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4 15:00: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比较政治学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政治教师应有精准、广泛的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任何一科教师必备的。作为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教师,本身已经具备了教书育人的专业知识,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组织者,是学校教育必备的重要力量。“学高为师,道高为范”,教师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具备了精湛的专业知识才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满足学生的对知识的求知欲望。
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教师除了具备原有的专业知识外,还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思想政治的学科特点更要求政治教师及时了解国家国际的最新时事,对本学科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掌握,能够正确预见本学科的发展现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成果。这样才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把握教材,在知识的传授上就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运用自如。
教师需要具备的几种专业知识。教师要具备专业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还有文化性知识等。这是教师的必备的专业知识,也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中的主体部分,课堂上教师能否把教材讲透、讲清,学生是否能够把握教材都与教师对专业知识把握程度有关。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所得,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摸索总结,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教师还要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是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教师只有熟谙教育学才能够把课本知识教好,熟谙心理学才能够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政治教师还要具有文化性的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视角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方面,还要把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相邻的学科知识都要学习,一直有政史不分家,文政不分的说法,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还要有历史、文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来自平时的日常积累,需要教师不断地阅读相关书籍,从中得到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提升。
三、政治教师需要不断读书形成自己的知识背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那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读书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自身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想做好教师,做好自己,唯有不断读书,每天坚持读书,才能有自己的智力背景,在课堂上才能应用自如,深得学生的喜爱。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必要性
中学德育大纲明确了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对中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而且明确了德育的实施途径之一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本文就为什么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及怎样展开传统美德教育进行了论述。
一、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首先,这是弘扬历史、传承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同志说:“我们是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我们要以冷静的反思、公正的态度对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一个创造过举世无双灿烂文明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无比丰厚的民族。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廉洁奉公、自强不惜、奋发进取等传统美德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而且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这些传统美德理应而且必须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内容,也应该成为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
其次,这是教书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艺、科技等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形成了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操、舍生取义的人生哲学、立志有恒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友善和谐的人伦关系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教育的内容和任务之一。
再次,这是思想政治课的特殊功能的要求。
国家教委制定颁发的《思想政治教学大纲》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之一。这段话明确规定中学思想政治课应该把德育功能放在重要位置。而德育的重要内容自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所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所担负的功能的要求。
最后,这是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的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开始进入转型期,许多新的人生追求方式悄然兴起,原有的道德观念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观念淡薄的现象,不少中学生视传统伦理道德为古董。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自我中心论等腐朽思想蔓延,许多青少年道德沦丧,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对激励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活力和魅力所在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统一。它是对的基本理论的认识过程,又是思想觉悟的形成过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把内化为学生个人的情感和意志。这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使命,是思想政治课自身存在的价值所在。
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许多老师就知识讲知识,单纯围绕书上的内容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有些教师所讲的道理、所举的事例存在着“假、大、空、高、深、远”的情形,与中学生的所见所闻出入较大,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是“来自天外的声音”,学起来感觉枯燥乏味,除了考试功能外,学生感受不到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很多学生丧失了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一部分学生跟着老师学,也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分数。而在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认同感、没有感情的投入、没有内在的迫切要求的情况下,又怎么可能会对教材的理论有深刻的研究和思考?又如何会有较高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应对现在的高考?
解决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遇到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引进中华传统美德,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厚重的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感受到中华传统美德在哺育中华民族、延续中华文明中的丰功伟绩,让学生迸发出一种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强烈的责任感。那样我们的教学就容易多了。
三、在中学思想政治课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博闻强记,并注意言传身教。
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故事发人深省。如“破釜沉舟”、“樊哙闯宫”、“荆轲刺秦王”、“缇萦救父”、“管鲍之交”等;很多在文字表达上朗朗上口,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如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一个没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一个知识面非常狭窄的教师是很难进行有效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
另外,还要注重师德的示范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应随时随地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坚定的信念、严谨的工作态度去影响学生。一个满嘴“仁义道德”,而自己却自私自利的教师所讲的道德怎么会让学生信服呢?
2.要处理好源与流的关系、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哲学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能动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能是社会主义实践。现实的实践属于社会存在,是“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属于社会意识,是“流”,“源”规定“流”,“流”服务于“源”。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并有利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要继承发扬光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实践并阻碍社会主义实践的要学会抛弃。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批判是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很多传统美德我们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丰富其思想内涵,抛弃其不合理的思想,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传统美德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3.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一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教师则是匠心独具的艺术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下面介绍两种,供大家参考:
(1)情感交融激励法。即教师和学生通过所学内容其情感融和在一起,从而激发学生,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的方法。这要求教师一定要精神饱满、情感丰富、语言抑扬顿挫。如我在给学生上“集体主义”的相关内容时,给学生讲文天祥的故事,并饱含深情地读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自己感动了,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我读起来,看着学生那严肃的表情,听着那铿锵有力的声音,我知道,我此时任何的解释都是多余的了。
(2)事例熏陶法。如讲“艰苦奋斗”时引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讲正确处理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时给学生介绍“苏武牧羊”的故事,并通过朗读、分角色表演、讨论等多种形式把所涉及事例精彩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事例熏陶法把抽象的理论、枯燥的说教寓于具体的实践和鲜活的历史中,让教学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4.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
中学生思维渐趋成熟,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国家、家庭。在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时要注意贴近他们的实际,把大道理讲透,把空道理讲实,把死道理讲活。如我在讲“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先讲了孔子的“推己及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讨论在同学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又如在经济学讲“正确的金钱观”时,我先讲“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然后让学生讨论当代的中国的腐败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原来离我们很近,这样会增强教育的效果。
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们传给学生,尤其是作为一个思想政治教师,更是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冯克诚.实用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大系・中学卷〔M〕.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3.
方法:将高脂血症患者48 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服药前及服药后4、8 周测定血脂。
结果:①服药4周后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甘油三酯(TG)均明显降低(P0.05)。
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TC、LDL-C 及TG,并且其作用与辛伐他汀相似,在降低Lp(a)上,阿托伐他汀优于辛伐他汀。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高胆固醇血症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134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101-01
1对象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2005年2月~2012年5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未经治疗或曾用其他调脂药物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48例(TC>5.9mmol/L和/或伴有TG>2.26mmol/L),停用其他药物6~8 周后复查血脂仍高于上述标准的患者入选。其中男36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6岁(29~79岁)。入选条件为无严重心、肝、肾、脑功能损害,无严重高血压、心瓣膜疾病、严重心律失常、内分泌疾患、心肌炎及恶性肿瘤患者。
1.2分组及服药方法。将48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①阿托伐他汀组24例,服用阿托伐他汀(美国辉瑞公司)10mg,每日晚餐后顿服。②辛伐他汀组24例,服用辛伐他汀(美国默沙东公司)10mg,每日晚餐后顿服。于服药前及服药后4、8周分别禁食12h后从肘静脉采血。血清标本-20℃保存,标本采集完成后成批测定。同时测定血糖、尿素氮、肌酐、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服药期间患者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基本不变,合并冠心病或高血压的患者继续服用不影响脂质代谢的药物。
1.3疗效评价标准。显效:达到以下任何一项者:①TC下降≥20%;②TG下降≥40%;③HDL-C上升≥0.26mmol/L。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0.26mmol/ L。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恶化:达到以下任何一项者:①TC上升≥10%;②TG上升≥10%;③HDL-C下降≥0.10mmol/ L。
1.4统计学处理。实验所测数据以(X±S)表示,有效率用百分率(%)表示。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疗效分析采用Ridit分析。
2结果
2.1治疗前两组各项血脂水平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及8周后TC、LDL-C、TG及ApoB、Lp(a)均有明显的下降。而HDL-C在两组均无明显的变化。阿托伐他汀降低Lp(a)的作用强于辛伐他汀(P0.05)。
2.2治疗后阿托伐他汀对TC的4周总有效率为95.8%,8周总有效率为87.5%。辛伐他汀对TC的4周总有效率为83.3%,8周总有效率为83.3%。两组降TC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对TG的4 周总有效率为66.7%,8周总有效率为75.0%,辛伐他汀对TG 的4 周总有效率为70.8%,8周总有效率为79.2%,比阿托伐他汀组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两组对HDL-C都有一定的升高效果,但无统计学意义。
2.3不良反应分析。阿托伐他汀组有1例出现服药后肌肉酸痛,另有1 例出现上腹部不适,辛伐他汀组有1例出现上腹部不适,均未影响继续服药。化验检查血糖、尿素氮、肌酐、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和磷酸肌酸激酶等均无明显变化。
3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人类心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TC、LDL-C水平成正相关,而与HDL-C水平成负相关。现已公认,血清TC 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TC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基础防治措施。他汀类药物是一种选择性、竞争性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和胆固醇在肝脏的生物合成而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能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LDL受体而增加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他汀类药物还能减少LDL生成的其他颗粒类[1]。
辛伐他汀是一个有效的调脂药物,能够有效的降低TC 及LDL-C,并且还有升高HDL-C的作用,可以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远期死亡率[2]。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并能通过增加肝细胞表面LDL受体而增加LDL的摄取和分解代谢。对比研究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发现两者对血脂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本实验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清TC、LDL-C,其作用和辛伐他汀组相比较无明显区别,但阿托伐他汀4、8周降低Lp(a)的程度分别为29.30%和34.79%,而辛伐他汀则分别为20.26%和23.54%,经统计学处理P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一样,都有良好的调脂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较少的调脂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流量特征;链接特征;速度特征;数据分布;大学网站;两广地区
描述和评价一个网站通常应使用流量特征指标、链接特征指标和速度特征指标等三大特征指标,其中流量特征指标包括访问量、点击率;链接特征指标包括总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和链接到网站的站点数;而速度特征指标则包括网站建设速度、网站利用效率和网站平均显示时间。通过特征指标的比较,可以判断不同网站品质的高低。本文将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两广地区(广东与广西)的大学网站三大特征指标的数据分布规律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两地区大学网站的异同,以此为网站建设战略的选择、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指标
研究对象:本文将网站――中国精彩网址()所的广东地区的大学和广西地区的大学的网站作为研究对象,广东地区用1表示,广西地区用2表示。
研究指标:基于可行性的考虑,本文将访问量、点击率、总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网站建设速度、网站利用效率作为研究指标,共8项。访问量:此值是测度网站受欢迎程度的有效指标;点击率:网站的信息内容及服务对用户的吸引力越大,此值愈大,总网页数值越大,说明网站的规模和信息量越大;总链接数:包括内部链接量和外部链接量,内部链接量反映网站的自组织能力,外部链接量则反映网站的影响力;外部链接数:此值反映的是网站利用程度的高低和影响力的大小;外部网络影响因子:是测度网站影响力的最佳指标之一;网站建设速度:反映网站的建设速度;网站利用效率:量度网站利用效率和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
二、指标数据获取工具和方法
访问量、点击率的数据是通过国务院新闻办发起,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中搜提供技术支持的国家级互联网网站排名项目“中国网站排名网(.cn)”的“三月平均访问量”和“三月平均点击率”来获取。
总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的数据通过搜索引擎AltaVista获取,以中山大学为例,检索式分别为:
Host:
Link:
Link: -Host:
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的数据由检索得到的外部链接数与总网页数相除得到。
网站建设速度、网站利用效率的数据则是通过使用“互联网档案馆() ”的“Way Back Machine(时光倒流机器) ”获取其相对年龄,然后用总网页数和总链接量分别与之相除得到。
各个特征指标的统计特征值通过统计分析工具SPSS16.0获取。
网络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不稳定性,为了减小由此带来的数据误差,我们争取在两天内完成了数据的搜集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依照下面思路进行:
⒈获取特征指标的数据(限于篇幅,文中不显示这些数据)。方法和工具如上所述。
⒉填充缺失值:使用SPSS的菜单“TransformReplace Missing Values……”进行。基于很多的原因,通常我们在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并不能完整,部分记录存在缺失数据的情况,即存在空白数据,为了方便进行统计分析,需要将这些缺失值填充替代,以便形成完整的数据序列。SPSS提供了很多种填充缺失值的方法,本研究选用Series mean法,即采用变量所有的非缺失值的均值对缺失值进行填充。
3.获取特征指标的统计特征值:使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的菜单“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Explore……”进行。在统计学中,对数据分布的规律,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和测度:一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即反映各数据集中在什么水平上;二是分布的离散程度,即反映各数离开中心值的趋势;三是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即反应数据分布的形态特征。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测度集中趋势也就是寻找数据一般水平的代表值或中心值,常用的度量集中趋势的特征值有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和位置平均数(中位数)。离散程度是指一组数据差异程度的情况,常用的度量离散程度的特征值有全距、平均差、标准差和离散系数。偏态和峰态是指一组数据分布的形状是否对称,偏斜的程度以及分布的扁平程度,常用的度量偏态和峰态的特征值有偏度和峰度。本文选取了算术平均数、最小值、中位数、最大值、全距、标准差、离散系数、峰度和偏度等9项统计特征值用于对特征指标的数据分布规律的描述,SPSS的输出结果见下表。
⒋绘制特征指标的数据分布的频率直方图:使用SPSS的菜单“GraphsHistogram……”进行。在统计学中,为了直观和形象地显示某个变量的数据分布规律性,通常会使用图形。统计学中使用的图形类型很多,本研究选择使用频率直方图 (限于篇幅,图略去),其中横轴表示所考察的特征指标,并标出各区间上、下限,纵轴表示频率,以每一组区间为底,以该区间上的频率为高画一个长方形。
5.绘制P-P概率图,确定特征指标的分布函数:使用SPSS的菜单“AnalyzeDescriptive StatisticsP-P…[2] [3]”进行。在统计学里,通常会利用P-P概率图来确定一个变量的分布函数。所谓P-P概率图,是以变量的累计概率为横轴,以指定理论分布的理论累计概率为纵轴描出的散点图。如果待确定变量来自于指定理论分布总体,则所有的点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本研究分别以13种的概率分布,即Beta(贝塔分布)、Chi-square(卡方分布)、Exponential(指数分布)、Gamma(伽玛分布)、Half-normal(半正态分布)、Laplace(拉普拉斯分布)、Logistic(逻辑斯谛分布)、Lognormal(对数分布)、Pareto(帕雷托分布)、Student t(t分布)、Weibull(威布尔分布)、Uniform(均匀分布)对两地区大学网站的各个特征指标进行拟合,确定其数据分布函数。(限于篇幅,图略去)
6.分析数据,对比研究。
7.得出结论。
四、数据分析及对比研究
⒈从表和频率直方图我们发现两地区的大学网站八个特征指标的数据分布都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无论是广东地区还是广西地区,其大学网站的八个特征指标的数据算术平均数均大于中位数,峰度全大于0。除点击率外,所有特征指标的数据的分布偏度均大于1。
⒉从图P-P概率图发现,只有用对数正态分布对所有特征指标的数据进行拟合,P=P概率图上所有的点才呈现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
⒊流量特征指标的对比研究。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平均访问量为24.24人/百万人、平均点击率为4.89页/人,而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两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13.24/百万人和4.51页/人,根据两地区的大学网站的两项指标之间的差距,我们能很确切地指出,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的受欢迎程度和信息内容及服务对用户的吸引力要高于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不过,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访问量的离散系数要远高于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的。从这一点看,广东地区不同的大学网站的受欢迎程度差异要远大于广西地区的。
⒋链接特征指标的对比研究。①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总网页数的平均值为5353.53,离散系数为1.67,而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同样指标的平均值为5589.35,其离散系数是1.29,说明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平均规模和信息量相对要小一点,但是广东地区不同的大学网站的规模的差异较之广西地区的要大。②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3465.04、2478.20与3.35,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上述特征指标的平均值为2180.18、1352.78与0.63,在绝对量上,前者分别是后者的1.6倍、1.8倍与2.2倍,两者具有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表明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在自组能力以及影响力方面较之广东地区的要逊色许多。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总链接数的离散系数要小于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的,而另外两个指标的离散系数就要高于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的,这样的差异说明广东地区不同的大学网站自组能力差异要小于广西地区不同的大学网站,但就影响力而言,广东地区不同的大学网站的差异相对广西地区的要大,
⒌速度特征指标的对比研究。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网站建设速度、网站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是112.13与42.33,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同样的特征指标平均值为77.30与25.88,两者具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说明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建设速度较之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的要快,利用效率相对也高。两指标的离散系数也都是广东地区的大,相对广西地区,广东地区不同的大学网站的建设速度和利用效率差异要大一些。
五、结论
通过对两广地区的大学网站三大特征(流量特征、链接特征和速度特征)指标的数据分布规律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⒈两地区的大学网站各个特征指标的数据分布形状相似,全为右偏、尖峰分布,而且,除点击率外所有指标的数据分布都是高偏分布。
⒉两地区大学网站所有的特征指标的数据均大致符合对数正态分布。
⒊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八个特征指标除总网页数外,其算术平均数均大于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的,算术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总体来说,无论是建设的速度,受欢迎的程度,还是网站利用效率或者影响力都要高于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的。
⒋广东地区的大学网站八个特征指标除总链接数外,其离散系数均高于广西地区的大学网站的,离散系数显示了一组数据差异程度的情况。因此,可以说,相对广西地区,广东地区大学网站的发展不是那么均衡,不同大学的网站建设速度、利用效率以及其影响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李长玲,王效岳,付鑫金.网站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权值分配[J].图书情报工作,2008(7).
[2]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析与SPSS应用[M].北京:民邮电出
版社,2003.
[3]章文波,陈红艳.实用数据统计分析与SPSS 12.0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4]茆诗松.统计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符启勋,方晶晶. 实用统计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2005.
一、当前新制度主义在层次分析方面所存在的分歧点
1.新制度主义功能与结构方面的问题
相关专家学者提出,制度的连接机制表现比较明显,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拟定相关制度的形式,展现不同微观社会背景下相互之间的层次关系,并将相同物质的功能结合到一起。
Alexander Hicks曾经也提出了与其相关的理念,认为新制度主义研究中确实存在不同分析层次以及不同分析视角,这种视角主要表现在理性选择制度和社会学制度这两方面的差异,且差异十分典型。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都陆续提出了各种新制度主义的根本性内在分歧,但是没有得出一个统一的定论。虽然这部分专家学者已经认清了问题的核心,但是尚未解决。
新制度主义在分析层次上存在一些分歧点,这些分歧点目前都集中在逻辑适宜性和逻辑结果这两个方面。新制度主义在适宜、后果这两方面的逻辑层面存在较多的不同点,而且在对制度进行分析时,如果发现制度分析与理论构建模式不同,可能会受到传统工作理念的制约。
选择性理论属于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重视的一种理论,侧重于工作制度主义内容,产生在经济学的传统研究项目当中。虽然和主流的各种新古典经济学有许多相互违背的地方,但是二者之间依然可以通过一些理论进行假设,同时这也属于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一种理性选择方式,让结果更加满足其偏好。但是在此过程中,社会学研究开始确立,并且在确立之后,其方法论也开始占据优势,因为目前我国在进行相关社会学研究时,最常见的研究方式就是利用各种方法来构建社会要素及相关发展问题以及社会意识形态个人行动塑造问题。
社会学制度主义与历史制度主义在面对特定形式制度下的人类个人行为时,一般都比较偏向于坚持适宜性逻辑,但是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思想却会让个人偏向于选择后果逻辑。不论是瑟伦还是斯坦默,都将该意义当成研究的基本要素,并根据工作开展的情况,分别提出不同层面的政治学内部理性制度以及相应的社会主义论点等。
2.新制度主义层次分析
(1)将文化路径和新制度主义的计算路径当成主要的路径来对待,同时二者也是新制度主义最关键的特征之一。部分新制度拥护者认为,适宜逻辑比较强调个体总数,并将个人总数论点集中到文化或者是相关的组织路径当中。这种自我利益、个体效益会受到文化、组织等方面的影响。在进行组织分析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多关注新制度主义内部的文化要素、社会要素等多种构成因素,结合认同要素,分别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界定。目前我国的历史制度主义一直以来都比较信奉社会发展背景要素,所以研究人员在对理论立场上和社会学制度主义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相似之处。
(2)从文化路径的角度出发,对计算路径加以评论。个体在做出决定时,一般情况下并不会建立效用函数,并按照这个函数,分别对成本与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新制度主义进行研究发现,新制度主义在层次方面的分歧也比较明显。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其工作的本?|是一种能动与直观结构相互关联的处理模式。如果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新制度主义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就必须不断构建可以和结构、能动相互关联的考察面。以该认知方式为基础,William Roberts Clark按照结构和能动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新制度主义划分成了不同的分支,分别为agency-centered institutionalism、structure-based institutionalism。该划分方式比较简单易懂,可以从根本上分析出不同动能之间的特点,同时还从侧面体现出这两种要素所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的根本分歧点。对待结构与能动、客体性、主观性关系不同的认知问题上,要多考虑社会科学核心要点问题,利用相关论点来回答究竟是个体还是整体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理论取向
在对逻辑清晰理论进行构建或者对严格规范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会凸显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通之处。但社会科学并不是一种徒劳无功的紧随自然科学发展而发展的学科。虽然社会课程和自然科学的内容有许多交叉点,但是毕竟二者的整体大方向不同。国内的专家学者也根据这一要点,提出了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政治学科和其余的自然科学有本质性不同,虽然也有一些交集。政治学与自然科学都需要关注知识的获取方式,并且政治学科和自然学科基本相同,都需要对不同形式的变量进行全面研究,通过对变量进行分离、对变量进行控制的方式来获取各种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知识点。在研究对象方面,政治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不严格,同时也没有重复性。政治学科在确立了以后,科学化历程也代表了行为主义革命的后续发展,体现了政治科学在科学化方面所遇到的困境。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必须不断吸收来自传统工作制度的研究成果才能长期发展。政治学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长,而且在新制度主义发展之前,政治学制度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研究制度之一,而制度研究也是当时政治学最关键的一个研究部分。政治学当中的新制度主义,尤其是历史制度主义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旧制度主义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速率 效果 政治课堂笔记 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27-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中学政治教学逐渐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值得深思的是,思想政治作为文科,研究者大多集中在“政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途径”、“分析和阐述政治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对传统政治教和学的一些有效方法却关注不多,笔记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看书、听讲、笔记、温习是政治学习一般过程和经典方法,如果能从新课程的角度对这些传统的经典过程和经典方法进行继承、改造、创新,借用林毓生教授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提出的概念,实现经典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创造性转化”,笔者试以课堂笔记为例进行剖析和讨论。
1 从速率、效果角度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
无庸讳言,政治课堂笔记曾经长期是应试教育的奴婢,“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是对传统的接受式政治学习的辛辣讽刺。于是乎,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政治课堂笔记成了“应试教育”的殉葬品,在政治教学研究中倍遭冷遇,鲜有提及。其实,传统政治教学很重视课堂笔记,一般认为笔记有课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等三大功能,这主要是基于政治知识掌握的认知角度看问题。如果从速率、效果的角度重新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1.1笔记是最经典的政治学习方法之一
一般而言,政治学习方法既包括各学科通用的一些方法,如阅读、听课、笔记、思考、解题、讨论等,也包括政治学科的独特学习方法,如汲取、鉴别、整理、归纳政治信息的方法等。近些年来,对后一类学习方法研究逐渐深入,但结合学科特点对前一类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其实,与其他学科相比,看书、听讲、笔记、思考等传统的学习方法在政治学科中的运用显得更重要,换句话说,这些学习方法在政治学习中更具有“经典性”,笔记就是这样一种经典的政治学习方法,学会记笔记的方法不仅在学生时代有意义,更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重要的梯航。
1.2笔记是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
政治学习中,阅读教材、上课听讲、思考问题、同伴讨论等过程都不能“事无春风了无痕”。勾勾画画、写写记记可以记录阅读政治教科书的感受体会,可以记录教师授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知识框架,可以记录思考和讨论政治问题的过程和收获,可以记录政治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因此,政治课堂笔记是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
由此观之,积极引导学生记好笔记、用好笔记,不仅能便利复习、巩固政治知识,更是养成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获得政治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政治学习方式转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 从速率、效果角度剖析政治课堂笔记的现状
事实上,大多数政治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笔记习惯的培养,但着眼点却只关注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学生政治学习中思考、感悟、交流、讨论的笔记关注不够;只关注课堂的笔记,不关注整个政治学习过程中的笔记,重视了“政治课堂笔记”,不重视“政治学习笔记”。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把笔记当作任务、课堂笔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较好笔记习惯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是不少学生的尴尬境地。以下试结合政治课堂笔记的几种类型作一简要分析。
2.1教材目录型笔记
试看如下的《生活与哲学》笔记片段:
例1:人民版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框题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种形式的笔记主要是教材目录的整理记录,可能对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有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比较随意,太过简略。从记笔记的角度看,只是教材目录的简单抄写,既没有对教师讲解的记录,也没有思维含量,对理解政治问题、形成知识体系帮助不大;从用笔记的角度看,这一类笔记在任何一个复习环节都不能代替政治教科书,起不到很好地课堂再现、知识整合的作用。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记这类笔记的学生既不能因为笔记而保证认真听讲,也不能通过笔记而掌握一种记录笔记、整理笔记的方法,他们只在于形式上笔记的有无和心理的自我安慰――我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课堂笔记本记录认真清楚的,政治学不好我很无辜!
2.2知识结构型笔记
有些学生的笔记记录比较详细。如:
例2:人民版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框题二《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2)基本要求: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略)
②“两个结合”
③“两个反对”
这类笔记比前一类更清晰和详备,基本上较好地囊括了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哲学知识的框架结构。(有些教师喜欢用各种示意图、表格来呈现政治知识结构,相应的表格式、图示式的笔记在本质上仍是属于知识结构型的。)在课后政治学习和复习的某些环节中,可以用看笔记代替看教科书,达到“把书读薄”的要求,发挥政治笔记“课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的功能。从笔记的过程看,这类笔记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是随堂记录的,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因而,笔记与听课相辅相成,体现了呈现学习过程的作用。调查发现,做这类笔记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形成习惯后,多数学生也不会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部分学生笔记速度较慢,需要课后结合教材和其他同学的笔记加以补充,通过认真的笔记,能把课堂内的听课、笔记等学习活动与课后的笔记整理、课堂回忆、同学讨论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政治学习的过程更充实。无论从政治知识掌握的角度,还是从速率、效果的角度,都对学生政治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这种笔记仍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对政治问题的质疑、探究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
2.3标注教材型笔记
有些学生不是把笔记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而是在教科书上做各种标注。
例3: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九课框题一《市场配置资源》。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批注: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市场经济。(批注:市场经济的含义)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只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批注: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价格、供求、竞争)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上产;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批注:“无形的手”――市场)
这类笔记做起来比较容易,上课相对轻松,主要功能是帮助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选择这种形式的听课笔记,有划划写写在书页旁边的(如上例),有用不同颜色涂出相应文字的。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这种笔记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认真听讲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批注学会看书,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信息,对后续的复习也有一些作用。但整本书划划写写的,有时会重点不够突出。这类笔记形式同样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不能反映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方面明显不足。
2.4问题重点型笔记
有些学生的政治课堂笔记除了记录主要知识结构外,还记录一些思考的问题。如:
例4:人教版必修2《政治生活》第七课框题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掠影――现状分析。
2、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自由政策(思考:地位、内涵、为什么是一项基本权利而不是基本政治权利?――详见P-9)
(2)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正常――保护,不正常――制止、打击和抵御等)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联系宗教方针:自传自养)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思考:为什么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弘扬科学精神。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思考: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2)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思考:为什么中学要接受的是无神论?)
比较而言,这类笔记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记录了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不仅能反映听讲的情况,还能反映思考、探究政治问题的过程,说明这类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听课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调查发现学生中这样的笔记比较少,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笔记知识点太少,参考答案记录不够,不利于阶段性复习。说明由于应试的大背景下,学生有浓厚的“标准答案情节”;另外,这类笔记的后续探究也没有跟上,由于整体上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改变,学生作业负担重,政治学科又不受重视,学生在课外没有精力和条件去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探究止步于课堂中的这些问题。
综合考察以上四种类型的笔记,总体上还是基于听课的,体现的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政治学习方式。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作为经典政治学习方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看书的笔记、基于思考的笔记、基于讨论的笔记、基于探究的笔记等都付之阙如,这方面做得最好的问题重点型笔记,也是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作为政治学习过程的重要载体,多数学生的课堂笔记主要是课堂听讲和考前复习的载体,积极思考的过程、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外探究学习的过程体现不够。
3 从速率、效果角度实现政治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
政治课堂笔记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既有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惯性力量的原因,也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大格局很难根本改变的形势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既要重视课堂笔记在政治知识掌握和巩固等认知领域的作用,更应不断开发政治课堂笔记在速率、效果方面的功能,实现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
3.1使笔记从听课备考的载体向学习过程的载体转化
实现政治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就要重新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使课堂笔记从听课备考的载体向政治学习过程的载体转变。从笔记的功能看,要让笔记不仅成为复习巩固工具,还要成为保证听讲、启发思考、记录过程的载体。从笔记的内容看,要改变只记知识点、知识结构的传统,增加笔记的内涵,特别是要记录阅读所得、听课所感、思考所悟,反映整个政治学习的过程。从笔记的形式上,可以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分栏目笔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知识结构、问题探讨、错题集锦等笔记栏目,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使笔记成为自己复习巩固的好帮手,也成为政治思维发展的成长记录册。
3.2从作为学习任务的笔记向作为学习方法的笔记转化
很多政治老师规定上课必须记好笔记,有时还要加以检查,很多学生因此把笔记作为一项政治学习的“任务”来完成。有不少政治成绩好的同学笔记比较“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笔记本,把很多重要的内容、问题标在课本上,但他们上课时从容听讲,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些还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记了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学习非常主动。这一现实告诉我们:笔记不在于形式问题,不要把笔记变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笔记本的具体形式有硬性要求,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束缚了手脚。
政治学习的一项“看家本领”就是会记笔记,要从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笔记:包括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记录思考和讨论中思维的火花……,笔记一旦成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终身受用学习方法。
3.3从封闭的政治课堂笔记向开放的学习笔记转化从速率、高效的角度看,学习笔记不仅是课堂学习的记录,还包括课后整理、摘抄、阅读、思考的过程。因此,笔记就不能只记老师列的知识提纲,更不能只记板书,要养成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的习惯,从课堂笔记向学习笔记转变。看书时勾勾画画地做笔记,听讲中梳理知识做笔记,做题时结合思考做笔记,讨论时深入交流做笔记,充分发挥学习笔记在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课堂记录与课后整理、摘抄、阅读、思考的关系。
课堂记录的内容主要是老师所讲解的知识框架、线索和重难点问题,也应该包括听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难批注等许多内容。课后整理就是把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在原笔记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这也是一个知识巩固和再回顾、再领悟的过程。还可以把读外阅读中获得的政治知识、思考的政治问题记录在笔记上,拓展自己的政治视野,尤其要把平时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探究、讨论记录下来,让自己对政治的“思想灵光”记录在笔记上,使笔记成为思维成长中的一笔财富。
总之, 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 更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记笔记不是目的, 而是促进思考、 反思、归纳的手段, 而引导学生养成常思考、爱分析总结的好习惯, 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更是为了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人生道路上过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2]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研究,2005.6.
[3] 课堂笔记在政治课堂的应用[J].考试・高中文科――学科攻略,2013年第2期.
摘 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来源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和职业前经验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面的观念、知识和能力中,也体现在个人素质和管理、合作、研究等方面,分为必备、应有、可能三个层次。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非教学工作和生活都有明显影响,应在此基础上制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教育方案和专业发展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 特殊素质 来源 影响
裴云,男,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副教授;王子虎,男,山西省太原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王鹃,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为什么要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
在研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提出哪些特殊的要求。这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及其培养者、管理者、研究者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素质的大量研究都主要关注一般素质,很少关注特质。关注特质的文献大多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个人素质方面应该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在教学知识方面应该有特殊的学科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更强的德育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①,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有“更强的德育为先的育人观”②。
总体而言,目前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研究很不够,在认识上存在着忽视、窄化、泛化等很多问题。对教师特质认识不清楚,必然导致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盲目性,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从概念、来源、内容、影响等方面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进行了探讨,希望增进相关教师和管理者在这方面的认识。
二、什么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
“特质”一词在不同场合使用时有不同的含义。在本文中用于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研究,是指某个学科(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积极性的特殊素质。
学科教师的特质是必然存在的。每个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也有不同之处,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但是学科教师的特质也是有限的,因为所有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在目标和内容上也有相同之处,不能因为强调特质而泛化特质。而且学科教师的特质是多层次的,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有不同表现。为了避免忽视、窄化、泛化等错误倾向,更好地确定学科教师的特质,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A.必备特质:其他学科教师没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有紧密、直接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教学领域。
B.应有特质:其他学科教师也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应该更强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有直接联系,但是不紧密,主要体现在非教学领域的观念和知识维度。
C.可能特质:其他学科教师也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可能较强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没有直接联系,或只有少量间接联系,主要体现在非教学领域的能力维度。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从何而来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是由哪些要素决定的?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职前经验的特殊性。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下面我们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它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德育①和社会科学教育。多数人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简单认定为德育课程,但是实际上一直存在其他认识,如规范性文件中就出现过“理论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等表述,学术界也有“德育为主,德智交织”、“智育为主,德育为次”、“政治教育为主,社会科学教育为辅”等观点。本研究认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应该是“德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并列”②。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既具有德育的素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教育的素质,而不只是两者之一。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作为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因为很多教师和文件认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只是德育课程,所以没有把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作为核心目标。这是多年来对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认识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思想政治课程功能发挥的不足,也导致了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滞后。“人们……对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则一向容忍它的守成性,……政治教育也存在鼓励创造思维和更新知识的课题”。③毫无疑问,社会和社会科学也需要创新;对于社会来说,创新就是改造社会;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改造社会的人才。所以我们认为,改造社会也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①,特别是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这个目标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有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并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素质。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初中包括心理、道德、法律、国情;高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实际上所有的教育活动(包括课程教学)都包含着德育,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也要进行社会科学教育,但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有着特殊的内容。从德育方面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要进行专门、集中、系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虽然语文、历史课程中也包含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历史、地理课程中也包含着国情教育、政治教育的内容,但都是隐性、零散的。而心理教育、法律教育、哲学教育,只有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才有,其他课程几乎没有。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有进行这些方面专门教育的特殊素质。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学形式的特殊性
每一门课程都会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其中既有大多数课程都常用的形式,也有其他课程少用而该课程常用的形式,还可能有其他课程不用而只有该课程使用的形式,后两者就构成了该课程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当然这里的教学形式是指基本的教学样式,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面。德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常用体验式教学,以培养情感和理解能力为核心目标;社会科学教育则常用情景模拟教学,如模拟政府、模拟法庭、模拟公司、模拟家庭、模拟学校、模拟社区等,以培养发现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社会科学教育和德育都常用辩论教学,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而这些教学方式都是其他课程比较少用的,例如,多数课程都不把培养情感作为核心目标,理科课程常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培养发现和应用能力,常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培养思维能力。
课外教学方面。由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能力,需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体验和探究,所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常用的课外教学方式,例如社会调查活动、社区参与活动、德育体验活动,而其他课程就很少使用这些教学方式。
学习评价方面。社会科学教育的学习评价方式与其他智育为主的课程基本相似,都是以专门的纸笔测试和操作观察为主。但是德育就有很大差异,因为德育效果是很难通过纸笔测试和操作观察来评价的,而要以日常的行为观察作为主要评价方式。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职前经验的特殊性
职前经验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承担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以前的经历和体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就是上学时的经历。因为基础教育是不分专业的,所有人的经验都相似,而且大学阶段不同专业的学习经验很难统一考虑,所以我们这里只讨论大多数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共有的经验——大学阶段学习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经验。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造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职前经验特殊性的因素主要是教育专业特殊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特殊实践、学科专业实践等四个方面的经验。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想状态,或者说未来师范教育改革之后的状态,而不是现在的状态。当前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很多问题,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有的职前经验还有较大距离。
四、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有哪些
按照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①确定了其特质的结构,即按照工作领域分为个人素质、教学、管理、合作、研究等五个方面,每个领域按照素质形态分为观念、知识、能力等三个维度。特质的内容主要是依据前述决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因素分析得出的,并按照前述学科教师特质的三个层次进行标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来说,同一方面的特质也可能表现出水平的差异,但是如果再按照合格、熟练、优秀、卓越等四个层次进行划分,工作量非常大,现在还不能完成,所以我们在这里权且以“熟练”层次为例来进行分析,列表如下。
五、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有什么影响
从上面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分析可以看出,特质在教师素质的不同方面有不同体现,所以也有不同的影响。
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最主要影响是满足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需要,促使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性质,真正把握课程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应有的学科素养。
其他工作。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对于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方面(管理、合作、研究)也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特质从事与学科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如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活动的组织,做出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大的成就。也可以在与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有一定间接联系的工作中,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外合作、专业组织建设等方面,利用学科优势,打造工作特色。
生活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对教师的生活也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学科知识从三个方面促进自己的生活。首先是提高个人和家庭成员的素质,如利用心理知识塑造健康心理、利用伦理知识树立高尚品德、利用文化知识发展兴趣爱好等等;其次是积极参与社会,如利用经济知识投资理财、利用法律知识维护权益、利用政治知识参政议政等等;从而呈现出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的生活特色。
[日]津田道夫著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作者从日本当时国内的状况切入,剖析的成因与日本的思想及社会的关系。津田道夫是具有正义感的日本知识分子。他表示要通过这本书向中国人民谢罪,并以此恢复日本民族――“人民的民族”的荣誉。
《融入欧洲:二战后德国社会的转向》
辛蔷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战后德国历届政府不但积极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从体制上融入欧洲,更是从历史文化的深层次反省。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曾经的世界公敌成了和平使者,为什么变化如此之巨?这就是本书“通过分析大量资料与史料”所要回答的。
《赢:韦尔奇一生的管理智慧》
杰克•韦尔奇/苏茜•韦尔奇著中信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在经管类图书里,杰克•韦尔奇是一块招牌。在几年前完成了他的自传写作后,曾誓言不再写书的韦尔奇还是拿起了笔,这一次是讲述他在生活和事业上的赢之道。本书的合作者是《哈佛商业评论》的前任主偏。
《国际政治学要论――新世纪国际政治问题研究》
蔡金发著研究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
《国际政治学要论――新世纪国际政治问题研究》,是福建省委党校蔡金发教授撰写的一部新著。蔡金发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长期从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笔耕不止,论著甚多,积累了丰富的国际政治学的资料,并对新世纪国际政治问题有较深入的研究。
该书的理论架构是:第一章国际政治学概论;第二章现时代国际社会与国际政治;第三章国家和国际组织;第四章大国关系与国际政治格局;第五章地缘政治与区位结盟;第六章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新秩序。该书的特点有三新:一是理论框架新。它打破了原有《国际政治学》教材的纯理论框架,把现实问题引进到理论框架中来,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的学科研究体系。二是思想材料新。用以阐述本书的思想材料,绝大部分是近几年发生的人和事、情与理,比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三是学术观点新。本书注意吸收国内外最新的学术观点,同时根据新的情况作出新的判断、新的理论概括,有许多新的理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