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村发展特点

农村发展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2 14:57:4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发展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村发展特点

第1篇

自我接纳是个体自我客观化的前提,是个体生存的社会性需要,是获得健全人格的重要条件。同伴关系的研究自上世纪60-70年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

因此,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农村初中生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的特点及关系,以为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2.方法

2.1被试

从某农村初中随机抽取6个班级(每个年级2个班),共3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得到有效问卷273份,有效回收率91%。其中,初一85人(31.1%)、初二73人(26.7%)、初三115人(42.1%);男生108人(39.6%),女生165人(60.4%)。

2.2研究工具

2.2.1自我接纳问卷

采用丛中、高文凤编制的自我接纳问卷(丛中, 高文凤, 1999)。问卷包括自我评价和自我接纳两个因子,采用李克特4点评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的自我接纳和自我评价程度越高。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2.2.2同伴关系量表

采用Marsh等人编制,并经陈国鹏等人修订并使用的“自我描述问卷”中的同伴关系分量表来测被试的同伴关系(陈国鹏,朱晓岚,叶澜澜,唐永明,1997)。反应以6点记分,总分越高,说明同伴关系越好。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3.结果

3.1 农村初中生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

3.1.1 农村男、女初中生自我接纳的发展趋势

图1 男初中生自我接纳发展趋势图2 初中生同伴关系影响因素模型

男生的自我接纳程度保持平稳趋势。数据表明,男生的自我评价因子与自我接纳因子得分在年级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0.81,p>0.05; F=10.93,p>0.05)。

女初中生的自我接纳程度有随着年级而上升的趋势。女生的自我评价因子与自我接纳因子得分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6.02,p

以上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男、女学生的自我接纳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男生的自我接纳程度在初中阶段保持平稳,而女生的自我接纳程度则呈增高趋势。

3.1.2 农村男、女初中生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

随着年级的升高,男生的同性关系得分差异不显著(F=0.16,p>0.05);而在异性关系得分方面差异显著(F=6.68,p

女生在同伴关系方面表现出与男生同样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升高,女生的同性关系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F=0.16,p>0.05);而在异性关系得分方面差异显著(F=5.61,p

以上结果表明,在初中阶段,男、女生的同伴关系向良好方向发展;其中同性关系始终保持较好水平,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异性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2]

3.2 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模型

性别、年级及自我接纳各因子和同伴关系之间有显著相关,适合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最终模型各项指标良好。由图2可知,年级与性别通过自我评价对同伴关系具有间接的正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8×0.35≈0.06、0.11×0.35≈0.04;年级通过自我接纳对同伴关系产生间接的正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为0.22×0.21≈0.046

4.讨论

4.1农村男、女初中生自我接纳与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

研究发现,农村初中男、女学生的自我接纳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男生的自我接纳程度在初中阶段保持平稳;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女生自我接纳程度逐渐增高。这可能是因为,青春期女生较关注自身的相貌、身材等,身体自我对她们的总体自我评价影响较大,从而降低了自我接纳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认知的逐渐成熟且趋于合理。

4.2年级、性别、自我接纳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第2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现状

金融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义上而言,良好的金融工作局面十分有利于社会的问题妥善解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狭义上而言,良好的金融工作局面有利于市场繁荣,生产力发展。为了探究农村金融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分析农村金融工作的内容与特点。

1农村金融工作的内容与特点

1.1农村金融工作的内容

金融工作简单而言就是指货币的一切行为,货币的流通以及存款,借款等一系列的经济货币行为都可以称之为金融,说的更为通俗一点就是一些和钱相关的活动均可以称之为金融工作。农村金融工作的含义就是给金融工作增加了一个地域限制[1],也就是说发生在农村以及与农村相关的金融工作均可以称为农村金融工作。

1.2农村金融工作的特点

农村金融工作比较于金融工作,由于有了地域的限制,农村金融工作便有了属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分析了农村金融工作内容的基础之上,经过研究和分析,可知农村金融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1)工作涉及面小:农村金融工作的涉及面小,主要是从农村金融工作的体量上来分析,可以说是农村金融工作最为主要的特征与特点。农村金融工作涉及面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村金融工作覆盖经济人群少。农村金融工作所涉及的经济人群较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经济人群少并不是指农村的人群少,而是指农村中参与金融活动的人群少,这就使得农村金融工作的涉及面小。其二,农村金融工作涉及的产业单一,具体表现在农村的金融活动围绕的经济活动基本不外乎农业生产以及劳务所得[2],所以说农村金融工作的涉及面小。2)金融活动形式单一:农村金融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金融活动形式单一。金融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通俗意义上而言,就是有关于钱的一切活动,既然是有关于钱的一切活动,那么这里所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例如,存款,取款,投资等一切流通与运作形式。而在农村金融工作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金融活动形式单一,所涉及的部门较少,而金融活动最多的便是存款取款,农村金融活动形式单一,一方面十分有利于相关部门对农村金融进行监管,另一方面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为只有货币在市场中流通起来才能对市场繁荣产生积极地影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活动形式单一,自然而然就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农村金融活动单一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总的来说,就是一种经济意义上亏损[3]。3)金融工作所依附的市场较小:金融与市场是一组密不可分的概念,主要是指金融活动必须依附于相应的市场才能进行。例如国家的金融主要依附于整个国家的经济市场,并且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而农村金融工作所以依附的市场较小,这与农村经济人群的规模小也有关系,即农村的经济市场小。良好的经济市场应当是具有较大的规模,丰富的经济产业链条,以及较强的抗干扰与抗风险的能力,只有具备以上条件,才有利于金融的发展[4],在经济学的学术层面而言,就是繁荣的市场经济促进金融的活跃,活跃的金融促进市场的繁荣。总的来说农村的经济市场通常是不具有上述有利因素去促进金融的发展,也就是说农村的金融工作需要更多的政府干预机制,即宏观调控,和更多的经济政策,在保证其正常运转的情况之下,促进其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繁荣。

2当前农村金融工作的问题

农村经济虽然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量中所占的份额较少,但也不能忽视农村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农村虽然涉及的经济人群少,但覆盖的群体对于农村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存在着巨大的潜力,随着全面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前景与优势显而易见。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农村金融工作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好方式。当前农村金融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规范性不强

农村金融工作存在的最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农村金融工作存在着巨大的不规范性。农村金融活动中规范性的缺失[4],这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作用,大大增加了农村经济纠纷,十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以及金融经济工作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其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金融活动不规范。如两人之间的借款行为,在借款之初,由于个人之间关系良好,并没有写下任何凭据以及没有留下任何证据,后来往往因为某些原因,使得这笔借款就存在了争议与纠纷。这就是一定典型的不规范行为,要是在借款之初就立下凭据,或者有中间人作证,就会避免这种纠纷产生。其二,个体向金融机构借款时存在不规范的行为。由于农村经济人群对相关的金融常识与规则了解不清就导致了向机构借款时偶有受到不公正的待遇,通过笔者的调查,农民向金融机构借款,吃拿卡现象在部分地区大量出现。以上均体现了农村金融中规范性不强的特点。

2.2金融意识薄弱

农村金融工作中还存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意识薄弱,这里所说的金融意识薄弱主要是指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经济人群。金融意识薄弱。金融意识薄弱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制约作用,尤其对于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农经经济人群金融意识的薄弱主要体现为,没有清楚地认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于是导致金融活动仅仅集中在存款和取款之间,投资的经营意识淡薄,以至于导致了经济意义上的货币亏损。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农村的金融工作中,主要跟农村经济人群所受教育的程度有关,由于其缺乏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就导致了上述问题的存在。

2.3依赖性强

农村金融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直接取决于政府的金融政策,也就是说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缺乏自主性,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短期来看,依赖于政策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农村金融工作的开展,可是长期来看,这对于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这是由于,国家金融政策的制定,是在宏观层面上考量得出的具体结果,但是并不一定适应于确定的某个地方。如果农村金融长期依赖于国家的金融政策,没有形成自己的结构与特色,就很难对于所处的农村经济市场起到推动作用。因此,提升农村金融工作的地域自主性,减少政策层面的控制,使其自主发展,就会有力的促进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4抗风险与抗干扰能力不强

农村金融工作另重要的特点就是抗干扰与抗风险能力不强,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短期内基本无法解决,只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弱化这种限制条件。抗干扰与抗风险能力不强的原因在于农村金融活动形式单一,这就使得其中的某一金融活动形式受到了不可抗因素的干扰,就会使得整个金融工作出现风险。另外一个原因是农村金融工作所依附的农村经济市场较小,这也使得了较小的市场不足以抵抗较大的金融风险。第三个原因就是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正如俗语‘将鸡蛋放入一个篮子’所言,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的后果显而易见——农村金融工作缺乏抗风险能力与抗干扰能力。

3浅析农村金融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加强农村金融工作的监管

要改善农村金融工作中的问题,首先就应该加强农村金融工作的监管,杜绝农村金融工作出现的不规范与不合理的行为。这里的监管主体主要是指政府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可以减少农村金融工作中的纠纷,规范农村金融工作的活动,使得农村金融工作都在合理合法的背景下开展。

3.2提升农村经济人群的经济意识

要对农村的经济人群进行经济意识的培养,主要任务在于使其认识到一般的市场经济的规律,这样可以丰富农村金融活动的形式,同时也丰富了农村的经济产业结构,对于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提升农村经济人群的经济意识,仍然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组织和教育,应当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去抓。

3.3大力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促进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最大的目的就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换一种思路而言,大力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样会对农村金融工作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因此大力扶持农村经济,使其向产业化与规模化发展,从而完善农村金融工作的发展,这对于提升农村金融的抗干扰与抗风险能力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结语

总的来说,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背景之下,思考一切有利于经济繁荣的措施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村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众多的人口,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说是农村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条件。

作者:李闯 单位:葫芦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武国柱.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佘传奇,韦永忠,刘军.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教育研究,2008,(02).16-18.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小型水利;特点;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33

1 农村小型水利的特点

1.1 农村小型水利具有多、广等特点

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除了需要政府提倡,还需要当地农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因为具有项目点多、需要覆盖的面积广、拉出的战线也十分的长等方面的特点,所以施工的地点十分分散,具有一定的难度。加上进行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建设人才在建设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缺乏专业能力强的人才,且技术落后,导致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和管理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资金浪费,施工质量和工程质量低等现象。

1.2 农村小型水利的公益性

农村小型水利所具有的公益性远远超过其营利性。近几年,政府对于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地加大,但投入的力度仍旧跟不上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政府扶持兴建的农村小型水利,往往是既具备水产养殖、农田灌溉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又具备除涝、防洪、治碱、降渍、防治地方病害等除害减灾功能,还服务于果园、蔬菜、花卉、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同时农田的灌溉排水任务也由它来承担,为国家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保障。兴利工程往往是既具备经营性有具备公益性,但是防洪除涝等工程则完全是公益性质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虽具备一定的经营性,但投资回报率较低,其公益性是大大超过其营利性的。因此,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和配套设置的完善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

1.3 农村小型水利的管理

家庭联系责任承包制出台后,集体经济组织渐渐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中淡出了,这时,农田水利工程的归属问题就凸显出来,归属的不明确,也直接导致了管理责任的落实出现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设施集体收益之间的矛盾,农民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没有水是商品的意识,对于农业水资源都是只利用不管理,水管部门也只负责渠口以上的管理,这样就导致了农村水利工程最终无人管理。

2 农村小型水利的重要性

2.1 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意义

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一方面满足广大农民的生活需要,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国家近几年深入贯彻“三农问题”的重要体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需要通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来支持,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直接影响着农村粮食生产和粮食加工,也就直接关系着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因此,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和管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其建设也需要广大的农民的积极支持。

2.2 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可促进农业发展

水库、机井、小型沟、渠、坝、桥、涵、排灌站等都属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这些农村水利工程又被分为农村蓄水设施、输水配水设施、引水设施。这些水利设置的全面建成,能够从很大程度上保障农村农作物的生产安全和产量的稳定,进而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目的。无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可很好的促进农业的发展。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深入实践着科学发展观,促进者经济社会的快速稳步发展;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也加快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进程;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对于拉动内需,实现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也大有助益。

2.3 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全世界的气候都在急剧变化着,我国许多粮食产区也面临着干旱、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威胁。水资源的缺少一方面给粮食生产带来极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困扰,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故而,必须要加快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以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3 结 语

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对于农村的发展乃至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都有很大的影响,在重视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快落实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电信市场;发展客户;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8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4-0000-01

一、研究背景

当前,各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大举进军农村电信市场,各种举措纷纷出台,志在夺取市场份额,赢得收入。

农村电信市场是指县城以下乡镇、村屯区域的市场,目前正成为通信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成为运营商用户、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的源泉。

随着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通信市场的潜力日益凸显出来,农村通信市场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1)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带来了巨大的通信消费市场;(2)农业信息化及对外交流促进了农村通信需求的快速增长;(3)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环境积极支持、鼓励农村通信的发展。

二、农村市场发展状况

(一)竞争环境分析

分析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以及面临的竞争形式,对正确制定策略十分重要。目前农村电信市场竞争特点如下:(1)移动公司一家独大局面明显。移动、电信、联通三家的收入份额分别是64.3%、21.1%、14.6%,移动用户份额分别是62.8%、18.4%、18.7%,移动公司一家独大的格局非常凸显。移动公司的收入规模、用户规模均超过了电信、联通,甚至超过了两者之和。电信公司与移动公司的竞争是主要矛盾,联通是次要矛盾。(2)移动公司价格战倾向明显。移动公司一家独大使其有充分的现金流、成本用于市场发展。因此,移动公司经常运用价格战发展用户,抢夺对手市场。(3)市场竞争已从话音接入向信息服务领域延伸,政企客户是主要的争夺对象,能否推出切合客户需求的信息化应用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价值链合作则是赢得竞争的主要手段。(4)移动的收入优势、用户优势建立在话音基础上,不仅在城镇个人话音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同时通过大成本投入,在农村市场的话音市场也造成极大冲击。电信是固网经营的主要运营商,在行业应用、政企客户信息化解决方案方面占据绝对领先份额。移动主要在个人信息化应用方面占有一定市场,且依附于话音业务而存在,壁垒低,容易对替代。

(二)农村电信市场发展现状

电信公司在农村市场发展中实施成效比较成功的举措主要有如下四点:(1)率先在农村市场发力,抢占先机,获得用户;(2)充分宣传固网“家的感觉”,抓住用户情感、沟通需求;(3)利用先入机会,建立了覆盖农村的丰富的光纤网络资源,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按客户群细分,提升针对水平。经验教训与不足:缺乏有效增长点,增长模式单一,营销方法简单,服务模式陈旧,被动应对竞争。

三、发展客户的营销策略

(一)掌握客户的需求特征

在进行发展客户前,必须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深刻分析,才能提供切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在整个销售过程中提高营销竞争力,实施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最终把潜在客户发展成为企业的客户。

了解农村居民的消费特征对了解客户的需求有直接的帮助。相对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具有特有的消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高度分散。分散性是指区域上的分散,我国农村分布广、居住散,人口和需求的集中度远不如城市。一方面,“点多面广”的农村居住状况,使得中继距离、用户接入距离较远,农村固网通信建设中线路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较大,农话单线建设成本远高于市话。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的这种分散性,使得运营商在网络维护、营销渠道建设、售后服务和收费等方面的工作难度加大,成本相应提高。(2)差异性明显。差异性是农村市场的重要特征,而最突出的差异体现在收入上。收入的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区域内不同农户之间的购买能力差异;二是地区间的差异,包括购买力水平的差异和地方间消费文化的差异。(3)实用主义的消费文化。中国的农村市场尚处于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即强调产品的核心利益及其物化形式的基础产品,而对产品的附加价值关注较少,实用主义的消费文化在农村占主流地位。具体来说,农民看中的是产品的是产品的实用功能和对其所处农村消费环境的适应性,而对产品形式要求不高,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话音通信是其最主要的消费功能诉求。同时,农民崇尚简便,喜欢操作简单、实用方便、易学易修的产品,越复杂的产品在农村越不受欢迎。(4)示范性强。农村居民的从中心理和攀比心理比较浓厚,一旦某家农户购买了较好的产品,其他农户就会知道,并迅速跟上。因此,对于上网等在农村普及率极低的电信产品,如果使用的农户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并形成良好的口碑,许多农户将会效仿。(5)崇尚节俭,偏好低价。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具有节俭的美德,勤俭持家成为农民消费的信条。由于收入来之不易,农民在消费时总是偏好低价产品,尽量节约,以最大程度获取消费者剩余。在实用、简便的前提下,价低产品更受农民青睐。

当然,上述特点并不是一成不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市场之间的差异会逐步缩小,农村的消费观念将发生相应的变化。针对农村电信市场的特点,运营商要制定切合农村实际的营销策略。

(二)细分市场,定位目标市场

细分市场是在市场里根据相似的需要、习惯和态度来细分客户群并通过营销手段满足该市场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创造有内在相似性的客户群体,同时这一群体又与其他群体有足够差异,这样每个客户群对同样的营销活动的反应是不同的。公司常常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选择最关键的目标市场进行营销,有效的市场细分是定位目标市场的基础。

农村市场细分应用地理细分和利益细分方法,对农村电信市场进行细分。地理细分可从城郊富裕地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等维度细分目标市场。利益细分可从沟通、信息、教育和娱乐等三个方面,做出农村电信市场的利益细分。不同群体,对应着不同的人文特点,有自己的偏好产品。

通过农村电信用户的消费特点、需求特征、市场细分、竞争性分析,可以利用政治手段、有针对性的加大信息推广、构建健康的价格管控体系、优化农村社会渠道等方面制定正确的竞争策略,实施持续的竞争战术,从而不断发展客户。

第5篇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 领域拓展 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反映指标的农村统计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中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统计工作领域,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1)农业经营规模小。由于受历史及传统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没有完全打破,加之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进一步分割了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严重,使得农村投入产出比偏低,人们不愿意、也不易于组织大型规模经营,使得农业经营发展缓慢,农民增收迟滞,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2)农业发展条件差。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长期城乡不平衡发展,造成我国农业落后,农民增收困难。而且由于不均等的发展政策,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农业发展缺乏发展的资金,农业基础的薄弱造成农村很难真正培养和留住人才,使农村的发展缺乏必须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许多地方土地政策多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挤压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农业发展的条件变得更为恶劣和有限。

(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序、有力的组织,而当前制约我国农民走向市场、农业快速发展的“短板”就是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1)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是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也是“三农”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时期。今后,中央和省里还要继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地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三农”扶持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首先要把这些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该配套的资金坚决配套到位,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生产状况。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建设。要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提高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无公害农产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突出抓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建设和林产品加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着力抓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当前,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增强其对畜禽养殖、奶业及优质粮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4)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集中支持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农业以及灌区配套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要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村道路改造建设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挥基层统计工作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立足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创新农业统计方法。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内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统计工作要密切关注农业经济中的新变化,发现和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方式和内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加大农村统计制度改革力度;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调查,并适当削减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的指标,建立健全反映新情况、新变化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把握。

(2)立足农村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重心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以粮食生产为龙头的传统农业生产有所弱化,农村经济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纯农业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正在逐渐弱化,农业发展的立体化、多元化、层次化特征日趋明显。这些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必须要站位更高远,跳出旧的农业生产格局来搞统计,来提供决策资讯,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立足农业统计队伍实际,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效能。农业统计工作点多、面广、监测难度大,在农村统计调查上,要加强“双基”建设,强化“核心”意识。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统计工作规范及相关业务考评办法,增强农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强化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统计数据的综合评估力度,确保调查数据不出现趋势性错误,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制订农业发展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村;农村文化工作;特点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和繁荣中华文化,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是新时期文化工作的指导方针和重要战略任务。我们国家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做好农村文化工作尤其重要,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农村文化工作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才能完成好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1 农村文化工作,文化事业的发展要与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协调。

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循序渐进,不能一刀切。农村实行联产承包以来,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农民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不平衡,乡镇之间,村屯之间,甚至本村的农民之间差异较大,由于经济收入上的不平衡,农民对于文化消费,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比较富裕的农村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也比较多,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文化活动开展得也比较好,质量和水平也比较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也相对较好,基本上达到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农业经济尚不够发展,农民收入偏低的地区,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也很有限,有的村虽然建立了文化活动室,但设施简陋,活动开展得也比较少,有的文化室由于活动少,甚至改作或兼作它用,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农民的思想素质比较低,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不太高。这些尚需要文化部门、龙头单位、乡镇政府和文化站在因势利导和教育引导上多下功夫。但切不可强求一律,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2 提高文化修养,开展文化活动

要针对农民的文化修养、风俗习惯、当地的风土人情、兴趣喜好本着“三贴近”的原则,尽可能地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并在广泛普及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在东北地区既有黑土地的传统文化底蕴,又有东北农民所特有的业余娱乐喜好。如东北民间大秧歌,包括踩高跷、跑旱船等,还有二人转、拉场戏、单出头等带有地方特色的节目都非常受欢迎,农村广为流传的是“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对二人转情有独种。每逢年节、挂锄、冬闲时节,甚至在田间地头,村民们自发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都离不开这些特色节目,有些是农民业余文艺骨干自编、自导、自演、自娱自乐、丰富多彩。在农村绝大多数村民都会哼哼几种二人转的曲调。而且触景生情,可随意改调填词,很有趣味。县文化和乡文化站,在对农村业余文艺骨干的培训时也应侧重于培养他们对这些传统地方节目的创作和表演能力。在每年组织的科普文化大集、文化三下乡、农村文艺汇演,以及下乡巡回演出等活动中,也应注重于编排这些倍受农民、富有特色和乡土气息的节目。从而,促进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多年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农村文化工作必须要解决好“农民化”的问题,不能不突出特色,不能“曲高和寡”,从形式上首先要适合农民口味,“旧瓶装新酒”。在内容上要不断创新,只有农民乐意主动接受了,才能真正起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第7篇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的产物。所谓“二元社会结构”,是指在整个社会结构体系里,明显并存着比较现代化的和相对非现代化的两种社会形态,这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在中国,由于长期存在的分割城乡的户籍制度以及“剪刀差”经济发展战略,二元社会结构的表现更为突出。在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的环境保护长期受到忽视,环保政策、环保机构、环保人员以及环保基础设施均供给不足。现代化进程中污染问题的加重,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方式不当:过于注重经济目标,因此在农业集约化生产、乡镇企业发展之初基本不考虑环境约束;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与社会未能协调发展: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而农村包括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制度缺失,导致农村极易“小污成大污”和“小污成大害”。

具体来说,可以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加之农村现代化的特点以及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导致目前的环境管理体系及农技推广体系难以应对污染问题。

我国的农村现代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二是居民在空间分布上迅速集中。

工业优先增长和依托工业的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使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自然和谐型转变成自然危害型,农村原有的具有强大环境自净能力的自然循环被破坏;居民集中使得原本可以自然消纳的生活污染物因超出环境自净能力成害。

不仅如此,农村的各类环境污染也呈现出与城市污染迥异的特点。以农业生产导致的面源污染为例,其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与点源污染的集中性相反,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的特征,它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农作物的生产会受到自然的影响(天气等),因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温度、湿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化学制品(农药、化肥等)对水体的污染情况。三是不易监测性。这是指对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过高,只能对受害地监测,很难监控排污源等情况。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的,对农村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加之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环境立法缺位、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权限分割并与污染的性质不匹配、基本没有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我国目前的诸多环境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对农村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体困难考虑不够。例如,目前对污染物排放实行的总量控制制度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对诸多小型企业的污染监控,也由于成本过高而难以实现。而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这样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不能不是我国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基本原因。

另外,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特点的。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获取收入,包括卖化肥和农药等。由于激励不相容,导致一些推广人员对指导农民提高农药和化肥使用效率缺乏积极性,以致化肥、农药不合理施用情况一直在加剧。

财政渠道的资金来源不够,导致污染治理不力。

必须注意到,城乡分治战略使城市和农村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现象。具体到环保领域,主要指城乡地区在获取资源、利益与承担环保责任上严重不协调。长期以来,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由于农村土地等资源产权关系不明晰,致使农村的环境资源具有一定的“公共属性”,造成几乎没有有效的经济手段,对农业生产中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的部分给予一定补偿,对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收取一定费用,实际上鼓励了农村居民采用掠夺式生产方式。2003年后执行的新的排污费制度在集中使用上仍然没有考虑农村污染的治理。

由于环境保护尤其农村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没有投资回报或投资回报率较小的领域,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必须发挥主导投资作用。尽管国际上各种市场化的实践很活跃,但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不发挥主导投资责任和作用。由于政府缺位,导致在农村聚居点的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上存在一种悖论:根据亚当?斯密的“市场大小决定分工”理论,可以推出“市场大小决定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和运营的最小规模”。农村聚居点和小城镇由于单体市场规模小,其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难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因而必须依赖财政资金。而乡镇和村一级行政组织普遍财源不够,连应付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够,更难以估计污染治理基础设施。这种悖论造成了农村聚居点污染日趋严重并将继续严重。新晨

扶持措施不力,导致农村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

我国对城市和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如排污费返还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时征地低价或无偿、运行中免税免排污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还可以申请用财政资金对贷款贴息等。而对农村各类环境污染治理,却没有类似政策。由于农村污染治理的资金本来就匮乏,建立收费机制困难,又缺少扶持政策,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市场机制难以建立。

第8篇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83;F3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我国在农村开展小额信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依然有多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全面的完善,从而形成了一种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问题接连出现的局面。小额信贷具有一定的区域限制性,主要是针对在融资过程中处于弱势的群体提供的一种信贷方式。为了促进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一、论述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特点及现状

(一)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特点

实际上,在农村小额信贷的形式也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常见的业务类型有:小额扶贫贴息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及农户联保贷款等,有着自己比较独到的特点。总结来讲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特点具体突出在以下方面:农村小额信贷组织机构的多样化发展,在小额信贷的目标群体的选择,在当前也逐渐的趋向于多样化,在发展的目标层面也向着多样化的方向迈进。当前的农村小额贷款的用途开始从生产领域向着消费领域进行扩大化,在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也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1]。另外,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的还款率也逐步的有了提高,对农村的小额信贷进行设定了利率上限。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分析

纵观我国当前农村小额信贷实际的发展情况可以得知,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依然有多个方面的问题亟需处理。基本上农村小额金融机构的信贷发展是建立在农村银行模式基础之上的,在我国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发展下,就有着多种模式开始应用,例如民间组织模式以及主导型模式等。再有是从农村小额信贷的融资渠道来看,是通过商业银行以及国家政策提供的资金。在小额信贷方面有着政策的规定,在比例上并不高,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展,在商业银行主导的方式以及农村信用社的领域中有着重要作用发挥。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方面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2]。还有是邮政储蓄银行的小额信贷发展中,成为商行之后信贷资金表雄厚的金融服务机构。

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在发展中明显处于落后的局势,当前面临着亟需解决的问题也较为多样化,严重阻碍了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实际的发展情况了解可以将面临的困境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由于农民文化水平偏低,整体的素质不高,也比较缺少法律层面的意识,信用观念不高等,这就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影响;

2.农村小额信贷的资金供给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大量的资金外流的问题比较严重,这就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需求建设没有得到有效契合;

3.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社会的闲散资金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吸收,主要是受到了自身软硬件的限制,在金融工具和创新方面比其它的商业银行要落后,还有是小额农贷的实际操作和管理的机制没有对称;

4.小额信贷的超常工作量和农村的信用信贷人员比较少,在整体的管理水平上不是很高;

5.农村小额信贷的保障机制没有得到健全,这也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工作发展没有得到有效契合,农户的信用等级评定的程序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的规范化;

6.小额信贷的运作方面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可持续性,在小额信贷的机构方面,缺少针对性的法律进行规范化。这些层面的问题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就有着诸多的不利。

三、改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困境的有效对策

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扩展资金来源及融资渠道。必须确保在外在发展环境下可以为农村小额信贷营造一个优质的运营环境,这样才能扩宽信贷资金的来源,从而使有序资金不足问题得到解决。将商行的小额信贷加以引入,在税收以及贴息等政策的支持下,鼓励商行向农村在资金的融通服务上加大投入的力度。不仅如此,还要能将可持续的发展得到充分重视,在政府的监管力度层面进行加强。

其次,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机制。为了能够确保农村小额信贷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进行全面完善,因为其发展与各项政策法律的支持脱不了关系。要对机构的法律地位明确确立,然后对小额信贷发展不利的法律内容要尽快的修订完善,并要制定专门的部门规章制度和法规。这些方面的工作内容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是展有着积极保障作用。要加强市场化的发展进程,这对农村小额信贷的经营发展都有着推动作用。

第三,结合时代实际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改革。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农村小额信贷今后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重点发展,保证服务机构具备自负盈亏能力,这样才能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在经营管理的机制层面进行有效完善,对信贷发展和风险的防范的关系能够得到有效科学的处理,完善内控机制将机制加以创新,对农村的小额信贷内控制度加以完善,并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信贷业务的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层面的制度进行完善。要能够做到科学的发展以及对风险加强防范,在监管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强。

第四,不断创新小额信贷的模式,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过程中不能安于现状,应不断进行创新,尤其是加大对公司价农村金融机构加农户这一模式的重视,保证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有机结合,实现共同信任和依存的发展。还有是将农村金融机构加农户合作基金的组织模式,这一模式是自我组织管理和约束的方式。

四、结语

总之,需要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不断探索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后,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和处理,这样才能够保证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将来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小额信贷的组织在经验上进行综合,建立统一的网络咨询平台,相互的借鉴发展的经验。这对农村的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就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