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历史遗迹的价值

历史遗迹的价值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3 14:57: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历史遗迹的价值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历史遗迹的价值

第1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管理及利用,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医院现有的知识和资产,不但能使每位医疗工作者在利用知识的时候取长补短充实自己,而且能够温故而知新,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明白了自己在工作中的种种不足及失误,从科学知识中找到根源补充差距。所以如何合理地运用知识管理的新理论,使医院的知识更丰富、更全面,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对医院知识管理的认识

医院医学知识管理是对医学知识的产生、收集、组织传播、交流和应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包括对主观医学知识和客观医学知识的管理,其核心是要创造一种主观医学知识与客观医学知识相互转化的机制平台,实现医学知识有序化,实现医学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医务人员和医院整体的主观医学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实现医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医院的医学知识应用水平,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的生产率和反应能力,最终使医院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医学知识管理和利用不是独立运行于医院业务之外,而是渗透到医院的每一个临床科室和医疗业务过程中。医院的医疗等工作不是简单的医学知识输出,而是不断的医院知识输入和医学知识输出的过程,实际上要求医务人员不断学习,要求医院成为学习型、知识型、科学型的医院。

医院实际医学知识的管理及利用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必然成为生产里的重要因素。医院是医学知识密集的单位,其知识密度在各行业中屈指可数,其医疗工作和业务收入靠的是医学知识。我国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实际是医学知识的应用水平,是医疗服务的医学知识含量,实质也是医学知识管理水平。医学知识管理已成为医院提高竞争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力措施。

加强医院医学知识管理和利用

第2篇

党校教育工作中,政治理论教育是重要的内容。对党校的学员开展政治理论教育,重在提高学员的政治理论应用水平,以回到工作岗位中提高工作效率。党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取得成效,就要注重采用教育的实践方式,确保教育要针对于实践展开,以切实地发挥党校传播理论的作用,使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实践意义。

一、党校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方式

党校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培养的作用,就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教育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校在政治理论教育中,不止于向学员传授理论知识,而是要将学员的探索意识激发起来,让学员作为学习主体存在,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党校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与学员之间换位思考,在教学中从学员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使学员能够透彻地理解政治理论知识,并提高思想觉悟。

1.整理知识脉络,重点知识突出

党校强化政治理论教育,就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员在课上就能够深入领会主要教学内容,并具备一定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课堂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要参考,根据学员的知识需求设计教学模式,做到教材内容灵活运用,还要根据学员的工作实际对教学内容予以延伸,做到政治理论内容与学员的工作实践相互融合[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有必要整理知识脉络,将所有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将学员的工作内容融入其中,让学员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对政治理论知识予以理解,随着理论知识点明晰,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就会上升到理论层面。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重点知识突出。对学员不理解的问题,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活动,让学员在讨论中沟通,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政治理论知识。教师还可以从中融入提问教学模式,让学员针对问题展开思考,在思考中对政治理论知识循序渐进地学习,以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

2.注重思想教育,强化道德渗透

党校教师在开展政治理论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员深入探究政治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将道德教育内容渗入其中,以在对学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学员的思想素质提高,特别是道德品质要进一步加强,以丰富学员的理论知识,懂得在政治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在党校的政治理论教学中,思想教育至关重要,要注重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政治理论教育中,不仅可以指导学员在理论学习中使知识系统化,而且还可以促使学员从政策的教育对政治理论知识予以理解,并将正确的价值观确定下来,落实到行动中,使得学员的道德品质得到验证[2]。在对学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我,在学员中成为他们效仿的典型,对学员的影响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有助于学员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思想品质的提高,以促进学员综合发展。党校不仅教书,重在育人,所以,以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式对学员开展思想教育,就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针对性地渗透道德内容,对学员予以适当地指导,可以使教学对学员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时代,在党校的政治理论教育中也要迎合时代环境引入信息技术,做到多媒体资源合理利用,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文本形式信息传递,而是根据教学需要教学内容处理文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图片信息等等,让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多种形式传递。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感染力,激发学员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丰富教学内容,使得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要求,教师可以请学员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运用了政治理论对材料进行实证分析,不仅可以扩展教学空间,还使得学员的政治理论研究视角多元化[3]。比如,对党校的学员开展“三观”教学,可以让学员列举一些单位中的典型事例,在时事政治教学中对实例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数据和视频,将教学内容用动态的图像展示,可以使教学内容更为形象逼真,学员可以对教学内容产生直观的印象。抽象的教育内容通过多媒体直观而形象地表达出来,使深奥的哲理以学员们熟悉的事例呈现,有助于帮助学员对政治理论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员的政治觉悟逐渐提高,社会现象的辨别能力也会逐步增强。

二、党校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意义

1.教师的教学具有艺术性

党校要提高政治理论教育的效率,就要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以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来,吸引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员之间处于同等地位,相互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从而构建了和谐的课堂氛围[4]。政治理论教师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就是要引导学员探究知识,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2.教师的教学具有时代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环境的改变,路线方针政策也会发生改变。为了让学员充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就要对学员的政治理论素养予以塑造,通过强化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员起到知识引导作用,帮助学员树立政治理论学习意识,并自主地将政治理论与自身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予以关注,不断地更新知识,创新思维模式,使自己的综合能力符合时代要求。

第3篇

腰膝酸软,多吃御寒食物

腰膝酸软、气血两亏者大多畏寒,适当选用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进行温补和调养,可改善这一状况。多吃食物可以起到温暖全身组织、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防寒的能力。如羊肉粥:取鲜羊肉100g,盐、葱、姜适量。羊肉洗净切片,葱、姜切成碎块备用。将粳米淘洗干净,同羊肉及调味品一同放入,加清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熬成粥。本粥具有益气血、暖脾胃、添精补髓的作用,适宜阳气不足、气血亏损、腰膝酸软者服用。

身体瘦弱怕冷,增加产热营养素

由于冬季气候较冷,机体每天为适应外界寒冷环境,消耗能量相应增多,因而要增加产热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尤其是要相对增加一些脂肪的摄入量,如在吃荤菜时适量放入一点点肥肉。比如橄榄雪梨炖瘦肉:橄榄15g,雪梨50g,瘦肉100g,蜜枣1个。将瘦肉洗净,沸水略煮后切块,雪梨洗净切片,将洗净的橄榄、蜜枣放入炖盅内加清水250 ml,炖两小时即可。此款菜品利咽生津,滋阴润燥。

手脚冰凉 补充蛋氨酸

寒冷的气候使人体尿液中肌酸的排出量增多,脂肪代谢加快,而合成肌酸、脂酸及人体内氧化所释放出的都需要甲基。因此,在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比如姜汁甜牛奶:取150―200 ml鲜牛奶,加入生姜汁和少许白糖,放入容器内隔水蒸15分钟。此款饮品有驱寒和胃之功效,每天饮用一杯,手脚寒气便消失。

畏寒腹痛 适量补充维生素

寒冷气候使人体氧化产热加强,机体维生素代谢也发生明显变化。增加维生素A,以增强人体的耐寒能力。增加对维生素c的摄入量,以提高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食物,维生素c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等食物。比如生煎猪肝:新鲜猪肝500 g,斜刀切成稍大块点的薄片;用盐、料酒、姜丝、胡椒粉、生抽、味精和少许生粉将猪肝腌一下(如喜欢五香的可放些五香粉);煎锅烧热放少许油,将猪肝摊在锅内煎黄一面后翻另一面:待两面煎黄,放些蒜茸、葱、少许酱油后拌匀,即可出锅装盘。此菜富含维生素A,可缓解因畏寒而产生的腹痛症状。

体质偏弱经常感冒 适量摄入矿物质

第4篇

关键词:shibor;基准利率;利率定价

中图分类号:F8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6-0013-03

近年来,我国票据贴现业务发展迅速,这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商业银行资产结构调整,增强资产流动性,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传导货币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市场基准利率缺失以及定价和管理体制落后所导致的贴现利率定价不合理、各金融机构利率水平差距悬殊等问题制约了票据市场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再贴现政策的执行和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也不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

为此,本文在分析天津市各金融机构贴现利率定价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改革贴现利率定价机制,建立以Shibor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

一、当前贴现利率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受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和商业银行资本约束增强的影响,票据融资以其成本低、流动性高、收益性好等特点受到企业、银行的青睐,票据市场的业务规模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但与此同时,自2006年开始,随着市场流动性充裕、银行间竞争加剧,贴现利率定价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

(一)贴现利率长期低于再贴现利率,再贴现调控工具失效

根据目前人民银行利率管理规定,贴现利率应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生成,并由银行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的情况下自行决定,也就是说,再贴现利率是银行贴现利率的下限。但自2001年以来,再贴现利率长期保持3.24%不变,而同时,市场资金的充裕和银行间竞争的加剧使得贴现利率屡创新低,造成目前多数地区贴现利率早以突破了再贴现利率下限。

天津市自2005年开始,票据贴现利率也逐步突破再贴现利率下限,部分月份低达1.20%。银行违反利率管理的规定超低息为企业贴现票据,使得贴现利率在实际定价过程中已与再贴现利率脱钩,再贴现利率的“基点”作用丧失,其作为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三大法宝”之一,影响市场利率水平、调节货币供应量、传导国家宏观调控意图的职能已失效。

(二)贴现利率定价扭曲,不能反映真实资金价格和风险状况

目前,再贴现利率僵化的定价模式使得再贴现利率水平同市场资金状况及资金风险状况脱节,各银行为此根据同业市场利率水平、市场贴现利率水平、客户风险水平等因素来确定贴现利率水平,贴现利率的生成与再贴现利率完全脱钩,这导致贴现利率不受央行的利率管束,并且由于基准利率缺失,在银行自身定价欠科学和理性、确定方法相对简单、技术含量低的情况下,使得贴现利率不能准确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和票据风险状况,更多反映的是市场资金需求者与商业银行的关系和相互搏弈的结果等问题,导致各商业银行贴现利率水平混乱,差异较大。

(三)贴现利率定价管理失控,影响票据市场规范稳定发展

当前,虽然按照规定“贴现率应该在再贴现率上加点生成”,但人民银行对于商业银行擅自定价、违反此规定的行为却并未给予处罚,这使得银行在“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下和追逐自身利益、业务发展的驱使下,展开降低贴现利率的激烈竞争,争夺票据贴现市场。这在导致银行经营成本加大,贴现收益减少的同时,企业利用银行审查不严的漏洞,通过提供虚假商品交易合同、虚开增值税发票和货运单据等手段进行票据融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使市场发展脱离实体经济支持,潜藏了较大的风险,引发信贷规模的大幅增长,扰乱了票据市场的正常秩序,给宏观调控带来压力。

另外,票据贴现业务在其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以期限短、周转快、风险可控、成本收益稳定等特点成为金融机构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管理流动性的重要手段,金融机构在信贷扩张时大力发展票据业务,而收缩信贷总量时则往往压缩票据承兑和贴现,这使票据贴现时常大起大落,这又加剧贴现利率管理失控对票据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改革贴现利率定价机制,建议建立与Shi-bor相挂钩的定价新模式

目前,作为基准利率被央行大力培育的Shi-bor,自正式运行以来,其对市场产品定价的指导作用愈加明显,影响力不断扩大,辐射领域不断扩展,市场正在形成以Shibor为基准的定价群,各种利率之间的比价关系日趋合理、清晰。

(一)Shibor已具备了成为贴现利率定价基准的能力

Shibor自2006年10月投入运行以来,其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不断提高,3个月以内的Shibor变化能够充分反映当前资金供求关系,与货币市场各种产品的比价关系也趋于稳定,其中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与3个月Shibor的利差均值为55bp,转贴现利率与3个月Shibor的利差均值为47bp,稳定的利差关系这说明它能够包含票据贴现的最低风险溢价,完全有能力成为贴现利率的定价基准。

并且,通过对天津市金融机构贴现月加权平均利率和同期Shibor月平均利率的对比,可以看出:金融机构贴现利率与Shibor走势一致,同时,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利差加大趋势明显。这一结果表明天津市金融机构贴现利率与Shibor存在很大的相关性。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两者之间利差加大也符合一般定价规律,同时,反映出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的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和自身资金情况、信贷规模管理要求所采取的不同的贴现利率定价策略。

(二)以Shibor为基准进行贴现是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的客观情况及多年来再贴现利率维持不变,使得贴现市场价格早已突破作为央行管制下限的再贴现利率,再贴现利率已经不能作为贴现利率的基准。贴现利率定价基准的缺失使得商业银行在竞争性的贴现市场中缺乏价格参照,加之票据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调控信贷规模的重要手段,致使商业银行被动经营,定价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以代表银行间同业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Shibor作为基准进行贴现利率定价正好可以弥补贴现利率定价基准的缺失,为票据产品市场化定价提供很好的参照,避免贴现市场的无序竞争。同时,与一般信贷业务相比,票据产品风险低,更贴近货币市场,以Shibor为基准定价易于操作。

因此,天津市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于贴现利率在Shibor基础上加点形成表达了迫切的期望。当前,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以Shibor为基准加点的报价和交易模式办理票据转贴现与回购业务,贴现利率直接与Shibor挂钩。

(三)各金融机构符合以Shibor为基准进行贴现利率定价的各项要求

目前,就天津市来看,各家金融机构已满足贴现利率市场化定价的要求:

1.根据调查,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天津市金融机构完全满足实时了解Shibor并在其基础上确定贴现利率的经济技术设备条件。

2.目前,各商业银行根据同业市场利率水平、市场贴现利率水平、转贴现利率水平、客户风险水平、经营管理成本、本行信贷规模调控计划、票源情况、客户综合贡献度等因素来确定贴现利率水平,已初步建立了市场化定价机制,因此,贴现利率在Shibor基础上形成对金融机构业务流程无明显影响。

3.尽管目前金融机构贴现利率定价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成本核算、风险评估等方面,但只有以Shibor为基准实行市场化的贴现利率定价才能更好地促进金融机构完善自身定价机制建设。

三、完善贴现利率定价机制建设,转变和加强贴现利率管理

目前,鉴于金融机构贴现利率定价机制尚未十分完善,各金融机构的营销策略、资金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定价能力与水平差异也较大,加之各地区之间经济金融发展不均衡,导致资金价格也存在较大差异,各金融机构要在这一新模式的基础上合理定价,严控风险,完善定价机制建设,而监管部门则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严控市场整体风险。

(一)转变贴现利率形成方式,完善定价机制

改革贴现利率定价机制,首先要在综合考虑风险溢价、经营管理成本、市场竞争情况、客户综合贡献度等因素的基础上,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信贷规模调控计划和营销策略在Shibor基础上加点形成。另外,对于贴现业务的具体定价办法,可由商业银行总行制定统一的加点幅度,也可由商业银行总行授予其分支机构一定权限,贴现利率在Shibor基础上的加点可有一定浮动区间。

(二)加强内部机制建设、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一是加强风险评级、计量体系的建设,尽快实现基础数据的积累和分析,从而使加点幅度足以覆盖各类风险并反映客户信用水平的差异;二是完善成本核算体系,规避目前商业银行无法准确核算信贷成本的难点,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应对激烈的价格竞争;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在定价方面缺乏话语权,致使银行内部利率管理能力薄弱,管理人才不足,为此要优化现有利率管理人才结构,同时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

(三)改革贴现利率管理模式,促进宏观调控方式转变

为避免无序竞争,在实行贴现利率与Shibor挂钩的初期,人民银行可以规定最小利差对贴现利率进行下限管理,但最小利差不宜过大,甚至可以为零。

但从长远看,规定与Shibor的最小利差、动态调整最小利差对贴现利率进行下限管理的方式本质上是利率管制,属于直接调控方式,这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的方向不一致,只能作为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机构定价机制不完善的环境下使用的过渡性手段。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的不断成熟、完善,作为与已经利率市场化的货币市场联系最紧密的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方式,票据业务的利率下限管理应尽早取消,实现利率市场化。同时,中央银行也应放弃这一直接调控手段,转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再贴现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影响市场资金价格的间接调控。

第5篇

关键词 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 理论 实践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一、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理论综述

随着国外“政府再造运动”及其政府绩效评价理论引入到我国,国内掀起了政府绩效评价以及公共支出管理的热潮。教育公共支出,由于其对国家发展的战略重要性以及实践中的诸多问题,成为很多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马国贤(2005)提出政府绩效评价的理论基础为:政府花钱买服务理论”、“公共委托―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管理理论”、“为顾客服务理论”等。该理论从新公共管理学、公共财政学、制度经济学等角度对政府公共支出的绩效评价进行比较全面地理论论证,使国内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理论得到系统性地整合。另外有一些学者从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的角度阐述教育公共支出的必要性。

从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目标和原则来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5)认为,绩效的主要内容是“三E”,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有效性(Effectiveness)。吕炜(2006)认为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的目标是3E:经济(经济:表示投入最小化产出最大化)、效率(边际要素产生的边际产出最大化)和效益(产出最终的结果对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程度)。陈工,袁星候(2007)提出财政支出的基本目标是追求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益性(Effectiveness)和公平性(Equity),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实现“4E”目标,就可以全面综合地反映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

从绩效评价关注的环节看,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5)认为政府绩效评估是结果导向型的,与过程管理不同,它将重点放在目标的设定和评价上,而将管理过程委托给部门、单位等。刘旭涛(2003)认为政府绩效评估不仅仅要关注结果,还要关注过程;绩效评估的考核功能只是其初级阶段,诊断、分析和改进功能是其今后要强调和发展的方向。陈明选(2006)认为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能仅仅关注教育投入的产出和结果,必须从输入、过程与产出的全过程来评价绩效。

从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和指标体系设计来看,王敏(2005)提出以财政教育资金运行中涉及到的主体为标准,可分为各级财政部门的绩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绩效、各级各类学校的绩效和监管部门的绩效。马培祥(2005)提出义务教育绩效指标的设计应从五个角度来把握:一是教育资金在学校是否有效利用,二是对学校教学成果的考察,三是学校综合发展的指标,四是对学校自我发展能力的考察,五是教育资源配置是否有效,按以上思路,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可以从微观绩效指标和宏观绩效监控指标两个方面设定。吕炜(2006)提出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就是要考察公共教育支出的执行过程以及结果,并检验教育资金综合满足多个层面标准的情况,结合“三 E原则”,可以从资源配置、财政支出和支出管理三个维度构建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王健,施伟国(2006)提出从学校财力资源投入方向、学校财力资源利用效率、学校财力资源产出结果和学校发展潜力四个模块来组成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财政投入方向方面的指标主要是要考察学校财政投入的价值取向;过程管理方面的指标则侧重考察学校的管理能力和水平(预示着学校发展能力);实际结果是评估学校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发展潜能是评估学校当前的财政支出对学校今后发展的贡献。任晓辉(2008)指出义务教育绩效评价有两个不同层次:一是财政部门对教育部门的评价,二是教育部门对具体学校的评价;指标的设计可以从投入、产出、教育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

关于指标设计的原则,陈明选(2006)认为必须遵循经济性、效率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完整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有形绩效与无形绩效并重,当前绩效与未来绩效并重等原则。刘国永(2007)认为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指导,必须在明确的职能的前提下展开,要遵循客观性原则、统一性原则、间接性原则。王健,施伟国(2006)认为中小学教育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必须体现发展性评价理念并能促进学校发展;必须处理好定性与定量的关系,量化的评价存在很多缺陷,因而要同时使用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指标;必须正确处理全面与精简、可行的关系。

(二) 关于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国际比较。

邵巍巍,邵洪宇(2007)介绍了国外的高等教育拨款的形式大致分为教学和科研拨款两块,大部分国家都在科研拨款方面使用绩效指标,美国和英国是典型的科研绩效导向拨款,即高水平科研的高校能得到更多拨款,这种拨款是典型的产出导向型拨款。而英国的教学拨款是投入导向型拨款,绩效结果并不作为拨款的标准。严吉菲(2007)介绍了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和美国田纳西州绩效拨款的评估机制,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了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绩效拨款的指标体系、核心指标、指标类型、指标权重、指标制定方式以及指标稳定性。王莉华(2008)详细介绍了美国田纳西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的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运行情况和指标设计,并对这两州的高校绩效拨款制度进行了比较。张玉龙等(2006)介绍了美国和日本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美国和澳大利亚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比较早地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它们的特点是先设定公共支出应实现的绩效目标,从过程入手,对公共支出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绩效考评和监督,其所有的环节、步骤都是以考察绩效目标或绩效结果是否实现为行为导向。日本于20世纪90年代尝试建立自己的公共教育支出绩效考评制度体系。1991年将大学的评估以法律形式固定,同时,将考评的重点由高校内部考评转向外部的绩效评估。并逐步以考评结果为依据,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改革后的日本高等教育公共支出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统一分配,也称为定量分配;另一种是按照业绩进行的差额分配方式。

(三) 关于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证研究。

恩施自治州财政局课题组(2005)对恩施自治州义务教育绩效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对财政基础教育投入总量和支出结构进行评价,分析考核恩施州基础教育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是否符合本地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二是对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益进行评价。课题组从指标库中选取了28个计量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恩施州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果有待加强的结论。该课题分析了当地的基础教育公共支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马培祥(2005)以天津市为例分析了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指出:教育投入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教育经费使用效率不高,管理环节存在漏洞。刘国永,马国贤(2008)探讨和分析了我国2005年试点地区(江苏无锡市、河南郑州市、宁夏银川市,上述均包括市和所属县、乡学校,此外,还确定甘肃庄浪县(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贫困地区代表)的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运行情况。结合我国实际,从基本情况(含教育条件)、教育投入(包括客车、在校生、教师、教育经费等)和产出(毛入学率、教学质量、 毕业生、 素质教育、 社会综合评价等 ) 3个方面设计了一套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论是:我国政府对义务教育是比较重视的,我国义务教育的质量地区差异过大,中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重点学校,忽视了农村中小学的质量问题;绩效评价改善义务教育管理的作用有效。任晓辉(2008)基于三次试点绩效评价的实践(2005 “三市一县”,2006年江苏全省和2007年上海浦东新区的试点绩效评价)探讨了评价结果所揭示的共性问题,即教育质量与生均投入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义务教育的地区和校际差距大于城乡差距,教师超编和缺编并存,并分析了不同的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部发达地区的特征表现。李志勇,楚昕(2008)采用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选择了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和实效性指标为分类指标,选取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七省市(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初等教育支出数据进行研究。文章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初等教育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在东部地区内部也有一定的表现,但总体上不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服务水平,重在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四)国外关于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研究。

国外学者很早对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早在1955年,美国货币经济学派代表人物密尔顿・弗里德曼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中,提出了教育券理论。他认为可以通过发放教育券来保持对教育的投入,同时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体系,在“教育券”流动中实现优胜劣汰,遏制教育中的垄断和,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教育券”理论蕴涵了一定的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思想。随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在各国的确立,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日趋完善。伦敦经济学院的努托尔(D.DUTTALL,1992)指出,绩效指标“能反映一个教育组织的绩效或行为,能够为决策提供信息。”,他还强调并不是所有的教育统计数字都是绩效指标,能成为绩效指标的教育统计数据要“反映教育事业的关键方面,而且必须提供参照,以便做出判断”,其思想对后来研究者产生了很大影响。(Cave,1992)指出绩效指标体系还是尽量用“序数性的”、“基数性的”、“绝对值的”、“相对值的”,对教育机构的活动及性质做出权威性的测量。Galianient.al(2001)发现,在阿根廷,随着教育服务从中央政府下放到省级政府,公立中学学生的成绩显著提高,公立中学学生的成绩与省级政府财政赤字负相关。

二、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

(一)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

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实践开始于二十世纪末,起步相对较晚,发展面也不是很广。

1990年,为加强文教的行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政部制定了《文教行政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效益考核办法》。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教育方面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文件。1995年,湖北省财政厅按照建立效益财政的思路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教行政财务改革意见,制定了《 湖北省教育经费使用效果综合考核试行办法》。考核对象主要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中小学校,其主要内容包括教师工资兑现、定员定额管理、专项经费管理、收入管理、教育费附加管理、中小学校舍建设、勤工俭学和财务监督等8个方面。

1998年,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对原《办法》进行了修订,新办法的主要内容:一是明确了考核目的、原则、对象和级次;二是制定了考核指标体系,分为综合考核指标(12项)、单项考核指标(47项)两大类,其中单项考核指标又分为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效益指标;三是规定采用百分制量化,并结合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和差额分析法进行分析计算。

2001年,湖北省财政厅根据财政部的统一部署,率先在恩施自治州选择了恩施高中等5个单位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随后,财政部和湖北省财政厅派员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全过程的跟踪调研,认为恩施州在试点工作中,已建立起较为有效的评价工作组织体系、探索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工作流程、制定了财政教育支出等9套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建立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有关制度,为今后全面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并向全国推广。

2003年,财政部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出改革,提高教科文事业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制订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试行办法,指导各地区如何逐步开展本地区的教育项目绩效考评工作。

2004广东省财政厅和省人大财经委专门对广东省16个市的山区老区2000所小学的6亿元改造专项资金进行了绩效评价。广东省财政厅成立了专门的评价机构,联同省人大财经委抽查了个7市14个县的39所小学。现场查核资金使用、项目建设等帐目,实地察看改造小学的情况,为财政教育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总结了经验。

2005年,我国启动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研究,参与试点的地区有:江苏、无锡市、河南郑州市、宁夏银川市,上述均包括市和所属县、乡学校。此外,还确定甘肃庄浪县(国家级贫困县)作为贫困地区代表。

2005――2007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中心课题组先后开展了三次较大区域范围的试点评价工作,即“三市一县”试点(江苏无锡市、河南郑州市、宁夏银川市、甘肃庄浪县)、江苏全省和上海浦东新区的试点评价。

三、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的情况看,我国义务教育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缺乏明确的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目标。

国内虽然有很多学者对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进行研究,但是在研究中,往往没有很明确地提出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目标;有些虽然有所提及,但并没有对此进行清楚的解释。在绩效评价过程中,绩效目标的确定是实施绩效评价的第一步,是非常基础和关键的,没有明确的绩效目标会导致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失去方向,得出的绩效评价结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缺乏公平指标。

国内学者在研究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时,往往采用3E原则,即经济行、效率性和效益性,对于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公平性研究很少,在指标体系设计中,也很少看到这样的指标。义务教育这一公共产品的具有覆盖广,外部行强的特点,它对公平性有较高的要求,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义务教育支出的公平性已经到了必须要引起重视的阶段。所以研究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的公平性必须要考虑。当然,如何对公平性进行绩效评价是研究的难点,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进行破解。

(三)绩效评价的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应用。

实践中的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实践重视绩效评价的过程,但对于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非常有限。本来绩效评价的目的是通过绩效评价来找出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现在问题找出来了,但是结果却得不到应用,这就意味着绩效评价的目标无法得到实现,绩效评价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四)缺乏统一的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体系。

国内有不少研究者对义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也设计了很多种义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实践中,国内不少地方实行了义务教育绩效评价的试点,绩效评价的体系也都各异。这说明了义务教育绩效评价体系还不完善,理论出现百家争鸣的好现象。但是要推广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没有统一的绩效评价体系就会缺少权威性,各地区各自设计体系不仅造成了指标设计的重复工作,还造成了各地区结果的可比性。

(五)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覆盖面不够广。

虽然我国从2001年开始就进行了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试点,试点范围得到扩大,积累的经验也逐渐丰富,但是实施这一制度的范围仍然不够广,很多省份还没有开展这一工作,更没有把它当成常规性的工作来开展。

(六)义务教育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自从引入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管理的理念以来,实践中相关的法律制度在不断地进行建设,特别是文教领域,但是法律制度仍显得不够完善。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科学的指标体系,还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依据和支撑,需要有责任明确的相关机构来组织和实施这项制度。我国的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

(作者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注释:

裴苏英.构建财政基础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探索.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2月

杨柳.中国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

参考文献:

[1]马国贤. 政府绩效管理.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范柏乃. 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务.人民出版社,2005.

[3]丛树海. 公共支出评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姜异康,唐铁汉. 政府绩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5]李祥云. 我国财政体制变迁中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仪式传播;仪式重演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4-0111-05

一个社会如何保存和重现记忆?一个民族如何保存和重现记忆?有学者认为,只有举行仪式。因为“有关过去的意向和有关过去的记忆知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无疑,民族记忆历史的记忆是中华文化的储存箱,而重要的民族记忆都离不开仪式的承载和传播。记忆、仪式与传播之间相互辅助、共存共生。因此,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每年举办的拜祖大典可以看做是一种记忆的仪式传播,它在传承传统文化、强化历史记忆、建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着不可忽略的传播意义和价值。

一、拜祖大典与记忆的仪式传播

“在许多文化中,举行仪式是为了纪念相联系的神话,为了回忆一个据信在某个固定的历史日期或在某个过去的神话中发生的事件。”几千年来,“三月三,拜轩辕”成为中华民族一项重要的文化传统活动。正因为如此,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河南新郑拜祖大典2008年已被正式列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被“发明的传统”在新的历史语境的复活带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仪式和传统密不可分,“传统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化和仪式化的过程,因此‘被发明的传统’意味着一整套通常由已被公开或私下接受的规则所控制的实践活动,具有一种仪式或象征特性,它试图通过重复来灌输一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而且必然暗含与过去的连续性”。可以说,“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过去所创造的种种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历史阶段与另一个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并且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简言之,传统形成的范畴来自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体现着某种行为方式与观念,具有延续性、规范作用和感召力。

仪式和记忆、传播也紧密相连,“记忆不仅产生于人自身,也产生于人与人之间。它不仅是一种神经或心理学现象,更重要的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交际和记忆媒介中得以发展,记忆媒介确保这些交际的再次识别性和连续性”。拜祖大典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创造集体记忆的仪式传播活动,依托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依赖于炎黄子孙的历史文化记忆。而“记忆是实现历时性和时间延续的器官。从本质上讲,它有两个不同的功能:储存和重建。这两种功能都参与到了建立历时性即延长时间这一过程中,即便它们的参与方式不同。记忆是一种以编程和繁殖原则为基础的再生产,该原则使文化模式得以延续。这种(深层结构的)形式储存保证了(明显的)行为的可重复性,并由此赋予了文化再生产的能力。这并不是指‘大量复制’,而是在象征的感知世界、行为方式、赋形这三者的连续性的层面上说的”。

无疑,拜祖大典即是一种记忆仪式的媒介传播活动。所有参加拜祖大典以及在电视媒体前观看拜祖大典的人们,通过“在场”和“不在场”,感受到同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荣光,重新认识和记忆起中华民族和历代祖先所创造的历史。这种共同的“根基记忆”由于带着浓郁的情感和熟悉、亲切,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以“回溯本原”的历史记忆,是“以向回看的方式进行文化认同,确认自己处在一个强大的历史空间和族群文化之中,拥有一些可以充分应对变化的传统资源,自己是这一传统中的一分子,凭着凸显和夸张这种文化传统与民族历史的方式,人获得所需要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换句话说,人们正是通过仪式这种文化行为,获得某种体验,形成文化记忆,这种记忆建立在集体的文化基础之上,并在变与不变之间代代传承、绵延传续。

二、拜祖大典的“仪式重演”与符号象征

一般来说,所有的仪式都具备两个特征:形式主义和操演作用。它们作为记忆手法能有效地发挥作用。除此之外,记忆仪式还有两个不同于其他所有仪式的特征,一是“它们明确涉指原型人物和事件,无论人们把这些理解为历史存在还是神话想象;由于有这个事实,这类仪式另一个特征,而且是它们独具的特色。我们可以把这个特征描述为仪式重演特征,它对于塑造社群记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质”。拜祖大典中的“形式主义”特征主要突出显示在仪式中的一些符号运用上。这些符号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无不带有浓郁的象征意义,透露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气息,可以再次激活和强化我们的记忆。拜祖大典中的主要象征符号在以下几方面:

(一)色彩符号:黄色为尊

在历届拜祖大典中,黄色都为仪式场所的主色调。黄色在拜祖大典仪式中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意味着黄帝的功德之高与黄帝文化的厚重。

第7篇

关键词:电力施工技术;施工造价;控制思想

中图分类号:TU723.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我国的电力建设速度日益加快,不仅仅是速度得到加快,其电力建设的覆盖范围也是全方位发展,这一些电力建设的正面消息背后的一些隐患也是我们应该看到的,电力施工技术不断的变难、施工原材料差价不断的加大等一些各方面的因素,对目前的电力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难题。电力施工中的工程造价如何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并且还要实现电力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是我国电力企业目前的一大重要难题。当电力施工企业在接手了一个电力施工项目过后,应该对电力施工造价有客观的认识,要理性的认识到施工中的各种风险因素,争取把施工当中的利益最大化,让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并且稳定的道路。

一、电力施工中各项技术的分析

(一)变压器安装

变压器是在电力传输工作中起到了心脏的作用,其核心价值是不可取代的。当我们在安装变压器之前应该对变压器的数量进行清点,确认数据过后进行变压器的第二次搬运,最好再把变压器安装到位,当变压器在施工现场安装妥当过后,就要对其内外部的附件进行安装,这一步一步的安装过程过就是变压器吊芯的交接试验,变压器在正是开始运转之前,一定要做好变压器的试验工作,从而让变压器在最后的验收环节顺利过关。变压器的安装一定要牢固,这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工作都是有影响的。下面是一幅变压器架设流程图如图1所示。

(二)电力施工中电缆的架设、衔接和电缆通道的铺设

电缆的选择和架设都是非常具有工艺性的施工,对施工团队的整体素质都有严格的要求,其中电缆导管和电缆防火工作有着很紧密的关系,电力施工人员在进行电缆架设之间,一定要对计划好的架设线路有个很好的了解,当在之后的电缆架设施工当中发现与原计划不一时,需要立即的开展电力施工讨论会,对电缆架设工作中发生的变化加以研讨。最后在是电缆支架的架设,其架设的电缆支架一定要符合技术指标,牢固的架设方式一定要安装施工之前的架设方式进行施工。

(三)电力接地装置的施工

接地干线与接地设备的掩埋位置、深度一定要和设计图纸上的方位、深度保持一直,在完成接地线的掩埋过后,其中接地干线、引线和地级之间的连接要使用焊接作业的方式完成,在开展焊接作业之前,应该对焊接场地上的各种杂物清理干净,焊接过程中要保持稳定中途最好是不要中断,焊接的连贯性是影响焊接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当焊接工作完成之后要对焊接现场的焊渣进行清理,最后再在焊接的位置刷上一层沥青油漆。

(四)高压盘柜的安装要求

高压盘柜在开始安装施工之前,一定要在施工现场中找寻阴凉通风的位置进行储存,从而保证高压盘柜初始的质量。当高压盘柜在进行安装时,一定要注意盘柜与盘柜之间的盘间缝不超过一点五毫米,对安装的人工费用要合理控制,达到开源节流的目的。最后,高素质的电力施工人员是我们迫切需要的,施工人员的培养方向要朝着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优良方向发展,从而达成组建经验丰富、技术过硬队伍的目标,保证施工成本的控制任务高效完成。

(五)电力施工造价当中的信息化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电力企业施工造价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电力施工单位在进行工程造价活动时,不应该只采用传统的造价方式,也应该大力使用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管理方案。在使用网络信息化技术之前,电力企业应该成立自己的信息数据库,把自己在施工当中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在数据库中加处理并且分类储存。电力施工技术人员应该加快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电力施工造价过程中运转次数,这样做的即可以很好的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也使得施工当中的各项数据的运算更加准确,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六)电力施工技术实践

以上的各种施工技术和施工阶段,在进行之前都是要进行施工实践进行检验的,其电力施工实践主要是用于检查施工中所会出现的施工事故和施工难点,进而在施工之间就得到解决。其实施工实践并不只是出现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在大多数的工程建设中都可以看到这一检验环节,这种方式和方法对于整体工程都有很好的保障作用,减少投入资金的耗损,对于工程造价有很好的控制力度。

二、对电力工程造价全面控制的必要性

建设单位是电力施工筹建的基础,在电力施工当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在工程造价方面更是第一决定单位。后面的三点就重点说出了工程造价在电力施工当中的必要性:(1)从当前的建设形式看来,工程造价成本势必会不断的上述,如果电力施工单位拿不出合理有效的控制方案,那么对施工不利的情况会不断的出现,让整个电力系统陷入不必要的麻烦当中。(2)实名制建设制度是现代化改革后的建设方式,建设单位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筹建单位转变成为单独的施工建设单位。(3)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环境下,经济效益就是企业生产下去的唯一动力,是让企业发展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让企业走向持续发展道路的保证。

价格的合理不仅可以让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同时还可以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站住脚跟,也就是经济研究学家通常所说的合理的管理方案才能让企业获得相对于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该让我们注意的是,在电力工程的建设施工当中,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要使用一切的手段,降低建设资金的浪费率。

三、对电力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有效方法

(一)科学的管控方案

电力建设当中的各个工作人员,都应该在工作当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施工素养。应该从自身做起,发挥自己的最大能力团结施工当中的其他工作人员,使工作当中凝聚力得到提升,话应该在施工当中看到施工利益与员工利益之间的微妙关系,争取把投资的资金放在最需要使用的地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工程造价的额度控制在最为合理的范围之内。电力经营的政策当中对电力建设有着明确的控制标准,在施工建设当中,应该与其他的金融机构多加接触,最好与其中的一些金融单位达成合作,保证电网的资金投入力度不会存在任何问题。

(二)对施工投资和施工设计要进行加强控制和管理

工程造价控制过程当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投资决策议案。在工程施工的前期,项目施工的负责人要对施工项目的整体结构有一个完整并且精细化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施工作业当中,对施工当中的各方面操作才能得心应手。在进行施工方案选择的时候,要用各个方案进行仔细的对比,从而挑选出最为合适的施工建设方案。

(三)强化电力施工阶段的控制

对于建设施工中的整体施工方式,应该严格遵守基础建设基本中制度规范,要在动工之前,准备好一切的施工需要的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图纸和施工设备。建设项目的复杂人应该时刻关注工程进展,合理运用相关的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案,只有这样做才能保证施工建设的整体更加效率和科学。

(四)使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提高施工水平

电力施工单位在进行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时刻注意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使用,应该在建设单位内部大力提倡各个员工学习先进的科技技术,使用科技的力量推倒一切阻碍建设的难题。对于新型材料的使用,应该在实际施工当中积极使用目前的新型材料,把新型材料的最大力量发挥出来。同时在施工科技方面不止是存在新型材料,对于新式的建筑机械、建筑技术也可以积极的加以利用,让建筑事业也能跟上时代的脚步。

(五)电力工程竣工验收阶段的造价管控

电力竣工验收阶段是电力施工的最后一个阶段,当经过多个环节的造价控制过后,最后这一阶段也不能掉以轻心,在这最后一个阶段应该根据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施工验收指标进行工程验收,竣工阶段还应该对整个施工过程做一个全面的总结。最后的造价控制是由电力企业当中的财务管理部门和电力经营部门共同操作的,对其竣工的工程造价整体审核标准有一个合理的管理操作,对于工程当中的各项资金支持要仔细计算,做到不漏掉任何一笔施工资金,保证电力施工投资单位与电力施工单位之间的共同利益,在这两种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的点,使支持资金与原成本资金基本保持一致。

结语

从我国目前的形式看来,电力企业建设单位与其他各个市场经济单位势必会产生激励的竞争,当我们不能左右市场的时候,就应该严于律己从自身做起,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持续稳定的发展,为我国的电力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伟鹏.分析电力施工技术及工程造价的管理和控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

第8篇

关键词: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 ;价格补偿机制

1.政策背景

药品加成政策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1954年,为了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及发展,政府出台了医院药品加成政策,通过药品的收入来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药品加成政策是政府为维护医院正常运转、维护药品价格相对稳定所实行的一项医院经济补偿政策和药品价格控制政策。[1]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项政策被认为是个别医务人员开大处方和高价药的诱因,被认为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源。为解决这一问题,新医改明确提出了取消药品加成的目标。政府在《意见》和《实施方案》中对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明确指出:“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2013年10月1日,四川省德阳市正式在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实行包括取消药品加成和价格补偿在内的配套改革机制。这次改革旨在通过提高门诊诊查费、住院诊查费、级别护理费和增加财政投入的方式来弥补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的损失。

2.公立医院的收入构成

我国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为财政补助收入。[2]医疗收入主要来源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价格是由国家统一制定项目和编码,各地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自行制定价格。药品收入来源于药品加成,医疗机构药品加成一直按照八部委《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912号)执行。财政补助以往在公立医院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通常不足医院总收入的5%。考虑到药品收入是医院收入的重要来源,以往各地政府在制定医疗价格时普遍定价较低。因此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补偿措施,公立医院收入将大幅下降。

3.德阳地区取消药品加成和价格补偿机制的影响分析

3.1 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方式

德阳市取消药品加成后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方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调整部分常用医疗项目价格,主要是将门诊诊查费在原基础上上调6元,住院诊查费上调9元,级别护理费上调9元,预期弥补公立医院原有药品收入的70%;第二部分,增加政府财政投入,计划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核定药品加成收入的20%给予补助;第三部分,公立医院内挖潜力,降低成本,内部消化原有药品收入的10%。从德阳地区取消药品加成后的具体补偿方式可以看出,“699价格调整”应该是补偿公立医院原有药品加成的最主要途径。

3.2预期影响结果分析

3.2.1上调医疗价格难以弥补既定比例的药品加成收入

以我院2010-2012三年历史数据为依据,按照“699价格调整政策”计算对德阳市对常用医疗项目价格上调后进行分析,以2010-2012年三年我院真实的就诊人次和住院床日进行计算,按“699价格上调”后增加的医疗收入平均只能弥补原有药品收入的44.88%,不能达到制定政策时预期的70%。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财政投入达到原有药品收入的20%,公立医院实际损失的药品收入比例也高达35.12%。据了解,从德阳市县级公立医院已经开始执行取消药品加成和“699价格调整”,但是增加的医疗收入不能弥补原有的药品加成。

3.2.2 医保、新农合转移支付增大医院工作难度

按照四川省和德阳市的政策规定,“699价格调整”主要是通过医疗保险和新农合保险的转移支付来实现,这项措施实际增加了公立医院收款难度。一是转移支付将增大医院挂号、收款的工作量。由于“699价格调整”要纳入到医保报销范围,因此患者就诊时就必须区分是否为医保或新农合病人,需要详细登记病人的信息与医保证号,这将增加挂号窗口和收费窗口的等待时间,增加医院的工作量,同时给就诊群众带来了不便。二是转移支付为医院收款带来了难度。不少地区公立医院常年为医保、新农合垫付资金,以我院为例,迄今垫付资金金额已经高达千万元,如果上调金额由医保、新农合转移支付,则公立医院势必面临收款的困难。

3.2.3短期内增加医院现金占用量

首先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医院至少承担大于10%的原有药品收入的现金。其次以往在执行药品加成政策时,由于药品周转快、回款快,因此药品收入资金回流较快,医院财务现金压力较小。在取消药品加成后,原有的药品收入由医疗服务收入、医保、新农合转移支付和财政拨款三部分构成,资金回流速度变慢,资金回流难度增加,因此取消药品加成还将增加医院现金的占用量。

4.建议

4.1落实财政资金的补偿

完善补偿机制是“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保障性政策措施和前提条件,在现有的价格补偿机制不足的条件,只有保证政府财政投入,才能保证县级公里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的顺利过渡,如果财政补助投入机制不尽快落实到位,势必会给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行造成很大困难。另一方面,财政补助究竟是以直接拨款或者是医保、新农合转移支付的方式也未完全明确,如果财政投入是以医疗保险转移支付的形式,那么将进一步增大医院政策过度时期的困难。因此笔者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财政补助落实到位。

4.2提高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2006年以来,全国各级公立综合医院的医疗收入均亏损,需要来自财政及药品加成补偿才能保持收支平衡。根据新医改政策,调整服务收费标准,使之真正体现医疗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是弥补公立医院原有药品收入的最主要途径。目前德阳地区所实施的“699价格调整”完全无法弥补公立医院原有药品收入的70%。目前四川省各地正在进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成本测算工作,下一步将制定2012版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按照《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本监审指导意见要求》,新版项目定价将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省调增量、市调结构”的原则进行,即省管的243个药品应当体现出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的医疗服务收入的增量。因此笔者建议2014年制定价格时充分考虑到取消药品加成的影响因素,合理上调243个省管医疗项目的价格。

参考文献:

[1] 方鹏骞,张芬,陈昊,等.取消药品加成对公立医院运行模式的影响[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