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2-05 15:30: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机电一体化主要特征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45-02
一、煤炭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煤炭企业信息化就是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微电子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造和提升企业生产力和管理水平的过程。煤炭企业信息化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工艺设计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利用Internet开展的电子商务。
生产过程信息化是,形成以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企业自动化生产信息运作系统,使生产要素的资源信息化、数字化,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诸生产要素高效利用与集流通过程信息化是,建设企业适应外部经济、市场变化可快速、灵敏反应的企业营销信息化系统,形成以市场应用为核心、市场创新为动力、企业内部与外部市场相沟通的企业市场信息体系,以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不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管理决策信息化是,适应企业内部生产力要素优化组合和集成高效利用的需要,建设支持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有效进行的信息化体系,包括支持企业各项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系统和高层的辅助决策系统,形成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所必须的企业信息化环境。
二、煤炭企业信息化整体现状
以信息流为主要特征的煤矿机电一体化产品已在许多煤矿得到广泛应用。国产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牵引采煤机、全数字直流提升机已占领了国内市场;我国已能生产用计算机监控的掘进机、胶带运输机、矿井供电设备等等。上述设备为煤矿生产信息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产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已在大多数煤矿使用,基本上占领了国内市场;此外功能单一的监控系统(如胶带机集中控制系统、束管系统等)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也有不少煤矿企业开始采用三层网络结构(信息层、自动化与控制层和设备层)利用光纤作为传输信道,实现了全矿井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信息化管理,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综合信息化系统;目前我国许多矿井安装了工业电视,用图像监视井下关键设备和主要工作地点,调度室的装备实现了数字化。1000M工业以太网、光纤多通道传输技术等开始在我国煤矿井下得到应用,做到数字、语音和视频在同一网络上传输,这十分有利于信息的进一步共享和信息化矿山的建设。
由于井下人员流动性大,有的设备在生产中也是移动的,为了实时采集到他们的信息或对他们进行控制,移动通讯和无线网络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目前尤其是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井下小灵通系统的推广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成为在煤矿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取得了非常好的应用效果。
煤矿计算管理网络得到普遍应用,建立了集团公司和各矿的网络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建立基于网络的生产调度、财务、物资、设备、人力资源、煤炭销售、办公自动化等管理系统,并得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少数矿业集团在实施ERP。
高分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各种电磁法探测技术、矿井地质灾害监测设备、矿井地质信息的计算机管理和综合分析处理技术,以及各类矿井组件的自动生产软件技术等已在许多企业得到应用。但我国煤矿信息化与世界先进水平以及其他行业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孤岛。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绝大部分仍然停留在重复的单项开发和单项应用的水平上,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制约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实现。一方面,通过煤矿机电一体化实现了设备的自动化,但却因为缺乏必要的通讯功能而处于“自动化孤岛”状态;另一方面,煤矿安全监控系统没有统一的通信协议,系统各自处于封闭状态,系统间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增加了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
(二)信息化发展很不均衡。一方面,企业内部对生产安全监测监控、生产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矿区通信专网等工程建设实施推进较快,但企业管理信息化进展却相对迟缓;另一方面,企业之间信息化水平差距很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应用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比较先进的企业在生产组织、安全监控、经营管理中全面实施了信息化,并已从中受益。
(三)人才不足。煤炭行业缺少高知识、高水平的复合型专家。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拉动企业自上而下的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因此,要求企业必须有既懂企业、又懂管理、还懂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来保证信息化和企业发展的对称性。
三、煤炭行业信息化必要性
入世后我国企业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市场上与国际一流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展开竞争,竞争的内容已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更重要的是品牌、营销渠道、服务质量、市场准入等全方位的竞争。面对用信息技术武装到牙齿的国际竞争对手,能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小差距,提高国际竞争力,企业信息化是重要的有效途径。面对煤炭行业蓬勃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煤炭企业需要利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来有效提高全行业的生产效率和再造企业管理的过程,包括改造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实现企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改造传统产业,调整行业和产品结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
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原则和发展方向
(一)建设原则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期间,*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部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606亿元,比“*”期间增长77.5%,年均递增16.9%,比“*”期间提高5.25个百分点。其中20*年完成734亿元,比*年增长1.18倍,对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39.1%,比*年提高3.77个百分点。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14户,比*年净增676户;资产总额达到1834亿元,比*年提高91.4%;完成工业增加值670亿元,比*年增长2.1倍;实现销售收入2075.6亿元,比*年增长2.3倍;实现利税213.5亿元,比*年增长2.3倍;从业人员55万人,比*年增加14.4万人。
(二)支柱产业优势显现,骨干企业带动突出。20*年,*市六大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0%,其中交通装备、冶金钢铁、电子信息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以来平均以每年28%的速度递增,其发展速度高居各产业之首。重型汽车、中厚板、摩托车、锻压设备、数控机床、试验机、化学纤维、彩电、服务器等一批主导产品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的竞争实力。济钢集团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跻身国内钢铁企业;重汽集团重型汽车达到5万辆,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中石化*分公司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跨入全国二类石化企业行列;山水集团通过企业改制和跨地区整合,已经成为全国第二大水泥制造企业。
(三)技术进步成效显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通过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主导产品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CAD、CAM、CAPP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市企业广泛应用。“*”期间,全市累计完成技改项目3680项,完成工业投入937亿元,形成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线185条、国内先进水平生产线575条;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工作力度,形成了以7个国家级技术中心为龙头、30个省级技术中心为骨干、56个市级技术中心为基础的技术创新体系;承担国家“863”攻关项目18项;拥有中国名牌7个,*名牌58个,*名牌193个;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省着名商标66个。
(四)整合重组力度加大,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经过改革重组,国有经济布局得到调整,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逐步退出,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达到43%。全市国企改革改制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期间,有126户企业完成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改制,89户企业移交县区管理,一批老企业焕发了新活力。*轻骑成功复牌、小鸭集团与斯威特成功重组,5个ST上市公司走出困境。山水集团完成整体改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力诺集团、蓝星集团、时代集团整合重组国企都取得了成功。
“*”期间*市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增长。然而,与全省、全国先进城市相比,无论工业经济总量、结构,还是发展速度、效益、后劲,都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县域经济、外向经济、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工业投入不足,基础优势和发展潜力尚未充分发挥。需要*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坚定信心,实现*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环境与条件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市工业经济目前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新一轮经济增长为*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外部条件。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产业链全球化延伸、产业梯度转移日趋明显。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国经济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中国以其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劳动力优势,成为世界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和抢滩登陆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国内看,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初步实现,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遏制,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投资拉动、消费结构升级推动重化工业和消费产业加速发展,国内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将为*市优势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态势,为*工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20*年*省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明显增加、实力明显增强,且增长速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外商投资区域热点呈现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湾“北上转移”的趋势;同时,*半岛制造业正在逐步承接日韩制造业的转移,这对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来说,是新一轮发展的契机。*作为*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金融、文化、科教中心,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可替代,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大力支持。“突破*”战略的实施,“*都市圈”的构建,将极大地拓展*工业的发展空间。
(三)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工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市规划建设的12个工业园区和10个企业产业园,为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产业能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政策引导、环境优化,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和配套,实现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初步形成了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等六大产业集群,具备了较强的产业优势、市场优势、配套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成为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
(四)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完善,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已形成融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京沪、胶济和邯济三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形成以*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半日经济圈和一日经济圈;扩建通航后的*国际机场已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实施了交通、管网、供水、绿化等十大工程,城市总体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支撑工业发展的综合条件日臻完善。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市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是*市重化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的时期,面临着资源需求增加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制约,建设资源节约型工业仍然任重道远;新一轮的城市及区际竞争加剧,给*市工业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多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带动战略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期间*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工业经济放在长期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从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快培植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六大带动战略,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期间,工业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坚持信息化带动原则,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关系;
———坚持自主创新原则,正确处理创新与引进、吸收、消化相结合的关系;
———坚持市场机制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原则,正确处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和发挥政府政策引导的关系;
———坚持以四个最少、实现四个最大的原则,以最少的土地占用,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最大的投资效益;以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最大的资源效益;以最少的环境污染,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
(二)实施六大带动战略。
“*”期间,顺应现代工业全球化、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趋势,着眼于构筑具有规模实力和竞争力的工业体系,*市工业发展突出抓好“六大带动”战略。
1.骨干企业带动战略。突出骨干企业的龙头地位,以主业突出、业内领先、潜力巨大的企业为重点,以壮大企业规模、带动全市工业整体提升为目标,以科学规划、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资产重组为手段,着力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末,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100家,其中30亿元到100亿元的企业20家,过100亿企业10家。
2.工业园区带动战略。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梯度分布、产业集聚、配套完善、机制健全”原则,提升12个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营造一流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批项目落地,形成新型产业聚集的洼地。加快10大企业产业园建设步伐,成为企业扩张、拉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3.优势产业带动战略。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上下游产品有机链接为纽带,加快相关企业布局调整,全面推进产业集聚、产业整合和产业升级,重点培育六大产业集群,到“*”末,六大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的80%以上。
4.外向经济带动战略。以招商引资、扩大出口为重点,大力提高工业外向度。以优良的环境、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来*投资兴业,进一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支持骨干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工业经济的国际化水平。到“*”末,实现三个显着提高:外资企业数量提高到1000家,外来投资比重提高到60%,工业外向度提高到35%。
5.技术创新带动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撑平台,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6.品牌企业带动战略。把品牌培植和扩张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发挥品牌的带动和示范效应,通过名牌产品带动产业链的延伸和聚集,使名牌产品的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四、发展目标与发展任务
(一)实现“6511”目标。坚持多措并举,提升工业综合实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000亿元,年均递增24%;销售收入过亿元工业企业500家;省级以上名牌和着名商标各100个;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力争100家;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取得新进展,在创建世界知名品牌上实现突破。
(二)工业布局规划目标。依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生产力布局,按照产业集聚、土地节约、成本降低的原则,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明水经济开发区、临港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民营科技产业园、万德乡镇企业示范园、济北民营经济园、*化工工业园、商河经济开发区、平阴济西工业园等12个工业园区(六区六园)和济钢、重汽、浪潮、力诺、将军、山水、炼油、轻骑、蓝星、柴油机等10大企业产业园(生产基地),统筹工业布局,有序引导中心城区传统制造业转移,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协调互动、整体推进的工业发展格局。到“*”末,园区销售收入达到4500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75%左右。
(三)经济结构优化目标。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经济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达到45%以上,促进工业经济与农业、服务业互动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加快国企改革重组,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60%,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通过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重化工业层次,推进消费产品升级,实现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通过调整优化技术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搞好引进转化,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值比重突破40%,显着提高工业核心竞争力。
(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以节能降耗为重点,以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持续改善为目标,把推进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环境保护、制度创新紧密结合,加大规划、政策引导力度,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逐步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全市万元GDP能耗达到0.9吨标准煤,其中工业万元产值能耗达到0.45吨标准煤;城区万元GDP取水量达到14立方米以下,其中工业万元产值取水量2.5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推动工业生产逐步纳入循环经济的轨道。
五、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结合*市产业基础与优势,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重点做大做强交通装备、电子信息、冶金钢铁、石化化纤、机械装备、食品药品六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轻工纺织和建筑材料产业;积极培育都市工业和新兴产业,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工业经济总量,实现工业强市目标。
(一)交通装备。
充分利用*市交通装备产业优势,加快重汽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轿车产业化项目实施,到“*”末,把*建成*国最大的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具有较大优势的轿车、摩托车基地。
汽车:以重汽集团为龙头,充分发挥大功率大吨位车型和斯太尔发动机的优势,建成国内大吨位重型车生产基地。形成载货车、牵引车、越野车、特种车、大客车等系列化发展的产品格局;加快青年汽车公司项目建设,力争建成高标准、低能耗、中低价位民用轿车生产基地。
改装车:鼓励改装车企业联合与合作,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结构,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车、厢式运输车、市政作业车、机场油田用车、医疗卫生用车等特种车和专用车,形成生产集中、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用途广泛的改装车产业格局。机车车辆:以中车集团为龙头,以铁路货车为主导产品,研究开发“快、专、重”车辆,大力发展敞、平、罐系列产品,巩固扩大现有市场。围绕整车配套,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增强系统化配套、模块化供货的能力。
摩托车:以高可靠性、低排放、低油耗为目标,研究开发新型发动机,生产满足绿色环保要求的摩托车、双燃料车、电动车,扩大出口,实现摩托车产业的振兴。
车辆零部件:推动零部件企业与国外汽车配件企业合资,提高整车配套能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加速汽车零部件向总成转变、向光机电一体化转变;提高重型汽车发动机、方向机、车灯、气门及车厢等零部件质量与规模;提高ABS、ECAS等部件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末,重型汽车整车生产能力达到12.5万辆,轿车30万辆,改装车7万辆、摩托车200万辆,零部件达到相应的配套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二)电子信息。
电子信息产业是*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对于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与服务器: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全国最大的服务器生产基地地位。计算机设备重点发展热敏打印机、电子阅读器等产品,扶持智能化不间断电源、工业控制装置和光学标记阅读机等产品。
软件开发及服务: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发挥中创、大陆机电、鲁能积成等骨干企业优势,建成软件开发和出口基地。以平台、行业与网络应用为核心,以面向对象、数据库、网络和嵌入式技术为创新重点,大力发展自主版权软件,推进软件产业与国际接轨。
通讯和网络设备:重点跟踪和开发高速宽带网络与通讯技术,发展高速宽带网络及通讯产品、程控交换设备、无线接入产品和网络产品。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开发点对点系列无线通讯系统、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卫星通信系统设备、智能卡式公用电话机等产品。
数字化家电: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家电产业,重点发展大屏幕、壁挂式、数字化彩电,逐步扩大液晶、等离子电视生产规模,争取成为国内重要的高档彩电生产基地。推进家电产品网络化、数字化升级,发展智能洗衣机、智能热水器等新产品。
电子元器件:以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和分离器件后封装技术为基础,吸引国内外企业加盟,形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微电子研发和生产基地。以发光元件为主导产品,形成国内重要的光器件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液晶显示器、集成电路后封装、大功率电子电力器件等产品。
“*”末,培植计算机、服务器、软件、网络信息安全、存储系列产品等五大电子信息产业群,形成以齐鲁软件园为中心的电子信息生产基地,浪潮服务器60万台,松下彩电100万台,电子信息产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三)冶金钢铁。
以济钢为龙头,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发展精品钢材,提高产品附加值,向工艺自动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清洁化、能源节约化方向发展。
钢材:重点发展冷轧薄板、热轧薄板、中厚板、宽厚板、涂镀板,配套汽车、船舶产业所需专用钢板,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品种板比例,以循环经济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精品板材基地。
铝材:充分发挥现有装备生产能力和技术力量,通过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炼铝,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铝板、铝带、电子铝箔和特种铝材,尽快实现铝业复兴和发展。
非钢产品:充分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冶金废渣、煤气、回收提纯石灰窑废气和其它炉窑废气中的CO2
气体、余热等副产资源,开发矿渣微粉、微晶玻璃、凝石、高效墙体材料等新型材料,形成一批以循环经济产业链为主要内容的新型非钢产品。
“*”末,形成以造船钢板、冷轧钢板、建材钢板、彩涂板、特种钢材、球墨铸铁为主体的产品体系,实现钢铁产量1500万吨,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四)石化化纤。
石化工业以大型化、集约化、精细化为方向,发展乙烯及后续深加工产品,拉长石油化工产业链,继而带动纺织服装、装饰材料、汽车内饰等相关产业,建成中国重要的化学纤维生产基地。
石化产品:加快骨干企业一、二次加工及系统的综合配套改造,使汽柴油达到欧Ⅲ标准,同时优化非油产品结构,提供PTA生产所需原料;支持炼油企业走“油头化尾”道路,向精细化和特色化发展,带动一批后加工企业和产品,实现石油化工产业链式发展。
化纤原料:延伸PX产品加工链,发展聚酯、涤纶纤维、高仿真纤维、功能性纤维、绿色玉米纤维、复合导电纤维。重点支持差别化、功能化纤维及混纺纱的生产,为相关产业配套开发各类高技术、高性能纤维,推广化纤新品种、新技术,构筑“涤纶、锦纶、化纤新材料基地”。
无机化工原料:实施无钙焙烧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提高铬盐系列产品和钛白粉的技术水平和产能,保持在国内同行业领先和出口龙头地位。扩大浓硝酸生产规模,拉长产品链,提高附加值。
有机化工原料:淘汰落后工艺,促进有机原料向石油化工技术路线转移。重视现代煤化工技术的发展,扩大合成氨生产能力,拉长煤化工产业链。巩固和发展呋喃树脂技术、市场优势,保持全国龙头地位,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精细化工产品:加快发展新领域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节能、环保、耐久的涂料和耐热、耐寒、耐油、耐老化高性能特种合成橡胶制品;发展高效低毒杀虫剂、除草剂、抑制剂、农用抗生素等新型农药制剂。
氟化工:按照产业专业化、集聚化、规模化的要求,调整氟化工发展布局,优化产品结构,完善配套措施,形成从无水氟化氢到氟化物、氟聚合物、氟材料、氟制品、氟精细化学品的产业链。
化学肥料: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合成氨、尿素生产的原料、动力和规模结构调整,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改造力度,重点发展缓释肥、控释肥、添加抑制剂的稳定化肥和叶面肥等新型化肥。
“*”末,形成800—1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90万吨PX、130万吨PTA、10万吨钛白粉、10万吨铬盐、60万吨硝酸、200万吨化肥的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
(五)机械装备。
以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为目标,发挥骨干企业技术、品牌和人才等优势,加大行业整合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培植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柴油机:重点做大做强190系列陆用机、船机、气体机,逐步进入大缸径、小缸径发动机领域。完善三大系列产品,做大做强柴油机,使之成为中国国产中大功率内燃机第一品牌。
电力设备:以高性能、低污染、系列化、大型化为方向,发展汽轮机、循环流化床锅炉等发电设备;开发节能、低噪、免维护变压器和干式变压器、500KV特大型电力变压器;发展电站辅机设备、电力调度、变配电及电网运营系列产品,形成较完善的电力成套设备配套体系。
机床:重点发展大型压力机、普及型数控机床、高效数控车床、柔性加工中心,加快发展高效、大型、精密、专用数控龙门镗铣床及数控系统,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的外向型的大型压力机及数控机床生产基地。
通用机械:发展矿山设备、工程机械、起重设备、建筑机械、压缩机等机械产品;开发纺织机械、造纸机械、塑料机械等专用设备。壮大电机生产规模,建成国内最大的家用电器电机生产基地。
仪器仪表:试验机以高档产品为主,形成品种齐全、功能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试验设备系列产品;衡器以称重传感器为龙头,引进和自主开发汽车安全、钢筋检测、插车称重等专用工业自动衡器产品,保持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全国领先的地位。
机械基础件:发挥国家气动产业基地作用,发展总线阀岛和可编程阀岛、气动机械手及铁路、化工、纺织等行业专用产品。以机械基础件、铸锻结构件、金属结构件、合金铸造件企业为基础,组建*市铸造锻压中心,培育机械维修、配件协作专业化、社会化示范基地。
“*”末,通过品牌扩张,改造提升,形成内燃机、压力机、电力设备、机床设备、试验机等优势产品基地,拉动零部件、原材料同步发展,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六)食品药品。
食品以安全、卫生、无公害、绿色、有机以及营养、方便、休闲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卷烟、啤酒、饮料、奶制品、休闲食品等产品;制药以生物医药为主导,中成药为骨干,壮大优势企业规模,建设产业化基地。
烟草制品业:加快将军集团搬迁改造步伐,建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数字化、自动化、现代化烟草工业园,优化产品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实现将军品牌在全国市场的扩张、国际市场的突破。
饮料制造业:做大做强乳制品产业,建成国内较大优势的乳制品生产基地。矿泉水、纯净水加工业重点扶持知名度高、设备先进、效益明显的知名品牌和企业;积极支持碳酸饮料、茶饮料和果汁饮料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加快啤酒企业重组整合,开发特色风味啤酒,做大“趵突泉”啤酒规模;发挥“趵突泉”白酒名牌产品优势,打破地域观念推进兼并联合,实现*名牌向全国名牌的跨越。
食品加工业:肉类加工扩大基地规模和深加工能力,发展各类熟肉制品,完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进军国际市场;粮食加工发展专用粉和工业化主食;玉米加工向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食油加工发展专用油新品种;蔬菜水产发展真空包装、脱水、低温保鲜产品。
食品制造业:调味品做大“德馨斋”、“洛口”、“风船”等知名品牌,发展新型调味品、天然调味品、复合调料和方便调料;冷食制造加快新产品开发,建立省内最大的冷食研发中心;旅游食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特色产品为龙头扩大产业规模。
中成药: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重点支持疗效确切、原创性强的中药产品,扩大现有名牌中成药及保健品规模,开发中药指纹图谱和优良中成药制剂,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提取、纯化和制剂技术,提升重要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改进药品包装方法和技术,增加药品新剂品种,推进名优中药产品的现代化进程,保持*市中药在全省的优势地位。
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大力提高新、特药物研发能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短缺及具有出口优势的新产品。增加现有优势产品缓、控释等制剂新品种。
生物药品:利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研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加快实现现有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化;加快生物工程技术在抗生素等方面的应用;加快发展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新型疫苗,重点开发预防与诊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疾病的新型疫苗、生物药品和现有生物技术产品的新剂型。
“*”末,形成120万箱卷烟、60万吨啤酒、10万吨白酒、100万吨牛奶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制剂、生物制药等类药品,年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
(七)建筑材料。
水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生产力,优化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积极推广散装水泥;研究超细粉磨等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研发能力,开发新的特种水泥。
水泥制品:研究聚合物改性和纤维增强水泥浆体,开发功能型水泥基导电、压电、介电、磁性和屏蔽电磁波水泥制品;发展商品砼、钢丝网架聚苯乙烯夹芯水泥板材、管道系列产品,延伸水泥产品链。
新型及化学建材:发展混凝土空心砌块、空心砖和利用废渣的多孔砖、外墙饰面砖。扶持以粉煤灰、黄河淤泥为原料的新型建材,推广集保温、隔热、自防水、承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屋面板材。发展优质塑钢门窗和塑料型材,开发新型复合改性管、配套件和新型防水材料。
“*”末,水泥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其中出口1000万吨,创汇3亿美元,跻身世界十强。建材行业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八)轻工纺织。
厨卫家电:发展智能化、多功能、节能节水型洗衣机、热水器、钟表及小家电等系列产品,开发超低温、电子储能、双循环和高效压缩冷柜,拓宽餐饮、洗浴、洁卫等系列家电产品。
制浆造纸:引进国内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盘活、整合*市造纸行业;实施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实现制浆造纸原料基地化;发展高档卷烟纸、高级薄页纸、羊皮纸、数码相纸等特种纸,开发高档次、高附加值新产品。
印刷包装:以产品个性化、网络信息化为核心,发展快速印刷。以“专、精、特、新”为方向,推广铝箔、净化印刷及柔性版和绿色塑料印刷等先进技术。发展重型瓦楞纸箱和集装箱运输标准纸箱、纸浆模塑餐盒等产品,推广无污染柔版印刷工艺,提高包装档次和附加值。
塑料:发展高档包装膜材料、大型塑料制品和大型机电配件、复合型多功能农用大棚膜;采用改性、复合等技术,综合利用废旧塑料。
纺织及制品:提高无卷化率、精梳纱率和细支纱率,提高无梭织机比重和无梭布率。开发甲壳素、大豆、聚乳酸、彩棉、竹、麻等纤维,发展化纤仿真面料、新型功能性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以生态和保健为主要特征的家用纺织品;发展用于汽车装饰及建筑等领域的产业用布。
服装:发挥针织服装、休闲装生产、管理、技术和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进一步做大做强。依托西装的生产优势,发展自有品牌服装,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立足*区位、市场优势,培育*服装产业群。
“*”末,形成200万台洗衣机、1000万只钟表、1000万台小家电、10万吨中高档工业用纸、20万吨纱、4亿米布、9000万件服装,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九)都市工业。
总部经济:制定相关政策,完善配套设施,吸引国内外企业、集团在*市设立管理决策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市场营销中心和培训教育中心等总部机构,实现企业总部在城区的集群式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向开发区和工业园集中的“总部———加工基地”发展模式。
楼宇经济:按照“提升中心区”的思路,以企业搬迁改造为契机,提高城区土地利用效率,以写字楼、商务楼、标准厂房为载体,重点建设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联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就业型与科技型并重、具有都市特点的产业基地。
孵化经济:充分发挥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创业园、民营科技园等现有孵化器的作用,为新创企业提供必要的研发、办公平台和配套服务,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速新产品的规模化,培育、发展一批高科技企业。
“*”末,都市工业初具规模,成为发展省会经济的特色产业和重要组成部分,销售收入由20*年的200亿元提高到500亿元。
(十)新兴产业。
新能源:以力诺集团、华艺集团、桑乐公司为龙头,引进、消化太阳能利用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太阳能热电、光电装置与器件和太阳能热水器,积极实施液体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项目,培育太阳能产业基地,建设中国的“太阳谷”。
新材料: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科研院所技术优势,重点发展新型光源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新性能冶金材料、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形成新材料研发与加工生产基地。
环保产业:重点发展城市污水与造纸、酿造、印染等工业废水治理装置、锅炉脱硫装置、除尘设备、秸秆气化装置、废塑料综合利用装置等环保设备,鼓励废气、余热、余压的资源综合利用,推行环保工程和技术开发社会化服务。
“*”末,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最具活力、最有潜力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销售收入由20*年的100亿元提高到500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品牌战略,推动自主创新。一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二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四是强化名牌产品带动。
(三)深化企业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抢抓发展机遇,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
(四)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促进工业投资结构优化;发挥企业投资主体作用,实现投资主体和融资方式多元化;发挥项目支撑发展的作用,推进一批重点和示范项目。
(五)营造发展氛围,搞活民营经济。制定引导政策,鼓励投资创业。参与国企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健全中介组织,完善服务体系。
(六)突破县域工业,壮大经济实力。坚持工业强县,加快县域发展。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植龙头企业,壮大经济总量。