈到社会上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教育文化背景,学校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片面的强调升学率,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也主要以量化为主,所以,学校的工作重心就大部分放到了工作绩效上,把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作为对教师评价的主要因素,这样就导致了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和学校的压力而放弃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把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2.4工资待遇不高,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由于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政府部门支持农村教育的经费有限,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与职称水平严重脱节,与城市教师相比,甚至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而且,由于经费的限制,农村小学教师外出培训的经费无法得到长期、稳定的保障。

3、解决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的建议与对策

3.1政府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培训机制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行为,更应该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责,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全面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督促检查教师专业发展运行情况。建立健全一系列的法规政策,统筹管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情况。建立保障措施:对教师专业发展机会的保障;经费保障;时间安排上保障。确保农村小学教师轻轻松松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使得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有效实施,真正使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3.2加强市、县、区教师进修部门有效联合

为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良好稳定发展,有效地促进机制是加强市、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之间的联合。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上应该和上级培训机构协调一致。目前,个别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在培训能力和人员配置上比较单薄,不能满足农村小学教师长期而稳定发展的需要,保证不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正常运行。

3.3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学习和进修

学校要为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并且要在时间上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减少教师的负担,以留出更多的时间供教师学习和进修。目前,农村小学教师的时间不够用,这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充分利用教学会议时间进行专业发展的活动,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行政会议,提供给教师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其次,对于处于同一年级任教或同一学科任教的教师安排共同备课或学术研讨,在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又可以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不仅节约了时间,也达到了应有的效果。再次,学校要为教师多提供在职进修的机会,有这样机会的时候,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以便更好的在专业发展上取得进步。此外,对于学校来说,也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学校的教学秩序就会变得混乱,因此学校在制定了教学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这样才能使教师在进行专业发展时有一定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沈夏威:《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化问题的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第4期.

[3]刘微:《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4日.

第7篇

目前,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河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现雏形,但总体而言层次不高,且发展不平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对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特别是顺利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是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目前已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既面临着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挑战。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和作用。

一、农业产业体系市场机制运营逐步形成

(1)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遵循市场规则,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多种实现形式,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机制、新途径,按照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内合理流动,农村各经营主体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决策和运作。

(2)加强市场法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的有关法律体系,明确各经营主体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依法管理市场,净化公平竞争环境,规范竞争秩序,确保各主体的经营行为规范、合规、合法。

(3)初步建立农业产业化风险补偿机制。由政府牵头和协调,与龙头企业、农户和保险公司合作建立农业风险承担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4)发展期货市场。2009年,河南期货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达到4.54亿手和191086.75亿元。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建设了全国最大的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已形成期货、远期现货和即期现货三位一体的全国大市场格局。目前,河南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的经营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解决了农产品进入市场、提高现代科技利用率和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

二、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建立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的前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河南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农产品流通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不断提升,市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以郑州商品交易所、郑州毛庄农产品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华中棉花交易市场、商丘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初步形成了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多层次发展格局。农产品批发市场承担着河南70%以上的农产品流通任务,发挥着农产品流通主渠道的作用。与此同时,城乡农贸市场逐步规范,物流配送和连锁超市发展迅速,农产品流通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育较快,农产品流通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产销连接更趋紧密,市场带动作用越来越强。但总体上讲,河南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如市场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市场总体规模偏小,现代化装备水平低,农产品流通效率不高,等等。

三、农村合作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民进入市场、增加经济谈判能力、改善自身经济地位的有效形式,在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建立起各种经济职能的农业合作组织,能够保障农民在产前、产中与产后各个环节的利益。近年来,随着河南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多种形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纷纷出现,初具规模,据统计,全省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万余家,参加会员200余万户,业务涉及农、林、牧、渔等各个领域,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龙头企业规模逐步壮大

龙头企业带动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关键。近年来,河南农业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劳动者、市场开拓者和运营中心,拓宽了农业经营范围,拉长了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业增效、增值。粮食产业方面,全省形成了85个规模较大的小麦加工企业,创出了名牌产品,“莲花”味精,“白象”、“”、“斯美特”方便面,“科迪”、“三全”、“思念”水饺、汤圆等,已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油料产业方面,目前河南有日产200吨以上油品的中型榨油厂120余家,其中,信阳万富油脂公司和固始蓼源油脂集团两个企业年加工油菜籽能力达到60万吨;内黄县星河油脂公司年产花生油10万吨,生产规模已成为全国第3;被誉为花生加工专业村的武陟县谢旗营镇陈小段村,全村430户村民加工销售花生产品10余万吨,周口康益粮油集团公司、许昌山花实业有限公司年加工大豆能力都在50万吨以上。纤维产业方面,神马集团、新纺集团、白鹭集团、郑纺机公司、南纺集团和白马公司等6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纺织工业的比重达到20.9%。畜禽产业方面,建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

转贴于

龙头企业,2010年全省投资千万元以上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0家,漯河双汇、汇通,信阳华英,郑州花花牛,鹤壁大用、永达,周口邦杰,长葛众品,商丘科迪等30家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全省畜产品品牌已达2000余个,“双汇”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双汇”火腿肠、冷鲜肉进入全国各大中城市超市。

第8篇

一、永胜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突出

永胜县一直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以建设农业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产业支撑和服务。永胜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公司+基地+农户”形式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2010年永胜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52165万元,比上年增长7.0%,农业完成增加值89600万元,同样比上年增长7.0%,农民纯收入增长18.3%,达到3317元。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和实力,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至2010年底,永胜县共有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7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5家,市级20家。27家企业中,总资产规模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1家,总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经营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种植养殖的品种从传统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扩展到观赏花卉,生物药材,螺旋藻等;加工生产也从最初的简单加工,扩展到技术含量更高的生物化工产业;产品所针对的市场也从省内周边州市,扩展到日韩、东南亚、欧美等国际市场。一些企业在发展自身传统优势业务的同时,不断向新的领域发展,不但实现了从原料种植到产品深加工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发展,还谋求多样化的发展,进一步涉足于运输物流、小额贷款担保等领域。

(三)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及出口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长迅速

近年来,永胜县把出口创汇作为发展壮大农产业,培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的重点,立足国际市场,突出比较优势,促进生物创新成为创汇大产业。目前,全县生物创新产业出口创汇总额在丽江市出口创汇额中已经占到很大的比重。2010年,作为农产品出口企业代表的丽江中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出口额就达到1500万美元,占到丽江市全市出口额的一半,出口产品实现销售收入折合人民币达1224万元。

(四)农业龙头企业尚处起步阶段,发展依然存在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有限,带动能力不足。虽然近年来永胜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但是必须看到,大多数龙头企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企业虽然产品畅销,但由于生产投入不够,技术不够先进,产量不足,常常出现断货现象。有的龙头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部分来自于外地,在带动当地农产品的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效果有限。二是龙头企业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不强。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附加值低,加工水平和科技装备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另外,企业的品牌效应不强。虽然如三川火腿等品牌在省内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还无法与金华火腿、宣威火腿等知名品牌相提并论。三是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产销脱节。很多龙头企业与农户还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简单松散的买卖关系,缺乏保障机制。以致时常出现价高时农民直接向市场出售,价低时企业压价收购等违约的现象。

二、永胜县农业龙头企业的融资情况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中得到了金融的重要支持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支农惠农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永胜县支行不断通过加大窗口指导力度,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引导督促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2010年末,27家农业龙头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达到24580万元,同比增长22.36%。其中,两家国家级龙头企业银行贷款余额7589万元,占各家龙头企业银行贷款余额总数的30.87%,五家省级龙头企业银行贷款余额11280万元,占各家龙头企业银行贷款余额总数的45.89%。

(二)“融资难”问题仍然困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目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基本依赖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2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银行贷款余额为5711万元,仅占到全部龙头企业银行贷款余额的23.23%,相对国家级龙头企业和省级龙头企业所获得的贷款金额具有较大差距。另外,27家龙头企业中仍然有12家企业暂未获得银行贷款,其中绝大多数也属于规模较小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由此,“融资难”问题对于中小龙头企业尤为突出。

(三)多重因素导致“融资难”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信贷门槛较高。现阶段,永胜县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规模较小,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县域各金融机构的评级授信系统都由其上级行统一制定,同时,也没有建立专门针对农业企业特点的评级授信和审批体系,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难以达到的这些评级授信条款的要求。二是金融机构信贷审批过程时间长、手续繁杂。一些以食用菌、蔬菜、粮食等收购加工和销售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表现为季节性强、时间急、需求量大。由于这些行业自身的特殊性,他们的资金需求具有“短、频、快”的特点。但是,金融机构信贷审批又必须执行审慎性原则,企业申请贷款需要经过层层申报、调查、审批、批复,一笔贷款从企业申请到放款,有时甚至需要一个月以上,导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资金一段时间内无法满足经营的需求。三是基层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创新不足。近年来,各行社针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需求,开发和尝试了一些新的信贷品种,如林权抵押贷款等,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政策并没有广泛推开,使农业产业化企业不能充分享受到新信贷产品的好处。四是县域内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各金融机构要求企业必须有足额抵押、担保才能获得贷款,而大都数产业化龙头企业都存在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永胜县至今仍没有一家具有资质的信用担保机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贷款的使用。

三、金融支持永胜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加强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传导,引导资金向龙头企业倾斜

人民银行应该继续配合地方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充分贯彻落实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并通过窗口指导职能,支持对现有龙头企业的资源整合,在引导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流向规模效益好、精深加工、辐射范围广的龙头企业的同时,也为创业之初、规模较小的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政策支持。

(二)提高金融支农服务水平,清除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信贷制度障碍

一是创新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评级、授信模式,适当降低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信贷门槛,并引导龙头企业积累良好的信用记录,争取在评级授信、灵活用信、利率政策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二是简化审批手续,适当减少信贷审批层次,提高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审批办贷效率。

(三)鼓励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增强其产品的适应性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可选择性

鼓励各金融机构突破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创新信贷营销方式。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发展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季节性收购贷款,实行灵活的贷款期限。鼓励抵押物的多种替代形式,探索保险保单质押贷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推广林权、商标权、知识产权、股权等抵押质押贷款。并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等直接融资产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融资来源。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网络,充分发挥各涉农金融机构的支持作用

构筑一个农发行、农行、农村信用社分层服务、功能互补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整体服务。进一步拓展农业政策性贷款业务范围,完善政策性业务的风险补偿,为农业产业化企业扩大规模、技术改造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利用农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中的优惠政策,巩固其支农主力军的地位,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探索改进农信社小额贷款发放新模式,通过加工龙头企业为农户担保等方式,农信社发放贷款给农户,农户、农企与农信社三方利益“捆绑”的方式间接为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