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4 15:00: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通货膨胀含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通货膨胀 治理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度量及类型
通货膨胀在我国一般表述为:在货币自由流通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中的客观需求量,导致货币贬值,从而引起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国际上是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一国通货膨胀的程度。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二、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
通货膨胀的产生依赖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不同国家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也不同。在西方国家对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分析最为流行的有三种:需求拉上理论、成本推动理论、结构失衡理论。需求拉上理论是从社会总需求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既定价格水品下的社会总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来看,在我国投资需求幅度为20%为正常,而我国现在高达了25%,特别是有些工业行业的价格不断上涨引起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此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在社会商品和劳务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会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结构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或者通过推动成本上升间接助导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一般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三、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
通货膨胀在分配和产出方面影响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总的来说,它对社会经济的危害远远大于其对社会经济发挥的短暂刺激作用。通货膨胀在爬行阶段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得促进作用。但是伴随着通货膨胀的发展,其负面效应远远大于其正面效应。在通货膨胀的非爬型阶段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货膨胀会扭曲国民经济的价格机制;第二、通货膨胀会打乱产业结构合理分布秩序。这是由于人们的心理预期,“货币幻觉”所产生的盲目投资会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和浪费,从而抑制经济的发展;最后,通货膨胀的发展会使社会的实际投资减少。
四、我国通货膨胀现状及其治理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出口需求,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回落。2009年,中国通过积极地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内需求从而弥补萎缩的外部需求,实现经济的最先复苏。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GDP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复苏,2010年第四季度的CPI同比增长平均处于4.7%高位,尤其在11月份达到5.1%。2011 年初数据显示1月份CPI同比上涨4.9%,二月份CPI同比上涨4.7%左右。由此看来,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
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二个,一是流动性过剩,另一个则是成本推动。资金流动速度快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构架有利于出口和投资。出口有助于积累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反过来它也回给人民币升值带来压力。人民币升值将导致更多的外国投机资本的流入,引发更严重的通货膨胀。我国以往被严重低估的资源,能源价格的回归和劳动力价格逐渐上涨的趋势都成为推高生产成本,进而推进我国的通货膨胀,使得我国通货膨胀呈现出成本推动的特征。生产成本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三个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居民收入水品有了大幅度提高,需求扩张,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创造了条件。
在应对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时,我们及时调整货币政策,2009年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扩张的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和银行信贷出现了跳跃式增长。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经济已经回升,同时伴随着物价上涨的严峻考验。为了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应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我认为具体措施有:第一,放缓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要从根本上控制货币的增长速度,首先要加快改革我国的利率和汇率机制,使人民币汇率在合理的水平上浮动,加快实现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第二,增加农业和农产品的补贴,稳定粮食价格。证供应是阻断价格上涨的重要手段。中国政府必须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补贴,通过政府买卖等行为,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参考文献
[1] 张红伟,货币银行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10第一版.
[2] 李晨,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经济探讨,2008.6.
关键词:通胀预期;测量方法;比较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已经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管理的重要环节。尽管从预期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国内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探讨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和定性分析上,对通货膨胀及其影响因素的规范定量研究不足。要研究通货膨胀预期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获得通货膨胀预期的可靠数据,即如何准确合理地度量通胀预期。
预期通货膨胀率测算的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思路:
一、统计调查法
统计调查法获得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方法是指首先通过问卷等形式的统计调查对公众预期进行调查,若获得是定性数据则再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些数据转换成可用于分析的定量数据。中国人民银行自1993年建立了居民储蓄问卷调查制度,并与1999年进行调整。这个城镇储蓄问卷调查主要以定性调查为主,如:"您预计未来3个月的物价水平将比现在:①上升、②基本不变、③下降、④看不准"。肖争艳和陈彦斌(2004)首次利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蓄问卷调查数据估算出了我国预期通货膨胀率,文章中分别用差额统计量法和基于正态分布、Logistic分布、均匀分布的概率法将得到的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计算了中国消费者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并比较了使用不同方法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结果表明各种方法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偏差都比较接近,由基于均匀分布的概率法计算得到的预期通货膨胀率的误差最小。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通货膨胀预期测量和相关性质研究的还有肖争艳、唐寿宁、石东(2005)及张蓓(2009)等。
二、金融市场提取法
金融市场提取法是指利用金融市场的某些指标作为预期通胀率的代替指标或者作为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的预测变量。王维安、贺聪(2005)通过构建房地产均衡市场模型,在风险中性的假设前提下,利用无套利均衡定价原理,从房地产价格波动中分离出市场通货膨胀预期。郭涛、宋德勇(2008)将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水平因子作为预测未来通胀的有用指标。而李宏瑾等(2010)认为可将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作为预测通胀走势的变量。
三、计量建模方法
计量建模方法是指设定预期通胀率与某些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计量经济模型,估计该模型中的预期通胀率。赵留彦(2005)基于可观测的月度通胀率和利率序列,设定不可观测的预期通胀率和预期真实利率服从向量自回归过程。在理性预期假定下将该过程改写为状态空间表示,根据卡尔曼滤波算法推断预期通胀率。经验结果显示,以上预期形成机制假定所产生的预期通胀率是实际通胀率的无偏估计。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2006)指出通货膨胀率预期是一种依赖相依变量的动态预测,将状态空间模型和Hamilton(1989)的Markov区制转移模型结合起来,在实际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整体系统下估计通货膨胀率预期和潜在经济增长率。 刘雪燕、张敬庭(2008)使用SVAR方法将中国短期名义利率拆分成预期通货膨胀率和Ex-ante实际利率两部分,得到了预期通货膨胀率序列。徐亚平(2010)建立了附加前瞻性政策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李昊、王少平(2011)在蕴含微观经济基础的结构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研究我国通货膨胀预期的结构和性质。刘金全、姜梅华(2011)通过双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方法估算出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并检验实际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预期之间的关系。李颖、林景润、高铁梅(2010)利用滚动构建VAR模型的方法进行样本外动态预测,估计得出粘性信息假设下的通货膨胀预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非线性的LSTR模型,刻画出通货膨胀率的非对称调整路径。李成、马文涛、王彬(2011)在国内首次采用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测度我国的季度通货膨胀预期,并用贝叶斯法估计模型参数。
准确测度通货膨胀预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以上总结出的三类测度方法无对与错之分,但各有其优劣之处。统计调查法所能获得的是定性数据,给计算带来一定困难。由于问卷调查法所固有的不足,统计调查法的调查结果依赖于对样本的选择和问题设计的程度很高;在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的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基于不同的概率分布都会影响得到的结果,使数据具有不稳定性。金融市场提取法利用某些金融指标,要求有运行良好的发达的金融市场,且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数据,中国的金融市场不成熟、不发达,远不能完全满足使用条件,所以使用这种方法就受到很大限制。使用计量建模方法时不同的预期形成理论基础及不同的模型设定形式对结果有很大影响。
虽然测度预期通货膨胀率的方法很多,但对于哪一种或者哪一类方法能够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的至今都没有定论。基于以上对国内文献的总结和分析,笔者发现并没有对公众通胀预期各类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的分析,在以后的分析和讨论中可将方向向研究其影响因素并基于一定的预期理论和模型对预期通胀率进行测度和研究。
参考文献:
[1]肖争艳,陈彦斌.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研究:调查数据方法[J]. 金融研究,2004,11:1-18.
[2]王维安,贺聪. 房地产价格与通货膨胀预期[J]. 财经研究,2005,12:64-76+87.
[3]郭涛,宋德勇. 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J]. 经济研究,2008,03:39-47.
[4]李宏瑾等. 利率期限结构、通货膨胀预测与实际利率[J].世界经济,2010,10:120-138.
[5]赵留彦. 中国通胀预期的卡尔曼滤波估计[J]. 经济学(季刊),2005,03:843-864.
[6]刘金全,金春雨,郑挺国.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性与通货膨胀率预期的轨迹:基于状态空间区制转移模型的研究[J]. 世界经济,2006,06:3-12.
[7]刘雪燕,张敬庭.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和Ex-ante实际利率的测度[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07:128-137.
[8]徐亚平. 通货膨胀预期形成的模型刻画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关联性[J]. 金融研究,2010,09:19-33.
[9]李昊,王少平. 我国通货膨胀预期和通货膨胀粘性[J]. 统计研究,2011,01:43-48.
[10]刘金全,姜梅华. 中国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实际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影响关系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1,04:22-24+33.
虽然二维var模型的BQ分解是充分可识别的,但这并不表明多维BQ分解也一定是充分可解的。设形如(1)式的n维var模型,其Xt=(ytπtz3t…znt)''''n×1,ytπt的含义不变,z3t…znt代表其余的n-2个变量。残差et=(e1t…ent)''''。那么var模型的移动平均式其中,εt=(ε1tε2tε3t…εnt)'''',ε1tε2t的含义与前文相同,ε3t…εnt分别代表各种冲击,如政府购买、国外需求冲击、金融风暴、旱灾、地震、猪肉价格暴涨、太阳黑子等等。且方差标准化为1。其对各个变量的长期影响效应需根据相应的经济理论一一判断。其中d(0)和d(k)皆为n阶方阵,且有n2个未知元素待解。然而n维var模型残差的∑由于对称性只能提供n(n+1)/2个有效方程,因此至少需要BQ分解为其提供n(n-1)/2个条件,例如,根据经济理论得:所以,对于n2个未知数,恰好有n(n+1)/2+n(n-1)/2=n2个方程。然而这不能保证一定可解,且存在有意义的实数解。因为对于n个未知数,n个含未知数的方程并不是其有解的充分条件。当然若n个含未知数的方程都是一次线性的,其必然有解,要么为0解,要么唯一解,要么有无穷多解。但是由方差协方差矩阵所提供n(n+1)/2个方程都是二次的,而BQ分解所提供n(n-1)/2个却是一次的,显然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其一定无解,但也不能说其一定有解。若能恰好解出实数解的,那一定非常幸运。文章后面实证部分所用的四维var模型的BQ分解,16个未知数,有10个二次方程和6个一次方程,然而,即便采用MATLAB软件也无法求解的。这正是多维BQ分解的困难所在,乃是由其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所决定的。对于多维BQ分解的困难,在以往的文献研究中很少有关注。但吴锦顺(2013)的研究明确表明,其在BQ分解的基础上引用了Cholesky分解来求解其中的各元素。这很可能是其在实际的研究中遇到了多维BQ分解的困难,所以才增加Cholesky分解来辅助求解。但关键问题是可不可以在BQ分解的基础上引用Cholesky分解呢?
二、BQ分解与Cholesky分解的矛盾
Cholesky分解与BQ分解的作用一样,是用于识别(1)式var模型的结构式模型而假设的识别条件。只是Cholesky分解与BQ分解的具体含义不同而已。这个假设表明ε1t在当期对yt有一个影响效应,同时又通过b21的间接效应对πt也有一个当期的影响效应。而ε2t对πt有一个当期的影响效应,但yt对却没有间接的影响效应,因为Cholesky分解假设:b12=0。这实质上是不同于BQ分解的。BQ分解所假设的是ε2t对yt的长期影响效应为0,而不是假设ε2t对yt的当期效应为0。所以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以上是用最简单的二维模型的情况来证明的。将其推广至多维模型需要一些技巧。证明的关键在于把Cholesky分解与BQ分解条件联系起来,表明它们的矛盾冲突。上面证明的思路是在BQ分解的基础上引入Cholesky分解,但是在n维模型的情况下,由于B-1矩阵不能像二维时可以很容易的求解出来,所以要把思路转变为在Cholesky分解的基础上引入BQ分解。因为Cholesky分解条件最终所形成的B矩阵是一个上三角矩阵,所以B-1也是一个上三角矩阵。然后把货币供给冲击ε2t排列到εt最后的位置,再进行(12)到(14)式的步骤即可证明。既然Cholesky分解不能被用于解决多维BQ分解无法求解的困难,那么,当我们在实践中遇到这个困难时,当如何解决呢?之所以在BQ分解的基础上要引入Cholesky分解,这很可能是由于在核心通货膨胀的研究中遇到了多维BQ分解无法求解的困难,所以才盲目地引入Cholesky分解来辅助求解。只是不知两者是冲突的,不能同时使用。而人们之所以一定要采用BQ分解而不是采用Cholesky分解,就是因为BQ分解是根据经济理论而假设的。菲利普斯曲线认为货币对产出的长期效应是呈中性的,而对通货膨胀却是主要的动因。因此,当把核心通货膨胀的概念定义为产出中性的通货膨胀时,(5)式所代表的BQ分解的条件就是这种趋势分解方法关键的核心。所以引入Cholesky分解而造成的BQ分解的失效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三、校准:一个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并不是所有的多维BQ分解都能幸运的解出实数解,那么当遇到多维BQ分解无法求解的困难时,应该怎么解决呢?校准是一个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校准本是为DSGE模型结构性参数估值的通用方法。文章破例将其用于多维BQ分解的应用中来解决其无法正常求解的难题。当然所校准的未知数个数不宜太多,主要是由于:一是并非所有的求知数都可以被近似地校准为某个弹性;二是用所校准的估值毕竟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因此应当尽量减少校准的个数,在必要的几个校准估值的基础上,结合BQ分解条件和其余的有效方程,能顺利地解出d(0)有意义的实数解即可。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其研究选用的仿值,既可以查阅各种有关弹性的文献研究,比较并选择一个最合理的结果作为校准的估值;也可以采用文献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亲自用更新的数据重新估计而得。这种方法虽然繁琐,但比较精确。最终采用哪个方法可以根据个人的研究与目的而定。
四、实证分析与检验
文章采用四维var模型来验证多维BQ分解的困难,并检验校准的方法在求解这个难题以及在核心通货膨胀的研究中的可行性。模型所用的数据皆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库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其中yt是2002年1季度~2014年2季度的GDP的数据经对数、除季节性趋势和时间趋势调整后的序列(产出序列与CPI指数,利率和汇率序列存在着协整关系。而构成的var模型的变量之间要求不能存在着协整关系,否则模型不平稳,估值不准。简单的处理序列是不能除去他们之间的协整关系的。),再差分并扩大100倍的序列。πt是同期CPI的月度同比数据,经季度调整后,再对数、差分并扩大100倍的数据。rt是同期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3个月(或90天)加权平均利率的月度数据,经季度调整、再经CPI调整并差分后的序列。ext是一美元折合人民币(平均数)的月度数据经季度、CPI调整后再差分并扩大10倍后的序列。假设它们均受到来自四个方面的随机冲击的影响,即分别是来自供给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或相对劳力生产力冲击ε1,来自需求方面的货币供给或实际货币余额冲击ε2,以及来自国际的进出口贸易冲击ε3和某种随机冲击ε4。经检验,yt、πt、rt、ext皆平稳,构建形如(1)式的四维var模型。经过AIC和SBIC检验表明,其最佳滞后除数为1阶。用Stata软件估计,稳定性检验表明所有单位根皆在单位圆内,因此所构建的四维var模型稳定,存在唯一移动平均表达式。实践表明,采用文章的数据所构建的四维var模型的BQ分解,MATLAB软件也是无法求解的。因此我们采用校准的方法来辅助求解。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我国M2的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在1.139(王亚琦,2012)到1.66(汪红驹,2002)之间,研究取易行键(2006)的研究结果为1.3,所以d12(0)=0.77。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所代表的技术进步对产出的贡献,文献研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肖志兴(2012)认为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弹性仅为0.038。而龚曙明(2010)认为,2001-2007年技术进步的平均贡献率为58.04%,权衡各个方面,我们采用苗敬毅(2008)的结果,其用半参数模型测得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0.1739。所以文章将校准定为0.17。马树才等(2009)以现代实际汇率决定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决定。其结果表明,相对劳动生产率进步对人民币汇率的即期效应为-1.65,货币实际余额对实际汇率的即期效应为0.75。所以文章的校准d41(0)=-1.65,d42(0)=0.75。曹阳(2004)实证研究了我国实际汇率波动对进口贸易的影响效应为-1.478,因此文章的校准d43(0)=-0.68。文中的分析一共校准了5个参数,在此基础上,其余的未知数皆可顺利地解得。所以d(0)可知,εt和d(k)也既可求得。因此,核心通货膨胀可得。表1比较了通货膨胀πt与按校准方法获得的核心通货膨胀πtcore的数字特征。核心通货膨胀的均值和标准差小于实际通货膨胀的均值和标准差,这说明了核心通货膨胀的波动性比较小。直观上符合实践对它的要求。并且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86,高度相关,其p值为0,非常显著。
从图1可知,从2002年(172期)以来,我国通货膨胀一直都处于可控制的范围之内。在上个十年的初期,核心通货膨胀基本上反映了对应时期的通货膨胀的特征,在低位波动。到了2007年(188期),为了应对受国外的输入性通胀和国内房地产等行业的价格上涨所形成的新一轮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连续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所以在2008年后,我国核心通货膨胀开始大幅下降,后来受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我国实施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所以在2009年(196期)后核心通货膨胀又开始大幅的上升,之后则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波动。在这个剧烈波动的时期,我国的核心通货膨胀总是保持着与通货膨胀一致的波动趋势,并且小于其波动。由下面的检验可知,核心通货膨胀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该核心通货膨胀是实际通货膨胀的前导,是它的核心趋势。所得到的核心通货膨胀πtcore是平稳序列,将其转化为与CPI指数相似的核心通货膨胀指数(Core指数)并检验Core指数与CPI指数、货币供给之间的协整关系。表2的检验表明,Core指数与CPI指数存在一阶协整,因此它们具有相同的趋势。然而,Core指数与货币供给m2没有协整关系,其trace值小于临界值,不能拒绝没有协整关系的原假设。但是Core指数却与m0一阶协整。其trace值6.61小于临界值6.65,不能拒绝存在一阶协整的假设。因此所得到的Core指数与CPI指数、货币供给分别具有相同的趋势。表3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货币供给m2是Core指数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这说明了以往的货币供给能够解释Core指数的后来走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现行的货币政策大致上推断出今后的通货膨胀的主要的核心趋势。检验也表明了CPI指数不是Core指数的格兰杰原因,相反Core指数却是CPI的格兰杰原因。这恰好符合了理论对核心通货膨胀的基本要求。因为其本身就是作为对实际通货膨胀主要趋势的预测而被提出来的。所以Core指数应该能预测和解释未来通货膨胀的趋势,而不是CPI能预测Core指数的未来趋势。这样没有实际的意义。所以,Core指数必须是CPI指数的格兰杰原因,而不能相反。而驱动Core指数的应该是由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因此货币供给是核心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原因。以上的计量检验恰好证实了Core指数所应该具有的理论特征。所以通过校准BQ分解的方法所得到的Core指数本质上符合理论对它的要求,是一条合理的核心通货膨胀。因此,校准作为多维BQ分解无法正常求解时的备择方法,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五、结论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6-0060-0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央行为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选择作为调节对象的目标。既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货币政策工具的桥梁,也是实现间接调控机制的基本条件。因此,中介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
1.货币供应量。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即中央银行可以完全控制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可以预测、货币流通速度稳定。但在我国现阶段,基础货币投放总量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指标与国民经济运行的相关性已出现了明显问题,货币供应量能否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适宜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利率。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货币政策主要集中在对利率的调控上,1996―1999年间,我国连续7次下调存贷款利率,但刺激消费功效甚微,对经济刺激作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1)只有在主要依靠央行再贴现来实现基础货币扩张的国家,采用利率中介工具(再贷款利率)才可能是有效的。我国1995年之前是向金融机构再贷款,但在之后则主要是外汇占款。(2)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性以及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的区别,导致利率难以被精确控制,而且利率的变动通常和我们的直觉相反。
3.汇率。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采取钉住目标国的固定汇率制容易导致钉住国丧失实施独立货币政策的机会;二是目标国的经济波动容易通过利率变动而传导给钉住国,从而导致钉住国的经济波动;三是钉住国的货币容易受到国际游资的冲击。就我国而言,由于稳定(包括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是压倒一切的任务,因此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十分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汇率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既然上述这些变量都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那么长期内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这应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长期策略有诸多优势:与货币供应量目标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并不依赖于货币量与价格之间是否有稳定的联系,而是利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来决定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可预测性和相关性十分突出,便于公众理解和增加政策透明度,有利于公众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由于明确的通货膨胀目标增加了中央银行的责任,通货膨胀目标制有助于避免中央银行跌入动态不一致性陷阱。
但是鉴于发展中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以及当前国内经济环境,短期内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并不具有可行性。
二、通货膨胀目标制短期内在中国不可行
到目前为止,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的通货膨胀状况是令人满意的,但仍有许多国家没有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原因主要在于:一些国家的央行不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其货币政策的操作效果也相当不错;有的国家通过法律规定了央行的多重目标以及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政府的配合和支持;有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通常由财政部长下达,除非政府各部门对于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性意见一致,否则政府不可能把通货膨胀目标强制施加给中央银行,而央行是不可能接受选择通货膨胀目标的。
鉴于发展中国家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短期内通货膨胀目标制在中国并不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1)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各种市场规则、市场行为有待于进一步塑造,在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实施中也存在财政控制、金融制度不完善;(2)在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运作过程中,还受到其他方面的干扰,特别是政策工具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仍然过度地依赖信贷渠道,这样央行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就受到极大的限制;(3)货币政策的传导一定程度上受财政政策的约束,从而造成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多重性,虽然我国货币政策法定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上我国货币政策目标还肩负着解决国有商业呆坏账问题、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与解决下岗失业问题、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为政府融资等多层责任;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尚不具备完全的独立性;(4)再加上我国目前以RPI(零售物价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而我国现行的两种物价指数中初级产品价格所占权重大,服务价格所占权重较小,这便使得货币政策对物价的控制力较弱,这种情况下如果选择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政府便可能面临着到期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信用风险。
三、中国中长期内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建议
短期内还不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但中长期内应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把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直接钉在通货膨胀率上,同时将利率、货币供应量和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主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以长期性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重构一个通货膨胀目标制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为此,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物价指数的选择
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大多数国家是选择一个特殊的物价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的衡量标准。消费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减缩指数是两个自然的选择。尽管后一个指标很有吸引力(因为它更加全面地反映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含义),但在操作上消费物价指数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是公众最为熟悉的指数;它通常是每月公布一次,比较及时(因此可以进行周期性的监控);另外它很少需要调整。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货币政策是否要钉住通货膨胀的所有变动,或者是,在短期内发生的、被认为是由外生因素引起的变动是否应该排除在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货膨胀目标制关注通货膨胀的基本趋势或核心通货膨胀。这项指标排除了消费物价指数中容易受异常物价变动影响的项目,如能源与食品等。因此,应当采取不包含食品、能源、利息等央行不能控制项目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作为中国的“核心通货膨胀率”指标。
2.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上下限的确定
在国际实践中央行通常保持正的通货膨胀率。原因在于:(1)Friedman提出的人口增长因素。货币增长要与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相适应。(2)负的通货膨胀率即通货紧缩,容易导致“债务紧缩”,加剧经济衰退。(3)货币政策存在“零利率限制”因素,央行为了保持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就必须保持名义利率大于零。
如果以我国目前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平均值作为通货膨胀率的参照,目标通货膨胀率的上限不应该超过5%,但与3%的世界通行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相比,这显然偏高。在开放经济中,如果长期实行超过大多数国家通货膨胀目标上限(3%)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国际收支恶化,增大人民币压力。因此,我国的通货膨胀目标上限应设为3%左右。
3.通货膨胀目标区下限的确定
Friedman曾经从理论上说明最优的通货膨胀率应该等于负的实际利率,以保证名义利率为零。这种想法并不现实,长期的负通货膨胀率会导致通货紧缩,这会对经济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而,央行不可能使通货膨胀率长期低于零,一般保持大于零的通货膨胀率。这样,通货膨胀目标区的下限就很容易确定了。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国家一般将通货膨胀目标区设定为0%~3%。通常央行不会让通货膨胀率降到零,因为这可能导致经济陷入困境,同时使货币政策失效,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长期低迷,中国的通货紧缩都是货币政策失效的典型例子。为防止这种状况的出现,央行一般会采取预防性措施,使通货膨胀率与零通货膨胀保持一定的距离。
4.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性
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基本原理就是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透明度,增强央行与公众之间的沟通,并加强对央行的约束以提高公众对央行的信任,从而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达到在长期内锁定低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
但是,在现行的框架下,即使中国不可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国的货币政策也可以吸取通货膨胀目标制框架的一些优点,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信性。具体措施有:
(1)央行更频繁地按时正式公布对经济的预测性报告,增加预测性报告的实质内容;更多、更及时地公布金融数据等。
(2)对价格指数进行更仔细的统计分析,比如,分别研究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能源、食品、住房、衣着、医疗、交通等部分的变化与货币政策操作的关系。
(3)增加货币政策委员会中研究人员的比重,提高决策委员会会议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Bernanke, Ben S. and Frederic S. Mishkin. Inflation Targeting: A New Framework for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11, pages 97-116, February 1997.
[2] Svensson, Lars E. O., Inflation Targeting as a Monetary Policy Rul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y v43, pages 607-654,
June 1999.
[3] 王大用.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问题[J].经济研究,1996(3).
一、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内涵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当局明确以物价稳定为首要目标,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目标值;同时,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通货膨胀的未来走势,将此预测与已经明确宣布的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相比较,并进行相应的货币政策操作使得届时的通货膨胀率落在目标区内。各采用国在具体操作上当然不尽相同,但均具有以下3特点:①中央银行明确地设定并公布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②该目标的实现为中央银行的优先任务,因此,“经济成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的均衡”为次元目标;③对于目标的实现与否、变更等,中央银行负有信息披露的责任,以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信誉度。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一种货币政策框架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所主张的“货币中性论”在经济学界、经济政策界日益被认同,即货币从长期来看是中性的,货币供给的变动只会对物价水平有持久的影响,而对产出、就业等实际变量不会产生长久的影响。而一个高水平、易变的通货膨胀,将降低价格信号的准确性、扭曲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从而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因此,根据货币中性理论,货币政策的目标指向增加产出、提高就业是没有意义的,保持较低的、稳定的通货膨胀才是合理的,它有利于以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但是,货币从短期来看又不是中性的,货币政策的缓和对产出的提高、失业率的下降具有短期效果。所以,货币当局会不时地受到来自于政府、国会、产业界等各方面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进行政策的缓和。那么,如何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呢?这一客观需求促使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诞生。因为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明确公布,以及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都将有助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强化,进而使中央银行能有效地抵御这些压力。
二、五个早期采用国的政策实践及评价
以下以90年代初期最早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的5个工业国(新西兰、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利亚)为对象,简括地介绍并评价这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实践。
(一)此五国政策实践的共同点
1.以CPI(或核心CPI)为通货膨胀的衡量指标,控制目标值为年率2%~3%。
2.在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得到了普遍提高(特别是新西兰和英国为此特意改正了各自的《中央银行法》),它们在货币政策操作时拥有相当大的自。
3.政策运行中,同时注重对产出等的影响,即,各国采用的是一种“有弹性”“灵活”的制度框架,中央银行在维持中长期价格稳定的目标内,灵活地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在经济面临冲击时对政策进行相应的短期调整、允许目标发生短期偏离。按照Svensson(1997)等人的观点,一种“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制的中心思想就是“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波动,而且正是这种灵活性又可以同时稳定产出。
4.在实践中,它们十分注意政策的信息披露和政策的透明性。
5.在实际操作面上:①它们均建立了预测通胀的模型,而且利用通胀预测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②在实践中,它们都利用短期利率作为主要操作指标,并依赖发达的金融市场来影响长期利率等变量的改变,进而影响总需求、物价等宏观经济变量。
(二)评价
首先,我们看一下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前、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表1为这5国采用前10年以及采用后至2005年末的年平均通胀率以及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情况。可以看到,各国的通胀率在采用后大幅下降,同时,通货膨胀波动也急剧缩小。
当然,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世界性通胀率由高到低的年代,许多非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也有着相同的经历,因此似乎无法简单地就此判断上述5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采用与之后良好的通货膨胀表现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上述5国中的英国、瑞典有着收益率与通胀率连动的国债市场,将它与一般的国债市场相比可以计算出预期通胀率。该2国的纪录显示,通货膨胀目标制采用后经过2~3年的过渡、这一货币政策的公信度为公众所认可后,预期通胀率开始下降、并且之后保持着稳定。这一事实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降低预期通胀率、治理通货膨胀以及之后的物价稳定具有有益的影响。
第二,对产出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在做出涉及未来的实业投资、金融投资的决策和规划时,必然预测未来的通货膨胀情况。经济理论和以往的经验显示,高通货膨胀往往伴随着较大的物价水平波动,它增加了相对价格和未来价格水平的不确定性,阻碍经济主体的投资规划和决策,从而对产出的稳定增长产生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中长期的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个比较清晰可靠的路径,减少了不确定性通胀的冲击和由此带来的成本,因此,它将为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虽然目前为止的实证分析对此尚没完全一致的结论,但表2显示:此5国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后,GDP成长速度加快的同时其波动(用标准差反映)明显缩小(新西兰除外),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对缩小产出的振荡幅度、进而促进经济的中长期良好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与信誉度得到了提高。除定期出版《通货膨胀报告》(一般为季刊)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官方网页、行长等高级官员不定时的演讲、记者招待会、接受专访等方式(英国、瑞典两国,事后还公布货币政策委员会议的备忘录),分析经济运行情况、讨论与通货膨胀关系密切的金融和经济变量、并预测通货膨胀的前景,等等。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公众对货币政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公众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监督。
综上所述,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对这5国经济具有积极影响。它有利于“锚住”通货膨胀预期、降低通货膨胀的变动率,而一个清晰可靠的通货膨胀预期路径将有助于减少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投资、消费决策和规划时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发展。当然,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工业化国家的宏观经济表现都有改善,都呈现出了低通胀、增长稳定的态势,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认通货膨胀目标制这一重要因素的贡献。
三、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通过对中长期通货膨胀率“名义锚”的设定,通货膨胀目标制在引导公众、市场预期的简易性和大众化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将会使人们对未来的物价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预期,从而简化经济主体的经济决策模型,并鼓励他们进行长期性的经济决策,这样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且,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为衡量中央银行的业绩提供了一个相对严格的量化标准,从而也就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度化。因此,可以认为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理想的制度安排。
但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并不是可以“放之四海”的灵丹妙药,其适用性要求一定的前提条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没有维持其他变量尤其是汇率目标的义务、较高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顺畅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保证这一制度安排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条件。通观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此5国,中央银行已经具备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货币政策;并且它具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健全的银行体系,利率、汇率由市场决定,具备了良好的货币政策传导环境;同时它们皆建立了一个科学的通货膨胀预测模型。与其相比较,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现阶段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尚缺乏可行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
《中国人民银行法》阐述我国目前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从字面上看是单一目标制,但在实际操作中,经济增长、汇率稳定都居于重要位置。而货币政策目标的不明确使得货币政策操作容易偏离价格稳定的目标。
(二)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较弱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实行”,由于政府与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所以在两者的目标发生冲突时缺乏独立性的中央银行可能会屈从于政府从而无法完成既定的通货膨胀目标。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
中国目前并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金融体制仍旧处于政府计划管理向市场转型的过程,利率、汇率尚未市场化,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状况。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工具,在我国尚未实现市场化,货币需求和投资的利率弹性都非常小,利率的高低不能反映市场需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同时,由于我国目前汇率的形成处于向一个“合理的、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的过渡阶段,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必然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对价格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四)人民银行是否具备较强的预测通胀率的能力
从货币政策操作到影响通货膨胀率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滞,我国又正处于不断改革之中,经济现象错综复杂、各方面的差异较大,因此更加大了准确预测通胀率的难度,用计量模型来反映如此庞大的一个经济体运行规律并模拟其未来的运行轨迹难度很大。
(五)与西方工业国相比,我国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信息披露的力度还有待提高
通货膨胀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特有现象,因此,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管理是关键,本文列举国外的案例,对我国通货膨胀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为我国提供了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和途径:估计一定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研判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确定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手段;建立反馈与再调节机制。
【关键词】
通货膨胀预期;方法;效应
一、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的货币政策效应
无论理论上或者事实均已经证实,经济体系中是否存在通货膨胀预期导致货币政策效应必然很不相同。当居民、企业部门形成通货膨胀预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就有可能徒增物价而不能推高产出。货币政策效应与通胀预期的强弱此消彼长。按照预期理性学派的理论,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当扩张货币供给以扩大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时首先出现物价总水平上升,生产部门将物价上涨看作产品需求增加的信号,以为商品销路畅通而扩大生产,居民部门将货币扩张形成的名义收入提高——例如工资增加看作实际收入增长,从而将增加的货币收入在储蓄与消费上进行“配置”,结果社会总储蓄与投资、消费均增加,通货膨胀的结果是产量和储蓄提高,扩张性货币政策能够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第二种情况是当货币扩张引起通货膨胀时企业家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认为市场中对商品的实际需求并未增加,预期物价总水平将继续上涨,通过不断提高商品价格冲销、补偿成本上升,着意避免扩大投资。居民在预期基础上认为名义货币收入增长将落后于通货膨胀,从而由存款转向购买实物资产,同时通过与企业谈判争取提高工资,企业如果增加工资就势必一再提高商品价格,形成价格上涨的循环。结果是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扩大生产,仅仅推高价格水平,货币政策效应被预期行为完全抵消。
二、国外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实施效果
“通货膨胀目标法”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即:中央银行明确地设置并公布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如加拿大为年度消费者物价上涨率为2%±1%,英国为2.5%±1%)。其优点在于具有很高的货币政策透明性,有助于市场主体形成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
新西兰1990年率先采用通货膨胀目标法,此后越来越多的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使货币政策转向通货膨胀目标。这些国家包括智利、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巴西、捷克共和国、芬兰、以色列、波兰、南非、西班牙、瑞典。捷克是第一个引入这种制度的转型经济国家,而巴西则是第一个完全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发展中国家。1993年,英国货币当局正式放弃实行近三十年的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的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明确将反通货膨胀确定为货币政策目标。2001年的韩国和泰国,最近的匈牙利和瑞士也已经采用类似的货币政策。
对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实施效果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该政策法则无效或者暂时还没有显现出效果,但大多学者通过分析认为其具有明显效果。L.Ball&N.Sheridan(2003)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显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对宏观经济运行起到改善作用。Jonas&Mishkin(2003)则认为个别通货膨胀钉住国家由于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的时间较短,无法得出实施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成功与否的结轮。
以Svensson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对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的确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Svensson(1997)指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解决了货币政策动态一致性问题,且降低了通货膨胀的不确定性,采用有弹性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可以起到稳定产出的作用。Mishkin(1999)则认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效果非常好,通货膨胀钉住国家显著地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以及通货膨胀预期。K.Choi,C.Jung&W.Shambora(2003)使用马尔可夫转换模型(Markov-switchingModel)研究了新西兰通货膨胀钉住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显著改变了新西兰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动态,同时也结构性地改变了新西兰真实GDP增长率,由此得出结论:通货膨胀钉住政策在稳定通货膨胀以及产出增长率方面是非常成功的。C.Bean(2003)研究了英国实施通货膨胀钉住政策的经验,结果表明通货膨胀钉住框架在保持低且稳定的通货膨胀,以及在确定通货膨胀预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存在类似情况,G.Stevens(2003)指出钉住通货膨胀对于澳大利亚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模式。T.G.Pétursson(2004)使用面板模型(panelmodel)研究了21个国家的通货膨胀钉住制度对该国通货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有2/3国家因采用通货膨胀钉住制度显著地降低了平均通货膨胀率。L.Ball&N.Sheridan(2003)通过测量通货膨胀、产出以及利率行为,对采用通货膨胀钉住政策框架的7个OECD国家与13个非通货膨胀钉住国家做了比较,揭示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无论是通货膨胀钉住国家,还是非通货膨胀钉住国家,其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许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在某些情况下,通货膨胀钉住国家改善得更明显一些,如平均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等。[1]
综上所述,通货膨胀目标法对抑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主体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性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国际经验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可以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安排的借鉴,我国目前市场体制已经基本形成,经济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在利率政策体系、汇率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条件下采取通货膨胀目标法是货币政策可以探讨的重要选项之一。
三、对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认识与判断
1、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一般认为实施通货膨胀目标法的基本宏观经济条件包括:弹性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工具的独立性;利率开放和较完善的证券市场。实际上将通货膨胀目标制实施条件可以归为以下几点:第一,中央银行对货币市场交易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具有充分影响力和控制力;第二,货币市场价格与数量指标变动能够迅捷传导到资本市场;第三,货币与资本市场变化能够影响商品市场;第四,中央银行能适当干预外汇市场或者通过其他手段影响国外净需求;第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能够合理有效配合。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被赋予中央银行职能后由于各种原因其独立性还非常有限,利率市场化进程仍远未终结,证券市场无论市场规制、市场结构和上市公司结构都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由此判断,我国目前似乎不存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但情况也不尽然。
2、中国部分地区具备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我国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已经部分具备试行通货膨胀目标的条件:
第一,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发生实质性变化。从国民经济体系中总需求与总供给关系看,我国自亚洲危机以后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经济征兆,2003年经济走出通货紧缩,市场趋于活跃,但是总体上仍然存在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国内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一定程度可以消化,但是这一过程不会如人们希冀的那样快,20世纪80年代以前存在的严重供给不足、“短缺经济”情况很难重新出现。这是避免出现通货膨胀的重要物质基础,从供给方面观察具备了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条件。
第二,货币管理也是一种艺术,中央银行已经具备防止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方面的经验。从1993、1994年出现高通货膨胀到目前已经过约15个年份,1998—2002年通货紧缩期间CPI下降年平均在2%以下(温和的通货紧缩),2003年到目前大多数年份通货膨胀年率被控制在5%以下(2007和2008年分别为4.8%、5.9%,其他年份均在4%以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已经具备相当“艺术”水准,重要体现即在于逐渐趋缓的价格水平波动。
第三,利率决定机制已经部分地具备市场化特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还没有止步,但是对大部分银行利率已经赋予很大灵活性,目前完全没有放开的主要是存款利率。
第四,汇率体系已经或者正在发生重要变动。自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已经具备一定弹性,2005年汇改迄今人民币升值幅度达到23.2%,[2]已经有效释放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对进一步改革汇率体制创造了条件。央行也一再申明进一步推动汇率改革,方向是更多地发挥市场决定汇率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汇率变动在均衡水平基础上比较稳定。
此外,随着创业板市场设立和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以及市场开放水平的提升,证券市场也将发生实质性变化,货币与资本市场联动效应增强。
3、实施通货膨胀目标的制约因素
从我国实际出发,总需求与能源资源对国际需求、国际市场依赖很强,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对国内具有很强的感染,国内房地产市场、农产品价格显著不稳定,这些均成为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如果确定通货膨胀目标,中央银行如何“定标”就很成问题,再加在新的银行体制条件下货币量、利率、信贷与物价联系的内在规律、趋势尤其数量关系需要进一步了解观察和深入研究。对市场通货膨胀预期与各种经济变量的关系也需要研究探索,如何“管理”通货膨胀(通货紧缩)预期则无论对于学术界和货币宏观调控部门都属于新的课题。从长期的货币政策实践看,中央银行在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时并非仅仅只关注稳定物价,而是同时注意保持一定(较快)经济增长率,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多目标”制是我国社会状况与经济特征所共同决定的。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后央行实际采行“多目标”政策操作,将金融稳定、经济持续增长目标实际置于稳定物价之上。这些均成为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制约因素。
四、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目标权衡、方法和途径
1、“多目标”条件下中央银行的权衡选择
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可以区分三类:固定区间;弹性区间;不公开宣示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3]固定区间指加拿大与英国的做法。弹性区间指货币政策当局可以根据每年或者一定时期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目标中心或者波动范围。不公开宣示的目标区间即指确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仅有货币当局自己知道,外界则只能猜测。最后一种对货币政策制定与实施最缺乏约束力,但对于存在货币政策“多目标”的中央银行而论显得更为可行。如前所述,我国货币政策实际上采行“多目标”制,十六大报告对此是一种明确宣示,提出宏观经济目标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物价水平,维持国际收支平衡”。[4]近期央行主要负责人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中央银行所关注的重点以及使用的工具能够适时切换,金融危机发生后更关心金融稳定和防范系统性风险问题;其二,中央银行可能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权重考虑“多目标”,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或者改变不同目标的权重,或者进行切换。[5]亚洲危机爆发到十六大召开(2002年11月)期间货币政策的特点已经反映了上述思想。关注重点变化会导致不同目标权重变化或者在不同目标之间进行切换,这时固定区间将难以兑现,如果勉为其难将会使中央银行维持通货膨胀目标成为“沽名钓誉”和本末倒置,因为中央银行选择通货膨胀目标最终仍然是为了维护经济可持续健康增长和发展。由于存在各种制约因素,我国在一定时期将会选择弹性区间,中国人民银行的实际做法是不同时期宣示将通货膨胀控制在某个特定水平以内。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必然意味着选择有数量含义的通货膨胀目标(区间)。
2、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方法与途径
(1)估计一定时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探索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思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估计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目的是确定通货膨胀目标,即对经济体系可接受的通货膨胀“定标”。根据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经验估计,选择就业水平和通货膨胀的组合关系,同时确定失业率上限和通货膨胀率的下限。[6]对通货膨胀率上限的确定需要考虑趋势因素,例如从经验来看,是否存在维持一定经济增长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下降趋势,例如我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两次通货膨胀高点在9.3%—18.8%(1985,1988年),九十年代通货膨胀最高达到24.1%(1994年),2003年以后通货膨胀率最高为5.9%(2008年)。由此,在依据经济资源供给状况和就业需求压力确定适度经济增长率以后,再结合通货膨胀趋势确定通货膨胀率上限,这一上限最好落在温和通货膨胀区间以内或者接近温和通货膨胀水平。我国近些年实际上将通货膨胀目标确定为3%—4%,尽管大多时间并未向外界明确宣示。
(2)研判货币政策影响通货膨胀的机制。为此需要区分核通货膨胀和通货膨胀噪声项(瞬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能够影响的是核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噪声项由非货币事件引起。[7]为了清楚判断货币政策效果,需要从CPI分离出核通货膨胀和噪声项,动态地量化货币政策数量与利率调节经由期货市场对CPI的影响,从而决定一旦需要时货币政策的调节力度。此外需要分析确立前瞻性通货膨胀指数检验货币政策效果。Clive(2003)将CRB期货指数作为总体价格水平趋势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可以设想,根据事后判断如果发现货币调节效果未如预想情况,中央银行将进行再调节。这实际上为“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提供了一种思路。货币当局若欲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就需要确定对CPI具有前瞻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总体价格水平趋势指标,所选指标是既可以对货币政策做出反应,又可以影响主要通货膨胀指标CPI的某种通货膨胀指数。根据计量检验的相关结论(结论5),期货价格与CPI存在两方面关系:期货价格是对1个季度和大约1年以后通货膨胀的预期(尽管没有完全预期到);期货价格变动可以传导到CPI,引起现货市场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检验也说明以期货价格作为通货膨胀预期值对投资具有引导作用。所以,可以考虑将我国期货市场价格指数(或者其中某一个子集)作为满足总价格水平趋势的通货膨胀指数。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仍处于发展中,为了适应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目的需要考虑以下:第一,丰富期货市场交易品种,提高市场参与度;第二,增强期货市场与货币市场、商品现货市场的“连接度”,沟通和拓宽中央银行货币金融政策对期货市场的传导渠道。在此基础上从技术层面研究、提取能够拟合市场主要价格水平趋势(指CPI走势)的期货市场子集,编制相应的期货指数。
(3)确定货币政策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手段。控制货币供应量与调节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仍然是影响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手段。现代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体系货币创造功能已非常发达,再加各种金融工具创新导致中央银行仅通过控制基础货币影响货币量显得力不从心,如果放弃对商业银行信贷的直接控制,那么利率就是货币政策更为有效的工具。佩里·梅林(PerryMehrling,2009)将宏观经济学的新共识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现经济稳定的首选工具从财政政策转向货币政策;二是对于我们有理由能实现经济稳定的程度从乐观转变为悲观”。[8]而货币政策的新共识也在于两点:第一,“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委员会)货币政策恰当的长期目标;第二,联邦基金利率是实现通货膨胀目标的恰当工具。[9]这一共识得益于泰勒规则拟合总量数据的成功。我国央行利率调节的影响力已经逾益增强,此外也充分利用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包括货币市场与外汇市场)和发行央行票据等政策工具。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是否需要兼顾和重视其他可选的工具变量?答案是肯定的。如果期货市场至少是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重要平台、窗口之一,掌控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就应该很好地管理期货市场保证金比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流动性,可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于期货市场融资做出合理安排。
对通货膨胀中的噪声项,货币政策不能独立撑持应对,需要借助于工资与价格管制等一揽子政策,有些情况下必须通过各种政策组合刺激、改善商品供给。
(4)建立反馈与再调节机制。管理通货膨胀预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经过市场信息多次反馈、重复判断和再调节过程。因此,中央银行需要明确和建立更加顺畅、快捷与具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反馈回路,例如从货币信贷市场、期货市场、证券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和经理人指数变化等及时获取信息,前瞻性地判断一般商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根据对市场的研判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工具,把握政策作用的节奏和力度,找准政策作用的主要着力点。
【注释】
[1]郭万山.通货膨胀钉住制度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5(2).
[2]京报网财经专刊,2010年9月20日.http://.cn.
[3]对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系统研究参见本·S·伯南克等,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十六大将经济增长置于宏观经济政策或者货币政策首要目标,原因在于政府对当时及以后经济形势的判断。见刘明.转型期金融运行与经济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254—255.
[5]周小川.中央银行重点关切问题的演变——在牛津财经论坛上的午餐讲话,2010年9月9日。见中国人民银行网站:http://.
[6]从弗里德曼以后对菲利普斯曲线存在争论,即怀疑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换关系。但即使菲利普斯曲线也存在不稳定性,由菲利普斯曲线斜率反映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的替代比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较为有利的一面是货币政策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菲利普斯曲线斜率,通过降低斜率(绝对值)增加通货膨胀带来的降低失业率的收益.
[7]paringforecastsofinflationusingtimedistance.InternationalJournalofForecasting19(2003)339—349.文中提出将总通货膨胀应区分为核通货膨胀与瞬时通货膨胀两个部分,前者由货币政策引起,后者是非货币事件引起的“噪声项”,检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效果,将CRB期货指数作为全部价格水平趋势的代表。CRB期货指数是桥讯系统公司在CRB指数基础上适当调整后包括黄金等17种商品期货合约的期货价格指数(CommodityResearchBureauFuturesPriceIndex)。CRB指数是由美国商品调查局(CommodityResearchBureau)依据世界市场上22种基本的经济敏感商品价格编制的一种期货价格指数.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期;产出缺口;菲利普斯曲线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010-02
在经济学上,通货膨胀表现为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性上升。公认的菲利普斯曲线表示的是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反映到政策上是可以用通货膨胀换取失业率。弗里德曼和菲尔普斯在解释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的滞胀现象时提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模型中引入了适应性预期,得出在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存在、长期不存在的结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提出理性预期菲利普斯曲线,提出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始终是垂直于自然失业率的一条直线;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是基于理性预期和价格黏性的菲利普斯曲线。
一、基于预期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预期的概念早已提出,但是,将其引入通货膨胀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正是预期因素的引入,成为现代西方理论和传统理论的分水岭。相比之下,中国直到80年代后期,尤其是1988年抢购风之后,通胀的预期理论才逐渐引起学者的重视。预期的假定是“经济人力图正确的预期未来,从而减少目前决策的损失。”在现代人们偏向于理性的情况下,预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中,西方学者也把预期引入其中,从而得出基于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我们知道在菲利普斯曲线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推测政府有可能在失业率和通胀率之间进行取舍,从而在降低失业率的同时导致了通货膨胀的发生。在我国,由于失业率的统计数据不完全,只有城镇失业率登记,在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失业无法统计,所以,在我国不能用这种不完整的统计的失业率去找出通胀的原因。但可以用产出缺口来替代,因为按照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率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率每下降2到2.5个百分点,失业率就上升一个百分点,所以只要证明了通货膨胀与产出缺口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就可以说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所以,本文建立了基于预期和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二、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说明
在该模型中涉及到通货膨胀预期及产出缺口,通货膨胀预期是指对于通货膨胀的估计值,其数值大小会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差值就是产出缺口。潜在产出一般是指,在非加速通货膨胀的情况下,现有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所能实现的生产水平。
(二)变量的计算
至于预期的通货膨胀∏te如何确定,经济学家提出预期机制,大致可以分成四种:首先是静态预期,这种预期简单地把上一期的实际通胀率作为现期的预期通货膨胀,即∏te=∏t-1;其次是外推型预期,设定预期通货膨胀率等于上期通胀率加上通胀变化趋势的一个修正值:∏te-∏t-1=a(∏t-1-∏t-2);第三种是适用性预期,这种预期假设人们在形成对现期的预期通货膨胀时,考虑到上一期的预期误差,即∏te-∏t-1e= a(∏t-1-∏t-1e);最后是理性预期,即经济当事人会利用一切可得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变量做出准确的判断:∏te=∏t。由于静态预期过于趋于简单化,理性预期又缺乏现实性,所以普遍使用的是外推型或适用性预期机制。本文采用外推型预期。
潜在产出的估计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统计分解趋势法,另一类是经济结构关系估计法。前者试图把时间序列分解为永久性成分和周期性成分;而后者则试图用经济理论分离出结构性和周期性因素对产出的影响。本文通过计量方法,用一条光滑的指数曲线来拟合潜在GDP的增长趋势。因为Gt=(Yt-Yt*)/Yt*约等于lnYt-lnYt*,所以用公式lnYt-lnYt*来计算产出缺口。
3.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选择1980―2009年的数据,利用EViews进行分析,可以看出Yt与t之间存在对数关系。所以可以建立拟合潜在产出模型
lnYt*=a+bt+e
Yt为年度国民内生产总值,t为时间变量,以年为单位,它在 1980年的取值为1,得出的函数为
lnYt*=8.227+0.1541t+e
(0.0531) (0.0030)
t=(154.83)(51.47)
R2=0.9895F=2649.666S.E=0.1419
拟合优度R2为0.9895,说明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实际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中98.95%可以用回归模型来解释。t值和F值都显著,说明变量具有显著性,模型也具有显著性。这个结果表明潜在产出存在一种趋势,潜在产出对时间的惯性为0.1541。
利用以上结果,计算出我国的产出缺口,选择1979―2008年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代表1980―2009年的通货膨胀预期的其中一部分,用1978―2008年的数据计算出通货膨胀趋势,与产出缺口一起得到,在大样本的情况下并且剔除个别异常的数据后可以大概认为通货膨胀∏t与∏t,∏t-1-∏t-2 ,Gt存在线性关系,因此可以设立线性模型:
∏t =a+b∏t-1+ c(∏t-1-∏t-2)+Gt+e
∏t代表通货膨胀,∏t-1表示上期通货膨胀,∏t-1-∏t-2表示通胀膨胀变化趋势,Gt表示产出缺口,e表示随机误差。
应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由此得到的通胀与预期及产出缺口的模型为:
∏t=3.352003+0.390435∏t-1+0.493252(∏t-1-∏t-2)+11.19414Gt+et
(1.1975) (0.1634)(0.175)(7.041)
t= (2.799)(2.389) (2.812) (1.589)
R2=0.584F=12.176 S.E=4.411
模型表示的经济含义为自发性的通货膨胀率为3.35%,这是经济增长引起的;上期的通货膨胀对本期的通货膨胀的影响惯性为39.04%,即人们有理由相信本期的通货膨胀会在上期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比例;通货膨胀变化趋势的影响程度为49.3%,即人们还会根据前两期的通货膨胀差额来预测本期的通胀;产出缺口的影响程度为11.194,即若实际GDP比潜在GDP增加1%,将会导致通货膨胀增加11.194%。
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584,定量地描述了∏t的变化中可以用回归模型来说明的部分为58.4%,也就是说模型具有0.584的解释程度。F值为12.176,由于n=30,k=3,n-k-1=26,取显著性水平为a=0.05,查表得F0.05(3,13)=3.41,表明只要F值大于3.41,就能以95%的置信度认为模型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
三、主要结论
1.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还是存在的,只是在一些体制方面与西方国家有差别,导致不是很明显,因而有些学者否认它在中国的存在。在这个模型中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2.产出缺口在统计上显著影响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应该说,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存在的经济过热现象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实际产出超过潜在产出水平是通货膨胀产生的主要实体经济面因素。如果实际经济当中实际GDP超过潜在GDP,其反映在通货膨胀中将被放大十倍。
3.上期通货膨胀以及通货膨胀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通货膨胀。
4.虽然在拟合优度不是很高,但从F值我们知道整个模型的影响是显著的,所以在没有引入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模型是符合实际的。
四、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首先,经济过热的不仅是某些地方政府不惜代价追求发展速度的惯的结果,也是中国特定政治周期在经济领域的一个反映:在某个政策规划刚出台的前两年。各地都想把摊子铺大,把基础打好。各级地方政府应该树立全局观念,确保政令畅通;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也应管好土地,管好税收。在宏观的几个指标中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在有矛盾的指标之间要注意协调。应该采用稳健的政策防止经济过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不应该一味地追求GDP的增长速度。
其次,作为调控者的政府要把好预期这一关,不要盲目地让物价太高,只有让人们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预期,才能保证经济不会过分波动。一方面,要适度控制货币投放的规模和节奏,让货币供给量平稳回落至适度水平;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信贷投放的规模和结构,既要防止信贷过度膨胀,又要通过窗口指导推动贷款投放的结构调整。此外,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合理控制水电油气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在积极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居民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免成为推升物价的叠加因素。最后,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监管,防止资产价格,尤其是房价的过快膨胀。
参考文献:
[1] 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8,(6).
[2] 刘伟.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J].宏观经济,2008,(5).
关键词:SV-MT模型 通货膨胀 不确定性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稳定、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严重的通货膨胀不仅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其还有可能引起社会政治危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平均年通货膨胀率不到10%,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独联体诸国和东欧国家,通货膨胀率不算高。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通货膨胀率变化很大,既经历过年通货膨胀率达到20%以上的严重通货膨胀,也经历过轻微的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动态路径转换频繁,不确定性程度很强,对经济的危害并不低。较低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和较高的通货膨胀变动相结合,是当前中国通货膨胀的一大特征,因此加强对不确定性的研究,不仅仅只是实践的需要,也是通货膨胀理论和其他经济理论发展的要求。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性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Okun(1971)首先提出了高通货膨胀导致高通货膨胀不确定性。Friedman(1976)的研究指出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发生常常产生于公众通货膨胀预期上的错误,当公众预期的通货膨胀与实际的通货膨胀相差很多时,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就产生了,且通货膨胀与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存在正向的联系。Foster E(1978)采用样本方差或均方通胀率代表波动性指标,研究结果均表明通胀均值和波动性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随着经济计量技术的发展,Engle利用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对英国和美国通货膨胀的易变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估计出非预期通胀的方差序列。Kontonikas、Wilson(2006)、Guglielmo和Alex Andros等利用GARCH类模型对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在GARCH 模型的框架下,一步向前的条件方差代表不可预测的通胀新息的波动性,它是事先的方差而不是像移动平均标准差那样的事后方差,因此,能够更好地反映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然而,在GARCH 类模型中令波动的条件方差服从一个确定的自回归过程,因此,波动的改变即是一个已知过程,这与不确定性的概念不符。与GARCH 类模型不同,随机波动(SV)模型令条件方差包含某些随机过程的不可见成分,因此,波动的改变是随机变化的,这种随机冲击的性质与程度也是影响通胀调整的重要因素。相对于GARCH 模型,Danielsson等的研究认为SV类模型在实证检验中优于GARCH 类模型,SV类模型能更好的刻画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性的时变特征。
理论模型及参数估计
(一)理论模型
在时间序列波动研究文献中,SV模型是一类随机微分方程的离散化表示,其波动性不仅与以往的波动情况相关,还依赖于当前的信息项,通过对未观测随机过程建模显示其灵活性。与基本的SV模型相比,SV-t模型是一种厚尾SV模型,具有捕捉实际时间序列的尖峰后尾的能力,其对时间序列波动的描述能力更强。
设时间序列通货膨胀水平rt,根据通货膨胀水平的波动性,假定rt服从分布:rt~N(0,σt2),其中σt2是rt基于t-1时刻已有信息的条件方差,由此可以得到SV-t模型:
(1)
其中:残差项εt和ηt互不相关;为持续性参数,反映了当前波动对未来波动的影响,
在SV-t 模型的基础上,为刻画通货膨胀波动与预期观测值的相关关系,可以在均值方程中引入波动项作为均值回复的一个影响因素,以考察条件分布对预期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之间关系的影响,由此得到SV-MT模型:
(2)
其中,d exp(ht)为模型的预期观测值,d为风险溢出系数,它用来度量波动对预期观测变量的影响,若d>0,表示波动和预期观测变量具有正向相关关系,d值的大小表示波动变动一个单位时对预期观测变量的影响程度。
(二)参数估计
根据式(2)可得ht的条件分布为:ht |μ,φ,ht-1~NID(μ+φ(ht-1-μ),1/τ);对于给定的ht和d值有:rt |ht,d~t(d exp(ht),exp(ht),υ),t=1,2,…,n。由此可得到rt的条件概率分布函数:
由以上可得到SV-MT模型的似然函数:
(2)
SV-MT的参数估计采用基于MCMC(Markov Chain Monte Carlo)的贝叶斯估计方法。MCMC方法将随机过程中的马尔可夫过程引入到Monte Carlo模拟中,建立马尔可夫链,实现动态模拟,构造平稳分布的样本,并使它的平稳分布和后验分布相同,当马尔可夫链收敛时,模拟值可以看作是从后验分布中抽取的样本。定义SV-MT模型中的待估参数为h=(μ,φ,τ,d,υ)′,通货膨胀水平R=(r1,r2,…rn)′,不可观测的潜在对数波动率记为:Q=(q1,q2,…qn)′,则模型的条件似然函数可以写成 :
待估参数h和不可观测量的联合先验概率可以表示为:
根据贝叶斯定理,h和q的联合后验概率密度正比于其先验概率和条件似然函数的乘积:
由先验分布及似然函数,便可得到参数的后验条件分布。μ的后验条件分布如下:
(3)
类似地可以得到参数φ、τ、υ、d的后验条件分布如下:
(4)
(5)
(6)
(7)
根据MCMC参数估计的基本原理可知,平稳分布与初始分布无关,Markov链在经过足够多的次数迭代后,若各个时刻状态的边际分布都是平稳分布,则认为该Markov链为收敛的,因此,参数的后验分布不会随着参数的先验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由此我们参照Kim等的经验选取以下分布作为先验分布:
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统计特征分析
数据来源。下面的检验中本文使用的通货膨胀率水平(r) 是采用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的对数一阶差分形式表示。本文使用1990年1月至2011年9月间的月度数据,差分后的样本共 260个。样本自1990年始是因为我们无法获得更早年份的月度统计资料,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商品价格才开始逐步放开,此前严格受国家计划控制。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网站以及《中国统计月报》。
数据的统计特征分析。从图1可以发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价格水平波动十分明显,经济经历数次通胀、紧缩以及两者的相互转换,通货膨胀过程在不同阶段的行为特征差别明显,其动态经历了高涨-温和膨胀-紧缩-再度温和膨胀-紧缩-再度温和膨胀的过程。即有0.277的高通货膨胀时期,也有了-0.0181的低通货紧缩时期。同时,从图1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从1992 年下半年至1995年初是高通胀阶段,其中1994年的年度通胀率超过25 %,为建国以来最高水平。这次物价上涨同样源于货币的过度供给,粮价改革以及能源价格的提高也是物价上涨的直接诱导因素。价格改革和调整尽管导致了高通胀,然而从这一阶段开始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得以确立(易纲,1996)。1998-2002年中国出现了长达5年的通货紧缩,价格水平一直处于0附近,这一阶段同1995年前通胀水平较高且波动剧烈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又从2002年底到2008年基本保持在温和的通货膨胀水平,并在2008年达到了高峰。到了2009年出现了短暂的通货紧缩,我国新一轮的通货膨胀自2010年初启动,到我们的观察期结束CPI还一路攀升,后期CPI的变化还有待观察。最后,我们可以观察到,整体上的通货膨胀率变化体现出异方差性,通货膨胀阶段价格变化的波动程度较大而通货紧缩阶段价格的波动程度已经明显降低。
建立分析模型之前,我们先简要考察要检验的数据序列的基本统计特征。用EVIEWS6.0软件对通胀率r进行统计分析,表1给出了通胀率r序列的描述性统计量。结合数据的偏度和峰度值容易看出,通胀率r具有左偏厚尾特征,并且它的J- B检验统计量也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数据服从正态分布的原假设,说明通胀率在少数月份中出现了异常值。为了检验通胀率r的异方差特征,针对样本均值的偏差序列以及其平方序列分别计算了Ljung-Box统计量Q(k),容易看出,均值偏差序列和偏差平方序列均具有高阶自相关性,并且LM统计量说明偏差序列显著存在ARCH效应即具有异方差特征。ADF检验用来判别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通胀率r不存在单位根,即序列是平稳的,因此,保证只含有时变的随机扰动项。
(二)模型参数估计及收敛性检验
模型的参数估计。考虑到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具有时变性特征,将基础SV模型拓展为SV- MT模型。为了估计SV- MT模型的参数,我们采用贝叶斯估计,MCMC的Gibbs抽样次数为50000次,由于Markov链收敛前的一段时间的迭代中,各状态的边际分布还不能认为是平稳的,因而选择“燃烧”舍去前25000个抽样值,在此基础上在进行25000次迭代作为各参数的稳定分布抽样,记录下的样本结果作为参数估计的Monte Carlo试验数据。根据Markov链在平稳状态下的Monte Carlo抽样数据,图2是模型参数的后验分布核密度估计图,表2是各参数的估计值。
由图2可以看出,模型参数φ和υ的后验分布具有偏态特征,其他参数的后验分布都具有对称性。这主要是由于参数φ和υ的Monte Carlo抽样数据中,一侧的极端值出现的概率较大,使后验分布呈现出偏态特征。综合各个参数的后验分布核密度图,对利用MCMC方法抽样得到的Monte Carlo 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得到模型参数的贝叶斯估计值以及相应的分位区间估计。由表2可以看出,波动方程的自回归参数φ的贝叶斯后验均值为0. 982, 表示通货膨胀的不确定具有较强的持续性特征,类似于金融收益率波动的持续性过程,风险溢出系数d的贝叶斯后验均值为5.978,由于d可以用来度量波动对预期观测变量的影响,值为正则说明通胀不确定性对通胀水平具有正向影响。
模型的收敛性检验。采用MCMC 估计,参数估计值序列的收敛性诊断异常重要,如果一个参数估计值序列不收敛,那就意味着它不会围绕一个值来波动,方差将会很大,也就是等价于一个回归模型中的回归参数的t值非常小,从而无法通过统计检验。基于此,我们要对模型进行收敛性诊断。
首先,由表2可以看到,各个参数的MC误差远小于标准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参数的估计趋于收敛。为了进一步证实我们的判断,我们这里采用更为精确的方法G-R(Gelman-Rubin)收敛性诊断方法。Gelman-Rubin诊断方法以正态理论逼近为基础,最终得到一个判断收敛性的诊断统计量R,一般来说,>1,当Markov 链趋于收敛时,应趋近于1。表2已经给出了G- R检验统计量,可以看出各个变量的G- R检验统计量均在1.0-1.1之间,因此,可以认为模型各个参数的样本分布已经收敛到其后验分布,即采用MCMC稳态模拟估计模型参数是有效的。
(三)通货膨胀及其不确定水平的动态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的动态关系,接下来我们将绘制出通货膨胀率与不确定相互作用的脉冲响应函数图。
从图3可以看出,给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一个正的冲击,通胀水平在第2期达到最大值,即r对h的相应值为0.0076,然而这种冲击作用不具有可持续性,在第8期之后几乎为0;反过来,通胀水平的变化对其不确定的影响基本接近于0,说明h对r冲击影响不显著。这与我们前面有SV-MT模型得出的结论相一致,这些经验结论表明:剧烈的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会推动通货膨胀上升,反之则没有相应的证据支撑。
结论
本文针对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与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具有时变性特征,建立SV- MT模型来刻画我国的通胀不确定性动态特征,运用MCMC方法对我国1990年1月至2011年9月的通胀水平和不确定性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SV- MT模型能很好的刻画我国的通胀不确定性动态特征,我国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特征,通货膨胀不确定性对通胀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框架中含有相机抉择的成分因素。由于在存在通货膨胀粘性的条件下,有约束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下通货膨胀波动低于完全相机抉择下的波动,因此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应给予通货膨胀目标更大的权重,从而在通货膨胀粘性的条件下,减少社会福利损失。
另外,在SV-MT模型中,我们均假定均值方程和波动方程的扰动项εt与ηt是相互独立的,没有考虑两个扰动项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把这种假定放开到更一般的情况,用两个扰动项之间相关关系来说明利空(观测值为负)或利好(观测值为正)消息对波动影响的非对称性,即在SV-MT模型的基础上考虑这种波动对正向冲击和反向冲击的影响,这样才能更好的描述通货膨胀不确定性的动态特征。
参考文献:
1.Okun, A.The Mirage of Steady Inflation[C].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71(2)
2.Friedman, M..Nobel Lecture: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7, 85
3.Fost er E. The variability of inflation [J]. Reviews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78,60
4.Kontonikas.Inflation and Inflation Uncertain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Evidence from GARCH Modelling[J].Economic Modelling, 2004 (21)
5.Wilson, B..The Links between Inflation,Inflation Uncertainty and Output Growth:New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Japan[J].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2006(28)
6.Guglielmo M. C., Alex Andros K. The euro and inflation uncertainty in the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