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数字媒体艺术的前景

数字媒体艺术的前景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3 14:57: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数字媒体艺术的前景

第1篇

前言

伴随社会经济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展示设计在经济、社会、文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展示设计主要是利用图片、静态实物等来进行作品的设计,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喜爱。但是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展示设计中,可以使展示设计的整体效果得到提升,进而使展示设计、展示行业得到持续的发展,使展示设计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展示设计艺术中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

近几年,大量运用数字媒体艺术使传统的展示设计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展示设计模式得到不断的改进。且将展示设计中的物质转变成非物质、静态设计转换为动态设计、真实的场景逐渐转变成虚拟的场景,且单向传达也转便成双向的交互,增强了展示设计的整体效果。比如:利用数字媒体艺术可以使产品、道具实现动态化;利用三维虚拟的空间技术可以使一辆轿车得到360度的展示,且可以让汽车的全部拆卸、拼装过程得以展现,还可以让观展人员更加了解汽车设计的创意及其设计的具体思路。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展示设计中,不但可以提高展示效率,而且还给成功展览注入娱乐性的特征,将娱乐、教育、知识、信息等有机结合,使枯燥、乏味的内容转变为活泼、生动、有趣的内容。

在展示设计中不断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使展示设计中传播空间的设计思维得到有效改良、使传统的空间设计得以重塑,从而形成独特的设计空间。在整个展示设计流程中,影响展示效果的主要因素是空间设计中的合理性,展示设计中所有的设计都会根据实物空间的具体创设、分割、压缩来进行设计,但是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运用,展示设计的相关人员逐渐将4D数字技术应用在具体的展示设计中,进而呈现出思维空间的具体形成、发展过程,在该空间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光、电技术,立体声、动感座椅等元素,可以塑造出氛围不同的空间,进而使观展人员体会到展示设计的实际意义。

整个设计领域中具有较高应用性的设计是二维展示设计,且将数字媒体艺术大量运用在展示设计中,使传统的静态二维展示形式发生了转变,并且使静态的表现形式转变成了动态。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初期运用中,有人曾尝试着将喷绘、电脑刻绘等技术运用在二维展示的设计中,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现影艺术、数字影像使二维展示的表现呈现出多样化,为二维展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中,人们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在《清明上河图》的展示中,使我国宋代的百姓生活、情境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观众从中得到更多的感触。且在此次的展示设计中,人们将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三维动画及现代的投影技术都运用在展示设计中,使传统的艺术与现代技术实现有机结合,进而使传统艺术焕发出新色彩。

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影响下展示设计的发展前景

在展示设计中大量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是展示设计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数字媒体艺术的娱乐性、互动性、综合性、虚拟性,能够给展示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方式、设计思维。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使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到了展示设计中,使展示设计的思想得到了创新。且因为受到网络技术影响,展示设计中出现了一种新艺术形式,即网络展示,为展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的融合,可以有效促进展示设计的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展示设计实现了静态和动态、实体和虚拟的互转,以往的展示设计所传达的信息往往只是视觉上的感受,很容易使观展人员出现厌烦的心理。但是伴随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示设计能够通过互动的方式来进行,让观展人员更直观的对产品进行了解,且可以让观展人员在观看的过程中主动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留下比较深刻的观感。另外,展示设计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可以向着虚拟的展示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的网络技术使展示设计突破地域的限制;且可以利用数字媒体艺术来充分压缩、有效处理展示设计的相关信息,构建出新的、科学合理的虚拟展示设计空间,进行多样性的、个性化的展示。且虚拟展示还可以使观展人员与展览的产品、环境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参观的主题,进而为观展人员提供更便捷的参观方式。

第2篇

关键词 数字媒体 展示设计 计算机技术

1数字媒体的概念和发展

数字媒体的发展扎根于传统的展示设计中。尤其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数字化媒体更加丰富多样,并能在现实中实现。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媒体领域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展示设计方式,促进了展示设计的全方面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发展至今仍然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并在展示设计得到了广泛应用。新媒体艺术的这一历史性的变革让展示设计重新焕发出活力的创造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媒体发生如此大变化的根本技术支持。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展示设计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的工作。展示设计在现实中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了数字媒体的发展。发展和变化要顺应历史的潮流,将先进的科技融入其中,以满足人类更为长远的发展。

2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现状

2.1从业者自身素质对数字媒体艺术发展的影响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经济发展向前进了一大步,但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如某些从业者素质不高,过于浮躁和过分看重自身利益。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在对新的数字媒体技术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就采用新的方法来进行展示设计。虽然在为从业者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利益,却不是长久之计。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不再遵循职业道德,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了艺术发展才是技术应用的关键。

2.2作品缺乏创新

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让从业者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过分依赖技术,原来所具有的创造技巧不断退化,对艺术的敏感度和感知度不断降低,这样创作出来的展示设计作品没有了以前的创新性,而是重复度高的大众化产品。失去了艺术欣赏价值。从业者们自身也的文化素质也没有跟上发展的要求,太过依靠数字媒体,使得数字媒体没有发挥出本身的价值。

3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实际应用

3.1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视频中

当前的具体设计很大程度依赖数字媒体技术来完成,使用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来创造,使成果表现出来更加强烈的艺术,视觉冲击。从而更加全面的展示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因此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应用于展示设计当中,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尤其是通过视频设计,呈现动感的直观的设计效果,还可以和音乐相结合,使作者的创作理念表现的更加完美。

3.2使艺术形态发生改变

数字媒体的技术可以充分调动我们的视觉,听觉感受。但是这是以我们深入了解先进的技术为前提。并能将数字媒体技术和现代化的展示设计相糅合,才能真正的实现共赢。只有深刻地了解数字媒体技术和展示设计的相互关系,正确发挥数字媒体技术的长处,改变具体设计的艺术形态,更好地传达信息,才能展示出新的设计效果,使具体设计得到巨大的发展。

4数字媒体艺术和现代展示设计相结合的前景

数字媒体艺术这一项新的技术,在和现代展示设计的结合中,有着非常大的可塑性,为现代展示提供了新的设计方案,思路,和形式,并展示O计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受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展示设计出现了一大批新的作品,展示设计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实现了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的结合前景是十分光明的。数字媒体技术在具体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使展示设计从静态变为了动态。实体和虚拟可以相互转换。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示设计不断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前进,还打破了地区限制,构建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多样,个性化的设计空间。

5结语

现在世界发展的潮流是越来越信息化,新型的和数字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手段与制作技术越来越成熟。这类设计方式不信使设计空间更加宽广,还可以使人类新技术更加发展。在这个互赢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设计人员的素质,如何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适应信息化时展的要求。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给实现自身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不断走向数字化时代,我们要紧跟潮流,也要关注信息时代出现的新的实际情况,只有着眼于实际、关注现实、并有着坚定的信念来发展数字媒体,才能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到展示设计中,更要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部分,为社会大众服务。

参考文献

[1] 林村.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传播[J].科技传播,2014(02):122-124.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媒体艺术 作用 发展 应用

1 概述

数字媒体艺术随着计算机网络媒体的高速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自从出现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后,就确立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在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的地位,目前,艺术教育领域新的闪光点就是“新媒体”产生的“新思维”和“新艺术”。但是由于我国高校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滞后,并且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校也非常少,因此,目前除了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外,更缺乏对这门新型交叉学科内涵的统一规范。首先,数字媒体艺术正处于探索前进的发展阶段,虽然属于一门技术综合型的边缘学科,但是却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需要更多相关艺术专业学科知识作为指导来进行完整规划。但是,我国很多院校开设的媒体艺术专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主要是学生学习软件方面,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相差甚远,很难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在对数字艺术的学习和设计艺术的学习中产生困惑;其次,大部分教师都是转型到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因而缺乏媒体艺术专业的水准,并且按照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此外,大部分学校的教学设备和软件不能及时更新换代而缺乏教学的有力保障。这些都制约着我国数字媒体设计教育的发展。

2 媒体艺术研究发展

传统艺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获得了新的突破而出现多媒体艺术,他不仅仅是一种“纯艺术”,更是电视、电影、音乐以及广告等多媒体表现形式的主要手段。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多媒体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更使其具有虚拟性、大众化以及交互性等特点。计算机技术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改变了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和信息交流手段。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多媒体艺术的网络传播,促进多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创造多媒体艺术的虚拟性,营造多媒体艺术的大众化。

数字媒体技术以无与伦比的强大功能和魅力,正在影响并变革着影视美术专业的创作思维、审美意识、设计理念及工艺制作。利用计算机生成图形画面和数字奇观,不仅为影视造型开拓了领域,也为影视创作、深化作品文化内涵提供了技术保证。但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人脑创意和电脑科技的人机互动是不可分割的,了解掌握数字技术,做到相互融合,深化影视造型内涵,提高创新与创意能力是影视美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3 计算机技术与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的信息媒体。其技术范围广泛,研究内容深远,是多学科和多种技术交叉的领域。利用计算机来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为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数字技术应用于影视,包括数字拍摄、数字编辑、数字特效和数字放映等内容。具体指“计算机数字技术贯穿电影拍摄、制作以及播映的全程。其中包括进行数字实景拍摄、数字三维制作、数字影片编辑以及数字视觉特效设计表现等”。[1]

数字媒体技术早已应用于大量的影视作品之中。从胶片的物理形态存储、拍摄、剪辑、冲印和放映,转变为数字技术统领天下的电影发展与变革的第三次革命。数字摄影机拍摄、计算机剪辑、数字影院放映、同步利用卫星和互联网通讯传输到影院,展映在观众面前。

4 数字媒体艺术与美术关系

美术与数字媒体艺术之间可以说虽有不同,但是却有着难以分开的联系。说到区别,数字媒体艺术由于涵盖的范围较广,而且和信息产业、影视产业结合的比较紧密,自然就和传统的美术艺术有着创作方式和表现方式上的一些不同。美术是一种让人们感受到视觉上的美的艺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仅是传递视觉美,数字媒体所传递的还包括听觉等其他感官的感知信号,这是美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区别。

虽然有区别,但是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之间的联系也是分不开的。首先,既然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都被冠以艺术这一称谓,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相似性的联系,我觉得几乎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有着彼此的相通之处,这种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是承载美、承载人们情感的载体,艺术之所以是艺术,而不同于普通的手工制品,就是由于它们承载了人们能够欣赏到、体会到、感受到的美和情感。在这一点上,各艺术门类皆相似,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也是如此。

第二,由于数字媒体艺术自身也需要向人们展示一些视觉上的效果,这就离不开美术的支持。任何一种视觉上的艺术门类,包括摄影、摄像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作支撑。在这一点上来说,美术就是学好数字媒体艺术的一个阶梯,只有踏过它才能攀登到下一个高度。我觉得美术之于数字媒体艺术就好比是相貌之于女人,其他方面即使再优秀的一个女人,如果相貌长得跟丘吉尔似的也没人娶,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作支撑,我想我们的数字媒体艺术就成了一个这样的女人。所以说,美术是学好数字媒体艺术基础之一。

学习美术对于数字媒体艺术而言并非仅是技巧上的练习,我认为,美术的学习对于我们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而言更应该是一种对于审美情趣的训练和提高。因为我们的专业毕竟不是直接从事绘画工作的,所以,美术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影响审美情趣要远大于绘画技巧的本身。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区别正是在于更加侧重于艺术性,更加注重艺术美的体现。我们所从事的专业不是也不应该成为单纯的电脑软件的操纵和使用,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艺术的美、注入发自我们内心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才是具有灵性的、成功的作品,否则,我们的作品就仅仅是一个软件功能的体现实例。

综上所述,美术对数字媒体艺术这个专业的学习来说是一种积极地促进和奠基,没有牢固的美术功底作支撑的数字媒体艺术就像是一座根基不牢的建筑,迟早要塌掉的。通过彼此间技术和服务的互联,能够低价、高效以及简易的满足使用者即时即地享受所需信息的要求,这些都是数字媒体占据的优势。此外,新媒介所具有的植入消费者日常工作生活的技术优势,为了最大限度的顺应媒介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而使活动更好的发展,广告业必然以这种特性作为其经营理念,随之,广告公司的广告经营规模也会发生转变。

5 数字媒体艺术与文化传播

新媒体艺术――当前的动画数字化主要指动画制作数字化。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动画这个综合性的视听艺术领域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有了数字技术后,不仅极大的拓展了动画的艺术想象力,更重要的是使其摆脱了技术条件的制约,为动画制作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目前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动画制作的数字化,即在前期创作、实际拍摄以至后期制作等整个工艺过程中全面应用计算机技术。我们正在目睹新媒体技术给影视动画带来的新的生机和活力。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产生了深刻的变革,这是以往任何技术手段都很难企及的深刻影响,并且这一影响还在深入并不断的加快。随着新媒体制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毫无限制地实现动画艺术家的想象力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进入21世纪后,现代化会展业中应用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数字化新媒体艺术。先进的数字化传播、展览展示方式等都会将世博会打造成一场震撼视觉的盛宴文化大餐。由于传统的展示多是静态的、实物或图片,不能够冲击人们的视线,因此,不能很好的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必须从上海世博会入手,洞悉人类传播历经语言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与网络传播四大革命性的变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让先进的媒体科技与会展业相结合,在发展我国会展业并提高办展水平的同时,更好的满足人类长远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达.数字电影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思路解析[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2]朱觉.多声道数字立体声录音制作[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2年.

第4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教育;模式探索

一、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21世纪的1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快速地向数字音频、视频等方向发展,与日益普及的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构成了新一代的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未来发展会以何种面貌出现将做如下研究与探讨。

数媒艺术未来的发展形式是开放性的,在今后发展中将现有数媒表现形式任意组合、将网络与与感官体验相结合达到仿真虚拟现实等多种艺术效果。以日本现代舞台剧为例,由著名舞蹈家早乙女太一担当主角,表演日本传统的剑道艺术,而其特别之处在于,太一的对手是以影子的形式投在一块幕布上,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太一与其虚拟对手的频频过招流畅且华丽,而这个不曾露面的对手仅凭其影子就让观众感受到它的真实存在性,太一就像面对与真实而强大的对手舞剑一样。这一舞台剧或许开创了一种与虚拟物体互动的全新的形式。这说明数媒艺术的发展,只要以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与创造,就可以产生新的奇迹。

发展前景:综上所述,未来10年数媒艺术将以虚拟、互动、逼真等多种感知发展为主线,通过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和各种交互设施,能使用户产生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时空三维转换和人可以通过特殊装置将自己“投射”到环境中并操作、控制环境,实现特殊的目的。展望未来数字媒体艺术发展将与人类生活更加贴近,给予的服务项目也多元化。

二、现实背景: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教育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一些理工科高校以及偏向技术方向的艺术高校进行整合资源,依托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继开办了数字媒体艺术或者动画专业方向,从2000年到2009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我国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与动画专业的设置不断增加,从2000年到2004年总共只有11所高校开设本专业,这11所里面艺术传媒只有3所,理工科类4所。到了2009年期同类专业设置的院校增加到150多所,这里面既包括工科、理科,师范、独立学院,还包括农林以及少数的财经院校,理工科和综合院校在开设本专业方向的比例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学校主要依托本校计算机技术这个强大优势学科为基础,在本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上更加偏重于技术与实践性为主,部分的忽视了人文学科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这类新媒体艺术表现“面对越来数字化的社会空间整个艺术界正面临一次新的挑战”,[1]“它作为艺术家人问思考时的一种有效手段已经成为可能,”[1]这样就促使一些“年轻艺术家所具有的活动、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对数字艺术的浓厚兴趣使他们的创作与世界数字艺术的发展融合一起。”[1]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建设上还是不足,动画学生在软件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应用比较欠缺,理工类的学生在艺术修养上就存在着先天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对于这两部分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授,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跨界整合的新世纪数字媒体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思维。另外民办院校对于设备的投入以及高级有人才的引进严重不足,我们应该借助我们评估的力量把我们的设备更新引进大量的优秀设计教师。在认真对我校的人文、理工科的优秀人才进行整合之后,必须要借鉴国外先进数字媒体艺术办学的经验,从办学定位中找到适合民办院校的办学之路,“把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和专业特色渗透到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途径以及实践探索过程中”。[3]

三、应用与创新空间与视角:民办院校各学科优势互补的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教学之路

(一)走艺术与设计、艺术与技术的复合人才模式

民办高校的艺术学科相比艺术院校在设计学科上显然是不足为奇的,民办院校的更多精力几乎用在发展优势学科,如经济、会计、金融、计算机、建筑工程、经济基地班等专业方向,艺术学科只是在整个学校学科建设中扮演着“调味品”的功能。我们不妨追溯一下,从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德国的包豪斯、乌尔姆学院开始,大批的设计家都在提倡艺术与技术、设计与艺术、经济性原则,而现在21世纪这个原则在民办院校数字媒体方向让然可行,针对民办院校学科的优势性,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对学生在艺术基础上进行设计、技术、经济之间的三面整合,培养学生在动态的、静态的适合国家经济建设的并注重国际化视野、双向战略模式、实践性较强的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人才。

(二)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重点:理论联系实际的契合发展

民办院校在本专业的立足点和重点从“以我为主”要逐渐走向“以交叉学科发展为本”,从发展优势学科到发展交叉学科并创新新专业方向。从上个世纪1919年在魏玛成立的包豪斯学院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崇高教学模式,直到今天,这个教育思想不同程度的存在目前的各种高等教育中,也是我们设计艺术教育所遵守的教育探索模式。我们要坚持打破学科之间的“隐形”的界限,优化并整合知识点,加强以素质培养为基础,根据社会化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需求,增加应用性课程能力的建设,大胆尝试具有特色教学实践与理论拓展环节,突破专业课、方向选修课以及为培养学生的人文传统为特征的人文社科课程的人为限制。民办院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它应具备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的创意能力,充分体现出民办院校的专业设置优势。通过运用传统的艺术与设计理论,对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含量高、具有在本行业较高的竞争力的企业与人才,并融合进入本校的教学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从教师、学校、学生到企业单位的不同元素应用到这个系统里面,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加强学生们的创造积极性,从“无偿技术服务”转变为“有偿技术服务”,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在加强体系严格监督的情况下,在政策上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当的鼓励。增加学生在实际的衔接环节。数字媒体产业就发展角度来看,它是借助于数字化工程将人类文化等精神产品“打包”并借助信息社会的传播手段更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1]

(四)民办高校教学途径重塑与回归:

构建经济科技园,走产、学、研聚集的教育与产业发展模式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更多依靠于社会之需求,那么,如何推进民办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人才战略?答案只有一个:走产、学、研复合高级人才培养模式之路。我们要利用兴办高校科技园的大好机遇,大力引进一些具有科技创新实力的产学结合的高级人才为实现数字媒体这一新兴专业方向导航。(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参考文献:

[1]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学模式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第5篇

目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大致分为光盘、网络、场馆虚拟现实等几种载体。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进入数字时代以后,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产生的新的表现形式――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首先在艺术文化历史保存较好的法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启动。在经历了标准化制定、CD-ROM、低速网络通讯技术、DVD以及宽带网络系统四个发展阶段后,欧洲各国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基本都已完成了馆藏品数字化的基础工作,不但出版了一系列以各自馆藏品为题材的光盘作品,还特意设计一些主题或为儿童制作带有交互性质的DVD。进入网络时代后,世界各大博物馆和艺术馆均建构了包括场馆的基本信息、馆藏品介绍、在线虚拟展示,以及为教育和旅游设置的栏目等内容的网站,并利用文字、图片、视频和交互手法举办各种各样的虚拟展览。当前,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复合媒介建立“体验型”科学博物馆和艺术馆,在完成上述基础内容后,成为各大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的新目标。

中国跟进得很快。几年时间,各大博物馆、艺术馆和各类文化传播团体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和网站,对馆藏品进行数据保存。在场馆内,除了传统展示之外,还通过影像介绍等方式,对馆藏品的科学技术原理、文物发掘、制作流程、功能等进行图文并茂的演示。部分具有技术力量支撑的博物馆或新媒体专业艺术馆则能采用虚拟现实、人机界面等新媒体技术来演示与展品内容相关的主题。例如北京故宫内的虚拟剧院演示的以故宫太和殿为题材制作的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利用三台高亮度的无缝投影仪,把“天子的宫殿”的三维图像投射在环形屏幕上,观看者通过控制手中的遥控器可以在虚拟的故宫中漫游。这极大地丰富了展示的内容,增强了博物馆的趣味性。

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播的数字化进程如此快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已经成熟。在新媒体艺术的概念中,艺术与技术永远不可分割,新媒体艺术的观念和形态演变与技术的发展是并行不悖。从上世纪60年代以电视媒介为主要技术的影像艺术、70年代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的计算机艺术、80年代以后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数字艺术、基于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人工生命艺术、到目前各种以传感技术为手段并具有反馈功能的交互艺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艺术、远程通信技术和机器人技术共同实现的遥在艺术、近年来流行的游戏和虚拟展示等[1],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为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刚性需求集聚了多样的能量。

二是文化传播艺术性、多样性需要的结果。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在技术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再单一,通过书籍、电视、教育、网络、场馆等途径,大众无所不在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无论是哪一种传播媒介,艺术的、设计的、复合的进行表达已经成为需要和必须,多样的技术可以通过艺术的设计,形成新颖有趣的传播语言,把原本大家较为熟知而感觉乏味、复杂而感觉不能了解的文化遗产内容变得生动有趣、简单并可体验。例如数字动画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数字视频对文化事件和历史活动的模拟演示,网络艺术的综合性描绘,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界面在体验型博物馆的运用,游戏对历史故事的再设计并实现参与性质。这些和包括那些许多还未被描述出来的新媒体艺术在文化遗产传播上的运用,通过趣味性的提升、参与性的加强,可以不断地吸引注意,强化主题效果,帮助传播内容被反复强调而同样具有较高的接受度,良好地实现传播目的。

三是文化遗产被长久保存、广泛传播的另一种形式和需要。文化遗产被保存,传统、主要的形式为实物和印刷。但如果这是唯一的形式则不但不符合长久性保存的要求,也不利于被广泛地传播和运用。利用数字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修复、保存、传播,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形式。现在世界各大博物馆、艺术馆、文物机构通过对藏品高品质的拍摄和制作,以光盘和DVD的形式纷纷完成了对藏品的保存工作,并广泛传播这些精品。例如法国卢浮宫艺术馆出版了“意大利绘画”、“埃及雕塑”等一系列以卢浮宫艺术馆馆藏品为题材的光盘作品,同时,以艺术馆为主题的DVD“漫游卢浮宫”也将高质量的艺术作品以数字的形式送到人们手中。而一些著名童话和小说改编的多媒体教材和动画、民间艺术的拍摄和多媒体编辑,也以光盘和DVD的形式被一些公司和独立艺术家呈现出来,被大众了解并喜爱。

新媒体艺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指所有使用媒介、材料和技术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借助着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在历史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它是综合性、跨学科、在各个历史时期新型的艺术。它始于20世纪初期,从活动艺术――复合媒体艺术――影像艺术,到计算机艺术――数字艺术――人工生命艺术,再到目前的交互艺术――网络艺术――遥在艺术――生成艺术和软件艺术――游戏和虚拟现实。可以看出,发展到现在,新媒体艺术的综合性和交互性语言越来越突出,这都指引着在文化遗产传播与展示方面的新方向。

近年来,许多博物馆、艺术馆正在从传统的作为保存和陈列古董和字画的仓库,变成一个具有社会功能的空间。在内部空间的设计和参与方式上花费心思,使其变成一个可以用手触摸、体验,甚至亲手动手参与的魔幻空间。

在传统的文化遗产传播方式当中,文化遗产与观赏者是相互无关并被分离的两个部分,而新媒体艺术特别是其中的交互艺术引导的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是在观众的参与下完成的。在这种形式中,观赏者不再只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利用触觉等各种感官控制和参与这些新媒体艺术作品,引发或驱动作品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交互艺术的“双向性”特征将观众从传统的观看、欣赏改变为参与者和体验者。文化遗产的展出形式也从陈列并接受观众的欣赏变成了由观众主持和引导,在现实和虚拟空间中展开的各种状态。

博物馆、艺术馆为大众或者更重要的是为儿童,提供一个可以参与、主动发现问题的环境,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知觉体验,学习知识并享受文化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目标。位于巴黎科学城的音乐博物馆,重新设计了作为时间序列的“声音”的展示方式,人们戴上特制的耳机,可以在不同时期的乐器前欣赏这些乐器演奏的曲子,让静态的实物“动”起来,吸引了大量的儿童前去体验。这种体验型、参与型博物馆的建设,是基于虚拟现实和人机交互界面等新媒体艺术方面的设计的。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虚拟空间、营造临场感、并利用传感器等交互设备使观众与虚拟世界进行实时交互,可以将体验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展示提升到新的高度。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举办的“神秘的王朝――玛雅文明展”,使展期中的12万观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体验了玛雅文化。展览的工作人员在4000张摄影、测量图纸、地图以及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玛雅的虚拟空间,加上展出方式的精心策划――由日本著名的演员扮演“国王”、“天文学者”、“考古学家”等角色,引导观众从不同角度进入1200年前的玛雅世界。“玛雅文明展”举办非常成功,这暗示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考古学领域以及展示古代文明方面的新前景。[2]

在保存古代文物方面,新媒体艺术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鉴于敦煌的文物正在遭受自然环境和人为的破坏,浙江大学和敦煌研究院合作,开展了敦煌壁画数字化和洞窟壁画虚拟漫游的工作。同时,美国梅隆基金会和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项目,正在建立“梅隆国际敦煌档案库”,目标是在网络上建立平台,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经卷在网络空间中重新整合。这些无疑都具有历史的意义。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艺术媒介不断拓展,艺术思维不断创新,新媒体艺术在文化遗产传播方面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颖和丰富,可以说,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引领着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进程。

新媒体艺术运用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的前景是不可想象的,但就首要性来讲,我们应该着重朝两个方向前进:

一、面向青少年和儿童的传播。到博物馆、艺术馆度周末,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体验型、参与型场馆的设计和建造,会为培养青少年和儿童的艺术欣赏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做出重要贡献。 在体验型、参与型的文化艺术场馆中,青少年和儿童可以游戏一整天,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和学习艺术创作方法、过程、组合变化等活性因素,激发出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的能力,这应该是新媒体艺术运用在参与型艺术馆中数字化传播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同时,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以人机游戏作为媒介,基于同样的目的,青少年和儿童也应该是主要的目标人群。由法国博物馆联盟与游戏公司共同推出的具有法国文化特色的战略探险游戏《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1685年路易十四时代的凡尔赛宫为背景,在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帮助下,利用3D和虚拟漫游技术生动地再现了宫殿建筑、家具、200多幅油画作品、工艺品、30多个当时生活在宫殿中的人物、音乐等,展示了路易十四时代凡尔赛宫的辉煌。加上游戏中的地图、文献等辅助功能,青少年和儿童在寻宝探秘的同时还领略了法国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太阳王宫殿的阴谋》以法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资源、充满想象的情节、油画风格的虚拟空间,集文化遗产资源和娱乐教育为一体,开拓了利用新媒体技术向青少年和儿童传播历史与遗产的新途径。

二、走向公共广场的新型人机交互界面。将公共的、开放的环境作为文化遗产数字化展示的新舞台,这是新媒体技术成果得以运用的新目标。实现数字化,运用得最多的媒介是计算机。“无处不在计算机”的提出,通过新型的人机界面,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自然的方式――语音、手势、眼神、姿态和计算机交往,让人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而使之服务。比如数据头盔、传感装置、新型界面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实现,为把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展示推向公共广场提供了可能。文化遗产的展示应该不再局限于书籍、场馆、电视等传统的载体,拓展传播的媒介和空间,实现文化遗产在公共广场和新型城市空间被广泛地数字化传播,会在新颖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新媒体技术基础上获取良好的传播效应,无形中加强城市的活性化。例如利用城市装置性雕塑,采用传感技术,设计公众与装置主体或装置内容的互动性语言,寓教与娱乐于广泛的公共空间场所,增添生活的情趣,改善人的心情,提高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接受度。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所呈现出来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对于广泛地、多样地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有重要的意义,同样,新媒体艺术的设计必须有深刻的内涵和高于平常的情趣,否则将流于单纯技术的范畴,失去技术的价值和魅力。在新媒体艺术语境中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整合了历史资源,开拓了展示媒介,创造了新型的体验空间,加深了人们对遗产内容的理解,为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提供了向子孙后代传承传统文明的最有利的条件。

注释:

[1]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第6篇

首先,将数字媒体艺术充分融入到展示设计中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媒体艺术具有娱乐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综合性特点,可以为展示设计提供崭新的艺术设计方式。与传统的展示设计相比,不管是从体验化展示空间,还是从声光电技术、环形影像、360°环形影像等各个角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展示设计的发展注入了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思想,同时,在网络技术逐渐得到推广应用的背景之下,网络展示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得以产生。将数字媒体艺术充分融入到展示设计中,对展示设计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3]。其次,在展示设计中,数字媒体艺术正处在从实体转变成虚拟,静态转化为动态的过程中。传统的展示设计为人们呈现出的信息仅仅是简单的视觉感受,这样很容易使观展人员产生厌烦心理。而将数字媒体艺术有效地应用在展示设计中,可以使得展示设计以流动的互动方式进行,从而使观展人员在观看过程中可以主动地选择需要观看的信息,充分地参与其中,从而更加直观地了解产品,拥有一个理想的参观体验过程。最后,在数字媒体艺术背景之下,展示设计可以通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突破地域上的限制,合理有效地运用数字技术对所要展示的信息预先进行压缩处理,从而构建出崭新的虚拟展示空间,对所要展示的信息进行个性化展示,充分吸引观察人员的注意力。同时,虚拟展示可以让观展人员与展览产品及环境之间进行互动,观展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要参观的主题,使观展人员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参观体验。

2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分析

至今,展示设计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其中科技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是影响展示设计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工业革命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彻底地发生了改变,将人类社会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形态。然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求,展示设计演变成了大众传达信息的重要形式。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更加明显地体现出了展示设计对信息进行传播的特点。而现代媒体的重要艺术形式是数字艺术媒体,将其融入展示设计是时代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

2.1空间展示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有效地打破了传统设计的空间思想及形式,为展示设计开创了全新的空间。具备参观场地以及所要进行展示的事物是进行展示设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换句话说,也就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如果无法提供合适的空间,那么一切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空间设计是在整个展示设计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将会对整个展示的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设计师会充分利用创设空间或者实物分割、压缩等方式对所要展示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规划。在新科技时代的背景之下,4D数字媒体艺术逐渐得到推广应用,使观众能够置身于思维空间中充分感知展示效果。在这种展示空间里面,可以合理选用各种先进的音效系统、多媒体声光电技术,再辅之以动感座椅,依据具体环境的变化能够设置气泡、烟雾、雨雪等效果,从而让观展者在触觉、味觉及视觉上有身临其境之感。

2.2二维展示在整体展示设计中二维展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应用,二维展示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静态形式多样化。在进行二维展示时,传统的展示设计通常使用静态的图像与文字等,而当今投影艺术和数字影像的发展使得二维展示的表现形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是从静态开始向动态变化。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中展示的《清明上河图》充分凸显了这一特点。该图将中国的现影技术、传统艺术以及三维动画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古时宋代人民安居乐业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又对古时宋代的市井生活展开无限遐想,使宋代都城的生活情境得到了合理的展现。

2.3交互式展示交换式展示指的是将受众被动参观的过程转变成为主动参与思考与体验的过程。受众观展不仅是和展示环境、社会客观条件一起互动的结果,同时也是展示互动的结果。想要获得互动体验首先必须拥有相关的互动设备。比如,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的智慧城市专题———实时新加坡中,充分展示了新加坡的智慧城市系统,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热岛、雨天打车、实时通讯、实时地图等功能,在展示中所涉及到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达到随时变化的要求。除此之外,用户可以设定信息过滤参数,只需要突出供人们动态查看的信息界面,而不再需要将所有的视觉元素同时全部呈现。用户可以在本地浏览上放大部分空间,保持系统的持续性,放大时突出其他的点,聚焦所需空间的各类情况,如图1所示。

2.4网络展示网络展示指的是将展示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充分结合后形成的一种崭新的展示艺术的方式,随着通信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大部分艺术家开始利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对艺术进行创作尝试,因此,网络艺术从此诞生。网络艺术全然改变了展示设计的原来面貌,最初的网络展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只是运用网站对商品进行展示,比如:博客、个人网站、网页设计等,当网络艺术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人们开始将网络展示逐渐运用到展示设计当中。比如:俄罗斯虚拟博物馆。其主要依靠谷歌艺术项目,使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游览整个俄罗斯博物馆,使得不同地域的人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如图2所示。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创意思维;数字美感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62-01

一、所谓的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源头包括:受杜象影响甚巨的六十年代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式行为、以及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ing)脱胎转变而成的七十年代表演艺术等。同时,五、六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 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沟通与合作成为在这些范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的关注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界线,而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另外,整个二十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也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二、新媒体艺术——创意的思维狂潮

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你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乃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技以及生命系统相关的“湿性”生物学的结合。我将这刚刚正在萌芽崛起的新媒体艺术称之为“湿媒体”(moistmedia)。首先还是让我们回过来谈谈主要特点为促使观众(使用者)和作品进行互动并介入参与作品转化与演变的网络与数字科技。这些“作品”可能是显示于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抑或环境式结构;但共通点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藉由触摸、在空间中的移动、抑或所发出的声音。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观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性质的。连结性乃超越时空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导致的结果。在这些网络安身的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天涯远方的数据库以及信息档案、渗透到异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在面对和评析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时,我们要提问的问题是: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或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

新媒体艺术是对主流艺术的一种颠覆和反叛,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全世界曾经主流的艺术形式已是过去的事了,传统的艺术空间在未来也将会“消解”。新媒体的发展及与人们的互动性达到了任何艺术形式无法达到的程度,这是一个全新的颠覆和革新层面。目前有规模、有实力的藏家和机构已经开始收藏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作品目前很少出现在拍卖场,基本都在画廊和博览会中进行销售,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量有限,价格在目前也较低。

新媒体艺术一直处于边缘,不被主流艺术界重视,新媒体艺术长期以来是以当代艺术的分支而存在,对于当代艺术毋庸置疑是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境况,其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新媒体艺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创作者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多维度的空间来表现其观念,更可以调动参与者的多感官。事实上,新媒体艺术从一开始就不是孤立的存在,与建筑、表演、商业、公共空间、科技等都有非常多的交集和联系,而且目前市场化的程度也非常高。

三、用艺术玩转高科技

以“数字美感”向生命致敬正在新艺术之外,手艺不再是冰凉的,我们以至能体味由不成见前言物量所带来的。荷兰艺术家埃德温·凡德海德的做品《延展的火花网》,分析了互动声音取灯光安拆、电磁勾当传感器、特制软件及火花网等多类前言,不雅寡正在展厅外的一举一动都被器记实下来,并上传到展厅顶部庞大的火花网安拆上,同时随机发生令人惊讶的电光和声音,笼盖零个空间。正在艺术家看来,“电火花代表了美、和,火花是制制光的最根基形式,它所发生的脉冲是可想象的最短的声音。”火花闪烁,陪伴灭不雅者的某个诧同的霎时,艺术家的浪漫想象流露无遗。那一创作企图,是通过包含其外的科技逻辑和数字化的沉着的美感实现的。策展人驰尕也对“数字美感”做领会读。他认为,数字做为一类前言或手艺,分歧于以往任何模仿前言,“艺术反是那个时代的艺术,是数字时代所发生的一类特殊汗青和文化现象。”

人类不是的核心让我们转向另一件参展做品,从外体味新艺术动听的力量及其对生命本体更深切的思虑。巴西艺术家古托·诺布莱嘉用动物、特制电、节制器、光纤维、无机玻璃体、LED灯等制成了做品《呼吸》。艺术家描述其为“一个生命体和人工系统的纯交体”。她看上去并没无人类生命体征,正在艺术家的设想之下却具无了最根基的功能。每当你朝动物的叶片呼气或者吸气,传感器就将动物对那小小气流的用光纤维管的收缩表示出来。而它竟然是那么——呼吸的疾取缓,动物的反当往往是强烈的。它更但愿不雅者温柔地呼吸,不然还会带来令它不适的痉挛和哆嗦!呼吸是生命的前提。用数字手艺制制分歧生命体之间的毗连,那一似乎想入非非的构想不再逗留正在科学尝试室阶段,艺术家们也为此创制了可能,并且表达愈加诗意。从展览的从题“延展生命”就能够感逢到,艺术家们对“生命”所做出的表述充满小我色彩,同时也对“人类核心论”表达了强烈的量信。

四、在中国:高科技与艺术的对话

新媒体在中国应该说是跟上了世界的潮流,新媒体是网络时代,人们在交互技术快速发展的时候,进入的这么一个媒体的时代。新媒体艺术在国内还不是很普遍,不是大家皆知的艺术。所以这次展览有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他们带来了新媒体艺术的作品,就可以使我们看到我们在艺术和媒体之间,在艺术家和各种技术之间可以产生各式各样的艺术展览。这次展览从作品的数量上说不算最多,也许在近40年里,每一件都能阐述艺术家的文化观念。我相信观众走进这样的展厅,会觉得新的媒体时代和艺术家会发挥他们的才智让我们获得新的体验,新的艺术感知。作为中国新媒体的艺术家来说更可以和国际中的艺术家进行更多的交流,所以这个展览不仅仅是展览,还有很多艺术家的讲座,可以和很多学术机构进行交流,这是关于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一次聚会。

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他们首先有共同点,就是如何运用媒体所提供的新的语言可能性,或者说新的视觉的一种新的可能性,在这个方面中外艺术家都有共同的语言。但是任何作品的创作都有文化的支撑力,文化的修养、环境、条件,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家在这个时候就体现了一些和国外艺术家不同的地方。比如说,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就一直在进行新的公共语言的探索,公共语言借助的是公共符号,这种符号也是一种媒体,能够产生一种人们新的交流方式。缪晓春这几年一直在二维图像和三维图像之间做一种很大的历史叙述,要描绘一个大的主题,这就体现中国艺术家不仅关怀中国的问题,而且关怀世界各地的主题。每一件作品都能看到中国艺术家和国外艺术家的差别。

参考文献:

[1]林迅著.新媒体艺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8篇

如果你以为这是一个展览,那么你错了,它实际是由若干展览组成的展览群;如果你以为这是个游乐场,那么你错了,虽然在这里你可以坐在电动转椅上,在飞速旋转中欣赏大屏幕中的北京全景;如果你以为自己身临惊悚大片的拍摄现场,那么你错了,尽管眼前自动流水的龙头、杯中自转的勺子让你看了有点毛骨悚然……这一切都来自于近日起至7月3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集中了近30个国家1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40多件新媒体艺术装置作品。作为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事件,本次展览将对“艺术家身份的转换”、 “新媒体艺术的收藏和市场”等问题进行探讨。

概况 30多个国家百位顶尖艺术家云集

“这不是一个展览,而是由若干个展览组成的展览群;也不仅仅是个展览,因为它还包括其他分馆的展览以及相关的讲座、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在“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国际新媒体艺术展”的新闻会上,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这样生动地概括了本次展览的特点。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此次展览,是2008北京奥运年最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从6月10日起一直持续到7月3日。展览堪称21世纪以来国际新媒体艺术最新趋势的集合,也是国际上第一次在美术馆举办的规模最大的新媒体艺术展,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世界顶尖新媒体艺术家为中国观众带来一次前所未有的艺术景观,集中了视听、游戏、网络、互动等多种类别。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展出的许多作品都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与观众见面,其中包括华人艺术家蔡文颖、、缪晓春、许仲敏、吴珏辉、杜震君等。

展览期间,作为配套活动的“国际新人录像观摹展”、“ 游离的边界”展览、“瑞士之夜”―瑞士文化基金会专场将分别在北京皇城艺术馆、阿拉里奥画廊以及中国美术馆举行。众多著名学者以及业内人士还将参加相关研讨会以及座谈会。

特点 作品好玩好看,如临游乐场

最美丽的作品

也许城市中那些形式各异的灿烂霓虹灯再寻常不过,但是如果21米长、3米高的“霓虹围城”估计就很少见了。素日宽敞的美术馆圆厅这次就被这个庞然大物所占据。由德国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希尔德布朗德创作的这件名为《信息漩涡》的作品,由210个带有各种图标和文字的LED(即发光二极管)嵌板组成,表现全球社会、经济和科学等各方面,比如我们日常所熟悉的“衣”“食”“住”“行”等标志。

一边行走在这堵环形透明的“霓虹”围城里,一边慢慢咀嚼着“墙”这些文字和图标,你会发现它们的混合居然形成一个叙事的场景,十分美妙。

最不起眼的作品

如果不是本次展览的艺术总监、策展人张尕介绍,估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从它面前走过而不会认为这是一件作品,因为它的样子实在和一面普通白墙没啥分别―这件外表如此朴实无华的作品名为《畏惧11》。

记者看到,整面墙由11块编号的小墙面组成,乍看去好像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张尕的一番介绍则一语道破“玄机”:原来,这些墙面和若干人种不同、背景迥异的男人相关,观众一旦去触碰墙面,每面墙则会散发出这些男人身上不同的体味,有的浓香扑鼻,有的则汗味冲天。

别看作品这么不起眼,但是它的身价却非常昂贵,造价高达30万人民币。据介绍,这一项目始于2000年,2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男人被挑选出来,每人得到一个专门制作的电子设备。它非常小,可以随时随地携带。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当参与实验的男人对他人感到畏惧时,就把这个物件放在腋下。电子设备会记录下每个汗分子结构。之后,艺术家的研究实验室会将这些信息模拟出汗味,然后经过纳米技术微胶囊包裹,混合在刷墙的透明涂料中。这样,墙面一旦被触碰,就会发出汗味。

最“诡异”的作品

如果有一天,你家厨房里的水龙头开始自动“哗啦啦”地流水,柜橱的抽屉“噼里啪啦”地开合,咖啡杯中的勺子快速搅拌,就连餐厅里的花盆也开始满地乱窜……你会怎么想?是不是多半会认为是在做梦或者身临惊悚片的拍摄现场?

以上的这一幕就来自美国艺术家F18 Robotic 创作的《生动的厨房――快乐的21世纪末》。这个作品的宗旨在于启示观众在最平凡的环境中发现不寻常的美:一个配备了各种设备和工具的标准化厨房,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寻常,但突然见这些无间开始拥有了生命,大到厨柜、桌子、椅子,小到水龙头、抹布、花盆、勺子都开始有节奏的跳跃,犹如一支配合默契的乐队。

现状 国内新媒体艺术缺乏资金和技术支持

本次展览的华人艺术家既有蔡文颖、这样的资深前辈,也有缪晓春这样当红的艺术家。那么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发展状况究竟如何?对此,已经对此关注了10多年的著名批评家朱其介绍,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1996年左右还没有所谓的“新媒体艺术”,而那时叫“录像艺术”,主要是用老式的摄像机拍摄一些素材进行简单处理,然后用电视机来播放。最先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的创作中往往会用到一些录像艺术的素材,后来因为电脑普及后的逐渐介入,才变成了现在意义上的“新媒体艺术”,大概是在2000年以后。

朱其介绍,相对于国外、国内的新媒体艺术技术等级比较低,互动式的新媒体艺术比较少,主要是资金和技术都比较欠缺,特别是三维虚拟动画的水平不高,这就需要由十几人、几十人组成的工作站来共同完成。国外往往都有相关基金会、艺术中心来提供资金或者电脑工程师来帮助艺术家。国内的情况是,艺术家要么单打独斗,条件好点的顶多找几个助手。有的艺术家不得不自己去学习相关技术,但一般没有几年时间是不太可能掌握这么复杂的技术的。即使是国内某知名大学数字艺术学院,已经毕业的硕士,也基本不能单独完成,更不要说自学成才。

收藏 市场虽然还不成熟,但可以关注

反方(张尕):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收藏领域

如果说展示新媒体艺术只是第一步,那么接踵而来的研究、收藏、市场问题则会进一步让包括美术馆、相关院校机构以及收藏家在内的社会各方面进行思考――“新媒体艺术如何收藏?” “新媒体艺术的市场前景如何?” “什么时候才是切入新媒体艺术的最佳时机?”

“我认为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收藏领域,这一点在全世界都一样。”张尕认为,藏家选择画作,比较容易收藏,对空间要求不大;很多新媒体艺术作品却很庞大,还需要某些特殊技术来支持它的呈现,所以个人收藏很困难。另外,大部分的中国收藏家的意识还没达到这个层面,因为现在绝大多数人还是跟着市场在走。

张尕介绍,目前也有个别藏家收藏新媒体艺术。通常艺术家在艺术节、美术馆展示的作品是一种形态,但是在提供给私人藏家时,往往会将作品“浓缩”成容易操作的微型状态。

正方:与其十年都买“张晓刚”,不如关注新媒体

朱其认为,虽然目前国内新媒体艺术家还仅仅有十几人,但是还是有一定收藏前景的。“可复制性”是新媒体的一大属性,这一点和摄影、雕塑类似。很多时候人们都会认为可复制的物品价值就会偏低,实际上绘画也存在“复制”的问题,二者的区别只在“机械复制”还是“人工复制”。比如张晓刚的画,虽然每张都有所区别,但实际十几年都在画“同一幅画”,画中的人物都差不多,只不过变个角度、把人物放大、缩小一点,增加或减少人物,这可以被称作“图像复制”或“风格复制”。另外还有一些艺术家会请一些“”批量化生产,只不过亲手修改几个细节,实际上这也称不上原创。

很多中国藏家经常把目光锁定在相对写实的绘画上,认为这比较难复制。“这不过是个想当然的观点,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艺术界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朱其介绍,曾经有人质疑安迪・沃霍儿的丝网版画是复制的、原创性不强,他却回答:难道油画不存在复制的吗?

为此,朱其建议,画家十几年都画同一个题材,藏家十几年都买“同一幅画”,实在没意思,还不如将目光转移到新媒体艺术上,至少变化多一些。

专 访

《艺术市场》杂志(以下简称“艺”): 不仅是中国美术馆,而且就国内来说,这次展览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策展人和艺术总监,这次展览和以往的新媒体艺术展有什么不同?

张尕(以下简称“张”):2006年之前,范迪安馆长就曾和我接触,开始酝酿这次展览,2006年基本达成共识。和我以前策划的展览相比,这次在以下几个层面上有所突破:主题更宽阔、辐射面大,更具国际性;加上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本身就意义重大。

在次此之前,从2004年起,我曾在北京策划过三届“国际新媒体艺术展”,主办方是清华美院,展出地点是中华世纪坛。

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就是请荷兰建筑公司NOX/Lars Spuybroek进行了独创性的设计,这种独创性体现在哪里?

张:我们特意聘请了荷兰著名的先锋建筑师拉尔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策划。现场进行组装的复杂模型,实际上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开始按照图纸在工厂开始加工制作。6月2日起,开始现场组装、喷漆,艺术家们则从本月3日、4日就陆续进行美术馆开始布展。

在现场,观众会看到,本次展览不是“黑盒子”式的传统展陈方式,而是开放式的空间。美术馆的原有形态发生了改变,很多区域的地面变成了曲线式,人们如同踏上山坡,步入庭院。

艺:从全球遴选出3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新媒体艺术家的40多件作品,标准是什么?宏观地看,整个世界范围的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状况是什么,有没有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张:其实所有展览在遴选作品时都会遵循几点:对于主题的契合、作品的质量,是否具有创意性,某些时候还会考虑作品的区域分布,尽量能够全面反映全球新媒体艺术的面貌。这次展览的作品的范围既有目前新媒体比较成熟的北美、西欧、澳洲,同时还有东欧、南美、亚洲等地。

不平衡肯定会有,无论从思路还是形式、风格等方面来说。在新媒体艺术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形式的选择会更广泛,风格会更前沿;有些地区在这个层面上就会显得相对薄弱,因为还未形成成熟规范的创作机制,也没有得到国家、政府的相应支持,像西欧、北美的一些国家的政府文化机构都会把新媒体艺术作为重点文化扶持的项目,包括基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艺:要组织如此庞大的一个展览,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张:出乎意料的是,整体来说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当然一些细节的改动也很正常。最大的挑战是供电,因为需要很大量的电,有时光是一个作品就需要三万瓦的电,中国美术馆对此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再就是现场布网布线,尽管美术馆之前有内部的无线网络,但是为了保持作品网络速度的稳定性,还需要再铺线路进去。

这次展览对美术馆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虽然以前美术馆也曾展示过新媒体艺术,但那仅仅限于个别几个展厅,现在却在整个一楼展厅进行集中,其中包括4500平米的圆厅以及室外。所有的作品都和电、数字密切相关。

艺:和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往往是艺术家“单打独斗”不同,新媒体艺术的完成往往是一个团队,成员分工明确,有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等等。怎么看待新媒体艺术凸显的这种艺术和科学的关系?

张:这的确是新媒体艺术的突出特点,它打破了以往艺术家的“个人光辉”,因为它是团队作业、交叉学科。很多庞大的新媒体艺术,需要涉及研究、制作等多层面,所以决定了它必须由交叉学科来完成。

艺:这就牵涉到作品的署名权――是属于艺术家还是整个团队?

张:目前绝大部分情况还是署艺术家的名字,虽然作品是团队制作而成,个别时候也会出现团队署名的情况,而艺术家只作为成员出现。

相关链接:

新媒体艺术:本次展览的艺术总监、策展人张尕介绍,一直以来“新媒体艺术”就存在争议,在圈子里争议也比较大。单从字面上理解 New media,就是新的媒体;新媒体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的新就是明天的旧,明天的新就是后天的旧;“新媒体”其实是个过程,指目前这一刻是有前沿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