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5 14:44: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短期资本;MCMC算法;Bayesian估计;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03-0004-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3.01
一、引言
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过去六年的时间,其产生的后续影响依然弥漫在大部分国家上空。为了应对危机产生的不利影响,各国都及时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虽然各国经济目前大多没有恢复到预期的增长,但各种措施保证了国家经济的稳定。在新兴市场化国家恢复增长后,大多数国家也开始逐渐退出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宣布自2014年11月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全球低息环境和充裕的流动性仍将持续一段更长时间,在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资本实现跨国之间的流动已不可避免。
宾建成和詹花秀(2013)发现美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用的量化宽松政策外溢性十分明显,大量超发的货币流入到本国实体经济与资产市场的并不多,一部分货币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滞留在美国银行体系内部,另一部分则流向了国际市场[1]。短期资本自身具有的逐利性,必然会流向收益率更高的地区,而新兴市场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市场化国家,必然在短期内会吸引大量资本的进入。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大量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经济体虽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会对我国产生通胀和资产价格上升的压力,短期资本的特性决定了其在各个国家之间频繁的流入和流出,这无疑会使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波动,加大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因此,研究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这为我国是否能够及时抵御和防范由于大量资金外流而导致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文献评述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加快了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国际短期资本在我国流动日益频繁,这一现象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至今,已有大量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资本流动进行了分析,但总的来看,学者们的研究经历了如下两个阶段:
描述性分析阶段。此阶段主要集中在1996―2006年,1994年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使得部分学者最早意识到研究短期资本流动的重要性。管涛和曾卫京(1996)最早研究了国际基本流动对我国外汇供求的影响,提出完善资本项目管理对防范资本流动的重要性[2]。冯菊萍(2000)分析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金融政策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了管理政策[3]。干杏娣(2002)概括了当代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发展的特征,探讨了其对本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4]。季旭东(2004)从影响因素以及产生的效应的角度分析了短期资本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5]。
实证分析阶段。从2006年至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实证的角度对短期资本流动性进行分析。王世华和何帆(2007)较早的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及其规模、影响资本流入和流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6]。兰振华和陈玲(2007)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规模进行了测算,并采用了协整理论对影响短期资本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7]。黄志刚(2009)开始采用VAR模型和其中的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我国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结构进行分析[8]。陈瑾玫和徐振玲(2012)综合了测算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方法,同样采用了协整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方法分析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的影响[9]。
此外,还有众多的国内学者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但其研究方法除部分学者使用文字性分析以外,大都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协整理论等方法。但传统的VAR模型假定VAR系数以及扰动项的方差是不变的,这种假定显然是很难符合实际情况。在国内,目前对短期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时变参数分析暂未出现。基于这个原因,本文运用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冲击效应的动态变化进行实证研究。
早期人们对参数平稳性的考察主要采用邹检验(Chow test),但其分段的假定并不十分合理,现实中大部分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存在一种渐进性,因此需要新的方法去捕捉这些渐变的信息。TVP-VAR模型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较为流行的估计方法,使我们可以用一种十分灵活和稳健的方式识别经济结构中潜在的可能性变化。Cogly和Sargent(2003)最早对VAR模型进行了拓展,允许参数发生变动并将新模型对美国二战后的货币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但为了估计上的方便,他仍将新息冲击的方差设置为常数[10]。为了进一步拓展模型的适用性,Primiceri(2005)在Colgy和Sargent的原有模型基础上加以完善和修改,同时考虑了VAR系数和误差项方差的时变特性,并将该方法运用于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动态分析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1]。同时,也有部分学者对该模型的性能做了详细的分析。D’Agostion et al.(2010)通过使用美国宏观经济数据将TVP-VAR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传统的VAR模型结果进行了对比,发现TVP-VAR模型具有更加优良的效果[12]。Nakajima(2009)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对日本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TVP-VAR模型的稳健性与CP-VAR和STVP-VAR模型进行了比较,通过使用边际似然函数的方法,发现TVP-VAR更加具有稳健性[13]。
在国内,对TVP-VAR模型的研究和使用才刚刚起步。最先由罗毅丹(2010)运用该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和GDP的冲击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取得了十分满意的结果[14]。孙焱林认为中国渐进式的改革实践时导致建模参数不稳定重要原因,并使用TVP-VAR模型对徐高(2008)的数据重新进行拟合,成功解决了徐高文中提到的“斜率之谜”现象,得出具有时变参数的VAR模型在拟合中国宏观时间序列方面更为精准这一结论[15]。可见,TVP-VAR模型与传统的VAR模型相比优势明显,充分利用新模型的优势无疑是有利于推动实证研究的发展。
三、TVP-VAR模型描述
(一)TVP-VAR模型的构建
Sims(1980)认为,在理性预期的假设下,经常用于识别传统结构模型中参数的唯一约束是不合理的,作为一种可以替代的方法,Sims提出了一种基于非结构性方法来寻找各个变量之间关系的新的建模方法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16]。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所建立起来的模型,它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此后,VAR模型在很多研究领域中均取得了成功。但是,VAR模型也存在着不足,即参数过多可能导致模型无法识别这一问题,只有所含变量较少的VAR模型才能通过普通最小二乘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当存在大量的参数需要估计时,需要保证样本也具有足够的数目,当样本容量相对较少时,大多数变量估计出来的值的偏差较大[17],而且由于VAR模型当期关系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隐藏在误差项相关关系的结构中,产生的脉冲响应因为新息不能被识别为内在的结构误差,因此无法给出较好的结构性解释。另外,VAR模型是常参数模型,很多证据表明,在经济系统发生大的结构性变化,VAR模型参数不稳定,这些缺点严重束缚了VAR模型的进一步应用[18]。此后VAR模型的演变也基本上均是围绕以上不足的条件下进行完善和发展的。
Primiceri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将模型扩展为允许截距、系数、方差和结构影响都随时间变动的TVP-VAR模型,并迅速被一些学者如Nakajima应用到宏观经济分析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随机波动的假定会由于参数过多而使得似然函数难以估计。为解决这一难题,学者们普遍采用贝叶斯估计方法,并将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方法(MCMC)引入到了该模型中以方便去估计后验概率密度函数。在TVP-VAR模型中采用贝叶斯估计的优势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贝叶斯估计可以通过对先验概率的合理选择避免不合理区域产生的峰值的影响;第二,贝叶斯估计中观测数据被看成是唯一的,模型的参数作为随机变量以某种概率分布的形式与似然函数相结合;第三,贝叶斯估计方法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有效估计含有高维参数空间和非参数性质的模型。
(二)MCMC算法简述
四、短期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影响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说明
总的来说,我国采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目的基本围绕经济持续增长和物价稳定两个方面。因此,本文采用产出和物价水平衡量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王世华等学者认为,国内外利率差是影响我国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因素。故本文引入国内外利率差作为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指标。本文研究的样本跨度区间为2006M1―2012M12,该样本区间恰好涵盖了金融危机前、中、后三个时期,数据频率为月度数据。在国外现有文献中,大多数学者采用季度数据,但由于我国可获得的季度数据较短,不能满足具有高维度参数空间的模型估计,因此本文采用了月度数据。综上考虑,本文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中包括四个变量:国内外利差(LC)、短期国际资本流动(DQZB)、产出(Y)和通货膨胀(P)。其中,国内外利差采用国内银行业同业隔夜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与美元隔夜Libor利率收盘价的差额表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采用较常用的非贸易及FDI的资本流动表示①。通货膨胀率指标采用“消费者价格指数”。由于我国GDP没有统计月度数据,对其进行转换会随着不同的操作方法而导致数据出现人为的扭曲,因此本文采用“工业增加值”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变量②,通过X12方法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指标进行了季节调整,同时为了减少指标数量级对模型的影响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并将对数结果乘以100。另外,为表示宏观经济的波动情况,本文对产出和通货膨胀均进行了差分处理。文中数据除美元隔夜Libor利率收盘价来自Wind金融数据库外,其他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马尔科夫蒙特卡洛模拟(MCMC)
参数估计的后验均值、标准差、95%的置信区间、Geweke收敛诊断值和无效影响因子。从Geweke收敛诊断结果来看,所有结果均不能拒绝收敛于后验分布这一原假设。除了(∑h)2之外,各个变量参数的影响因子均很小。就(∑h)2而言,其最大值也仅为232.80,接近235,这表明通过MCMC方法模拟20000次可以获得至少85个不相关的样本,对于进行后验推断的样本数目已经足够。
(三)时变参数脉冲响应结果
TV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结果的优势在于能够捕捉到经济中渐变和突变等信息,图1描述了在滞后1、2、3期脉冲响应随时间动态变化。
1.利差与短期资本的脉冲响应
先考虑利差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给利差一个正向的冲击,在滞后1期的情况下,利差对短期资本的影响的恒为负值;在滞后2、3期时,短期资本会在0附近上下波动,且在滞后3期时波动更加明显。可见,利差的变化会导致短期资本流动产生明显的波动。再考虑短期基本流动对中美利差的影响,在初始给短期资本流动一个正向冲击,我们会发现短期资本流动在各阶滞后期下,其影响均为负值。在不同滞后期下的差别仅在于影响程度不同,在滞后1期时最大,滞后3期时最小,但差异较小。从图1可以看出,在滞后3期时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负值,其恰好发生在2008年11月左右,而当年美国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元隔夜Libor利率收盘价从10月份的2.13%大幅下降到0.53%,该脉冲响应结果捕捉到了这一重要信息,故短期资本的流入可以缩小中美两国之间的利差。
2.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滞后阶数下,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滞后1期、3期时冲击为正,在滞后2期时冲击为负。同时,我们会发现在2008年11月左右,各个滞后期均捕捉到了一个向下的冲击。另外,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存在一个持续性的冲击。可见,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来看,短期资本的流入无疑会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正向的作用,即输入性通货膨胀,这同时也印证了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外溢性。
3.短期资本流入对产出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滞后阶数下,短期资本流入对产出影响同样存在显著的差异,且该结果与短期资本流入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结论恰好相反,即在滞后1期、3期时冲击为正,在滞后2期时冲击为负,且在滞后1期、3期时捕捉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对产出影响这一信息。可见,短期资本流入对我国产出的影响较为复杂,不同滞后期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006年11月、2008年10月和2011年11月这三个时期,分别代表中国经济繁荣时期、危机时期和危机后时期的脉冲响应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在不同时期冲击路径以及效果的差异性。
利差对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在金融危机后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在滞后10期后对短期资本流动出现负向冲击且持续增加;短期资本流动对利差的影响均为负值,但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至今对利差的负向冲击更大。短期资本的流入无论在哪个时期,对通货膨胀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冲击,并且在金融危机发生时期冲击效果更为显著,在滞后2期是冲击幅度达到了0.3。短期资本流动对产出确实产生了正的影响,但危机后时期随着滞后阶数的增加冲击幅度逐渐减弱。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资本流动对产出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波动,这与短期资本流动的逐利性不无关系。
五、结论
本文采用能够同时捕捉区制变化和渐进性变化的TVP-VAR模型对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对宏观经济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能够较好的捕捉到样本中的重要信息,而传统的VAR模型则无法识别;利差的变化会使资本流动产生频繁的波动,资本的流动又能减少中美两国的利差;短期资本的流动对我国产出和通货膨胀均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我们发现,在考察的样本区间上,短期资本流动冲击的传导机制在金融危机前后出现了显著的差异。综上可见,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渐减弱,各国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更应该密切关注国际资本的流动情况,避免资本短期内的大量的流出而对我国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宾建成,詹花秀,王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
[2]管涛,曾卫京.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外汇供求的影响[J].广东金融,1996(9).
[3]冯菊萍.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00(18).
[4]干杏娣.国际短期资本流动对本外币政策及其协调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02(6).
[5]季旭东.短期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4(7).
[6]王世华,何帆.中国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现状、流动途径和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07(7).
[7]兰振华,陈玲.中国短期资本流动规模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2007(4).
[8]黄志刚.我国跨境短期资本流动的成因结构分析:2005―2008――一个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1).
[9]陈瑾玫,徐振玲. 我国国际短期资本流动规模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J].经济学家,2012(10).
[10]Cogley T. and T.J. Sargent, Drifts and Volatilities: Monetary Policies and Outcomes in the Post WW U.S., New York University mimeo, 2003.
[11]Primiceri,G. E.,Time Varying Structural Vector Auto-regression and Monetary Polic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72(2005), No.3,pp. 82-852.
[12]D’Agostino,A.,L.Gambetti, and D.Giannone, Macro-economic Forecasting and Structural Change, ECB Working Paper No. 1167, European Central Bank, 2010.
[13]Nakajima, J.,M. Kasuya,and T. Watanabe, Bayesian Analysis of Time-Varing Parameter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for the Japanese Economy and Monetary Policy,IMES Disscussion Paper No.2009-E-13, Institute for Monetary and Economic Studies,Bank of Japan, 2009.
[14]罗毅丹,樊琦.一种新扩展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及应用[J].统计研究,2010(7).
[15]孙焱林,陈普,熊义明.贝叶斯视角下时变参数VAR建模――兼论“斜率之谜”[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10).
[16]Sims,C. A. Macroeconomics and Reality, Econometrica, Vol. 48(1980), No.1, pp.1-48.
【关键词】中国美元储备;金融危机;再认识
中国的外汇储备问题举世关注,据2008年底的权威数据,我国共拥有1.9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由美元主导国――美国引发并蔓延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储备中的美元资产面临巨大风险,我国以美元为核心的外汇储备也承受了巨大考验。在此情况下,有关美元储备财富评价和管理问题,如何看待美元资产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储备
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瓦解后,有个新的体系虽然没有经过正式的协议和认可却开始出现,并成为目前国际通用的货币体系,学术界通常称之为“美元本位制”。从此,美元取代黄金的地位,成为全世界最广泛与核心的储备货币。在该体系下,世界各国把产品以信用方式销售到美国,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促进经济加快增长,其中发展中国家受益较大,我国也因此积累了大量美元储备。
然而,随着大部分国际贸易都以美元作为支付手段,并开始大量储备美元资产时,美国政府通过疯狂印制美元来满足世界的需求,并悄无声息地巧取世界的资产和资源,同时又带来许多问题和潜在危害。首先,那些通过经常账户盈余或资本账户盈余建立大量国际储备的国家,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过热现象,以及资产价格上的过度膨胀。日本和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就是深受其害的最明显例子。其次,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也使得美国的贸易伙伴把他们的美元盈余投资于美国以美元计值的资产。造成美国国内经济过热和过度膨胀等现象。再次,美元本位制创造出来的信用,也造成过度投资的现象出现,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压力,进而损害全球企业的获利能力。总而言之,在美元本位制的世界经济格局中,贸易失衡现象随着美元在全世界的流通泛滥,造成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过度膨胀的现象,全球经济处于极端失衡的风险中。
二、金融危机对美元储备的传导和影响
美元本位制下的经济过热和过度投资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导致抵押标准放松和抵押贷款产品创新、基准利率提高和房地产泡沫,地产泡沫的破灭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而证券化助推了信用风险由房地产金融机构向美国的资本市场传递,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则将风险的相当一部分转嫁给持有大量美元储备和美元资产的其他国家和企业,最终演变成为世界范围的金融风暴。
金融危机具有极大的“杀伤力”,不仅给有关国家和地区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对实体经济的伤害也很大。世界各国为了救市,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国际储备和本国货币来维持或刺激经济。特别是美国,作为美元的发行国家,通过大量的发行美元来拯救深陷债务濒临破产的房地产、金融和汽车制造等企业,美元的泛滥有加剧美元贬值的风险,美元的发行过滥必然导致美元巨幅贬值,进而使得他国的美元储备面临缩水,持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国家都在分担着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三、对中国美元储备的几点认识
1、金融危机没有导致中国外汇储备严重贬值
美元对欧元、日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是不争的事实,我国人民币也相对美元升值,并有持续升值的压力,因此有了关于我国持有的美元储备大幅缩水的论断。为真正弄清该论断的准确性,在此先对外汇储备的产生和本质做一下梳理:中国出口企业通过出口商品或劳务回收外汇,然后通过结售汇制度向银行换回人民币;银行返身向中央银行出售外汇得到人民币;央行买入外汇形成外汇储备,同时释放人民币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央行为了对冲这部分富余货币供给(因为这部分收入对应的是对国外提供的商品或劳务,国内并没有对等的供给)发行央票进行对冲,压抑银行的货币供给能力,使内部货币供求保持平衡。所以,从央行角度来讲,只是让渡了企业收入形成的对国外购买力,形成了对外购买或偿付的支付准备,在央行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资产方的“外汇占款”。其间出口收入形成的国内购买力已经通过结售汇方式实现。所以,外汇储备是央行对内部的债务和对外部的债权的中间体。
正确评价美元储备是否严重缩水,应该是考察对外的购买力是否降低。国际通货的购买力评价应该兼顾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和本国的物价水平两个方面。这两年来,国外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经过一涨后逐步回归历史中游水平,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短期之内价格的大幅上升概率并不高。美国一直处于低通胀水平,其他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属国(如欧元区各国、日本等)的通胀率也基本处于较低位置,所以,这些国际通货区域的通胀率不高,也即是说在目前美元没有过度贬值的基础上,外汇储备的对外购买力并没有得到过多削弱,外汇储备并没有严重贬值。从内部来将,央行收揽了国内经济体货币错配的损益,代管了对外购买力,人民币的对外升值仅仅表明进口部门换汇成本上升,损益留在内部。对外部购买力的评价而言,国民总体财富没有减少。
2、外汇储备不能直接用于刺激内需或增加民众财产收入
出口收入经过结售汇制度,已经换成人民币形成了国内财富和购买力。在央行手中,外汇储备是对进口或债务清偿的支付准备,以备国内实体对外之需。央行是无法在自己手中把外汇换成人民币的,央行持有储备只供国内部门需要时回收人民币卖出外汇,同时进行内部货币供应量的释放对冲,这个过程和形成储备过程刚好相逆。如果把外汇分给民众进行投资或消费,若要刺激国内市场,民众还是要把外汇换成人民币进行购买,结果还是央行无端的又放出相应的基础货币,和直接通胀无异,有悖逻辑。若民众进行对外购买,只是徒然增加进口,反而对内部供给产生挤出效应,不利于国内需求对内部经济的提振。所以,外汇储备是一种支付手段的备付,是央行代管的对外财富的索取权,并不是一种国民财政资产,不能将外汇直接用于刺激内需或简单分给民众。
3、美元资产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地位仍然牢固
在当前国际危机下,从美元的基本面看,美元资产牢固的国际储备地位仍将是长期趋势,原因有:(1)综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式,西方国家普遍希望美元保持强势,如果美元过度贬值,为减少损失一旦美元资产遭到抛售将进一步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这是各国政府和央行最担心且不愿意看到的结果。(2)美国整体经济的实力根本上决定了美元强势,无论是欧元区还是日本都与美元经济实体存在一定的差距,仍难对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地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3)美元仍是国际上主要支付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中跨国交易、银行重要资产储备、货物记帐单位和债券延期支付的参照标准,现有的国际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仍占70%以上,是最具流动性的资产。(4)强势美元有利于美国的救市方案的实施,美国积极的
救市举措也极力巩固美元的强势。始发于美国金融层面的危机固然对美国经济有影响,但美国最近的救市政策明确,态势积极。美联储购买1.15万亿美国国债和金融机构抵押债券的流动性释放措施不致引发全球通货膨胀,目前的美元泛滥更多是一种流动性解决。一旦美国金融危机缓解,投资与就业逐步回升,美国自然不会让自身通胀失控,美联储也能够从容地回收过剩的美元,降低流动性充裕产生的投资消费的过热需求。美国与美元的经济主导影响力决定了其灵活性和可控性。综上所述,美元和美国国债不至于崩盘,美元资产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地位仍然牢固。
四、我国美元储备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目前美元汇率保持相对稳定和强势,美元资产在国际储备中的地位依然牢固,但当前美元资产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延续对我国的直接影响并不如欧美和日本等国突出,但风险仍不可避免。首先,当前美国金融危机仍未完全走出低谷,意味着外部金融环境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由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债券投资者不愿意承担金融危机带来的更多风险,必然要转嫁危机。其次,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人民币保持稳定态势,再加上未来我国市场增值预期明显,我国就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避风港”,特别是人民币升值预期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目前热钱不但没有撤出中国的迹象,而且还在不断涌入,随着大部分热钱以美元兑换人民币,必然会直接使得中国美元汇储备进一步增加。最后,如果美国金融系统危机继续深化,美元极度贬值,我国持有的大量美元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风险。并且,美元作为国际支付的主要货币,在美国“定量宽松”货币政策下,一旦新一轮金融危机降临,而国际资金开始大量撤资外逃,届时我国不得不用更多外汇储备来注资救市,承受国际大撤资的危险。事实上,从美国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方案看,既有“风险转嫁”危机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又有货币政策上不负责任的放任货币贬值的嫌疑,我国近来提出的创造“超国际储备货币”的建议并非无的放矢。
五、中国美元储备的投资管理思路
虽然当前中国外汇储备处于历史的最高位,由于资本项下严格管制和外债的节制,中国储备处在充溢阶段,为稳定宏观环境、稳定汇率制度产生了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走向和未来经济格局都存太多的不确定性,中国面临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数量、频率、速度都将跃迁,资本进出冲击度增加,人民币不可避免成为市场炒作工具。这时外汇储备必须有足够的保有量,以发挥坚强的稳定锚作用,充裕的外汇储备也是19g8年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扮演中流砥柱的直接原因。
一、高级会计的定义
高级会计学是以高级会计为研究对象的,要对高级会计学有一个清晰、总括的认识,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高级会计概念。那么什么是高级会计呢?它究竟高在哪里?与一般意义的财务会计有何区别?另外,高级会计指的只是高级财务会计,还是融管理会计为一体的广义高级会计?这些问题在研究高级会计学时已无法回避。下面我们先将我国学术界对高级会计的认识和理解进行列示与比较,然后再在探讨界定高级会计的重要意义之后,提出我们对高级会计的界定。
(一)我国理论界对高级会计的界定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高级会计即为高级财务会计,也有的学者认为高级会计一词难以捉摸、不好解释,因而将其界定为"特种会计"或"特种业务会计"。我国现已出版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对高级会计进行的解释都比较含糊,如:
1.“本书(指《高级财务会计》承 接《中级财务会计》一书的,对一些专门的会计领域,也是比较深奥的会计课题展开论述”(见厦门大学会计系列教材《高级财务会计》前言)。该书简述的内容为公司会计(含股东权益会计、所得税会计、清算与重组会计)、合并财务报表、外币折算、物价变动会计和租赁会计。
2.“中级财务会计限于论述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即通用的课题;高级财务会计则是针对上述各种专题(指随着主义市场的建立而出现的股票上市、房地产开发、破产清算、集团公司、跨国经营等经济活动---本文作者加),对有关问题加以阐述”(见上海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 《高级财务会计》前言)。该书阐述的内容为不同组织形式有特色的所有者权益会计、企业合并和合并报表、特殊的财务报告、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和一些特殊的财务会计专题 (包括寄售与分期收款销售、 租赁、房地产、退休金、所得税、期货交易、外币业务、外币报表换算以及公司的重整、改组与破产清算)。
3.“企业特种会计是指企业一般会计业务以外的特殊业务会计.本书所论述的企业特种会计问题可分为三类:(1)特殊的财务报告问题。如控股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分店经营时的汇编财务报表,有海外分支店和子公司时的外币报表折算,以及通货膨胀情形下对财务报表数据上的通货膨胀因素的消除和和调整。(2)企业会计中比较特殊而又比较复杂的问题。如分店经营,合伙会计,外币交易会计,分期收款,专营权及寄代销业务会计,租赁会计,所得税会计等。(3)企业处于非持续经营等特殊情况下的会计问题。如企业破产、解散和清算,以及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资产评估等”(见中南财经大学会计系列教材《企业特种会计》前言)。该书还认为,由于国外的高级会计还包括非企业会计的内容,因此将该书定名为高级会计学是不大恰当的。
4.“这种研究、和修正原有的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以及创建新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亦指高级会计学--本文作者加),用核算和监督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特殊经济业务’,向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者提供更为真实有用和相关经济信息的会计学科,我们称其为高级财务会计”(见首都经贸大学会计学系列教材《高级财务会计学》导论)。
此外,我们还参阅过由谢诗芬主编的《高级财务会计学》(湖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和向泽生主编的《高级会计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但他们均未明确地界定过高级会计,而只是说高级财务会计学是"系统讲授财务会计中的高尖理论与方法 "(谢诗芬主编),"我们就财务会计中最核心的问题和经济改革出现的新业务、新问题编写了这本《高级会计学》"(向泽生主编)。
从上述不同论点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高级会计的认识尚未形成共识,这不仅表现在高级会计的范围上,即高级会计应否包括管理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等内容,还表现在对 "特殊经济业务会计" 的认识方面,即高级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分野的标志是否就在于"一般"与"特殊",高级会计是否就是指特殊业务会计。
应当指出,高级会计一词源于的Advanced Accounting,在国外的会计教材体系中,有关这一概念的内容既有专门论著,也可散见于一般财务会计(即Financial Accounting)之中。但是,从我们见到的国外原文版教材中,很难找到对高级会计的定义性描述。我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对高级会计的界定也很笼统,一般将其解释为特种会计,认为高级会计主要是将会计原理运用在非一般会计事项方面,是对会计原理所作若干更深入的讨论与运用(参见辅仁大学会计系高松教授所著《高等会计学》自序)。也有的学者更进一步说明,由于高级会计阐述的是一般财务会计不能包括的业务,所以其内容有的较难,有的则不难,不能将其全部归为复杂的业务事项(参见台湾大学郑丁旺教授所著《高级会计学》)。
由上述可以看出,对高级会计作出清晰、准确的界定,是会计理论研究中有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界定高级会计的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通过深入的,从最基础的角度给高级会计下一个切合实际的定义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1. 可以界定高级会计的外延,概括高级会计的本质特征、从概念这一基础环节奠定对高级会计进行研究的逻辑基础。
2. 可以在明确概念的前提下,将高级会计与其他会计学科,尤其是与一般财务会计进行比较,以期在比较的基础上对高级会计、广义财务会计乃至整个会计学进行深入探讨。
3. 可以用明确的高级会计概念及建立在其上的相关理论,更好地指导业务实践,在解决我国会计改革面临的难题方面发挥作用。
(三)我们对高级会计的界定
根据我国当前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今后的发展,我们倾向于将高级会计定义为:高级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原有的财务会计内容进行补充、延伸和开拓的一种会计,即利用财务会计的固有方法,对现有财务会计未包括的业务、或者需要深入进行论述的业务以及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些特殊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会计。它与传统财务会计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的完整体系。
深入理解这一概念,还需要进行下列补充说明:
1.高级会计属于财务会计系列,因为: (1)它也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进行核算;(2)它也是以合法的会计凭证为记录经济业务的依据;(3)它也是依据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并编制对外报表;(4)从本质上看它也是以记录经济业务为手段而全面介入企业经营的一种管理活动。总之,它在会计方法上与一般财务会计完全一致,也符合财务会计的一般特征。
2.高级会计与一般(中级)财务会计的分野主要表现在业务范围方面,即高级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有些是一般财务会计不包括,或者不经常发生的业务事项,主要是一些特殊经济业务和特殊经营方式企业的特殊会计事项。将这些业务单独归为一类,我们即可将企业单位经常、普遍存在的会计业务与不经常、不普遍存在的会计业务划分开来,将前者归为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而将后者归为高级会计的内容,并将二者描述为财务会计中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样划分一般财务会计和高级会计能够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保持一致,也易于被广大会计界所接受。当然,在高级会计中还包括对一般财务会计内容需要深入论述的部分,但这些内容有一定深度,远非一般财务会计所能涉及。
3.高级会计与一般财务会计的区别还表现在对会计业务反映的连续性、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 。高级会计反映的业务有些只发生于某一特定时期,且既可能发生于所有企业,也可能发生于部分企业,总之属于一般财务会计所不能完全包括的业务事项。将这样的业务归为高级会计的内容,可以给一般财务会计以完整的外延范围,使其有更为完整、清晰的体系,也使高级会计在核算范围、内容方面的特殊性得以明确体现。
高级会计学是专门研究上述高级会计业务的一门学科。它的形成与进一步发展是本世纪中期以后的事情。但从
现在的情况看,它的出现与发展,确实对一般财务会计学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其结果是以专门对一些特殊会计业务进行研究、表述的高级会计学弥补了一般财务会计学的不足,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财务会计学的完整体系。
二、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
(一)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的特征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提示,一般财务会计的理论首先应当是四项会计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会计假定)和十二项一般原则;其次才是与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密切相关的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的基本要求。《企业会计准则》的其他内容和行业会计制度,是在会计假设划定的框架内,以会计原则作为指导思想而建立的指导会计业务实践的行为规范。因此,我们可以将四项基本假设和十二项一般原则视为财务会计学的核心理论。会计理论界在以此为核心进行理论研究时,都将会计假设视为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即认为它是建立财务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基础;同时,也都将会计原则视为会计理论的另一重要内容,即认为会计原则是在会计假设指导下控制会计实务、制定会计行为规范的信条。
众所周知的另一事实是:在本世纪中叶以后,美国会计界放弃了以会计假设为会计理论研究逻辑起点的研究方式,代之以财务会计目标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以财务会计目标、会计报表构成要素、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资本保全为核心的会计理论框架结构。按这种思维方式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效,已为国际会计界所认可。
现在的问题是,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在会计理论体系中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以会计假设为核心与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是何种关系,这已成了人们需要研究和回答的问题。我们的看法是:以会计假设为核心和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理论全系产生的背景和适用的范围是有区别的,两者的结构和包含的内容也不相同,但它们不是互相排斥的,两者具有互相结合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由于以一定的前提条件为支撑,其范围必然要受前提条件所制约,很难容纳超越其前提条件的内容;这样,当会计环境发生变化、一些新的经济业务超越了前提条件的限定后,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就很难支撑下去了。而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由于冲破了会计假设的限制,处于一种可以包括更加广阔范围的境地,因此,它也就能在变化了的会计环境中发挥作用。实际上,美国会计界走的就是这条路子,他们从研究会计假设起步,而在环境发生变化后随即建立了一套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的会计理论体系。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中只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作为基础性假定,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的说明》中也只承认继续经营、一致性、权责发生制三个基本会计假定,同样是使财务会计适应环境变化而对会计理论进行的必要修订。这也就是诸国际会计准则规范的业务事项中很少有一般财务会计业务而多数属于特殊会计业务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我们的看法是: 由于受假设限定范围的制约,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本前提的会计理论体系只适用于一般财务会计,应当是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理论基础;而以财务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有了更大范围的适应性,可以容纳高级会计,因而可以被视为整体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实践的结果看,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并没有将以四项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全盘否定,它们都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究其原因,两套理论体系除存在外延大小的区别外,还有内涵丰富与否的差异,因此它们能够适应不同会计层次的要求而存在,并随着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而变换自身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会计原则方面,后有专门说明)。
我们认为,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承认并认真探讨以四项会计假设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我们从会计理论的原始性,基础性环节上更为全面地认识会计理论,在完成会计工作的初步转轨、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指导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发挥作用;但是,当客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各种超越会计基本前提的经济业务大量涌现以后,势必要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增添一些新的会计理论,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实践。因此,我国会计界对高级会计业务的深入探讨,正是这种环境变化的客观要求,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必然是会计理论研究更加深入,财务会计学体系更加完整、健全。有鉴于此,我们想从以四项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和以会计目标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之间相互结合、互相转化的角度来探讨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我们认为,介于两种理论体系之间的衔接部有着非常丰富的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的特征,应成为进行高级会计学理论研究的基本线索,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会计假设松动,是高级会计学形成的基础
此处的"松动"有两层含义,一是原有的客观条件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难以用原有的方式限制和解释;二是原有的条件为客观形势所限,被彻底否定。会计假设的松动只是会计理论发生变化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原有的会计前提条件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经济环境的表现。我们可将会计假设的松动与形成的高级会计的各项业务结合起来说明:
1. 会计主体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产生了多层次、多方位的会计主体,由此形成分支机构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分部报告、基金会计等特有的会计事项。
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设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即限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但是,经济的发展和出现的会计业务已向这项假设提出了挑战。比如,已构成母、子公司关系的企业集团出现后,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已具有双重性,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已处于了一种模糊状态;如果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本身也是一个大企业,下设若干个表现为独立会计主体的分支机构、若干个负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事业部和若干子公司时,其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就更加难以掌握;还有,近期出现并快速发展的以基金为主体的单位和以各种基金为主体的会计核算(如西方的基金单位会计和非盈利组织会计)也很难用传统的会计主体理论予以清楚的说明。在此情况下,只是一般地说会计主体与企业法人主体不是同一概念、说会计主体会随情况的变化而有不同的层次是难以令人信服的。我们的看法是,在当前情况下,会计主体假设已随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有了新的更丰富的内容,实践促使会计这一假设有了松动,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超越该前提条件的分支机构会计、合并会计报表、分部报告(也可解释为分片报告)、基金会计等新的会计业务。我们应将这样的会计业务归为高级会计的内容。
2. 持续经营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有些企业难以持续经营而需要重组或解体,由此形成了企业清算、破产与重组的诸会计业务。
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了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期内不会进行解体清算的前提条件,企业要在此基础上组织会计核算。但是,企业在未来的时期内能否持续经营取决于多种因素,也就是说,现代经济中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可能随时导致企业解散、重组或者破产。显而易见,企业因各种原因而形成的这种情况,都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否定。综观国内外所有的高级会计学教材,都将企业解体、重组、破产作为必述的内容,其道理也在于此。我们的看法是,持续经营假设为一般财务会计业务设定了前提条件,而这一假设的松动,亦即非持续经营而形成的会计业务就理所当然地成了高级会计学的内容。
3. 会计分期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突破了以年度为核心的会计期间,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殊的跨期摊配事项和损益确认事项。
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等距的会计期间,为分期确定企业经营损益设定了前提条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会计分斯都是重要的,它是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也是会计确认、计量的依据。但是,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变化而出现的新的经济业务也波及到了这一假设,从而形成了依赖这一假设不能解决的一些会计事项。比如,由于企业有特殊的跨期摊配事项,由此而形成了所得税费用的跨期摊配;由于只以会计年度为对外报告的期间而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满足报表作用者的需要,由此而有了中期会计报告和以企业清算期为特殊报告期的特有报告事项;另外,期货业务、衍生工具的出现与发展,已使现行的定期财务报告制度难以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这些业务都要求依据各类事项而确定出独特的损益确认期限,因此也就有了对期货、期汇等业务进行核算和报告的专门规定等。由此可知,超越常规,亦即等距期间前提条件的松动,也形成了一些一般财务会计难以容纳的会计业务,它们也是高级会计的内容。
4. 货币计量假设的松动表现为实践中由于存在不同货币而引发的外币业务、币值不稳而引发的物价变动由此形成了外币业务会计与物价变动会计。
众所周知,货币计量假设已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受到巨大震撼。会计要以货币为共同计量单位的含义已由同一企业拥有不同货币而转化为"记账本位币假设";货币的币值不变含义也由持续的物价变动而否定,陆续出现了物价变动会计的几种模式。在此情况下,记账本位币制度下的一种货币被另一种货币所计量的事实,已很难再用货币计量假设说明;而物价变动对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又强烈地冲击着建立在货币计量假设基础之上的成本原则,使会计界在痛定思痛之时不得不寻求新的会计计量方式。很明显,货币计量假设的松动,使外币业务会计和物价变动会计成了现实的会计业务并由高级会计处理。
此外,还有一些与上述事项交错并生的会计业务。如会计主体、货币计量假变化而形成的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假设变化而形成的企业合并;会计分期、货币计量假设变化而形成的以套期保值为核心的期货、期汇会计,等等。
有必要说明:对一般财务会计业务的解释还应依赖于四项会计假设,我们是在承认会计假设存在的前提下探讨高级会计学的理论基础的;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划分一般财务会计与高级会计的最基本标志在于其是否在四项假设的限定范围内,在此范围之内的会计业务属于一般财务会计的内容,超过设定范围的则应将其视为高级会计的内容。
我们还可以从国际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中更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的说明》第六条指出"编制财务报表要以某些会计假定为基础。因为承认和使用这些假定是不言而喻的,一般不再对它们作特别说明。但若不遵守这些假定,则必须予以揭示,并说明其理由"。国际会计准则《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23条中指出:"财务报表的编制,通常是根据企业是一个经营中的实体并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继续经营的假定,从而,是在假定企业既不打算也没有必要实行清算或大大裁减经营规模。如果有这样的打算和必要,财务报表就可能必须按照不同的基础编制,然而要是那样做,就应当说明所采用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是否使用会计假设,使用哪些会计假设,是有条件的;如果全面承认四项会计假设,会计核算的范围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只能适用于一般财务会计;而由于高级会计脱离的四项假设全面限定的范围,因此也就需要单设学科,专门阐述了。
(三)会计原则的强化和延伸使新会计业务有了固定的处理地方式,从而促使高级会计学单独成科。
会计原则的强化,是指原有的、建立在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原则面临新的经济业务而更进一步发挥了它原有的作用,将其指导思想式的信条贯穿于新的经济业务之中;会计原则的延伸则是指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原有的,建立在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原则将其适用基础扩大范围,从而又在会计处理方面产生了新的效应。
在以会计假设为核心的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原则与会计假设是密不可分的.会计理论界曾为之作过探讨,诸如哪些原则与哪些假设相关,哪些假设的延伸形成了哪些原则,等等。现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是,在原有会计假设发生变化后,与之相关的会计原则是否仍在发挥作用。我们的看法是: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假设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会计原则的作用不仅没有随之而削弱,而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它们的加强来自于弥补会计假设变动后出现的理论空缺的需要,同时也是促成高级会计业务真正成为财务会计处理惯例的理论依据。可以说,高级会计学的形成与会计原则的强化、延伸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我们从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论框架中可以看到,原有的会计准则(或指四项会计假设之外的会计信条)被归纳为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判别依据,即在会计假设发生变化的同时它们非但没有发生依附性的变化,反而在新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肯定与发展。这也应是对上述理论的证明。我们在此以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内容为基础,将与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有关的会计原则的强化、延伸情况分别说明如下:
1. 相关性原则。当会计资料对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时,会计资料就有了相关性,因此也就要求会计将有用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对外报出。我们认为,下面的会计信息对报表使用者来说是相关的:企业合并和破产清算方面的资料;新出现的期货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带来的利益和风险;企业融资租入资产(未取得其实际产权)的实际利益与风险的转移;企业形成集团化经营后,非法人实体的经济实体的结合状况及其经营成果;企业在用两种以上货币进行业务经营时发生的外币业务,等等。所有这些业务必须按照相关性原则的要求予以会计处理并适时报出。可以说,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相关性原则的作用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也正因为如此,高级会计的形成有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2. 重要性原则。如果某种会计资料的省略或发生差错会影响报表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则该种会计资料就具有重要性。据此可知,企业集团的综合会计资料是重要的,期货、衍生金融工具等风险较大的业务信息也是重要的,租赁资产的特有利益、风险转移信息是重要的,披露企业年度报告以外的中期信息、分部信息也是重要的,等等。因此,对外报告出合并会计报表、中期报告、分部报告,报告有关期货、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对融资租赁事项采用特殊原则记录和报告,以及以特有的方式报告企业有关合并、解体清算的会计信息也就显得非常有必要。所有这些,都在促使会计在新的经济环境中采取积极措施、运用新的方法来处理并反映上述有用信息,这就使高级会计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有了内在动力。
3. 如实反映原则。如实反映原则要求会计如实反映理当反映的经济事项,它也要求在财务资料遇到不足以如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时采用两种方法处理:对有的事项可以不予反映(如企业内部产生的商誉);对一些事项则应予以确认但应揭示其确认和计量方面存在着差错的风险。这条原则要求企业即使面对确认、计量方面的风险,也必须反映一些新出现的经济业务,这就使高级会计需反映的业务事项有了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从而促使高级会计在处理方法和披露方式上不断创新。
4. 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不仅要求同一时期不同之间的报表可以相互比较,也要求不同时期的会计报表能够相互比较。为此,它要求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采用相对稳定的会计政策,并在会计政策变化时揭示出变化的原因和对当期会计资料的。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如实反映原则还要求企业在会计计量方面进行成本与市场价格的比较。我们认为,这应当是可比性原则在新的环境下延伸的突出表现。成本与市价比较不仅存在于对企业期末存货的计价方面,而且还是资产评估,企业合并、兼并等会计处理的基础。从高级会计的角度来看,物价变动会计的形成与,企业合并时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外币业务汇总损益的确认与计量,期货、期汇交易的盈亏确认等,都和这一原则的延伸有关。从另一角度看,会计处理在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的一致性,要求会计界逐步统一已有的会计处理方法;而正是在这种要求和制约之下,才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会计处理惯例,构成了高级会计学的基本和现有体系。我们还认为,可比性原则的延伸为由于物价、汇率变动给企业带来的实际或潜在损益提供了上的依据,这也是高级会计学建立、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
5. 审慎原则。审慎原则的核心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必须考虑到许多事件和情况下必然会有的不确定因素在对外输出信息时,不抬高资产和收益,也不压低负债和费用。应当说,新的经济环境又对这条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这条原则要与中立性和可靠性原则相结合,不仅要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还要按照谨慎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形成的利得和收益。这就要求会计面对一些高收益、高风险的经济业务,或者是另外一些重要的经济业务,采用特殊的确认、计量方法,即各种损益虽然没有最终形成,但却要进行提前确认的业务事项。比如:外币业务的汇兑损益,期货交易损益,物价变动时期的特殊报表,等等。事实上,国际会计界通行的以市价(而不是成本与市价孰低)作为外币项目的计价标准,及时确认外币交易的汇兑损益就是这条原则延伸和修正的体现。从理论上,除一般财务会计的加速折旧、提取坏账准备和存货变现损失准备、按成本法核算长期投资时价值永久性下跌等关于损失和费用的确定方式之外,有很多预先确认损益的事项已体现于高级会计之中,它构成了高级会计学理论基础的又一组成部分。
6. 配比原则。这一原则虽未列于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的财务报表质量特征之中,但它在会计处理中,尤其是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损益时仍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所以,我国会计界将它作为会计核算中计量和确认的重要原则加以阐述。我们认为,这条原则在新的环境下又有所发展,比如,套期保值的期汇、期货事项与被套期保值事项的配比,所得税费用与应纳所得税额之间差额的跨期配比,以及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时数据的跨期配比,等等。可以说,上述难题的最终处理依据的是配比原则,各种新的处理方法的形成及其不断完善,则是配比原则的强化和发展。
7.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这条原则要求如果会计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经济事项,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考虑它们的形式。也就是说,如果实质性的内容超过了外在形式的限制,那么会计应以实质性内容为依据进行记录和报告。从现行高级会计学的各个版本看,有很多内容与这条原则有关。比如,企业购受股权益后的各法人主体与企业集团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主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会计报表内容的不一致;合并会计报表报出的销售收入额与法律上认可的集团各企业的销售收入汇总额不一致;融资租赁资产被承租方确认为资产核算有悖于资产所有权转移的要求;一般提及衍生工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及其与其相近的期货合约价值,并不符合传统资产、负债的条件,却也要作为表内事项反映,等等。这些事项都是当前会计界最棘手的,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原则则是实质重于形式,由此而形成的系列会计业务同样构成了高级会计的主要内容。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上述诸会计原则的强化和延伸在高级会计各业务的形成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它们理应被视为高级会计学基础理论的构成内容;还应指出,现阶段的会计原则(指国际会计准则理论框架中的会计原则)已与早期的会计原则(会计理论框架建立之前的会计原则)有了极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客观经济环境变化在会计原则方面的反映,而正是这种变化弥补了四项会计假设松动产生的理论空缺,形成了一种的新的理论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述的高级会计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延伸,高级会计学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学问,它与一般财务会计学共同形成了财务会计学完整体系。
三、高级会计学的范围
根据前面所述高级会计的定义,我们认为高级会计学的研究的范围应是一些中级财务会计学一般不涉及或者需要深入论述的"特殊会计业务"。结合我国会计实务和会计的情况,我们倾向于将这些特殊会计业务按一定标准归为不同类别,分别作些说明,这样有助于人们对高级会计学研究范围的认识进一步具体化和对象化。
(一)跨越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业务
一般财务会计学多是只论述以一个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业务,具有会计主体单一化的特点。而高级会计学则注重论述由于会计主体假设松动而产生的多层次、多系列的会计主体及其业务。这样的业务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会计,企业集团或跨国公司的合并会计报表、分部报告、内部转移价格和外币报表折算会计,也可以包括国外非盈利组织会计中的基金会计。
这样归类首先说明的是,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有很多超越一般财务会计的特殊业务,需要高级会计予以处理与解释,例如总部、分部之间,母、子公司之间,各分部、各子公司之间的往来业务等;其次进一步提示的是,在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的会计业务中,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业务一般是在中级财务会计学中讲述的,而跨越单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主体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的会计业务,应当属于高级会计学的内容。我们认为,将高级会计的业务范围作如此划分,既有利于高级会计业务的具体实施,也有利于对高级会计学的深入研究。
还有必要指出,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大都将非盈利组织会计纳入高级会计学的研究范围之内,但从我国的会计实务和会计教育现状来看,我们认为作为与盈利组织会计平行的另一大类会计--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还是单独设置、作为中级会计学中的一门独立课程较好,因为这样处理易于为我国会计界所接受,有利于指导我国预算会计的业务实践。
(二)仅在某类企业中存在的特殊会计业务
实践中有些业务,如期货、期汇、外币和租赁业务,仅在某些企业中发生,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按照中级、高级会计分开的原则,将此类超越一般财务会计内容的特殊业务归为高级会计学是顺理成章的。
我们认为,进行这样的划分,着眼点在于一般财务会计学主要是讲述所有企业普遍存在、且内容相对稳定的会计事项,这样可以使中级财务会计学的内容更加整齐、规范,易于深入论述,便于从具体业务中推导和归纳其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而对企业因经营上需要而从事的非一般会计业务,也就是较有特色的会计业务,就有必要另设课程,分开阐述了。
在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有很多版本并未将这样的内容纳入高级会计学的体系之中,而是将其归为中级财务会计学(如租凭业务和一般外币业务),或者是归为国际会计学(如期汇会计)。
有的内容则在会计学教材中很少见到(如期货合约会计)。我们认为,我国的高级会计学教材首先要着眼于我国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商品期货业务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已经有所涉及,外币业务在大型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更是普遍存在,租赁业务在国内业务中发展也很快,所有这些都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实践中已经或正在不断产生一些新的业务,对此类业务的会计处理完全由传统的财务会计来承担实在是“力不胜任”,很难满足客观需要,而将其列入我国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之中,我们认为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尽管在我国现阶段有些业务还没有开展,如期汇业务,对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运用的会计处理也只处于探讨的阶段,但随着人民币经常性项目可兑换业务的开展和资本性项目可兑换业务的试行,对期汇会计进行深入的论述已显得非常有必要。因此,我们认为将这样的内容写在我国高级会计学教材之中也是非常适宜的。
(三)在某一特定时期发生的会计业务
此处所说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会计业务,是专指诸如企业解体、破产清算时,企业合并和改组时,或者是发生较大的物价变动时产生的会计业务。这类业务的特征是,虽然企业清算只是个别企业的事情,但应将这种业务在会计期间上特殊看待,即将清算的起止日期专门作为一个特殊的会计期间处理;而物价变动虽涉及的企业多、范围广,但在会计处理上还有"反映价格变动影响的资料"和"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之分,因此也应紧紧抓住其在时期方面的特征,将其划分为特定时期发生的会计业务。总之,此类业务具有时间性的特点,处理此类业务"时期"概念特别重要。这也可以看成是会计环境在时间上的表现。
在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一般都包括企业清算方面的内容,而通货膨胀会计则多见于国际会计学教材体系内。我们认为,国外高级会计学与国际会计学有很多相互穿插、重复阐述的内容,而我们在引进、吸收国外的有关内容时,应当作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更好地适合我国的实际;根据我国会计教育的特点,对这样的内容进行再次归类,将通货膨胀会计的内容纳入高级会计学的体系之中比较妥当。
(四)与特种经营方式企业紧密相关的特有会计业务
这里讲的特种经营方式企业主要指股票上市公司,同时也包括合伙经营企业和合资经营企业,这类企业的特有会计业务主要指股票上市公司在组建和经营期间的信息披露和中期报告,也应包括合伙企业会计和合资企业会计在股东权益方面的特有内容。
在国外的高级会计学教材中,有关股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见诸于公司经营过程中的会计报表及其注释、与每股净收益相关的财务指标计算部分,也有一些内容由于与公司董事会报告中的财务问题有关,因而在财务报告中一并予以说明。但我们认为,为了更好地指导业务实践,我国的高级会计学应当把阐述的重点同时侧重于公司组建时的信息披露和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披露,并要紧密结合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突出我国股票上市公司的特色。
(五)一些特殊经营行业的会计业务
这里讲的特殊经营行业并不是我国一般提及的、商业等,而是指诸如租赁公司、期货公司及与之相类似的经纪人公司等在业务经营上有独特之处的行业。对于这些行业,我国的会计制度尚未深入涉及,其业务处理也较为复杂。但由于这样的会计业务与承租企业、期货投资企业等的会计业务相对应而存在,双方有着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因此我们也可将其纳入高级会计学的内容,分散在各对应事项的章节中加以阐述。
四、高级会计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按上述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围建立的高级会计学涉及领域较广,而且难度很大,因此,确定或者选择的研究方法就显得十分必要。此处不准备对研究方法做全面、系统的论述,只想就在研究高级会计、选用研究方法时应考虑的问题作些分析。
(一)以中级财务会计学为起点,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由于高级会计学是会计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或高层次的研讨班中开设的课程,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与中级财务会计学之间的关系,争取做到二者都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而且能够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紧密衔接。
按上述要求,高级会计学所述内容既要与中级财务会计学相区别,又要对其进行补充深化,使两者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方法体系。这一点不仅要表现在各章节内容的安排设置上,也要体现于各章节的具体内容之中。比如,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更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并按不同于中级财务会计学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范围更为广泛的例题演示等。
(二)以各个有特色的会计业务为核心,进行专题研究
与中级财务会计学不同,高级会计学的体系是由一系列专题组成的。在对每一专题进行探讨时应遵循的原则是:问题一经提出,就要尽可能将其交待清楚,既不回避难点,又不故弄玄虚;如果所阐述的问题会涉及另外的会计业务,如期货投资企业与期货经纪公司、租赁业务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则尽量在说清一个方面问题的同时也把另一方面的相关内容介绍清楚;对一些内容相近但又有区别的会计业务,如期货业务与期汇业务、企业解散清算与破产清算、外币业务与外币报表折算等,则尽量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相同与相异两个方面说清理论、探讨实际业务处理中的特殊之处。
(三)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重视业务分析和实例演示
与中级财务会计学相比,高级会计学在理论阐述与业务举例之间的关系结合方面也有其特色。众所周知,中级财务会计的理论大都集中于会计假设与会计原则的解释,各会计要素的说明,以及对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由此也就形成了中级财务会计学理论部分相对集中(集中在教材的第一章和各章中的第一节),实务部分大都在以后各章、各节中说明,理论阐述与处理方法演示界限分明的结构体系。但是,高级会计学不仅有着不同于中级财务会计学的理论基础,各个专题中还有其各自的基础理论和与专各题事项相关的会计理论、特有处理方式等。可以说,高级会计学中各专题的内容在与之相关的确认,计量等方面都有理论上的独特之处,也有与其实际业务联系紧密的、各具特色的业务处理程序、方法等,这样各个专题就形成了一个个与共同理论大相径庭的专门系列。为此,恰当处理高级会计学各专题中理论阐述与业务处理之间关系非常重要,而以业务分析为中心,侧重于实例演示应是正确的选择。
(四)进行多方位比较,坚持"洋为中用",着重分析我国的实际问题
这里讲的"多方位比较",主要是进行国外经济法规、国际会计准则、国外的其他习惯性做法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准则、制度的比较,目的是通过比较认清各个专题的性和已取得共识问题的处理程序、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我国现行做法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异同及其原因。"洋为中用"强调将国外的做法加以介绍,并在基础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尽可能吸收国外方法的优点,经过"嫁接"为我所用。按此要求,我国的高级会计学不应是国外教材的编译本,而是经过加工、处理后,适应人的习惯、基本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作品。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我们应当在进行高级会计学的研究时注意以下几点:
(1) 国内国外都有,差异不大的业务,主要按我国的法规、制度要求解释;
(2) 国内国外都有,差异较大的业务,在阐述基本做法的同时进行国内国的比较说明;
(3) 尽量按我国现行财会法规的要求设置、使用各个会计科目;按我国会计人员的习惯使用会计术语,使内容易读易懂;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捍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诛”的“收由大论战”改作了“笔伐”的“理论大总结”,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进行了最后的全面批判,对新经济自由主义进行了简要地总结性论述。这两本著作使哈耶克成为了阐释现代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当然代表。
二、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一般认为,哈耶克在论证市场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问题上做出了一项重要的贡献,即将秩序的自发性和规则的自发性区别开来。在他看来,保证经济秩序的自发性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在某些刻意制定的规则的基础上,也有可能产生出自发性的整体秩序。因此,真正重要的在于确保规则的自发演进属性,只有在自发进化过程中存续下来的规则――哈耶克称为内部规则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秩序,才是有效率的经济秩序,并且才与自由主义原则相一致。
(一)进化主义理性论与经济制度的进化。哈耶克强调分散性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顺着这一线索,哈耶克提出了所谓的进化主义理性论。需要指出的是,哈耶克讨论的理性指的是一种逻辑推理能力,是一种由一定的前提推论出正确结论的能力。在经济理论中,理性即指“为达到某些目标而对各种手段的最佳选择。”主要是对大卫・体漠的继承,使哈耶克坚持了一种怀疑论的姿态。为了说明他立足于人的本能和本性而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的个人主义的“利己主义”或者“自私”,他认为由于人们普遍相信个人主义是证明和鼓励人们自私的,这是那么多人不喜欢它的主要原因之一;又由于实际知识的困难在这里所引起的混乱,所以我们必须仔细考察其所作假设的内涵。他认为,理性认识不是知识的全部,文明发展史向我们表明:除了理性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另一类经验性的知识。作为总和的知识这个概念,其恰当的对照物应当是一切人类实践活动。
经济制度的选择以及由此产生的秩序进化,直接源于人们的经验性实践活动。由于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碰巧改变了规则,因此使得该群体的知识分工更为发达,并在变化和未知的环境中呈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在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中愈来愈强、蒸蒸日上。当然,这个进化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在包含着不同秩序的领域不断“试验”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并不存在试验的意图,它类似于遗传变异,其作用也大体相同。规则的变化是由历史机遇引起的。
(二)经济自由与市场秩序。哈耶克认为,自发出现的市场经济秩序,是社会经济自发进化过程的最新进展,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出现过的最有效率的一种经济结构体系。作为一种“相对晚近的产物……,(市场秩序)是在对各种行为的习惯方式进行选择中逐渐产生的。这些新的规则得以传播,……是因为它们使遵守规则的群体能够更成功地繁衍生息,并且能够把外人也吸收进来。”相对于其他经济秩序,尤其是集中性的计划经济秩序,这种秩序的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能保证该群体更有效地发现和利用分散性的个人知识,从而取得竞争优势。
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秩序之所以具有效率优势,就在于它赋予了经济主体以拥有活动的私域,并相应拥有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本质上必定是一种赋予经济个体以自由的制度,市场经济活动的本质必定是一种发挥经济个体主动性,并在整体上显现出自发竞争态势的过程。正是在这里,哈耶克的市场经济理论与自由主义相互勾连起来。
哈耶克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或者说对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进一步阐发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放在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基础上,并且以个人主义作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出发点与基本概念来阐述;二是着重从知识和信用角度论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性;三是从批判社会主义的角度来反证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张的合理性。
对于市场秩序的效率优势,哈耶克认为,只要不存在各种不正当的强制,经济自由就趋向于造就出一种竞争的事态,这种竞争不同于完全竞争,而是一种不断逼近完全竞争均衡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个体力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方式,以保证最有效地利用其所拥有的专有性知识。不仅如此,自发产生的价格信号也具有十分优越的信息交流功能,它能用最简短的形式将最重要的信息在经济个体间传递,并且只传递给相关经济当事人。相对价格变动反映了各种生产资源的相对重要性,经济主体只需要了解这一点,而无须过问导致这种相对重要性变化的背后原因,就能够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在哈耶克看来,市场经济的价格和竞争机制近乎完美,即使它存在某些缺陷,也会随着历史的演变而自我修复和调整,并不需要人为的整合,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可以使社会自生自发的繁荣,这就是哈耶克追求的“自生自发秩序”。
三、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
无可否认,哈耶克对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和发展的确具有重要的作用,哈耶克在当前这个内容庞杂的新自由主义运动中还是有其独特性的。但我们也不是一味赞同哈耶克所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各种观点。
(一)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的缺陷。首先,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以脆弱的主观主义为基础的。在哈耶克看来,生活于同一个社会共同体内部的个人的观念分类系统大致相同,因此不同的个人才能够理解彼此的行为的含义;同样道理,社会科学家也因此能够从外部分析其他个人的行为方式,并以之为要素组成一种关于社会关系整体的理解图示。显然,这种外部分析也是以主观主义为基本立场的,因为它也把个人行为的主观方面(在哈耶克那里个人行为进一步被简化还原为个人观念)一一作为研究的起点。其次,自相矛盾的怀疑主义立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哈耶克所主张的这种有限认识论立场最终都有明确的规范性结论。无论是强调习俗和传统的优先地位,还是强调模式(秩序)预测,其真正用意都是在于捍卫传统自由主义,或更确切地讲,是对私有财产,尤其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建制提供辩护和证明。通过这种认识论论证,哈耶克试图为既有的私有财产制度提供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不可否认,这种有限认识论是哈耶克批判其他若干理论的一柄利刃。尤其在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后,哈耶克更是因此被一些人视为严谨的学者和自由主义旗手的典范结合。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的这柄利刃是双面的,在有效话难他人的同时,有限知识论也破坏了哈耶克自己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论体系。
(二)自发秩序理论方面的缺陷。哈耶克基本上把他所主张的自由主义理想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重叠起来。这样,他的所有理论探讨和论证实际上也构成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辩护。然而,哈耶克的这种辩护并不成功。首先,市场经济自发进化的不纯粹性。哈耶克认为,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基础的,只能是那些在进化过程中自发生成的规则,而不是那些刻意设计的规则。他在这里强调的当然是那些起源于个人之间相互协调行为的习惯性规则,这些习惯性规则是众多自利的个人在做出各种相互独立的决策时无意产生的结果,在生成这些习惯性规则的过程中,偶然性和必然性共同发挥着作用:在起点的决定问题上,偶然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一旦起点确定后,必然性将最终造就出一种均衡态。然而不幸的是,哈耶克这种个人主义式的论证并不成功,市场经济规则的出现和维持离不开某种市场以外的强制力量的推动和实施。其次,自由主义原则含义模糊。在《自由秩序原理》中,哈耶克给出了自由的、始终存在着一个人按其自己的决定和计划行事的可能性;此状态与一人必须屈从于另一人的意志的状态适成对照。在这里,自由概念的准确界定依赖于强制概念的确定。由于强制概念的混乱,哈耶克的这个定义没有什么确定的含义,它根本无法对社会关系的性质做出判断。
总之,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和看待哈耶克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摈弃其错误和糟粕,吸取其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启发借鉴意义的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正来.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M].200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