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西方教育理念

中西方教育理念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29 17:34: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西方教育理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西方教育理念

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影响;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的各种形式被传承、记载、表达出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要想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懂得该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

一、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而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新教材和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文化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听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我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或通过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母语一样,听力也能使我们扩展知识和信息,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其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听力材料的文化色彩越浓,理解起来难度越大。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听力过程中,虽能听到每个词句,但对整个听力信息的理解仍然有困难。如下列一段对话:A: Can you speak German? B: Oh, no. It’s all Greek to me. “It’s Greek to me”出自莎士比亚。据说他只懂一点拉丁文,而对希腊文全然不懂。在口语中,用来表示“我全然不懂;我全然不知”。由于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知识,在听的过程中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是会有困难的。

因此,学习英语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价值信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必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同时关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的影响

口语能正确表达一个人的思想、 情感 ,这种表达能够促进交流 ,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学识、气质和修养,得体的口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应地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和表示形式上有着跨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 ,如打招呼、 委婉语、感谢与赞美等。因此英语教学既是一门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接触与传播。所以 ,我们平时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跨文化因素 ,即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内涵 ,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即使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相当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对所阅读的材料仍然难以理解。这种理解上的障碍大多源于跨文化因素。一个语言学习者,如果对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在阅读该语言文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文化知识越丰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中西方在语言应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具有很大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具体表现。随着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提高,由非语言因素,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篇章主题等问题则突显出来,成为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潜在因素。因此,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就应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掌握汉英在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增加西方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增加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也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融入“文化教学”,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地起来,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以交流为目的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第2篇

【关键词】教学情境 学习兴趣 三维目标 主人

《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建设初中语文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初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因此,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个性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教学理念,重新建构崭新的语文教学课堂模式。当代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模式的研究是当代教学论中的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核心是用系统、结构和功能等观点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论的或实践的基础,从而形成一种系统化和多样化相统一的教学模式体系。”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正走入教与学矛盾冲突的发展瓶颈。既要改革以教师为主角不顾学生感受的注入式教学,又要反对以学生为绝对中心的散漫式教学。于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在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实施好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呢?下面笔者具体谈谈在实施新教材中主要运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创设教学情境。因为在有趣的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态势与演示提问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趣味性。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阅读、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搜集有用信息,寻找有效的方法途径,获得最佳的探究效果。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认知发现的基本途径。

其次,教师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一方面表现在教师语言权的开放,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的思维权的开放。课堂上教师应当走下讲台,取消语言霸权,使学生有机会发言,有权利提出不同的意见,平等地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正是新课程教学的特点之所在。教师不应当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应当过分强调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按部就班,而应以学生乐于探究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学习语文是一个学生思维能力多维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用现成固定的答案去限制、束缚、甚至扼杀学生有价值的思维亮点。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辩证地理解和分析问题。学生是有生命的个体,认知理解上的不同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个体价值的体现。

二、设置以切合学生实际为序曲的三维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所谓三维目标,是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语文课堂进行目标的设置,是语文课堂从单调平面的教学向丰富立体的教学转变。例如《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教学此诗,既要学会赏析诗歌的一般技能,又要接受一定的挫折教育和美学熏陶。在具体的教学目标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掌握比喻、象征手法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诵读,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学会鉴赏诗歌的感情、意境和语言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准确分析诗中所蕴含的迷惘感伤而又期待的情怀,坚定自己为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三维目标的确立,为课堂教学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爱劳动爱人民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学习的远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引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是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去学习。在学生语文学习情况评价表我们要设学习态度、完成作业、课堂发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科活动等栏目,指向研究型学习的全程,从知能力、情意态度、策略、习惯等角色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既要引导学生着力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自觉地将语文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与自身个性、特长的发展融合起来。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内涵是多层次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因此,简单地用某一种模式或某几个步骤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我所提到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是各种模式中的一个主要模式,或者说是主导的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指导下,探讨出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模式,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白花齐放的局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青少年健康教育 电影《独领风潮》 心理素质 教育教学方法

这部影片写了一位充满创造力的老师来到新学校后,学校里最初抵制、不以为然的一些问题学生在他的舞蹈式引入教导下最终发挥出了潜在的能量,学会了相互尊重,逐渐懂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布莱恩学院的这群高三的“校园叛逆者”因长期受歧视被软禁“悔悟教室”。布莱恩的经典教学法与他们的嘻哈本能碰撞时,他并没有感到恼怒和沮丧,在他的坚持和鼓励下,学生们开始真正迷上了交谊舞的艺术,并随性地把街头舞蹈融入。发现这一点的皮埃尔和学生们一起开创起了一种结合了探戈、交谊舞、国标和嘻哈、街舞的潮流先锋舞蹈。而在教授舞蹈、与学生一同创造的同时,布莱恩也成了这群被人看做是一无所成的野孩子们的人生导师,和他们一起找到了方向与自信,引导学生逐渐发现交谊舞背后的真实魅力。教师的耐心与坚持、教育的尊重与信任共同构建了黑人孩子们的健康乐园。给影片平添了一分生命力。

这位富有创造力的老师是怎样结合班主任管理原理和教育心理学来改变这群很难改变的学生的呢?笔者将从学生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来结合集体班级关系和教学方法两大方面综合探讨。

在一个班集体中,其内部之间的关系不外乎包括师师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三方面。在一个“特殊”的学习、工作环境中,能否正确处理好其中的关系决定着一个班集体的“成败”。在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中,班主任的一些相应态度和心理干预方法起着主导作用。

班主任工作从根本上讲是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教育活动。班主任作为对学生更为重要、亲密的教师角色,更有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班主任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展学生实现理想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道德心理品质。在案例中,教师布莱恩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不同关系之间的一些心理干预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师关系

教学方法:实践感受法。

理论:在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经常会谈论、交流一些关于学生情况、教学教育问题、工作建议等方面的事情。一名班主任,除了要和本班的科任老师保持紧密联系之外,还要和学校的德育处主任维持好良好的教育教学关系,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人情况,甚至性格)决定了一个班主任向其学习和借鉴方法的必要性,班主任只有很好地融入小环境中,才能在大环境中得心应手。不过,当班主任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时,他们会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意见,刚开始可能会引起其他教师或校长的质疑,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班主任可以让其他老师参与实践计划中,亲身感受意见的正确性,而不是以争论、空谈的方式,以便更好地维持师师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班主任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而且使班主任在整个学校大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得顺心如意。学生与老师达到双赢。

案例分析:在案例中,当布莱恩老师跟校长奥古斯丁提出他想教学生们跳舞时,校长说学校最不需要教的就是跳舞,当布莱恩老师进一步跟学生们说教他们交谊舞(包括探戈、华尔兹、狐步舞等古典舞)时,奥古斯丁校长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起来,觉得在这个特殊班级里根本不可能,但布莱恩老师还是很尊重校长的意见,说校长的学生,校长做主。最终校长给了一个让布莱恩老师表现的机会,觉得他只要看一下班上的学习情况,第二天肯定不会来,并用五美元打赌。结果校长输了,布莱恩老师照常上课,而且很准时,这是实践感受法的一个方面。接着,在家长委员会上,校长说跳舞应结束,数学老师乔也觉得学生们把时间浪费在做无用的事情上,坚决反对,布莱恩老师解释说做什么事都很难,他向家长们保证他会教会孩子们什么是尊严、团队合作,以及什么是他们拥有的未来,他用实践教导学生从跳舞开始学习,慢慢懂得相互包容尊重,只有学会了真诚地与大家交流、相互尊重,孩子们才能干好学习和其他的事情。一番真诚的交流得到了在场所有家长的认可,并且最后在其他老师共同参与的国际标准舞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表明,布莱恩老师教学方法是正确的。

二、师生关系

方法1:典型示范引导法。

理论:在班集体中,集体问题集体解决,班主任想要自己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安排办事,光靠口头的说服教育是很难达到自己的理想结果的,最主要的还得靠班主任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用一种间接的而非讲理式的方法,也就是典型示范引导法让学生朝着正确的符合班主任本意的方向行进。

案例分析:在案例中,当布莱恩老师看到这群被拘留的孩子完全不会听从自己所说的话、自己所提出的要求命令时,他想出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自觉主动地想要学习现代舞。他找来性感专业的摩根成为自己的舞伴,在学生们面前跳起了刺激、具有感染力的现代“热”舞。这让学生们眼前一亮,每个同学都投入一种向往的目光,他们被布莱恩老师高超的舞技及这种可以无拘无束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绪的舞蹈给吸引了,有了学习现代舞的热情,并且为即将到来的比赛而努力着。从不听话到自觉走向交际舞的舞台包括之前布莱恩用学生们讨厌的音乐来迫使学生必须听从他的指导,引起学生的注意。布莱恩的示范式教学成了学生们走向成功的很大的动力。

方法2:自信训练法。

理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良好的自信是成功的开端。在班主任工作中,如果班主任能正确指引学生在学习中树立一种自信心,那么无疑帮助学生找到了一种无形的奋斗动力,找到了打开成功大门的智慧钥匙。教育是没有歧视的,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公平式教学,无差别眼光地对待学生,开发学生的潜能。

案例分析:在案例中,新学生凯特琳因为被迫学习沙龙舞而感到失望,因为跳得糟糕、感觉自己是只丑小鸭而自卑,她非常羡慕别人自由自在、优美动人的舞姿,凯特琳是喜欢跳舞的,她甚至说如果她能跳得很好她死都可以。这时布莱恩老师反问凯特琳喜欢跳舞不?凯特琳回答喜欢。布莱恩说,喜欢,就是跳舞的料,这样就增加了凯特琳的信心。并让她在自己班上和其他同学合作跳舞,然后凯特琳把同样的话说给了班上最胖,和她成为舞伴的被班上同学嘲笑的“怪物”同学,使其信心大增,最后在国标舞中和凯特琳合作跳舞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所以开发学生的自信在教育的开端显得尤为重要。

方法3:教育心理学中心操作性条件在教学中的运用。

案例分析:一开始尽量使用强化手段而非惩罚,在开始接触这一群问题学生的时候,布莱恩没有选择惩罚他们对自己命令的反抗,甚至也没有命令式教学,而是发现学生各自的特点找准契机吸引学生到自己的课堂中来,这种吸引式教学避开了传统的命令吩咐式教学,很值得中国的传统式教学老师学习、研发。

三、青少年自身之间的关系

方法4:影响共进法。

理论:在一个班级中,由于每个学生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家庭背景、性格、学习速度、效率水平、身心发展、兴趣爱好甚至智商方面都有大大小小的差异。这就要求班主任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洞悉的能力,采取最好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合理安排班上同学的互助合作关系。

案例分析:首先,在案例中,有两个特殊的学生,分别是罗克韦尔和勒莱特,他们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比如,共同的家庭条件——不景气,罗克韦尔弟弟雷去世了,家里爸爸生病在家,没有工作,而虚弱的妈妈只会吃吃喝喝,无所事事,整天待在家靠罗克韦尔打点小工维持生活。有时罗克韦尔回家还没有吃的东西;勒莱特家里条件也不好,回家做作业时还得照顾婴儿的弟弟,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平时在家睡卧室,妈妈是,总被别人看不起。其次,他们拥有共同的理想,共同丰富细腻的情感,同样坚强不服输的执著,等等。教师布莱恩洞察了这些,对罗克韦尔说其实他们俩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并找了一个让她俩单独相处跳舞的机会,把勒莱特的眼睛蒙上和罗克韦尔跳舞,让他俩对彼此产生信任感。从此,他们俩开始对彼此敞开心扉,勒莱特主动邀请罗克韦尔参加比赛,成为她的舞伴,在平时他们也会一起练习跳舞。在比赛时,他们合作得非常愉快,几乎忘掉了其他人、忘掉了比赛,两人忘我地跳着华尔兹,感觉其他一切事物都不存在了。在布莱恩老师的影响共进法媒介下,两人在互相影响努力下最终取得了进步,实现了梦想。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服装表演专业;艺术教育;视角

人们物质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催生新的艺术形式产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服装表演专业应运而生。无论是综合类院校还是艺术类院校,乃至一些传统的理工科院校、农学类院校也开设了服装表演的相关课程。这就足以说明这一课程本身在近些年来的热门程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服装表演专业与艺术的结合是密不可分的。

一、服装表演专业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分析

之所以要用艺术教育的视角分析当前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学情况,主要是因为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而言,艺术教育与传统服装表演之间,存在以下两种关系:其一,二者存在共通性。所谓共通,即二者之间有许多因素是彼此相互联系的,所谓艺术教育,其本身并不是针对美术专家而言的,而是针对普通群众的一种艺术修养施加,其利用美,对人们进行情操的陶冶,从而使得人具有基础的审美能力。而服装表演专业从开设的第一天开始,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接触美、感受美、创造美。因此,服装表演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较好的自身条件,甚至从审美眼光方面也要与常人有所差异。无论是身体身材、五官比例,还是服装造型、妆容仪表,无不体现出服装表演专业对学生的极高要求。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服装表演专业是基于艺术视角而言的,其也是艺术的体现与升华。其二,服装表演是对艺术教育的升华与丰富。在服装表演的过程当中,学生既是美的创造者,又是美的传递者。比如某国际大赛的形象大使,或者某模特大赛的冠军小姐等,其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将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以及对美的感悟展现给更多的人。因此,服装表演专业的学生,也应该了解更多关于艺术的知识,包括艺术史论,了解一些著名的艺术家,或者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赏析等。只有真正成为懂艺术的人,才能将艺术通过服装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

二、将艺术教育视角融入服装表演专业教学的策略

1、将中西方的教育思想进行融合

将艺术教育视角引入到服装表演专业的教学当中,首先就需要将中西方的教育思想与理念进行必要的融合。作为高校,首先应该明确自身开设这一专业的目的与目标。许多学生片面认为,这一专业属于艺术类专业,而成绩不好往往是艺术类专业的热门人选。所以这就会导致高校招收的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各方面整体素养不高,缺乏对该专业的准确定位。所以将中西方教育思想进行融合,利用美国DBAE艺术教育概念,对学生进行深入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培训,然后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服装表演鉴赏类课程让学生进行必修。还可以将服装史、服装美学这类课程引入,让更多西方著名的艺术设计师理念融入到我国高校的服装表演专业当中。

2、艺术教育理念渗透之后注重课堂观念的认知

西方有一名重要的教育学家,名为约翰.亨利.纽曼。其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过分专注于一个领域的学习,将歪曲对于现实的理解”。其这句话的含义并不是说要求学生对专业学习抱有侥幸心理,相反其要求学生不断增强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与洞察能力。通过实验与体验,获得不一样的学习感悟。这样的理念融入到我国服装表演专业的课程中,可以使得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体验培养,比如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服装设计,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可以制作成古代雍容华贵的礼服,也可以制作成现代性感优美的晚礼,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增强操作技能,进而更好的将专业领域置于整体的学习氛围之中。帮助学生明确,如何将自身所学过的知识触类旁通的应用到其他的相关领域,增强学生的实践性与实用性。

3、将艺术教育理念融入之后进行课程内容的更新

一般而言,我国高校开展的服装表演专业涉及到的课程内容有服装表演史、表演心理学、社交礼仪、模特表演学、服装设计制作等基础性专业课程。而将艺术教育视角融入之后,可以对原有的课程保持不变,并且在其基础之上加入一些理论性的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鉴赏水平与能力。比如可以增加中西方服装评论、西方艺术发展史、平面服装鉴赏等。很明显这类课程的开设使得学生在学科的宽广度方面获得更多的提升与拓宽,从而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审美水平、鉴赏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提升。

4、艺术教育理念渗透之后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

艺术教育理念渗透之后,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应该实现必要的改进。服装表演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其本身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多练习和实践的机会。如果长期得不到外出实习的机会,学生的专业能力很显然无法得到提升。因此学校在进行教学方法改进的时候,可以针对某一些课程开展相关的实践课,或者在服装表演课程过半之后,让学生自己安排时间,然后在期末阶段分组设计出自己想要设计的服装类型,展示的同时进行表演。或者教师还可以为学生举办一些服装表演大赛,让学生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参加比赛,用这种学生亲自参与,教师亲自指导,学生乐在其中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实践能力,进而确保艺术教育理念融入之后,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较从前而言有所提升。

三、结语

众多高校都开始陆续开展服装表演专业,一方面其本身在近些年来处于热门的状态,另一方面各高校也都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渴求。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秉承艺术教育理念的原则,将艺术教育真正融入其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具备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同时,也真正将服装表演和艺术结合起来,呈现出具有丰富内涵的表演与展示。

作者:陈玲 单位:四川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米平平,郝丽.服装表演专业教学中的艺术教育视角[J].艺术教育,2015,01:164-166.

第5篇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情感 教学效果

“把学习当作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了高中课程改革的始终。因此,在新的理念的指引下,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应不断拓展新的、适合时展、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与时具进的新时代人才。在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上得心应手,取得令社会满意的教学效果。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一. 实施先进文化教育

1.1 理想教育。英语教材中很有多有关学生理想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的理想意识。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个初步的规划和目标。教师的魅力就在上课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样他们学习才会有动力,教学效果也就相对明显。比如,在人教版第七十四课《I have a dream》。教师就应该通过马丁.路得金的这篇激动人心的全名族演讲,让学生也感染其中的气氛与信念。让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又如《olympic games》一课,通过各项奥运会上取得的成果,实现了奥运手们的梦想,延伸出问学生的梦想,再一次触发学生对将来的规划。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

1.2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注意渗透形式的多样化,运用多种方法,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教教育。列夫 赞可夫认为: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相反,消极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比如前一阶段我就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班上有不团结现象。当天晚上我就找了相关友谊的完型和阅读作为作业让学生做。第二天评讲的时候就趁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化解心中的矛盾。这样让学生把教材跟实际联系起来,既亲切又有育人的效果。

1.3文化素质教育。中西方先进教育文化在英语课堂上的融合如何在英语课堂上融合和吸收中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英语教学的一项传统课题,在这一层面上,新加坡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性。在高校道德教育和人文精神培育方面,新加坡不照搬东西方的文化传统,而是从中找出最合适新加坡国情的具体部分,并加以适度整合。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也可如此借鉴。教师在讲解英语课文时,所见主题既出现西方国家特有的文化背景,也不乏表现出中西方共有的人类情感的人文内涵。我们在完型阅读的时候,经常会碰到大量涉及英语家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那么这就要求学生对其国家的人文知识,对该过和我们中国某些习俗方面的差异和共性有一定了解,才能在做题的时候有熟悉感,不至于紧张、压抑,觉得无从下手。

二.塑造学习者健康的人格

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costa 和 mccrae 在1992年提出五大人格后,我国著名学者黄希廷教授提出了中国的人格:自尊,自强,自立,自信。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说,非平判性地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某个意思,甚至用英语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外向型学生语言运用的正确性和内向型学生语言运用的流畅性。不要按部就班,不能不敢突破,要给学生留下创新精神的印象。让学生仿效,让学生培养好的性格。

2.1 开设英语角。英语教师可以每个固定的阶段开设一次英语角的活动。有条件的可以提供一次学生跟外教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大胆说出来,不要学成哑巴英语。有的老师觉得学生读书根本就读不出来,声音都轻如蚊子。那开设英语角就可以让学生改善这一毛病。

2.2 中西方礼仪竞赛: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派两位代表用英语进行演讲,表演中西方礼仪,表演出众的给予奖励。这样学生既掌握了英语,又懂得了待人接物的文明用语和必要的交际礼仪,提高了学生的社交活动能力。

2.3 英文歌竞赛:学生以个人身份参加比赛。通过比赛锻炼学生的胆量、展示各自的台风、感情表达等能力让他们在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的同时也间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在生活、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落落大方地面对众人。

2.4 小戏剧竞赛: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的内容编排成小戏剧进行比赛,通过这样的竞赛来锻炼学生的创新、构思、逻辑思维和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让他们意识到团体合作、团结协作的重要性,让每个人既能作为团体的领头人并学会合理分配各人的角色任务,又能作为普通一员协调好与其他成员的合作。

三. 情感教学

所谓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发挥情感因素的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的,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教学。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统一。

3.1作业批语的情感效果。作业批语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课后与作为个体的学生进行学习和情感交流的有效方式。作业批语又分三类:批评式,表扬式和劝勉式。

3.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给学生带来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教师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畅通无阻地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态势,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 教师人格修炼

教师的言教重要,身教更重要, 《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因此,教师修炼自身素养,完善自身人格至关重要。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保证。教师如果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效应,真正在人格上赢得学生的心,学生就会自然生成对教师的仰慕之情,心甘情愿接受教师的教育。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人,成才。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注重人的自然属性发展,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新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才能更进一步实现人性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主题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的整合;优缺点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66—02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向国际化方向转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体现人文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熏陶模式便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新课题。由于以往大学英语教学中过多地强调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的输入学习,而忽视了对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形式的输入,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在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中普遍存在。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应注重中西方文化输入的双向性和平衡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的现象。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熏陶模式的设计与运用

目前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和大学英语听说教程中,各单元都是以特定的主题为学习材料,主要选取英美等西方语言文化中的素材。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各单元的主题和内容,教师备课时会查阅与单元主题和内容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并在课堂上以适当的形式向学生输入。如果在向学生传授西方文化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关注同一主题下的中国文化精髓的英文表达,并要求他们欣赏或比较同一主题下的中西方文化的蕴含,就可以实现中西方文化输入的双向性和平衡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笔者把每个单元的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单元主题下的中西方文化导入阶段;单元语言材料学习阶段;单元语言点运用阶段。下面主要就“单元主题下的中西方文化导入阶段”所采用的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模式的设计与运用。

(一)主题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的整合

1、主题教学模式

SusanKovilik等美国学者在1982年开发了整合性主题教学模式,主张围绕主题去组织并整合课程;认为主题在学科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学科的中心组织者,能将学科内纷繁复杂的、片断化的零散知识组织起来;恰当的主题能创设知识间的网络连接,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促进他们的参与,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开拓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主题能在一定程度上跨越本学科的界限,使学习者从多重的视野和多维的层面接触知识,理解知识,使大脑中的知识地图更趋丰富和牢固[1]。后来Pappasetal(1990),Lipsonetal(1993)等学者直接用主题教学来表达相同的理念。BerniceGelman(2001)指出主题教学能把教学材料进行创设,使之成为有意义的联接,为学习者建立真实化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2]。

英语主题教学模式是以现代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主题作为学习内容,以“主题——话题——细节”为主要教学步骤,逐步学习并建立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及社会交际需求的、较为完整的知识系统,达到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3]。主题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有主题演讲、主题辩论、主题读书、主题调研等;主题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有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主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步骤:首先按“主题——话题——细节”建立某一主题的认知结构,然后引导学生进入主题的拓展与深化阶段(即学生自主地扩展某一主题的认知结构)。

2、合作学习模式

Johnson&Johnson(1994)认为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使其最大化地实现人物目标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并归纳了合作学习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积极的相互依存;个人责任感;面对面的交互影响;社交技能;小组的自我评估[4]。Slavin(1995)的研究发现合作学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社交技能,改善他们对学校和同伴的态度[5]。

合作学习以动机激发论、认知发展论和知识建构论等理论为依据[6],它包含三个基本模式:正式合作学习、非正式合作学习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正式合作学习是指由老师设计并督促或监督学生在一节课或几个星期内完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并达到学习目标。本文主要以正式合作学习为例来分析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7]。

(二)主题教学模式与合作学习模式整合的设计与运用

1、课前准备

每学期开始,教师根据合作学习模式的要求,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成员轮流当组长。组长负责组织一次课的“单元主题下的中西方文化导入阶段”的课前准备和课堂活动工作。

备课时,教师仔细研究即将授课的单元主题内容,根据主题教学模式的要求,按照“主题——话题——细节”的原则,认真设计“单元主题下的中西方文化导入阶段”的“话题”。然后,将单元主题和已设计的系列话题公布在各班的QQ群里,要求各组组长组织成员选定“话题”,利用业余时间查阅所选“话题”的有关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英文资料,并认真熟悉所选的资料和语言表达形式,为课堂上各小组展开活动做准备。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中西教育,体制,特点,差异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各界对知识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急速提高,有人说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是和国家的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学质量密不可分的。

对比中西方教育体制,客观上看各有所长,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大力弘扬东方教育思想精髓的同时,对西方教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来看,在中国大学老师“吃的是铁饭碗”,竞争机制不强,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被动授课。在西方,聘任教授是可以被校方辞退的,受聘者需要和校方签订应聘合同并接受校方考核,如果不合格就会被校方辞退。教师退休后也有被学校重新招聘的,这些老师不拿工资,他们只拿讲课费,西方对教师的管理制度相比我国更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同时也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设置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来看,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创造性及应用性的能力培养上,例如在结束一门课程时,学生如果没有对该门课程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中西教育,那么最多只能拿基础学分。教师布置作业也只是给出大的方向,至于如何解决,则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实践来完成。而我国在授课内容设置上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死记硬背,思维模式相比而言固定僵化,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有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基础性的内容掌握比较牢靠,但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国社会目前创新能力不强的源头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从考试内容的设置来看,对于同样一个知识点的考试,中西方考试内容的设置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历史课成吉思汗历史知识的考试,我国的考试内容常常是成吉思汗生于××××年,死于××××年,学生掌握的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意义不大。而西方的设置则要灵活很多,本人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题目:请说说你对成吉思汗的看法论文开题报告。看上去一个很不起眼的题目,有学生是这样作答的:“如果没有成吉思汗,就不会有蒙古帝国,没有蒙古帝国,东方先进的文化科技就不会传入欧洲,他让欧洲陈腐的骑士不堪一击,唤醒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使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军事和思想革命。”同样的考点,学生的作答却体现了各自教育的特点。

从中西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上看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在西方,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没并有区分专业,所学课程都是公共课,然后各个专业便会派出其最好的老师讲自己专业的经典课,以供学生选择。而在我国,大学生在进校的时候无论自己是否喜欢,就已经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西方的学生较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或者变更专业,即使基础不如中国学生,但是由于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会在专研过程中主动弥补。而中国学生似乎基础打得较为牢靠,但是对所学专业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这也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如西方学生原因之一。其次,西方大学生需要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作一个学期后要交技术报告,而如果应聘不到工作就算没完成任务,这样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述两点决定了西方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更强。第三,西方大学采取的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即进大学容易,但是如果在校期间不能达到学校教学要求,要拿到毕业证书是很难的,反观我国目前是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每年高考“万人争过独木桥”目的就是要进一所好的大学,而一旦进入了大学学习中西教育,部分学生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思进取,学校也没有采取更为严格的考核标准,总之只要能进来,出去就容易,不光大学,就连硕士也一样,博士现在也已经批量生产。

从上述中西方教育制度对比情况来看,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就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特别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一个“磨具”造出来的,缺乏自己的思想,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待提高,体现在进入社会以后,整个社会的创新性、实践性、科学逻辑性不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比尔盖茨在中国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学生,因为他中途辍学,在中国叫“不务正业”,也许他的成功正是由于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研究领域,学校培养了他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让他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在西方这样的教育土壤的培育下,成就了比尔盖茨的成功,这也是在教育体制上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使我们中国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跟上时展的要求,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更快、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

[2]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

[3]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第8篇

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二、教育的方式

中国的教育方式精致细腻,西方的教育方式则贴近自然,更接近社会。学校考试和对知识的透彻理解是中国学生的拿手好戏,而西方学生则更注重实践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我们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使竞争残酷激烈。中国老师传授的课本知识面面俱到,大多数的家长把孩子照顾得细致入微。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学生学习以勤奋为主,美国和德国的学生主要以探索为主。我认为学习既离不开勤奋,也离不开探索创新。每个国家都有它的特点,中国教育自有它的特点,并不能一味的否定,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更应该发扬中式教育的长处。但目前可以说是大部分中国人都对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制度不满意,学生压力大,教育脱离实际,学生几乎学不到社会能力……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不断创新的民族。当然,中国现行的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我们的教育重视文化基础课,学生学到的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比大多数美国学生多得多,这无疑在某些方面上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西方教育的优点是重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而为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它的弊端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性格放任,纪律涣散。

三、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开心,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学习,这在西方是老师常常思考的问题。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学以致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四、社会教育的差异

中国的社会环境太缺少尝试的机会。在中国,一旦你失败了就很难有机会“再来一次”。人们过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拥有的经验,一位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试问:“经验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呢?”不给新人一个机会,那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经验,这样一来,有经验的人老了死了,而没经验的人还是没经验,这样社会还能保证继续向前发展吗?西方的社会提供给了人们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他们对于家庭背景和经验也比较淡化,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会上层,而在中国,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开始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冷落。生活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态自然也不同,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害怕失败,更不敢去尝试新的工作方法,也更缺乏向社会挑战的勇气,缺乏创造精神。

五、教育理念的差异

中国目前的境况是:人们狂热地追求学历,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联系在一起,不注重实用主义。孩子从一进学校就被鼓励要刻苦学习,导致竞争激烈,负担加重,孩子不可避免的处于一种紧张之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西方注重的是人性的“自由、平等、发展”的理念,他们的基础教育不会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不会在孩子应有的课余时间里还让他们去上钢琴课、围棋课等等。的确,我们所应该做的是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更好的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