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发展的成就

经济发展的成就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9 15:35:5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发展的成就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发展的成就

第1篇

关键词:原州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1

一、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区经济保持较快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总量规模明显扩大,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到“十二五”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14亿元,年均增长16.4%,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3.42亿元、24.86亿元和54.8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1821元,年均增长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9.24亿元,年均增长25.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1亿元,年均增长2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7亿元,年均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3.2元,年均增长9.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6.1元,年均增长15.5%。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完成,部分目标超额完成,经济发展步入总量扩张、增速加快、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的新阶段。

二、经济质量逐步改进

“十二五”期间,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到“十二五”末,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

1.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发展

蔬菜产业初具规模,马铃薯产业提质扩量,草畜产业壮大提升,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设施农业园区31个,冷凉蔬菜面积达到23万亩,种薯面积13万亩,带动全区种植马铃薯42万亩,牧草面积达到34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和83万只,先后荣获“中国(西部)冷凉蔬菜之乡”和“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的美誉。

2.工业经济提速增效明显

建成宁夏圆德慈善园,清水河工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入园企业达到116家,聚集效应初步显现,马铃薯制品、清真牛羊肉加工、中药切片、保健小杂粮等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邦德电动车、中能振发光伏发电、盾安和天润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新材料新兴工业快速发展,全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8家,达到24家。

3.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

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宁夏)・须弥山石窟文化旅游节,须弥山石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名胜风景区,成功被列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县(区),编制完成电商业发展规划,建成2个县级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0个乡镇物流配送站、96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区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三、扶攻坚步伐加快

坚持以自治区“5.30”产业扶贫计划为重点,建立“四级联动、双到责任、两不脱钩”帮扶机制,确定了“53211”产业扶贫计划。围绕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程,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措施,重点实施产业培育、危房改造、劳动力转移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改善、社会事业发展等扶贫措施,整合项目,捆绑资金,持续“造血”,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创新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初步形成“财政+金融+农户+产业”的金融扶贫模式。积极拓展闽宁协作、对口帮扶和机关单位包扶等社会扶贫领域。全面完成生态移民任务。驼巷、上马泉等70个贫困村如期实现脱贫销号目标,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8万人,贫困面由37%下降到24%。

四、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

紧抓自治区实施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暨大县城建设的有利机遇,配合市政府开展了旧城改造、西南新区建设及“五城联创”活动。成立原州区市容管理局,划片区、强责任、建网络,扎实开展城市管理和自治区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城区背街小巷、“五小”行业综合整治力度,市容环境明显改善。建成农村人饮工程78处,40.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修村级道路1050km。完成三营、张易等7个小城镇和毛家台子、头营、驼巷等74个美丽村庄建设。三营镇入围“全国重点镇”,新三营村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十二五”末,全区城镇化率达到45%。

五、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大力推进创业、就业和新型农民培育工程,累计发放创业贷款5.3亿元,扶持培育小企业965个,创造新就业岗位13170个,新增就业1304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36所184420m2,改造运动场167550 m2,供暖设施163183 m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8%。城乡卫生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新建医疗卫生机构151个,实现区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远程会诊全覆盖,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显著提升,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殊荣。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累计争取和组织实施科技试验示范45项,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荣获“全国科普示范县”殊荣。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新建文化体育场所190家,建成原州区文体中心、三营、头营等10个乡镇文化站和黄铎堡村等7个行政村村级文体小广场,荣获“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殊荣。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逐步完善,实施低保提标扩面工程,开展动态管理,6.3万余人享受到低保政策待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4.3%和96%,大病救助实现全覆盖。

第2篇

【关键词】收入分配;经济增长;GDP;城镇居民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城镇居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北京市“十二五”规划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北京市GDP年均增长8%,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也为8%,并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但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结构上的问题,如国民收入分配不平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等,特别是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为此本文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原因,从根源入手,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古典经济学在劳动创造价值以及要素收入分配方面的研究曾有许多论述,例如基尼系数(1913)和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1955)。新古典经济学继成了古典经济学从生产角度分析分配的规律,发展成了生产要素分配理论,重点研究收入差距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990年后,经济学家开始从政治经济制度、市场机制以及教育福利水平等方面研究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

Banerjee和Duflo(2000)认为以前的实证研究都用了线性估计方程,但是得到不同的结果,而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所以他们利用了非参数估计的方法得到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倒 U 曲线,即经济增长率是不平等变化的倒 U 型函数,不平等水平的任何方向的变化都会降低下一期的经济增长率。

Sytwester(2000)构造了一个计量方程,研究收入分配不平等是如何通过教育机制影响经济增长的他利用构造一组结构方程组研究不平等与教育的函数关系及不平等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函数关系,实证结论归纳为收入更为不平等的国家随后的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会增加,这种教育支出的增加会暂时降低经济增长率,但长期内会提高经济增长率。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经济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分析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证两方面。

理论方面的研究有:陈志武(2008)分析认为,导致居民收入增长远低于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资产性财富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分配不均衡,政府的财政收入社会保障,就业福利上投入较少,而大多数的财政收入都投向了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就导致了GDP增速一涨再涨而居民收入却远难达到这样的增速。欧阳煌(2011)以湖南为例,认为湖南省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原因是由于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以及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增速的滞后,并提出了构建湖南省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动态协调增长机制的总体思路。

实证研究的有:毛婧宁(2012)选用1990~2010年度的数据,运用趋势的秩检验方法、Wilcoxon秩检验方法以及Spear

man秩相关系数,探究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的原因,他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分配比例和我国财政支出的分配比例是造成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的主要原因。黄思宁,纪宏(2012),通过对比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并根据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将“同步增长”的概念明确定义为“适度性协调增长”,并提出三条评判标准。同时,采用统计模型以北京市城镇居民情况为例,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实证分析了城镇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

综上所述,在对经济增长速度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关系的研究上,国内虽然研究面较广,但是理论研究居多,实证分析还是比较少,尤其是缺乏对北京市经济增长速度与居民增长速度之间协调增长的实证分析。所以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发展现状,专门针对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内在原因。

二、分析北京市经济增长与城镇收入现状

(一)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长速度

北京市GDP自1992年开始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GDP年均增长均值为11.3%,北京的人均GDP规模自1995年突破1500美元/人之后出现了快速提升,2011年突破1.2万美元/人。与此同时,虽然北京市居民收入均值为9.5%,但是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幅度较大,从1992年5.4%增长到2011年的7.2%。1990年~2011年期间,除个别年份外,GDP与居民收入的增幅差异平均为2个百分点,因此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明显不同步(如图1)。

(二)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

居民收入可以分为四类,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结构有如下特点:第一,工资性收入占居民总收入比重最高,并保持在六成以上。由此可见,城镇居民的主要生活收入为工资;从就业人口数量上来看,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中。第二,财产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总量增长较慢。近十年,如实业投资,金融产品投资等的财产性收入约为2%左右;经营性收入也仅为3%左右。因此,如何使居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成为了改变收入分配结构的重要方面。第三,工资性收入增速明显高于财产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增速。

三、北京市GDP增速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宏观协调实证分析

(一)分析方法

为说明北京市GDP增速与居民收入增速的宏观协调关系,本文选取1979年到2011年的年度数据,并通过计算得出北京市GDP增长速度(X),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Y)的回归方程。首先,通过单根检验验证X,Y时间序列是否平稳;其次,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判断两者是否互为因果;最后,根据上两步的结果做出逐步回归分析。

(二)分析过程

具体分析结果如下:表1ADF检验发现X,Y在95%的置信区间下,ADF统计量均小于临界值,均能拒绝单位根假设,于是可以说明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可排除伪回归的可能性。表2为格兰杰因果检验,在滞后三阶的条件下,北京市GDP增长速度(X)是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Y)的格兰杰原因,而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Y)不是北京市GDP增长速度(X)的格由模型结果分析,修正后的方程的为0.72,拟合优度较好,且DW值为1.94接近2说明不存在1阶序列相关,方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当期GDP和滞后2阶的GDP的t统计量大于临界值,说明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受到当期GDP增长率影响显著,且当期GDP增长率变化一个单位时,北京市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变化1.021个单位。从回归方程来看,当期经济增长速率提高对当期居民收入有着明显的影响;同时滞后期数的经济增长速率对居民收入也有影响。因此,当期GDP增长有利于缩小GDP与收入增速之间的差距。

(一)政府税收逐年增长导致对居民收入的挤占

根据1978年至2011年北京市财政收入与劳动者报酬占GDP比例趋势分析,除个别年份外,劳动者报酬占比逐年递减,由1978年的40.17%变化为2011年的21.77%。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经历了先递减再增加的过程,由于1994年的大规模税制改革在1995年形成谷底,总体呈现U型。截止到2011年,北京市财政收入占比有最低的7.6%增长到26.8%。由此可见,政府在收入分配过程中地位逐渐提高,并不断挤占劳动者的收入。政府与居民在收入分配的博弈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其深层的原因是其拥有的权利远大于劳动者。政府可以运用行政力量如税收、资源垄断等方式把财富从居民手中转移出去,尽管政府为调节收入分配问题会对居民进行转移支付,但是这种政府主导的社会制度并未改变。

(二)政府偏向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为拉动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往往更愿意为大型项目、高新科技产业投资而忽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这主要是由于两点原因:第一,越是投资多、规模大、产业链条长和工艺先进的产业所能带动的经济增长速率越高,经济增长速率的高低又反映了地方政府的绩效高低,第二,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快速发展增加了资本与技术的需求,从而使资本与技术的价格相对上升,换而言之,使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价格相对下降。李稻葵(2009)研究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分配份额在初次分配中呈现倒U型。这是因为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间转换时有摩擦的,并且阻力大于资本转移的阻力;同时劳动收入获得的回报低于边际产出,而资本恰恰相反。所以,劳动收入份额在经济发展初期一定是下降的,随着劳动力的转移逐步回升。因此,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促进劳动力就业是提高居民收入的方法之一。

(三)资源与权力的政府垄断

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不乏中国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大部分为国有企业。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中国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资源、烟草、金融、铁路运输、汽车等行业,并在这些行业实行事实上的垄断经营。由于免征资源税,许多企业获得大量利润;同时由于国有垄断企业基本不分红,这些企业占有了本应分给居民的财富。

五、促进北京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第一,加大财政支出在社会保障和居民福利上的分配比例,促进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均等化地区间和人群间的公共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平等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权利。将更多的公共财力用于基础教育扩幅,延伸至学前和高中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来提高人民收入,真正做到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二,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收入分配的透明度,体现收入分配的公正性。改革那些阻碍收入合理分配的制度,构建使国家和人民都能受益的财富体制,真正惠及到每一个人。要明晰产权所有制,完善居民财产保护制度,降低居民财产性增收的市场准入门槛,拓展增收渠道,创造条件让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第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发展北京特色产业,扶持北京的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同时,政府还要帮助低收入人群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自我创业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为发展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空间。北京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增加就业岗位,为扩大居民就业、增加收入奠定基础,也将为北京解决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提供重要保证。

第四,调整垄断行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利润分配趋向合理化。要调整垄断行业的利润分配格局,建立国家和社会民众共同分享经营收益的导向,为逐步理顺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关系创造基础条件。具体包括对资源垄断型企业合理征收资源税;在成本、利润公开透明的基础上,严格审定垄断行业各类产品和服务价格,合理压缩垄断行业的利润空间;强化国有企业的利润上缴,使垄断性行业、资源性行业的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等。

参 考 文 献

[1]欧阳煌.居民收入与国民经济协调增长实现机制构建——以湖南省为例财政研究[J].2012(12)

[2]唐志军,谌莹.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失衡——权力配置失衡下的经济失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4)

[3]王旭明.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探源——以宁夏为例[J].调研世界.2012(9)

[4]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J].经济研究.2009(1)

[5]毛婧宁.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的原因探究——基于非参数统计的实证分析[J].调研世界.2012(5)

[6]黄思宁,纪宏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适度性协调增长测算——以北京市城镇居民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2)

[7]陈志武.为什么百姓收入赶不上GDP增长[J].国际融资.2008(9)

第3篇

城镇化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城镇化主要是指某一国家和地区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生产力增强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等,其社会结构由传统农业乡村型社会转变成第二、三产业的城市型社会的过程,通常也被叫做城市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可以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拓展农村的发展范围,增强城乡的互动与交流,为农村人口创作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劳动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运用,提升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1、基本定义

城镇化又有城市化之称,所谓城镇化,是指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不断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变革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由农业向非农业过度。城镇化进程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与再城镇化。科学、合理的城镇化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城镇化发展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汇集,产生集聚效应,还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它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还能扩大市场发展,形成工业模式向创新型工业化转化;城镇化建设在区域协调性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小视的重要作用,它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时,能够吸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进程务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还能有效解决人地紧张这一现实问题;城镇化还能在促进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他还在城乡结构优化以及社会协调性发展中具有积极意义。

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

1、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

据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城镇化发展中影响经济发展的要素多种多样,每一种的影响力的效果也有所不同。其中,劳动力与资本作为城镇化发展中的基本要素,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对经济水平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资本又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两种,建设城镇化的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重要意义与物质资本相比较低,物质资本更能提高经济效益,它的带动作用高于人力资本。城镇化在资本投入以及资本投入所起到的带动作用,相对于劳动力投入来说,前者的带动作用较大,这主要就是因为在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大多的农业人口进城参与城市建设,农民获得一定经济收入后,会选择在城市定居,因此,农村人口会逐渐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所以会导致上述现象发生,而且这种趋势在短时间内会呈持续发展态势,对经济发展产生一种长期影响,同时也导致人们对城镇建设和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此外,城镇化发展中的明显变化就是农业人口逐渐转变成非农业人口,原有农村人口的知识储备较薄弱、综合素质较低,因此,大量农村人口转移会使人口的整体素质提升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知识资本的实际积累。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我国近几十年来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不断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可以积累大量的物资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所以,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可以在促进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释放需求的基础上,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并且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城镇的设施建设,实现生产制造以及投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三、城镇化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策略

1、加强资本积累

在经济发展中,为了更好的发挥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应该不断加大各资本要素的积累。同时,资本积累还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发展的要求,所以资本积累在城镇化发展建设中非常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愈演愈烈,城镇化发展建设需要对技术、资本以及信息等要素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它们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此外,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城市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努力和贡献,及时发现城市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并且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找出具体的解决策略。要合理控制城镇化的实际发展速度,城镇化发展步伐如果太快,很容易产生大量的农村失业人口和失地农民,因此,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城镇化发展情况,合理控制和调节城镇化发展步伐,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

2、发挥城市具有的辐射作用

在城镇化发展中,城市的工业、文化以及物质等水平占有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建设,城市中的文化和物质会逐渐朝着农村地区进行渗透和发展,提升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发展水平,促进农民思想进步,而且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会受到城镇化的影响,发生一定的改变和提升。城市中除了物质和文化会影响城镇化发展外,工业对农村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工业的快速和高效发展能够给农村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使得农村发展拥有大量的资金和物质基础,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建设。此外,工业发展能够推动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能在城镇化发展中利用价格机制、补贴以及服务的调整推动农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从而推动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因此,我们在城镇化发展和建设中,应该要正确的认识到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并且注重工业发展和提升,以此来带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提高农民参与度

我国开始城镇化建设时,相关部门的决策者和经营管理者应处理好城镇化与“三农”之间的关系,片面、绝对的城镇化指的是消灭农村和农民户口,全面的、新时期的城镇化即指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福利,从而实现农民和城市居民在教育、养老、就业以及医疗等方面的政策一致性。与此同时,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时,应强化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为乡镇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确保农民稳定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的经济利润。除此之外,社会力量还应提供及时的帮助,减少城镇化建设的压力和矛盾,实现农村经济有序发展、持续进步。

4、弱化社会矛盾

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会随之扩大和增多。农民工占城市人口的比例较大,但是大多数农民工尚未得到充分的社会保障,尤其是在医疗保险、生产安全以及劳动薪水等方面。城镇化过程中,经常出现土地强行占用等现象,少量的补偿金未能弥补经济损失,农民利益得不到及时的保障。此外,在房屋拆迁方面,拆迁方与被拆迁房屋用户之间的沟通较少,强拆、钉子户等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对于城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领导者不能坐视不管,应切实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交流和沟通,在此基础上,制定能够满足双方利益的方案,同时,工作人员应深入调查、分析已经存在或者潜在的社会矛盾,公正执行相关法规、条例,促进城镇化进程持续进行、发挥城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结论:总而言之,在当前时展背景下,虽然我国整体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各个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还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尤其是农村和城市经济水平逐渐拉大。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城市化的发展和建设,并且正确认识到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文化、物质以及人力等资本的积累,加大农村设施建O,满足农村人口的发展需求。同时,发挥城市所具有的辐射作用,注重工业发展,从而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推动农村快速发展,提升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鹏宇,毕天平.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8):24.

[2]高天跃,李静.试论我国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J].财会学习,2016(12):204.

[3]董雨珊.关于中国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2):19.

第4篇

关键词:城乡关系、二元结构、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回波效应、扩散效应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虽然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城乡二元体制并未取得根本性转变。经济上,社会依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剪刀差,使农民处于经济上的不利地位;制度安排上,社会依然延续多年的户籍制度、财税制度、教育制度等;社会保障上,农民基本上不享有社会保障,农村居民所得的公共服务及享用的公共物品,大大低于城市居民。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统筹城乡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国内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方面的研究综述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变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韩俊(2003) 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关键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的突破。

二是消除劳动力市场分割统筹城乡发展。钟甫宁(2003)认为从长远来看,创造非农就业机会和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是增加农民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维持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肖万春(2003)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的难点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其实质是解决就业问题。景天魁、唐钧(2003)认为城乡统筹就业是打破二元结构的突破口。

三是壮大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刘志澄(2003)认为应该以壮大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发展司(2004)认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壮大县域经济,县域作为城乡经济社会联系的过度地带,具有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优势。刘奇,王飞(2003)认为城市化进程滞后,决定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在于县域突破。

四是改革现行的城乡分割的体制统筹城乡发展。顾益康(2003)认为,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必须在城乡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与人口布局结构调整、城乡配套体制与政策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调整等方面进行重点突破。石忆邵(2004)认为统筹城乡发展要构建城乡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应逐步消除城乡发展中轻视农业、歧视农村、剥夺农民的不平等制度和政策,构建融合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韩俊(2003)认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

五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统筹城乡发展。陈进(2003)认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统筹城乡发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提出必须采取切实的措施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颜华(2004)认为合作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载体,合作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利益的最佳保护者,在社会生活方面也可进行合作,如医疗合作、社会保障合作等等,通过这些合作,能够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六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周昭玖、周波(2004)认为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就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王建兵(2003)认为,城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完善城市化建设网络,有利于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有利于发挥城镇的集聚效应,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有利于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产业化经营。韩俊(2003)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此外,姜奇平、陈家宝对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索,姜奇平主张实行新型工业化道路,陈家宝主张通过资源的整合与对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其他的研究还包括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城乡关系、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民化等等。

目前我国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不断深入,但从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所做的研究不够详尽,内容不够丰富。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目前还有许多问题没有涉及到,如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目标,因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必须制定阶段性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也很少涉及。所以,关于城乡问题的探讨需要不断深入。二是国外城乡一体化经验的研究很少,而国外的经验往往具有借鉴意义。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指标很少涉及,而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制定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所以需要深入研究统筹城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从国内研究中得到的启示

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很多,就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来说,"回波效应"远远大于"扩散效应",回波效应使得城市吸走了农村地区的资源和人才,越来越发达,而它的"扩散效应"却迟迟不能到来。在完全的市场中,"马太效应"往往大于均衡效应,使得城市与农村的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单靠市场来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不太容易的,因此需要政府努力构建一种良性的平衡增长机制。

政府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给农民国民待遇和统筹城乡制度创新的原则,强化农民的权益保护、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环境,加快推进与城镇化、与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关的制度创新;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协调"的原则,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促进农业和农村支持体系化建设;积极促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的良性互动,加快乡镇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融入现代工业体系的步伐;加快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探索农村社会事业以改革促发展的有效方式;以提高农民生产能力为主线,加强农民培训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从增强城镇化对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和农业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出发,将推进城镇化与强化城镇群的功能作用结合起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郭翔宇,颜华.统筹城乡发展--理论、机制、对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李萍,陈志舟,李秋红.《统筹城乡发展与效率公平的权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蒋华东.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与方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景天魁,王颉.统筹城乡发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第5篇

[关键词] 体育经济 发展 对策研究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

1.体育市场主体不成熟。目前,我国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体育产业系,现有体育产业主要是从计划经济下的体育事业改革转轨而来,仍存在明显的双轨制痕迹。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动了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办体育赛事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效益却每况愈下,形成了“居民低收入-政府投资-福利分配-投资萎缩“的经济流程,制约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2.体育经济政策扶持力度不足。国家政策缺乏对体育经济的宏观控制和科学的管理造成市场竞争力弱。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比较,我国体育产业资产明显处于弱势。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在这方面我国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缺乏对体育产业发展上的激励制度和优惠政策。

3.缺乏高素的体育经济人才。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流动等需要,迫切需要体育经济专门人才的参与。中央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分别在2004年和2003年开始招收体育经济本科生,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开始招收体育经济硕士研究生,上海复旦大学2003年开始招收体育MBA学生之外,到目前为止,其他普通高校没培养体育产业经营人才。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他们一般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缺乏科学的管理和市场的调控,导致了我国体育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4.体育市场管理不够完善。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管理缺乏高层次立法,国务院的行政法规甚至法规性文件很少。虽然大多数省市己径了地方性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管理中的重大问题仍需高层次立法予以明确。从目前来看体育市场在存管理权限不明确,法律责任界定不清楚,管理不规范,有的体育项目还存在交叉管理。另一个问题是尚未普遍建立行业管理标准,除个别地区进行尝试以外,全国大部分升范围内尚未启动行业管理标准。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实现市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效益化、建立行业服务标准体系,使体育市场管理更加完善。

5.体育消费意识薄弱。我国体育消费意识相对滞后,目前,我国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大城市以外,其他城、填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据报道: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是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有不少青年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或者是网吧,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二、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

1.狠抓市场的体系建设。要加强我国体育经济的市场竞争力,毕竟市场是体育经济生存的导向和载体,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调节作用来优化配置体育资源,并挖掘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动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

2.加大政策扶植力度.目前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阶段,体制需要不断的创新,产业结构必须优化。除了按市场规律进行发展外,还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3.加大体育经济人才队伍建设。除了体育院校招收体育经济方向的本科和研究之外,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对现有的体育经营人才进行强化培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要广泛的开展国际体育经济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体育经济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推动我国的体育产业市场改革与发展。

4.大力推进体育产业经营。要不断拓宽和开发体育产业领域,逐步提高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在有形资产的经营方面,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去占领国际市场。在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中,要经营好体育赛事品牌,在中国体育日渐步入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的轨道的大背景下,把一个体育赛事经营成品牌产品一样,同样可以获得品牌效应。另外要充分利用体育设施多种经营,让闲置场充分调动起来,趁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增添花色,服务对路,实行多种经营,提高场馆的使用率,以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需体育场馆可以体育健身经营为主,按市场规律全力开发体育市场走出一条全新的体育产业化道路。

5.加强市场规范运作、正确引导和刺激消费。根据国家制定的发展思路、制定与相吻合的体育经济政策,提高体育部门的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大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使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要充分利用各地体育场馆的开发和利用,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三、结束语

回顾我国体育经济尚处于初级水平的发展时期,要快速有效地发展体育产业,必须狠抓市场体系建设,引导和刺激消费,充分开发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让社会主义市场体育经济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高阿平:体育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0.447期

第6篇

关键词:石油工程;钻井技术;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石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也正因为如此,石油工程钻井技术也在不断提高。现如今,各种开采工艺和设备已经在石油工程钻井技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种应用的广泛发展不仅对于提高石油钻井技术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作用,还能进一步满足国内各行各业对石油的需求。因此,石油钻井技术的提高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1现如今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状况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国家对石油开采的不断重视,石油钻井开发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尤其在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地新兴科技被应用在石油钻井技术中,整个世界的能源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如今我国石油开采已经转向地面深层和海洋等高难度地域。这也是我国石油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石油钻井技术的开发、创新应用成为现如今石油工业发展的关键。

2石油钻井技术

2.1井下测量与控制技术

控制技术、信息传输以及井下测量都是石油钻进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这些技术同时也是石油钻井趋于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对于石油产量的提高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井下测量和控制技术成为石油钻孔技术的关键所在。

2.2石油钻井技术的开发装备

随着我国现如今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型科技和智能设备被应用在石油钻井技术中,石油钻井中的工具和装备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这也极大的推动了石油工业的自动化进程,提高了石油钻井技术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尤其是现如今的大功率钻井泵、电气式钻井、机械式钻井等先进的钻井装备的大规模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大幅度的提高了我国石油产量,推动了我国钻井技术的自动化进程。

2.3井涌控制技术

所谓井涌控制技术,也即压力控制,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控制底层压力,保持井内大力控制从而保证作业施工的顺利进行。现如今,我国的井涌控制技术已经达到了四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初步掌握了所有的实施手段和方法。与此同时,一些井口装置设备和井涌控制机器设备也逐步地实现了国产化,并迈向了国际化市场。尤其是油井灭火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是在其他方面,我们国家和一些石油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我国钻井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在工具装备的改造上还需有进一步的革命性创新。

3由我国国情带来的钻井技术的发展优势

3.1我国各行各业对石油的需求量之大

现如今,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对石油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石油贯穿于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国内巨大的石油需求量和高价的石油进口费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着石油开采人士深度开发和利用国内现有的石油资源。即使如此,现阶段的市场上,石油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3.2政府对石油钻井技术创新发展的支持和鼓励

创新是一个行业持久发展的根本,也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这些年的市场情况来看,任何行业要想持久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石油行业也同样如此。幸运的是,我国政府对于石油行业给予大力支持并鼓励其创新发展,除此之外,政府还对研究石油开发技术给予资金和人力支持,这对于石油行业的发展起到的重要的作用,也推动了我国石油行业的自动化进程,也使我国石油开采技术很快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近几十年里,我国石油行业除了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还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目前我国石油钻井技术已经初步成熟,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上已经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

3.3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石油产业

石油资源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基础建设、国防布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国内外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石油产业的发展,始终将石油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产业。与此同时,也在石油产业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这也在一方面提高了石油工程钻井技术,为我国石油钻井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打下基石。

4未来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如今,世界石油钻井技术都在稳步发展之中,而我国的还有钻井技术更是趋于迅猛化发展,未来几年,我国的钻井技术将将不断地向更稳定、更安全、全方位自动化方向发展。伴随着这样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石油产量除了满足各行各业和人们生活需求之外,还可以大幅度提高石油勘探技术,从而提高石油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石油钻井技术的高风险、高投资、高技术、高回报需要所有石油钻进技术的开发和工作人员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使其向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不断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5总结

石油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其重要作用不仅在于其推动了我国基础建设还在于其能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石油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关键。而石油钻井技术作为石油开发技术中的核心,进一步提高和创新石油钻井技术尤为关键,其在石油开发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值得所有石油开发工作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劢.石油钻井技术现状及发展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9):113.

[2]王小斌.石油钻井技术现状与发展研究[J].石化技术,2016,23(7):244,249.

第7篇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配称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是打造首都经济圈及实现三地优势互补的需要,是重大的国家战略。2012年底,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被列入国家发改委2012年区域规划审批计划。2013年,河北省接连与天津、北京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合作向纵深迈进。2014年,就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进一步要求,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必将大力地促进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促使资本、劳动力、技术等各要素在产业之间的重新配置,这也是河北省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秦皇岛作为环渤海地区及首都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在对接京津方面已有一定基础,在这一协同发展模式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这种独特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从全局发展战略着眼,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中,秦皇岛的发展战略囊括了整个运营活动系统,而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集合。笔者认为,其竞争优势来自各项活动之间的配称(fit)和相互加强。因此,秦皇岛首先要明确在这一发展模式中的战略定位和功能,而后将其各发展要素及运营活动进行最优化配称,使其相互加强,最终实现并保持其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自各项活动形成的整体系统。

1.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中的战略配称层级。战略就是在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配称。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有目的地创造一整套独特、有利定位,涉及各种不同运营活动的价值组合。构建秦皇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中的战略配称层级,具体包括三方面:第一层级,秦皇岛各职能部门运营活动与总体战略的一致性配称;第二层级,秦皇岛各项运营活动之间的相互加强性配称;第三层级,秦皇岛发展信息与渠道协调的投入最优化配称。

1.1秦皇岛在对接京津上的积累。在对接京津方面,秦皇岛已经积累了坚实的基础。秦皇岛组织实施了对接京津“八个盯紧”,与北京市海淀区开启战略合作,在服务外包、教育人才、科技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合作成果;中关村海淀园和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所在秦皇岛投资,10位院士受聘担任秦皇岛市政府特邀咨询。秦皇岛规划建设了425平方公里的北戴河新区,以此作为承接北京医疗资源转移的重要基地。随着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津秦客专通车和北戴河机场即将投入使用,秦皇岛将进一步拉近与京津的距离,为实现协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2秦皇岛在协同发展中的战略优势。秦皇岛是京津冀重要的出海口,有环渤海地区最好的海滨,其产业功能区承担着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秦皇岛港是中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作为对外贸易的综合性国际港口,海运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及地区。秦皇岛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大学科技园等3个国家级园区和12个省级产业园区,有数据产业、创意产业、装备制造、粮油食品、金属压延等一批实力强劲的产业和企业。近三年来,秦皇岛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旅游综合改革、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改革试点城市。秦皇岛有“夏都”之称,2013年接待京津游客787.4万人次,拥有“中国休闲旅游魅力之都”等十多项桂冠,在最新评选的中国最幸福城市20强中,秦皇岛名列地级城市第一位。

1.3秦皇岛在协同发展中的错位互补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中,秦皇岛要坚持与京津地区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秦皇岛应重点承接北京行政功能、公共服务资源、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转移,把秦皇岛建成首都行政功能承载区、北京教育医疗功能承载区、京秦高新技术合作发展示范区、京津冀滨海高端商务区。北戴河区现有近200家疗院所,每年都有很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秦皇岛应设法盘活北戴河疗院,规划建设好北戴河新区。旅游产业是秦皇岛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秦皇岛应积极争取打造国家级旅游综合示范区,把秦皇岛纳入国家对外重点推介的精品旅游线路,打通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客运网,加快建设京秦高速公路。秦皇岛应鼓励引导北京医疗卫生单位和美容、保健、养老产业向本地有序转移,建设秦皇岛中国医疗健康养老基地,促进健康产业与养生养老、休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战略配称可以建立一个联接最紧密的链,进而将模仿者阻挡在外。秦皇岛的各项运营活动应以能创造真正经济价值的方式进行相互补充。战略配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竞争优势。我市应建立从营销战略营销策略营销计划和预算计划执行计划监控绩效评估的营销战略执行保障体系,通过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和有效反馈,保障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落实到每一项营销活动。

2.秦皇岛战略配称的可持续性分析

在秦皇岛众多运营活动中建立战略配称,不仅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也是保持这一优势的关键。战略定位设定了取舍原则,这些原则界定了各个单项活动如何进行配置并整合在一起。这意味着秦皇岛的战略定位应该有长久视野,而不仅是着眼于一个战略规划周期。战略定位的延续性可以不断推动单项活动的改善和各项活动之间的配称。

第8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关系

    一、两大城市群中心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城镇分布最密集、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它以上海为中心,共15个城市及其所辖的74个县市,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原城市群是在多年的积累和发展的基础上,客观上形成的以郑州为核心的大城市群落和经济隆起带,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构筑中原城市群,是实现中原崛起战略目标、促进河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在两大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心城市上海和郑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以上海和郑州为例来对比分析中国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

    (一)上海市与郑州市城市建设状况分析

    1.上海市城市建设。长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第二及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90%,所以该地区的城市建设也朝着有利于第二、三产业的方向发展。以上海市为例,2005年上海市社会固定投资总额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85.74亿元。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5.58亿元,第二产业投资1082.1亿元,第三产业投资2454.87亿元,第二、三业投资占了投资总额的绝大部分。其中,金融类机构加快聚集,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73家;第三产业投资持续增加;公用事业改革继续推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推进,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整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上海市还非常注重创新城市的建设,不断增加创新资金的投入,2005年R&D投入经费214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34%,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也逐渐提高

    2.郑州市城市建设。首先,郑州市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2010年,郑州市以“畅通郑州”交通综合整治为抓手,全年共完成城市建设投资272亿元,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发挥中心城市经济功能提供了基本保证。2011年郑州还要拿出300个亿,用于自来水管网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另外,郑州市还很重视生态城市建设。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2003年度被世界银行评价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投资环境最好的十个城市之一。随着郑州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面积和人口大幅度增加,在城市地域迅速扩展和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带来了诸如交通拥挤、生物多样性破坏等城市生态问题,这不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又影响了将郑州市打造成国际化商贸中心目标的实现。

    另外,从全国范围看,郑州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显示,郑州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在武汉、长沙、太原之后,城市基础设施能力、城市学习能力、集约化水平、城市管理能力以及城市可持续能力等多项指标均排在武汉和长沙之后。

    (二)上海市与郑州市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1.上海市城市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更是在该地区的城市中独占鳌头,自1992年以来,GDP连续十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在2005年,上海市第三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50%,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上海在金融、邮电、信息等高端服务业领域取得了重大成绩,第三产业产值体现了上海第三产业在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新产品产值也反映了上海的科技创新为上海经济发展带来的新的突破,新产品产值较大,体现了上海在国家战略创新指导下,高新技术推动上海经济发展的局面。同时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的R&D经费占GDP比重、能源消耗的比重相对也较大,表明上海市在科技创新力度方面的支持以及能源节约方面的努力,体现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正在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2.郑州市城市经济发展。经过六十年的发展,郑州市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经济体系,成为一个以商贸为主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现代化城市,郑州市全方位的产业优势逐渐体现出来。这使得郑州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0.2∶63.3∶16.5调整为2008年的3.2∶55.2∶41.6,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增加,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2008年末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2.3%。经济指标显示,郑州市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稳定上升的状态,为打造大郑州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据中科院对城市竞争力的一项研究报告分析,郑州在47个城市中排名第四十五位,首位度1.7,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制度竞争力等都排在最后一二位。2006年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和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的GDP总量分别为6068.41亿元和10296.97亿元,而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仅仅为2590亿元。这说明,郑州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两个方面都是薄弱的,其首位作用不明显,对区域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相对较弱。

    二、加强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建议

    从上海与郑州市的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对比分析中不难看出,城市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不管每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如何,总存在着或多或少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每个城市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采取不同的措施,搞好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

    (一)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基础设施投入提供基础。城市基础建设水平可以直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城市的经济发展对该城市的基础建设也有反作用。例如,重庆市抓住作为直辖市,加上在200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城乡统筹试验区的机遇,大胆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坚强的经济后盾。

    2.拓宽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渠道。要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向市场,从而解决资金不足的局面。把一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筹资,不但可以减轻政府的负担,而且还可以加快基础设施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效率。因此,可以引入民间资本以及发行市场债券等渠道筹集资金,以满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3.研制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修理及养护技术,以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基础设施利用水平低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其利用效率是行之有效的。

    (二)建设生态城市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必须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城市规划要贯彻经济与环境协调的方针,运用科学理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环境承载力研究为重点,以区域经济及城市建设规划为互动环节,综合分析规划区域内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总之,生态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从长远来看是统一的。加强城市的生态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城市内外资金加快城市经济建设;另外,城市经济的发展又可为环境保护提供资金与技术。加强城市生态建设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对城市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加大政府对城市生态建设的投资力度,根据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因地制宜适当发展,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

    (三)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从理论上讲,城市创新能力是城市创新体系中所有要素和行为主体有机组合的总体能力,主要表现为一种城市创新体系的协调、整合能力。因此,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科技创新能力、新技术产业化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创新型经济,不妨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提高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利用城市科技创新资源,协调城市间的科技合作与竞争,实训城市区域内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与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与普及,从而创造和发展城市的竞争优势,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新技术产业化就是要使新技术成果实现工业化:把新技术变为可广泛应用的新产品、新资源和新服务。新技术产业化能力与当地工业的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城市是实施创新战略的载体,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后劲,也决定了该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适应变化,不断创新,才能永远保持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才能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城市建设的水平。

    城市既然要经营,就必须发展品牌经济,必须有自己的响亮品牌。城市品牌既包括城市所属的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也包括城市自身的品牌。品牌战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个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尤其是在中国目前品牌缺失的情况下,品牌展览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但是中国的品牌建设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战略的高度观察中国的品牌建设,现状令人担忧。因此要加大品牌建设投入、改善品牌发展环境,提高品牌竞争力,发展品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