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2 15:02: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现代畜牧业的概念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1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2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3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1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18]。
2.2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04,15(2):30-33.
[2]XuZenghu,iLiYingbo.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infor-mationservicesystemanditsinteractionwithagriculturale-conomicgrowth-intensive:theCasefromChina[C]//ServiceSystemsandServiceManagement,2007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hengdu,2007:1-5.
[3]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J].
现代情报,2008(6):76-78.
[4]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OL].[2009-03-16].
[5]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2002,(11):43-45.
[6]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2003,20(14):9-11.
[7]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
[8]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9]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2005-12-28(6).
[10]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11]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5):27-29.
[12]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7(1):4-9.
[13]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J].今日科苑,2007(16):30.
[14]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J].中国畜牧杂志,2003,39(6):42-43.
[15]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知识,2007(6):80-85.
[16]佚名.农业信息化[EB/OL].[2009-03-16]./directionary/showarticle.asp?id=121&sort.
[17]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OL].[2009-03-19]./doc/2008/3/19/150228.htm.
[18]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6(11):121-125.
[19]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0]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J].农技服务,2007,24(9):116.
[21]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2006(6):4.
[22]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OL].[2006-07-26]./tech/9/97096.ht-m.l[23]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OL].[2006-02-28].
[24]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7(11):118.
[25]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2003(11):23-24.
[26]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18.
[27]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07(2):1.
[28]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J].
黑龙江畜牧兽医,2003(4):485-488.
关键词:草原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31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73-02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草原保护建设力度的增大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草原生态畜牧业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是,到底什么是草原生态畜牧业以及它与传统与畜牧业以及工厂化畜牧业或者集约畜牧业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却一直没有正面的回答。
生态畜牧业是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畜牧业生产,建立新型的动物生产模式。遵循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规律和要求,把生物系统、环境系统和管理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用,形成优化的、高效益的动物转化体系,同时实现无污染、无废物生产,通过多层次利用,多层次的增值,实现生态、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畜牧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1~2]。生态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草原生态畜牧业是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目标和新方向。草原生态畜牧业是在综合草原经济生态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各组成要素的特点的基础上,整体的保护和恢复生态,科学地利用草原,优质高效低耗地发展草原畜牧业,达到草原系统的土—草—畜—人协调统一,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
集约畜牧业又叫密集型畜牧业或工厂化畜牧业,是指在一定的土地(草原)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心饲养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其实质是建造最适畜禽的生产环境,提高机械化水平,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遗传理论和育种技术、配合饲料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及机械自动化技术等)改善生产工艺,合理组织劳动,从而缩短饲养周期,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力求在单位面积上获得“高产、高效、优质、低耗”的经济效益[3]。集约畜牧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现代畜牧业范畴,在中国也已经有几十年历史。
由于草原上超载过牧现象严重以及草原退化等问题,造成草畜矛盾尖锐。在草原畜牧业转型以及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中,专家提出退牧还草、季节性轮牧、休牧以及舍饲、半舍饲的饲养方式,提出通过饲养方式的改变以及补饲等方法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与传统草原畜牧业的自由放牧相比,舍饲半舍饲的技术含量提高,集约化程度提高,因此造成了草原生态畜牧业是集约型畜牧业的困惑,甚至形成了草原上要发展集约型畜牧业的观点[4]。本文的目的,就是要解答这种疑惑,辨清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实质内涵。
的确,在很多方面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他们都注重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使用,注重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提高效益。无论草原生态畜牧业还是集约型畜牧业都注重畜群结构的优化,注重通过科学的家畜管理技术及畜牧业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高效、低耗。集约化生产无疑是获得高效低耗的经济效益的最优途径,因此,在畜牧业的现代化生产中,都会朝着集约的方向迈进。中国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效率低,因此在朝着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在生产中某个环节,甚至整个生产过程的集约化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变游牧为定居、通过土地置换来扩大生产规模、通过围栏来管理家畜、冬春季节舍饲等都可以视为集约化的表现。而在国外,也有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程度很高的例子,以美国为例,其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典型特点就是集约化水平高 [5]。
然而,即便是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也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其驱动机制不同。草原生态畜牧业是生态与经济二者共轭驱动的发展方式,而集约型畜牧业是单一的经济驱动型。由于其驱动机制不同,也就造成了其生产方式、目的不同。草原生态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产品的优质、安全。在生产过程中尽量避免影响畜产品质量及人体健康的添加剂、兽药等的使用。尊重自然规律,保证家畜的自然生长。因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要保留放牧,而不是完全舍饲。但是,在放牧过程中,可以通过科学的方式来管理家畜,比如进行季节性轮牧,在保证家畜生产需求的同时,让草原得到修养生息,让草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重建。在冬春季节的禁牧、休牧目的也是如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中,会有短期的舍饲,或者叫半舍饲,往往选择在冬春季节缺草期,其目的除了保护草原外,还可以减少冬季家畜因游走及抵御寒冷而耗费能量。尽管如此,草原生态畜牧业的一个重要主张是提高家畜在秋季的出栏率,也就是尽量减少在冬春季节舍饲的家畜数量,只留基本母畜越冬。这样既降低了家畜越冬的投入,又不会减少秋季家畜出栏的数量,同时还保护了草场,也就是减畜不减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赢。通过草原生态畜牧业的这些主张与措施,可以发现,草原生态畜牧业,不仅注重经济收入,更注重草场的保护与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建。
而集约型畜牧业最重要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因此其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注重的是产品的量。尽管集约型畜牧业也追求优质、低耗,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高产、高收益。因此,为了高产高效,集约型畜牧业往往会割裂了动物与植物之间的自然联系,忽视了动物生长发育的自身需求,而在生产中大量使用添加剂和兽药,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甚至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另外,集约化生产追求规模效应,造成生产集中,而致使禽畜粪便污染土壤和水源,造成环境污染。总之,集约型畜牧业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方式。在这种驱动机制下,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都可能成为其牺牲品。但由于其高效的特点,集约型畜牧业也可能是畜牧业发展史上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集约型畜牧业本身是社会经济发展、机械化程度提高的、生产效率提高的一个体现,但当经济发展到另一定阶段,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食品安全时,单纯的集约型畜牧业也就完成了其历史使命,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如集约型生态畜牧业,此时,“集约”只是生产手段,而不是目的。
草原生态畜牧业与集约型畜牧业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在中国的草原畜牧业发展中,如何把握住其中的尺度呢?
当前世界上常见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农牧结合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二是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三是以农户小规模饲养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四是以开发绿色、无污染天然畜产品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模式 [6]。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和适应发展的环境。中国的生态畜牧业从传统畜牧业发展而来,由于中国农业发展以整体、传统的小农、小牧经济为主,因此,目前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以第三种模式为主。这种发展模式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小,经营方式灵活。但主要缺点是效率低、风险高,因此研究者们不断致力于其他发展模式的研究。草原生态畜牧业是中国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中国北方草原退化的有效途径 [2],因此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对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中国的草原政策是生态优先,兼顾发展经济,也就是说生态保护建设放在了经济发展的前面。其原因不是为了实现生态畜牧业发展,更多的是对过去草原退化的一种补偿,也就是说,草原生态畜牧业是在恢复草原生态的条件下的畜牧业经济,这本身就像一种夹缝中的生存,既要进行经济生产,又没有充足的资源可以利用,甚至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必须减小生产规模。在这种背景下,当前,中国的草原生态畜牧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低耗、高产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李长胜,孙凤俊,王书杰,等.动物生态与生态畜牧业[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6):376-379.
[2] 侯向阳.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是解决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径[J].中国草地学报,2010,(4):1-9.
[3] 金铁城.畜牧业集约经营[J].黑龙江畜牧兽医,1984,(2):17-18.
[4] 于铁夫,卢德勋.对内蒙古畜牧业发展战略的思考[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1,(5):1-11.
[5] 颜景辰.美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08,(1):47-50.
[6] 颜景辰,张俊飚,罗小锋,刘歆海.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9):7-10.
An Analysis on the Defini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and Intensive Livestock Husbandry
LI Ping,HOU Xiang-yang
(Grassl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Hohhot 010010,China)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畜牧业也迈向了新的发展台阶。我国人口基数较大,畜牧市场广阔。伴随畜牧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展,社会对专业人才更加渴求。我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畜牧产品大量出口与进口,专业人才成为国际贸易交流的媒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畜牧专业人才承担着更加繁重的工作任务,要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畜牧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畜牧业英语具有特殊性,其涵括的专业知识较多,需要专业人才重点记忆。作为相关从业者,需要把握畜牧英语的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翻译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开展有效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迎合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畜牧英语》一书采用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系统全面地阐述了畜牧英语知识点,其迎合了学生的现实学习需求,符合未来岗位的走向,有效地将英语学习与职业发展融合起来,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材料。《畜牧英语》一书共分为八个章节。第一章节是牲畜饲养管理,第二章节是家畜的食物和营养,第三章节是爱护禽畜,第四章节是畜禽疾病,第五章节是预防动物疾病,第六章节是水产养殖,第七章节是动物产品加工,第八章节是生物技术。每个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热身活动、对话、课文、任务。相比同类书籍,该书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1)畜牧英语学习的必要性。畜牧英语学习对于畜牧业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而人才培养关乎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畜牧业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畜牧行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畜牧业腾飞奠定坚实基础,才能真正构建小康社会,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我国畜牧业规模较大,畜牧生产量较多,近几年重大动物疾病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以禽流感为例,禽流感的传播速度较快,治愈难度较大。为了避免出现上述问题,需要将着眼点放在禽畜生产上,开展科学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畜牧英语专业人才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2)畜牧英语的特点。畜牧英语类属于科技英语的范畴,因此具有科技英语的特点,但是其又保留了专业特色,在词汇句法方面有特殊之处。作为学习者,必须掌握畜牧英语的语言特征,捕捉句式句型的变化,从而准确翻译各类英语材料,扩展国外研究成果的应用范围。首先,畜牧业英语的专业词汇非常多。所谓的专业词汇,就是在行业内普遍应用的专有词汇,这些词汇往往能够阐释特殊现象,还原实操过程。专业词汇大多是概念词汇,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对畜牧业英语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资料都阐释了重要的生产问题,这些生产问题往往蕴含着专业知识,有高度的专业性。只有专业领域内的学者才能够理解文本内容,专业领域外的人无法深入领会文本主旨。以sexing为例,其主要是指雄性牲畜与雌性牲畜的鉴别。以fowlplox为例,其意思是指鸡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词汇有了意义上的新变化,学习者需要重点注意,把握专业词汇的内涵。其次,除了专业词汇较多之外,畜牧业英语的派生词也比较多。派生词是在词根的基础上添加词缀,这些词缀往往来自拉丁语。词缀有其固定意义,与词根连在一起之后就衍生了新意。词缀与词根的组合方式有很多,因此派生词数量也相对较多。以reproductive为例,这一词汇的前缀是re,这一词汇的词根是productive,二者组合起来是“繁殖的”之意。以cellule为例,这一词汇的后缀是ule,这一词汇的词根是cell,二者组合起来是“小细胞”之意。在畜牧业英语中,派生词学习非常重要,学习者需要掌握派生词的构词方式,对派生词意义进行科学猜想。此外,畜牧业英语中的缩略词也比较多。畜牧业英语类属于科技英语,而科技英语词汇库有相当数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采用了简单化的表现方式,具有简洁规范的特征。以totalmixedrations为例,其可以用三个词汇的第一个字母来替代,缩略成TMR的形式。以antibody为例,其可以用两个词汇的第一字母来替代,缩略成Ab的形式。掌握缩略词,可以知晓重要词汇的完全意义,降低英语资料阅读和翻译的难度。最后,畜牧业英语中的合成词也比较多。
关键字 动物科学 创新型 培养
一切创新归根结底无不源于人才创新,而创新型人才的造就又源于教育。因此,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21世纪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动物科学专业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动物遗传繁殖、生长发育、消化代谢等动物生命基本规律的科学。该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在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管理等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推广、开发和贸易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动物科学专业在保持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将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中最富挑战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专业之一。因此,动物科学专业在加强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同时,应重点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只注重知识传授继承的单一人才培养,转变到继承与创新、素质为本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动物科学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开阔的知识视野,具备较强的实验和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需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素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尽快适应社会,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一、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当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从而开创个人和集体事业的新局面、推动畜牧业的发展。
(一)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泛指个人创造新事物、新概念、新产品的能力,是人类创造性的操作化、具体化和物质化,可分为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三大类。创新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能教导学生将其综合运用,最终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智能结构。智能结构是指创造主体为某种既定目标的需要,将不同的相关知识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以及由从事某种活动的潜在和实际的客观力量构成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知识体系。当前,动物科学专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新的科学发现往往在交叉领域和边缘领域之间产生,这就要求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有效的应用知识。同时,作为实践基础的能力也非常霞要,如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等。也就是说,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具有理论知识,还应有实践能力。
二、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
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和创新业绩的优秀人才,应具备三种基本素质。首先,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基本素质。动物科学专业特点及就业形势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理论水平和扎实的实践能力,尽可能成为技术、管理与经营三者兼善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整合性,强调对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达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可以说,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将备受欢迎。其次,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各种素质的集中体现。作为现代畜牧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努力把知识转化为财富,把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发展问题和实现经济创新上。最后,完善的人格修养是必备素质。只有坚忍不拔、刻苦拼搏、坚持不懈的完善人格修养,才能不断开辟科学研究的新境界。
三、动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受院校实践基地、硬件条件、招生规模及教师能力水平、实践经验的局限,动物科学专业教学偏重于知识传授继承的单一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一直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教育观念落后,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动物科学专业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知识的正确性、标准性,重视知识学习的结果,而忽视科学知识内在的方式、态度和精神。教学中,师生间信息单向传输,缺乏交流,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加之某些教材内容老化,教师照本宣科,使不少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失去兴趣。教师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学生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得不到重视,创造性受到压抑,造成学习上的依赖性及心智发展的荒芜。
四、结束语
当前,中国畜牧业已成为农业的主要支柱产业。畜牧业的现代化是指以现代科技装备畜牧业,以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畜牧业,通过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畜产品市场化、行业监管有序化等方面的建设,实现畜牧行业的高产、优质、低耗、高
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与繁荣,现代畜牧业的内涵不再单纯意味着养殖过程的现代化,已经演变为基础设施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生活消费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多个方面。而无论哪个角度要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科技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畜牧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依托动物科学专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全面推进动物科学专业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和内容、教育体制改革与创新,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育才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水平,王文娟,左福元.改革动物营养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新西部,2009,(2):202—204.
当前,我国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处在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畜牧业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职业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高地,要充分发挥“工学研融合”模式的作用,为培养适应现代畜牧业的创业创新人才作贡献。
关键词:
工学研融合;高职教育;创新创业
在目前的发展潮流中,知识与技术越来越成为各行各业竞争的核心资源,“工学研融合”是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进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途径,它在促进我国创新知识的流通,推动我国各行各业进行提质增效、提高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学研融合”是将知识向产业进行转化的过程,是将书本上的理论进行实践的过程。“工学研融合”是一个不断更新的研究课题。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出现在20世纪中叶的美国,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产学研的理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20世纪90年代,为了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实现科学技术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转化,催生了我国“工学研融合”的合作模式,并且产生了像清华紫光、北大方正这样的著名高新技术企业,“工学研融合”的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农牧类高职院校是培养掌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机构,所以更应当在“工学研融合”方面进行研究。
一“工学研融合”模式介绍
“工学研融合”是职业院校产学研结合在具体操作层面的实践,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优化,是职业院校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教书育人与技术研发是高职院校的两项基本工作,这两种工作相辅相成、共同促进。高职院校的教育在创新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接触技术研发和改进的条件,从而为学生构建一个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技术能力的开发与提高。所谓“工学研融合”是强调工、学、研三方面的紧密结合,通过培养学生研究的能力,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由“工学结合”向“工学研”的转化与发展。畜牧兽医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在产学研结合办学的模式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即采用“工学研融合”的模式,将现代畜牧业、专业和就业三方面进行融合,关键是将科研活动融入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建立融合职业工作活动、技术工作活动和课堂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工研结合、学研结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工研结合和学研结合的项目,然后在经过研用结合进行教学的方式,以老师研究课题、学生参与项目、共同进行项目推广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深刻领悟所学的基础知识,初步实践所学技能,了解科研活动过程,成为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工学研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的实施
农牧类院校职业教育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项目与职业院校的培养体系进行融合,形成了无缝连接、实用性强并且不断调整的培养体系。“工学研融合”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分为筑牢基础时期、强化技能时期、实践演练时期和顶岗磨合时期等,每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同,根据各个职位的教学目标要求,进行递进式、分时期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综合动手能力、岗位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2]。
(一)筑牢基础时期
重点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主要是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职场的初步认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家禽生产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的理论知识。通过1年时间的培养,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二)强化技能时期
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实验实训室以及养殖场的条件,分配给学生工作任务,指导其利用前期所学基础知识完成工作任务。通过教学、工作、研发相互交融的教学与实训课程,实现强化技能训练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三)实践演练时期
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将学生分配到畜牧兽医相关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并给每个学生安排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训练学生的岗位综合应用能力和岗位职业素养,同时采取轮岗、换岗的方式,争取在有限的实践内使学生熟悉到更多的岗位内容。通过“做中教,做中学,学中研”的实施过程,构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顶岗磨合时期
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六个月的实习时间,让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在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工作,让学生提前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实习期间,学校的老师和培训基地的师傅可能同时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
三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教育理念对人才培养的影响
在调结构、转方式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现代畜牧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紧迫。在经济发达国家中,高级技师在所有的技术工人中可以达到35%的比例。在我国沿海的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高级技师的比例却只有2%[3]。职业院校是培养创业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但是落后的职业教育理念影响着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一是培养导向出现偏差。目前的高职教育普遍以高就业率为培养目标,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基本上都面临着低薪酬、低技术含量以及高离职率的情况。二是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区分度不够。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案的描述上有一定的区别,然而在实际培养的结果上并没有太大区别,最终的结果就是高职和中职都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三是未能平衡远期目标和近期利益。职业院校与预期岗位无缝衔接的功利性与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冲突,职业院校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二)现代畜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现代成套设备、计算机系统、质量安全控制系统等在规模养殖企业的使用,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已从技能为主转向技术创新为主。低技能、缺乏创新精神的工作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畜牧企业的要求,技术创新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着畜牧企业的转型升级。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不强,既不能适应岗位技术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不能适应社会对创业人才的要求。职业院校应当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既能传承畜牧产业文化、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要着重培养对社会充满责任感和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善于把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融会在一起的畜牧业技术创新人才。
四走出困境的策略
在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的创业创新型人才[4]。高职院校在培养畜牧业的专业人才的同时,更要重视从“工学研融合”方面探索培养畜牧业创新创业人才新方式。
(一)正确定位“工学研融合”和产学研结合
工学研和产学研分别属于两个层的概念,“工学研融合”对产学研结合的扩展,是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上的拓展,通过工学研中的工作过程培养畜牧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当然企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各种难题,这就需要工学研中的研究过程来解决。将学习过程融入到工作和研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和建立。在“工学研融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首先学校的教师要给予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与教育,在教学课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其次企业的实践也赋予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机会,在企业进行实训的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遇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学习的课题。
(二)准确区分“工学研融合”和工学结合
“工学研融合”和工学结合两者之间差别了一个研字,“工学研融合”是对工学结合进行了升级。在工学结合方面,存在着“以工代学”和“以学代工”的两种片面的理解方式,工学结合也是人才培养的模式。“工学研融合”指将工作、学习和科研三个过程相融合,并对工作、教学和科研三者之间进行协调,进而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充分发挥“工学研融合”的作用
一是合作办学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通过校企合作办学,规模化养殖场安排学生进行生产实训、跟岗、顶岗等工作,学校对学生参与的企业技术研发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合作育人原则,由规模化养殖场的师傅和职业院校的老师组成教学组,以教学组名义联合申报科研项目,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对课题进行分解,以课题研究工作代替学分;三是资源共享原则,实现物尽其用。学校的资源图书馆、实训室等资源向畜牧企业进行开放;企业也把自己的资源向学校开放,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基地;四是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原则,双方可以签订合作协议,以“订单培养班”或者“现代学徒制班”的形式,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培养,一起确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从而建立“工学研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要适应并主动服务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因此,通过“工学研融合”培养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不仅是当前经济发展对职业院校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内在的发展需要求。因此充分利用“工学研融合”不仅能够提高高职院校人才的质量,更能够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金昌.科教结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3):88-90.
[2]都振玉,林建坤.统修、统训、轮岗、顶岗: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0下):200-201.
[3]朱国奉,杭瑞友高职工学研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9):91-92
动物疫情;防控统计;报表
1.动物防疫统计工作的现状
从目前我州动物防疫统计情况看,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健全了基本能够真实反映畜禽实际生产情况,疫病免疫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疫病免疫监测的统计数据采集体系等的上报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二是有一支爱岗敬业、业务熟练的信息采集和统计员队伍,形成州、县(市)中心、乡镇站三级“网络化”统计管理体系,保证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数据统计的稳定性;
三是形成了一整套适应新时期动物防疫工作统计的分析方法。在数据采集、汇总、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多渠道信息,定期进行畜禽疫病形势分析,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宏观调控和指导畜禽生产提供决策依据。虽然在州、县、乡镇业务统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各类动物防疫统计报表都能及时准确上报,但在统计过程中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仍然存在。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部分县市中心领导对业务报表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审核把关不严,统计工作管理不完善,每套表在上报前都需领导审核后签字,方才能上报,但领导往往忙于其他工作,而忽略了认真审核,见表要求签字就签也不审核,有问题查下去了,才事后查找问题纠正错误。
报表管理机制不健全,没有设专人负责,并忽视了监督管理,未能落实业务报表的管理制度,我州从中心到10个县市,103个乡镇的动物防疫业务统计员基本上是办公室人员兼职,并且业务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个别县市还频繁更换业务统计人员,出现一年换两三人现象,统计业务稍微熟点又调整。致使其所在地区防疫报表存在不能按时按质报送,有两三个县市在做重大动物疫病免疫进度月等报表中要求每月30日前上报本月的报表,拖到下月6~7日才上报,并且我们打几次电话要了才报。
统计报表质量不高。一是统计工作漏洞较多从上报的基层报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出个别统计人员责任心不强,业务素质不高,工作简单应付。致使其填报的报表出现漏洞,统计数字不精确,不真实,缺项等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县市往往是不按要求统一填制表报,他们会在报表栏内增项或减项,给州级汇总增大业务量。二是对统计报表中的指标概念理解模糊,统计业务不熟练、畜牧知识缺乏等致使统计工作时效性差、数量准确率低。
3.几点建议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对于统计监测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管是统计动物疫病免疫情况、应急处置动物疫情,还是落实政策、调控畜牧业生产,都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数据资料。通过强化统计调查,才准确掌握为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搞好畜牧业宏观调控、及时调整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在今后的业务统计工作中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统计管理工作机制。部门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统计工作,把思想统一到“统计就是业绩、宣传就是效率、信息就是收益、工作就是综合生产力”之上。保证防疫与数据统计工作两不误。
加大业务学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搭建动物防疫统计工作学习交流平台,鼓励人员外出培训、学习,尽可能为其提供政策、经费等支持;结合单位业务统计实际,多与统计等部门加强学习沟通,解答工作中的问题。把宣传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作为基层畜牧业统计员和防疫工作人员的必读课,通过培训交流逐步提高他们工作责任心和法制观念,来进一步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
进一步建立规范的数据采集程序,从源头上抓统计数据质量。对于动物疫病防疫重大疫情月报表、流行病学调查月报表、动物免疫死亡病率调查年报表、春秋两季动物强制免疫报表等的数据的采集和统计都要由村防疫员逐户逐组逐村采集统计上报乡镇兽医站,各乡镇统计站和兽医站将数据通过审核汇总以后报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县保证采集数据有源可查,及时准确,表间关系合符逻辑。县中心统计人员审核汇总领导签字后上报州中心,形成层层把关,层层审核上报的统计管理机制。
一是及时报送数据,增强统计的的时效性。杜绝数字造假,提高统计监测的准确性;
二是突出抓好数据采集、上报和核查等关键环节,通过电话回访、现场检查等方式对监测数据进行核查、把关;
三是牢固树立统计监测工作第一责任人思想,分级负责、层层把关,从源头堵住虚报、漏报等数据不实统计监测,坚决杜绝数字弄虚作假。
稳定人员队伍,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稳定、高素质的统计人员队伍是保证统计工作顺利开展和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不频繁更换统计人员,尽量减少其工作职能调整、控制流失,以保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积极探索建立激励人员安心工作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的长效机制;人员定岗定位,实行专人负责,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积极为其工作开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各县市要研究制定有效的工作激励制度,以制度促工作,以制度促管理积极调动统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据。
云阳县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一、云阳县生态农业的现状
(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促进了生态良性循环。土地水源涵养力加强,减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大大减少,提高了土壤入渗,减少了地表径流,减轻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三峡水库和河沟的淤积,提高了水利工程利用率和使用寿命,有利于三峡工程的正常进行,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农村小康环保取得进展。以建设“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清洁家园”为重点,加强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切实解决村民饮水问题,保护农村饮水安全,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积极指导乡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实施方案。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村容整洁,创建生态家园,促进新农村建设。
强化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率先在三峡库区一次性全面取缔县境内网箱拦网养殖,共有205户的4219个12万平方米网箱全部实现自行拆除,成为三峡库区第一个全面取缔网箱养鱼的区县。对畜禽养殖污染开展了全面调查,健全完善了档案。完成了云阳县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工作,划定了限养区、禁养区和适养区;加强了对禽流感的监控和养殖户的养殖粪便的综合治理,对分散养殖户的畜禽粪便采用先消毒再作农家肥利用,建设沼气池处理畜禽粪便,对污水处理后做有机肥使用,实现零排放。
(三)特色农业品牌培育效果初显。全县上下打造农业优质品牌意识明显增强,优质农产品品牌打造成效显著,云阳巴阳峡牌纽荷尔脐橙、鹭鸯牌优质大米、相思茶、重友系列饮品等4种产品获得重庆市优质农产品称号,市场知名度不断提高。有关部门和乡镇正积极扩大牛羊、柑橘、粮油、茶叶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证市场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四)农业标准化水平得到提高。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积极宣传,组织生产企业、生产基地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目前共申报批准了1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9个无公害农产品,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6万亩。已建成“茶叶标准化示范区”5000亩,核心示范片1000亩,“相思茶”、“龙缸茶”2家县级茶叶龙头企业申报并通过了qs认证。
二、云阳县生态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性脆弱。
(二)农业开发利用不当,形成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日益加重。
(三)三峡库区云阳段的水污染存在隐患,已出现水华现象。
(四)!生态农业基地规模优势不明显。我县的牛羊、柑橘、粮油、特色蔬菜、生态渔业等农业产业基地形成了一定规模,但尚未形成区域规模集聚优势,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生态农业优质品牌较少。目前仅有少数几个农产品获得了市级名牌农产品称号,能够在市场上独领的知名品牌较少,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六)农村面源污染呈蔓延趋势。一是农业生产污染日趋加重。不科学的使用肥料、农药、农膜,在局部地区已造成农业生态污染。农用化学品低水平过量使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低,禽畜粪便污染持续增加。二是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剧。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快速集聚,生活污水绕村横流,生活垃圾四处飘散。三是城镇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重农村环境污染,造成对农村的二次污染;乡镇企业管理粗放,农村工业污染不断加大。云阳县农村污染的危害,影响水质安全,破坏土壤生态,威胁食品安全,危及三峡库区,制约现代农业。
三、云阳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
生态农业是在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现代科学技术和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特点是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注重生态安全,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农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云阳要生态兴县,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任务,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改善农田生态。一是治理水土流失。坡度25°以上退耕还林、还草、还药,绿化荒山荒坡;禁止铲山火灰;提高复种指数,尽量减少耕地的时间;农村杜绝烧柴禾煮饭,使用沼气、燃煤、电器、液化气和天然气,避免因大量燃烧柴禾而导致植被减少,进而加重水土流失。二是改善农田小气候。搞好农田林网化;推广喷灌、滴灌、旱地龙等节水型农业,并加强 水利建设。
(二)注重农业生态保护。要注意保护天敌(如蛇、青蛙、猫头鹰等),维持农田生态平衡。运用综合、高效、持久、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注意施用量和收获前的施用期。对废旧农膜要集中销毁处理,并运用降解农膜,避免白色污染。稿秆还田,予以腐熟,不得焚烧,避免空气污染、养分损失和资源浪费。使用环保型肥料,尽量多施有机肥,避免大量施用化肥所带来的土壤板结和污染问题。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禁止饮用水源水库和三峡水库投饵水产养殖,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努力改善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三)防止农村面源污染。要做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四个基本原则;二是处理好农村环保与城乡统筹、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四个关系;三是完善组织、投入、服务、法制、生态补偿五大保障体系;四是搞好发展现代农业、防治农村生产生活污染、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四大重点工作;五是作好规划、宣传、调研、技术应用四项基础工作;六是切实做到“三个一”,即构建一张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网,组建一支专业管理队伍,制定一套管理保障措施;七是搞好“三结合”,即农村环境整治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与提升农民素质相结合。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长期坚持。在整治的内容上,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在整治时序上,坚持突出重点,循序渐进。在整治标准上,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在整治投入上,坚持整合资源,讲求实效。
(四)加大农业科技运用力度。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广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和退化草场功能恢复为主的生态农业技术,重点应用生物技术,加强农业技术集成和配套。开发运用主要农产品和农林特产资源精深及清洁生态型加工技术与设备。综合运用农业生态技术,保障农业生态安全。
(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我县要发展以林为主、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种植业要由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转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经济作物的油菜要栽培“双低”(低芥酸、低(来源:文秘站)硫苷)油菜;畜牧业要增加牛羊比重。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基地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实施“农业产业化335工程”(主攻三大主导产业山羊、肉牛、柑橘,壮大三大传统产业油桐、生猪、蚕桑,发展五大特色产业黑木耳、水晶梨、蔬菜、茶叶、中药材),推进农业产业向“五化”(专业化、一体化、规模化、区域化、现代化)迈进。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力度,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开展农业科技全程服务,创新农业产业投入机制,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环境,并建立农业资源多层次高效循环利用、协调稳定的生产结构。
(六)培育特色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1、高效农业。通过产业化、品牌化和生态标准化的高效农业生产,以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以高效促进持续发展,使其农产品附加值高,农业经济效益高。如名贵种苗业、无公害蔬菜业、优质水果业、精品花卉业、良种奶牛业、特种养殖业、生物药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等。
2、有机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实施腐殖肥和物理及生物驱虫技术,生产品质好、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农产品,即有机食品。施用有机肥,不施用化学制品(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如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高山和城镇郊区)等。
3、循环农业。通过普及运用节约型农业新技术,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禽畜粪便,降低生产成本,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有效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把农业生产经济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投入、高循环、高效率、高技术、产业化的新型农业。如粮酒糟猪肥沼气沼气渣粮等。
4、草地农业。全县草山草坡及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基础载畜量达300万羊单位以上,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产业既是农牧结合的生态产业,也是实现强县富民的特色优势产业。宜大力发展草食动物(牛、羊、兔、草鱼、草鹅等),减少粮食饲喂,不用激素等添加剂,有利身体健康。
5、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广袤的农村为平台,依据当地特有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开拓乡村旅游市场,吸引城里人到乡下观光旅游。利用地域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建造生态农业示范园、科技园、展览园、植物园或园艺场,集科研场所、种苗培育、展览展示、乡村观光、休闲度假、采摘垂钓为一体。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买农家货,结农家情,享农家乐;以自然简洁、粗放豪爽、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为主题的农家乐,使休闲旅游、度假观光与农业生产、农家生活无缝对接,农游一体化,美了城里人(放松身心,回归自然,暂离城市水泥森林的烦促、热岛效应的烦躁)富了农家人。生态旅游农业能使游人闲游绿色世界,欣赏珍奇花草,采摘新鲜蔬果,品味农耕野趣。生态旅游农业的兴起,发挥其生产功能的同时,也发挥其观光休闲、保护生态、丰富生活等功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的转轨。开发以食用动物和蔬菜为主线的后勤性农业,以花期观赏(如桃花〔水口〕、李花〔如故陵百里李子带、高阳李花山〕、梨花〔如无量山〕、油菜化〔如栖霞〕、芝麻花〔如故陵、红狮〕、柑桔园〔如黄石〕、茶园〔如歧阳茶场〕)等活动为主线的观光农业,以景区服务为主线的服务性农业(如农家乐)和旅游品加工为主线的加工性农业(如票草牛肉干)等四大板块。云阳可深入开展盘龙樱桃节、巴阳枇杷节、泥溪漂流节等生态乡村旅游活动。
(七)实施生态移民
1、三峡水库移民。一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云阳的农村三峡移民后靠安置2.6万余人,要把开发性移民与生态移民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农村移民安置容量,树立大农业发展观,变革落后的生产方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如蔬菜大棚、草莓等)和生态渔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村移民的 收入。二是加强对新垦移民用地的管理。为妥善安置农村移民奠定坚实的基础,要避免新垦移民用地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要开展新垦移民用地快速熟化模式研究并推广应用于实践中
2、高山生态移民。全县位于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高寒山区和深山峡谷地区的有4.47万人,占贫困人口的32.7%。要加大对生态搬迁的支持力度,主动争取上级的大力支持,继续给予生态移民、退耕还林、扶贫等配套政策,实施生态搬迁,有步骤地将这部分人迁往居住条件较好的地方,彻底改变其生存环境,实现生态建设与扶贫工作的双赢。
云阳县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切实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在长江三峡库区将充分体现出最佳的农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到那时的景象将是: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村环境友好优美,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关于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的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现阶段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反而由于要保持粮食等农产品的稳定增产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致使农业内生污染日益严重。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生产生活消费废弃物不断增加,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明显,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污染防治为基础,以食品安全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动力,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20世纪初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了多种农业方式以期替代常规农业,试图克服常规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不少国家陆续提出并实践多种替代常规农业的模式,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
这些替代农业模式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尽量合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生资源,减少外部投入,通过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固氮和其他生物技术以及生态调控手段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众多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探索中,生态农业产业化成为广泛选择的发展模式,生态标志性农业产品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回归自然、关注环境、食品安全等意识促进了生态标志类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
为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加大力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以发展绿色食品为标志,加速生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经过有关部门持续不断地努力,扩大影响,打造市场品牌,树立消费者信心,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食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的安全健康食品,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为绿色食品大规模发展创造了条件,成为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我国参与绿色食品生产的企业达到2047家,产品个数达到4030个,实物产量达到3260万吨,年销售额达到723亿元,出货值为10.8亿美元,覆盖范围7710万亩。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截至到10月底,农业系统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达到441家,产品713个,实物总量为33.7万吨。目前,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已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全国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有117家,省级龙头企业299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占当年绿色食品使用标志的生产企业总数的16.9%;经深加工的绿色食品品种1621个,占当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总数的40.2%。
二、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主要模式
我国幅员广大,农业生态类型多,必然产生多种生态农业产业模式。采取何种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取决于生态环境条件、技术条件、市场条件和组织管理等综合因素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程度。根据实践和理论分析,当前我国生态农业产业主要有如下发展模式:
1.资源利用模式。(1)环境消纳型生态农业产业。这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产品生产为中心,控制生产要素适度投入,依靠开发系统和产地环境共同消纳有害因子。维持最低的产地环境质量,保持产品的基本生态性和安全性。(2)循环利用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这一模式的运行特点,主要是种养业生产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产业开发不增加产地环境的负担,降低生产成本。在产业开发过程中,产地环境可在自然状态下进入良性发展。(3)生态建设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这一模式的运行特点是,通过人类农业产业开发的经济活动主动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缺陷,促使自然生态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发展驱动模式。主要以经济利益的驱动作用方式划分,包括产品生产型、产品管理型和产业集群型。(1)产品生产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运行形式特点是产地环境建设驱动农民发展生态农产品生产。(2)产品管理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生态农产品营销商异地开发,产地农民被动参与,缺少长期稳定的产业开发运作基础,没有产地商品品牌,生态农产品的增值大部分被营销商获得。(3)产业集群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以专业化绿色食品市场为依托、为导向,通过市场向周边的辐射牵引力吸引一定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形成绿色食品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市场在这种产业集群模式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产业组织模式。主要以生产组织形式划分,包括个体开发型、公司+基地+农户型和农民合作型。(1)个体开发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规模小,生产分散,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稳定。(2)公司+基地+农户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专业的生态农业产业开发公司通常拥有较强技术力量、自有基地、产品市场和商业品牌,较容易形成产品优势,通过联结带动,农民可较快掌握生态农产品生产技术,降低生态农业产业开发成本,获得较多利益。(3)农民合作型生态农业产业开发,特点是农民具有充分经营管理自,在不变更原有家庭承包制度的前提下,扩大生态农业产业开发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产业开发利益。
三、政策建议
1.尽快建立农业污染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决策系统。按不同生态类型,设立覆盖全国的农业污染观察点(站),掌握全国或区域农业污染的实时状况和变动趋向、主要污染源种类和量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并根据农业污染情况适时提出农业源头污染防阻与资源化利用、污染循环链阻断与调控、污染末端治理与修复等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重点,对农业污染综合防治的阶段性、区域性、流域性做出差异决策。
2.尽快构建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着重研究自然生态环境补偿和污染受害者补偿的方法,制定不同污染种类和污染程度及损害程度的补偿经济标准,以及农业生态补偿操作规程,加快农业污染源防控、生态补偿的立法,对环境污染风险较大的企业执行生态补偿风险抵押金制度,鼓励和扶持生态农业发展。
3.尽快制定国家农业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综合防治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绿色gdp”考核指标,中长期农业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分工,明确公共财政投入方向和规模,生态农业产业布局、发展重点,引导生产与消费,建立社会生态价值观,鼓励社会成员、企业和各产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包菲吴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黄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1)摘自:.11(27—28)《农业经济问题》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启示
一、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现状和主要模式
自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成立后,各国纷纷兴起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浪潮。至,全球194个国家中有141个国家开始或已经开始发展生态畜牧业。据 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hm⊃;,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hm⊃;,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hm⊃;和90万hm⊃;。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业面积较小。在全球生态农业用地中,生态牧场占地350hm⊃;。另据ifoam统计,近年来,生态肉品的生产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生态畜产品的消费与日俱增,如全球生态牛奶的销售额达12亿美元,比增加26%。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主要模式
世界各国根据各自资源条件,在生态畜牧业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但综观世界各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农牧结合型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美国和加拿大为典型代表;
二是以草畜平衡为特征的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典型代表;
三是以农户小规模饲养为牲的生态畜牧业,这种模式以日本和中国为典型代表;
四是以开发绿色、无污染天然畜产品为牲的自然畜牧业,这种模式以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为典型代表。
(二)世界各国发展生态畜牧为采取的主要措施
1、高度重视和支持生态畜牧的发展
在发展生态畜牧为方面,许多国家的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鼓励和支持生态畜牧业的发展。这种做法充分反映了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高度重视。
2、采用高新科技促进畜牧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转化
在畜牧业资源利用方面,许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以确保畜牧资源的低耗、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
3、不断加大对畜牧业污染的防治
畜牧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对于畜牧业发展较快、人口密集的国家和地区,其污染问题和带来的威胁更为严重。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致力于控制和降低畜牧业污染以保护生态环境。主要表现力在几个方面:
一是制定防污染法规。
二是不断开发新的技术以降低畜禽粪便中的氮素污染。
三是开发和应用畜用防臭剂,以减轻畜禽排泄物及其气味的污染。
四是运用生物净化方式,实现对畜粪及其污水的净化与污染消除。
五是实现畜禽粪便的再利用,以减少粪便污染,实现废物资源化的效果。
二、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生态畜牧业将成为21世纪畜牧业的主导模式
(二)、生态畜牧业的规模将不断扩大,速度将不断加快
(三)、生态畜牧业的生产和贸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四)、各国生态食品的标准及认证体系将逐步趋于统一
三、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一)、提高并强化认识,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的扶持力度
1、加强宣传教育,强化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与投入尽快制订并完善有关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法律等,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宏观调控,形成以法治徼、科技兴牧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对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1、加强生态畜牧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2、推广和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
3、改革兽医管理体制,强化动物疫病防治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发达国家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4、建立生态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生态畜牧业的环境监测体系
(三)、加大培育国内和国际生态畜产品市场
1、培育和健全生态畜产品的市场动作机制
2、不断推进生态畜牧业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
如何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国内外大量成功养殖经验告诉我们:健康养殖是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健康养殖是以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为主要内涵的可持续发展的养殖业,是在以主要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传统养殖业的基础上,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效益并重发展的现代养殖业。
健康养殖无污染
健康养殖是指根据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运用生态学、营养学原理来指导生产,为养殖对象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快速生长的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全价营养饲料,使其在生长发育期间,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使养成的食用商品无污染,个体健康,产品营养丰富与天然鲜品相当,并对养殖环境无污染,实现养殖生态体系平衡,人与自然和谐。
健康养殖的概念是发展的,其目标价值也是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从单纯的物质层面跳跃出来。健康养殖概念有其空间性、时间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根据这“四性”特征,健康养殖的概念可以用系统论的方法加以描述为“应用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对特定的养殖系统进行有效控制,保持系统内外物质、能量流动的良性循环、养殖对象正常生长、产品符合人类的需要的养殖综合技术”。
健康养殖以保护动物健康、保护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健康养殖的核心就在于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正确认识健康养殖应该做到理清概念与观念上的认识:“健康养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就目前而言,健康养殖的健康性,至少包括生态平衡、资源优化、动物健康、产品绿色4个层面。
发达国家建立的“绿色技术壁垒”已严重制约我国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我国是畜禽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并不是出口大国,出口欧美的畜产品屡屡受阻,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问题成为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
生产模式
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是多年以来,在许多地区被反复证明了的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饲养规模应服从于疫病防治的需要,服从于发挥生产潜力的需要,服从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服从于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的需要,服从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未来的家禽养殖业应是,大公司、小禽场、全进全出、密闭饲养,优美环境、优质产品、优秀效益。
社会分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对于中小型养殖场/户,需要改变目前这种大而全、小而全的状态,只饲养后备鸡或产蛋鸡一个阶段,将更有利于疫病的防治和饲养管理水平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国外,后备小母鸡饲养已经成为养禽业中的一种专业化的企业。
对于疫病防治而言,在能够想到、能够做到的情况下,做得越细致越彻底越好。隔离病禽和疑似病禽是防治家禽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是扑灭传染病的重要环节。避免病原微生物传入养禽场,避免其感染禽群,才是防制传染病的最根本的措施。同时,也应避免将场内的病原微生物传播出去。
卫生消毒。卫生是指设置化学屏障,清除微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废弃物和媒介,以阻止病原微生物进入鸡群,并阻止传染性物质在鸡舍内和周围的传播。消毒措施究竟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卫生措施的细致程度。
消毒是指以化学和物理手段杀灭病原体,即杀灭病毒、细菌和真菌。病原微生物致病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即致病性和足够的数量,对鸡舍建筑物和笼具设备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可以杀灭病原微生物或减少家禽生存环境中病原微生物存在的数量,使之达不到致病的程度。
“消毒剂”是指能够杀灭微生物或阻止微生物增殖的化学药剂,尤其是指那些能够杀灭病原微生物或阻止病原微生物增殖的化学药剂。
及时淘汰病鸡。对于集约化养殖,只有那些危害群体经济性状的疾病,才是我们防疫的主要目标。过分看重成活率,忽视了对后备鸡群中病弱鸡只的淘汰,以及产蛋鸡群低产鸡只的淘汰。当鸡群中出现个别患病后,只单纯注意治疗,忽视隔离和预防,依然将病鸡和健康鸡同舍混饲,滋生了疾病转播和流行的条件。其危害有四种:一是隐性带菌鸡的潜在威胁;二是低产鸡造成的饲料报酬低下;三是治疗用药成本的增加;四是种鸡群垂直传播疫病对后代雏鸡的影响。
科学防疫
随着家禽饲养业的发展,鸡群的规模和饲养密度越来越大,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也在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疾病的威胁和所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疾病的控制,除了生物安全措施,抗病育种等,常规的疫苗免疫预防仍然是目前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的手段。使用疫苗的目的在于预防传染病发生,所以疫苗选择的原则应是安全、有效。否则,会导致免疫失败,甚至造成某些疫病的人工感染。
因此,疫苗选择应注意几个方面:①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产品;②弱毒疫苗必须是使用无特定病原的鸡胚生产,灭活疫苗的抗原也应使用相应的非免疫鸡胚来制造;③了解本地和本场鸡病的血清型,选择相应血清型的疫苗进行免疫,才能取得好的免疫效果,如IB、AI、IC等疾病;④能用弱毒疫苗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中/强毒疫苗,一些疫苗并非毒力越强免疫原性越好;⑤所用的疫苗抗原含量必须达到规定的免疫剂量。如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嗜斑单位(PFU)必须达到2000以上,新城疫苗或疫苗抗原灭活前的胚胎半数感染量(EID50)108以上。
疫苗免疫应采取正确的免疫方法和科学免疫程序。为确保免疫效果还应及时进行抗体监测,根据抗体监测结果及时进行补免或加强免疫。
药物的使用
药物的作用在于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在机体内的复制,减少向体外环境中的排出,从而减少在群体内的传播;调节机体代谢,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动物自身的修复。
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药物的使用是必要的,如初生雏鸡的药物预防、发生细菌病时的治疗、发生病毒病时的控制并发/继发感染、控制疫苗免疫后过于强烈的副反应等。除了促生长的目的之外,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应是足剂量、足疗程。
药物制剂与配伍,良好的药物制剂、正确的给药途径,是发挥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如果剂型选择不当或制造工艺不良,则可引起药物减效或中毒。
在处理粪便和废弃物时,要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的原则,实施减排、沼气发酵、有机肥加工、林牧和农牧结合,实现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