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1 22:12:0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和谐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作为新时代“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人格独立的人,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要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有的权利、尊严、思维方式和自身发展方向,让学生在人格上和老师平等,这是实现和谐教育、创造和谐师生关系目标的第一步。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学生的尊重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理解学生是实现师生关系和谐的感情基础。教育是一门艺术,面对一群有感情、有思想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靠的就是理解、宽容和倾听。对此,我们教师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以平等的观点去看待,理解学生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
二、加强和改善师生之间的交往
活动和交往是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离开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以及活动中的频繁交往,就谈不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在学生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印影,对他们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泰戈尔说过:“不是锤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希望我们的教育像载歌载舞的水一样,于无声处,于不经意间,已是春色满园!成功的教育应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真知,学会做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与学生交往,更要在课外活动中加强与学生的交往,这样使双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显现,使彼此心中的形象有血有肉、丰满充实,相应地师生关系也变得丰富多彩。
三、注意师生间的沟通
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够提供信息,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完成,而且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沟通有一定的方式,更有一定的技巧,教师首先应以一种对学生尊重、关爱、负责任的心态去与学生沟通。
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教育是充满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生之间的爱具有特殊的魅力,它能融化冰冻的心灵,温热自信的希望,点亮起航的明灯,扬起前进的风帆。李镇西说过:“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令人遗憾的是,现在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和爱心,他们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少数学生,冷落打击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一些学生成绩不佳、淘气的学生,常常被老师认为“笨”“朽木不可雕”,许多所谓的差生就是在这种冷落、歧视中形成的,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的灵性也在教师的管制下被埋没。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与学生沟通,胸中要有爱,理智的严格的爱,而非溺爱、纵容、放任。
在沟通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归属感,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应该强调每个学生都很重要,都会受到老师的重视和公正对待,并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始终给学生赞赏、爱护、帮助和支持,让他们为班级建设付出努力,从而保护他们的归属感。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评价,要学会欣赏学生。懂得欣赏学生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自信在欣赏中建立,良好的习惯在欣赏中形成,优秀的品质在欣赏中发扬。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教师谈起自己的学生时,总是满腹牢骚,抱怨不断。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只是我们有的老师太计较学生的缺点,而忽视学生的优点罢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赞扬差生极微小的进步,比嘲笑其显著的劣迹更文明。”事实上,对后进生多一些宽容和赏识,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给他们一些机会,可以使他们的潜力得到开发,而这种潜力一旦被挖掘出来,迸发出来的力量往往是惊人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学会欣赏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完善个性
教师良好的人格品质可以改善和促进师生人际交往,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人总是有个性的,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人的不同个性在人际关系中又常具有吸引力、互补性,因此,人们在交往中常常发现自己个性的不足、缺憾,往往羡慕别人个性的表现力,去追求自己所没有的,这样就形成双方相互接近的需要,但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可选择性,师生双方个性的互补往往难以完全做到。因此,完善个性就成为改善师生关系的重要选择。这就要求师生双方特别是教师要做到大公无私,襟怀坦荡,不感情用事,乐于助人,待人诚恳,信任、理解、尊重、关爱别人,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彼此欢迎,达到心理相容,保持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和谐教育 和谐管理 人文和谐 质量观
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谐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教育史上源远流长。我国的文化典籍《易经》谈到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是,天道与人道必须是和谐统一的。孔子把和谐教育的思想具体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仁,勇”三达之圣人。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过程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节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长期以来,职教存在着重理论忽视人的倾向。而我校倡导实践和探索的“和谐教育”理念,实现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门路,生存有基础”的办学目标,我校在扩规模,上硬件完善基建的同时,充实新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初步形成以“和谐发展”为学校理念,以抓“教师教学管理”、“学生行为规范”为平台,以“打造特色艺术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我校独特的办学特色。
一、团结、高效团队的组建——和谐管理
学校领导集体明确管理目标: 1、由教育行政型向学习型过渡,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 ,校领导从学校实际出发,向全体教职工提出和谐发展的目标。2、致力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和谐氛围。3、对办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达到办学条件与教育效果的和谐。
我校探索和实践的做法是:1、推行以科学、合理的制度管理教师。坚持“用制度管好人,用好的制度管人”的工作思路。按教师的职责分工,从职业道德修养、业务素质、教育教学常规、工作量、教育教学成绩、加分奖励等几方面进行考核,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教师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分配制度。2、以真情感染关爱教职工,践行“管理加服务”的人本化管理理念,及时解决教职工生活困难。3、设立了教职工代表会、工会、校务公开监督小组等多个群众团体组织,充分保障全体教职工对学校行政事务的知情权、发言权和参与权。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谐发展
学校的事业要兴旺发展、要充满活力与生机,关键在教师。 在新教育理念下,我们力求学校管理不断走向人本、走向能本、走向校本。在事业上,以引导教师实现自我价值为基点,给位置,搭台子。在工作上,我们锻炼、培养、重用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长处,最大努力为教师创造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
1、塑造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教师只有敬业爱岗,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才能有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态度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才能甘为教育事业奉献。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教师,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师,用高尚的文化生活陶冶教师,用榜样来激励教师。
2、引导教师不断地学习。我们制定了学校发展规划,教师的培训计划。积极参加三项主题活动、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建立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机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3、引导教师进行扎实的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把教师从“教书匠”转变为“创造者”。
我们提出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科研必须紧密地与日常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三、融洽、真诚的师生关系——和谐育人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大家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得到发挥,性情和灵魂得以升华,又能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职业学校和谐师生关系建设内容是:
1、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提倡多样创新、灵活多变,追求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体现教学的民主。
2、学校和教师要创造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学习环境。师生不单纯是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和生活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建立以“爱”为起点的理解和信任。建立心灵沟通的桥梁,对学生尊重、认同和信任,可促使学生学习、情感、是非辨析能力的提高。
4、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学生视老师为朋友,才会毫无保留地将心灵大门向老师敞开,真心的接受老师的教导和要求。
四、打造高效课堂——和谐施教
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育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情境的创设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不断提高“教”与“学”和谐的水平和层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谐的课堂实施要求达到这样几点:
1 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前提。
2 师生互相理解、真诚交流。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才真正实现着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师生之间人格平等,彼此尊重爱护;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评价和激励学生。
3优化教学方法,突出多样性。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不同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4 优化教学手段,突出先进性。特别是在聋校教学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在每个班级安装了电脑主机、闭路电视等,多种电教手段在教学中普遍运用,使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有效地促进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五、校企合作共同发展——和谐共赢
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是中职教育发展的最大特色和必由之路。
其核心是双向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双赢合作。通过校企合作:1、有利于完善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2、有利于加强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3、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形成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对接”,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计划和标准,为用人单位“量身订做”使用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去能“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
六、创建和谐的育人氛围——和谐环境
学校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中心,营造“人文和谐”的教育环境。制定了“规范—特色—品牌”三步走的发展蓝图,组建学生会、文明监督岗、校园广播站、贫困生助学等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关爱、宽容、感恩、自律。积极创建学生社团,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成立阳光杂技艺术团,书画、美工特长班,服装设计班,舞蹈特长班、心理社团、体育运动队等11个社团,发挥了学生个性特长,实现了学生“升学有希望,就业有门路,生存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为残疾孩子走向社会开辟了一条就业生存之路。
七、和谐教育质量观
先进的学校制度管理具有纪律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是学校管理的常规管理方法,它在维护学校正常运转方面有重要作用。但制度管理用条条框框来管理有知识、有思想、有丰富情感的教师,用评比等级来评价教师的工作绩效,却不是最佳方法。其弊端在于它的笼统性、生硬性和机械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工作主要是培养人,但不是单纯的生产者,而是创造者。学校管理首先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要了解教师的需要,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劳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运用他们的创造力。人文化管理是一种尊重人、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让人自觉主动投入的管理。那么,学校如何进行人文化管理呢?
一是让教师对工作有快乐感。管理者要千方百计地让教师感到工作的乐趣。我们常常提出让学生快乐学习,为什么就不能让教师快乐地教书呢?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谐的校园环境,舒适的工作条件,人尽其才的工作氛围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教师在工作中感到快乐,精神上感到愉悦,自然会珍惜自己的工作。管理者不能常常给教师精神压力,让教师感到工作仅仅是为了名利;不能常常让教师言行思想受到制约,让教师感到自己仅仅是工作的机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更应重视精神上追求,而不是非常看重名利,且精神上的愉悦是人们追求较高生活目标的前提条件。
二是让教师有主人翁感。学校管理者要给自己定好位,管理者并不是权利的代言人,首先应该是服务者,与教师是平等的。马斯洛说过:人有被尊重的需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的需求。管理者要让教师感到被尊重,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教师只有感到自己被尊重,才会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才会积极地、努力地维护学校的利益,才会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整个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中。
三是让教师有成就感。人活着总是有追求的,但有些人在经历了许多坎坷后觉得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而放弃、消沉、颓废。管理者要给教师搭建施展才华和实现理想的平台,允许他们的失败和过失,不能害怕教师的才能和成绩超越自己,不能害怕那些有个性偶尔违“纪”的教师会出乱子。教师只有在工作中得到管理者的尊重,才会更加热爱学校,更加热爱自己的教学岗位,更加自觉地做好教育工作。学校管理者要努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让他们感到在学校生活幸福、工作开心,有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
二、教学管理生本化
校园生活应是温馨和谐的。在和谐校园里,教师应“以生为本”,为学生的个性完善、人格健全、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而做一个身心健康、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人则是学生努力的方向,“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又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平等地和教师展开讨论,克服埋头做题被动接受知识的不良倾向,着力构建融洽、温馨、和谐的师生同伴关系。
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和谐的。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念,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关爱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把爱心传播给所有学生。对于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充分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不文明的学生,教师要注重发现其优点,并给予表扬,从而指出其不足,使这类学生很快学会自律,改掉不文明的坏习惯;对于品行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实行感化与转化相结合的方法,用真情感动他们,使其改变过去的坏习惯。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改“满堂灌”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要彰显人文关怀,使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学习和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关怀着每一个学生,就会使整个课堂洋溢着关怀与尊重的协调和谐氛围,教学效果就会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关爱学困生,洞察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化解他们的自悲心理,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努力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不同的见解,甚至是错误的观点都应予以包容,切忌冷嘲热讽,要全力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培养各种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个性特长上下功夫,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国家建设需要各种类型、不同技能型的人才。
教师和学生家长应是和谐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教师要通过、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为家长提供学校方面的教育资讯,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及时帮助家长解答和解决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实现学校、家庭双方教育的和谐统一。
构建和谐校园,要从基本规范抓起,从我做起,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师生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师生间和睦、友爱、平等的校园风貌。
关键词:和谐教育;育人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
所谓“和谐”是配合得当和均衡的意思。对于学校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则是要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运行,学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人本化管理与和谐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著名管理学家陈怡安教授把人本管理的精髓和最高准则提炼为三句话: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共创繁荣和幸福。班级人本管理的涵义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依靠人DD全新的班级管理理念;尊重人DD班级行为的最低标准;凝聚人DD班级管理有效运转的重要保证;发展人DD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
班级人本化管理的实质可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班级学生本体来说,首先在于学生对自身“人”的发现,对人性的自我唤醒,学生把自己视作管理的主体,努力改变“受动者”的角色,因此,其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是“人性化”的一个方面;二是人本管理高度重视“人”的作用,将“人”的因素放在管理各因素之首,从班级外部层面来说“人本化”是外部管理因素对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肯定程度。“人本化”的班级管理,就是以“人本”的手段,实践“人本”的理念,实现“人本”的目的。
二、班级人本化管理的策略
第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师生民主平等,互相尊重。教育民主化是一个全球性的世代潮流,要作到教育的民主化,必须要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杜绝专制的作风和污辱学生的人格。变垂直式的上下关系为平行式的朋友关系。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亲切、自然的心灵交流。
2、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充满浓郁的感彩。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是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是班级人本化管理的首要策略,是做好班级一切工作的基础。教师应当有充分的情感投入,表现出自己的真挚的情感,并用自己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是情感沟通的基础,教师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对精神待遇的满意度;尊重与欣赏学生是情感沟通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宽容学生的过失,欣赏学生的进步,让每一名学生拥有归属安全感。
3、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当今是信息时代,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的权威地位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网络面前人人平行,信息资源个个共享。师生处在网络世界的同一起跑线上。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的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老师。教育过程要成为师生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过程。
第二、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教师要打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一是可以通过制定班歌,形成班级的主流精神导向,使学生产生对班级文化价值的认可和归属感。二是创造条件形成班级“宽容和接纳”的精神氛围。班级中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有文化,在班级管理中,要尊重不同的学生文化,要创造条件在认同集体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学生个性文化的自由张扬,并使所有学生能形成宽容、接纳不同思想和人格的胸襟气度。三、积极开展班级文化科技艺术活动,寓教育于多种活动之中,充分发挥班训在育人中的作用,同时不断加强班风和学风建设,使班训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成为一种理念,要发挥板报、橱窗、名言、名人等作用,使学生走到哪,都能受到教育。
第三、学生自主管理DD班级人本化管理的一种选择
所谓自主是个体通过意识与能力表现出来的认识、支配自身与认识、支配外界环境的主体状态。自主管理是自主意识与能力内化为自导自控行为,达到自我理性成长的活动过程,是人本化管理的一种方法。
学生要实现自主管理,主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要有信心,相信自己。自信是自主管理的关健,学生需要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有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自信,使自主管理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二是具有三元意识,掌握自主管理的思维要素。自主管理并不是随心所欲,没有方向,没有计划,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时时考虑三个基本问题,即三元意识,做什么DD自定任务、目标意识:怎么做DD自我计划,实现意识;做得怎样DD自我检查,总结意识。通过学生自主管理,无疑会使学生个人得以自我教育及自我更新、自我发展。
第四、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关键词:和谐教育,以人为本 爱心 平等 尊重 民主 耐心
时代呼唤教育,教育呼唤和谐,已成为社会的热点。一个班级,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与班主任的和谐教育休戚相关。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一定要自觉地实施和谐教育。下面关于如何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谈几点体会。
班主任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班集体首先应以人为本,高扬和谐教育的旗帜。其构成要素是:爱心、平等、尊重、民主、耐心。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
一、爱心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感到跟学生交往是一种乐趣。班主任实施和谐教育要做到用“爱心育人”。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改变学生的一生。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你是为他好,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你。
例如,我班有个叫张涛的学生,刚入学时,她总是落落寡欢,不苟言语,好象有许多心事似的。一开始,我找她谈话,她也总是问十句不答一句。没办法,我就在平日里找机会接近她,注意从侧面了解她的情况。慢慢地,我了解到她是单亲家庭,狠心的父亲抛弃了她和母亲。从此,她失去了父爱。后来,虽然妈妈给他找了个后爸,她也不能从心里面接受。看着她每天以冷眼看着周围的人和事,把自己紧紧地关在心门里,我很是心疼。了解情况之后,我就向她伸出友爱之手:学习上主动关心她,生活中更是嘘寒问暖――我就是要让她感受到父亲般的关爱。在我对她表示关爱的同时,还发动班里的学生主动接近她、感染她。及时与她的家长进行沟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的张涛,已经看不见从前的影子了,她变得活泼乐观、奋发向上了。由此看来,班主任的爱是博大的,它像阳光一样,照到学生的心坎里。
二、平等
班主任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你。班主任要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及行为,走出“师道尊严”的阴影,走下自我高高在上的“神坛”,重视作为“人”的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同时,班主任应承认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关注每一位学生,学生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学生总会有差别。班主任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是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才会形成和谐的班集体。
三、尊重
学生作为一种人的自然存在,他拥有作为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尊重。和谐教育的学生观,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班主任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然,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
四、民主
建设班集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要民主管理班级。一些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遇到问题,多征求学生意见,多让学生“说话”。只有民主,学生才能树立主人翁的意识,才会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与管理。班主任如若“一言堂”,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削弱学生参与的广度和力度。陶行知曾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班集体更加充满亲和力。
五、耐心
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面对问题学生,“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老师,这样会帮助你压制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同你的学生说话。”(赞可夫语)
例如,我班学生杨猛,经常自由散漫,不思进取,学习成绩差,习惯差,对自己没有信心。在多次耐心的交谈中,我了解到他曾在初中时,参加演讲比赛,得到过一等奖。我利用班会的时间,让他在班级里演讲,获得了成功。同学赞美他演讲的风度,赞美他演讲的语言,赞美他演讲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赞美他思想性强,赞美他知识丰富,视野开阔。在老师和学生的赞美中,他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做人的尊严。从此,他改变自己,终于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困境,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总之,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的。一个好老师、好班主任的工作可以影响学生一辈子。让“充满爱的和谐教育是通过师生心灵的沟通来实现”。班主任在工作中处处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使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高扬和谐教育的旗帜,在愉悦的氛围中,建设和谐的班集体。
参考文献
[1]王福玲 刘明玉 谈班主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J].班主任,2004,(2)。
[2]周 济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文化素质教育新局面[J].中国大学教育,2005,(11)。
[3]熊川武 教育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促进教师和谐发展,为和谐教育奠基
假如将学生比作机器,如何制造出优质的产品,关键在于教师。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对学校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都应把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作为经常性的任务。尤其是在急剧变化的现代,技术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每个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的变化重新塑造自己。提高教师素质,也就是提高学校的生命力。因此,必须加强教师的素质培养,如支持教师参加在职学历教育,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家和省市参加业务培训,努力改善教学和办公条件等措施,给教师创造和谐发展的条件。
2.引导学生建立和谐人格,保障和谐教育持续发展
职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期,因此应该对之进行心理辅导,让之认识到个人的价值,有权利去享受被接纳、被教育和被爱护,从而摒弃那种低人一等、职业教育是低等教育的迷思。职中有良好的硬件设备、优良的实习场所、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学生只要认真学习就会学有所得,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经得起市场的挑选,并完全能凭自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在职场中站稳脚跟。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职中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就业的道路越来越宽。学生只有明确了以上几点,才能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进而树立前进的信心,避免厌学心理和辍学表现。
3.加大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促进和谐的软环境建设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普高占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假如忽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仅仅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其实质仍然未从普通教育的意识中转变过来,职业教育又谈何快速发展。因此,政府应当做好职业教育服务者的角色。在舆论引导上,引导社会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合理评判;在管理引导上,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做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在服务引导上,要充分做好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区域与区域的协调,架起各方面之间沟通的桥梁,为职业中学提供快速发展的软环境。
二、结语
关键词: "教学做"合一;和谐教育;老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95-01
如何追求"教育的和谐",实现"老师和学生"、"班级和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呢?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完善"教学做"的合一。
1.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践行老师和学生的合一
陶先生在《教育研究法》中得出了三利:可以交换知识也;彼此可以鼓励也;可以互益兴趣也。因此,我们认为:一位负责的教师在授业,一位尽职的教师在解惑,一位优秀的教师在示范,一位卓越的教师在启迪。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体现着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和锐意创新。我们首先从思想上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向一流的老师学习,力争教出一流的学生;其次,再从工作上制定措施,细化管理,如课前分析学生,精心准备活动单和导学案,追求课堂的高效、风趣,课后教学反思,认真总结得失,提出培优和耐心辅导中下等学生的具体思路和做法。教师经常开展教研活动,全程录像,师生之间、老师之间、教学环节和过程之间逐一排查,共同探讨教学的最优化。
常有学生或家长会打电话或亲自来询问一些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孩子们的需求就是我的追求。为了更好地方便学生,学校建立了"如皋教育志愿者在线辅导热线",确保每所学校、每一天、每个班级、每门学科都有任课教师对学生提供面批、电话答疑、电子邮件等方式的在线辅导。教师真心善待渴求知识的学子,真心回报家长的重托,真心实践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陶行知的教育实践使我们明白,只有真正心静的人,才能做到虚怀若谷,才能不计厉害得失,才能容人之过,不责于人,做到宽宏大量。一位好老师,他会与静心、快乐同在,他不会整天板着脸训斥学生,他知道学生的天性喜欢搞笑,特别乐于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好老师不会吝惜幽默,他明白幽默能调节紧张的情绪,能增进师生的友谊,能促进教学的最优化。成人又达己,真正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合一。
2.家校联系,升华学生,建筑班级与家庭的和谐
陶先生认为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养成"自主"、"自立"、"自动"的共和国民。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活的教育"。使得我们的身体、精神都是健全的、愉快的。"学而不厌"是"学生精神"的先决问题。孩子的成长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忠诚教育,德高博学"是真心从教者永远的追求。在这个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的时代,追求的多元,使得心灵愈加容易浮躁。留住宁静,守住那份真诚、善良和纯洁的心灵,是多么的重要!
一位好老师不会放过每一次鼓励学生的机会,因为在孩子们眼里,鼓励是找回自信和成功的催化剂。我们可以不必太在乎学生的优点、成绩是否鹤立鸡群,只要他们进步了就鼓励吧!同学们的勇气和睿智需要我们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当同学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和他们谈心,用善意的行动去支持他们。一次关心孩子的家访,一句挫折时的鼓舞,一句生病时的问候,一句成功后的祝贺,一声长跑时的加油呐喊……这点滴感动也会深深烙在孩子们心中。 这种感动会在同学之间甚至家长之间相互传递和发扬。
我们要不遗余力地与家长经常联系,走出去,到每一个学生的家里去看一看,看看学生的学习环境是否宜人,听一听父母的心声,做出相应的改进或引导;请进来,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宣传教育思想,向家长汇报教育成果,让家长们互相交流,学习先进的育儿经验;或者利用现代通讯设备互传信息,共同探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式。
目前,正是书法考级的报名、培训阶段,学校领导还请来对书法颇有研究且硕果累累的退休老教师,协助我们利用中午自修和地方课时间,指导学生从笔画的起、行、运、收等最基本的书法演示练习开始,指导全体学生进行规范的书法启蒙教育。每周一三五的社团活动如期有序地进行,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张扬和提升,周二和周四的大课间活动,是校本文化--抖空竹的集中学习和展示。我们还利用家校通、家长学校等平台及时汇报学习进度和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使家长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理解、支持并协助学校的各项举措。
3.成果展示,事实说话,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和谐
陶先生在《评陈著之〈家庭教育〉--愿与天下父母共读之》中说:父母不会教养,小孩不知晓得要冤枉哭多少回。如果父母肯像陈先生这样细心教导儿童或是采用陈先生的教导方法,我敢说小孩的眼泪是可以省掉百分之九十九的。做父母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方法过严则易失子女之爱心,过宽则易失子女之敬意。
现代的教师大多数有着扎实的教学能力,有着独特的教学风格,有着以书为伴不断充实自我的科研精神。他们身先师范,精益求精。他们对待工作胜过家庭,他们把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或朋友。是他们尽心教书,潜心育人的严谨治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启迪着学生的人生追求。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借鉴优秀教师的教案,我们将各自订阅的《读者》、《家庭生活指南》、《江苏教育》、《陶行知文选》等书刊在同师中相互传阅,并经常与大家探讨一些社会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及现阶段有价值的教学规律等等。和谐教育,就应该将这些理念和精神进一步的传承,不但传承给老师,还应该将新的动态,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传承给每一个受教育的孩子的家长。
通过对尼采哲学思想的分析,可以知道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伟大的诗人和哲学家尼采曾对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有着不同一般的理解和思考。结合当代的中国社会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中的和谐教育,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如何从尼采哲学中吸取精华。结合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状况,理性地完善和谐教育。
生于1844年的德意志帝国的魏玛城的震撼西方思想界的弗里希尼采是诗人和哲学家,虽然他曾是研究古希腊文化的大学教授,但是他对教育的理解也是很深刻的。教育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尼采最关心的问题。在他看来,既然人生的意义在于高扬权利意志,在于创造和超升,成为强者。那么教育应该培养的是创造者。文化的创造者,价值的创造者。为此,教育首先应当造就人格,使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人,成为“完全的自己”。
尼采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思想导师。人生哲学家和人性的解放者。他认为教育活动就象雕塑活动一样。
尼采认为现代教育的弊端,就在于它把人变成了机器,变成了知识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听命于国家的奴隶,扼杀了人的生命意志。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他曾把现代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比作一个身批五颜六色纸片的骷髅。身上挂着各种知识和信仰涂成的纸片。头上罩着面具,内里是一付无血无肉的裸的骸骨。这骸骨就是失去自我和生命本能的人的象征。现代教育制度的原则是着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第二天性。而扼杀了人的第一天性,扼杀本能和个性。
如此看来,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教育早在尼采时代就存在了。只不过那时候没有完全意识到这种教育是连续的,一贯的。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根据人的身心的发展特点,个性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知识,开发智力,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和逻辑思维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使受教育者既要接受社会所必需的普遍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原则,又要培养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尊,自决的精神。
那现在所提出的和谐教育完整地分析又是什么呢?和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前者指教育体制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制度、教育政策,行政管理、经费分配、教师培训、学生考核等领域是否和谐协调;后者仅指采用什么教育手段去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此,我们仅就狭义的和谐教育作些考察。所谓和谐教育,就是以和谐教育手段去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
首先要采用和谐教育手段。众所周知,为了有效地进行教育。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方式、途径,乃至于教育内容,学校规章、学生守则、师生关系等等和谐教育手段,这请多方面必须统一协调。相互配合,而不是互相矛盾、彼此消长。但遗憾的是,在我国的教育领域,这方面不和谐的现象几乎是到处可见,不和谐的声音也几乎是随时可以听到。须知只有采用和谐教育手段。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而如果教育手段不协调配合,则是难以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来的。
其次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所谓和谐发展的人,就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获得了自由、充分与全面发展的人。这里的自由。指发展的高度;充分,指发展的深度;全面,指发展的广度。只有这高、深,广三个维度的发展是协调统一的,才能算是真正的和谐发展的人。必须强调指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人类世世代代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不是在现阶段就可以如愿以偿的。但应当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努力、不懈追求。这座教育的美丽高峰是可以“会当凌绝顶”的,
在西方,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思考》1中,写了“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一文,在文中通过对叔本华学说的评论。说明自己早年的学生生涯的亲身经历,虽然现在是大学教授了。还能够体察一代学子的彷徨和苦恼。尼采的命运坎坷不平,在他创作的盛期,长期被舆论界冷落,著作无人出版,常常只得自己掏钱付印。他的思想被人视为疯子的语言。没有知音,没有信徒,孤独和冷遇使他痛苦不已。在《朝霞》,《快乐的知识》两书中,开始了对传统道德以至道德本身的否定。在《快乐的知识》最后一卷中,尼采用了一个寓言故事,借一个疯子之口,喊出了震憾西方人心灵的口号“上帝死了”。开始了他对基督教及其文化传统教育的正面抨击。在书中主张“权利意志”,主张人的权利意志高于一切,要对人们进行智、德、体三方面协调统一的教育。以培养和谐的人。
尼采认为,现代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历史和科学知识,而这两者都无助于本能和个性的发扬。在《查拉土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论《三恶》一章,说的是,历来的道德,尤其是基督教的道德,把,权利欲和自私心看作是三种最大的恶行。但是在尼采看来,这不是什么恶事,它是强有力的生命的表现。相反。“自我克制”却使生命的欢乐变成了对犯罪的恐惧。在他看来,人们处处提防,尽力克制自己生命的欲求,造成了身心的损伤,而同情心,基督教的仁爱精神,压制着优秀的个人和独特的个性。使人们事事顾忌别人的痛苦而牺牲了自己的创造精神,自我约束造成了人类的怯弱和虚弱,使人乐天知命,安于现状,柔顺而驯服。
他认为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他的任务要剥去这些假面具,使人的教育处于生存意志和权利意志。恢复人性中的和谐教育。他认为要充分地享受生命,而不应该去扼杀生命的要求。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的精神,要有刚强的思想,勇敢的精神,要敢于面对生命所必定要包涵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把对抗痛苦和险境作为人生之趣事。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教育又是相关的。
内部和谐即内因的和谐,构成内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必须处于协调统一之中,才能发挥出其作为“发展根据”的有效作用。我们认为,所谓内部和谐,主要指身心和谐、作为完整系统的每一个体,都是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这就是身体(生理)系统与心理(精神)系统:一般的共识是,二者协调统一,身心才会健康。在内部和谐中,身心和谐是最基本的。就象尼采所说的那样,就是身心和谐的教育。尼采常常把这种教育称为酒神精神――狄奥尼修斯精神,也就是丰收之神,古希腊人在庆祝丰收的仪式上往往无节制地狂欢暴饮。尼采把这种充满激情,酒酣醉幻的境界称为酒仙世界。在这时,从人的生命深处升起的狂喜。把所有的清规戒律推倒,人充分地感受人生,并且把一切痛苦,一切艰险置之不顾,生命变成了有堆火焰。向上向上,积极向上。
看尼采哲学,思考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中国受中庸之道儒家思想的影响,压抑人性,所以我国长期以来所开展的全面发展教育,并没的抓住“和谐”特别是“身心和谐”这一核心要素,具体地说,从古代到现在,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教育一直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育为了公平起见,要“标准化”,“一刀切”。对于学生的顽皮,不按传统的教育视为大逆不道,更谈不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学拒之于学校大门之外,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又怎么能谈得上身心和谐呢?80年代以后,虽然逐步重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但事实表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同完全达到身心和谐的要求仍有很
大的差距。所以,我们今后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方面还必须作不懈的努力。
我国教育在在情知教育方面,基本上是重知轻情,重情轻知,情知对立,情知并重,而情知交融很少。前几种观点都有碍于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只有情知交融的看法,对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才有积极的作用。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人既是理智的动物,也是情感的动物;然而没有情感的理智是苍白的,而设有理智的情感则会使人莽撞。只有二者的融合统一,人才会有正常的表现。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必须采取情知交融的教育手段,以培养情知和谐发展的人,尼采早就认为,虽然他是教师,他不应该是知识的传授者,更不应该是高级保姆。教育者应该是一位解放者,他应当以自己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发展自己思想的力量,让学生摆脱教条的禁锢和对种种公立舆论和时尚的追随,抛弃形形的集体观点,成为独立的不要任何服从的个人,即一个完全的真正的自我。这和现代的和谐教育又是紧密联系的。
对于外部和谐的教育,尼采也有自己的理解。尼采在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时讲到,他的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崇拜偶像”的合群时期,“否定一切”的沙漠时期,重新肯定的“创造时期”。其实,即使在他的“创造时期”。尼采还是无条件地肯定自我,否定一切传统,否定一切社会约束,他始终站在一个“否定的沙漠上”。从心理上看,他是一个极端的自我中心论者。而且常常有种病态的自大。这使他的一声在发展过程中忽视其他声音,导致了他那种蔑视群众,日空一切的贵族式的个人主义,字命天才,拒绝一切传统和道德,否定一切社会约束。这些都是他一生的命运坎坷不定。著作无人问津,与社会相处不和谐的表现,因此,尼采的哲学也是一把双刃剑,他这种极端的个人主义是才导致了他自身发展不和谐的,孤独和冷遇使他痛苦不已,终于在45岁的盛年时由于精神崩溃而失去理智。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影响学生和谐发展的外部条件。其和谐亦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我们必须意识到最主要的几点。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统一,教育的目的、内容与方法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三者又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目的、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方法,可见这三者是应当保持协调一致的。而这种协调的基础是:教育目的是一个系统,各子目的之间必须是协调的;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各种内容应当配合适当;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各个方法必须优化组合,只有这三方面的各自小和谐,才会有目的,内容与方法的大和谐;而只有这种大和谐,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
其次,在学校、家庭与社会协调教育中,这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人都已认识到,只有学校、家庭与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是协调的,才有可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但事实表明。在我国,这三个方面的教育经常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没有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调教育,是不会有真正的和谐教育的。
这两个方面的“外部和谐”,只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手段,而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要求或内容。要真正地做到和谐教育。必须内外部都和谐。
首先需要师生协作,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内因,而教师则是客体,所以内外部和谐首先就反映在师生关系上。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学生不必要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中心论是片面的,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支配作用,教师要围着学生的指挥棒转也是片面的。这两种观点都有着极大的片面性。我们应当正确而科学地处理师生关系;使二者和谐合作、协调共事。为此,我们必须摒弃两个中心论,而代之以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结合论。这样,就可以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来限制教师中心论,又可以用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限制学生的中心论,从而使教师同学生能始终保持相互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的这样一种心心相印、和谐协调的关系。不会出现向尼采一样无法融入到整个社会,一生痛苦孤独失意,导致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而失去理性。
和谐教育还有一种功能,那就是培养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人才。从大处说,这种人才参与民主政治,就可发挥政治对和谐社会的支柱作用: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就可以发挥经济在和谐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作用;参与和谐教育,就可以使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支柱作用发挥出来。由此,我们通过和谐发展的人才,发挥政治、经济与教育三根支柱的作用,必然就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尼采的时代早已逝去了,重读尼采的哲学,仍然可以从中悟到很多东西。从这些伟大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吸取精华,构建我们现在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尤其是和谐教育,避免出现当年尼采的失误,过分地崇尚自我主义,过分地轰毁一切传统,一切传统的价值观念。既造成了自己和社会的不和谐而备受冷落和折磨,又使自己的身心整个处于不和谐的状态,贫病交加,精神崩溃。
我们要完善教育的和谐,使教育内部和外部统一和谐,使受教育者心理和生理和谐,使教育节奏和学生发展规律和谐,使整个社会的教育都处在和谐状态。和谐教育都是人类世世代代追求的理想,也要求我们今后世世代代地追求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