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环境分析的重要性

环境分析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9 17:34: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环境分析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环境分析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重要性

引言

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安全基石,同时也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主体。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渐减少,但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以煤炭为主要能源供应的格局是不会受到影响,仍然是国内经济发展崛起的基础能源,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高开采、低效益和高污染仍然是我国煤炭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能量流动仍然单向的“资源一产品一废物”方向,能源没有进行有效利用。由此可见,循环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崛起是非常重要的。

1加快发展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1保障能源安全

目前,能源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竞争和斗争的焦点,也是我国经济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必须科学、合理和高效地解决煤炭资源存在的问题。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又刚好符合这种情况,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2构建和谐、节约型社会

在节约型社会下,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和低产出的发展模式已不相符,所以循环经济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能够挖掘出煤炭资源利用的潜能,同时还对煤炭资源合理地应用。

1.3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对于煤炭资源型城市都要面临着煤衰竭的危险。循环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与资源和谐相处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和国内科学发展观的贯彻。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时间中的实际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的高度,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2.1思想认识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不够深入。

2.2技术、人才、投入、知识等符合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要素缺乏。

2.3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法规、机制和政策。

3煤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之间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运用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企业遵纪守法的必然选择

开采煤炭和洗选加工是煤炭企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所以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存在部分煤矿设备成旧、管理不善和工艺落后,导致不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必然就会产生很多废水、固体废弃物和废弃等各种污染物,其结果就会导致地面坍塌、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浪费,甚至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这种局面和环保与节能法律法规是不相符的,也不满足国家关于环保战略的方针。现在我国的节能、环保工作力度逐渐加大,因此对煤炭企业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颁发,更加促使煤炭企业要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不然将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制裁。

3.2增强煤炭企业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其中生态学规律是主要经济活动的指导,所以企业要想发展空间大,主要决定在谁的产品投入低、污染少和产出高。而煤炭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必须走出传统高投入、高消费、重污染以及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要寻找经济效益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小、污染低的发展道路才行。企业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以低消耗和低投入生产出大量优质的产品。

3.3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及节约资源与能源的重要途径

煤炭企业具有污染大、消耗资源大和能源大的特点,因此煤炭企业必须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社会资源、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这三个方面,所以煤炭企业就必须要对各种废弃物回收利用、降低资源浪费和影响环境方面加强。煤炭企业一定要在生产、加工中注意环境污染的防治、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促进我国环境友好型、节约型的社会。煤炭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循环经济,最大化地利用回收废弃物,降低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4加快煤炭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

4.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循环经济理念

身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模式和手段,在社会上对循环经济知识进一步宣传普及,潜移默化地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将人们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确保国内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得以推进。

4.2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污染和高消耗

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和首要条件就是要对产业传统的结构进行调整、在设计上要科学合理,解决产业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矛盾,以3R原则为基本出发点。不仅要解决环境问题,而且还要想办法节约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改进生产工艺和环保节能设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购买高效设备参与生产,以循环经济理论引导企业内的生产和加工。

4.3进一步强化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

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意识、完善资源节约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想实现资源综合的利用,就必须要实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和对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实现科学生产。

4.4发展生态工业园区

工业园区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平台,也是煤炭企业实现循环经济模式的最后方式。其不仅能够通过能量平衡的方式发展工业,而且还能够实现推动经济、环境和社会共赢的目的。在对煤炭企业工业园设计的过程中,要对煤炭生a和加工利用进行充分考虑,以零废物排放为目的,而且还要尽量实现园区内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能够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的原材料。要实现各个企业之间生产循环的目的,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生产链,发挥综合效益。

第2篇

[论文摘 要]西方经济学作为大学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始终博得人们的广泛关注。但随着人口数量膨胀与资源稀缺之间地矛盾锐化,其所蕴含的传统经济学理念无法跟上时展,更无法对现在盛行的循环经济体系给出合理解释,呈现出一种与生态文明渐行渐远的趋势。而环境教育的多学科渗透特性可以弥补传统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弊端。因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文在阐述目前大学西方经济学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几点建议。  

 

一、西方经济学概述 

西方经济学被西方国家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受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我国各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一直将此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管理类专业也纷纷将其视为专业基础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的角度,此门课程受重视程度都逐步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专业开设了本门课程。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介绍,国内出版过多种图书。在大讲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介绍西方经济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批判,因此在介绍时,一般是为树立批判的靶子,甚至断章取义,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开始强调有批判地借鉴西方经济学,但由于从主导思想上否定市场经济,所以对可供借鉴部分的分析很不充分。8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忽视国情、盲目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在西方国家也存在很大争论的理论和主张,诸如凯恩斯主义的用高消费和高投资及温和的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发展的主张等,被不加具体分析地应用到中国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之中,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并给实际的经济运行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我国大学现行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使用的课本极其多样化,但均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目前我国大学广泛使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经过以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为代表的“家计管理学”以及早期重商主义者安·德·蒙克来田、亚当·斯密主张的“政治经济学”逐步演变而成。西方经济学的诞生是以19世纪微观经济学从经济学的阵营中独立出来为标志,并由萨缪尔森在《经济学》一书中综合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最初形成西方经济学的完整体系。此后西方经济学学术成果辈出,并对整个世界经济格局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恶化的今天,如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就会日陷浅滩。为此,在大学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具体表现在: 

(一)弥补课程自身缺陷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缺陷,总的来说就是传统经济学理念的缺陷。从经济理论来看,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只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资源才是真正的经济资源,才具有经济分析意义。那些市场上难以计量的东西,如环境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功能等即使很重要,但由于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配置,就无法进行经济分析,也就当然被排除在经济理论考察范围之外了。这种观念从斯密、李嘉图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之中。在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许多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中,他们无不忽视资源与环境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只是根据报酬递减现象进行表面化的经济分析,只注重对资源与环境可以纳入市场核算的经济价值部分分析,从未深究报酬递减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对土地等自然资源要素的过度使用超过环境承载力,导致边际报酬递减现象。[1]而自然力服务并非是通过狭隘的经济核算就可以完全计量的。很显然,在西方经济学狭隘地崇尚市场机制的视野内是无法看到自然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的。为此西方学者埃尔斯曾经形象地比喻道:“看不见的手,没有绿拇指”。[2]因此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渗透环境教育,能有效促进新时期课程发展。 

(二)促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3]如果人们的过度生产、消费超出环境承载力,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就会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经济”。为此,西方经济学的覆盖范围应从原有的人与人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平衡,也就是偏重于循环经济、稳态经济研究。循环经济是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以达到节约资源成本目的。稳态经济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完美境界,指物质、能量能够得到无浪费的充分再利用。 

在21世纪,这个提倡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应将环境教育融入到西方经济学课堂中,使学生懂得人类如果过度破坏、利用环境,就会造成人类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在西方经济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建议 

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微观、宏观两大部分,其中微观经济学中主要讲授关于供给与需求、消费者行为、生产、成本、生产要素定价等理论问题。宏观经济学则主要介绍国民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理论问题。那么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经济问题中渗透环境教育,使新型的西方经济学可以弥补对于解释循环经济、自然环境与资源稀缺性等方面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微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独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层面: 

1.企业层面,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供给需求、生产、成本等内容。教育者可以以一个企业为例,将循环经济的清洁生产观介绍给学生。比如丹麦的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的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循环。通过对瓦伦堡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一系列具体数据的换算,学生可以轻易的得出哪种生产模式更节省成本、更环保。从而让他们受到很好的环境教育。 

2.个人消费层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所介绍的消费者行为强调“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理念。而通过渗透环境教育,我们则要求学生理解适度消费、层次消费理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一种新的消费观念,这种消费观念应该是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绿色消费观。 

(二)从宏观经济学层面渗透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学现象,主要包括gdp、经济政策两方面内容。 

1.关于对待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了解应更上一个层次。不能凭借传统的思路,一味的追求gdp的盲目增长。在传授与其相关的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引用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gdp概念,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经济理念教育的同时可以认识到它的非决定性。 

2.关于宏观政策方面,可以联系下新制度经济学的内容,让学生们在了解传统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能了解些关于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循环经济的决心与方针政策。 

 

参考文献 

[1][2]闫敏,循环经济国际比较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7),17-18 

[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52 

第3篇

【关键词】 直接压印快速采样; 院内感染环境监测; 格式无菌培养皿

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是当前医院的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过去大量研究发现,院内感染其原因之一是医院环境表面清洁程度不够,而导致感染传播[1-2]。环境物表清洁的效果可由院内感染环境监测的数据来反映。本院近年来在环境监测的采样工作中引入了直接压印快速采样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6月-2012年5月本院空气、医护人员手部、物体表面、器械、经高压消毒的物品等240份表面细菌数量进行检测,观察组采用直接压印快速采样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生理盐水棉拭子涂擦法,两组的检测时间、被检测物体、人员的一般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生理盐水棉拭子涂擦法 (1)对于平面物体,将标准灭菌规格板放在物体的表面,选择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格板内往返涂抹5次,然后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剪去和手部接触的面积,放入10 ml采样液中送检;(2)对门把手、玻璃等小型物件,直接使用棉拭子在物体表面涂抹进行采样;(3)对医护人员手部,被检人并拢手指,使用浸有采样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来回涂擦两次,并转动棉拭子,剪去和操作者手部的接触面积,浸入采样液内送检。

1.2.2 直接压印快速采样方法 (1)使用无菌容器将配制好的格式无菌培养皿盛装至需要进行采样的科室;(2)将格式无菌培养皿对准需要进行采样物体表面以及的医护人员体表,直接按压,等到培养基和物体表面、医护人员体表完全接触之后,将二者分开,盖好无菌培养皿的盖子;(3)使用无菌容器将采样完成的培养皿盛装回细菌室,在37 ℃培养箱之内进行培养;(4)48 h之后对培养结果进行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细菌数量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院感染正逐渐成为当今社会较为突出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某些临床设备如呼吸机的应用、辅助治疗、介入性治疗措施的使用、抗菌药的滥用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重等,都会造成医院感染现象的加重。并导致除患者及其陪护人员之外,医院的医务、后勤人员也成为了医院感染的对象,扩大了医院感染的规模,既给患者造成了一定的痛苦,又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3-4]。环境是院内感染病原体的贮源和传播媒介,是引发医院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当医院感染爆发流行时,对感染环境进行监测,能够对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及时进行切断,且能够通过灭菌、消毒、隔离等措施来进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当前大多数医院在院内感染环境检测采样中,使用的方法大多是生理盐水棉拭子涂擦法,该方法在应用中需要自行配置生理盐水采样液、棉拭子并进行人工接种等,中间环节较多,且采样花费时间较长,导致结果容易存在误差,对院内感染环境的监测工作造成影响。近年来本院引进了直接压印快速采样法,使用格式培养皿作为采样器具,在使用中可以对需要采样的部位进行直接按压取样,然后在37 ℃的条件下培养48 h,即可获得检测结果[5-7]。在感染环境监测工作中,对疑似爆发或者耐药菌的感染,需要立刻对环境的物体进行大量采样,如果使用传统方法进行采样处理,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因此容易错过最佳的采样时间,而使用该方法能够有效减少中间环节所导致的误差,使采样进入到培养箱的时间大大缩短,节省了人力、物力,真正实现医院感染暴发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控制。直接压印快速采样法在应用中的技术关键,在于不需要借助棉拭子来进行间接采样,可以直接使用培养皿对采样目标表面进行按压粘附,使目标表面的细菌能够直接附在培养基之上。解决了传统采样法由于棉拭子涂擦中细菌附着效果较差、采样不完全等缺点,在最大可能上杜绝了人为以及环境因素所导致的结果误差[8-10]。直接压印快速采样法和生理盐水棉拭子涂擦法相比,能够实现以下目标:(1)无需自行配制生理盐水试管、棉拭子进行高压灭菌,减少采样准备环节;(2)无需涂擦采样,可直接对物表或手进行按压采样,方便快捷减少了中间环节、缩短采样到培养箱中的时间,节省了人力[11];(3)在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可短时间内进行大量采样,比以往能更早掌握感染第一手资料[12-15]。

本院非常重视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工作,有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两名,连续多年带全国重点院内感染培训基地进行相应的培训,在院内感染控制岗位上工作10余年,有着丰富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经验。已掌握生理盐水棉拭子涂擦法以及格式培养皿压印快速按压采样法的理论与技术,临床开展生理盐水棉拭子涂擦采样法近10年,开展格式培养皿压印快速按压采样法半年。

综上所述,和传统生理盐水棉拭子涂擦法相比,直接压印快速采样法在院内感染环境的检测采样中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减少众多中间环节所导致的检测结果误差缩短采样到达培养箱中的时间,有着方便快捷、易操作、经济节约的优点,更有效实现医院感染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控制,值得在同级医疗机构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姚小红,黄秀良,徐明初,等.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环境因素监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5(3):376-377.

[2]刘延锦,张卫东,赵飞,等.医院环境监测与医院感染研究现状[J].医药论坛杂志,2009,19(20):122-124.

[3]王伟秀,沈逸冕,周艳冰,等.14所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24(3):310-312.

[4]陈光献,唐白云,陈仕才,等.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病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21(20):2701-2703.

[5]李夏明,束冬兰,陈晨,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切口感染与非感染病例的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4(11):1345-1346.

[6]邱文英.急诊科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管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3,26(2):55-56.

[7]闫芳.急诊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4):104-105.

[8]陈海儿,陈群英,张慧萍.无乳链球菌213株标本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3,13(2):252-254.

[9]梁桂才,黎石宝,覃燕玲,等.院内感染致病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动态变化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79-80.

[10]郑国平.重症监护病房医院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96-97

[11]欧绿风.脑出血患者院内感染调查分析及预防性护理[J].甘肃医药,2013,32(2):150-152.

[12]刘彩霞,潘群婕.加用速干手消毒剂对院内感染率的影响[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1):47-48.

[13]梅松涛,甘辞海.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1):93-94.

[14]龙丽洁.中医院院内感染的防控策略[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4):154-155.

第4篇

关键词:企业 人力资源战略 环境分析

一、人力资源战略概述

从不同的角度,人力资源战略有不同的定义。简单的说,人力资源战略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相一致的手段。而企业战略的作用在于阐明一个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下的总体方向。

如果从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出发,人力资源战略可以理解为“企业根据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定企业目标,从而制定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进而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活动实现企业目标和人力资源目标的过程。”

二、环境分析介绍

(一)环境分析的意义

环境分析是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第一步。进行环境分析不仅要关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考察并获取有可能对企业未来绩效发生影响的内外部变化信息,它为人力资源战略的分析、决策提供了依据。对人力资源战略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在进行环境分析时,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找出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分析。

(二)环境分析的内容

1.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因素

人力资源战略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以及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四大组成部分。

2.确定影响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因素

在充分考虑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内部环境要素,把握这些要素的相关性,以提高人力资源战略的针对性、配套性和可行性。人力资源战略的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战略、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人员状况、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三、贵州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环境分析

(一)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1.政治法律环境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酿酒行业的政策是重点发展葡萄酒、水果酒,积极发展黄酒,稳步发展啤酒,控制白酒总量。“十二五”对酿酒业的规划将完善产业结构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白酒行业在国家政策层面上受到的重视和优待逐步消减,这与近年来我国白酒行业的过度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而此国家政策也对茅台集团造成了相应影响,促使其尝试进行多种经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造成了影响。

同时,近期“禁酒令”的出台,使得酿酒产业较大受到冲击。茅台酒更是被定性为奢侈品,在销量、价格上都大打折扣。在政策的影响下,茅台集团的发展受到了不利影响,也将影响其人力资源战略。

2.经济发展状况与经济周期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正处在持续发展时期,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消费者对茅台酒的需求不断增加,长期而言是利于贵州茅台集团的发展的。

然而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转型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短期内经济不景气。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居民消费减少,也减少了对茅台酒的消费需求。所以总的来说,茅台酒的市场需求呈稳步上升趋势,而现阶段稍有回落。

3.人力资源供求状况和人力资源市场发育水平

从长期经济发展和茅台自身特点来看,茅台集团的人力资源供求大致处于平衡状态。这是因为茅台酒的酿造需要独特的气候、水质等条件,决定了其不能够通过异地建厂等方式扩大生产,导致了茅台集团的员工需求较为稳定,同时我国酿酒、管理、营销等行业人才的供给也相对稳定。平衡的人力资源供求,是影响茅台集团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的重要因素。

4.科技与教育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酿酒科技取得了进步,酿酒、管理、营销等各方面人才不断涌现而且质量逐步提升。这对于茅台集团提升人员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很有帮助。

同时,由于茅台酒的不可复制性,使得企业的人员需求相对稳定,因而茅台集团更多追求的是人才在质上的提升而非量上的增加。

(二)内部环境因素分析

1.企业战略

在“酿造高品位的生活”的使命和“健康永远,国酒永恒”的愿景引领下,根据公司长短期发展方向,茅台集团建立了以白酒产业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国酒茅台”旅游公司为辅的企业战略,并建立完善了战略管理体系。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也将受到其影响,并在此企业战略的指导下进行制定。

2.企业的组织结构

以贵州茅台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结构为例,其显著特点是突出酿酒及技术部门的重要性,将技术部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贵州茅台集团独特的组织结构,对其人力资源战略的制定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

3.企业的人员状况

贵州茅台集团的管理层人员以本科学历居多,此外还有部分为高中以及硕士学历。在年龄结构上,由于酿酒需要经验的积累,故其技术人员年龄偏大,缺少年轻血液。同时,其技术性职位设置详细,专业人士占大部分。

4.资本实力与财务状况

截止2013年半年报的数据,贵州茅台总资产大约397亿,当期主营业务收入为132.6亿,扣除营业成本、税费等净利润大概为73.49亿元,其净资产收益率大概为25.13%。

雄厚的资本和良好的财务状况,使得其能够加大人力资源投资,以更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计划吸引高素质人才,并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得出,人力资源战略在整个企业的战略制定中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而环境分析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性角色是企业在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中应考虑并分析的首要因素组成。

参考文献:

[1]Wright,P.M.,Dunford,B.B.,&Snell,S.A.,Human Resources and the Resource Based View of the Firm[J].Journal of Management,27,2001.

[2]徐国华,杨东涛.制造企业的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柔性战略与公司绩效[J].管理世界,2005(5).

第5篇

1.低碳生态建筑的基本概述

1.1建筑的基本概念

建筑是为了适应环境、改善环境而创造的介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工物,它是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场所。建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生活和行为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

1.2低碳生态建筑的基本概念

随着人类的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环境污染、资源紧缺。而建筑是人类生活中不能离开的场所。如何使我们的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现代建筑探索的意义所在,这种绿色环保的建筑模式也被称为低碳生态建筑模式。低碳生态建筑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低碳、生态、环保、节能。近年来,关于“低碳生态建筑”一些专家和学者也经常提到。比如:“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低碳生态建筑”都是关于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对资源的消耗和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强调了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办公等环境。例如,太阳能应用树立样板工程: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为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而按上海市目前标准的光照条件来计算,仅主题馆和中国馆就可年均利用其光伏组件发电284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00吨、二氧化硫约84吨、氮氧化物84吨、烟尘762吨。

2.低碳生态建筑模式探索方法

2.1环境分析与设计模式

建筑的环境分析包括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室内环境与设计,其中室外环境分析主要涉及绿化设计、公共设施的集约化设计等;室内环境分析主要涉及到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空气品质等。自然环境、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艺术环境等都称之为环境。从环境角度研究建筑的低碳生态,更强调建筑因素、自然因素、人的因素三者之间的整体效应,这是一种系统的生态环境意识的表现。低碳生态建筑的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模式是以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节约土地等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科技性、整体优化、以人为本、经济性、地域性为基本原则,在室外环境分析与设计模式中,笔者重点探讨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低碳生态建筑中的重要的环节,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微气候调节与节能、净化空气、净化水体和土壤、降噪、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在建筑的绿化设计可以采用屋顶绿化、墙面绿化、窗台、阳台绿等方式。屋顶绿化能美化环境,为人们提供寻幽觅趣、健身之所。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绿化屋顶就是一台自然空调,它可以保证特定范围内居住环境的生态平衡与良好的生活意境。同时,绿化屋顶夏季可以降温,冬季可以保暖。据测试,只要城市建筑物上植被覆盖率增加10%,就能在夏季最炎热的视觉,将白天的温度降低2-3摄氏度,并能够降低污染。墙面绿化设计泛指用攀缘职务装饰建筑物外墙和各种围墙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对建筑外墙进行垂直绿化,对美化立面。增加绿地面积和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有重大意义。这种绿化模式还可以按照人们的意图,为建筑物的立面进行遮挡和美化,同时开业减低墙面对噪声的反射、吸附灰尘、减少尘埃进入室内。小区内采用垂直绿化,不仅可以成为城市小区的重要景观,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窗台、阳台的绿化面积虽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充当很重要的角色,可以缓解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压力,安定情绪减少疾病等有很大的作用。

2.2建筑节能设计模式

建筑节能设计模式从分析气候条件出发,将节能技术和能源利用技术有效地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地温水源泵空调系统既能供暖,也能供冷,与一般空调系统相比,的热(冷)源不再是各种燃料而是地温,转换设备是水源热泵机组取代了锅炉。使用这种系统供暖1套设备3套涌入,所以节省建设投资,节能效果明显。低碳建筑所节能的能源是煤炭和石油制品,所以,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可以少排大量的温室气体,有益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同时可以减少酸雨气体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量,有利于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而低资源和低能源消耗的斯图加特火车站的设计时建立在自然条件及现场条件基础上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斯图加特火车站利用土壤的自然冷热存储机制,从而减少制冷和供热系统的使用,通风则是利用和光眼连接的通道,这些光眼都可以打开,得益于自然能源的使用,车站没有二氧化碳碳排放。“光眼”均匀地的分布在月台上方,保证了长达14小时的充足的自然光的供应。大厅的拱顶和开孔使自然光的均匀分布成为可能,明亮的表面确保了即使是在槽糕的天气里,大厅的亮度也让人感到舒适。同时,为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车站照明系统的能源来自于公用事业部门提供的生态电能或安装于车站北部建筑上的光电池。

2.3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模式

可再生能源利用设计模式应当从材料选择、运输、产品资源寿命、可回收利用性等多方评价。简单地说,一个绿色的室内设计,材料上应该是质朴可亲的,比如就地取材,用最适合当地的常见材料,或者用可回收性材料。包括建筑废弃物的可再生利用、工业废渣的可再生利用、废塑料、生活垃圾、废玻璃等的再生利用。例如:可以利用生活垃圾制造的烧结砖质轻、强度高,即可达到垃圾减量化的处理目的,减少污染,又可形成环保产业。目前,日本已成功开发利用下水道污泥焚烧灰成产陶瓷透水砖的技术,开发了利用下水道污泥焚烧灰为原料制造建筑红砖的技术。

第6篇

一、引言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必须依赖于区域支持才能维持和发展下去,区域是城市存在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空间结构的变化既来源于自身的动力,也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其空间形态的长期发展与外部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城市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是时间变量的函数。作为一个系统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是一个变化的不确定的系统,其与外界的关系也是变化的、不确定的。因此,城市规划师所关注和思考的环境不仅仅是当前城市系统的环境,更应关注未来城市系统所处的环境,即城市确定其发展战略和系统战略功能所必需关注的环境——战略环境。通过对战略环境的研究,有助于将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紧密结合,有助于将以形体空间规划为主体的规划逐步过渡到融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发展于一体的综合规划。①

在城市空间发展过程中,“比较优势”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②在分析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时,人们常常用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价格等资源禀赋型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但是“比较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的合理性必须具备两个前提③:第一,优势资源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要较大;第二,优势资源供给能力不能过剩。但是许多依靠资源禀赋优势发展起来的城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比较优势”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会逐渐地丧失,这些城市会尴尬地发现④:上面有更发达城市作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下面是资源成本更低或者是“以往被认为不可能的、不经济的资源异军突起”⑤,前后夹击。对于这类城市而言,如果不能完成从以资源禀赋型比较优势向以功能竞争型竞争优势的转变,那么城市的未来发展前景将不容乐观。

二、竞争环境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以城市作为活动对象,以城市发展为目的的城市竞争,是人类推进城市化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⑥

一种战略思维的产生,必须服从于一定的价值要求,在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中,基本出发点在于增强城市在空间经济社会网络中的竞争力。考虑到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本身所具有的对抗性,确立何种城市发展战略首先要将它放在竞争性的大区域系统中进行考虑(韦亚平, 2004):一个城市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其做出相应战略决策的主要依据,当然这种战略又密切联系于该城市的内部条件。

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经济活动日益呈现出大区域聚集趋势,这种大规模的经济聚集区通常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如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其所形成的区域竞争优势往往代表了国家在全球经济市场上的“国家竞争优势”。因此,每一个城市的发展战略都与区域战略紧密相关,甚至同国家战略休戚相关。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有竞争力的城市,无论对所处的国家还是所载含的企业的竞争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成败都取决于城市竞争力。⑦

任何一个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要与其所处区域的环境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城市的生存与发展要受到其所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通常所说的城市外部环境因素是指存在于城市组织外部的、影响城市活动及其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和。

当城市需要考虑其空间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其所处的外部战略环境,而区域则是城市所面临的最直接的外部竞争环境。那么,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制定就必须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城市所处区域的结构分析;二是所在区域中的竞争地位的分析。战略环境分析实际上是基于城市在整个区域中所处的位置,重点应放在整个区域这个外部环境上。城市必须适应其生存的环境,重点了解并掌握环境变化的特点, 使城市在竞争的空间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竞争环境分析方法

(一)战略环境分析的特点

决定城市长期空间形态发展的关键不在于今天所处的环境,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世界。能否与未来环境相适应,是战略环境分析的核心。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应首先通过对混沌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和评价,寻找出城市在外部环境中的发展机遇,在观念中构筑城市系统的界面(如图-1),城市系统由一系列现有的空间布局、公共资源、产业结构、社会文化、政策制度等组成,在界面之外的部分就构成了城市系统的环境。

研究环境的目的,不是为了建立系统,而是为了促进环境与系统的“能量交换”。对未来的城市和未来的环境的关系进行概念性规划,并通过反复推敲论证以建立未来的城市与未来的环境的关系(如图-2);然后根据目前城市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发展到未来城市的发展战略(如图-3);再从战略的角度,规划城市的空间系统结构,设计出未来城市空间系统与未来环境能量互换的模式,有选择地依据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进行环境的再研究。同时制定出一系列的战略方案和政策措施。

这样,战略环境就具有两重内涵:一方面它是一个混沌的、不确定的、无研究指向性的环境,城市规划工作者可以从中寻求城市的未来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有研究指向性的、具有比较确定研究内容的,却是未来的环境。

战略分析的目的在于协调未来目标与未来环境和系统内部结构的平衡关系,在于寻求和发现系统在未来的发展机会,以及威胁系统继续发展的未来因素。通过分析评价,在规划中建立未来的系统,然后根据这个系统再分析、设计系统同外部环境的平衡关系。

战略环境分析的目的在于“改造”和“创造”环境。战略的环境是一个未来的环境,从现在到未来是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在这个时间跨度中,为系统适应环境提供了机会,也为系统创造和改变环境提供了可能性。如许多广告倡导节能环保理念,其不仅着眼于当前的营销,更对某一消费阶层的消费者心理和消费偏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产业未来的发展。系统的这些“点滴”却是“连续”的行为必然会在外部环境中留下印记。

(二)竞争环境分析方法

一般可以将城市所处的外部战略环境分为:一般环境(广义环境)和竞争环境(狭义环境)。

一般环境包括许多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因素,如社会文化、政府法律、科学技术、宏观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等因素。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研究,同时这一部分也不是此处分析的重点,因此不再赘述。

但是除了一般环境分析外,城市的战略环境分析内容还应包括竞争环境分析,因为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城市(城市空间的大小、城市定位的差异、产业结构的不同、地域环境的区别等),其始终是某区域中的一分子,与其他同类的、相关或相近似的城市处于同一个竞争环境中。因此,对城市所处的竞争环境的分析是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对企业竞争的五种力量模型的解析。美国著名的战略管理专家的迈克尔· 波特教授提出一种外部环境分析中的微观环境分析框架,即“五种力量模型” :现实竞争对手的威胁、潜在的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实力、卖方的实力。一个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在于运用竞争规律,通过影响五种竞争力量,使其对企业发展产生有利影响,从而使企业在产业内处于最佳位置,并不断壮大。正是这些力量的状况及综合强度影响和决定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最终的获利能力。在对企业竞争战略的研究中,波特发现“一个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公司内部决定的,而是来源于公司之外,即来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⑧据此原理所启迪,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将“五种力量模型”应用到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竞争环境分析上时,不能完全照搬,只能借鉴其思路。

2.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竞争环境分析。城市竞争环境分析的核心是辨别根植于经济与效率中的基本的、深层次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竞争战略。从整体市场环境来看,当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竞争变得异常充分时,同一大区域的城市之间相互模仿的速度就会骤然加快,进而产生“战略同质化”现象。“战略同质化”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缺位,每一座城市事实上都没有战略,大家只是在战术层面拼命厮杀。而城市的战略定位意味着一座城市的空间发展有别于竞争对手,或者虽然类似,但是其在实施方式等方面是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决定城市吸引力的竞争法则,竞争法则可以通过“五种力量模型”来具体分析。

(1)现实竞争对手的威胁。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往往以相邻的城市为参照物,从而形成相邻城市定

转贴于

位的相似性和重复性,造成千城一面、恶性竞争。只要是与本城市争夺资本、人才、信息、资源等的城市,都可视为现实竞争对手。在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下,竞争无处不在,有些竞争像战争一般激烈,而更多的竞争则是和风细雨的,甚至是战略联盟式的合谋共进,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影响现实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强度的因素有:竞争城市的数量、经济的增长速度、固定成本与库存成本、城市空间结构差异化程度、战略利益、退出壁垒等。(2)潜在的进入者。城市定位、城市空间结构等将要或者正在进行调整为与本城市相似的城市,这类城市将从资金、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成为本城市的潜在的竞争者。对潜在进入者的影响因素包括规模经济、差异化、资金需求、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转换成本、政策限制等。(3)替代品的威胁。随着信息技术和流通方式的发展,以及替代性资源的不断推陈出新,土地、资源等自然要素的作用在逐步被技术、知识、创意等高层次要素所替代,相对比较占优势,竞争优势更强调城市的创新发展。替代品的威胁决定替代的因素:替代品的相对价值、顾客对替代品的使用倾向、转换成本等。(4)买方实力。作为城市物业、娱乐、服务等的购买者,是城市服务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家庭,也可以是企业、机构、或是其他城市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最令其不安的莫过于购买者采取了它所不期望的行为,如许多企业机构开始转到其他城市地区进行投资或置业,游客锐减、市场萧条等。影响买方实力的因素有:产品的差别化、产品成本、顾客的价格敏感度、行业的集中程度、购买的数量与规模、对成本信息的了解度、转换成本、一体化能力等。(5)卖方实力。卖方是指向城市提供各种所需要的资金、技术、服务等的个人、企业机构或其他城市地区的政府部门。影响卖方实力的因素与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是相似的。

这五种竞争力能够决定城市的空间发展能力,它们会影响城市的发展成本与必要的投资等。从战略形成的角度看,五种竞争力量共同影响着城市的竞争强度和发展能力,但是城市的竞争是一种动态的演进过程,对于不同的城市类型和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各种力量呈现出不同的时序特征,通常是某一种或几种力量起主要作用,而其他几种力量起着较次要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战略规划

1. 规划项目背景综述。位于太湖北岸的姑苏古城苏州西临无锡、常州,南接浙江嘉兴、湖州,北与南通隔江相望。苏、无、常、嘉、湖、宜六市共同构成了环太湖都市圈,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的绿色核心。伴随着这一进程的辐射、影响和带动,环太湖地区的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分工转型和城市资源竞争在本区域内加剧,对苏州这样的近十年来新兴的高速发展型的城市,未来发展对其经济增长方式、产业模式的转型、环境与资源的利用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的竞争环境下,发掘知识智能型、生态低耗原则、人文产业化、产业人文化,以生产业导入知识型为主体的经济结构中,给拥有文化和环境资源优势的苏州赋予了更深远的责任和更广阔的前景。

2. 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规划区现状分析。经过近15年的快速发展期,苏州市已形成一城(苏州旧城)、二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区)、一湖相伴的新格局,苏州工业园位于城市东部,向东与沪宁高速往昆山、上海的出口接壤;苏州高新区科技城则在靠近湖滨的城西,依托太湖的优越的自然资源,形成吸引知识型、科技型、创新型产业落户的摇篮。沿太湖北岸的湖滨走廊地带为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这里就构成了由城西高新区科技城到太湖湖滨地区的生态缓 冲走廊,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选址于此。该项目位于苏州城西15公里的太湖风景区北翼,北至科灵路,西接下淹湖、光福镇区,东临玉屏山、凤凰山,南接230省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如图-4) 。

从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竞争环境来看,作为拥有良好资源、环境与产业发展前景条件的区域,该区域中现有与潜在的竞争者众多,强手环伺,仅苏州就有5个类似的新兴园区: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同时由于各个开发区的分工不明确,造成相似的替代项目较多。而在看好环太湖经济区的发展前景的前提下,还可能有类似的项目作为潜在的进入者蓄势待发,进行规划立项。如何提高项目自身(卖方)实力,增强对客户(买方)的吸引力,从而降低其讨价还价能力,是项目管理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3. 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战略规划构想。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本研究充分考虑到该项目的竞争环境,力求在地区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家产业转型的背景下,重点分析竞争环境,化解问题,利用机遇,明确定位,发展新型产业,提出建设前瞻性的生态型、智能型、文化—科技产业兼容型的高新技术园区,构建以知识创新优先为基础、产业创新为突破点、文化创意为推动力、生态环境营建、城市本源文化复兴为突破口的,以人为本、和谐生态的新型园区。针对项目用地开发建设的实际条件,提出“生态智城”的模式,从生态性、创新性和城市性三个方面,扩展现代高科技园区的内涵,探索一种新型的绿色产业城镇形态,这样在与现有竞争者的竞争中,以独特的战略理念和空间形态,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潜在(低代价)进入者的进入壁垒。其中“生态”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然生态,而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经济生态的复合体。“智”则体现依托知识经济、创新人才、创意产业等智力因素,发展现代化产业园区的理念。“城”要摆脱高密度、大强度开发的传统思路,建设富有人气的、充满活力的、花园社区式的新型城镇。创建“生态智城”的前提是把自然环境(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在维护自然生态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来构建以创意价值为核心的产业布局,营造具备城市活力的人类聚集区,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健康与发展、和谐与共生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定位,不仅增强了规划项目本身的现实性,也为客户(买方)提供了优质的、少有替代的规划创意产品,从而增强了竞争力。

4. 园区整体空间结构的战略规划方案。苏州太湖科技产业园区战略规划立足于三个理念的转变上。

(1)转变之一。从人工环境主宰的环境开发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共生的环境开发利用模式的转变,将自然环境的系统的保育、涵养及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园区的人工环境建设有机结合。(2)转变之二。园区建设开发从分散的郊区形态向具有自主功能集约化建设的新城区形态转变。克服了传统的科技园区开发存在的产业带沿着交通走廊向郊区呈低密度形式蔓延的特征,单一的第二产业相对密集,过度依赖母城交通,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缺乏人气等不足。(3)转变之三。从以科技企业为主导的企业构成向以创新创意型企业为主导的构成的转变,从而使未来的园区企业在科技创新型产品结构类型、研发制造、更新换代速率等指标上占据前沿。

方案规划特色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

(1)空间结构复合性——土地利用、都市空间、景观结构和交通组织等四个方面实现各个环境要素的结合、渗透与互动,达到空间形态的有机构成和功能单元间自组织优化。

(2)亲水空间的再现——规划设计突出了塑造亲水空间城市的模式构想,在点线面几个层次上都寻求在空间尺度、人文性、自然特质等层次上实现不同物理环境亲近江、河、湖、溪、潭等水体的环境意象。

(3)生态与环保的结合——积极推进邻太湖地区以生态保育为基础、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为先导的绿色低碳建设宗旨,旨在塑造以保护自然生态为基础的科技产业园区发展建设模式。

(4)环境共享模式构建——规划设计提供了全方位的公共环境、资源共享的理念,创造滨水空间共享、资源环境共享、公共设施共享以及信息服务共享的开放、和谐、兼容、互动的城区环境,使城市公共资源利用与共享进入法制化的平台(如图-5)。

 

转贴于

四、结语

在此试图通过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竞争环境分析,将战略规划由以往以宏观分析为主,逐渐转为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这将更加符合动态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的城市外部竞争环境的客观需求,更加符合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化的客观实际趋向(朱才斌 ,2006)。

第7篇

【关键词】校园经济;大学生;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3-144-01

一、基本概念

新时期的校园经济内涵:校园经济是指凡利用一定条件为大学师生及其家属提供一定的有形商品和无形劳务的经济形态。校园经济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从属于第二产业。

二、基本现状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校园经济,庞大的大学生数量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群居在校园内的大学生大部分消费行为都在校园内完成,且不同于以往年代,现在大学生群体有着巨大的现实消费能力,一般的日常消费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消费需要。

三、创业环境主要要素分析

(一)福州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之政策因素

目前,福州市政府出太的对大学生的创业政策主要有:

1.在工商注册登记时,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设立的个人公司、企业(合伙企业),除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外,允许其白行申报出资额,不受最低出资额限制;

2在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持有《就业失业登记证》从事个体经营的,可直接到创业所在地地方税务部门的办税服务厅窗口依法申请减免税。

3.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白筹资金不足的,可在创业地按现行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或其他形式小额贷款贴息,按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3个百分点以内给予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贴息资金由省级财政全额承担等等。

相比于早几年相关政策还未出台时的大学生来说,当前的大学生创业在政策方而应该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二)福州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之市场因素

数以万计的师生群体生活在大学校园内,不言而喻,他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对于校园创业来说无疑是个巨大商机,那么也就意味着市场仍然处于上升发展期。

(三)福州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之创业教育因素

“目前,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像中国那样有这样多的创业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却被很多人忽视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还缺少创业的基础设施,即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设施;二是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亚洲中心主任伍健民(Robert Eng)教授强调了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他们对我国创业教育的看法。周卫中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各高校开设的创业学课程。

(四)福州市大学生创业环境分析之资金因素

众所周知,创业需要资金,如果把创业比喻成大厦,那么资金就是建造大厦必不可少的材料。创业需要启动资金,需要成本投入,尤其是对处于萌芽状态的企业,资金更是极为紧缺。资金不足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主要瓶颈。

四、创业环境分析小结

校园经济下的大学生创业环境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中对校园经济下创业环境的分析,是基于对福州个别大学大二和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的,对创业环境中主要因素的分析,大致了解了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希望能够为校园经济下大学生的白主创业提供有益的帮助,并且为我国创业环境的研究提供借鉴。

五、培育和完善校园经济下的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建议和对策

(一)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的制度环境

创业政策的制定要系统考虑,达到减少创业障碍、促进创业活动、推进经济增长的目的。目前,福州市现有的创业优惠政策中,在对大学生资金支持、管理服务、信息共享等方而,与发达地区的城市相似,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紧密联系现实情况,加强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建立政府、高校同步对大学生提供支持的平台。

(二)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创业教育

建立创业课程学分制管理体系。创业必修课以《创业概论》等创业知识普及为目标,主要而向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创业技能与实务等方而的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主要而对二、四年级的大学生,同时也而向一、二年级学生。

(三)加强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与社会这个大环境相比,校园经济的市场显得平稳许多。虽然当前校园经济发展势态良好,但是也却是存在一些缺陷。因而,改善校园经济的市场环境,加强硬件、软件设施建设是开拓校园市场的非常必要之举。

六、结语

创业环境研究是创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校园经济下的创业环境又是对创业环境研究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创业环境对推动区域创业活动和创业管理理论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校园经济下的创业环境研究目前还没有人进行深入研究,对校园经济下创业环境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研究方法也有待于科学化。我们在对国内创业环境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创业环境研究进行了评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受自身水平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研究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也希望更多学生投入到校园经济下创业环境的研究领域中来,共同推动校园经济下创业环境研究的进展。

第8篇

战略管理会计以战略为基础,关注企业管理会计的长期性、方向性和全局性发展,并旨在为管理会计工作和企业战略目标实现服务。这不仅可以为企业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外部竞争者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还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清楚的认识本组织,从而帮助管理层制定战略规划,促进企业持久发展。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是以市场竞争机制为基础、面向“红海”建立的,而对于强调价值创造的“蓝海”,战略管理会计又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呢?勒妮・莫博涅教授和W・钱・金教授是国外研究“蓝海”战略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蓝海战略》(2005)中将市场类型分为“红海”和“蓝海”两种。其中,蓝海战略是一种跨越现有竞争市场及其边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开创新的价值市场。我国学者林万祥提出“蓝海”战略是战略管理的重大突破,在观念、方法论等方面都对传统的战略管理进行了发展。“蓝海”战略也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蓝海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是以财务管理为基础融合蓝海战略的新思想、新观念,为企业开拓蓝海市场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对蓝海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管理会计的内容还可以为指导企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本文首先对传统视角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总结,随后分析了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发展进程及目标,最后从制度构建角度阐述了蓝海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环境分析

在战略管理研究过程中,环境分析是出发点。因此,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就是环境分析。在外部竞争威胁和内部资源能力限制的双重影响下,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会计面复杂的内外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分析

(1)宏观层面环境分析:宏观环境是站在全局高度的环境分析,最为常见的分析框架是PEST分析。在PEST分析方法中,宏观层面由经济、社会、技术和政治法律四个方面的环境因素构成。其中,经济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以及特定经济氛围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社会环境来源于社会发展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既有国家、社会层面的文化、习俗、价值观等等,又有社区、个人层面的人口、教育状况等。技术环境是信息化时代下一个国家、社会和企业所面临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水平,包含了科学技术中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能力。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国家地区的政治体制、政局形式、法律法规等因素,对企业发展具有制约性和指引性。

(2)行业特征分析:行业特征包括行业市场结构、竞争结构、行业生命周期、行业景气特征。行业市场结构分析是对市场竞争或者垄断程度的分析,包括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竞争、完全垄断竞争四种类型。行业竞争机构分析主要包括对潜在入侵者、替代产品、供给方、需求方以及行业内现有竞争者进行分析。行业生命周期分析则是对行业目前所处的周期阶段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一般来说,可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行业景气特征分析的出发点是处于周期波动不同周期节点的行业将表现出明显的差异,通过对行业景气指数进行分析解读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二)内部环境分析内部环境分析来源于企业内部各因素,比如企业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区域经济状况,产品服务力量、经营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等方面。行业地位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判断企业在所处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如是否为领导企业,在制定价格时是否具有影响力,衡量竞争地位的主要指标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经济区位分析是指地理范畴上的经济增长点及辐射范围,对企业进行区位分析,就是将公司的价值与经济区位联系起来;产品竞争能力分析是指企业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和市场占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的过程;经营能力分析包括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管理层的人员素质、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是判断公司估值水平和投资价值的重要基础;成长能力是指企业未来盈利的成长性和持续性;偿债能力分析包括企业偿还长期和短期债务的能力的分析。

三、价值链驱动: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演化

(一)蓝海环境与战略管理会计的联系 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非竞争,主要关注在新的领域进行创新和价值创造,而价值创造在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相关领域,如平衡计分卡、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管理中都有体现。开创蓝海的一些方法在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部分内容也有所体现,具体见表1。

(二)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新发展

(1)出发点的发展。传统的管理会计以竞争为导向,假设市场结构已经无法改变,企业只能在现有市场中寻求改变,通过运用类似于“波特五力”分析等分析模型,寻找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对手的劣势,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实现超越竞争对手,赚取更多的利润。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以价值创造为出发点,假设市场结构是可以通过创新加以改变的,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降低自身成本实现企业与顾客的双赢。

(2)分析范围的发展。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分析以竞争为基础,分析范围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竞争对手、宏观环境,目的是本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对手的劣势;而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是以价值创造为基础,分析范围不仅包括企业、竞争对手、还包括顾客。通过价值创造为顾客提供新的产品和新的价值体验,使企业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协调发展实现统一,顾客和企业实现双赢。

(3)战略目标的发展。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寻找竞争优势,寻找新的细分市场,通过控制成本和生产异质性产品来实现公司发展的目标;而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目标是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体验,不仅实现了价值创造而且可以控制企业的成本,因为在蓝海环境下,市场竞争远没有红海环境下那么激烈,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价值最大化。

(4)分析工具的发展。传统的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工具主要包括SWOT分析、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等分析模型,目的在于寻找竞争优势;而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通过重新定义消费者群体、塑造外部潮流、重新塑造价值链、跨越互补产品等方法,寻找价值创造的新起点为顾客提供全新的价值体验。

四、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和原则

(一)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目标 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体验,但最终目标仍然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是采用与传统战略管理会计不同的手段兼顾了风险管理、防止了企业为实现短期经营目标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不仅实现了价值创造而且可以控制企业的风险。

(1)市场趋势分析。市场趋势分析是指对当前市场的动向、产品开发、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评估现有市场的状况,预测未来市场的发展方向,并且发掘企业自身和竞争者各自的竞争优势和不足,为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2)寻找新的细分市场。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是创造新的价值,而新的细分市场开发往往能快速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通过重新定义顾客群体、合理配置战略资源,构建全新的商业模式,在现有的市场格局下寻找尚未被开拓的新的细分市场,进行价值创造和宣传推广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3)制定战略规划。企业在重新定位和设想新的商业模式后,就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实力制定符合本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必须将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实现统一。对于顾客价值,企业可以采用优化的方法将原来的顾客价值重塑,增加顾客认可度高的价值点,减少顾客认可度低的价值点;对于企业价值,战略规划则必须从企业全局加以制定,保证企业各部门、各个项目能合理高效的运转。

(4)战略规划的执行。战略规划在制定好后还必须有相应的机制保证其能合理运作,蓝海环境下的战略管理会计工具可以为战略执行提供良好的控制,价值链分析、消费者群体重新定义等可以保证企业的核心资源能服务于战略规划的执行,在实现成本控制的前提下创造新的顾客价值。

(5)作为绩效考核的工具。与传统的管理会计类似,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目标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评价标准。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评价体系为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管理层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的运行情况和管理层努力程度提供了参考。

(二)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原则 会计原则又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对会计实践长期归纳和总结的结晶,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和会计报告所做出的一系列基本规范,如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作为对传统会计的发展,除了要遵循以上原则之外还必须在其特殊性的基础上,专门制定一些原则:

(1)以价值创新为导向。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的最终目的是价值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具体到每件产品、每个顾客群体的价值创造。因此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要着重注意收集顾客价值认可度高的信息,使企业的资源、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价值创造过程,这样企业制定的战略规划、开发的细分市场才能使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体验。

(2)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长远目标,以价值管理为目标意味着,企业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能够识别哪些企业行为是增加或降低了企业的价值。由于价值创造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因此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要能够为价值最大化提供及时的指导和监督,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价值最大化。如果当前开发的蓝海所创造的价值低于开发蓝海所付出的成本,那么就应该及时停止当前的开发行为,不能为了开发蓝海而忽视机会成本。

五、蓝海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安排

(一)蓝海环境下的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战略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主要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三个方面。只有通过准确和清晰的环境分析才能为战略制定提供参考意义,否则就有可能导致战略规划失败,最终导致企业破产。蓝海视角下环境分析必须要通过资料搜集、市场调研弄清楚顾客价值的构成要素和本企业的价值创造点,并将这两类价值的联系找出,寻找既能提高顾客价值体验又能促进本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细分市场和战略出发点。

(二)蓝海环境下的战略制定 战略分析阶段实现了对顾客价值的发掘和分析,并完成了企业的客户价值定位。在此基础上,进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第二阶段,即战略的制定环节。企业管理会计战略的制定应该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进而确定企业在产品服务中的战略目标。同时,在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目标的制定来自两个维度:产品、服务的价值提供和顾客价值需求。由于产品服务价值和客户价值需求水平有高低之分,两个因素一一对应,形成四种类型的价值组合,形成相互的对应关系,如表2。针对这四种价值组合,有四种常见的蓝海战略可供选择。

(1)删除战略。在红海战略中,由于存在激烈竞争,战略管理会计的各个要素并不都是最优的,甚至有些要素并无法带来实际价值,降低了效率。然而,在蓝海战略中,可以对价值大小进行取舍。对于产品服务价值和客户需求价值都不高的管理会计要素,可以将其去除,这也就是剔除战略。

(2)缩减战略。在产品服务价值和客户需求价值组合中,产品服务有较高的价值水平,但是常常存在一些要素是客户并不看重的,即客户的需求价值较低。此时,企业可以适当减少在客户需求方面的投入。

(3)增加战略。如果客户的需求价值较高,但是企业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无法跟上客户需求,此时企业就应该采用增加战略,也就是加大企业管理会计中价值水平过低的部分。

(4)创造战略。如果企业管理会计中的产品服务和客户需求两个方面的价值都很高,企业可以重点关注这些方面的价值点,努力创造出新的价值满足客户的需求。事实上,客户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其需求也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这为企业的价值提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前瞻性,实时跟踪客户价值的变化,捕捉潜在的价值空间,进而创造出全新的蓝海战略。

(三)蓝海环境下的战略实施 在四种蓝海战略中确定企业的管理会计战略后,进入战略的实施阶段。管理会计实施的重点是价值创新和成本控制。其中,价值创新是蓝海战略的重中之重,贯穿整个管理会计过程。同时,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在战略管理会计中,成本管理更加重要。如果企业将管理都聚焦在产品服务以及价值创新上,企业可能要承当过高的创新成本,最终难以实现成本效率最大化。因此,管理会计中还要进行战略性的成本管理。这里重点分析实施环节的成本管理。

首先,一般来说,传统的成本管理活动过程是流程化的,以成本核算为基础,并贯穿于生产、运输、配备和销售流程中,在流程中控制成本,在销售中获取利润。但是,战略性的成本管理不同于流程化的传统管理。基于蓝海战略的成本管理的基本要义是战略,以战略为基础,并通过战略性的定价来进行成本预算,进而创造利润。因此,战略性成本管理充分发挥了价值创新的力量,充分挖掘潜在价值,并且尝试建立低成本优势,进而形成进入壁垒。

其次,战略管理的实施要建立以客户价值为基础的价值链。以往的成本管理始终围绕利润展开,但战略性的成本管理中客户价值成为新的关注点,因此新的价值链条应当全程以客户价值为基础。除此之外,以往的价值链中,常常通过发挥企业在资源和能力上的优势,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上获取价值。但是,战略性的成本管理转移到客户价值时,企业价值的实现是以客户价值实现为前提的,因此此时的价值链条应该重视各个节点上客户价值的实现程度。

最后,战略管理的落实受到战略成本管理的驱动。根据前文所述的四种管理会计的蓝海战略,企业在战略制定过程中还应该全面的评估成本动机,也就是分析各种成本策略的选择原因,以及各种战略组合的出发点。从内容上,既要对价值链上各个战略活动环节的成本构成和调整进行分析,又要根据分析结果给出成本控制的具体手段。从实践操作上,作业成本法是最为著名的成本动机分析工具。这种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Robert S. Kaplan教授提出,并逐渐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一般来说,作业成本法将成本分成了结构层面和执行层面,其中结构层次的成本动因是对管理全程中成本构成的探讨,涉及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并具体细化到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的具体成本内容;执行层面的成本动因强调成本管理的实施落实,也就是对作业过程的实施细化分解,确保战略成本管理得到切实落地。

(四)蓝海环境下的绩效评估 良好的战略制定和实施最终通过绩效结果来反应。因此,绩效评估是蓝海战略中战略管理会计活动中不可缺少环节。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行,企业的绩效评估涉及多学科、多方法、多视角。从学科上,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估需要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从方法上,存在多种定量和定性的测评方法,并衍生出了常见的平衡计分卡、关键绩效指标、目标管理等具体的管理方法;从视角上,蓝海战略下的企业业绩评估要将定量与定性、长期与短期、全面与局部、外部与内部相结合,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开展评估工作。

在这些理念基础上,战略管理会计绩效评估的操作流程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由管理会计的绩效指标确定、权重划分和评分计算构成。首先,管理会计绩效的衡量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样的。一般常见的指标有定量的财务指标和定性的财务指标,各类指标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如果能有效实现多种指标的结合运用,将大大提高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平衡计分卡的广泛运用及其良好效果,全面的指标体系已经逐渐成为绩效管理体系发展的趋势。战略管理会计不再单纯采用固定的指标,而是尝试从企业内部、顾客、员工、股东、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角度取舍指标。其次,在确定企业管理会计绩效指标系统构成因素后,需要确定各个细分指标的权重。此时,应该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程度划分权重,保证每个指标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至此,绩效管理的评估体系确定,进入最后的评估操作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评估者的客观性,避免由于评估者自身主观性带来的评估偏差。

六、结论

随着蓝海战略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研究前沿,战略性的管理会计也开始尝试从蓝海视角发现新方向。蓝海战略的运用为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并保持持久竞争力带来了强有力的战略指导,战略管理会计创造性的将战略和管理会计结合的同时也为会计管理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其本质上就开创了新的蓝海。本文将战略管理会计纳入到蓝海视野中,论述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性前提和具体的环境;探讨了“蓝海”视角下战略管理会计的演化;详细阐述了“蓝海”环境下战略管理会计目标及原则;并为蓝海环境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制度性安排提出适当的思考和见解,为管理会计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桂玉敏:《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理论研究》,《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年第2期。

[2]康树良:《小议战略管理会计与企业竞争优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S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