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4-02-01 17:13: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经营能力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第1篇

可持续竞争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近年来对竞争力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经济界和管理界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尽管由于竞争能力的复杂性使得对其研究很难形成一致公认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结论,但是这并不妨碍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形成有价值的成果。在本文中,笔者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出发,对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定义和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竞争能力三层次论的观点。

一、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溯源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是企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研究的发展来看,相关的研究存在着企业经济学分析、企业能力研究和企业战略管理三个理论分析传统,它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源”、“内在逻辑”和“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与阐释。必须指出的是,尽管在不同的研究传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对技术过程或创新过程都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并且,这种倾向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正不断加强。

(一)经济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阐释

在企业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分析当中,“企业异质性”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大量的研究分析把着眼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异质性的成因,二是企业异质性及其它一些相关特性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存在的关联。

“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科斯在其“企业的性质”(1937)一文中明确提到,“……所以,当资源的导向依赖于企业家时,由一些关系系统构成的企业就开始出现了”。与此同时,交易费用的存在也使得一些能力要素在一些企业管理决策层的效用大为降低。而且,对企业资源或能力要素的有效管理会使其组织成本大大提高,从而有可能阻止了一些企业内生发展能力要素的决策和努力。

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观经济学着重研究企业资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其成因。B·温纳费尔特(B.Werner-felt)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资源观”这篇文献,奠定了企业资源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被企业界所接受和开始关注则是在1990年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G·汉默尔(G.Hamel)的“公司的核心能力”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之后。这个研究流派中有大量文献对企业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和阐释。M·A·彼得拉夫(MA.Peteraf)认为,由于资源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企业在发展和配置资源的管理决策上的差异,企业在其控制的资源和能力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异质性。对于管理者而言,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辨识、开发、保护和配置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独特性或优越性的资源如果与企业的外部环境机会匹配得当的话,它们将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企业能力研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阐述

与其它研究流派相比,企业能力研究与企业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它着重从企业能力要素的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成因进行分析。这主要是因为企业能力研究基本上都接受如下的逻辑假定,即企业因所拥有的资源和内部能力的不同而产生了企业间的异质性,这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占优的或特异的资源或内部能力如果与环境机会恰当地匹配的话,它们将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即便是在产业竞争动态发生变化时,企业能力也是企业保持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企业核心能力研究自从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受到许多学者和政策机构的重视。作为战略管理研究和实践领域的一个重要范畴,许多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界定。事实上,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意义就是可以有效地穿透竞争对手,通过一些独占性的机制建立起竞争壁垒。企业获得经济租不仅是因为它拥有更好的资源,而且因为它更好地使用这些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之为“特殊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这也是企业核心能力概念的源头。

(三)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阐述

著名的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其颇具影响的经典著作《竞争优势》一书中写道,“竞争优势是竞争性市场中企业绩效的核心,然而经过几十年蓬勃的扩张和繁荣,很多企业在追求疯狂的增长和多角化经营的过程中,将竞争优势抛于脑后”。而事实上,“企业长时间维持优于产业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其根本基础是持续竞争优势”这充分表明了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关注。

传统企业战略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以及对产业特性的忽视对于阐释企业竞争优势及其持续性存在较大缺陷。基于此,波特通过把产业组织分析和价值链方法引入了企业战略研究,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一个企业所具有的优势或劣势的显著性最终取决于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对相对成本和特异性有所作为。而成本优势和特异性又是由产业结构所左右的。这些优势源于企业具有比它的对手更有效地处理那五种作用力的能力”。可以看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究其根本是基于对企业产品的成本及产品的特异性的。

二、关于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定义和分析

(一)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定义

经过上面我们对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发展的回顾,我们认为,企业拥有持续的竞争能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内部与外部各种资源之间的均衡和协调,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包含五个基本含义:第一,从战略的角度来讲,企业拥有的可持续竞争能力应该是以可预见的未来作为时间跨度的。“可预见的”说明企业可持续发展所涉及的时间是有限期的。这一时间的跨度在企业经营中是可控的;第二,企业要统筹兼顾。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不仅包括在时间上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相互协调,而且还要在空间上充分考虑到企业在某一发展时期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协调;第三,企业竞争力所涉及的产业,是竞争的和开放的市场,在垄断和封闭的市场中,谈不上企业竞争力;第四,企业竞争体现在消费者价值(市场占有和消费者满意)和企业自身利益(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从动态的和长期的角度看,两者具有很大程度的同一性;第五,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决定了企业的长期存在状态,因此它具有长期性和非偶然性的特点。影响企业经营状态的一些短期的和偶然的因素可能同企业竞争力没有直接关系,尽管一些偶然因素之所以会发生作用往往有企业竞争力方面的深刻原因,各种因素都不是分别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对企业的存在状态发生作用。

(二)企业竞争力的“宽度”和“密度”

研究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必须首先确定企业竞争力的产业“宽度”和“密度”,即有关企业在多大的产业范围中具有竞争力。因此,在企业竞争力分析比较中,“产业定义”(即确定市场细分化的程度)是一个重要前提。例如:当我们以市场占有率作为评价竞争力指标时,只有确定了“市场”或者“产业”的范围,才能计算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在领域很广的产业或市场(例如“电脑业”、“汽车业”。“家用电器业”、“机床制造业”等)中,即使是规模很大的企业其市场占有率也不会很高;而对于一个高度细分化的产业或市场(例如“家用电脑硬盘”、“医用CT机应用软件”、“数控精密磨床”、“伞型齿轮制造”等)中,一个规模不很大的企业也可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企业竞争力所体现的产业(市场)面越宽,即企业能够在很宽的产品系列中表现其竞争力,我们认为其竞争力的宽度就越高;企业竞争力所体现的市场细分化越高,即企业在产品系列中的某些细分化的市场中集中表现其竞争力,我们认为其竞争力的密度越高。企业竞争力宽度越高,通常表明企业规模实力越大,越具有范围经济的市场势力;企业竞争力密度越高,则通常表明企业专业化能力越强,越具有差异化的市场势力。

三、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三层次观点

由于对企业竞争力的定义可能含有主观因素,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因素也可以有多种分类方式,各种分类方式中所采用的概念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但是,像其他科学研究一样,企业竞争力研究最终还是要构建一个具有简明逻辑构造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将复杂的事物排列组合为可以把握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及其相互间的联系进行合乎逻辑的解释。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把企业竞争力的要素分为三类,或者三个层次:

第一类因素,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所发生的或者可以形成的各种“关系”。广义的“关系”包括有关各方面的“环境”。企业竞争力研究所涉及的关系可以包括:

①经济社会及政策环境,包括本企业所在地的技术创新环境、金融环境、人文治安环境、产权安全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

②企业所在产业的状况,是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还是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还是夕阳产业?是高盈利产业、高增长产业还是低盈利、低增长产业?例如,一般认为,中国的纺织、玩具、家用电器等产业中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化工、航空等产业中的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主要的理由就是,前者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后者则是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类因素,是企业在产品市场中所体现出来的竞争优势。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是企业现有超额利润的来源,表现为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它是企业竞争能力的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已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反映了企业实际的创造财富并获得财富的能力,包括财务类、盈利类、增长类等各项指标。

第三类因素,是企业内部所拥有的或者可以获得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的资源是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一种潜在的竞争能力。这种潜在的竞争能力是指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化的结果,它是增强从而最终提高企业创造并获得财富能力的潜在实力。

企业核心能力研究自从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受到许多学者和政策机构的重视。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企业是能力的集合体;核心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主要资源或资产,是能为人们共同感受到的社会智力资本,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能力是无形的,基于知识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扩展其用途、表现其价值;能力不仅包括企业的技术诀窍,更包括了企业的组织文化、学习、革新和企业家精神。

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核心能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研究与开发能力,按照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定义,R&D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三个方面,其中基础研究既能扩大科学知识领域,又能为新技术的发明创造奠定基础,因此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应重视基础研究,大公司尤其如此;应用研究是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有明确目的性的创造性研究,是连接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的桥梁;技术开发则是利用前述的知识和研究,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以及对已有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工作进行实质性改进等而进行的系统性科技活动。

②企业战略规划的能力,包括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文化、战略性共识、经营战略与技术战略整合程度以及长期化行为倾向等。

③组织协调能力及应变能力,涉及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能有效地配置资源,并保证企业能对客观变化的环境做出应对策略,从而能在变化莫测的环境里随机应变,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④企业制度,包括产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等。企业制度是我国上市公司普遍比较薄弱的环节,但它又极其重要,只有建立了规范的企业制度才能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层次分析图如图1所示:

第2篇

一,完善企业惩防体系建设的意义

由于我国众多的企业数量以及在企业中工作的工作人员数量,对于在企业中的纪检监察部门而言工作量也随之变大。但是由于纪检监察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很高,因此提高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效果以及工作效率成为了目前我国企业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而为了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正常进行,就需要在我国企业中加强惩防体系的建设。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惩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往往需要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相结合才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融入惩防体系的建设也能够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更加合理与高效。当企业的惩防体系的建设较为完善后,就能够让企业的中心工作发挥保障作用以及促进作用,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与高速,并且也可以在进行惩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加强员工以及企业干部的廉洁意识,从而保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让企业的群众满意度与员工满意度得到相应的盛,保障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

二,如何将企业的惩防体系建设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一)在效能监察过程中展开惩防体系的相关教育

在效能监察的过程中,主要工作内容为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进行中监察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资源情况。在此过程中,可以对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组织关于反腐倡廉的活动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作为企业效能监察第一阶段的活动。而教育活动主要是分为了两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对企业中的监察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教育,也就是说需要组织企业中的办公室人员来学习效能监察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工作内容。从而让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如何进行效能监察的具体方法,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检查工作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监察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的纪律性,能够让企业的监察工作公平地进行。在另一方面,需要组织企业中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反腐倡廉学习工作,从企业上层将反腐倡廉工作进行普及。在反腐倡廉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宣传,也需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学习。

(二)在效能监察过程中将企业制度进行完善

在企业的效能监察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就能够将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且提出解决办法,让企业不会受到损害。因此就需要加强在企业效能监察过程中的反馈工作,例如可以在发现企业中的一些隐患后将这些隐患及时的反馈给企业的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这些问题后就能够将企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将企业中的工作流程进行相关的完善,以降低企业中的管理风险。

(三)在效能监察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的工作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些对于工作的监察来对企业中的权力运行进行相应的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分管领导的权力运行进行监督以及对企业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岗位工作人员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的监督。通过对这些企业重点业务展开的效能监察,企业能够对目前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通过对现有问题的纠正,一些企业中的重大隐患就能够被避免。

(四)在效能监察的过程中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在企业中进行效能监察活动中,如果发现了违规行为,那么就需要及时对这些违规行为进行查处。查处违规行为对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而言是十分需要重视的。特别是对在企业的效能监督中发现的领导干部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应的查处,以防止同类事件在企业中再次发生。而通过将企业中的违规事件进行查处,也可以将企业中的管理工作加强,并且规范企业权力运行机制,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五)提高效能监察队伍的人员素质

在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中,如果监察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不能够达到要求,那么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也就不能够以较好的工作状态来发现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能够较好地完成,就需要提高企业效能监察队伍的素质。例如可以让效能监察工作人员到异地进行效能监察的工作,或是与其他企业进行效能监察的交流,从而提高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3篇

关键词:多元统计;企业;经济效益;统计分析

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财务指标上看反应在投资效率,经营效率等多个方面,但财务指标始终是经营结果的反应,可以作为下一阶段经营活动调整的依据,但不能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理论研究的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内外界非市场因素的因素较大,尤其是中小企业,突发事件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巨大。因此,全面的企业经济效益分析,需要将非市场行为或因素抽象量化,并结合经营指标,建立多元统计分析模型。

一、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

企业经济活动的特点主要有稳定性较差,非市场因素较多,信息不透明三个方面:

首先,经营活动缺乏稳定性。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稳定性包括内在和外在的稳定性缺乏,且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中。企业在发展初期,资金,劳动力,技术等实力都较弱,且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中。这一阶段的企业经营效益往往随着投入要素的变化更剧烈波动,如新技术的创新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企业在不同规模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市场环境也不同,宏观经济政策,行业发展方向及其他企业的竞争,都对企业产生直接的冲击。正是由于统计假设和统计要素的不断变化,才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分析显得十分困难。

其次,非市场因素较多。企业经营活动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水平。许多企业之所以能够不断消除发展过程中的困难,竞争实力和规模效益持续提升,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营管理者在每个阶段正确的计划,控制和分析。其次,在我国,国家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较大,政府对经济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会给行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而企业作为行业中微小的一份子,必须充分理解国家政策的意义。非市场因素及其影响对于企业来说是全面和隐形的,难以量化和规律化,因此给企业经营统计分析带来的很大的困难。

最后,缺乏透明性。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及经营指标属于商业机密,不会对社会完全的公开,企业经济的研究者想获取完整准确的数据和信息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企业自身的统计分析又大多局限在财务和战略层面,并不具备系统研究的能力,同时也没有深入研究的必要。而对于外部研究者而言,企业公开的信息大多只是经营的结果,或许可以从宏观经济的特征中洞察一定其中的原因。但对企业内部许多经济管理活动不得而知。而这些经营管理活动是企业公开数据真正驱动力。

上述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在不同的企业中,或者在同一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表现的形式和程度具有较大差异,这也是企业经济活动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的统计分析模型的原因。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及规律

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财务指标及市场指标来体现,财务指标如收入,利润率,周转率,资产负责等等;市场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商誉,市场影响等。对于企业经营指标的评价必须立足企业特性及行业特性,不可一概而论,例如企业的利润率,充分竞争的企业利润率不可与垄断或垄断竞争行业企业进行横行比较。企业经营指标自身也不可以直接以数量大小来衡量,如同宏观经济发展,增长率从10%下降到7.5%,并不意味着发展在走下坡路。而是应立足与实际的发展背景和发展阶段来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统计分析也是如此。

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首先应明确企业经营效益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才能建立正确的统计指标和分析模型。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企业经营效益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宏观经济环境。在假设所有同类企业的状态都固定的情况下,宏观经济环境对同类所有企业的影响是具有普遍性的。例如,国家对房地产行业实施调控,无论是在哪个城市,哪个房地产企业,都是负向的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将受到约束;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都意味者成本的上升。因此,宏观经济因素是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的基础变量。

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发展阶段是企业经营分析的重要前提之一,只有正确理解企业所处的状态,才能科学地评价企业经营活动。首先,不同的发展阶段,所拥有的资源以及受到的制约是不同的。各个因素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方式和大小也不同,例如资本在企业发展初期可能是核心因素,但对于市场地位稳定后的企业而言,发展方向选择及选择的效率成为最核心的因素。企业发展阶段应作为虚拟变量,是指标筛选和分析的主要依据。

财务指标。财务指标能够反应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从资金流,物流,人流等多个角度解释企业经营活动之间的联系,并反应非市场因素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的最终效果。财务指标并不直接反映经营结果产生的原因,而是需要研究者透过数据,解释数据背后关联的经济活动。同时,财务指标的好坏有事会掩盖企业的一些问题,如片面追求财务指标,可能会使企业走上错误的发展道路,难以维持可持续发展。

人为因素。企业的发展,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业务的规模,运作模式等等。企业的每一个活动都是在管理者的指导下进行的。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个人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人的经济行为是不具有很强规律性的,因此不可将其作为普通变量,而应同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一样,作为虚拟变量应用到分析模型中。在特定的分析时间短,这些虚拟变量可以视为固定。

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分析,需要建立在多个虚拟变量的基础上再来研究财务指标以及其他量化的评价指标。多元化统计分析模型的建立,能够将企业经营效益的所有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更加有助于全面理解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及产生的原因。

三、企业经济效益多元统计分析模型

基于上文分析,设定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如下公式:

其中,H为企业经营效应健康指数,指企业运行是否正常。H取值为-1至1,即不健康到健康;X为财务指标,即财务管理中的综合财务指标,综合财务指标的好坏直接反应企业运行的状态;Y为企业经营能力,表征企业所有者即管理者的能力水平;Z为外部环境指数,用以表征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优劣;C为经营偏离度,指企业发展战略及业务运营与企业发展阶段和经营环境的偏离度,偏离度越大,说明企业经营存在较大风险;

在上述变量中,综合财务指标直接应用财务管理中的综合财务指数,量化可衡量。而企业经营能力、外部环境指数和经营偏离度都是评价指标,分别由一组表征变量进行评估。

企业经营能力表现为企业管理者的能力、企业业务风险大小、企业文化及氛围、企业员工素质等多个方面:

各表征变量下的子变量运用助成分分析法进行筛选和归类。将企业经济活动调查问卷中的大量繁杂指标或数据简化成最后的综合指标,同时保存了原始样本中的信息。不同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数量级,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也不能直接用于多元统计分析,而需要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和数量级上的差异,使其具有可比性。如上述变量调查问卷获得的原始数据如下:

上述指标虽然都是数值,但其量纲和数量级具有差异,如经营能力与外部环境是评分,而偏离度则是离差。因此,在原始调查数据收集和筛选完成后,一般常用标准化变换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后再对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筛选相关性较高的变量作为主成分。不同时期的企业,主成分筛选的结果不同。因此,对企业经营效应的分析应选择经营环境和内部组织结果或经营战略较为稳定的区间,才能获得有效的样本。对企业经营分析的采样区间建议以季度或月度进行,因为在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内,企业的经营策略,业务运营都是依据年度计划进行的,各变量所处的环境相对稳定。

四、结语

从财务指标上对企业经营效应进行评估具有一定局限性,切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企业经营效应应用企业经营健康程度来表征,它不仅反映企业的经营财务指标,更反映企业对经营环境的适应,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等多个方面。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充分基于发展环境,提示适应环境变化,控制业务风险并及战略调整的能力,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竞争中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对接企业;合适度;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 选择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企业的现实意义

当前,通过对接行业企业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而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与认可。由于相关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安排与相关的教学任务,企业如约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培养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学生,成为有效对接行业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选择良好素质的对接企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良好的对接企业可较好地实现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目标

良好的对接企业是实现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其能有效解决学校与社会需求相一致的问题,满足技术发展和实际应用的需要的问题;能解决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特色方面存在的问题;良好的对接企业一般有健全的人力资源培养规划,能较好地解决学生职业规划问题以及教学师资培训问题,等等,从而保证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目标的实现。

1.2 良好的对接企业能保证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

在对接行业企业的培养模式中,企业承担着相关的教学任务,良好的相关企业可结合企业及行业的具体需求,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现实性。通过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企业可共享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可共享企业的实践资源,实现真实工作环境与教学环境的统一,有效解决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与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教学内容多与学习时间短的矛盾、技术发展快与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的矛盾、教师实践经验少等的矛盾,更有效地解决了物流管理专业硬件投入大的问题。

1.3 良好的对接企业能更好地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

在学生方面,通过与对接企业的合作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解决了就业等社会问题;在企业方面,企业通过“订单”等培养方式得到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实现零距离上岗工作,节省企业培训时间,降低培养成本;在学校方面,学校的受益既来自教学改革的推进,有助于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办学方向,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又可锻炼培养师资队伍以及来自企业向学院的投入,从而实现多赢局面。

1.4 良好的对接企业参与能更好地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

高职教育所面对的学生更多的是提高职业能力,通过合作企业的实践,保证了物流管理专业学习所必须的实践经验,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发挥学生在企业工作过程中的创造力,通过企业实践提高学生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能力等,有力地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并通过“订单”等各类合作培养方式的示范作用促进学风的改善,促进学风建设。

1.5 良好的对接企业为师资的现场培训提供了可能

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一直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又不好解决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教师与相关企业专家共同上课,教学场所或在企业的物流现场,或在学校的企业实训室,使教师真正走到企业中,通过教学内容与企业融合的过程,实现教师与企业结合,锻炼了教师队伍,同时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2 对接企业的选择依据及评价指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选择良好的对接企业是保证对接行业企业进行物流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确定合适的企业选择指标尤为关键,需要综合考虑相关企业的整体实力与发展实力,如图1所示。

2.1 对接企业的经营能力

相关的对接企业的经营能力是保证校企合作持续能力的重要保证。企业良好的经营情况可保证对接行业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成功实现,同时也是保障学生利益的重要方面。企业经营能力是反映受评企业状况的重要方面,主要通过受评企业过去1~3年业务规模、经营效率、人力资源、技术与设备能力等因素来评价。

2.1.1 业务经营规模及效率。通过分析受评企业主营业务的年度经营规模及经营效率,来反映企业实际的业务能力,分析指标包括企业经营收入、销售收入、企业利润率和单位净资产收入贡献率等。不同专业领域的企业,使用的具体指标将有所不同。

2.1.2 人力资源。企业从业人员的规模、整体素质、从业经验、专业化水平等因素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是考察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主要通过企业从业人员总数、职业资格人员数量及比重、中高级技工数量及比重等指标来反映。

2.1.3 技术与设备能力。受评企业是否具有先进的技术实力、是否拥有符合企业经营范围要求的设备设施、检测设备和作业机具,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企业拥有的技术成果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竞争实力。这是保证学生能否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2.1.4 代表性业务。通过对企业近年的一些物流业务项目的规模、网点分布、服务质量或口碑、物流技术先进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综合判断出企业在某一领域的作业水平和承接学生工作的能力。

2.2 管理能力

企业管理能力对企业经营极为重要,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战略定位以及企业内控制度、质量、安全管理的完备性和有效性等,往往左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第5篇

关键词:突变理论;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34-02

铁路运输是我国运输市场的主流方向,我国2011年铁路投资将达到7 500亿元,2012年将达到7 000亿元。与发展机会相对应的则是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困境,表现在价格管制、快速发展和资金短缺的矛盾等方面。因此,企业须要进行经营变革来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环境,而确认经营效果如何就需要建立科学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为了更好地处理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尽量减少在决策过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模糊层次分析模型,对影响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利用突变理论对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

一、突变理论基本原理

突变理论是由法国数学家Rene Thom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Zeeman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突变论, 并把它应用到物理学、生物学、生态学、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方面, 产生了很大影响。突变理论主要用以研究系统初等函数的突变现象, 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势函数将其临界点分成几类, 然后研究各个临界点附近的非连续性变化特征。

Rene Thom证明了初等突变的基本类型主要由控制变量的个数r 决定:当r≤4时,只有折迭、尖点、燕尾、蝴蝶、椭圆、双曲、抛物型7种基本的突变模型和相应的势函数形式。常见的基本突变类型见表1,f(x)表示一个系统的一个以x为状态变量的势函数;x,y为状态变量,表示系统的行为状态;u,v,w,t为控制变量,表示影响行为状态的因素。

二、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步骤

突变评价法是在突变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系统构建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设计的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三层: 第一层为总目标层, 反映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的综合评价目标值;第二层为准则层, 由盈利能力、发展和创新能力、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四个方面构成;第三层为具体指标层, 盈利能力由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铁路运输量、销售净利率指标构成,发展和创新能力由营业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企业创新能力、铁路运输周转增长率、员工满意度、技术投入比率指标构成,经营能力由总资产周转率、净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运输事故发生率、顾客满意度构成,偿债能力由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构成。各层控制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依次递减。

2.确定指标值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根据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值,在突变综合评价之前,需要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数据转换为0~1的突变级数,指标标准化过程包括指标类型的一致化和数据的无量纲化。

3.按基于突变理论的归一公式进行量化递归计算,得到系统的总的突变隶属函数值

利用突变理论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要考虑“互补”和“非互补”原则。若系统的控制变量不存在明显的相互关联作用,则应按“大中取小”的“非互补”原则计算;反之,则遵循“互补”原则,取平均值作为系统状态变量的值。

4.综合评价

对各评价对象按其总评价的大小进行优劣排序,最终的总突变隶属函数值越大越优。

三、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大秦铁路、铁龙物流和广深铁路三家企业作为分析评价样本,对它们2009年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将突变评价理论应用其中,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1.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指标实证评价体系

前文的理论评价体系包含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包括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考虑到非财务指标三家公司没有公布具体数据,如果将这些非财务指标纳入实证评价体系,其分析结果难以避免分析评价的主观性,分析结论的质量大打折扣,因此不纳入实证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的分析,筛选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理论指标体系,并得到以下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实证指标体系。

盈利能力A:净资产收益率A1、总资产报酬率A2、销售净利率A3

发展和创新能力B:营业收入增长率B1、净利润增长率B2、净资产增长率B3、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B4

企业创新能力C:总资产周转率C1、净资产周转率C2、应收账款周转率C3

偿债能力D:资产负债率D1、速动比率D2

2.确定指标值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选取三家企业2009年度公布数据,具体指标值如下:

综合评价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我们这里采用对指标值均为正向指标,转换时选用x/xmax来消除量纲的影响。标准化数据如表3所示。

3.根据归一公式求出各递阶层模糊隶属函数

利用归一公式由下向上逐步综合,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具体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归一公式逐层递归运算,求出总的突变隶属函数值。第一层指标无明显关联性,按“非互补”原则进行选择,如表5所示。

4.突变综合评价

根据总突变隶属函数值排序,铁龙物流>广深铁路>大秦铁路。因此,基于突变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服务商评价结果为:铁龙物流是经营绩效最好的铁路运输企业。

四、结论

总之,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是一个多准则决策问题。本文采用突变理论结合模糊层次分析的方法进行决策,对各个评价要素按其重要程度进行排序,摆脱了主观权重对状态评估结果的影响,较好地处理了底层指标的初始隶属度问题,同时应用突变理论容易实现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计算与实施更加简单。

参考文献:

[1] Rene Thom.突变论:思想及应用[M].周仲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第6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

一、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含义

1.财务危机的概念

从广义而言,财务危机是指企业在经营期间,由于决策、国家政策、外部经济环境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使企业财务运转无法维持正常状态。财务危机的具体表现包括持续亏损、丧失偿还债务的能力、破产等。然而目前在学术界,尚未有对企业财务危机进行准确的界定。在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企业财务危机狭义上的定义总结为:造成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经营能力受到实质性削弱,从而导致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生存能力出现危机,直至企业破产的期间所有困难的总称。

2.中小企业经营特点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仍存在一定问题。

(1)企业经营者即所有者。大部分中小企业所有人同时肩负着组织企业经营的重大责任。自己出资,自己经营,令中小企业能灵活制定未来发展规划。中小企业的经营目标和股东利益保持高度一致,在财务管理中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不发挥效用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实现管理者目标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两个目标。然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经营方面由于缺少外部监督,令资金的使用存在随意性,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埋下隐患。

(2)市场竞争压力大中小企业参与的行业门槛低,易被模仿。因此企业在市场扩张的过程中,大量新的竞争者会迅速加入,令市场竞争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中小企业抗压能力差,无力面对巨大的市场冲击。因此,大量中小企业经营者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加合组织,缺乏自主性。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往往逃避竞争,在产品的质量、设计、工艺等方面开展创新,实现产品差异化,从恶性竞争中脱离。

3.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特点

(1)积累性。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生产、运营、商品销售等环节的规范性相对较差,造成经营期间各种问题不断积累,并随着时间推移由量变转为质变。

(2)复杂性。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复杂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财务危机对中小企业造成的影响具有复杂性。财务危机对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造成中小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原因具有复杂性,即有可能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善,也有可能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同时内外因又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多个因素,且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3)破坏性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特性,在融资、抵抗风险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这就造成财务危机对中小企业的破坏力比大型企业更强,甚至直接导致企业破产。

(4)可控性。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的生命力有直接影响。因此若企业管理者能对企业财务危机形成的因素进行准确分析,调整企业经营决策,推动企业内部管理转型升级,就很有可能避免发生财务危机。对中小企业而言,财务危机的积累性更强,因此在危机爆发之前,往往会存在相对较长的潜伏期。因此及时解决企业在经营期内出现的问题,就可以将财务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或完全规避。

二、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原因

1.造成财务危机的外部因素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实力等各方面的限制。造成其经营状况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大。若外部环境发生巨大改变,中小企业未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很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1)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性较强。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企业的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水平,资金周转率也相对较高。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企业的经营能力会大大折扣,资金周转率会显著下降,造成财务危机发生率大幅上升。

(2)国家宏观政策。宏观政策是调控国家经济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国由于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因此在税收、补贴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然而中小企业由于多方因素的影响,在获取政策信息方面存在滞后性,使企业无法在第一时间对未来发展规划进行调整。

(3)市场竞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呈现出白热化状态。中小企业商品的附加值低,可复制性强,竞争对手既有可能创新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也有可能开发新产品替代市场原有产品。同时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产品都较为单一,这就造成与大型企业相比,市场竞争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更强。

2.造成财务危机的内部因素

(1)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一方面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家族式经营或合伙制经营为主,企业的所有者即管理者,这就直接造成企业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效益重视程度过高,忽视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

(2)资金缺口大,融资成本过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经营风险大,信用等级低,造成难以获得足够的银行贷款。同时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相对落后,这些原因都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足,融资能力差,经营过程中资金链断裂的发生率更高。

(3)财务体制不够完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由于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不足,我国中小企业财务机构设计相对单一,没有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当中。规范性、完整性不足的财务管理体制,对企业的持续经营造成严重影响。造成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低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中小企业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严重不足。第二对已有的财务人员重视程度不高,财务人员不仅无法参与企业管理,也没有得到深入学习、培训的机会。

三、财务危机预警及控制

1.财务危机预警的功能

财务预警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成果,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财务预警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分析。信息收集与分析贯穿于财务危机预警的所有环节。对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运营信息以及与企业经营有关的其他行业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能够让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态、市场环境、发展机遇和挑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2)跟踪监测。通过财务危机预警,管理者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实现动态监测,及时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发展规划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方法予以有效解决,从而将财务危机扼杀在摇篮之中。

(3)反馈。财务危机预警能对造成企业财务危机的原因、处理方法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之处,帮助管理者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从而在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建立

(1)确定模型。财务危机预警模型主要有单变量模型与多元线性判定模型两种。

单变量模型是将某项单独的财务指标作为判断企业是否处于破产状态的预测模型。当企业的财务预警指标出现剧烈波动时,表明企业的经营情况发生问题,有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通常情况下,财务指标分为偿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与经营能力指标。单变量模型较为简单,可操作性较强。然而该模型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选择不同的财务指标所得出的结果会存在差异。因此在选择财务指标时,应当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状态、外部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

多元线性判定模型是单变量模型的延伸。多元线性判定模型包括Z计分模型与F计分模型。与Z计分模型相比,F计分模型将现金流量、折旧费用纳入计算范围。很长时间以来商品销售中小企业实现盈利的主要方式。然而因为市场竞争,中小企业的价格战持续不断,以至于商品销售价格与生产成本相差无几。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必须加速生产技术的转型升级,因此生产设备加速折旧是会计处理中的常用方法。但这样会造成F计分模型中现金流入与折旧费用虚高,影响判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Z计分模型更适用于中小企业。

(2)财务指标预警与财务报表预警。在选取财务指标时,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指标。

第一营运资本占期末总资产的比重:期末总资产是企业资产规模与折现能力直接的反映。通常情况下,若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相对较低的经营水平,则营运资本在期末总资产中的比重会有所下降,因此这是衡量企业是否出现财务危机最好的指标之一。第二留存收益占期末总资产的比重:这个是对企业理念累积获利能力的反映。第三税前利润占总资产的比重:这个数据能够全面反映出企业的盈利能力。

财务报表预警。财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发展水平与经营状况。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中流动性配比关系的研究,可以将财务状况分为稳健性、风险型与危机型三种。

(3)设立预警值。财务危机的预警值包括标准值与临界值。在分类预警值标的基础上,分为满意值、不允许值与上下限值。同时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预警指标的标准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在设置标志值是,应当重点考虑企业的发展状态。

3.中小企业在构建财务危机预警中的注意事项

(1)可操作性。目前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指标较为复杂,计算要求相对较高。中小企业在财务危机预警中应当选择较为简单的指标,这是由于一方面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较为简单的预警机制可以大幅提高操作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经营内容较为单一,不需要运用过于复杂的预警机制即可反映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针对性。在财务指标的选择中,应当重点考虑敏感度较高的指标,从而更加准确、快速的反映中小企业财务状况。

(3)全面性。中小企业的财务危机预警机制应当包括短期预警和长期预警两个方面。影响中小企业持续经营最主要的因素是资金不足,偿债能力差致使资金链断裂。因此短期财务预警应将资金周转情况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当重视现金流量表的作用,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避免发生资金短缺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汪娟.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J].对外经贸,2012,02:154-155.

[2]王玉娟,朱天高.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2,32:147-148.

[3]王淑慧,徐昕,刘晓珊.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的新视角[J].河南社会科学,2014,12:82-85.

[4]刘芳.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建立[J].中外企业家,2014,33:15-16.

[5]刘玮璐.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128-129.

[6]赵萍.对构建我国中小企业财务危机预警机制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4,16:132-133.

第7篇

“人才第一”理念

韩国的优秀企业大都以“人才第一”为基点,通过建立企业内部的研修院或利用产业教育机构培育了大量优秀的人才,现在韩国主要的企业集团都已采用了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了拥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还建立了相应的人才储备系统,或是从销售额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持续进行教育投资。此外,韩国的优势企业还普遍重视员工的海外研修工作,以促进员工的自我开发。

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哲会长生前就信奉“疑则不用,用则不疑”的信条,主张对三星的员工实行“国内最高待遇”。

为此,三星公司采用了公开招聘录用制度,新员工一旦被公司录用就要接受三星公司彻底的培训,目的是使之成为“三星之星”,以实现公司成为超一流企业的目标。三星公司在“企业即人”的创业精神指引下,彻底贯彻了“能力主义”、“适才适用”、“赏罚分明”等原则。

为了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在能力,除了总公司建立有三星集团综合研修院外,各分公司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研修院,并通过海外研修等形式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教育培训。lg集团则通过建立“社长评价委员会”、“人事咨询委员会”、“人才开发委员会”等机构,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育。

强调人和团结的共同体式企业文化

韩国的成功企业非常重视组织成员的人和团结,积极致力于创立能够反映员工创造性建议和意见的企业文化,提倡每个员工的责任承担,爱社心和主人精神,从而形成了共同体式的企业文化。东洋制果公司的“好丽友家族会议”,东洋证券公司的“青年理事会制度”等都是由企业的最高经营者直接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的制度,而东洋水泥公司的“一起向前运动”则是由工会自发组织发起的经营革新运动。

此外,韩国大多数成功企业在“公司的成长与健康的劳资关系是同步的”这样一种信念指导下,积极培育劳资共同体意识和劳资和解气氛,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活动能够在稳定的劳资关系中顺利的进行,韩国众多的优秀企业都制定了诸如“修订福利制度”、“员工持股制度”、“对员工采取家庭成员式待遇”、“通过提供经营情报诱导员工参与企业经营”、“终生员工”等一系列制度,特别是许多优秀的中小企业常常将企业的经营状况向自己的员工公开,通过经营者与员工之间坚实的人际关系实现劳资和解。正因为有劳资间的相互信任,才克服了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经营危机。

鲜京集团把在劳资协商中能够提及的事项(工资、福利等)和不能提及的事项(经营决策权、人事权等)严格区分,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同时公司还将经营状况向员工公开,培育了让工会自己判断企业经营能力的土壤,其结果遏制了因劳资纠纷而导致的经营损失。锦湖电器公司则规定每月召开一次的经营计划会议必须有工会代表参加,将公司所有的经营情况向员工全部公开,以排除劳资不信任的阴影,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工会方面也自己分析公司每周的生产情况,积极向自己的会员说明企业的现状。“劳资不疑”的精神深深植根于企业内部,正是这种劳资和解的氛围有力地推动了韩国企业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措施分析

一、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价值

(一)适应企业转型发展需要。企业经济管理作为企业建设的核心环节,应当明确企业经济管理的方式,基于良好的经济数据分析机制达到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目标。首先,企业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可以促进我国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地位,掌握参与市场竞争和分工的主动权。其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促进企业发展,应当以市场为主导,构建开放、集约与自主型的管理模式,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达到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目标。(二)全面提高企业经营质量。首先,应当要发展下去就必须完善企业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质量,在节能降耗的基础上达到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有效节能降耗,推动企业创新发展,进而提高企业经营质量的目标。其次,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在创新机制不断完善的当下,企业只有提高经济分析水平,对各种企业数据进行全方位的利用,找出企业发展中得失,促进企业不断优化生产率。(三)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知识经济时代必须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确定企业经济发展的信息,注重反馈企业的发展现状,在转变企业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优化企业发展方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目标。首先,企业应当优化供给侧改革的方式,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理念,实现企业经营方法的变革。其次,企业还要明确经营管理的意义,注重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断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明确企业发展的必然性,优化企业经营的整体方式,在创新思维下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这样才能解决企业的经营质量,达到高质量、全方位和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措施

(一)优化企业经济管理体系。首先,应当优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体系,明确企业经济管理的重点,在改善相关经济管理方式,优化资源需求的基础上达到提高经济管理质量目标。应当客观以往经济管理中的问题,从而达到有效管理的目标。首先,企业应当完善经济管理的体系,明确市场竞争的机制与方法,提出针对性的经济管理策略,达到提高经济管理有效性与科学性目标,解决经济管理的现实困难。其次,还要对企业的组成情况者全面考虑,找出企业各部门运行的基本情况,基于各部门的数据分析形成综合性的数据分析管理机制,在有效汇总机制下达到科学化管理目标。第三,还要形成综合性管理体系,实现对企业经济数据的动态监管,找出管理的整体方式,达到一体化、全面化、客观化管理的目标,从而解决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二)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首先,应当提高企业内控质量,开展综合性的审核工作,明确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济管理质量的目标。首先,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审核工作较为重要,应当以经济运行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数据、整体经营能力、偿债能力、抗风险能力、创新能力进行数据分析,基于资产负债率、投入产出比、资源利用率等数据进行充分的审核,在全面了解企业内部控制水平的基础上,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目标。其次,从源头上反映企业经营中存在的误差风险,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水平达到提高抗风险能力的目标。在实际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基于内部分析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经济运行管理制度,通过各种数据客观的界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责任。第三,对企业经营中的内部文件进行全面的审核,明确企业的权责制度,应当对内部数据进行清晰的记录,以便于对风险的识别和检查。第四,还要进行全方位的数据采集,了解企业经营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并且与客观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全面的反馈,达到完善信息化数据收集机制的目标。(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标,还要形成综合性的企业资源管理体系,明确企业经营发展的主体,找出企业竞争中的优势,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整体效率的目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质量的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大人才的开发力度,不断满足企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首先,应当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找出企业竞争中的优势,实现内部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进一步运用团队型、创新性的体系促进人才发展。其次,还要释放员工的潜力,注重加大对员工的理解水平,要充分的体谅员工,还要尊重员工人需求,释放员工的激情,形成综合性的员工管理体系,依靠员工达到创新企业发展思路。企业管理者应当与企业员工保持良好的关系,在科学化体系下充分的调动职工献计献策。第三,还要加强职工的保障力度,了解在职工现实需求,采用综合性的措施对职工进行激励,解决职工发展中的现实关问题,引导职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达到提高经营效率的目标。

结束语

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应当清楚的认识企业发展的现状,形成综合性的企业经营管理措施体系,在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综合性的举措,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切实找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从而立足于市场环境提出特色性的发展思路,从而满足企业的经济发展需要,达到提高经营质量,创新发展思路,优化整合经济资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米琴.试论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J].中国城市经济.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