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政治经济学教育

政治经济学教育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1-31 14:50: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政治经济学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政治经济学教育

第1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教学范式;变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074-03

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经济理论是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的是他的经济学说”,是高校经济学教学的基石。高校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不仅要坚持基本原理,而且要不断地发展、创新教学范式,以改变这一课程教学日渐式微的局面。

1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悖论”境遇及其原因

经济理论是高校经济学的基础。由于在现实语境下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是以经济理论体系为架构的,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是高校经管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尽管这一课程具有基础性地位,但在西方经济理论“东进”和不断强化下,一些高校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着日益被“边缘化”的现实问题。从课程定位上看,《政治经济学》不仅是学术(或理论研究)意义上的一门课程,更是一门意识形态教育意义的基础课程,具有指导意义。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课程,这一点要与西方所谓的“价值中立”课程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当然西方所谓的“价值中立”背后,隐含着的是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条件)。但从现实境遇看,《政治经济学》这一课程教学中呈现出“悖论”的局面,即《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与现实层面的弱势境遇形成巨大的反差。换言之,就是上层强调,基层弱化;形式重视,实质轻视。

《政治经济学》课程被“边缘化”、“弱化”是其现实境遇的真实反映。一方面,一些高校经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剔除”《政治经济学》或者减少其课时,不断弱化《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地位;另一方面,《政治经济学》理论自身存在抽象程度的深奥性、逻辑严密性,致使一些学生在理解和接受上产生一定的障碍,出现了“厌学”现象。同时,一些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在西方经济理论猛烈冲击下,“自乱阵营”,显得“底气不足”;一部分教师甚至“摇身一变”,俨然成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呐喊者”,其转变速度之快让人咂舌;更为不可思议的是,一小部分的“成功转型者”一改往日的常态,不仅“忘本”,而且“变本加厉”地攻击或者肆意歪曲经济理论,成了彻头彻尾的贬低经济理论的“急先锋”。与之相反的是,一部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虽然能够“坚守阵地”,却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不愿接受新事物、新变化,空谈一些理论而回避一些现实问题。

以上因素导致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及其教学面临被“边缘化”、“弱化”问题,与我国设置这一课程的初衷大相径庭。所以,改变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被赋予的基础地位与被“边缘化”现实之间的悖论局面是当前经济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2 《政治经济学》课程悖论境遇的“化解"之道

《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研究不能停留在少数精英层面上,要让这一课程在高校经济理论教育中进一步“生根发芽”,还需要与大学生的“可接受”、“能接受”层面相连接,其中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匹配是一个重要方面。化解这一课程的悖论境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政治经济学》课程,正面面对现实境遇

1)《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对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态度关系到一个根本问题:要不要坚持、怎样去坚持。如果从指导意义上看,这根本不是个问题,但这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一些人的心中还是有很大的疑问或顾虑的。从大的方面来说,《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态度关系到对待理论的态度,而对待理论态度是最为根本的态度,决定了对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态度。所以,成为《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的首要因素就是,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敢于在所谓“主流经济学”层面上发出自己的“最强音”。如果离开了这一点,没有坚定的信念,自然会在各种思潮面前显得“底气不足”。更为重要的一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要敢于争辩、批判,勇于接受挑战。对来自于西方经济理论的“挑战”或“挑衅”,敢于以经济理论为武器,以中外发展的现实为依据,进行“有礼有节的回应”,辨明是非,树立《政治经济学》在经济理论教学中的权威,“复归”经济理论教学基础地位。

2)要端正《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态度。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现实境遇,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因为《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和指导意义,就乐观地认为《政治经济学》课程会在现实教学体系中得到强化、重视;而现实境遇则恰恰相反。就“妄自菲薄”而言,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不能自我“矮化”、“弱化”,要在正确理解经济理论基础上正确引导大学生学习和思考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与问题。从教育影响看,教育者自身的威信会对受教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学高为师”、“为人师表”就是对这一教育规律的真实体现。所以,《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熟读经典著作和钻研经济理论是对自身的基本要求;并以此为基础,用自己的言行去“化解”一些人的偏见意识,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去纠正一些人的错误认识。

2.2 注重《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教学方式的创新性

1)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中经典理论与现展理论之间的关系,注重内容体系的系统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一个根本原则。基于这一原则,对《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的基本要求就是:必须掌握系统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能够“区分出马克思的经济学与经济学”,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全面了解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创新。在内容体系上正确处理好经典理论与现展理论之间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在经典理论教学中,要“弄清楚哪些是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哪些不是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要弄清楚哪些是过去需要强调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但现在不需要强调的观点、理论”。要知晓经济学哪些方面在发展、哪些方面需要发展。教学中要突出经典理论知识的系统性、逻辑的严密性和理论的开创性,凸显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知识的理论魅力。

另外,要让学生知道经济学理论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随着和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经济科学,是科学而不是教条。要“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教学的主体、经济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经济政策的导向。”《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要结合当前实际,尤其是中国的实际,能运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来诠释现实问题,体现和增强经济理论的说服力,而不是在回避现实问题。所以,发展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与现实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过程,要突出经济理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

教学内容还需明确一点:《政治经济学》课程中的经典理论与发展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知识体系,教学中要注重两者之间的衔接,不能孤立地分成毫无相关的两个部分。注重经济理论体系的系绕性,这恰好又是《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专业性的要求和体现。从这个角度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没有理由持有妄自菲薄的态度,关键在于自身“内功的修炼”,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

2)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匹配性,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介于施教者与受教者间的各种媒介、手段的总和,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在信息学意义上就是搭建信息传输的渠道。《政治经济学》教学仅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是不够的,完整的教学内容需要适当的教学方式。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较容易地接纳和消化知识,有利于知识的传承,增加教学内容的可接受度。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经典理论知识部分的教学是掌握经济理论的基础,主要以讲授为主,对学生的培养注重理论分析的深刻性和理论理解的透彻力,但要活用教材,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案例来推动教学,要将深奥的理论“浅”、“显”化。而发展经济理论知识的教学要采用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鼓励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政治经济学》课程不能停留在书本的空头说教上,要在教学中以小组讨论方式,建立起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以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为背景,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教学中一些典型案例的剖析、经济发展的纵横对比也必不可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匹配性,还需注重施教手段的现代化,能够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传媒方式(如微博),与学生互动,讨论一些现实问题,阐释理论观点。经济理论教学“要始终注意增强时代感,在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上狠下功夫”。让学生懂得新的时代和新的实践是经济理论发展和创新丰富的土壤,是理论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2.3 正确处理好《政治经济学》课程与《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之间的关系,树立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主导地位

1)正确认识西方经济理论价值观,树立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主导地位。西方经济理论是以隐含其价值观为特征,往往以对经济现象表层的现实解释力来“迷惑”社会公众,在其所倡导的“去价值观”的背后则是让受众群体接受他们的价直观,推行他们所谓的“天堂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他们不容许任何“反对之声”,更不能容忍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政治经济学。自经济理论诞生以来,一些自我标榜为主流的西方经济理论学者们,对经济理论频频发难,这恰恰说明了西方经济理论的“霸权”心态和害怕遭受“颠覆”的恐惧心理。所以,中国作为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大国,更要辨明是非,树立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主导地位。在国家层面上加大对高校学科发展与课程安排的指导力度,不仅要正确定位政治经济学学科的主导地位,而且在经管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时计划安排上,要强调《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复归其应有的教学地位。

2)坚持发展,注重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中有益的成分,是确保《政治经济学》课程指导地位的基本要求。从学科发展的历程看,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一直是各学科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方式。经济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是经典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因此,坚持基本内核而不墨守成规,注重吸收西方经济理论中有益的“科学成分”,是推进经济理论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是正确处理两种经济理论知识体系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实,从经济学发展溯源上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一脉相承的,西方经济学的前身就是政治经济学。从我国学科定位上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同属于理论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重要的基础。从研究内容看,两者都是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探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所以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有共性的。而当前理论界中的一部分人,“刻意”地区分出“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并以“主流经济学”自居,其背后的动机令人怀疑。

但两者的共性并不能取代两者的差异性,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在理论研究的观点、价值诉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分。“西方经济学,虽然有各种各样的学派,但总的来说,都是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我们对西方经济学不能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也不能把它们神化而采取照抄照搬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分析比较的态度,吸收和借鉴其有用的合乎科学的东西,拒绝其错误的东西”。善于利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一般经济规律,包括科学内容的成分和经济研究方法的同时,突出经济理论的特色性;要强调“以我为主”,合理借鉴;而不能一味地“拿来主义”或是做西方经济理论的“应声虫”。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发展经济理论。

3 结束语

在西方经济理论“东进”和不断强化下,又加之一些自身因素,导致了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呈现“悖论”局面。而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及在高校教学中面临的新变化,都对《政治经济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化解这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悖论”境遇。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中文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2.

[2]纪宝成.加强对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09(1):1-8.

[3]刘国光.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的看法[J].高校理论战线,2005,(9):23-29.

[4].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28.

第2篇

为什么要谈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问题?主要缘之于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1)在日常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会发现,教师往往对教学形式的关注要多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如课堂教学如何导入、如何使用多媒体、如何组织检测等,而很少关注对教学内容本身的理解。事实上教师自身知识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一些教学难点问题的解析和突破。(2)在谈到政治课课堂教学效果时,教师往往归结到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态度等问题上。事实上作为课程实施者的学科教师,对所教学科知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学科知识内容相关的教学知识的了解和把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科教学的效果。(3)在谈到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时,人们往往会想起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变革等,因为我们常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都归因于此。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一点,如果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相对丰富,对教学内容分析透彻,即使他没有提问,没有所谓的互动,学生照样听得津津入味,教学效果自然不错。反之,形式多种多样而对教学内容本身不甚了解,教学效果自然很差。因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政治学科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及其相关问题。

一、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解析

美国当代教育家舍恩通过对“技术理性”的批判,肯定了教师这一专门职业,并为教师专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反思性实践者———专业人员是如何思考的》中指出,教师是典型的反思性实践者,教师专业知识是在“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中产生的,当实践者如此反思时,就会成为实际情境中的研究者,并在这种过程中获得“正式的和严谨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是“默会的”、“直觉的”,“行动中的知识”。

(一)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一般学者都认为作为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就其外延而言,主要包括两大范畴:具体的学科知识,有关教育学活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特别强调有关“内容”的知识,主要包括两类: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他定义了构成教学的知识基础的七种类别的知识: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课程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学生及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知识和关于教学目的和价值的知识。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分析

传统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基本定位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针对具体的学科教育背景,比较扎实地就具体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甚少。更何况,对于高中政治这样一门特殊的学科,国外学者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关于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在一些论文中有所涉及,但也不够系统。但从几十年几乎不变的大学本科师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可推断出大家比较公认的高中政治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我们认为,林崇德教授等学者从教师专业知识功能出发的分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既较全面地刻画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内容,又清晰明了。因此,我就以此分类模型为依据解析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

1.高中政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一直以来,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都被放在首位。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本体性知识就是指高中政治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主要包括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和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1)相关政治理论学科基础知识

政治理论基础知识是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是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中的主要部分。教师对基础知识有完整、系统、精深的掌握,才能在教学中统观全局地处理教材内容。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政治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伦理学、法学等。

(2)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

从相关政治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说,发展史集中体现了政治主要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包含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包含着深刻政治理论和观念的变革,包含着探索者的思索、创造、艰辛与悲欢。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了解其理论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政治概念、理论。新课程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强调,更是凸显了发展史教育的价值。高中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相关政治理论发展史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马克思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经济学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2.高中政治教师的条件性知识

条件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涉及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和如何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知识,是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理论性支撑作用的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对高中政治教师来说,条件性知识包括一般教学知识和政治课教学知识。

(1)一般教学知识

一般教学知识范围相当广泛,包括教育科学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改革与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政治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学知识,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政治课教学知识

由于高中政治课本身具有的理论性、时政性、教育性等特征,因此高中政治课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新课程对高中政治课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政治课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技能、教技巧,还要教政治思想方法,把政治的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努力去体现政治课的文化价值和政治课的教育价值;培养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政治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建构的;第二,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关于政治课教学实践的,多是具体的小叙事,比如:“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第三,高中政治教师专业知识是指向教育实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由策略性知识、情境性知识、自我知识等组成。

(1)策略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是指政治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和评估教学效果而采用的灵活多变、适应性强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如教学反馈、先前知识回顾等。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政治教师个人经验和思考的实践性知识。

(2)情境性知识

高中政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在特定情境的教育现场中不断形成的,是政治教师从处理各种教育事件的历史经验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它依赖于政治教师对情境的敏感性、对学生及其特点的了解和感知、课堂教学与管理技巧的掌握和变通等。情境知识能够增加教师对实践情境的辨别力和判断力,能够赋予教师时刻敏锐地感知和辨别特殊的教育情境,使教师透过教学机智在特定时间压力下做出瞬间判断和迅速决定。

4.高中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

有学者在谈到“专”与“博”的关系时曾说过,使用某种“专业知识”时,常常需要更多的“一般知识”来做它的后盾,像冰山一样,浮出海平面的一部分,需要一个巨大的基座来支持它,而这个巨大的基座指的就是教师广博的文化知识。政治教师的文化知识包括:文学艺术的一般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常识,社会科学发展的主要理论与观点,法律知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一般分析方法等。

二、高中政治学科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路径

实际上,教学是建立在对教材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其实就是传授“教师个人对中小学教材内容的理解版”的知识。而对教材内容“理解”需要几个方面的知识支撑,理解就是教师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实践知识等)对教材内容从教学角度给出的个人诠释,包括教材内容的理解、侧重取舍、如何讲解、如何呈现等。在这个理解过程中,学科专业知识可以使教师从高观点或宏大的境域中去理解教学内容,以致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相关文化知识帮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知识的通俗理解和讲授、类比比喻和表征等策略的良好运用;教育教学知识帮助教师选择更好的更有效的方式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实践知识是经验、智慧,是教师教学抉择的基础。

那么,作为高中政治学科教师,我们应当如何发展、提升这些知识呢?主要的路径有:

(一)多看书

对教材中某些知识理解不透的,必须找相关专业书进行系统学习,不能简单地上网搜索一下,要理解其理论的来龙去脉。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看一些时事评论等杂书,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多看书主要是解决学科专业知识、相关文化知识的问题。

(二)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

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等都是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通过听课评课,相互研讨以及对自身教学实践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识,不断增长我们的教育教学知识、实践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只能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听课评课、多反思研讨来获得。

(三)特殊路径———研究高考试题和尝试编制试题

研究高考试题之所以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提升,其根本在于高考试题本身的特质。众所周知,高考试题是众多例题专家的学科智慧和优秀学科思想的结晶,可以说,高考试题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中学学科核心内容知识及学科思想方法本质。高中教师研究高考试题,总体而言,不仅能够梳理教师个人的学科专业知识,而且能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丰富学科内容的广度,优化教师的学科内容知识的结构和品质。研究高考试题对新手教师来说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新手教师往往对高中学科教学深度把握不准,知识理解不透彻,知识表征单一,知识应用能力有限,通过研究高考试题,对他们尽快掌握高中学科教学要求非常有益处。

第3篇

关键词:职业高中;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024-02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职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的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的常识教育。因此,这门课程的开展对职业高中学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高中《经济政治与社会》之教学现状

1、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不足

很长时间以来,职业高中往往注重于专业课的知识教学与技能培养,而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育重视不足。教学中教学方式仍然比较传统枯燥,教学气氛也比较呆板、沉闷,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满堂灌式的教学仍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再加上枯燥的理论教条和难以理解的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现实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差距,抑制了学生们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遏制了他们学习思维与理解创造的有效发挥。

2、教学内容不切合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需求

职业高中《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理应切合职业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立足于职业高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着眼于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要进行教学活动,但现实是大多数教师还是以照本宣科的方式来进行授课。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的实际思想活动缺乏观照和研究,使得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脱离,其理论性难以运用和发挥,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

3、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活动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应当作为职业高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德育和思想教育的作用,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爱国、爱家、关爱社会的品质,为他们迈入社会,为社会建设献力打好基础。但是,在教学实际当中,教师却并没有将此教育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而大多只是照本宣科、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和讲解,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缺乏有效的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去积极的教育、引导学生。而且在进行知识讲解的同时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没有让学生去充分的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形成了只重讲解,不重引导和思考的教学现状,而这些抽象理论的学习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作用的发挥。

4、传统考核方式与实践成效测评相脱离

在职业高中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考核中,其考核学习成绩的方式还是以传统的闭卷试卷考试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活动中所具有和反应的思想价值观念情况,一切以学习课程的考试分数为依据,使学生的实际思想道德水平不能客观公正的进行体现。形成了考分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就好的一种认识偏离,而并不能全面客观的体现《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效果,不能良好发挥其德育考量的指导效用和开展课程教育的目的。

二、推进职业高中《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的措施

1、创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模式

当下时期,职业高中《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需要以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实施,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例如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之有关的新闻、实事等,让学生们更加生动深刻的领会其思想。还比如,在学习商品交换与消费知识时,教师可加以拓展和进行提炼,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以理论结合实际去切实解决一些实践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活动,通过建立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强化学生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以便更好的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推进教学成效。

2、积极拓展、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开展教学,强化教学成效当然还应基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程基本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实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以一些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事例来进行讲解、说明。同时,还可以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事件和知识来给学生们进行讲解,丰富课堂内容、形象理念知识,让同学们不再感觉本学科是枯燥乏味的。例如,讲解商品价格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用品来进行竞猜价格的小游戏和价格调查的活动,从而使他们更加乐学、好学,增长知识,培养更新端正的价值观念。

3、教学过程中灵活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课堂教育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深入讲解和活跃的课堂氛围,还有赖于良好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灵活的运用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等。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认识和感悟,从而达到推进教学、提高成效的目的。

4、理实结合进行课程的综合测评与考量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与现实实践紧密相关的,所以其考核评定课程成绩不能仅以试卷分数为标准,而是要将理论与学生实践与日常表现相结合。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考虑,以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阶段与总结相结合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考核与评价,以期更好的反映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促进他们的学习与成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要

重视其课程开展,立足于课程基本内容,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拓展、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灵活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理实结合进行课程的综合测评与考量,从而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强化教育目的,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李伟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广东教育,2012(08).

[2] 徐亚杰.浅谈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堂有效性[J].科技信息,2012(32).

第4篇

经济比政治更占优势,企业对体育的需求比公共政策更占优势,私有体育利益比公共体育利益更占优势。很多情况下,体育就是资本主义结合这些优势而取得成功的彰示物。有关体育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从不同方面暗示了政治的结束,其原因是作为资源分配者的市场的中心性和公共生活的驯服以及商品化的惯常做法。即使是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并把体育当作有用的辅助工具使用的跨国企业,也承认大体上企业的运营理念还是以获利为中心的。跨国公司通常意识不到还存在其它可操作的一般体育框架存在。如果市场崩溃,即使是暂时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全球化只代表着加速走向体育界的资本化,而不接受这种类比就是不加辨别地承认推进全球化过程是变异的资本主义,是对公共生活的驯服和商品化的一贯做法。在某一价值层面上,依据新自由主义而留在公共部的服务项目不得不被迫以私有企业的身份自行运营,不同体育领域的作用仅仅是争夺消费者而已。

在另一层面上,新自由主义还提倡为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经济融合扫清障碍,前提是贫困国家的政府严格遵守自由主义政策。虽然新自由主义是一套理性的复杂知识体系,包含各种各样的观点,但它的政治观点是古朴而简单的,这是因为政治在市场制定的条款之外就没什么特殊意义了。接受这种逻辑就是要否认或弱化当代体育呈现出的实现社会改变和变革的诸多机会的重要性,而否认实现社会变革机会的观点仍然存在,这反映出对当代资本主义身处十字路口这一状况缺乏认识,全球政治的新标准和社会经济合作普遍存在。换言之,缓解贫困的政策已经制定并执行,政治理念在日益增加的全球空间中或得到发展或逐渐消失,这个全球空间一方面体现为生态政治,另一方面体现为社会经济。这两个方面都是在体育中或通过体育实现社会改变的机会。很多情况下,自由被简化为买卖的权利,并减少了和私有化的个人主义团结起来的机会。20国集团峰会也旨在成为新社会秩序建立的标志,一种更人性化的资本主义形式,以应对部分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贫困危机。美国曾经的不受约束的全球化共识现已过时,现在需要的是用更均衡的方式来调节市场,而不是放任市场。在这一背景下,体育的潜力不能被视为存在于体育提倡的价值中或某种资本主义形式中。

2结语

第5篇

关键词: 英语课堂教学 竞争机制 竞争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有过这样的感慨。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我对利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感触颇深。把竞争引入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既有利于调动学生整体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听、说、读、写各项训练,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机制很多,关键是教师要精心设计,善于并及时引导。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竞争策略,以飨读者。

一、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

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是指校内平行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的竞争。我校的传统是每个老师一般任教两个平行班级,在我任教的两个平行班级中,每一年都开展班级之间的竞争活动,包括英语沙龙、演讲比赛、成绩检测、综合评定等。开展班级竞争,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和高度的责任感,促使学生努力拼搏,学生在竞争中看到自己及班级的成绩、实力,既能增强自己及班级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又可以增添班级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时学生为了使自己的班级在竞争中取胜,他们每个人对外必须拧成一股绳,形成一种合力,团结一致,因而班级竞争还是班级凝聚力的源泉,并且同班同学在合作的过程中,同学间的情感得到交流,友谊得到加深,合作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

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是指在班级内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的竞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是体现新课标精神、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和谐竞争的气氛中进行语言交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集思广益,拓宽思路,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英语课堂教学中尝试利用小组学习竞争积分制激励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种激励方式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成就感、一种有形的荣誉感。原来学生的课堂表现由任课教师凭印象打个分数,而现在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考核成绩完全由学生自己的努力来争取。每周的统计记载,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进步和努力程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借助于小组荣誉感的刺激使学生产生的学习兴趣向内部学习动力转化。

小组间的竞争还可以根据个人竞争情况给小组加星。如果自己小组内的成员超过竞争小组的竞争对手就给自己小组挣得一颗星,如果竞争的两个人是平手两个小组就各得半颗星。评价时间也是一周一小次,每月一大次,在班内进行总结张榜公布,排出小组数据差异,从而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力。

三、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是指小组内或班级内个体之间开展的竞争。在班内根据学生情况科学地分成了六至八个小组,安排小组间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如果超过对手就获得一颗星,如果两人平手就获得半颗星,每周一次小积累,每月一次大积累。在每月竞争结束后就在班内总结竞争情况作出评价。

另外,为了让学生个人竞争的兴趣有持久性,在每一个月结束之后,就换组选择竞争对手,再次进行竞争。在班内还专门设置竞争升级榜,就是通过竞争长期超过对手,水平明显比对手高的同学可以进入升级榜名单。如译林版七年级下册Unit 7有一项内容:“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老师可组织学生各自make a banana milk shake,看谁做得更好。同时,学生能够运用turnon,cut up,drink,peel poul put等动词。此外,还可让学生竞争下一个活动“How do you make fruit salad?”引入竞争能促成良好的学风。

当然,也可以在全班学生中适当进行优生之间、中等生之间及学困生之间的PK,以进一步调动学生个体的内驱力和潜能,从而提升个体之间的竞争水平,实现学习效果的良性循环。

四、自己与自己之间的竞争

自己与自己的竞争是指班级内学生个体纵向之间的竞争。在班内,我还注重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的意识。每次回答问题或检测或竞赛,不单单看个人在班级或小组中的个人表现和成绩升降,更重要的是看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相比进步了多少?收获了多少?每一次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每一次的检测成绩的提升,都及时地给予记录与表彰。每个学生不单与同伴比较,更重要的是与自己比较。与自己比较的结果就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每天的进步,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英语教学听、说、读、写的综合实力。

五、男生与女生之间的竞争

男生与女生之间的竞争是指班级内男同学与女同学之间的竞争。有时候,根据课堂教学情境的需要,我适时把学生分为男女生两大阵营,互相提问互相PK,那种竞争就更为激烈,在这种强烈的好胜心的激励下,他们会积极思索,会提出很有见解的问题,会发现一些连老师都发现不了的问题,并且答得很好。在这样的情形下,既大大地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竞争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并健康和谐地成长。在英语课堂中,始终坚持运用竞争机制,学生们已经形成了竞争习惯,主动地要求比赛,主动地提出挑战项目,并且在操作中真的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学习兴趣,以及最重要的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块“竞争”之石定会激起了英语课堂教学的层层涟漪……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特征;因素;优化途径

一、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大学生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而体育教学也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在校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需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规律,全面提升其体育素质。近年来,高校体育教育得以蓬勃发展,然而仍存在诸多问题,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体育的功能,进而培养出全面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问题。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就如何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实施探究,并提出一系列有效策略,以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特征分析

1、抽象性与具体性

就宏观方面而言,体育教学质量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可直接反映出教育者的观念及意识,根本目标是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就微观方面而言,体育教学质量作为一个具体的目标概念。具体包括教学目标管理及实施教学手段等等,也就是大学生的技能、认知、态度及行为表现,同时还包括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教研水平等等。提高体育教学质量需要将抽象的目标具体化,即将“健康第一”思想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

2、统一性与层次性

体育教学质量有统一的规范,即有统一的标准及目标,同时体育又是以身体活动为内容的教育过程,即便是同一年龄段却身体运动能力存在差别,从而使得体育教学质量具有层次性。因此,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需要在理论知识方面统一要求,在运动实践方面则应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只有将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有机结合才可以客观地衡量体育教学质量。

3、延时性与动态性

教育作为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体育更是陪伴人一生的内容。衡量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首先要看在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表现,其次要看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践状况,具体包括具有健康思想与意识、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体育活动的指导能力等等。只有把握这一点,才可以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从而促使体育教学改革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1、体育教学缺乏重视

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人认为体育仅是一种娱乐,无需把时间浪费在体育学习及锻炼上。作为校领导也是过于重视大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与提高,并未真正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纳入教育体系中。

2、体育教学内容多而杂

高校体育教学提倡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此影响下,体育教学内容既多又杂,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受到课时及教学条件等限制,很多设置的教学内容无法落实,并未发挥出培养大学生兴趣的价值,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3、传统的模式教不利于大学生兴趣发展

传统的体育课堂结构已很难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体育教师大多采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等传统模式,该模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方面均过于突出基本部分的作用,却忽视其它两个部分的教育价值,同时束缚体育教师的思维,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创新,限制了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益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4、理论与实践缺乏有机结合

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而大学生对于体育知识与技能仅能达到模仿程度,尚不能灵活应用,大学生无法为自己制定运动处方,进而影响了锻炼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5、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条件较差

高校陈旧的体育设备无法满足打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实际需求,这在无形中压抑着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减少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情,致使高校体育教学难以达到满意效果。

四、优化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1、树立高校体育教学新理念

首先,高校体育教学需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将大学生摆在教学主置,着重培养大学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作为体育教师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可用学对待不同水平学生,即要实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以此培养其创新精神;第三,高校体育老师需降低竞技体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比重,着重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最后,学校主管部门应该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改善体育教学场地与器材

首先,作为体育老师应该充分了解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及设施,结合学校及自身教学资源实施合理规划,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其次,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切实增加体育经费投入,多添置体育教学器材供大学生体育锻炼使用,同时注重体育场馆设施的高效利用与日常维护,延长使用寿命,促进学校体育教学不断进步,切实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3、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就高校体育教学而言,选择教学内容就是选择体育项目,在选择体育项目时,需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教学目标,尽可能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4、增强学校的体育运动氛围

高校相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及海报等渠道宣传体育锻炼的价值,促使大学生初步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此外,学校鼓励大学生组建体育社团,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从而帮助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意识。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而且通过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有效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5、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均可产生直接影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需善于调控大学生的情绪变化,促使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同时要与学生倾心交谈,只有多接触学生、多关心学生,以诚相待,大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师生之间才可以建立起信任,最终在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氛围中学习与进步。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只有充分发挥生活教育、道德教育及个性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功能,才可以跟上素质教育发展步伐,作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立足学生,紧扣教材,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断探索创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体育教学,才可以适应当前教育发展需要,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 于雅光.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有效性提高途径研究[J].素质教育,2013.

[2] 徐健.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J].课程教育研究,2015.

[3] 李小军.浅析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4] 张蕾.对如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13.

[5] 查方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研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

[6] 张永斌,余省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思考[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

[7] 范国谦.影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因素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3).

第7篇

关键词:欧债危机 欧元区 经济一体化 政治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2)01-023-04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对希腊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的担忧进一步加剧,希腊因债务危机最终走向破产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同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已经出现的或将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问题,更是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并有可能进一步蔓延至实体经济领域,甚至是国际政治领域。欧债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持续时间之长,决定了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其成因。欧债危机的起因错综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既有欧元区内部的因素,也有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的因素。本文试图从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双重视角深入探究欧债危机的起因。

一、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不同步性

在历史上欧洲人曾经以各种方式进行过欧洲一体化的伟大尝试,但是都失败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使欧洲人普遍寄希望于通过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道路来实现欧洲的和平与福祉。从二战后的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到1993年的欧洲联盟诞生,主要是走的经济一体化的道路。欧元区的成立实际上是二战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结出的果实,各成员国让渡出自己的一部分,主要是货币,组成了一个共同的单一货币联盟。欧元区的成立在促进欧元区成员国间的经济一体化方面也确实发挥过许多积极作用。成员国在加入欧元区之后,享受到了欧元区使用单一货币的好处,比如消除汇率浮动,促进跨境贸易和促进跨国就业等,使得政府和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更加便利,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更加顺畅。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欧元区成员国毕竟是独立的欧洲民族国家,历史传统和文化差异在短时期内是很难融合的,各民族国家的利益冲突也仍然客观存在。因此,欧洲的政治一体化一直都远远落后于经济一体化,在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共同司法与内务合作、共同防务政策等方面的进展仍然非常有限。

按照加入欧盟和欧元的标准,欧元区似乎可以作为一种国家的~体化模式。但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欧盟不但没能顺利解决希腊债务问题,欧债危机反而传染至更多国家。欧洲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还存在着债务危机与银行危机并发的可能性。欧元及欧盟运作机制当前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欧元区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不同步性有直接关系。与经济一体化相比,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大大地落后。没有政治联盟作为基础,经济联盟的发展就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障碍。欧元是一种共同货币,它的价值及其稳定与否还取决于各国在政治上能否保持团结一致。若政治一体化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对于欧元来说就是致命的伤害。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国家的让渡问题。国家对货币税收的管辖权不仅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职能,更是一国的重要内容。对于参加欧元的国家而言,它们已经让渡了发行货币的,但是仍然保持税收和国家经济决策的权力。这不是单一的经济一体化所能解决的,更加需要政治一体化的发展来解决。

由于欧元区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的不同步性,各成员国的国家利益与欧元区共同利益经常存在冲突。作为多种增长模式和多种发展速度共存的经济联合体,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发展差异很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欧元区的东扩,转轨中的中东欧国家逐渐加入欧元区,更加加剧了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各国经济复苏步伐不统一,德国、法国的经济开始回归正常,而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经济复苏之路曲折。各成员国对欧元区货币政策的诉求不尽相同,但欧洲央行显然难以同时兼顾所有成员国的利益,这一问题在单一货币体制下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如果有一个好的政治决策机制,当某个成员国债务风险上升时,欧元区应该能够果断地寻求一种合适的解决办法。但是,欧盟的成立是建立在一系列超国家机构基础上的,各成员国常常在机构设置,席位分配、表决机制等问题上争论不休。欧元区与欧盟密不可分,欧元区的重大决策中都由这些超国家的机构协调解决,这样的制度设计本身就是缺乏效率和执行力的。在欧元区现行决策体制下,欧洲债务问题不可能迅速得到解决。同时,欧元区设计上又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这也给欧元区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由此可见,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置于一个统一的货币区内,只搞经济一体化却没有政治一体化,必然存在着诸多难以协调的矛盾,制度上的弊端就已经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二、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和经济趋同的不稳定

欧元区各成员国的实际情况不同导致经济政策各不相同,已经成为欧元区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虽然成员国在经济趋同上都达到了指标的要求,但是这种趋同仅仅是表面经济数据的统一和接近,欧元区真正需要的经济政策的协调统一还远远没有到来。成员国税收制度各不相同,失业保障制度以及养老金制度也不统一,成员国不同的通货膨胀水平与相同的利率之间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协调,成员国稳定物价的要求与放弃部分经济后调控手段受限制之间也有难以解决的矛盾。如果欧元区不能较好解决内部经济政策的不协调问题,那未来的欧债危机仍然会愈演愈烈。

成员国经济政策的不协调还严重影响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按照欧盟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应该是具有高度独立性的金融机构,它对欧元起到保证币值稳定、抑制过高通货膨胀的作用,是关系到欧元能否稳定运行的关键和基础。但是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利益的差异性使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运作大打折扣。欧洲理事会控制着欧洲央行的人事安排,它是由各国央行的行长和董事会成员组成的,这些成员都代表本国经济利益说话。由于各国对货币政策的要求不同,因此都尽可能影响欧洲央行采取对本国有利的货币政策,从而威胁到了欧洲央行的独立性。有些国家在失去货币调控的手段后,只能利用其他手段来适应本国经济发展的要求,这些手段也经常地与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相抵触,从而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效果。

除了经济政策的不协调以外,成员国经济趋同的不稳定也是欧洲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加入单一货币体系,各成员国不惜一切代价地向经济趋同标准靠近,其中很多国家都是临时突击的结果。这种经济趋同标准很难在欧元区启动后长期维

持下去。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债务危机,明显地暴露出这种经济趋同的不稳定。欧洲某些大国出于政治目的而人为地搞经济趋同和加快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度,最终必然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对当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而做假账,德、法等国心知肚明,但急于扩大欧元区的政治心态压倒了本来规定的严格的财政、经济标准。希腊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原本与德、法等欧元区核心国相差不少,其福利水平也有差距。加入欧元区后,希腊背靠欧元这棵大树,大量借贷,福利水平迅速赶上甚至超过了其他国家。可以说,欧元区在成立之初就在经济领域埋下了地雷。欧元区成立之后不久,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又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财政宽松政策,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根本无法通过公共财政来支撑过度的财政开支,因此在这轮财政宽松政策中出现了债务危机。希腊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元区的其他国家包括德国和法国等核心国家都以尽量减少本国国家利益损失为出发点,来协调和寻找各方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完全没有当初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决心和进度。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成员国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和经济趋同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它们在面对债务危机时仍然退守回本国国家利益的底线,大大增加了各方的协调成本,还可能会延误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因此,对于每一个欧元区成员国来说,未来逐步推动建立协调的经济政策并谋求稳定的经济趋同是很必要的。在这次欧债危机中处于困境的国家必须更多地服从欧元区的统一领导。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希腊在这次危机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一部分自,公共政策上也将更多地受制于欧洲央行和欧盟的干预,这种情况以后可能还会发生在欧元区其他成员国身上。

三、货币政策的集中化和财政政策的分散化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两大最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两大政策的应用中,其调控的侧重点、调控目标、调控影响等方面均存在差异。货币政策更多地侧重于总量的调节,更多地侧重于保持币值的稳定,且在治理通货膨胀的时候作用更突出:而财政政策可能更侧重结构性的调节,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比较突出,且在治理通货紧缩的时候作用更突出。因而,为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客观上必然要求将两大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安排合理搭配使用,这在一个国家内部通常是很容易实现的,但欧元区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则具有较大的特殊性。欧洲区内的国家并非一个普通意义上的国家,虽然欧元区的财政政策仍由各国政府自主制定并执行,但由于欧洲一体化的政治需要,各成员国将自主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权力让渡给了欧洲央行,由超国家的欧洲央行制定并执行欧元区统一的货币政策,即欧元区实行的是自主分散的财政政策与集中统一的货币政策搭配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可以说,这一制度设计是欧元区的最大特色,但也为当前的欧债危机埋下了伏笔。原因在于,各成员国自主实施的财政政策的目标主要是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及解决本国失业等问题,而欧洲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目标则主要是为维持低通胀并保持欧元的对外币值稳定。

按照经济学理论,当一国财政状况恶化时,其信用将会降级,由此导致发行国债的成本上升,甚至金融市场对其继续发行债务还会附加诸多限制条件,这都会减少财政状况恶化的国家发行国债的可能性,进而对该国政府控制国债融资和政府赤字规模形成约束。但因欧元区实施的是集中统一的货币政策,因而金融市场对欧元区各国政府财政赤字融资的制约机制无法发挥作用。而且,在这种制度安排下,欧元区在一定程度上还为不达标的赤字国发行债务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如加入欧元区之前的希腊,意大利等国的政府赤字本就已偏高,其债务背后的信用担保能力已较低,但这些国家加入欧元区后并没有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削减赤字,而是更加专注于通过扩张财政预算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实现本国经济增长及解决本国失业问题,将由此可能引发的通胀及欧元汇率稳定问题均抛给货币政策的统一执行者欧洲央行。由此可见,欧元区先天的内在制度设计缺陷,使欧元区各国家不仅丧失了主动弥补财政赤字的意愿,反而使其原有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从而酿成当前非常严峻的欧债危机。面对欧债危机的爆发,欧元区各成员国仍无法在本国范围内单独采取任何货币政策来调整,只能寄希望于欧洲央行的统一安排,而这又发生很高的沟通成本,需要很长的协调时间,因而往往失去最佳的政策反应时机,造成很大的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可能。

四、区域经济差异和产业结构失衡

欧元区各个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希腊,意大利等南欧国家在经济体制与运行方式上与德,法等国家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可以这样说,在欧元区内部,经济强国的发展优势与弱国的发展劣势越来越突出,两极分化的趋势也变得越来越明显。经济强国带动不了弱国,弱国的放缓也同时拖慢了强国的发展。希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既没有特殊的地域优势,没有很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科学技术方面也没有明显领先的优势。以希腊为例,其经济发展非常畸形,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很低,房地产泡沫相当严重。希腊的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市场竞争不充分,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处于垄断地位的希腊公共企业改革阻力较大,公用事业市场开放相对滞后。希腊的国有企业不仅自身效率低下,服务质次价高,成为财政包袱,而且政府为了拉拢选民,赢得大选,还不得不大力扩展公共部门,进一步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由于希腊低迷的经济不能支持其庞大的财政支出,最终导致经济泡沫逐渐破裂。失业率居高不下,银行业坏账率激增,债务危机的爆发难以避免。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希腊等南欧国家的债务危机反过来也在制约德国等欧元区主导国家的融资能力,导致德国国债的再融资成本增加。例如,德国政府在最近发行国债时就遭到资本市场冷遇,投资者认购很不积极,最终导致德国央行不得不出手购入超过市场需求的国债,以避免此次国债拍卖失败。作为欧洲头号经济强国的德国长期国债一直是资本市场热捧的优质资产,如此高比例的德国国债在市场上不能售出尚属首次,反映的是投资者对欧元区经济前景的不信任。如果作为欧元区经济信用等级最好的德国尚且不能在资本市场充足地融资,欧洲其他国家的境况可想而知。最近这次德国国债发行遇冷,直接反映出资本市场对作为欧元区实力最强的德国经济能否免于遭受欧债危机的担忧,也是德国经济遭受欧元区债务危机拖累的一个信号。

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在金砖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据了世界绝大部分市场,而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几乎垄断了高科技产品市场,因此国际制造业市场中留给希腊这类国家的份额就微乎其微了。希腊进入工业化的时间相对较短,由于受到自然资源等诸多先天条件的限制,对制造业产品的进口依赖度很大,而

象希腊原来的传统产业如航运和旅游等,又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受到剧烈冲击,因此希腊的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经济低迷时期,国家只能采取积极的经济刺激政策,这又使得财政支出大幅度增加,这些原因都加大了希腊在面临经济危机时的财政压力。在其他南欧国家,如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其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和希腊也很类似,缺乏制造业支撑的产业空心化和扩张性的赤字财政政策,都是这场欧债危机的直接导火索。

五、人口的老龄化和不合理的社会福利政策

欧洲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地区,公共财政背负着很重的养老金负担,必然会表现为相关国家的公共债务不断上升。除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额养老金支出,欧洲的教育医疗福利、失业救济、带薪休假等其他福利项目的支出比例在全世界都属于高水平行列。如果把欧洲和美国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美国社会较欧洲更为开放,吸收的外国移民也比欧洲多,但是多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却是欧洲的两倍左右,失业率也只有欧洲人的一半,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社会福利水平比欧洲相对要低很多。与美国不同,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可谓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安全网”,除了经济活力受损外,还带来社会制度的僵化。在欧洲的选举政治下,欧洲国家不合理的社会福利政策不断地被强化,没有哪位政治家或选举候选人能强力推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财政政策。因此,历史因素和现实利益交织在一起,使得欧洲很多国家的“寅吃卯粮”状态持续了很多年。近年来,欧洲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欧元区的成立虽然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种不合理社会福利政策的弊端,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近几年,很多财政能力有限的南欧国家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向德国和北欧看齐,而完全不顾及本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最终导致债务无法按期偿付的危机。

在社会福利政策的形成方面,欧洲各国间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就希腊而言,其债务危机的一个根源就在于其要靠借钱才能过日子,这样寅吃卯粮的状态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可以这样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有其必然性,这场债务危机的到来只是早晚问题。除希腊外,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信用评级最近不断被下调,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超过国家财政能力的不合理社会福利政策所导致。因此,这场欧债危机的爆发确确实实给欧洲高福利国家的公共政策敲响了警钟。

到目前为止,欧债危机的影响还远未结束,欧洲经济也没有出现回暖的迹象。欧洲的这场危机对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来说,同样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首先,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统一应该成为我国未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主要着力点,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收支结构和收支平衡尤其要重点予以关注,我们今后绝对不能出现欧洲这样的债务危机。其次,在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如何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福利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成为今后需要重点解决的改革攻坚点。最后,我国当前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应该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中重新审视和思考,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指导下开展的海外投资活动也必须要具备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既要注意规避欧债危机带给我们的各种风险,又要把握好欧债危机带给我们的战略机遇,更好地为我国的国家利益服务。

作者简介:

第8篇

现阶段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研究多从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等微观角度出发,针对某一具体的专业类别进行,而从技能竞赛视角开展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整合研究,这与现阶段实践教学中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技能竞赛的现状背道而驰。在现有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下,我们借助技能竞赛平台,整合实践性人才的培养模式,从整合对接视角开展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的研究,既有利于提高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推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又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在技能竞赛中履行职责,推动教学管理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实践性人才的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二、国内外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对接研究现状

研究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的整合首先要理解技能竞赛的渊源和举办技能竞赛的初衷。国外技能竞赛主要以世界技能大赛为代表,其目的是通过成员间合作,促进对新技术和高标准竞赛带来的重大贡献的全球性认知,最终达到经济增长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其宗旨是推广职业教育及实践训练。国外实践教学通常在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予以反映,主要划分为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以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课程为代表,以企业实践技能培训为主、职业学校实践理论教学为辅,校企分工协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第二种形式: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以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为代表。按照国家行业培训顾问委员会制定、国家培训局审定后颁发的行业培训行为标准,将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按照能力要素、行为标准、证据指南进行关键能力分类和分包。第三种形式: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以国际劳工组织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模式为代表。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技能目标为核心,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确定岗位职能,通过培训需求评估、职业技术规范、技能分析,完成职业技能培训目标。国外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的整合通常有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行政立法。比如韩国颁布的《技能奖励法》,通过科学化、程序化、系统化的规则制度培养技能型选手,将实践教学通过立法途径予以推动。第二种途径是职业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教育体系将实操型技能竞赛融入实践教学过程,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体现实践教学特征,将实践教学通过教育体系予以推动。第三种途径是企业与行业协会。通过企业与行业协会提供的设施和设备,完成实践技能实操实做,将实践教学中应达到的技能标准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予以推动。国内的技能竞赛主要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代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由政府主导,立足于社会经济助推器的角色定位,推动政、校、企合作办赛,校、企、行合作办学,促进职业教育学生实践性技能的全面发展。国内实践教学通常在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予以反映,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以三段式课程模式为代表。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虽然在课程设置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教育,但并未实质性的突破以学科教育为基础的课程框架。第二种形式: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以平台式课程模式为代表。强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体现知识能力观,拓宽专业口径,增强适应性,以利于学生发展和职业更换。第三种形式: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以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为代表。在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分析的基础上,将课程组合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我们通过知网、万方和维普等主流检索引擎进行查阅,国内同类项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技能竞赛角度研究实践教学和从实践教学角度研究技能竞赛两个领域。近年来逐步呈现将技能竞赛和实践教学进行结合研究的趋势,相关文献共检索出103条。关于国内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的研究,现阶段比较主流的学者有:从制度层面研究的史文生认为,“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对职业教育的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校企培养模式等造成影响,需从构建原则、目标、安排、措施等方面加强技能竞赛的可持续发展”;从运行机制层面研究的陈利认为,“职业技能竞赛推动职业学校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应将职业技能竞赛与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结合起来,在技能竞赛和实践教学改革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机制”;从发展层面研究的彭年敏认为,“分析技能竞赛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推进技能竞赛朝良性方向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从教学改革层面研究的张寒明认为,“开展以技能竞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专业课教材、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训练体系”。检索结果和国内外相关文献表明,国内同类项目的研究80%都是以某一个专业或某一个学科大类为例进行技能竞赛或实践教学的探讨,而从宏观角度开展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的整合研究很少,即使从宏观角度研究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的整合,也很少考虑到二者在整合过程中的融通与对接。借助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建构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的评价模型,利用指标参数评测职业教育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融通与对接后效益的研究几乎没有。

三、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对接影响因素

由于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涉及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个主体,在规划设计时需考虑三者间谁为引导、谁为反馈,从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的角度进行设计,既要立足于技能竞赛角度考虑紧贴企业生产实际,注重培养参赛人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要协同考虑情景、协作、会话和意境等要素,正视实践教学与岗位技术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探寻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的影响因素是开展设计的首要考虑环节。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的整合设计是按照学习环境设计整合要素,以促进学生技能发展为目的,以实践实操技能训练为融通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和竞赛管理方式对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的整合机制进行探寻。我们按照目标倾向的角度,从理论基础层次推演到高阶段思维能力反映实践教学复杂度,依次历经岗位思维能力、模拟真实场景、实践认知工具、实践操作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评价五个层面,分别从讲授、指导、实操到建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反映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过程中二者的内容交叉性、实践互补性和融通协调性。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的整合是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新型认知反馈与融通途径,无论是传道身份的教师还是学习身份的学生,都需要充分发挥效能工具、信息工具、情境工具、交流工具、认知工具和评价工具,将所学的内容从人为的抽象转向为真实的情境,反映实践操作具体业务的真实情况。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设计需从理论、讲授、实操和建构层次上考虑教学难度维度、市场需求维度、岗位真实维度、竞赛模拟维度、实操技能维度、教学投入维度对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的影响,综合反映效果层面的技术应用观。

四、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对接指标与评测

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的整合需充分考虑教学环节如何在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实践操作能力、岗位应变能力五个方面的交叉融通式培养,在实施技能竞赛或实践教学的同时需能够兼顾学生基本素质、岗位素质、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衡量技能竞赛与实践教学整合成功的评价标准。我们根据目标层次推导整合特性,根据整合特性设定整合指标,根据实际教学培养目标和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将整合后的一级素质指标细化为二级技能指标和三级能力指标。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