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5 15:54: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第1篇

关键词:基本农田信息化;基本农田数据库

一、引言

目前中国目前正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 的人口。由于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以及灾害毁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近年来我国耕地总量仍然在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减少。因此,被称为“吃饭田”、“保命田”的基本农田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信息化基本农田则是随着时展必然的产物,它对于准确、高效、快捷的掌握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基本农田信息化的必要性

加快推进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基本农田划定和日常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是进一步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与责任的基本要求。

基本农田信息化建设应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完善定期报备制度,统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实现集中统一、全程全面、即时动态的管理。建立信息员制度,定期进行信息的统计、分析、汇总和上报。鼓励采用其他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各级政府在对各县(市、区)基本农田保护业务流程和现有硬件、软件、人力资源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应按照统一规范、便捷高效的原则,合理制定了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方案、技术路线和图形数据标准。即以数据库建设为重点,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基本农田保护区现状图,基本农田保护区变化图,保护区界桩埋设图,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位置信息、数量信息、质量信息以及管护情况等多种信息进行数字化,作为基本农田信息化的基础。

三、基本农田数据库建立流程

1.基本农田数据库建立几个重要术语

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特定保护区域。

基本农田保护片: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法划定的以村或自然地块为单位的耕地保护区域。

基本农田保护块:为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法划定的以单一地类地块为单位的耕地保护区域。

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

2.基本农田数据库建库过程

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建立包括数据搜集、构建数据库结构、属性录入等过程。

3.基本农田数据库结构

基本农田数据库主要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和基本农田信息,数据库主要结构如下:

4.基本农田建库过程中几个重要属性

保护区编号:保护区编号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6位)+乡级行政区划代码(3位)+保护区顺序码(4位顺序号)。

保护片编号:保护区编号由“行政区代码+保护片号(4位数字顺序码)”组成,行政区代码在现有行政区划代码的基础上扩展到行政村级,即: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乡级代码+村级代码,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中的6位数字码,乡级代码为3位数字码,村级为3位数字码。

保护块编号:保护块编号由“保护片编号+基本农田保护块(4位数字顺序码)”组成。

基本农田图斑净面积:基本农田图斑的净面积即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基本农田图斑地类面积=基本农田图斑面积-扣除地类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在数据库建立过程中,只有基本农田面积和耕地面积采用净面积,其他面积均采用计算机自动生成面积,俗称毛面积。

四、总结

以上基本农田数据库的建设是依照基本农田划定的技术规程,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对已有基本农田保护成果进行核实、认定;利用GIS技术在核实、认定后的基本农田保护成果上叠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综合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边界,对其进行编号、记录;提取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内对应的地类图斑作为基本农田图斑数据,获取地类等现状信息,依规范要求录入基本农田保护片(块)与基本农田图斑属性,从而实现基本农田划定与变更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基本农田划定(补划)技术规程》

[2]《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3] 陈士银,郭宏俊.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个问题归纳和浅析[J].上海土地, 2002(4) : 23- 26

[4]《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

第2篇

关键词:化肥;减量增效;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S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07-02

安徽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化肥用量大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因此,做好秸秆还田工作,对于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实行化肥减量增效的必要性

1.1 化肥用量过大 1978年全省粮食面积618.7万hm2,化肥用量31万t,粮食单产2 392.5kg/hm2,粮食总产1 482万t;2013年全省粮食面积662.5万hm2,化肥用量338万t,粮食单产4 950kg/hm2,粮食总产3 280万t。35年化肥用量增长了10.9倍,粮食单产增长1倍多,粮食总产增长1.21倍。

1.2 耕地质量与作物产量严重不适应

1.2.1 耕地肥力水平不高,保水、保肥能力差 据统计,全省耕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平均分别为18.5g/kg和1.13g/kg,属中等偏低水平;耕层速效钾含量低于100mg/kg(属缺乏)的面积达17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2%,其中速效钾低于75mg/kg(属严重缺乏)的面积达10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24%;全省耕地的有效硫、有效硼、有效锌不足的面积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6%、62%和49%;淮北地区pH值较高的石灰性土壤中有效锰、有效铁不足,江淮、皖南酸性土壤有效钼、有效硅、有效钙不足;耕层质地不适、结构不良的面积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1.2.2 中低产田面积大 全省耕地大体分为7等,以粮食产量计算,其中年均产量低于12 000kg/hm2的3~7等中低产田面积约为26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5%左右,而单产高于12 000kg/hm2的1~2等高产田面积约为147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5%左右,其中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沟)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土地平整、肥沃安全”的高标准农田面积更少。中低产田不仅肥力低,而且农田基础设施较差、配套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2.3 耕地土壤|量退化较严重 一是耕层变浅。近十年来,由于耕作方式的变化,部分地区连续实施少免耕和浅旋耕,致使耕层逐步变浅,耕层厚度由过去18~20cm下降到目前的15cm左右,导致土壤保水保肥性变弱。二是土壤酸化。全省pH小于6.5的酸性耕地土壤面积达234.5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4.4%,其中pH小于5.5的强酸面积达94.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1.8%。与20世纪80―90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相比,全省酸性耕地土壤面积扩大80万hm2,其中pH小于5.5的强酸性耕地土壤扩大61.3万hm2。土壤持续酸化不仅会影响作物生长,而且酸性淋溶导致部分养分流失、部分养分元素有效性降低或无效。

1.3 是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 在资源要素绷得很紧、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靠拼资源、拼投入的方式来求增长的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环境友好之路。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在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必须要把化肥用量减下来,农业生产效益提上去。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上提出了到2020年实施化肥使用量零增长。

2 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思路、目标和措施

2.1 思路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为基础,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创新服务机制,转变施肥方式,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广泛应用有机肥,减少不合理化肥投入,走高产高效、节本增效、优质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2 目标 力争每年化肥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20年化肥利用率达到40%以上,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10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提高25个百分点。

2.3 路径与措施 (1)路径一,大力推广新型肥料。结合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2)路径二,推进科学施肥。一是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推进农企对接,开展大范围的配方肥进村入户。粮食作物扩展到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二是切实改进施肥方式。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因地制宜推广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技术,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效率。(3)路径三,提高有机肥资源利用率。一是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使秸秆来源于田、回归于田。二是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鼓励引导农民积造农家肥,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三是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充分利用南方冬闲田、北方秋闲田光热和土地资源,推广种植冬绿肥、秋绿肥。在有条件地区,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促进豆科作物固氮肥田。(4)路径四,提高耕地基础地力。一是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结合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加大投入,加快建设,推进土地平整,配套水利设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开展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平衡养分、质量修复,提高耕地内在质量。重点抓好退化耕地的综合治理,包括东北黑土退化、南方土壤酸化、北方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抓好污染耕地的阻控修复,重点是重金属污染和白色污染(残膜)。此外,还要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利用。

3 秸秆还田的必要性分析

3.1 作物秸秆是很好的有机肥料 1t水稻秸秆相当于主要化肥量,如尿素(46%)20kg、过磷酸钙(14%)9.3kg、氯化钾(54%)35kg;1t小麦秸秆相当于主要化肥量,如尿素(46%)14kg、过磷酸钙(14%)5.7kg、氯化钾(54%)19kg;1t玉米秸秆相当于主要化肥量,如尿素(46%)20kg、过磷酸钙(14%)10.7kg、氯化钾(54%)22kg;1t油菜秸秆相当于主要化肥量,如尿素(46%)19kg、过磷酸钙(14%)10kg、氯化钾(54%)36kg。

3.2 主要农作物秸秆大量剩余,秸秆禁烧工作,给秸秆还田带来了机遇 20世纪60年代作物秸秆用途:牛饲料,盖房子;燃料。现在先进的生产力――拖拉机,代替了耕牛;楼房、砖瓦房代替了草房;燃气代替了柴草。我省作物秸秆露天焚烧主要为四大粮食作物秸秆,如小麦、油菜、水稻、玉米。

3.3 农村劳动力结构有新的变化,秸秆利用主要靠机械粉碎还田 大量农村劳力进城务工,劳动力成本增加,因此,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是处理作物秸秆的最好途径。

4 主要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的主要模式

4.1 小麦(油菜)秸秆还田种植水稻 江淮之间28县小麦(油菜)秸秆还田示范,2007年起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2011年起每年33.3万hm2左右,效果很好。关键技术是干旋耕两遍,再放水平整后,栽秧。主要问题是农民增加了一遍旋耕费,生产成本增加。技术路线:小麦机械收获时粉碎秸秆分撒在田面上-撒施腐熟剂和肥料-旋耕机旋耕2遍-放水-平整田-插秧。油菜秸秆分撒在田面上-撒施腐熟剂和肥料-旋耕机旋耕2遍-放水-平整田-插秧。

4.2 小麦秸秆还田种植玉米、大豆 桥区淮河种业粮食产业联合体耕地面积153.6hm2,小麦、玉米秸秆已连续3年全量还田,小麦秸秆采取机械粉碎覆盖还田,秸秆直接覆盖和玉米免耕播种相结合,蓄水、保水和增产效果明显。该合作社推广秸秆还田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经济效益显著,与非合作社成员相比:每季增产小麦750kg/hm2,玉米100kg。减少不合理化肥用量394.5kg/hm2,生产的小麦种子每1kg可增值0.6元,玉米每1kg可增值0.2元,平均收益增加7 500元/hm2。土壤理化性状得到优化,2006年土壤化验数据与2014年相比,土壤有机质由17.8g/kg提升到18.5g/kg,pH值由8.3降至7.9。蒙城县大豆原种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效果很好。全省约100万hm2夏玉米,可以全部利用小麦、玉米秸秆。主要问题是种肥同播机械少。小麦秸秆还田种植大豆,缺少对路机械,大豆播种行距小,要增加大豆播种行距。宿州市小麦秸秆全量机械粉碎还田有以下3种类型:(1)小麦机械收获粉碎秸秆-玉米免耕种肥同播;(2)小麦机械不限茬收获-灭茬机灭茬-玉米免耕种肥同播;(3)小麦机械不限茬收获-灭茬机灭茬-大豆免耕种肥同播。

第3篇

关键词:节水改造;莲柄港灌区;防渗处理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4-0108-02

莲柄港灌区位于福建省长乐市北部沿海地带,灌区范围人口密集,总人口50.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46万人),经济发达,总耕地面积32.55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2.5万亩。灌区涉及长乐市鹤上、潭头、江田、古槐、金峰、文武砂、文岭、湖南、首占、玉田10个乡镇及营前、航城、吴航、漳港4个街道,位于闽江下游南岸沿海平原地带。灌区工程包括营前港水闸、长限三门闸、朝阳隧洞等引水设施、8座电灌站等提水灌溉设施以及总计47.3km的总干支渠及其配套建筑物。灌区水源及骨干水利工程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有骨干干渠6条,分别为总干渠、左干渠、右干渠、漳干渠、西干渠、东干渠,总长24.1km;支渠31条,总长23.2km;现状防渗率34.72%,配套渠系建筑物316处,运行至今已有部分损坏相当严重。

1 骨干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灌区干渠运行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为灌区人民的生存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当时规划设计不够周密,建设施工质量未保证,加上后续配套资金不足以及管理措施跟不上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灌区骨干水利工程目前的状况堪忧,渠道渗漏严重、渠系及建筑物配套不完善、工程老化、渠墙坍塌滑坡、渠道淤积,灌溉水浪费严重,灌区灌溉供水保证率低,严重制约了灌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每逢农田灌水时节,经常发生内坡滑坡,外坡滑裂等水毁事故,严重地影响其应有的灌溉效益,灌区现状年有效灌溉面积11.45万亩。

1.1 渠道渗漏严重

灌区部分干渠虽已进行过防渗处理,但由于建设时间早,受经济、物力、财力条件限制,渠道多是发动群众分段包干施工,因陋就简,建设标准低,经过多年运行,已损坏严重,导致沿渠集中漏水点多,渠外护坡管涌和渗漏较严重,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渠底基本没有采取防渗措施,多数渠道为土质渠底,有些采用浆砌石护砌的渠段经多年运行勾缝已出现开裂、脱落的现象,导致渠道杂草丛生,过流能力减小,且渗漏严重,糙率增大,主要表现在:现有砌石防渗渠如左干渠7+030~8+130、右干渠1+920~2+280、西干渠0+000~0+250、东干渠1+450~1+630、漳干渠0+130~0+440等渠段。

1.2 部分渠道坍塌淤积

部分未采取防渗措施的土渠段淤积严重,影响了渠道过水,多年来由于缺乏定时清淤,目前渠内淤积严重,渠道中杂物和水生植物众多,严重影响渠道过水,导致该段常年无水通过。部分深挖方渠段地下水排除不畅,引起渠道滑坡,造成堵塞;此外,由于山洪爆发土壤流失带来的泥沙及沿渠企业、居民往渠中倒废弃物、垃圾等,造成渠道严重淤积,导致干渠个别段能力不足,严重渠段渠尾多年无法通水,长时间废弃不用,甚至被农民开荒种地。

1.3 渠系建筑物老化损坏,配套不完善

灌区现有渠系建筑物316座。由于受到资金条件限制以及管理维护不到位,目前仍存在建筑物老化损坏,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部分水闸老化损坏严重。根据现场实地调查,一些水闸门板锈蚀严重,螺杆插销缺失,启闭机锈蚀老化,损坏严重已不能正常运行,甚至部分排水闸闸门及启闭机遭偷窃丢失,导致灌溉用水大量浪费,应急需要更换配套闸门板及启闭机。

1.4 田间渠系配套工程极不完善

田间渠系配套工程多采用土沟、土渠输水,未采取防渗措施,灌溉水利用系数低。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2.1 为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提供水利灌溉保障

灌区骨干工程兴建至今,工程老化、渠系建筑物损坏、渠堤渗漏及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工程的功能和效益下降,并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运行,个别渠段水质污染,危及生产和人民的健康。虽然每年都对骨干渠系进行杂草去除、水毁工程修复及渠系建筑物的正常维护、整修设施、防渗堵漏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设,灌溉渠道采取防渗加固后,能够减少渠道内淤积物,防止渠内杂草丛生,减少渠道渗漏,稳定渠堤,使灌区骨干渠系能安全高效运行,提高水的利用率,充分发挥工程的灌溉、供水效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地为农业综合开发区提供完善的水利保障体系。

2.2 缓解水资源紧缺,促进灌区农业发展

水资源分配不均、工程供水能力不足、输配水及管理中的浪费是造成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莲柄港灌区水资源较丰富,但由于水资源量在年内、年际之间分配不均衡,丰枯变化较大,加之水利骨干渠系配套不完善,水量损失严重,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从灌区实际看,莲柄港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节水的潜力相当大,因此,进行灌区水利骨干工程节水配套改造,注重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灌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莲柄港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多兴建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由县、乡镇自力更生、发动群众、义务投工兴建,受各种因素制约,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渠道配套不完善,渗漏严重,沿线各村群众为了争水,经常发生水事纠纷,同时骨干工程已运行50~60年以上,工程老化、渠道崩塌淤积,必须对骨干工程进行节水配套工程建设。通过对渠道工程进行防渗处理,提高水利用系数,充分利用水资源,发挥工程效益。供水条件的改善,不仅有利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而且有利于“一高一优”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4 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对骨干工程的要求

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项目实施细则》要求,水利骨干工程项目要通过对灌区灌排骨干工程设施进行配套完善和节水改造,改善农业综合开发区的灌排条件,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提供水利保障。

莲柄港灌区骨干工程及其控制性渠系建筑物是灌区的骨架,骨架的形成,是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的基础。该灌区农业综合开发的要求是,对灌区引水工程干渠骨干工程进行续建配套,在建设好骨干工程的基础上,以建设节水工程和节水灌溉为中心,进行灌区田间工程建设;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低产田改造要求,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耕作先进、科技覆盖的高标准农田,实现农田建设水利化、农作物结构的调整和灌溉制度的改革,彻底改善耕地灌区条件差、冲灌和漫灌等灌溉方式,实现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首先骨干渠进行防渗处理,以提高渠道水利系数,增加保证灌溉面积,提高设计灌溉保证率。其次对部分坍塌淤积渠道进行清淤疏浚,并做好衬砌加固,发挥工程正常灌溉效益。同时应配套建设好骨干工程上的建筑物,防止渠道淤积,减少水量漏损,如:沉砂池、排水闸及倒虹吸等,将更加有利于灌区生产生活。

参考文献

[1] 杨春红,凌志东.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益产生机理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9).

[2] 冯广平.干旱内陆河灌区水盐监测与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

第4篇

关键词:融资改革;乡村振兴

乡村融资对于乡村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不是乡村自身就可以进行的,没有社会资本和政府的支持,乡村振兴就是一纸空谈。政府和社会资本需要针对乡村振兴策略制定新的政策,改革融资制度,增加对乡村经济团体的融资力度,为乡村经济发展积累经济实力,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发展进度。

一、乡村融资方面的概念

农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共同组成了我国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是指农村经济中资金的流动和融合活动,也是农村货币、信用、银行活动的总称,关于农村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在研究这些活动的规律性。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对农村货币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管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和各种民间经济活动运行。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农村是先于城市进行发展的,这是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最开始的体制改革也是从农村开始的,从改革开始,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手中也有了闲置资金,但是后来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都忽略了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出现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对于资本的需求很大,为了顺利经营,这些企业开始进行市场融资,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体制和规模。农村融资涉及到资金提供者和资金接受者两个方面,融资的意义是加强融资双方的联系和沟通,将闲置的资金重新进行分配,加快资金流动,促使资金带来更多收益。融资的前提是资金接受者有对资金的强烈需求,所以对于农村融资研究就要从资金需求入手,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是根据经济主体的规模和目的进行分类的,按照这个条件可以将资金分成政府资金需求和非政府资金需求。农村非政府资金需求是指除了政府之外的各种经济组织为了顺利经营与金融市场和非政府组织之间进行资金流动的一种经济活动。农村非政府资金需求受到市场条件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需求。但是政府资金需求最先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和成本。党和国家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动都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存、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要求,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准。因此政府的投资是充分考虑社会效益的,和企业从利益角度出发是不同的。政府进行的每一项项目都要评估社会成本和收益的平衡,这里的成本是指进行这个项目消耗的资源以及附带影响,效益是指这个项目可以给社会带来的效益,进行每一项乡村建设活动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关系,既保证对乡村的影响降到最低,还要达到乡村收益的最大化。一般政府对于乡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水电设施、环境建设方面,这些设施都是大型设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和人力,仅凭乡村自身的能力很难进行建设,政府投入资金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乡村居民的压力,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在融资方面,融资是资金提供者和资金接受者之间为了实现资源和资金方面的互补,进行的资金流动行为的总称。农村融资是农村方面接受社会或者政府资金支持的一种经济活动,通过融合大量的资金加快农村建设和发展,在融资方面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互利性原则:农村融资坚持互利性原则,可以保证投资双方都得到预计的利益回报,资金提供一方通过提供资金获得一些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而接受一方通过获得资金和技术,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2.合法性原则:农村融资的过程中,要确保融资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的流程进行融资活动,在政府和法律的监督下进行合作,确保整个过程合理合法,没有不正当的利益输送。3.公平性原则:在进行农村融资的时候,签订的条款需要保障双方的权益,确保双方可以通过融资活动得到利益,不能只实现单方面的利益。4.风险管理原则:任何的融资活动都是存在风险的,农村经济活动主体的抗风险能力相对比较弱,在进行融资活动的时候必须注意风险规避,需要在融资合同里充分标明风险措施,加强农村经济团体面对风险时的能力。在进行农村融资方面,我国的主要融资形式是银行信贷融资,银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为农村提供资金的主体。在银行信贷融资这一方面,有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两种,是农村振兴发展比较常用的融资形式。随着农村商品化、市场化、货币化的深入,除了银行信贷之外还出现了资本市场融资这种形式。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发行农业相关的股票债券等,对农村项目进行融资,还可以建立农村投资基金,为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募集资金对农业进行扶持,增加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可以帮助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发展,改变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得比例。

二、乡村振兴在融资方面存在问题

1.乡村优质项目少,管理成本高。乡村经济发展项目很多无法带来高额利润,一些基础的项目甚至无利可图,例如那些特色乡村还有搬迁乡村的经济发展项目虽然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但是在经济效益方面比较低。想要振兴乡村经济,需要加入很大农业科技成果,创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斐然,但是在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方面还比较薄弱,推广力度也不够,想要通过农业科技改革方面振兴乡村经济,需要投入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资金,但是进行农业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投入大量的资本在短期内并不能取得收益和成效,农民对这些科技成果也不能充分驾驭,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很低。在提高绿色农业水平,进行绿色乡村建设方面,推行农业清洁生产项目,也无法取得很好的收益。对这些农业项目的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资源成本,成本与收益失衡,融资方会面临投资失败的巨大风险。2.乡村担保资源匮乏,风险较高。乡村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时候存在困难,银行向乡村信贷需求者进行借贷活动时需要充分考虑银行内部考核机制、风险承担机制、财政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经过综合评定,一般会选择拒绝给农村经济团体贷款。因此,在进行借贷活动时,银行会要求农村经济团体进行担保抵押,但是农村经济团体的资产积累比较差,而且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农村经济团体进行的是轻资产经营,没有银行要求的等价抵押品,导致农村经济团体很难进行贷款申请。银行即使给农村经济团体进行贷款,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一旦出现不可控因素导致农村经济动荡,就会造成农村经济团体经营崩溃的现象,银行也无法收回贷款,造成银行方面不良资产积压,出现不良投资的现象。

三、探讨乡村振兴融资改革的思考

1.融资改革的必要性。农业生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在资金投入和回收方面都是有季节性的,在进行生产投入的时候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个时候就需要金融市场的补充,农村融资改革可以有效调节农业季节性资金状况,稳定农业生产情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想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但是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需要大量的资本,这种资本不是农民可以自己承担的,巨额的资本投入只能透过借贷的方式来进行,如果没有资本投入,农民只能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这样就会严重阻碍农业科技的进步。没有农业科技加入到农业耕作,就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实现不了农业现代化,就会导致农产品市场受到冲击、竞争压力大等问题,对于我国国家发展也是存在不利影响的;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两种,经济风险主要是价格变化或者国家政策的变化,自然风险则是指自然灾害等。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很低,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是致命的打击,农民收入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农民一般无法抵御自然灾害,这个时候农村融资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得到大量资金的支持,农民可以弥补损失,并且进行新的农业活动,农村融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农村比起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还比较落后,很多农村目前还没有自来水,甚至有些还在使用落后的供电设备等,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越发达,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会越高,也就会有更充分的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不小的工程,不能只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还可以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消化使用,提高居民的收入增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政府的资本有限无法对所有的农村进行产业调整,这个时候就需要金融资本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本,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问题。农村融资在增加银行收入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虽然农业拉动经济增长的进度缓慢,但是总体来说农业生产总值是在不断上升的,农业贷款基本也是呈现上升趋势,对于银行和经济的贡献率也是在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农业贷款对银行业务来说是呈现积极影响的,也可以调整完善银行的经营模式,对于银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融资改革的途径及方式。在融资改革方面,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强网络化手段的运用。通过加强互联网平台的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保证信息分布的广泛性,方便借贷双方可以有效迅速地搜集到信息,这样可以在降低宣传成本的同时给更多城乡居民提供消息来源,扩大金融服务的客户层次。乡村振兴也需要依靠互联网的渠道才能有效实现,互联网平台可以发挥数据的优势,带来更多的信息资源。银行也在不断加深互联网平台的建设,将金融业务网络化、便捷化,在乡村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乡村金融服务的电子替换率,降低服务成本。银行也要加快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步伐,和各大互联网平台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大数据金融服务,满足乡村居民电子支付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

四、乡村振兴融资改革问题的应对方式

1.继续大力支持粮安工程。农业政策性金融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的目标,加大对多元主体入市收购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粮棉油收储。支持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积极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大田托管等农业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带动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致富。政府要加大粮安工程的实施力度,在粮食储备方面给农村经济团体更大的支持力度,建立粮安工程基金,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促进农业现代化、科技化升级,提高粮食产量,贯彻粮安工程内涵。2.创新服务模式。我国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之后,乡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合作化的态势,也出现了“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农民”“社会服务组织+合作社+农民”等新的产业模式,农村产业结构得到完善,为金融产业链的结构调整奠定基础,这样的产业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为现金流提供服务,促进乡村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是信息化和数字化,农村金融想要展现互联网信息化优势,就必须进行农村金融创新。3.多元化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乡村振兴过程中还是需要政府的参与,政府需要主导发展规划、以及资金投入规划等,离开政府的作用就没有办法进行乡村振兴工作。各级政府需要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资金投入,规划一定的资金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提高乡村的自我再生能力,而且对于一些投资时间长但是收益比较少的项目政府要主导项目计划,这些项目很难吸引到社会的投资,由政府进行主导规划,才能帮助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在一些投资时间长、投入资金大的项目上,除了政府支持还需要向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拓宽金融支持领域,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金融机构需要简化贷款手续,放宽贷款条件,给更多的乡村经济团体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团体进行投资;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之外,乡村振兴也需要农民参与建设,农民才是农村的主人,只有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工作,想要加强农民的参与程度,需要提高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村集体的收入规模决定了乡村建设的规模,村集体需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建立乡村集体企业,这样才能发挥村集体的作用,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为乡村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在进行乡村建设的时候,必须加强村集体的集资效能,创新集资方式,建立乡村经济活动基金,进行乡村经济项目建设。4.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和风险分担机制。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的作用,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的参与程度,简化担保流程,放宽担保条件,给更多乡镇小微企业获得担保借贷的资格,并且简化小微企业的担保审核手续,出台更多小微企业的担保产品,提高小微企业的政府性融资担保质量。政府也需要加强关于政府性融资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担保流程,给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提供法律依据。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也需要和银行建立合作关系,签订风险共担协议,实现风险共担、互惠共赢的模式。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和银行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建立审查小组,共同对申请贷款的企业进行资质审核,降低担保风险。通过风险共担协议,避免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的不良风险,对出现的不良资产进行按比例分配处理,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和银行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的联动作用,深化风险共担机制。

五、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对乡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占据乡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制定更多适合乡村发展的政策,同时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工程的资金投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企业的作用,扩大乡镇小微企业贷款渠道,放松贷款条件,使更多的小微企业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本,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乡村经济团体也需要发展自身经济,积极争取社会资本进行投资,为乡村振兴助力。社会资本需要加强对乡村经济的重视程度,积极推动融资改革,为乡村经济发展搭建更多平台,给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便利性条件,进行现代化金融改革,实现金融信息化,加快乡村金融信息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刘世佳,魏亚飞.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发展[J].学术交流,2020(11):12-18+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