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29 15:35: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学的效用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应用人才;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马莉,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71-0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共同宗旨和基本特征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财经类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课程是经济、金融、管理类学科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相关专业课的基础,教师教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但是,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抽象、经济关系复杂,使得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目前在实际的教学中效果不理想,更无法将应用人才培养的目标贯穿与实际教学中。因此,我们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为切入点,从经济学课程在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人手,进一步了解经济学课程特征,确立经济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分析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应用人才培养教育中提高经济学课程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课程是经济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在教学计划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等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原理课程具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应用性、时代性等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经济学原理课程虽然继承了西方经济学原有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但它却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最明显的方面就是其实践性――紧密联系中国改革的经济社会实践。在高职高专层次,在经济学课程建设方面突出表现为经济学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应用性。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管理学科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联接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公共基础课的特点是侧重于一般性的理论,而专业课的最大特点则在于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其应用性显而易见。作为专业基础课的经济学原理课程,一方面要求承载着相当部分的理论性,另一方面又要求具有较大的应用性,为下一阶段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学习作好准备。
(三)时代性。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西方经济学理论也在不断的演化和创新。与之相应,中国等经济转型国家的经济社会变化则更为剧烈,也向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诸多挑战。这些都内在地要求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工作能够体现出一种时代性。高职高专应用性的教学特点,内在规定了经济学理论的教学必须更加紧密联系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实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理论,最终体现出一种鲜明的时代性。
二、高等职业院校经济学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高职院校如何定位是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此,笔者认为,经济学课程最重要的功能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的各项工作。从课程体系设置看,在高职高专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否在大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关键取决于前两年的学习和积累。具体说来,把应用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充分把基础课程的学科导向与专业课程的就业导向结合起来,把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使得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从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角度来讲,经济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学是教育部审定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拓展学生知识范围,掌握一般性基础的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兴趣为目的,因此,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重点的经济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的运用为重点,在教学中更为强调授课知识的应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二)经济学是高职学生学习掌握经济分析方法的主要课程。学习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可以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提供方法论。经济学以实证分析方法为主,规范分析方法为辅,并在整个学科体系上采用了均衡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多种实证分析方法。学生通过对这些分析方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其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经济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它的理论可以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注重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性和综合性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要求各专业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经济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了一定的分析工具,才能适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社会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需要。
综合上述分析,经济学原理作为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其最重要的功能毫无疑问应定位于服从培养应用人才的目标,以便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高职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学课程的知识点繁多复杂,致使学生难以掌握。西方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揭示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活动的规律,是探讨人类社会如何经济地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以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欲望的科学,是研究人类个体和集体在生产、消费、交换等社会活动中的理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微观部分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政府作用理论等;还包括宏观部分的总产出的决定、经济周期、长期经济增长、失业、通货膨胀、国际经济、宏观经济政策等。课程内容比较多,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不注重提前预习、上课总结、课后复习查阅资料,不注重前后理论贯穿理解,那么就会拉下越来越多的内容,以至于不懂的内容增多,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信心。高职院校教学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它以应用为目标,以“必
需、够用”为度。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是高职教育的一大难点。
(二)经济学课程思维和方法训练较少,造成学生应用能力欠缺。经济学基础课程既是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理论课程,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著名经济方法论专家莱昂内尔・罗宾斯把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划分为两个层次,即对象层次和方法论层次。在他看来,“只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借助稀缺手段,这种行为便是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
由于教学时间的紧迫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有些知识点即便采取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该教学法时也存在方式陈旧、案例陈旧以及与中国本土经济、当前热点不够贴近等问题。由于缺乏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使得学生对生产理论、成本理论等微观的基础理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经济学真正的精髓在于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任何现有的经济学理论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成立的,教师如果只是向学生讲解传授西方经济学各个章节的知识,不交论或模型曲来龙去脉,学生往往无法真正理解经济理论的形成思路,以至于觉得经济学难学又难懂。长此以往,教师对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经济学讲解不足,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着重培养经济思维的习惯,不是在运用中把握经济学知识点,而是在老师描述后去强行记忆知识点,以至于造成应用能力差的后果。
(三)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当,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1.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到位,教学效果不佳。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经济学教学最常采用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式,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概念与数学模型,面对艰深的概念和数学公式,学生从头到尾记笔记,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去体会。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讲解,没有将课程的讲解和高职高专教育所倡导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结合起来。造成教师授课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时感到很茫然,认为经济学空洞乏味,实际教学效果不显著的局面。
2.教师对教材的选用不恰当,教学质量不高。目前,经济学教材上大多是以外国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较少,无助于了解并解决中国现实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问题。面对教材中深奥的理论和不现实的图像和专业术语,刚刚脱离应试教育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经济问题独立思考不足,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经济思维。因此,要让其真正理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或实质问题,就显得尤为困难更不要说是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进行学习了。
四、完善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高等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提高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关键要使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服从于应用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因此,为进一步完善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上,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择优选择教学内容。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即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所淡化,实践能力、特别是毕业后从事某一职业的能力得到加强和实现。因此,高职高专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择优选择教学内容。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与本科院校在经济学教学的设置目标、教学的出发点和教学的重点上的不同,高职高专经济学课程更应突出经济理论的适用与应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必过于艰深,应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具体就微观经济学来说,应主要介绍价格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等。就宏观经济学来说,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让学生能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和对整体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认识。同时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要注重训练学生的经济学思维,逐步形成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思维和习惯,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会学”。
(二)在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上,不断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综合效果。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能否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高职高专学生通常理论基础知识不是太牢固,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浓。因此,必须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力争要做到课内老师授课为主与激发学生课外自主性学习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案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多媒体技术教学等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合知识和经验。通过让高职高专学生到实际生活、企业中调查的方法,到社会去进行现场教学,解决实践应用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高职生较好地理解理论和掌握技能的双重效果。以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每年学校都有一个月的综合实习月教学环节,这个环节对于大一、大二着重在于打好专业基础的学生而言,老师可以结合所学专业,布置一些和经济学课程相关的社会调查项目,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实地进行调研采集数据,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发现的研究综述
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s,KDD)一词最早出现在1989年8月美国底特律召开的第11届国际联合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上[1]。1996年,知识发现被Fayyad U,Piatetsky,Shapiro G和Smyth P定义为:知识发现是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以及最终可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2]。对KDD的研究主要包括从数据库的角度进行研究以强调知识发现的效率,从机器学习的角度进行研究以强调知识发现的有效性,从统计分析的角度进行研究以强调知识发现的正确性,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以强调知识发现的最大效用。KDD过程是多个步骤交互螺旋式上升的学习和总结过程[3],基本流程包括:
(1)限定学习领域,储备预先知识、确定学习目标;
(2)聚焦目标数据集,选择一个数据集或在多数据集的子集上聚焦;
(3)数据预处理,数据降噪或数据清洗;
(4)数据转换;
(5)确定数据挖掘功能法则;
(6)获得知识信息、运用知识成果并重新选定学习目标。
在创新的过程中,单单依靠显性知识已经不足以支撑整个思维求异和技术创新的全流程。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传统数据库的检索查询已不能满足信息社会的深层次需求,再加上传统分析手段的落后,大量数据来不及整理、分析或利用就已“时过境迁”成为无效信息,而且被长期积压在数据库中浪费存储资源。为了及时消解数据产生和数据理解之间的矛盾,还必须定期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使得大量被隐藏的、有价值的信息得到有效利用。
(二)数据挖掘的理论探索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指使用算法来抽取信息和模式,通常是知识发现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数据挖掘融合了机器学习、模式识别、数据库技术、统计学理论、人工智能及信息管理系统等多门学科的最新成果。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大型数据库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和有用信息,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事实型数据和研究模式。
根据KDD的目标任务,数据挖掘任务可分为:分类或预测模型发现、数据总结与聚类发现、关联规则发现、序列模式发现、相似模式发现、混沌模式发现、依赖关系或依赖模型发现、异常和趋势发现等。而所要挖掘的对象则可以分为:关系数据库、面向对象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时态数据库、文本数据源、多媒体数据库、异质数据库、遗产数据库以及web等对象的挖掘。从方法论讲,其挖掘方法一般分为:聚类分析、探索性分析、机器、统计、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数据库、近似推理和不确定性推理、基于证据理论和元模式、现代数学分析、粗糙集(Rough Set)、集成方法等方法[4]。
(三)小结
综上,知识发现用于从大量数据中抽取规律信息,发现非预期或潜在的价值量,而数据挖掘作为知识发现的重要一环是与实践应用紧密相连的,两者不仅仅是对数据的简单检索调用,而是从数据集合中自动提取出隐含在数据中的关系和模式,进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进行预测,为决策者提供有力支持。
二、高校成绩管理与学科建设
成绩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情况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原始记录,对学校的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措施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成绩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最为基础性的一个环节,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
通过学生的实际量化考核分数来进行统计、查阅和分析的综合性数据处理过程。该过程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务管理的实际质量和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新形势下,该项工作被素质教育赋予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所指学科成绩不仅限于学生的笔试成绩,还包括了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实习和培训,以及其他形式素质教育的量化数据。
(一)高校成绩管理所面临的新形势
从宏观上讲,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普及工作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战线“以人为本”理念的逐步深入,高校教务在成绩管理这一环节上所面临的任务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加繁重。
首先,院校扩建和学生扩招为学科成绩管理模块在数据容量上增加了压力。近几年,随着一些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扩充,许多高校设立了新校区、设置了新专业,反映在学生成绩管理上则是成绩数据的时空容量同时增长。每多出一个学生,从学籍材料到各年度学科数据再到图形化成绩资料都会相应增加,教师教务管理系统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会相应增加,这首先在量上增加了数据压力。
同时,素质教育为学科成绩管理如何更好地服务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提出了新的课题。素质教育是我国长期以来所推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学科成绩是高校学生在校的唯一量化评价指标,如何通过这些数据来及时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需求、反映出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进度,已经成为教务管理系统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经济化;实用化;学校建筑;建筑设计;探讨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文化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在现代化社会中,学校建筑的设计也需要充分体现出其文化特色与功能。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正在不断的发展,人们在创办学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其物质文化,更需要全方位的体现出其学校文化。学校建筑是学校文化中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学校建筑设计进行深入探讨,使学校建筑达到经济化与实用化的目的。
一、基于经济实用化的学校建筑环境设计
1、学校综合楼的经济实用性设计
在学校建筑中,综合楼是集停车、办公、活动等多种使用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在对其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首先需要考虑到建筑用地或占地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可以将其设计成“一”字,办公区域设置在内走廊的两边,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占地面积,将各个建筑紧密联系起来,还能够留出多余的地方搞绿化带,达到美观的效果;在该综合楼当中,为了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拥挤等状况,设计者可以设置两部楼梯以及一部电梯;门厅是学校综合楼建筑的中心,是疏散人群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高度设置略高,并且为了避免过于严肃,设计者可将旁边的楼梯设计为弧形,这样可以使楼梯变得生动起来;在对综合楼内部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了解甲方的需求,然后根据使用要求来对其进行合理的划分。为了使整个综合楼建筑达到美观的效果,设计者可以采用各种新材料,通过简单明晰的线条来构造出建筑物,在对该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需要注意的是将其与周边建筑区别开来,尽量突显出其稳重、雄伟的特点,使建筑物体现出教师人员的风范。
2、教学楼的经济实用性设计
教学楼一般是有多个单体结构的建筑物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结构,因此在对教学楼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进行合理的设计。一般来说,教学楼的层数不宜设计过高,通常为中低层建筑,每幢建筑的间距应控制在25m左右,底层高应设计略高,上层建筑层高可略小于底层。另外,设计者可以通过走廊将两幢建筑连接起来,为了避免人流量大对教学产生影响,设计者可以根据教室将走廊设置在人流量少的一样,并且需要与运动场保持一定的距离。为了保证良好的教学环境,设计者在设计教学楼卫生间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对教学以及人流量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到卫生间的采光问题;最后,建筑设计师应该根据甲方的需求以及教学楼的使用功能,设计者可以在各个楼层或者各方设置不同的教师,充分发挥出其使用价值,保证其采光能力,达到实用化的目的。
在对教学楼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形态造型是教学楼的表面形象,为了更能够吸引学生,设计者尽量将其变得活泼一些,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更愿意在教学楼中学习。在教学楼朝向运动场的走廊上,设计者可以从传统的对称性等各种设计手法中跳出来,通过单元化的设计手法来是整个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韵律感。同时,教学楼中的细微环节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重点,设计者可以通过划分须臾来达到良好的光影效果,通过对比与渐变等各种设计手法来是建筑物富有个性化特征,进一步达到其经济实用化的要求。
3、食堂宿舍楼的经济实用性设计
食堂宿舍楼的主要功能是供师生用餐以及住宿的地方,当综合楼与教学楼设计完成之后,剩余部分的地块一般呈不规则形,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将食堂建筑与住宿楼综合起来考虑,对该地块使用效果将更加明显,底层布置为厨房、大餐厅,厨房放在北边,餐厅放在南边,学生从宿舍下来直接进入餐厅以及学生下课后进人餐厅都较为便捷,厨房对整幢宿舍楼的影响也不大;2层,3层作辅助教室,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4层以宿舍为主,每个宿舍可住八人,宿舍以中午休息为主。在卫生间的考虑上需经过甲方同意,与盥洗室结合起来统一处理、布置。
二、基于经济实用化节能设计措施
1、充分的利用了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条件和该地块的风向特点,在面设计中,尽量做到每个房间都有良好的朝向,避免不必要的局部热效应。
2、在作总平面设计时,利用景观设计,尽量多设置水体、绿化,改善建筑物周围环境。
3、建筑物设计尽量采用南北向,室内加大开窗面积。充分利用南北对流,引风人室,改善室内热环境。
4、室内设计尽量减少夏季对空调的依赖,以减少能耗利用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引导自然风人室。不但节约大量能耗还有利于人体健康。
5、所有建筑空间做到自然采光与通风,大大减少能带消耗。
6、建筑物屋顶采用挤塑笨板隔热层保温一减少尾面的热传递。
7、外墙面尽量减少凹凸面,减少外墙面的面积.并且外墙面采用浅色外墙砖或涂料,有效反射阳光,尽最减少外墙的热传递。
8、墙体采用煤研石烧结砖,有效阻隔热传递。
9、外墙玻璃窗用隔热效果好的环保玻璃和框料,尽量采用隔热效果好的新型材料,以减少能耗
三、基于经济实用化的建筑实际创新
教学建筑对相关筑造技术的要求本身并没有过高的难度,它的难度主要在于在相对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如何采取适宜的技术,创造理想中的建筑形象,创新点的确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何既体现混凝土结构的塑性特点,同时保留建筑符号的轻盈感,使我们在对结构形体与构造节点进行设计时颇费了一番心思。我们把弧形屋而做成了反梁结构,在保证构造需要的同时,既减小了屋面板的侧面高度,也获得了柱子与尾面平接的预期效果理想与现实的创造性的结合。
基于环境适宜的创新无论采取与环境融合或是与环境对立的创作原点,我们都应对拟建环境进行细致的分析,这两种对环境的不同态度都应有着适应环境的统内核―对学校建筑内外部环境的适应。这种创新的基本逻辑在于梅个拟建地的环境都是有个性的,这些个性是形成学校建筑个性的基础与提示.我们的创新活动应基于“对环境的理解,是以理性的分析为基础的创新。例如某新校区在设计过程中,用地面积、交通情况、周边环境、绿化带的设计等都需要设计者进行全面的设计,另外,运动场地的定位、采光情况等都需要设计人员采用合理的设计手法进行设计。
四、结束语
基于技术适宜的创新。学校建筑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它的实现过程总是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支持,技术的适宜有时是与经济的适宜相联系的,只有做好详尽而周密的建筑设计,并与建筑工程相结合,才能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顾涛.校园规划及学校建筑设计的几点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06(12)
[2]黄献明.学校建筑设计中的创新[J].教育科学研究.2003(05)
[3]丁沃沃.适用、坚固与美观――谈学校建筑的设计与建造[J].建筑学报.2004(08)
作者简介
【关键词】高等院校;太极拳、情景教学法、主动性学习
随着当今社会年轻人压力的逐步增大,亚健康在这一人群中的比例也慢慢攀升。太极拳作为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把拳术与我国易学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古代吐纳术、导引术等相结合了起来,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的推广太极拳,开设太极拳课目的高校也不在少数,大学生喜欢接触新鲜而富有动感的事物,而太极拳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是一种相对柔和缓慢的路数,因此往往不受学生们的喜爱。目前高校对太极拳的教授还是采用老师亲自示范,拆解动作,动作讲解和学生反复练习等手段。这样的教学模式显得相对枯燥,也会让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让相对枯燥的教学变得易于被学生接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情景教学法概述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前太极拳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有效的带动学生们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们主动学习太极拳的兴趣是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 收稿日期:2013-09-10;修回日期:2013-10-20
作者简介:杨应威(1979-),男,河南滑县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E-mail: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因此,情景教学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太极拳兴趣的一种方法,本文将重点讨论情景教学法在高校太极拳教授中的应用。
2 情景教学法在高校太极拳教授中的应用
2.1 动、听结合——在音乐中体会太极韵味
太极拳讲究心静体松、以静制动,而大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洋溢的时代,要让心浮气躁的大学生凝心静气,就可以在教授太极拳的过程中选配一些悠扬缓慢的音乐。虽然在太极拳的教授过程中配乐已经屡见不鲜,但并不是所有的悠扬缓慢的歌曲都适合太极拳的教授,音乐的选择对于太极拳教学的情景化有着重要的作用,一首好的乐曲会让教学事半功倍,而不恰当地乐曲则会起到负面的作用,因此,要选择一些具有带入性、能将学生们带入到太极拳习练氛围当中来的乐曲,例如《高山流水》等。恰当的乐曲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于习练太极拳的主动积极性,能为营造一个融洽的学习氛围,提高意境,让学生充分的发挥主导作用,产生充分地联想,使得教学在一个更有代入性,更有文化氛围的环境中进行,还能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让老师更好的将太极拳的美态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教学的传递过程更加有效。有利于学生武术审美和习惯的发展,有利于达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2.2 开展情景——在故事中体味太极韵味
大学生都喜欢新鲜的事物,不容易接受传统的老师讲解动作,学生反复练习的模式。往往会有三分钟热度的情况存在,因此,在教学的最初阶段抓住学生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抓住学生们的眼球,就可以适当地将教学内容故事化,把大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故事情节安插到太极拳的学习过程中来,让学生们对太极拳产生亲切感。这也是情景化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太极拳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丰厚的人文情怀底蕴,每一组的动作名字都像一个成语,想象空间巨大,如“揽雀尾、野马分鬃、玉女穿梭、白鹤亮翅、海底针、白蛇吐信、手挥琵琶”等等。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太极文化也受到了无数的文人骚客的青睐,例如中国当代著名的武侠小说大家金庸老先生就深谙传统太极的文化,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过多次的描写,如在其最著名的神雕三部曲之《神雕侠侣》中就有对‘揽雀尾’这一杨式太极拳母拳动作的描写。“揽雀尾”一组动作分为掤、捋、挤、按四正法,在《神雕侠侣》一书中杨过出入古墓,小龙女传授杨过的第一手功夫‘柔网势’就是由太极拳的‘揽雀尾’演变而来的。书中写道——“小龙女抖开布袋袋口,麻雀纷纷飞出,她一双纤纤素手挥出,东边一收,西边一拍,将几只振翅飞出的麻雀挡回。群雀骤得自由,那能不四散乱飞?但小龙女双掌这边挡,那边拍,八十一只麻雀尽数聚在她胸前三尺之内。但见她双臂飞舞,两只手掌宛似化成了千手千掌,任他八十一只麻雀如何飞滚翻扑,始终飞不出她双掌所围成的圈子。”[1]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教授太极拳的时候如果能把这些大学生所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故事安去,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设计情景时,除了要顾及到情节的精彩之外,更加要注意故事的代表性,选择的情景既要能代表每一拳式的特征和技击意蕴,又要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武德教育。这样才算是成功的情景营造,否则,漫无边际的联想只会对太极拳教学带来阻力,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2.3 形象模拟、全面认知
太极拳的精髓在于攻防含义,太极拳教授的核心内容就是要把每一组动作的攻防含义仔细的进行讲解。一个准确清楚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仅仅依靠口头的讲述往往不够形象,因此,太极拳的授课老师如果能够亲自下场示范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采取老师间互相配合的办法把太极拳招式变化形象化、攻防动作直观化。一位老师扮演攻击者、“坏人”的角色,让另一位老师运用太极拳的招式对攻击者进行反击。例如‘手挥琵琶’一式的演练——攻击者发直冲拳,另一名教师采用‘手挥琵琶’—微转腰—撅臂—叼手将其制服。又如‘野马分鬃’——攻击者上前一步,插入另一名老师的中门作攻击状,老师运用‘野马分鬃’采住其手并同时转腰—旋胯将其掀翻在地。以老师现场模拟的方法引入动作学习保证了拳势动作的准确性,使得太极拳的招式更加形象全面地展示在了学生们的面前,可以使学生们将招式在直观的印象中得到实践,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动作的领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也可以帮助学生在观看模拟表演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武术的魅力。
2.4 实战演练、主动参与
作为我国的传统武术项目,仅仅教授太极拳中的攻防含义是不够的,要想使得太极拳拳架工整,动作正确就要让学生学习推手、练习推手,合适的太极拳的训练方法是从套路到推手,从推手到散手,然后再从散手到实战的训练过程,推手与套路在训练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习练拳术的时候要辅以推手的练习,这样既可以将走架子得来的劲别运用到对抗练习的推手之中,又能及时发现自己习练太极拳路数姿势的错误所在,以便于及时修改和纠正达到动作的正确性、准确性。而且推手练习的伤害性几乎为零,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普通大学生来说是安全的,很适合普通大学生的练习。把学生们以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从最简单的相互较力,到平圆单推手、立圆单推手、平圆双推手、合步四正手、大捋推手等等,并在练习了一段时间后举行一场推手竞技比赛,以吸引学生们的目光,让喜欢表现自我的学生们有展现自身的机会和舞台,从而体会到太极拳的魅力所在,使得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能从太极拳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并进而对太极拳的学习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
3 结语
笔者经过文献检索和实践发现,运用情景模式教学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太极拳的教授过程中,不仅仅涉及到动作的练习,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新的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除了要高强度的有序化的负荷刺激外,还与训练者在训练时的主观意识的强弱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主观强烈的学习欲望能够刺激中枢神经元形成新的突触和信息的回路。奥斯陆Per Andersen实验室Timothy和Terje的研究也表明,记忆神经中枢海马神经元拥有明显的可塑性,表现为联合强化,使得运动神经回路的生成得到加快[2]。因此,通过情景模式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是未来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家强,在大学生中推行太极养生的课目是势在必行的,笔者希望通过对于太极拳情景模式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探讨为大学生们的健康和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尽自己的一份微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 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数学课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也是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中的缺点及创新思维的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仅仅是生搬硬套数学知识,严重地阻碍学生学生成绩的提升,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问题给数学应用题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数学教师应在提高自身教学素养的前提下,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例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属于应用型学科,数学知识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一定的运用。但是对于脱离实际生活的应用题,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就会觉得非常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并缺乏一定的解题兴趣。数学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读题、审题,教师可以在一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多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在此基础上,数学教师再引导学生独立解答数学应用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督促学生解答出自己会的题目,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答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2.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对于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解答,学生必须要具备高强的审题能力,只有对题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进行相关的解答。在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学生进行解题的第一个步骤,是读题、审题,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快速地找到解题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题的关键。此外,为了更好地解答应用题,除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学生只有准确地找到问题与条件之前的联系,才能轻松地通过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在不断的解题练习中,能够促使学生逐渐熟悉解题思路,掌握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审题能力。[2]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
小学应用题解答最为科学的途径,便是学生要在自身思维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解题思路以及框架,这也是解题最为便捷的途径。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才能促使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地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练习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概括,对于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同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其大胆地进行尝试。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数学教师应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此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也可以促使学生在课下进行应用题的学习,更好地归纳各种题型的特点,为将来学学习更高难度的数学知识,奠定其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年级的应用题型解答,必须要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学生思维中构建一个良好的解题思路,从而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小学生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要传授一些技巧,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解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深入探究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对于教学质量及下学习效率,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意明.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4(01):81―82.
[2]许冬梅.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7).
关键词:角色扮演教学法 技工院校 教学方法 眼镜销售
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美国社会学家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互动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对销售人员角色和顾客角色的扮演,使他们能够在模拟眼镜销售的情境下,掌握眼镜销售的方法和与顾客沟通的技巧;同时也能熟悉眼镜商品相关知识,以及顾客的消费心理特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加强专业技能的运用,为学生过渡到企业员工起到桥梁作用。
角色扮演教学法也是一种在工学一体化课程中的常用方法,特别是在眼视光技术等服务类专业,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帮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感悟职业角色内涵、体验职业岗位的情感,从而建立一定的职业认同感。
眼镜销售学是技工院校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在学生日后的就业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学生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很难真正掌握眼镜销售的方法与技巧。如果在该课程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对工作过程的亲身体验,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提高实践技能,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角色扮演教学法还有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推动眼镜销售课程教学的发展。
一、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1.教学情景的选择
角色扮演教学过程中的情景设计应遵循真实性、可行性原则,所选择的情景要与企业工作场景无限接近,并且让学生通过训练能充分理解并掌握岗位职业素养、工作方法与技巧。
根据眼镜销售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出多种教学情景。比如,根据商品的种类可以分为老花镜、太阳镜、隐形眼镜和框架眼镜销售等情景;根据不同的销售对象可以分为不同性格的顾客、不同年龄阶段的顾客、不同职业的顾客、不同数量的顾客等情景;可以根据眼镜的不同品牌和不同材质进行设计情景,也可以根据销售的不同阶段设计情景等。
教师在选择教学情景时要根据教学进程、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合理地进行情景设计。例如,在设计眼镜销售沟通环节情景训练时,学生应对顾客消费心理、不同年龄阶段顾客特征、不同性格顾客特征、不同职业顾客特征等有较为明确的了解;在设计太阳镜销售情景时,学生应当对时尚品牌、色彩搭配、眼镜美学等知识有一定的认知。同时还应有相应的场景设置,诸如眼镜展示柜台、各种眼镜商品、价目表、销售单及其他眼镜销售辅具等。在教学情景选择时还应考虑结合学生特点,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情景。
2.教学项目的实施
为保证角色扮演教学的顺利进行,师生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1)使师生活跃起来。教师或师生共同确定学习任务,对角色扮演的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包括销售情景选择、预告学生角色扮演的学习目标、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等。
(2)挑选参与者(即“演员”)。挑选演员并进行角色分析,教师做出必要的指导,强调重点内容、大概的时间安排,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的说明等。
(3)布置情境,确定演员的行动过程。根据项目内容布置工作场景,让演员做好表演准备工作,强调保持气氛轻松,确保深入问题实质。
(4)培训项目评价人员。指导各小组评价人员,决定要注意观察扮演者的言行举止是否规范、技能操作是否到位、回答问题是否正确和全面等,做好分工,制定评价记录表格。这些要求使评价人员在评估别人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水平。
(5)项目表演。进行角色表演,做好记录,可采用录像的方式,以供后面进行活动评价使用。
3.教学项目的评价与反思
教学评价与反思是完成角色扮演教学的最后环节,评价可以分为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和教师评价。教学评价环节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应注重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二是评价应注重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因为角色扮演教学的目的不仅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进行有益的思维训练;三是注重学生的个人表现,但更应注重团队合作;四是评价环节应让表演者与评价者各自简述自己的感受,教师帮助归纳,深化表演效果的正效应。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考核,必须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角色扮演教学的积极性。在评价的同时还应进行及时反思,总结本次角色扮演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次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借鉴。
二、角色扮演教学法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1.角色要能“融得进、走得出”
在表演和观察过程中,表演者要注意表演观察需在良好的气氛中开始,能充分把角色表演出来。评价者应仔细观察“演员”说了什么,是否具备该角色相应的知识技能及基本经验;要注意表演过程条理是否清晰,要结合本专业教学内容,对体态语言、神态表情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观察。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评价者和演员进入角色。由于每个学生的资质各异,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将自己融入角色,而且这种角色扮演还必须在同学们面前展示,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容易,而对另外一些学生而言则不自觉地会产生一些抵触。因此需要教师和同学们的不断鼓励,促使那些融入角色困难的学生反复练习,克服抵触心理,从而自如地参与角色扮演。对于评价者来说,他们要从观看角色扮演中获得知识,并积极参与其中,提出一些看法和问题。如果他们不积极观察就无法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对评价者提出具体的要求,并在观看角色扮演结束后填写评价表,同时进行简要的阐述。教师在设计项目内容时应避免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表演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及时退出角色,特别是在进行售后服务等可能具有冲突性表演之后,参加表演的各方不要互相指责。
2.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机结合
任何一门课程如果始终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眼镜销售课程中进行角色扮演教学时可以结合四阶段教学法即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总结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也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法设计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由师生集体讨论,共同制订计划,分组实施完成,相互监督评价和反馈,加强学生团队协作、人际沟通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明白,角色扮演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不是矛盾的,多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共存的。
在角色扮演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可以比传统教学手段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角色扮演教学实践中,可以拍摄一些企业眼镜销售现场的短片或工作场景图片,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3.理论和实践并行
有的同学认为眼镜销售只要掌握销售技巧、能说会道、随机应变就可以了。这种观点看来好似有道理,在实际工作中似乎也行得通,不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技工院校眼镜销售课程教学和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注重销售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学生在企业的职业生涯发展明显比前者更好。实践与理论相比,理论是基础、根本。我们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实践,再通过实践引出理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即“做中学”;也可以在理论讲授之后再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即“学中做”。事实证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做什么、如何做”的思考,进一步优化实践行为,提高“做”的效果。认知过程由理性到感性和由感性到理性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4.坚持可控的原则
在实施角色扮演教学法的初始阶段,学生要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情景进行准备,或独自思考,或小组集体讨论,提前预习和了解情景内容。然后,再根据事先准备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在表演过程中不慌张。角色扮演教学要遵循可控原则,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演员的挑选、角色的表演、场景的布置、时间的控制、评价与反思等都应在脚本允许的范围内,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但不能有过多的不可控因素。这也是角色扮演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保障。
三、角色扮演教学法的优点与局限
1.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初步统计,这一点得到了90%以上的学生的肯定。传统的教学方法强调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角色扮演教学法中学生是演员,处于主导地位,教师是导演,起指导作用。学生是主角,教学进程中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尊重,有用武之地,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初步统计,85%的学生认为角色扮演教学法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扮演角色的学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准备,背诵和记忆剧本,训练自己的神态、表情、动作、言行和操作技能,从而大大地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尽可能认识所学内容的本质意义,这比单纯听课有着更加明显的学习效果。对于当评价员(观众)的学生而言,现场的模拟表演、观察和思考、对表演过程的看法和评价,比老师在台上讲课有趣生动得多,也更容易加深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角色扮演教学法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能力。思维是在思考问题中产生。传统教学方法中问题的答案更多地是由教师直接给予的,这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角色扮演教学法是通过学生的充分准备、积极思考和讨论、现场表演和临场应变来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思考。在角色扮演过程中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发现,一般一学期课程下来,不少先前不敢发言的同学,变得自信了,语言表达也比之前流利了。
4.模拟情境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角色扮演的现场一般都在教学区域,这让学生有较强的安全感,不必担心在工作中所产生的压力和恐惧。而且,现场都是自己熟悉的老师和同学,精神上比较放松,自己在表演中暴露出弱点和错误也不会太紧张。学生能够大胆地进行练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高仿真的场景中更加有效地学习。例如,在讲授销售沟通技巧时,营造出各种不同的工作情景。在这些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进行销售沟通技能的训练。模拟场景与真实情况越接近,学生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越容易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5.局限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无法适用于所有的课程,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在眼镜销售概论、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的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就不一定能全面反映教学内容,反而影响教学效果。由于教学资源所限,模拟情景即使高度仿真,也与真实的工作情景难以实现“零距离”。硬件设施诸如展示柜台、眼镜商品、接待区、验光区、各种销售道具都可以严格按照企业工作场景进行布置,但销售对象即顾客的年龄、性格、职业等因素的多样性使得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与真实情况难免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大大缩短教学情景与岗位工作、生活实际之间的差距,可以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该方法现已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和企业员工培训中,随着人们持续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它将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设计竞赛;大学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效用
艺术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本文论述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举办的各类设计竞赛活动的意义以及这些活动对于实践教学的效用,还提出了怎样使这种效用最大化的建议。
1.设计竞赛对大学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艺术类学生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寻找社会上的各类设计竞赛活动,并将竞赛主题作为主要的设计任务,且按照设计作品及竞赛要求设计艺术作品,而任务完成形式主要以竞赛活动中规定的交换形式为准。部分设计竞赛往往根据实际的社会需求而定,为此,在整个参赛过程中相当于实际任务的完成过程,而教师组织学生参加设计竞赛的过程也相当于让学生经历了实际任务的设计与完成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综合利用以前所学的艺术专业知识,充分发挥自身的设计能力,并由创意、草图以及设计定位等各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积累更多的艺术实践经验。这样在设计竞赛中,学生便开拓了眼界,并实际亲身体验了具体的艺术竞赛活动。且竞赛中会存在具备多年丰富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可谓是高手云集,在此过程中学生与这些专业人士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习更多的实践经验,促使学生掌握行业内最新的发动态以及发展趋势。
其次,有利于拓展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目的便是为社会市场培养出更多的艺术实用性人才,并以此为落脚点,形成一套完整且系统性的教学体系。且实践教学便是整个教W体系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对此艺术课程设置应紧密联合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目前的市场就业导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艺术专业教师也应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构建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教学资源看做是与社会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社会上所举办的各种设计竞赛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利用此教师可以扩大当前的实践教学环境,吸引更多的资源内容,进而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及设计能力方面具备较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价值观念,为学生此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有利于强化艺术设计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进而提升院校的影响力。企业在校外建立的艺术设计实训基地与学生在校内参加的设计竞赛活动具有互补作用,为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大的教学体系。而利用设计竞赛活动提供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效补充艺术实践教学,在提升学生艺术水平方面与实训基地所起作用基本相同。同时,学生竞赛中取得的成绩也可以让更多的企业接纳学生,使学生可以具备更多的实践机会。同行及社会的认可是高校某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具体体现,部分艺术类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后会获得相应认可,而也有部分毕业生通过设计竞赛等活动获得认可,这不但可以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知名程度,也可以获得本领域内相关企业的认可,从而拓展了校外实践合作的范围,而高校与校外艺术设计企业的合作也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2.大学艺术设计竞赛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设计竞赛教学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并获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学校缺乏奖励性政策
虽然部分高校对于艺术设计竞赛已经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但相对来说,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仍然缺乏一定认识,且鼓励政策十分有限,高校还应在结合自身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采取增加鼓励政策。但近几年,我国艺术高校却并未出台有效的鼓励政策,多数院校只是在竞赛时给予学生一定的口头鼓励,而这明显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经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部分高校也已经获得了很多优秀奖项,提升了高校的知名度与声誉。但高校对此却毫无反应,除了不具备任何物质性的奖励外,也并未将竞赛所获奖项纳入教师的职称考核体系中,严重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目前,各艺术高校的学院机构之间缺乏必要协调,也没有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竞赛获奖扶持政策,且在每年的奖学金、助学金以及三好学生的评选活动中,学校并未给予竞赛获奖学生任何优待政策。使得已经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参赛学生没有任何优势,这将严重打击参赛学生的积极性,而由于缺乏明确的竞赛导向,也不利于学院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
3.大学设计竞赛教学方法
3.1高校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
各高校应针对艺术创新活动、竞赛活动等设置专业性的鼓励政策,并对在艺术设计竞赛种获得三等奖以上的学生与教师给予相应的物质及精神鼓励,进而提升教师及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设计热情,进而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水平,增强学校的整体影响力与声誉。比如高校可以设置分级奖励政策,由于艺术类竞赛最高只可被设为三类竞赛,因此,第三类的艺术竞赛为全国性的学科竞赛项目,且一等奖团队获得2000元,二等奖团队获得1500元,三等奖团队获得1200元;第四类的艺术竞赛为省级学术团体竞赛,且一等奖团队获得1000元,二等奖团队获得800元,三等奖团队获得500元;第五类的艺术竞赛为学校举办的学科类竞赛,且一等奖团队获得300元,二等奖团队获得200元,三等奖团队获得100元。
3.2组成优秀的教师指导队伍
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之前,应指派组成一支具备专业敬业精神且具备较高专业水准的竞赛指导队伍。但当前,各高校艺术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较为低下,且极其缺乏敬业精神,不具备职业道德且专业水平较低的教师已数见不鲜。为了确保竞赛中,学生可以获得一定成果,高校应在专业教师中挑选出一支具备丰富的竞赛经验且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指导队伍。这些教师在教学水平、实践能力以及敬业精神方面都具备较高水准,进而确保了指导队伍的专业性。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组织学生有序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针对艺术专业设置专门的竞赛指导小组,统一指导并规划协调学生进行艺术竞赛活动,解决竞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3.3指导教师应精心组织指导
竞赛指导教师应明确竞赛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应利用项目教学组织方法,鼓励学生参加竞赛活动,另一方面还应在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性的基础上改,根据艺术专业特点针对性的选择适合的竞赛项目,而后进行有效指导,使得学生可以有目标、有重点的参与活动,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指导教师应制定具体的竞赛方案,并组织学生召开动员大会,当学校展出重大赛事的公告后,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与相关成员召开会议,带领学生会议上次竞赛中获得的成绩,分析成功的经验,并找出不足之处。而后在此次比赛的主题与参赛具体要求,并逐一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组建学生参赛队伍。通过召开动员大会,学生可以了解具体的竞赛情况,明确竞赛方向,进而激发学生的参赛兴趣。其次,指导教师应设计竞赛课程的培训内容,在围绕竞赛设计主题的基础上,召开讲座形式的培训活动,并在以竞赛要求为主旨的前提下,将高校的获奖作品作为典型案例,并展开谈论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竞赛创新思维,启发并拓宽学生的参赛思路,进而指导学生明确竞赛主题。再次,向上申报参赛项目,在培训的基础上,学校应具体参赛项目的申报表,征求具体的参赛项目。且参赛项目主要由项目名称、设计背景、推广价值以及设计原理等内容组成,而后指导教师便可以针对参赛团队指出的设计主题搜集前期资料,并进行针对性指导。最后,评审参赛项目,高校应利用现场答辩的方式评审上报的参赛项目,且评审人员主要由具备丰富经验的专家、教师等人组成。且其由作品创新性、可操作性、具体原理、设计水平等方面进行遴选评判,在多次审查之后确定下一步重点指导的项目作品。
3.4收集整理竞赛成果内容
首先,高校在公布具w的参赛结果后,竞赛小组应将获奖的学生作品、参赛作品以及获奖证书等进行材料存档,并将获得三等奖的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单独整理,而后申报形成奖励性材料,上交学校的相关部门,并为学生申报应获奖励。其次,在公布重大竞赛的结果后,高校还应利用参赛作品举办专题展览活动,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有利的竞赛环境,帮助其他专业的学生深入了解具体的参赛内容及学习性质,以便可以在设计竞赛活动中实现跨专业的合作。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次竞赛获奖,学生都应该亲自到现场的颁奖典礼,这样不但可以进一步拓宽其知识层面,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但如果因客观因素无法赶到颁奖典礼现场,则学校在拿回证书及奖杯后,指导小组还应在年底或特殊节日专门针对此进行一定颁奖仪式,提升竞赛的影响力度,也提升其他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都可以主动参与竞赛。
结束语
目前,各高校开办的各类设计竞赛有效拉近了学生与艺术设计院校、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通过参加各种设计竞赛活动,学生开拓了设计思维,学校也拓展了设计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各高校在利用设计竞赛资源促进艺术实践教学改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且提升了本校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不但提升了学校声誉,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由此看出,将设计竞赛作为可利用教学资源应用至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许红燕,裴星海,张奕.高校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多元化及其效果---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例(优先出版)[J].嘉兴学院学报,2011(09).
【关键词】 竞赛式教学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学生主体性
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与传统文化 “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信息技术课程也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同时面对信息技术课时少、娱乐游戏因素干扰大等问题时,怎样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高效教学呢?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一直是众多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1]。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用手、用舌、用脑去工作……[2]。”竞赛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 竞赛式教学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竞赛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组织竞赛,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给予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空间,鼓励其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发展,赛末对竞赛过程和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和总结,使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竞赛可以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个人之间的竞赛,也可以是以协作学习为主的小组之间的竞赛,形式包括竞答、辩论和成果展示等。本文主要是对小组竞赛式教学法的探讨。笔者以“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3]为指导,结合自己采用竞赛式教学法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竞赛式教学流程图。
图1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竞赛式教学流程图
二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竞赛式教学法的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分别用讲授式教学法和竞赛式教学法对1班、2班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经前期分析,这两个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无显著性差异,1班(实验班)采用竞赛式教学法,2班(对照班)采用常规讲授式教学法,1班尤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以“Word文本处理”课堂教学为例来分析竞赛式教学法的步骤和特点。
1 信息技术课“Word文本处理”教学案例
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Word文本处理”,通过本次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会利用Microsoft 2003 Word对进行文本处理,包括文本格式、分栏、首字下沉、页眉页脚、插入图片、调整图片、表格操作等。
(1)竞赛式教学法教学步骤(1班)
阐明教学目标:教师先阐明学习目标即学会利用Microsoft 2003 Word进行文本处理。告知学生此次学习以小组竞赛式的方式进行。学生知道有竞赛很兴奋,表现很积极。
复习相关知识: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复习文件的存储以及写字板基本操作常识和WPS的基本操作,为新学的Microsoft 2003 Word 做“先行组织者”。
分组:教师根据日常教学中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按照较熟悉Word、接触过Word、基本不会Word的三种情况将学生归类。根据任务需要,安排每5个学生为一组,把整个班级52名学生分成了10组(有两组6人),使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各组选择一名较熟悉Word的学生作为组长。学生积极主动地要求当小组长。
呈现材料、提出任务:教师简单介绍Word 软件的相关工具和菜单,提出任务――用所给素材编辑Word文档,要求包括分栏、字体、格式、首字下沉、图片处理、艺术字等Word操作内容,排版要尽量合理美观。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与操作:组长组织小组分工,共同完成任务,各个小组讨论得很热烈,学生们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一起配合完成任务。
小组成果展示:教师统一控制学生机,进行学习小组的成果展示。小组代表边演示边讲述他们完成任务的基本操作过程。小组代表们表述很清楚,各个小组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对于同一个效果有许多不同的途径可以实现,例如插入图片,有的小组直接拖入,有的从插入菜单中插入,有的用复制粘贴。
总结与评价:根据各组阐述的任务完成情况评出优胜小组(第二组完成的最好,Word文档中除了页眉格式错误以外全部达到了要求)。请第二小组的代表讲述他们是怎样共同完成这个任务的,第二小组讲述他们是怎样共同完成这个任务的。特别指出了页眉页脚是怎么样快速添加的,也指出在哪里调整图片的版式。然后教师总结几个小组的共性问题,如怎样设置文字的动态效果等,而且对每个小组作简单点评。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和刚才的任务形式一样。下次课前教师记录学生们各自的完成情况。
(2)常规讲授型式教学法教学步骤(2班)
首先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即学会利用Microsoft 2003 Word进行文本处理。然后对照课件对Microsoft 2003 Word中的文本格式、分栏、首字下沉、页眉页脚、插入图片、调整图片、表格操作等知识点逐一介绍。学生听课像往常一样,情绪平淡,有小部分学生在做其他的事情,例如讲话、开小差、甚至睡觉。然后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而在上机操作练习时候,部分学生却在上网、打游戏、听歌、看视频等,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2教学案例分析
(1)竞赛式法与普通讲授式教学法成效对比分析
1班和2班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无显著性差异,在使用通过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后,实现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从课后随机抽取若干学生的调查显示1班的学生觉得自己这堂课很充实,觉得团体合作真的很重要,感觉自己对Microsoft 2003 Word了解的很透彻,印象很深刻。而2班的学生反映很平常,教师讲的内容也能接受,印象的深度平常。这说明,1班比2班的学习满意度要高,竞赛式教学的成效显而易见,两种教学法的成效对比从两个班课后作业的任务完成情况(如图2)显示出来。
图2 1班、2班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比图
(2)竞赛式教学法的特点
本节内容为Word文本处理,侧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适于学生协作探索完成,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比被动地听老师讲效果明显要好,同时对文本的不同处理能够呈现不同的效果,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使学生个性得到自由发展。上述案例中应用竞赛式教学法体现了该法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提高学习积极性[4],发挥学生主体性。竞赛式教学法中把竞争引入课堂,利用中小学生追求成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很好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简要介绍Word工具和菜单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拥有足够的自己探索的空间,促进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
培养竞争意识,同时增强团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本案例中既包括小组之间的竞争,又包括组内成员之间的合作,竞争促进了合作,而合作同时增强了竞争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进行学习为其竞争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创新意识。在案例中,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促进其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在各小组或各学生在展示自己成果时候,他们都会讲授自己的方法,这样每个学生就会知道多种方法、途径。这给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取长补短,扩展了学习的知识面。
养成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5]。在竞赛结束后,教师会评选出优胜小组或优胜个人。胜出的学生可能会沾沾自喜、洋洋得意甚至骄傲自满。而失败时候会垂头丧气、非常气馁。这时候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正确的面对“成”与“败”,使学生们从小就形成正确的竞争价值观。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素质,无疑对学生们人生价值观的培养是大有帮助。
三 中小学信息技术竞赛式教学法应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竞赛式教学法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具有自身的一些不足。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适合于所有的教学中,也不可能没有缺点。以下就是笔者结合教学案例总结出的在应用竞赛式教学法时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1 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确定是否适合采用竞赛式教学法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选择是否进行竞赛式教学,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如果每堂课都用竞赛式教学,首先时间上就是很大的问题,竞赛式教学相比其他的教学法还是对时间要求的多一些。
2 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6]
教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备课,还需要做好必要的教学准备。教师要明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要使教学步骤和各个环节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规划好各个阶段的时间,做好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计划表。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准备好恰当的任务或竞赛题型和题目内容,确保能反应教学目标。
3 课堂上要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
与其他教学法不同,在教学环节中有一个核心环节就是竞赛式答题或结果展示,此环节学生往往情绪容易激动,中小学生好胜心理强,特别是在竞赛时,教师应该把握好课堂氛围。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包括协调师生关系、协调生生关系和优化课堂环境。同时,教师应该合理安排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尽量按照事前准备的时间计划表把握每个阶段的时间。教师在总的框架内要灵活变通,让整节课上起来结构严谨,教学过程流畅有序。
4 竞赛结束后要给予合理的总结与评价
最后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教师点评,教师要强调优胜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探索途径值得大家学习,而不是去表扬学生。教师要对“胜”与“败”的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们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从小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拥有敢于正面迎接“失败”的心理素质。
四 结束语
笔者走访了多位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和他们对信息技术课堂中竞赛式教学法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只要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根据需要选择采用竞赛式教学法,注意在使用中的几点问题,就能有效发挥其优化教学的效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不妨试试这种教学法,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活泼起来,同时在具体问题中不断改进与创新,让学生自己想学习、爱学习,力求培养出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王永锋,王以宁,何克抗等.新版学生教育技术标准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08,(3):9.
[2] 薛以峰.浅谈竞赛式教学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3,(1):131.
[3] 何克抗,李克东,谢幼如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
[4] [6]孙召国.“竞赛式”教学法的尝试与思考[J].文教资料,
2008,(18): 103-104
[5] 华丽青.试谈竞赛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EB/OL].
The Application of Competition Method in IT Teaching of Basic Education
―― Using to Teach “Edit with Microsoft Word” as an Example
WANG Xiu-rong1SUN Liang-lin2FENG Xu-peng2
(1.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Nanchang University, Nanchang,Jiangxi,330031,China; 2.Education College,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31,China)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competition method in IT class of basic education makes it come true to use task-driven, to make students independently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o interest them and foster their creative conscious.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intension of competition method and its process in operation, and analyzes a teaching case as well. It aims at calling for better effect of competition method in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