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2 15:43: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85-02

1 前言

微课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产生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微课,指的是通过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呈现技术,利用5~10分钟时间对某一两个具体的知识点进行剖析,而且这种讲解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让学生能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其运用有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其主要的特点是碎片化教学,也就是着重对某个具体知识点的介绍,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未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必然是要从传统的广泛性教学转变成为以点带面的教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掌握更多具体的知识,以此更好地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的知识点,完善自身知识结,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微课作为一项多媒体教学技术,其本身还需要有一定的应用技巧,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微课作为知识传播的平台,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微课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结合点

微课能够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方式,让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最大限度让小学生学会自学,才能够充分养成小学生的自学习惯,最终真正意义上形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预习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先制作形成微课,这样小学生在家中预习的时候,就可以用电子计算机先浏览微课,掌握即将到来的新课程主要的知识点以及难点;还可以根据新课当中所涉及的一些主人公的资料,通过整合网络教学资源,以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向小学生介绍这些课程内的知识;也可以在微课当中设置问题,让小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对于提高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中的积极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微课在小学语文预习阶段,可以成为重要的知识平台,一方面让小学生接触新知识,另一方面让小学生从微课上接受学习任务,带着问题进行预习,其预期的自学效果会比纯粹的学生自行查阅资料更为理想。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小学中低年级阶段的学生而言有着比较高的价值。

微课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小学生清晰地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特别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接触一些成语的时候会出现比较大的理解困难,一年级的小学生甚至还没有掌握查阅字典的方法,所以他们在理解这些词汇含义的时候,往往容易遇到一些困难。因此,通过微课当中多媒体教学动画的方式,可以让小学生理解一些无法马上查阅的词汇的含义。如“茁壮成长”这一个成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微课之中植入一个多媒体的动画视频,演示小树逐渐长成茁壮大树,这样小学生就能够比较直观地学习这个成语本身的含义,有助于他们理解新词汇和积累新词汇。相对于语文教师纯粹采用语言进行解说,微课的多媒体动画方式可以让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更加便捷,节省大量的课堂分析和解说的时间,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1]。

微课也可以采用多种媒介方式,拓宽小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时的知识面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小学生应该获得的课外知识,避免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课程的时候只是接触课内的知识。但是过去小学语文课程中把知识向课外延伸时,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都比较担心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课外知识的介绍相对比较少。通过微课的方式,可以将一些相关的知识链接进来,让小学生接触一些新的课外知识,同时由于微课相对便捷的呈现方式,也不会过多地占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时间。如教学《九寨沟》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微课中植入超链接,让学生可以通过点击阅读的方式,直接链接到九寨沟的相关知识处,这样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而且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知识链接的方式,特别是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拓展,将一些有关的词汇内容也作为多媒体动画的一部分,让学生自行点击阅读,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2]。

由此可见,微课与小学语文课程的结合,其实要抓住微课本身的技术特点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需求,特别是微课本身具有多媒体呈现、超链接以及效率高等多种技术特征,这些都应该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助力。小学语文教师在制作和采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分析不同小学学习阶段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小学语文微课教学。因此,帮助小学生逐渐树立学习语文课程知识的信心,将会最终推动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

3 利用微课的技术特性辅助小学语文课程教学

微课的技术特性主要包括其动画特效、视频播放和知识链接三个方面,大部分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往往只是注重采用视频播放的功能,而忽视微课本身的特性,没有充分调动微课的各种技术资源,这样无疑是无法充分发挥出微课应有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特别是重视微课的多种技术资源的调动,发挥出微课的技术特性,真正辅助语文课程教学的不断发展。联系上述微课的技术特性,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与微课技术之间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要充分利用动画特效的特点,其制作的微课能够以多媒体的方式,特别是采用Flash技术进行动画设计,把知识传播方式由文字形式转变为寓教于乐的动画形式。动画特效又是一类非常便捷的教学展示方式,而结合在微课之中,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充分挖掘知识本身的过程性,将这种过程性展现出来。如小学语文课程教小学生学习汉字笔画顺序的过程中,可以让动画特效将汉字的笔画顺序展现出来,一笔一画都可以用动画的形式来表现,学生通过观看微课里的笔画顺序,也能够掌握笔画顺序的正确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一些学生容易写错的汉字笔画顺序转变成为动画特效,并且结合日常的微课进行教学;学生也可以反复观看这些微课视频,更牢固地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突破汉字书写教学方面的重点和难点,以此让汉字笔画教学变得更加轻松。

2)应该从视频多元化呈现和播放方面着手,优化小学语文微课教学。传统的微课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方式实际上没有办法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所以应该改善小学语文微课中视频播放教学的呈现方式,要从声音、图片以及影像入手,采用电子计算机中的多媒体结合方式,让多种媒介充分融入微课。如进行课文教学时,可以将课文中的插图转变成为动画,穿插一些相关的音乐或者背景知识的解说,让小学生充分地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地进行微课视频教学。又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与课文相关的一些纪录片视频也能够进入微课中,以此调动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让视频教学更加多元化。

3)小学语文微课还需要充分结合链接技术进行教学。微课教学并不一定是纯粹的视频教学,还应该结合一些超链接的方式,但是这些链接不一定是非常直接地植入微课之中。因为微课的教学时间通常比较短,所以微课的超链接部分可以让小学生在观看微课进行学习时,自行根据时间进行点击和播放,这样也有助于提高整个微课教学的综合效率。微课教学也应该注重日常教学时的知识链接模式,比如将超链接隐藏在一些图片下面,当学生自己点击到这些图片时,就可以链接到一些知识上;也可以让这些相关的知识都浮现在一棵树上,变成树上的果实,学生可以点击树上的果实直接链接到相关的知识网页上。这种网页知识和微课的结合,也是信息化时代让课程教学瘦身的好办法。不过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筛选好有关的知识点,避免知识点太过臃肿,影响小学语文微课的精简性[3]。

因此,小学语文课程的微课设计,应该考虑微课技术特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及学生的实际需求,特别是联系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些教学重c,并且充分调动微课教学里面的一些技术性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将微课的积极作用发挥出来。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微课时不能过于粗糙,要细心选择适合学生的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让各类知识都能够融合在微课中,提高微课的知识含量。

4 结语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充分结合信息化的手段,以便提高日常课程教学的效率。小学生是一个充满求知欲和好奇心的群体,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日常教学的需求,有的放矢地制作系列微课,让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真正寓教于乐。同时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微课本身的精简性和呈现模式等,抓住微课呈现方面的主要特点,让学生真正成为微课教学的主体。另外,小学语文教师也需要提高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让语文课程教学真正和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在一起,形成真正具有前瞻性和未来特征的新时代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宋振超.信息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嬗变与特征[J].学理论,2014(26):279-281.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导学案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6

导学案设计是学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程教学信息的重要载体。通过进行有效的导学案设计,将导学案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不仅能够丰富学科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快的进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去,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课程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科目,同时小学也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今后的语文学习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导学案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何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导学案设计,使导学案更好的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更加有效的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辅助教学成为该门学科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希望对正在探索这个问题的广大语文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首先,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应该及时发现和反思自身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认识和理解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对于学生进行语文课程学习所产生的影响,加深自身对于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的认识,并且将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上。导学案的设计和有效应用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导学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起始,同时还是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指南针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划的重要体现。

通过简单而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这堂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要涉及和包含的教学内容,所要达到和实现的学习目标,从而在心中对课程的进程和整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为课程的展开进行一个必要而合理的铺垫,这种对于学习心理的建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这节课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更加自然的在教师的带领下进入到课程教学的实际部分,更好的融入课堂氛围之中,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不仅如此,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还可以在课堂伊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节和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应有的学习状态,更好的进行课程学习。

由此可见,导学案在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的教学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约束,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习惯于将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放在一个次要的位置上上,有些教师甚至直接省略了导学案部分,直接进入到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主体部分。这种对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的忽视,往往是来自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对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理解,认为进行导学案设计和在课堂上进行导学案引入,完全就是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一种浪费和无效的运用,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展开和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没有任何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充分认识到自身在导学案设计和应用中所存在的误区和缺陷,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约束和影响,将导学案设计和应用纳入到小学语文课程课堂教学的范围中去,使导学案能够发乎它自身所担负的教学使命和教学功能,更好的辅助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升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小学语文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起始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心智发育和理解能力都还处于一个较为低级的阶段,无法很好的认识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文字和语言。因此,面对小学生的这种语文课程学习实际以及认知实际,教师在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这种学习特点和语言认知特点,并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导者和领导者,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规划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带领着学生进行课程知识的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忽视了学生作为重要的学习者对于教师教学的重要影响和反作用力,如果教师继续采用这种模式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导学案的设计的话,不仅无法设计出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导学案,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同时,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逐步丧失对于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对小学语文课程的一种排斥和厌恶心理,对于学生现阶段和以后的语文课程学习都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和伤害。

面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的现状,小学语文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和反思,更加深入而全面的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语言理解能力进行分析和认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的真实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进行小学语文导学案的设计,选择适合学生、便于学生去进行理解的语言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实际应用,拉近学生和导学案之间的距离,使导学案能够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更好地辅助教师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G623.2

【 abstract 】 :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in our country, the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curriculum resources depend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ubject. In real life, rich variety of Chinese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the school, family, community, etc are closely linked, level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ary student's age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the ful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primary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resources, help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 aim of the course, and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upils.

【 key words 】 :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在Z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每个地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有丰富多样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树立开发资源的意识,积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根据我多年的教育教学以及工作经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很多,能够开发并且可以综合利用的不在少数,由于受实际各种因素的影响,真正开发和利用的不多。本文结合地区的特点,探讨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一、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课堂的教学资源属于语文课程资源的一部分,课堂教学资源大家比较熟悉,有教科书以及相关配套资料等,除此之外,还有课外学习的资源,比如民俗风情、文化遗产、自然风光、方言土语等等。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能够转变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并走向社会[1],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小学生从传统的以课堂教育为基础的方式,向更广泛的学习方式转变,比如上网、演出课本剧、组织故事会或者朗诵会等。其次,对教师来说,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通过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教师能够提高对自我、对科学以及对人文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

二、如何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1.学校方面

学校里的语文课程资源很丰富。随着教育的改革,面对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即便同是教语文的老师,由于人生阅历、性格特长、道德修养和智慧等不相同,教师的水平不一样,教师水平的高低影响教师资源的质量,优秀的教师就是高质量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积极编制科学合理的课程,与时俱进,有自己独特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以及体系。在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注意鉴别和积累,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充分挖掘各种有效的资源形式。

2.家庭方面

对于学生来说,家庭不仅是重要的生活场所,也是学习的场所,家庭的语文课程资源也十分丰富。一方面是家庭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等,比如家里的报刊杂志、工艺品、图像资源、藏书等,另一方面是家庭的人际环境,比如父母的关爱、邻里亲友的往来等。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文化教育风格,语文课程资源也是不一样的[2]。家庭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家长是丰富的亲情课程资源,小学生成长中的家庭物品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家庭的信息、关爱、教育、交往、以及家长与小学生的心灵对话,都是小学生十分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及精神成长有重要的意义。

3.校外方面

校外的课程资源形象具体,能够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特色产品,体验当地的民风民俗,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为例,地区有独特的、优秀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比如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冈底斯山、大昭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以及昌都的卡若遗址等,还有丰富的民俗习惯,比如婚丧节庆、觐见佛像等的习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利用,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开发和利用现代文化传媒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教学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信息资源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的时候,要积极利用报刊、网络以及影视等各种资源,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看书看报阅读和健康文明上网等习惯,自办手抄报,提高学生的文字敏感度和创新能力。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结合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选择有用的影视资源播放,补充课本中知识的空缺,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便于理解,增强记忆,提高和丰富学习能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要将教科书等教材资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各界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加强小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 新观念

一、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较之九十年代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诉求,语文新课程、新标准要求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尊重语文教育特点,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

再次,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总之,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在把握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承的基础上,注重语文实践,联系现实生活,倡导大视野、大语文教育观。

二、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一:语文学科综合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语文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容易割裂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轻视学生的需要,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

新课改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实现语文学科综合化的教学观念转变,突出语文学科综合化特点,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在课程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了以往语文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注重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和综合性。语文学科在保留传统课程内容中仍有价值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要从当代科学的最新成果中吸取新的基础知识,增加新的具有时代性的内容,体现时代特色,剔除陈旧过时的知识;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努力面向生活实际并服务于生活实际,并力求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语文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最大限度地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三、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针对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与之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有如下几方面的优势:

首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学习实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合作学习中,学习既是具有主体地位的能动者,又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受益者。

其次,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能。因为小组成员思维方式,知识背景、生活经历、社会经验各异、学习同样的内容,会有不同的方法和理解,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再次,有助于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而合作学习方式的实现,使学生成了课堂上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观念,小学语文合作教学中需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其二,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既有生生之间的互助,也有师生之间的互助;其三,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合作学习的目标,既有传统教学意义上的学术目标,也包含有学生合作交往技能目标。

四、小学语文教学新观念之三:语文课程生活化

如吕叔湘先生所言:“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语文教学脱离生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根本症结所在。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充分联系现实生活,实现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将逐步增进。语文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拘泥课堂,还应融入更为广博的社会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语文、用语文。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

新课题 小学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15-01

1面向全体小学生,促进全面和谐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另外,新课程标准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引起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全体语文教师的重视。“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人文方面的内容。这些目标,应在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逐渐养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读、选学、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化。与自然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因此,应专门为学生推荐、选择、提供一些适当的学习材料。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激励学生与教师的创新精神,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3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课程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习方式,由过去的传授式学习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方式的改革是重要手段,或者叫必经之路。因此,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可让学生去阅览室或图书馆自修;允许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除必修课外的活动课、选修课,应让学生自主选修,即使是必修课,其部分内容也应允许学生自主选学;提倡自主思维、独立思考,具有个性特色的思维特别重要,因为这样的思维往往具有创造性成分:提倡一文多问,提倡求异思维,培养批判精神和质疑品质,培养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

4重视小学语文实践教学

第6篇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学 新要求 对策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按照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语文课程必须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牢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一、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呈现出许多理念上的创新,认识上的深入,更加尊重学生个体等特点。

1.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和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更突出人文内涵,强调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特创新的理解。

2.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教育的实践性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条件,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3.新课程标准突出了语文教育维度的拓展

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强化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课程目标的设定,充分考虑了前瞻性、适应性和包容性,还有可操作性,并把前瞻性是首要位置。课程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纵向结构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横向结构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二、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赋予了全新的理念,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必须更新小学语文教学的观念

要在观念上充分尊重学生,教师视学生为平等的沟通对象。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需要教师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来弘扬和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仅仅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

2.必须创新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指挥棒”作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将很难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要积极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杜绝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3.必须重视汉语言文字特点

新课程标准对汉字教学也提出的明确要求:“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汉字教学。汉字是平面型方块文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和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对策

1.要树立发展的教学观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学生是主动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是幼稚的,容易犯错的,教师应当最大限度地接纳、宽容;允许其差异发展,让其张扬个性,展示生机。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着想。我们要通过学习、讨论、反思,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教育责任,真正让教育观念的转化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要开放教学形式,在课堂上为学生构建互动学习的平台,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有足够的时间通过读书实践活动主动地获得知识,学生学生之间能够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要把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堂以外,还应联系教学与生活实际,将学生带到大自然或社会课堂中去,使学生能够从实践中获得新知,增强知识的真实度。

3.要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课堂内外要积极营造学语文、用语文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语文交流与沟通,有丰富的载体运用语文知识。积极倡导综合性学习形式,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自觉整合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课堂;修辞

在言语交际中,存在着一个没有见于字面的认识前提,这个认识前提不参与字面信息交流,只参与话语主体心理层面的信息交流,它在逻辑上先于表达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所以逻辑学上称之为预设。事实上,预设不仅仅活跃于逻辑学领域,它也活跃于修辞学领域。表达和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级。预设先在地介入修辞活动,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一种修辞表达,可能暗含了某种预设:一种修辞接受,可能认同了某种预设。[1]

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需要教师事先作出预设。笔者试着将修辞学上的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并探讨其生成过程。

一、预设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一)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这就明确说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材及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而优美的言语,对小学生进行汉语知识教育与言语的训练。[3]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由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综合性学习指导等组成。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通过阅读教学的学习,小学生能较全面地掌握汉语丰富的词汇、形象化的语言、基本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口语交际教学和习作教学是小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综合性学习的指导,能使小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一般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的各个板块内容都提出明确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使小学语文课堂更高效更充满活力,教师必须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兴趣、学习需要及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对课堂教学进行规划、设计与安排,对教学中的意外进行预案并做出情境反应,即预设。“预设”包括教材、学生、学法、问题等。教学预设的过程即教学研究的过程。

(二)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个基本理念紧紧围绕着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内容作阐述,侧重点各有不同。教师要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充分体现这四个基本理念,这就需要教师做出“有效预设”。

语文课堂是一种双边交流形式,语文课上,教师首先作为接受者把握课文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然后自己又作为表达者,向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讲解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围绕着课标整合教材、教法,结合自己的主体经验,将教材内容上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上去进行审美观照。当作为接受者的学生走近作为表达者的教师时,意味着双方的主体经验世界对接上了,当学生偏离教师的经验世界时,双边的修辞活动就有可能发生错位。

小学语文的教育对象是6至12岁的儿童,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因此,一个懂得互动原理的老师会时刻保持着“倾听”的姿态,调动自己的经验预设,激活学生的经验值,实现有效接受。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预设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具有可行性。

二、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营造精彩的小学语文课堂

生成是生命发展理念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营造精彩小学语文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预设作为认知前提,以隐在的方式参与双向交流,它总是反映特定的价值观念,要使教师和学生都沿着同一个价值坐标达成共识,那么,教师应该从教材、学生、学法、问题等方面作出努力。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并结合儿童心理、儿童经验、儿童需要和时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

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系统地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设计出课堂教学的短时预设和即时预设。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以期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让“预设”成为“生成”的根基,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如某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五年级《珍珠鸟》一课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后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老师在阅读冯老先生创作的《珍珠鸟》原作时惊奇地发现:编者在引用时删掉了一段,这一段的前面一句是:‘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请同学们猜一猜省略号后面的内容!”

生1: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衣服里,它在我的衣服里跳来跳去,我觉得痒痒的,但我不去动它,一会儿它觉得没趣,就飞走了。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可惜猜错了。咱们继续猜!

生2: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被窝里,在我的被窝里钻来钻去,我不管他,后来它就飞走了。

师:恭喜你,猜错了,但答得非常棒。继续猜!

生3: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拖鞋里,在我的拖鞋里蹦来蹦去,跳来跳去,我静静地看着它,让它在我的脚边蹭来蹭去的。

师:我想这位女同学的拖鞋一定是冬天的棉拖鞋,它把你的拖鞋当摇篮了。只可惜,猜错了。这几位同学尽管没猜对,但是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的强。还有谁想猜?

生4:有一次,它居然跳进我的茶杯里,想喝水。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她猜对了,真了不起!

……

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认知、实践、、发展主体的特殊认识过程和实践过程。从以上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教师在课堂中遵循认识论所揭示的认知规律,恰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他对教材挖掘得很到位,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也把握得很准。善于从五年级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容易忽视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原作和改编后的作品的比较,主动探究,生成精彩。学生在“猜”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思维的能力,也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这样的“预设”,真可谓是“光彩照人”!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和生生之间进行沟通、交往的过程,课堂的交往中存在两种信息交流与互动,即知识信息和心理信息。生成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无法预约的美丽”。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以生成为导向,让课堂教学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与文本、教师之间碰撞中思维的火花,不断生成精彩的课堂教学。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都倡导和实行粗线条的板块或设计,学生读——师生共同整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主动教育”教学模式便是较典型的案例。

武汉市常青实验小学“主动教育”教学模式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充分发展的学说为指导,以人本化教育理论为基础,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及生命过程、生命质量与价值。“主动教育”教学模式实践的主战场是课堂。该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问题质疑问题探究解疑分享思维拓展课末检测。笔者观摩过“主动教育”教学模式践行小学语文课堂的课例——李文燕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如梦令》一课,具体步骤为:出示问题生成单,分6个小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筛选出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小白板上,由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分清主次,调整顺序。问题出来以后,老师出示学路建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读顺词句。反复朗诵课文,读出意、形、情、味、韵。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提到: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为了贯彻新课标的这一理念,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画面一:“溪亭日暮”

请你续写:靠近溪水边的亭子沐浴在夕阳余晖中……

画面二:“藕花深处”

请你运用:你能运用学过的诗句描述词人在藕花深处看到的景象吗?

画面三:“一滩鸥鹭”

请你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画面?

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兴趣、爱好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进行重构,先将文字变成画面,又将画面变成文字,这样的两重转化切合了儿童学习古诗词的特点和规律,生成儿童对古诗词的深层次的理解,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由生命发展理念延伸、生成“主动教育”模式,而生成体现了更深层次的主动。学生在预习中生成,在教学过程中生成,在课后拓展中生成。这一模式始终以生成为导向,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四个基本理念。

三、结语

预设进入逻辑学领域,它先于表达而存在,也先于接受而存在;预设介入修辞学领域,成为双向交流的认知前提;预设运用于课堂教学,不断催生生成的精彩。

预设重视和追求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4]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我们也知道,小学语文课堂不可预测的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意外:或者是未顾及学生的经验背景;或者是超越学生的认知特点;或者是滞后于学生的实际水平等等,一旦碰到以上的情形发生,教师不要拘泥于已有的预设,要善于随机应变,或顺此展开,或巧妙改变,这样才能自然凸显生成,让预设与生成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修订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改

语文课程的教学作为学生掌握本国基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初次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其主要包括教授学生识字、阅读、写作的基本能力,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也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因为只有能识字之后才能进入更高级的学习活动。而随着课程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向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平时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相关的策略,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语文课程形态模糊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带着学生逐字逐句的通过讲读的形式完成课堂授课,这样一来学生既阅读了课文,教师也完成育人的目的。这种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着极大的帮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通过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掌握到一些其他的知识。如在一些发达国家的语文教学中,他们的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阅读与课文的讲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2.语文课程中理解与表达失当

语文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种工具,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运用语言来让学生充分认知事物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将它表达出来,其更倾向于学生的理解与表达欣赏能力的训练。纵观我国的语文课程的教材安排,其中自主阅读部分还是占了其中较大的部分,而关于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训练的相关内容则完全没有,从而导致了我国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出现了严重失衡。

3.语文实践活动置若罔闻

目前,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开始注重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品格,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在我国,语文课程教学严重缺乏学生的实践活动,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之间严重失衡,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衡。

二、针对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去伪存真,真真正正教语文

语文教学需要反璞归真,认认真真的上好语文课,这就需要教师能忍痛割爱,摒弃那些浮华的多余的伪语文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的教学要开展真正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在师生的互动之间来进行语言训练,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师生的能力共同得到提高。语文课改提倡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的融合和内容的渗透,而不仅仅是形式的。融合与渗透更不能喧宾夺主,从而冲击语文课程的正常教学。语文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形式,但并不是完全排斥接受性学习。语文课改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语文教学,目的是针对现实需要来发挥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但也不是多多益善。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并不一定是完全落后的,有的是万万丢不得。尤其是低、中年级的语文课主要还是需要依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在教师的自身引导和带动下,学生来模仿教师,这些语文课上也考验着教师的真功夫,是不能仅仅依靠现代化教学手段包办代替的。

2.舍闹取静,安安静静教语文

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更应该是安安静静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要让学生潜下心来,体会那些文字,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安静地学习,将学习内容融进他们的心灵里去,而低中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有的甚至坐在椅子上都不能持之以恒的待着。语文教学要锻炼孩子的定力,让他们在安安静静的的环境中读书,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从从容容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开展“读、思、议、练”活动,并在课堂上专门腾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表达,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事情,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3.避虚就实,实实在在教语文

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着朴实、诚实、真实的工作情怀,实实在在地上好语文课,同时教师的语文知识要扎实,语文课程实践训练要落到实处,教学效果要切实。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对话的时候,要针对文本来展开对话,不能脱离文本来进行空谈、虚谈。师生之间对话,要紧扣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并咬文嚼字,理解字词,掌握字词。要善于从文本中来了解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从中去发现文本空白,从而在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语文学习主要强调个性化阅读,且这些是强调阅读主体的不可替代性,并不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个性化阅读一定要在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但如果脱离了文本,即使有再新的观点,再活的形式,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锻炼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并提倡整合语文知识和能力,时刻牢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性学科,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不仅要在内容上下真功夫,更不能忽视了语言训练。总之,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最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从而提高吸收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正在积极的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本着让小学生绽放出五彩的斑斓、追逐绿色梦想的原则,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新课改的理念与宗旨,研发出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生长远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小娟.小学语文课堂改革不“改味”[J] .新课程(中旬),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