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1 15:37: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管理概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未形成系统的、精细的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上,没有合理的优化配置资源,没有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效益的意识,在“做大做强”的企业目标下,往往只是注重“做大”,甚至牺牲效益来扩大企业规模,给企业带来了很高的财务风险。不少企业在经济管理问题上存在误区,部分国有企业领导盲目认为经济就是积累起来的金钱,因此对企业的总体规模和总体收入相当重视,甚至把经营收入作为企业运营过程的核心价值和最终目标,但对如何形成企业在技术或管理方面的核心能力却不甚关心。所以很多国有企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盲目扩大企业规模或进行多元化投资,短时间内营业收入提高很快,但是利润率出现了下降,经过几年发展后发现在有些领域的投资完全失败,企业开始出现亏损。
2.忽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众所周知,人才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巨大,而创新型人才尤其宝贵。但是在不少国有企业中,高中层管理人员更加青睐执行力强的人才,也就是听话的人才,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管理人员的决策。而对于创新型人才,在国有企业的管理文化与氛围中,得不到重视与培养,他们创新的积极性和才能都受到了极大的抑制。
3.国有企业人员分流。
在许多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有些部门的人员严重超出了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面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而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要对一些生产技术能力较低的人员进行裁减,以此来争取企业相对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再者就是由于企业的停产或破产,一部分工作人员失业。但考虑到社会对这些人员有限的接纳能力,企业将之释放到社会中不能得到社会的适当接纳,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性,所以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这些企业对其所释放人员的妥善安置也是国有企业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4.国企的管理经营者的问题。
在以往的国有企业发展中,其经营管理者都是由政府直接任命的。不可否认,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在经营之初都是合格的管理人才,拥有足够的管理才能。但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当一个企业的管理工作出现问题,管理人员出现失职,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时,受企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中管理者未指定有效的问责机制的事实,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受到的最大处分也就是撤职,但对已经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撤职并不能起到任何弥补作用。6.此外,国有企业在初期按行政系统、行政区划分管理、迫使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自成体系,这些阻碍了综合利用和专业化协作,降低了运营效率;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具有社会优势资源的垄断权,使其拥有超额垄断利润,一方面这种垄断违背了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破坏了市场竞争中的平衡性,另一方这种垄断使得企业不思进取,没有动力去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改善产品或服务。
二、产生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有企业经历了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目前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从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预期效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企业的竞争力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相比也存在着明显距离。通过分析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现状,产生国企改革中经济管理问题的原因如下:
1.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从我国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来看,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最大,而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却很小,发展相对也比较缓慢。究其原因,工业主要靠资金、技术,服务业则更加注重管理创新,而这方面正是国有企业的薄弱点。而且在我国国有企业所占比重最大的第二产业中,其内部结构也存在很大问题,在制造业中,国有企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在加工工业中,重复建设严重,轻纺织业生产能力过剩,但一些基础性产业诸如新能源、原材料、运输等却发展得相对落后。
2.国有企业的产权不清晰。
国有企业的产权属于国家,但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按照地域结构,国家将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分别下放到各级地方政府,然后各级地方政府再按照政府部门职责进行再分解。这样,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管理,但对于国有企业的经济主管权,地方政府应如何代表国家对其行使,国家并没有制定出相关的规章制度,这将造成国有企业所有权主体的模糊,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只是形式上的。
3.国有企业经营体制不健全。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应该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但是国有企业往往没有积极性主动进行治理结构调整和管理制度改革,只是被动地满足监管的需要。这就导致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徒具形式而无实际作用,企业依然是人治而非法治,而且因为在改革中频繁更换企业管理层,导致管理制度也没有很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外,在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中,许多国有企业仍然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约束机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这就会导致他们挪用侵占国有资产谋取私利,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企业广大员工,则导致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规范操作,缺乏积极创效的动力。
4.落后的国有企业运行方式。
在国有企业的长期发展中,国有企业的运行方式具有政治化、非理性化的特点。政治化具体表现在国有企业的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的行政关系,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主体。在进行各种生产经营决策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很大程度上要服从于政府部门,在运行中,企业的各种政策靠外部行政单位推动。非理性化表现在,政府主导企业扩大或缩小产业规模,主导企业投资的领域和方向,企业经营管理者对投资风险不负担任何责任。这些都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企业管理落后,在经济管理中形成一系列问题。
三、结语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大学数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更是尤为重要,一方面经济管理的许多领域都要用到概率和统计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去建立数学模型或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它也是一些后续课程如“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的基础。
一般来讲,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个性比较鲜明,但数学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在高中学文科的学生,数学基础尤为薄弱。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怎样提高他们对这门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克服畏难心理,能较好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的一些实际问题呢?以下就是笔者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得出的一些认识。
一、强调应用性,激发学习的浓厚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兴趣,不只是为了本门课程的考试而学习,而是要当做实用的工具去学。笔者从经管类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审视了经管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将经济背景、应用实例和现代化的统计软件融入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增加了经管类学生必备的统计知识,运用统计软件,结合经济应用的实质,既对后续课程做了更实质的铺垫,也为学生以后的实际需要提供了良好的数学基础。对教师而言:数学教师只要了解简单的专业背景,知道经管类一些基本定义,就能将《概率统计》讲出专业特色,提高上课效率,同时也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借以突破原有教学内容的局限性,将基础数学课和经管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都会寻找一些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知识点,启发大家一起思考与讨论,使课本上的知识生动起来。例如,在讲到指数分布时,指出动物的寿命服从指数分布,然后结合它的概率密度函数图像,将概率密度函数的数学意义和大家从生物学或其他途径获得的关于生物寿命的知识进行比较,发现结论一致,大家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对指数分布和概率密度函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讲到连续性随机变量中最重要的正态分布时,首先分析了正态分布的特点,然后列举了许多服从正态分布的例子,如人的身高、体重,考试成绩等等,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比较。接下来,引导他们运用所学正态分布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上班路径的选择,根据某地区居民的身高来确定公交车车门的高度等等,大家都觉得非常有趣和实用,对正态分布的重要性和相关的计算方法了解得更加透彻。
二、突出教学重点,有的放矢的完善教学内容
目前,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以概率部分为主,统计部分只介绍参数估计、假设检验,以及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中的单因素试验方差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并且在实际应用方面几乎没有涉及经济领域的内容。而现实是,经管类学生在以后的经济方面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更多的是依赖统计部分的知识。例如上课没有讲到的双因素试验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问题。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学内容没有体现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教学计划中的基础课地位,更谈不到统计这门学科在经济生活领域中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重要作用。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已不符合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学生的需求现状严重脱节。加之,在笔者学校,该门课程学时比较紧张,所占学时75学时,学时紧,内容多。因此将学生真正需要的统计知识增加到教学内容中,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针对我校经管类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多年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经验,结合经济方面对统计的应用,笔者大胆对现有教学内容加以必要的删减、补充和完善。
1.由于课时所限,根据经济类的特点,概率论部分的内容适当减少。例如:定理的证明可以删去,结论会用即可。对于学生在高中就已经学过的内容上课时可以加快速度或者让学生自己复习。例如随机事件部分。
2.对概率部分节省下来的时间重点放在统计部分,除原有的知识点,增加了双因素实验的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内容。
3.增加统计软件spss的入门知识,特别是结合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部分的应用。
4.搜集相关的经济方面的实际案例,使用spss软件利用统计方法解决。
三、丰富教学方法,多种方式有机结合
一方面现在大学校园里绝大部分教室都配备了各种教学设备,要有机的将现代多媒体工具和传统黑板教学有机的结合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增加实例教学。针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教学中可选择一些与该专业接近的案例来讲解,这样学生也会比较感兴趣,自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适当的调整,因材施教,由一纲多本向立体化教学方向发展,做到松弛有度,游刃有余。
1.浅析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总体思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格局的逐渐铺开,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诸多产业项目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新科技、新工艺、新管理模式的促动下,以及在体制改革的推进下,其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及其发展仍不够成熟,需要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合,并建立其独立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为我国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依赖其自身的管理体制建设与适度改革。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强势格局的显露出来,国家整体经济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变,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给我国各行各业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来看,农业始终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必须持续性推进的核心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对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行业特点来看,农业既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基础产业,关乎到民生以及国力。可见,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属大势所趋。事实上,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及其对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不容小觑,在改革的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需要依据国家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3.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与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市场经济体制的延伸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改革步伐的加快,而且,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高效的管理措施,来保障农业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在实践管理中,要正视农业生产在我国整体产业链条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农业生产及管理的重视程度,从而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落实各项基础的农业生产环节。同时,还需要正确看待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与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之间的关联,在原有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逐渐将市场经济的发展特点渗透其中,强化农业集约型生产管理的总体效能,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出应有的管理作用。
二、基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1.改革并实施管理体制,强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独立性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未来规划中,管理体系的运行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因其剔除了传统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当中存在政府职能干预的部分内容,从而强化了在实际工作中的组织地位,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共同协调之下,逐步增强农村农业产业项目的实际生产效能,形成农业经济管理的市场化调整机制,有利于农业体系当中资本的流通,促进农业发展。
2.将多种农业经济形式与农业改革相契合,构建符合时展的农业科技服务框架。对于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而言,将科技兴农、服务兴农等多种管理体制与实际产业项目相整合,鼓励多渠道发展农业经济,令其在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协调之下,积极引导国家非公有制经济的稳定发展。从具体的情况来看,科技手段在农业经济管理体制中的融合,对于该领域改革来说十分关键,尤其是诸多规模化农业生产项目的执行,使得农业生产的效率及其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基地,都陆续引入了带有服务职能的项目,以及启动了相关的配套机制,从而激发出农业经济管理自身的优势及特点,实质上,这就是目前所能实际操作的农业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有效策略,在执行的过程中,为未来我国农业经济的深入改革带来了启示。
三、结束语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经济管理类专业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 考核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41-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经管类大学生应掌握的公共基础课之一,是继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之后开设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它在经济管理、金融投资、保险精算、企业管理、经济预测等众多经济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该课程的研究方法不同于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高等数学与线性代数研究的是确定性现象,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的是随机现象,所以在研究方法上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内容多,方法独特,大部分教师觉得该课程相对于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要难教一些,学生也普遍反映这门课比较难学,概念多而且抽象,公式多而且复杂,难以理解,考试及格率相对偏低,尤其是低分的学生往往偏多。因此,根据课程的特点,加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优化教学过程,完善课程的考核评价,提高教学效果,是每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教学改革和探讨,并且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现对该课程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在学习了高等数学的基础上开设的,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知识在该课程有相关的应用,而从一开始大家都普遍认为数学难学,又很枯燥,首先从心理上就对数学惧怕和排斥。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注重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一种轻松的感觉。在教学中,可以从每个概念的背景入手,介绍一些和基本概念相关的内容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介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起源和发展,选取相关史料,通过在教学中贯穿历史典故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了解概率统计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二、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1.转变教学方式
以前,我们采用的都是“粉笔+黑板”以讲授为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感到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对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创新,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好的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便节省教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并且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向学生介绍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时,可以借助与计算机对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的概率取值规律进行图像描绘,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出这两个分布的特点,并且还可以看出这两个分布之间的近似关系,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对二项分布的计算困难可以通过泊松分布的近似计算来解决,这比我们一字一句的去给学生说明二项分布的泊松近似收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再比如对指数分布、正态分布以及二维正态分布,我们可以借助相应的数学软件对分布曲线进行描绘,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认识这两个分布,学生对直观形象内容的理解比对抽象内容的理解效果要好得多。正确处理好教师讲授和运用多媒体手段的关系,教师注重思想的启发,增加对重点和难点的讲解,用图形动画和模拟实验等多媒体手段作为辅助便于概念图形的理解,增添趣味性以及用数学软件帮助解决复杂单调的计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所研究问题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理论都有深刻的实际背景。所以,以案例教学为重点,在课堂上选择与现实背景相互联系的学习材料,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选择一些实际案例,使学生较为轻松地学习该门课程,在教学中,适当延伸课本内容,吸取社会经济,生活的背景与热点问题,精选案例内容,使课堂跟上时代步伐,例如:可选用福利彩票中奖问题,有奖促销问题,进货问题,人寿保险问题,交通事故问题和血液检验问题等案例进行教学。
3.在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被认为是一门较难学的课程的主要原因是这门课的概念比较抽象,以往的教学忽视了实践应用环节的训练,使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学而不用,致使学生在实践中遇到概率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无法建立概率统计模型,不会用概率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对于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注重对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达到通过模型理解概念,应用概率方法建立模型,例如加工一个半径为2mm的圆柱状的零件,实际加工出来的产品的直径尺寸一般会在2mm周围波动。如果做一些统计就会发现,生产零件的直径的平均值大约就是2mm,直径接近2mm的比较多,直径偏离2mm越大的零件越少。据此,我们可以用正太分布的随机变量来作为直径的数学模型,从而可以发现质量控制的3σ准则。
三、进行课程“分层次”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我校对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都相继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并且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方案: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并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观愿望的前提下,把学生分为A、B两级,即基础好一点的、学习热情高一点的分在A级,而数学水平相对差一点的,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的分在B级。A级和B级各自制定教学目标,同步进行授课,但是对授课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不尽相同。对A级学生,授课教师可以适当加深内容难度并且拓宽知识面,提供一些教学参考书以相互佐证、加深理解、延展思路,再提出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如考研题,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的潜力得以充分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的参与课堂的教学当中,形成师生教学互动的局面,形成热烈的学习和探讨问题的氛围,在享受中、不知不觉中掌握看似高深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对B级的学生,则要采用完全不同于A级的授课方法,教学要求也仅仅是立足于让他们能听懂最重要的课程内容,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任课教师要使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按大纲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形成对数学的总体印象和常识性的了解。在期末考核时,采用分层次考核和评价的方式,对B级的学生适当降低卷面难度。通过分层次教学,可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满足各层次人才的数学素质的要求,引导学生朝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方向发展,让优秀人才更快地成长,作为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行课程的分层次教学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和降低不及格率的一项重要措施,进行科学分班编组,增强各层次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对优秀学生培养的途径,努力为优秀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创造充分挖掘自己潜能和创新能力的机会,使他们成为校园内良好学风的倡导者,从而可以减少差生,提高及格率。
四、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环节。坚持“考”为教学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把考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积极改革考核方式,实行科学的考核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考试内容与要求不仅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以及推理能力,还注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创新能力。
(2)考试模式不拘一格,除了普遍采用的闭卷考试外,还在教学中用讨论及小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组织形式。学生成绩的测评根据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学习过程中提高的读书报告,上机操作和卷面成绩等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技能训练与能力培养。
考完后进行及时的考试分析和总结也十分重要,通过成绩分析和反馈改进教学,一是要对成绩分布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总体分布符合正态分布程度判断班级的总体水平和发展趋势。二是对每道题得分情况,区分度和难度进行分析,评价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改革措施,一边对教学进行适当调整和改革,从而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非数学专业数学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 关于大学数学教学现状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J].中国大学数学;2005.(2):9-11.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对策
1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和发展方向,对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a)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冲击。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一发而动全身,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经济一体化自然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律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国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不断融合,必然给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b)经营管理与考核脱节。绩效考核主要有3个方面的目的:战略目的、管理目的和开发目的。
从实际来看,绩效考核不能实现战略目的现象也是十分常见的。究其原因,关键是没有把经营目标和计划真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的考核上,缺乏一套关键绩效指标,无法将公司战略和经营目标贯彻下去。
c)重管理、轻开发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从开发利用方面来看,我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数量众多,但是整体素质不高,大量潜在人才有待开发。只有开发好人的潜能,讲管理才容易出效益。然而,许多的企业却盲目地强调向管理要效益,而没有把员工的前期培训开发工作做好,导致许多工作效益低下。
d)忽视长期绩效。过于关注短期结果,而忽视了长期或者过程绩效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经常出现的问题。譬如考核销售人员,如果考核只关注销售量,而忽略了潜在销售机会、客户拜访量这些过程指标,结果销售人员光注重短期行为,短期的绩效可能达到了,但失去了持续的绩效提高。
2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关键点。
2.1管理者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当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都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经济活动空间将会大大拓展,这将给企业的各类人才尽情地施展才华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在21世纪,技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创新能力将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国际竞争将进一步加剧,中国企业也有了更加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的机会。来自外部强大的竞争压力将迫使中国企业把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提升到关系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继而转变观念、突破体制、建立机制,增强中国企业的忧患意识,更加激发起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2.2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创新中求效益。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力求避免进入误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一是努力形成企业全员创新意识。企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企业必须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二是建立以市场为最终导向的创新体制。企业应积极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系统,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三是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首先是企业制度更新,建立一个有效的企业创新机制,保证创新顺利进行。四是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企业经济实力直接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规模强度。五是加强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实行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联合。
3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a)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把人作为企业的财产或工具,只重拥有,不重培训开发;在用人上,只限于公司内部的小圈子,论资排辈,重关系、轻业绩现象严重。
建立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模式,首先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树立人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b)加强员工培训力度。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企业重视员工培训和开发工作的程度,决定了其未来竞争的潜力。
例如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完善员工培训体系,重点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加强:①全过程,就是企业培训要贯穿于每个员工在企业供职的整个过程之中。新员工进入企业首先进行上岗培训,在成为正式员工后,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进行各种在职培训,同时鼓励职工进行各种继续教育,并在职工承诺继续为企业服务的前提下,为员工负担相应学习费用。②多样化,坚持企业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以及请进来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培训形式。加强企业内部培训机构力量,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把企业有潜力的青年职工送到国外先进企业进行短期培训等。③重点突出,要结合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经营业务实际,在培训中重点突出项目经理班子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专业技能、团队精神和国际商务,使他们能很好掌握各自领域知识,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c)建立奖罚分明的薪酬制度。薪酬制度是企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一项主要内容,关系到员工积极性的发挥和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良好的薪酬管理模式要注意以下问题:首先,企业薪酬体系必须要有激励性;其次,薪酬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设计和岗位评价为基础;最后,员工的薪酬必须要结合绩效考评,与业绩挂钩,使每个员工的收入与他们的工作业绩好坏、对企业贡献大小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发展多做贡献的目的。
d)引进国际化管理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引进国际化管理的企业文化模式是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内在要求。
4结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和利用物质资源,促进和发展国民经济,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因此,现代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林泽炎。3R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李剑。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必备手册[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法以及笔者的调查研究,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行政改革走向进行论述,希望能促进行政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行政管理改革走向
金融危机的日益扩散,给各级各类管理者提出更
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
行政管理者在制定政策、处理矛盾、推进工作时,必须
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筹划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善于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
种复杂局面 , 迎接风险和挑战,着力将领导水平和执政
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王维安教授认为:金融危机是内部矛盾激化或外
部冲击引起的金融体系动荡和混乱,在短期内迅速恶化
金融指标并对实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管理当局
处于紧张状态。从 1979 年日本进出口银行在北京设立
代表处开始,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参与金融全球化,至今
金融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我国已深深融入了金融全
球化之中。所以这次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
本文主要针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行政管理改革走向进行
探讨,总结如下:
一、建立全国统一战线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转
变,就必须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完善社会的自治
组织结构,培养社会的自治与自律能力,建立政府与社
会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的互动关系,建立全国统一战线。
充分发挥第三部门 ( 包括国际组织、志愿者组织以及各
种社会组织体 ) 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向善治目
标转变的必经途径。因为:第三部门的生产和活动主要
是公益性,即为公共利益服务。出于改善我国行政管理
之目的,我们要加强对新公共管理的研究,特别是用比
较的方法归纳总结共同的优势、经验、教训,取它之长,
补己之短:在实践中依据金融危机下中国的特殊国情,
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
二、真正实现民主管理
公民参与管理是行政改革的一项基本原则。公民
不仅是各种公共服务的"消费者",更是公共服务的监
督者,必须在参与管理中实现自己的权利与价值。此外,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公民和低层公务员作为最直接、
最了解公共需要、受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群体,通过
吸收他们参加决策过程与管理过程,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我们的公共行政改革应该考虑到强调包括专家、
学者以及民众在内的各界的参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逐步实现管理的民主化。要大力发展和支持政务公开制
度建设等行政民主化的实践,逐步健全人民参与管理、
监督公共行政的系统配套制度。
三、政府内部管理效率要提高
(一)加强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负面影响不置可否,为了
应对金融危机,我们应该转变政府职能,沿着转变政府
职能的方向继续探索下去,以职能需要来设置、裁撤、
增删政府机构。首先,要合理界定政府各部门职能,科
学地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将一些职能相近的机构
合并,减少过多地政府部门,以解决政府职能交叉重复、
效率低下、多头管理的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其次,要
着力减少行政层级,发展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以最新管
理技术及信息技术 ( 如电子政务 ) 改进管理手段,提高
管理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再次,在机构设置上必须体
现各级政府的功能特别。地方政府要根据其管理职能进
行机构设置,没有必要与中央或上级机关严格对口,以
免造成机构闲置、浪费资源的后果。最后,在调整职能、
重设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组织立法,以保证机构
的设立、变更、撤销和行政级别调整,都必须履行规范
的法律程序,实现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编制和工作程
序的法定化。
(二)政府绩效管理要深化。
政府绩效管理是借鉴"新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
内容,西方各国在此领域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我国在
政府绩效管理评估工作上才起步,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更需要不断完善。首先,实现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化、法
(上接 89 页)
制化。制度和法律是实行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保障。当
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缺乏严格、统一的规则,可先考虑
制定一个统一的绩效评估准则。在准则中对政府绩效评
估的评估事项、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估程序和具体
方法与工具做出规定,在此基础上以法律形式将绩效评
估制度化、法律化。这样可避免评估在实践中被折衷而
失去其本质特征,出现有形无实的现象。其次,建立起
科学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这是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的
关键一步。借鉴"新公共管理"的经验,实行以结果为
导向的目标绩效管理:评估的操作方法不能太复杂,以
免执行起来过于繁琐;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
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结果与奖惩挂钩。再次。
将绩效评估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充分利用绩效评估工具
来改进政府管理。如控制预算、改进政府工作等等。
(三)政府人力资源管理要继续推进。
"人力资源管理"是借鉴了工商企业的管理术语,
对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对公务员的管理。根
据"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内容,我们应借鉴工商企业的
人力管理方法,加强对公务员的管理。首先,必须增强
政府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新公共管理"改革要求
政府官员增强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感,树立"顾客"观念,
将自己的工作看作是对公民的服务,公民就是"顾客",
提倡顾客导向、政府提供回应,满足公众 ( 顾客
)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其次,要严格贯彻《公务员法》,不断完善公务员的招聘、
晋升、薪资、考核及培训制度,探讨新的、可行的激励
方法。完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与绩
效标准。借鉴企业管理经验,引进职业生涯计划,将绩
效考核与公务员的晋升、薪资及培训环节联系起来;改
革培训体系,展开培训需求调查,不断更新培训内容,
以达到通过培训切实提高公务员技能与素质的目的:改
革和完善公务员的薪酬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将精神方
面的奖惩制度与物质方面的奖惩制度相结合,借鉴工商
管理实践经验,应适当加强对公务员的物质激励。
四、结语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的行政管理改革要结合我国
国情,敢于创新,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措施,从而
保证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健康、稳步地前进。
参 考 文 献
[1] 颜延锐 .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 [M]. 北京
: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4.
关键词:“Redux模型”;NOEM;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
Obstfeld和Rogoff 的“Redux模型” (“复兴模型”,1995)在微观基础上,把“名义刚性”和“垄断竞争”引入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可探究货币供给等名义冲击的国际传递和实际效应,对经济政策、汇率动态学、政策外溢和产品贸易等作福利评估。
一、基本框架
1.偏好、技术和生产结构
仅描述本国行为人的特征,外国变量加星号即可“消费者-生产者”的行为人供给某差异品,价格为和,消费为和;无贸易障碍且偏好相同, 设为名义汇率而PPP成立,
(1)
再设“未抛补利率平价”成立,
(2)
是名义利率。具备跨期效用函数,
(3)
为实际货币余额,是具备固定替代弹性指数的消费量,
(4)
价格指数是,
(5)
和均属前定而具粘性,是唯一投入—劳动的负效用。
产品需求曲线是,
(6)
世界总消费。设当局只提供货币并把铸币税借转移支付归返,其预算约束为,
(7)
2.预算约束
设实际利率为,的预算约束是,
(8)
是期初所持本国债券。
3.最优化问题
将(4)-(8)式带入(3)式得,
(9)
针对和求偏导,可得最优消费、货币持有和产出,
(10)
(11)
(12)
前两式是消费和货币需求的“Euler规则”,要求跨期消费均匀化和两种选择的效用相等:期多消费单位产品或持现金而在期消费。(12)式要求消费的边际效用是闲暇损失的边际负效用。
4.“非Ponzi博弈”条件
为市场出清和免于崩溃,需,
(13)
即本国资产持有最终归零。
5.国际均衡条件
(14)
(15)
为国际资产市场、产品市场出清条件;(10)-(15)式为本国经济均衡条件。
二、政策含义
根据Cosetti(2000)等,该模型意味着,
1.本币冲击的短期效应
冲击将使 下降而本币贬值,增加 和 ,使贸易条件恶化而CA项目改善;外国消费增加而贸易条件改善。两种效应相反而难测外国产出净效应。冲击可缓解垄断低效,产出趋向完全竞争水平而增加两国福利。此同Dornbusch结论。
2.本币冲击的长期效应
冲击造成短期CA盈余且永久增加涉外净资产,导致 持续超过 和长期贸易赤字,减少国内劳动供给(设“闲暇”为正常品)和产出,永久改善贸易条件。此异于Mundell -Fleming结论。
3.本币的“超调”问题
冲击不会导致外汇“超调”。考察:
(16a、b、c、d)
“~”与“-”表变量短长期值。依(16a),PPP要求变化量等于通胀率差额;(16b)式是结合和的“Euler方程”,因PPP成立,和等于的增长率,导致短长期货币均衡条件(16c)和(16d)。因冲击具永久性,相对外币,短长期变化相同, 故而无“超调”。这有别于Dornbusch模型。
4.本币冲击的福利效应
冲击对和影响不同而所增福利相同。由垄断压低的初始产出因引致性提高而增进福利;关于“支出转换”和“贸易条件”效应,因设超额收益的边际效用为超额工作的边际负效用而两相抵消,增产不改变相对效用。
参考文献:
[1]Calvo, G. “Staggered Prices in a Utility-Maximizing Framework”.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3,12:383-398.
[2]Corsetti, G .“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manuscript prepared for the New Palgrave,2007.
[3]Obstfeld, M,K.Rogoff,“Exchange Rate Dynamics Redux”, Journal of Politica l Economics ,1995,103(3): 624-660.
[4]“Foundations of International Macroeconomics”, the MIT Press.Journal of Economics,1996,117: 503-36.
[5]“Exchange Rate and Adjustment: Perspectives for the 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NBER WP 9118,2002.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经济管理;调控作用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先后配套了超过4万亿元资金作为“需求刺激”的短期政策,在“保增长、稳增长”的短期政策目标下发挥了“扩大总需求”的宏观管理目标。但是在中长期来看,这种需求管理带来了个别行业国企“僵尸企业”僵而不死、大宗商品产能严重过剩和库存压力巨大等后遗症。
对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的出台主要是从两种层面进行调整:对于存量改革来讲,主要是为了实现去库存、去产能、去僵尸企业的政策目标;对于增量改革来讲则是为了实现对相对紧缺物资部门的投资、提高有效需求的有效供给。我们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于宏观经济管理的调控作用至少可以从制度与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社会就业、资本优化这样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
“供给学派”与熊彼特的经济创新理论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认知逻辑,即他们都把“创新”作为提高微观生产效率、供给产出的一种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生产要素。在熊彼特看来,企业生产或供给的创新来源于这样几个潜在的层面: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法、新的产品市场开发、新的原材料或劳动力、新的产业组织、新的制度或机制创新[1]等。当新制度主义产生以后,创新理论中的“制度创新”被拔高到一个全新的、系统的高度,被赋予了一种与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齐名的地位。
党的“十”以后,执政团队提出了“新常态”的理念,此后又在2015年底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思路,这种改革思路带有明显的西方“供给学派”的特点,因此被一些学者贴上了“新供给经济学”的标签。但是我们认为,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种“新结构经济学”知识论的实践产物,是一种基于国情出发、同时又借鉴西方相关经济理念的产物。我们认为,我国此次进行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及其附属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换言之,这种结构性的改革对于宏观经济管理来讲,最为核心的不在于“供给”或“需求”单方面的调整,而是着眼于对经济结构的整合、调整,当然这种调整的最核心部分在于“制度创新”[2]。这种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各种资源中的基础性地位是这种制度创新的核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的经济改革带有明显的政府主导、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要素价格扭曲的特征,这种要素的扭曲根本上是由“制度创设”这种人为的政策导致的,这种扭曲的政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集中有限的资源在一些较为关键的产业比如国防、航空航天、军工、重工业、大宗商品行业、金融等行业实现了做大做强,但是几十年的路径依赖和制度扭曲却带来了“供给”――“需求”结构的失衡,带来了突出的社会问题,比如房地产、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立场就是通过人为的政策引导这种制度创新来矫正几十年以来的要素市场扭曲,从而在配置市场资源上寻求一种帕累托次优。
其二,传统的基于大量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应该从制度上进行清算。与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相伴随的除了要素市场扭曲这种制度的产物以外,高投入、低产出式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严重的负外部性和负面经济溢出效应,比如典型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损耗问题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必报组成部分就是与“供给侧”相关的制度创新的问题,当然这种制度创新通过倒逼作用还带来了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
二、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新结构主义经济学”运用的主流分析框架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它认为对经济增长的本质应当从“经济结构”入手来分析,因为“经济结构本身不断变迁就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本质”[3]。在这种新结构主义的视角下,我国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最为核心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就是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控作用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供给侧的改革作为撬动整个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杠杆表明我国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实现“需求侧”拉动经济增长的认识,确立起了“供给侧”是经济增长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认识。林毅夫教授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思路来讲,充分发挥自身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4]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最为根本的动力机制。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力求通过制度的引导和监管来发展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将现有的产业结构从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逐步朝着“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创新性产业结构发展。
其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宏观经济中供需结构的优化。学术界有学者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冠之以“经济学”之类的称谓,主要原因在于将这种供给侧改革拔高到了一种“宏观经济均衡”的新结构主义高度,对于化解过剩产能、使供给侧的生产更加能够适应需求侧的需求具有重要的“均衡”作用。正如指出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动力机制方面,单纯依靠货币政策远非够用,“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5]。
三、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社会就业的优化
我国开启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短期来看还看不到会对社会就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在传统的“需求侧刺激”时期,凭借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带来社会就业率,但是这种依靠财政赤字、积极的货币政策带来的短期宏观经济利好却是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的。当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供给侧”周期后,中长期来看随着对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僵尸企业”等的治理进度加快,很大程度上会带来社会就业放缓、失业率上升等社会问题。但是在一个长期的经济视角中,随着劳动力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减轻,一个更为合理的劳动力价格生成机制、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将会形成。同时,随着政府对社会劳动力的培训、再就业的扶持、“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政策等的扶持,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优化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四、有助于我国宏观经济资本投入的优化
在充分挖掘供给侧增长的潜力方面,通过制度创新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税负成本、管理成本和有效地引导社会资本向“有效供给”的产业、领域、创新等方面投资是实现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关键。
一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映在金融创新方面体现为金融价格的市场化,意味着传统金融价格扭曲的终结。利率市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股市注册制等将成为金融改革的新常态,金融价格将呈现出动态化的市场化配置现象,对于引导资本分流到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资本支持”的显著效应。
另一方面,在资金的存量和增量方面,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通过制度倒逼、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约束,将会迫使供给侧一端上的僵尸企业、产能过剩企业、资不抵债的企业等走向终结和被市场淘汰的境地;而对于那些成长前景好的新型企业和具有较强创新、成长潜力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来讲,资本的存量改革将使这些企业主体的创新能力更加强大,资本的杠杆率也会保持在一个更加合理的、符合市场逻辑的水平上。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何畏等译.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68.
[2] 冯俏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J].金融经济,2016(2):13.
[3]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研究[J].现代产业经济,2013(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