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4 15:00: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爱惜粮食的感悟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实施;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34-02
九年义务教育基础阶段的小学语文,是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平台。《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同时,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内容蕴藏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语文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渗透手段,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对学生加强思想教育,对于不同的教材,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使语文课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阵地。下面谈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做法。
1.品析词句、配合说练,有效实施思想教育
品析词句,理解教材中的课文用词、语言,选择合适重点词句,会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同时丰富语言积累并逐步感悟。学《锄禾》这首古诗时,我抓住"粒粒皆辛苦"一句中的"辛苦"这个词,师生共同讨论:碗里的饭是怎么来的?通过讨论,学生知道农民伯伯耕地、耙地、播种、施肥、浇水、锄草、收割、脱粒,最后妈妈做成饭,不知要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吃到香喷喷的饭,从而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紧接着我又出示三幅图让学生口述作文,使学生把懂得的道理应用到实践中去。展示的第一幅图上面是一位小孩正在与妈妈一起吃饭;展示的另一幅图是小孩把米饭粒撤在桌子上,他妈妈让他背古诗《锄禾》;展示的第三幅图是桌子上没有米饭了。学生看了图后就会练习口述:小朋友背完《锄禾》后,妈妈给他讲爱惜粮食的道理。这个小朋友听后想:是啊,每一粒粮食都来得多么不易!我应该爱惜粮食。于是,他把撒在桌子上的米粒一粒一粒拾起来。就这样,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内容的同时,思想上受到了感染,感情上受到了熏陶。
2.创设情景、培养想象力,有效实施思想教育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对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猴子下山》一课,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学生续编故事结尾:小猴子回家后,受到妈妈的教育,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做完一件再去做另一件,第二次下山,它掰了玉米扔进筐子,摘了桃子也扔进筐子,摘了西瓜放进筐子,结果满载而归。通过续编故事,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课堂上这样创设情景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3.剖析内心、培养思维能力,有效实施思想教育
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在思维过程中实现的,而学生思维活动的正确展开,有赖于教师积极的引导。听《英雄爆破手》故事,"导火线快要烧完了,爆破筒就要爆炸了,陶绍文还是使劲地顶着",讲到这儿,我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陶绍文会想些什么?通过思考和老师的启发诱导、讲解,学生理解到:当时陶绍文想:不炸碉堡,部队不能前进,整个战斗不能胜利,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也是值得的,他想到的是祖国、是人民、是战斗的胜利,唯独没有他自己。通过对人物行动思想的剖析,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英雄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让学生在感受人物形象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立志向英雄学习,联系生活,开拓视野。众所周知,一切知识都是来至于广泛的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所以,设计语文练习应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让练习成为串联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桥梁,让语文练习社会化或生活化,也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如教学《童年的发现》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每个同学都有善于观察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大脑,看看你在哪些地方有新的发现,并写成小作文。这样的练习,把学生的想法和所掌握的知识点为契机,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练习要与生活有机的联系,还可借助特定的节假日,如中秋节、重阳节、教师节、父亲节等给孩子们留爱心作业,让学生动手制卡片,送给老师、同学或亲人。另外,指引学生观看有益的教育类电视节目,比如《开学第一课》、《感动中国》等,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铺下坚实基础。
4.诵读重点句、学习刻苦精神,有效实施思想教育
诵读语文中有关刻苦学习的句子,进行思想教育,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用心地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张画上都画了许多不同形状的鸡蛋";"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聂耳把冬衣卖了,买了小提琴自己练,他拉琴时常常入了迷,忘了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这些句子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几遍,达到经常用他人刻苦学习的精神鞭策自己,从而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提升思想认识。
5.展开讨论、提高明辨能力,有效实施思想教育
当前好多老师只重视基础课,语文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学,往往是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边听,一节课讲完了,课本往书包里一塞,万事大吉。虽然道理也听懂了,但怎样把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落实于行动,那又是一回事。我们培养的人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不光要智育好,更重要的是品德好。如,教学《我的哥哥》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哥哥买电影票时,老老实实排队的行为傻不傻?""犯了错误,做了错事,只要别人不抓住,我就不承认,这样对不对?""自己省吃俭用省下钱帮助别人这样是不是傻的表现?"通过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思考,明辨了是非,作出道德判断,树立了榜样,改正了缺点,提高了认识。讨论的过程也就成了学生受教育的过程。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线语文教师应明白,教育的任务不是单纯地传播语文知识,而应是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素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教师应做到合理灵活的运用教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科特点优势,不断融入思想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才。
参考文献:
[1] 封丽娟.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之我见[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2期
近一年来我们立足教学的微观视角,抓住隐性课程,让自然的人文环境陶冶幼儿的情操,让丰富的实践体验融入幼儿的心灵,让环境教育无处不在。
创设自然化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环境教育必须以幼儿生活环境为课堂,自然化、生态化、动态化的环境能给予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幼儿的生活贴近周围的现实,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 充满寓意的公共环境
为顺应、发展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我园十分注重公共环境的利用。绿草如茵,绿树成荫,翠竹成林,四季有花,秋季有果。幼儿园内公共环境被赋予了丰富的教育内涵。
(1)环保文化有氛围。在园林式的幼儿园内,班班设有“护绿队”,呵护小树共成长。幼儿园内环保节日牌、环保标语处处飘扬,既美化校园,又便于教育。师幼共同制作的环保警示牌在满眼绿色中不断闪现,间隔点缀在长廊圆柱上的彩色标语不断更新,一幅幅彩色的环保主题画贴满了楼道和展板,适宜的、可操作的“生态游戏创新街”设置在三条不同的通道里。这样浓郁的环保文化氛围,内化了幼儿的环保知识,激发了幼儿为环保去行动的愿望,孕育了幼儿的“绿色”心灵。
(2)种植园内有收获。我园的种植园里有幼儿认领的植物宝宝,幼儿给它们起名字、浇灌、施肥和照料,关心着它们的成长。在丰收的季节,幼儿欣喜地采摘着成熟的橘子、柿子、石榴等,那份快乐与满足溢于言表。幼儿感受着自然界植物生长变化的奇妙、体验着自己用爱、用心、用汗水换得的收获。它不仅给幼儿带来了玩耍的快乐,更培育了爱心、陶冶了情操。
2 各具特色的教室环境
环境教育课程倡导富有特色的班级教育环境,我园每个班级就是一个环境教育“小世界”。在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小世界”里,幼儿感受着环境教育的内涵。
(1)开辟“生态”园地。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条件和机会:第一,建立动态和静态自然角。教师用巧手营造了温馨、美丽的秋收童话世界,水果和干果的卡通形象深得幼儿的喜欢,时节性的农作物常常吸引幼儿的目光,种子宝宝的成长牵挂着幼儿的心……第二,设置“逗趣园”。幼儿可以和班级饲养的小动物嬉戏、玩耍,爱护小动物的情感油然而生。幼儿在与这些动植物接触过程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2)创设“绿色”墙饰。我园在班级墙饰上作“文章”,废旧物再利用成为墙饰的“主旋律”,带给幼儿别样的韵味。各班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创设了环境教育墙、绿色宝宝竞赛角、废旧物回收箱等,师幼共同商讨制作墙饰,设计丰富多彩、充满童趣。如利用一次性纸盒、包装盒制作漂亮的挂饰:利用方便面碗、鞋子盒等制作各种灯笼和五彩风铃,悬挂在班级的各个角落。班级四周的“绿色”警示标记,如卫生间的“节水”标记、自然角的“护绿”标记等,时刻提醒着幼儿。
(3)巧置“变废”区角。区角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我们在材料上巧构思,将废旧物变成受幼儿欢迎的玩具和挑战项目的材料:清洗后的饮料瓶变成了插塑的花瓶,餐巾纸盒变成了动物头饰,收集来的布角料变成了幼儿喜爱的水果娃娃,大大小小的纸盒成了娃娃家中的“冰箱”、“电视机”、“电脑”,高高矮矮的瓶子则成为了“水壶”、“茶杯”和“碗”……焕然一新的游戏材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快乐的创造乐园。
转变原有的教育模式
生态体验的课程强调教师引导幼儿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与同伴交流、分享,提升认识。我园利用园内外资源,开展全方位、多样性的活动,既发展了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对环境、对周围世界的关爱之情。
1 由宣传式教育转向体验式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教师的宣传说教上,已不适应环境教育的新理念,要做到“知”与“行”相统一,不仅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
(1)在一日活动中体验。我园把环境教育积极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结合随机教育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的环境意识。如:盥洗时教育幼儿节约用水,不玩水,用完水后关紧水龙头;散步时教育幼儿爱护花草、不采摘树叶花朵;进餐、用点心时教育幼儿不剩饭菜点心,爱惜粮食。从点滴小事做起,培养幼儿热爱周围环境、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2)在主题活动中体验。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探索体验型主题活动已成为共识。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幼儿兴趣和需要出发,充分发掘环境教育内容,激励幼儿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主动探索、寻找答案。如在主题活动“小青蛙,你别哭”中,教师用遮光布盖住幼儿的眼睛,幼儿在漆黑的环境里聆听小青蛙被抓起时的“哭诉”,加上凄凉音乐的烘托,幼儿体验到小青蛙的害怕、恐惧、无助之情,感悟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不能伤害它们。又如在“奇妙的商店”的主题活动中,商店老板将废旧物做成了受欢迎的衣服、帽子和玩具,幼儿在故事中体会到废旧物再利用的妙处。
(3)在节日活动中体验。我们根据环保节日内容开展教育,教师不再是讲授者,而是幼儿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观察者。环境教育不再是空洞的教学,而是通过游戏,使环保知识融入其中。如在“世界粮食日”当天,我园开展了“爱惜粮食,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引领幼儿参与到爱惜粮食的行动中去。小班以看录像为主,了解粮食的特征;中班以实践活动为主,有体验劳作、观察记录水稻生长、品尝五谷杂粮等活动;大班以智力竞赛为主,班与班之间开展“爱惜粮食”智力大比拼,向社区发放宣传单等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幼儿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深受教育。
2 由单一途径走向多渠道
培养幼儿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意识与能力,需要通过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及幼儿反复参与实践活动,才能使环境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环保意识,外化为环保行动。
(1)超越局限,向家庭延伸。家庭参与、社区合作是实施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幼儿成了家庭环境保护的监督员,“环保小卫士”经常告诉妈妈沟米水可以洗碗,制止爸爸骑摩托车上班,劝说奶奶不要买畸形的瓜果。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书本上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例如,教《春天在那里》这一活动时,我首先安排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在上课开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要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如我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先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思考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因为学生没有亲自去体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是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在课间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活动结束后,老师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活动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转变观念,实施教育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堂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把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关键词:多媒体;小品;实践;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应该体现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正如曾经有人说:“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才会明白。”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化情境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状态的关键,它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其突出功能表现为动态模拟展示、资料查询、模拟操作、协作交流、反馈联系、多媒体情境创设以及游戏等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小小一粒米》一课是通过了解小小一粒米来之不易而懂得要爱惜每一粒粮食。但要让远离农村生活的城镇学生了解小小一粒米是怎么来的,单靠老师的讲解或几幅简单的图片,学生理解起来会觉得比较抽象。一段自制的Flas的运用,向学生形象地再现了小小一粒米的生产过程。从播种秧苗到田间护理,从收割运输到脱粒碾米,小小一粒米要经过那么多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而为了让学生体会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辛勤的汗水或专业的技能,师生共同在多媒体创设的插秧情境中玩一玩插秧游戏。短短的两分钟插秧游戏就让学生觉得腰酸背疼,那农民要插那么多的秧,还要顶着那么个大太阳,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学生这样的感悟是十分深刻的,真正觉得浪费粮食实在是太不应该了。能有这样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生活情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以小品表演的形式,再现生活化情境
品德与社会课最重要的特点是生活性,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孩子是这个生活的主体,运用编排小品、表演小品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加深他们的体验、感悟。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一课时,我们先组织学生观看残疾人运动会的录像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残疾人的特殊与艰辛,对残疾人产生同情。再通过创设情境,开展“走近聋哑人(用手势传悄悄话)”“走近盲人”(蒙上眼睛从书包里拿出语文书)和“走近残臂人”(单手穿衣服)的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残疾人生活的酸与苦,对残疾人的关爱之情油然而生。再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中《父母的疼爱》,三年级下册中《有多少人为了我》,四年级上册中的《面对欺负和威胁》《擦亮眼睛》,四年级下册中《想想他们的难处》等课文都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模拟体验,增强学生的道德感悟。模拟体验活动的开展,缩短了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缩短了学校与社会以及家庭的距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为中华之崛起》一课教学中,我与一位学生合作表演了一段小品,小品的内容是再现这位学生前一天对我进行的一次有关“理想对你的一生起了什么作用”的采访。这一个生活情境的再现,让学生亲眼目睹了整个采访的过程,对于老师所说的话,他们会有各自不同的感悟和领会,比起让这位采访的学生单独汇报采访结果说服力更强。
三、拓展课外课程资源,体验生活化情境
作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起步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留心生活,感悟生活,在与生活接触的接触中捕捉写作素材,为孩子们打开丰富多彩的生活天地,让作文变得新鲜有趣,使孩子想写、乐写,并渐渐成为他们精彩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热爱生活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一草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日的万紫千红,夏日的朝气蓬勃,秋日的硕果累累,冬日的银装素裹……父母的呵护、老师的关爱、同学的互助……生活是美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究根到底是因为缺少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教给孩子们健康的审美观念,养成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让其和生活融合,在生活中感悟、在生活中成长,懂得我爱生活,生活才会更加爱我的道理,明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变成美好的人间。只有这样我们孩子的作文中才会更加富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才会爱意流淌,才会表达出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也才会打动我们的心弦,进而爱上作文。
二、体验生活
学会热爱生活还不够,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元素,我们还必须融入其中,走进生活。
我们的“生活”完整地说应该包括两个部分:社会与自然。谈起生活,我们的孩子往往一脸茫然。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不像是生活!――学习、还是学习,占据了他们的所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论是自然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孩子们与生活完全脱节了。即使有一些闲暇时间,也被电视、电脑“霸占”了,仿佛他们是天外飞仙,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仅仅成为一个遥远的名词而已!
乡下孩子不再“乡下”,这是我对当今孩子的感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观察、去触摸、去聆听、去感受。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经带了几个孩子出去野营,可是孩子们对自然美景熟视无睹,只顾看着各种卡通漫画,于是三毛不禁惊叹:孩子们被商业美术俘虏,抛弃大自然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芳草萋萋、鸟语花香,和风细雨、雪花纷飞……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展现她那令人心醉的美。可是,我们的孩子却被老师、父母圈禁在教室里、题海里、看似“精彩”的卡通动画前,他们被俘虏了,对自然渐渐失去了兴趣。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生活,我们的写作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了。我们要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投身到广阔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去欣赏红花绿草,去领略湖光山色,去聆听流水潺潺……
春天到了,我开展“我与春天的约定”观察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相机拍下自己心中最美的春天;端午节到了,我开展“端午知识知多少”活动,孩子们通过阅读、查找、寻访,搜集到许许多多的相关知识,既锻炼了自己又丰富了知识;为了感知童年的幸福,我开展“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的活动,通过对比,既了解了老人们辛酸的童年生活。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为了陶冶他们的劳动情操,劳技课,我带领他们在教学楼旁挖出了约10平米的空地(原早留给食堂堆柴的),在这小小的空地上,教他们种葵花、种玉米、种白菜,通过劳动,他们既体验到了劳动的辛苦,又饱尝了收获的喜悦,还有利教育他们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假期,要求孩子们学习洗衣、做饭、收拾房间……
三、思考生活
对于生活,我们不仅仅是欣赏者,更是参与者。我们应积极动员我们的孩子参加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去,去感知去体验。
生活是什么?每个人的见解各不相同,因为他们对生活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的孩子虽然留心观察了生活,却往往难以写出很精彩的文章,不在于观察不仔细,而在于缺少思考,缺少感悟生活,因而他们的作文往往空洞、流于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账”。
我们教孩子善于思考生活,让他们能够从小草的执着中感受到坚强,能够从太阳的升起与落山中感受到时间的飞逝,能够从老师眼里的目光中读懂老师的关爱,能够从事件中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近几年我院一直开展的“共建文明校园”志愿者专项活动,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校园文明创建成果,为响应团委号召,同时也为了通过此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师生教职工的文明素养,优化学校里的就餐、教学等各种环境,提高广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创建文明校园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系在总结前几次活动的优势和不足的同时开始了这学年的共建文明校园活动。
活动主题:文明从小事做起 文明从你我做起
活动目的和意义:
1、从卫生、礼貌、礼仪着手,自觉维护校园环境,提高学生基础文明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
2、营造按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睡觉,不闲聊,尊重师长,认真听讲,创建浓厚的学习氛围。
3、按照《合肥学院学生公寓管理办法》的总体要求,创建卫生、整洁、文明宿舍,使学生做到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4、倡导文明就餐,自觉排队,爱惜粮食,餐盘回收。
5、树校园文明新风。迎接今年的体育节、科技节等大型活动,提高大学生和谐意识,构建和谐校园。
活动地点:合肥学院黄山路校区一、二食堂 黄山路与金寨路十字路口
负责人:黄红琴
活动时间:XX年10月13日至XX年10月17日
参加人员:合肥学院生物系广大青年志愿者
活动目标:
1、使我们学校的学生更多的了解和重视“校园文明”这四个字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文明意识。
2、由个人唤起一群乃至所有人的文明意识,并将这种好的习惯一直延续下去。
3、在整个活动中,使队员和志愿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体验这个活动的快乐,并从这些活动中得到感悟。
资源需要:
校园志愿者培训材料、交通协管的培训材料、照相机像机、志愿者小红帽、志愿者佩戴的胸章、袖章、印有合肥学院交通志愿者的彩带等。
活动开展:
1、前期宣传:与宣传部沟通,以海报、展板的形式宣传构建文明校园的意义,同时各先锋队队员到各班宣传,以加大宣传力度。
2、招募志愿者:由先锋队成员在各班进行招募,以自愿原则为主,。同时因此活动还涉及校外的交通,而十字路口时事故的高发段,故对此类志愿者的要求比较严格,须经严格的筛选,可按以下要求进行筛选,要求心细,应变能力较强,善于沟通,脾气相对温和。
3、培训:请上学期志愿活动比较突出的同学培训志愿者,每个人记住相关的文明用语、佩戴的志愿者标志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基本的交通规则,熟知城市地图。
4、活动具体方式:
此活动共分为四个环节:
(1)、食堂志愿者,每个食堂共五名志愿者,根据实际情况来
分配各自的岗位,如打饭的地方需要一名、几个角落各一名。
(2)、校园巡逻,四人为一个单位,从男生后门出发,到校的各个角落,对这些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劝阻。
——再读李绅《悯农》有感点滴
桃花源151地主 小毛驴市民农园
一晃来农园租地种菜、做志愿者已是四年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忙忙碌碌,甚是生活愉快!对"人、土地、生活"有何感想,乍一说,空空如也!认真回顾一下,感悟多多,收获大大。切入再读到唐朝诗人李绅《悯农》诗句,感悟珍惜劳动成果之必须。
李绅的诗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本人年轻时就能背诵,今日重读《悯农》诗句,深感古代诗人之伟大,仅仅几句,竟然对几千年农人辛勤劳作做出了精辟的概括、褒扬。从而又告诫人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是农人用汗水换来的,要注意节约、珍惜,不要浪费。时过境迁,历史沿革,它仍为当今世人遵循的遗训。结合在农园几年的切身体会,对于"锄禾"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锄禾一是为蔬菜疏松土壤,给秧苗保墒、透气;二是除掉杂草和多余秧苗,免除它们与必要的秧苗争取营养,促进蔬菜茁壮成长,无后顾之忧。锄禾最佳时间段就是中午前后,正是"赤日炎炎似火烧"之时,被除掉的杂草才能快速晒干,不致复活。
也正因为蔬菜禾苗的自然生长要求,促使来农园租地种菜的都市市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或拔草,松土,或施肥,整地,浇水等;冒着炎炎烈日,不怕流汗,劳作于农园这块土地上,哺育着无化肥、无农药的生态蔬菜与大自然进行有力的抗争,在各种害虫的侵袭下,得以健康成长。一些市民到农园的劳动强度,辛苦劲,就是现在的农民也难以做到,难以承受,有的早上五点就起床乘公交出发,忙时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比如桃花源9、20号的地主,夫妻俩一般自驾车都在八点以后到,忙时一干就到下午三点左右,中午也从来不休息,正值炎热天气,衬衣被汗水全浸透,人如同游泳刚上岸,大汗淋漓不是夸大,喝水十来斤,全由出汗排毒了,感叹说:"真锻炼,炼在三暑"!再如34、35号地主来农园一干就是十来个小时,饿了吃点东西,渴了喝点水的功夫算是休息,如此地主,不一一列举,"真能干",使人佩服,是我学习的榜样!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劳动,一年来生产出30多种新鲜蔬菜,丰富了家庭餐桌,并自觉不自觉的锻炼了身体,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高兴,全家人从种菜中得到体验学习,这些都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来计算的。
用货币换来的间接劳动产品,也应该珍惜,仔细想一想,一个人能生长到上班挣钱的年龄,多不容易:父母的精心哺育,老师的谆谆教导,自己的百般努力,社会各方的付出,二、三十岁挣点钱,还得起早贪黑,有的两头不见太阳,说实在够累、够辛苦的了,可有的人买了东西,没用几天,好好的,说是过时了,到期限了,扔掉买新的。连卖破烂换俩钱都懒得。试问,像这种做派,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能发扬光大吗?我们富裕了,别忘了还有一些偏僻山村的人没有脱贫呢,需要人们的帮助!
【关键词】数学实践;课堂实效;感悟体验
长期以来,数学课堂上,学生都单靠一张纸一支笔在学习数学。这样单一的模式抹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和数学活动的丰富性。新课程改革下,数学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和引导,做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引领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形成数学思路和实践运用数学的能力。为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以“感悟·体验”为特征的数学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操作平台”,以期实现知识和能力自主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 活动内容重“新鲜”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有学习的需求,学习内容必须是对他们有意义的或相关的问题,设计问题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激励他们渴望发现、渴望认识、渴望解决,使教学内容成为吸引学生眼球的一大焦点。在数学活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选择一些对学生来说现实的、熟悉的、感兴趣的、同时又与数学相干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起来。
通过一些新鲜活泼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学习机会,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促进、共同发展,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在主动探索中得到主动发展”。
2. 活动形式重“新颖” 内容的呈现必须借助于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的效果才能更好地体现。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不再控制和支配数学学习,而是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形式可分为:(1)实验性活动。(2)制作性活动。(3)欣赏性活动。(4)游戏性活动。(5)竞赛型活动。(6)综合性活动。
3. 活动过程重“体验” 数学学习活动,着眼于“活”而非“热闹”,“活”意在“激活课堂”,“动”即“做中学”、“想中学”,使肢体机能和思维火花相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深入参与,勤于反思,善于质疑,思维开阔,逐步养成强烈的求知欲,具有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精神。通过“Laminalapate”(动手和面吧)体验、感悟数学。
(1)体验获取数学知识。如13亿粒米大约有多少?笔者设置了两个问题: ①13亿粒米的质量有多大?②13亿粒米的体积有多大?问题的设置本身就是从质量和体积两个方面,让学生感知13亿这个“大数”。而学生对13亿这个数的数感和空间感是通过称米、数米(少量)的动手实践中体验、发展起来的。
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掌握了列表法、平均数、数量单位之间的换算等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同时体验“众数”“中位数”的形成过程,获取新知,形成知识自主建构。感知13亿的同时获得“爱惜粮食”的积极情感体验。
(2)体验形成数学思维。如《拿硬币游戏》,桌上放着15枚硬币,两个游戏者(你和你的一位同学)轮流取走若干枚。规则是每人每次至少取1枚,至多取5枚,谁拿到最后一枚谁就赢得全部15枚硬币。通过两人巧拿硬币,体验整个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性,从而发现获胜的规律。
《和数学家一起做数学》,让学生尝试用“一笔”画出若干不同的图形,体验和找到“一笔画”的规律,探究“七桥问题”。 学生在“拿”与“画”的尝试性学习中,体验着拿硬币游戏及画一笔的成败。抓住游戏的矛盾、分析游戏的特征;观察图形的异同、解剖图形的结构,发现这两个问题的隐含条件,概括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通过寻找规律的过程,体验解数学规律题的求解性思维和决策性思维。
(3) 体验确立数学思想。如《制作精美的包装盒》,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平面图形到立体包装这一过程,体验长方体、圆柱体、三棱锥等平面展开图;体验侧面问题可转化平面问题这一数学思想。在制作体验中,一方面学生获取了数学知识(如①设计平面图形时需用到方程的知识②三视图的知识),发展了空间想像力,同时对侧面问题需转化为平面问题有了本质的认识,体验了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学习活动,尽情发挥每一个身体机能,通过感官去判断,识别。严密的逻辑、慎密的思维,原理的运用,一切都在活动的体验中得到了理解,同时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和生活的真善美。
4. 活动结果重“发展” 数学活动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习的方式突出以“新”为特点,使数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在协作、磋商中,学生的认识呈螺旋上升,数学能力、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见解被同伴认可,发现新知的惊喜,这种体验将影响其一生的学习行为。学习的过程,“活动”是方式,“学习”是核心,“发展”是目的,至开设活动之后,可以发现学生经常将问题解决的方法迁移至新的问题提出上,与以往总是等待老师来解决有了很大的不同。
数学活动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学生通过行动思维,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悟出“构造”的数学要领。遇到合适的场合,将有关“构造”的知识和经验同化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新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